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西藏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西藏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西藏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一)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按培养计划完成学业的应届毕业生或提前毕业的研究生,以及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均可提出学位申请。(二)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要求。硕士学位申请者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可授予硕士学位: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5.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1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三)硕士学位申请者在学期间,必须在本学科领域省级以上公开发行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与学科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且署名单位必须为西藏民族学院)。(四)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成绩合格(达到或超过350分)。

西藏民族大学申请学位证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愿意为建设西藏服务。遵守社会主义法治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品行端正。

2、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者。

3、在校学习期间,50%的考试课程成绩达到70分,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成绩合格者。

4、虽然一、二、三年级补考课程达四门次,但是四、五年级课程考试各门成绩达80分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设计成绩良好者。

5、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1、在校期间受过行政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者。

2、留降级二次者(不包括因病休学随下一级学习者)。

3、考试作弊者。

4、在校期间累计补考过四门次以上者一门先后补考两次者按两门次计。

以上内容参考 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普通的省级期刊。

西藏民族毕业论文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一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考古学和地理学资料表明,青藏高原是人类的故乡之一。至迟在1万至5万年前,西藏高原便有古人类的活动足迹。发现于藏南定日县苏热、藏北申扎县珠各勒、多格则和各听、阿里日土县扎布等五处地点的达200余件旧石器便是明证。距今四五千年前,西藏各地已普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1]阿里、那曲、拉萨、昌都、山南、林芝、墨脱等地几乎遍及全藏的大量新石器的发现,特别是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西藏高原的远古先民已创造了堪与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的西藏古文化。如果说混沌之初人类之始以至旧石器时代民俗文化的具体情形我们还无从知晓,那么,西藏民俗文化的滥觞则有据可考于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昌都卡若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西藏远古先民生活的图景。卡若遗址位于西藏东部昌都西南约12公里的卡若村附近,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发掘出土了大量建筑遗迹及石器、骨器、陶器和各种动物骨骼、粮食等。发掘了房屋基址28座,有圆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发掘出用作生产工具的各种石器近8000件,骨器约400件。出土的生活用具中有陶片20000多片,分罐、盆、碗三种器形。装饰品共出土50件,种类有笄、璜、环、项饰、贝饰、牌饰等。[2]卡若文化为我们展示了西藏远古先民衣、食、住、佩饰等物质和精神民俗的基本风貌。继卡若遗址之后,拉萨曲贡遗址为我们揭示了西藏腹心地区距今三四千年前远古居民生活的情形。曲贡遗址分早期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在早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多种器形的石磨盘50件,磨石(磨棒)44件和石杵7件。这些磨盘磨石主要用于加工谷物。出土陶片50000余片,陶器种类有罐、盂、杯、碗、豆、盘、器座等,以罐为主。出土装饰品23件,质料为骨、陶、石三种,其中有骨牌饰1件,骨笄7件。出土的动物骨骼中有牦牛、绵羊和狗等,牦牛和绵羊在当时饲养已比较普遍。在晚期文化遗存中,发掘土坑石室墓29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式,平面形状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墓坑内一般用砾石块堆垒成壁,葬式主要是二次葬和屈肢葬。曲贡土坑石室墓的绝对年代当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最晚不会晚于公元初年。在M203墓坑内出土一件铁柄铜镜。曲贡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网缀,在几座灰坑中还发现了鱼骨。[3]这一切,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拉萨一带土著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西藏各民族丰富的神话传说,也形象地反映了西藏高原远古先民的生活史。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都有“猴子变人”的神话,讲述远古先民树居野处,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后逐渐繁衍,形成人类各支系的情形。珞巴族的许多神话,还讲述了人类如何受鸟的启发发明了弓箭,受蜘蛛活动的启迪学会了织布等。据敦煌文献和藏文史籍载,西藏古代曾经历过众小邦统治。其中“十二小邦”之一的雅隆悉补野部后来不断壮大。约公元前3世纪,聂赤赞普作为第一个赞普(王)出现于藏族历史上,当时还修建了称为雍布拉康的第一座宫堡。到第30代赞普达日年塞时,诸小邦的大部分领地已归于悉补野治下。经过松赞干布祖孙三代的励精图治,在公元7世纪初,统一了吐蕃全境,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其时,“南方之‘珞’与‘门’”亦被收为属民,当时珞瑜的珞巴人和门隅的门巴人已臣属于吐蕃政权。吐蕃时代,是藏族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西藏民俗文化走向兴旺繁盛的时期。从史料看,当时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和形式已基本定型。如衣以毛褐,食以乳酪、牛羊肉和炒面,饮以酒浆和茶,住为“屋皆平头”的民居和“拂庐”(帐篷),信仰有自然崇拜、苯教和佛教,娱乐有歌舞、棋类、球类、抱石、赛马、摔跤等形式。此外,礼仪、婚丧等都有成文的规定和俗成的定制。在吐蕃时代就已成型的民俗生活的基本范式,一直绵延发展,影响至今。吐蕃之后的一千多年间,随着西藏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西藏民俗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成为独具特色的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西藏民俗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特征是西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生活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也是从事生产活动以及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各地的地理环境无论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因素以及它们有机构成的自然综合体,都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必然带着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于不同地域,其文化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西藏民俗文化正是如此。西藏民俗文化产生于西藏高原这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域范围内。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其北部是昆仑山脉,西北部是喀喇昆仑山脉,中部是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横断山脉。这些高大的山脉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西藏的地势和地形结构可分为藏北高原(包括阿里高原),地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即“羌塘”(意为北部高地)的广大地域。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包括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拉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流域。喜马拉雅山地,主要指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和东南坡。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西藏最东部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峡谷地带,地处横断山区。[4]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西藏民俗文化。辽阔的藏北高原地势高寒,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有众多的湖泊和纵横的水系,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和天然的牧场。人们世代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牧民食以乳酪牛羊肉,穿、用以裘皮和毛织品,居以牛毛帐篷,行以马、牛代步和驮运。还有那高亢的牧歌、豪放的赛马、剽悍的性格,处处展现出游牧文化的风姿。藏南谷地海拔在2700-3700米之间,这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农耕。人们从《猴子变人》的神话时代开始便从事农耕活动,延续至今,创造了西藏的农业文明。人们食以糌粑,聚族居于平顶的楼屋。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相传西藏最古老的居民首先出现于此。西藏的第一块农田、第一座房屋、第一个赞普,无不与雅隆河谷相联系。正是雅隆悉勃野部的崛起,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攻伐兼并,到公元7世纪前期才由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政权,使西藏的文化地域最终形成。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仍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区。藏东三江流域属高山峡谷区,江河切割,沟壑纵横,气候呈立体分布。人们从事半农半牧的经济活动,依山势建房聚族而居。喜马拉雅山南坡和东南坡气候温和,多雨潮湿,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决定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长期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兼事刀耕火种的传统农耕。由于多林木,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建房盖屋多以林木为主。潮湿的气候又使人们居住于杆栏式竹木楼内。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并导致民俗文化地域性特征的形成。西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区别于西藏高原以外其他民俗文化的显著标志。同时,在西藏高原内部又有许多小的地理单元,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它们共同构成了西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我的毕业论文(论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的含义,渊源以及特点为切入,介绍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 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分析了藏族服装元素的优雅,纯朴。华丽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气。同 时为现代服装设计与审美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aning of elements of Tibetan dress, cut into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duced elements of Tibetan dress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the use of further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Tibetan clothing elegant, simple. Gorgeous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modern fashion design and aesthe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引言: 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拥有独特风韵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 衷追民族情怀的人性空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民族服装设计的作品 大行其道,藏族服装元素风格的现代服饰是亚洲的审美趋向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 一:藏族服装的发展 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服饰的研究必然促进、加深对藏族的形成及文化发展史的 研究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 节日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 随着历史的演进,藏族服饰艺术也在不断拓展。今天我们从不同地区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服装 艺术样式,不仅保留了现代文明的气息,而且揉进了大量的民族风格。这样,使得它们独具 特色,然而,藏族服装的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最具特点。不管是它古老的图腾,符号 以及吉祥图案,还是它的式样都被运用的伶俐尽自。来自印度、尼泊尔以及周边其他兄弟民 族的文化,也都能在藏族服装艺术中找到痕迹。今天的藏族服饰艺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 多文化层面,多要素的立体艺术结构图。藏族服装的元素对现代服装文化也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然而藏族服饰艺术的发展 藏族传统服饰在一段时间内仍根基于稳固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所以现代服装与藏族服饰在一定阶段内并存发展。 又由于文化的变迁,藏族所处的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及心理素质的改变,藏族服饰在不断地承袭、传播、借取。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 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 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 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毽毡、素布等、藏 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 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 农区为稽鲁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戳鲁袍,男女穿 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 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 或素雅娴静。 doC 豆丁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毽鲁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 常见的有“松巴拉术”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n。COm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 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 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 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西藏各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西藏文化保护的事实证明,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是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还将继续加强。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西藏的进程中,西藏文化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西藏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从2002年开始的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的维修,总投资为3.3亿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拨付,创造了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纪录。从 2006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投入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2008年4月18日,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暨扎什伦布寺保护维修工程启动仪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在西藏实施的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西藏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西藏共有1700 多座寺庙和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僧尼万多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每年到拉萨朝佛的西藏信教群众均达百万人次以上。从2004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恢复藏传佛教格西拉让巴考学制度。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是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组织,并有藏文版会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学院和1所藏文印经院。为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西藏自治区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还明文规定,不准拍摄、围观天葬活动,不得在天葬场所喧哗等。 藏语文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西藏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专门开设有藏文节目频率和频道。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在西藏出版有14种藏文杂志、10 种藏文报纸,1989年以来出版的藏文图书有400多种。此外,藏语文学习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各种藏文软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使用。截至2007 年底,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人,占西藏人口的。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民间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发掘。1979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整理出版《格萨尔》100多部,总印数达4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7年底,西藏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站20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同时还有18个县级民间艺术团体和500多个群众业余演出队;全区多次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和那曲恰青赛马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创新,成为地区性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西藏自治区7大类、15项、23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西藏有31人榜上有名。 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建立了时代体系完整的历史档案库。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所藏经卷和佛教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90年以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2006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标点的佛教经籍——《大藏经》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 藏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重视对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1956年到1958年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就包括对西藏社会的调查与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还组建了一批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前,全国有近50个机构的近3000人从事藏学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和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2006年,中国首次颁发了藏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奖项——“珠峰奖”,这标志着中国藏学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同祖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量游客乘火车进藏旅游,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出现承载压力过重的问题,这进一步促使西藏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严格控制参观人数、精心设计参观线路、科学合理疏导参观流量的办法以减缓这些珍贵而又脆弱的文物古迹的承载压力。青藏铁路使西藏人民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和文化,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积极投身到西藏文化保护中。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投稿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是cssci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是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西藏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该刊编辑部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单位。

2014年12月,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刊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公布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

据2019年2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载文2485篇,基金论文570篇。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注重藏学、民族学研究,主要刊载藏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民族语言文字、文学、哲学、经济、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主要设置有藏学研究、民族学研究、历史学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栏目。

自创刊以来,共编辑出版170期,刊载各类学术论文3343篇,其中,藏学、民族学研究类文章1604篇,占文章总数的。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普通的省级期刊。

1、联系编辑2、缴费3、发送稿件

西藏民族大学大学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论文格式要求文章标题(四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五号,宋体,居中)单位名称(五号宋体,居中,含地址邮箱)摘要:单个段落,字数不多于250个,五号字。摘要(三句话:1、文章意义;2、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主要思想,方法,结论;3、成果应用领域,意义)关键词:5号字小写,不超过5个词。英文名称:小四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内容与中文对应英文摘要:五号TimesNewRoman字体,内容与中文摘要对应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对应1.一级标题,小四宋体, 加粗,左对齐 二级标题,五号宋体加粗,左对齐正文:五号宋体,两端分散对齐。行间距16磅。中文用宋体,西文和数字用TimesNewRoman字体。正文需要5000-8000字。整篇文章应适用A4(210×297mm)白纸,单张纸,左;右;上;下。图表均需有编号和名称,图名在图下面,表名在表上面,并应严格按照其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所有引用的文献应以出现次序进行排列。参考文献按照以下格式:[1] 黄小平,黄良民.大鹏湾水动力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热带海洋学报,2003,22(5):47-54.(期刊)[2] 方子云.水资源保护手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书)[3] 曹斌. 云南兰坪矿山开发重金属污染环境评价[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学位论文)网络文章和研究报告不属正式出版物,不列入参考文献,但在当页下面可作标注这是我们老师刚刚跟我们说的。

、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中国知网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武大版核心期刊RCCS权威、核心及准核心期刊目录发布者:qks发布时间:2020-12-04浏览次数:32305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RCCSE》)是邱均平教授团队创立的四大科教评价报告之一,于2009年3月正式推出第1版,后于2011年后连续推出了《RCCSE》第2版、第3版、第4版和第5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项目组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国内主流的七大期刊评价体系之一。 《RCCSE》(第六版)研制工作得到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366种,核心期刊(A和A-)1693种,B+等级(准核心期刊)1914种,B等级(一般期刊)1847种,C等级(较差期刊)570种。 现将《RCCSE》(第六版)军事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体育科学、统计学、自然科学综合、医学综合、社会科学综合、人文科学综合学科的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及准核心期刊目录分享给业界,以便全国期刊业界、学界及相关人员参考。2020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中文学术期刊类:军事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指挥与控制学报A+_29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陕西29后勤工程学院学报A重庆29火力与指挥控制A山西29海军工程大学学报A湖北29装备学院学报A北京29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A北京29军事历史研究A-上海29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A-北京29国防科技A-湖南29武警学院学报B+湖北29空军预警学院学报B+_29中国军事科学B+北京29军事交通学院学报B+天津29制导与引信B+上海29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B+湖北29军事历史B+北京29军械工程学院学报B+河北29国防B+_29中文学术期刊类:社会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社会学研究A+北京33人口研究A+北京33社会A上海33中国人口科学A北京33人口学刊A吉林33人口与经济A北京33社会保障评论A_33人口与发展A北京33妇女研究论丛A-北京33社会保障研究A-湖北33社会学评论A-北京33西北人口A-甘肃33青年研究A-北京33青年探索B+广东33南方人口B+广东33人口与社会B+江苏33社会工作B+江西33社会建设B+吉林33社会发展研究B+_33当代青年研究B+上海33青少年犯罪问题B+上海33中华女子学院学报B+北京33中文学术期刊类: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民族研究A+北京33民俗研究A+山东33广西民族研究A广西33贵州民族研究A贵州33文化纵横A_33西北民族研究A甘肃33文化遗产A广东33黑龙江民族丛刊A黑龙江33世界民族A-北京33中原文化研究A-河南33民族学刊A-四川3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A-_33中国名城B+江苏33民间文化论坛B+_33民族论坛B+湖南33中国藏学B+北京33青海民族研究B+青海33文化软实力研究B+湖北33中医药文化B+上海33上海文化B+上海33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B+西藏33回族研究B+宁夏33中文学术期刊类: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新闻与传播研究A+北京62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A+北京62国际新闻界A+北京6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A+北京62新闻记者A上海62编辑之友A山西62新闻大学A上海62编辑学报A北京62当代传播A新疆62新闻与写作A北京62新闻界A四川62科技与出版A北京62出版发行研究A北京62出版科学A湖北62中国出版A北京62新闻与传播评论A湖北62出版广角A广西62新闻爱好者A河南62现代出版A-北京62中国编辑A-北京62编辑学刊A-上海62科普研究A-北京62青年记者B+山东62传媒B+北京62新闻战线B+北京62未来传播B+浙江62新闻研究导刊B+重庆62教育传媒研究B+_62对外传播B+_62读书B+北京62全球传媒学刊B+北京62新闻知识B+陕西62电视研究B+北京62东南传播B+福建62新闻世界B+安徽62新闻传播B+黑龙江62中国广播电视学刊B+北京62中国图书评论B+辽宁62中国传媒科技B+北京62中国记者B+北京62科技传播B+_62中文学术期刊类: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中国图书馆学报A+北京69情报学报A+北京69图书情报工作A+北京69图书情报知识A+湖北69情报理论与实践A+北京69情报科学A吉林69大学图书馆学报A北京69情报杂志A陕西69图书与情报A甘肃69情报资料工作A北京69图书馆论坛A广东69图书馆杂志A上海69现代情报A吉林69国家图书馆学刊A北京69图书馆A湖南69档案学研究A北京69档案学通讯A北京69图书馆学研究A-吉林69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A-北京69信息资源管理学报A-湖北69图书馆建设A-黑龙江69图书馆工作与研究A-天津69数字图书馆论坛B+北京69文献B+北京69北京档案B+北京69图书馆理论与实践B+宁夏69情报工程B+_69图书情报导刊B+山西69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B+北京69档案与建设B+江苏69浙江档案B+浙江69情报探索B+福建69新世纪图书馆B+江苏69中国科技资源导刊B+_69高校图书馆工作B+湖南69大学图书情报学刊B+安徽69山西档案B+山西69图书馆学刊B+辽宁69农业图书情报学刊B+北京69图书馆研究B+江西69中国档案B+北京69图书馆研究与工作B+浙江69中文学术期刊类:教育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教育研究A+北京294远程教育杂志A+浙江294中国电化教育A+北京294电化教育研究A+甘肃294开放教育研究A+上海294现代远程教育研究A+四川294中国高教研究A+北京29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上海294高等教育研究A+湖北294课程·教材·教法A+北京294高等工程教育研究A+湖北294现代教育技术A+北京294思想理论教育A+上海294教育发展研究A+上海294全球教育展望A+上海29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A+北京294思想理论教育导刊A北京294教学与研究A北京294思想教育研究A北京29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A北京294高校教育管理A江苏294中国教育学刊A北京294比较教育研究A北京294教师教育研究A北京294职教论坛A江西294教育与经济A湖北294中国远程教育A北京294学前教育研究A湖南294现代教育管理A辽宁294重庆高教研究A重庆294数学教育学报A天津294中国职业技术教育A北京294教育与职业A北京294复旦教育论坛A上海294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A湖北294教育学报A北京294中国高等教育A北京294现代远距离教育A黑龙江294教育科学A辽宁294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A北京294外国教育研究A吉林294教育科学研究A北京294中国大学教学A北京294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河北294教育学术月刊A江西29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A黑龙江294江苏高教A江苏294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A上海294教育研究与实验A湖北294教育探索A黑龙江294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A湖南294教育理论与实践A山西294教育教学论坛A河北294中国特殊教育A北京294黑龙江高教研究A黑龙江294职业技术教育A吉林294高教探索A广东29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A北京294当代教育科学A山东294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A-天津294研究生教育研究A-安徽294现代大学教育A-湖南294民族教育研究A-北京294大学教育科学A-湖南294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江苏294中国成人教育A-山东294继续教育研究A-黑龙江294当代教育论坛A-湖南294计算机教育A-北京294教育评论A-福建294外国中小学教育A-上海294教育经济评论A-北京294基础教育A-上海294成人教育A-黑龙江294高教发展与评估A-湖北294教育与教学研究A-四川294高等农业教育A-辽宁294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A-江苏294上海教育科研A-上海294高等建筑教育A-四川294中国教育信息化A-北京294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浙江294人民教育A-北京294华文教学与研究A-广东294终身教育研究A-江苏294当代教育与文化A-甘肃294当代继续教育A-湖北294高等理科教育A-甘肃294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福建294高教论坛B+广西294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B+北京294中小学教师培训B+吉林294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B+河北294职业教育研究B+天津294中国考试B+北京294民族高等教育研究B+内蒙古294创新与创业教育B+湖南294化学教育(中英文)B+_294高教学刊B+黑龙江294数字教育B+_294中国高校科技B+北京294高校辅导员B+山东294高校辅导员学刊B+安徽294药学教育B+江苏294现代教育科学B+吉林294中国校外教育B+北京294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B+内蒙古294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B+北京294教学研究B+河北294现代中小学教育B+吉林294大学教育B+广西294教学与管理B+山西294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B+陕西294教育测量与评价B+湖南294中医教育B+北京294中国林业教育B+北京294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B+湖南294化工高等教育B+上海294职教通讯B+江苏294高等财经教育研究B+山西294青少年学刊B+山东294中国地质教育B+北京294教师教育学报B+重庆294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B+河北294历史教学(上半月)B+天津294中国轻工教育B+天津294机械职业教育B+江苏294中国农业教育B+江苏294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B+湖南294当代教师教育B+陕西294工业和信息化教育B+北京294煤炭高等教育B+江苏294高等教育研究学报B+湖南294科教导刊(中旬刊)B+湖北294高师理科学刊B+黑龙江294航海教育研究B+辽宁294纺织服装教育B+上海294现代教育论丛B+广东294考试研究B+天津294教育文化论坛B+贵州294化学教学B+上海294高等继续教育学报B+湖北29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B+北京294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B+四川294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B+广东294教育现代化B+北京294英语教师B+天津294上海教育评估研究B+上海294南方职业教育学刊B+广东294中国现代教育装备B+北京294山东高等教育B+山东294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B+辽宁294基础教育研究B+广西294中国冶金教育B+北京294思想政治课研究B+上海294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B+黑龙江294美育学刊B+浙江294河北职业教育B+河北294教育信息技术B+广东294教师教育论坛B+湖北294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B+重庆294辽宁科技学院学报B+辽宁294中文学术期刊类:体育科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体育科学A+北京46北京体育大学学报A+北京46武汉体育学院学报A+湖北46上海体育学院学报A上海46体育学刊A广东46体育与科学A江苏4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A四川46首都体育学院学报A北京46西安体育学院学报A陕西46中国体育科技A北京46沈阳体育学院学报A-辽宁46体育学研究A-江苏46体育文化导刊A-北京46山东体育学院学报A-山东46冰雪运动A-黑龙江46天津体育学院学报A-天津46广州体育学院学报B+广东46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B+黑龙江46河北体育学院学报B+河北4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B+江苏46吉林体育学院学报B+吉林46体育科研B+上海46浙江体育科学B+浙江46当代体育科技B+_46体育科学研究B+福建46山东体育科技B+山东46

许多作者在发表论文时都会碰到某本杂志被某个网站收录的问题,那么中国有多少个期刊网呢?哪个期刊网比较权威呢?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1

目前我国有期刊收录的网站很多,大概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读览、博看……就目前来说,中国知网是最权威,时间最长的网站,主办单位为清华大学,后面的支持部门为及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计委等,因此可见,实力非常强大。

2

万方也为国家队,六大股东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知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和科技文献出版,其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科技部的下属机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机构。万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他收录中华医学会系统的医学期刊,并且是唯一收录这类期刊的网站。因此中国聚刊网的何老师总结一下,医学期刊看万方,非医学期刊看知网。

3

此外维普也为国家队,背后也为科技部,但是实力要比知网和万方小的多。

其它的期刊网要么为民办,要不成立时间非常短,收录的杂志有限,可能因此不作为期刊质量的评估的标准。

知网收录了很多本科院校学报的,具体名录挺多的,可以登录知网查看的。

王世德教授自15岁起发表文章,解放前在《江苏民报》,《人报》,《大锡报》,《大风报》,《无锡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解放后至今,一直笔耕不辍,在全国所有省区的刊物上都有发表文章。例如:北京的人民日报及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戏剧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怎样写学术论文》,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美学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影视审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商业文化与广告美学》等。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月报,《上海文学》,瘟疫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十五贯>研究》,《崇尚壮丽的社会主义爱情》。香港《明报月刊》。台湾《国文天地》。《海南日报》。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美·艺术·时代》。广东《学术研究》、《广州文艺》。广西师范大学《东方丛刊》。《西藏民族学院学报》。《青海社会科学》。《宁夏固原师专学报》。《甘肃艺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黑龙江《求是学刊》。吉林《社会科学战线》。吉林大学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优秀文艺理论奖。辽宁沈阳《中国图书评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石家庄市《文论报》。河南《美与时代》。湖南《美育》,《长沙水电学院学报》。湖北《汉江学刊》,长江文艺出版社《浇花集》。《陕西戏剧》。《四川大学学报》,《四川文学》,《四川戏剧》,《电影作品》,《文史杂志》,眉山《苏轼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美学新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谈艺录》,四川社科院出版社《大众美学》。重庆出版社出版《文艺美学论集》,《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美的欣赏与欣赏》。《江苏文艺》(《雨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剧本。浙江杭州《东海文学月刊》,温州市《墨苑》。《福建论坛》,泉州市《黎明职业大学学报》,安徽《艺潭》,安徽大学出版社《人学、美学研究与探索》。《江西社会科学》。《云南师大学报》。贵州《山花》、《苗岭》、《贵州大学学报》。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审美学》,山东大学《文史哲》。山西《名作欣赏》等。

  • 索引序列
  • 西藏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 西藏民族毕业论文
  •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投稿
  • 西藏民族大学大学论文格式
  • 中国知网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