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经典古诗文论文参考文献

经典古诗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经典古诗文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议论文写作指导:善用古诗文材料作论据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作文时,常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无从下笔;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借用课本材料中平常人们引用得少的但又能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作例证,有时也能够写出考场佳作.课本的材料包括课文实例、课内名言名句和有关写作的知识短文,可以说积累课本材料是医治作文“硬伤”的良方.下面,就赏试给大家分类整理、介绍、提示一些可用的古诗文论据及运用材料的方法: 一、一个材料几个角度 古诗文有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下面我们试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进行分析: 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际遇进行思考:如蔺相如的角度(从他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廉颇的角度(从他与蔺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秦王的角度、赵王的角度、宦者令缪贤的角度(从他推荐蔺相如的角度)等. 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立论: (1)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 (2)从廉颇与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从廉颇起初负气寻衅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廉颇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贬损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对手不是相如,或是相如听了门客的劝告而与之闹翻,造成龙虎相斗的局面,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可见,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干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利益.对他们因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因此可得出结论:不能为满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错误. (3)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来立论: 从事件本身来看: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如果推荐的人不能担此重任,那么缪贤难逃罪责;缪贤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可提炼观点: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从缪贤举荐过程来看:缪贤不惜公开“隐私”,不顾及自身利益,不惜贬损自身形象.这个心底无私、襟怀坦白的宦者令确实令人击节赞叹.可提炼观点: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从举荐的结果来看:一般说来,高风险应有高回报.可是,缪贤除损失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之外,不曾有廉颇那样的嫉妒之心.应该说,是缪贤玉成了相如,使之脱颖而出.这种成人之美、不思图报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无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奋,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炼观点:付出不图回报. 二、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有些古诗文材料虽然不同,但把它们加以重组、整合,会发现它们还是可以用来说明同一观点的: (一)铺叙美好亲情和友谊 1.亲情友情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2)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陶渊明摆脱官场的束缚,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陈情表》) 2.子女教育 (1)焦母越俎代庖,横加干涉,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导致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孔雀东南飞》) (2)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作为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3.团结合作 (1)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战国时期的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六国论》)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促使自己提高.(《师说》) (二)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 1.居安思危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2)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立场不稳,就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拖下水,当年孔子就语重心长地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3)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中,可以看到只有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才能保住社稷.欧阳修就曾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2.民心向背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见梁襄王》) (4)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过秦论》) 3.情与理 (1)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失街亭》) (2)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陈情表》) 4.环境保护 (1)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已意识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寡人之于国也》) (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象项羽那样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掉的行为应该没有,但是,漠视、蚕食、占据、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则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和项羽的所为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阿房宫赋》) (三)省察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 1.逆境成材 (1)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报任安书》)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勾践灭吴》) 2.骨气品格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屈原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 3.爱国正直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2)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近体诗八首》) (3)触龙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触龙说赵太后》) (4)象邹忌那样,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邹忌讽齐王纳谏》) (5)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不愧为治乱之贤臣.(《勾践灭吴》) 4.价值取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报任安书》) (2)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五人墓碑记》) (四)历练人生观念和思想方法 1.自信自爱 (1)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项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最终让刘邦跑了.(《鸿门宴》) (4)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与朋友游褒禅山,本来可探得奇景,但由于有人打退堂鼓,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胆识谋略 (1)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靠的是超人的胆量.(《烛之武退秦师》) 3.说话艺术 (1)邹忌并未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赵太后盛怒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触龙说赵太后》) (3)烛之武以退为进,柔中有刚,循循善诱,娓娓说理,移花接木,巧用激将,终于劝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4.自知之明 (1)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河伯一开始看到黄河如此壮阔,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见到大海后知错能改,慨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坚持不懈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3)从王安石游褒禅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悟出: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游褒禅山记》) 6.善于应变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 (2)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对,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善纳雅言 (1)齐威王是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能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使齐国大治.(《邹忌讽齐王纳谏》) (2)越王勾践面对臣下的进谏,虚心接纳,求贤若渴,“执其手与之谋”;吴王夫差却刚愎自用,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勾践灭吴》) 三、运用古诗文材料的几种方法 (一)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可根据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要求,借用古诗文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形象.”“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二)巧妙化用,故事新编 借助教材原作,重新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故事新编.从名著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根据作文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对《孔雀东南飞》进行了大胆改造,把刘兰芝比作水,焦仲卿比作山,“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与文学性.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就此而言,本文是成功的. (三)巧妙采用,移花接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2002年湖南考生的作文《英雄爱国无敌》就选用了屈原、荆轲、文天祥等先哲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壮举来诠释“选择须无愧于天,无愧于心”这一中心论点,论据典型,说服力强.“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变徵悲歌,同样唱出了另一位绝命英雄荆轲的深沉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留丹心照古今 ’. 四、避免“堆砌材料”之嫌的几招 在考前备考以及应考构思时,我们的总方针是,尽可能的占有最多的材料.但是,真的要写进文章中,还是必须先进行筛选、协调和组合.通常的做法是: (一)多角度多领域举例 如果选用的材料属于同一领域,材料就显得单一,或给人以堆砌之感,如能从不同角度举例,例子的代表性、典型性就强得多了.2003年高考作文《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诠释了同是H2O的“水”,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所呈现出的异样的特色、寄寓的不同情怀.“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而四个分论点,又都能紧紧抓住“感情影响着事物的认知”这一写作重点进行. (二)明引暗引相结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帮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立足课本,对课本的内容随手拈来,或明引,或暗引.其化用、移用课本知识的功夫,显然得益于对课本的认真学习和博闻强记,以及临场的机智运用. (三)例前例后有分析 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留意论据与论点的粘合作用,千万不能“以例代证”.2004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注意到在例前例后作分析,从而有力地说明了“语言是沟通的钥匙”这一道理:“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是使文章内容充实的重要途径.熟读,熟记,熟用是积累的有效方法.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一向忽视的语文教材中,挖掘、储备30-50个事例,并按不同话题的需要,重新组合现有的论据材料,或者将现有的比较典型的论据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使之满足不同话题的论证需要,从而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5]赵年秀:《 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 *** 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我想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真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真实、有效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

一方面,“真实”是一切新课程实践的基础。要想搞好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

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 一、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对话是人与知识、情感、思想联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多次与课本交流对话,学生入本悟情、体情、生情、创情,实现与课本、教师、生生间的情感交融,提升情趣,这样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学生与课本对话。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各种课本之间。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近课本,走进课本,与课本进行广泛地对话交流。例如:语文品读《将进酒》,教师提醒学生结合李白的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征来把握诗的意境,那么学生就会在驰骋的诗歌想像中与李白一起抛洒内心的郁闷和飘逸;鉴赏《兵车行》时,学生依照原先的方法已然可以领悟杜甫凝重苍凉的忧思。

此时传统意义上的解释、记忆方法要摒弃,学生面对课本,需要的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这样才能进行平等地对话。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真正地提高学习素养。

2、师生对话。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它依然强调师的主导和生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我们早已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但我们现在不少教师依然独霸课堂舞台仍旧是课堂的主宰,填鸭式教学依然充斥于课堂。 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红娘”,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变成导演等。

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制造情境,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指导牵引,把科学殿堂的绝色佳境推荐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 学生的角色亦然。

3、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

教学中我们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 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我们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 ”教师要适当的时候调节其火候就可以了。

4、学生的自我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

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理性地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课本、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自己心灵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创造思维,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追问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这才算是学以致用。 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

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 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 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

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 [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 [5]赵年秀:《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 [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 [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 [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 [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 [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 [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 [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 [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 [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 [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 [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 [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 [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 [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 [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 [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 [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比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艺术风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之中的夫妻相逢,风格是沉郁的,这两句被晏道几点化,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用来表现女子相思,风格是婉约的。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4、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 5、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另外,要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培养一些能力,譬如:善于对比,把握意旨;抓住题眼,理清结构;学会体悟作者的情感。

回答:水晶新手4月22日 21:50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比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艺术风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之中的夫妻相逢,风格是沉郁的,这两句被晏道几点化,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用来表现女子相思,风格是婉约的。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4、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 5、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另外,要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培养一些能力,譬如:善于对比,把握意旨;抓住题眼,理清结构;学会体悟作者的情感。参考文献:古诗词鉴赏 唐金龙

《名家说古诗词(全4册)》: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感受·品读·回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气象雍容·诗歌巅峰诗里无我,现实生活里有我。

别的文字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已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

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朱自清心悦君兮君不知:名家说古诗: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游子·相思·怀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幽歌,萋萋感楚吟。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一般人认为诗只能综合地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

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工夫,不能抓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者,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辞藻等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朱自清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倾听·低吟·追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坎坎伐檀兮,置之何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诗三百篇·质拙传神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

尤其是讲《诗三百首》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外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

——吴小如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家说宋词: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恋恋·思量·无言!蓦山溪 满江红 清平乐 青玉案天仙子 点绛唇 相思引 水调歌头水龙吟 鹧鸪天 虞美人 破阵子定风波 声声慢 念奴娇 浣溪沙婉约豪放·典丽醇雅 吾人学文固须识好丑,尤不可不知惭愧。是以发愿虽切,着眼虽高,而步武却决不可乱……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心之所感,虽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毫端,一微尘,发而为文,苟其诚也,自有其不可磨灭者在,又何必定要鞭笞鸾凤,呼吸风雷,始为惊世骇俗的神通乎?——顾随 全部出自名家说古诗词(全4册) ,闻一多等(作者。)

目录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林庚 唐代四大诗人吴经熊 唐诗四季闻一多 唐诗杂论(选)类书与诗四杰宫体诗的自赎孟浩然贾岛杜甫朱自清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编者后记心悦君兮君不知:名家说古诗先秦人民的诗人——屈原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什么是九歌怎样读九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易水歌两汉说汉诗说汉乐府诗《羽林郎》再说乐府诗《羽林郎》说汉乐府《长歌行》介绍《孔雀东南飞》漫谈《孔雀东南飞》古诗的技巧古诗十九首释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说古诗《行行重行行》说古诗《西北有高楼》说古诗《冉冉孤生竹》和《回车驾言迈》说古诗《凛凛岁云暮》青青河畔草步出城东门魏晋曹操的两首诗短歌行说曹植《杂诗》三首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释蔡琰《悲愤诗》南北朝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说谢灵运《七里濑》说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舂晚绿野秀说鲍照诗三首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谈《西洲曲》《西洲曲》臆解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概论篇胡适 谈谈《诗经》周作人 谈《谈谈》顾颉刚 《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朱自清 诗言志研究篇闻一多 《诗经》的性欲观陆侃如 《二南》研究张西堂 《诗经》的艺术表现顾颉刚 写歌杂记(选二)起兴野有死麕附:关于“野有死麕”的讨论鉴赏篇 闻一多 匡斋尺牍俞平伯 读诗札记(选四)召南·行露邺·柏舟邺·静女(上) 邺·静女(下)林庚 谈诗稿(选四)野有死麕君子于役青青子衿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吴小如 古代诗歌札记(选三)说《诗·关雎》《诗·关雎》补说《采薇》和《何草不黄》霍松林 唐音阁《诗经》鉴赏关雎桃夭汉广野有死麕静女桑中编者后记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家说宋词读词偶得诗馀闲评一 温飞卿《菩萨蛮》五首二 韦端己《菩萨蛮》五首三 南唐中主词《浣溪沙》二首四 南唐后主词五首五 史邦卿四首词的讲解一 李白《菩萨蛮》二 李白《忆秦娥》三 温庭筠《菩萨蛮》东坡词说前言词目正文附录后叙稼轩词说自序词目上卷下卷后记清真词释目录序上卷中卷下卷编者后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作者:搜索整理 阅读鉴赏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66 更新时间:2005-5-19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

挥手自兹③去,孤蓬②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生儿不象贤,得之于神。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青山横亘外城之北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 蜻蜓飞上玉搔头②,落笔如行云流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诗的用事对仗都很警辟工整。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①下朱楼。颔联写刘备的业绩,两句用典对得工整,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婉曲新颖。

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来表明心意,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艳丽妩媚,希冀宠幸;四句写凝神伫立,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诗写得新颖别致:“若作燕子他去,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落日故人情,倍显冷落。层层叠叠、“白”相间。

【简析】 ?,真是鬼斧神工。 ?,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人花相映,蜻蜓作伴,自然美与人 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句。

红颜①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③?这首诗是赁吊古人的,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

【简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

尾联更进一层,风流天下闻,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萧萧班④马鸣。

【简析】 这是首送别诗。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写得别开生面。

先写作别处的山水,迷花不事君,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

【简析】 ?,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 心情。

如此描摹,挥洒自如,也可以看成史论诗。主要在于称颂刘备。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贬讥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自然浑成。颈联为刘备功业不成,嗣子不肖而叹惜。

尾联感叹后主刘禅之不才。全诗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三句写无端烦恼,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 “东城”。 醉月频中圣④。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二句写柳绿花红?这首宫怨诗,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②,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

自有其深意所在。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

“青”。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

《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

《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名家流传下的代表著作《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今仅存《公孙龙子》、《邓析子》、《尹文子》。《庄子》一书曾有许多惠子和庄子的对话。历史地位名家之地位在秦朝以后退出政治舞台,名家的后世传人的影响均不及儒、墨、道、释、易、兵、法家等诸家影响面广,名家在不同程度的被融入到诸家文化的精髓中。名家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思想学与逻辑学大融合也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古诗词名家如下:

1、李白 ,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2、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4、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

5、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

中国的古诗词名家还有很多,比如李清照、柳宗元、白居易等,他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各领风骚,为后人留下脍炙人口的不朽诗词。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5]赵年秀:《 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 *** 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我想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真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真实、有效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

一方面,“真实”是一切新课程实践的基础。要想搞好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

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 一、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对话是人与知识、情感、思想联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多次与课本交流对话,学生入本悟情、体情、生情、创情,实现与课本、教师、生生间的情感交融,提升情趣,这样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学生与课本对话。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各种课本之间。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近课本,走进课本,与课本进行广泛地对话交流。例如:语文品读《将进酒》,教师提醒学生结合李白的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征来把握诗的意境,那么学生就会在驰骋的诗歌想像中与李白一起抛洒内心的郁闷和飘逸;鉴赏《兵车行》时,学生依照原先的方法已然可以领悟杜甫凝重苍凉的忧思。

此时传统意义上的解释、记忆方法要摒弃,学生面对课本,需要的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这样才能进行平等地对话。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真正地提高学习素养。

2、师生对话。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它依然强调师的主导和生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我们早已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但我们现在不少教师依然独霸课堂舞台仍旧是课堂的主宰,填鸭式教学依然充斥于课堂。 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红娘”,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变成导演等。

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制造情境,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指导牵引,把科学殿堂的绝色佳境推荐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 学生的角色亦然。

3、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

教学中我们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 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我们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 ”教师要适当的时候调节其火候就可以了。

4、学生的自我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

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理性地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课本、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自己心灵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创造思维,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追问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这才算是学以致用。 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

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 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 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

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 [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 [5]赵年秀:《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 [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 [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 [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 [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 [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 [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 [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 [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 [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 [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 [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 [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 [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 [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 [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 [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 [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古典诗词中的品格论文参考文献

杜甫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希望下面材料能够帮你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 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1)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期。杜甫从小就“好学”, 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育”地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 后北游齐赵。诗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丰富了生活,结交了许多朋友,李白就是其中之一。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望岳》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从35岁到44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二个时期。人生已进入中 年,可是科举失意,功名未遂。十年困守长安,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3)从45岁至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这是安史之乱 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长安城破,诗人陷落贼手,后又只身逃脱,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 斥。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杜 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4)48岁以后是杜甫生活的第四期。这一时期,杜甫弃官到成都,躲避战乱,漂泊西南,居无定所,直到去世。这期间, 他曾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曾度过6个月的幕府生活。这一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繁盛期,现存杜甫的大多数诗歌都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对各种 诗体都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戏为六绝句》等,都写于这一时期。 杜甫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转衰,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他用诗歌艺术地记录了他的感受,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历史。研究杜甫 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可以更确深入地认识杜甫各个埋藏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各个时期不同创作风格的内在联系。

如果是对诗词的名词解释,只能是注释如果你引用了另外作者对诗词的解释或者心得体会,算是参考文献。但要有文献的名称,出版社或者卷、期等信息。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品读 风格 特点 语言 学了中国古代文学,我感觉到诗词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字,最动人的文字,最擅长抒情的文字。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唐代的诗,一派异彩缤纷的壮丽景象。全面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背景,让唐诗充分的酝酿。从小最先接触的就是唐诗,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唐诗昂扬的情调,豪迈的气魄;又是清新自然,漫游隐逸的田园生活。即使是在日薄西山晚唐,唐诗也能出现一片灿烂的夕阳余晖。唐诗,有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 就像孟浩然的诗一样温和可亲。他的《过故人庄》,用最朴实的口头语,写眼前景,叙家常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暂抛开烦恼,应邀去故人家,是最淳朴的深厚的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单是这美好的景致就是最好的享受了。但是短短两句描写,渗透着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可见他也对这山水田园美景十分的喜爱与向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是在这“田家”淳朴的民风中享受,抛开世俗与不快,饮醇酒,啖佳肴,纵情谈笑。最后是恋恋不舍的惜别,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样的山水田园诗,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朴实自然。甚至淡的看不到诗的味道,却有能在平淡中见醇美,在简单中体会浓郁的情谊。唐诗又有悲壮雄浑的边塞情。印象最深的是岑参的边塞诗。融合着自然景象的描写,写的热情洋溢,气宇轩昂!军旅生活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苍凉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勇武。就如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首先把我们带进“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西域。狂风弥天、飞沙走石,狼烟四起。更是用恶劣环境的描写烘托出匈奴敌军的来势凶猛。“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夜半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将军亲自带兵奔赴战场迎敌,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里行军,这样吃苦耐劳,勇武向前的英雄军队,必定是“料知短兵不敢接”,而“车师西门伫献捷”也是必然之事!诗中的乐观,英勇豪迈的气概,让我们充分体会着盛唐这个时代才具备的精神。 唐代,有一匹狂放不羁骏马——“诗仙”李白。诗仙李白行侠仗义,豪放不羁。他政治无谓,却可遨游天海。他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漫游生活中洒脱的诗,句句给我们展现他追求的自由和他宽阔的胸襟。那些的不用细腻的工笔画,他的诗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太阳神驾着六龙的车子到这里也要折回来,奔腾的江水也要撞回来。他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去如疾风,纵横变幻。这样的描写,唯其夸张,更加传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一句绝妙的风景描绘,蜀道的艰难险峻,青泥岭道路弯曲险怪,被展现的淋漓精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引人入胜的魅力,令人荡气回肠!只有李白的胸怀与豪壮奔放的性格才能装下这样的令人魂悸魄动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下的奇思异想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令人惊起长嗟的奇姿壮彩! 晚唐又有一位一生坎坷,境遇凄凉的接触诗人。他曾用“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来告诫当朝君主,但最终在政治上日益失意,壮志难酬。但他的爱情诗篇却是晚唐诗中最灿烂的一抹余晖!他就是李商隐。细细品读,我们会沉迷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铭骨相思,也会为“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感真挚之美和诗人内心的迷惘而伤感。他的字里行间交织着爱情的希望,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生死与共。深沉而绮丽的语言,严肃而浪漫。真挚的情思,痴迷的心,他的爱情绝唱让读者在诗人营造的炽热的感情世界里的存在,沉迷。他的诗句委婉、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他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景中透着情,情景交融构成了他的委婉曲折的手法和营造朦胧美的特点。 我能品出,他的诗句,字字是浓郁的情感琼浆!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宋词大体上可分类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宏刚健的气魄。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典雅涪婉,情景交融,曲尽情态。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了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细品苏轼的词,一首首皆是一粒粒珍珠,随便拾起一粒,都是光彩照人。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除了风月柔情,他也把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把词转化成了言志抒怀的工具。他用词表现着自我,是抗敌御辱的的爱国热忱,是怀古的沉郁情思。他用豪迈磅礴的语句赞历史丰功伟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用起笔恢弘的气势,连接广阔的历史时空,贯穿着无数英雄豪杰。他用《念奴娇》为我们讲述了辉煌的历史故事,他用雄丽之至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和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让人忽然醒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寄情于大好河山? 内容的大起大落,横绝今古。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贯穿在他壮丽恢弘的辞藻之中。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品读他的词,是感受热烈奔放风格,是念出短促有力的音律,又是思考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的思想。 在词坛上,以婉约著称的要数那突破束缚的一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用委婉细腻的笔触,和女性特有的心灵感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可爱少女。清新明丽的语言凝练优美,谁都能读出她笔下那妩媚婀娜少女的含羞多情。她以婉约隽秀的语言,大胆的抒发对丈夫的真挚爱情。《一剪梅中》花与水的比喻,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似不经意又无脂粉气。“云中谁寄锦书来”,又以大雁传书的浪漫吐露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辞藻清新生动,意美音佳,蕴藉而含蓄。南渡以后,国破,家亡!让这个曾经幸福的闺秀为颠沛流离的孤苦生活而愁。她“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只有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雁过也,正伤心",又是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可丈夫已死,这锦书以无处可寄。想想,只有"伤心”。她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而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尽是难罢难休得相思!大珠小珠落玉盘似得叠词,急促的节奏,凄婉的情调,把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凝集心头,描绘的淋漓精致。让我们不由得伤感起来。这和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是她用最凄美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她晚年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品味李清照的词,清如水,醇如酒!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随浪漫的李白梦游天姥,陪忧伤的李清照独上兰舟。我们听见豪放苏轼的赤壁放歌,能感受到白居易有感琵琶弹奏的寄怀。无论你喜欢追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悲壮磅礴,还是想揣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凄凉无奈,只要能细细品读,中国古典诗词都能以它无穷的魅力让你沉醉心迷!

摘要:

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古典诗词有助于今人更好的理解历史。中国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就汲取了发展智慧。古典诗词锻炼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中国的知识精英讲究精神交流,文人墨客都是在一唱一和中表达观点,头脑风暴的。

关键词:

历史;古典诗词;智慧;精神支持。

一、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国家,这是中国与众不同、卓然独立的关键内在。比起西方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有截然不同的地方。比如说西方国家的艺术代表是雕塑建筑,而中国则是诗歌书画。

我们的历史传统就有注重诗教,而诗歌创作和推广更是绝无仅有的,从周朝开始的采风辑《诗经》,到孔子不遗余力的推广教化,这是中国现实主义精神传统的发轫,自此中国人的智慧总结就离不开诗歌表达。

第一骚客屈子胸怀理想与苦闷投身汨罗,写下了光照千古的伟大诗篇《离骚》,成就开山绝唱。自此开创了中国精英文人浪漫主义先河。

中国人尊重历史,善于从历史的角度观察问题,总能得出公允的结论。而近来南中国海中菲“黄岩岛”之争就是菲方无视历史的结果。未来我们在国际社会上捍卫主权的时候,仍需要将历史依据讲给世人听,假使征伐师出有名;古典诗词在中国一直承担着浓缩历史、记述历史的作用。近代诗人黄遵宪的一句“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传达给了我们清政府 无能在甲午战败后屈辱割台湾给日本的历史;诗圣杜甫的作品被称之为“诗史”,可能我们从卷贴浩繁的官方史册上并不能了解“安史之乱”对社会民生带来的具体影响,而从《三吏》、《三别》,从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中今人也能感同身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动荡历史。

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古典诗词有助于今人更好的理解历史。

二、古典诗词是智慧的源泉

中国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就汲取了发展智慧。古典诗词锻炼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中国的知识精英讲究精神交流,文人墨客都是在一唱一和中表达观点,头脑风暴的。我们从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中能感受到一种永恒亘古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感受到天才的自信和气度。

古典诗词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精英的胸襟和豪情。正如中国文化是一脉传承的,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今人都能汲取到古典诗词的智慧。当今台湾著名填词人方文山,香港著名填词人林夕都是有较为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的。他们在古典诗词当中获得灵感和有益的启示。创作了一首首风靡年轻人的流行中国风。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古典诗词总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用过两句诗表达自己的施政决心:“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不仅指引着温总理治理国家,也教育着所有的为政者当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三、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

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灿烂,但也经历了近代的屈辱历史。如今民族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树立好今天的强国心态,我们不妨钻进古典诗词中的灿烂篇章,以资参考。这其中有鼓舞人心、激励人民的`雄心壮志初唐边塞,有民族主义豪情洋溢的满江红,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降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的情况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攻击下,如何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就需要我们坚持优秀传统,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中国人要表达自己的心声,要在西方文化的夹击下树立信心,就要充分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挖掘古典诗词的丰富宝藏。在世界发出真正的东方声音。

不妨梦回大唐,国家敞开胸怀欢迎四海万邦,兼容并蓄,歌舞升平,唐人的心态当是今人的标杆;大中华两千年的四方来贺,近代忽然出现了个崇洋媚 外的词眼,愿回归到古典诗词中的精神状态,让崇洋媚 外成为华夏历史的小插曲,小警告,小鞭挞。

古典诗词是绝无仅有的精神宝库,她涵盖了一切中国人的精神情感。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国际情势如何复杂,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中国人都不会失去信心,那一首首绮丽诗篇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郁贤浩:《中国古代文学选简编》(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3-25.

(2)、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64-89.

经典诗文论文文献

《名家说古诗词(全4册)》: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感受·品读·回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气象雍容·诗歌巅峰诗里无我,现实生活里有我。

别的文字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已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

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朱自清心悦君兮君不知:名家说古诗: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游子·相思·怀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幽歌,萋萋感楚吟。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一般人认为诗只能综合地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

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工夫,不能抓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者,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辞藻等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朱自清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倾听·低吟·追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坎坎伐檀兮,置之何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诗三百篇·质拙传神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

尤其是讲《诗三百首》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外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

——吴小如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家说宋词: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恋恋·思量·无言!蓦山溪 满江红 清平乐 青玉案天仙子 点绛唇 相思引 水调歌头水龙吟 鹧鸪天 虞美人 破阵子定风波 声声慢 念奴娇 浣溪沙婉约豪放·典丽醇雅 吾人学文固须识好丑,尤不可不知惭愧。是以发愿虽切,着眼虽高,而步武却决不可乱……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心之所感,虽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毫端,一微尘,发而为文,苟其诚也,自有其不可磨灭者在,又何必定要鞭笞鸾凤,呼吸风雷,始为惊世骇俗的神通乎?——顾随 全部出自名家说古诗词(全4册) ,闻一多等(作者。)

目录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林庚 唐代四大诗人吴经熊 唐诗四季闻一多 唐诗杂论(选)类书与诗四杰宫体诗的自赎孟浩然贾岛杜甫朱自清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编者后记心悦君兮君不知:名家说古诗先秦人民的诗人——屈原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什么是九歌怎样读九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易水歌两汉说汉诗说汉乐府诗《羽林郎》再说乐府诗《羽林郎》说汉乐府《长歌行》介绍《孔雀东南飞》漫谈《孔雀东南飞》古诗的技巧古诗十九首释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说古诗《行行重行行》说古诗《西北有高楼》说古诗《冉冉孤生竹》和《回车驾言迈》说古诗《凛凛岁云暮》青青河畔草步出城东门魏晋曹操的两首诗短歌行说曹植《杂诗》三首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释蔡琰《悲愤诗》南北朝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说谢灵运《七里濑》说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舂晚绿野秀说鲍照诗三首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谈《西洲曲》《西洲曲》臆解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概论篇胡适 谈谈《诗经》周作人 谈《谈谈》顾颉刚 《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朱自清 诗言志研究篇闻一多 《诗经》的性欲观陆侃如 《二南》研究张西堂 《诗经》的艺术表现顾颉刚 写歌杂记(选二)起兴野有死麕附:关于“野有死麕”的讨论鉴赏篇 闻一多 匡斋尺牍俞平伯 读诗札记(选四)召南·行露邺·柏舟邺·静女(上) 邺·静女(下)林庚 谈诗稿(选四)野有死麕君子于役青青子衿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吴小如 古代诗歌札记(选三)说《诗·关雎》《诗·关雎》补说《采薇》和《何草不黄》霍松林 唐音阁《诗经》鉴赏关雎桃夭汉广野有死麕静女桑中编者后记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家说宋词读词偶得诗馀闲评一 温飞卿《菩萨蛮》五首二 韦端己《菩萨蛮》五首三 南唐中主词《浣溪沙》二首四 南唐后主词五首五 史邦卿四首词的讲解一 李白《菩萨蛮》二 李白《忆秦娥》三 温庭筠《菩萨蛮》东坡词说前言词目正文附录后叙稼轩词说自序词目上卷下卷后记清真词释目录序上卷中卷下卷编者后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作者:搜索整理 阅读鉴赏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66 更新时间:2005-5-19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

挥手自兹③去,孤蓬②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生儿不象贤,得之于神。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青山横亘外城之北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 蜻蜓飞上玉搔头②,落笔如行云流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诗的用事对仗都很警辟工整。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①下朱楼。颔联写刘备的业绩,两句用典对得工整,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婉曲新颖。

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来表明心意,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艳丽妩媚,希冀宠幸;四句写凝神伫立,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诗写得新颖别致:“若作燕子他去,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落日故人情,倍显冷落。层层叠叠、“白”相间。

【简析】 ?,真是鬼斧神工。 ?,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人花相映,蜻蜓作伴,自然美与人 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句。

红颜①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③?这首诗是赁吊古人的,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

【简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

尾联更进一层,风流天下闻,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萧萧班④马鸣。

【简析】 这是首送别诗。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写得别开生面。

先写作别处的山水,迷花不事君,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

【简析】 ?,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 心情。

如此描摹,挥洒自如,也可以看成史论诗。主要在于称颂刘备。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贬讥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自然浑成。颈联为刘备功业不成,嗣子不肖而叹惜。

尾联感叹后主刘禅之不才。全诗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三句写无端烦恼,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 “东城”。 醉月频中圣④。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二句写柳绿花红?这首宫怨诗,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②,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

自有其深意所在。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

“青”。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

《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

《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名家流传下的代表著作《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今仅存《公孙龙子》、《邓析子》、《尹文子》。《庄子》一书曾有许多惠子和庄子的对话。历史地位名家之地位在秦朝以后退出政治舞台,名家的后世传人的影响均不及儒、墨、道、释、易、兵、法家等诸家影响面广,名家在不同程度的被融入到诸家文化的精髓中。名家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思想学与逻辑学大融合也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古诗词名家如下:

1、李白 ,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2、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4、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

5、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

中国的古诗词名家还有很多,比如李清照、柳宗元、白居易等,他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各领风骚,为后人留下脍炙人口的不朽诗词。

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夯实基础。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与新课程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展开探讨,从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好古诗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古诗词犹如一条延绵不绝的河流,容纳百川,滋补着炎黄子孙;又如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有效地达到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设定的指标。

一、运用故事情节进行烘托,加强渲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及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师应该对作词者的个人简历及诗词写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故事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就可以这样开头:从前有个诗人名叫汪伦,汪伦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欢广交朋友。在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满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而汪伦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结交这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来,汪伦等到了一个绝妙的时机,因为他听到李白将要去安徽游历的消息,所以汪伦下定决心给李白写信,诚挚的邀请李白。李白这个人有两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备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会赴约。因此,汪伦在写信的时候完全满足了李白的两大条件,他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李白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非常高兴,于是李白接受了汪伦的邀请,在汪伦那里停留了好几天,与汪伦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在家里设了宴给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将要出发时,传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回头,看到了令自己大为吃惊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伦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着歌曲,给自己送行,这让李白非常感动。这时李白立刻提笔,写下这首《赠汪伦》,成为歌颂友谊的名诗,流传百世。因此,通过以故事的情节进行渲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从情感上完全融入这首诗词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诗词的课堂也变得活泼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朗诵代替讲解

语文教学是一个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古诗的'教学更是这样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古诗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标。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充足阅读,逐渐累积,亲身感触,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及欣赏层次。因此,教师就没有必要针对一首诗教学问题上锱铢必较,教师应该在如何营造一种古诗学习氛围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比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乐器,给学生伴奏,让学生跟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朗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场景来辅助学生阅读等多种渠道。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古诗词打下了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把学习古诗词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善于运用诗词来对诗词进行讲解

所谓借诗解诗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一首诗来对此诗加以理解。比如,教师在对王翰的《凉州词》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其他的边塞诗来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豪情壮志,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更好地去理解、感悟《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情怀,深刻地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义,不是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种消极心态,而是一种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更是一种临危不惧的豪迈气魄。

四、善于用诗组诗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懂得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多挖掘课外资料,采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措施。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就诗教诗,应该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活跃的诗词学习平台,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流传着许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经典的建筑或家喻户晓的雕塑,作为其他国家的显著代表。而中国历经沧桑,许多文化古迹都被历史所湮灭,只有一种经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诗词。这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领着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新鲜感,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古文化,才能确保古诗词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学生走进诗词的天地,去感悟、欣赏诗词中的美,学会享受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王保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探讨.文学教育:中,2014(10):116.

李速萍。试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97.

赖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37.

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关键词】激发兴趣 精讲精练 灵活方法 提高实效 积累迁移“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下面结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一)、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林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快速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会讲的。”但我们哪肯罢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记第一句,我记第二句,他记第三句。真是语言美、艺术美的享受,如坐春风,让我从此迷上古典文学。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溢美。仔细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过这样的课,让您曾经有过很大的思想触动?创造出这样的课,老师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应该说,要想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就应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试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不懂苏轼,怎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弃疾,怎能理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与激愤?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价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二)、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试举几例:以重温旧知识切入,《核舟记》导语可为:“我们学过一篇描写古代艺人技艺高超的作品,还记得吗?还能背出一些语句吗?”同学们是可以回答出的,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是描写雕刻家高超技艺的文章,请留心写法上的异同”;《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以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导入,《大道之行也》导语为:“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们已预习课文,大多数可以猜出应为“天下为公”。《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捕蛇者说》导语为:“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税制被废止了,而且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作为对比的《捕蛇者说》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猜谜式入题,《观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儿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钱塘湖惊心动魄的气势”。导语相当文章的开头部分,岂能不吸引学生?(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求紧扣文章重点、难点,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下面试举几例:《捕蛇者说》——文章写了哪两件事,以哪件为主?《核舟记》——本文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什么样?它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它可能实现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请回答“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绘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三峡》——山水有何特点?请你想象2009年三峡大坝建立以后,三峡会有哪些变化?《观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观潮”的?本文在描写浙江潮景象之后,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教师的提问少而精,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四)、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和谐的一体式。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之类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2.教学方法灵活化。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三峡》预习作业与其他课文不同——不看课文,而是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先描写三峡山水,可纯想象,可参照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进行描写。课上再阅读课文,看看郦道元是如何写三峡的,选取什么景物,依什么顺序?并体会语言的美妙。《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可介绍他的轶事,可朗诵他的诗词,可谈他的性格胸襟。借此活动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谢中书书》语言非常凝练,可作对偶句练习:出上句,找下句。或反过来。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3.讲究教学语言。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二、提高实效。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形式能力。具体如下:(一)引导学生预习。重视预习,而教师要给予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资料。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二)做好领读。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可以说,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师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重视课文的诵读,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非常少?是不是领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有的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等特点,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两三遍,再自己去读,效果好。有的老师认为对初中学生还要领读,方法太幼稚。我们觉得只要方法有实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级”。有的老师担心领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为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三)重视字词教学。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应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确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你必得让学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这里有一个培养积累习惯的问题。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捕蛇者说》有几个实词、虚词可这样归纳:指出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若:①像 貌若甚戚者②如 未若赋吾赋不幸之甚也③你 若毒之乎毒:①怨恨 若毒之乎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③毒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赋:①征收 岁赋其二②赋税 复若赋③文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乎 :①疑问语气助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在 叫嚣乎东西③感叹语气助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于:①在 吾祖死于是②给 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以: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而:①表并列的连词 黑质而白章②表转折 而吾以捕蛇独存③表修饰 时而献焉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还有几个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时人莫之许也”,词语活用现象“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于前”、“稍稍宾客其父”之类应给学生解释,不能因淡化语法就对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这要灵活掌握,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课文浅显,就没必要串讲;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最后,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四)促进学生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另外,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1.鉴于历史原因,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分析《捕蛇者说》,就得让学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忧国忧民的一贯情怀;中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五)指导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给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捕蛇者说》、《湖心亭赏雪》。“源头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不能不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行文写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参考》

古诗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报纸N;期刊J;专利文献P;汇编G;古籍O;技术标准S;学位论文D;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检索工具W;档案B;录音带A;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扩展资料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尾注是一种对文本的补充说明,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尾注由两个关联的部分组成,包括注释引用标记和其对应的注释文本。

关于本科毕业生论文尾注标示的补充通知

各系(部):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格式,现将毕业生论文的尾注标示统一做出规定,请每一位2012届毕业生和各位论文指导教师严格执行。

附:关于毕业论文中尾注的用法及要求

步骤:

①点击主菜单点“插入”—— ②点击引用—— ③点击脚注和尾注—— ④点击尾注——

⑤点击编号格式(N)栏选1,2,3,„

⑥点击自定义符号(U),在该栏空框内用键盘打第一个注[1],其余栏目不动,点击“插入”,此时光标在正文的哪个位置,[1]就会插入到哪个位置,如果位置不对,可划黑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依此插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举例:“前进中的问题” ,“某个地方工业是否发展”。中草药基地]。这个方法好。没有什么大的任务。等等

注意:

1.使用时最好首先用红色或粉红色小五号字体把参考文献的名称、日期、页码等在正文中随标注的序号一起打印,等定稿不需要做修改时最后才去掉这些文字,只留下标注,这样才不致把文章结尾的文献的名称在正文中弄混乱。

2.尽量少用脚注。但无论尾注还是脚注,都必须列明文献名称、代号、出版时间、期号、页数等。引用网上的材料也一样要列明相关内容,使审核人可点击到原文。

3.凡论文尾列的参考文献名称,列多少项在正文中就要对应按顺序也列多少项。如果参考文献只阅读未引用,要么不要在论文尾目录中列出名称,要么就写上“仅参考未引用”。切不可列出两类参考文献目录,一类插入正文,一类不插入。

4.凡引用原文的必须打引号。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扩展资料: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

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

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

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

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

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

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存在一个小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首选)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

  • 索引序列
  • 经典古诗文论文参考文献
  •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 古典诗词中的品格论文参考文献
  • 经典诗文论文文献
  • 古诗类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