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为什么写论文之前要看文献

为什么写论文之前要看文献

发布时间:

为什么写论文之前要看文献

文献阅读是科研的重要基础,但是并非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喜欢和擅长看文献——例如我自己。我发现,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坐不住”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根据《兴趣从何而来》一文中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是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 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 。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其次,带着问题看文献。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 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第三,树立明确的目标。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 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 。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第四,用“爱屋及乌”的方法提高兴趣。我曾经在一门课程上向大家介绍过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的一篇论文。在介绍的同时,我顺便了解了他的一些事迹并对他产生了兴趣。后来有一天,我在一期Cell上看到他的两篇论文,高兴不已,因为看到我“认识”的人发表的文章了! 对某一位科学家的兴趣,常常也可以转化为对他写的论文的兴趣,这就是“爱屋及乌” 。因此,熟悉和喜欢一些科学家对看文献是有帮助的。此外,一般大家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到非兴趣领域的文章,把它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联系起来,自然就更有兴趣了。 第五, 用做白日梦的方法提高兴趣 。想象自己看文献的能力提高之后,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Science,Nature(参见施一公老师博文《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轻松愉快地获取科研信息,提高科研水平,享受科研。这样的想象也可以增强兴趣。 第六, 用想象力增强看文献的兴趣 。文献的内容虽然是死的,但是可以把它想象成活的东西,可以对它编故事。喜欢武侠小说,就编成武侠小说,喜欢言情小说,就编成言情小说,喜欢历史剧,就编成历史剧。 还有一些做法会降低看文献的效率从而降低兴趣。张彦斌老师在《旁观留美研究生的困惑》一文中提到有一位研究生,因为看文献时总是从头开始一字不拉地看地看,结果看了很久还是不懂。后来接受张老师的建议一开始只抓主线效果就好多了。施一公老师也曾经提过: 看文献要抓主线 。 对于有些人来说,走动可以促进思维,所以如果实在坐不住,不妨把文献打印出来,边走边看。 当能静下心来看文献之后,第二个问题就是记不住了。今天看过的文献,过几天就没有印象,过一个月就忘得一干二净。 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怎么能使人不沮丧? 我尝试过很多声称可以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有些甚至声称可以增强记忆力十倍,但我的记忆力连20%的提高都没有。事实上, 精简记忆内容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可以轻松地将记忆内容精简为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但是却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五倍,十倍。 精简记忆内容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好处:提高了自己对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力。因为在精简记忆内容的时候, 需要记忆的一定是重点,需要舍弃的是次要部分 。长此以往,不仅对文献,对科研,而且对日常生活中不同问题和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力也会大大提高。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种能力都是极端重要的。 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献精简为一句话,几句话,或者很短的一段话。哪些部分是重点呢?首先是结论,因为结论是我们用来进行推理的基础。 如果精简为一句话,这句话就一般是结论 。不过,由于结论并非完全可靠,所以,一定要加上“可能”两个字。例如:本文研究表明:基因A可能(或者很可能)与记忆有关。 如果精简为几句话,除了结论,还要加上 关键实验 。一篇文章为了论证一个观点,常常会做大量的实验从多方面进行论证,但是,最关键的实验往往只有一两个。例如:本研究在小鼠身上敲除基因A,水迷宫实验发现记忆力受损;过表达基因A,水迷宫实验发现记忆力增强,因此表明基因A很可能与记忆有关。 如果精简为一段话的话,还需要加上 选题的依据 。即为什么做这个研究,这样研究有多重要,为什么重要。此外,还可以加上对自己课题有帮助的细节,例如实验方法、论证方法等。总之,是虽然对大部分人不重要,但是对自己很重要的地方。 看完一遍暂时记住了之后,不久就会忘记。所以, 对于重要文献,定期的复习很重要 。马臻老师曾经在《解答读者问题——读文献等》的博文中说过:“好的文献至少要读三遍。做试验前读一遍,实验中读一遍,写文章时再读一遍。”这个建议很好。做试验前看过的文献,可能在做实验中就会忘记,也可能没有注意到对自己有用的细节,在做实验中再看,往往有新的发现。 此外,有些文章会对论文进行精彩的介绍,看了这样的文章,记忆就会很深刻。例如,《科学美国人》就会经常介绍有趣的研究,文章写得很好,可以订阅。科学网上,我发现肖陆江老师的博客上介绍了许多神经科学的论文,而且写得简短有趣,看后难以忘记。 看完一篇文献之后,做成PPT,向别人介绍文献内容也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 。我选修的有些课程就需要向别人介绍文献,虽然当时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可是后来却难以忘记,付出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如果觉得做成PPT太麻烦,也可以简单的和别人口头讨论。 写博客介绍文献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想把一篇文献介绍清楚,自己就必须先理解它;要想介绍的简洁,就要能抓住重点;要想写得有趣,就要发挥想象力 。我经常发现,写博客是可以促进记忆的。我的博客今后可能会介绍一点文献。 与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是促进记忆的重要方法 。所以,看文献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自己熟悉的理论、事物联系起来。经常这样做的话,很快就可以发现,其实大部分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如果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自己组织Journal club,找一批热爱读文献的同学,定期轮流由一人向大家介绍文献。 很多研究基因、蛋白质、分子功能的文献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最后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几招。记住了这几招,看文献就更容易记住。我以前曾将研究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四大绝招,后来把这几招运用到看文献中去,发现看文献轻松很多,也更容易记住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看在电脑上看文献不容易记住。所以对于重要的文献,可以用笔记本认真记下来。我曾经这样做过,发现效果不错。 仅仅记住别人做的研究是不够的。科研的灵魂是创新,即使你能看完并记住成千上万篇文献,如果不能做出好的研究,可以说只是浪费时间。“想不开”,指的是看了文献没有想法,没有收获。大家都相信:付出就有收获,努力就能成功。如果大量付出却没有收获,的确会让人想不开­——烦恼、郁闷。如果你看文献总是“想不开”,可能就会真的想不开了。所以,看文献一定要“想得开”。 怎样才能算是“想得开”了呢? 看完一篇文献,能够提出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对自己的课题有启发,或者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 带着问题看文献很重要,看了文献之后思考问题更重要。如果看完后没有问题,那么就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本文有多重要,为什么? 判断研究重要性的能力是科研鉴赏力的主要构成。科研鉴赏力的表现是怎样的?看到重要的研究能够判断出来,并欣赏到其美妙之处。 只有不断地对文献和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判断,才能逐步培养出自己的判断力。经典文献,可以作为“重要研究”的阳性对照 。看一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重要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这篇文献为什么重要?”,才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重要的原因,在分析将来的文献时,才能准确判断出其重要性。所以,阅读文献,应该从经典文献开始,并弄清楚经典文献重要的原因。 2. 作者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我能够想到吗? 决定科研人员水平的关键就是选题。选题关注三点:创新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选题一旦确定,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就都是技术活了,选题才是艺术。分析别人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可以使自己得到启发,将来也能想到好的选题。分析完了之后,模拟一遍作者的选题过程。假设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处境,知道作者知道的一些背景知识,问自己:我能够想到这个选题吗?如果可以,怎样想到?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3. 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 几乎所有文献都是要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但是,科研是无止境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导致许多新的问题产生。看完一篇文献,要问自己: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多重要?这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其中哪个是最重要的? 4. 本文对自己课题有何启发? 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建立联系。看完一篇文献,一定要与自己做的课题或者将来打算做的东西联系起来,问自己:本文对我的课题有何启发?哪些地方可以为我所用?  5. 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高水平的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决定现在研究什么。只有不断地对未来进行预测,才可以养成预测未来的习惯和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看完一篇文献之后,要思考:这个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其中哪一两个是最重要的?本问题与问题3有紧密联系。 6. 本文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  金无足赤,无人无人,一篇文章写得再好也有缺点。能够发现高水平论文的缺点,不仅是自己科研水平的体现,也可以防止自己犯类似的错误,因此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所以看完文献之后应该思考文章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 7. 结果是否有其他解释? 同一个结果往往可以有多种解释,对这些解释考虑是否周全是决定结论是否可靠的关键。如果细心分析的话,也许能发现不同于作者的解释。这样的锻炼,不仅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还可以帮助自己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多种可能并用对照增强文章说服力。  8. 我有哪些新的想法? 回答完前面七个问题之后,自然就想得开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还不知足,那就再强迫自己想出几个idea来。 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为了防止遗忘,最好将答案记下来。

因为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你的毕业论文的导向和正确性,所以必须要研究资料和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使论文更加详实。现在的一切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引用了谁的文献都要写出来。

论文必须得有研究资料和参考资料,因为你的论文中得有引用啊,这样的话,会显得论文更加具有专业性,如果没有引用资料,就感觉这篇文章像是臆造的。

写论文为什么要看文献

论文,是大学生毕业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对于其所学学科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成果,不论学的是医学、金融、法律、还是艺术等等,论文都是国内外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所需要完成的学术探讨。

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随意堆砌在字句中的华丽文字,而是前人智慧的辅助与支持,是增加文章学术价值和真实程度的重要支架,没有文献的论文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意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参考于《汉典》)

在现代社会中,文献的载体方式不仅限于书籍,还包括图画,声音,视频等等,它是前人留下真实数据的一种手段,也为后人提供大量的知识基础。所以,学术论文对于参考文献的引用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所写论点的了解程度及本身的学术素养,通过阅读,整理,研究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成就,来论证如今自己得到的观点才能让论文变的真实可信。如果文章随意的信口开河,没有任何数据论证,那么其文章也就不存在任何被后人研究及引用的价值,后人也无法了解前人当年的真实情况。

文献也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零次文献最具影响和参考价值,它代表的是最原始的数据记录,最能体现真实性和依据,在论文中一般体现在作者本身,比如通过大量实验所得的数据。

一次文献一般出现在具有官方证实的网站、报刊等地方,一般影响一个时代的著作或者实验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一次文献借鉴在自己的文章中,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二次文献是对于一次文献的加工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将一次文献整理和归纳后所得到的出版物和作品,例如学术年度报告总结、数据报告手册等编纂过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二次文献。

文献不光对于大学论文的意义重大,也是人们窥探过去的真实依据,它不光作为一种真实的数据存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是重要的人类瑰宝。

对于研究来说,文献是你的生命之一!注意多看文献,多看高档次杂志的最新文献;即使你的学校或研究所没有某种资源,你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文献传递等来获取你要的资料。文献是用来看(学习)的,不是用来收藏或向他人炫耀的,不要仅仅成为文献收藏家。而且要学会看文献,只有少数文献才需要精读或反复读,反复领会。读完一篇文献后,要写一个小总结.把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等用简短的话描述出来,然后把文章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手段以及最后的得到的结果也分析一下,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值得自己借鉴地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那么这篇文章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做这些工作有很大的好处,一是提升自己的总结概括和写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你就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另外一个好处是积累,有了这些文字性积累,以后你自己写文章,写论文就会很方便的,不用临时抱佛脚,那时候是很难挤出什么东西出来的。准备一个小文档,把一些经常遇到的经典的英语写作句型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那么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就会提高,到时候不至于无从下手,写得全是汉语式英语。这个必须要长期积累,没有积累根本没有提高,所以自己一定要坚持不懈,细水长流,终成大海!碰到非常难的文献,或者与自己领域很相关,但是暂时又难以读懂的文献,那么首先是不要害怕,读不懂没有关系,只要你把大致内容了解一下,知道文章中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就可以了,然后等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积累和拓展,过上一段时间后,自己再去阅读以前不懂的文章,那么效果就会是完全两样。最后,强调一点,阅读文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千万不要浮躁,如果自己很浮躁,不能潜下心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须坚持下来,广泛阅读,持之以恒才会有效果的,能力和水平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升华的!

参考文献使论文更加详实。现在的一切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引用了谁的文献都要写出来。

文献阅读是科研的重要基础,但是并非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喜欢和擅长看文献——例如我自己。我发现,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坐不住”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根据《兴趣从何而来》一文中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是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 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 。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其次,带着问题看文献。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 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第三,树立明确的目标。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 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 。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第四,用“爱屋及乌”的方法提高兴趣。我曾经在一门课程上向大家介绍过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的一篇论文。在介绍的同时,我顺便了解了他的一些事迹并对他产生了兴趣。后来有一天,我在一期Cell上看到他的两篇论文,高兴不已,因为看到我“认识”的人发表的文章了! 对某一位科学家的兴趣,常常也可以转化为对他写的论文的兴趣,这就是“爱屋及乌” 。因此,熟悉和喜欢一些科学家对看文献是有帮助的。此外,一般大家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到非兴趣领域的文章,把它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联系起来,自然就更有兴趣了。 第五, 用做白日梦的方法提高兴趣 。想象自己看文献的能力提高之后,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Science,Nature(参见施一公老师博文《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轻松愉快地获取科研信息,提高科研水平,享受科研。这样的想象也可以增强兴趣。 第六, 用想象力增强看文献的兴趣 。文献的内容虽然是死的,但是可以把它想象成活的东西,可以对它编故事。喜欢武侠小说,就编成武侠小说,喜欢言情小说,就编成言情小说,喜欢历史剧,就编成历史剧。 还有一些做法会降低看文献的效率从而降低兴趣。张彦斌老师在《旁观留美研究生的困惑》一文中提到有一位研究生,因为看文献时总是从头开始一字不拉地看地看,结果看了很久还是不懂。后来接受张老师的建议一开始只抓主线效果就好多了。施一公老师也曾经提过: 看文献要抓主线 。 对于有些人来说,走动可以促进思维,所以如果实在坐不住,不妨把文献打印出来,边走边看。 当能静下心来看文献之后,第二个问题就是记不住了。今天看过的文献,过几天就没有印象,过一个月就忘得一干二净。 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怎么能使人不沮丧? 我尝试过很多声称可以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有些甚至声称可以增强记忆力十倍,但我的记忆力连20%的提高都没有。事实上, 精简记忆内容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可以轻松地将记忆内容精简为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但是却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五倍,十倍。 精简记忆内容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好处:提高了自己对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力。因为在精简记忆内容的时候, 需要记忆的一定是重点,需要舍弃的是次要部分 。长此以往,不仅对文献,对科研,而且对日常生活中不同问题和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力也会大大提高。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种能力都是极端重要的。 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献精简为一句话,几句话,或者很短的一段话。哪些部分是重点呢?首先是结论,因为结论是我们用来进行推理的基础。 如果精简为一句话,这句话就一般是结论 。不过,由于结论并非完全可靠,所以,一定要加上“可能”两个字。例如:本文研究表明:基因A可能(或者很可能)与记忆有关。 如果精简为几句话,除了结论,还要加上 关键实验 。一篇文章为了论证一个观点,常常会做大量的实验从多方面进行论证,但是,最关键的实验往往只有一两个。例如:本研究在小鼠身上敲除基因A,水迷宫实验发现记忆力受损;过表达基因A,水迷宫实验发现记忆力增强,因此表明基因A很可能与记忆有关。 如果精简为一段话的话,还需要加上 选题的依据 。即为什么做这个研究,这样研究有多重要,为什么重要。此外,还可以加上对自己课题有帮助的细节,例如实验方法、论证方法等。总之,是虽然对大部分人不重要,但是对自己很重要的地方。 看完一遍暂时记住了之后,不久就会忘记。所以, 对于重要文献,定期的复习很重要 。马臻老师曾经在《解答读者问题——读文献等》的博文中说过:“好的文献至少要读三遍。做试验前读一遍,实验中读一遍,写文章时再读一遍。”这个建议很好。做试验前看过的文献,可能在做实验中就会忘记,也可能没有注意到对自己有用的细节,在做实验中再看,往往有新的发现。 此外,有些文章会对论文进行精彩的介绍,看了这样的文章,记忆就会很深刻。例如,《科学美国人》就会经常介绍有趣的研究,文章写得很好,可以订阅。科学网上,我发现肖陆江老师的博客上介绍了许多神经科学的论文,而且写得简短有趣,看后难以忘记。 看完一篇文献之后,做成PPT,向别人介绍文献内容也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 。我选修的有些课程就需要向别人介绍文献,虽然当时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可是后来却难以忘记,付出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如果觉得做成PPT太麻烦,也可以简单的和别人口头讨论。 写博客介绍文献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想把一篇文献介绍清楚,自己就必须先理解它;要想介绍的简洁,就要能抓住重点;要想写得有趣,就要发挥想象力 。我经常发现,写博客是可以促进记忆的。我的博客今后可能会介绍一点文献。 与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是促进记忆的重要方法 。所以,看文献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自己熟悉的理论、事物联系起来。经常这样做的话,很快就可以发现,其实大部分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如果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自己组织Journal club,找一批热爱读文献的同学,定期轮流由一人向大家介绍文献。 很多研究基因、蛋白质、分子功能的文献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最后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几招。记住了这几招,看文献就更容易记住。我以前曾将研究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四大绝招,后来把这几招运用到看文献中去,发现看文献轻松很多,也更容易记住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看在电脑上看文献不容易记住。所以对于重要的文献,可以用笔记本认真记下来。我曾经这样做过,发现效果不错。 仅仅记住别人做的研究是不够的。科研的灵魂是创新,即使你能看完并记住成千上万篇文献,如果不能做出好的研究,可以说只是浪费时间。“想不开”,指的是看了文献没有想法,没有收获。大家都相信:付出就有收获,努力就能成功。如果大量付出却没有收获,的确会让人想不开­——烦恼、郁闷。如果你看文献总是“想不开”,可能就会真的想不开了。所以,看文献一定要“想得开”。 怎样才能算是“想得开”了呢? 看完一篇文献,能够提出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对自己的课题有启发,或者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 带着问题看文献很重要,看了文献之后思考问题更重要。如果看完后没有问题,那么就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本文有多重要,为什么? 判断研究重要性的能力是科研鉴赏力的主要构成。科研鉴赏力的表现是怎样的?看到重要的研究能够判断出来,并欣赏到其美妙之处。 只有不断地对文献和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判断,才能逐步培养出自己的判断力。经典文献,可以作为“重要研究”的阳性对照 。看一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重要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这篇文献为什么重要?”,才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重要的原因,在分析将来的文献时,才能准确判断出其重要性。所以,阅读文献,应该从经典文献开始,并弄清楚经典文献重要的原因。 2. 作者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我能够想到吗? 决定科研人员水平的关键就是选题。选题关注三点:创新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选题一旦确定,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就都是技术活了,选题才是艺术。分析别人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可以使自己得到启发,将来也能想到好的选题。分析完了之后,模拟一遍作者的选题过程。假设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处境,知道作者知道的一些背景知识,问自己:我能够想到这个选题吗?如果可以,怎样想到?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3. 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 几乎所有文献都是要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但是,科研是无止境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导致许多新的问题产生。看完一篇文献,要问自己: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多重要?这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其中哪个是最重要的? 4. 本文对自己课题有何启发? 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建立联系。看完一篇文献,一定要与自己做的课题或者将来打算做的东西联系起来,问自己:本文对我的课题有何启发?哪些地方可以为我所用?  5. 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高水平的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决定现在研究什么。只有不断地对未来进行预测,才可以养成预测未来的习惯和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看完一篇文献之后,要思考:这个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其中哪一两个是最重要的?本问题与问题3有紧密联系。 6. 本文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  金无足赤,无人无人,一篇文章写得再好也有缺点。能够发现高水平论文的缺点,不仅是自己科研水平的体现,也可以防止自己犯类似的错误,因此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所以看完文献之后应该思考文章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 7. 结果是否有其他解释? 同一个结果往往可以有多种解释,对这些解释考虑是否周全是决定结论是否可靠的关键。如果细心分析的话,也许能发现不同于作者的解释。这样的锻炼,不仅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还可以帮助自己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多种可能并用对照增强文章说服力。  8. 我有哪些新的想法? 回答完前面七个问题之后,自然就想得开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还不知足,那就再强迫自己想出几个idea来。 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为了防止遗忘,最好将答案记下来。

写论文之前要看多久的文献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般来说需要的年限是十年期限,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十篇,而且这十篇文献的时间限制也是需要近十年的,因为时间太久的参考文献可能对你的论文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有时间规定

没有必须,当然三到五年之内的文献必须要有的,否则不能够体现文章的前沿性,但是在楼主领域一些之前的比较经典的文章也必须要引用,而且引用文章时尽量直接引用而不是简介引用,如果本领域一个标志性的理论上是在世纪70年代提出的,那你在把他作为背景介绍来引用时尽量引用那篇70十年代的原始文章!

没有必须,知当然三到五年之内的文献必须要有的,否则不能够体现文章的前沿性,但是在楼道主领域一些之前的比较经典的文章也必须要引用,而且引用文章时尽量直接引用而不是简介引用,如果本领域一个标志性专的理论上是在世纪70年代提出的,那你在把他作为背景介绍来引用属时尽量引用那篇70十年代的原始文章!

写毕业论文之前需要注意什么

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具体可以概括为:1.要有创新点。论文主题要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重复的问题不要反复研究,嚼之无味。2.要有逻辑性。全文做到有理有据,比如现状,问题,成因,对策,逻辑结构要捋顺。3.内容要充实。不要全篇用理论或者宏观去阐述问题,你是在研究论述某个问题,而不是整篇看上去像一个说明文,内容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数据充分,体现自己的工作量。4.论文格式。一般来说,答辩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分钟。老师不可能仔细阅读你的论文,第一眼是题目,第二眼是目录,第三眼是格式。很多老师会强调这一点,行间距,页眉页脚,一级标题二级标题,首行缩进等等。5.重复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重复率不达标,就不能参加论文答辩,顺利完成毕业。

你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主题,如果主题过于空洞化会导致你的论文水准下降,如果你的主题的素材偏于陌生的话,也会导致你的论文评级下降。所以这些都是要注意的因素。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采纳我的回答,谢谢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耗时耗力的事情,很多同学还不知道毕业论文怎么写,而写毕业论文又需要注意什么,那么,今天小编来给大家讲讲吧。

首先,毕业论文结构需要是完整、正确的,上下文要能衔接起来,如果文章连最基本的架构都没有,那么后期论文查重的时候可能要大篇幅的修改论文。其次,论文的语句要是逻辑合理的。然后,文章的论据要真实,有理可证,可以在参考文献中引用别人论证过的论据,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论文因为论证而变的篇幅过长。最后,论文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原创,要选择一个自己专业的领域去写,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学习的时间。不管论文写的是否好,能否吸引到人阅读,但是必须得保证论文是原创性的。

很多大学生都觉得论文很难写,关键看你是否用心吧,有没有把毕业论文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付出等于收获。真正用心的人,就算不会、不了解也会想方设法的去查资料。毕业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上大学几年,最后不就是要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拿到毕业证嘛?所以希望大家可以脚踏实地的写,把自己所学知识都用上,给自己的大学生涯交一份漂亮的答卷。

在写毕业论文时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千万不要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在写毕业论文时一定要注意格式的问题,千万不要乱写,而且在写毕业论文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问题,一定要懂得如何突出重点,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写毕业论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内容,千万不要随意的乱写。

看论文为什么要参考文献

论文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论证自己的观点。参考文献可以作为论据,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另外使用了参考文献的论文,能体现出作者博览群书,有文献阅读的能力。

论文,是大学生毕业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对于其所学学科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成果,不论学的是医学、金融、法律、还是艺术等等,论文都是国内外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所需要完成的学术探讨。

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随意堆砌在字句中的华丽文字,而是前人智慧的辅助与支持,是增加文章学术价值和真实程度的重要支架,没有文献的论文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意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参考于《汉典》)

在现代社会中,文献的载体方式不仅限于书籍,还包括图画,声音,视频等等,它是前人留下真实数据的一种手段,也为后人提供大量的知识基础。所以,学术论文对于参考文献的引用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所写论点的了解程度及本身的学术素养,通过阅读,整理,研究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成就,来论证如今自己得到的观点才能让论文变的真实可信。如果文章随意的信口开河,没有任何数据论证,那么其文章也就不存在任何被后人研究及引用的价值,后人也无法了解前人当年的真实情况。

文献也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零次文献最具影响和参考价值,它代表的是最原始的数据记录,最能体现真实性和依据,在论文中一般体现在作者本身,比如通过大量实验所得的数据。

一次文献一般出现在具有官方证实的网站、报刊等地方,一般影响一个时代的著作或者实验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一次文献借鉴在自己的文章中,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二次文献是对于一次文献的加工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将一次文献整理和归纳后所得到的出版物和作品,例如学术年度报告总结、数据报告手册等编纂过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二次文献。

文献不光对于大学论文的意义重大,也是人们窥探过去的真实依据,它不光作为一种真实的数据存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是重要的人类瑰宝。

便于其他人查阅,让论文有理有据。如果没有参考文献,面对论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师也很难找到切入点。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参考文献的作用:

1、便于及时查阅校正

有人也把参考文献称为是参考书,因为一篇论文的字数5000字以上,内容比较多,论文里面用到的论证,论据,分析问题时想要到的点是在参考文献里看到的,当写论文的引言出现了错误,还可以根据参考文献来查看错误的地方在哪里,便于修改,这是参考文献存在的一个原因。

2、让导师了解学生论文的深度

论文里面的参考文献数量多少,学校是有规定的,比如中文文献要达到10条以上,英文文献在5条以上,并且做好文献格式。

在论文里面选择用的引言越多,文献越多,其实也就表明论文写作时在查阅资料方面就多,一篇论文的质量好坏虽然和参考文献的使用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也有间接关系。

论文的引文用得好,论据十足,写的论文有理有据,清晰明白,这样的论文才有广度和深度,也更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3、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在论文里面写了一些引文,但是读者可能不太懂得这个论点哪里来的,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的,读者在参考文献上就可以看出来是从哪里出来的观点,材料,也是便于读者能查阅到。一篇论文里面使用参考文献是很正常的。

在写作中查阅用到的著作,报刊杂志论文的要点,就要标注出来,要写清楚书名,篇名,作者,出版者,年份,有明确的格式要求,在写完论文后要写好文献并且调整好格式,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 索引序列
  • 为什么写论文之前要看文献
  • 写论文为什么要看文献
  • 写论文之前要看多久的文献
  • 写毕业论文之前需要注意什么
  • 看论文为什么要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