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当代电视杂志

当代电视杂志

发布时间:

当代电视杂志

6000字之内三四百元。

《出版广角》和《当代电视》《出版广角》创办于1995年,以“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为宗旨,站在中国出版主流文化的层面,悉心观照出版文化的大事和大势,已发展成为具有理论先导地位和新锐气象的高品位专业期刊,被同行公认为是内容办得最好、形式办得最活、观点颇具权威性的出版业品牌期刊之一。《出版广角》定位于大出版文化,以“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为宗旨,是中国出版业变革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业独树一帜的专业期刊。2001年杂志被列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称号,2004年杂志又被评选为第四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当代电视》杂志是电视艺术专业刊物,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介绍电视艺术发展概况,发表有关分析、评论文章。设有专稿特稿、新作品评、编导演之窗、争鸣园地、台长论坛、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电视艺术工作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等。 来源:

当代电视杂志设有栏目有:本刊专稿,电视剧场,纪录片,新闻在线,研究与交流,栏目观察,一线心得,产业与管理,荧屏与杂谈,综合报道,TV动态,媒体文摘等。

《浮/沉》是一部都 市 职场 情感电视剧,由滕华涛执导,鲍鲸鲸编剧,张嘉译、白百何、王志飞、王耀庆和矢野浩二等主演。该剧讲述了赛 思的行 政 助 理乔莉在感情受 挫 后决定向 总 裁 程 轶群 辞 职不成功之后转入了赛 思 销 售 部,签约了晶 通 电 子7 亿 大 单的故事。

当代杂志电话

目前,《当代经济》杂志的投稿邮箱有很多,但最直接的是:杂志社地址是: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路108号.《当代经济》省级正刊,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全国中心城市经济运行会工作期刊,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当代经济杂志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 1007-9378,国内刊号:CN 42-1430/F,邮发代号38-188,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开设栏目:经济政策(开卷之笔、经济热点、宏观经济、产业态势、理论探究)、现代企业(公司研究、管理世界、营销企划)、政法教育(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院校建设、教学方法)、财经论坛(投资贸易、财政审计、财会税务、金融证券)等。※征稿要求:1、文章要求选题新颖、内容健康、观点鲜明、资料真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和实用性;2、来稿请用电子邮箱向本编辑部投稿,用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3、文中如有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文章中尽量不用图表,如有,请勿超过两个,作为数据表述主要形式之一的表格请制作成三线表,力求形式简洁、功能分明、阅读方便;4、来稿字数要求2200-4500字左右;按出版规范写出文章中文标题、作者单位、邮编及2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关键词2~8个,并附上作者详细通信地址、电话,属科研课题的论文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来稿须知:1、论文架构一般以“一”、“1”、“(1)”为文章层次,通过简洁清晰、层次鲜明的标题方式提炼主要观点;2、来稿论文所列文献应与文内相对应,参考文献按文中首次引用的次序,排列序号[1]、[2]、[3]……。文献代码为专著[M]、期刊文章[J]、报纸[N]、论文集[C]、学位论文[D]。论著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时间;论文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和卷期等;3、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概不退稿,出刊后将赠作者样刊。※本刊现需要大量与本刊栏目相关的稿件,热忱欢迎赐稿。同时欢迎有一定组稿、宣传能力者为本刊组织稿件,有意着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电子邮箱:

社址 长沙市湘雅路30号 邮政编码 410008来稿邮箱 图片投稿邮箱 综合版编辑部 学术、专科版编辑部 来稿查询 发行部电话

编辑部联系方式 总编办公室 电话: E-mail: 当代文学第一编辑室 电话: E-mail: 当代文学第二编辑室 电话: E-mail: 外国文学第一编辑室 电话: E-mail: 外国文学第二编辑室 电话: E-mail: 现代文学编辑室 电话: E-mail: 古典文学编辑室 电话: E-mail: 少儿读物编辑室 电话: E-mail: 教材出版中心 电话: E-mail: 文化读物编辑室 电话: E-mail: 《中华散文》编辑部 电话: E-mail: 《当代》编辑部 电话: E-mail: 《新文学史料》编辑部 电话: E-mail: 《中华文学选刊》编辑部 电话: E-mail: 《文学故事报》编辑部 电话: E-mail: 发行部联系方式 全国片区业务联系名单 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100075) 传真(自动): 65596873 邮箱: 李春凯(经理):65221920 马利(副经理):65221920 郑邦华(副经理):65242169 王毅(副经理):85111047 单浩生(一科科长):65276642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王朝昭:65263558 江苏、上海、天津、河北、山西 丁羽: 65276642 65223508 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海南 张弋辉:65263558 浙江、山东、河南、江西、内蒙 刘辉:65288643 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李理(二科科长):65220961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王秋玲: 65220937 北京 王文燕:65220937 京所、首所 闻静(业务助理):65276642 王柯(业务助理):65220937 赵宇明(业务助理):65276642 黄亦楠(业务助理):65223508 系统发书(含教材) 吴洁梅(业务助理):85113774 策划部:65258400(带传真) 孙顺林(主任):65223326 唐俭(科长):65253177 甜水园批发门市部:65934252(带传真) 丁凤:65934252 赵远(业务助理):65934252 财务结算科:65263559(带传真)65242169 汪波(科长):65140819 张银仙 张素萍 大兴库房:60281724 60281724(带传真) 翟丽君(科长): 60281710 丁勇 邮购:65241362 版权所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 邮编:100705

投稿邮箱: 联系方式: 《当代经济》: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重点指导、湖北省国资委主管,湖北省政府国资委、湖北省经济理干部学院F264主办的经济类主流期刊。

当代电视期刊

是最新版CSSCI2014到2015的扩展版本 怎么? 楼主发过吗? 不过这本杂志再电视艺术类中还算是很不错的了 仅次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电视 电视研究 楼主发过??如果发过 的话 我膜拜你 另外不要相信二楼的中介 本人发过 自己投的 才3000来字都5K 了 中介至少问你要8K 纯手打 忘给分

CN: 11-1322/J邮发代号: 2-708周期: 月刊出版地: 北京市创刊年:1986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0、2004、2008、2012)全国电影电视艺术核心期刊(1992、2000、2004、2008、2012)新闻出版社总署社科双效期刊中国文联十佳报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2004年度核心期刊

1.《民族艺术》是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出版的刊物,由《民族艺术》编辑部编著。内容是关于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文章,尤其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的文稿,提倡立体性跨学科研究。民族艺术设有:艺术名家、学界名家、宗教-艺术、神话-图像、巫乐探究、学术访谈、艺术探索、文化研究等栏目。2.《电影艺术》( 时名《中国电影》)在北京创刊,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事电影评论、电影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杂志以其历史的悠久、学术的严肃、理论的建树在国内外久享盛誉。本刊以研究中国电影为本,密切关注中国电影当下的发展动向,全面、专业地描述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理论轨迹,及时展现中国电影的最新成就及创作经验;研究中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史料,深入挖掘世界电影背后的思想/文化。3.《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性音乐理论学术季刊、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音乐院校学报。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音乐各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人们对音乐中所体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和民族、分析和研究、思维和观念、表演和实践诸方面以及与之关联的人、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关注。本刊在栏目种类设置和前沿学科方面居同类刊物领先地位;在同类刊物中发行量第一,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其他期刊也有很多,你不妨与我进一步沟通,我再进行相关专业推荐。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

在C刊目录的扩展板里面。严格来说不是CSSCI,但有的学校C刊扩展比北核加分高。

当代电力文化杂志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是1999-06-23在北京市西城区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2条1号。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2700134173W,企业法人管永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销售发行国内外月刊;互联网络信息服务业务;出版《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出版《当代电力文化》杂志(发行出版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设计和制作印刷品广告,利用自有《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当代电力文化》杂志发布广告(广告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企业形象策划、承办展览、展示活动。(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859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在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前提下,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餐饮业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市场竞争激烈。海底捞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了24年,无论是海底捞的企业文化还是服务营销,都成了其他餐饮企业争先恐后模仿的对象。海底捞的成功是餐饮业的一个奇迹,其中的“秘密”还需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

海底捞;企业文化;服务;激励机制

一、引言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公司从最初的麻辣烫小摊,到全国知名的餐饮连锁,董事长张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司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海底捞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了其他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营造温暖的家文化,给予员工平等的尊重,带给顾客五星级的服务,使得海底捞成为了餐饮连锁的一个奇迹。

企业文化是近来企业都在强调的一个概念,企业文化是抽象的,因为它存在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同时企业文化又是具体的,它表现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能激发员工的潜力,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创造员工的归属感,赋予员工荣誉感。海底捞的企业文化是海底捞一直引以为傲的,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再由员工感染每一位顾客,海底捞真正达到了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的程度。

二、海底捞企业文化现状

收获人心,营造家文化

海底捞是典型的餐饮连锁企业,对于餐饮管理来说,收获人心是其中一大重点。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深谙这一道理,提出了“把员工当做家人”这一理念,24年海底捞一直在做这件事。

海底捞的新员工入职时会有员工培训,培训的内容细致到如何使用ATM机、如何乘坐地铁,这不仅仅是员工培训,而是在帮助来自农村的员工融入这个企业、融入这个城市。海底捞有独特的师徒制,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师傅”,这样可以消除员工的不安全感,能够帮助员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来。

餐饮行业大多都是包吃包住,但是很多餐饮企业人员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里剩下的食物,而海底捞的宿舍房间设施齐全,有正规的物业,甚至连衣物都有专门的阿姨洗[1]。海底捞的补贴政策相比与其他企业也要高出很多,有交通补助、餐饮补助、话费补助等。在海底捞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助叫“嫁妆”,店长及以上级别员工离职,会得到企业给的一笔钱,但是拿走“嫁妆”的至今只有三人,这是海底捞对员工的一种承诺[2],这个承诺让海底捞的员工流动率每个月只有10%左右,店长以上级别的员工基本不会流动,而其他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动率在20%以上。

合理授权、适当激励

海底捞在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200多家直营店,如今业务也开展到了海外,拥有四万多名员工,面对这么多的员工张勇很谨慎,对人力资源这一部分很有规划,他认为激励是过河的独木桥,而授权则是一根平衡木。

在海底捞,激励机制随处可见,领导随时保持和员工在一起的状态,一旦发现员工有做得好的地方就会进行激励,有的是口头激励,特别优秀的还会申请物质和金钱奖励[3]。新员工入职时,领导会进行自我介绍,向员工展示那些东西是员工应该学习的地方,并且坚持和员工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样就能激发员工的斗志。而对于创新这一块,海底捞也有自己的小创意,例如在成都分店就有三块板,黑、黄、红三种颜色分别代表没有创意、有创意但不能推广、有创意并且可以全国推广,员工都努力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黑板上,因此海底捞的创新层出不穷。有些在全公司推广的创意,该推广的创意会以提出该建议的员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做法激励员工不断创新。

充分信任合理授权,只有授权才是信任员工的表现[4],海底捞通过有效的授权和放权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上至区域经理有百万以上的自主权,不用过问上级领导;下至普通员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自主决定是不是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小菜,甚至遇到不满意想免单的顾客时,员工可以及时做出决定,避免顾客抱怨。这种自主性能使员工产生“企业主人翁”的自豪感,因此对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会更加强烈。授权是对员工的尊重,尊重员工才能实现员工价值,最终才能创造客户价值。

服务至上、顾客至上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备受称赞,在海底捞等餐的时候,能够享受免费水果、免费茶水、免费美甲,免费上网,免费玩牌等服务,在厕所还能免费刷牙、补妆。吃饭时能够及时送上你所需要的物品,例如袖套围裙等,海底捞还提供手机套和热毛巾,这样的服务堪比在飞机上所享受的服务。海底捞菜品丰富,价钱公道,分量足,还能点半份菜,没吃没动的还可以退菜。海底捞就是敢于突破常规,为客户创造价值。出去吃饭等位的现象很常见,但大都是干等,海底捞却把等待变成了一种享受,把等待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留住了更多的顾客。

2017年海底捞的老鼠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都以为会看到海底捞公关的各种解释,但是到来的只有公关的道歉以及坦诚,这令大众措手不及,无一例外地选择原谅海底捞。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公关危机:这个锅我背,这个错我改,员工我养。如此坦率的企业、人性化的管理、诚挚的服务,最终赢得了大家的青睐。

三、海底捞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员工文化水平较低

众所周知海底捞的晋升制度是非常公开透明的,服务员可以脚踏实地地做,最后达到总会计师的职位,这使得海底捞员工的文化水平大都在高中及以下。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海底捞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踏实、能干、善良的人,精英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这句话清晰表达了海底捞员工的文化层次定位。餐饮服务行业的一线员工普遍文化较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将会有所改变,员工“高知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海底捞如果不做出改变,发展将会变得变缓,到达瓶颈期,缺少精英人士的专业支持的企业,很难有新的突破。

奖惩机制标准差异化

海底捞设有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惩罚制度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而奖励制度却充满了主观性。这样会使得员工不满,自己努力工作得到的奖励只有一点,犯了一个小错误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就是典型的奖惩力度不平衡。犯错有迹可循,做得好却找不到标准,完全依赖领导者的公平性。长期以往下去,员工的积极性会消退,员工流动率会增加。

员工缺乏竞争意识

海底捞有一套作业标准以及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入职时就会被告知如何去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让顾客更满意,员工在一开始便接受了这样的输入,形成了固定思维。餐饮服务是个很枯燥的行业,服务员每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要保证一定的效率,这就使得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只想着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想过突破自我。随大流不会出错,但也不会取得成功,而创意就来自于和别人的不一样。

海底捞抵触“空降兵”,招聘方法一直采用内部选拔,人才聚集速度缓慢[5],也使得老员工的竞争意识减弱,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领导者是从基层做起的”。内部选拔虽然可以保证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但是常年不流动的水,只能变成一潭死水,丧失活力。

四、对策及启示

定期培训吸纳人才

海底捞应从内部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综合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

内部提升则是在企业内部全面提升,对于普通员工应当进行定期培训,包括计算机、语言、管理等等,提升员工知识储备的同时,还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感情。而海底捞的高层大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因此在晋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店长及以上级别的领导者到到高校进修,开拓员工的知识面。

外部提升则是广纳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海底捞就业,如今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小学生当董事长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因此吸收新鲜血液,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活力。到高校进行招聘,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也是给海底捞更多的出口,有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海底捞。

建立透明的奖惩制度

奖惩力度不平衡的原因是奖励制度不够透明,主观性太强,奖励往往由领导做出判断,领导的意识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员工的外貌、工龄以及天气的好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奖励制度形成对比的则是惩罚制度,太过标准的惩罚制度会让员工觉得企业很没有人情味,如果能适当模糊一下惩罚制度,而列出非常详细的奖励标准,会让员工觉得有了努力的目标,减少了恶意竞争。将员工的注意力从避免犯错转移到如何得到奖励,才是消除员工不平衡心理的根本办法。

建立合适的竞争制度

建立合适的竞争制度能让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给员工设定一些目标,并用公开透明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使得员工努力完成目标。员工每当完成一个目标就会有满足感,而这个满足感将会继续延续到下一段工作目标中。如果竞争制度过度,就会本末倒置,太过激烈的竞争会造成员工的心理负担,适当的竞争制度才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良药。

五、启示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之后就会向更高层次追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海底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让员工满意,二是让顾客满意[6],正确的目标设定和企业文化建设,让海底捞越走越远。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对于海底捞来说,人无非就是员工和顾客,尊重员工才能让员工达到自我实现,产生让员工为企业付出的主观性,才能让顾客满意。企业文化是企业背后一只无形的手,从企业存在时就在推着企业前进,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很多企业在模仿海底捞的时候,都只能做到形似神不似,学得会经营模式,却学不会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才是海底捞的'核心,是员工自豪感的聚集地,更是员工幸福感的生产地。

参考文献:

[1]李艳红,王莹.企业文化真招牌--以海底捞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13):50-51.

[2]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J].当代电力文化,2017(12):88.

[3]万鹃.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靳冬梅. 海底捞企业文化管理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余吉安,杨斌,王曼.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之道--以小肥羊和海底捞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1):115-122.

[6]刘艳红,袁俊.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的海底捞服务创意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28):42-44.

公司逐步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火锅起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四千余名员工,拥有一批食品、饮食、营养、工程、仓储、管理方面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跨省大型餐饮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三十二家直营分店,直营店经营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四个大型配送中心和一个投资两千多万元人民币,占地约20余亩大型生产基地(获得HACCP认证、QS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市场定位方面,海底捞在创业之初就是主打川味为主的火锅,因此,在产品的研发、自身形象的设定上,都力求凸显十足的川味。在产品价格方面,海底捞坚持走平民化大众化的价格,其价格定位坚持大众化,以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为定价导向。海底捞能够在众多火锅餐饮中独树一帜,打出自己的品牌,与这种明确、从一而终的定位不无关系。

一、海底捞的文化理念

海底捞始终奉行“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贴心、周到、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可以说早已成为了海底捞的一个品牌象征。很多消费者纷纷表示:火锅店到处都是,味道好的也绝对不仅仅,但就是忍不住想来体验一下传说中的海底捞服务。服务,一直是海底捞的王牌竞争优势,也是消费者对海底捞最为称道的一个方面。很多人甚至不是冲着火锅,而是想体验一下服务才选择海底捞的。在服务上,海底捞的要求无疑是精益求精的。不但要让顾客对服务感到满意,甚至乐此不彼地致力于服务的最高境界——感动。海底捞的服务策略之所以能够成为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差异化服务上的创新。海底捞不是简单地在“服务”二字上做文章,而是用具体行动将这种贴心服务落实到了消费者用餐的整个过程中,并针对每个环节设定了不同而极具人性化的服务。

在就餐前,种类繁多的免费服务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了解到,海底捞顾客多,一般去那吃火锅排队两小时左右是非常常见的。按常理来说,很多人是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等待上的,作为服务业的餐饮行业更是会担忧让顾客等太久容易造成顾客流失的问题。然而,海底捞却成功的将这一忧虑化险为夷。在就餐前,海底捞准备了五花八门的免费服务,弱化了顾客在排队等待中容易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在保持良好用餐心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海底捞的好感。在等候区里,瓜果、茶点、酸梅汤,报纸、杂志等配备丰富,甚至还有免费美甲和擦鞋服务。对于带宝宝的顾客还有专门的儿童区,还贴心地安排了负责陪玩的服务员,对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有专门服务。这些免费的服务成功消解了顾客等座时的烦躁情绪,让原本枯燥又漫长的等位时间变得丰富多彩,让顾客不觉得是在排队,而是另一种休息了。

在就餐时,海底捞更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多项特色服务。小到给长发的女士提供绑头发的皮筋和发卡,给戴眼镜的顾客提供眼镜布,大到给每位顾客提供围裙以防止汤料溅到身上,每个餐桌甚至还至少配有一名服务生来下菜、捞菜、剥虾皮和递毛巾,等等。为了使顾客能够尽可能多地品尝到丰富菜品,服务员多半会推荐点半份菜。在餐厅的洗手间,海底捞还安排了专人为顾客开水龙头、递纸巾等,真真是没有漏掉与顾客接触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顾客纷纷表示受宠若惊。

而在就餐后,海底捞还不忘给顾客的服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会用一些小惊喜或免费赠品来加深顾客的好感度。例如:有小孩夸赞等候区的小蚕豆好吃,临走时服务员就会特意给小朋友赠送一小盒精美包装的蚕豆。通常情况下,在餐馆点餐过后的就餐过程中顾客与服务员就不会再有什么互动了。然而,海底捞的服务是贯穿全程的。在顾客用餐完毕,他们也并不会满足于一句简单的“感谢光临”,而是将这种超出顾客期望的服务进行到底。

这些服务策略成功就在于真正做到了想消费者之所想,思消费者之所思。并且都不是给顾客开出的“空头支票”,而是细致地一一落到了实处。就像用餐前的点心服务,很多餐馆也有提供,甚至茶点的种类比海底捞的还要多样。但他们只是将茶点简单地放在用餐区,没有或者比较疏于在这一块的服务。很多茶点没有了半天都没有补上,也没有及时将这些餐具摆放齐整,更别说其他针对特殊人群的贴心安排了。服务,不仅仅是顾客用餐时那一个点上的服务,应该是贯穿于顾客整个的用餐过程的,这才称得上真正全面而用心的服务。

二、海底捞企业文化背后的危机

火锅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一个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火锅自然是餐饮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花色纷呈、百锅千味的火锅市场,要想打出一片天地并非易事。虽然凭着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海底捞在火锅市场中已经逐步站稳脚跟,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严峻的外来压力。

(一)服务至上理念遭遇瓶颈期

海底捞顾客至上的“变态服务”在赢得消费者好评的同时,也不断提高着消费者的期望。而海底捞服务水平的提升速度明显有些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速度,两者难以配套,顾客满意度反而出现下滑现象。此外,海底捞一味追求服务至上的理念难免有些本末倒置,毕竟海底捞是以火锅为主营业务的餐饮企业。此前曝光的海底捞骨汤勾兑等负面新闻,就对其多年来苦心树立的良好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质量与服务并重、杜绝产品的负面新闻至关重要。

(二)创新脚步略显迟缓

海底捞的创新脚步略显迟缓。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日益繁多又强大的竞争对手,大力创新对海底捞来说刻不容缓。尽管海底捞一直致力于提升经营与管理以及员工整体的创新能力,但就目前看来,在创新这一块海底捞取得的成绩并不乐观。相比之下,呷哺呷哺更是有些后来居上。与众多火锅企业不同,呷哺呷哺另辟蹊径,首创了吧台式涮锅饮食。凭借着这种新颖独特的就餐形式和亲切温馨的家庭式服务,呷哺呷哺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式快餐之路,让每位顾客在享受健康美食的同时,又能感受时尚而惬意的就餐氛围。追求时尚的心理,早已由服装衍生到来饮食,餐饮企业也应该把握好消费者的这些心理需求变化,推陈出新,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服务。在这一方面,海底捞就有待加强了。

三、海底捞提升企业文化的途径

从创业之初仅有四张桌子的小火锅店,到今日上百家连锁分店的火锅品牌,海底捞始终不变的是“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针对消费者的用心服务早已成为海底捞最重要的企业文化,对推动海底捞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重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所以,要开拓市场,海底捞不能只是寄希望于一种成功的服务模式,必须推陈出新,强化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活动,尽力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与潜在需求。

(一)改进产品口味满足顾客需求

如上文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一日三餐要吃饱了。对于饮食,人们越来越追求口味的推陈出新。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口味,已经远远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很多人选择走出家门去餐馆吃饭,很大程度上正是带着一种尝鲜的心态。因此,作为火锅餐饮企业,海底捞要开拓市场,建立一个消费者口味研究中心刻不容缓。

火锅餐饮,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较为单一,然而火锅饮食的文化也是比较悠久的了。由于地域、风俗等方面的差别,消费者对于火锅的口味也是千差万别。海底捞如今在全国、甚至海外都发展了连锁分店,更要多从当地消费者口味分析入手,研究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消费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突破。建立消费者口味研究中心,这也是一种有利于产品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服务活动增强顾客互动

强化服务活动,可以不时开展一些感恩回馈活动。如:逢年过节给一些VIP客户送一些精心包装准备的礼品;对于那些推荐朋友来海底捞的回头客,可以适当送一些菜品或是海底捞纪念小礼物。也可以多开展一些与顾客互动的活动。例如:抽选一些幸运顾客,邀请他们参观海底捞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后台、物流配送基地,等等。加强顾客对海底捞了解的同时,也能拉近两者的距离。此外,除了这类线下活动,也可以大力开展线上活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亿。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具有的市场潜力无疑是难以估量的,中国的网民比较年轻化,接近海底捞的目标市场,因此,开展针对消费者的线上活动很有必要。这一方面海底捞可以向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借鉴学习。

一般垃圾发电厂进汽参数中温中压参数( MPa、400 ℃)。

中国电业好《中国电业》杂志创办于1950年的《人民电业》,具有7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电力行业创办时间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杂志。现由国家能源局主管,长期处于行业媒体领军位置。《中国电业》为月刊。国际刊号:ISSN1002-1140,国内刊号:CN11-1375/TM。《中国电业》杂志创办于1950年的《人民电业》,具有7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电力行业创办时间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杂志。现由国家能源局主管,长期处于行业媒体领军位置。《中国电业》为月刊。国际刊号:ISSN1002-1140,国内刊号:CN11-1375/TM。定位:独家、深度报道能源、电力行业新闻事件的权威刊物,电力企业品牌形象的传播展示平台,电力员工分享探讨经营管理理论的舆论阵地。媒体特点:以职业精神客观报道电业实践,以特别方式真诚参与能源实践,以多种形式准确、及时、深刻地反映电力/能源工业的改革和发展,以深度调查和理论探讨形成独到风格,在国际国内及电力/能源行业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在电力/能源媒体中长期处于领军位置。

当代电影杂志主编

1.《人论思想与文学研究的新探索》,《人民日报》2001年2月18日2.《跳荡着的“格局”》,《文艺报》2001年11月28日3.《从分析走向新的综合》,《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2期4.《文化潮头的思想与言说》,《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5日5.《已知春江水暖时――评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中国文化报》2001年9月6日6.《国际电影贸易格局与中国电影产业对策》,《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7.《中国文化产业不能任凭国际市场的摆布》,《文艺报》2002年8月17日(整版),《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8.《美国文化是不是压路机?——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全球化取向》,《文艺报》2002年5月11日(整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研究》第10期全文复印9.《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万7千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复印10.《中美文化贸易的新特点及中国入世后的对策》,《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全文复印;同时被《外贸经济》全文转载11.《中国电影产业面对枪林弹雨》,《文艺报》2002年3月9日(2/3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2年第3期复印12.《电影市场保护与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第十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获第十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奖13.《作为产业的电影》,《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第5期复印14.《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述评》,《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6,000字15.《中国文化――让田野吹来清新的风》,《人民日报》2001年6月12日16.《摄影文学,影像与文字的“内爆”》,《文艺报》2001年4月20日,获冰心摄影文学奖17.《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文化市场的迅猛发展引发学者思考》,《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1日“名家荐书”栏目,2,500字18.《刘家科散文的民间情怀》,《文艺报》2002年11月2日19.《国家的文化形象》,《文艺报》2003年1月25日(2/3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复印20.《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求是》,2003年第8期,1,500字21.《质疑文化普遍主义》,《文艺报》2003年4月19日整版,《美术》杂志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复印22.《贸易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取向》,《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日,3,000字23.《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目标定位》,《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9日,3,500字24.《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文艺报》2003年8月23日25.《贸易模式对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市场策略的影响》,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论坛入选论文26.《国际文化战争的态势》,《文艺报》2004年,2004年3月27日27.《索尼转型:阵痛还是迷失?》,《文化报》2004年28.《历史上美法电影的一段贸易争斗》,《文化报》2003年11月21日29.《文化安全的互动模式》,《文艺报》2004年,2004年6月10日30.《多维视野中的国际电视节目市场——西方国际电视节目贸易研究综述》,《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31.《从三大电视博览会看国际电视市场》,《中国文化报》2004年5月21日32.《缩小版权贸易逆差的五大攻略》,《中国文化报》2004年11月18日33.《国际贸易:中国文化政策的语境选择》,《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14日34.《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文艺报》2005年2月3日,3000字35.《国际文化经济与文化贸易发展报告》(第一作者,万字),《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36.《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上)》(第一作者),《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37.《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下)》(第一作者),《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38.《文化产品的国际化标准》,《文艺报》2006年3月14日39.《时代发展呼唤软实力》,《文艺报》2006年5月11日40.《当前国际文化贸易的特点》,《文化研究参考》,2006年第1期41.《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42.《媒介产品的国际营销》,《第七届国际传媒经济论坛论文集》2006年12月,3000字43. 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出口策略,《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44.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当代电影》,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45.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对策研究,《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46.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国际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47.中美文化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与对策(第二作者),《国际贸易》,2008年第10期48.新媒体发展与当代传媒经济研究新课题,《传媒产业评论》 2008年12月出版49.国际文化贸易新趋势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策略,《文化产业导刊》2010年第3期50.城市传媒集团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与经营创新,《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51.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 1.《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2.《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与刘悦笛联合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3.《西方媒介产业概观》(书稿)4.《当代文艺思潮论稿》(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撰稿一万字5.《国际文化发展报告》,第一编委,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出版6.《国际文化贸易概论》,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7.《国际文化贸易丛书》(七卷本),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即出8.《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9.《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10.《中国电视媒体运营管理实务》,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出版11.《中国传媒经济英才》,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12.《新媒体经营与法律系列丛书》(七卷本),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010年出版13. 《文化市场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14.《文化创意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1.影视创作生产重大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经费15万,2010年2.历史唯物史观与当代文艺思潮(主要成员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费35万,2004~2007年3.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费80万,2008~2011年4.国际文化经济与文化贸易发展前沿报告(课题负责人),中宣部、文化部委托,经费40万,2005年5.复杂经济形势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影响(课题负责人),国家广电总局课题,经费15万,2009年6.国际传媒产业重构与中国传媒产业的国际化道路(课题负责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经费15万,2009年7.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商务部研究室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5年;8.北京市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经费5万,2006年9.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课题负责人),文化部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7年10.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指数体系设计与编制研究(课题负责人),文化部委托课题,经费 5万2008年11.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6~2007年12.尼日利亚NOLLYWOOD影视城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中土北亚集团委托课题,经费25万, 2006年13.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校级课题,经费3万14.中国·太湖文化论坛立项报告(课题负责人),中信集团、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委托,经费10万,2006年15.廊坊万种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概念策划(课题负责人),廊坊市政府委托课题,经费50万,2010年16.山东兖州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课题负责人),兖州市政府,25万,2010年 1.《市场、文化、权力:中国第二次文化革命的形成》(译文),《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万6千字2.《阿多诺的绝望:大众文化如何重振其创造性》,同上,千字3.《纪念布迪厄》,《文化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出版

学术研究方向: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影视声音艺术史,影视声音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字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声音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中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顾问《现代电影技术》编委会编委1999年 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电影评委组组长、评委1999年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评委1999年 《当代影视声音系列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1999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影片个案分析”专栏特约作者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顾问团科普顾问2001年 北京电影学院申博系列丛书《电影学新论》编委会编委2001年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委会委员2002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一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2003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2004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2005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三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2006年 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录音作品评委会评委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2006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2006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2007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评审专家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评审专家2008年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秘书长2008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2008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科研创新人才(2009-2011年度)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2010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声音研究文库》编委会主编、编委、作者2010年 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评委2010年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2010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2010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2010年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2010年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2010年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器厂金工车间车工197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读大学,获(电影录音)文学士学位1982年 浙江电视台技术部录音师1985年 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文工团录音室录音师1997年 中铁建总公司文工团高级录音师1997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讲师199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0年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课程研究生班毕业2000年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兼职教授2000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叶朗教授、博导)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02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职教授2002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办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2003年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2003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尹鸿教授、博导)2003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处长2005年 国家一级录音师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2011年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1、本科生课程录音艺术基础及实践技巧,影视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影视录音制片管理,影视声音基础,影视录音工艺,影视录音技巧,影片声音赏析,影视录音技术概论,影视声音艺术概论,影片分析,音乐录音工艺。 2、研究生课程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影视录音工艺及技巧,影片(声音)分析与赏析,影视声音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及学术方法,音乐录音工艺研究,影视声音美学研究,中国影视声音艺术史研究、电影声音、数字视音频制作研究。 (一)艺术及管理类文章1.挑战、机遇和展望,在广电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论文学术会上交流 2.从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读解——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3.“网络新生代”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4.读解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声,《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5.从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谈起──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6.让“国歌”声永世传唱──解析献礼影片《国歌》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7.读解高科技类型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8.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9.历史、现实和未来,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10.从声音学会奖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趋势──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11.新生代电影人的声音创作构思,《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12.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年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及运用(姚国强/李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14.影片《我的1919》的声音创作解析,《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被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15.“三性”的和谐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16.青春呓语——斑驳陆离的失真年代(姚国强/甘凌/李理),《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17.爱谁是谁和惟我独尊(姚国强/甘凌),《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18.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获美国《华文精撷》(Chinese Culture)杂志社2003年优秀华文奖19.体育片声音创作解读,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20.多元化电影音乐风格(姚国强/李涛),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21.风格化影片声音读解,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22.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23.经典声音理论辨析——评爱因汉姆的电影声音观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编著《中国当代思想宝库》转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三等奖;获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24.译文:电影中的声音——我们到底听到了什么?(姚国强/姚睿),《世界电影》,2004年第3期25.激情的浪漫主义(姚国强/吕甍),《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被《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5年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5年8月;获2005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26.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姚国强/刘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27.中国电影声音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作,被编著《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年7月28.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声音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学主办的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6年5月;被编著《艺术学》第3卷第2辑转载,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29.调研报告: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艺术创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获2008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二等奖”30.国内外大学生影视作品之比较—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概览与思索(姚国强/吕甍),被编著《北京影视传媒精品论文集》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学生电视节学术论坛上宣读,2005年12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31.影视同期录音的基本法则——解析“同期录音三原则”(上/下)(姚国强/王旭锋),《世界专业音响与灯光》,2006年第1期;被《现代电影技术》转载,2006年第4期;获2007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三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32.依托高等教育,构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5年11月;被编著《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全文转载,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6年会上宣读,2006年9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编著《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编著《中国教育理论参考》全文转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1月;获200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33.学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6年12月34.北京电影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回顾及展望——从“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规划,《北京电影学院简报》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北京电影学院宣传部,2007年3月35.也许真实,也许虚构:试论影片《西洋镜》的声音设计(姚国强/吕甍);被编著《镜子里的山:一次电影文化的冲撞》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36.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下册)转载,2008年1月37.在跨界中行走——与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8.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年度分析,被编著《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获200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论文类二等奖39.我院教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40.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中的新技术、新现象和新理论(孙杨/姚国强),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4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全文收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42.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DV时代》,2008年第11期43.我与社科规划的点点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44.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现代性的构建(姚国强/孙杨),被《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影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2月45.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学术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电影年鉴2008》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年1月46.电影声音创作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47.年度电影声音艺术分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郝昕),被编著《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48.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音乐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49.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1978-2008)(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50.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学术发展策略研究——兼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曾笑鸣/姚国强),被《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51.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52.新中国60年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回顾,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宣读,2009年10月;被编著《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4月年部分影片电影音乐评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54.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历程,被编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55.讲座:大片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应该走向何方,浙江传媒学院讲座,2010年05月18日;国家图书馆《艺术家讲坛》,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学院,2010年11月04日56.关于对电影声音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和设想,2010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报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获2010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优秀奖”,2010年10月57.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之道(姚国强/姚睿),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年学术论坛》宣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1年4月8日(二)工艺及技术类论文1.环幕立体声电影《华夏掠影》的录音工艺和制作(张君/姚国强)《电影技术》,1990年第12期2.超16mm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7年年会上宣读3.超16mm电影电视剧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影视技术》,1998年第1期4.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录音工艺中的发展及应用(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5.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是宣读6.环幕电影《龙城风光》数字多声道立体声录音新工艺(姚国强)《影视技术》,1999年第9期获2003年度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二等奖7.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姚国强)《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编著《电影艺术与技术》全文转载收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8.电影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述兼论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姚国强)被《影视声音论文集》全文转载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9.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录音工艺及其声音创作观念(姚国强/陈晨)《影视技术》,2001年第8期年度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奖综述(姚国强)《影视技术》,2001年第12期11.数字电影声音——3D时代的全维度环绕立体声(ADSS)的概念、创意与发展对策 (姚国强/姚睿)在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科技之光论坛》上宣读,2010年10月科研项目(三)出版著作1.教材:影视声音基础(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1998年2.编著:影视声音论文集(编委/作者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3.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作者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4.编著:中国电影美学:1999(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5.编著:电影艺术和技术(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6.译著:电影和电视制作(审校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7.专著: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姚国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第五届院级“精品教材”称号;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9.教材:音乐录音(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2002年10.专著: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工科著作类)三等奖11.译著: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姚国强/王旭锋/李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12.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13.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7年4月14.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获2010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2010年11月15.国家级“十一五”教材: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3月(四)科研项目1.《音乐录音工艺》课题组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2.《电影录音技术概论》课题组代理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3.《电影录音艺术概论》课题组骨干(在研)2000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项目4.《影视声音艺术研究》课题组骨干(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5.《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6.《影视声音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7.《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重点科研项目8.《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4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面上科研项目9.《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10.《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组长(已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1.《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5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12.《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3.《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史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项目14.《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15.《影视声音技术与艺术研究》课题组组长,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16.《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7.《科技创新平台—特色资源库-影视教育专题》课题组子项目组《学院大讲堂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18.《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影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影视录音专业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19.《电影声音的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2009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建设计划” 20.《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21.《从实践到理论:中国电影声音创意研究》(批准号:10DC16)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22.《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

197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任现代文学研究室实习研究员;1983年调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任中国电影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1991年任当代电影副主编、编辑部主任;2000年任当代电影主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2004年任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兼任社会职务主要有: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办公室副主任、第三至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本届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 索引序列
  • 当代电视杂志
  • 当代杂志电话
  • 当代电视期刊
  • 当代电力文化杂志
  • 当代电影杂志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