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还行,口碑一般,软硬件一般,住宿一般(600-1000不等,不过,新生通常都是被分配在旧的宿舍楼的),教学质量还行。总的来说,与河弛学院,梧州学院,贺州学院同一个档次,又比它们稍好一点点。总之,填写志愿是一件重大的事儿,需要慎重考虑,多方比较,了解清楚,做好心理准备了,再做决定。
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关键词: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互动发展
论文摘要: 本文从社区体育具有教育性和学校体育具有社会性的角度出发,以社区体育为主线,对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推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笔者经过实地走访,发现目前我国中等城市80%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余20%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单双杠等一些小型场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有不同程度的匮乏,这种状况直接限制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进而影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的场地设施除在平时教学训练中使用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一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从国外社区体育的发展来看,利用本社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占,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基本上互通的。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华东、华南沿海地区,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发展呈良好态势,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基本处于空白。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基本上是分离的,我们应对此加以关注。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意义
社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学校教育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因此,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在节假日将闲置的场馆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公众服务既能提高其利用率,又可弥补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
(一)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
1、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
社区体育的主体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社区成员,青少年儿童通过学校体育能够掌握必要的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将来能够独立、自主地参加社区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经历过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
2、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身的基础,社会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社区体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因而学生能够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存在的一些困难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有“三难”——缺少设施、缺少专业指导人才、居民参与率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有效途径之一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学校。学校内拥有大量的具有开展体育况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这些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解决社区体育专业人才急缺的现状。开展社区体育的另一个难点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而学校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尤其是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较好,只要进行适当地设资和管理,在搞好学校体育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此外,学生参加社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社区体育的生命力。学生是社区体育最为活跃的因素,能促使社区体育朝“轻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方向发展,活跃社区体育。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必由之路
(一)学校应重视开发社区的隐性体育资源
社区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体育组织;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山川河流、公园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
根据教育目的和社区、学校、学生个体的特定需要,学校可以立足于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体育人力资源和物质情况,使家长、体育教师、社区体育人士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组织体育教学。例如:将体育课开展到野外、效区、公园、体育馆等社区场所,开设一定数量学生喜欢的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如羽毛球、跳绳、棋类运动等。
(二)社区体育应主动利用学校体育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学校尤其是高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包括提拱技术指导的教练人员、参与和带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骨干及组织各种活动的管理人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兼职做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体育院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区联系,课余时间学生在社区的场地中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指导和参与体育活动,既能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又能使知识学以致用,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服务于社会。
学校体育还可以提供物质资源,包括专业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运动资源。学校将部分场地对外营业,既可以丰富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又可以为学生和居民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体育资源共享。
社区举行体育赛事时可以邀进附近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社区居民的运动热情。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互动,这样学生毕业成为社区的居民后,能延续在校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互动中的几组关系
学校与社区(街道)是性质、职能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融合互动中发生和建立新的多种不同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融合各方力量,是相当重要的。
(一)学校与街道居委会的关系
学校是主动的组织者,但又不能把街道居委会当作协作方,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学校和社区是共同体,分工不同,责任相同。
(二)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协会的关系
前者专业性很强,体育教师要站在全民健身的高度,主动和社区体育协会的同志沟通,热情支持群众性体育项目的开展,并尽力地为他们解决问题,为“社区体育进校门”做好工作。
(三)学校体育教研组与学生家庭的关系
体育教师是家庭体育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安排好适合的健身项目,让学生回家练习,主动搜集反馈,及时调整。
(四)学校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
每一项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都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而不仅仅是体育教研组和体育俱乐部的事情,学校领导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各部门遇到的实际困难,保证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顺利推进。
五、结语
加速学校体育改革步伐,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打破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分离的状况,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发挥学校优势,解决社区体育障碍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莫小农,林敬松.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1):2-3.
[2]孙静.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J].辽宁师专学报,2004,(2):1-2.
[3]郭旭茂,肖微.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性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8,(3):1-3.
[4]何艳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7,(6):2-4.
[5]任国林.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互动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3.
[6]张文娟.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2006,(1):2-4.
[7]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13.
[8]卢元镇.社区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0-23.
[9]吕树庭.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建模研究[J].体育科学,1997,(6):2-5.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不是。百色学院学报杂志是省级期刊,是一本由百色学院主办的优秀教育类期刊,不是三类的。百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7月(原《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从2006年第5期起更名为《百色学院学报》),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山是云南历史上哀牢国的首邑,东汉时(公元69年)设永昌郡,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郡,是我国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商贸城市,也是我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保山文化昌明,人杰地灵,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保山地处滇西德宏、丽江、大理、临沧、怒江、迪庆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心。办学30多年来,保山学院为滇西等区域培养了20000多名社会建设人才,在职教师、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3万多人次,为当地社会经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同感。
目前,学院设11个系47个专业,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全日制学生近6000人;教职工432人,325名专任教师,有教授22人、副教授99人、博士研究生13人(含在读),硕士研究生164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保山市学科带头人5人,校级学科带头人9人,骨干教师20人;聘任了包括黄润乾、戴永年等“两院”院士在内的客座教授30多人。有省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一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一个,省级高校小语种教研室一个,保山市重点实验室一个。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研规划课题10项,省级科研、教研项目35项,市级、校级科研教研课题16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0余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以上教研科研奖励40余项。《保山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缅甸、泰国、韩国的学校进行长期合作。
保山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互联网下企业发展探析
互联网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世界上其他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产品的交流。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互联网下企业发展探析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应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渗透,加速了这些领域的进化,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调整原有的策略,基于全球经济虚拟化运营的特征,深入分析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要素。本文以下结合互联网视 阈 ,针对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策略做出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视 阈 现代企业 发展策略 虚拟化运营
本质上说,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之间的结合,也是一场典型的“颠覆运动”;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共享,这与传统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但互联网海纳百川的特点,又成为传统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有利工具,由此形成的激烈竞争局面彻底打破了现代企业以来市场渠道的可能性。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着眼于全方位的改革。
一、互联网影响下的企业发展现状
(1)时空限制被打破
互联网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世界上其他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产品的交流。而这在传统企业经营活动中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互联网的成本很低,这导致企业所受到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因素逐渐消失。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营业时间、时差、地理要素等,在互联网技术交流的作用下,已经极度弱化,企业与客户之间只需要做好信息确认和网络约定,交易就可以顺利达成。而企业在传统领域中,要向客户传达产品信息,需要派专人参加展销会、设立分支机构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
(2)商业模式被颠覆
电子商务类型是现代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
首先,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企业的贸易对象扩展到了全球领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得到了肯定,而传统的商业模式必然无法满足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流,电子商务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将任何一家企业打造成跨国企业。
其次,企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可以获得更好的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的颠覆,就意味着竞争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渠道中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未必可以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取得竞争优势,因为这个新的市场渠道中,任何一家企业的竞争都是平等的。
(3)市场机制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现代企业所处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订单、物流、定制化生产等多个方面,即市场已经不再是大规模生产的市场,而是订单化、个性化的定制生产。这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提高用户忠诚度。
(4)供应链体系形成
借助互联网所形成的`市场体制中,虽然不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却得到了深入发扬,这是由于越是定制化的市场,越需要不同领域的部门合作,企业已经不再单纯的是竞争关系,而是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体系之内,把供应商同时也看作是采购商,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稳固性,形成了全新的竞争团队,而这无疑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来促进交流,提高响应速度。
二、互联网视 阈 下的现代企业发展策略
根据现实情况不难判断,在互联网经济中,企业规模大小的意义正在减小,产品(服务)质量、交易能力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换而言之,任何个体或企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市场提供商品,而不需要专门构建公司、购买设备等,只需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设备,可以按照需要提供产品即可。这就是虚拟化运营的特点。
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现代企业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1)树立国际化观念
互联网视 阈 下的现代企业发展领域已经扩展到国际化范围,那么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中也必须树立国际化观念,从竞争角度出发,对产品进行国际化改造,这其中包括设计、包装、质量水平和相关标准等。国际化环境是更为开放的空间,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更新思想、谋求发展。
(2)构建高效化组织
互联网视 阈 下的现代企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虚拟化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组织管理,相反,在虚拟化的市场运营中需要更加灵活、严密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其高效化特点,这与传统的企业组织有明显区别。例如在客户维护方面、产品跟踪方面等。
(3)建立专业性团队
互联网从技术到应用,在发展到经济领域,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够驾驭。对于企业而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个专业性的团队,才能够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不仅国际市场向中国敞开大门,国内市场同样面临着国际企业的竞争,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就是针对当前这一现状而言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形式,要求企业自身以互联网为平台,其经济领域的任何活动,都与自身的经营生存相关。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渗透导致企业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市场进一步扩大,生产进一步细化,分工更加明确,交流更加畅通;企业所面对的已经不是狭隘的区域市场或国内市场,自身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一个有效节点。而这一切,必然导致企业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生产模式等发生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使用互联网环境,另一方面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相应地,根据互联网的特点采取虚拟化的运营发展策略就成了必然。
参考文献:
[1] 让互联网思维成为企业发展的“翅膀”[J].中国邮政,:20-23.
[2] 周建良.基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63-65.
[3] 王洋.移动电子商务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1384-1387.
[4] 张安帮.基于互联网经济环境论企业运营的发展方向[J].保山学院学报,:73-75.
你发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了么?版面费多少啊?平均用稿周期多少啊?
是的,要的,一开始是要交的,不过到后面你的文章写得好的话就不用了 懂了吗?戳
看看这个网上有
一般都是要的,因为只有我们交了版面费,杂志社才会为我们安排版面来发表文章的,不要钱的那种是,杂志社专门来找你,让你为他们写文章。这样,你不仅不需要版面费,还能得到稿费,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访问中国期刊库
这要看什么类型的刊物了。我知道的,比较普通的,像《xx教育学院学报》,就要700元。这算是比较便宜的了。你最好挂个导师的名字(教授、副教授),自己委屈一下,做个第二作者。这样,既可以发到质量高一点的刊物上,还能省不少版面费,甚至是免费!我就是这样做的。
省级期刊,这个分各种情况。1、并不是所有期刊都是收版面费的,还有一少部分是给稿费的,这部分期刊,一般是某某研究中心之类的,比较权威的机构主办的,虽然是省级期刊,但是发表难度比较大,但是录用了就给稿费。
2、收取版面费的质量比较好的期刊。还有一部分是是收取版面费,但是费用只有几百块,但是质量要求比较高。比如一些大学学报,学院学报,有的是收费的,还有的是不收任何费用。这类期刊只需要几百块的版面费,但是你就是投不中,稿件要求高。
3、最后一种就是大多数省级期刊了,费用在一千多到两三千不等,医学的,教育类的比较贵,理工科的便宜些,一般是这个区间的。
论文发表的价格主要看级别的高低,检索网,和文章的篇幅有关。
一:普刊基本上是几百上千不等。
上知网的比上万方、维普、龙源的贵
篇幅长的安排的版面就多,版面费自然比短篇幅的贵!
二:核心基本上声称不需要版面费。
但文章过了后都会象征性的收取一些版面费,大概小几千的样子。所以自投差不多就是几千的样子
如果通过中介就不止几千,大概都是上万了。
看你发表什么论文了?普刊还是学报,普刊一般几百到几千,学报又分本科和专科,对期刊有什么要求?都要弄好,一般需要提前弄好,出刊时间一般都是2到3个月,到正规网站,像知网,万方什么的,可以开发票,都是过来认可的
学报一般都是双月刊,2个月出一期
生物制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已经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生物制药经历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1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美国发明了生物技术以后,该技术就迅速被应用到新型药物的研制上,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1971年世界上第1家生物制药公司诞生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并将此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生物制药产业市场广阔,但是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1-2]。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又是首次应用该技术的国家,美国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 000家的生物技术企业,约占世界总量的2/3;生物技术市场资本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50亿美元;已经成功研发出30多个重要的治疗药物,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也达到了40多个。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癌症、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欧洲在生物制药方面整体落后于美国,但是发展迅猛。英、法、德、俄等国在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药品方面成绩斐然,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甚至赶上并超过美国。如俄罗斯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莫斯科妇产科研究所及俄罗斯医学遗传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基因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日本在生物制药产业上也发展较快,并将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作为21世纪重点扶植培养的产业,从而能够增加同美国和欧盟等的竞争力;同时重点展开生物信息技术及纳米生物技术等的基础研究、疾病相关遗传基因及其产生的蛋白质结构研究等,以“基因新药”为目标来推动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日本已有65%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生物医药研究,部分公司的技术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之外的其他亚太国家在生物制药产业方面也发展较快,尤其是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家在政策引导下,不断吸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在世界范围的市场正不断拓展壮大。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3]。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4]。 3生物制药业发展趋势 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我国通过不断参与国际前沿生物发展课题来提升科研水平,如在人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方面参与到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药物相关基因药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基因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4参考文献 [1] 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1):16-31. [2] 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1):92-96. [3] 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5):107-111,117. [4] 王明亮.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0,28(1):46-49. (发布时间:2010-12-14)
凯里学院代码是1066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
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
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1959年更名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几经更名。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共建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开展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凯里学院 。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118万余册(其中镜像电子图书93万余册,硕博论文466万余册)。
历史沿革
凯里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
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
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
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
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
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开展普通本科教育。
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
2017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 ,8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学科8个 。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民族学。
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
省级重点学科(3个):生物学、民族学、旅游管理。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音乐学、设计学、园艺学、植物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942人,其中,正高职称138人,副高职称353人;博士121人,硕士499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省级“金师”(教学名师)共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甲秀文化人才、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等近30人;各级各类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13个。
根据2022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编专任教师668人,教学管理人员42人,辅导员50人,双师型教师176人。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386人,比例达到,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人,占;副高专业技术职称292人,占。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
教学成果
2017年,该校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及建设项目13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目32项,结题教学改革与研究目29项,2017学年该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共1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7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实验室 、微介孔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产学研基地(3个):雷公山山区高效生态养羊技术示范基地、凯里市舟溪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凯里酸汤发酵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基地。
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凯里学院院士工作站。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19年1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几年来学校获立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43项。其中,纵向项目623项、横向项目44项、校级项目1476项。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3项、地厅级428项。发表学术论文3649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论文共890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75篇;受理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65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凯里学院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257362册,镜像电子图书1148230册,镜像博硕论文4625450册,光盘3000余张;有“凯里学院特色馆藏文献数据库”“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等5个自建数据库,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未来学堂-中小学资源及案例系统、壹教师精品示范课、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EBSCO ASP+BSP 外文数据库等使用权数据库26个;在线使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种数字资源,参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CALIS等文献中心的文献传递服务。
学术期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于2009年2月,季刊,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发表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文章为主,栏目设置有特稿、理论视野、学术争鸣、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清水江流域文化、民族民间习惯法、文化与旅游经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乡土中国等。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期刊“,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凯里学院学报》是凯里学院主办并由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教育类科研期刊,属省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高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是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公布的出版规范合格期刊,2012年获“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
学校荣誉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荣誉称号;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
2021年1月17日,凯里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2022年4月,凯里学院团委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
合作交流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建有20多个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有共建院士工作站项目,与杭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济南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中国国内高校建有本科生交流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有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