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短期经营决策论文题目

短期经营决策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短期经营决策论文题目

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经理人常常会面临很多具体问题,如某份特殊订单该不该接?某种产品是自制还是外购?联合产品立即出售还是继续加工?亏损产品/部门该不该停产?既定产能下怎样组合产品更有利?这些问题中有的是生产问题,有的是销售问题,但一般只涉及企业一年以内的有关经济活动,因此被称为短期经营决策问题。在进行短期经营决策时,经理人运用管理会计中有关概念、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进行决策。其中,有些基本概念使用频率很高,例如,成本习性(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贡献毛利/边际贡献,保本点、决策相关成本等。事实上,这些概念在短期经营决策中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用几个案例来讲一下这些概念在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某些特殊订单该不该接?某冰淇淋厂产能2000万只,且只生产一种产品,目前只用80%产能,该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元,其中单位产品销售费用为元,正常批发价2元一只。某批发商愿以每只元的价格贴牌生产200万只,并自行承担相关销售费用。如果您是冰淇淋厂的经理人,请问接不接这个单子?分析:从表面分析,元低于变动成本元,不仅不能弥补固定成本,连变动成本都弥补不了,而且远远低于原来2元的批发价。但是由于工厂的剩余产能还有400万,大于客户订单200万,且如果接受了批发商的订单,工厂不需要负担额外的销售费用,这样就节省了元的销售费用,使该笔订单的单位变动成本变为元,高于订单价格元,进而产生元的单位贡献毛利,显然工厂是可以接受这个订单的:在对工厂的销售、生产、营销策略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接受该笔订单可增加贡献毛利多赚6万元。自制还是外购?A电子元器件公司今年要转产,但为了照顾原产品的客户还将要生产10000个旧产品元器件。公司大部分设备是租的,设备可以随时偿还,不需要支付违约金,但有一台为自有专用设备。公司已经购买了足够生产5000个电子原件的材料,这些材料别无其他用途。有一家公司愿意为A公司代加工,要价元,A公司是自制还是外购?分析: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通过计算设备租金、自有设备折旧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成本、其他固定成本等费用,得知A公司自制10000个电子元件的成本为元/个,远高于外购的元/个,公司应该选择外购。但按管理会计的理念,应该从相关成本角度出发,分析外购或自制的两种方案中,哪些是相关成本?哪些是不相关成本?由于自有设备折旧费、其他固定成本、已购买的材料不会因为自制或者外购决策而发生变化,因此是沉没成本,与决策不相关;另一半生产所需材料与决策相关,设备租金、人工、变动性制造成本都与决策相关。外购总成本高于自制2500元,所以A公司应该选择自制。联合产品立即出售还是继续加工?某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一种原材料可以同时生产出几种最终产品(联合产品)。有些联合产品既可以立即出售,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售。因此对于联合产品应立即出售还是继续加工的决策问题,是联合产品生产企业或多步骤生产企业经常面临的问题。某企业对R原材料进行加工,可同时生产A产品6000公斤(直接销售单价为3元),B产品4000公斤(直接销售单价为元),其联合成本为16000元。若要进一步加工A产品,需追加成本8000元,A产品单位售价4元,继续加工B产品,需追加成本6000元,B产品单位售价涨到6元。分析:通过计算,如果继续加工A,增量收入为(4-3)×6,000=6,000元,增量成本8,000元,增量利润为-2,000元;继续加工B,增量收入为()×4,000=10,000元,增量成本6,000元,增量利润为4,000元。因此,A产品应该立即出售,B产品应该加工后出售。这种问题决策的重点在于明确产品分离之前,联合成本已经发生,属于沉没成本。只要进一步加工带来的增量收入超过相应的增量成本,就值得进一步加工。亏损产品是否应该停产?企业经理人经常要决定某部门或产品是该保留还是撤销。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报告为取舍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但还要借助相关成本计算方法。某外企生产建材水泥板、砖和瓦片,瓦片业绩一直不好,成本挖潜空间不大,提价也不可能。收益表如下: 水泥板 砖 瓦 合计 销售收入 ¥500 ¥800 ¥150 ¥1450 减:变动成本 250 480 140 870 贡献毛利 250 320 10 580 减:直接固定成本 监管人员工资 37 40 35 112 广告费 10 10 10 30 折旧费 53 40 10 103 合计 100 90 55 335 分部收益 150 230 -45 335 减:共同固定成本 125 净利润 210分析:因为瓦片的直接固定成本是相关成本,包括监管人员的工资和广告费,所以停止生产瓦片使公司的贡献毛利下降10,但解雇该产品的监管员和广告费的减少使公司节约45。在决定瓦片停产之前,公司老板向生产部和销售部征求意见,而他们的回复是中止瓦片生产将导致水泥板销量下降10%,砖的销量下降8%,因为顾客喜欢一次性将建材买齐,如中止顾客就会到别处购买。同样,折旧费和共同固定费用是不相关成本。 继续生产 中止 差别成本 销售收入 1450 1186 264减:变动成本 870 贡献毛利 580 减:广告费 30 20 10 监管人员工资 112 77 35合计 438 所以应该维持亏损产品瓦片的生产。如何在有限资源下组织生产?——产品组合问题假设某企业只有一条生产线,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单位贡献毛利18,B产品为12,选择哪种产品是最佳方案?分析:进行决策时我们不要把目光放到产品本身的贡献毛利上,而应该关注企业的资源瓶颈如何利用。该企业每年的总产能为20000机器小时,每小时可以生产A产品1件或B产品2件,所以A产品:单位贡献毛利18×20000=36万,B产品:单位贡献毛利12× 40000=48万,所以应该生产B产品。旧设备是否需要更新?在制造型企业经常会遇到设备更新的问题。下面看一个案例:某公司年销售额为200,000元,除了折旧,年固定成本70,000元。公司考虑用新设备代替旧设备(设备使用期末残值为零),假设新设备购置成本90,000元,年变动成本80,000元,预期使用年限5年;旧设备原始成本72,000元,剩余账面价值60,000元,目前变卖价值15,000元,年变动成本100,000元,剩余使用年限5年。请分析是否购买新设备?分析:用传统会计分析方法,通过对销售额、变动成本、其他固定成本、折旧、旧设备变卖、净收益等一系列数据的复杂对比、计算,可以得出购买新设备可增加净收益25000元。而运用管理会计思维,从相关成本角度分析:新设备带来的变动成本5年节省100,000元,加上旧机器的变卖价值15,000元,减去新机器的成本90,000元,便可直接看出购买新设备可增加净收益25,000元,购买新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更有利。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面对复杂的业务情况,我们不要被杂乱的数据迷惑视线,只要找出与决策相关的成本、信息,就可以去伪存真,迅速、有效地进行各项经营决策,进而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短期经营决策第一节 产品生产的决策分析一、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一般是指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即可用于生产甲产品,也可用于生产乙产品,但不宜同时生产两种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在这两种产品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其选择的方法,可通过两种产品的差别收入与差别成本的对比,看哪种能种产品能为企业提供较多的盈利。二、产品增产的决策产品增产的决策是指由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除了完成既定的生产任务外,还有一定的剩余,为了充分地利用这一部分剩余的生产能力,就必须在原预定投产的几种产品中适当地扩大某产品的生产量,为此,就要正确选择以增产哪种产品为宜。可根据有关产品每单位生产能力(如一个机器小时)提供的贡献毛益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需要与可能,将剩余的生产能力尽量用来增产每单位生产能力提供的贡献毛益最大的那种产品。三、停产何种产品的决策一般是指亏损的产品是停产"亏损"产品是指有的产品按完全成本计算表现为亏损,这类应否停产,可视其能否提供一定的贡献毛益而定。若贡献毛益为正数,说明它们的生产还可为增加企业总的盈利作出一定的贡献,可不考虑停产;否则,应考虑停产。四、亏损产品转产的决策分析在进行这方面的决策时,只要:1、转产的产品是利用亏损产品停产后腾出来的生产能力,不需占用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2、它所提供的贡献毛益大于原产品的贡献毛益,说明转产是合算的,反之,就不合算了。五、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这里所说的特定订货,是指其销售价格低于一般的市场价格,甚至低于该种产品按完全成本计算的实际成本,但可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进行生产的订货。这类订货应否接受,可视其形成的贡献毛益补偿其专属的成本后是否还有溢余而定。六、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在进行这类问题决策时,可把自制的差别成本与外购的差别成本进行对比,选择成本较低的作为最优方案。自制的差别成本是指自制与不自制之差,在无需增加专用固定设备的情况下,自制成本史包括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外购的差别成本仅指外购与不外购之差,外购成本一般包括买价、运费、保险费、验收费等。七、半成品立即出售或继续加工的决策半成品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决策,是指有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完成了一定的加工程序后,可以作为半成品出售,但也可以继续加工后再出售,后者的售价高于前者,但也要追加一定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比较哪中做法更为合算,以决定方案的取舍,一般可将继续加工后预期可增加的收入与进一步加工需追加的成本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说明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优;若前者小于后者,说明以马上出售而不作进一步加工为宜。八、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可采用差理分析法。也就是要弄清进一步加工后预期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预期的可分成本,如前者大于后者,则以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优;反之,若前者小于后者,则以分离后立即出售的方案较优。九、产品最优组合的决策当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和企业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各种产品的生产量,使各种产品的生产量达到最优组合,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运用"线性规划"可以简捷地确定一定条件下产品的最优组合。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顾客作为产品和服务的受用者,充当着市场裁判员的角色,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追求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是市场竞争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顾客满意度测评作为一条纽带把企业和顾客紧密联系起来,从微观层次上讲有利于企业了解顾客需求和同业内的竞争力水平,从而有根据、有目的、有主次的进行连续改进。 -------------------------------------------------------------------------------- 【文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背景 顾客满意研究的理论背景 顾客满意定量测评模式的研究 顾客满意度测评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概述 计量经济学测评方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灰色系统方法 五种测评方法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质量功能展开测评方法 质量功能展开概述 质量功能展开测评模型 质量功能展开测评方法 第五章 质量功能展开测评方法的案例分析 测评项目的背景 调查问卷的设计 实施测评的过程 测评结果的分析 第六章 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的应用 实施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前提 顾客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应用 第七章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照着自己写把,全抄就假了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 dcosting,abc)是一种旨在弥补传统成本管理会计的缺陷,努力提供及时、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的新型成本会计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和适时制的要求,作业成本法受到发达国家各类企业的重视,应用最多的是制造业。我国自90年代初引入作业成本法开始,理论界和实务界就开始探索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问题。近十年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这种有效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现在是否可以在我国的企业中广泛推行呢?笔者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及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一、从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1、技术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管理者认识到旧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时代潮流,必须在企业管理及事务处理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由于西方各国纷纷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管理当局要求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师们采用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以至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电脑化设计与制造系统的建立,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于是适时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应运而生。jit要求企业以顾客的需要为出发点,当日生产当日销售,以达到消除存货和各种形式的浪费。jit的实施,使传统的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方法均受到强烈的冲击,并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背景。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消费角度看,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适应性,及时向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日新月异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而改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制造系统——弹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fms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仔细挑选过的设备、机器人和原材料处理系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同步协调地工作。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传统成本管理会计方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变革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已不可避免。 3、实务界的客观需要是促成作业成本法产生的现实基础。西方会计界在理论与实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鸿沟。在成本计算方法上,从事理论研究的会计专业人员推崇变动成本法,认为这种成本计算系统更有助于产品决策。因为就短期而言,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就是一种与短期经营决策无关的成本。而从事会计实务的专业人员却认为产品成本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供产品定价决策时参考,特别对于那些无现成市场价格可借鉴的产品更是如此。虽然产品售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的激烈程度,但企业只有在掌握自己的产品成本水平的基础上,才能着眼于盈利能力最强的产品组合。会计业务人员认为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变动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把固定费用按期间归集处理,并不能为控制日益增长的固定成本提供良策。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固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以全部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务界对完全成本法的重视是作业成本法产生的现实土壤。 4、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适应性。在自动化和jit时代,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大大减少,而间接费用部分却大大增加。传统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系统旨在按标准管理的要求控制大批量生产中的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费用的分配也是以直接人工成本为基础的。但70多年前,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在高度自动化和jit时代,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费用负担率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倘若企业仍以日益减少的直接人工工时为基础来分配这些比例逐渐增大的间接费用,其结果往往是高产量、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成本被多计,而低产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成本则会被少计。从而造成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实,进而引起成本控制失效,经营决策失误。 5、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早在本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就形成了,但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却在80年代。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创立不仅要有其本身内在的新因素的成长,而且还要有邻近学科的配合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如果没有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所带来的庞大计算工作量将使作业成本计算法难以真正付诸实施。进入80年代后,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在成本计算方法上实行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作业成本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正是在上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且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二、从我国企业的应用环境分析 1、技术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使我国不少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世界领先领域。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能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的企业为数很少,企业整体的装备水平仍然很落后。据有关部门对钢铁、石化、电力等15个行业的调查,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到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工业设备中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3,近1/5已经老化,超期率近40%。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纷纷增加技术投入,以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但这些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极小部分。因此,适时制和弹性制造系统的实施目前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适合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制造环境还未形成。 2、社会背景。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依靠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存在,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仅达到小康,市场的多样性需求不足。从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看,企业的生产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传统的大规模少品种批量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作业成本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还未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上对作业成本法的内在需求并不迫切。 3、会计电算化现状。大约从7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应用于我国的会计领域。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应用面较小,发展不平衡;应用水平较低,还未形成采购、生产、成本管理等综合经营管理的系统化;财务软件开发水平较低,基本上停留在提高核算效率和减轻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方面。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4、会计人员素质。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的会计人员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加之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十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很难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结论 虽然,作业成本法经过西方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先进而有效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但是,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企业来说未必就是最合适而有效的。任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都会受到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考虑其应用环境,盲目使用,势必会导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作业成本法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所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大不一样,所以,目前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作业成本法虽然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为时尚早,但在个别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实施。作业成本法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同时对环境也产生反作用。作业成本法在局部的应用,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会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论文

短期经营决策第一节 产品生产的决策分析一、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一般是指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即可用于生产甲产品,也可用于生产乙产品,但不宜同时生产两种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在这两种产品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其选择的方法,可通过两种产品的差别收入与差别成本的对比,看哪种能种产品能为企业提供较多的盈利。二、产品增产的决策产品增产的决策是指由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除了完成既定的生产任务外,还有一定的剩余,为了充分地利用这一部分剩余的生产能力,就必须在原预定投产的几种产品中适当地扩大某产品的生产量,为此,就要正确选择以增产哪种产品为宜。可根据有关产品每单位生产能力(如一个机器小时)提供的贡献毛益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需要与可能,将剩余的生产能力尽量用来增产每单位生产能力提供的贡献毛益最大的那种产品。三、停产何种产品的决策一般是指亏损的产品是停产"亏损"产品是指有的产品按完全成本计算表现为亏损,这类应否停产,可视其能否提供一定的贡献毛益而定。若贡献毛益为正数,说明它们的生产还可为增加企业总的盈利作出一定的贡献,可不考虑停产;否则,应考虑停产。四、亏损产品转产的决策分析在进行这方面的决策时,只要:1、转产的产品是利用亏损产品停产后腾出来的生产能力,不需占用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2、它所提供的贡献毛益大于原产品的贡献毛益,说明转产是合算的,反之,就不合算了。五、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这里所说的特定订货,是指其销售价格低于一般的市场价格,甚至低于该种产品按完全成本计算的实际成本,但可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进行生产的订货。这类订货应否接受,可视其形成的贡献毛益补偿其专属的成本后是否还有溢余而定。六、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在进行这类问题决策时,可把自制的差别成本与外购的差别成本进行对比,选择成本较低的作为最优方案。自制的差别成本是指自制与不自制之差,在无需增加专用固定设备的情况下,自制成本史包括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外购的差别成本仅指外购与不外购之差,外购成本一般包括买价、运费、保险费、验收费等。七、半成品立即出售或继续加工的决策半成品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决策,是指有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完成了一定的加工程序后,可以作为半成品出售,但也可以继续加工后再出售,后者的售价高于前者,但也要追加一定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比较哪中做法更为合算,以决定方案的取舍,一般可将继续加工后预期可增加的收入与进一步加工需追加的成本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说明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优;若前者小于后者,说明以马上出售而不作进一步加工为宜。八、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可采用差理分析法。也就是要弄清进一步加工后预期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预期的可分成本,如前者大于后者,则以进一步加工的方案较优;反之,若前者小于后者,则以分离后立即出售的方案较优。九、产品最优组合的决策当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和企业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各种产品的生产量,使各种产品的生产量达到最优组合,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运用"线性规划"可以简捷地确定一定条件下产品的最优组合。

看了你的要求 你说的很详细 但你第一次写起来 因为没经验 是很棘手的我们以丰富写作的经验+成功经历 保证你顺利毕业具体看下面。我们的号子。。。。。下面继续.............。。。。。。。结束 (上面两排排加起来是我的号子 加我 在线的 )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 dcosting,abc)是一种旨在弥补传统成本管理会计的缺陷,努力提供及时、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的新型成本会计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和适时制的要求,作业成本法受到发达国家各类企业的重视,应用最多的是制造业。我国自90年代初引入作业成本法开始,理论界和实务界就开始探索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问题。近十年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这种有效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现在是否可以在我国的企业中广泛推行呢?笔者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及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一、从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1、技术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管理者认识到旧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时代潮流,必须在企业管理及事务处理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由于西方各国纷纷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管理当局要求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师们采用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以至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电脑化设计与制造系统的建立,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于是适时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应运而生。jit要求企业以顾客的需要为出发点,当日生产当日销售,以达到消除存货和各种形式的浪费。jit的实施,使传统的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方法均受到强烈的冲击,并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背景。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消费角度看,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适应性,及时向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日新月异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而改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制造系统——弹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fms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仔细挑选过的设备、机器人和原材料处理系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同步协调地工作。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传统成本管理会计方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变革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已不可避免。 3、实务界的客观需要是促成作业成本法产生的现实基础。西方会计界在理论与实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鸿沟。在成本计算方法上,从事理论研究的会计专业人员推崇变动成本法,认为这种成本计算系统更有助于产品决策。因为就短期而言,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就是一种与短期经营决策无关的成本。而从事会计实务的专业人员却认为产品成本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供产品定价决策时参考,特别对于那些无现成市场价格可借鉴的产品更是如此。虽然产品售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的激烈程度,但企业只有在掌握自己的产品成本水平的基础上,才能着眼于盈利能力最强的产品组合。会计业务人员认为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变动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把固定费用按期间归集处理,并不能为控制日益增长的固定成本提供良策。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固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以全部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务界对完全成本法的重视是作业成本法产生的现实土壤。 4、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适应性。在自动化和jit时代,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大大减少,而间接费用部分却大大增加。传统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系统旨在按标准管理的要求控制大批量生产中的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费用的分配也是以直接人工成本为基础的。但70多年前,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在高度自动化和jit时代,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费用负担率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倘若企业仍以日益减少的直接人工工时为基础来分配这些比例逐渐增大的间接费用,其结果往往是高产量、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成本被多计,而低产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成本则会被少计。从而造成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实,进而引起成本控制失效,经营决策失误。 5、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早在本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就形成了,但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却在80年代。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创立不仅要有其本身内在的新因素的成长,而且还要有邻近学科的配合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如果没有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所带来的庞大计算工作量将使作业成本计算法难以真正付诸实施。进入80年代后,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在成本计算方法上实行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作业成本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正是在上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且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二、从我国企业的应用环境分析 1、技术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使我国不少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世界领先领域。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能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的企业为数很少,企业整体的装备水平仍然很落后。据有关部门对钢铁、石化、电力等15个行业的调查,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到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工业设备中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3,近1/5已经老化,超期率近40%。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纷纷增加技术投入,以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但这些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极小部分。因此,适时制和弹性制造系统的实施目前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适合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制造环境还未形成。 2、社会背景。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依靠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存在,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仅达到小康,市场的多样性需求不足。从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看,企业的生产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传统的大规模少品种批量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作业成本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还未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上对作业成本法的内在需求并不迫切。 3、会计电算化现状。大约从7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应用于我国的会计领域。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应用面较小,发展不平衡;应用水平较低,还未形成采购、生产、成本管理等综合经营管理的系统化;财务软件开发水平较低,基本上停留在提高核算效率和减轻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方面。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4、会计人员素质。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的会计人员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加之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十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很难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结论 虽然,作业成本法经过西方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先进而有效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但是,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企业来说未必就是最合适而有效的。任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都会受到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考虑其应用环境,盲目使用,势必会导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作业成本法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所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大不一样,所以,目前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作业成本法虽然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为时尚早,但在个别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实施。作业成本法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同时对环境也产生反作用。作业成本法在局部的应用,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会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你具体想知道的话 联系我吧!我会具体给你说明~~

经营决策论文题目

试论企业会计档案对经营决策的积极作用其中的实际发生费用就是依靠财会档案分析数据汇总而来,对控制费用进度,平衡使用费用,节约使用费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撑。如2008 年齐鲁石化公司六项可控费用总额比实际节约600 余万元,会计档案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堪称为头等“功臣”。第三,会计档案管理既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阶段性原始记录,又是未来全面预算的前车之鉴。全面预算是指在管理中,对于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全面预算是企业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当中,应收帐款控制是重要内容之一。以齐鲁石化公司为例,2008年该公司加大了清理欠款力度,对多年的往来占用款积极进行清收,为完成公司下达的清收欠款指标,有关工作人员集中查阅了大量的会计档案和符合核销条件的公司会计凭证,复印了有凭据作用的会计档案一万余份。此举有力地支持了财务部门的清收欠款任务,使齐鲁石化公司1-2年和2-3年的清欠指标已提前完成,3年以上清欠指标也顺利完成。根据会计档案分析汇总,齐鲁石化会计档案是指在企业经济管理和各项会计核算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活动、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档案是实现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性工作,也是维护企业资产权益的重要凭据。会计档案不仅是证明企业合法经营的重要依据,更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凭据。因此,在社会信息化和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会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经营决策,是指企业针对经营活动中的重大事项,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的决策。其范围和内容主要有:资本、产品、财务经营,市场营销和其他重大经营等决策,其特点主要有针对性、预测性、可行性、选择性和实时性。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会计档案及科学规范的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企业会计档案汇总与分析是企业科学经营决策的巨大信息依据,是高层经营决策的的“参谋部”,也是真实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晴雨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策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要在生存中不断获得竞争力,就必须降低能耗和成本,科学地组织生产经营,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规划未来的经济活动,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就是寻找具有价值的会计信息,通过对会计档案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加工形成与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关的高端信息,增加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少走弯路,达到促进企业决策的战略管理。与此同时,会计档案管理也同步实现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地位。第二,在企业成本控制中,会计档案彰显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是指审计部门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管理渗透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和综合管理的各个环节,而财会档案提供了可靠翔实的数据分析,为企业优化管理措施和改进工作程序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为今后的预算管理和经营策略提供了前瞻性意见。当前,企业重点实施了“六大费用控制管理”,即业务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费、差旅费、办公费、出国人员经费六大可控费用管理。而这公司继续加大了清收清欠工作,对2009年的各项应收帐款计划目标予以分解落实。总之,会计档案和科学规范的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使得档案分析数据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贴近行业经营市场,贴近企业内部管理,从而在企业不断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选题的核心是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本专业,最好是营销策略、渠道营销、需求、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决策。

以下是论文题目举例

1.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分析及优化

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及策略分析

3.我国医药行业营销现状分析

4.网络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

5.我国药品销售代理制度的发展前景分析

6.浅谈文化差异对企业国际营销策略造成的影响

7.搜索引擎在网络营销中的地位及作用

企业经营策略对我国连锁企业的启示

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旅游的关系研究

10.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探究。

工商企业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该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学术堂整理了20条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2、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3、基础设施产业反垄断问题研究4、我国网游产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策略分析5、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6、企业信息化与营销创新7、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8、WTO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影响9、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10、企业电子化与商务整合策略研究11、决策支持系统在电子化企业中的应用12、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与构建13、物流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实施14、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15、企业购并扩张研究16、浅议商业银行管理创新17、浅析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18、探讨深化国企改革与建立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19、论企业的激励机制20、论中国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企业广告策划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管理人员选拔与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动因与途径探索 4、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5、浅谈中小企业的人才战略 6、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 7、我国轿车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8、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研究 9、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探讨 10、论企业产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11、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12、论我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13、加入WTO后我国零售业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14、论企业的绿色经营 15、多元化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16、高等学校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17、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8、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19、中小企业股份化改制探讨 20、名人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1、中小型企业并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 2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23、论企业的集团化发展策略 24、员工招聘与面试技巧探讨 25、浅析企业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26、浅谈负债经营 27、论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28、论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 29、关于合理利用外资策略研究 30、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31、中国商业体制下连锁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32、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探讨 33、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34、对我国税费改革的思考 35、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36、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竞争力探讨 37、论企业如何设施品牌战略 38、国有企业核心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39、论体制转换中的财政职能转变 40、论企业文化建设 41、试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员工培训策略 42、论中国税收改革 43、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探讨 44、企业战略并购研究 45、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46、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47、企业并购中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48、论国有医疗机构改革 49、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50、论国有企业创新机制建设 51、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供需矛盾分析 52、服务企业CIS的导入研究 53、论企业薪酬制度改革 54、现行税收征管模式评析 55、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56、中国商品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57、现代商业连锁经营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58、现行增值税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60、国有企业高级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61、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62、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探讨 63、国有大型零售商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64、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65、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探讨 66、网络营销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 67、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研究 68、中国加入WTO后零售企业经营对策研究 69、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0、关于中国名牌商品国际化的思考 71、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团队激励方法探讨 73、企业产品创新机制研究 74、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创新中的运用研究 75、产品广告策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76、试论满足需要与创造市场 77、我国批发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或零售商)探讨 78、市场营销道德问题分析 79、“假日经济”营销问题探讨 80、对非营利组织营销问题的思考 够不?????

有关短期经营决策的毕业论文

杜邦财务分析毕业论文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TheDuPontSystem)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财务比率分析体系。以下就是我为你整理的杜邦财务分析毕业论文,希望你能喜欢!

题目: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及建议

摘要: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有利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日趋露出不足之处,使得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对企业财务进行准确分析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后,根据传统杜邦分析体系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对改进后杜邦分析体系的优点作出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改良 改良后的优点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1、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包含资产成本这一重要因素。没有包含资产成本这一重要因素而导致杜邦分析体系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企业通过从股东处筹集的资本必须承担相应的资产成本即企业可以从现有资产获得的、符合投资人期望的最小收益率。倘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仅仅以净利润作为衡量股东财富的标准,而忽视资产成本的存在,就会导致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而盲目投资,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权益净利率指标单一。单纯的用权益净利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企业经营者的运营能力,往往会导致经营者为追求企业的高利润,社会的高评价,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企业在权益净利率增长的情况下而实际利益却受到损害。当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处于低谷时,经营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只要能够提高权益净利率,即使它会给企业带来亏损的项目,借此来达到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然而这种错误的决策却仅能给企业带来表面“盈利”而实际“亏损”的不利局面。

再者作为杜邦分析法核心指标的权益净利率,与现金流量指标相比,不够真实,容易受公司操纵。现金流量表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的,可以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因此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能评价企业的收益质量及获取现金的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准确的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3、计算总资产利润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总资产是全部资产提供者享有的权利,而净利润是专门属于股东的,两者不匹配。由于总资产净利率与“投入与产出”不匹配,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的回报率。为了改善该比率,要重新调整其分子和分母。

4、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杜邦分析法主要是利用股东权益报酬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等主要财务指标间的关系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企业过去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是利用过去的财务资料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该方法所用的资料主要源于财务报表,未能充分利用成本分析数据、风险分析数据等管理会计的资料,不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5、未能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风险是不可能避免的,且经营风险会导致财务风险。如:产品销售不畅或产品售价降低会给企业的收益造成不确定性;利率调高,会增加财务费用,增加筹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引发财务风险。在当前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风险分析更加需要引起重视。

6、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经济技术指标。如股东权益股份,每股净资产、合并利润表中的“少数股东本期收益”项目等。现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存在一些问题,它不完全符合上市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对企业未来价值的认可,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而净资产收益率是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报表的反映,不能完全衡量股东价值。

7、现有杜邦体系所采用的数据都来自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没有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利润指标在财务分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但是利润指标提供的财务信息远弱于现金流量。因为在实际中,现金流量对于一个企业经营活动是否顺畅致关重要,现金流量信息是财务分析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者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得到企业现金流量来源、结构、数量、等重要信息,从而可以对企业经营资产的真实效率和创造现金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因而也可以由此认识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推断企业未来财务发展趋势。

二、多角度改良杜邦分析体系

1、从指标角度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股东权益净利率是三个最重要的财务的财务指标,证券信息机构定期公布按照这三项财务指标高低排序的上市公司排行榜。基于上市公司股东最大化财务目标,选用更能反映上司公司管理能力的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每股收益”作为核心指标,根据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将其原来的模式分解调整后如下:

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净利率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是影响上市公司股价行情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一般情况下,如果实现的每股收益最大,也就意味着实现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每股收益符合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2、从财务报表角度

(1)将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把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之中,以可持续发展比率为核心指标,以盈利能力为企业核心能力,以良好的股利政策为依托。根据盈利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和债务管理比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利润分景象综合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弥补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不足。故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体系为:

股利支付比率=支付现金股利总额÷税后净利润

留存收益比率=净利润—支付现金股利总额÷净利润

可持续发展比率=净利润—支付现金股利总额÷平均净资产100%=净资产收益率(1—股利支付比率)=主要业务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留存收益比率

(2)将现金流量表引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数据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未加以运用。而在引入现金流量分析后。杜邦分析体系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公司的三种报表使得财务分析更加全面、综合。

3、企业价值角度

培育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克服短视行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的价值不仅包括财务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持续发展,除了优化财务指标之外,还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企业既独立于社会,又依赖于社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自身价值最大化。然而在自身价值的评估中,既包括了上述的各项财务指标,还不可缺少的包括了社会竞争力指标。(1)客户满意度指标。(2)环境责任指标。(3)诚信指标。(4)员工团队责任指标。

4、从成本性态角度加以改进

为更好地利用管理会计中的内部会计资料以及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可以把成本性态的相关概念引入杜邦财务分析法。通过采用杜邦财务分析法找出改善企业状况的方法,并且使杜邦财务分析法具有事前预测和成本控制的功效,具体分解如下:

股东权益报酬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1—所得税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预计销售量=(预计销售量—保本销售量)÷预计销售量

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

三、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的主要优点

1、可以促进企业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加入了成本性态之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就利用了管理会计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管理会计进一步开展;把销售净利率分解为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和所得税率,有利于企业根据管理会计资料利用杜邦分析法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可以结合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属性,对不同特点的成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

2、揭示了所得税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将税收指标引入杜邦分析后,既由权益报酬率=资产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比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净额—成本费用—所得税)÷销售净额可以看出所得税的变化对权益报酬率有直接的影响。所得税降低,权益报酬率就提高,所得税提高,权益报酬率就越低。

3、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及其异常波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当企业的财务状况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应当存在合理的指标来引起管理层当局的注意。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制定与调整企业的财务策略,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指标能够反映财务状况的微小和瞬间的变动。从财务报表角度加以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顺应了这一要求,将净资产利润率分解为营运指数和净资产现金回报率,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评价,企业账面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反映企业的利润质量,这对判断企业有无操纵账面利润的行为提供了帮助,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

4、挂钩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企业价值角度加以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挂钩了财务效益社会效益,两者结合起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基层员工,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是不相同的,只有对各个成员的业绩做出合理的评价,业绩得到认可,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继续为企业的发展出力。这充分的利用了企业现有的社会资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企业的绩效做了全面而且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学惠.对杜邦分析计算方法改进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2006,(21):33-34.

[2]刘正军,吴永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发展新论[N].湘潭大学学报,2006,(7).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Z].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

试论企业会计档案对经营决策的积极作用其中的实际发生费用就是依靠财会档案分析数据汇总而来,对控制费用进度,平衡使用费用,节约使用费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撑。如2008 年齐鲁石化公司六项可控费用总额比实际节约600 余万元,会计档案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堪称为头等“功臣”。第三,会计档案管理既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阶段性原始记录,又是未来全面预算的前车之鉴。全面预算是指在管理中,对于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全面预算是企业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当中,应收帐款控制是重要内容之一。以齐鲁石化公司为例,2008年该公司加大了清理欠款力度,对多年的往来占用款积极进行清收,为完成公司下达的清收欠款指标,有关工作人员集中查阅了大量的会计档案和符合核销条件的公司会计凭证,复印了有凭据作用的会计档案一万余份。此举有力地支持了财务部门的清收欠款任务,使齐鲁石化公司1-2年和2-3年的清欠指标已提前完成,3年以上清欠指标也顺利完成。根据会计档案分析汇总,齐鲁石化会计档案是指在企业经济管理和各项会计核算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活动、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档案是实现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性工作,也是维护企业资产权益的重要凭据。会计档案不仅是证明企业合法经营的重要依据,更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凭据。因此,在社会信息化和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会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经营决策,是指企业针对经营活动中的重大事项,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的决策。其范围和内容主要有:资本、产品、财务经营,市场营销和其他重大经营等决策,其特点主要有针对性、预测性、可行性、选择性和实时性。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会计档案及科学规范的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企业会计档案汇总与分析是企业科学经营决策的巨大信息依据,是高层经营决策的的“参谋部”,也是真实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晴雨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策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要在生存中不断获得竞争力,就必须降低能耗和成本,科学地组织生产经营,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规划未来的经济活动,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就是寻找具有价值的会计信息,通过对会计档案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加工形成与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关的高端信息,增加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少走弯路,达到促进企业决策的战略管理。与此同时,会计档案管理也同步实现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地位。第二,在企业成本控制中,会计档案彰显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是指审计部门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管理渗透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和综合管理的各个环节,而财会档案提供了可靠翔实的数据分析,为企业优化管理措施和改进工作程序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为今后的预算管理和经营策略提供了前瞻性意见。当前,企业重点实施了“六大费用控制管理”,即业务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费、差旅费、办公费、出国人员经费六大可控费用管理。而这公司继续加大了清收清欠工作,对2009年的各项应收帐款计划目标予以分解落实。总之,会计档案和科学规范的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使得档案分析数据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贴近行业经营市场,贴近企业内部管理,从而在企业不断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谈谈资产减值的几个问题 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借鉴意义 论审计风险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和建设途径 审计独立性之我见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思考 浅论所得税会计 试论会计国际化 财务总监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如何界定会计信息失真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研究 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新形势下防范与抵御银行会计风险初探 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趋势 价值本质规律----价值规律的最新发展 浅析电算化审计 亦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国内信用证为何遭遇冷落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争议——会计职业道德面临 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2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 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改革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现状及展望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 浅议企业集团税收筹划 我国环境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问题及对策 对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全面推进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职业道德 做好出纳工作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制度与制度创新 论我国增值税制度改革之路 森工企业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 试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会计改革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剖析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会计论文的结构 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对策 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论会计信息管理的价值 一、欧美管理会计发展沿革 (一)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30年代以后,外部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强化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的股权也越来越多地分散到众多的小股东手中,企业对外财务报告受到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面对压力,自然会将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不再愿意花时间来设计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企业管理者也受到了迷信数字的投资者的影响,不得不时时关注外部人员对自己的评价,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不是关心企业的长期生存。因此管理会计赖以发展的企业精神和基本要求完全丧失了,管理会计也就不能再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理论界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作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和内容,是双方在事前的雇佣合同中约定的。最初的代理模型只是关注风险规避和惰性条件下的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均衡的薪酬计划,也就是委托人在激励机制与风险选择之间的制约均衡。很明显这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后来这一理论逐步扩展到研究管理会计过程和方法在公司内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发挥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委托代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整个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后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该理论与企业的部分实际行为(如:企业长期投资选择,短期行为倾向,签定薪酬合同等)保持一致。 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假设过于严格,而分析又过于简化,使得理论在实际中的直接应用的效果不明显,理论的实证检验也十分有限。针对理论模型的缺陷,90年代以后,委托代理理论又形成了几大分支(1)分析式代理理论:注重分析方法的规范化,坚信严格方法下必定会得到正确答案。(2)交易成本理论:强调模型参与人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合同的不完美性,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条件下模型内部的稳定性,以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解决代理基本模型与实践的脱节。本理论非常强调实证研究,强调问题的发现而不是答案。(3)Rochester模型强调企业内部均衡之外的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及交易成本、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本理论的模型分析过程非常明确,尤其注重利用数据对所提出假设的实证性验证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者对财务政策的选择倾向和公司模式的选择行为。 以上几个模型大大拓展了传统代理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取得突破(1)内部监督的价值:主要涉及企业代理人、委托人双方的信息状态,以及监督系统本身的成本效益分析;(2)盈余行为主要考察企业内部披露原则的适用性,以及作在代理人私有信息情况下的信息披露的帕累托最优水平;(3)成本分摊选择:主要讨论零积博弈条件下,委托人的最优成本分摊政策选择;(4)业绩评价与回报评价:从敏感性角度设立模型,考察不同业绩和回报评价组合的最优化。 这些方面作为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有益补充,构成了未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但是,即使有了构造严谨的模型作为补充,委托代理理论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对后两个模型而言,模型发展并不像前者那样完美,尤其是对待诸如交易成本、均衡等基本概念的定义过于模糊,内容也不够全面,相关的批判性和改进性的又章是近几年的焦点。另一方面,实证检验方法也受到批评。由于管理会计本身是一项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实践活动的工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倾向于理论本身是经过企业的实践检验的,而对实证研究方法而言,希望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涉及委托代理理论的一般性原则,所以不可能直接用来解释企业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这是由企业实践的复杂性和实证研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所以单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即使委托代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管理会计本身仍然需要有自己特定的拓展。 (三)实务界的发展 应当说,前述管理会计在理论上的飞跃,首先是基于管理会计实务在科技进步企业已经出现的变革(尽管还不够普遍)。 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上的变革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组织形式所驱动,而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所处的经公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公司企业而言,欧美市场的最大变化体现在: (1)竞争加剧: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全球化市场,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换代产品,更要集中精力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与之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会发牛很久的变化,要求自一定的弹性来处理全球化中的义化冲突,以及住销扩展和客户需求满足中的及时反馈。各类企业都在变革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形象。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推出限制性措施,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使竞争日趋激烈。 (2)经营技术的变革在一些行业的先导企业中,为了解决机制陈旧问题,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弹性了作系统(FWS)等创新机制。这些机制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者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企业在经营运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3)信息技术的飞跃: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手工化行为得以“电算化”,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流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经营管理信息的量化、收集、处理、报告,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按固定的程式进行,并进一步灵活组合。所“生产”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及时、准确,可以保证贴近第一时间的反映。 (4)组织设计战略:今天的组织不再是单纯的责任分配,而更多要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战略来考虑。无论是水平、弹性的结构,还是对外的兼并、收购行为,都是为了配合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正是由于以上变化,在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作业制成本核算(ABC)、作业制管理(ABM)、作业制预算(ABB)、标杆制(Benchmark)以及业绩评价中的综合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等创新方法。其中,ABC,ABM和ABB强调的是突破原有的成本机制,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动因出发,按作业的基础分摊成本,获取管理信息,制定管理决策,改进作业质量标杆制和经营业绩平衡表则突破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限制,吸收财务指标之外的非财务指标信息,共同作为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同时其他涉及企业战略行为的新方法如战略成本等观念也已成型。 (四)教育界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期管理会计界的反省和重新发展,是从会计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教科书的内容)提出批评开始的。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长期相互困扰,尤其是管理会计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比重相对较轻。 从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等所著《相关性的丧失一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开始,管理会计的变革波及了教育界。而且,卡普兰教授本人也参与到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在教育界的结合中来。他所著《高级管理会计》一书,分别有过1982年、1989年和1998年二个版本。三个版本在内容和指导思想上的明显不同,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近20年来管理会计的重心演变。这些变化的要点可以概括为(1)建立在动因作业确认基础上的成本分摊,既力求成本核算的精确,为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更精细的信息,也符合财务会计的成本处理原则,具有可行性;(2)由ABC推展到ABM并精辟论述了ABC与ABM的理论与实务,使之成为本书新的重心;(3)通过生命周期成本(LCC)、目标成本(MC)、改善成本(KC)等,将战略管理观念融入管理会计系统,突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4)以综合平衡记分卡取代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主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5)适宜于实务的特点,减少了数学方法应用的内容。 由此可见欧美教育界对管理会计教育的变革之一斑。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理论与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也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空前丰富。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管理会计最具突破性的变革,与市场环境变化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市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而对管理会计而言,所有的创新都来自管理会计体制的创新。归根结底,没有信息系统的创新就没有管理会计的发展。

企业经营决策小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经营战略的选择。本文认为专精战略、差异化战略、依附战略、“空隙”战略、名牌战略、绿色经营战略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中小企业 经营战略 中小企业要想快速高效的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之外,搞好自身的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要具有战略眼光,形成自己的发展战略。唯有如此,中小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看准方向,把握时机,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专精战略 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如大型企业,无法形成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集中力量,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是一个企业定位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指定自己的竞争基准。 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产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方式可以是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坚持差异化原则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它可以增加利润却不必追求低成本。中小企业为保持在特定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不以扩大市场规模为目标,而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为方向,力求达到无人可敌的境地。这样做自然可获得丰厚回报。 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可根据消费需求,采用差异化战略,小产业与大企业产品有差异的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中小企业如果能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程度和购买频率。 依附战略 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这一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所以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 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大企业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获得特许权与大企业合作。所谓特许权,是指一家大企业选择若干家中小企业,授予大企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经营权,收取一定的特许费,但不损害中小企业的独立自主性。特许权经营成为大型企业使用的一种战略,它把大中小企业比较成功的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可采用这种战略。 “空隙”战略 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周期的短期性将使得新市场会不断地出现。这意味着对中小企业而言,不存在有没有市场机会的问题,存在的只是寻找市场机会。这些就是制定战略潜在出发点和目标。另外,现有的市场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总会存在“空隙”。“空隙”市场由于产品服务面比较窄,市场容量不大,大企业因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而不愿插足该领域,使中小企业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扩大收益率。中小企业只要看准机会,将这些空隙组成联合销售网,必定会超过那些大圆圈市场。中小企业应发挥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去寻找市场上的各种空隙,“钻进去”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名牌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品牌定位的特点,在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获得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前提下,要做大做强,更需要走名牌战略之路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进而发展为名牌。中小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名牌战略意识 品牌定位。树立名牌意识首先就要选好牌子,需要从产品特点、消费心理、文化现象中精心研究和策划。品牌定位成功,企业也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领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 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所生产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规划:首先,重视质量战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质量战略。质量是名牌产品的生命。严细的质量管理,是开拓名牌、保持名牌、发展名牌的先决条件。其次,实施市场战略。实施市场战略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观念。从产品的开发到营销,必须牢牢扣住市场变化这一主题。还要根据区域性、文化性、民俗性的差异,及时变换产品的包装、使用性能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再次,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自有品牌的品牌效应。(二)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 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用法律来保护企业的商标使用权。因此,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把设计、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商品未出,商标先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是重视商标注册的。为此,目前尚无商标的中小企业应立即注册自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才会取得优势。 (三)努力提高品牌的含金量 商标注册后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商标随商品一起进入市场被广泛使用后,被消费者所认识,经营者再辅以良好的质量、服务、信誉和宣传,一些好的商品和品牌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向国外的企业宝洁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等多学习。 (四)做好品牌宣传工作 创品牌不仅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过程中,也必须随着阶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换内容,从不同方面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爱,启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在一个短时间内专门让市场认同其品牌,它需要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达成,但要让消费者有好感就要在设计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沟通过程中的情感交汇点,让其产生心灵的共鸣。 (五)塑造诚信的企业品牌 作为企业不能把信用当作一种“装潢品”。信用是一种形象,可以用来展示素质,但是信用绝不是一种“装潢品”,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对企业本身进行信用建设。缺失了信用,就丧失了市场。 中小企业应牢记过去惨痛的教训。 绿色经营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等方面实行变革,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贯彻环境保护战略,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策略有: (一)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寓环保意识于经营决策之中,在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要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 企业首先应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捕捉绿色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其次,企业必须有长远意识,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再次,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绿色5R原则,即加强研究(Research)、减少废弃物排放 (Reduce)、重复使用(Reuse)、再循环利用(Recycle)和保护区(Reserve)。 (三)采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在产品策略上,应注重生产绿色产品,尽量采用天然的、有利于消费者生命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及原材料,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技术,在适当时候导入绿色标志认证。 在价格策略上,应根据绿色产品价值,将开展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绿色产品的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以体现绿色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渠道策略上,精心挑选有信誉、关心环保、热心公益服务、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利用中间商的销售网络,将绿色产品推广。 在促销上,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及配套宣传等形式,诱导和创造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在服务策略上,应提供绿色服务,即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提供以符合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为原则的全过程服务。 (四)强化绿色企业形象以引导绿色消费 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稽核,监督企业绿色表现等;宣传绿色产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内涵,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绿色表现,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创新意识的缺乏和创新能力的薄弱一直都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企业运营 管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 企业运营管理研究论文 》

摘要:重大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企业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然后着重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新模式。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运营风险管理

近年来,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商业巨头相继倒闭,株冶、中储棉、新加坡中航油和中盛粮油等巨亏事件连续发生,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企业运营风险更是因为其“操作程序、人员和系统上的不足或失误或外部事件会直接或间接造成公司重大损失”的特征成为企业风险防范的重点。

风险的产生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只要能及早发现,做到“防微杜渐”,将风险及早发现并控制,就能避免更大的风险事件发生。风险有来源于企业外部的,也有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但人们通常只关注企业外部风险,较为忽视企业内部风险。一项错误决策、一次操作失误都会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正如前例所示,内部风险已成为企业的最大隐患。当前,我国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盲目投资、扩大规模、生产流程无序、信息管理失败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问题就会显露出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这些风险因素无处不在,又难于把控。因此,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研究要从理论上探讨企业运营中风险因素的管理 方法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为企业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运营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形成一套防范风险的工作机制,使运营流程中的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提高企业运营绩效。

一、国内外关于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发展研究的状况

1.国外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虽然运营风险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但运营风险管理的提出却经历了大约80年的时间,它是在风险管理的发展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如下:

(1)20世纪3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萌芽。20世纪30年代,风险管理最早应用于 保险 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博士1930年在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1932年,美国成立了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思想的初步兴起。保险是转移企业运营过程中纯风险的损失,对保险的管理也就是对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运营风险管理的思想也在萌芽。

(2)20世纪5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最早出现在1950年Russell Gallagher的调查 报告 “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对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则以梅尔与赫尔奇斯1963年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和Williams&Heins1964年出版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为标志。同时,成本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极力推动了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业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其结果是产生了著名的《巴塞尔协议》(1988)。该协议提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规范,标志着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性研究的开始。

(3)20世纪9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后,非金融领域中严重的风险事件(即运营风险和战略风险)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绩效,而且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企业主们发现这些风险因素绝大部分能够管理却没能得到有效管理,风险管理逐步向监督、管理和控制有关组织机构和流程的方向发展。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 热点 。

国际结算银行在2001年1月在发放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首先给出了运营风险的准确定义,并在修订案中要求“为运营风险专门拨出法定资本金”及“建立适当的管理和控制架构”。2001年新加坡的《证券和期货法案》则要求确认、解决并监控所有与业务活动相关的风险,要求核实内部政策是否得到遵守,自行决断的权限及运营和会计程序等是否得到遵守和监控。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要求所有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以确保提交的财政报告的正确性。Jack・L・King在《运作风险:度量与建模》中也提出运作风险管理通过降低影响公司收益的整体风险来增加股东价值,其代表了一个新的前沿学科。

2.国内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6年的“期限管理”为起点,以1993年7月开始的“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推进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为风险管理实质发展的开始。之后,国家先后出台的一些法规政策,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等,极大的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为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6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提出了运营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对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代表着国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实践发展的新方向。

在国内学术界,1984年台湾学者宋明哲出版了《风险管理》一书,1987年郭仲伟出版了《风险管理与决策》,1990年金润圭出版了《企业风险与管理》,林义出版了《风险管理》。1993年香港保险总会出版了第一本《风险管理》手册,1997年王诚出版了《竞争策略与风险管理》,1998年赵曙明出版了《国际企业风险管理》,这些著作主要是针对财务风险进行的研究。1999年张纪康出版的《企业经营风险管理》、2004年严晖出版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张坤等出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等这些著作中逐渐开始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研究,不过大部分的研究只是提出了运营风险的初步概念,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作为一门学科,运营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二、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

本文在 总结 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建立了一套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如下:

(1)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因素:首先对企业的运营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企业运营系统中价值创造流程,确立企业运营系统的核心流程。其次是通过对价值链模型的分析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模型。再次通过对企业运营价值创造活动的分析确立企业风险因素的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分解模型。

(2)建立运营风险评估体系: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确定后,必须对运营系统的核心流程进行风险管理。本部分主要是通过确定指标权重的分配、制定量化公式和规则、定位数据来源、确定控制目标、区分管理周期等步骤来分析风险因素指标的体系,采用控制图法来实现对关键运营风险的有效管理。

(3)建立组织体系保障:我们拟在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引入了运营监控单元(OCU)的概念, OCU单元负责管理企业日常运营流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OCU管理层,然后监督相关部门的风险控制成果,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的管理过程。具体设计如下图:

(4)建立集成化运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运营风险管理体系运用于实际,通过建立各级OCU单元(运营监控单元),利用各种有效沟通 渠道 传递信息,及时反馈,确保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总结

运营风险管理体系是根据企业运营风险的特点建立,对企业内部的运营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而集成化运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形象化的操作界面、清晰明确的风险等级和完备的风险数据库,不仅使风险管理的过程简单明了,而且实现了信息集成和共享,有助于风险的防治。

作者单位:童利忠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李国祥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王旭香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振钦,崔子栋.风险管理的研究与 教育 [J].北方经济,2007,4:42.

[2]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方面――全面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1999,8:51.

[3]严复海,党星,颜文虎.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管理现代化,2007,2:30.

《高速公路运营 企业管理 决策科学化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国内高速公路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其起步晚,发展受限,与西方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并且为当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本文拟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决策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国内高速公路管理滞后的问题,探索其决策科学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高速公路的管理模式,改善国内现有的高速公路管理的不足,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高速公路 运营企业 管理决策 科学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的出行越来越离不开快捷的交通方式。就目前形势来看,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经济发展保持鲜活的动力奠定基础。由于中国历史条件和历史发展的限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高速公路建立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发展比较晚,把高速公路投资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因此, 中国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如何加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1.国内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国内高速公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弱点和缺陷慢慢地凸现出来。

高速公路建设和高速公路管理相分离

在中国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和高速公路管理脱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他们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性,给高速公路的建设规划带来很大的阻碍,对高速公路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在初期,由于国内很多省市投资的影响,使得公路建设刚开始的时候面对的问题比较多,任务比较繁重,无暇顾及后期管理和规划,就形成了管理和建设相分离,影响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实施。

高速公路运营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运营方面长期以来缺少较高力度地管理,使高速公路运营体制出现不完善不合理等现象。当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个强大的网络化体系,不可分割,这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管理不仅要注意其统一性,还要提高其效率,保证其高效性,而对于集成性和跨区域的协调性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当前国内的高速公路管理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分段建设,分割管理,很少采用跨省联网,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一路多制的问题,管理主体的混乱性给高速公路运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当前的高速公路管理主要采取的模式是政企分开,这就使政府对于高速公路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督不严格,这就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盈利,而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民众甚至整个社会对于高速公路运营单位有很多的误解,对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做法不了解,不熟悉,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这给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又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高速公路投资和融资体制不健全

当前社会的发展给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高速公路的投资和融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高速公路在投资和融资方面的步伐越来越跟不上时代需要,存在着很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内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大多是高速公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融资主体和建设经营主体也相分离,这就为融资和投资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高速公路建设所用的贷款到期后,融资主体就承担着很大的风险,经营主体不能真正体会到融资的困难,在资金使用方面便不懂得节约和利用,这为融资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养护 措施 不到位

高速公路亦属于消耗品,只有充分重视其养护,才能提高高速公路的利用率。但是当前国内高速公路的养护效率极其低下,养护机构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养护制度和规则,对于高速公路的维修维护也没有科学的管理措施、规划和方法,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使用率低,养护费用高,维护周期短,维护相对频繁,维护费用利用率低,加之,很多高速公路养护设备都比较陈旧,因此在对高速公路进行维护的时候,效率水平低,很多应该养护技术不到位,养护手段陈旧落后,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时代背景下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出现的这些问题与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交通需求,国内高速公路供求之间不平衡,甚至存在很大矛盾,加之高速公路网储备不足,滞后性明显,投资力度不够,管理部门协调性差,融资制度滞后,给国内高速公路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地障碍。

管理体制多样化

当前,我国《公路法》中提出,高速公路建立可以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框架,目前,很多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已经入手实施,但是很多具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细化,很多问题都是由相关的地方政府自行解决,这就影响了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和统一性,自然也会对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我国目前有关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各地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各种侵犯高速公路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车辆违章现象也屡见不鲜,给民众安全和高速公路管理带来的极大隐患。

管理单元分散化。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都是采用谁投资谁经营的模式,这就给多元化的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造成了分散化的管理局面,加之,恨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合理,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管理规范的实施。加之,我国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其相关的管理内容均由交警及交通部门分开管理,分别负责,这就造成管理职能的分割,影响高速公路管理的集中性、统一性、高效性,并时时造成冲突的发生,这对于高速公路建设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收费系统与标准的差异性 当前,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系统收费系统与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体制多样,管理疏散,收费不统一,设备收费各异,各路段收费标准没有一致的统计方法,使民众难以理解和认同,这对于高速公路后期的建设有很大阻碍。

2.国内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措施

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很多相关部门也了解到了其中的问题,同时认识到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高速公路的作用和利用率,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整体效益。

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模式

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模式的统一性、健全性、规范性、科学性、精简性、高效性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促进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资金规划和管理

资金是一个企业的根基,加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资金规划和管理是提高运营企业利润的最有效的方法,加强投资管理,完善投资体制,增加融资渠道,保证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充足,才能确保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促进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统一高速公路管理体制

高速公路建设应该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对于当前的高速公路建设来说,公路的规划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大片区域的统筹规划,加之高速公路建设的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这就决定了必须统一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法律法规,提高监督力度,才能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完善高速公路管理法规体系

高速公路管理是复杂的,专业性强,专业化要求高,因此晚上高速公路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加强高速公路立法建设,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才可以使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企业有法可依,为国内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设奠定基础。

提高信息化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方面,高速公路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来,高速公路建设里程越来越长,业务越来越多,而传统的高速公路信息采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速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信息化管理,会显著提高高速公路的工作效率,改善传统公路建设中错位现象,而且可以实现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不同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高速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整体效率。

3.结语

高速公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促使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管理要紧跟公路建设的步伐,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时代化为背景,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保证管理的科学化,才能充分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利润与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建忠.我国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的探讨[J].山东交通科技,2002(10): 16-22.

[2]刘细茂,秦旌力.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8):123-124.

[3]朱军,刘建锋.中国高速公路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4( 7):71-72.

有关企业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推荐:

1. 运营管理研究论文

2.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3. 企业经营管理研究论文范文

4. 服务运营管理论文

5. 有关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6. 企业经营管理分析论文范文

7. 运营管理方向论文

8. 有关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第一节 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目标 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一)经营的概念 (二)经营与管理 管理旨在提高作业效率,而经营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哲学 (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1.市场观念。 2.竞争观念。 3.创新观念。 4.用户观念 5.开发观念。 6.效益观念。 7.信息观念 8.质量观念 9.人本观念 (二)现代企业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常常以某种信念的形式支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例如,日本许多企业经营者的信条是:用户是王,时间是钱,质量是命,安全是法,人多是祸。美国IBM公司的经营哲学为: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服务。美国许多成功企业的信念是:采取行动;接近顾客;独立自主与企业精神;靠人来提高生产率;建立正确的的价值观;做内行的事;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宽严并济。 三、创新经营 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条件。创新经营,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变革,运用创造性思维,探索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寻求和采用新制度、新方法的过程。 1,创新经营的特征。 2.创新经营的主要内容: (1)组织管理与制度的创新。 (2)经营目标与战略创新。 (3)产品与技术创新。 (4)营销方式与策略、手段的创新。 3.创新经营的原则。 4.创新经营的条件。 三、 现代企业经营目标与经营计划 (一)现代企业经营目标 1.成长性目标。它是表明企业进步和发展水平的目标 。这种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成长性指标包括:①销售额及其增长率;②利润额及其增长率;③资产总额;④设备能力、产品品种、生产量等。 其中,销售额与利润额是最重要的成长性指标。销售额是企业实力的象征,而利润额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同时也表明了它的发展潜力。 2.稳定性目标。它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有无亏损或倒闭的危险。稳定性指标包括:①经营安全率;②利润率;③支付能力。 3.竞争性指标。它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具体包括:①市场占有率;②企业形象。其中,市场占有率是最重要的指标,它不仅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能表明企业的稳定性。市场占有率过低的企业是极不稳定的,企业只有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现代企业经营计划 企业的经营计划,是指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编制的,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性计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和经营方针的具体化,是企业的行动纲领。 小结: 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理,首先要了解有关企业经营的基本概念、经营与管理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企业经营目标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经营成果,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而现代企业经营计划则是现代企业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的具体化。第三,要树立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哲学。 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处的内外部条件与环境因素的总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是指对处于企业实体之外但对企业发生影响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是指对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只有认真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的,才能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并正确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建立现代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经营,必须了解科学决策的程序,掌握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 现代企业经营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全局性、长远性的和重大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运筹与规划。要了解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构成和制定,了解经营战略的主要类型,实现企业的战略经营。希望采纳

摘要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国内企业的战略定位,对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正确地进行战略定位,总结出企业战略定位的三大原则:着眼未来、突出特色、勇于创新。关键词战略定位;误区;原则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行业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我们的中小企业们应该总结和分析一下:我们目前的战略定位现状如何?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进行战略定位?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定位误区战略定位近视的误区得过且过。盲目乐观。这是国内中小企业常见的不恰当经营的现象。计划经济综合症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的依靠;二是对政策的依靠。战略定位从众的误区一是盲目多元化现象;二是模拟秀现象;三是战略定位保守的误区。二、中小企业正确的战略定位着眼未来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存在战略近视的误区,使得大量的企业要么得过且过,要么盲目乐观,要么躲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伞下乘凉,因而错过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树立目标,积极进取。作为企业主,要确立远大的企业战略目标,摒弃得过且过的思维,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经营企业。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心无大志的企业主,他的企业不可能成为大企业。改善内部治理。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之相连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品牌建设与维护、企业人力资源、企业资本资源等各种资源也要与之相匹配。作为企业主,一定要对企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预备,及时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以应对企业发展的需要。关注环境变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方面、行业产业方面,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要想做到高瞻远瞩,就必须关注这些方面的变化,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客观的判定。突出特色朝三暮四的企业一批批倒下了,盲目多元化的企业没成功,反倒将主业拖累了,简单模拟秀的企业永远被对手甩在后面。对于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如何能结合自身优势、体现特色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值得考虑和借鉴:1.填补空白。市场上总有一些行业是大企业所不愿意做的,总有一些行业是人们未发现或开未发掘的,中小企业假如抓住了机遇,切入空白市场,很轻易给企业带来快速的发展。2.走专业化之路。作为中小企业,涉足多元化必须慎而又慎。首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组织结构等各方面的资源,难以支撑企业实行多元化。其次,中小企业实行多元化,在品牌、信息等各方面缺乏竞争优势。最后,多元化是个漂亮的陷阱,在无法辨别地基础上进行经营会愈陷愈深,愈加痛苦的。假如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具备多元化的实力,在保障主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从事“关联多元化”。3.特色经营。企业的特色可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企业主的魅力等等。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如何发挥特色,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增强企业的信誉和美誉度,更好地树立企业品牌。依附经营。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资源的限制,往往无法从事整个产业链的经营,往往无法从事关联多元产业的经营,依附经营,便成了一个无奈但又非常切合实际的战略选择。需要说明的是,依附经营并非合适的长期战略,在企业经历一定发展阶段后,应该及时发展自我品牌。联合经营。联合经营最典型的方式是连锁经营。同时,中小企业发展连锁店,能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连锁经营的成功,在于很好地发挥了资源的互补性,使得联合双方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共同发展。对于不够强大、发展不够全面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合适的选择。

  • 索引序列
  • 短期经营决策论文题目
  •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论文
  • 经营决策论文题目
  • 有关短期经营决策的毕业论文
  • 企业经营决策小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