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成药毕业论文

中成药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中成药毕业论文

药学可以不断提供更有效的药物和提高药物质量,保证用药安全,使病患得以以伤害最小,效益最大的方式治疗或治愈疾病。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3000字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药师应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策略

[摘要] 通过分析中药师全方位面向临床工作的具体情况,讲述几点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探讨如何充分体现中药师在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提高临床医疗的质量。

[关键词] 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重要作用

临床药学是临床工作与药学相互连接的纽带,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是提高医疗质量、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临床药学已有近二三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存在进展较慢,发展不均衡等许多问题,临床药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1]。

中药师要为中医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更新的药学服务,就要求中药师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熟悉现代管理的模式、规范药品的管理,还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剂型,提高中药专业整体素质,充分密切配合临床工作,还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全方位发展,才能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好的支持[2]。实践证明,临床药学的核心是“临床”,是医、药结合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药学的服务模式是将药学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充分合理利用药学领域中的知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服务[3]。其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笔者就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 经验 ,讲述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几点问题。

1 中药师必须符合临床药学服务中的要求

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中药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能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中药师是指国家在中药生产和中药流通领域实施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中药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对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药保健品的各个环节非常了解,对中药的原料、产地、炮制、保存等,通过实践工作,能够非常熟悉。

在医师和患者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能够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开具药物和剂量正确的处方,还要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能够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患者,能够帮助其充分了解处方的使用 方法 、药物的炮制和服用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2 临床药学服务是中药师对临床全方位的服务

这其中包括:要求药房中药师对临床所用中药材、中成药等的采购、库存、调剂的准确、合理、安全及药品质量的保障负责。中药师在调剂工作中,准确地按照处方配方,对患者耐心地解释、交代用药的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注意事项、炮制方法要给患者交代清楚,同时使患者对自己的用药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以免患者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4]。

3 临床药学服务中中药师要对相关药物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由于现在药品更新换代较快,随着科技的发展、炮制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了很多中成药物,这就要求中药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个问题讲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面临年龄偏大、 记忆力 下降、晋升压力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等问题,导致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需要。对一个新进的药物要充分认识,就要求掌握其药理作用、药物理化性质、吸收、分布、代谢情况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

例如黄芪注射液 说明书 上均要求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出现配伍变化。但临床中经常将其混用,这就要求中药师提醒医务人员这种配伍可能不合理。但是普通的提醒并不能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中药师必须能从理论上解释,通过讲课、书面讲解的途径加深临床医务人员的印象。配伍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输液的微粒增多,浑浊或出现理化性质的改变,因为中成药注射液成分复杂,提纯的难度大,各批号间成分和杂质有很大差别,随着加入药品的不同,药品之间的pH值不同,有可能出现微粒和浑浊现象,甚至出现各种药物之间的化学变化。但是临床上除了能观察是否有浑浊、沉淀等现象,不能普遍用实验方法检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合用。

4 建设实验室要与临床药学水平相适应

随着医疗体系的完善,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药学实验室的重要地位也日渐突出。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应具备中药实验室、中医基础实验室、中医临床实验室等相关科室,还应设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化学分析、中药标本存列、中药制药、中药方剂等科室,能为中医药学各专业提供良好的实验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可以帮助中医师、中药师提高其理论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除了争取支持外,还必须从提高药剂科自我发展能力着手,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制剂,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以逐步改善实验条件,逐步增添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与临床药学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通过不断发展才能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进步,更能充分地体现中药师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华.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3):454-455.

[2]敬玉锡,蒲碧芳.中药房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7,15(6):434-435.

[3]梅全喜,曾聪彦.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08, 19(36):2801-2804.

[4]陈坤全,张养琳,陈益强.中药师应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J].海峡药学,2007,19(8):151.

浅析医院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

摘要:医院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能够提高医院的科学用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促进医院更好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及相关 措施 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医院;药学服务;合理用药;措施

医院药学服务主要是指药学人员凭借自身所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向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包括医院在职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各种和药物相关的服务。医院推行药学服务主要是为了让患者获得科学合理、且实惠有效的治疗药物,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缓疾病进程,预防相关疾病等。

1药学服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目前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对医院的救治与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是每一位药学工作人员的职责,同时也是保证患者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次,药学服务主要是患者为中心,能够明显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赢得患者对品牌的认可,培养患者对医院长久的忠诚度[1]。最后,开展药学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保证药物疗效、减轻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措施

加强药剂科建设

医院要加强药剂科建设,完善药房各种制度及服务流程,加强药剂科和临床治疗之间的联系。在药师为患者配置药品时,需要及时和患者的主治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配药,避免发生各种不合理、不安全用药现象[2]。其次,医院要适时引进先进的药学服务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要求药师具备全面而丰富的 用药知识 。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时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避免出现重医轻药的情况,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1位,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并为其讲解正确用药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在患者用药以后全程跟踪观察药物效果,叮嘱患者看清楚药物说明以后,按照说明进行正确用药。

提高药师服务水平

要想提高药学服务质量,①要提高药师个人的综合服务水平,医院要加强对药师的培训,使其能够顺应知识时代发展的要求,学习更多最新的和药学有关的新知识、了解更多药品信息、药物疗效与药品的安全性、用药的正确方法,药物储存要求有关的临床知识等,进而提高业务水平。②医院可以建立起定期考核制度,定期对药师技能进行绩效考核,提高药师的竞争意识,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③还要提高药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缩短药师与患者的距离,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3]。

设立药房服务咨询平台

设立药房服务咨询平台是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措施,在服务平台中安排专业素质高的药师工作人员,当患者取药时,告诉患者药物剂量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提醒患者用药注意事项等,为患者耐心讲解用药常识,这不仅可以预防患者用错药,还能促使患者早日痊愈。这种咨询服务,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给患者留下了好印象,与此同时门诊药房咨询服务平台还能及时纠正临床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解决患者取药时碰到的不必要麻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药学服务后期回访

要保证患者合理用药,不但在工作过程中要为患者提供周到的药学服务,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开展后期回访工作。

①可以开办药学服务热线,或者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上门 拜访 ,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促使药师在观察患者临床病症时学到更多的 医学知识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②药师要定期对患者用药以后的情况适时反馈,清楚患者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药物隐藏的不良反应等,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进而促使其树立和病魔斗争到底的信心,获得早日康复[4]。

③为了确保合理用药,药师很有必要建立药历,针对临床返回来的信息,药师要及时进行分析 总结 ,形成完整的记录,药历内容包括患者的用药历史、现今使用药物情况等,从而对药物进行个性化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药学服务质量。

3结论

总而言之,医院临床药学的服务要以合理用药为中心,随着现代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相应地对药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只有加强药剂科建设、提高药师服务水平、设立药房服务咨询平台,实施药学服务后期回访,培养专业的临床药师充分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药学实施参与到临床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用药不合理问题,才能切实维护患者利益,进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促进医院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浅析医院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6):368-369.

[2]龚建锋,王华.对医院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情况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12):558-559.

[3]张丹.浅析医院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8):658-689.

[4]张凤仙,张小燕,黄嘉鹏,等.积极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咨询服务[J].中国医疗前沿,2009,8(11):811-812.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中药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中成药杂志和中药材杂志

《黄帝内经》英译本 国内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经典。其第一个英译本由北京外文出版社推向海外书市。 《江西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编辑部的介绍、组成、约稿等。 《中成药》杂志--电子版 刊登最新中成药研究、生产、应用和发展动态,介绍中成药新技术、新产品。 《中医天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自办刊物。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设有专病证治、临床研究、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经验、简法验方等栏目。 基层中药杂志网络版 介绍中药制剂、中药炮制、配方保管、本草研究、临床中药等。 健康163网站(中医外治杂志主办) 介绍中医外治特色,推动中医外治学术的发展。 江苏中医药 月刊,1956年创刊。 江西中医药 创刊于1951年。 山东中医杂志 由山东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西医结合杂志网站,半月刊,综合大型医学期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综合性学术半月刊,包含本刊简介、稿约信息、期刊浏览。 中国骨伤 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 中国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国际连续出版物,世界中西医药学会权威性核心期刊。 中国针灸 由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针灸学术月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 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 中国中医药杂志 高级医学刊物。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中文权威性核心期刊。 中医外治杂志 中医药学术期刊。 中医药学刊杂志网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中医杂志 我国中医药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月发行量近10万册,获国家期刊奖。

不一定崔在只是给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的只要你相信那就是有联系不相信就额是没联系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只有自己知道才是真的

《中草药》、《中药材》、《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成药》《药学学报》中也有相关中药方面的文章

核心:《中药材》、《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成药》、《时珍国医国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一般:《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实用中医药》、《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亚太传统医药》。

发表的中成药

我导读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属中医学“不寐”的范围。本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不眠。想要拥有正常的睡眠吗?下面这些中成药能帮忙——

一、实证

1.心火偏亢型

以心烦失眠、惊悸多梦、舌尖红为主症者,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朱砂安神丸

【成分】 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

【功效】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应用】

(1)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憹,舌尖红,脉细数。

(2)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心悸、健忘,精神忧郁症引起的神志恍惚,以及心脏早搏所致的心悸、怔忡等属于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者。

【注意】

(1)与碘、溴化物不宜并用,因朱砂成分为硫化氯,在胃肠道遇到碘、溴化物可产生有刺激性碘化汞、溴化汞,引起赤痢样大便,从而产生严重的医源性肠炎。

(2)腹部怕冷,便稀,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者勿用。

(3)因消化不良、胃脘不舒而心悸不安、失眠等忌服。

(4)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汞中毒。

2.痰热内扰型

以失眠,多恶梦,触事易惊,心悸不安为主症者,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安神温胆丸

【成分】 制半夏、陈皮、竹茹、酸枣仁、枳实、远志、五味子、人参、熟地黄、茯苓、朱砂、甘草、大枣。

【功效】和胃化痰,安神定志。

【应用】 适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注意】

(1)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用。

(2)不宜与酚妥拉明、妥拉苏林、酚苄明等α-受体阻滞剂同用。

(3)不宜与洋地黄等强心苷类同用。

(4)孕妇忌服。

3.肝郁气滞型

以情志不畅,心烦失眠,焦虑为主症者,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解郁安神颗粒

【成分】 柴胡、大枣、石菖蒲、姜半夏、炒白术、浮小麦、制远志、炙甘草、炒栀子、百合、胆南星、郁金、龙齿、炒酸枣仁、茯苓、当归。

【功效】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应用】 主治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所致的失眠、心烦、焦虑、健忘;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

(1)少吃生冷及油腻难消化的食品。

(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3)火郁证者不适用,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面色红赤、心中烦热、胁胀不眠、大便秘结。

(4)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心胆虚怯型

以夜寐不宁,梦中惊跳怵惕为主症者,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安神定志丸

【成分】 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朱砂、龙齿、党参。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应用】

(1)因惊恐而失眠,夜寐不宁,梦中惊跳怵惕。

(2)心悸,尤其对心虚胆怯之心悸有良效。

【注意】

(1)不宜和含藜芦的中成药同用。

(2)服药期间不要吃萝卜等。

二、虚证

1.心脾两虚型

以思虑过度,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纳差,舌胖有齿痕为主症者,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归脾丸

【成分】 党参、炒白术、炙黄芪、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炙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应用】

(1)本品是治疗思虑过度,心脾气血两虚所致失眠、心悸、健忘的常用药。

(2)该药用途广泛,也是治疗出血证的常用药。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内痔便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证属脾气虚,脾不统血者。

【注意】

(1)服本品期间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2)若失眠严重者,可与其他药物配合服用。

(3)以饭前空腹服用为佳。

(4)感冒时不宜服用。

柏子养心丸

【成分】 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制远志、酸枣仁、肉桂、醋五味子、半夏曲、炙甘草、朱砂。

【功效】补气,养血,安神 。

【应用】

(1)适用于心气虚寒,见失眠多梦、心悸易惊、健忘、舌淡苔薄白等症状明显者。

(2)失眠严重者可合用安神补心颗粒或刺五加胶囊。

(3)现也用于治疗绝经后高血压伴有心慌胸闷者。

【注意】

(1)本品含朱砂,不可过服、久服,不可与溴化物、碘化物等药物同服。

(2)宜饭后服用。

安神补脑液

【成分】 鹿茸、制何首乌、淫羊藿、干姜、甘草、大枣、维生素B1。

【功效】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

【应用】

(1)用于肾精不足、气血两亏所致的头晕、乏力、健忘、失眠;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2)失眠严重者亦可与安神补心颗粒或刺五加胶囊配合使用。

【注意】

(1)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2.阴虚血少型

以心悸、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烦热汗多、口干咽干、舌红少苔为主症者,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天王补心丹

【成分】 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冬、天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

【功效】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应用】

(1)本品是治疗阴血不足所致失眠的常用药,更年期妇女失眠多见此型。

(2)该药也可用治心阴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如功能性早搏、冠心病等辨证属心阴心血不足者。

【注意】

(1)本方滋阴之品较多,性凉,便溏者慎用。

(2)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

养血安神胶囊

【成分】 仙鹤草、熟地黄、首乌藤、墨旱莲、生地黄、鸡血藤、合欢皮。

【功效】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应用】 用于阴虚血少,失眠健忘,头眩心悸。

【注意】 感冒者应暂停使用。

3.心肾不交型

以健忘、心烦心悸、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主症者,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乌灵胶囊

【成分】 乌灵菌粉。

【功效】补肾健脑,养心安神。

【应用】 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健忘、心烦心悸、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脉细或沉无力;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等。

【注意】 孕妇慎用。

好书推荐

抓住主症,选对中成药,让 健康 常伴左右。

多种疾病的中成药选用尽在本书——

本书主要分类介绍常用中成药,一级按内、外、妇、儿科常见病症来分类,二级按老百姓能理解的主要症状(如感冒、咳嗽、头痛、眩晕等)和老百姓熟知的常见病(如胆囊炎、糖尿病、脂肪肝等)来分类,尽量不用专业性强的疾病名称(如肠易激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每小类选市面上常见中成药5 6个,以“抓主症”选药的思路编写并附图片、成分、功效及注意事项,以求图文并茂,简单明了,准确实用。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抓主症选用中成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龙一梅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内科用药 1.感冒类 风寒感冒类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初起。 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 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 风热感冒类 羚翘解毒丸:疏风清热,解毒。 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 感冒舒颗粒:疏风清热,发表宣肺。 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银翘解毒片: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小柴胡颗粒:散热解表,疏肝和胃。用于病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者。 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用于流行性感冒。 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 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用于热毒雍盛。 清热解毒颗粒: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泻火。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及轻、中型乙囊炎。 抗病毒颗粒: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 抗病毒口服液: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 2.咳喘类 止咳丸: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肺气不宣。本品含罂粟壳,不易过量或长久服用。 克咳胶囊:止咳,定喘,祛痰。本品含罂粟壳。 清肺化痰丸: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涎雍盛等。 桂龙咳喘宁胶囊:降气平喘,止咳化痰。用于痰湿阻肺。 二陈丸: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 蛇胆陈皮胶囊:理气化痰,祛风和胃。用于痰浊阻肺。 参贝北瓜膏:平喘化痰,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用于哮喘气急,肺虚咳嗽。 百合固金丸: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痰中带血等。 养阴清肺丸: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痰中带血。 复方川贝精片: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川贝枇杷颗粒: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止咳平喘糖浆: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用于急性支气管炎。 急支糖浆: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祛痰灵口服液:清热,化痰,解毒。 复方鲜竹沥液:清热,化痰,止咳。 牛黄蛇胆川贝散:清热,化痰,止咳。 杏仁止咳糖浆:化痰止咳。 川贝枇杷露:止咳祛痰。 小青龙合剂: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 强力枇杷露:养阴敛肺,止咳祛痰。用于支气管炎咳嗽。 清肺抑火丸:清肺止嗽,化痰通便。用于痰热阻肺。 蛇胆川贝胶囊:清肺,止咳,除痰。用于肺热咳嗽。 清气化痰丸:清肺,化痰。用于痰热阻肺。 橘红片:清肺,止咳,化痰。 止咳橘红口服液:清肺,止咳,化痰。 止咳枇杷颗粒:清肺,止咳,化痰。 止咳宁嗽胶囊:疏风散寒,宣肺解表,镇咳祛痰。 通宣理肺丸: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风热咳嗽胶囊:祛风解热,止咳化痰。 蛇胆川贝枇杷膏:润肺止咳,祛痰定喘。 二母宁嗽丸: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润肺止嗽丸:润肺定喘,止咳化痰。用于肺气虚弱。 咳喘宁口服液:宣通肺气,止咳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 蛤蚧定喘胶囊:滋阴清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肾 两虚,阴虚肺热。 固本咳喘片: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用于脾虚痰盛,肾气不固。 3.中暑类 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十滴水:健胃,祛暑。 六合定中丸:祛暑除湿,和胃消食。 清暑解毒颗粒:清暑解毒,生津止咳,并能防止痱热疖。用于夏季暑热,高温作业。 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用于体弱受暑。 4.伤食类 槟榔四消丸:消食导滞,行气泄水。 保和颗粒:消食导滞,和胃。 加味保和丸:健胃理气,利湿和中。 健胃消食片: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 香砂枳术丸: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用于脾虚气滞。 开胃健脾丸:健脾开胃。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 开胃山楂丸:健脾胃,助消化。 香砂六君合剂: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 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5.胃痞类药 保济口服液:解表祛湿合中。 沉香化滞丸:理气化滞。用于食积气滞。 舒肝颗粒:舒肝理气,散郁调经。 越鞠保和丸:疏肝解郁,开胃消食。 五味清浊丸:开郁消食,暖胃。 六君子丸:补脾益气,燥湿化痰。 舒肝片:助消化,舒气开胃,消积滞,止痛除烦。 6.胃脘痛类药 六味安消散: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用于脾胃不和,食积内停。 香砂平胃丸:健胃,舒气,止痛。用于胃肠衰弱。 良附丸:温胃理气。用于寒凝气滞。 香砂养胃丸: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 小建中看颗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 左金胶囊:疏肝,和胃,泻火,止痛。用于肝火犯胃。 加味左金丸:疏肝和胃。用于嗳气吞酸,胃痛少食。 疏肝平胃丸:疏肝,消滞。 疏肝和胃口服液: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 气滞胃痛颗粒: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沉香化气丸:疏肝理气,消积和胃。用于肝胃气滞。 乌贝颗粒: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胃逆康胶囊:疏肝泄热,和胃降逆,制酸止痛。 沉香舒气丸:舒气化郁,和胃止痛。 胃苏颗粒:理气消涨,和胃止痛。 胃康胶囊:健胃止痛,行瘀止血,制酸。 养胃舒颗粒: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气阴两虚。 温胃舒胶囊: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阴虚胃痛颗粒: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胃安胶囊:养阴益胃,补脾消炎,行气止痛。 洁白胶囊: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清泌浊。 六味能消胶囊:宽中理气,润肠通便,调节脂肪。 7.泄泻类药 葛根芩连片: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理中丸:温中散寒,健胃。 固本益肠片:健脾温肾,涩肠止泻。 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止痛止血,生肌消肿。 8.便秘类药 清宁丸:清热泻火,消肿通便。用于火毒内蕴。 通便灵胶囊:泄热导滞,润肠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苁蓉通便口服液:润肠通便。用于老年便秘,产后便秘。 麻仁丸:润肠通便。用于肠热津亏。 麻仁润肠丸: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 麻仁滋脾丸:润肠通便,健胃消食。用于年老体弱,久病虚弱,阴虚津亏者。 便秘通:健脾益气,润肠通便。用于虚性便秘,脾虚或脾肾两虚。 通乐颗粒:滋阴补肾,润肠通便。用于阴虚便秘。 9.实火证类药 复方牛黄清胃丸:清热通便。用于胃肠实热。 当归龙荟丸: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 清火片:清热泻火,通便。 一清胶囊: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热。 新清宁胶囊: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实热内蕴。 上清丸:清热散风,解毒,通便。 黄连上清丸:清热散风,泻火止痛。用于火热上攻等。 芩连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肝脏蕴热。 清胃黄连丸:清胃泻火,解毒消肿。 10.头痛类药 都梁丸: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川芎调茶颗粒:疏风散寒。 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散风止痛。 牛黄上清丸: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 天麻头痛片:养血祛风,散寒止痛。用于风寒头痛,血瘀头痛,血虚头痛。 养血清脑颗粒: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肝亢。 正天丸:疏风活血,活络止痛。 11.郁病类药 疏肝止痛丸: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 12.不寐类药 安神补心颗粒:养心安神。用于心血不足,虚火内扰。 养血安神丸:养血安神。用于头眩、失眠多梦,心悸头晕。 枣仁安神颗粒:补心安神。用于失眠头晕健忘。 安神健脑液:益气养血,滋阴生津,养心安神。用于气血两亏,阴津不足。 解郁安神颗粒: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用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 泻肝安神丸:清肝泻火,重镇安神。 13.眩晕类药 清眩丸:散风清热。 脑立清丸: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眩晕宁片:健脾利湿,益肝补肾。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 14.虚证类药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天麻首乌片:滋阴补肾,养血息风。 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 补脑丸:滋补精血,安神镇惊。 健脾丸:健脾开胃。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 桂附理中丸:补肾助阳,温中健脾。 活力苏口服液:益气补血,滋养肝肾。用于年老体弱,精神萎靡等。 参茸卫生丸:益气补血,兴奋精神。用于气血两亏,思虑过度。 诺迪康胶囊:益气活血,通脉止痛。用于气虚血瘀。 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人参健脾丸: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参芪五味子片: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 归脾膏: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 参苓白术散:健脾胃,益肺气。 肾康宁片:益气,温肾,和血,渗湿。用于慢性肾炎,肾气亏损。 生脉(党参方)颗粒: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 参芪片:补益元气。用于气虚体弱,四肢无力。 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 健脑补肾丸:健脑补肾,益气健脾,安神定志。 全鹿丸:补肾填精,益气培元。用于老年阳虚。 五子衍宗丸:补益肾精。 河车大造丸:滋阴清热,补肾益肺。 麦味地黄口服液:滋肾养肺。 七宝美髯颗粒:滋补肝肾。 归芍地黄丸: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 二至丸: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 薯蓣丸:调理脾胃,益气合营。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 人参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阿胶补血膏: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用于久病体弱,气亏目昏,虚劳咳嗽。 人参固本丸:滋阴养血,固本培元。 八珍丸:补气养血。 复方阿胶浆:补气养血。 当归补血口服液:补养气血。用于体弱,气血两亏。 十全大补丸:温补气血。 人参养荣丸:温补气血。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 生脉颗粒: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 生脉饮: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 补肾强身片:补肾填精。 锁阳固精丸:温肾固精。 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 壮腰健肾丸:壮腰健肾,祛风活络。用于肾亏腰痛,风湿骨痛。 壮腰健身丸:壮腰健肾。 青蛾丸:补肾强腰。 二、外科用药 连翘败毒丸: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如意金黄散: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用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去腐生肌。用于湿热瘀阻所致各种痔疮。 京万红:活血解毒,祛瘀止痛,解毒排脓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用于轻度水,火,电灼烫伤。外用 地榆槐角丸:疏风润燥,凉血泻热。用于脏腑实热,大肠实热。 槐角丸:凉血止血,清肠疏风。 消痔软膏: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炎性,血栓性外痔。 三、妇科用药 1.月经不调类药 加味逍遥口服液: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固经丸:滋阴清热,固经止带。 调经活血片:调经活血,行气止痛。 复方益母草膏:调经养血,化瘀生新。 调经丸:理气和血,调经止痛。 七制香附丸:开郁顺气,调经养血。 定坤丹:滋补气血,调经疏郁。 同仁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调经止痛。用于月经后期。 女金丸: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止痛。 八珍益母丸: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当归养血丸:益气养血调经。 四物合剂:养血调经。 2.痛经类药 益母草颗粒:活血调经,行气止痛。 妇女痛经丸:活血调经,止痛。 妇科得生丸:解郁调经。 痛经丸:温经活血,调经止痛。 妇康宁片:调经养血,理气止痛。 元胡止痛片:活血,理气,止痛。 艾附暖宫丸: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3.绝经前后诸症类药 坤宝丸:滋补肝肾,镇静安神,养血通络。 更年宁心胶囊:滋阴清热,安神除烦。 4.带下病类药 妇科千金片: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抗妇炎胶囊:清热燥湿,活血化瘀。 盆炎净颗粒:清热利湿,和血通络,调经止带。 千金止带丸:健脾补肾,调经止带。 妇炎康片: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 花红片: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 5.下乳类药 下乳涌泉散:养血催乳。用于产后乳少。 四、儿科用药 1.小儿感冒类药 小儿感冒颗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小儿退热口服液:疏风解表,解毒利咽。 小儿感冒宁糖浆:疏散风热,清热止咳。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金银花露:清热解毒。用于小儿痱毒。 小儿解表颗粒:宣肺解表,清热解毒。 小儿退热宁口服液: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解毒利咽。 2.小儿咳嗽类药 健儿清解液: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消滞和中。用于口腔糜烂,咳嗽咽痛。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小儿咳喘灵颗粒:宣肺,止咳,平喘。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清热宣肺,平喘利咽。 儿童清肺口服液:清肺,解表,化痰,止咳。 小儿止咳糖浆:润肺清热,止咳化痰。 3.积滞类药 小儿消食片:消食化滞,健脾和胃。 健儿消食口服液:健脾益胃,理气消食。 健脾消食丸:健脾消食化积。 香苏调胃片:解表和中,健胃化滞。 4.小儿厌食症类药 小儿化食口服液:消食化滞,泻火通便。 肥儿宝颗粒:利湿消积,驱虫助食,健脾益气。用于小儿疳积。 肥儿疳积颗粒:健脾和胃,平肝杀虫。 健儿口服液:健脾开胃,促进消化,增强食欲。 儿康宁糖浆:益气健脾,消食开胃。 5.小儿脾虚泄泻类药 启脾丸:健脾和胃。 小儿健脾贴膏:疏通经络,温中健脾。 龙牡壮骨颗粒: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等。 双苓止泻口服液:清热化湿,健脾止泻。 五、五官科用药 1.鼻病类药 鼻炎片:祛风宣肺,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鼻炎风热内蕴。 夷鼻炎丸:祛风,清热,解毒。 鼻炎康片:宣肺通窍,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 于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辛鼻炎滴剂:散风,清热,通窍。用于急慢性鼻炎风热内蕴。 鼻窦炎口服液:疏散风热,清热利湿,宣通鼻窍。 藿胆片:芳香化湿,通鼻窍,去肝胆之火。 2.耳鸣耳聋类药 滴耳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肝经湿热。 耳聋左慈丸:滋肾平肝。用于肝肾两虚。 3.喉痹类药 黄氏响声丸: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 复方草珊瑚含片: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 喉。 复方南板蓝根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腮腺炎,咽炎,乳腺炎等。 桂林西瓜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复方鱼腥草片:清热解毒。 金嗓开音丸:清热解毒,疏风利咽。 选麦甘桔颗粒:清热滋阴,祛痰利咽。 西瓜霜润喉片:清音利咽,消肿止痛。 青果丸: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用于肺胃蕴热。 清音丸:清热利咽,生津润燥。 铁笛丸:润肺利咽,生津止咳。用于阴虚肺热津亏。 金果含片: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肺热阴伤。 清咽丸:清热利咽,生津止咳。 利咽解毒颗粒:清肺利咽,解毒退热。 4.牙痛类药 口炎清颗粒:滋阴清热,解毒消肿。 补肾固齿丸:补肾固齿,活血解毒。 5.口疮类药 口腔溃疡散:消溃止痛。 6.眼病类药 明目蒺藜丸:清热散风,明目退翳。 明目上清片:清热散风,明目止痛。用于爆发火眼等。 拨云退翳丸:清热散风,退翳明目。 珍视明滴眼液:清热解痉,去翳明目。 麝珠明目滴眼液:消翳明目。用于老年性初中期白内障。 马应龙八宝眼膏:退赤,去翳。 黄连羊肝丸:泻火明目。 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 明目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 石斛夜光丸:滋阴补肾,清肝明目。 六、骨伤科用药 代温灸膏:温通经脉,散寒镇痛。 天麻片: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补益肝肾。 正骨水: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颈复康颗粒:补肾益气,活血壮骨。 云南白药创可贴:止血,镇痛,消炎,愈创。 云南白药酊: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云南白药气雾剂: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云南白药膏: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 跌打丸: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活血止痛散: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红药气雾剂:活血逐瘀,消肿止痛。 消痛贴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七、皮肤科用药 金花消痤丸:解毒消肿,清热泻火。 防风通圣丸:清热解毒,解表通里。 皮肤康洗液: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杀虫止痒。 甘霖洗剂: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湿毒清胶囊:养血润燥,化湿解毒,祛风止痒。 当归苦参丸:凉血,祛湿。

中成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Prescription)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中成药》杂志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中成药信息站出版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发布新闻称,从2014年4月30日起将全面禁售未注册的中成药。

中成药编辑部

该类药物所治疗的疼痛以气机阻滞不畅导致的“胀痛”、“窜痛”为主,两类疼痛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可见于多种舌象、脉象,不展开介绍,请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指导下使用。

胀痛:痛且有胀感。在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出现,但以胸胁、胃脘、腹部较为多见。多因气机郁滞所致。

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称为窜痛。其特点是痛处不固定,或感觉不到确切的疼痛部位。多因风邪阻滞气机所致。

推荐用于胸痛、胃痛、两胁痛、头痛属于气滞血瘀证者。

元胡,紫堇属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干燥块茎入药,又名延胡( 南北朝刘宋·雷敩xiào 《雷公炮炙论》)、玄胡索( 宋·严用和 《济生方》)、元胡索( 明·贾所学 《药品化义》)等。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利气,止痛之功效。 近代以来,延胡索主要在浙江地区大量栽培,因而成为浙江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

白芷,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干燥根入药,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 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具有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之功效。

1974年起浙江兰溪制药厂(现浙江天一堂药业有限公司)开始生产了元胡止痛片,后该方被收载于1985年以后的各版《中国药典》,现有多家企业生产该药。根据该药方生产的还有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冲剂)、滴丸剂、口服液等。药理研究表明,元胡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镇痛作用约为吗啡60%,以延胡索乙素为主。白芷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及香豆素类化合物,可镇静、镇痛。两药相互搭配,可以达到较好的镇痛作用。

组成:延胡索、白芷。

功能主治: 理气,活血,止痛。 适应症: 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 6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饮食宜清淡。保持心情舒畅。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疼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推荐用于胸部、胃脘胀痛。

气滞胃痛颗粒,该组方由王永炎教授(王永炎, ,生于天津,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研制,该方在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经典方四逆散基础上,加香附、延胡索而成。方中用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具有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该药有抗炎镇痛、抗溃疡、促胃动力等作用,止痛作用与调控cAMP 信号转导通路有关。辽宁本溪三药有限公司(2010年加入华润北药,成为华润三九子公司,“999”商标)经授权独家生产的国家级保护品种,1996年进入临床以来,治疗胃痛方面取得一定效果,目前已成为治疗胃脘痛临床一线用药。

组成: 柴胡、醋延胡索、枳壳、醋香附、炙甘草。

功能主治: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 适应症: 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5克,一日3次。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胃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推荐用于胸胁、胃脘胀痛。

柴胡疏肝散,最早见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中:“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 宜柴胡疏肝散主之。柴胡疏肝散, 治胁肋疼痛, 寒热往来”。关于该药方的配伍,《景岳全书》:“ 柴胡、芍药以和肝解郁为主; 香附、枳壳、陈皮以理气滞; 川芎以活其血; 甘草以和中缓痛。”柴胡舒肝丸,根据该药方,做成蜜丸,方便服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改善肝脏循环,保肝护肝及抗纤维化等作用。

组成:茯苓、枳壳(炒)、豆蔻、白芍(酒炒)、甘草、香附(醋制)、陈皮、桔梗、厚朴(姜炙)等。

功能主治: 舒肝理气,消胀止痛 。 适应症: 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 。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儿童、年老体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月经量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推荐用于胸胁、胃脘胀痛。

舒肝丸(浓缩丸)源于《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196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组织整理全国常见中成药配方汇编而成) ,现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由川楝子、醋延胡索、白芍、片姜黄、木香、沉香、豆蔻仁等13 味药组成,其中川楝子等9 味药经过渗漉后入药,其余为原粉入药,是临床常用理气舒肝药。舒肝丸具有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喛气泛酸等症的治疗。药理研究表明,舒肝丸具有镇痛, 抗实验性胃溃疡, 抑制胃肠平滑肌的运动, 减少胃液分泌量,并降低胃酸排出量及胃蛋白酶排出量, 并能增加胃壁黏液量等作用。

组成:川楝子、醋延胡索、白芍(酒炒)、片姜黄、木香、沉香、豆蔻仁、砂仁、姜厚朴、陈皮、枳壳(炒)、茯苓、朱砂。

功能主治: 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 适应症: 肝郁气滞,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嗳气泛酸 。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克(20丸),一日2—3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推荐用于两胁胀满、胃脘刺痛、腹部隐痛。

舒肝丸(浓缩丸)源于《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196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组织整理全国常见中成药配方汇编而成) ,为传统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现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该方用了10种芳香类药物,同时配伍了行气之品,具有疏肝解郁、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气滞胃寒、两胁胀满、胃脘刺痛和腹部隐痛。药理研究表明, 香附解热,镇痛,抗菌,消炎,强心,减慢心率,降血压;木香对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菌;香橼、排香草,零陵香所含挥发油能协调胃肠,解痉,镇痛;五灵脂能软化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平滑肌痉挛,抗菌,消炎;延胡索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解痉,镇痛等。

组成: 香附(醋炙)、乌药、檀香、延胡索(醋炙)、香橼、薄黄、沉香、厚朴(姜汁炙)、零散香、降香、丁香、五灵脂(醋炙)、木香、香排草、砂仁、乳香(醋炙)、高良姜、熟大黄。

功能主治: 疏气解郁,散寒止痛。

适应症: 主治气滞胃寒,两胁胀满,胃脘刺痛,腹部隐痛。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跟随老中医用好中成药》这本书是由著名中药学家兼传承人陈邦明先生著作的。陈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药的研究和推广,他的著作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广泛好评。《跟随老中医用好中成药》这本书汇集了陈邦明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在中药治疗实践中的智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实施中成药治疗,从而满足了现代人对全面、系统的中医养生知识的需求。书中还附有详细的案例分析,并结合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陈邦明先生有“中药大师”的美誉,他的著作,特别是《跟随老中医用好中成药》这本书,对于提升中医治疗实践水平,促进中医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分析:目前药品所有执行标准均为国家注册标准,主要包括:1.药典标准2.卫生部中药成方制剂一至二十一册3.卫生部化学、生化、抗生素药品第一分册4.卫生部药品标准(二部)一册至六册;5.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蒙药分册、维吾尔药分册;6.新药转正标准1至88册(正不断更新)7.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品地标升国标一至十六册;8.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心系分册、内科肝胆分册、内科脾胃分册、内科气血津液分册、内科肺系(一)、(二)分册、内科肾系分册、外科妇科分册、骨伤科分册、口腔肿瘤儿科分册、眼科耳鼻喉皮肤科分册、经络肢体脑系分册;9.国家注册标准(针对某一企业的标准,但同样是国家药品标准)10.进口药品标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条 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保证全过程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第二十八条 药品应当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高于国家药品标准的,按照经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执行;没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应当符合经核准的药品质量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药典委员会,负责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指定的药品检验机构负责标定国家药品标准品、对照品。

《跟随老中医用好中成药》这本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著名的中医专家李建华教授,他是中国中医药学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长,被誉为“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实践家”,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是中国新中医临床实践的奠基者。

  • 索引序列
  • 中成药毕业论文
  • 中药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 中成药杂志和中药材杂志
  • 发表的中成药
  • 中成药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