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肌钙蛋白研究论文题目

肌钙蛋白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肌钙蛋白研究论文题目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在正式动笔写作毕业论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

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

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采取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在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该药物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国内已有报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肺血流图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嗪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还能够调节心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够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川芎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

亦有研究报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对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应用价值[3].血浆N端脑钠肽在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显着升高,对肺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是检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方便、及时、准确、有效的方法[4].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可靠信号,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预采用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综合评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课题研究目标:

(1)明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合理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预后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观察HR,Rr,pH,CO2,PaCO2(mmHg),PaO2(mmHg),[HCO3-](mmol/L),SaO2(%)指标。

(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生化指标。

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研究对象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是保证该项研究完整进行的基本条件。(2)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在我院呼吸科都能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减少标本送检中间环节,是保证标本信息准确可靠的关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①入组标准:慢性肺心病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6版内科学“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②研究对象收集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40~90岁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情搭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5ml静脉滴注)。均为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他治疗相同。

③实验过程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④数据分析对研究组、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技术路线:

(1)收集病人。

(2)记录数据、整理资料。

(3)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3、试验方案: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4、可行性分析:

(1)冬季慢性肺心病患者数量多,病例资料容易收集,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我们医院呼吸科能够科内独立完成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轻松获得实验结果,余相关指标医院检验科也可获得。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得到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呼吸科应用广泛,该药物对改善患者微循环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以往研究中,较少检测生化指标,或检测指标项目较少而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以及药物疗效,不能及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本研究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以期客观评估临床疗效,及时的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1)20xx年10月1日-20xx年12月31日收集病例。

(2)20xx、2整理及分析数据。

(3)20xx、2-20xx、3撰写论文、定稿。

2、预期进展:各项计划规定时间内完成。

3、预期成果:发表2篇文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内科学,第6版,第二篇,第九章。

[2]蒲芋伶。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求医问药,1672-2523(2012)10-0191-01.

[3]童亚玲,李乾兵,徐建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血浆BNP与D-二聚体、及血流变学相关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3,32(4):1002-0217(2013)04-0278-03.

[4]仇爱民,陶章,张梅林等。脑钠肽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4)::631-632.

背景: 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影响了 非卧床环境(patients seen in the ambulatory setting) 中多达25%的患者。 它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潜在疾病,有时甚至是威胁生命的疾病的一种表现。 方法: 这篇综述是基于在PubMed中通过选择性搜索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以及相关指南。 结果: 呼吸困难一词是指各种各样的主观感知,其中一些会受到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 急性呼吸困难和慢性呼吸困难之间有区别:按照定义,后者已经存在了 四个多星期 。 病史,体格检查和观察患者的呼吸模式通常会导致正确的诊断,但是在 30%至50%的病例中 ,需要进行更多的诊断研究,包括生物标记物测量和其他辅助检查。 当同时存在多种潜在疾病时,很难确定诊断。 呼吸困难的原因包括心脏和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许多其他状况(贫血,精神障碍)。 结论: 呼吸困难的许多原因使其诊断具有挑战性。 它的快速评估和诊断对于降低死亡率和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是一种常见症状,影响了非卧床环境中多达25%的患者。 它可能是由许多不同的潜在疾病引起的,其中一些疾病可能会急性发作并危及生命(例如,肺栓塞,急性心肌梗塞)。 因此,快速评估和有针对性的诊断研究至关重要。 重叠的临床表现和合并症,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会使呼吸困难的诊断评估成为一项临床挑战,因此“呼吸困难”一词涵盖了多种主观经验。 这种症状的存在可用于预测高的死亡率。 这篇综述是根据在PubMed中进行的选择性搜索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依据的是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德国心脏病学会(DGK)和德国肺病与呼吸内科学会的最新指南,以及有关普通内科教科书中包含的信息。 搜索词包括以下内容:“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流行病学”; “呼吸困难,初级保健,患病率”; “呼吸困难,患病率”; “呼吸困难,指南”; “呼吸困难,病理生理学”; “呼吸困难,原因”; “呼吸困难,全科医生”; “呼吸困难,初级保健”; “呼吸困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PLATO 试验”; “呼吸困难,副作用”; “ EMS,呼吸困难”; “ ED,呼吸困难。” 在共识性论文(1)中,美国胸科学会将呼吸困难定义为“一种呼吸不适的主观体验,包括不同强度的感觉...。 它来自多种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可能诱发继发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呼吸困难是总括性主观经验的统称,包括努力呼吸即濒死感或窒息以及对空气的饥饿感。 呼吸困难的 主观性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其任务是确定诊断并判断潜在疾病及其严重性。 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正在研究中。 当前的解释性假设基于调节环路的概念,该电路由集中传递的传入信息(来自pH,CO2和O2的化学感受器以及肌肉和肺中的机械感受器[实质中的C纤维,在支气管和肺血管中的J纤维])和与之相应的通气反应(2)。 从强度的简单描述(视觉模拟量表,Borg量表)到多维调查表(例如,多维呼吸困难描述),可以使用各种仪器来评估呼吸困难。 这些工具已经过验证,可用于交流。 还有其他特定于疾病的分类,包括纽约心脏协会(NYHA)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分类(2,3)。 呼吸困难是普通实践和医院急诊室的常见症状。 据报道,在急诊室就诊的患者中有%存在呼吸困难(4); 在一般临床诊疗中,有10%的人抱怨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时呼吸困难,而25%的人抱怨剧烈运动(例如爬楼梯)时出现呼吸困难(5)。 对于1-4%的患者,呼吸困难是他们咨询医生的主要原因(6,7)。 在专业实践中,患有慢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占心脏病医生所见者的15%至50%,而占肺病医生所见者的不到60%(2)。紧急医疗救援队看到的患者中有12%有呼吸困难,其中一半需要住院; 那些住院治疗的人的院内死亡率大约为10%(8)。 如表1所示,基础诊断的分布因情况而异。 对患者症状进行更精确的分类有助于鉴别诊断。 有多个要考虑的标准(3): 1. 病程 * 急性发作 vs 慢性发作(持续四个星期以上)vs 已有症状的急性恶化 * 间歇性 vs 永久性 * 某一次(突然出现) 2. 情境性 * 休息时 * 劳累时 * 伴随的情绪压力 * 体位有关 * 特殊的暴露有关 3. 病因 * 与呼吸系统有关的问题(呼吸,气道,气体交换)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其他原因,例如贫血,甲状腺疾病,身体状况不佳(即肌肉无力) * 精神因素 同时存在多种以上的基础疾病有时会使呼吸困难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老年多病患者中。 急性发作的呼吸困难可能是危及生命的疾病的一种表现。警报信号包括意识模糊,明显发绀(作为新发现),说话时呼吸困难以及呼吸费力或呼吸衰竭。应立即评估对生命的潜在威胁。必须对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液中的氧饱和度)进行测量,以便及时做出下一步决定,特别是患者是否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急诊或接受侵入性治疗辅助通气。 呼吸频率是病情敏锐度和严重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入院时呼吸频率升高表明预后较差(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可能性更高,死亡率更高)(10、11),并且在急救医学和重症监护的许多评分系统中都是独立的参数(例如,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和APACHE II)。 最初的误诊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并伴有更高的死亡率(12)。 大多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人都感到自己处于严重危险中。 通常,诸如恐慌,焦虑和沮丧之类的情绪因素还会加重患者的主观痛苦。 有关潜在疾病的更多线索可以来自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诊断,干预和手术)以及除呼吸困难以外的指向特定诊断的症状和体征(表2,e表1)。 e表2列出了急性呼吸困难的可能原因。 心电图可以检测出急性心肌梗塞或心律不齐。 胸部X光平片可显示出肺充血,气胸或肺炎。 称为生物标志物的特定血液检查在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利钠肽,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可用于排除临床相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13-16)。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中,建议BNP的阈值<100 pg/mL,NT-proBNP的阈值<300 pg/mL,以排除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7)。 请注意, 有症状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患者的阈值明显较低(分别<35 pg/mL和<125 pg/mL)。 据报道,利钠肽对排除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阴性预测价值为94%至98%(17)。 如果临床证据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呼吸困难的原因,那么连续测定心肌肌钙蛋白(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会有所帮助。 这可以用来高度肯定地排除急性心肌缺血(18); 阳性测试结果的阈值(或上升阈值)取决于所使用的特定测试。 重复检测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缺血的阳性预测值为75%至80%(18)。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水解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血栓形成事件后发现它们的浓度更高。它们在肺栓塞的诊断评估中具有 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 ,但由于 D-二聚体浓度升高并没有特异性,因此不能用作筛查试验 。在常规实践中,在测量D-二聚体之前,应首先通过其他方式评估发生急性肺栓塞的可能性,例如,采用风险评分(例如Geneva评分)或更常用的 Wells评分 (e表3)。如果肺栓塞的可能性很低(或在某些情况下为中度),则正常D-二聚体浓度有很高的可能性排除肺栓塞。另一方面,如果Wells评分较高,表明很可能发生肺栓塞, 则诊断评估的下一步是影像学研究 。此外,在当前的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强调了使用年龄调整后的阈值(对于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阈值推荐为年龄×10 µg / L)可提高D-二聚体测试的特异性,同时将其灵敏度保持在97%以上(19,20)。 患有急性肺栓塞的患者中的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也可能升高,导致临床上相关的右心劳损[19]。 肌钙蛋白实际上可以在任何急性肺部疾病中升高。 如果有任何临床相关的右心脏劳损的证据,应通过胸腔超声心动图及时评估患者。 慢性呼吸困难通常是由以下几种原因之一引起的:支气管哮喘,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间质性肺疾病,肺炎和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恐慌症,躯体疾病)(3、12)。 eTable 2中给出了进一步的原因。但是,在老年多病患者中,通常很难将呼吸困难归因于单个原因。 同样,这里的临床病史(包括危险因素,暴露和先前的疾病[表2,表1])通常指向正确的诊断或至少缩小了鉴别诊断的范围。 但是,仅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就可以仅仅根据病史做出正确的诊断(21-23)。 伴随听诊(显示,例如,肺部充血或呼吸音缺失或增强的证据),观察患者的呼吸模式通常会为可能的潜在疾病提供更多线索。 快速,浅呼吸 反映出间质性肺疾病的肺顺应性降低,而 深,慢呼吸 是COPD的典型特征(24)。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进一步的诊断测试; 一种建议的通用诊断算法已经过临床测试(22)。 一些作者建议分多个步骤进行诊断测试,并在每个步骤中提高特异性,以便每个测试的结果都可以正确选择下一个。 通常,仅凭病史和体格检查就可以怀疑特定的诊断,但是,如果不可能,可以进行少量的基础检查,作为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和保持诊断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将进一步测试的需要降到最低(图1)。 肺功能描记法可以通过区分心脏和肺部疾病来帮助确定主要原因。 根据这些初步发现,可以为下一步选择适当类型的辅助诊断测试,例如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有创右或左心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图1)。 初始测试的选择尤其应取决于根据可能的诊断。 这种选择性测试相对于更全面的测试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过多的测试。 显然,它的缺点是潜在的诊断延迟以及呼吸困难多因素患者可能无法得出诊断。 在某些情况下,只有通过多种检查才能弄清呼吸困难的原因。 在一项针对1969年没有已知心脏或肺部疾病的呼吸困难患者的研究中,试图确定哪些参数对确定合适的进一步诊断测试类型有最大帮助(25)。 研究了以下参数: 呼吸困难患者诊断的 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是FEV1, NT-proBNP浓度 以及CT上气肿改变的百分比。 支气管哮喘–原因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阻塞。患者抱怨经常有气促发作,通常在晚上也有发作。可能存在多种过敏因素。诱发因素可能包括呼吸道刺激,过敏原暴露,运动,天气变化和(呼吸道)感染。听诊发现由于阻塞而引起的呼气性喘息。肺活量测定法显示一秒钟的呼气量(FEV1)和呼气峰值流量(PEF)均降低(26),这两者在发作之间的无症状间隔中可能是正常的。吸入支气管扩张药(β2-激动剂或抗胆碱能药)后,梗阻和症状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急性呼吸困难发作称为恶化。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呼吸急促,喘息和呼气时间延长(2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当咳嗽连续两年内至少持续三个月时,就存在慢性支气管炎。在COPD中,慢性炎症导致肺实质破坏,从而导致肺过度膨胀和弹性恢复力下降。 COPD通常以下气道的固定阻塞为特征。受影响的患者通常超过40岁,几乎都是吸烟者或过去吸烟者(28-30)。肺功能检查和人体体积描记法可提供进一步的诊断帮助。 Tiffeneau指数(FEV1 / IVC,其中IVC是吸气的肺活量)通常低于,并且残留量可能会由于肺过度膨胀而升高。 一氧化碳扩散异常低表示气肿 。胸部X线平片显示膈肌阴影变平,并且常有肺血管的稀疏。需要住院治疗的病情加重与预后差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左心衰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并且 经常与左心衰竭一起被发现 (28、29)。 许多当前或过去的吸烟者都患有类似于COPD的症状,却没有达到经典的定义。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这些患者的病情加重,日常活动减少,以及气道改变(气道壁增厚)的解剖学证据与COPD患者一样。他们经常用抗气道阻塞的药物治疗,尽管缺乏这种做法的证据(31)。 肺炎-呼吸困难是肺炎的主要症状,主要表现在65岁以上(约80%)的患者中(29)。 胸痛,发烧和咳嗽是典型的伴随症状。 检查显示呼吸急促,吸气啰音,有时还出现支气管呼吸。 实验室检查(炎症参数;严重情况下动脉血气分析中的低氧血症),胸部X线检查以及某些情况下的胸部CT检查有助于诊断。 CRB-65评分用于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 每个出现的项目都会获得一个积分:C代表新发疾病的意识障碍,R代表呼吸频率≥30 / min,B代表收缩压<90 mmHg,舒张压≤60 mmHg,65岁以上≥65。 该分数可以作为住院需求的指南。 得分为0的患者通常可以在医院外接受治疗; 得分为1的低氧血症和合并症应住院治疗; 得分为2分或更高的患者均应入院(32,33)。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报告慢性呼吸急促和干咳,并且他们经常吸烟(34)。 检查发现肺底有啰音,有时还会发现杵状指。 肺功能测试显示低肺活量(VC)和总肺活量(TLC),正常的高Tiffeneau指数以及减少的CO扩散。 间质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是复杂的,并且从一种类型的间质性肺疾病到另一种类型,其预后和治疗也不同。 最好咨询肺科医生(29、35)。 肺栓塞-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通常以急性发作的呼吸困难为特征。 患者常报告胸膜疼痛,有时咯血。 检查发现呼吸浅和心动过速。 通常有证据表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来源(19)。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随呼吸困难,还有其他症状,包括疲劳,运动耐力下降和体液潴留(17)。 常见原因是晚期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 射血分数降低(HFrEF)的心力衰竭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40%的心脏衰竭与心脏充盈压高的保留射血分数(HFpEF)的心力衰竭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临床区别 (图2)。 还有一种新近描述的实体,称为具有中程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HFmrEF,其有舒张功能障碍的征象,并且LVEF在40%至49%之间)(17)。 在所有类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搏出量和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超声心动图是主要的诊断测试。 它可以借助替代参数来评估收缩和/或舒张功能的降低(图2)(36)。 冠心病 —呼吸困难也可能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症状,虽然它不是“经典”症状(37)。 它可以与心绞痛同时存在,也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主要或唯一症状,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 病史,特别是呼吸困难发作的时间和地点(压迫感,寒战等)通常提示冠心病是潜在的原因。 来源不明的呼吸困难患者应评估可能的冠心病。 该评估包括常规的测功学以及与影像学研究相结合的压力测试,例如应力超声心动图,心肌灌注显像和应力磁共振断层扫描。 提示阳性发现后应进行心脏导管检查(37)。 呼吸困难更常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心肌梗塞以及心源性休克中由于低心排量引起的症状群的一部分(18、39)。 瓣膜性心脏病–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瓣膜性心脏病是呼吸困难的进一步可能原因。 最常见的瓣膜疾病是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40)。主动脉瓣狭窄的典型发现包括身体机能下降,晕厥和头晕发作,有时还出现类似于心绞痛的胸痛。 听诊通常指向诊断(在第二肋间间隙胸骨旁听到最大的收缩期心脏杂音,并传导至颈动脉)。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表现出心力衰竭的迹象。 由于左心房容量超负荷,心电图常显示出房颤。 在这里,听诊也指向诊断(心脏顶上的全收缩期杂音,有时投射到腋窝中)。 超声心动图是权威的诊断研究。 心脏病和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 如果在这两个器官系统之一中发现呼吸困难的原因,则必须继续在另一个器官系统中寻找可能的其他原因,因为合并症很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贫血定义为男性的血红蛋白(Hb)值低于 mmoL/L(13 g/dL)或女性低于 mmoL / L(12g/dL)。对于呼吸困难没有明显的Hb阈值。贫血需要在所有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评估,尤其是当Hb浓度低于11g/dL或由于不清楚的原因而下降时。 会影响呼吸道的耳鼻喉疾病也会引起呼吸困难。 在上呼吸道障碍中,除呼吸困难以外的主要症状是喘鸣(支气管肺气道受损时为呼气,声门上气道受损时为吸气, 声门处或声门下方为双相呼吸道受损 )。 一条经验法则指出, 当潮气量减少30%时会出现呼吸困难 (e1)。 可能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畸形,感染,创伤,瘤形成和神经源性障碍。 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肌肉疾病,例如杜氏肌营养不良,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例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和神经病,例如格林-巴利综合征(e1)。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疾病除了呼吸困难外,还有其他神经系统表现。 在进行了广泛的体格检查后,诸如焦虑症,恐慌症,躯体化障碍或“功能性疾病”之类的精神疾病应被视为排除诊断。 通过分心或体育锻炼来改善呼吸困难可能是此类干扰的线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医源性(药理)呼吸困难的原因。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可通过其β2阻滞作用引起支气管痉挛,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发作。 抑制环加氧酶1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通过增加脂加氧酶的活性导致花生四烯酸向白三烯的转化增加; 白三烯反过来会引起支气管收缩。 此外,乙酰水杨酸(该类药物的成员)如果以高剂量服用,也会通过中枢受体引起呼吸困难。 尽管最初的PLATO研究(e2)显示它在%的患者中出现,但血小板凝集抑制剂替格瑞洛引起的呼吸困难在常规实践中无疑是罕见的事件。 该作用可能是由 腺苷受体 介导的。

心肌肌钙蛋白检测临床运用论文

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利钠肽前体进行检测,并通过所得数据对其在心肌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相关分析以及分析。肌红蛋白可用于对心肌损伤早期的快速恢复,在早期恢复过程中是最早可以预测的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I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跟踪特性,也是心肌损伤生化标记物中特异性最好的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在临床中使用最广,但特异性较心肌肌钙蛋白I特异性差。血同型半胱氨酸可应用于冠心病的早期检测,对冠心病的后期治疗过程也具有重要作用。脑利钠肽前体的应用可以对心肌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可以通过其相关数据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并且其数据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通过对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利钠肽前体进行检测,对心肌损伤疾病患者的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且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血同型半胱氨酸、脑利钠肽前体不同的变化水平也可说明该生化标记物在疾病中的参与程度,因此对该几种生化标记物的检测对治疗心肌损伤疾病患者有重要意义。

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什么?首选答案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几年这样回答没问题,现在由于“高敏感肌钙蛋白”的出现,这样回答就不准确了。著名专家Alan Wu教授在2013年6月的一次讲座幻灯片中引用了一张“三车追尾车祸现场”照片,很形象地讲述了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目前所出现的局面。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关键还是交流不够。临床医生对高敏肌钙蛋白学习了解不够;检验科主动走入临床的宣传交流不够。再加上还有一些检验科的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时刻保证结果的精确和可控等。 这些问题几年前在欧洲已出现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马上要批准其投入临床,也会遇到这些问题。但美国人在正式使用前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一些“共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先让临床医生知道如何最佳地应用及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在我国,许多医院已使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试剂有4年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规避一些问题,如何统一认识?我们认为,检验与临床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借鉴欧美经验,避免走弯路或回头路,尽快形成共识。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敏肌钙蛋白”是检测实验特性的反映(即检测敏感性的提高),而非反映心脏肌钙蛋白的新形式。大多数“高敏”试剂只是加大样本检测量,标记抗体检测浓度的增加,降低缓冲液本底信号及反应时间延长等方面做了优化改进。 改进的结果是检测敏感性有了10倍的提高,胞浆内6%-8%游离肌钙蛋白的释放就能检出。由于试剂校准物是大肠埃希菌人类cTnT重组体,cTnT第5代试剂校准物与第4代不完全相同,所以同一样本检测的结果会不同,如第4代hs-cTnT临界值(cut-off)值为30ng/L,而第5代cut-off值为50ng/L。关于cTnl标准化问题,虽然一致性的改善达10倍以上,但标准化问题仍未解决。 当cTn升高与临床状况不相关和(或)其升高随时间的改变而无变化,则要考虑分析假阳性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纤维蛋白干扰,应再离心重做。一些干扰性抗体会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实验室使用封闭抗体(试剂盒内应配有)会很容易解决。另外,使用倍比稀释也可以辨别干扰物质对hs-cTn而言,样本的前处理及上述问题的关注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要实现几个统一。第一,命名统一,现英文文献中出现“high-performance”,“highly sensitive”,“high-sensitive”,“ultra sensitive”,“noval highly sensitive”,“sensitive”,“high sensitivity”等。Apple等建议Clinical Chemistry杂志及所有科学文献中统一使用“high-sensitivity”。 同样国内名称也很多,如“高敏”,“高敏感”“超敏”,“增强型”“超超敏”等,建议统一称为“高敏肌钙蛋白(hs-cTn)”。第二,定义统一,要求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第99百分位值处的变异系数(cv)值≤10%。其次.健康人群中,低于第99百分位值的检出率要超过50%(最佳状态>95%)。 目前,有5种hs-cTnl及1个hs-cTnT试剂能满足上述标准,但只有Roche的hs-cTnT检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国除外,目前为止FDA未批准),其他几种hs-cTnl试剂在2014年会陆续在国内注册批准而投入临床应用。最后,单位统一,单位统一才能避免混乱,建议采用:ng/L或pg/ml,替代目前常用的mg/ml或ug/L。 2012年“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尽管再次提出以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MI的cut-off值,但文件中明确要求第99百分位值MI诊断的辨别能力,必须与所使用的具体试剂及所在实验室的质控情况来决定。 试剂商要结合使用人群的实际情况提供各自试剂的第99百分位值,且反复强调同一样本不同的检测试剂的结果会不同,不同的试剂第99百分位值会不同。但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数据的一致性较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用于第99百分位值的统计分析和计算。 健康人群的定义是什么仍是当前争论的热点。Apple和Collinson认为健康人群的判断要考虑几点:(1)询问个人用药史,如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类药服用史;(2)易引发心血管病变的并发症,如肾病或糖尿病史;(3)临床大夫通过查体,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确定。 根据心脏病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分为年轻人组(<30岁)和中老年人组(>30,中位值60-65岁,代表着心脏病的高发年龄),各自选择健康人群,要求询问既往病史,判断潜在的疾病状况,以及检测BNP/Nt-proBNP以排除心功能不全者。分组要考虑性别平衡及种族及人种。 有文章要求更高‘纠,即参考范围的确定应该参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血压、血糖,血清肌酐、BNP在正常范围内,无服用治疗心脏病药物,通过心脏超声,心脏MRI/CT检查无结构性心脏病等,满足这些条件是一个很大挑战,特别是老年人群。 CLSI的建议是每组最少120人,但这只适用于正态分布非参数评估方法的95%(和)参考区间的制定,其不适合第99百分位值的制定,建议300-500人比较恰当。 使用前一代试剂在临床实践中考虑生物学变异不现实,因为这些试剂不能可靠地在健康人群中检出cTn,大多数试剂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小于15%。Apple进行了上述5种高敏试剂生物学变异的研究,他发现个体内变异,,;参考值变化范围在±。 2007年及2012年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关于肌钙蛋白检测有两个条件,即≥第99百分位值,同时要求该处CV值≤10%,满足这两种要求可以发现系列检测的显著变化。 尽管第99百分位值处的cv值≤20%并不会导致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误判,但如果该处cv值≤10%的话,这对实验室及临床医生是非常有帮助,因为,这可使他们相信检验报告及随时间而变的变化值,这不是分析“噪音”所致。 2012年第3版“心肌梗死诊断全球定义”再次强调:心血管标志物检测(最好是肌钙蛋白)升高和(或)降低,至少1次测定值超过第99百分位的数值,伴有下列至少一项:缺血症状;ECC改变;影像学证据。把肌钙蛋白检测作为诊断MI的首选及必要条件。 但我们必须知道:肌钙蛋白是实验室对心肌坏死/损伤的检测,而MI是临床诊断。所有任何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解释都不能脱离临床背景。不要忘记:hs-cTn应用到临床的主要挑战是不恰当的检测及对结果不正确的解读,而不是标志物本身。 诊断ACS的基石仍然是完整和详细的病史,心电图和cTn的结合是当前诊断的核心。一句话“临床背景是关键”。用好了,才会在解渎、诊断、危险分层及患者管理等方面“游刃有余”。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心肌梗死或损伤标志物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从“传统的心肌酶谱”到曾经的“金标准”CK-MB,再到目前为止最特异的心肌损伤/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T/I;从曾经的“心肌梗死标志物”到“心肌损伤标志物”;从单纯的心肌梗死诊断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危险分层概念的提出。 这些都体现出检验医学在心血管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这样做的关键是使患者获益。近几年,肌钙蛋白检测的最低检出限在不断下降,同时检测的精密度在不断上升,推出了“高敏肌钙蛋白”,导致诊断心肌损伤的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知到:肌钙蛋白检测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但不能反映特异性的损伤机制。 也就是说,目前是“只管后果,不管过程”。因此,我们的惯性思维也要改变,现在必须知道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归因于四个方面:1型MI或2型MI;非ACS急性病情状况;或非ACS慢性病情状况。 既然有上述四种情况存在,故在具体临床应用中,“高敏肌钙蛋白”受到“非议”就在所难免。但不能因为非议/不理解而退缩不前,甚至走回头路。 因为: 一、采用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MI的cut-off值,使以前被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现更多地被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这有利于临床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获益,这是高敏肌钙蛋白应用到临床的主要价值之一。 二、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患者预后不好,要积极寻找病因,积极治疗,这已形成共识。尽管欧、美国家也有医生抱怨许多情况肌钙蛋白升高与ACS无关,称其为“troponimemia”或“troponinosis”,但他们在积极面对,同时不回避存在问题。 1.充分了解高敏肌钙蛋白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要知道会有相当一部分(50%-95%以上)所谓“正常人群”可以被检测出;要知道高敏肌钙蛋白血中检出时间窗会比前一代产品早2-3h;要知道其对心肌损伤的检测有帮助; 要知道肌钙蛋白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检测指标(个体指数较低),要考虑生物学变异,即个体内变异对连续结果判断的影响,相似人群hsTnT(CVi,48%),hsTnl(CVi,)和个体间变异。 2.检验科的结果要精确可控:分析变异≤20%,最好<10%(第99百分位值处cv值>10%,就不能称其为“高敏感”);出报告要快,TAT时间<60min(最好<50min);设备要24h开机,做好低水平浓度室内质控,参加高质量室间质控;加强设备保养,保持设备最佳状态。 3.临床医生要尽快知道肌钙蛋白升高是急性升高还是慢性升高:即使是急性升高同样也存在有AMI和非心肌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NAMI)。 非心肌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则有下列情况: (1)直接性心肌损伤:CHF、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炎症、心肌炎、心包炎、恶性肿瘤、肿瘤化疗、创伤、电休克、心脏射频消融术、浸润性疾病、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2)其他原因如肺栓塞、脓毒血症、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五、肌钙蛋白检测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是否有必要** 2011年2月的AACC NEWS上公布的几种“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系统”,如Beckman Coulter Access hs-cTnl[最低检测限(LOD) ,99th% ,10%CV ,低于99t%检测值≥95%];Nanosphere hs-cTnl(LOD ,99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75%-95%); Roche-hs-cTnT(LOD ,00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95%);Singulexmolecular cTnl(LOD ,99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95%),上述有几个LOD<1 pg/ml。 在目前临床需要继续提高敏感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因为,最终判断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具有器官特异性,而无疾病特异性”问题还是要通过对心肌细胞相关损伤蛋白修饰作用不同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提高检测灵敏度来解决。 Omland等使用雅培新一代hs-cTnl检测试剂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慢性阶段,hs-cTnT和hs-cTnl释放浓度的相关性为中度,这提示两者的释放机制和潜在的降解方式可能不同。进一步讲,hs-cTnl而非hs-cTnT是显著和独立的预测先前和随后发生AMI的相关因素。 其发现在AMl发生前,hs-cTnl出现在血循环中比hs-cTnT更重要。每种cTn亚单位起到独立的功能作用,不同的片段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生物特征及转录特性不同),其反映细微的心脏损伤病因学及从血中的清除机制不同,这是否存在不同的诊断和预测特性,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另有研究发现:hs-cTnT可作为一个诊断工具,即立即排除AMI。他们使用Roche第5代cTnT检测试剂(Lod<3ng/L,第99百分位值14ng/L),对703位因胸痛怀疑AMI的急诊患者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随访。 发现,hs-cTnT>14ng/L者中,111例为AMI,101例为非AMl;hs-cTnT3-14ng/L者中,有19例为AMI,277例为非AMI患者;特别引人关注的是195例hs-cTnT<3ng/L患者,半年内无一例最终诊断为AMI。 他们的研究很好地证实了:高于第99百分位值,不全是AMI;低于第99百分位值者,不能立即排除AMI;低于最低检测限(Lod)者,可立即排除AMI。为此,克利夫兰心脏中心急诊医生Peacock专门为本研究写下评论性文章:阴性的价值。 尽管只有的胸痛患者通过这一单一实验进行了排除AMI,这一数字的临床相关性可能太小,但这一策略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获益是巨大的,这意味着AMI的精确排除。所以,如果在症状出现后6-9h还没有hs-cTn的升高,则不要考虑MI。 关于药物的心脏毒性作用,专家共识一致认为:对于检测药物相关心肌损伤,hs-cTn是最佳生物标志物。现在制药公司已开始使用hs-cTn去评估潜在的心脏毒性成分,这些研究有可能揭示出新的潜在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意义,但这些都是要有检测的高敏感性做保障。 如此广泛地检测到低水平cTn水平,尽管对其结果的解释将面临挑战,但会开启一个新时代,即对于亚临床人群筛查和提高疾病的监测速度。所以,Jaffe在文章的最后讲到: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因为,肌钙蛋白升高可以揭露一些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这些会有利于患者。 hs-cTn的高阴性预测值和低假阴性率是明确的,但阳性预测值也给临床带来“麻烦不断”。尽管反复强调:要着重考虑cTn升高意味着什么,而不是降低MI的诊断阈值。cTn升高意味着预后不良,但由于cTn升高而引起的不恰当治疗同样也很危险。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人们在尝试各种检测流程。 尽管cut-off值降低会带来诊断敏感性提高,特异性降低的“双刃剑”问题,但“抬高门槛”则“高敏”就没有意义,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定会“漏诊/掩盖”许多问题,这不利于患者的及时干预治疗。 2007年和2012年全球心梗定义都提到的肌钙蛋白“升高或降低”模式,其含义就是连续监测、动态观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只有肌钙蛋白浓度很低时使用动态观察才有价值(当然动态会改善诊断急性损伤的特异性,但牺牲敏感性)。 NACB建议两次结果相差20%(以基线为基础),但这一值只是经验之谈,因为,这一值已超过了分析变异(是分析变异的最低要求)。随着hs-cTn的出现,的确有一些患者并没有心肌缺血/梗死,却出现“相对值较大,但绝对值不高”的情况,但这些,“小绝对值增高者”最终并不是MI。故有研究者提出按浓度的高低分段判断, hs-cTnT≤53ng/L,变化值以50%为标准,高于53ng/L则变化值以20%为标准。挪威实验室建议不用第99百分位值,而选定作为MI的cut-off值,以避免MI的过诊断(特别是老年人血循环中cTnT会高于,年龄、性别会导致不同的cut-off值)。针对hs-cTnl目前还没有较大型的研究提出具体方案。 针对会引起hs-cTn升高的上述4种情况(1型MI或2型MI;非ACS急性病情状况,或非ACS慢性病情状况),2012年ACCF关于肌钙蛋白升高临床解读专家共识列出诊断流程图供临床参考。 胸痛患者hs-cTn>第99百分位值时考虑两种情况: 一、慢性升高(hs-cTn升高,但连续监测无升高或降低情况出现),则考虑结构性心脏病,慢性肾脏疾病可能,建议超声心动图检测确认。 二、急性升高(经连续监测有升高或降低情况出现),结合[临床病史 ](),ECG或心脏影像检测等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缺血机制,如果不存在心肌缺血的可能,则考虑非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如肺栓塞,急性心力衰竭等,临床治疗原发病变,但要考虑cTn升高为预后不良标志物。 如果,临床判断考虑有心肌缺血损伤机制存在,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可能。其一,临床表现考虑由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则诊断为1型MI,按指南要求治疗AMI;其二,如考虑其他突发的非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如贫血,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性高血压等,这些情况则诊断为2型MI,临床要考虑纠正突发病变,考虑使用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 该流程的制定目的是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及缩短观察时间,这一流程在临床应用中效果如何?要经过临床验证。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指南性文件。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hs-cTn检测对患者的获益是巨大的,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仍将面临“无数挑战”,因为其是一个“不可知者”(agnostic)标志物,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肌损伤患者进行不同的实验指标的检查,探讨几种常见心肌损伤生化标记物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U640自动生化仪检测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脑利钠肽前体(pro—BNP),对其在心肌损伤疾病中的价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Mb检测在心肌损伤早期快速方面,是最早可测的标记物。cTnI的诊断窗口期最长,有较好的跟踪性,且是特异性最好的标记物。CK—MB应用最广,但是其特异性较差。Hcy可以在冠心病的早期检测出其活动,对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脑利钠肽前体(pro—BNP)有助于早期诊断心肌损伤,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结论心肌损伤疾病的患者,血浆中Mb、CK—MB、cTnI、Hcy、pro—BNP不同时段及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说明上述生化标记物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与其疗效观察有密切的关系。四项指标同时的检测可互为补充,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肌钙蛋白值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肺梗死、心力衰竭及其他导致心肌损伤的疾病如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数值越高,损伤范围越广。

肌钙蛋白是一种常见的检查的项目,当肌钙蛋白大于的时候,基本可以判断为心肌梗死,通过心电图和患者的胸痛的症状,就能够达到确诊,得了心肌梗塞以后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平时一定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另外通过诊断的时候也要了解是哪些,类型的心肌梗死,然后进行对症的治疗。

扩展资料

心肌肌钙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对心肌损伤的诊断 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

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患有各种冠状动脉疾患的病人必然会发生心肌细胞损伤。有些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完全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不稳定心绞痛就是其中之一),但却伴有某些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TnT等)升高,从而导致细胞内的组成成分渗漏入外周血循环

这使得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成为可能。cTnT和cTnI在AMI后(3~6 h)血中浓度很快升高,和CK-MB(3~8 h)相当或稍早,它们测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CK-MB。

cTn具有相当长的诊断窗口期(cTnI 7~9天,cTnT更长)。cTn对急性胸痛病人(无论有无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均优于CK-MB。研究表明:在对AMI的诊断方面cTnI和cTnT无显著差异,都能鉴别出CK-MB所不能检测出的心肌损伤。相对cTnT而言,cTnI显示出较低的初始灵敏性和较高的特异性。

就上升的相对值来说,cTnT比cTnI高;在不稳定心绞痛病人中cTnT上升的频度比cTnI高。在AMI后30天死亡率的预报方面,cTnT优于cTnI。 无论是不稳定心绞痛还是无Q波的心肌梗死,最初24小时的cTnT最具预后价值。

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疾患病人的随访发现,cTnT和运动试验两项都正常者,死亡或AMI的仅1%;若异常,死亡或AMI可达50%。对急性冠状动脉疾患(包括心肌梗死)病人的随访研究发现。

cTnT小于 μg/L的病人的死亡率仅4%,相比而言,大于 μg/L的病人的死亡率则大3倍,发生休克的百分率大3倍,发生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的百分率也增加1倍。

对cTnI的观察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不稳定冠状动脉疾患病人中,cTnI大于 μg/L的病人死亡率较cTnI小于 μg/L的病人的死亡率大3倍多。因此,任何急性冠状动脉疾患病人同时测得cTn增高,应视为高危险性。 AMI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 静脉注入溶栓药物是近年来常用的AMI治疗方法,在治疗后判断是否出现再灌注也成为临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出现再灌注时cTnT往往有双峰变化:第1天由于梗塞开通后,血流进入病变部位,将游离的cTnT冲洗入血液而出现第1个峰;在第4天可观察到第2个较小的峰(主要来自cTn复合物中的cTnT)。这两个峰值的比率有助于判断是否出现再灌注:如第峰值大于第2峰值,即比值>,往往说明出现再灌注。

早期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指示物CK-MB、肌红蛋白(Mgb)、cTnT和cTnI在血栓治疗成功后的早期动力学比较研究表明,四种标志物在溶栓后释放的早期动力学基本相似,但是cTnT和cTnI在90 min的冠状动脉再灌注平均指数显著大于CK-MB和Mgb。

对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梗死的诊断在心脏手术中有重要作用。cTn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能够鉴别出没有达到常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判断标准的微小的围手术期心肌损伤。 对心肌炎的诊断 与CK活性相比,心肌炎时cTnT因其相对较高的血清检测值和较长的上升时间而具有较高的检测敏感性,血清cTnT可作为急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志物。

与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缺血性心脏病是晚期肾病病人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总死亡率的大约40%;这些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大约25%发展为AMI。因此,在晚期肾脏病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晚期肾脏病病人血清中,cTnT和cTnI的检测值存在着差异。晚期肾脏病病人的cTnT升高的可能原因有三:检测方法的交叉反应;cTnT在骨骼肌中的重表达;存在着微小心肌损伤。第二代cTnT分析法不会因为cTnT在晚期肾脏病病人骨骼肌中的重表达而产生假阳性,从而排除了分析法的交叉反应。

研究结果认为,晚期肾脏病病人血清中cTnT的升高可能是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损伤。 与骨骼肌损伤的鉴别诊断 心肌和骨骼肌细胞关系密切。在胚胎期,这两种肌肉的基因表达有多处相同之处。

但在最终分化时表达出现不同。因此骨骼肌损伤病人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特异性令人关注。由于第二代cTnT分析法已排除了分析法的交叉反应。因此,cTn可作为骨骼肌损伤病人的心肌损伤诊断时的较好的标志物。 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心肌损伤的诊断 甲状腺机能减退导致了胆固醇的上升,使病人易患冠状动脉疾病以及AMI。同时,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常有抽筋、肌痛等骨骼肌损伤症状。

因此,这种病人的血清CK、CK-MB、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此时,cTn是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心肌损伤诊断时较好的标志物。 药物作用观察 cTn还被用于观察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心脏的关系,了解是否改善或者加剧心肌缺血现象。 其他 如心脏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或急性心功能衰竭时,也常常出现cTn增高而CK-MB无异常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的检测原理文献论文

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什么?首选答案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几年这样回答没问题,现在由于“高敏感肌钙蛋白”的出现,这样回答就不准确了。著名专家Alan Wu教授在2013年6月的一次讲座幻灯片中引用了一张“三车追尾车祸现场”照片,很形象地讲述了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目前所出现的局面。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关键还是交流不够。临床医生对高敏肌钙蛋白学习了解不够;检验科主动走入临床的宣传交流不够。再加上还有一些检验科的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时刻保证结果的精确和可控等。 这些问题几年前在欧洲已出现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马上要批准其投入临床,也会遇到这些问题。但美国人在正式使用前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一些“共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先让临床医生知道如何最佳地应用及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在我国,许多医院已使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试剂有4年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规避一些问题,如何统一认识?我们认为,检验与临床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借鉴欧美经验,避免走弯路或回头路,尽快形成共识。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敏肌钙蛋白”是检测实验特性的反映(即检测敏感性的提高),而非反映心脏肌钙蛋白的新形式。大多数“高敏”试剂只是加大样本检测量,标记抗体检测浓度的增加,降低缓冲液本底信号及反应时间延长等方面做了优化改进。 改进的结果是检测敏感性有了10倍的提高,胞浆内6%-8%游离肌钙蛋白的释放就能检出。由于试剂校准物是大肠埃希菌人类cTnT重组体,cTnT第5代试剂校准物与第4代不完全相同,所以同一样本检测的结果会不同,如第4代hs-cTnT临界值(cut-off)值为30ng/L,而第5代cut-off值为50ng/L。关于cTnl标准化问题,虽然一致性的改善达10倍以上,但标准化问题仍未解决。 当cTn升高与临床状况不相关和(或)其升高随时间的改变而无变化,则要考虑分析假阳性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纤维蛋白干扰,应再离心重做。一些干扰性抗体会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实验室使用封闭抗体(试剂盒内应配有)会很容易解决。另外,使用倍比稀释也可以辨别干扰物质对hs-cTn而言,样本的前处理及上述问题的关注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要实现几个统一。第一,命名统一,现英文文献中出现“high-performance”,“highly sensitive”,“high-sensitive”,“ultra sensitive”,“noval highly sensitive”,“sensitive”,“high sensitivity”等。Apple等建议Clinical Chemistry杂志及所有科学文献中统一使用“high-sensitivity”。 同样国内名称也很多,如“高敏”,“高敏感”“超敏”,“增强型”“超超敏”等,建议统一称为“高敏肌钙蛋白(hs-cTn)”。第二,定义统一,要求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第99百分位值处的变异系数(cv)值≤10%。其次.健康人群中,低于第99百分位值的检出率要超过50%(最佳状态>95%)。 目前,有5种hs-cTnl及1个hs-cTnT试剂能满足上述标准,但只有Roche的hs-cTnT检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国除外,目前为止FDA未批准),其他几种hs-cTnl试剂在2014年会陆续在国内注册批准而投入临床应用。最后,单位统一,单位统一才能避免混乱,建议采用:ng/L或pg/ml,替代目前常用的mg/ml或ug/L。 2012年“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尽管再次提出以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MI的cut-off值,但文件中明确要求第99百分位值MI诊断的辨别能力,必须与所使用的具体试剂及所在实验室的质控情况来决定。 试剂商要结合使用人群的实际情况提供各自试剂的第99百分位值,且反复强调同一样本不同的检测试剂的结果会不同,不同的试剂第99百分位值会不同。但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数据的一致性较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用于第99百分位值的统计分析和计算。 健康人群的定义是什么仍是当前争论的热点。Apple和Collinson认为健康人群的判断要考虑几点:(1)询问个人用药史,如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类药服用史;(2)易引发心血管病变的并发症,如肾病或糖尿病史;(3)临床大夫通过查体,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确定。 根据心脏病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分为年轻人组(<30岁)和中老年人组(>30,中位值60-65岁,代表着心脏病的高发年龄),各自选择健康人群,要求询问既往病史,判断潜在的疾病状况,以及检测BNP/Nt-proBNP以排除心功能不全者。分组要考虑性别平衡及种族及人种。 有文章要求更高‘纠,即参考范围的确定应该参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血压、血糖,血清肌酐、BNP在正常范围内,无服用治疗心脏病药物,通过心脏超声,心脏MRI/CT检查无结构性心脏病等,满足这些条件是一个很大挑战,特别是老年人群。 CLSI的建议是每组最少120人,但这只适用于正态分布非参数评估方法的95%(和)参考区间的制定,其不适合第99百分位值的制定,建议300-500人比较恰当。 使用前一代试剂在临床实践中考虑生物学变异不现实,因为这些试剂不能可靠地在健康人群中检出cTn,大多数试剂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小于15%。Apple进行了上述5种高敏试剂生物学变异的研究,他发现个体内变异,,;参考值变化范围在±。 2007年及2012年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关于肌钙蛋白检测有两个条件,即≥第99百分位值,同时要求该处CV值≤10%,满足这两种要求可以发现系列检测的显著变化。 尽管第99百分位值处的cv值≤20%并不会导致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误判,但如果该处cv值≤10%的话,这对实验室及临床医生是非常有帮助,因为,这可使他们相信检验报告及随时间而变的变化值,这不是分析“噪音”所致。 2012年第3版“心肌梗死诊断全球定义”再次强调:心血管标志物检测(最好是肌钙蛋白)升高和(或)降低,至少1次测定值超过第99百分位的数值,伴有下列至少一项:缺血症状;ECC改变;影像学证据。把肌钙蛋白检测作为诊断MI的首选及必要条件。 但我们必须知道:肌钙蛋白是实验室对心肌坏死/损伤的检测,而MI是临床诊断。所有任何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解释都不能脱离临床背景。不要忘记:hs-cTn应用到临床的主要挑战是不恰当的检测及对结果不正确的解读,而不是标志物本身。 诊断ACS的基石仍然是完整和详细的病史,心电图和cTn的结合是当前诊断的核心。一句话“临床背景是关键”。用好了,才会在解渎、诊断、危险分层及患者管理等方面“游刃有余”。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心肌梗死或损伤标志物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从“传统的心肌酶谱”到曾经的“金标准”CK-MB,再到目前为止最特异的心肌损伤/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T/I;从曾经的“心肌梗死标志物”到“心肌损伤标志物”;从单纯的心肌梗死诊断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危险分层概念的提出。 这些都体现出检验医学在心血管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这样做的关键是使患者获益。近几年,肌钙蛋白检测的最低检出限在不断下降,同时检测的精密度在不断上升,推出了“高敏肌钙蛋白”,导致诊断心肌损伤的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知到:肌钙蛋白检测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但不能反映特异性的损伤机制。 也就是说,目前是“只管后果,不管过程”。因此,我们的惯性思维也要改变,现在必须知道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归因于四个方面:1型MI或2型MI;非ACS急性病情状况;或非ACS慢性病情状况。 既然有上述四种情况存在,故在具体临床应用中,“高敏肌钙蛋白”受到“非议”就在所难免。但不能因为非议/不理解而退缩不前,甚至走回头路。 因为: 一、采用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MI的cut-off值,使以前被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现更多地被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这有利于临床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获益,这是高敏肌钙蛋白应用到临床的主要价值之一。 二、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患者预后不好,要积极寻找病因,积极治疗,这已形成共识。尽管欧、美国家也有医生抱怨许多情况肌钙蛋白升高与ACS无关,称其为“troponimemia”或“troponinosis”,但他们在积极面对,同时不回避存在问题。 1.充分了解高敏肌钙蛋白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要知道会有相当一部分(50%-95%以上)所谓“正常人群”可以被检测出;要知道高敏肌钙蛋白血中检出时间窗会比前一代产品早2-3h;要知道其对心肌损伤的检测有帮助; 要知道肌钙蛋白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检测指标(个体指数较低),要考虑生物学变异,即个体内变异对连续结果判断的影响,相似人群hsTnT(CVi,48%),hsTnl(CVi,)和个体间变异。 2.检验科的结果要精确可控:分析变异≤20%,最好<10%(第99百分位值处cv值>10%,就不能称其为“高敏感”);出报告要快,TAT时间<60min(最好<50min);设备要24h开机,做好低水平浓度室内质控,参加高质量室间质控;加强设备保养,保持设备最佳状态。 3.临床医生要尽快知道肌钙蛋白升高是急性升高还是慢性升高:即使是急性升高同样也存在有AMI和非心肌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NAMI)。 非心肌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则有下列情况: (1)直接性心肌损伤:CHF、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炎症、心肌炎、心包炎、恶性肿瘤、肿瘤化疗、创伤、电休克、心脏射频消融术、浸润性疾病、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2)其他原因如肺栓塞、脓毒血症、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五、肌钙蛋白检测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是否有必要** 2011年2月的AACC NEWS上公布的几种“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系统”,如Beckman Coulter Access hs-cTnl[最低检测限(LOD) ,99th% ,10%CV ,低于99t%检测值≥95%];Nanosphere hs-cTnl(LOD ,99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75%-95%); Roche-hs-cTnT(LOD ,00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95%);Singulexmolecular cTnl(LOD ,99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95%),上述有几个LOD<1 pg/ml。 在目前临床需要继续提高敏感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因为,最终判断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具有器官特异性,而无疾病特异性”问题还是要通过对心肌细胞相关损伤蛋白修饰作用不同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提高检测灵敏度来解决。 Omland等使用雅培新一代hs-cTnl检测试剂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慢性阶段,hs-cTnT和hs-cTnl释放浓度的相关性为中度,这提示两者的释放机制和潜在的降解方式可能不同。进一步讲,hs-cTnl而非hs-cTnT是显著和独立的预测先前和随后发生AMI的相关因素。 其发现在AMl发生前,hs-cTnl出现在血循环中比hs-cTnT更重要。每种cTn亚单位起到独立的功能作用,不同的片段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生物特征及转录特性不同),其反映细微的心脏损伤病因学及从血中的清除机制不同,这是否存在不同的诊断和预测特性,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另有研究发现:hs-cTnT可作为一个诊断工具,即立即排除AMI。他们使用Roche第5代cTnT检测试剂(Lod<3ng/L,第99百分位值14ng/L),对703位因胸痛怀疑AMI的急诊患者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随访。 发现,hs-cTnT>14ng/L者中,111例为AMI,101例为非AMl;hs-cTnT3-14ng/L者中,有19例为AMI,277例为非AMI患者;特别引人关注的是195例hs-cTnT<3ng/L患者,半年内无一例最终诊断为AMI。 他们的研究很好地证实了:高于第99百分位值,不全是AMI;低于第99百分位值者,不能立即排除AMI;低于最低检测限(Lod)者,可立即排除AMI。为此,克利夫兰心脏中心急诊医生Peacock专门为本研究写下评论性文章:阴性的价值。 尽管只有的胸痛患者通过这一单一实验进行了排除AMI,这一数字的临床相关性可能太小,但这一策略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获益是巨大的,这意味着AMI的精确排除。所以,如果在症状出现后6-9h还没有hs-cTn的升高,则不要考虑MI。 关于药物的心脏毒性作用,专家共识一致认为:对于检测药物相关心肌损伤,hs-cTn是最佳生物标志物。现在制药公司已开始使用hs-cTn去评估潜在的心脏毒性成分,这些研究有可能揭示出新的潜在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意义,但这些都是要有检测的高敏感性做保障。 如此广泛地检测到低水平cTn水平,尽管对其结果的解释将面临挑战,但会开启一个新时代,即对于亚临床人群筛查和提高疾病的监测速度。所以,Jaffe在文章的最后讲到: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因为,肌钙蛋白升高可以揭露一些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这些会有利于患者。 hs-cTn的高阴性预测值和低假阴性率是明确的,但阳性预测值也给临床带来“麻烦不断”。尽管反复强调:要着重考虑cTn升高意味着什么,而不是降低MI的诊断阈值。cTn升高意味着预后不良,但由于cTn升高而引起的不恰当治疗同样也很危险。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人们在尝试各种检测流程。 尽管cut-off值降低会带来诊断敏感性提高,特异性降低的“双刃剑”问题,但“抬高门槛”则“高敏”就没有意义,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定会“漏诊/掩盖”许多问题,这不利于患者的及时干预治疗。 2007年和2012年全球心梗定义都提到的肌钙蛋白“升高或降低”模式,其含义就是连续监测、动态观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只有肌钙蛋白浓度很低时使用动态观察才有价值(当然动态会改善诊断急性损伤的特异性,但牺牲敏感性)。 NACB建议两次结果相差20%(以基线为基础),但这一值只是经验之谈,因为,这一值已超过了分析变异(是分析变异的最低要求)。随着hs-cTn的出现,的确有一些患者并没有心肌缺血/梗死,却出现“相对值较大,但绝对值不高”的情况,但这些,“小绝对值增高者”最终并不是MI。故有研究者提出按浓度的高低分段判断, hs-cTnT≤53ng/L,变化值以50%为标准,高于53ng/L则变化值以20%为标准。挪威实验室建议不用第99百分位值,而选定作为MI的cut-off值,以避免MI的过诊断(特别是老年人血循环中cTnT会高于,年龄、性别会导致不同的cut-off值)。针对hs-cTnl目前还没有较大型的研究提出具体方案。 针对会引起hs-cTn升高的上述4种情况(1型MI或2型MI;非ACS急性病情状况,或非ACS慢性病情状况),2012年ACCF关于肌钙蛋白升高临床解读专家共识列出诊断流程图供临床参考。 胸痛患者hs-cTn>第99百分位值时考虑两种情况: 一、慢性升高(hs-cTn升高,但连续监测无升高或降低情况出现),则考虑结构性心脏病,慢性肾脏疾病可能,建议超声心动图检测确认。 二、急性升高(经连续监测有升高或降低情况出现),结合[临床病史 ](),ECG或心脏影像检测等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缺血机制,如果不存在心肌缺血的可能,则考虑非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如肺栓塞,急性心力衰竭等,临床治疗原发病变,但要考虑cTn升高为预后不良标志物。 如果,临床判断考虑有心肌缺血损伤机制存在,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可能。其一,临床表现考虑由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则诊断为1型MI,按指南要求治疗AMI;其二,如考虑其他突发的非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如贫血,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性高血压等,这些情况则诊断为2型MI,临床要考虑纠正突发病变,考虑使用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 该流程的制定目的是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及缩短观察时间,这一流程在临床应用中效果如何?要经过临床验证。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指南性文件。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hs-cTn检测对患者的获益是巨大的,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仍将面临“无数挑战”,因为其是一个“不可知者”(agnostic)标志物,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背景: 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影响了 非卧床环境(patients seen in the ambulatory setting) 中多达25%的患者。 它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潜在疾病,有时甚至是威胁生命的疾病的一种表现。 方法: 这篇综述是基于在PubMed中通过选择性搜索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以及相关指南。 结果: 呼吸困难一词是指各种各样的主观感知,其中一些会受到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 急性呼吸困难和慢性呼吸困难之间有区别:按照定义,后者已经存在了 四个多星期 。 病史,体格检查和观察患者的呼吸模式通常会导致正确的诊断,但是在 30%至50%的病例中 ,需要进行更多的诊断研究,包括生物标记物测量和其他辅助检查。 当同时存在多种潜在疾病时,很难确定诊断。 呼吸困难的原因包括心脏和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许多其他状况(贫血,精神障碍)。 结论: 呼吸困难的许多原因使其诊断具有挑战性。 它的快速评估和诊断对于降低死亡率和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是一种常见症状,影响了非卧床环境中多达25%的患者。 它可能是由许多不同的潜在疾病引起的,其中一些疾病可能会急性发作并危及生命(例如,肺栓塞,急性心肌梗塞)。 因此,快速评估和有针对性的诊断研究至关重要。 重叠的临床表现和合并症,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会使呼吸困难的诊断评估成为一项临床挑战,因此“呼吸困难”一词涵盖了多种主观经验。 这种症状的存在可用于预测高的死亡率。 这篇综述是根据在PubMed中进行的选择性搜索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依据的是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德国心脏病学会(DGK)和德国肺病与呼吸内科学会的最新指南,以及有关普通内科教科书中包含的信息。 搜索词包括以下内容:“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流行病学”; “呼吸困难,初级保健,患病率”; “呼吸困难,患病率”; “呼吸困难,指南”; “呼吸困难,病理生理学”; “呼吸困难,原因”; “呼吸困难,全科医生”; “呼吸困难,初级保健”; “呼吸困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PLATO 试验”; “呼吸困难,副作用”; “ EMS,呼吸困难”; “ ED,呼吸困难。” 在共识性论文(1)中,美国胸科学会将呼吸困难定义为“一种呼吸不适的主观体验,包括不同强度的感觉...。 它来自多种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可能诱发继发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呼吸困难是总括性主观经验的统称,包括努力呼吸即濒死感或窒息以及对空气的饥饿感。 呼吸困难的 主观性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其任务是确定诊断并判断潜在疾病及其严重性。 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正在研究中。 当前的解释性假设基于调节环路的概念,该电路由集中传递的传入信息(来自pH,CO2和O2的化学感受器以及肌肉和肺中的机械感受器[实质中的C纤维,在支气管和肺血管中的J纤维])和与之相应的通气反应(2)。 从强度的简单描述(视觉模拟量表,Borg量表)到多维调查表(例如,多维呼吸困难描述),可以使用各种仪器来评估呼吸困难。 这些工具已经过验证,可用于交流。 还有其他特定于疾病的分类,包括纽约心脏协会(NYHA)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分类(2,3)。 呼吸困难是普通实践和医院急诊室的常见症状。 据报道,在急诊室就诊的患者中有%存在呼吸困难(4); 在一般临床诊疗中,有10%的人抱怨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时呼吸困难,而25%的人抱怨剧烈运动(例如爬楼梯)时出现呼吸困难(5)。 对于1-4%的患者,呼吸困难是他们咨询医生的主要原因(6,7)。 在专业实践中,患有慢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占心脏病医生所见者的15%至50%,而占肺病医生所见者的不到60%(2)。紧急医疗救援队看到的患者中有12%有呼吸困难,其中一半需要住院; 那些住院治疗的人的院内死亡率大约为10%(8)。 如表1所示,基础诊断的分布因情况而异。 对患者症状进行更精确的分类有助于鉴别诊断。 有多个要考虑的标准(3): 1. 病程 * 急性发作 vs 慢性发作(持续四个星期以上)vs 已有症状的急性恶化 * 间歇性 vs 永久性 * 某一次(突然出现) 2. 情境性 * 休息时 * 劳累时 * 伴随的情绪压力 * 体位有关 * 特殊的暴露有关 3. 病因 * 与呼吸系统有关的问题(呼吸,气道,气体交换)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其他原因,例如贫血,甲状腺疾病,身体状况不佳(即肌肉无力) * 精神因素 同时存在多种以上的基础疾病有时会使呼吸困难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老年多病患者中。 急性发作的呼吸困难可能是危及生命的疾病的一种表现。警报信号包括意识模糊,明显发绀(作为新发现),说话时呼吸困难以及呼吸费力或呼吸衰竭。应立即评估对生命的潜在威胁。必须对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液中的氧饱和度)进行测量,以便及时做出下一步决定,特别是患者是否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急诊或接受侵入性治疗辅助通气。 呼吸频率是病情敏锐度和严重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入院时呼吸频率升高表明预后较差(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可能性更高,死亡率更高)(10、11),并且在急救医学和重症监护的许多评分系统中都是独立的参数(例如,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和APACHE II)。 最初的误诊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并伴有更高的死亡率(12)。 大多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人都感到自己处于严重危险中。 通常,诸如恐慌,焦虑和沮丧之类的情绪因素还会加重患者的主观痛苦。 有关潜在疾病的更多线索可以来自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诊断,干预和手术)以及除呼吸困难以外的指向特定诊断的症状和体征(表2,e表1)。 e表2列出了急性呼吸困难的可能原因。 心电图可以检测出急性心肌梗塞或心律不齐。 胸部X光平片可显示出肺充血,气胸或肺炎。 称为生物标志物的特定血液检查在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利钠肽,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可用于排除临床相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13-16)。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中,建议BNP的阈值<100 pg/mL,NT-proBNP的阈值<300 pg/mL,以排除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7)。 请注意, 有症状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患者的阈值明显较低(分别<35 pg/mL和<125 pg/mL)。 据报道,利钠肽对排除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阴性预测价值为94%至98%(17)。 如果临床证据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呼吸困难的原因,那么连续测定心肌肌钙蛋白(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会有所帮助。 这可以用来高度肯定地排除急性心肌缺血(18); 阳性测试结果的阈值(或上升阈值)取决于所使用的特定测试。 重复检测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缺血的阳性预测值为75%至80%(18)。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水解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血栓形成事件后发现它们的浓度更高。它们在肺栓塞的诊断评估中具有 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 ,但由于 D-二聚体浓度升高并没有特异性,因此不能用作筛查试验 。在常规实践中,在测量D-二聚体之前,应首先通过其他方式评估发生急性肺栓塞的可能性,例如,采用风险评分(例如Geneva评分)或更常用的 Wells评分 (e表3)。如果肺栓塞的可能性很低(或在某些情况下为中度),则正常D-二聚体浓度有很高的可能性排除肺栓塞。另一方面,如果Wells评分较高,表明很可能发生肺栓塞, 则诊断评估的下一步是影像学研究 。此外,在当前的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强调了使用年龄调整后的阈值(对于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阈值推荐为年龄×10 µg / L)可提高D-二聚体测试的特异性,同时将其灵敏度保持在97%以上(19,20)。 患有急性肺栓塞的患者中的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也可能升高,导致临床上相关的右心劳损[19]。 肌钙蛋白实际上可以在任何急性肺部疾病中升高。 如果有任何临床相关的右心脏劳损的证据,应通过胸腔超声心动图及时评估患者。 慢性呼吸困难通常是由以下几种原因之一引起的:支气管哮喘,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间质性肺疾病,肺炎和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恐慌症,躯体疾病)(3、12)。 eTable 2中给出了进一步的原因。但是,在老年多病患者中,通常很难将呼吸困难归因于单个原因。 同样,这里的临床病史(包括危险因素,暴露和先前的疾病[表2,表1])通常指向正确的诊断或至少缩小了鉴别诊断的范围。 但是,仅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就可以仅仅根据病史做出正确的诊断(21-23)。 伴随听诊(显示,例如,肺部充血或呼吸音缺失或增强的证据),观察患者的呼吸模式通常会为可能的潜在疾病提供更多线索。 快速,浅呼吸 反映出间质性肺疾病的肺顺应性降低,而 深,慢呼吸 是COPD的典型特征(24)。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进一步的诊断测试; 一种建议的通用诊断算法已经过临床测试(22)。 一些作者建议分多个步骤进行诊断测试,并在每个步骤中提高特异性,以便每个测试的结果都可以正确选择下一个。 通常,仅凭病史和体格检查就可以怀疑特定的诊断,但是,如果不可能,可以进行少量的基础检查,作为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和保持诊断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将进一步测试的需要降到最低(图1)。 肺功能描记法可以通过区分心脏和肺部疾病来帮助确定主要原因。 根据这些初步发现,可以为下一步选择适当类型的辅助诊断测试,例如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有创右或左心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图1)。 初始测试的选择尤其应取决于根据可能的诊断。 这种选择性测试相对于更全面的测试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过多的测试。 显然,它的缺点是潜在的诊断延迟以及呼吸困难多因素患者可能无法得出诊断。 在某些情况下,只有通过多种检查才能弄清呼吸困难的原因。 在一项针对1969年没有已知心脏或肺部疾病的呼吸困难患者的研究中,试图确定哪些参数对确定合适的进一步诊断测试类型有最大帮助(25)。 研究了以下参数: 呼吸困难患者诊断的 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是FEV1, NT-proBNP浓度 以及CT上气肿改变的百分比。 支气管哮喘–原因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阻塞。患者抱怨经常有气促发作,通常在晚上也有发作。可能存在多种过敏因素。诱发因素可能包括呼吸道刺激,过敏原暴露,运动,天气变化和(呼吸道)感染。听诊发现由于阻塞而引起的呼气性喘息。肺活量测定法显示一秒钟的呼气量(FEV1)和呼气峰值流量(PEF)均降低(26),这两者在发作之间的无症状间隔中可能是正常的。吸入支气管扩张药(β2-激动剂或抗胆碱能药)后,梗阻和症状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急性呼吸困难发作称为恶化。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呼吸急促,喘息和呼气时间延长(2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当咳嗽连续两年内至少持续三个月时,就存在慢性支气管炎。在COPD中,慢性炎症导致肺实质破坏,从而导致肺过度膨胀和弹性恢复力下降。 COPD通常以下气道的固定阻塞为特征。受影响的患者通常超过40岁,几乎都是吸烟者或过去吸烟者(28-30)。肺功能检查和人体体积描记法可提供进一步的诊断帮助。 Tiffeneau指数(FEV1 / IVC,其中IVC是吸气的肺活量)通常低于,并且残留量可能会由于肺过度膨胀而升高。 一氧化碳扩散异常低表示气肿 。胸部X线平片显示膈肌阴影变平,并且常有肺血管的稀疏。需要住院治疗的病情加重与预后差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左心衰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并且 经常与左心衰竭一起被发现 (28、29)。 许多当前或过去的吸烟者都患有类似于COPD的症状,却没有达到经典的定义。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这些患者的病情加重,日常活动减少,以及气道改变(气道壁增厚)的解剖学证据与COPD患者一样。他们经常用抗气道阻塞的药物治疗,尽管缺乏这种做法的证据(31)。 肺炎-呼吸困难是肺炎的主要症状,主要表现在65岁以上(约80%)的患者中(29)。 胸痛,发烧和咳嗽是典型的伴随症状。 检查显示呼吸急促,吸气啰音,有时还出现支气管呼吸。 实验室检查(炎症参数;严重情况下动脉血气分析中的低氧血症),胸部X线检查以及某些情况下的胸部CT检查有助于诊断。 CRB-65评分用于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 每个出现的项目都会获得一个积分:C代表新发疾病的意识障碍,R代表呼吸频率≥30 / min,B代表收缩压<90 mmHg,舒张压≤60 mmHg,65岁以上≥65。 该分数可以作为住院需求的指南。 得分为0的患者通常可以在医院外接受治疗; 得分为1的低氧血症和合并症应住院治疗; 得分为2分或更高的患者均应入院(32,33)。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报告慢性呼吸急促和干咳,并且他们经常吸烟(34)。 检查发现肺底有啰音,有时还会发现杵状指。 肺功能测试显示低肺活量(VC)和总肺活量(TLC),正常的高Tiffeneau指数以及减少的CO扩散。 间质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是复杂的,并且从一种类型的间质性肺疾病到另一种类型,其预后和治疗也不同。 最好咨询肺科医生(29、35)。 肺栓塞-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通常以急性发作的呼吸困难为特征。 患者常报告胸膜疼痛,有时咯血。 检查发现呼吸浅和心动过速。 通常有证据表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来源(19)。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随呼吸困难,还有其他症状,包括疲劳,运动耐力下降和体液潴留(17)。 常见原因是晚期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 射血分数降低(HFrEF)的心力衰竭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40%的心脏衰竭与心脏充盈压高的保留射血分数(HFpEF)的心力衰竭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临床区别 (图2)。 还有一种新近描述的实体,称为具有中程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HFmrEF,其有舒张功能障碍的征象,并且LVEF在40%至49%之间)(17)。 在所有类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搏出量和心输出量都会减少。 超声心动图是主要的诊断测试。 它可以借助替代参数来评估收缩和/或舒张功能的降低(图2)(36)。 冠心病 —呼吸困难也可能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症状,虽然它不是“经典”症状(37)。 它可以与心绞痛同时存在,也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主要或唯一症状,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 病史,特别是呼吸困难发作的时间和地点(压迫感,寒战等)通常提示冠心病是潜在的原因。 来源不明的呼吸困难患者应评估可能的冠心病。 该评估包括常规的测功学以及与影像学研究相结合的压力测试,例如应力超声心动图,心肌灌注显像和应力磁共振断层扫描。 提示阳性发现后应进行心脏导管检查(37)。 呼吸困难更常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心肌梗塞以及心源性休克中由于低心排量引起的症状群的一部分(18、39)。 瓣膜性心脏病–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瓣膜性心脏病是呼吸困难的进一步可能原因。 最常见的瓣膜疾病是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40)。主动脉瓣狭窄的典型发现包括身体机能下降,晕厥和头晕发作,有时还出现类似于心绞痛的胸痛。 听诊通常指向诊断(在第二肋间间隙胸骨旁听到最大的收缩期心脏杂音,并传导至颈动脉)。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表现出心力衰竭的迹象。 由于左心房容量超负荷,心电图常显示出房颤。 在这里,听诊也指向诊断(心脏顶上的全收缩期杂音,有时投射到腋窝中)。 超声心动图是权威的诊断研究。 心脏病和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 如果在这两个器官系统之一中发现呼吸困难的原因,则必须继续在另一个器官系统中寻找可能的其他原因,因为合并症很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贫血定义为男性的血红蛋白(Hb)值低于 mmoL/L(13 g/dL)或女性低于 mmoL / L(12g/dL)。对于呼吸困难没有明显的Hb阈值。贫血需要在所有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评估,尤其是当Hb浓度低于11g/dL或由于不清楚的原因而下降时。 会影响呼吸道的耳鼻喉疾病也会引起呼吸困难。 在上呼吸道障碍中,除呼吸困难以外的主要症状是喘鸣(支气管肺气道受损时为呼气,声门上气道受损时为吸气, 声门处或声门下方为双相呼吸道受损 )。 一条经验法则指出, 当潮气量减少30%时会出现呼吸困难 (e1)。 可能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畸形,感染,创伤,瘤形成和神经源性障碍。 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肌肉疾病,例如杜氏肌营养不良,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例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和神经病,例如格林-巴利综合征(e1)。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疾病除了呼吸困难外,还有其他神经系统表现。 在进行了广泛的体格检查后,诸如焦虑症,恐慌症,躯体化障碍或“功能性疾病”之类的精神疾病应被视为排除诊断。 通过分心或体育锻炼来改善呼吸困难可能是此类干扰的线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医源性(药理)呼吸困难的原因。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可通过其β2阻滞作用引起支气管痉挛,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发作。 抑制环加氧酶1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通过增加脂加氧酶的活性导致花生四烯酸向白三烯的转化增加; 白三烯反过来会引起支气管收缩。 此外,乙酰水杨酸(该类药物的成员)如果以高剂量服用,也会通过中枢受体引起呼吸困难。 尽管最初的PLATO研究(e2)显示它在%的患者中出现,但血小板凝集抑制剂替格瑞洛引起的呼吸困难在常规实践中无疑是罕见的事件。 该作用可能是由 腺苷受体 介导的。

关于肌钙蛋白的论文参考文献

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什么?首选答案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几年这样回答没问题,现在由于“高敏感肌钙蛋白”的出现,这样回答就不准确了。著名专家Alan Wu教授在2013年6月的一次讲座幻灯片中引用了一张“三车追尾车祸现场”照片,很形象地讲述了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目前所出现的局面。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关键还是交流不够。临床医生对高敏肌钙蛋白学习了解不够;检验科主动走入临床的宣传交流不够。再加上还有一些检验科的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时刻保证结果的精确和可控等。 这些问题几年前在欧洲已出现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马上要批准其投入临床,也会遇到这些问题。但美国人在正式使用前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一些“共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先让临床医生知道如何最佳地应用及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在我国,许多医院已使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试剂有4年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规避一些问题,如何统一认识?我们认为,检验与临床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借鉴欧美经验,避免走弯路或回头路,尽快形成共识。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敏肌钙蛋白”是检测实验特性的反映(即检测敏感性的提高),而非反映心脏肌钙蛋白的新形式。大多数“高敏”试剂只是加大样本检测量,标记抗体检测浓度的增加,降低缓冲液本底信号及反应时间延长等方面做了优化改进。 改进的结果是检测敏感性有了10倍的提高,胞浆内6%-8%游离肌钙蛋白的释放就能检出。由于试剂校准物是大肠埃希菌人类cTnT重组体,cTnT第5代试剂校准物与第4代不完全相同,所以同一样本检测的结果会不同,如第4代hs-cTnT临界值(cut-off)值为30ng/L,而第5代cut-off值为50ng/L。关于cTnl标准化问题,虽然一致性的改善达10倍以上,但标准化问题仍未解决。 当cTn升高与临床状况不相关和(或)其升高随时间的改变而无变化,则要考虑分析假阳性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纤维蛋白干扰,应再离心重做。一些干扰性抗体会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实验室使用封闭抗体(试剂盒内应配有)会很容易解决。另外,使用倍比稀释也可以辨别干扰物质对hs-cTn而言,样本的前处理及上述问题的关注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要实现几个统一。第一,命名统一,现英文文献中出现“high-performance”,“highly sensitive”,“high-sensitive”,“ultra sensitive”,“noval highly sensitive”,“sensitive”,“high sensitivity”等。Apple等建议Clinical Chemistry杂志及所有科学文献中统一使用“high-sensitivity”。 同样国内名称也很多,如“高敏”,“高敏感”“超敏”,“增强型”“超超敏”等,建议统一称为“高敏肌钙蛋白(hs-cTn)”。第二,定义统一,要求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第99百分位值处的变异系数(cv)值≤10%。其次.健康人群中,低于第99百分位值的检出率要超过50%(最佳状态>95%)。 目前,有5种hs-cTnl及1个hs-cTnT试剂能满足上述标准,但只有Roche的hs-cTnT检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国除外,目前为止FDA未批准),其他几种hs-cTnl试剂在2014年会陆续在国内注册批准而投入临床应用。最后,单位统一,单位统一才能避免混乱,建议采用:ng/L或pg/ml,替代目前常用的mg/ml或ug/L。 2012年“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尽管再次提出以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MI的cut-off值,但文件中明确要求第99百分位值MI诊断的辨别能力,必须与所使用的具体试剂及所在实验室的质控情况来决定。 试剂商要结合使用人群的实际情况提供各自试剂的第99百分位值,且反复强调同一样本不同的检测试剂的结果会不同,不同的试剂第99百分位值会不同。但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数据的一致性较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用于第99百分位值的统计分析和计算。 健康人群的定义是什么仍是当前争论的热点。Apple和Collinson认为健康人群的判断要考虑几点:(1)询问个人用药史,如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类药服用史;(2)易引发心血管病变的并发症,如肾病或糖尿病史;(3)临床大夫通过查体,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确定。 根据心脏病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分为年轻人组(<30岁)和中老年人组(>30,中位值60-65岁,代表着心脏病的高发年龄),各自选择健康人群,要求询问既往病史,判断潜在的疾病状况,以及检测BNP/Nt-proBNP以排除心功能不全者。分组要考虑性别平衡及种族及人种。 有文章要求更高‘纠,即参考范围的确定应该参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血压、血糖,血清肌酐、BNP在正常范围内,无服用治疗心脏病药物,通过心脏超声,心脏MRI/CT检查无结构性心脏病等,满足这些条件是一个很大挑战,特别是老年人群。 CLSI的建议是每组最少120人,但这只适用于正态分布非参数评估方法的95%(和)参考区间的制定,其不适合第99百分位值的制定,建议300-500人比较恰当。 使用前一代试剂在临床实践中考虑生物学变异不现实,因为这些试剂不能可靠地在健康人群中检出cTn,大多数试剂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小于15%。Apple进行了上述5种高敏试剂生物学变异的研究,他发现个体内变异,,;参考值变化范围在±。 2007年及2012年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关于肌钙蛋白检测有两个条件,即≥第99百分位值,同时要求该处CV值≤10%,满足这两种要求可以发现系列检测的显著变化。 尽管第99百分位值处的cv值≤20%并不会导致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误判,但如果该处cv值≤10%的话,这对实验室及临床医生是非常有帮助,因为,这可使他们相信检验报告及随时间而变的变化值,这不是分析“噪音”所致。 2012年第3版“心肌梗死诊断全球定义”再次强调:心血管标志物检测(最好是肌钙蛋白)升高和(或)降低,至少1次测定值超过第99百分位的数值,伴有下列至少一项:缺血症状;ECC改变;影像学证据。把肌钙蛋白检测作为诊断MI的首选及必要条件。 但我们必须知道:肌钙蛋白是实验室对心肌坏死/损伤的检测,而MI是临床诊断。所有任何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解释都不能脱离临床背景。不要忘记:hs-cTn应用到临床的主要挑战是不恰当的检测及对结果不正确的解读,而不是标志物本身。 诊断ACS的基石仍然是完整和详细的病史,心电图和cTn的结合是当前诊断的核心。一句话“临床背景是关键”。用好了,才会在解渎、诊断、危险分层及患者管理等方面“游刃有余”。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心肌梗死或损伤标志物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从“传统的心肌酶谱”到曾经的“金标准”CK-MB,再到目前为止最特异的心肌损伤/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T/I;从曾经的“心肌梗死标志物”到“心肌损伤标志物”;从单纯的心肌梗死诊断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危险分层概念的提出。 这些都体现出检验医学在心血管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这样做的关键是使患者获益。近几年,肌钙蛋白检测的最低检出限在不断下降,同时检测的精密度在不断上升,推出了“高敏肌钙蛋白”,导致诊断心肌损伤的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知到:肌钙蛋白检测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但不能反映特异性的损伤机制。 也就是说,目前是“只管后果,不管过程”。因此,我们的惯性思维也要改变,现在必须知道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归因于四个方面:1型MI或2型MI;非ACS急性病情状况;或非ACS慢性病情状况。 既然有上述四种情况存在,故在具体临床应用中,“高敏肌钙蛋白”受到“非议”就在所难免。但不能因为非议/不理解而退缩不前,甚至走回头路。 因为: 一、采用第99百分位值作为诊断MI的cut-off值,使以前被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现更多地被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这有利于临床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获益,这是高敏肌钙蛋白应用到临床的主要价值之一。 二、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患者预后不好,要积极寻找病因,积极治疗,这已形成共识。尽管欧、美国家也有医生抱怨许多情况肌钙蛋白升高与ACS无关,称其为“troponimemia”或“troponinosis”,但他们在积极面对,同时不回避存在问题。 1.充分了解高敏肌钙蛋白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要知道会有相当一部分(50%-95%以上)所谓“正常人群”可以被检测出;要知道高敏肌钙蛋白血中检出时间窗会比前一代产品早2-3h;要知道其对心肌损伤的检测有帮助; 要知道肌钙蛋白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检测指标(个体指数较低),要考虑生物学变异,即个体内变异对连续结果判断的影响,相似人群hsTnT(CVi,48%),hsTnl(CVi,)和个体间变异。 2.检验科的结果要精确可控:分析变异≤20%,最好<10%(第99百分位值处cv值>10%,就不能称其为“高敏感”);出报告要快,TAT时间<60min(最好<50min);设备要24h开机,做好低水平浓度室内质控,参加高质量室间质控;加强设备保养,保持设备最佳状态。 3.临床医生要尽快知道肌钙蛋白升高是急性升高还是慢性升高:即使是急性升高同样也存在有AMI和非心肌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NAMI)。 非心肌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则有下列情况: (1)直接性心肌损伤:CHF、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炎症、心肌炎、心包炎、恶性肿瘤、肿瘤化疗、创伤、电休克、心脏射频消融术、浸润性疾病、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2)其他原因如肺栓塞、脓毒血症、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五、肌钙蛋白检测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是否有必要** 2011年2月的AACC NEWS上公布的几种“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系统”,如Beckman Coulter Access hs-cTnl[最低检测限(LOD) ,99th% ,10%CV ,低于99t%检测值≥95%];Nanosphere hs-cTnl(LOD ,99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75%-95%); Roche-hs-cTnT(LOD ,00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95%);Singulexmolecular cTnl(LOD ,99th% ,10%CV ,低于99th%检测值≥95%),上述有几个LOD<1 pg/ml。 在目前临床需要继续提高敏感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因为,最终判断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具有器官特异性,而无疾病特异性”问题还是要通过对心肌细胞相关损伤蛋白修饰作用不同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提高检测灵敏度来解决。 Omland等使用雅培新一代hs-cTnl检测试剂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慢性阶段,hs-cTnT和hs-cTnl释放浓度的相关性为中度,这提示两者的释放机制和潜在的降解方式可能不同。进一步讲,hs-cTnl而非hs-cTnT是显著和独立的预测先前和随后发生AMI的相关因素。 其发现在AMl发生前,hs-cTnl出现在血循环中比hs-cTnT更重要。每种cTn亚单位起到独立的功能作用,不同的片段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生物特征及转录特性不同),其反映细微的心脏损伤病因学及从血中的清除机制不同,这是否存在不同的诊断和预测特性,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另有研究发现:hs-cTnT可作为一个诊断工具,即立即排除AMI。他们使用Roche第5代cTnT检测试剂(Lod<3ng/L,第99百分位值14ng/L),对703位因胸痛怀疑AMI的急诊患者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随访。 发现,hs-cTnT>14ng/L者中,111例为AMI,101例为非AMl;hs-cTnT3-14ng/L者中,有19例为AMI,277例为非AMI患者;特别引人关注的是195例hs-cTnT<3ng/L患者,半年内无一例最终诊断为AMI。 他们的研究很好地证实了:高于第99百分位值,不全是AMI;低于第99百分位值者,不能立即排除AMI;低于最低检测限(Lod)者,可立即排除AMI。为此,克利夫兰心脏中心急诊医生Peacock专门为本研究写下评论性文章:阴性的价值。 尽管只有的胸痛患者通过这一单一实验进行了排除AMI,这一数字的临床相关性可能太小,但这一策略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获益是巨大的,这意味着AMI的精确排除。所以,如果在症状出现后6-9h还没有hs-cTn的升高,则不要考虑MI。 关于药物的心脏毒性作用,专家共识一致认为:对于检测药物相关心肌损伤,hs-cTn是最佳生物标志物。现在制药公司已开始使用hs-cTn去评估潜在的心脏毒性成分,这些研究有可能揭示出新的潜在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意义,但这些都是要有检测的高敏感性做保障。 如此广泛地检测到低水平cTn水平,尽管对其结果的解释将面临挑战,但会开启一个新时代,即对于亚临床人群筛查和提高疾病的监测速度。所以,Jaffe在文章的最后讲到: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因为,肌钙蛋白升高可以揭露一些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这些会有利于患者。 hs-cTn的高阴性预测值和低假阴性率是明确的,但阳性预测值也给临床带来“麻烦不断”。尽管反复强调:要着重考虑cTn升高意味着什么,而不是降低MI的诊断阈值。cTn升高意味着预后不良,但由于cTn升高而引起的不恰当治疗同样也很危险。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人们在尝试各种检测流程。 尽管cut-off值降低会带来诊断敏感性提高,特异性降低的“双刃剑”问题,但“抬高门槛”则“高敏”就没有意义,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定会“漏诊/掩盖”许多问题,这不利于患者的及时干预治疗。 2007年和2012年全球心梗定义都提到的肌钙蛋白“升高或降低”模式,其含义就是连续监测、动态观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只有肌钙蛋白浓度很低时使用动态观察才有价值(当然动态会改善诊断急性损伤的特异性,但牺牲敏感性)。 NACB建议两次结果相差20%(以基线为基础),但这一值只是经验之谈,因为,这一值已超过了分析变异(是分析变异的最低要求)。随着hs-cTn的出现,的确有一些患者并没有心肌缺血/梗死,却出现“相对值较大,但绝对值不高”的情况,但这些,“小绝对值增高者”最终并不是MI。故有研究者提出按浓度的高低分段判断, hs-cTnT≤53ng/L,变化值以50%为标准,高于53ng/L则变化值以20%为标准。挪威实验室建议不用第99百分位值,而选定作为MI的cut-off值,以避免MI的过诊断(特别是老年人血循环中cTnT会高于,年龄、性别会导致不同的cut-off值)。针对hs-cTnl目前还没有较大型的研究提出具体方案。 针对会引起hs-cTn升高的上述4种情况(1型MI或2型MI;非ACS急性病情状况,或非ACS慢性病情状况),2012年ACCF关于肌钙蛋白升高临床解读专家共识列出诊断流程图供临床参考。 胸痛患者hs-cTn>第99百分位值时考虑两种情况: 一、慢性升高(hs-cTn升高,但连续监测无升高或降低情况出现),则考虑结构性心脏病,慢性肾脏疾病可能,建议超声心动图检测确认。 二、急性升高(经连续监测有升高或降低情况出现),结合[临床病史 ](),ECG或心脏影像检测等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缺血机制,如果不存在心肌缺血的可能,则考虑非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如肺栓塞,急性心力衰竭等,临床治疗原发病变,但要考虑cTn升高为预后不良标志物。 如果,临床判断考虑有心肌缺血损伤机制存在,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可能。其一,临床表现考虑由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则诊断为1型MI,按指南要求治疗AMI;其二,如考虑其他突发的非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如贫血,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性高血压等,这些情况则诊断为2型MI,临床要考虑纠正突发病变,考虑使用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 该流程的制定目的是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及缩短观察时间,这一流程在临床应用中效果如何?要经过临床验证。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指南性文件。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hs-cTn检测对患者的获益是巨大的,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仍将面临“无数挑战”,因为其是一个“不可知者”(agnostic)标志物,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你好! 土豆是低热能、多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是理想的减肥食品。科学证明,含钾高的食物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率。每100克土豆含钾高达300毫克。专家认为,每周吃5~6个土豆可使中风机率下降40%。中医认为,土豆性平味甘,具有和胃调中、益气健脾、强身益肾、消炎、活血消肿等功效,可辅助治疗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神疲乏力、慢性胃痛、关节疼痛、皮肤湿疹等症。土豆对消化不良的辅助治疗有效,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优质保健食品。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等。红薯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每500克红薯约可产热能635千卡,含蛋白质克、糖克、脂肪1克、磷100毫克、钙90毫克、铁2克,胡萝卜素毫克,另含有维生B1、B2、C与尼克酸、亚油酸等。 其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分别比大米高6倍和3倍。特别是红薯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但是很多发人却还没有意识到。 吃红薯会不会使人发胖。根据科学研究,吃红薯是不会使人发胖的,相反红薯还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 它的含热量非常低,比一般米饭低得多,所以吃了之后不必担心会发胖,反而可起到减肥作用。红薯中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对保护人体皮肤,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国外许多女性把红薯当作驻颜美容食品。 红薯生食脆甜,可代替水果;熟食甘软,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它既可作主食,又可当蔬菜。蒸、煮、煎、炸,吃法众多,一经巧手烹饪,也能成为席上佳肴。 祝健康!!

你看下(微生物前沿)上的文献吧,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在正式动笔写作毕业论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

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

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采取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在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该药物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国内已有报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肺血流图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嗪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还能够调节心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够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川芎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

亦有研究报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对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应用价值[3].血浆N端脑钠肽在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显着升高,对肺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是检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方便、及时、准确、有效的方法[4].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可靠信号,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预采用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综合评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课题研究目标:

(1)明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合理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预后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观察HR,Rr,pH,CO2,PaCO2(mmHg),PaO2(mmHg),[HCO3-](mmol/L),SaO2(%)指标。

(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生化指标。

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研究对象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是保证该项研究完整进行的基本条件。(2)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在我院呼吸科都能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减少标本送检中间环节,是保证标本信息准确可靠的关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①入组标准:慢性肺心病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6版内科学“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②研究对象收集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40~90岁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情搭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5ml静脉滴注)。均为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他治疗相同。

③实验过程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④数据分析对研究组、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技术路线:

(1)收集病人。

(2)记录数据、整理资料。

(3)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3、试验方案: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4、可行性分析:

(1)冬季慢性肺心病患者数量多,病例资料容易收集,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我们医院呼吸科能够科内独立完成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轻松获得实验结果,余相关指标医院检验科也可获得。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得到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呼吸科应用广泛,该药物对改善患者微循环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以往研究中,较少检测生化指标,或检测指标项目较少而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以及药物疗效,不能及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本研究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以期客观评估临床疗效,及时的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1)20xx年10月1日-20xx年12月31日收集病例。

(2)20xx、2整理及分析数据。

(3)20xx、2-20xx、3撰写论文、定稿。

2、预期进展:各项计划规定时间内完成。

3、预期成果:发表2篇文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内科学,第6版,第二篇,第九章。

[2]蒲芋伶。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求医问药,1672-2523(2012)10-0191-01.

[3]童亚玲,李乾兵,徐建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血浆BNP与D-二聚体、及血流变学相关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3,32(4):1002-0217(2013)04-0278-03.

[4]仇爱民,陶章,张梅林等。脑钠肽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4)::631-632.

马达蛋白研究论文

本人学的是生物科学专业,写的综述可以吗?

植物细胞骨架的动态研究

摘要:植物细胞骨架由微管与植物的微丝和中间纤维共同组成,并参与众多的生命活动,如细胞形态建成、细胞器和囊泡运输、染色体迁移、细胞壁构建、细胞分裂与分化、信号转导等;并与其马达蛋白构成细胞内重要的动力系统,参与细胞内各种活动。本文主要从植物的微管骨架和微丝骨架两个方面,综述了植物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及功能特性。

关键词:植物细胞骨架 动态变化

1植物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CSK)是位于细胞膜内侧面的蛋白质丝纤维网架系统。胞骨架由微管(microtubule)、微丝(mirofilament)和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共同构成。微管是长而不分枝、直径在25nm左右的管状纤维。主要由a、p一微管蛋白(tubulin)和少量的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MAP)构成。微管蛋白通过非共价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异二聚体螺旋盘绕形成微管壁。微管结合蛋白是与微管特异结合并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一类微管辅助蛋白。它们可提高微管的稳定性,促使微管与其他细胞结构(如质膜、微丝、中间纤维等)交联,在细胞内沿微管转运囊泡和颗粒,通过与微管成核点的作用促进微管聚合。微丝是由肌动蛋白(actin)的亚单位组成的螺旋状结构,有极性。肌动蛋白以两种形态存在,聚合态纤维肌动蛋白(F-actin)及可溶性球状肌动蛋白(G-actin),两种形态的肌动蛋白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但只有聚合态肌动蛋白才具有生物学作用。中间纤维是一种直径介于微丝与微管之间的纤维状蛋白,在细胞核膜下形成一层坚固的核纤层,在胞质中形成网架结构,连接核膜、质膜及其他细胞骨架。微管蛋白和肌动蛋白在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但植物细胞中是否存在类似动物细胞的中间纤维目前还无定论。

2 微管骨架

微管的结构及动态组装特性

微管(microtubule,MT)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蛋白纤微结构,1963年最早发现于侧柏和水螅的细胞中,并被命名为微管[1-2]。微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微管蛋白(tubulin),包括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和r-微管蛋白。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通过非共价键头尾相连形成微管蛋白异二聚体,微管蛋白二聚体线性排列形成直径4~5nm、分子量约为100 kDa的原纤丝。原纤丝通过侧向连接形成微管壁。13条原纤丝平行排列构成中空管状的微管。

微管骨架具有不断解聚和聚合的动态特性,即单根微管在聚合态和解聚态之间随机转换。这一特性使得微管系统可以快速地重组以适应环境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动态的微管系统包括4种微管列阵,分别为间期周质微管列阵、早前期微管带、纺锤体、成膜体微管列阵。在植物活体细胞的各周期中,这些微管列阵都是高度动态的。动态微管与微管蛋白之间处于一个不断组装和去组装的转换中,微管的动态特性也称为微管解聚组装模型。目前微管的动态组装特性主要被描述为2种模型:踏车运动和动态不稳定模型。微管的动态和微管列阵的组织通常受微管结合蛋白(MAP)的调控。目前,微管骨架的动态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微管参与植物细胞的形态建成及胞内物质转运

植物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细胞形态以适应不同的功能需要。这些细胞的形态建成与多种植物细胞骨架密切相关。微管在确定并保持细胞生长的方向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用微管特异性药剂处理植物叶片表皮铺板细胞,破坏微管列阵之后细胞形态出现异常[3]。Thitamadee等筛选出了微管蛋白α-tubulin的突变体left1和left2[4],突变体植株细胞的微管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生长出的植株的根、下胚轴、叶片等器官均表现为螺旋生长。微管特异性药物处理还可导致各向异性生长的细胞改变原来的极性生长方向[5]。Collings等发现,促进微丝解聚的药物可加剧微管解聚,直接影响微管二聚体的状态,说明在调节细胞向异性生长过程中微管和微丝的动态对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

在胞内运输和定位中,微管骨架也起着重要作用。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细胞骨架和马达蛋白质依赖于微管的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以及微丝的肌球蛋白。通常认为,胞内物质的长途运输沿微管进行,而微丝在短途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微管在许多马达蛋白的辅助下起着胞内物质运输的轨道作用,破坏微管可影响细胞内的物质运输。在真核细胞内,mRNA必须运送到细胞质的特定部位才能进行翻译,RNA蛋白复合体就是沿着微管或微丝的轨道移动的[7,8]。

微管骨架的信号功能

微管参与植物细胞信号传递的功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微管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具有高度保守的动态特性,同时可与细胞中许多因子结合发挥传递运输的作用。当细胞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后,细胞质会发生快速的动态重组,这些变化大多需要微管骨架的介导。周希明等研究发现,在细胞内添加药物破坏微管解聚、聚合的正常动态可显著抑制保卫细胞全细胞内向钾电流,说明微管的正常动态变化具有参与调节保卫细胞质膜上K+通道的活性,从而参与调节气孔运动[9]。

微管响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动态变化

植物细胞微管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也始终保持着动态特性,并响应外界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发生相应的动态重排。微管的这种动态转换可参与或协助防卫物质形成天然防御屏障,从而抵抗病原菌的进一步入侵[10,11]。

拟南芥与卵菌纲病害oomycete互作中,菌丝侵染位点可附着在胞下发生细胞质聚集,微丝在侵染位点发生动态重组,呈放射状聚集;微管在侵染位点直接解聚,不形成放射状聚集[12,13]。Yuan等研究发现,拟南芥悬浮细胞在响应大丽轮枝菌毒素胁迫反应中,微管比微丝更快发生动态变化[14]。Wang等研究发现,拟南芥受到盐胁迫时周质微管发生重组,因此认为微管重组是植物耐盐的一种主动防卫机制[15]。

3 微丝骨架

微丝骨架的结构及动态变化

微丝又称肌动蛋白纤维(filamentactin,F-actin),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员,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肌动蛋白单体(global actin,G-actin)是构成微丝的基本单位,多个G-actin按照一定方式聚合形成微丝,二者处于聚合和解聚的动态平衡过程中。植物细胞内微丝骨架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在胞质环流、花粉管萌发、气孔运动、物质运输、内吞和外分泌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微丝骨架解聚和聚合的动态变化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16]。

在体外,肌动蛋白聚合成微丝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成核期(nucleation phase)、生长期(growth phase)及平衡期(equilibrium phase)。肌动蛋白在成核期开始聚合,该时期也是整个组装过程的关键时期。起始时,G-actin缓慢聚合形成一个较短的由3~4个亚基组成的寡聚体,以此作为微丝组装的“种子” 或“核心”(nucleus),进入快速生长期[17]。生长期肌动蛋白聚合成微丝片段时,形如箭头,其一端被称为负端(pointed end),另一端被称为正端(barded end)。微丝正端的聚合速度明显快于负端,因为微丝的生长延长主要受ATP的调节,一分子G-actin可结合一分子ATP,形成ATP-actin,它对微丝的正端有更高亲和力,使正端生长聚合速度快于负端。ATP-actin聚合到微丝纤维上,成为F-actin后,ATP随后水解为ADP,ADP-actin则容易发生脱落、解聚。最终,整个体系会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即平衡期。此时,G-actin加到微丝上的聚合速率与微丝解聚速率相等,微丝的总长度维持相对稳定[18]。

肌动蛋白的解聚并不是简单的聚合的逆过程,这是因为肌动蛋白不能简单地由ADP-actin结合Pi转变成ATP-actin。取而代之的是,游离的ADP-actin在溶液中将结合的ADP迅速交换成ATP,而这个过程可以由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 binding proteins,ABPs) profilin加速其进行(Dos Remedios等2003)。很多ABPs对微丝的聚合和解聚过程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由于微丝的聚合需要在高于一定的G-actin浓度(临界浓度)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细胞中G-actin的浓度对于微丝骨架也有一定作用[19]。

植物微丝骨架与信号转导

植物微丝骨架与信号转导的研究还不深入,但也有许多实验推断微丝骨架与信号转导有关。1993年Sohesson A和Susanne Widell[20]用生化方法证明了微丝骨架与质膜紧密相连。他们以花椰菜为研究材料,用二相分配法提纯质膜囊泡,用免疫标记鉴定肌动蛋白,研究了膜连细胞骨架。当质膜囊泡内翻外时,肌动蛋白仍与膜紧密相连。用TritonX-100抽提质膜囊泡,产生一些不溶的颗粒沉淀,在不溶物中仍存在肌动蛋白和少量其它蛋白。这些结果说明微丝骨架与质膜共同被提纯,微丝骨架与质膜息息相关。这就暗示着微丝骨架可能参与信号转导过程。

近年来又有研究证明在植物细胞中存在细胞壁(CW)-质膜(PM)-细胞骨架(CTK)的连续体[21]。虽然这一连续体的结构组分与动物细胞有一定差异,但根据进化的保守性,人们认为在植物细胞间及细胞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中它们类似于动物细胞中的ECM-PM-CTK连续体,有着同等的功能,并通过相似的机制起作用。植物细胞可以通过这一连续体成为紧密的线连结构,即细胞质骨架将细胞核、染色体、细胞溶质组分与细胞表面相连接,甚至通过细胞表面和细胞壁网络与相连细胞连接[22]。

动物细胞ECM-PM-CTK连续体中,存在层粘连蛋白(VN)、纤粘连蛋白(FN)。在植物的细胞壁中也发现了与VN、FN及整合素抗体起交叉反应的蛋白。显示植物分子与动物基质粘连分子有同源性的第一证据来自大豆种子一个多肽的研究,它与FN相似,多肽序列中包括Arg-Gly-Asp(RGD)花边序列(motif)。[20]这个短短的氨基酸序列在大部分基质粘连分子中出现,而且被整合素识别。已在西红柿的培养细胞壁中检测到了hVN和hFN免疫相关的蛋白,盐胁迫下类VN、FN蛋白含量更高。许多免疫学和功能研究的证据显示植物与动物系统粘连分子相似。

微丝骨架与细胞质流动的关系

对高等植物萌发花粉管的研究证明,花粉管中原生质的流动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是花粉管生长的动力[23]。通过电镜观察、重酶解肌球蛋白的标记及肌动蛋白的分离等多方面的测试,发现绿豆、玉米及花椰菜等植物线粒体中确实存在肌动蛋白的微丝结构,揭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体系可能是线粒体膨胀与收缩运动的分子基础[24]。

4 展望

植物细胞骨架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细胞生物学与生物物理、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细胞骨架的动态特性研究及微管功能将日益受到关注。微管蛋白与微管结合蛋白是微管骨架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需组分,与微管的组装、去组装动态特性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植物微管的结构、组织、行为和相关蛋白的生化特性及蛋白或微管的调控等都将有更深的了解。人们对植物微丝的研究还落后于动物微丝的研究,但是对于植物细胞内的这一重要成分的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当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它的结构与功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很多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流产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卵子在管理其中的染色体数量方面表现糟糕。但现在,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种可以帮助这一过程顺利运作的运动蛋白,从而为提高生育治疗的成功率带来了潜在的新方法。

人类通常会继承46条染色体,其中一半来自父母一方的精子,一半来自父母另一方的卵细胞。卵子前体细胞即卵细胞,包含每个染色体的两个副本并通过细胞分裂过程失去其中一个。这是由纺锤体装置引导的,纺锤体装置是一种纤维结构,在卵细胞分裂之前会将每个染色体的一个副本拉向纺锤体的两端。

问题是,在人类的这个过程中,错误是常见的。大多数流产是由于成熟的卵子含有过多或过少的染色体造成,而像唐氏综合症这样的情况也可能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这项研究的论文通讯作者Melina Schuh表示:“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卵母细胞经常组装出具有不稳定两极的主轴。这种不稳定的主轴在分裂过程中错误地排列了染色体。”

奇怪的是,其他哺乳动物似乎没有这种错误率,因此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它们跟我们人体之间的差异。他们对在稳定纺锤体方面起作用的蛋白质进行了分子清点,并将人类卵母细胞与小鼠、猪和牛的卵母细胞进行了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叫做KIFC1的特殊蛋白质,它在人类卵母细胞中相对缺乏,但在其他被测试的动物中却更为常见。这种运动蛋白在纺锤体纤维之间建立了桥梁从而使它们保持稳定。为了测试这种蛋白的缺乏是否是高染色体错误率背后的原因,研究小组从小鼠和牛的卵母细胞中去除这种蛋白。

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Chun So指出:“如果没有这种马达蛋白,大多数小鼠和牛的卵母细胞会像人类卵母细胞一样组装出不稳定的纺锤体并发生更多的染色体分离错误。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KIFC1在确保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的无错误分布方面至关重要。”

接下来,研究人员检查了它是否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发挥作用的。他们在人类卵母细胞中加入了额外的KIFC1,结果发现主轴变得明显更稳定,发生的错误也更少了。随着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开,这一发现可能成为提高体外受精或其他生育治疗成功率的一个突破口。

Schuh说道:“因此,将KIFC1引入人类卵母细胞可能是一种减少缺陷卵子的可能方法。这可能有助于使生育治疗更加成功。”

马达蛋白是细胞内物质运输颗粒和囊泡的载体,是一类利用ATP水解所产生的化学能量驱动自身沿微管(Microtubule)或微丝(microfilament)定向运动的蛋白。马达蛋白根据其作用部位分为两类,微管马达蛋白,包括包括驱动蛋白(Kinesin)与动力蛋白(Dynein)两个家族;以及微丝马达蛋白,又称肌球蛋白(myosin)。 微管与微丝在许多细胞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维持细胞的结构,一同形成细胞骨架。它们提供了用于胞内运输平台和参与了多种细胞过程,包括分泌囊泡,细胞器和细胞内的物质的运动。 微管是由α-和β-微管蛋白(Tubulin)二聚体聚合的长的中空圆柱体,其外径约为24纳米,而内直径为约12纳米。微管具有独特的极性,具有生长速度较快解离速度较慢的(+)端和生长速度较慢解离速度较快的(-)端。通过微管运动的马达蛋白分为驱动蛋白(Kinesin)与动力蛋白(Dynein)。驱动蛋白(Kinesin)可以朝着 微管 的+极运动,而动力蛋白(Dynein)则朝着微管的-极运动。马达蛋白既有与微丝或微管结合的马达结构域,又有与膜性细胞器或大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货物”结构域。驱动蛋白(Kinesin)是一条长80nm的杆状结构,头部一端有两个成球状的马达结构域,另一端是重链(kinesin heavy chain,KHC)和轻链(kinesin light chain,KLC)组成的扇形尾端,中间是重链组成的杆状区。球状的头部具有ATP结合部位和微管结合部位。 动力蛋白(Dynein)有两个球形重链“头部”,这两个重链依靠前部的竿在微管上“行走”。动力蛋白激活蛋白帮助在轻链上加载货物。 微丝是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的直径约为7nm的纤维结构。与微管一样,微丝拥有较快组装的一端(+极)以及较慢组装的一端(-极)。依靠微丝运输物质的马达蛋白为肌球蛋白(myosin)。其分子形状如豆芽状,由两条重链和多条轻链构成。两条重链的大部分相互螺旋形地缠绕为杆状,构成豆芽状的杆;重链的剩余部分与轻链一起,构成豆芽的瓣。被激活后,具有活性的、能分解ATP的ATP酶。其头部用于连接纤维状的肌动蛋白,利用ATP水解产生的作用力沿纤维丝向(+)端“行走”(myosinVI为特例,向尖端(-)“行走”)。 马达蛋白在细胞活动中非常重要,而已有研究发现其余多种疾病相关。如驱动蛋白(kinesin)缺乏是引起腓骨肌萎缩症和某些肾脏疾病的原因。动力蛋白(Dynein )缺乏会导致慢性呼吸道感染,因为纤毛没有动力蛋白就不能正常工作。肌球蛋白(myosin)的许多缺陷与疾病状态和遗传综合症有关。由于肌球蛋白II对于肌肉收缩必不可少,因此肌肉肌球蛋白的缺陷可预测地引起肌肉病变。肌球蛋白在听力过程中是必需的,因为它在立体睫毛的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肌球蛋白的蛋白质结构缺陷会导致遗传性耳聋和非综合征性耳聋。 单纯的文字介绍会缺少真实感,这里附上一个马达蛋白的介绍视频,生动详细的模拟了其参与物质运输的过程,相信看完以后你会对神奇的细胞内分子活动更感兴趣。 备用:

  • 索引序列
  • 肌钙蛋白研究论文题目
  • 心肌肌钙蛋白检测临床运用论文
  • 肌钙蛋白的检测原理文献论文
  • 关于肌钙蛋白的论文参考文献
  • 马达蛋白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