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博士论文答辩现场材料清单

博士论文答辩现场材料清单

发布时间:

博士论文答辩现场材料清单

为帮助大家了解厦门大学2017年5月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为大家提供厦门大学2017年5月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通知 ,全文如下:

管理学院2017年5月博士论文答辩安排详请见附件:

会计学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市场 营销 学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待定)

请参加本批次答辩的学生,按已安排的场次和顺序,请特别注意本人参加场次的开始时间,提早30分钟-1小时到答辩现场并测试PPT。(电脑若出现故障,请致电学院机房:2187137 纪老师、李老师)

友情提醒:

1、答辩PPT及介绍环节请不要提及导师姓名及职称!

2、不论答辩次序,均需在本场次开始前1小时到达答辩现场。

注意:

一、参加答辩的学生应着正装出席。个人答辩完毕后不要离场,请在场内旁听其他同学的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结果和答辩结束后方可以离开。

二、答辩学生可自带相机拍照。

三、拟于2017年6月授学位的同学将以下材料交院教学科研办公室(成枫楼309)研究生教学 秘书 :

1、5月23日前需提交的材料清单:

1)学位基本数据表(1份)

须从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学位申请与授予模块下的学位申请功能中打印基本数据表并签字。

2)研究生科研成果一览表(1份)

须从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信息模块下的科研成果信息功能中打印并签字。

3)提交科研成果复印件(1份)。

须提供申请学位所需的、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的复印件(须包括刊物封面、目录和论文全文)或出版的专著、教材(目录,含版权页)或已获得的专利授权书等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的复印件。

2、5月25日前需提交的学位论文要求与清单

1)学位论文简装本5本。

论文有无需修改的同学都需提交。(论文中《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请按要求签名。),(答辩后需进行修改的同学,按答辩委员会决议要求进行论文修改,修改后经相关老师签字后提交;论文无须修改的同学直接提交)。

2)学位论文光盘2张(一式二份)。

论文为最终版WORD版,必须含论文封面、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著作权等学位论文的全部组成部分,最后一页须加上本人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论文、著作、作品、专利、发明或科研奖励,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命名须按学校研究生院要求,以(10384_本专业代码_本人学号_LW)来命名 。

3)学位论文电子版WORD格式和PDF格式各一份

学位论文电子版WORD格式和PDF格式各一份,发邮件给各系研究生教学秘书,论文必须含论文封面、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著作权等学位论文的全部组成部分,最后一页须加上本人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论文、著作、作品、专利、发明或科研奖励,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命名须按学校研究生院要求,以(10384 _本专业代码 _本人学号_LW)来命名 。

(以上1、2项材料可合并为5月23日前一起提交,但不能合并为5月25日以后交)

四、其他事项

1)学位证照片电子版(1份)

在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学位申请时,须上传学位证照片电子版(若无学位证照片电子版将无法进入下一步的学位申请)。

学位证电子版照片具体要求详见“研究生院网站2月28日“关于报送2017年6月份拟授学位人员学位申请材料的通知”中的附件四”。

2)进研究生院系统进行学位申请过程中若遇任何问题,可致电研究生院严老师(2181463)。

“学位申请与授予网上操作说明(含学位证照片电子版上传指南)”具体要求详见“研究生院网站2月28日“关于报送2017年6月份拟授学位人员学位申请材料的通知”中的附件五”。

五、答辩与学位申请等其他相关事宜咨询,请及时联系本系研究生教学秘书。

原文地址:

1、制作一份简洁明了、提纲挈领的PPT(展示材料)PPT在答辩流程中,是除了答辩者的口头表达之外的唯一媒介。在短时间内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东西应该全部在PPT中呈现,而所有能用口头语言进行补充说明的细节,都不应出现在PPT中。最后呈现的内容应力求言简意赅、简单明了。2、对自己的论文的行文脉络和主要内容了然于胸答辩者通常是学位论文的唯一作者,参与了整个研究设计、实施、和写作流程,在答辩前应再仔细回顾整篇论文的行文脉络和主要内容。小编当年就是在答辩的前一周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并整理出论文架构。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会深切了解到自己研究的优点和不足,这对于准备答辩中的提问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3、准备一份提问清单,并反复练习在回顾自己论文的时候,一定会发现论文中的一些问题或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答辩老师钟情的提问选项。可以列一份简短的问题清单,猜测老师对什么地方感到疑惑,或对哪个部分颇感兴趣,并尝试回答。

准备相关的资料,然后并且找那个可以推翻与自己对立辩题的资料

1、携带参加答辩会所需的资料和用品,主要是论文的底稿、主要的参考资料、笔记本和笔;2、树立自信心,尽量避免紧张慌乱;3、听清楚老师提出的问题后要经过思考再答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浙大博士论文答辩现场院士

有这样一位博士,他是中科院的黄国平,在论文答辩现场,他的结束一篇《致谢》感动全场,官微也在微博上转发这篇文章,同时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网友。在这么一篇简短而不失力量的致谢词中,我们看到了他辛苦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他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学术精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打动人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国平的经历坎坷,人生不易。黄国平在致谢词开头讲到,22年的求学路,经历过很多困难、吃过很多苦,才能在这里讲述这一篇博士论文。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在年幼时亲人离世,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才得以一步步走出大山,踏上求知好学的道路。从大山到镇上,从县里到市里,从西南大学到中科院研修所,这一步的坎坷说不清道不尽,人生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广,生活的重担全都被年轻人的稚嫩肩膀抗下。这些平静的叙述直击大家的心里,让人们无比动容。

二、人们感动的是黄国平的在人生苦难中的坚定意志。从小的家庭情况就注定,黄国平要想走出一道宽广的人生道路是无比艰难的。上学时候的经济困难,生活的艰难困苦,没有家人亲人的陪伴,生活的重量几乎能压垮任何一个小孩,但他却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同时坚持着自己的求学之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最宝贵、最让人珍惜的东西。

三、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永远存在。寒门子弟闯出一片天地的故事永远是大家喜闻乐道的,因为大家能从中汲取力量,相信再弱小的种子也能长成苍天大叔,我们要相信生命的力量。苦难中永远都孕育着希望。只要敢于奋斗,人生无所畏惧。

大家对于这件事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

这位导师应该是非常的优秀,而且手写这个毕业论文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他肯定是一位特别有能力的导师。

这位导师是非常优秀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毅力的。让人觉得非常欣赏。

因为真实,作者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的故事感动了大批网友

博士论文答辩现场完整视频

博士论文答辩通过

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般都会比较严格,要想顺利通过答辩还得掌握一些技巧。

首先,是要尽可能多地练习。

你只有对要表达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了,才能在台上表现出你的从容自信,让答辩委员清楚地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有的同学课题本身做得很不错,但自我陈述的内容准备不够充分,表达的时候结结巴巴。这样不管你内容有多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差,在答辩中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在练习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陈述录下来,这样既便于控制时间又可以观察自己的表现。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找几个观众来扒一扒自己的缺点也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是多去听两场师兄师姐的答辩,熟悉整个答辩过程。

因为虽然每一个人的答辩都是不一样的,但整个流程是可以参照的。你多看看别人在答辩时候的表现就知道他们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不足的需要提醒自己。

重视预答辩。答辩之前组里都会弄一个预答辩,不要觉得预答辩只是自己小组内的老师同学在听就敷衍了事。其实他们是最熟悉你课题的人,尽量让他们多提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正式答辩也会被问到的。

再次,阅读自己的论文,把有可能的问题都列出来。

当论文提交之后,很多人估计再看都有一种想吐的感觉,因为实在看了太多次了。对于一个两三百页的论文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是答辩委员提问的地方,你不可能准备地面面俱到。比如你侧重准备了实验方面的问题,结果答辩委员老是问一些基础概念方面的问题,这是不可能预测到的。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把有可能提的问题都梳理一次,这样在答辩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

答辩前几天要注意休息。说起来好像没甚么,但大家都知道在那样的场合临场反应有多重要。如果你觉没睡好或是身体有状况,脑子反映慢半拍,那就尴尬了。本来很清楚的概念脑袋一糊涂就都乱了,很容易就给答辩老师一种基础不扎实的感觉。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保持自信冷静,放松心态。

只要做到上面的几点你就应该有信心做出一个漂亮的答辩,保持冷静对于你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即使有些问题回答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要让答辩老师觉得你是暂时遗忘了而不是搞不清楚问题。

现在先想象一下答辩顺利通过之后的感觉吧,将博士帽高高地抛起,千斤重担卸下心头,这几年的学习再辛苦都觉得值得。

博士论文答辩的潜规则

1、老老实实做答者而不是辩者,专家们的'意见,合理的不合理的都不要轻易反驳,否则有好果子你吃;

2、专家们很忙所以是不会有很多时间看论文的,但是他们对论文的意见绝对会是很多的,除去学派、工具和理论上的问题,最多的莫过于格式的问题(这个时候不摆谱什么时候还能更威风?);

3、意见是很尖锐的,但是通过是必然的(都是自己导师请的专家,能到答辩这一关的论文也基本得到各界的首肯了),所以这个孙子装得值。毕竟寒窗几十年为的就是这张纸;

4、低调、厚脸皮的博士更适应博士论文答辩的那套规则。高调的博士除非你学术功底特别牛,你的导师也特别牛,你的博士论文也特牛,你的辩论水平也特牛——同时具备这4“牛”,你才可以在答辩时威风一把——不过即使这样,也不建议在这节骨眼上太“牛”狠了;

5、意见是尖锐的,修改是漫长的,但是专家和博士的关系必然要是和谐的。所以博士答辩完毕自然要请百忙中辛苦评判的专家们吃饭了。吃饭的规格是不能太低的,因为专家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什么好的没吃过?突然上路边小馆子必然有损健康和颜面。(据说北京的专家最牛,1顿几个人的饭吃上4、5千还觉得档次太低,因为他们平时都是去特别的酒店吃饭,喝的水都是特制的,绝对不含杂质和污染物——真是一群学术贵族,难怪他们对三聚氰胺这么有免疫力);

6、专家们很忙,又很有表现欲,这样导致的修改论文的意见良莠掺杂。你一定要有鉴别力,别把随便说说的当真了,也别把好的意见错过了,更别把馊主意放自己论文里去了。那些动不动就要你修改标题、转换风格的意见一般是没有时间具体看论文内容的人拍脑袋随便提出来的,你要慎重考虑这些意见。因为这种意见提出来容易,修改起来特别费劲的。毕竟博士论文是个人独著,文责自负,改错了没人能替你担这个责任。随便提点意见的专家不如就格式上说点东西,还不至于误人子弟。想到这里,就随便写下来,小博要忙着修改自己的论文了。欢迎博友们补充和拍砖!

博士论文答辩需要一直开视频。论文答辩是一种正规的论文审查形式,在毕业设计完成后进行,校方会提前准备答辩组织工作,包括选取可参与答辩的学生、组织答辩委员会、布置会场、协商通过标准等。

有这样一位博士,他是中科院的黄国平,在论文答辩现场,他的结束一篇《致谢》感动全场,官微也在微博上转发这篇文章,同时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网友。在这么一篇简短而不失力量的致谢词中,我们看到了他辛苦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他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学术精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打动人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国平的经历坎坷,人生不易。黄国平在致谢词开头讲到,22年的求学路,经历过很多困难、吃过很多苦,才能在这里讲述这一篇博士论文。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在年幼时亲人离世,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才得以一步步走出大山,踏上求知好学的道路。从大山到镇上,从县里到市里,从西南大学到中科院研修所,这一步的坎坷说不清道不尽,人生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广,生活的重担全都被年轻人的稚嫩肩膀抗下。这些平静的叙述直击大家的心里,让人们无比动容。

二、人们感动的是黄国平的在人生苦难中的坚定意志。从小的家庭情况就注定,黄国平要想走出一道宽广的人生道路是无比艰难的。上学时候的经济困难,生活的艰难困苦,没有家人亲人的陪伴,生活的重量几乎能压垮任何一个小孩,但他却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同时坚持着自己的求学之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最宝贵、最让人珍惜的东西。

三、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永远存在。寒门子弟闯出一片天地的故事永远是大家喜闻乐道的,因为大家能从中汲取力量,相信再弱小的种子也能长成苍天大叔,我们要相信生命的力量。苦难中永远都孕育着希望。只要敢于奋斗,人生无所畏惧。

大家对于这件事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

因为真实,作者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的故事感动了大批网友

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现场照片

羽毛球奥运冠军赵芸蕾近日晒出了她与老公、羽毛球世界冠军洪炜的毕业照,夫妻俩一人博士毕业,一人硕士毕业,两人都穿着学位服,手里拿着各自的学位证书,对着镜头笑得很是开心,值得一提的是赵芸蕾脖子上戴的项链是奥运五环的造型。球迷们向两人送上祝福:“幸福的一对!祝福!”“恭喜!你俩也是以后退役运动员的榜样!” 赵芸蕾是5月24日进行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顺利通过成都体院毕业答辩的她也晒出现场照片,对在求学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了感谢。在之后的采访中,她还透露自己已经怀孕6个多月了,带着肚子里的宝宝一起参加毕业答辩,这也给了赵芸蕾一次特殊的体验。赵芸蕾在运动员时期在女双与混双项目上都实现了大满贯,她在2012年里约奥运会上获得女双与混双两枚金牌,成为国羽在单届奥运会上夺两金的第一人。 洪炜则是比妻子赵芸蕾晚四天完成了自己在北京 体育 大学的硕士求学之路,他直言正是有了妻子赵芸蕾的鼓励,自己才开启读研旅程,才顺利通过答辩。洪炜比赵芸蕾小四岁,他也是双打好手,曾随队拿下汤姆斯杯冠军,在2017年全运会之后选择退役。退役之后回到家乡担任教练,他与赵芸蕾在2018年6月领证结婚,2019年3月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十分恩爱,如今两人即将升级当父母。 在即将迎来宝宝的特殊时期,赵芸蕾与洪炜完成了各自的学业,一起拍毕业照,赵芸蕾表示:“一起进步的感觉真好!”同时也喊话老公:“继续努力哦小伙子!”赵芸蕾用“小伙子”来称呼老公洪炜很是甜蜜。洪炜也回复道:“过程异常坎坷,但还是平稳落地!完美!”虽然赵芸蕾穿着博士服,但已经进入孕晚期的她孕肚已经难以遮掩了,照片中带着浓浓的孕味。赵芸蕾成为国羽第一位博士毕业的奥运冠军,她与洪炜也成为国羽学历最高的世界冠军夫妻档。

中传博士2022秋冬季博士毕业论文答完了。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传博士2022秋冬季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为2022年11月5日,截止2023年1月9日已答辩完毕。

看到师弟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张筑生是了不起的教授,他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扬。2003年2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以《张筑生,了不起的教授》为题报道了张筑生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张筑生被誉为“校园里的焦裕禄”、“知识界的一面镜子”。3月初,北京大学党委和校行政决定在全校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中开展学习张筑生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学习他那种情倾学生、忘记自我、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精神,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不求索取、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学习他那种信念坚定、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学习他那种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的治学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张筑生教授一生清贫,默默付出,一辈子没有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但是他的教学和编写的教材在北大师生中竖起来一座丰碑。 张筑生1940年出生于贵阳市,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3年成为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博士。北大百年校庆时,他的编号为001的博士证书被当作珍贵文物展出。据当年的研究生同学、现任北大数学学院教授赵春来回忆,张筑生本应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1982年他就在硕士毕业论文里,把著名数学家Smale 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个给干掉了。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授予张筑生博士学位,只是由于校长张龙翔过于谨慎,‘新中国第一位博士’的荣誉才被其他学校的人获得。第二年,张龙翔急了,专门请了一百多位专家给张筑生一个人搞博士论文答辩,场面极其壮观。”采访张筑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大家都用“才华横溢”来形容这位面容清瘦、衣着简朴、左手残疾的教授。文兰院士是张筑生的同门师弟,他提醒记者不要刻意提张筑生有什么残疾,其实他的学问、口才、活力,让人根本想象不到他身体上的缺陷。因为罹患鼻咽癌,他整整化疗12年。文兰说:“在78级53名研究生中,张筑生是学问家。他是我们微分动力系统讨论班上的主讲,一讲就是三个小时,都是学科前沿的东西,黑板写满了擦,擦了又写满,总是一肩膀粉笔末子。他有很好的文学造诣,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奥的数学内涵。后来他写出了《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成为该学科国内最早的研究生教材。我至今还用这本教材给研究生上课。我们的导师廖山涛院士对该书的评价是:‘有了这本书,一大批年轻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学科前沿。’廖先生从不表扬谁,唯独对他例外,说‘张筑生的知识面广博得惊人’。” 留美归来,他接受了编写教材的硬任务。明知这不算成果,他照样呕心沥血张筑生并非著作等身的大学者。目前北大数学学院共有62名教授,其中有5名院士、45名博导,张筑生至死都没评上博导。他一生只写了三本书:《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数学分析新讲》(共三册)、《微分拓扑讲义》。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向记者提到张筑生编写的教材《数学分析新讲》。“数学分析”是数学系的基础课,相当于其他系的“高等数学”。1986年初,张筑生刚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访问学者归来,领导就给他一个教材改革的硬任务:编写《数学分析新讲》。有朋友劝他:“在北大,只有科研成果才是立身之本,而编写教材则不算科研成果。”张筑生没有犹豫,放下手头的学术课题,马上进入角色。此后的五年间,张筑生白天教学,晚上根据教学讲义整理书稿。圆珠笔芯写干了一大把,《数学分析新讲》一、二、三册相继面世。陈天权曾是北大数学系“十大才子”之首,现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十多年来他一直把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新讲》作为首选教材。记者请65岁的陈天权评价一下这套教材,陈先生显得非常谨慎:“数学分析的书多如牛毛,我没有全部见到,不敢妄加评论;不过与我所见到的书比较,张筑生的这套《数学分析新讲》,是有特色的。我跟张筑生不是很熟悉,但知道他为了编这套教材花了大量心血。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基础的课,讲好了不容易,但讲得再好也不算学术成果。张筑生能这么投入地搞一本基础教材,是非常难得的。”张筑生本人对这套教材也是钟爱有加,他在书的后记里写道:“从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讲义到整理成书,前后花费了五年时间。明知是‘吃力不讨好’,却硬着头皮做了……《红楼梦》里有两句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夫人刘玲玲回忆,就在这套《数学分析新讲》面世不久,张筑生被查出了鼻咽癌,从此开始了12年漫长的放疗过程,直到去世。张筑生去世时,正有一个“北大教授抄袭案”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一些外系的学生听说《数学分析新讲》的作者去世了,就在北大校园网上作文悼念:“幸亏北大还有张筑生这样的教授……”他带领数学奥赛国家队连拿五届总分第一,连命都搭进去了,但无法记入教学工作量1995年,张筑生受命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一干就是五年。这又是一份无法“出学术成果”的苦差,甚至无法记入“教学工作量”。赵春来教授告诉记者,院里每年核算教学工作量,张筑生都要差一点;虽然每次都由领导“特别照顾”,顺利过关,但对张筑生来说还是有点委屈。“为了搞这个奥赛,他连命都搭进去了。我做过一次教练,再也不想做第二次,累死人了。外人根本不了解这份差事的艰苦程度。”好在那些参加过奥赛的学生是了解的。记者找到当年的数学奥赛世界冠军、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的姚健钢,提起张筑生,他唏嘘不已:“数学奥赛搞了几十年,出题是最难的。因为参赛选手都是中学生,所以每道题都要把高等数学初等化,这种倒推的过程非常艰苦,要搞出一个既有新意,又有难度,还能分出学生优劣的题目,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而张老师每年都能拿出几十道新题,非常令人佩服。要知道,从1990年查出鼻咽癌起,他又患了严重的结肠炎,癌变也转移到了肝部。2001年夏天,在天津南开大学,他一个人为200名预赛选手办培训班,从出题、判题、讲课到讨论,他唱了七天‘独角戏’。你知道这七天是怎么过来的吗?他口腔溃疡、唾腺损坏、严重的结肠炎、全身骨头疼,还有晚期肝癌引起的腰以下严重浮肿,每天只能吃一点牛奶、葡萄糖、豆腐等流食。”带着半身癌细胞,领着一帮数学尖子,五年间张筑生从加拿大转战到阿根廷,在70多个参赛国中,中国队连拿五届总分第一,其中三次所有参赛选手都获得了金牌。这一成绩,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先例。连续拿了五个世界第一的同时,张筑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也拿了一个“第一”:他是该院有史以来接受最大量放疗的癌症患者。有一次在课堂上,张筑生对着下面几十张青春的脸说:也许你们所有人经历的痛苦之和,也没有我一个人经历的痛苦多。当时学生们还有些不服气。现在张教授去世了,同学们服气了,深悔没能分担老师的痛苦。病情加重,为讲课只好禁食禁水。他拒绝全休,要用工作忘掉痛苦,直至最后一息学校教学、奥赛培训之外,张筑生还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的“数学教师研讨班”授课,一讲就是8年。头几年他分文不取,后来才拿点授课费,但无论有无报酬,他都风雨无阻,单手骑着车穿行在车流人海之中。在外人看来有些奇怪的是,张筑生在教师进修学校开了8年课,一些年轻教师就跟着他上了8年学。如人大附中的彭建平、20中学的刘运河、101中学的白雪等。进修学校副校长赵大悌说:“大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个研讨班都能得到解决,而张先生则是研讨班的出题人和解决方法的归纳者。”白雪说:“国际数学大赛的题,一般答案都有两三页之长,而张老师只用四、五行算式就解决了,简直神了。更主要的是他教会了我用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解决问题。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都很佩服他。”2001年下半年,张筑生的病情更重了,严重的结肠炎闹得他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为了上好一堂课,他要提前一天节食,上课当天则禁食禁水。院领导劝他全休养病,他不同意。刘玲玲代他向领导解释:“他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与其让他在痛苦中煎熬,不如让他在工作中忘掉痛苦,在思考中享受快乐。”就这么痛并快乐着,张筑生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2002年1月11日下午2点30分,已经失去方向感的张筑生被几位研究生抬进北大第一教学楼 208室,这是他的微分拓朴学考场,他要亲自为38名学生监考。很快学生的成绩和评语都出来了。紧接着张筑生就住进了医院。 2月6日,张筑生与世长辞。张筑生和刘玲玲没有孩子,他们把一茬接一茬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奥赛金牌得主、北大研究生安金鹏回忆说:“2002年2月1日,张老师病危,我去医院探望。张老师苏醒过来了,拉住我的手,坚持让我坐在他跟前,不准我起来。我就坐在那里,看着瘦得脱了相的张老师,心绪烦乱。过了好一会儿,张老师又慢慢睁开眼睛,看到我还坐在那里,慢慢地露出了安静的微笑。我被震撼了,从这个笑容里面,我看到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张筑生去世后,北大校园网的BBS上贴满了悼念文章:“张老师也许是我一生中再难遇到的顶尖级的老师……当他讲到几何,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真正的几何;当他讲到代数,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学过真正的代数。张老师的数学思想深刻但极其清晰,使我这样智力平常的人都能懂。”“我曾经数次拜访了张老师以前在蔚秀园的家,真的是非常清贫,看过后我一度放弃了要从事科学研究的打算。2000年的夏天,最后一次拜访,张老师高兴地拿出蓝旗营的结构图,说:用我和刘老师的积蓄,也可以住进去了。我难过得哭了。”“张老师,是您让我明白了,思考的乐趣比物质的享受更加高贵。张老师,您走好。”张筑生没能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他一生钟爱教育事业,心里只有工作、学生。他似乎不懂得争成果,争头衔。然而,熟悉他的人们授予了他最高、最响亮的头衔——真正的教授。

有这样一位博士,他是中科院的黄国平,在论文答辩现场,他的结束一篇《致谢》感动全场,官微也在微博上转发这篇文章,同时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网友。在这么一篇简短而不失力量的致谢词中,我们看到了他辛苦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他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学术精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打动人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国平的经历坎坷,人生不易。黄国平在致谢词开头讲到,22年的求学路,经历过很多困难、吃过很多苦,才能在这里讲述这一篇博士论文。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在年幼时亲人离世,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才得以一步步走出大山,踏上求知好学的道路。从大山到镇上,从县里到市里,从西南大学到中科院研修所,这一步的坎坷说不清道不尽,人生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广,生活的重担全都被年轻人的稚嫩肩膀抗下。这些平静的叙述直击大家的心里,让人们无比动容。

二、人们感动的是黄国平的在人生苦难中的坚定意志。从小的家庭情况就注定,黄国平要想走出一道宽广的人生道路是无比艰难的。上学时候的经济困难,生活的艰难困苦,没有家人亲人的陪伴,生活的重量几乎能压垮任何一个小孩,但他却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同时坚持着自己的求学之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最宝贵、最让人珍惜的东西。

三、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永远存在。寒门子弟闯出一片天地的故事永远是大家喜闻乐道的,因为大家能从中汲取力量,相信再弱小的种子也能长成苍天大叔,我们要相信生命的力量。苦难中永远都孕育着希望。只要敢于奋斗,人生无所畏惧。

大家对于这件事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

因为真实,作者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的故事感动了大批网友

在他论文的《致谢》部分。该博士在《致谢》里面讲述了自己是怎样从一个小山坳里面走出来,怎样和命运作斗争的故事,感动了好多读者。

  • 索引序列
  • 博士论文答辩现场材料清单
  • 浙大博士论文答辩现场院士
  • 博士论文答辩现场完整视频
  • 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现场照片
  • 看到师弟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