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幼儿心理毕业论文

幼儿心理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心理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300字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 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 [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 [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 *** ,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 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 [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 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 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 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 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 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概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 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急需一篇2500到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 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 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 “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 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 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 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 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 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 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5]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6]张巧明,曹冬艳.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1-54+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

需要吗,我有现成的!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文:幼儿教育心理学?HI

毕业论文幼儿心理健康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提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案例一: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

案例 :在室内游戏时,欣欣不玩游戏,自己坐着,这时成成用积木搭了一座小桥,欣欣过来一把将桥推倒,成成哭了。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 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得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们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二、 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易患上神经质,凡事战战兢兢。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 人际交往 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 文化 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 总结 ,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 方法 ,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 爱好 。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 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 故事 ,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 家庭教育 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之家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 口号 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 儿童 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 百科 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7、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 8、《纲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 经验 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开展 自我评价 :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6):57-58. [5]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300字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 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 [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 [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 *** ,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 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 [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 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 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 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 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 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概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 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急需一篇2500到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 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 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 “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 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 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 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 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 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 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

幼儿园幼儿心理研究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提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案例一: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

案例 :在室内游戏时,欣欣不玩游戏,自己坐着,这时成成用积木搭了一座小桥,欣欣过来一把将桥推倒,成成哭了。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 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得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们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二、 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易患上神经质,凡事战战兢兢。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据学术堂了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这里最新收集了20个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2、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广西监狱警察敬业心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4、儿童文学对低龄儿童焦虑心理的干预5、青少年心理弹性、癌症症状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6、云南鲁甸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7、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8、远程开放教育的教材改革与开发实践--以《成人心理健康教育》为例9、心理咨询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10、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员的心理特征探析11、浅析人居环境中人的心理对植物的需求和影响12、关注职工心理 提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13、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4、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15、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16、心理咨询技术在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中的应用17、浅谈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策略18、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19、临床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20、信访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习得母语的敏捷性可以转移到习得第二语言中来,变成儿童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因此,我们这里不再讨论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习得问题。 ;;;;我们刻意要讨论的是,学前儿童是否通过学习的途径即用正规的掌握外语的...

当今社会中很多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家庭的影响,大城市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出口就是大人话,而其发达地区的孩子孩子享受着本来属于他们的天真童年,你可以从不同地域或者不同教育程度家庭入手,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受到外界(网络,电视等等)的影响先找找材料,最终将问题扣在如何引导家长和孩子正确选择和取舍这些对孩子的影响上来,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论文如何定题目 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 (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高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建议华师大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口语元认知,考试焦虑和口语成绩的相关研究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3-4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权威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探讨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的辅导课程对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绪的效果研究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高中生分班压力的研究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同伴评定:社会技能对社交地位的影响研究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隐含知识的初步研究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小学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实验研究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儿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实验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博士)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 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高中生自尊研究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评价方式对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焦虑及学业成就的影响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耳聋与健听儿童、青少年情绪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研究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中学生知觉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学习因难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失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博士)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阈下情感启动效应的机制及轻度弱智儿童在阈下情感启动中的归因澳门初中生之压力来源、因应行为与身心健康之关系研究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深圳市罗湖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报告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教师成为研究者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澳门实施教师评鉴制度之教师倾向性研究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博士)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关于学生观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认知神经基础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家庭教育资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小学儿童概念扩展创造性的发展研究4-6岁儿童解决比例推理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启发效应研究儿童规则推理能力训练及其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9-11岁儿童日常情境中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目标清晰度对不同反馈方式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后继成绩的影响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童年中期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焦虑大学生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抑郁焦虑大学生心境一致性的实验研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及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控的研究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论哈里波特的人物形象对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意义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博士)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的初步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长沙市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儿童欺负行为与自我概念的研究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博士)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研究分布式学习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开发研究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内在动机、焦虑特点的研究自我理解的发展情况研究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博士)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博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晋江市中小学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研究影响高中女生数学成绩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大学生自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您的心理学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 索引序列
  • 幼儿心理毕业论文
  • 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幼儿心理健康
  • 幼儿园幼儿心理研究论文
  • 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