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贫困问题的研究论文

贫困问题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贫困问题的研究论文

问题一:导致人贫穷的原因有哪些呢? 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并且贫困者之间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贫困原因的表达也有差异,透过种种贫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会得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 1、消极的思想观念: 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带来贫穷的结果。这是因为: (1)消极的思想观念会失去和放弃很多挣钱的发展机会。富裕的有钱人都有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最起码是曾经有过),他们善于捕捉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挣钱的机会,有的富裕者不仅不会失去每一个机会而且还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 (2)消极的思想就决定了消极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消极那他为社会所付出的积极有效劳动也就少,一个不能为社会付出积极有效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社会劳动报酬――钱。(3)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的人进行比较,谁的收益高不言而喻。 (4)消极的思想观念还有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作所为危害社会,最终导致贫困。 (5)消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总是退让和躲避,从贫穷到富裕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就会被困难所包围,贫穷也就随之而陪伴。 2、综合素质能力低和所处的不利环境条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这个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很容易理解也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和环境条件的理解与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素质能力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团体和集群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城市的综合素质能力、某个区域范围的综合素质能力。 3、不公平和非正义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 自然灾害和疾病及其温疫属于老天的不公,由于老天爷的不公导致的贫困非常的直观和明了。制度和体制设置的不公平同样会剥夺很多人正常的发展机会从而导致相对贫困,关于这一点最明显和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公平的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措施无端白白剥夺了一部分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 4、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贫困: 换言之,正常合理的贫富悬殊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关于这一贫困原因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但只要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问题二:什么是贫穷,造成贫穷的原因.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research Abstract:Alongwith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ha *** eenbeingmoreandmoreimportantbyagriculturalprimarilyourcountry,Inparticularinimpoverishedcountryside,Thesocialsecurityquestionobtainspeople'. Keywords:Socialsecurit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impoverished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 *** 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 问题三: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注:张在全、娄策贵:《湖北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载《统计与决策》,1999(6),11页。)再如以往水利建设中对移民生活的考虑就较少,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300―600万库区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注: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文版,4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 ***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注: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34、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1994年的宁夏为%,河南为%,广东为%,(注:段庆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载《统计与决策》1999(6),22页。)宁夏是广东的倍, 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的长期致贫原因。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递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这是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 问题四:导致贫穷的原因会有哪些? 目前穷人和富人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穷人和富人,一种是精神穷人和富人。 第一种:经济穷人和富人 穷人与富人是相对而言的,他们比较的标准是手头资产的多与少。一个过亿资产的人与百万资产的人比,亿元资产的人是富人,而百万资产的人是穷人,而百万资产的人与万元户比,他则是富人,而你手里有了5000元钱,你与那乞丐比,你是富翁。就是这样,没有标准,比较人的心就是标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些人会经营,会致富,能钻空子,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有机会把一些资产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最终装入自己的口袋。 第二种:精神穷人与富人 这个只能看是谁的精神生活丰富了。看谁的心态好了,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开心就好。幸福的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家财万贯,天天生活在郁闷中也不算是富人,那种快乐的打工者,吃了今天,不管明天的,每天都生活在开心中,他一样是富有的人。个人理解。 问题五: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父母都是好劳永逸的人。 就是年轻的时候不去拼,得过且过。 当然也有家庭突 *** 况,比如出什么大事需要用很多钱也会造成一个家庭贫困。 问题六:造成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没有野心,胆以不敢去做想到宏伟蓝图。就比如穷人有钱了或者存在银行,或者喜欢买可以保值的东西,例如房子。而富人敢闯敢做,会凭借自己的头脑和野心去做投资去经营。 问题七: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党的阳光没普照到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

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

未脱贫,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问题一:中国贫困的原因 10分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为主导的综合转型时期,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亦非常复杂,它既包含了计划经济时代致贫的因素,亦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因素的影响,尽管各因素对中国贫困问题的影响度还在发生着相应变化,但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贫困问题,都将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文献资料和实 1.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注:张在全、娄策贵:《湖北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载《统计与决策》,1999(6),11页。)再如以往水利建设中对移民生活的考虑就较少,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300―600万库区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注: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文版,4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 ***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注: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34、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1994年的宁夏为%,河南为%,广东为%,(注:段庆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载《统计与决策》1999(6),22页。)宁夏是广东的倍, 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 问题二:造成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条件恶劣 ,大多数地区自然条件差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类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3)电力供应不足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 *** 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贵州、滇桂、川青、 *** 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4)--交通不便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 (5)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6)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三: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唬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3)电力供应不足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 *** 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贵州、滇桂、川青、 *** 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4)--交通不便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 (5)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6)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四:我们国家(中国)始终拜托不了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人口过多。2.缺少自主创新型企业。3.人口素质低下。4.多为加工国外商品,缺少核心技术。5.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以上只是个人观点 问题五:我国贫困问题的内涵成因和解决的途径 B 试题分析:发展是硬道理,在我国,解决一切问题最根本的途径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因而C选项是正确答案。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因而应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为高频考点,学生在审题中需重点把握关键词――“最根本的途经”,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问题六:中国贫困问题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案 5分 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问题。在“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国度里,无论怎样强调农民问题都不为之过分。相反,对农民问题视而不见或漠然处之,那就是贻误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正视农民问题、分析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农民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责任和解决方法都来自于社会、依赖于社会。论文研究是以分析农民贫困为核心,以农民贫困的外在表现――经济上的贫困群体,文化上的落后群体,政治上的弱势群体为基础,以自组织方法论为理论依据,以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环境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的动力方法论和超循环结合方法论为视角,分别从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环境条件因素――“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和“户籍制度”及自然条件等方面,从农民追求发展的动力机制――竞争与合作方面,从超循环结合――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减少,竞争与合作不足,资源低效利用是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找到的对策是:1、改善环境资源条件――结束城乡分治,废除户籍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就业政策,真正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策略,向农业投资,优化农村自然环境。2、完善动力机制――优化竞争与合作,创建农民合作组织,走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3、超循环利用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超循环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减少农民,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论文的突出之处,是运用了二十世纪最前沿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组织方法论对当前我国农民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为解决我国农民贫困问题提供了又一思路,又一理论依据。 问题七: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描述: “中国人有能力毫无怨言地等待、泰然自若地忍受苦难。”但“正是这种无限的忍耐力,使中国出现了最悲惨的景象……中国人见怪不怪,以至于心肠变硬……灾难一旦来临,便只有承受了。 在国权沦丧的近代,鲁迅曾经痛苦地发现,在忍耐中麻木,在等待中绝望,仿佛就是那一代中国人的宿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成了他对民族性深刻反思的基调。 黑格尔认为,造成中国的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 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 很远”。 问题八:政治 我国目前还存在贫困人口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三农问题。农民的收入除了打工,别无出路。收入的渠道不多是主要问题。 直接原因就是孩子念书、生病看病。 问题九:我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是什么??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绝大部分按此标准确定的极端贫困人口触温饱问题已解决,今后扶贫的重点自然应转到重视穷人非食品消费需求和强调培养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来。我国现行的贫困标准只相当于人均美元左右。这就导致了对我国贫困人口多少的争议。

写作思路:把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写下来,重点阐述帮扶力量,产业帮扶。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数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

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会。

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直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面小康。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贫情况。

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况。

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贫困问题论文研究方法

问题一:导致人贫穷的原因有哪些呢? 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并且贫困者之间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贫困原因的表达也有差异,透过种种贫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会得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 1、消极的思想观念: 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带来贫穷的结果。这是因为: (1)消极的思想观念会失去和放弃很多挣钱的发展机会。富裕的有钱人都有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最起码是曾经有过),他们善于捕捉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挣钱的机会,有的富裕者不仅不会失去每一个机会而且还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 (2)消极的思想就决定了消极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消极那他为社会所付出的积极有效劳动也就少,一个不能为社会付出积极有效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社会劳动报酬――钱。(3)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的人进行比较,谁的收益高不言而喻。 (4)消极的思想观念还有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作所为危害社会,最终导致贫困。 (5)消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总是退让和躲避,从贫穷到富裕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就会被困难所包围,贫穷也就随之而陪伴。 2、综合素质能力低和所处的不利环境条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这个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很容易理解也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和环境条件的理解与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素质能力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团体和集群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城市的综合素质能力、某个区域范围的综合素质能力。 3、不公平和非正义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 自然灾害和疾病及其温疫属于老天的不公,由于老天爷的不公导致的贫困非常的直观和明了。制度和体制设置的不公平同样会剥夺很多人正常的发展机会从而导致相对贫困,关于这一点最明显和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公平的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措施无端白白剥夺了一部分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 4、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贫困: 换言之,正常合理的贫富悬殊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关于这一贫困原因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但只要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问题二:什么是贫穷,造成贫穷的原因.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research Abstract:Alongwith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ha *** eenbeingmoreandmoreimportantbyagriculturalprimarilyourcountry,Inparticularinimpoverishedcountryside,Thesocialsecurityquestionobtainspeople'. Keywords:Socialsecurit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impoverished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 *** 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 问题三: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注:张在全、娄策贵:《湖北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载《统计与决策》,1999(6),11页。)再如以往水利建设中对移民生活的考虑就较少,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300―600万库区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注: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文版,4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 ***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注: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34、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1994年的宁夏为%,河南为%,广东为%,(注:段庆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载《统计与决策》1999(6),22页。)宁夏是广东的倍, 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的长期致贫原因。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递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这是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 问题四:导致贫穷的原因会有哪些? 目前穷人和富人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穷人和富人,一种是精神穷人和富人。 第一种:经济穷人和富人 穷人与富人是相对而言的,他们比较的标准是手头资产的多与少。一个过亿资产的人与百万资产的人比,亿元资产的人是富人,而百万资产的人是穷人,而百万资产的人与万元户比,他则是富人,而你手里有了5000元钱,你与那乞丐比,你是富翁。就是这样,没有标准,比较人的心就是标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些人会经营,会致富,能钻空子,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有机会把一些资产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最终装入自己的口袋。 第二种:精神穷人与富人 这个只能看是谁的精神生活丰富了。看谁的心态好了,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开心就好。幸福的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家财万贯,天天生活在郁闷中也不算是富人,那种快乐的打工者,吃了今天,不管明天的,每天都生活在开心中,他一样是富有的人。个人理解。 问题五: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父母都是好劳永逸的人。 就是年轻的时候不去拼,得过且过。 当然也有家庭突 *** 况,比如出什么大事需要用很多钱也会造成一个家庭贫困。 问题六:造成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没有野心,胆以不敢去做想到宏伟蓝图。就比如穷人有钱了或者存在银行,或者喜欢买可以保值的东西,例如房子。而富人敢闯敢做,会凭借自己的头脑和野心去做投资去经营。 问题七: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党的阳光没普照到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约占高校学生的五分之一。经济上的窘迫使这些学生为生存和求学而奔波,使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工作既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大多数贫困生不但负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择业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希望成为老师和同学尊重的对象,但由于自己成长环境的制约,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也相形见绌,导致他们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自卑心态。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新生,远离了在高中阶段因学业成绩优秀得到同学崇拜和老师赞扬的目光,有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从而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一种悲观和不安的焦虑状态。有的贫困生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害怕家中再发生意外;有的贫困生为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焦虑;也有的贫困生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愧对父母而产生焦虑。贫困生这些过于持久或过度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作为贫困生自知经济不如其他同学,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容易产生嫉妒之情。对于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随心所欲,用钱大手大脚,心生不满,产生憎恨。长期形成这种偏见情绪,既会让贫困生性情孤僻,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封闭心理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一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 拮 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二是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渡过难关。三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五)粉饰心理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可以省吃俭用,但衣着打扮却特别讲究;平时囊中羞涩,但在同学聚会时很大方;平时表现平平,但在同学面前总要表现出一种傲气,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把贫困当作一种耻辱,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关心。 (六)愧疚和无奈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这些情况都使贫困大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而表现出无奈和失望,生活在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的心理素质导致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 拮 据的困扰,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悦纳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这种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认为,作为贫困生就应该得到学校的关心和大家的照顾,一旦自己认为得到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时心理就会不痛快、烦恼、哀叹甚至愤怒的情绪也随之而生。部分贫困生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当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又把贫困作为逃避和退缩的理由,形成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错误认知,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

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

未脱贫,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家垭村的剖析,找出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南漳县薛坪镇宋家垭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4元的贫困村,辖7个村民小组,1 2 5户,586人。 过去这里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个地方的一个真实写照:“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救济,油盐靠鸡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宋家垭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l来了,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里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据统计,宋家垭村年人均纯收入19 8 9年只有156元,经过市民政局两年的扶持,1990年为187元,1991年达到了214元,仍比全县年人均纯收入493元的水平低。一、成因浅析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宋家垭村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1、自然资源贫乏。宋家垭村地处山区,位于南漳县西部,平均海拔800多米,耕地面积678亩,人均耕地只有亩。这里资源贫乏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山上没有砍的。这里虽然山场面积大,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层,长不成大树,只有一些灌木生长在石缝之中。二是地下没有挖的。据地质技术人员勘探,这里没有重要的矿藏可挖。三是耕地贫瘠。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沟里(当地叫冲),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坡,是用石块垒起来的梯田(当地叫架子田),土层很薄。这种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温,粮食产量极低。尽管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良种、化肥,地膜,但年亩产粮食一直在700斤左右徘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垭村无水源,庄稼需水和人畜饮水全凭老天恩泽。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拿出2万多元帮助村里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矛盾,但对庄稼旱期灌溉却无能为力。若是风调雨顺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灾害,粮食就会减产或绝收。前几年曾多次在玉米扬花压米的关键时期出现“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庄稼大量减产。2、交通运输不便。产品能不能转化成商品,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通运输。如果交通运输不发达,产品运不出去,永远实现不了它的商品价值。宋家垭村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这里地势高、山多,125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几十座山坡上和14条沟沟洼洼里,往往是一座山一个洼就是一户人家。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组3户农民住在海拔1200米的高岭寨,那里山高坡陡,道路更难行,全村农民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最远的几户,到村委会交售定购任务粮或买化肥,要用背篓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两个多小时。冬、春大雪封山后,农民们不能出门,只能呆在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山上生长的柿子、核桃、白果、樱桃、香椿、薪柴等土特产无法运出上市,白白地被烂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信息也很难传播到这里,使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3、商品意识淡薄。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识淡薄。他们没有经商或从事商品生产的欲望,总是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弄几个油盐钱,种田求个肚儿圆”这个旧观念的圈子里,不敢大胆突破。如宋家垭村有这么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各家各户每年杀猪以后,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场上去销售,变成现金,然后用于生产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块,用松烟熏一熏保管起来,留着自家慢慢吃。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平均熏猪肉200多斤,最多的户有400多斤,使资金不能快速周转,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忙以后,青壮年劳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业,而是呆在家里享清闲,好端端的劳力和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4、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种田顾肚子观念很难改变,这是造成其贫困的一条重要内因。据统计,宋家垭村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毛收入)为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万元,占;林、牧、副业收入万元,占。集体有一个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粮油加工房和一个小商店,个体加工和商店是个空白。桑蚕生产按说是宋家垭村一个占地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但在这里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各家各户只是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栽了少部分桑树。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才60张,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年市民政拿出资金4430元,购买了万株桑树苗和320棵速成白果树苗,让村里发展桑园和白果园。开始农民们还不乐意接受,舍不得拿好田,后经工作队员反复宣传,部分农户才算拿出了5分当家田种植桑树和白果树。5、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这是造成贫困的一条外部原因。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变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这就要求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化服务与之相配套。但目前贫困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不能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据调查,目前少数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农民群众征收过多,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较少。如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向镇兽医站交5元钱家畜家、禽防疫费,但兽医站却不发防疫药,不打防疫针。农户的家畜、家禽生了病,兽医站从不过问或治疗,即使费力把他们请来,还要交医疗费。一组农民刘高峰家养有一头80多公斤重的肥猪和一头老母猪,由于畜医站未发防疫药,未打防疫针,生病后又无人治疗,结果今年上半年得病后杀了一头,下半年另一头只差三天就要下仔的老母猪又病死了。刘高峰今年仅此一项就损失700多元,他的爱人还大哭了一场。另外,农民急需的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也很难买到,出售粮食、蚕茧不能完全领到现钱,存在打白条现象,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6、文化教育落后。文化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通病,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即人起着掌握生产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重要作用。人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依靠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富裕的农村。这里农村没有电影、电视看,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听,书报杂志也很难看到,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村办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也差,一、两个民办教师带七、八十个学生,一、四年级合一个班,二、三年级合一个班,两个老师既带语文,又带算术,其它课程只有砍掉。由于教学条件差,学生升学率极低,大部分只能读个小学。据统计,宋家垭全村586人中,高中毕业钩有14人,初中毕业的有4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80人,文盲、半文盲为216人,占总人口的。村干部的文化结构也极不相称,全村6名干部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名,另4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很难想象,象这样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怎能快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二、对策展望如何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难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联结民政、财政、科技、供销等众多部门,并且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企于短期内即达目标。针对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2、制定扶贫规划,确立扶贫目标。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年度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3、扶本、扶智,增强造血功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4、分清贫困户类别,因人施扶。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 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0)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5、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6、跳出“以粮为纲”的圈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7、发挥上级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启动内在活力。区域贫困、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许多扶贫的优惠政策,上级每年把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放到贫困地区。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从客观上助长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注意把上级政府扶贫的积极性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把扶贫工作单纯看作是上级政府的事,而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和部门处于应付被动地位的状况。当地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海南省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约占高校学生的五分之一。经济上的窘迫使这些学生为生存和求学而奔波,使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工作既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大多数贫困生不但负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择业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希望成为老师和同学尊重的对象,但由于自己成长环境的制约,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也相形见绌,导致他们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自卑心态。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新生,远离了在高中阶段因学业成绩优秀得到同学崇拜和老师赞扬的目光,有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从而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一种悲观和不安的焦虑状态。有的贫困生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害怕家中再发生意外;有的贫困生为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焦虑;也有的贫困生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愧对父母而产生焦虑。贫困生这些过于持久或过度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作为贫困生自知经济不如其他同学,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容易产生嫉妒之情。对于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随心所欲,用钱大手大脚,心生不满,产生憎恨。长期形成这种偏见情绪,既会让贫困生性情孤僻,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封闭心理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一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 拮 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二是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渡过难关。三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五)粉饰心理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可以省吃俭用,但衣着打扮却特别讲究;平时囊中羞涩,但在同学聚会时很大方;平时表现平平,但在同学面前总要表现出一种傲气,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把贫困当作一种耻辱,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关心。 (六)愧疚和无奈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这些情况都使贫困大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而表现出无奈和失望,生活在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的心理素质导致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 拮 据的困扰,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悦纳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这种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认为,作为贫困生就应该得到学校的关心和大家的照顾,一旦自己认为得到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时心理就会不痛快、烦恼、哀叹甚至愤怒的情绪也随之而生。部分贫困生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当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又把贫困作为逃避和退缩的理由,形成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错误认知,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

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

未脱贫,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问题。在“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国度里,无论怎样强调农民问题都不为之过分。相反,对农民问题视而不见或漠然处之,那就是贻误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正视农民问题、分析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农民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责任和解决方法都来自于社会、依赖于社会。论文研究是以分析农民贫困为核心,以农民贫困的外在表现——经济上的贫困群体,文化上的落后群体,政治上的弱势群体为基础,以自组织方法论为理论依据,以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环境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的动力方法论和超循环结合方法论为视角,分别从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环境条件因素——“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和“户籍制度”及自然条件等方面,从农民追求发展的动力机制——竞争与合作方面,从超循环结合——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减少,竞争与合作不足,资源低效利用是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找到的对策是:1、改善环境资源条件——结束城乡分治,废除户籍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就业政策,真正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策略,向农业投资,优化农村自然环境。2、完善动力机制——优化竞争与合作,创建农民合作组织,走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3、超循环利用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超循环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减少农民,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论文的突出之处,是运用了二十世纪最前沿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组织方法论对当前我国农民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为解决我国农民贫困问题提供了又一思路,又一理论依据。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家垭村的剖析,找出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南漳县薛坪镇宋家垭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4元的贫困村,辖7个村民小组,1 2 5户,586人。 过去这里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个地方的一个真实写照:“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救济,油盐靠鸡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宋家垭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l来了,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里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据统计,宋家垭村年人均纯收入19 8 9年只有156元,经过市民政局两年的扶持,1990年为187元,1991年达到了214元,仍比全县年人均纯收入493元的水平低。一、成因浅析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宋家垭村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1、自然资源贫乏。宋家垭村地处山区,位于南漳县西部,平均海拔800多米,耕地面积678亩,人均耕地只有亩。这里资源贫乏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山上没有砍的。这里虽然山场面积大,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层,长不成大树,只有一些灌木生长在石缝之中。二是地下没有挖的。据地质技术人员勘探,这里没有重要的矿藏可挖。三是耕地贫瘠。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沟里(当地叫冲),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坡,是用石块垒起来的梯田(当地叫架子田),土层很薄。这种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温,粮食产量极低。尽管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良种、化肥,地膜,但年亩产粮食一直在700斤左右徘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垭村无水源,庄稼需水和人畜饮水全凭老天恩泽。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拿出2万多元帮助村里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矛盾,但对庄稼旱期灌溉却无能为力。若是风调雨顺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灾害,粮食就会减产或绝收。前几年曾多次在玉米扬花压米的关键时期出现“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庄稼大量减产。2、交通运输不便。产品能不能转化成商品,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通运输。如果交通运输不发达,产品运不出去,永远实现不了它的商品价值。宋家垭村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这里地势高、山多,125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几十座山坡上和14条沟沟洼洼里,往往是一座山一个洼就是一户人家。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组3户农民住在海拔1200米的高岭寨,那里山高坡陡,道路更难行,全村农民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最远的几户,到村委会交售定购任务粮或买化肥,要用背篓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两个多小时。冬、春大雪封山后,农民们不能出门,只能呆在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山上生长的柿子、核桃、白果、樱桃、香椿、薪柴等土特产无法运出上市,白白地被烂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信息也很难传播到这里,使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3、商品意识淡薄。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识淡薄。他们没有经商或从事商品生产的欲望,总是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弄几个油盐钱,种田求个肚儿圆”这个旧观念的圈子里,不敢大胆突破。如宋家垭村有这么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各家各户每年杀猪以后,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场上去销售,变成现金,然后用于生产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块,用松烟熏一熏保管起来,留着自家慢慢吃。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平均熏猪肉200多斤,最多的户有400多斤,使资金不能快速周转,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忙以后,青壮年劳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业,而是呆在家里享清闲,好端端的劳力和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4、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种田顾肚子观念很难改变,这是造成其贫困的一条重要内因。据统计,宋家垭村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毛收入)为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万元,占;林、牧、副业收入万元,占。集体有一个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粮油加工房和一个小商店,个体加工和商店是个空白。桑蚕生产按说是宋家垭村一个占地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但在这里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各家各户只是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栽了少部分桑树。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才60张,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年市民政拿出资金4430元,购买了万株桑树苗和320棵速成白果树苗,让村里发展桑园和白果园。开始农民们还不乐意接受,舍不得拿好田,后经工作队员反复宣传,部分农户才算拿出了5分当家田种植桑树和白果树。5、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这是造成贫困的一条外部原因。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变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这就要求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化服务与之相配套。但目前贫困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不能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据调查,目前少数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农民群众征收过多,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较少。如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向镇兽医站交5元钱家畜家、禽防疫费,但兽医站却不发防疫药,不打防疫针。农户的家畜、家禽生了病,兽医站从不过问或治疗,即使费力把他们请来,还要交医疗费。一组农民刘高峰家养有一头80多公斤重的肥猪和一头老母猪,由于畜医站未发防疫药,未打防疫针,生病后又无人治疗,结果今年上半年得病后杀了一头,下半年另一头只差三天就要下仔的老母猪又病死了。刘高峰今年仅此一项就损失700多元,他的爱人还大哭了一场。另外,农民急需的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也很难买到,出售粮食、蚕茧不能完全领到现钱,存在打白条现象,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6、文化教育落后。文化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通病,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即人起着掌握生产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重要作用。人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依靠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富裕的农村。这里农村没有电影、电视看,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听,书报杂志也很难看到,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村办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也差,一、两个民办教师带七、八十个学生,一、四年级合一个班,二、三年级合一个班,两个老师既带语文,又带算术,其它课程只有砍掉。由于教学条件差,学生升学率极低,大部分只能读个小学。据统计,宋家垭全村586人中,高中毕业钩有14人,初中毕业的有4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80人,文盲、半文盲为216人,占总人口的。村干部的文化结构也极不相称,全村6名干部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名,另4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很难想象,象这样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怎能快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二、对策展望如何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难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联结民政、财政、科技、供销等众多部门,并且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企于短期内即达目标。针对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2、制定扶贫规划,确立扶贫目标。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年度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3、扶本、扶智,增强造血功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4、分清贫困户类别,因人施扶。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 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0)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5、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6、跳出“以粮为纲”的圈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7、发挥上级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启动内在活力。区域贫困、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许多扶贫的优惠政策,上级每年把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放到贫困地区。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从客观上助长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注意把上级政府扶贫的积极性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把扶贫工作单纯看作是上级政府的事,而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和部门处于应付被动地位的状况。当地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女性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约占高校学生的五分之一。经济上的窘迫使这些学生为生存和求学而奔波,使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工作既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大多数贫困生不但负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择业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希望成为老师和同学尊重的对象,但由于自己成长环境的制约,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也相形见绌,导致他们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自卑心态。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新生,远离了在高中阶段因学业成绩优秀得到同学崇拜和老师赞扬的目光,有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从而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一种悲观和不安的焦虑状态。有的贫困生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害怕家中再发生意外;有的贫困生为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焦虑;也有的贫困生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愧对父母而产生焦虑。贫困生这些过于持久或过度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作为贫困生自知经济不如其他同学,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容易产生嫉妒之情。对于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随心所欲,用钱大手大脚,心生不满,产生憎恨。长期形成这种偏见情绪,既会让贫困生性情孤僻,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封闭心理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一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 拮 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二是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渡过难关。三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五)粉饰心理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可以省吃俭用,但衣着打扮却特别讲究;平时囊中羞涩,但在同学聚会时很大方;平时表现平平,但在同学面前总要表现出一种傲气,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把贫困当作一种耻辱,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关心。 (六)愧疚和无奈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这些情况都使贫困大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而表现出无奈和失望,生活在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的心理素质导致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 拮 据的困扰,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悦纳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这种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认为,作为贫困生就应该得到学校的关心和大家的照顾,一旦自己认为得到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时心理就会不痛快、烦恼、哀叹甚至愤怒的情绪也随之而生。部分贫困生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当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又把贫困作为逃避和退缩的理由,形成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错误认知,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在“全面二孩”政策和退休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劳动女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女性在做妈妈、做奶奶或做姥姥的时候不得不退出劳动市场。在带薪工作时间几乎与男性相当的情况下,女性的无薪工作时长要远远超过男性。昨天,“照料经济、社会性别与包容性增长”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召开,十多位国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学者分析了这些变化和新政策对家庭和个人,尤其是女性的影响,并探讨政策建议。女性的“时间贫困”研究评估了目前我国在照料经济领域的政策环境,并研究了照料负担对性别平等产生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性别不平等问题在职业女性中持续存在,如果计入无薪照料工作,城市就业女性每周的工作时间相比男性而言要超出8个多小时,而且更容易陷入“时间贫困”(即由于有酬劳动和无酬照料劳动时间过长,许多劳动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满足对休息和闲暇的基本需要的一种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城镇女劳动者与男劳动者一样,从事全职劳动,他们分别每周劳动43小时和46小时,但女劳动者的家务劳动时间是男性的两倍,男性为每周10小时,女性每周21个小时。因此,城镇女劳动者的每周劳动时间比男劳动者长8个小时,需要承担大部分的无酬劳动以照料家庭。然而,女性的无酬照料工作对她们的就业选择、就业机会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降低她们的收入。研究人员还发现,受“照料是女性的天然职责”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男性对家务劳动的态度并不积极,平时也很少承担无薪照料工平时也很少承担无薪照料工作,因为这会让他们感觉不愉快,而女性则被教育默默地接受。

大学论文全球贫困问题研究

飓风引发的思考:贫困不只是美国穷人的问题 -------------------------------------------------------------------------------- 2005年09月29日08:38 中国新闻网 八月的“卡特里娜”飓风直观而无情地暴露了美国贫困的严重性及其后果,连一贯强硬的布什总统也不得不低头,表示要直面对该地区的贫困问题。但美国的贫困问题的“灾区”,远不止路易斯安娜州及密西西比州。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最新调查,贫困人口率继续着2001年以来的攀升趋势,由2003年的上升到2004年的,贫困人口一年之间净增了110万。“为了减少贫困人口,美国政府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增加对儿童福利的支出。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应该有所作为。但不幸的是,扶贫工作现在并不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特摩斯·斯密丁教授(TimothyM. Smeeding)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警告说,“如果这种情形持续下去,贫困问题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 贫困率上升,贫富差距增大 美国人口统计署2005年8月30号公布的《2004年美国人收入,贫困,健康保险》报告显示,贫困率在中西部的上升最为显著。在2004年,贫困率在中西部上升了个百分点。中西部州,尤其是俄亥俄州和伊利诺斯州失业率也高于全美国平均水平。2004年美国的贫困线是两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2334美元以下。 “美国的经济总体在回升,但并不是各行各业都如此。有一些行业,如制造业,还在苦苦挣扎。中西部之所以贫困率上升,是因为中西部制造业面临的局势最严重,工人收入增长停滞状况也最严重。”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瑞贝卡·布兰克教授(RebeccaM. Blank)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在贫困人口率持续攀升的同时,美国的贫富差距继续增大。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的这份报告,2003年收入站在顶端20%的美国人,所拿到的钱占全民总收入的,在2004年,其所得所占的比率增加到. 于9月23日发布的福布斯美国富人排行榜也表明,全美最富的四百名美国人的资产达到11,3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50亿美元。 “自2002年起,美国贫富差距又逐渐加大,原因颇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加里·贝特里斯(GaryBurtless)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详细解释说,“首先是过去几年经济复苏过程中(自2000年股市暴跌后),美国公司的利润非常可观;其次是工人在工资标准设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也就是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幅下降。即便工资不很高,福利不是很好,雇主也不愁找不到员工。之所以如此,一是工会组织势力越来越小,二是联邦政府非常不情愿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相比,现在的法定最低工资可能处在三、四十年以来的最低点。 贝特里斯认为,美国贫富差距加大原因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收入的人工资比低收入的人涨得更快更多。工作技能不高的美国人,其工作往往面临国外低工资工人的激烈竞争。美国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与中国及印度贸易的完全开放,对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位的职工冲击很大,这些行业包括服装,制鞋,纺织,玩具,电子组装,及钢铁业。原先在这些行业工作但没有什么技能的美国工人只好转到国外工人竞争较小的行业,如建筑,娱乐,餐饮及饭店业,进而削弱了后面这些行业工人在工资问题上与老板讨价还价的能力。 “法定最低工资的购买力日益减弱对他们更是雪上加霜。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我在内,都认为技术的进步、公司管理的改变会惩罚低技术工人,奖励受教育程度高、技术精湛及经验丰富的人,抬高他们的报酬,”贝特里斯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 对这些辛苦工作但报酬不高的工人,布兰克教授认为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使他们脱离贫困。“在美国,我们鼓励人尽可能就业,即便是收入不高的工作,而不是不工作,接受政府救济。这反映了美国人勤奋的传统。我们相信,即使在技能低的岗位工作,随着经验的丰富,工资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勤奋工作的人,应该能得到足够的报酬,不受贫困的威胁,”她说。 扶贫需要政治意愿 “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象最低工资,儿童补贴,保健补贴这样的政策非常重要。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扩大了执行这些政策的力度(作为福利改革的一部分工作)。现在,我们应保持这些政策,并强化儿童补贴和保健补贴。”布兰克教授说。 美国密歇根大学贫困研究联合中心的另一名教授谢尔登·丹泽革(SheldonDanziger)不仅支持布兰克教授和斯密丁教授的观点,同时希望政府能更积极地介入扶贫工作。 “经济的发展是削减贫困的前提,但经济发展自身并不一定能福及穷人。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是70年代初的两倍,但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挣的工资尚不足以养家糊口。”丹泽革教授告诉《华盛顿观察》周刊,“如果美国政府有政治意愿削减贫困,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美国可以在一代人之内消灭贫困。” 丹泽革教授说,在60年代林登·约翰逊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曾经雷厉风行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和措施,如医疗保险(Medicare)、医疗援助 (Medicaid)、食品券 (Food Stamp)和低收入能源补贴 (LowIncome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并在社会安全福利政策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等于是向贫困宣战。这些措施成效很大,在1973年,美国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率一度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70年代以来贫困率的上升不说明那些扶贫措施失败,而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繁荣不能使所有的人受益,再加上政治家及公众再也不相信政府有魄力采取大的扶贫政策。”丹泽革教授说。 “有扶贫政策和没有扶贫政策就是不一样。”雪城大学斯密丁教授对此表示赞同。 他对照了美国和欧洲工业国家的情况。2000年,在美国和12个欧洲工业国家中,美国的非老龄人口(65岁以下)的政府社会支出(socialexpenditure)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最低,相应的,美国的非老龄人口贫困率最高。而在英国,自布莱尔首相于1999年向贫困宣战以来,英国的贫困率连续大幅度地下降了。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兴衰的原因分析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碰撞与融合:信息技术嵌入政府部门运作的机制研究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约占高校学生的五分之一。经济上的窘迫使这些学生为生存和求学而奔波,使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工作既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大多数贫困生不但负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择业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希望成为老师和同学尊重的对象,但由于自己成长环境的制约,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也相形见绌,导致他们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自卑心态。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新生,远离了在高中阶段因学业成绩优秀得到同学崇拜和老师赞扬的目光,有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从而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一种悲观和不安的焦虑状态。有的贫困生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害怕家中再发生意外;有的贫困生为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焦虑;也有的贫困生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愧对父母而产生焦虑。贫困生这些过于持久或过度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作为贫困生自知经济不如其他同学,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容易产生嫉妒之情。对于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随心所欲,用钱大手大脚,心生不满,产生憎恨。长期形成这种偏见情绪,既会让贫困生性情孤僻,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封闭心理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一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 拮 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二是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渡过难关。三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五)粉饰心理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可以省吃俭用,但衣着打扮却特别讲究;平时囊中羞涩,但在同学聚会时很大方;平时表现平平,但在同学面前总要表现出一种傲气,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把贫困当作一种耻辱,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关心。 (六)愧疚和无奈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这些情况都使贫困大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而表现出无奈和失望,生活在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的心理素质导致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 拮 据的困扰,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悦纳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这种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认为,作为贫困生就应该得到学校的关心和大家的照顾,一旦自己认为得到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时心理就会不痛快、烦恼、哀叹甚至愤怒的情绪也随之而生。部分贫困生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当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又把贫困作为逃避和退缩的理由,形成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错误认知,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由经济的、政治的,内部的、外部的,历史的、现实的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而且这些原因也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此,笔者以内部和外部原因为基本线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进行理性的界定。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外部因素,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占有的优势地位,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建立起来的一套有利于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WTO)为支柱,主要体现在国际生产、 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金融三大领域。这种建立在少数国家居垄断地位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会在多方面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国际生产是以不合理的分工为基础的。帝国主义的长期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单一型的经济结构,工业虽有所发展,但一、二种农牧产品或初级矿产品仍然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如博茨瓦纳的养牛业产值就占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畸形的国民经济结构,既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对外部消费与需求造成极大的依赖,从而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主动权,贫困落后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国际贸易是以不等价的交换为特征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和不平等的贸易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和便利条件,人为地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而压低农矿产品的价格,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剪刀差”,盘剥发展中国家。1965~1986年,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价格平均提高%, 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年均增长率为%。1950年,发展中国家尚有3亿美元的外贸顺差,但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却高达每年数百亿美元。国际金融货币是以少数发达国家居垄断地位为标志的。一些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和货币金融机构均由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发达国家的货币是国际主要的流通、结算、计帐和储备货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某种货币或合成货币挂钩。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利率等经济政策的影响,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像1971年美元第一次贬值时,发展中国家就损失了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显而易见,这种体制对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寻求发展是个严重的障碍,它无疑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力争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第一,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失误。就经济发展战略而言,这是个既复杂而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因素。尽管各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后都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一没有经验,二不注意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此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时都不同程度地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有的国家情况还相当严重。既然是战略性的决策失误,那么,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不会是一时一地的,其破坏性和严重的后遗症是无法用精确的数字来加以界定的。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贫穷落后与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发展战略和许多政策性失误不无重大关系。第二,人口的过度增长。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之一,虽然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对社会的发展仍有重大的影响。人口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否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对社会发展会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我们当然要反对马尔萨斯错误的人口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同生产发展水平的严重脱节的确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一个重大原因。大量增长的人口不仅不同程度地抵消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亏空。有关资料显示,1960 ~1973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却只增长%,反而低于发达国家的%。 结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虽然获得了高速增长,然而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此,1981~1986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竟出现了%的负增长。这其中尤以非洲为甚。 整个80年代直至90年代中期,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低于人口增长率。该洲也是当今世界唯一的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的大陆。目前,非洲是世界最贫穷国家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恐怕不会有人怀疑人口的过度膨胀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第三,社会的腐败。这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原因。腐败是当今世界的顽症,而尤以缺乏民主监督机制的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甚。1997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曾报道,由于腐败,发展中国家仅债务就增加了30%。1997年起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使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遭受了重创,而且也对周边国家以至世界经济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有些经济专家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指出,危机的出现固然有着多种原因,但严重的权力腐败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据世界银行的一份公告显示,该行贷给印度尼西亚的资金大约有20~30%被政府官员和他们的亲朋好友装入自己的衣兜。随后世行又进一步查实,许多本该用于援助的款项在相当一部分国家未能得其所用,而是进了许多权贵的个人腰包。腐败使生意成本和合同价格抬高,使投资者信心遭受打击,使社会财富浪费,使社会道德沦丧,使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正如有人指出的,国家越贫穷,腐败越严重;腐败越严重,国家越贫穷。第四,基础差,底子薄,资金和技术缺乏,经济结构畸形单一。这也是导致各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几点关键性因素。它们是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历史上看,它们主要是帝国主义长期的殖民统治所造成的。从现实情况看,既是国际经济旧秩序这一外部因素所施加的负面影响的结果,又是由有关发展中国家内部政策性失误所造成的。基础差和底子薄的现实决定了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即使从纵向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横向比较的结果是,它们仍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更何况从纵向看并无多大发展的国家。资金和技术作为现代经济的两大关键性要素决定着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流向,它们的严重缺乏必定会导致经济运行过程中“瓶颈”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问题本可以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并由此而相应地增加自身积累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但有的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未把握好适度性原则而犯了决策性的失误,因而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引进资金当然有利有弊。由于各发展中国家已经取得政治上的独立,拥有了国家主权,因此其利弊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利用和限制的程度和方法。如果发展中国家政策得当,依据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引资则利大于弊。相反,则弊大于利。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通过引进外来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而有些发展中国家在引资时既不注意自身的偿还能力而盲目引进,又不注意通过引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果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有些工业部门被外资所控制,产业结构的畸形状况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国家也就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

  • 索引序列
  • 贫困问题的研究论文
  • 贫困问题论文研究方法
  • 海南省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 中国女性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 大学论文全球贫困问题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