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书画艺术品鉴定论文题目

书画艺术品鉴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书画艺术品鉴定论文题目

答:《浅谈生活中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包装设计4个字可以改为你所做的必要设计。 《浅析油画前景》

王羲之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写一篇还送一篇,自己选吧。

汉字,最美的文字走进书法展览大厅,流连于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前,仿佛置身于百花盛开的花圃中。看那一幅幅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书法作品,如同朵朵盛开的奇葩,摇曳生姿,争奇斗艳。行草篆隶楷,犹如夜幕上的星辰,熠熠生辉。驻足在巨幅作品前,凝神屏息,细细品味,你会觉得作品中那一个个汉字在飞扬,在律动,在含情,在妩媚。各呈妖娆,各具情态。这就是我眼中的汉字,时界上最美的文字。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像一条滚滚的长河,在人类历史的河床上奔流,不息。从最初的甲骨文到今天的行书楷书;从原始的记录工具的今天的书法艺术,伴随着我们的先人一路从北京的山顶洞中走向平原,河畔,走向高雅的艺术殿堂。汉字在不断进化,嬗变,趋于完美。文人墨客借助于它寄情山水,吟风弄月;才子佳人借助于它把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向千里之外,写入那个人的心头。而那些才华横溢的书法家们,更是将那一个个方正的汉字挥洒的墨香淋漓,满纸龙蛇舞。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如此含情脉脉,千娇百媚呢?你看那一个个篆字不就是一幅幅绝美而神秘的图画吗?将篆书“鱼”字放在你的眼前,是不是觉得它在畅游,自由而活泼。那“井”字,“车”字无不表情达意,如书如画。汉字的形态美是无与伦比的,汉字的情态美更是举世无双。“妙”字由“女”“少”组合而成;由“女”“少”意会而成的“妙”字,其情态之美真是妙不可言。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歪”,“尘”,“鲜”等。真可谓观其字而会其意,读其句而达其情。世界上又有哪一种文字可以和汉字媲美呢?西方文字那简单的线条无论如何也结构不出任何可以言美的图画,更无法上升为艺术。我们的邻国不甘心口说东洋话却书写我中华的汉字,于是,对汉字进行拆减和变异,原本栩栩如生的汉字被肢解的支离破碎丑陋不堪,就像一个个脸上涂抹一层厚厚粉脂的艺伎,无任何美感可言。所以,在日本,那些推崇真正艺术的书法家们,他们的书法作品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华汉字,从这些充盈着无穷魅力的真正汉字中,他们才会领略到书法的精粹和艺术的纯粹,才会欣赏到文字的美感和创作的乐趣。这样的书法才会生机勃勃,令人沉醉。经历代书法家们潜心创作,不断推陈出新,汉字已演变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在不断演变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变革,创新的汉字,都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明的天幕中。不必说篆书的图案美,也不必说金文的娟秀和华贵,那隶书的古朴妩媚,魏碑的森严遒劲,楷书的疏朗端庄,行书的闲适飘逸,还有那草书的恣肆昂扬。更不必说行楷,隶意楷书,隶意行书等等奥妙无穷的书写形式,无不彰显出汉字艺术之美,令人如痴如醉,欲穷尽其美而食不甘味。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能够如此精彩纷呈,魅力无穷呢?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由工具升华为艺术的进程中,造就了灿若星辰的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张旭…一个个星光闪闪的名子,将中华文明的锦绣点缀得如此灿烂辉煌,也成就了有别于世界文明的独特景观。除中华而外,你见到过谁以写字而闻名于世的吗?你听说过哪一种文字被人们书写成艺术,悬挂于厅堂,被流传,被珍藏,被尊为国宝吗?文章之美世人皆知,而文字之美唯有龙之传人创造之,这不能不说是我中华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列夫•托尔斯泰被尊为世界文豪,但丁被称之为伟大的诗人,他们都以诗文名动天下。王羲之以书法被尊为“圣”,这在它国是无法想象,也是难以做到的。《兰亭序》得以流传不朽,到底是得益于书法的精湛还是文章的精彩呢?文章的确非常之美,但书法的造诣更高,书法和文章双玉合璧,相得益彰,这岂不是千古美谈?徜徉在中华文字的长河中,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和独特之美;独居一雅室,挥毫泼墨,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做人如此,夫复何求!

1、交互式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设计优化探讨2、论人性化包装设计在商业环境下的体现3、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4、基于芒编与纸盒相结合的包装设计研究5、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6、探究包装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7、浅析地域文化在秦皇岛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8、国潮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9、植物纤维制可分解包装袋的营销策略10、艺术品包装设计理念分析--以书画类艺术品为例11、折叠结构在快餐包装设计中应用所思12、浅析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13、文化旅游创意视角下的信阳毛尖包装设计14、蔚县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及对策探究15、情感化设计在食品包装中的运用(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艺术品鉴期刊

每一件收藏品都是一种文化的独立存在,都在记录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艺术品鉴》旨在以物为线,串起包括历史、人文、艺术、民俗等文化门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格物致知,以物及人、及文、及事、及史,进而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艺术的传承、弘扬、发展及海内外文化交流,带动现世以收藏鉴赏为主导的主流文化现象,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觉悟。引领千年不落的人文风尚历史尘烟浩渺,人生倏忽往来。世间万物生灭轮转,唯文化之风充盈时间的长河,生生不息,千年不落。窥察现世种种泯灭的光辉,更令人警省于人文精神的失溃。引领是须有的担当。典藏历久弥香的今古意韵人于物,是一次次机缘的重合;物于人,亦留有一次次温热的印记。物因人敛尽了风华,物因事聚合了多少的绵长!藏物贵乎纳于心,动情之间,悟见真知!

艺术品鉴。1、类型广。《艺术品鉴》 是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典藏类、艺术类、人文类大型文化期刊。2、编辑人员专业,总编辑是刘亚军策划并参与组织多项文博类全国性大型文化活动,副总编辑吴延军发表新闻消息、通讯、言论、小说、散文160多篇,30多万字。

艺术品鉴更好一点。《艺术品鉴》 是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典藏类、艺术类、人文类大型文化期刊。主管单位是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是刘亚军 。刘亚军 1993年始任编辑、记者。后任某全国性大型刊物总编辑。编辑出版文博类图书一套九本,编辑、写作文博类文稿500余万字,策划并参与组织多项文博类全国性大型文化活动。现任《艺术品鉴》杂志社出品人兼总编辑。吴延军 曾任数家报刊社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等职务,从业经验丰富。20年来,发表新闻消息、通讯、言论、小说、散文160多篇,30多万字;编辑审阅稿件3500多万字。现任《艺术品鉴》杂志社常务副总编。李勇 青年书法家,副教授。他自幼喜爱书法,l7岁师从著名书法家、武术家张湘华为师。编辑、写作文博类文稿320余万字。现任艺术品鉴杂志社编采中心主笔、主任记者。

岩画艺术鉴赏论文

从中国原始时代到到中国近现代,这篇文章涵盖了中国8个艺术阶段和n位艺术大师,让你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读懂中国艺术史。一.中国史前艺术       中国史前艺术时期指的是原始岩画,石器艺术与玉器艺术,彩陶艺术 。在这段期间没有确切的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在艺术界中通常把这一阶段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二者时期的石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在这一时期中,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       今天小生给大家介绍的是距离至今几千年的原始岩画。(鼓掌)        原始岩画是人类早期遗留下来最主要的原始艺术形式,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记载于发现岩画最早的国家。史前的人类祖先刻绘在岩石上的岩画,描绘、记录了远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先民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是史诗般的原生态艺术。在文献《山海经》的图像符号中,复制辑录的是上古社会刻制在山林木石上的史前岩画,反映的是上古社会的内容。          岩画粗犷稚拙,天真纯朴,简洁明快。往往是一些相互无关的图形组合成一幅画,或个图形的重叠,同时没有细节刻画,却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      对于岩画,我国古代学者早有觉察。汉代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禹、益所作。《论衡》《颜氏家训》也都是这种看法。  晋代郭璞注释《山海经》时指出,《山海经》的图画是“游魂灵怪,触像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这就是说此书中各种神异鬼怪的图画是刻画在“山川”“木石”上的岩画。 以下作品请赏析       好啦~旁友们~这几天降水量可能会有点大,不要忘记出门带伞哦~注意保暖~(喜欢哪个艺术家,哪个时期,风格的作品可以私发给我,下一篇文章就是你的哦~)

早秋时期,春花有赏之安然无恙

捡垃圾,你他妈你你是个弟弟啊,呵呵,就你还结婚滚吧你

给你找了点资料,自己写阴山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取材极为广泛,把它说成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的画史,当是不过分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在阴山岩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他们狩猎、放牧、舞蹈、战争、交媾的场景。有各种动物图像,有天体、文学,有车辆,原始数码等等。有的画面,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有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写实性,给人以真实的感觉。1简介编辑东西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它的南北草原广阔,气候条件宜人,是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我国北方许多游牧民族,诸如: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纥)、敕勒、党项、契丹、鬼方、山戎、蒙古等都有相继在这里生活过,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近年来,在阴山山脉西段狼山地区。发现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灿烂古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岩画。岩画,顾名思义就是雕凿或绘画在岩石上的图像。它以古朴、粗犷、凝炼的画风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阴山岩画关于阴山岩画,早在公元5世纪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把它写进了《水经注》里:“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就是按照《水经注》提供的线索,在西起阿拉善左旗,中经磴口县、潮格旗,东至乌拉特中后旗的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40-70公里的阴山狼山地区发现了近万幅的岩画,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年代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2出现年代编辑早在公元5世纪时,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20世纪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3分布范围编辑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阴山岩画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百幅以上。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2006年05月25日,阴山岩画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4艺术特色编辑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再现作者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方面,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许多运动物像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呜,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与舔吻亲呢。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现的中心,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图画,均在构图和比例上往往突出胜利者的形象,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利用比画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属器或石器,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画。用敲凿法制成的岩画,线条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称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画,痕深面光,断面成“U”形。此外,还有划刻法,即用金属工具划刻,其划痕细而浅,此类作品多为晚期作品。岩画中还有颜料岩画,即用石灰和动、植物油调作颜料涂于岩石上的岩画。这类画数量不多,多为近代作品,且与喇嘛教有关。5历史价值编辑阴山岩画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岩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岩画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岩画宝库,现存阴山岩画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巴市地区,最大的面积达400平方米,真实地记录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五虎图是阴山岩画的代表作。6发展历程编辑阴山岩画大体分为四个时代、五个时期: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突厥人岩画数量较少、内容以表现家畜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回鹘岩画的突出特点是用铁刃画刻而成,线条细而浅,题材多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数植物图案和回鹘文字。党项人岩画大都是敲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泽新鲜,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其艺术特点是形象性很强。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画。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岩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民族所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1] 7主要类型编辑动物图像[2] 动物,与当时尚处于狩猎或放牧时代的游牧民族来说,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兽皮用做缝制衣裳。因此在岩画中,动物图像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其中有,马、牛、山羊、长颈鹿、麇鹿、狍子、罕达犴、狐、驼、龟、犬、鹰等各种飞禽走兽。对于阴山岩画这些动物的刻画,大都采取了写实手法,一般的都很形象而生动,有很多甚至达到了写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乌拉特后旗发现了一幅群虎图,就是一幅精彩之作,九只老虎被刻画的栩栩如生,结构安排也很巧妙,浑然天成。行猎、放牧图在游牧民族生活中,行猎、放牧是他们维持生存的手段。在狩猎上,有单人行猎、双人行猎、集体围猎。猎人所用武器,主要是弓箭、棍棒。行猎图中突出的一点是猎人必有所获。他们追捕的动物,每每带箭着伤,反映了作画者祈求收获的愿望;放牧图,一般布局匀称,动物排列有序,形状优美。车辆图车辆是山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生产水平。阴山岩画中,反映车辆的画面也为数不少,在磴口县西北的一座小丘下,凿刻有一幅车辆图,很具代表性,车辆的结构尚可辨认,由辕、轮、舆、轴构成,两轮大小稍有不同,左轮辐条八根,右轮辐条九根,舆作圆形,两毂间贯以车轴,辕在舆底轴上。联系其它画面,这车可能是用于载运猎物的,可见作画时期,山区车辆使用已相当普遍了。征战图部落间的战争,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岩画中也有反映,在磴口县和乌拉特后旗的交界处发现了一幅颇为生动的征战图。这幅图对胜败双方刻画的很明朗。胜者一方,士兵们披坚执锐、挽弓搭箭,向敌人前后夹攻。他们都头留双辫,有些人头上还插着长长的羽毛(可能为军事首领),败者一方,光头居多,有的已身首异处,有的正在逃跑,整个画面胜败对比鲜明,很可能是某部落为纪念一次战争胜利而特意刻下的纪功图。舞蹈图岩画中反映舞蹈场面的,随处可以见到。舞蹈是游牧民族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舞蹈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巫术有关。岩画中舞蹈的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蹈。在磴口县发现了一舞蹈图;就与巫术相关密切。中央有三个舞者,皆有尾饰,靠其后有一舞者手持牛尾,舞者上方,有一被砍掉头颅的尸体,头颅弃于舞者脚下。这一尸体,应为祭祀中的牺牲,舞者可能为萨满,可见舞蹈是为这次祭祀服务的。生殖岩画反映生殖的岩画,在阴山岩画中曾多次出现。在科学不很发达的当时,人们对生殖的道理还没有完全了解。或者为了祈求部落昌盛、人丁兴旺,这种思想也不自然地表现在岩画中。在乌拉特中旗发现的一幅岩画,所描绘的是三对男女在交合,它侧面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要求。 阴山岩画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除以上举例的之外,还有各种人面像、神灵像,各种天体、动物足印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阴山岩画的作画年代,跨度逾千年,它的上限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下限一直到近代。阴山岩画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共同缔造的,它像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大观园,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直射或折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它的发现对研究当时人们的宗教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为史前史、艺术史、民俗学、人类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开辟了新的领域。

名画艺术鉴赏论文

林间小道>荷兰著名的风景画家的霍贝玛(~)。他是鲁伊斯达尔的学生,在技法上受到业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并不相同,也没有如鲁伊斯达尔那样多产。一般说,鲁伊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素朴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这主要是,前者多描绘荒丘与沼泽,银灰色的天空和苍茫的平原;而后者的每一幅画,就象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气。乡间的宁静别有情趣,令人陶醉。尤其是这幅《树间小道》(又称《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在这方面发挥得更加精心、细致,也最为人们所称道。这幅如今已成为古典风景名画的《树间小道》,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化的。小道的另一头,一个村民正牵着一头牲口站着,在右边的一条叉道上,有两个一边谈话一边走着的农村妇女;右侧近景上是一块种植园,一个农妇在修剪枝条。地平线较低,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的上空。这样一幅看来平淡无奇的画面,何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凡是一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作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树间小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却象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你看,成行的树枝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荷兰绘画题材的多样性,象一面镜子反映着荷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在风景画方面,这两位大师--鲁伊斯达尔、霍贝玛,则给我们展示了荷兰农村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幅画作于1689年,约有103×141厘米大,现藏英国伦敦国立画廊。我也是在网上找的,你是不是在考试啊,哈哈。。。

写作思路:首先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以及背景,再说一说形式以及反应了怎么样的城市面貌等等,再根据画作表达一下当时的社会状态。

正文: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厘米,长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结构严谨,长而不沉,“广阔而不粗疏,缜密而不琐碎”,展现了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能。整个画卷犹如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在起伏跌宕中展开画卷,在繁华热闹的场景中逐步走向高潮,最后又回归平静。

画卷可分为郊外风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薄雾笼罩下的村舍、农家、草桥、老树、扁舟等,在春回大地之际柳枝发芽,迸发出勃勃生机,袅袅炊烟缓缓升起,远处有小桥流水,仿佛能听到涓涓的流水声。清晨,几个脚夫赶着毛驴进城。路上有轿夫、挑夫、马匹等,人们在匆匆忙忙进城,还有从京郊扫墓归来的人。

画卷的中段是繁忙热闹的汴河码头,也是画卷的精彩部分。在繁华的汴河两岸人烟稠密、高楼林立、粮船云集,画卷中有人在茶舍休息,有人在饭馆吃饭,有人在街上闲逛。一座结构精巧、规模宏大的虹桥横跨于汴河之上,桥上桥下热闹非凡,桥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辆独轮车和两只骡子正向虹桥走来。

桥面上抬着轿子的两人在吆喝行人让路,而迎面走来两个骑马的达官贵人。桥下的汴河中船只穿梭往来。有的船只正在卸货,有的逆流而上。有的停在岸边,构成了繁忙的社会景象。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从桥底缓缓穿过,船夫们在船上忙碌不停,有人用竹竿撑船,有人用竹竿顶着桥梁,还有人用手挽着麻绳,桥上和河岸两边站着许多围观的人,有人探头向前望去,有人在指手画脚,有人若无其事,有人在担心船只的安全。

第三部分是以城楼为中心的市区街道,也是画卷的高潮之处。街道两旁楼宇林立,官府衙门、民居宅院、城楼高台,还有酒馆、肉铺、茶馆、庙宇、药店、商店、肉铺、庙观等,大的商店和宅院都张灯结彩,挂着各种招牌,如正店、孙羊店、赵太丞家等。街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坐轿的家眷、问路的游客、行乞的老人、背篓的僧人等,可谓是男女老幼、官商士绅无所不有。

认真观察可以发现,轿子里的豪门贵族傲气自矜,酒楼上的纨绔子弟肆意狂欢,街上的小贩不停地叫卖着东西,城门边的残疾老人静静等待别人的施舍。在画卷末端,画家安排了一个背着包袱、手提盒子的问路人,他抬头展望着远方,这给画卷留下了一种“言已尽而味无穷”的审美意味。

《清明上河图》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也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迎合了诸多新兴市民阶层对艺术的审美感受,所以被无数群众所追捧,并逐步被北宋宫廷统治者所了解、接受与欣赏。

在这部经典之作中,张择端选择了将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与浪漫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并运用长卷的形式进行整体构图,并借助散点透视的方式让整个画面扩充了容量,以便于描绘复杂多元的事物,并且让画面产生出一种戏剧性的变化,让人物在狭窄的画卷中具有高度的艺术凝聚力与概括力,因此,这是一幅国宝级的现实主义艺术珍品。

(法)弗朗索瓦.米勒 油画,×111厘米,1857年, 巴黎 卢浮宫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 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 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 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wuyuluc suo

书画艺术期刊

中国书画是什么?中国书画《中国书画》杂志是经济日报社主办的大型艺术月刊,属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本杂志8开本,136页全彩精印。杂志的内容集学术性、鉴赏性、收藏性、可读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以“关注传统、关注实力、关注创新、关注市场”为宗旨。中文名称中国书画类别大型艺术月刊主办单位经济日报社出版周期月刊快速导航历史沿革作品赏析基本信息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宋朝花鸟扇面历史沿革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1]

书画艺术类报刊:《中国书画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社是1985年7月1日经中共天津市委决定,天津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的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全民事业单位。《中国书画报》以传播书画信息、教授理论技法、介绍名人名作、引导收藏鉴赏为己任,是我国唯一集书法、国画、篆刻艺术及综合美术于一体的专业报纸。《中华书画》《中华书画》杂志2005年4月在北京创刊,是一本关注艺术品市场、报道艺术品市场走向、展现当代书画家风采、纪录艺术家真实生活的书画类杂志。杂志是由中国泽楷集团投资、中国国际神州传媒集团主办的一本书画收藏类杂志,内容包括艺术市场、艺术消费、艺术名家、艺术生活、艺术状态等栏目,宗旨是以权威的观点反映艺术大市场,以全新的视角展现当代书画家,以时尚的概念引领艺术新生活,以真实的资料展示艺术家全状态。《艺术中国报》1995年 7月19日,创办了《中国艺术报》。《中国艺术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艺术门类的综合性报纸。 社址2011年由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搬迁到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奥体东门东北角)。《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文联系统十佳报刊之一。《中国书画家》《中国书画家》杂志是由中国新华传媒集团主办的艺术类双月刊。杂志全方位、多渠道向海内外宣传、发行。《中国书画家》定位为:当今书画家和未来书画家。艺术特色是:以人为本,弘扬“书画精神”。主要宣传介绍书画家的创作经历、心路历程、艺术感悟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过程中的动人事迹,让人感受到书画家的人格魅力,给人以感召和启迪,从而推动书画艺术更加发扬光大!其他一些: 《书法通讯》、《农民日报(大地书画报)》、 《西冷收藏》、《新世纪书画》、《炎黄书画》《书画家报》、《可人轩》、《翰园书画》、《诗书画》。《书法导报》450003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省文联院内《中国书画报》天津河西区大沽南路873号邮编300211《红山书画》山东济南刘长山路10号汇都花园2号楼东单元501室《文墨书画信息》报046000山西长治市北关街64号《书画宛》473000河南南阳市小西关北夹后42号 《西域书画研究》730710甘肃会宁中川街12号(会州书画艺术院)《中日文化交流》100031北京市西城佟麟阁路永宁胡同10号《翰墨缘》300220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969号云泰总汇三层《中国书画家报》577500山东滕州市善国中路30号凌河区兰花里新世纪书画研究院《羲之书画报》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邮编250011《文化艺术报》710014西安北关正街26号《中国钢笔书法》310025浙江省杭州市省府大院2号楼《书法之友》230063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81号九州大厦4楼《青少年书法报》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山街105号《书法报》430071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横路4号《钢笔书法报》437100湖北省咸宁温泉《钢笔书法报》社《青少年书法》450002河南省郑州市经五路66号《书法生活报》252000山东省聊城市湖北小区24--4--407室《书法生活报》编辑部《书法》200235上海市钦州南路81号405室《中国美术报》365000福建三明市艺术大厦三层《中国书画报》300211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873号中国书画报社

中华艺术家杂志社是文化公司性质。根据查询相关信息中华艺术家杂志社性质:文化公司,经营时间:5年,地区:北京北京市。《中华艺术家》杂志作为艺术界的新锐杂志,同时作为书画艺术杂志投资类大型期刊,兼有艺术交流与收藏鉴赏的功能。旨在为书画家、收藏家、经营者、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进一步挖掘出中华书画艺术资源,向海内外推介书画名家,引导、促进中华文化产业的快速提升和健康发展。

书画报刊《中国书法》 100026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15层中国书法杂志社《书法通讯》100026北京农展馆南里十号中国书协《中国书画艺术报》、《中国书画家》宣武门西大街乙97号11C100031《农民日报(大地书画报)》 朝阳区八里庄南里100025《西冷收藏》北京朝阳区黄港村2号信箱100103《中华书画》225200江苏江都市01445信箱(江都书画院内)《艺术中国报》济南市六里山路1号A座邮编25002《现代书画家》报社223200江苏淮安市楚州区03号信箱《当代美术》江苏海安人民中路49号邮编226600《新世纪书画》广州华乐路57号华乐大厦北塔6楼A座510060《炎黄书画》541001广西桂林160信箱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书画家报》山东曹县文化馆内商都书画院《书画家报》编辑部274400《可人轩》江苏镇江市大路邮政1号信箱大路工业园内212133《翰园书画》开封市龙亭北路15号邮编475001《诗书画》250100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邮政局投递室504信箱山东省诗书画研究院《书法导报》450003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省文联院内《中国书画报》天津河西区大沽南路873号邮编300211《红山书画》山东济南刘长山路10号汇都花园2号楼东单元501室《文墨书画信息》报046000山西长治市北关街64号《书画宛》473000河南南阳市小西关北夹后42号 《西域书画研究》730710甘肃会宁中川街12号(会州书画艺术院)《中日文化交流》100031北京市西城佟麟阁路永宁胡同10号《翰墨缘》300220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969号云泰总汇三层《中国书画家报》577500山东滕州市善国中路30号凌河区兰花里新世纪书画研究院《羲之书画报》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邮编250011《文化艺术报》710014西安北关正街26号《中国钢笔书法》310025浙江省杭州市省府大院2号楼《书法之友》230063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81号九州大厦4楼《青少年书法报》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山街105号《书法报》430071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横路4号刊号:CN42—0062 邮发代号:37—9《钢笔书法报》437100湖北省咸宁温泉《钢笔书法报》社《青少年书法》450002河南省郑州市经五路66号《书法生活报》252000山东省聊城市湖北小区24--4--407室《书法生活报》编辑部《书法》200235上海市钦州南路81号405室《中国美术报》365000福建三明市艺术大厦三层《中国书画报》300211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873号中国书画报社

  • 索引序列
  • 书画艺术品鉴定论文题目
  • 艺术品鉴期刊
  • 岩画艺术鉴赏论文
  • 名画艺术鉴赏论文
  • 书画艺术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