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海尔集团数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海尔集团数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海尔集团数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品牌扩展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以凭借现有名牌产品,形成系列名牌产品的一种名牌创立策略。由于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推出新品牌的促销费用,又可使新产品搭乘原品牌的声誉便车,得到消费者承认,起到“借船出海”、“借势造势”的作用,有人便形象地称之为“搭乘名牌列车”策略。正因为如此,品牌拓展策略被许多企业视为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知名度的利器,纷纷采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品牌培育和发展就成了企业工作重心,企业经营已从产品行销转向品牌行销。如青岛海尔集团,自1984年到1991年7年的时间里,只生产一种产品——“海尔”牌电冰箱。当“海尔”牌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产品唯一驰名商标后,海尔集团利用“海尔”名牌效应和健全的全国性销售与服务网络,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等27个门类的产品,成为国内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型。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企业盲目实施品牌扩展策略,似乎企业涉足的行业越多,产品门类越齐全,便越像一个有综合实力的大公司,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实效,反而把企业给“拖垮”了。因此,总结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规范的实施办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 纵观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的实践,我们发现,有五个问题值得重视: 问题之一:扰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心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赋予一定的形象,以适应顾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企业在创牌过程中,一旦顾客接受了某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极易成为它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消费者趋向于把某个品牌看成某种特定产品。如“娃哈哈”本来是儿童果奶的代名词,“娃哈哈=儿童食品”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随着“娃哈哈”红豆沙、“娃哈哈”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品牌意象也就出现了模糊,从而冲淡了“娃哈哈”在儿童食品领域的领导地位,“娃哈哈”这一牌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被扰乱了。“雪佛兰”汽车是美国家庭轿车的代名词,但是在“雪佛兰”将生产线扩展到卡车、赛车领域后,消费者心目中的“雪佛兰就是美国家庭轿车”的定位模糊了,而“福特”汽车则乘虚而入,坐上了第一品牌的宝座。 问题之二: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 有些企业在进行跨行业的品牌扩展过程中,不顾核心品牌的定位和“兼容性”,把同一品牌用在两种不同行业的产品中,当两种产品在用途上存在矛盾时,消费者通过联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例如,以生产“999”胃泰起家的三九集团,企业的品牌经营如此成功,以致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然而,企业把“999”扩展到啤酒,消费者就难以接受了。因为“胃泰”和“啤酒”很容易使人通过联想产生心理冲突,当消费者想起“999”胃泰这种药,喝带有“心理药味”的酒时,自然不是一种好享受。倘若进一步联想到饮酒过量会伤胃,“999”品牌无疑是在提醒消费者要少喝酒,或不喝酒。如此,三九啤酒的销路就值得怀疑了。湖北有家很有名的企业,本是生产化肥农药的,现在却利用核心品牌扩展到生产冰淇淋等冷饮,当消费者产生联想时,不知这种冰淇淋会是什么滋味。 问题之三: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 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的过程中,下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其一,许多企业在创出“名牌产品”之后就急于实施品牌扩展策略,却受到厂房、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只好走收购、兼并其他小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的路子。而这些小企业的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不上去,重新投资生产又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如:美国A·C吉尔伯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已在消费者心目中树起了名牌男孩玩具的形象。1961年该公司决定将品牌扩展到女孩玩具上,结果由于质量低劣、价格低,使公司作为高品质男孩玩具制造商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1966年,吉尔伯特公司宣告破产。其二,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就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质优价贵,被视为身份的象征。然而,1982年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得森上任后,盲目扩展品牌,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3美元的低档笔,由此毁坏了“派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结果丧失了部分高档笔市场。 (二) 品牌,尤其名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盲目进行品牌扩展,有可能对企业的原品牌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我认为,首先,打好基础是关键。从战略的高度依据事先确定的企业任务、企业目标、营销目标,结合产品的属性和目标顾客的特点进行品牌名称的命名,为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打下伏笔;其次,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和核心品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达成一致:一是品牌定位、价位、目标市场、目标顾客是否相同;二是分销渠道是否相同,能否利用原有的网络优势;三是售前与售后服务是否相同,即能否在品牌扩展之后让顾客产生“统一感”或“一致感”。具体地说,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 对策之一:企业进行品牌扩展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及其适应范围。 在多元化的市场上,企业都意识到它无法为该市场的所有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品牌的具体定位。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以吸引目标顾客。而一旦品牌定位确立后,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时,要考虑到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就决定了“金利来”公司不宜生产经营女性用品。“雅戈尔”是名牌衬衫,就决定了“雅戈心”必须保持较高的质量,并且一般只能从事服装的生产与经营。一般情况下,品牌定位的最大范围,就是第一次使用这一品牌的产品所属的行业。因此,如果企业想跨行业经营,受原品牌定位的限制,应考虑选择多品牌策略。 对策之二: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与原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是指新产品与原产品在生产技术、分销渠道、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的相关程度。如果关联程度大,品牌扩展就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是跨行业经营或是关联程度小,往往就不适宜采取品牌扩展策略。如“长虹”品牌在彩电领域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扩展到空调领域,在保证长虹空调高性能、高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的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很快赢得了市场。 对策之三:在进行品牌扩展之前,准备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因为品牌扩展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因此品牌扩展的前提,就是这一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当品牌资产价值并不是很高,并且受到许多竞争对手强有力的挑战时,就急于进行品牌扩展,很容易给企业造成被动局面。比如,巨人集团在最初经营的电脑行业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结果顾此失彼,致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过度分散,使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对策之四:为减少“株连”效应,可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将原品牌挂上次品牌或副品牌。 所谓“株连”效应,是指当扩展品牌经营不善时,会影响核心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了避免单一品牌扩展的风险,经营者也可在商标不变的情况下,为新产品再起个小名,即所谓次品牌或副品牌。这样各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就形成了一定的“间隔”,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株连”的危险性。如“康师傅”品牌下的“珍品”系列、“家常”系列、“大排档”系列等等。 此外,企业在进行品牌扩展时,还要看企业对新品的期望值大小。如果企业对新产品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寄予很高的期望,就不宜采用品牌扩展策略,必须使用新的名称;而期望值较低的产品,则可背上原有品牌。

海尔暂时还没有大规模建立自己的专卖店连锁体系,个人人为海尔也不适合走这条路,最多也就是建立一些体验店,象苹果那样的。 从海尔产品和品牌推广来看, 产品线广,更新快,质量较好, 品牌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在国内的公司中都是比较好了,所以没有必要自己去建立连锁销售店,同时国内的一二级城市终端规模竞争也相当激烈,三级市场虽然前景很好,但海尔肯定不如过美,苏宁水平高。 国美这次收购永乐和大中,加速的对一二级的市场控制, 接下来工作会主要放在三个实体的整合上,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凭借几千家电的优势,过美可能会延续其价格杀手的角色, 以价格, 以规模来扩大其市场份额。发展自有品牌的产品也会是国美以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009-01-02 17:17有资料显示,作为国际企业的海尔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其中卖给美国消费者的家电产品约达43亿元。提起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时,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最近有学者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道路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先易后难”战略。 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构成 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 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道 海尔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并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唯一战略选择,但如果我们将它的国际化战略和它的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时,就发现这种选择正是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战略与先难后易 海尔在进入欧洲和美国之前,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虽然能够在这些地区赚取一些外汇,但无法在这里创造世界性的品牌。海尔认为,要想达到品牌竞争的最高境界,海尔就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因此“先难后易”就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实施其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其品牌战略。海尔将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宣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在洛杉矾、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尔巨大的广告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海尔在美国的品牌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以通用电气、惠尔浦为首的美国家电企业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 2.企业文化的移植与当地化战略 如何使海尔特有的企业文化融入海尔的当地化战略之中,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管理的问题,还要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进而解决如何进行创新和企业内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经常困扰着企业海外经营的决策及其执行。即使企业奔赴海外开拓业务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经营结果。海尔一向是个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将企业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尔的海外企业,海尔的当地化战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这样的市场开发起来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与海尔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荣事达等企业是典型的“先易后难”模式。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东南亚国家着手,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一步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TCL彩电经过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场已经做到第二位,仅次于索尼。在菲律宾市场,TCL彩电成长也很快。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一,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日本产品占据着其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这些国家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其二,由于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有望进入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说,有一定弱化影响。不管是这些市场的不发达还是在这些市场所占据的位置来说,不利于其今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结合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特点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业跟海尔的国际化模式很类似,都是先入主发达国家市场,而一些处于成长性的企业则跟TCL的模式很类似。也就是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战略,而TCL模式则更适合于准备打持久战的企业。 通过海尔和TCL企业几种主要战略选择的比较说明,企业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同时企业的成功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对于一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具体在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但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更取决于企业在历史中所处的特定环境,即经济学家常说的“路径依赖”,同时还部分地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远见。

品牌营销经历了“产品至上”、“形象至上”和“定位至上”等几个阶段后,已经进入“价值至上”时代。营销的本质是促进价值交换,品牌对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企业为顾客乃至社会所提供的价值。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进行品牌定位,开展营销活动,是树立品牌的关键所在。 本论文从“理念”、“战略”和“战术”三个层面,从以顾客感受价值为导向的“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和“体验性品牌”的定位角度,对海尔的品牌营销进行系统总结、分析,认为海尔品牌的建立,首先得益于坚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其指导下,通过有效的策略手段,开展“价值战”,逐步实现创品牌战略、品牌延伸(多元化)战略和海外品牌(跨国经营)战略。与此同时,海尔品牌定位也由功能性品牌提升到形象性品牌,并向体验性品牌迈进。 海尔的经验对一般企业的品牌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品牌营销需要理念、战略和战术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理念”是开展品牌营销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树立品牌指明基本方向;“战略”是树立品牌的基本保障,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规划并保证有关策略的有效实施;“战术”(策略)是树立品牌的手段,具体体现“理念”,实现“战略”。品牌建设,可以由“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向“体验性品牌”递进,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功能性品牌”或“形象性品牌”。 详细内容参考

海尔数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在于索赔观念、跳闸观念和负债经营的观念。在海尔的市场链模式下,以市场和顾客作为价值评价和分配的标准,员工的报酬完全来源于市场,只有你的工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接受,才能获得报酬;否则,不但拿不到报酬,还要被用户索赔。同时,通过负债经营观念的确立,把资产负债表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流程,由利益相关的第三方(独立于当事者双方并与当事者利益相关的仲裁中心)制约并解决问题。组织结构创新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品牌扩展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以凭借现有名牌产品,形成系列名牌产品的一种名牌创立策略。由于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推出新品牌的促销费用,又可使新产品搭乘原品牌的声誉便车,得到消费者承认,起到“借船出海”、“借势造势”的作用,有人便形象地称之为“搭乘名牌列车”策略。正因为如此,品牌拓展策略被许多企业视为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知名度的利器,纷纷采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品牌培育和发展就成了企业工作重心,企业经营已从产品行销转向品牌行销。如青岛海尔集团,自1984年到1991年7年的时间里,只生产一种产品——“海尔”牌电冰箱。当“海尔”牌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产品唯一驰名商标后,海尔集团利用“海尔”名牌效应和健全的全国性销售与服务网络,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等27个门类的产品,成为国内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型。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企业盲目实施品牌扩展策略,似乎企业涉足的行业越多,产品门类越齐全,便越像一个有综合实力的大公司,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实效,反而把企业给“拖垮”了。因此,总结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规范的实施办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 纵观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的实践,我们发现,有五个问题值得重视: 问题之一:扰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心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赋予一定的形象,以适应顾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企业在创牌过程中,一旦顾客接受了某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极易成为它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消费者趋向于把某个品牌看成某种特定产品。如“娃哈哈”本来是儿童果奶的代名词,“娃哈哈=儿童食品”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随着“娃哈哈”红豆沙、“娃哈哈”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品牌意象也就出现了模糊,从而冲淡了“娃哈哈”在儿童食品领域的领导地位,“娃哈哈”这一牌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被扰乱了。“雪佛兰”汽车是美国家庭轿车的代名词,但是在“雪佛兰”将生产线扩展到卡车、赛车领域后,消费者心目中的“雪佛兰就是美国家庭轿车”的定位模糊了,而“福特”汽车则乘虚而入,坐上了第一品牌的宝座。 问题之二: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 有些企业在进行跨行业的品牌扩展过程中,不顾核心品牌的定位和“兼容性”,把同一品牌用在两种不同行业的产品中,当两种产品在用途上存在矛盾时,消费者通过联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例如,以生产“999”胃泰起家的三九集团,企业的品牌经营如此成功,以致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然而,企业把“999”扩展到啤酒,消费者就难以接受了。因为“胃泰”和“啤酒”很容易使人通过联想产生心理冲突,当消费者想起“999”胃泰这种药,喝带有“心理药味”的酒时,自然不是一种好享受。倘若进一步联想到饮酒过量会伤胃,“999”品牌无疑是在提醒消费者要少喝酒,或不喝酒。如此,三九啤酒的销路就值得怀疑了。湖北有家很有名的企业,本是生产化肥农药的,现在却利用核心品牌扩展到生产冰淇淋等冷饮,当消费者产生联想时,不知这种冰淇淋会是什么滋味。 问题之三: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 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的过程中,下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其一,许多企业在创出“名牌产品”之后就急于实施品牌扩展策略,却受到厂房、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只好走收购、兼并其他小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的路子。而这些小企业的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不上去,重新投资生产又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如:美国A·C吉尔伯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已在消费者心目中树起了名牌男孩玩具的形象。1961年该公司决定将品牌扩展到女孩玩具上,结果由于质量低劣、价格低,使公司作为高品质男孩玩具制造商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1966年,吉尔伯特公司宣告破产。其二,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就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质优价贵,被视为身份的象征。然而,1982年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得森上任后,盲目扩展品牌,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3美元的低档笔,由此毁坏了“派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结果丧失了部分高档笔市场。 (二) 品牌,尤其名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盲目进行品牌扩展,有可能对企业的原品牌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我认为,首先,打好基础是关键。从战略的高度依据事先确定的企业任务、企业目标、营销目标,结合产品的属性和目标顾客的特点进行品牌名称的命名,为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打下伏笔;其次,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和核心品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达成一致:一是品牌定位、价位、目标市场、目标顾客是否相同;二是分销渠道是否相同,能否利用原有的网络优势;三是售前与售后服务是否相同,即能否在品牌扩展之后让顾客产生“统一感”或“一致感”。具体地说,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 对策之一:企业进行品牌扩展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及其适应范围。 在多元化的市场上,企业都意识到它无法为该市场的所有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品牌的具体定位。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以吸引目标顾客。而一旦品牌定位确立后,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时,要考虑到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就决定了“金利来”公司不宜生产经营女性用品。“雅戈尔”是名牌衬衫,就决定了“雅戈心”必须保持较高的质量,并且一般只能从事服装的生产与经营。一般情况下,品牌定位的最大范围,就是第一次使用这一品牌的产品所属的行业。因此,如果企业想跨行业经营,受原品牌定位的限制,应考虑选择多品牌策略。 对策之二: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与原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是指新产品与原产品在生产技术、分销渠道、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的相关程度。如果关联程度大,品牌扩展就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是跨行业经营或是关联程度小,往往就不适宜采取品牌扩展策略。如“长虹”品牌在彩电领域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扩展到空调领域,在保证长虹空调高性能、高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的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很快赢得了市场。 对策之三:在进行品牌扩展之前,准备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因为品牌扩展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因此品牌扩展的前提,就是这一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当品牌资产价值并不是很高,并且受到许多竞争对手强有力的挑战时,就急于进行品牌扩展,很容易给企业造成被动局面。比如,巨人集团在最初经营的电脑行业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结果顾此失彼,致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过度分散,使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对策之四:为减少“株连”效应,可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将原品牌挂上次品牌或副品牌。 所谓“株连”效应,是指当扩展品牌经营不善时,会影响核心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了避免单一品牌扩展的风险,经营者也可在商标不变的情况下,为新产品再起个小名,即所谓次品牌或副品牌。这样各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就形成了一定的“间隔”,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株连”的危险性。如“康师傅”品牌下的“珍品”系列、“家常”系列、“大排档”系列等等。 此外,企业在进行品牌扩展时,还要看企业对新品的期望值大小。如果企业对新产品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寄予很高的期望,就不宜采用品牌扩展策略,必须使用新的名称;而期望值较低的产品,则可背上原有品牌。

海尔的营销策略: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截止到2007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仅2007年,海尔申请专利875项(其中发明专利50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3项国际标准即将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25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2008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通过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海尔的信息化革命,意味着 “新顾客时代”的开始。海尔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海尔已经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资源,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海马集团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

目前,国内外对培训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理论层面,对培训企业而言,这些研究成果的实际市场营销运作的指导还需具体化。因此,本文的研究以相关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对浙江民营培训企业实战型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此提升浙江省培训行业运作治理水平。 民营培训企业营销策略 一、引言 近几年,中国培训业发展非常迅速。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培训市场规模是100亿元,2001年是300亿元,2005年中国培训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而且这一数字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培训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持和参与,而人才的输送和培养除了通过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其余大部分则是通过个人终身学习和培训来完成。因此,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过去比资源、比发展模式转变为对各类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竞争。 浙江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围绕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如实施“万名公务员公共治理培训工程”、轮训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高层经营治理人才、深入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钱江学者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启动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等。浙江省这一系列人才目标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假如没有浙江省培训企业非凡是数量众多的浙江民营培训企业的参与是根本无法达成目标的。因此,研究浙江省民营培训企业营销策略,不仅能改变当前国内外对培训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或战略层面而实际市场运用意义有限的弊病,而且也可为提高浙江民营培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浙江省培训业整体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二、国内及浙江培训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的培训企业从其运行机制来看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专业学术性的培训企业,主要以大学为依托,这类培训企业权威性强,有自己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培训师,知名度较高,其缺陷在于培训收费高,理论强于实践;第二类是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培训师单独或者多人合伙开办的培训公司,这类培训公司有一批稳定的市场客户群,课程研发能力较强;第三类就是“培训中介”公司,它们占国内培训企业70%以上,这类培训企业只是纯粹的业务拓展机构——搜寻需要培训的企业客户并为其安排培训师。从国内培训企业的主体构成来看,民营培训企业几乎涉足了培训市场的所有培训项目。民营培训企业主要以个人办学为主。虽然民营培训企业拥有的既有资源不多,不具备高校或者政府背景等培训机构所拥有的一些先天资源,但在培训市场上却是最具活力和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培训企业。民营培训企业在办学理念、培训产品创新、营销策略、治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表现得生气勃勃,培训市场的占有额也是最高的。 据浙江省企业培训业协会估计,目前浙江省约有各类培训企业一千多家,民营培训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但其中品牌、规模上档次的寥寥无几,整个行业非凡是中小民营培训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定位不清楚,缺乏品牌,没有核心竞争力;经营治理水平低,没有明确和有效的营销策略;缺乏健全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无序竞争等问题。尤其是营销能力薄弱的问题,直接导致一方面是许多恶性竞争的产生,使得相当数量的民营培训企业无法开展和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如大部分培训企业以电话营销等单一营销模式进行业务拓展,己成为培训企业客户开发和机构发展的软肋。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消费者得不到其真正需要的培训产品和服务。 总体来看,目前相当数量的浙江民营培训企业仍在靠创业者的一些社会或人情关系维系着生存和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营销思路不清楚,经营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系统地考虑企业发展的长远性、方向性问题,着力构建属于培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营销架构,从营销策略的研究入手,切实提高浙江民营培训企业的营销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浙江民营培训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传统营销理论告诉我们,工业品或消费品行业的营销治理一般强调4Ps的架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企业创造产品,然后界定出产品的特色和利益、制定价格、选择销售产品和服务的通道,并且通过广告、公关和人员推销等方式,无孔不入地大肆推广其产品和服务。而培训作为一种服务,其营销组合在4Ps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员”、“有形展示”、“服务过程”三个变量,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组合。因此,对于培训企业而言,其营销治理应在4Ps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顾客的因素,即必须由产品或服务的设计阶段开始,在整个营销过程中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并且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都尽可能的使消费者感觉最大程度的满足。本文以下部分将结合一般营销理论,依据浙江民营培训企业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分析研究提出适合浙江民营培训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 1.聚焦策略 聚焦策略:是指集中优势兵力于某个培训项目或者某个细分市场,构建、强化自身的核心业务。该策略适用于一些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浙江民营培训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规模小,课程研发能力薄弱,没有品牌和营销能力上的优势。该类企业主要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营范围与实力弱规模小之间的矛盾。对于这类培训企业而言,它们应收缩战线,实施聚焦策略。该策略的最终目标不是在较大市场上占有较少的份额,而是在较小的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具体来看,聚焦策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精简培训项目 “大而全”、过多的培训项目反而让培训企业耗费了过多的资源和精力,使得培训企业未能形成有特色的核心课程。而且,并不是每个培训项目都能有很好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因此,应遵循“保留优势项目,淘汰弱势项目”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进行精简,保留有特色、有优势、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能够答应进行加大投入力度的培训项目,力求在人员配置、服务过程和选定的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上进一步强化优势和特色,逐步建立培训企业的竞争优势。 收窄目标市场 精简培训项目的同时,应根据保留项目的特点相应地收窄目标市场。将这些项目有针对性的提供给市场中最适合、最有需要的目标客户群。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因为营销对象的集中,企业能充分发挥优势,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变化,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另一方面也能给目标客户以相当专业的印象,并形成良好的口碑。 2.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策略是指培训企业根据各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设计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相应的市场份额。适用该策略的培训企业为:竞争能力不强、规模小、生存空间窄、定位不准确。虽然可能已经聚焦于某一经营范围,但在该经营领域未能形成其特色和差异化,专业化运作水平低,品牌影响力弱。这类培训企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有限的优势和资源来构建有差异化特色的核心课程和服务,并通过专业化的运作来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浙江民营培训企业中,义乌采智企业治理咨询公司就是一家差异化策略运用比较成功的企业。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培训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成为义乌乃至浙江民营培训企业中的佼佼者,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靠的就是其准确定位于高端市场,并通过组建其专业化的讲师、咨询师队伍来打造其在市场中的差异化品牌。对大部分浙江民营培训企业而言,具体实施差异化策略可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服务质量 培训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取决于对培训服务购买前的期望和培训企业提供的服务实际质量的接近程度。假如服务的质量与消费者所期望的相一致,消费者就会感到满足,因此,差异化策略最重要的一个实施方向就是服务质量。而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依重要程度可排列如下:可信性、责任心、保证、深入度、有形体现。根据以上这些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浙江省民营培训企业应从课程设置、人员素质、经营理念、公司制度等各方面给予配合和保证,从而使顾客相信,培训企业所提供的课程都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培训企业传授课程的方式都是消费者能够有效获取知识的,培训企业的宣传和品牌形象与其实际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是相一致的。 独特的业务拓展模式 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对浙江民营培训企业来讲,另一个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是业务拓展。谁在这个市场拥有自己独特的业务拓展模式,谁最大程度的把握了一些关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以下几类业务开拓渠道是浙江民营培训企业可以去尝试的: ①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合作除了可以随时把握政府对于一些特定行业、企业的人才开发政策之外,另外由政府部门出面牵头组织的培训活动相对轻易组织和开办。 ②行业龙头企业:对大多数培训企业而言,应集中优势兵力,与一两个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因为龙头企业大多是所在行业的标杆企业,其一举一动往往是其它企业模拟和跟随的标准,所以将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渠道开拓的突破口,不仅可以拥有稳定的业务来源,还可以提升机构本身的品牌知名度,从而达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业务拓展。 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民营培训企业不仅可以把握有关行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同时可以他们为桥梁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建立联系。 ④互联网:网络营销不仅可以更好地将产品本身、促销手段、顾客意见调查、广告、公共关系、顾客服务等诸多内容结合在一起,同时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及视讯等手段与顾客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实现与顾客的互动,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网络营销可以大量节省渠道拓展的费用。 3.缔结联盟策略 当前的市场竞争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时代了,竞争除了博弈也能有合作,只要能达到双赢的结果。浙江省民营培训企业可在培训企业间业务互补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增加客户来源,是一条非常可行的道路。比如人力资源治理培训企业与拓展练习培训企业,它们之间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合作空间。这种类型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不会给培训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却可以使客户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满足度。除此之外,利用合作方的平台宣传自己的培训企业,如在对方的场所设置宣传点;联合举办活动,扩大双方的影响力;双方交换企业资源,将资源提供给对方的顾客,对顾客进行“体验式营销”,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当前浙江民营培训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应以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为中心,结合市场竞争的状况,根据培训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制定适合培训企业自身特点的营销策略,以此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企业运营机制,通过有效的营销实施方案,最终实现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服务以及培训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

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盈利的保证,如果没有适合企业及产品的目标市场和恰当的市场营销策略,其他如产品定价、.分销渠道、品牌宣传等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长城葡萄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酒类行业中的朝阳产业。由于中国的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葡萄酒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发展潜力巨大。长城葡萄酒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面临中国葡萄酒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机遇和国内外竞争对手强有力挑战并存的市场局面,如何适应这个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是长城公司必须正视的问题。

关键词:长城葡萄酒;SWOT分析;营销策略

随着我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红酒这种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酒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也进一步下调,进口葡萄酒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长城葡萄酒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面临中国葡萄酒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机遇和国内外竞争对手强有力挑战并存的市场局面,如何适应这个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是长城公司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长城葡萄酒概述

长城葡萄酒是全球500强企业中粮酒业有限公司出品的驰名品牌,被誉为中国葡萄酒第一品牌。近年来凭借著绝佳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爱酒人士陶然迷醉。

二、长城葡萄酒营销环境分析

***一***巨集观环境分析

影响长城葡萄酒营销的巨集观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诸因素:长城葡萄酒的三大产区都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宜葡萄生长;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人们购买力萎缩,物价上涨,销售不旺盛,企业利润下滑,不利于长城葡萄酒的销售;为了提升葡萄酒形象,在生产环节中的法律法规逐渐规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健康、口味纯正的红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微观环境分析

对于长城葡萄酒的营销,微观环境因素对其影响也较大,主要有四点:一是同行竞争激烈,对长城葡萄酒销量产生负面影响;二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扩大了市场需求;三是成本的增加,对葡萄酒营销产生压力;四是技术的进步,对长城葡萄酒产销量形成积极作用。

三、长城葡萄酒SWOT分析

长城葡萄酒品牌在这样的环境中应适时调整品牌营销策略,发挥品牌优势,发展品牌文化,打造亚品类品牌,满足消费者对中高阶价位产品的需求,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牌发展战略,来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

现长城葡萄酒有两大优势,一是“世界500”强的中粮背景;二是良好的种植环境,为后续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三个劣势,一是长城葡萄酒发展历史比较短,没有稳定的顾客群;二是现在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比较严重;三是中档价位的产品品种比较少。

三个机会,一是有了国家政策支援,为其发展提供了机会;二是高阶产品消费群已形成,市场逐步开启;三是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产销状态良好。

四个威胁,一是国内同行业竞争激烈,既有与张裕的竞争,又有白酒企业进入的竞争;二是国外进口葡萄酒的威胁。

四、长城葡萄酒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葡萄酒行业整体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长城葡萄酒所拥有的暂时的优势并不能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

主要问题有五个:一是产品同质化,缺乏中档产品;二是包装陈旧;三是价格混乱;四是渠道混乱;五是品牌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五、长城葡萄酒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一***进行产品创新,增加中档产品品种

长城葡萄酒应加速科技进步,重视技术进步和对科技的投入,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投入,加大技改力度。公司应根据消费习惯等人文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研发新产品,注重与当地实际情况接轨,注重产品研发与时俱进,充分与公司总部合作开发适合市场的葡萄酒产品。

***二***改善包装设计

1、针对不同性别的消费者设计包装因葡萄酒其具有特殊的美容功效,就受到众多女性消费者的青睐;2、针对不同消费场合的主题包装现在长城公司推出了婚宴专供酒反映就挺好,以新婚夫妇的照片作为瓶标图案主题。

***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价格

产品设计到不同包装,不同原料,定价不一。由于适应不同消费者寻求,开发出高中低不同档次的葡萄酒。目前葡萄酒产品市场供求矛盾相当突出价格竞争因其最直接、最快速、最简单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竞争策略。

***四***进行有效渠道监管

长城葡萄酒在营销中存在渠道监管不够,应进行有效的渠道监管:1、开设“小酒坊”进行销售;2、直销长城公司采取直供的商业模式,减少流通环节,让利于消费者;3、分销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需要强化深度分销。

***五***加大促销力度,提升品牌形象

新产品上市市场没有概念,必须通过促销开启市场,进行资讯沟通,让顾客认知我们的产品,并对其产生信赖,成为其最优选择。

结论

根据对长城葡萄酒目前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所作的分析可以看出,长城品牌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平稳且乐观的。随着中粮集团对长城葡萄酒进行品牌整合,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品牌营销策略,长城葡萄酒品牌得到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日益增长。但是,随着葡萄酒行业整体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长城葡萄酒所拥有的暂时的优势并不能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我们相信长城葡萄酒企业通过系统完善的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必会将其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葡萄酒第一品牌。***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彬.企业营销渠道的变化与渠道管理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8.

[2]韩伯棠.张平淡.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蕊.从消费者角度看人性化的体验营销[M].商业现代,2009.***10***

[4]菲利蒲.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刘红.方强.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战略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08

[6]Philip Ko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 prentice-Hall, 2010

[7]Armstrong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9th ed***,prentice-Hall,inc, 2008

企业应加强营销活动的管理,对市场发展时机进行认真的分析,合理选择目标市场,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与营销计划。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范文一: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思考

【摘要】营销是企业市场化的前提,当企业制定详细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挖掘市场中的各项需求,细分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企业市场营销的相关内容,详细阐述营销战略的主要创新途径,要求各大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战略过程的实施中突破创新,制定与市场相符的营销战略,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经济全球化,让很多外来企业进驻到中国市场,因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外企的进入使得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强化自身的市场营销战略。由于制定与市场相关的营销战略,了解企业和市场的整体发展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但在企业市场中成为发展的先锋,更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产生长效影响。因而要求制定的营销战略符合缜密、科学、创新的特点。

1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概述

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发展,与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生存关系密切,其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要经历变化,所以在变化发展中,市场中的营销战略更要符合企业的长效发展,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将市场部和营销部结合在一起,但是营销是推出企业的产品,让更多的人通过各类渠道了解企业的产品,所以要依靠市场、运用市场、更推进市场,但是受到传统营销策略的营销,所以很多营销制度与现有的变化发展要求有很多异同。在此基础上创新营销策略出现,由于创新是企业发展中的不竭动力,如果依旧沿用传统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因而在新的环境和背景下,企业应该通过新的营销策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第二,开拓营销市场的重要工具。战略服务创新模式主要依托于服务网和销售网,开拓市场、销售产品,赢得口碑,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市场份额;第三,推助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市场营销战略的运用,需要多种营销手段共同作用,提高产品销售额度时,让使用者和客户接受企业的产品并且通过产品接受企业的很多理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途径

创新不是单一的一项工程,是由多个系统工程统一构成,因而不但要有相关的技术创新,更要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其创新途径可以分一下几个方面:

企业战略发展角度

企业中营销创新仅仅停留在表面是不够,更要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考虑营销策略,因而需要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层面上做好相关产业布局,比如农夫山泉的营销策略,不仅是通过产品外观给客户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通过产品设计,融入广告的形式让广大使用者了解他们每一款产品的用意,像婴儿水这款产品其中就介绍两个环节,可以让妈妈拿,由于妈妈的手比较小,也可以爸爸拿,由于爸爸的手比较大,两者的结点在于设计的凹槽位置,但是如果不通过广告的形式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将不会重视这项贴心的设计,感受企业创新营销理念,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企业的战略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关系密切,因而从营销层面上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并且处于什么样的市场定位,当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在运用创新思维模式,才能实现营销的新理念。

增强企业的运营效率

企业营销效果对企业的运营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推广产品的过程中缺失营销,产品将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即便整体结构新颖、创新意识浓厚,但是也不能保证其永续性。所以企业为确保其产品营销战略创新活动的开展,就要在各个层面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产品数量方面。确保产品数量的充足,这主要是增强客户的满意程度,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忠诚度;第二,产品质量。现在市场中很多营销观的建立都是与消费者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消费者的情况建立针对性较强的营销理念,但是很多产品的质量变化不大,所以消费者可能一时购买,但是长久忠诚度无法保证。其中以海尔公司为例,该公司一直坚持“真诚到永远”的理念,不但保障产品数量,更确保产品质量,让海尔产品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放心产品,海尔正是坚持这一原则和理念,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求,同时也在生产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在市场竞争获得了较强发展。第三,建立合适的营销模式营销模式合理有效,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营销;另一方面也能让企业获利。如上文所说将企业中营销战略的创新提升到企业的精神营销层面上,就要把控好产品做好市场定位。合适营销模式的制定,需要注重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共存,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时代的发展给予了人们较多可支配和发挥空间,因而消费者和客户选择产品更趋向个性化,尤其是年轻人,很多人都喜欢特立独行不喜欢遵循潮流,因而营销策略制定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制定营销模式,这也是“个性化”营销模式开展的原因。该营销模式流行与服装行业,现在很多品牌在设计开展的过程中都先要和对接销售,了解消费者想需求制定的设计才能符合市场流行趋势,并逐年递增。但要想企业长远发展,制定个性化营销模式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层面,另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在满足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基础上,加大其外观需求,并完善各项售后服务专案。

3结语

科学的企业营销战略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企业的长足发展中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要重视市场营销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传统思维模式中只要提升产品质量就能招揽客源的思维已经不能符合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在发展中要了解战略营销中的不足,并且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汲德群.试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4.

[2]袁君.关于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具体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范文二:网际网路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网际网路+”和“+网际网路”等新型词汇的产生,表明网际网路给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网际网路的大力发展也给商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单一的传播途径被打破,更广阔的、种类繁多的营销途径不断出现,如何选择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一家商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为此,社会中消费者偏好角度入手,结合商业企业的特点,结合引爆点理论,阐明商业企业如何获得当前最优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略;网际网路;引爆点理论

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商业企业如何博取消费者人群更多的关注力以及关注力带来的购买潜力。关注力越多,消费者就会有更大概率去消费企业的产品。虽然目前已经进入了网际网路的时代,市场营销渠道增多,但是很多商业企业依旧要面对严苛的市场营销问题,如何在网际网路环境下吸引更多的关注力以及制造更多的消费就非常重要。

一、从完善产品策略角度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要树立一种国际化市场营销的观念,要注重商业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以及市场消费者的偏好波动,这是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最重要的部分,商业企业要不断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产品是一家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根本,包括组合营销、定位、直接感官体验、系列产品的开发、品牌效应等,其中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三种策略为定位、感官和价格策略。

1.产品定位策略

社会的发展经过了工业时代,进入了网际网路时代,工业时代的特征是产品极大化生产,工业时代产生了流水线作业,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消费同等的商品。但是,随着这种趋势的加重和网际网路时代的到来,使得消费者关注范围扩大,其关注范围内一种产品的定位是否过于普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想脱离普通的品味,进入特定品味范围,以便区别于大众产品。所以,商业企业要把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差异性观念,在保证产品的质量基础上在产品之上附加新的服务和产品个性属性,引导消费者形成产品讨论氛围,比如产品论坛、产品朋友圈等,将流动消费需求通过个性的属性和服务稳定下来,形成永久的消费人群。

2.产品感官策略

传统产品感官营销策略主要集中在视觉 *** 上,传统的营销环境资讯相对较少,繁复的传统视觉营销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视觉 *** ,并且跟环境产生了强烈对比,所以传统视觉营销可以带来良好的广告效果,但是网际网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环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大量资讯,资讯数量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人们转而投向营销资讯质量上面。资讯越多的产品感官 *** ,反而会降低消费者的注意力,而资讯质量高、资讯表达直接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通过研究,很多网际网路企业的网页产品展示特点变化独到,消费者开始逐渐关注精简的产品感官 *** ,精简的市场营销广告可以使消费者更快把握产品的核心资讯,比如小米彩虹电池精简包装。

3.产品价格策略

除了上述两种策略外,价格策略也是一种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一大策略因素。关于价格策略,其与前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价格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化长期利润,这就使得商业企业的产品价格设定不能盲目比拼价格,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是必须的,但是降低产品的价格却不是必须的。经济学中,有一种商品叫吉芬商品,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增加,而不是减少。最佳的价格策略就是让产品处于吉芬价格,吉芬商品的特点就是相对低档和必需。吉芬价格的产生需要产品定位、感官和质量等多重因素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适量让产品产生微量价格提升波动,可以 *** 消费者产生一定的稀缺紧张度。

二、基于引爆点理论角度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网际网路的大力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给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基于纯广告明星模型的营销手段所带来的冲击力已经逐渐让消费者麻木,同时,由于参与广告拍摄的明星并不保证广告产品的真实性,纯粹以打广告而制作的明星广告反而很容易被消费者打上“假”的标签,同类广告的数量对消费者产生的新鲜感 *** 满足边际递减规律。所以网际网路环境下诞生了新的市场营销策略。即事件参与型市场营销策略,商业企业的产品只是关注力的附带品,而商业企业本身作为主角参与了一个重大事件的整个演绎过程或者市场营销的氛围会对消费者有代入感,比如《跑男》中的RIO鸡尾酒和安慕希牛奶营销,相比传统明星广告的“硬植入”,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故事类市场营销途径。故事类市场营销就涉及一种理论,即引爆点理论。引爆点方式是通过让消费者主动关注一个内部事件从而扩大事件的影响力,而不是让消费者被动接受营销资讯。引爆点理论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所提到的一种观念,其表达的观念是,很多难以理解的潮流都符合固定模式,掌握了这个模式就很容易产生潮流和获取广泛关注力。通过结合引爆点模式和市场营销策略。传播者和传播渠道是开启营销市场非常重要的环节,传播者或者渠道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传播者和专业圈之间拥有稳固的信任关系,专业圈产生的资讯对传播者有足够影响力,传播者信任专业圈中的人、产品,同时产品足够引起传播者重视,传统电视媒体通过明星做广告也具有类似过程,但是明星广告本身具有商业属性,其是以推销产品为目的,而传播者并不参与商业营销,其出发点是因为产品的优异而推荐,而且这里的传播者和途径脱离了传统电视媒体和视讯媒体的束缚,转而以微博、微信等纯文字和真实情绪表达,会给消费者更高可信度,而且很多情况下,传播者并不是主动推荐专业圈中的产品,而是消费者主动咨询,非被动接受广告传播,即图2中并不存在如虚线所示的单向通道,而是双向的,甚至只有向上单向通道。传播者本身不再局限于明星,传播者可以是任何具有网际网路影响力的人,也就说明传播者可以是专业圈中的人本身,比如小米手机的市场营销。第三部分就是消费者,消费者跟传播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消费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如微信朋友圈中的推荐,这里微信圈推荐不是微信圈广告,是非盈利的产品推荐。上述所讲是关于个别人对于市场营销的重要影响,其营销的效果依赖个人的性格特征及性格特征产生的影响力。

三、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消费者角度是指消费者对于不同产品,其重点关注度不同。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就是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如何选择产品,消费者侧重点在哪里。每个消费者心里都有一套决策机制,用于选择最优的符合自己利益的产品,而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否成功。消费者决策机制满足的基本原则是,当消费环境安全时,消费者倾向短期即时效益的消费方式;而当消费环境危机时,消费者倾向选择长期保守的消费方式。这里的消费环境,不仅仅是指空间环境,还包括资金是否充足,一个行业是否令人信任等。消费环境的不同安全程度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安全感。当消费环境安全时,消费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而产生短期消费;当消费环境较为恶化时,人们就会感觉到危机,而产生长期观察的行为,保留基本的消费习惯,这里消费环境安全与否跟消费者所有的接触渠道中起关键作用的资讯有关,是消费者一种主观感受,当对消费者影响很大的渠道整体保持积极态度时,消费者会感觉环境安全,反之感觉危险,所以,这就验证了第二部分传播者的态度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结合图3和图2,消费者会根据其最信任的传播渠道所展示的正面或者负面资讯做出反应。当然,图2中消费者、传播者和传播渠道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稳定,如果消费者长期接收到质量低下的资讯,那么消费者与传播者之间的渠道就会断裂。以2010年开始流传的广西迪卡玉米转基因事件为例,转基因食品在市场营销推广过程中遭遇了无法预料强烈 *** ,原因就在于转基因食品让消费者产生了严重不信任感和危机感,导致人们消费欲望处于严重的低谷,甚至是强烈 *** 。食品消费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只会涉及食品本身色香味问题,但是由于转基因触及到消费者生命安全底线,所以引发强烈反弹。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一般人来讲,生理需求如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安全的需求成为当前社会的最基本的而且是长期的需求,任何触及安全底线的产品都会被淘汰;当下层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处于更高等级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综上,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点随着网际网路时代到来,也逐渐以不同形式改变着,主要变化由传统媒体市场营销策略转变为网际网路市场营销策略,只有定位明确,选择了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使得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取长期最大的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谭凌波,谢晋宇,陈扬.人力资源经理的议题营销过程及策略研究[J].管理世界,2013,2:141-155.

[2]廖卫红.移动网际网路环境下互动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3.

[3]杨会菊.新时期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创新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2,1:52-52.

[4]李子叶,沈灏,董维明.新产品如何打动市场———营销策略、组织关注与新产品采用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5,373:99-106.

[5]胡新平,李天丽,邓腾腾.质量和价格影响需求的双渠道供应链饥饿营销策略[J].系统管理学报,20153:436-443.

[6]格拉德威尔.引爆点[J].中国经济资讯,2014,11.

[7]曾锐.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谈中小企业广告策略创新[J].商业时代,2012,10:19-22.

海尔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张瑞敏说 海尔是海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品牌营销经历了“产品至上”、“形象至上”和“定位至上”等几个阶段后,已经进入“价值至上”时代。营销的本质是促进价值交换,品牌对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企业为顾客乃至社会所提供的价值。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进行品牌定位,开展营销活动,是树立品牌的关键所在。 本论文从“理念”、“战略”和“战术”三个层面,从以顾客感受价值为导向的“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和“体验性品牌”的定位角度,对海尔的品牌营销进行系统总结、分析,认为海尔品牌的建立,首先得益于坚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其指导下,通过有效的策略手段,开展“价值战”,逐步实现创品牌战略、品牌延伸(多元化)战略和海外品牌(跨国经营)战略。与此同时,海尔品牌定位也由功能性品牌提升到形象性品牌,并向体验性品牌迈进。 海尔的经验对一般企业的品牌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品牌营销需要理念、战略和战术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理念”是开展品牌营销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树立品牌指明基本方向;“战略”是树立品牌的基本保障,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规划并保证有关策略的有效实施;“战术”(策略)是树立品牌的手段,具体体现“理念”,实现“战略”。品牌建设,可以由“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向“体验性品牌”递进,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功能性品牌”或“形象性品牌”。 详细内容参考

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009-01-02 17:17有资料显示,作为国际企业的海尔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其中卖给美国消费者的家电产品约达43亿元。提起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时,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最近有学者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道路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先易后难”战略。 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构成 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 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道 海尔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并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唯一战略选择,但如果我们将它的国际化战略和它的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时,就发现这种选择正是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战略与先难后易 海尔在进入欧洲和美国之前,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虽然能够在这些地区赚取一些外汇,但无法在这里创造世界性的品牌。海尔认为,要想达到品牌竞争的最高境界,海尔就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因此“先难后易”就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实施其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其品牌战略。海尔将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宣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在洛杉矾、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尔巨大的广告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海尔在美国的品牌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以通用电气、惠尔浦为首的美国家电企业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 2.企业文化的移植与当地化战略 如何使海尔特有的企业文化融入海尔的当地化战略之中,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管理的问题,还要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进而解决如何进行创新和企业内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经常困扰着企业海外经营的决策及其执行。即使企业奔赴海外开拓业务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经营结果。海尔一向是个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将企业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尔的海外企业,海尔的当地化战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这样的市场开发起来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与海尔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荣事达等企业是典型的“先易后难”模式。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东南亚国家着手,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一步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TCL彩电经过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场已经做到第二位,仅次于索尼。在菲律宾市场,TCL彩电成长也很快。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一,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日本产品占据着其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这些国家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其二,由于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有望进入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说,有一定弱化影响。不管是这些市场的不发达还是在这些市场所占据的位置来说,不利于其今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结合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特点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业跟海尔的国际化模式很类似,都是先入主发达国家市场,而一些处于成长性的企业则跟TCL的模式很类似。也就是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战略,而TCL模式则更适合于准备打持久战的企业。 通过海尔和TCL企业几种主要战略选择的比较说明,企业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同时企业的成功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对于一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具体在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但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更取决于企业在历史中所处的特定环境,即经济学家常说的“路径依赖”,同时还部分地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远见。

海尔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品牌扩展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以凭借现有名牌产品,形成系列名牌产品的一种名牌创立策略。由于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推出新品牌的促销费用,又可使新产品搭乘原品牌的声誉便车,得到消费者承认,起到“借船出海”、“借势造势”的作用,有人便形象地称之为“搭乘名牌列车”策略。正因为如此,品牌拓展策略被许多企业视为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知名度的利器,纷纷采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品牌培育和发展就成了企业工作重心,企业经营已从产品行销转向品牌行销。如青岛海尔集团,自1984年到1991年7年的时间里,只生产一种产品——“海尔”牌电冰箱。当“海尔”牌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产品唯一驰名商标后,海尔集团利用“海尔”名牌效应和健全的全国性销售与服务网络,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等27个门类的产品,成为国内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型。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企业盲目实施品牌扩展策略,似乎企业涉足的行业越多,产品门类越齐全,便越像一个有综合实力的大公司,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实效,反而把企业给“拖垮”了。因此,总结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规范的实施办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 纵观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的实践,我们发现,有五个问题值得重视: 问题之一:扰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心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赋予一定的形象,以适应顾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企业在创牌过程中,一旦顾客接受了某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极易成为它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消费者趋向于把某个品牌看成某种特定产品。如“娃哈哈”本来是儿童果奶的代名词,“娃哈哈=儿童食品”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随着“娃哈哈”红豆沙、“娃哈哈”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品牌意象也就出现了模糊,从而冲淡了“娃哈哈”在儿童食品领域的领导地位,“娃哈哈”这一牌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被扰乱了。“雪佛兰”汽车是美国家庭轿车的代名词,但是在“雪佛兰”将生产线扩展到卡车、赛车领域后,消费者心目中的“雪佛兰就是美国家庭轿车”的定位模糊了,而“福特”汽车则乘虚而入,坐上了第一品牌的宝座。 问题之二: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 有些企业在进行跨行业的品牌扩展过程中,不顾核心品牌的定位和“兼容性”,把同一品牌用在两种不同行业的产品中,当两种产品在用途上存在矛盾时,消费者通过联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例如,以生产“999”胃泰起家的三九集团,企业的品牌经营如此成功,以致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然而,企业把“999”扩展到啤酒,消费者就难以接受了。因为“胃泰”和“啤酒”很容易使人通过联想产生心理冲突,当消费者想起“999”胃泰这种药,喝带有“心理药味”的酒时,自然不是一种好享受。倘若进一步联想到饮酒过量会伤胃,“999”品牌无疑是在提醒消费者要少喝酒,或不喝酒。如此,三九啤酒的销路就值得怀疑了。湖北有家很有名的企业,本是生产化肥农药的,现在却利用核心品牌扩展到生产冰淇淋等冷饮,当消费者产生联想时,不知这种冰淇淋会是什么滋味。 问题之三: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 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的过程中,下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其一,许多企业在创出“名牌产品”之后就急于实施品牌扩展策略,却受到厂房、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只好走收购、兼并其他小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的路子。而这些小企业的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不上去,重新投资生产又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如:美国A·C吉尔伯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已在消费者心目中树起了名牌男孩玩具的形象。1961年该公司决定将品牌扩展到女孩玩具上,结果由于质量低劣、价格低,使公司作为高品质男孩玩具制造商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1966年,吉尔伯特公司宣告破产。其二,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就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质优价贵,被视为身份的象征。然而,1982年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得森上任后,盲目扩展品牌,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3美元的低档笔,由此毁坏了“派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结果丧失了部分高档笔市场。 (二) 品牌,尤其名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盲目进行品牌扩展,有可能对企业的原品牌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我认为,首先,打好基础是关键。从战略的高度依据事先确定的企业任务、企业目标、营销目标,结合产品的属性和目标顾客的特点进行品牌名称的命名,为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打下伏笔;其次,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和核心品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达成一致:一是品牌定位、价位、目标市场、目标顾客是否相同;二是分销渠道是否相同,能否利用原有的网络优势;三是售前与售后服务是否相同,即能否在品牌扩展之后让顾客产生“统一感”或“一致感”。具体地说,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 对策之一:企业进行品牌扩展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及其适应范围。 在多元化的市场上,企业都意识到它无法为该市场的所有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品牌的具体定位。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以吸引目标顾客。而一旦品牌定位确立后,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时,要考虑到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就决定了“金利来”公司不宜生产经营女性用品。“雅戈尔”是名牌衬衫,就决定了“雅戈心”必须保持较高的质量,并且一般只能从事服装的生产与经营。一般情况下,品牌定位的最大范围,就是第一次使用这一品牌的产品所属的行业。因此,如果企业想跨行业经营,受原品牌定位的限制,应考虑选择多品牌策略。 对策之二: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与原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是指新产品与原产品在生产技术、分销渠道、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的相关程度。如果关联程度大,品牌扩展就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是跨行业经营或是关联程度小,往往就不适宜采取品牌扩展策略。如“长虹”品牌在彩电领域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扩展到空调领域,在保证长虹空调高性能、高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的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很快赢得了市场。 对策之三:在进行品牌扩展之前,准备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因为品牌扩展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因此品牌扩展的前提,就是这一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当品牌资产价值并不是很高,并且受到许多竞争对手强有力的挑战时,就急于进行品牌扩展,很容易给企业造成被动局面。比如,巨人集团在最初经营的电脑行业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结果顾此失彼,致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过度分散,使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对策之四:为减少“株连”效应,可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将原品牌挂上次品牌或副品牌。 所谓“株连”效应,是指当扩展品牌经营不善时,会影响核心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了避免单一品牌扩展的风险,经营者也可在商标不变的情况下,为新产品再起个小名,即所谓次品牌或副品牌。这样各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就形成了一定的“间隔”,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株连”的危险性。如“康师傅”品牌下的“珍品”系列、“家常”系列、“大排档”系列等等。 此外,企业在进行品牌扩展时,还要看企业对新品的期望值大小。如果企业对新产品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寄予很高的期望,就不宜采用品牌扩展策略,必须使用新的名称;而期望值较低的产品,则可背上原有品牌。

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009-01-02 17:17有资料显示,作为国际企业的海尔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其中卖给美国消费者的家电产品约达43亿元。提起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时,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最近有学者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道路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先易后难”战略。 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构成 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 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道 海尔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并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唯一战略选择,但如果我们将它的国际化战略和它的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时,就发现这种选择正是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战略与先难后易 海尔在进入欧洲和美国之前,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虽然能够在这些地区赚取一些外汇,但无法在这里创造世界性的品牌。海尔认为,要想达到品牌竞争的最高境界,海尔就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因此“先难后易”就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实施其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其品牌战略。海尔将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宣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在洛杉矾、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尔巨大的广告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海尔在美国的品牌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以通用电气、惠尔浦为首的美国家电企业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 2.企业文化的移植与当地化战略 如何使海尔特有的企业文化融入海尔的当地化战略之中,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管理的问题,还要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进而解决如何进行创新和企业内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经常困扰着企业海外经营的决策及其执行。即使企业奔赴海外开拓业务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经营结果。海尔一向是个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将企业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尔的海外企业,海尔的当地化战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这样的市场开发起来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与海尔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荣事达等企业是典型的“先易后难”模式。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东南亚国家着手,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一步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TCL彩电经过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场已经做到第二位,仅次于索尼。在菲律宾市场,TCL彩电成长也很快。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一,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日本产品占据着其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这些国家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其二,由于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有望进入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说,有一定弱化影响。不管是这些市场的不发达还是在这些市场所占据的位置来说,不利于其今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结合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特点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业跟海尔的国际化模式很类似,都是先入主发达国家市场,而一些处于成长性的企业则跟TCL的模式很类似。也就是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战略,而TCL模式则更适合于准备打持久战的企业。 通过海尔和TCL企业几种主要战略选择的比较说明,企业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同时企业的成功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对于一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具体在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但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更取决于企业在历史中所处的特定环境,即经济学家常说的“路径依赖”,同时还部分地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远见。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宋体小三加粗缩进2字符) (内容宋体小四号) (应列示毕业设计的题目和选题的背景、意义和题目理论研究价值或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应充分搜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资料,全面反映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论述中应列示所选资料的出处、书刊的版本、期号等。)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应列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预期解决的问题。)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对于毕业设计,应列出使用的设计方法和预期的实施方案。) 五、进度计划 (应根据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写明的建议进度计划安排,制定个人具体的时间计划。) 六、参考资料 (应列出开题阶段所用到的参考资料,并写明所选资料的出处、书刊的版本、期号等。) 开题报告填写说明 一、开题报告撰写格式按照学校规定模版填写,所有页面的页边距设置为上:3cm、下:、左:3cm、右:,装订线在左侧,开题报告正文的行距为20磅。 二、开题报告封面上的一些栏目内容如果为空,可以不填,但不能将空栏删去。 三、对于开题报告封面上“协助指导/联系教师”一栏,若填写协助指导教师姓名,将该栏改成“协助指导教师”;若填写联系教师姓名,将该栏改成“联系教师”,并且将宽度调整为与上一行“指导教师”对齐。 四、开题报告封面上的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数字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例如“2005年12月31日”,字号为小三号。 五、开题报告封面上填写学院名称时,学院名称前后各空一个汉字符。 六、开题报告内的页码格式为“-1-”、“-2-”等、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居中。 七、本填写说明只供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时使用,不要装订在开题报告或毕业设计中。模版中红色字是对字体、格式和填写内容的说明,开题报告撰写完毕后,应将红色字删去。

“海尔”的营销战略 “海尔”无疑是当今我国企业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它的成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但其正确而超前的营销战略则具有决定性作用。海尔从创建之初到今天,营销战略在三个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代表了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时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方向。 一、营销客体从“有形具体产品”到“无形企业整体形象” 海尔人最初对营销客体的认识很自然,也很简单,那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把每一件产品做好,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要求。这是因为海尔虽然是电冰箱行业的国家最后一个定点企业,但当时电冰箱既是奢侈品,又是紧俏商品,只要商品适销对路且质量好,根本不愁卖不掉。在这种客观社会经济环境下,海尔人很自然地把以“市场导向”为核心内容的市场营销观念作为自己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因此也便产生了海尔创建之初的一系列旨在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标准与措施。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当时他们对电冰箱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规定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重要的七项指标的实测值均优于发达国家水平。为了满足当时用户对高档家电的特殊需求,他们对外观、噪音等指标还作出了特别要求。如冰箱外观,国家标准要求米以内看不出划痕,而他们要求则是米以内不得看出划痕;噪音,国家规定为52dB,海尔企业内控标准为50dB。二是对少数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措施严厉。如1985年,检查出76台电冰箱不合格,他们不是简单地降价销售,而是抢起大锤把它们砸碎,以显示海尔人生产一流产品的决心与信心。正因为有了这些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与措施,才有了80年代末的一系列质量优势与声誉,也才有了海尔立足市场、开拓市场、壮大企业的资本与基础。 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产品日趋多元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供过于求逐渐成为我国家电行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主旋律,这种单纯依靠技术手段管理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海尔人开始逐步认识到“企业只有在经营观念(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上领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先,即没有思路便没有出路”。海尔人对产品和产品质量问题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着手从理念上、制度上、全员意识上和生产全过程上采取措施,力争在经营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解决产品问题: 一是根据自己几年来在产品管理上积累的经验,总结提炼出“日清日高管理理念(OEC)”。所谓OEC理念,就是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做到控制不漏项,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把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日日、事事控制的目的,确保向预订的目标发展。具体来说它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框架: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系统。而日清日高管理理念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高起点,确立名牌战略;否定自己,创造市场;用户是衣食父母;管理借力论;企业如斜坡上的球,不进则退。 二是率先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标准ISO9001系列标准管理法,并于1992年在我国电冰箱行业率先通过了国际认证,1994年又率先通过了ISO9001—94E最新版国际认证、欧共体CE、德国GS等国际质量认证,从而把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全过程的产品管理与控制纳入规范化轨道,为产品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是随着人类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海尔承担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应负的责任,1996年又率先通过了ISO14000系列认证。 此外,为了赋予品牌更丰富的内涵,塑造海尔企业整体形象,它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服务上,在原来良好服务基础上推出一条龙六位一体星级服务:电话咨询上门设计、免费送货、免收材料费、24小时服务到位、用户跟踪回访,“你只需打个电话,其余的事我们来做”,继而又推出“红地毯”服务,即对因搬运与安装可能给现代家庭居室带来的不便全面承担责任;宣传上,在海尔总体形象下,结合近几年海尔国际化趋势,推出海尔广告“国际篇”,打出“海尔,中国造”这一长民族志气、树品牌国际化形象的宣传口号,从而使承载海尔企业整体形象的企业品牌形象更加丰满,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延伸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与更具个性化的新产品,例如,他们根据重庆一位吴先生来信,能否为其家有幼儿、年迈老人的家庭设计一种能超远距离控制的遥控器的要求,经过夜以继日的开发、设计、生产,仅用6个月时间,国内首创的大圆弧外形,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超级三段式蒸发器、全塑永不生锈室外机壳,具有人机对话功能的“小超人”变频空调就问世了;在多角化和资产重组方面,他们利用海尔品牌形象所代表的企业整体形象作为核心,通过激活“休克鱼”的方式,进军黑色家电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海尔电视便在竞争激烈的彩电市场上独树一帜,所向披靡。 1997年海尔人明确提出了“卖信誉,不卖产品”的口号,那么,这里的“信誉”就是指“无形的企业整体形象”,是企业整体形象最简洁、最直观、最通俗的概括和表达。海尔人终于实现了营销客体从“有形的具体产品”向“无形的企业整体形象”的根本转变。 二、品牌策略从“名牌产品战略”走向“名牌企业战略” 虽然海尔人从一开始就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足点和重要策略,但是今天我们所认识、熟悉,并认同和信赖的驰名海尔企业品牌实际上是海尔人经过十几年痛苦的自我否定之否定,经过不断完善,并伴随着海尔人从“名牌产品战略”逐步走向“名牌企业战略”而逐步形成的名牌企业品牌,并最终成为海尔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和象征。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1984年由濒临倒闭的两个集团小厂合并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5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出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当时,为体现这是双方合作的成果,也由于受“市场营销观念”的支配,将该产品定名为“琴岛-利勃海尔”,产品标志以德方标志为基础经修改绘制而成,当时从电冰箱的装饰考虑,成功地设计了象征中德合作的儿童吉祥物。这些视觉识别标志及名称,构成了海尔集团产品的第一代识别标志,它们在广告中的良好运用,对推动企业的发展、开拓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畅销,尤其是随着海尔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原来以产品品牌为基础的标志和名称与德方相似,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的开拓。而且,产品品牌的名称、标志与“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企业名称不统一,其弊端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经过几次变更,1991年海尔人把企业名称简化为“青岛琴岛海尔集团公司”,产品品牌名称也同步简化为“琴岛海尔”牌,初步实现了企业品牌名称与产品品牌名称的统一。与此同时,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企业整体形象识别系统,推出了以“大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为企业理念的新标志,以“海尔蓝”为企业标准色等,这样便逐步形成了海尔集团第二代识别名称与标志。这一次自我否定过程表明海尔人在品牌策略上的一次飞跃。他们开始意识到确立企业品牌,并在企业品牌下建立产品品牌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应该说,经过改进后,海尔人品牌策略更加明确。但是从技术上说这些标志与名称也存在着诸如不够凝练、整体感不强、技术特征不明显等弱点。伴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多角化、国际化经营作为企业发展重点战略的确定与进一步实施,它们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企业需要更为超前的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为此,1993年5月,海尔人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决定对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企业品牌识别系统做根本改造:第一,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第二,将英文“Haier”作为企业品牌主识别文字标志;第三,使产品品牌商标标志与企业品牌简称和标志统一起来。经过这次改造,达到了以下目的:第一,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名称与标志统一起来了,达到了优化、简化的目的,便于人们对企业品牌的认识、记忆、熟悉,最后走向认识、记忆;第二,由于品牌设计简洁、稳重、大方、信息更加凝练,也便于社会公众的认识、记忆;第三,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企业品牌,终于摆脱了当初“引进”的阴影;第四,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更加明确。现在,经过两次否定之否定后的海尔,企业品牌已成为海尔集团的象征、海尔产品品质的象征、海尔文化的象征、海尔信誉的象征。至此,海尔终于从产品品牌走向了企业品牌,在名牌战略上也从名牌产品战略过渡到了名牌企业战略。 在从“名牌产品战略”到“名牌企业战略”过渡的过程中,海尔在电冰箱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洗衣机、展示柜、小家电等七大类产品、65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现在又进军黑色家电领域,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大型的集团公司,半年销售收入便超过百亿元。而对如此庞大的产品家族,海尔为了既给不同的产品以自己独特的个性,不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又能充分利用“海尔”企业品牌这块金字招牌,他们在实施名牌企业战略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把企业品牌作为企业所有产品的总标志,然后根据不同的产品特征确定具体产品的类别名称和销售识别名(称副品牌),形成三个层次的主体品牌策略构架。这样做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Haier(海尔)”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可以在促销宣传上利用“海尔”连贯、一致的企业品牌形象,大大降低信息传播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维护和完善企业品牌所代表的企业整体形象,为企业进行整合信息传播奠定了基础,又可以突显不同类别和不同规格产品的个性特征,并使两者相得益彰,强化了企业品牌的载体功能和作用。 围绕上述三个层次主体品牌策略构架,海尔集团的电视广告在海尔集团总形象篇下,相继完成了“服务篇”、“技术篇”、“国际篇”等具体形象的宣传,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诠释、丰富海尔集团总体形象———“真诚到永远”的内涵,避免了内容的空洞化。此外,海尔集团在三个层次的整体宣传推广上始终从企业整体形象的角度把握宣传风格,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个性。 在这样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当新产品推出时,海尔集团不是孤立地宣传新产品质量与特性,而是给消费者(受众)一个信得过的依据。所以,在操作上他们以多年形成的“海尔———高质量”的集团整体形象作先导与支撑,使新产品具有一个消费者熟悉可信的背景,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青空牌”空调、“得贝”冰柜、“琴岛———夏普”洗衣机经质量认证后归为“海尔”总品牌后所形成的旺销,足以证明这一点。 今天,“海尔”已成为一种象征,已成为一面旗帜,成为海尔企业整体形象名副其实的物质载体。 三、营销对象“从目标市场”到“目标社会公众” 最初的海尔与许多企业一样,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以具体产品为营销客体,把营销对象主要定位于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身上。但是随着海尔人因经营观念变化而导致营销客体变成无形的企业整体形象和名牌企业战略实施的深入发展,从90年代开始,海尔人开始把营销对象的选择从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扩大到目标社会公众,在广泛且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目标产生影响的目标社会公众中传播、维护和完善目标企业形象,这是海尔经营观念改变的必然结果。在此我们采撷其中两个精彩的片断。 从1996年8月起,青岛海尔冰箱股份有限公司陆续投入近千万元,为139个县的农民送映1万多场电影。据报道,那场激动的23场电影首映式,就迎来了5万多农民兄弟,最多的一场挤满了5000多名观众。海尔冰箱放映队在每场电影放映前总要放一段专题片。该专题中不仅有宣传“海尔”及其产品的有关内容,而且还集中宣传中国民族家电工业的发展道路及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教育农民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国争光。同时,“海尔”还充分利用这一个极好而又难得的机会在农民兄弟心目中传播、维护和完善“海尔”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电影场,他们把经特别设计、印刷精美的《农村手册》赠送给农民兄弟。手册中有许多农民熟悉而又陌生的并且是作为一个新时代农民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1997年6月16日至7月16日,海尔冰柜总公司在南京举行“海尔冷柜夏令营欢迎您”活动。全国其他地区也同时开展这一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推选出100名青少年参加7月中旬在青岛举办的“海尔冷柜夏令营”活动。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刻对入营青少年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以丰富广大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激活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许多厂商都采取降价销售、“买一送一”、清仓大甩卖、特价销售等促销手段争取市场。这些促销手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眼睛只盯着某种具体商品的目标消费者,希望通过这些促销活动在某一特定期限内提高该商品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目标市场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阶段。相反,海尔集团公司下属的三大公司所开展的每次宣传促销活动则已不是针对某种具体产品而进行的,不是以短期内提高某种具体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为惟一目标,而是集中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海尔”的目标社会公众中传播、维护和完善“海尔”良好的企业形象,树“海尔”这块牌子,更重要的是把营销对象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

  • 索引序列
  • 海尔集团数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 海尔数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 海马集团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
  • 海尔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 海尔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