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天文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论文

天文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

天文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论文

天文学表明了人类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地球,而是放到了更长远的宇宙。宇宙的现象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增添人们的知识(不再是地球土著)更重要的是宇宙语含大量人类发展所需的资源(如彗星),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找到人类日后的第二家园

天文观测精确地检验了牛顿力学,并把它推上科学巅峰 1845年,当时的巴黎天文台台长阿喇果(Dominique F. J. Arago)建议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研究天王星运动的反常问题。勒威耶利用有关天王星的大量观测资料,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对天王星起摄动作用的未知行星的轨道和质量,并且预测了它的位置。他将计算结果呈送给法国科学院,与此同时他还写信给当时拥有较大望远镜的几位天文学家,请求帮助观测。他的工作在法国同行中受到了冷遇,但是却获得了德国天文学家伽勒(Johann G. Galle)的协助。1846年9月23日,伽勒收到勒威耶信的当天晚上就进行了观测搜寻。他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偏离勒威耶预言的位置52′处观测到了这颗当时星图上没有的星,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海王星。海王星的发现把牛顿力学推上了科学的巅峰。 后来,勒威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在排除太阳引力和其它已知天体的轨道摄动影响后,还有每百年43角秒的多余进动。这是牛顿引力所不能解释的。受海王星发现的启示,勒威耶由此预言了“水内行星”的存在。然而勒威耶穷其一生也无法找到这颗预言的行星。他的水星近日点进动观测结果后来被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加以解释。与牛顿力学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两个没有自转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自转起来之后的引力是不同的。这一效应会引起自转轴的进动,水星进动就是由这一效应所产生的。 天文观测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天文观测进行的。“天文验证”之一是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计算的进动值在扣除了其它行星的影响后为每100年移动〃,与观测值——43〃十分吻合。后来观测到的地球、金星等行星近日点的进动值也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吻合得相当好。 “天文验证”之二是利用日全食的观测,验证了引力场中光线弯曲的量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1911年,爱因斯坦就在理论上预言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在发生日全食时,可以通过测量太阳附近引力场的某一恒星的星光,与先前这颗恒星的位置相比较,便可以测出偏转的角度。从1912年到1922年,天文学家进行了多次日全食观测。特别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 S. Eddington)自爱因斯坦提出这一理论开始就支持他的预言,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日全食观测。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引力可能引起恒星光线偏折”预言的正确性,经坎普贝尔(William W. Campbell)1922年的观测结果的检验才最终被主流科学界所确认。。 “天文验证”之三是在一颗白矮星上观测到了谱线的引力红移。广义相对论认为,光线在引力场中传播时,它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当光线从引力场强的地方传播到引力场弱的地方时,其频率会略有降低,即发生引力红移现象。1911年,爱因斯坦计算从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的相对引力红移变化是2×10-6。这个数值很小,测量起来相当困难。而白矮星的质量与太阳接近,但半径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其发出光的引力红移效应比较显著。1925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alter S. Adams)观测了一颗白矮星(天狼星B),测到的引力红移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4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斯(Russell A. Hulse)和泰勒(Joseph H. Taylor)发现了一颗新的脉冲双星PSR1913+16。通过对这颗脉冲星的转动周期衰减测量,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赫尔斯和泰勒也由于此项工作而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天文观测推翻了托勒玫地心说的统治地位 哥白尼通过三十年的天象观测,渐渐地对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讨论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亏的发现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说体系的错误。然而,由于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数据与支持托勒玫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当时仍不具有优势。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长期斗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人类终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哥白尼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自从18世纪以来,包括赫歇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是在银河系中心。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通过观测发现球状星团并不均匀地分布在全天,而是比较集中在南天,尤其是人马座一带。他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这是由于太阳并不在银河系中心,而是远离中心的缘故,银河系中心在人马座方向。沙普利把太阳从银河系中心挪开,放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其见解意义重大。 1924年,哈勃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米望远镜分析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这一发现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即银河系在宇宙中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1925年,哈勃对河外星系的最新观测显示星系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快。这项发现是20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已往的理解与认识。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宇宙是静止的,而现在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的,这一结论意义深远。今天,通过天文观测,人类终于认识到宇宙是没有中心的,整个宇宙各个部分都在彼此远离,并正在加速膨胀。 天文观测正逐渐推翻地球是宇宙生命中心说 人类在抛弃地球是宇宙中心地位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家园,即地球是不是宇宙生命中心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寻找着上述问题的答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思考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史中。新的科学发现使我们更为接近揭开太阳系外生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又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类希望凭借自己掌握和拥有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来回答这些最古老和深奥的问题。虽然对此问题尚无确切的答案,但是至少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的理论已为近年的最新天文观测所证实。90年代以来,通过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观测,对发现具有类似太阳系的恒星行星系统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确定了400余颗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候选体。观测还表明,这些具有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和行星本身都存在多样性。约40颗恒星行星系统具有多行星存在,其中一个恒星系统拥有5颗行星,2个恒星系统拥有4颗行星。从统计来看,至少5%的类太阳恒星存在行星系统。最近已探测到一颗质量大约为2个地球质量的类地行星候选体。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天文学家相继在多个行星状星云和多颗行星上发现了生命所必需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大气谱线。天文学家甚至已经能够通过大望远镜和先进的技术方法直接观测到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了。目前,通过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正朝着推翻宇宙生命中心说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是驱动人们进行太阳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寻的原动力。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

天文目录 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概况 太阳系 宇宙航天 著名天文学家 天文望远镜 [编辑本段]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编辑本段]天文学概况 天文和气象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天象,而气象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各种现象——气象。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物体统称为天体。地球也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外,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可分为几个层次:(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内容。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还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 天文学始终是哲学的先导,它总是站在争论的最前列。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天文学在不少方面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须由天文学的方法来确定。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作着自己的贡献。天文学家也将密切关注灾难性天文事件——如彗星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相撞,及时作出预防,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天文学的魅力不在其知识上,而在于它身上的神秘,都么浩大的宇宙啊,我们人类之了解了他的一点点,一点点而已,在宇宙深处,还不知有多少星辰在默默的运转着,就是因为这种魅力,使得无数好奇的人深入天文学,我们的眼光不应仅仅限于地球之上,地球与宇宙的比例我们想都不敢想,因为宇宙它太大了。你知道有都少为天文学而牺牲的人吗: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还有还有,太多太多了。说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须知,地球早晚要消失的,宇宙星辰的生与死是早就定好的了,到了那时,我们的子孙若没有我们天文学的基础,他们该怎么办呢?你说呢?!!!!禁止复制!!!!!

教育对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教育(Education),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里的“人”指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个体”,更确切地说是指“学生”(已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说:“人是依靠教育而成的”, 瑞士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可见,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之重大。作为具有特性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学校教育的特性 确立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与其它教育相比,主要区别之一: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区别之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又具有最强的可控性,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分类标准和分析角度,学校教育不再作为与环境、遗传并列的一个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来看待,也不只作为包含在环境中的特殊环境来看待,而是被当作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即三因素的一种特殊综合。学校教育之所以作为特殊活动因素,是因为:一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活动,尤其是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活动,其主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的。他们之间处于多重的、独特的关系系统中,并在其活动中发生着交互影响。二 学校活动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它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是滋养人精神力量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三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是为影响受教育者成长而精心设计的,只要这类设计符合一系列基本要求,就有可能对参与活动的受教育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人生阶段的独特 决定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每个人从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和对周围人的观察中,都能感受到人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小孩”、“大人”、“老人”,就是对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群的概称。由于人的年龄差异和天赋差异,导致了人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的阶段差异。而人的年龄特征并不是每一年龄阶段各方面特征的相加之和,应是各方面的变化特征及其他们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内容与方式。 人,从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日起开始计算年龄。然而,作为人生起点的零岁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零”。人从母体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胎教”。胎教为胎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婴儿期为个体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此时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们正式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人从此时始,将连续二十来年接受学校教育,将在学校里渡过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幼儿期——人生启蒙期、童年期——心理发展时期、少年期——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起始阶段、青年期——形成自我意识,身体、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生阶段的独特决定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独特,人生阶段的连续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间的连续。个体的发展虽然遵循一定的路线,但由于影响发展因素的多层、多样、多变和多组合性,使得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甚至每前进一段,都可能会遇上许多叉道。作为有助于个体发展的学校教育,虽不能安排每个个体的发展路线,但能帮助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矫正个体发展的偏差,弥补个体发展中的严重缺失,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单指人类的繁衍,还包括使个体社会化,形成社会的新生一代。显然,社会新生一代的形成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因此,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教育的目的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发展的功能。 三、终身教育的理念 构建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所谓“合适”,即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在个体的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帮助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做出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应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一致。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其他教育在对受教育者要求上取得和谐,以最有效地利用学校周围及其相关的其它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尤其利用能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的因素。既使当社会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时,学校也应保持自身小环境的教育独特性,增强学校教育影响的积极效应,以有效抵御其它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只满足于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达到当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上,应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即增强终身教育意识,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既指的组织的学习,又指偶发性的学习。它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技术、学习时间都具有机动性和多样性。其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学校要充分认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情况,了解其特质和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成熟的程序为依据,安排教育的目标和顺序。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来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的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切实的努力。学校教育只有立足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人的形成是最终的“产品”,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直接目的。只有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定向、形成、诱发、矫正、改造等多种功能,使人发展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使个体特质及其潜在优势,在社会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真实发展,教育的功能才有可能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才得以真正体现。

教育以文化为根、以育人为本。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培养人,正是教育的根本职能和永恒使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所谓的教育在“东方”文化中,“教育”由“教”和“育”结合而成,即教书育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它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即被理解为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1]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是伴随人类生产而生产,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于社会之中。因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关键词】 教育 社会 概念 关系

1、前言

教育是一种大到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小到可以增长个人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现代文化技术。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

教育的概念

要弄清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什么”。那么教育是什么呢?各个学者和大师由于他们身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了。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又如中国古典《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此等等,这些各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而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去看待教育的概念,那么综合各家“教育”概念之认识,对“教育”概念之界定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合社会个性化的活动。[2]

教育的本质

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则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特殊的范畴等等。关于对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讨论虽然加深了对教育本的认识,但是却把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探讨教育的功能上。[3]不具有对教育实质的讨论。没有明确的定义。

3.社会

社会的概念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结构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该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社会功能在调节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发展。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4.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口质量与人口结构上: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教育的作用不只是培养出各种人才,而且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口的质量体现在,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也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有很多途径,但教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就变得切实可行。要提高国民素质,首要需要关注的对象就是青少年儿童,对提高人口素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我国要抓好对基础教育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以此来保证我国国民的素质基础,对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4]

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其中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人口数逐步增多,这个增长趋势对教育也产生了供不应求的影响;人口年龄也趋于老龄化,中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比重已达占全世界老年人的五分之一。如此可见人口老龄化也制约着教育发展。其次,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根据1988年统计,全国有275万儿童未入学,其中女童占,女童流失率占70%~80%。[5]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

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如何进行育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而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主要在于,如何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因此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要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着手,因材施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越来越大。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的社会的功能上,教育的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的作用,教育主要通过育人功能而实现社会功能,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来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流动功能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方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结束语

教育从各个方面都促进的社会的发展,教育作用与社会,社会也可以反作用与教育。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兴旺体现在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上,应当结合经济文化水平,努力发展国家教育,是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朱德全,《教育概论》

[3]李吉芳,陈新宇 《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现代教育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1期

[4]叶澜,《教育概论》

[5]《基本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四十年历史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本,第58页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生产力除了为教育提供条件和基础,更多为教育提出了要求:

(1)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3)生产力发展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从社会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教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育又同时促进着生产力。如,原始社会中并没有专门的教育,而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知识传递下来,而到了古代教育时,为了满足古代政治统治,因而催生了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业较弱,直到现代社会中几次工业革命后,逐渐催生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教育。在现如今的社会中,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较多,因此进行了普及高中教育程度。自从教育从生产力中分离出来后,即一部分人成为了专门的教育者开始,教育的方向结构都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这也是大城市的教育与偏远地区教育差别的根本原因。

从一线城市与县城教育比较来说,在一线城市中由于生产力发达,因此有很多感性知识,比如各种科技馆,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都让教学过程更加容易,简便,但在县城中的教育感性教育较少,常使用的仍然是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因此不易理解,很难想象。

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阶级性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感想: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所以一切的政治制度还是教育都是为了人所服务的,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使得人有了三六九等之分,即阶级之分,因此教育也随着一起出现了阶级性。每个人出生时由于家庭条件,生活背景的不同,本身所处的阶级并不相同,就造成了虽然仍然是同年龄的孩子,但是其起点很难相同。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我们只能尽量保证每个孩子获得的教学资源是相同的,让所有的孩子尽快成长,所以城镇和乡村中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师资力量的公平化都是在教育中尽量在完成的事情。 同时教育还要为社会服务,为了保证社会和谐快速的发展,所以教育中要灌输一定的思想教育。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2)文化是教育资源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源的发展

(3)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感想:从生活实例比较知,一个百年县城和建立县城仅十几年的县城其教育氛围完全不同。

百年县城其对教育程度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新县城。主要可以体现在学生基础水平,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人们对教师的尊重及重视程度等。

我国的教育世界观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世界观,而西方比较提倡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世界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平衡性。

(2)社会对教育的印象经过教育的转换和选择。

(3)教育自身具有自我保存的功能和继承性。

(4)社会性是教育的派生属性,生命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一高科技和高信息化的时代,在新世纪阳光的沐浴下,“学前教育”的全球化、长期化的主题正在注入新的思想与理念。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高要求,现代幼儿教育的超前性规律告诉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社会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着眼于新世纪的、系统化的新的幼教模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探索、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展目标:

总目标:以新的理念构建管理模式,实施目标管理,提高师德修养,增强凝聚力,努力营造“团结、奉献、探索、奋进”的良好氛围,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声誉,以科研求品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向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管理精良、师资强大、科研扎实、质量过硬、特色育人的现代化优秀幼儿园而努力。

具体目标:

环境优美——应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不断改善园内环境,以创设优美、互动的教育活动环境为目标,尤其注重孩子们的参与,让孩子成为幼儿园的主人,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园所文化的创设方面,应注重师德的培养,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让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树立“以园为家”、“园兴我荣、园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管理精良——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优化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人本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完善层级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充实各管理层人员,运用现代化管理系统,使各项工作层层落实、行之有效。

师资强大——跟随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自培模式,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鼓励保教人员在工作中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用爱心滋养孩子,用童心陪伴孩子,用诚心关注孩子,用恒心塑造孩子,与孩子心心相印、结伴成长;鼓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张扬个性,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科研扎实——坚持课题从问题中来,课题从反思中来。使教师通过科研从经验型向专家型,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促进幼儿园教研的提升,促使幼儿园通过科研形成自己的特色。

质量过硬——秉承“教育幼儿、服务家长”的宗旨,以“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为出发点,以制度提升管理能力,以科研挖掘质量潜力,以特色扩大办学张力,努力建设成规模大、口碑好、声源足、效益高的“品牌”幼儿园。

具体措施:

1、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潜能得以自由发展的生态型社会化环境,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幼儿发展为本,全面实施新教材,逐渐形成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探索构建和谐师幼关系的途径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立足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教育理念,以“创一流的设施、建一流的管理、树一流的园风、培一流的师资、争一流的质量”为办园目标,坚持硬件抓配套,软件练内功,全面加特色,整体创一流,积极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富有情趣的教育环境,以“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为出发点,树立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形成教育合力,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发展。

深刻地审视过去,冷静的剖析现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才能保证幼儿园的未来能乘风而上,踏浪前行,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是教师显现生命价值的舞台;是幼儿积聚生命潜能的乐园;是父母放飞家庭希望的起点;让我们用激情与智慧把长泾中心幼儿园变成孩子们幸福的源泉。

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发展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发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发展的论文篇1 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 教育的社会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重智育、轻德育、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的严重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尚未将“全面 发展”真正到位,教育教学模式依旧在较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方式。尽管有一些教改实验,但对整体的教学方式的冲击和震荡仍然微乎其微,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陈旧的传统教育的种种表现: 1.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有相当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看成了唯一的形式。学生整天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室转、围着作业转。 2.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本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只管自己的教,不问学生的学。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的教学时间都用来考虑如何备课、写教案、讲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 考试和阅卷等。至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则很少顾及。 3.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可有的老师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任务,由此而产生僵硬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口袋,硬灌硬塞。诸如“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都属于此。 4.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由于人的秉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缺陷,对这些人,有些教师只用一个腔调,一个尺码去要求学生,如有悖老师观点、要求的则斥之为“庸才”、“歪才”,甚至被打入“冷宫”,视为“废才”,这样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埋没了“才干”。 凡此种种,都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违背,对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转变和落实. 一、首先将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化,并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为了适应 现代教育的要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新时期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求教育观念的优化。因为教育行为受制于相应的教育思想,当教育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任何其他的改革措施都很难真正产生效果。 二、转变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无须废除,只须转变改进。如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 因为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对待每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上,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几个“优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说就不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而是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和了解,要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状况,注重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更要坚持这一原则。如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批改作业时,对部分同学可放手让其互批,对部分同学还可以面批,这样,可以鼓励每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有些知识的 发展快更新也快,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学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只管如何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能协调统一,课堂效率始终不高。现在的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读书,更主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觉地学、科学地学、高效率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从强调记忆的学习向注重思维的学习转变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 现代生产已进入自动化时代。面对这种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必须具有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性劳动和研究,这就要求 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能力,因此现代教育不应以传授传统文化为唯一功能,而应将学生引向科学文化的发展前沿,引向未来,使学生具有吸取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和把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融为一体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多向选择的条件。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已有的结论,还要学习结论的形成过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必须扬弃,要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要着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智慧的潜力。 五、改进质量评估细则 教育质量评估在素质教育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不搞好教育评估细则,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难以突破,而且可能会导致以高分论英雄的危险。因此,我认为要从“多元化、全方位”的角度,制定素质教育的评估细则,对教师的工作,应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要求,根据巩固率、合格率、达标率、优生率、学困生转化率等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包含音、体、美、劳、心理健康等科目)。不能仅看看教师的教案写得怎样,学生的作业做得怎样,而要着眼于这个教师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总之,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只有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创设素质教育环境,完善素质教育方法,才能使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得到全面落实。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走向希望的轨道。 教育发展的论文篇2 浅析教师教育的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向开放化体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各自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办教师教育,在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时,社会应通过继续提高教师地位、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等相关策略保证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地位教师资格制度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 教师教育模式应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尤其与经济、教育的地位和教师待遇等特定国情相适应。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甲午战争以后,当时“朝野人士,深感国事陵夷,民智落后,群议变法兴学,以雪耻图强”①,于是,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论师范》。文章对新、旧学堂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最基本常识”,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又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不能依靠上述两类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②主张自办师范学堂,“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以小学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之成绩。”③1897年盛宣怀在创办南洋公学时,设师范院,开始了我国的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在创建之初,主要参照日本的做法,在学校设置、课程安排、经费来源、招生对象及毕业生分配等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规定。当时的学校是独立设置的,这种独立设置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重视对教师的专门培养,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在师资数量的需求上有所缓和,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日益突出,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种社会发展状况对教师教育模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定了教师的地位。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要求成为教师的人至少要获得七种被承认的资格证书中的一种。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自此,综合大学开始尝试办师范教育,师范院校也纷纷开设高职专业,向综合大学靠拢。这样,中国的教师教育由独立体系走向了开放、综合化体系。 二、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与问题(一)综合院校教师培养的优势与问题 1.综合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 一是学科门类多,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学术水平较高,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有利于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四是具有较强的内部调节功能,举办教师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五是大学的社会声誉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④综合院校在学科基础和知识背景及学术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复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及某些特殊专业教师的培养。 2.综合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综合院校不具备教师培养的经验。教师的职业特色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制约着教师培养。教师的劳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大写的“T”型,即在专业知识上要精、深,在其他文化知识上要广、博。教育的艺术性要求教师的天赋、灵感和创造性。教育是解放的艺术、发现的艺术、激励的艺术,教师需要解放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目前,综合院校还欠缺实践经验和教育技能娴熟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教师。 二是综合院校对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合并发展起来的综合大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在全国的综合排名,因而建多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多少博士点、硕士点等,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⑤。由师专合校升格而建的地方综合院校,有些因定位不准或急功近利,盲目发展高职专业,不仅在专业设置上,高职专业的数量超过了师范专业,而且师范专业的课程安排不仅没有保留或更加突出原有的师范特色,反而对教师教育必备的课程进行了压缩,这样一来,这些院校不但没有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会因为失去原有的办学优势使教师教育专业在多元竞争格局中丧失竞争力。三是综合大学在招生和毕业生去向上处于两难境地。 一般而言,综合大学的生源都比较好,能达到综合大学录取分数的考生一般不会报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在综合大学的地位不会像其他专业那样高,这样,一方面综合大学的师范生会因地位不高抬不起头,另一方面仍以综合大学生自居,不甘愿当老师。⑥因此,虽然综合院校开始办师范专业,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二流’中学毕业生报师范、‘二流’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⑦。 (二)师范院校在当今多元竞争中格局中教师教育优势与问题 1.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一是多年承办师范教育积淀的深厚底蕴,是师范院校在多元竞争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师范院校的立校之本;三是具有专业的教师教育师资,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力保障。 2.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虽然大部分师范院校是在继续保持或发展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按社会需求开办相应的高职专业,但也有部分师范院校在改革大潮中迷失方向,以牺牲原有的优势为代价盲目发展高职专业,结果导致目标定位混乱、特色丧失、优势不再、师范生的竞争力下降、高职生的竞争力更弱等现状。这集中表现在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薄弱,除了各类相关知识体系陈旧、课程压缩外,各级领导还将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高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忽视了教师素质专业课,造成自上而下的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懈怠。“检验师范大学综合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应该是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的地位是否更加巩固,教育研究水平和政策服务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培养出来的教师和学科人才是否得到社会认可,学术实力和办学声誉是否得到提升,对国家和地方教师教育和高师院校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否得到发挥。”⑧因此,师范院校在向综合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自己原有的优势为代价,而应在巩固原有的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学科整合和理念创新使自己的特色更加突出,从而提高自己在多元格局中的竞争力。 二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改革。 师范院校教育理念的创新远远跟不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师范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真正进入中小学后“在教育理念方面并无明显优势”⑨。这主要是因为师范院校“关于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课程,关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关于教育评价、教育管理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课程”⑩设置不足,以至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在面对中小学教育实际以及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优势。三是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教育实习是教师的必经之路,是从学生过渡为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力保障。但就目前来看,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根本不能真正起到实习的作用,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站讲台的机会,更不可能通过实习使所学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也更谈不上通过实习使教育技能得到提高。 三、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一)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 列宁认为,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是建设教师大军、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他曾经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因此,他强调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造就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重视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存和生活条件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使民族兴旺发达,使国家繁荣富强。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最近几年,我国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教师的待遇有所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在经费保障内容中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教师工资可高于公务员。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及教师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教师教育会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提高,当教师的待遇真正高于公务员时,教师专业会吸引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二流’中学毕业生报师范、‘二流’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 (二)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我国自1993年之后相继颁发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保证教师质量奠定了基础。一般而言,教师资格考试分两步走:一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等教师必备知识的考试,上述三科考试合格后再参加认定如说课、试讲、体检等。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条件要求,是教师质量的最低标准。教师的工作关乎国家的兴衰、全民的整体素质,甚至是人类未来的发展,保证教师质量,就是保证人类的未来。因此,应严格执行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以确保教师质量。 (三)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应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师教育专业 1.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专业设置,强化能力培养。 在教师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各类教师培养机构应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优化与整合课程设置,丰富与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与提高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古时候,只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能胜任教师,现代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知识激增,信息爆炸,创新不断,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认为教学是把自己储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现在,这一说法已经不恰当了,教师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启发,知识不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把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源源流动的活水,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得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各类教师教育的学校和机构需要更新理念,在丰富与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说知识是胜任教师的前提,能力则是胜任教师的保障。教师需要多种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专业化的教师需要拥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教育学校或机构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2.落实与加强教育实习环节。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修养,解放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坚定学生的教育信念,激励学生的教育热情,端正学生的态度,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为未来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释] ①③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53,453. ②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7. ④⑤严燕.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超越——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会首届年会述要[J].教师教育研究,2005(4):76,76. ⑥石欧.契机还是危机:当前高师教育的几个现实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5):10. ⑦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 ⑧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革探索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⑨⑩耿文侠,冯春明.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毕业生从教状况比较[J].教育评论,2004(21):21,2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77,678. 猜你喜欢: 1. 浅谈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2.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3. 关于教育创新的论文 4.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文

期刊发展对版画的影响论文

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1]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

[3]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4]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周亮:《周芜全集》,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6]杨柳:《晚明文化的“雅”与“谑”——明刻版画名品〈青楼韵语〉》,《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2015年.

[7]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8]周芜:《中国古代版画展览图录——美术资料选辑(三)》,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组,中国古代版画研究会筹备会展出组,1984年.

[9][日]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88年.

[10]曹凯.记录与实验:DV影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35.

[11]徐渭.南词叙录[G]//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40.

[12]李小彬.明万历间汪氏玩虎轩刻本《琵琶记》版画及其制作[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6.

[13]俞为民.南戏琵琶记版本及其流变考述[J].文学遗产,1994(6):84-95.

[14]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36-52.

[15]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艺术科技,2013(11).

[16]屠隆.考盘余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15.

[17]朱彝尊.明诗综[EB/OL].[2020-02-12].

[18]蒋炜.从高石山房刻本《目连救母》看万历初期徽州版画和金陵版画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5):36-39.

[19]蒋炜.晚明徽州版画风格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4(4):19-24.

[20]罗文茜.浅析版画艺术的设计形式.工业设计,2018(8).

[21]刘世德.古本小说丛刊:第2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2]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5辑[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6.

[23]李娜.晚明的出版风尚与作为艺术品的书籍[J].江苏社会科学,2013(2):192-197.

[24]何卫平.中国当代美术二十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2.

[25]杨劲松.重叠肌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1-78.

[26]殷双喜.影像与图像[J].美苑,2001(2):87-91.

[27]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40.

[28]段世昌.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版画艺术设计方法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9(13).

[29]罗博.徽派版画艺术形式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广东蚕业,2019(1).

[30]张东东.论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美与时代(中),2018(12).

版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版画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现代社会科技日益狂深,人们对民间的艺术尤其的关注,作为现代的中小学生更有这个责任去了解一些文化现象,有责任去把这样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2、综观现代的儿童艺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应该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是一种本能也是孩子强烈表现自我生活欲望的一种活动,而现代社会的儿童艺术作品有很多不是出于自己本能的需要,是老师的需要,是比赛的需要,是大人的需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束缚了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学生对其中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以往的"兴趣小组活动"更多地定位于学生的模仿操作能力上,很少有创作性的作品。模仿固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说版画可以木版上刻,也可以用丝网制版,也可以用卡纸制版。特别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尤其是这样。但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总是停留在临摹阶段的话,就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便成了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获得严密地展开理论思维与明智行为的能力;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总目标:借助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包括:刻版的刀法、刻画内容的抽象艺术形象、刻制时的人物表现的内在品质等,通过学校的美术课堂来展示版画的优势、挖掘版画的艺术精神、开拓学生在绘画领域的表现,结合工艺的效果来研制、尝试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效果。从而研究学校美术课堂的上的绘画辅导。

2、子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掌握传统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发展目标

1、教师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自主意识。

2、教师形成良好的课程意识以及掌握扎上实的课程理论。

3、教师掌握传统工艺和现代课程开发的知识、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实际能力。

课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课题目标的实现以教师的发展为保障,以传统的版画课题的开发为基本手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的整体,同时还要达到以下的几点分类目标,了解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和特色,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中开发、研制新的版画形式。

共同发展目标

1、通过在尝试新的版画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版画的艺术特色发挥出来,让版画在学生的绘画领域运用并有所创新。

2、借助版画的刻、印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的品质,从而更好的发挥版画的艺术特点为学生美术学习服务。

3、发展新的版画艺术形式,表现美术学习的多元性质。

4、通过传统版画的研究达到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以版画为通道,开发新的美术学习形式和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1、该课题时以传统的版画艺术为出发和起使点,作为课题的研究的平台和基础,研究各式各样的版画形式和作品特色,让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领域有所创新,得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样式,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层次、厚度,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领域认识美术、学习美术、表现美术、研究美术。

2、研究出新的版画作品效果、版画的上课案例、课堂教学实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效果,改变传统的绘画辅导方式,使其得到更加多样的表现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周期

1、实验以学校3、4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奇数班、偶数班对照分析的效果。

2、实验的'周期是1年内(20xx年2月-----20xx年2月)

五、课题的假设

1、传统的版画艺术在造型、设计领域的学习方式,及课堂教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2、自变量:在传统的版画形式下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

3、因变量:传统版画形式、效果和现在的新的课程改革中的造型、设计、表现的结合,研究系列的传统和现代的有效结合的美术表现形式。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织结构:

1、教研员引领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负责人和美术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在专业理论方面起到了引领、指导作用。

xxxx——小学美术教研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主持过课题试验,成果卓著。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2、专家引领

xxxx——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3、课题成员

xxxx——小学高级教师及专业主管,个人荣获20多次国际及国内奖项,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及各类奖项若干,在全国核心刊物有论文发表及个人专著获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兼大队辅导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曾参加过西安市、陕西省、全国的赛教课,分别荣获了一、二等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性强,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少儿书画大赛,成绩显著。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门成立了该课题领导小组,由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相关部门领导和一线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工作。

2、本课题由三所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为研究课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提供了经费保障。

4、课题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是活动课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主动活动,侧重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习得,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不仅在思想实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力量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的版画教学同样具有多种活动要素。因此,其培养学生创新和审美品质的教育价值可以也只有以活动为载体才能发挥出来。

2、美育理论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过程和行为。美育有较为充分和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它把促进个体的平衡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以人格和情感的塑造为目的,并力图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使这种作用自觉地渗透到不同的教育行为之中。美育的这种功能是一种系统的开放结构,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和人格模式。美育是青少年成长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营养,也是教育行为及基础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感性教育与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美育过程主要以意向和情感的激发与交流为基础,因此美育活动首先依赖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及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反映,需要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协同作用。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因为活动无疑是增进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

3、现代课程改革理论

现代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自己的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有机体即: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综合探索的综合运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一种传统的版画工艺更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传统民间版画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版画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版画创作活动体系。通过剪版画创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才能发挥课程改革的精神。

九、课题组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立项准备,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传统版画创作、传统工艺等进行客观分析。组织成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版画创作教学的理论。

2、撰写“小学版画创作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3、制定子课题计划并讨论交流,挖掘研究的难点重点。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各子课题按计划实施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各类活动、个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进行学生版画创作。

3、编写版画创作活动课程指导思想和意义,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4、在版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

(三)具体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1、20xx年2月-20xx年4月

了解版画创作艺术的内涵、特点,感受版画艺术作品的特色。如:构图新颖化、机理多样化、色彩厚重化;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以欣赏版画作品、了解版画创作方法为主要的课堂任务。

在这个阶段有主要的版画创作作品欣赏教案和课堂教学照片为准。

2、20xx年5月-20xx年10月

研究制版形式的多样表现内容,学习木刻版画、水印版画等。重点是把握版画创作的工艺和形式、效果。

该阶段的以作品展览、教师的上课、学生的作品为主要的依据手段。

(三)、结题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整理、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版画创作作品。

2、撰写研究报告。

十、成果预设

1、以一种综合艺术的形式来展示版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形成著作或论文。

2、相关的展览、作品集。

美术教育版画论文范文

【摘 要】与知识相比,想象力具有独特的特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中,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不断地拓展,其想象力的奇特,构思的大胆,手法的自由,尽情宣泄的色彩不受任何束缚,让孩子们画出来最动人、最精彩的个性之作。版画有其它美术绘画的共律,也有着艺术的自律,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践中,共律、个律的艺术素质通过不断积累,将孕育出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技艺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版画;教育;意义;作用

一、绪论

美术教育在少儿教育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栋梁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美术教育课程不断改革创新,少儿的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

二、少儿版画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版画制作中的随机应变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向我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领域急需的是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少儿在版画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且还学习了观察、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如何上好少儿版画课,提高孩子们的版画知识艺术素质

1、动员孩子们主动动脑思考,观察分析,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

要上好少儿版画课,教师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少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例如:版画活动《北大荒的土地》中,教师引导少儿观看版画《北大荒的土地》,画面非常简单,就是宽阔的农田,让孩子们通过版画连想以往看到的一望无边的农田原野,引导少儿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版画活动,让少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创造性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土地田野,在贯彻了审美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中充满了童真。

2、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引导少儿对版画艺术产生形象思维

教师的讲解演示,是实际示范操作与语言解释相配合,通过把事物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来,使少儿了解与掌握版画的形状、颜色、结构、特征以及绘制步骤。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清晰生动,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演示时要熟练,清楚而恰到好处。同时把技能技巧告诉少儿。

例如结合实物讲解版画《葵花》。老师在讲解版画《葵花》时,重点讲解葵花的形状,葵花的高低、前后、疏密,并运用实物照片演示前后关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挡住的部分怎么画?几句话少儿很快就明白和理解了什么是重叠,掌握和了解了重叠的构图的表现方法。例如版画《蝴蝶》。通过观看图片,丰富少儿的感性经验。运用范画向幼儿讲解蝴蝶的对称。再通过教具演示来讲解化解难点。最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具体讲解指导。讲解与演示相配合,讲解的过程也是观察的过程。

3、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寓教于乐,激发少儿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就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娱乐或玩的方式进行,使少儿饶有兴致地反复学习和操作的方法。

由于少儿的年龄小,身体发育不完善,要掌握一种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游戏练习法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无思想负担的情境下进行美术活动,使之维持长久的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可以运用涂色游戏,由教师画出轮廓,幼儿涂色进行。也可以通过添画游戏,由教师画出主要形象,幼儿添画相关的线条、形象。还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由教师设计、创设游戏情节(或情景),让幼儿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掌握绘画方法。

4、加强教学的延续性,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像写作文一样要注意承前启后,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板过度,拓印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度,做到循序渐进。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要用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到黑白木刻版画的特点,简洁、黑白对比强烈、单纯和鲜明等特点,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特点的不同,教学中也要注重针对性。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要因人而教,深化教学。

四、结论

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而且还学会了观察、认识世界,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应该吸取发达国家认识和发展版画教学的先进经验,注重我国版画美术教育工作,特别应该注重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工作,通过因势利导,给予孩子们及时培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寓教于乐,把学习与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这样,让孩子们从小就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努力促进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雪桦,熊炳燕,扈鸿燕,等.《幼儿园版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R/OL].

[2]张广慧.木版画工作室[M].湖北美术出版杜,1999.

[3]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

[4]隋丞.材料与技法丛书:版画[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5]《国家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6]《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幼儿园教学离不开美术教育。版画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幼儿教师并没有过多地接触过版画,因此需要很长的学习之路,而如何将版画教学开展好,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好处和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好处

幼儿版画教学是一门图画和手工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它符合幼儿艺术活动的总目标:培养幼儿感受生活和艺术美的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幼儿版画以其表现手法多样、操作性强、画面新颖、表现形式富有创造性而深受幼儿的喜爱。版画从创作画稿、制版到拓印,有一系列连贯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版画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够提升他们的绘画能力。

二、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措施

(1)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幼儿版画教学完全是一种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的活动,教师应当像引导幼儿游戏那样去开展教学工作,要创设宽松、自由、活泼的环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用眼睛去捕捉美,去发现、挖掘周围美的现象、美的事物。教师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善于把幼儿引到想象的王国中去。比如怪兽是幼儿现实生活中夸张了的事物,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这样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2)图片欣赏要层次分明。怪兽的怪体现在眼睛、鼻子、嘴巴、头、身体、表情、动作等诸多方面,教师出示的图片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幼儿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找到设计的灵感,知道自己画什么,怎么画,因此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教师要重视图片的选择,出示的每张图片要传递一两个鲜明的信息。比如九头怪的图片,很明显这只怪兽怪在它有很多的头,每只头上有很多的眼睛,这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这两个方面。总之图片的层次要鲜明,出示的先后顺序应该由简到繁,从怪异的程度来说,也要越来越怪异。

(3)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合理,颜色的搭配协调。版画最终还是要呈现出来,看创作效果,才能衡量这节课的失败与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半面打怪兽》选用的是吹塑纸,吹塑纸颜色的选择要和底色相搭配。在多次的实验中,教师发现浅色的吹塑纸映在黑色的卡纸上面效果比较好,但是吹塑纸的颜色比较混乱,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幼儿创作版画勾勒的'线条不是很清楚,和两方面有关系,一是吹塑纸的厚度和材质。厚一点的、细致一点的吹塑纸比较容易勾勒出痕迹。二是刻板的用笔。笔头不能太尖,钝一点的笔头更好用。最后是颜色的搭配,既然是黑色的卡纸,那么选用亮色或浅色的颜色才能清楚,深色印在黑色卡纸上反而不清晰,影响视觉效果。

(4)拓展幼儿思维,表现创造力。从一次次磨课到最后的作品,在对比中发现,幼儿创作的怪兽有很多相似性,全都是圆圆的头,两只眼睛和全身的刺。在涂色方面也大多以黄、红、蓝为主,整体看起来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幼儿的创造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怪兽的怪异特点不突出。幼儿的思维没有拓展开来,这和教师之前的引导有关系。从怪兽身体的形状上来讲,怪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比如长方形、葫芦形、三角形,等等。形状的不同可以让幼儿的作品看起来丰富多彩。

(5)减少示范的过程,降低模仿的程度。在版画教学中,教师教授构图技能时,不能片面强调技能,让幼儿过多地模仿、学习,使幼儿的学习目的和结果最终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技能上,而应该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看待问题,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对于怪兽,教师越示范完整的绘画,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就越会完全地去临摹,没有更多的空间去创造,所以教师介绍材料和使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绘画的内容,教师要尽量不去设定,给予幼儿足够的想象空间。

(6)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幼儿版画活动评价,教师不应将其理解为仅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活动环节。要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就要与多种活动结合起来,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幼儿版画活动评价,要与作品指导结合起来,评价是指导的基础,指导是评价的深化和升华,两者密不可分。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表演的形式将自己创作的怪兽用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版画教学需要创设宽松环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片欣赏要层次分明,工具和材料的选择要合理,颜色的搭配要协调。在版画教学中,教师只有拓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幼儿的版画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旭昌.综合版画的教学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1).

[2]郭阳.中班幼儿版画教学活动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3]章小慧.幼儿园版画教学的基本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4(01).

战争对人类的影响研究论文

伊拉克战争将对人类文明遗址造成破坏 刘健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作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极度关注即将遭到永久破坏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在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区,曾经诞生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城市、最早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的世界之最。19世纪,当这个已经死亡的文明被重新发现的时候,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为之欢欣鼓舞;乌尔王陵的发现成为20世纪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亚述学和苏美尔学也已成为世界各国著名学府中必设的学科之一,亚述学者和苏美尔学者遍及世界各地。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之后,直到今天伊拉克战争爆发,曾经辉煌灿烂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次又一次面临灭顶之灾。 首当其冲的灾难就是遍及伊拉克全国各地的考古遗址。在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遗址与伊拉克的石油一样,随处可见。这些考古遗址几乎涵盖了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所有王朝的都城、重要的宗教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南部,有乌尔遗址、乌鲁克遗址、埃利都遗址、尼普尔遗址、巴比伦遗址等等;在北部,有尼尼微遗址、尼姆路德遗址等等。从19世纪初至今,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考古队在这些遗址中展开广泛的考古发掘活动。乌尔是《圣经》中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的故乡。1922年,英国人伍利在乌尔的考古活动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的乌尔王陵和乌尔城。有报道说,伊拉克战争之前,乌尔遗址中部分居室遗址已经遭到破坏。乌鲁克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市,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在这里产生的。埃利都是传说中大洪水前神所创造的5个城市之一,神最早将王权赐予埃利都城市。尼普尔城是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圣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宗教中心。巴比伦城是人们熟知的文明古城,城中至今伫立着伊斯塔门等著名建筑。北方的尼尼微城是亚述帝国的重要都城,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可能是属于尼尼微城。尼姆路德及其附近的科尔萨巴德也曾先后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在那里发现的高大的雕塑和王宫建筑是世界文明中最辉煌的杰作。在纳西里耶附近的遗址有乌尔;在卡尔巴拉和希拉附近有巴比伦城遗址、基什遗址、博尔西帕遗址。如果美英联军通过空袭和空降开辟北方战场,在北方的遗址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基尔库克本身是古代阿拉帕城,是亚述国家重要的行政中心,其附近的努吉遗址是古代米坦尼王国的重要政治中心,在努吉的考古发现是恢复古代胡利安人历史的重要遗址。胡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是公元前15~14世纪古代西亚、北非地区的重要王国之一,在当时的地区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米坦尼王国的首都瓦苏卡尼的位置仍然没有确定和发现,因此努吉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摩苏尔附近的尼尼微和尼姆路德将面临同样的危险。 更加严重的是,还有许多尚未发掘的考古遗址。在两河流域平原上,有许多或高或低的沙丘、土丘,它们的下面,还埋藏着众多对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和遗物。此外,还有一些在文献中有记载的都城和城市还没有发现,比如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区性帝国———阿卡德帝国的首都阿卡德城的位置还没有确定。两河流域平原在历史上是连接地中海地区和伊朗高原及其以东地区的主要通道,东西方的交流在八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幼发拉底河以及波斯湾沿岸,曾经有许多城市随着贸易活动的开展而兴起,在这些地区,考古活动还没有完全展开。如果说在战争期间,有可能对已经发现的考古遗址进行保护,那么,这些还没有被发现和发掘的遗址,在它们还没有重新展现给世人的时候,将可能遭到永久的破坏。 其次,战争将造成文物的损失和流失。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战争给我们造成的灾难性的记忆是十分深刻的。当年,敦煌莫高窟的文物由于战乱而大量流失,造成“敦煌学在国外”的悲剧;八国联军的洗劫使圆明园成为废墟,许许多多的文物流落海外;日本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古人类的瑰宝———周口店人头骨化石失踪。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曾经面临同样的灾难,当年两河流域文明重见天日仰仗于英法政府和个人的探险与研究,而由于当时伊拉克政府的软弱和财力所限,大量文物流失英法。至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研究者都必须到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和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才能看到最珍贵的两河流域文明的文物。海湾战争已经再次造成了大量伊拉克文物流失,而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又将造成多少文物流失呢? 再次,战争严重阻碍了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人员人数和大学中的学科设置开始减少和萎缩。20世纪初,当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文明研究的中断,此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湾战争,直到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仅以海湾战争为例。海湾战争爆发首先使各国在伊拉克的考古队全部停止工作,考古工作的停滞直接影响学科研究。美国东方研究会巴格达分会主办的《楔形文字研究杂志》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通行的楔形文字的主要刊物,创刊于1947年,由于战争停刊几年才得以恢复。在一些大学,原来独立设置的古代近东系由于资料不足、人员流失、经费缺乏等原因,被并入了其他科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研究在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曾经与埃及学、中国学齐名的亚述学已经其名难副。这在中国也有明显的反映,在新千年、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全国兴起了对古代文明的关注热潮,而绝大多数的书籍和眼光都集中在埃及学上,对于更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则关注者寥寥。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中,曾经发生过数次战争。战争艺术亦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内容,无数的战争造就了一批枭雄式的历史人物,比如汉穆拉比、尼布贾尼撒、阿淑尔巴尼拔,也造就了一批著名王国,如阿卡德王国、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但是,战争也导致数个古代民族消失,导致大量古代城市损毁,也最终导致文明的死亡,甚至阿拉伯人都不曾知道在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灿烂辉煌的文明。我们不愿看到由于再一次的战争,导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这个曾经死亡的文明再一次消失在人类的记忆中。

1、战争对人类生命造成极大的摧残和伤害;

2、战争消耗大量的资源,造成可怕的环境污染;

3、战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战区居民的生命与安全甚至人类的生存;

4、战争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5、战争尤其对少年儿童生命健康、教育成长、亲人家庭造成巨大摧残;等等。

战争的政治目的进行战争的阶级、民族和国家在政治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都具有政治色彩,战争目的集中表现为战争的政治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其政治目的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中国人民进行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都有鲜明的政治目的,而政治目的只有通过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和消灭敌人才能达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

自从人类的出现,便从未停止过战争。 从利用石块、木棒的部落殴斗起,战争的手段越来越先进,战争的空间跨度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其破坏程度随之也越来越大。从令兵器时代,到以步枪,手榴弹、坦克、大炮等近现代武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展到飞机、坦克、航母、核武的二次大战,到今天的巡航导弹、洲际导弹、精确制导导弹…… 首先,战争带给人类的是生命的摧残。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卷入战乱,战场上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1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3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其次,是物资、财富毁坏。第一次世界大战花了1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花了40000亿美元,朝鲜战争3400亿美元,越南战争7200亿美元,波斯湾战争1020亿美元,第四次阿以战争210亿美元,阿富汗战争1160亿美元,两伊战争1500亿美元,美国对南斯拉夫科索沃空袭费用是250亿美元。 再次,是国际秩序、资源浪费、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以及仇恨、恐怖、担忧、分离、变态、疯狂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大量积累。 战争,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好比动物界同类的杀戮,为了争取基因的传承,会不遗余力的打败对手,争取与更多的异性交配。对地球生存空间、自然资源的拥有和支配权,决定了战争将会继续发生。 人类最大的危险和灾难来自于自身的心灵,战争只不过是人类为了达到自己欲望和野心的一种极端手段,但是人类在把自己的智慧、财力和资源用于战争武器和战争后,人类面临的是最终毁灭。世界现有的核武器已足够把地球毁灭几十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灾难很能说明问题。 什么样的制度和秩序可以避免大规模核战的爆发?谁来拯救人类? 至今我们还没有乐观的答案。

一:横向构思,也就是横断面构思法。运用这种构思法,论证结构是横式并列。主要 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不同侧面并列,这是不包含并列。比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把“墨” 理 解为不好的“环境”,就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黑”或“未必黑”的 论题。�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个训练题。题目提供三则材料,要求归纳出一个论题,写一段议 论文字。第一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作为观点;第二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 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着眼于自然环境;第三则“一傅众咻”的成语故事,着眼于社 会环境。可见本题是从横向思维拟题,进行横向构思训练的。� 下面是安徽考生《近墨者黑》中的一段:�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人才的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因素。其中,后天的环境的影 响是很重要的。方仲永不就是典型一例吗?� 我们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地球这样的环境,就不会产生人类,更遑论人的主观 能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时人对环境确是无能为力的。�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看见崖壁上的青松吗?它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是照样生长了 吗?哦,是的,可崖壁上毕竟生长不出参天大树,生长不出郁郁葱葱的森林。� ……� 在我们今天社会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与其对那些初涉人生,单纯天真的中学 生任意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倒不如给他们打一些预防针,将社会有可能对他们稚嫩 心灵的伤害减低到最低限度。� …… 以上片断,就是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角度论述的。� 2)点面并列,这是包含并列。例如浙江考生答卷的片断: 在我们人人都还未成为“圣人”,自身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的情况下,我认为还是 应该远离“墨者”,以免受其影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报道,讲述一些人是如何由优秀 青年,甚至党员干部,堕落成罪人。姑且抛开其个人思想不说,我认为外界的物质利诱,追 求享受的思想及犯罪分子的拉拢,都是使其下水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各种不良习气的 侵袭下,极易导致一个人的蜕变。� ……� 青少年的思想还未成熟,容易受各样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经常告诫大家“近 墨者黑”,注意周围环境,远离种种不良风气。� ——先是“人人”,列举“优秀青年甚至党员干部”,再强调“青少年”:从面到点,论 证“近墨者黑”。� 3)正反并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横向正反并列。下面是山东考生答卷的片 断:正是因为“近墨者黑”这一道理,我们交友时往往愿与积极进取、品德端正的人交往, 而远离那些品质低下的小人。孟母三迁其家不正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环境,与好人交往吗? 记得小学有位同学,平时思想上进,可上了初中后,就与一些小流氓样的同学混在一起,整 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结果在一次作案中被抓获。这不就是近墨者黑的一个典型事例吗? � ——这是从交友的好、坏,即正、反两个方面并列论证的。� 之二:正、逆结合,纵、横结合,辩证思维。 纵横结合,往往能更有力地证明论点。下面是北京市一类卷中的一段: 我国古代就有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原住在艺人的旁边,孟子就止不住去听 ,当迁至屠户旁时,孟子又常去看杀猪。直至三迁至学馆旁时孟子才专心读书。以至于成了 大思想家。这则故事虽然有轻视劳动人民的意思,但是,它讲明了这个道理——近墨者必黑 。 孔子的“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墨”是无孔不入的,近墨则黑。广 州四兄妹同时被捕也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兄弟之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才导致了这场悲 剧的发生,正像鲁迅说的:“农家的孩子早识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枪,秀才的孩子弄文墨。 ”接触多的是什么,学会的就会是什么。� 这个语段分析,不怎么样,而论证结构却是清晰的。总体呈纵式布局,由古及今。但不 完全按时间顺序:孟子,孔子,当今广州四兄弟,鲁迅,时序有颠倒。其实这是纵横式,古 :事例,名言;今;事例,名言。纵向:古——今;横向:事例——名言。� 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主席:谢谢毕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反方二辩杨文秀老师进一步阐述反方的观点,时间3 分钟。有请。 反方二辩(杨文秀):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 在我们辩论“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还是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时候,提醒对方辩友弄清什么是所谓的顺境和逆境。 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客观条件给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以发展自己。所谓逆境,则是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方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首先逆境对成才,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反还阻碍成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争取一个好的环境,也就是顺境。无论是为人父还是为人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是“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各位为什么不去创造更“逆“一点的环境来帮助你的儿女成龙成凤呢?你创造的好环境好条件,无疑是你在你儿女的成才路上加了拦路虎、绊脚石。对方辩友坚持的“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显然是谬论。 许多人感叹“生不逢时“。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社会环境显然可以称之为逆境,是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吗?答案是否定的。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社会风气,使成才主体的智慧和才能没有施展、发挥的余地,他们怎样成才?然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有了适宜的环境,也就是顺境,许多人才生逢其时,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光,归根结底,他们是得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顺境。如果没有这样的顺境,他们成才成果的美丽梦想也只能是梦想,不会实现。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始终在努力变换自己的环境,让逆境变为顺境。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生活在逆境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也要为大家争来一个生活发展的顺境。就连毛泽东,他也不能不感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活,“假如今天我们为不能生逢乱世而遣憾,先烈泉下有知,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如果说“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那么这些伟人,他们在历史上的过错可真是无法计量的!可真是千古罪人!“ 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主席:谢谢杨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正方三辩于海峰老师将正方观点进一步展开,时间3 分钟。有请。 正方三辩(于海峰):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主席:谢谢于老师的发言。接下来请听反方三辩朱红梅老师的发言,时间3 分钟。有请。 反方三辩(朱红梅):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大家好: 需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无论孔子也罢,张海迪也罢,都是上下五千年,中外几十亿人口中几个特殊的例子。他们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都把他们艰难困苦的环境转化为有利于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而这些人的成绩大部分都是在有利于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取得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比较顺利适宜的环境中学习成材的。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做准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人类只有具备了可以生活和学习的条件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非洲难民生活在食不裹腹,居无定所的环境中,既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中,如果让他们去造航天飞机这是可能的事情吗? 我们所说的顺境并不是指溺爱的环境。孩子不能成材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家长教育的失败,这并不是孩子处在顺境中的原因,相反的,父母的溺爱反而为孩子设立了逆境,父母剥夺了孩子受锻炼的机会。而我们可以利用顺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大家都知道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而处于边远山区的孩子生活在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陷入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放羊的恶性循环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乡村落后于城市,中国西部落后于东部的一个基本原因了。 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是指不利的环境。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努力,就是由逆境进入顺境的过程,而在其中必定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处在顺境中的我们可以利用走弯路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成功的路程。人人都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说明我们都需要顺境。所以我对你的祝福是:一路顺风,而不是一路逆风了,我重申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而只有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谢谢! 主席:谢谢朱老师的发言。经过双方的陈述,下面转入自由辩论阶段。这是正面交锋、大展辩才,斗智斗勇的时候,希望双方能有更好的表现。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我提醒双方,你们各有四分钟的发言时间,正方先发言。好,自由辩论正式开始。(略) 主席:刚才的自由辩论,真可谓是妙语如珠、精彩有加,让我们一饱耳福。经过8分钟激烈的自由辩论,现在进入本场比赛的最后一轮较量——总结陈词阶段。先请反方四辩孙玉旺老师总结陈词。时间四分钟。有请 反方四辩(孙玉旺):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你们好! 我方一辩、二辩、三辩已从思想领域、物质领域、社会大环境等多方面充分论述了我方的观点。经过自由辩论,大家一定发现即使对方的事例,也都是变逆境为顺境后才成材的。逆境中很难有踏踏实实做事的机会,也难以有成长的机会,连机会都没有了,能有利于人的成长吗?时代造英雄!如果身处顺境,能给伟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说不定能做出更大的业绩。所以我方更坚信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才有利于人的成长,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顺境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从教育这一行来说,综观世界各国重视教育投入的国家国民素质就高,重视科研投入的科技成果就多。哈佛大学经济系居世界第一,为什么?主要因为哈佛有一流的教授、雄厚的财力,严格的制度保障等一切先决条件保证了哈佛学子独占熬头。 我国教育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学校的策略,都非常重视人力、物力的投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大教育投资,教育界人才辈出,我国的教育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我们还向贫困地区捐款助学,创办了许多希望小学,就是为了给那些因逆境而失学的儿童创造上学的条件,也是因为领导、教育家、有爱心的人都坚信“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顺境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即我方观点。 我校征集大量资金为老师、学生配备了微机,改善老师办公条件,学生学习条件,建立塑胶跑道,风雨操场,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老师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摇篮,因为我们全校师生都懂得一个道理:“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顺境更有利于人才成长!” 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怎么能有利于人才成长呢?尊敬的对方辩友你们还希望这逆境重演吗?相信你们会肯定的回答:“绝不!”那就请支持我方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 主席:谢谢孙老师。最后,我们请正方四辩祝红老师总结陈词。时间也是四分钟。有请。 正方四辩(祝红):主席、评委、在座的各位,大家好: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 ,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基因工程对人类的影响论文

基因工程技术给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1、大量的转基因生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我们通过基因工程来制造我们所需要的生物,来改变我们所不需要的生物,随着基因工程的普及,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自然选择”,破会自然界的平衡。

2、转基因植物有可能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心对生物进行的“任意修改”,穿凿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自身。

3、基因工程改造出的新型基因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形成“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是很难被消除的。

4、基因工程可能会严重挑战人类道德底线。克隆技术解决了人类世界的一些生存问题也带来了诸多隐患。克隆人可能会混乱人伦关系,损害家庭结构,可能会使人丧失人的尊严和权力,更有甚者,假如有丧心病狂者制造出“人兽胚胎”,那么违背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更严重违背了人类的道德底线,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可估量的。

扩展资料:

基因工程技术的前景

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

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20世纪后期,生物工程迅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人说,生物工程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希望,也有人说,它也会相应给人类带来灾难。学者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植物转基因工程更是如此。植物转基因工程就是指通过基因枪等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基因转移到原本不具有这些基因的植物体内,并使之有效表达,产生相应性状,这种具有相应性状的植物称之为转基因植物。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问世。从此,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看到了更大的希望。1986年,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首次进入田间实验,此后转基因植物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给人类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在这同时,人类也注意到了它可能潜在着的一系列危害,即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并且对人类健康也可能有潜在的危害。1转基因植物的利用植物转基因工程的目的旨在通过导入有用的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物,用于植物的改良和有效成分的生产。目前在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控制果实成熟以及植物生物反应器等方面已获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果。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化学除草剂在现代农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想的除草剂必须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草能力,而对作物及人畜无害。但这样的除草剂成本越来越高,通过转基因技术,在作物中导入抗除草剂基因,获得抗除草剂作物,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济效益,使除草剂的应用更加方便。据报道,现已成功地获得了转aro A基因的番茄、油菜、大豆、杨树等,在田间试验中表现出对除草剂的良好抗性。抗虫的转基因植物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非常严重,如能在植物体内转入抗虫基因,使植物获得抗虫性,增加对虫害的抵抗力,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个目的,人们现已成功地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giensis)的毒蛋白基因转入了烟草、番茄、马铃薯、甘蓝、棉花、杨树等植物,使这些植物获得了抗虫性。抗病的转基因植物据报道,将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和Y病毒(PVX和PVY)、大豆花叶病毒(SMV)、苜蓿花叶病毒(AIMV)等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不同的植物体后,这些植物均获得了对相应病毒的抗性,这有望应用于农业生产。抗逆的转基因植物68小分子化合物(如脯氨酸、甜菜碱、葡萄糖等)与植物忍受环境渗透胁迫的能力有关,人们若能将与脯氨酸或甜菜碱等合成有关的酶的基因克隆后转入植物,有望提高植物对干旱和盐碱等逆境的抗性。有报道说,人们现已成功地将相关基因转入了烟草、苜蓿、马铃薯等植物,使它们获得了对不同逆境的抗性。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是指利用生物系统大规模生产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外源蛋白质,用于医疗保健和科学研究。将不同的基因转入植物,可使转基因植物产生植物抗体、口服疫苗、植物药物和人类蛋白质等。据报道,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成功地获得了4种具有潜在医疗价值的植物抗体。2转基因植物存在的潜在风险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在耕地上栽种那些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可能造成危害,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漂变对其它物种也可能产生有害影响。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转基因食品里的新基因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威胁,因为转基因植物是在传统植物接受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很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人们正在关注这样一些问题:毒性问题、过敏反应问题、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问题、营养问题等。3展望20世纪末生物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涉及面之广、进展之快乃前所未有。从1986年美国批准第一个转基因作物进行大田试验,至1999年4月,已有4987个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大田试验。自1994年至1999年五年间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23倍多。美国的转基因抗虫棉花的种植面积已占其棉花总种植面积的13%。从发展趋势看,转基因植物将向多元化发展,例如品质改良、高产、抗逆(抗旱、抗寒、抗低光照、耐盐碱、耐瘠薄等)的基因工程发展。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将把转基因植物应用到医药化工领域,建立基因工厂,从而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各种化工原料和药品,摆脱传统化工厂对日益短缺的化工原料的依赖和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在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透明,更加公平,人们需要更多、更大的知情权,所以,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各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争论本身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通过争论,弄清是非,避免破坏性后果的发生,这将推动科学技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前进。任何科学技术都不应该滥用,但也不能扼杀能给人类和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技术成果。在应用植物转基因工程技术中,人类应该像对待其它科学技术一样,扬长避短,全面、理性地看问题,把握尺度,使植物转基因工程更加健康地发展,造福全人类。

可以看看这个资料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基因工程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一 摘 要: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基因工程是一项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术。可以把某一生物的基因转殖送入另一种细胞中,甚至可把细菌、动植物的基因互换。当某一基因进入另一种细胞,就会改变这个细胞的某种功能。这项工程创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组基因。它不仅为医药界带来新希望,在农业上提高产量改良作物,并且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提供解决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侦查。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是怎么样呢,而又有哪些利弊? 关键词: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基因工程利弊 一、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发展 1.概念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2.发展 生物学家于20 世纪50 年代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从微观层面更进一步认识了人类及其他生物遗传的物质载体,这是人类在生物研究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60 年代以后,科学家开始破译生物遗传基因的遗传密码,简单地说,就是将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每一种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弄清楚。在搞清楚某些单个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基础上,进而进行有计划、大规模地对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图谱进行测序和诠释。 (二)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发展现状 (1)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方面。运用基因工程方法,把负责特定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去,构建转基因植物,有抗病虫害,抗逆,保鲜,高产,高质的优点。 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方法。 ①增加农作物产品营养价值如:增加种子、块茎蛋白质含量,改变植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比例等。 ②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如: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抗除草剂等性能。 ③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若能把禾谷等非豆科植物转变为能同根瘤菌共生,或具固氮能力,将代替无数个氮肥厂。④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率。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全世界药物原料的 25% ,如治疗疟疾的奎宁、治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治疗高血压的东莨菪碱、作为麻醉剂的吗啡等。 ⑤运用转基因动物技术,可培育畜牧业新品种。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产业之一,前景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对预防人类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并且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 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 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 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 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 1 年之久。90 年代后期问世的DNA 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 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一)发展前景 基因工程应用重组DNA 技术培育具有改良性状的粮食作物的工作已初见成效。重组DNA 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注往可以使一个生物获得与之固有性状完全无关的新功能,从而引起生物技术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人们可以在大量扩增的细胞中生产哺乳动物的蛋白质,其意义无疑是相当重大的。将控制这些药物合成的目的基因克隆出来,转移到大肠杆菌或其它生物体内进行有效的表达,于是就可以方便地提取到大量的有用药物。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事例,其中最突出的要数重组胰岛素的生产。 重组DNA 技术还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它的影响所及有疾病的临床诊断、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新型疫苗的研制以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研究等诸多科学,并且均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二)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1.基因工程的利 遗传疾病乃是由于父或母带有错误的基因。基因筛检法可以快速诊断基因密码的错误;基因治疗法则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这类疾病。产前基因筛检可以诊断胎儿是否带有遗传疾病,这种筛检法甚至可以诊断试管内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两天大,尚在八个细胞阶段的试管胚胎。做法是将其中之一个细胞取出,抽取DNA,侦测其基因是否正常,再决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发育。胎儿性别同时也可测知。 基因筛检并不改变人的遗传组成,但基因治疗则会。目前全世界正重视发展永续性农业,希望农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要生生不息,不破坏生态环境。基因工程正可帮忙解决这类问题。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 2.基因工程的弊 广泛的基因筛检将会引起一连串的社会问题。虽然基因筛检可帮助医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疗病人,但可能妨碍他的未来生活就业。基因工程会产生“杀虫剂”的作物,也可能对大环境有害,它们或许会杀死不可预期的益虫,影响昆虫生态的平衡。转基因食品不同于相同生物来源之传统食品,遗传性状的改变,将可能影响细胞内之蛋白质组成,进而造成成份浓度变化或新的代谢物生成,其结果可能导致有毒物质产生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甚至有人怀疑基因会在人体内发生转移,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包括: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不自然食物所引起其它损害健康的影响;应用在农作物上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抗除草剂的杂草会产生;疾病的散播跨越物种障碍;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的损失;生态平衡的干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基因工程的发展将成为必然。尽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但是仍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能源而且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们发展基因工程的同时应该尽力避免一些危害,而让有利的方面尽可能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宏.2004.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 [2]胡银岗.2006.植物基因工程.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3]刘祥林.聂刘旺.2005.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4]陆德如.陈永青.2002.基因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王关林.方宏筠.2002.植物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二 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发展概况 【摘要】近些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制药产业突飞猛进,本文就一些相关的重要蛋白药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基因工程 蛋白药物 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55-03 基因工程制药是随着生物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1980 年,美国通过Bayh-Dole 法案,授予科学家 Herbert Boyer 和 Stanley Cohen 基因克隆专利,这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1982 年,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标志着生物制药业从此走入市场[1]。 生物制药业有不同于传统制药业的特点:首先,生物制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其次,生物制药有利于突破传统医药的专利保护到期等困境;再次,生物制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性;此外,生物制药具有较长的产业链[1]。生物制药业这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其在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生物药物品种也是逐渐增多[2](图一)。 当前生物制药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生物制药的产值及利润增长迅猛, 2006-2008年三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2](表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生物药的热点逐渐聚焦到通过新技术大量生产一些对医疗有重要意义且成分确定的蛋白上。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中,蛋白质类药物超过50%[3]。而这些源自基因工程菌表达的蛋白,如疫苗、激素、诊断工具、细胞因子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疾病或感染的预防;临床疾病的治疗;抗体存在的诊断和新疗法的发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1.需求性,天然蛋白的供应受限制,随需求的不断增加,数量上难以满足,使它得不到广泛应用;2.安全性,一些天然蛋白质的原料可能受到致病性病毒的污染,且难以消除或钝化;3.特异性,来自天然原料的蛋白往往残留污染,会引起诊断试验所不应有的背景[4]。 以下将介绍一些基因工程产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发展。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下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985年科学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实验室获得重组人EPO(rhEPO),1989年安进(Amgen)公司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Epogen获得FDA的批准,适应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5,6]。 2001年,EPO的全球销售额达亿美元,2002年达亿美元,2003年全世界EPO的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创下生物工程药品单个品种之最,是当今最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用过EPO的大多数病人感觉良好,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或功能失调。重组体CHO细胞可以放大到生产规模以满足对EPO的需求。 2 胰岛素 自1921 年胰岛素被Banting 等人成功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仅2000年,胰岛素在全球范围内就大约延长了5100万名I型糖尿病病人的寿命。20世纪80年代初,人胰岛素又成为了商业现实;80 年代末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和酵母都被用作胰岛素表达的寄主细胞[7]。 国内外可工业化生产人胰岛素的企业只有美国的礼来公司、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法国的安万特公司和中国北京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胰岛素类似物也仅在上述4个国家生产,且每个公司只能生产艮效或速效类似物巾的个品种,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产业化的技术难度特别大,若无高精尖的高密度发酵技术、纯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是无法实现的[8]。 3 疫苗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所示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t raditional vaccine) 和新型疫苗(new generation vaccine)或高技术疫苗( high2tech vaccine)两类,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作用也从单纯的预防传染病发展到预防或治疗疾病(包括传染病) 以及防、治兼具[2]。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付艾滋病、癌症、肝炎等多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疫苗开发取得巨大进展,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9], 2007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就已达到163亿美元,据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疫苗市场正以超过13%的符合增长率增长。而我国是疫苗的新兴市场,国内疫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年增长率超过15%。 在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疫苗、抗体药物生产中,Vero细胞、BHK21细胞、CHO细胞和Marc145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技术支撑着行业的技术水平[4]。建立细胞培养和蛋白表达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生物反应器背景下的疫苗生产支撑技术是当前国际疫苗产业研究的重点。 4 抗体 从功能上划分,抗体可分为治疗性抗体和诊断性抗体;从结构特点上划分,抗体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抗体可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癌症和炎症等[10,11]。抗体药物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较低甚至几乎可以忽略的毒性。另外一个优势是,抗体本身也许既可被当作一种治疗武器,也可被用作传递药物的一种工具。除了全人源化抗体以外,与小分子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有效载荷有关的结合性抗体也已经在理论上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12]。 治疗性抗体是世界销售额最高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2008 年治疗性抗体销售额超过了300 亿美元,占了整个生物制药市场40%。在美国批准的99 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抗体类药物就占了30 种;在633 种处于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中, 有192 种为抗体药物,而在抗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治疗性抗体占了一半[2]。截止200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见表二[13]。 参考文献 [1] 章江益, 孙瑜, 王康力.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及启示[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5): 11-14. [2] 王友同, 吴梧桐, 吴文俊.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药物生物技术[J]. 2010, 17(1): 1-14. [3] 吴梧桐, 王友同, 吴文俊. 21世纪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与展望[J]. 药物生物技术. 2000, 7(2): 65-70. [4] 储炬, 李友荣.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5] Koury MJ, Bondurant MC. Maintenance by erythropoietin of viability and maturation of murine erythroid precursor cell[J]. Cell Physiol, 1988, 137(1):65. [6] Cuzzole M, Mercurial F, Brugnara C. Use of recombinant human Erthro-poietin outside the setting of uremia[J]. Blood, 1997, 89(12): 4248-4267. [7] 李萍, 刘国良. 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1): 19-20. [8] 张石革, 梁建华.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与应用[J]. 药学专论. 2005, 14(11): 21-23. [9] 徐卫良. 生物制品供应链优化与供货提前期缩短问题研究――基于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的实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10] Presta LG.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f therapentic antilodies[J]. Curr Opin Immunol, 2008, 20(4): 460. [11] Liu XY, Pop LM, Vitetta ES. Engineering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J]. Immunol Rev, 2008, 222: 9. [12] 陈志南. 基于抗体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前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J]. 2007, 1(1): 2. [13] 于建荣, 陈大明, 江洪波. 抗体药物研发现状与发展态势[J]. 生物产业技术. 2009, 1(3): 49.看了"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2. 高二生物基因工程知识点梳理 3. 浅谈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 5. 关于蔬菜种植的学术论文

  • 索引序列
  • 天文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论文
  • 教育对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 期刊发展对版画的影响论文
  • 战争对人类的影响研究论文
  • 基因工程对人类的影响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