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青海藏毯系列产品的了解?写作的目的?
都是问点傻子问题;哈哈
1、增长波动性大 体现的那几个方面〉〉2\ 中方逆差大?原因 以及对策???3、中韩自由贸易区德成立对方方的利弊?对我方的利弊?4、双方贸易存在摩擦和纠纷?体现的方式是首什么原因影响的〉有些忘记了。这些都是我毕业时候的论文题目,应该是这些把,呵呵。关键是要把自己的论文背书。老师问的时候可以自园其说就可以。理论对错误所谓。关键有自己的看法主见。人家说1+1=2 我说1+1=3 有理论支持就可以 明白么〉不要怕他们,大学是自由的。论文没有讨论就不是论文了?有理论 有一句 OK!
论文答辩陈述稿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答辩陈述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叫,我的论文题目是《XXX》。
我的研究缘于我的困惑,就是师生关系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很多一线教师很感兴趣却又极力回避的问题,感兴趣的原因是和我有同样的困惑,极力回避却是由于现实教育教学环境的制约。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这篇论文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把这样一个话题摆上台面进行研究和摸索,并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构想。
论文先破后立。首先从教育教学活动的现状出发,发现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接着建构互动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出其实施途径,并特别强调网作为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中建构互动共进师生关系的实施方法。一种方案的优劣必须有反馈和评价,最后我又提出评价原则,建构评价体系,并展示在教学中努力实践的部分成果。
这篇论文的写作其实是我工作十年来对师生关系的思考和总结,很多资料直接来自于我的教学反思和教育日志,更多的是感性认识,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对困惑的研究,澄清了一些认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又产生了更多的困惑,比如如何付诸实施,实施效果到底如何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所以,这项研究远远没有结束,或者说才只是一个开始。
谢谢!
尊敬的各位导师:
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公司。
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问题研究》。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导师汇报如下: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始于1978年的国企改革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名人名言的生动写照。这也成为自己撰写本文的指导思想。本文先对这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简要概述,接着在引入了公司制改造所涉及的产权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两大部分概念之后,进入文章重点。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基本思路,文章首先提出了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接着以自己所在公司为例,理论联系实际,逐一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企改革形势,以公司制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公司制企业的核心、共产党这一中国唯一执政党在国企中的定位三大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措施。即:实施产权结构多元化;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正确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作为关于国企公司制改造众多论文中的一篇,本文可谓沧海一粟。虽然自己翻阅了许多资料、进行了不懈努力,使这篇文章既是自己自考全部历程中所思、所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运用、总结;也成为进一步改造自身主观认识的起点,但由于水平有限、时间性仓促,其中观点尚不成熟、不系统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导师指正。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叫xxx。国际贸易专业,这次我所撰写的论文答辩题目是《国外对华反倾销及中国的对策》,我的指导老师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黄梅波教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黄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选择《国外对华反倾销及中国的对策》作为我论文的写作题材:一方面我对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有较多的关注,在大专毕业时所写的就是以之相关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使我国的受牵连企业损失较为严重,且近年来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为此本文主要从反倾销的特征,形成原因和我国的对策三大方面来论述。在叙述反倾销的特征中应用了较多的近两年的案例和相关的数据来论证。在反倾销形成原因上主要是从内外因上进行分析的。再者对于反倾销的对策方面主要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方面对策进行说明。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虽然不是很尽人意,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谢谢!下面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都是问点傻子问题;哈哈
我明天答辩,第一次,也不知道怎么弄从论文题目,选题意义,论文框架(按目录介绍论文),指出重点讲解然后老师提问,给时间思考,然后回答我也不是很懂,没经验,o(∩_∩)o...
老师会针对你论文的结构和细节分别提问,就结构来说,老师会专门找你结构不完整的地方,就细节来说,很可能是你论述的比较模糊的地方。就我所知,论文答辩的提问也是一个提高能力的过程,要充分准备,就要真正地了解和熟悉自己的论文。老师不会问写藏毯等常识性知识型的问题,很可能会问及出口贸易的运输方式谈判价格以及汇兑方式收益效率等等和论文以及专业有关的东西。
最常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啊”,“通过对此专题的研究收获了什么”,“研究时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怎样看待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当然,答辩最开始是要进行论文综述的,简单的介绍你的论文,让老师有个清晰的认识。
01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第一段: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论文名称;第二段介绍自己选题原因;第三段简要介绍论文结构;第四段简述结论;最后致谢,提出自己论文的不足。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结构如下: 第一段: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论文名称; 第二段:介绍自己选题原因; 第三段:简要介绍论文结构(这一部分视时间而定,可做删减); 第四段:简述结论; 最后:致谢,提出自己论文的不足; 如果时间不够,只讲部分就可以了。答辩自述稿示例: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下午好! 我是xxx学院xxx专业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小微型企业生存状况的探讨》,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X个部分: 第一部分XXXX 第二部分XXXX 第三部分XXXX 我的论文结论是:XXXX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记录表中的学生自述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4)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5)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6)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7)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处、心得体会。
扩展资料:
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论文是否由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以上是我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也是论文的主要资料,提出来以期抛砖引玉,欢迎各位学生进行参考。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论文答辩 自我介绍 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答辩自我介绍1
各位教师:
午时好!我是金融学专业___,十分感激各位教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 毕业 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教师是___教师。下头我就论文的相关情景向各位教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教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 文章 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本事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经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供给政策提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 方法 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景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终,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资料。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经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经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教师——___教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提议。在那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激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期望各评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正。多谢!
论文答辩自我介绍2
尊敬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午时好!我是13级法学(2)班的__,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母子 公司法 律关系论》,指导教师是__教授。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曲教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曲教师表示衷心的感激!下头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教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母子公司法律关系论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公司法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母子公司法律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此刻公司制形态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已成为最主要的的经济主体,而对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确定有利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集团的构成和发展。同时,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这一课题能够更好的指导公司实践,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是由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界定、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分析以及我国现行《公司法》关于“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立法现状及改善思考和结束语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在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界定上,以明确母子公司的法律概念为首要任务,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而得出研究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现实意义,为全文写作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对母子公司的法律关系分别从内部、外部进行分析,并重点探讨了特殊形态的母子公司—全资子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提出全资子公司应存在对其母公司担保方面权利本事的限制。
第三部分,以我国现行公司立法中关于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立法为出发点,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得出相关法律条文所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并提出立法改善的思考,同时,提出应存在对于子公司本身利益保护的观点。
第四部分,概括性的 总结 了母子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指出加强和完善对这一问题立法的必要性。
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公司法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曲教师的指导和帮忙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构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1.将全资子公司与其母公司的法律关系单独进行分析,打破以往对母子公司法律关系分析时只概括性指出其存在内外部法律关系这一局面,使全资子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更加清晰化,从而增强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
2.明确界定了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法律概念,使得这一概念同诸如关联公司之类概念有了显著区别。
3.创设性的提出 对子 公司利益的保护还应存在从对其法定公积金的提取程序进行保护进而到达保护子公司合法权益的目的这一途径。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 面相 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母子公司法律关系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期望能够得到各位教师的指导。
多谢!
论文答辩自我介绍3
尊敬的评委教师:早上好!
我叫___,__级会计专业_班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___。我的指导教师是___教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终定稿,我得到了_教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日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激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感激各位评委教师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回顾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有三次的提高。、起初,民营企业被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尾巴”那时的民营企业没有充分的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的提高民营企业被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并提出了“国家允许民营企业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凸显,随着他们的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扩大规模,然而融资难却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这篇论文中,以企业融资难的的现状为研究背景,基于与融资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研采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了内因和外因和历史等辨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并且以实证分析为主;注重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提议。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资料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经过中外理论论述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概况进行内外分析
第三部分经过对欣阳钢铁有限职责公司进行实例分析
第四部分基于对欣阳钢铁有限职责公司的分析,给你设计相对应的融资方案和策略
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异常是本人理论水平所限,使得本论文对民营企业融资的论述分析仅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面,尤其是理论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最终,再次感激___教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悉心帮忙与指导;其次我要感激各位专业教师在这四年来对我的 教育 与培养,没有你们的教导,也就没有我的今日;最终也要感激本专业同学这几年来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齐的日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恳请各位教师、同学进行批评指正,多谢大家!
论文答辩自我介绍4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午时好!
我是工商管理学院20__级 财务管理 本科4班的__,我的论文题目是《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这篇论文是指我的指导教师___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文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思路的构成还是文章整体框架的搭建均得益于___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他还对本论文具体章节的推敲和语言的组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与我许多宝贵的意见与提议。在此,我想对他表示最真挚的感激和最崇高的敬意!
下头我将就这篇论文的主要资料、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向各位教师做出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教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资料。这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分国外研究动态和国内研究动态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从而准确定位金融衍生产品应用的现状。
第三部分为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和分类。金融衍生产品分为金融远期、金融期权、金融期货、金融互换和信用衍生品。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详细论述了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风险管理、筹资、投资、公司治理及合理避税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承接第三部分,就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主要分为(1)充分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2)充分了解相关信息(3)坚持风险控制为目的(4)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四个方面。
第六部分为结论,主要对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不足。
然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研究方法和手段。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而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则能够保证我们少走弯路,提高研究效率。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查阅法。在理论方面,经过各种途径,查阅很多国内外文献,为课题研究供给理论依据。
2.理论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是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参考了很多专业文献及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并给出了自我的独特见解;
3.归纳分析法,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使得 经验 证据往往不足,归纳分析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在财务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中运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第三,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
1、论文写作前期面临思路不清,对论文题目解读不够明确等问题。本人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虚心听取___教师的意见,对论文从宏观上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在写作中不断完善。
2.论文相关资料的收集比较困难。本人在图书馆查阅很多相关书籍同时经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到了很多研究所需的资料。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总的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我的知识。在论文中一些资料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期望各位教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会虚心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我的答辩自述完毕,感激各位教师!
论文答辩自我介绍5
各位教师午时好!
我是来自___专业的___,感激各位教师参加我的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___》,我的指导教师是___。下头我就论文的相关情景向各位教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教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从研究背景中凸显意义)
1.国外
2.国内
3.现有水平
4.我的论文所讲述的资料
然后我想介绍一下这篇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资料
1.序言,写了___
……(在其中说明使用了____模型方法,并得出了____结果)
6.总结,写了___
最终相比其他现有的论文,这篇论文的创新点在于___。
(请先不要介绍论文局限性,等教师问了再说,不要自我给自我挖坑)
以上就是我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期望各位评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正,多谢!
有关论文答辩自我介绍模板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答辩时自我介绍
★ 毕业论文答辩自我介绍
★ 毕业答辩自我介绍范文精选
★ 优秀毕业生答辩自我介绍
★ 毕业论文自我介绍范文
★ 毕业答辩自我介绍
★ 毕业论文答辩中文自我介绍
★ 3分钟职称答辩自我介绍范文
★ 毕业设计答辩自我介绍
★ 博士答辩自我介绍范文
近年来,衡阳市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了各地外商及沿海发达城市一批企业来衡投资兴业。最近两年共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85家,引进到位资金亿美元;引进东南沿海内资企业200家,引进资金250亿元。其中从事加工贸易企业143家,从事加工贸易职工4万多人,年销售收入130亿元。2007年,有进出口业绩的16家加工贸易企业销售收入55亿元,进出口总额17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0. 8%。衡阳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转移的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港澳台是外资的主要投资源,占全市外资企业项目的85%;江浙沪闽及广东沿海成为内资的主要投资源,占全市内资总量的80%。 2、产业转移的投资行业趋向多元。由原来的单一加工制造型向环保能源、污水处理、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电子软件及医疗卫生等行业多元化发展。但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约80%。 3、产业转移的重点项目逐步增多。引进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10个,其中产业转移的大型项目有香港建滔集团投资兴建10万吨氯氟乙烯和10万吨烧碱项目,澳门新中源集团投资3亿元建立全市最大的陶瓷基地,世界500强帝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瑞士)投资兴建的生物制品项目。 4、产业转移的承接平台基本成型。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支持设立衡阳(深圳)工业园,深圳中航集团注资2亿元兴建中航工业园,专门承接粤港澳产业内移项目。市高新开发区、白沙工业园、松木工业园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也在抓紧建设,精心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平台。 为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衡阳目前正在强化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衡阳市的经济发展: 1、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布局定位。科学规划布局,选准主导产业。拟以深圳工业园为平台,确定3-5平方公里基地,作为加工贸易区;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为主线,确定耒阳、衡东两县为重点承接县,在全市形成“两县一基地”加工贸易集聚发展的格局。 2、加快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每个工业园区均划出加工贸易区域,力争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和加工链条,吸引配套企业落户园区,使园区成为加工贸易的主阵地。同时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最快速度建成一批厂房。深圳工业园已建成20-3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重点承接县市也拟建不低于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3、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加工贸易企业的资信评估;优先扶持和协助加工贸易企业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和投资企业审批手续;海关、商检、银行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协调解决企业在具体业务中的困难。 4、完善配套政策,落实支持措施。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对加工贸易企业入驻衡阳实行1-3年休养生息政策,三年中,免除市本级的一切规费,税收实行缓减政策;尽一切努力解决土地的供给及价格问题;坚持园区封闭运行的办法,进入园区检查实行审批制度。履行关于加工贸易发展的各项政策承诺,设立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基金,奖励、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一、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加工贸易管理涉及海关、质检、外汇、税务、外经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于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例如,由于退税不及时,加工贸易“一日游”现象日趋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发挥现有保税区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转作用,境外“一日游”将大大减少。但是,海关与税务部门对保税区的规定是不配套的,海关认为货物运到保税区视同出口,但税务部门认为只有货物离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税务部门的这一规定,不仅使加工贸易境内“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碍了保税区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实际上,税务部门关于退税的规定,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就存在差别,国内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将“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视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与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问题(参见表1)。表1 企业认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 按重要程度排序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 1管理规定过于严格、手续过多 2有关管理部门有效协调不够 3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 4来料加工企业深加工结转不能退增值税 5管理机构办事效率过低 6管理人员操作随意性过大 7保证金台帐制度增加企业资金成本 8深加工结转视同国内销售征税 9审批规定不明确 10企业遇到问题无处咨询 11不法企业走私,造成不平等竞争 12管理人员有意刁难企业 13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投诉无门 14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二)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已成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的焦点问题。深加工结转政策涉及面广,据调查,山东约25%,江苏、浙江约40%,福建、广东约6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结转后再出口(《关于研究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据海关统计,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20%;苏州市21%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但是,税务部门认为,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属于国内销售行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应该征收增值税,出口时再予退税;如果使用国产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后结转,不能退税。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业的间接出口应统一执行中间环节征税,出口环节退税的政策。显然,税务部门的政策与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并不一致。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抵、退”政策,改变了以往的深加工结转货物保税政策,在出口退税手续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仍没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变化将直接打击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加长国内产业链的积极性。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体执行政策中的混乱,不同地区的作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大部分地区没有征税,有些地区采取挂帐,有些地区给予免税。(三)一些政策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即上规模、上档次和提高附加价值。满足第一个目标,需要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制度环境。针对第二个目标,则需要吸引技术水平更高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则需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长国内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其提高国内采购率。提高附加价值不仅关系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实际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贸易从“无根工业”变成根植于我国的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退税”,忽视了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有的政策客观上甚至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例如:出口退税按计划而不是按出口实绩进行,导致欠退税越来越多,加大了企业财务负担,阻碍了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实行的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降低了来料加工国内采购的积极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增值税率很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体相当,来料加工国内增值率为,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高出个百分点。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则已经达到,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已经比进料加工贸易低个百分点。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国内增值率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但因为我国现行政策中存在不少与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目标相矛盾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感觉现行政策与政府宣传的目标不尽一致,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认为“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是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政策调整方向与长期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暴露出我国现行政策制定机制的弊端。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从本部门的目标与管理出发,例如,海关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走私,税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税收流失,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从而提高其对国民经济贡献这个根本的政策目标,却考虑得较少。因此,部门的有关政策虽然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但却有损于宏观目标的实现,政策的机会成本相当高。要保证具体的政策规定有利于实现宏观目标,就必须有超越部门之上的强有力政策协调机制。这正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机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四)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台湾对大陆投资为导因,境外大量IT产业转移到我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目前,IT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IT产业是一个国际分工非常明显的行业,其运作具有“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这就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交货的周期,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提出了比传统产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IT产业加工贸易的要求。例如,IT产品加工贸易只有电子订单,没有合同,为了适应加工贸易需要经外贸部门审批合同的规定,企业只好人为地编造一个毫无意义的合同;IT产品对通关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通关效率不高,不少跨国公司将其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放在中国境外进行,国内只能开展低端IT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提高加工贸易档次的政策目标。苏州和深圳已经开始了改革这种监管模式的尝试。苏州海关对关区内的四家IT企业进行了联网管理。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料件繁多,用手册管理困难大。具体的监管程序是外经贸局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总量备案,海关与被监管企业实行联网,海关直接从指定的数据库提取数据,抽查核对产品单耗,定期查验库存,查验时间与企业盘点一致,最后进行核算核销,对差异进行核销。深圳实行的是联网保税工厂的方式,即利用网络和电子摄像技术对整个企业实行全封闭的监管,整个工厂相当于一个保税区。与苏州海关的做法相比,这种方式在防范结转过程中的走私、“飞料”方面效果更明显,但投入较大,一般的企业可能无法负担。无论哪种方式,对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联网监管是今后加工贸易管理发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快统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区间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现行政策与管理规定不适应在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业务中心的要求。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能力,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国公司计划在华建立采购配送中心,同时发展物流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在保税区退税政策、保税区(仓库)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大大阻碍了加工贸易向下游产业的延伸。(五)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以出口加工区政策为例。出口加工区是国际上不少国家采用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国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高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运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区有关规定脱离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加工贸易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的愿望比较低。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见表2),86%的受调查企业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准备将现有工厂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只占。表2 加工贸易企业对搬入出口加工区的意愿意愿 企业数将现有工厂搬入 13将新增生产能力搬入,但现有生产能力不搬 59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 437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 509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表3 接受调查的企业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原因 企业数搬迁成本太高 269出口加工区政策不利于产品内销 52区内企业采购国内零部件不方便 32区内监管效率并不比区外高 18区内土地成本高于区外 50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 143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 462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现有加工贸易企业之所以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参见表3)。对于现有企业而言,搬迁成本高昂,58%的受调查的企业将此作为不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另外,31%的受调查企业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而拒绝做出搬入的决定。除这两项原因之外,某些具体的规定由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企业入区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不再是“大进大出”的100%出口企业,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已经成为主流。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政策,对于“大进大出”型的企业而言,监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对于与国内产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区企业可以不实行手册管理,但区外的深加工结转企业必须用手册,区内企业没手册就无法与区外的企业做生意。对于部分产品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加工区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只需按进口零部件税率补交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和增值税。但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产品时,补交关税时适用成品关税税率,在大部分情况下,成品的关税水平高于零部件,由此将加大区内企业内销的成本,削弱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出口加工区的有关规定,实质上削弱了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这对于大多数已经兼顾内外两个市场的企业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而且,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联系的削弱,与加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发展目标也是不符合的。这就决定了出口加工区只适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贸易企业,而且国内采购不能太多,对于这样的企业,区内监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优势的。对于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仍然将留在区外,因此,出口加工区政策只能有利于加工贸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变目前已经存在的加工贸易“放养”现象。如果将出口加工区政策定位于给“大进大出”的100%出口型企业创造一个监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环境,出口加工区政策将是成功的,如果定位于以此改变加工贸易“放养”的状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则注定是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的。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未来调整的方向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应该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其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加长产业链的潜力。为此,加工贸易政策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进口额为289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受现行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的影响,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低15个百分点。如果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退税,将有力地促进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使用国内料件,带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出口,加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按来料加工出口的国内采购率达到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计算,2001年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值约可增加44亿美元,而且,随着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逐年增长,其国内采购值也将逐年增长。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与监管成本和风险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的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办法。(二)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深加工结转涉及面广,情况非常复杂。深加工结转政策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进口料件在国内加工后转厂时,是否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另一个问题则是对深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国产料件是否退税。由于这两个问题高度的复杂性,不同部门对深加工结转政策调整存在不同意见。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贸主管部门倾向于维持现行的保(免)税政策;财税部门则主张实行“免、抵、退”政策;监管部门结合了上述两种政策选择,主张对部分优秀、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对其他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则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对于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分歧更大,经贸主管部门认为应该对深加工结转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对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结转时给予退税,由海关对结转产品(其中含国产原材料成分)进行保税监管;财税部门认为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税收风险过大,操作困难;监管部门则认为如对国产材料进行保税监管,将进一步加大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结合各部门的意见,课题组认为,对于深加工结转政策,应该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短期内为了避免对加工贸易产生过大冲击,应该总体上保持现行政策的稳定性,只作局部性改进,中长期则应该按照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和附加值的原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调整。为了合理引导企业,确实落实吴仪同志“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就应该公布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实施的时间表。具体而言,短期内(例如3年内):———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仍维持现行政策,即对结转环节视同出口,免征增值税,由海关对结转进口料件继续实行保税监管。———对深加工结转环节所采用的国产料件维持不征不退的办法,增值税进入产品成本。———对销售给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视为出口,即深加工结转产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当作出口办理核销手续;国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给予出口退税。———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销售给区外企业的产品视为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可以实行保税监管。这样,至少可以用“境内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节省加工贸易成本,同时,增加了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引导企业逐渐进入区内。———对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参照钢材“以产顶进”做法,在生产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时视同出口并办理增值税退税。中长期(3年后):保留短期政策的后三条,除此之外,另进行如下调整:———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行分类管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区外实行电子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其深加工结转实行保税监管。其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如要进行深加工结转,海关对第一环节结转企业按加工贸易内销规定办理。其他环节结转,则视同国内销售,按规定向税务部门照章纳税。转入企业将其作为国产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这样,海关只需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电子联网企业的深加工实行联网监管,监管效率将大大提高。———对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取消现行不符合WTO有关规则的各级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所结余资金用于对出口退税不及时造成的企业利息损失进行补偿。这样,即使退税有时滞,企业也不会承受过大的财务损失,实质上保证了及时退税。———足额退税,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与增值税征收税率相同,保证出口产品国内增值税的零税率。(三)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现行的手册、合同管理办法,比较适合上下游企业关系稳定、价格变化慢的传统产品加工贸易的管理,但不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生产配套企业众多的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要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审批环节,探索电子手册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效率。———提高通关效率。上海海关实施的“大通关”试点,为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经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总结,向全国各个口岸推广。———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的配合,提高监管效率。———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台,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R&D活动的开展。(四)促进加工贸易向下游采购、配送领域延伸———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的内在要求。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将大大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附加价值。———调整保税区政策,以保税区为依托,建立国际采购配送中心。为此,要将国内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做出口,税务部门给予出口到保税区的商品出口退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集装箱港口。我国上海、深圳等港口,凭借腹地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位列世界前茅的集装箱大港,但由于对国际中转业务实行繁琐的进出口管理,管理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国际中转港口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发展国际中转业务的要求,改革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现已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文献已对加工贸易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做了细致地分析。但是,由于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以及在我国发展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诸如,与国内产业关联性弱,固化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对一般贸易产生挤压,不利于技术进步,以及监管困难易引发走私和税收流失等等,也使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人士对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现行优惠政策提出诸多质疑。因此,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应如何发展,现行的政策应如何调整,有必要深入探讨。一、分析的前提和框架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分析是基于以下前提和框架展开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下文简称《十五纲要》)。加工贸易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的目标应服从于并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已制定《十五纲要》,这是今后五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也应以此为指南。本文将以《十五纲要》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指导,对现行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剖析,提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作出建议。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变,也有不利的改变。为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我们在制订一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入世”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就“入世”对加工贸易的中间品替代,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以及贸易磨擦公平解决等方面来讨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3.加工贸易的“进口——加工——出口”分析框架。在现实中,加工贸易就是对“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和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贸易方式”。“加工”属于“中间在内”环节。它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利用“加工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往往实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励性的,特别是确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与对其相关的政策探讨总是无法剥离的。因此,加工贸易是由“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其为加工贸易。本文将按照这一框架,分别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这三个部分的政策划分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一项政策会影响三个环节。但就我们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这种不精确并不十分紧要,因而我们在文中并未严格拘泥于这种划分。而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论述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我们基于加工贸易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来讨论相关政策,从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的确立,应紧紧围绕《十五纲要》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来进行。根据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及作用,《十五纲要》中所涉及的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出口等问题值得我们在考虑加工贸易政策时重点注意:1.关于就业。大力发展和鼓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应该说这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十五纲要》提出的有关就业的目标,有必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因为,首先,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出口贸易的扩大;其次,以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换言之,要扩大出口,我们所能依赖的,就是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停留在为跨国公司当加工装配车间的阶段,相反,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渠道,积累资本,努力将出口产业升级至更高的技术层次。但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前,作为一种过渡,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资金、技术包括经验都是完全必要而且必须的。2.关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加工程度低,加工链条短,原材料国产化率低,波及效应不强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与我们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互不相容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需;另一方面,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本身固有的两头在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2、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4、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6、 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 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8、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9、 我国的亚洲区域合作战略研究 10、 自由贸易与“绿色壁垒”——中国的外贸与环境保护 11、 绿色壁垒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14、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国际贸易中动植物卫生检疫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 16、 无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对策研究 17、 外资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状况及影响研究 18、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19、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20、 中国与东盟产业机构互补性研究 21、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2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3、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24、 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探析 25、 中美贸易摩擦初探(浅议) 26、 论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27、 WTO农业协定与欧盟及美国的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28、 关于非关税壁垒的历史、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29、 WTO反补贴协议对我国政府补贴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0、 跨国公司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 3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影响和策略 32、 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争端的法律准备研究 33、 WTO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分析 34、 东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35、 环境与绿色贸易壁垒 36、 SA8000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37、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38、 新型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9、 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加工贸易的升级对策研究 40、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41、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42、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 43、 跨国公司并购对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影响 44、 WTO框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评析 4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46、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招标中的竞争力分析 47、 软条款信用证研究 48、 跨国公司避税的形式分析 49、 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贸易术语选用问题 50、 取消纺织品配额对中国纺织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52、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根源分析 53、 “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54、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55、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6、 试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 57、 中国外贸结构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58、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59、 浅析我国频遭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60、 国际贸易实务中货款拖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透析及对策研究。 62、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63、 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64、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65、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66、 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 67、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68、 浅析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 69、 我国外贸企业L/C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70、 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1、 非关税措施与国内产业保护。 72、 浅析贸易自由与反倾销的关系。 73、 浅析贸易自由与保障措施的关系。 74、 浅析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 75、 浅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 76、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77、 WTO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 78、 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探析。 79、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80、 浅论绿色贸易与多边规则。 81、 《鹿特丹规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82、 对报关有关问题的思考。 83、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我国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84、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和贸易顺差过大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的影响。 85、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利弊以及应对措施。 86、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研究 87、国际贸易合同履行中的违约问题研究
到论文网上找呗多的很
【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李静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或者【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浙江和广东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研究 严德成 浙江工业大学 】,如果需要跟我联系,你问题里面没有联系方式,下次注意
中国贸易前景、结构及汇率机制内容提要: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在本世纪前五年里,中国进出口一路高歌猛进,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我国能否顺利实现贸易强国的战略? 本文将从当前贸易现状出发,对中国贸易结构演变趋势和汇率机制调整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在未来五至十年里头,将成为世界发展中的贸易强国的结论。关键词:贸易结构 动态比较优势 高新技术产品 汇率机制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五位。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将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那么下一阶段就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征程。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那么,在未来的五至十年里,中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呢?二、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一)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近20多年来中国出口以比GDP增长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发展,中国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从1978年的上升2002年的,中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相应地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上升到2002年的。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显著改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变为2002年的9∶91,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从上升到34%。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地贸易大国。(二)走向贸易强国的差距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时还有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大,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造成贸易条件不利,中国必须提高外贸竞争力,而加快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则是重要一环。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主力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和结构的改善已经起着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41%上升到2002年的,同期,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70%上升到85%。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已经由“九五”期间的47%上升到2001年的,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47%上升到了2002年,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更高达,2003年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了。这与世界贸易强国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情况大相径庭,表明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能力及其增长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发挥。我国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有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而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在结构上,我国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比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来说,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一般贸易进口结构和一般贸易结构出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三)走向强国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保护手法更加隐蔽,主要出口市场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不断,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将进一步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减少国际市场份额、市区贸易机会、退出贸易市场、损害企业信誉等不利影响,对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2001年,中国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数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2002年则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列全球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前三季度,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中国产品提出的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超过了42宗,涉及金额超过亿美元,贸易专家还预测,依此形势下去,我国贸易纠纷将随之达到高峰。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从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需要长期的贸易动力转换。实现贸易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贸易动力的转换。贸易动力的转换来自产业结构的转换,这种结构转换是由产业结构、国内需求结构与贸易结构良性互动而形成的。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动力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随贸易数量增长而恶化,它是由于贸易增长动力没有随贸易增长阶段变化相应转换造成的,这说明低价劳动力优势的潜力已不足,也进一步说明比较优势面临着向高级化转换的需要。如何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要实现我从一个贸易大国走向一个贸易强国的目标,增加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获得的动态利益。关键所在是强化中国现有外贸出口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实现中国贸易结构的第二次转换。三、中国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分析一、影响我国贸易结构转换的环境因素(一)世界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我国分享全球技术进步和全球带来的效率提高提供了机遇。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将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国内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以及高科技领域外商的投资带动,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持续提高,并成为出口增长的增长点。外商投资的重点由过去的一般制造业发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近两年来外商投资于集成电路、计算机、信息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不仅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是我国改造、培育和壮大一批支柱、优势产业,从整体上增强了我国的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进行结构调整,也就意味着进一步加大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发挥,我国产业结构可能出现一个“低度化“的调整阶段。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又一个更大的发展,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但是也可能会重新提升传统商品的比重,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如何将现有的比较由是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二)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开放领域继续扩大,法律法规体系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增强了外商对华投资信心,外商投资持续增加,投资贸易互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的加速放开,激活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进出口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二、贸易结构发展现状(一)总体发展情况。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两次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的时期,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500亿美元的第一个台阶。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兼具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双重特性的机电产品出口异军突起,使我国2002年外贸出口迈上了3000亿美元的台阶,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纺织品达到亿美元。我国外贸出口进入到机电产品拉动全国外贸出口,高新技术出口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高新技术出口发展情况。随着世界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的新生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中国入世后,以科技兴贸为战略,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次调整,用高新技术占领国际市场,从而带动中国21世纪的经济腾飞。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双双首次突破1/5,分别达到和。10年前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只有,10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乏力、高技术产业发展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关注的亮点。在连续10多年高速增长、且出口基数接近500亿美元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了近5成,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十五”计划实施的头两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突破已1000亿美元,达到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九五”期间的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与1992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年翻了4番,年均递增,是同期GDP增长率的3倍多。2003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64.4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增长41.4%和58.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0%和35.9%。表-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外贸易额的比重(1992~2002)单位:% 2001 2002占商品 占工业制成品 三、贸易结构预测分析根据我国贸易结构发展的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从一个贸易大国发展成为发展中贸易强国。到201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电子信息产品作为高新技术的一部分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在我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可望达到1200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达到30%,初步完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四、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形成机制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前景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日元升值的历史教训从实践说明了一个问题,汇率将是影响中国贸易发展的长期因素。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的损害。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和服务业为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严重影响出口的增加。1、汇率机制对贸易的影响。汇率政策是实现一国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到的重要工具,汇率已成为调节国际经济竞争关系最直接、有效地的手段。一国完全可以利用汇率波动影响的分析结论,主动地选择汇率水平的偏差(即低估或高估本币)来调整国际货币关系,创造一个有利经济发展环境。我国应该更多地将汇率作为调节进出口的工具。一般来说,本币的低估所反映的外币实际购买力的增加,一方面导致外国产品价格相对昂贵,有损外国贸易,外国经常帐户收支状况恶化,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益于外国对外的金融和直接投资,外国投资收益增加。本币低估将使外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单位出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单位进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得到改善,这意味着外国出口一单位商品可换取更多的进口商品,外国的资源利用更加优化。长期来看,这将促进外国的经济增长。本币的低估使得外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对增加,这将鼓励外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以资本、技术为代表的外国生产力将转移到本国,外国将遭遇一定程度的“产业空洞”,其结果是外国的就业下降、GDP下降。但同时,外国对外投资增加、投资净收益增加,从而GNP增加。此外,大量外资企业随着外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而在本国建立,它们的产品返销将进一步恶化外国的贸易状况。而资本货币高估一点好。而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其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货币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主要起的是贸易作用还是投资作用。美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着世界的资本,投资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作用显著,美元更是“资本货币”,因此美国就支持“强势美元政策”。而日本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资本输出能力不强,贸易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日元更倾向是贸易货币,因此日本就极力抵制日元升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外经济联系将从更多的采用贸易方式向更多的采用投资方式转化,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发展到资本、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转移,这就需要其币值水平从较低转向较高。2、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然性。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是缺乏基础和不现实的,应该改变外汇管理政策的主导思想,使汇率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而实际浮动汇率地基础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管理的开放。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盯住美元是不可取地,他只会使人民币成为美元高度可信赖的替代品,不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国继续维持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面临着运行成本和风险递增的约束,而且还将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断降低。毫无疑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事实上是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安排基本上是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汇率制度安排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如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汇率的调整缺乏准确依据等等。因此,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改革,重新选择汇率制度已是大势所趋。3、中国汇率机制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可分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但是,从近期来说,人民币汇率在消除升值压力和预期后,应扩大浮动区间,逐步取消结售汇制度,并将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转向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空间不仅可以克服一次性升值的各种风险和弊端,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多变的市场状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币汇率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因此,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使价格也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基本实现经常项目的意愿售汇,资本项目的意愿售汇还需要根据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逐步改进。在市场供求基础上,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可由钉住美元转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货币,可根据贸易情况选择适当权数。采取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方式,有助于淡化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关注程度,稳定我国对美元区、欧元区和日元区的贸易条件。当市场供求关系与货币计算出的目标汇率有差异时,甚至方向不一致时,必须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进行调整。
到论文网上找呗多的很
一、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加工贸易管理涉及海关、质检、外汇、税务、外经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于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例如,由于退税不及时,加工贸易“一日游”现象日趋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发挥现有保税区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转作用,境外“一日游”将大大减少。但是,海关与税务部门对保税区的规定是不配套的,海关认为货物运到保税区视同出口,但税务部门认为只有货物离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税务部门的这一规定,不仅使加工贸易境内“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碍了保税区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实际上,税务部门关于退税的规定,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就存在差别,国内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将“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视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与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问题(参见表1)。表1 企业认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 按重要程度排序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 1管理规定过于严格、手续过多 2有关管理部门有效协调不够 3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 4来料加工企业深加工结转不能退增值税 5管理机构办事效率过低 6管理人员操作随意性过大 7保证金台帐制度增加企业资金成本 8深加工结转视同国内销售征税 9审批规定不明确 10企业遇到问题无处咨询 11不法企业走私,造成不平等竞争 12管理人员有意刁难企业 13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投诉无门 14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二)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已成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的焦点问题。深加工结转政策涉及面广,据调查,山东约25%,江苏、浙江约40%,福建、广东约6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结转后再出口(《关于研究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据海关统计,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20%;苏州市21%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但是,税务部门认为,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属于国内销售行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应该征收增值税,出口时再予退税;如果使用国产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后结转,不能退税。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业的间接出口应统一执行中间环节征税,出口环节退税的政策。显然,税务部门的政策与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并不一致。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抵、退”政策,改变了以往的深加工结转货物保税政策,在出口退税手续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仍没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变化将直接打击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加长国内产业链的积极性。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体执行政策中的混乱,不同地区的作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大部分地区没有征税,有些地区采取挂帐,有些地区给予免税。(三)一些政策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即上规模、上档次和提高附加价值。满足第一个目标,需要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制度环境。针对第二个目标,则需要吸引技术水平更高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则需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长国内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其提高国内采购率。提高附加价值不仅关系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实际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贸易从“无根工业”变成根植于我国的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退税”,忽视了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有的政策客观上甚至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例如:出口退税按计划而不是按出口实绩进行,导致欠退税越来越多,加大了企业财务负担,阻碍了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实行的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降低了来料加工国内采购的积极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增值税率很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体相当,来料加工国内增值率为,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高出个百分点。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则已经达到,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已经比进料加工贸易低个百分点。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国内增值率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但因为我国现行政策中存在不少与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目标相矛盾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感觉现行政策与政府宣传的目标不尽一致,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认为“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是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政策调整方向与长期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暴露出我国现行政策制定机制的弊端。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从本部门的目标与管理出发,例如,海关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走私,税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税收流失,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从而提高其对国民经济贡献这个根本的政策目标,却考虑得较少。因此,部门的有关政策虽然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但却有损于宏观目标的实现,政策的机会成本相当高。要保证具体的政策规定有利于实现宏观目标,就必须有超越部门之上的强有力政策协调机制。这正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机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四)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台湾对大陆投资为导因,境外大量IT产业转移到我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目前,IT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IT产业是一个国际分工非常明显的行业,其运作具有“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这就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交货的周期,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提出了比传统产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IT产业加工贸易的要求。例如,IT产品加工贸易只有电子订单,没有合同,为了适应加工贸易需要经外贸部门审批合同的规定,企业只好人为地编造一个毫无意义的合同;IT产品对通关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通关效率不高,不少跨国公司将其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放在中国境外进行,国内只能开展低端IT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提高加工贸易档次的政策目标。苏州和深圳已经开始了改革这种监管模式的尝试。苏州海关对关区内的四家IT企业进行了联网管理。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料件繁多,用手册管理困难大。具体的监管程序是外经贸局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总量备案,海关与被监管企业实行联网,海关直接从指定的数据库提取数据,抽查核对产品单耗,定期查验库存,查验时间与企业盘点一致,最后进行核算核销,对差异进行核销。深圳实行的是联网保税工厂的方式,即利用网络和电子摄像技术对整个企业实行全封闭的监管,整个工厂相当于一个保税区。与苏州海关的做法相比,这种方式在防范结转过程中的走私、“飞料”方面效果更明显,但投入较大,一般的企业可能无法负担。无论哪种方式,对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联网监管是今后加工贸易管理发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快统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区间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现行政策与管理规定不适应在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业务中心的要求。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能力,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国公司计划在华建立采购配送中心,同时发展物流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在保税区退税政策、保税区(仓库)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大大阻碍了加工贸易向下游产业的延伸。(五)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以出口加工区政策为例。出口加工区是国际上不少国家采用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国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高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运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区有关规定脱离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加工贸易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的愿望比较低。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见表2),86%的受调查企业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准备将现有工厂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只占。表2 加工贸易企业对搬入出口加工区的意愿意愿 企业数将现有工厂搬入 13将新增生产能力搬入,但现有生产能力不搬 59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 437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 509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表3 接受调查的企业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原因 企业数搬迁成本太高 269出口加工区政策不利于产品内销 52区内企业采购国内零部件不方便 32区内监管效率并不比区外高 18区内土地成本高于区外 50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 143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 462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现有加工贸易企业之所以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参见表3)。对于现有企业而言,搬迁成本高昂,58%的受调查的企业将此作为不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另外,31%的受调查企业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而拒绝做出搬入的决定。除这两项原因之外,某些具体的规定由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企业入区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不再是“大进大出”的100%出口企业,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已经成为主流。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政策,对于“大进大出”型的企业而言,监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对于与国内产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区企业可以不实行手册管理,但区外的深加工结转企业必须用手册,区内企业没手册就无法与区外的企业做生意。对于部分产品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加工区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只需按进口零部件税率补交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和增值税。但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产品时,补交关税时适用成品关税税率,在大部分情况下,成品的关税水平高于零部件,由此将加大区内企业内销的成本,削弱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出口加工区的有关规定,实质上削弱了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这对于大多数已经兼顾内外两个市场的企业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而且,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联系的削弱,与加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发展目标也是不符合的。这就决定了出口加工区只适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贸易企业,而且国内采购不能太多,对于这样的企业,区内监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优势的。对于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仍然将留在区外,因此,出口加工区政策只能有利于加工贸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变目前已经存在的加工贸易“放养”现象。如果将出口加工区政策定位于给“大进大出”的100%出口型企业创造一个监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环境,出口加工区政策将是成功的,如果定位于以此改变加工贸易“放养”的状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则注定是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的。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未来调整的方向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应该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其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加长产业链的潜力。为此,加工贸易政策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进口额为289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受现行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的影响,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低15个百分点。如果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退税,将有力地促进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使用国内料件,带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出口,加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按来料加工出口的国内采购率达到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计算,2001年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值约可增加44亿美元,而且,随着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逐年增长,其国内采购值也将逐年增长。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与监管成本和风险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的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办法。(二)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深加工结转涉及面广,情况非常复杂。深加工结转政策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进口料件在国内加工后转厂时,是否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另一个问题则是对深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国产料件是否退税。由于这两个问题高度的复杂性,不同部门对深加工结转政策调整存在不同意见。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贸主管部门倾向于维持现行的保(免)税政策;财税部门则主张实行“免、抵、退”政策;监管部门结合了上述两种政策选择,主张对部分优秀、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对其他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则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对于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分歧更大,经贸主管部门认为应该对深加工结转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对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结转时给予退税,由海关对结转产品(其中含国产原材料成分)进行保税监管;财税部门认为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税收风险过大,操作困难;监管部门则认为如对国产材料进行保税监管,将进一步加大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结合各部门的意见,课题组认为,对于深加工结转政策,应该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短期内为了避免对加工贸易产生过大冲击,应该总体上保持现行政策的稳定性,只作局部性改进,中长期则应该按照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和附加值的原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调整。为了合理引导企业,确实落实吴仪同志“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就应该公布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实施的时间表。具体而言,短期内(例如3年内):———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仍维持现行政策,即对结转环节视同出口,免征增值税,由海关对结转进口料件继续实行保税监管。———对深加工结转环节所采用的国产料件维持不征不退的办法,增值税进入产品成本。———对销售给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视为出口,即深加工结转产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当作出口办理核销手续;国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给予出口退税。———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销售给区外企业的产品视为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可以实行保税监管。这样,至少可以用“境内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节省加工贸易成本,同时,增加了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引导企业逐渐进入区内。———对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参照钢材“以产顶进”做法,在生产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时视同出口并办理增值税退税。中长期(3年后):保留短期政策的后三条,除此之外,另进行如下调整:———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行分类管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区外实行电子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其深加工结转实行保税监管。其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如要进行深加工结转,海关对第一环节结转企业按加工贸易内销规定办理。其他环节结转,则视同国内销售,按规定向税务部门照章纳税。转入企业将其作为国产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这样,海关只需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电子联网企业的深加工实行联网监管,监管效率将大大提高。———对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取消现行不符合WTO有关规则的各级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所结余资金用于对出口退税不及时造成的企业利息损失进行补偿。这样,即使退税有时滞,企业也不会承受过大的财务损失,实质上保证了及时退税。———足额退税,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与增值税征收税率相同,保证出口产品国内增值税的零税率。(三)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现行的手册、合同管理办法,比较适合上下游企业关系稳定、价格变化慢的传统产品加工贸易的管理,但不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生产配套企业众多的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要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审批环节,探索电子手册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效率。———提高通关效率。上海海关实施的“大通关”试点,为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经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总结,向全国各个口岸推广。———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的配合,提高监管效率。———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台,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R&D活动的开展。(四)促进加工贸易向下游采购、配送领域延伸———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的内在要求。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将大大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附加价值。———调整保税区政策,以保税区为依托,建立国际采购配送中心。为此,要将国内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做出口,税务部门给予出口到保税区的商品出口退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集装箱港口。我国上海、深圳等港口,凭借腹地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位列世界前茅的集装箱大港,但由于对国际中转业务实行繁琐的进出口管理,管理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国际中转港口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发展国际中转业务的要求,改革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现已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文献已对加工贸易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做了细致地分析。但是,由于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以及在我国发展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诸如,与国内产业关联性弱,固化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对一般贸易产生挤压,不利于技术进步,以及监管困难易引发走私和税收流失等等,也使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人士对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现行优惠政策提出诸多质疑。因此,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应如何发展,现行的政策应如何调整,有必要深入探讨。一、分析的前提和框架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分析是基于以下前提和框架展开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下文简称《十五纲要》)。加工贸易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的目标应服从于并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已制定《十五纲要》,这是今后五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也应以此为指南。本文将以《十五纲要》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指导,对现行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剖析,提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作出建议。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变,也有不利的改变。为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我们在制订一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入世”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就“入世”对加工贸易的中间品替代,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以及贸易磨擦公平解决等方面来讨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3.加工贸易的“进口——加工——出口”分析框架。在现实中,加工贸易就是对“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和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贸易方式”。“加工”属于“中间在内”环节。它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利用“加工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往往实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励性的,特别是确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与对其相关的政策探讨总是无法剥离的。因此,加工贸易是由“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其为加工贸易。本文将按照这一框架,分别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这三个部分的政策划分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一项政策会影响三个环节。但就我们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这种不精确并不十分紧要,因而我们在文中并未严格拘泥于这种划分。而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论述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我们基于加工贸易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来讨论相关政策,从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的确立,应紧紧围绕《十五纲要》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来进行。根据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及作用,《十五纲要》中所涉及的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出口等问题值得我们在考虑加工贸易政策时重点注意:1.关于就业。大力发展和鼓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应该说这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十五纲要》提出的有关就业的目标,有必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因为,首先,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出口贸易的扩大;其次,以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换言之,要扩大出口,我们所能依赖的,就是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停留在为跨国公司当加工装配车间的阶段,相反,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渠道,积累资本,努力将出口产业升级至更高的技术层次。但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前,作为一种过渡,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资金、技术包括经验都是完全必要而且必须的。2.关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加工程度低,加工链条短,原材料国产化率低,波及效应不强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与我们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互不相容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需;另一方面,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本身固有的两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