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妇女生活民国期刊

妇女生活民国期刊

发布时间:

妇女生活民国期刊

戊戌变法:《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同盟会:民报,苏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每周评论中共:《向导》(1922-1927)

民国时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未褪去几千年的古典气质,现代风情又在十里洋场的上场演绎,一切事物不乏精致又充满新鲜味道。

各色传奇人物也在民国时期轮流登场,在这段乱世岁月里,演绎了一场绝代风华、曲折离奇的不朽传奇故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本演绎着近百年古典与现代美学的杂志,于1926年2月15日走进了中国百姓的生活,这本杂志叫做《良友》,它在上海这座极具魅力沿海城市的文化推力下,形成了“海内外凡有华人之地,无不以一睹《良友》为快”的盛景。

《良友》的巨大影响力

《良友》诞生于春寒料峭的上世纪20年代,当年这本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就是有着电影皇后之称的胡蝶,她是那个年代里上海滩最具魅力的女性。自从这本画报在1926年2月诞生以来,直到1945年10月停刊,她就像一位诞生于上海新思想潮流中的女性,伴随着风雨飘摇的民国,走过了将近20年的时间。据资料显示,《良友》总计出刊174期,每期销量都高于4万余份,这让《良友》成为了近代上海乃至整个民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在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良友》画报的畅销:“《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

在这份画报中,人们能够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也能看到近代中国又有着怎样的社会风貌,文化艺术,她像一本中国年间的老照片画册,记录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普通大众的生活所需,女性服饰、文化、思想的变革。

《良友》并没有只对当时的中国人展示着近代民国的社会变迁,当年世界广为流传这样一则评论:“ 《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弃高深”,诞生于上海的《良友》,以其百科式大画报的丰富内容销往世界五大洲。

据说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总能够看到《良友》的身影;有些国外图书馆,也通过收藏《良友》的方式,作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良友》对女性魅力的诠释“《良友》的封面,从创刊开始,一直以年轻闺秀或著名女演员、电影明星、女体育家等的肖像作封面的。”

既然《良友》能够赢得遍天下的美誉,那么这本杂志在风靡上海滩的同时,究竟有怎样不为现代人所知的魅力呢?这本画报在创办之际,上海已经开始弥漫着摩登元素的气息,人们将摩登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加之五四运动的成功,让上海的女性运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良友》创刊之时,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上海这个极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女性解放运动更是深入人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登场的《良友》,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摄影视角,将民国时代的女性魅力完美、准确地诠释在世人面前。

《良友》为数不多的男性封面

在这本画报书刊近20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几个星期的画报封面与抗日战争有关以外,《良友》总共174期的画报封面,其中有161张封面,以当时的女电影明星、名媛、女学生、歌舞表演者的照片,作为画报的封面女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说已经迎来了女性思想解放潮流,但是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女子仍然不得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否则这类女性就会被归于“不正经”女性的行列之中。

《良友》封面女郎的出现,给这种传统禁锢思想猛烈一击。因为出现在这些画报上的女郎,她们可以是德才兼备的名媛,也可以是朝气蓬勃的女学生,更可以是接受过良好教育,活跃在各大社交场合的明星。

从这个时候起,女子不必再做“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名媛小姐,他们不必遵守封建社会中那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数。

在画报女郎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女子不再将抛头露面,打扮精致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当作是一种耻辱,她们更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像胡蝶、陈云裳当红女演员一样,成为新时代女性的一员。

可以说,《良友》的出现,让民国时期的女性认识到,现代女性形象不应是居于传统闺阁,只懂得相夫教子的女性;现代女性的新形象,应当穿着得体、打扮精致,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私人公共空间。就这样,这本画报杂志帮助上海女性打破了原有的女性封闭状态,让她们开始建立起现代社会标准下的都市新女性形象。

《良友》对服饰文化的影响“《良友》百分之九十多的封面都是都市时髦女郎、贵妇人或电影女明星照片,而封面之后占据显著位置的……《良友》后来政治报道对象有所扩大甚或转变,但那仍然是由一种时尚意识所决定的……政治报道之后,就是更具时尚气味的比如世界风俗写实、旅行游散记、中外体育、中外电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踪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和政治报道一起构成了《良友》独特的时尚报道体系。”

《良友》不仅改变了民国时期女性的精神世界,她也对近代女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就表示现在,上海女性穿着服饰的改变上面。中国封建社会深受儒学、理学的思想禁锢,尤其是理学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将女性的穿衣打扮都限制在了一个极其具有约束力的框架之中。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应当恪守礼仪,她们的衣领必须紧扣起来,长裙必须拖地,女性一旦将肌肤袒露在外边,就表示这个人是不被社会所容,丧失了“妇道”之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即便经历了思想解放潮流,女性仍然不乏旧时代的穿着者。

《良友》率先打破了这一禁锢,在这本画报的杂志中,妇女们穿上了轻薄贴身的旗袍,再搭配一件长马甲与短衫,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就此诞生。

在《良友》发行初期,旗袍的长度仍然长至脚踝;然而到了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已经允许女性裸露出整个小腿;到30年代中期,以前宽松直线型的旗袍,其裁剪方式改为可以展现女性身体曲线的收腰旗袍,起跑两侧的衩也越开越高,这让女性若隐若现的大腿更加具有魅力。从画报旗袍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上海近代女性逐步摆脱了封建时期的传统穿衣模式,这与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莫大联系。

除了旗袍以外,这本画报中经常刊登一些外国的西洋礼服,还有更加突破传统观念的游泳、骑马等女性的运动服装。为了让中国女性与世界时尚接轨,《良友》也会不定期地刊登一些纽约、巴黎、伦敦这些有着世界时尚中心之称的服装时尚发布会。

欧美服装的流行元素、时尚潮流悄然传入中国,中国女性也开始尝试黑色的小礼帽,更加凸显身材,简单又美观的夏季时装。《良友》对女性物质生活的改变其次,《良友》对于上海女性的影响,还表现在这一时期上海美容护肤品的繁荣上。旧时代的女性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可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已经拥有可以到社会各界工作社交的机会。当一个人融入到社会圈子中去的时候,她必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爱美之心的女性而言,外貌上的打扮、改变,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在这样的心理召唤下,画报中开始出现教女性如何对自己的头发、眼睛、嘴唇、指甲进行创造的广告。

当然,有些专注于美容护肤品的商人,也开始向《良友》投放广告,据资料统计,这本画报中关于美容护肤品的广告占有极大比重。各类新型美容护肤品纷纷登场,旁氏白玉霜、三花牌香品都成为了上海女性排着长队积极抢购的女性必备护肤品。

美容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当属1931年的迪安公司,这家公司以自家美容商品为题,在《良友》画报上推出了10种系列产品,从女性所用的美容水、面香粉、胭脂、画眉笔,再到护手霜都有所涉及,从这些广告就可以看出,这个年代里女性美容产品得到了丰富发展,女性对于自己外貌的注重也更上一层楼。《良友》对女性精神生活的改变

《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最后,再来谈谈《良友》给当时上海的女性,所带来精神生活上的改变。自从上海对外开阜后,这座城市成为了西方舶来品和西方文化的巨大输入口,商业经济的繁荣,讲西方社会独特的生活方式传入了上海。

《良友》兴起的时间,正值上海电影业繁荣发展的时间段,所以这份画报中的重要内容,就以当时国内外著名影星的新闻有关。

由于与电影相关的新闻颇多,看电影也逐渐成为了近代女性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除此之外,《良友》还与上海多家照相馆合作,刊登一些充满时尚、写实的摄影照片,所以在那个年代里,如果哪位女性拥有一张在上海照相馆拍的照片,是最值得大肆标榜、炫耀的事情。《良友》这本旧时杂志,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上海女性的生活,解放了她们的思想,也成为了民国年间近代女性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

女性杂志作为全国流行性报刊,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科技日益进步,我们可以从手机电视上获取外界资讯,报纸杂志渐渐没落了,但是杂志在发行初期地位很高,像陈独秀先生创办的《青年杂志》,影响了当代大批青年学子,《妇女杂志》作为第一个报道女性的杂志,成长之路更是艰辛。

一、创办杂志早期之路并不顺畅,守旧派进行破坏

《妇女杂志》创办于1915年,由刚刚经过内部改革的商务印书馆创办,刚开始办《妇女杂志》就受到了很多守旧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女性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抛头露面的不成体统,甚至在刚刚出版的时候还有人进行抵制,但是在那个文化动荡的年代,新思想和旧传统相互交融碰撞,还是有不少女性朋友敢于购买。

二、早期内容倡导女性朋友要懂得生活,解放自己

这本杂志最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认为男女是平等的,是自由的,不应该受到他人的践踏和攻击,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既要懂得包容丈夫,更要敢于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要将旧思想通通丢下,要讲文明,将自己打造成新时代的女性,去拥抱新的生活,不能将自己的丈夫作为自己全部的动力,要有自己的空间。

三、《妇女杂志》创办时间长达17年之久

这本杂志虽然在初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但是在新思想的解放潮流之下,这本杂志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除了女性朋友购买这本杂志之外,也有许多想要通过杂志了解女人的男同志购买,我们必须承认,这本杂志带给了女性很大的帮助,一直发行了17年之久,在民国期间,对女性的影响力最大。

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这本杂志当时创办时的艰难处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本杂志,看到我们的国民是怎样一步步闯出新的天地,国人民智不开发,教育得不到发展,整个国家就会处于一种弱势的状态,永远也强大不起来。

随着《新青年》的创办,女性思想逐渐开始解放,妇女杂志是近代最早的女性杂志,它在创办的时候面对了许多的难关,首先就是传统守旧派的阻挠,他们不理解也害怕女性的崛起。

妇女生活期刊

《家庭》杂志

中文译名《嘉人》, 法国,1988年创刊。曾为贝克汉姆打破了十四年不用男性做封面传统的玛丽嘉儿如今被称作主流女性时尚杂志市场上最野的杂志。2002年小贝一句“我在床上如同野兽”,让多少女性为之“崩溃”啊!目前《Marie Claire》在全球坐拥24个版本,是世界著名高档女性期刊之一。《marie claire》一向以细腻的女性视角、独特的社会报道,展现多元化的潮流生活。《Marie Claire》喜欢以浪漫的方式告诉读者这个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帮助读者达到她梦想中的生活。《Marie Claire》宣称:她们不仅展示女人美丽的外表,更搜索女人的灵魂,深入女人的内心。

《健康与美容》杂志创刊于1992年,是国家卫生部主管的唯一以健康美容为内容的杂志,是国内健康、美容领域的知名刊物。杂志主要面向20-40岁的都市成年女性,主要报道健康与美容方面的各种信息和实用知识,是现代女性健康与美容的得力助手和贴心参谋。《心理与健康》杂志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心理科普杂志。创刊20年来,一直以提高我国人口心理健康素质、增进大众心身健康为宗旨,并以其较强的知识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心理与健康》杂志内容丰富、专业,可读性强,设置栏目有:专家论坛、热点话题、育儿教子、青春心语、人际广角、职场心理、婚恋心曲、心身保健、金色时光、压力管理等等,能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读者对心理保健的需求。《婚姻与家庭》于1985年11月5日创刊,是全国妇联主管、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主办的半月刊,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现出来的众多生活类期刊之一。 办刊宗旨:密切关注并报道国内外婚姻家庭领域的新动向、新思潮、新问题,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解析和探讨婚姻家庭领域的问题,传播高尚的情操和科学的家教理念。为弘扬家庭美德,人人都拥有纯洁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而不懈努力。 特色:中国情感帮助知名品牌,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步伐,涉足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纪实故事,配以精彩专家点评,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帮助。集可读性与帮助性为一体,是老百姓贴心的情感顾问。

《花溪》《南风》

妇女生活杂志

全都在这了!!为了15分拼啦(>__<) ^^^^河南日报 农村版 大河报 健康报 大河财富 文摘报 河南商报 今日安报 豫北新闻 今日消费 新闻爱好者 漫画月刊 今日消费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段28号河南报业大厦基本上各大报刊都出自这里时代青年》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金水路17号电话:0371-5902645 传真:0371-5952425 Email: 《新家庭》杂志社邮编:450002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73号办电:0371-5721756-365 Email:《人生与伴侣》杂志社邮编:450002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23号电话:0371-3826137 传真:0371-3826133Email:《公安月刊》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9号电话:0371-5991155-22227 传真:0371-5970414Email:《公民与法》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省委南院《大河报》“新闻周刊”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1路1号电话:0371-5978742《河南工人报》“太阳周刊”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纬五路17号附1号84、苗笛《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顺河路黄委会综合楼12层电话:0371-6302618 传真:0371-6302219《妇女生活》杂志社《老年春秋》杂志社

有空余时间帮妈妈做一小点家务说说话,比订任何杂志多强百倍。

菜谱大全,这样一来你回来就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咯~~~~我也是经常买这些书籍给我妈妈看的·~~~

补充:郑州广播电视报工人路颖河路口

妇女生活文章

书名号是一种标志符号,它标志书名、篇名、戏剧名、歌曲名、报刊杂志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下面分项叙述。一、标示书名。例如: 1.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小学《语文》第七册《三味书屋》) 2.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小学《语文》第六册《李时珍》) 《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名著,《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药物书。它们用书名号标明。二、标示篇名。单一的文章名像诗歌、散文、寓言等都应用书名号标出,以免与其它的文字相混。例如: 3.有感情地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暮江吟》《赠汪伦》。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三首》思考·练习)例3中书名号标明了两首诗。再如: 4.《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亡羊补牢”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第六册《寓言二则》思考·练习) 例4中的第一个《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用书名号标明。第二个“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使用引号,不用书名号。三、标志报刊名。例如: 5.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孩子》的,是不是? (小学《语文》第十册《给颜黎民的信》) 《妇女生活》是杂志名,《关于孩子》是一篇文章,均用书名号标明。四、标志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名称。例如: 6.当我铺开第二张画纸的时候,就决定画一幅《小武术》。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础训练1》) 7.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跟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同传不朽吗?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散文两篇》) 这两个例子中的书名号标明了两种美术作品,一种是画──《小武术》,一种是雕塑──《沉思者》《巴尔扎克》。像小学第十二册课本上提到的《月光曲》是曲子,《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歌曲。第十一册课本上的《奴隶英雄》是戏剧。当我们在书面语中用到这些艺术品时,都要用书名号标出。五、标志法律、法规名。例如: 8.“你不知道吧,小伙子,咱们国家新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乘车是可以免费的。”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6》) 例8《残疾人保障法》是法规,用书名号标明。书名号在使用中有两种特殊现象,一是书名中含有书名,二是书名、篇名共用一个书名号。例如: 9.下面的《〈古井〉读后感》用的就是第二种写法。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4》) 10.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诸子百家名言》第53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92年版) 例9《〈古井〉读后感》是一篇作文题目,所以用书名号标出,而作文题中又含有《古井》这篇课文的题名,为了不使混乱,用单书名号标志。凡是书名号里面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个用双书名号,里面一个用单书名号。例10中《荀子·劝学》这种标志告诉我们,“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出自《荀子》这部书中的《劝学》这一篇。书写时,书名与书中篇名之间,加个圆点(叫间隔号)隔开。书名号是一种标号,它像一顶帽子,扣到了具体的文字上,文字就变成书名或篇名了。例如: 11.(1)小明把剑拿过来。 (2)小明把《剑》拿过来。例11的①②文字相同,都有“剑”。第一个“剑”是武器,第二个却是一本书,因为它加了书名号。书名号在使用中前后各占一个字的位置,前半个书名号不能单写在一行的结尾,后半个书名号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附书名号歌:书名号,前后弯,标明书籍和报刊。篇名、曲名也可用,标得清楚方便看。 2007-10-09 人教网

在十二和十三世纪的汗牛充栋般的故事中有大量类似的让情人心醉神迷的女士形象,不过她们在多大程度上反应了城堡里的女性的有血有肉的实际的生活则很难说。在切普斯托和其他城堡主持内部事物的妇女的个性和私人生活方面的记载很少。不过,有一个事实是被大量证据所证实的:城堡女士习惯上是男人们所玩的政治和经济游戏中的一颗棋子。尽管一个女人可以拥有、继承、买卖或给予别人土地,并且在法庭上对土地提出要求,一个妇女的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一个男人的监护之下 – 结婚之前是父亲,婚后是丈夫,直到寡居。如果她的父亲在她婚前就死了,她就将被置于她父亲的上级封建主的监护之下,后者认为有必要从法律上关心她的婚姻,因为她的丈夫将会是其封臣。如果是女继承人,婚姻是一个极为有利可图的交易 – 求婚者有可能会为了得到这个继承的特权而支付一大笔钱。但监护权本身就是一个被人追逐的目标,因为监护人可以从被监护人的产业中抽取收入,直到被监护人结婚。中世纪的许多官司就是为了争夺富有的被监护人而打的,即便那些不太富有的监护人也会吸引贪婪的目光。1185年,亨利二世命令列出一份其统治地域里所有的寡妇和继承人的清单,以便弄清可能存在的王室权益。这些寡妇的年龄、子女、土地、牲畜、租金、工具被不厌其烦地列举出来。一个典型的条目写到:“托马斯.德.比福欧的寡妇,爱利斯.德.比福欧,处于国王陛下的监护中。她二十岁,有个两岁的儿子为继承人。她在西顿的土地价值镑。她有下列家产,两个犁头,一百只羊,两只挽畜,两只母猪,一只公猪和四头母牛。自土地到 手中的第一年,她的租金收入为36便士10分和两磅胡椒。除了租金以外,她的佃户还交给她4便士和三车燕麦。”对一个富有的三个月大的孤儿的监护权挑起了布里.圣.爱德蒙兹修道院院长西蒙对亨利的儿子狮心王理查的强烈的抵制。最后,国王不得不放弃,得到了一些猎狗和马匹的补偿。不过,西蒙的计划被婴儿的祖父所挫败,后者成功地绑架了这个女孩。西蒙最终以100英镑的价格把监护权卖给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小女孩活了下来并被估价,大主教以500马克的代价把监护权卖给了国王的宫廷大臣和未来的首席政法官托马斯.德.布尔。一个大封建主的女儿通常是在自己家以外的地方被培养长大的 - 在另一个贵族家庭的城堡里,或是在修道院里,如果她不结婚的话,可以在修道院里生活一辈子。对女孩的教育比对她们兄弟的教育明显要好很多。传奇故事的作家对两性教育的差别给于了诙谐有趣的夸张,在他们笔下,男孩学习“喂养鸟,玩猎鹰,了解猎犬,学会射箭,学会下象棋和十五子游戏,”或者“学习击剑,骑马和比武,” 而女孩则学习“刺绣和织布,读、写及说拉丁语,”或者“唱歌、讲故事和绣花,” 有地位的女士还是诗人的保护人,她们自己也写诗,有些女士则投身于做学问。不过,跟他们的丈夫一样,女士们也喜欢打猎和玩猎鹰(在她们的印章上经常也描绘着她们手里擎着一只鹰)以及下棋。少女时期是短暂的。妇女十二岁就具备结婚的资格了,而她们通常14岁就结婚了。女继承人可能早在五岁就在形式上结婚了,而订婚则可能更早,不过这种结合在婚姻完成之前可以被取消。一个女人到二十岁会有许多孩子,到三十岁,假如她安然度过生孩子的危险,她可能会孀居或重新结婚,或者成为祖母。尽管个人选择和外表吸引力在庄园里农民的女孩的婚姻中起一定的作用(在庄园里,她们通常是怀孕后才结婚的),而贵族妇女的婚姻则太重要了,不可能有个人的喜好所决定。例外情况也有。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妹埃列娜九岁时嫁给了切普斯特城堡的威廉.马歇尔二世伯爵,十六岁时丧偶。随后又嫁给了雷切斯特的伯爵西蒙.德.蒙特福特。1238年在威斯敏斯特国王的私人教堂里,国王亲自把新娘交给了蒙特福特。第二年国王在跟蒙特福特吵架时揭露他在追求埃列娜的时候“卑鄙地暗中玷污了她。” 据马修.巴黎说,国王的话是这样的:“你在结婚前引诱了我的妹妹,我发现后还是把她嫁给了你,以免引起丑闻,尽管这样做违背我的意愿。”有证据表明许多婚姻是快乐的。十四世纪的贵族作家吉奥弗雷.德.拉.杜尔描绘他已故的妻子时,动人地写道:“她既美丽又贤淑,具备所有高尚的知识 … 品行端正,她是所有美德的典范。我对她如此着迷以致我为她创作歌曲,民谣,诗篇,以及我能够写出来的最好的东西。可是,死亡对所有人都不放过,把她从我身边夺走了。她的死给了我许多痛苦的思索和沉重的心情。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想着她,心里充满了悲伤。一个真正的爱人的心里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真爱的女人的。”虽然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离婚,但对具有亲缘关系的结合的禁条为废除婚姻官司提供了普遍的理由,特别是当上述禁条扩展到远亲时尤其如此,甚至因婚姻而产生的关系也可以被用来作为理由。在1253年,切普斯特城堡的主人及威廉.马歇尔第一的孙子罗杰.比格德伯爵跟妻子离婚 – 他妻子是苏格兰国王的女儿 – 因为据称罗杰跟她因家族之间曾通婚而与其有关联关系,因而不适合结婚。教会却裁定罗杰必须将她领回去,罗杰屈服了:“既然这是教会的裁决,我心安理得地顺从这个婚姻,虽然以前我曾对此感到困惑和怀疑”新娘带来一份嫁妆,同时也可以得到其丈夫产业的三分之一作为赠产。有时候,在结婚的当天,在教堂门口就会指定某些土地给新娘,在其丈夫过世后,这些土地就归她了。即便没有这样正式的转让手续,其丈夫的三分之一土地在法律上来说也是归她的。如果土地的继承人(即新郎)在移交这些土地时行动迟缓,她可以到王室法院去起诉,以便能确保得到这些土地。在整个封建时代,这种婚姻赠产作为一个固定的数目而得到承认。不过,渐渐地这种赠产在结婚的时候被双方商定的解决方案所代替。妇女一旦结了婚,就在其丈夫的“棍棒”或“权力”之下。即使丈夫把她继承的土地给卖了,她也不能反对。在没有丈夫陪伴的情况下,她不能上法院申诉。或者没有经过丈夫同意而立遗嘱。妇女在称谓寡妇的时候重新收回了一些权利。有时候一个寡妇甚至能成功地通过起诉夺回已经被其亡夫卖掉的土地,因为“在他在世的时候,她不能够说不。”不过在大宪章之前的英格兰,国王可以强迫他的直属封臣(tenants-in-chief)的寡妇重新结婚,假如她们希望不结婚或者自己选择丈夫,她们要付给国王一大笔钱。大宪章在这个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不过同时它也重申在没有上级封建主的同意(不管他是国王还是国王的藩属),寡妇不能够结婚。大宪章的另一条款规定,受国王看护的人,无论是寡妇还是处女,都不应当被“贬低”- 跟某个地位更低的人结婚。当事人同意是婚姻的一个法律条件。婚姻可以因为缔结时违背了当事人之一的意愿而被取消。在1215年,国王约翰把年轻的玛格丽特嫁给雇佣军首领法尔科斯.德.布鲁特(Falkes de Breaute),玛格丽特是国王的宫廷大臣的女儿,还是德文伯爵继承人的遗孀。在1224年法尔科斯被流放后,玛格丽特面见国王和大主教,要求取消婚姻,声称自己从未同意过这场婚姻。在1252年玛格丽特死后,马修.帕里斯(Matthew Paris)把这个婚姻形容为“高贵和卑鄙结合,虔诚和不敬结合,美丽和耻辱结合。”他还引用了某人用拉丁文写的一段诗句:“法律使他们结合,爱情和床第和谐。可是是哪种法律?哪种爱情?那种和谐?法外之法,憎恨之爱,不谐之和谐。“这个编年史作家(指马修.帕里斯)没有提到下列事实:玛格丽特跟法尔科斯已经结婚九年了,还跟他有了至少一个孩子,经过漫长的等待才等到了他的倒台,以寻求法律上的纠正。法尔科斯1226年死于罗马,他在那里恳求教皇把妻子及其遗产都还给他。无论法律上的地位是如何的弱势,妇女在城堡的生活中仍然起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是主导的作用。当领主外出去国王的宫廷,参加战争,加入十字军,或去朝圣,妇女负责地产的运作,指导仆役们干活,就财务和法律方面的问题作决定。城堡的女主人履行这些职能驾轻就熟,表明她们对此并不陌生,这意味着领主在家时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城堡的管理。除了帮助监督家里的仆役和孩子的奶妈,领主的妻子还参与接待官员、骑士、教士、和其他的城堡的来客,并为他们提供娱乐活动。罗伯特.格罗瑟特斯特(Robert Grosseteste)建议林肯伯爵夫人“迅捷、礼貌、开心地”对待她的客人,并且安排好“彬彬有礼地为客人们们提供住宿和服务。”较低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把妇女降低为没有自己声音的影子(voiceless shadows)。当时的讽刺作家事实上把妇女们描写为饶舌和好斗的人。著名的巴黎传道士雅克.德.维确(Jacques de Vitry)在他的一次布道演说中讲述了一个有妻子的男人的故事:“与此相反,她一直跟他所命令的唱反调,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来接待他所要求款待的客人。一天,他邀请了几个客人一起吃饭,让人把饭桌放在花园里靠近一条小河的地方。他老婆背对着小河坐着,离桌子有一段距离,对客人们冷脸相看。她丈夫说:‘对客人们开心一点,离桌子近一些。’她反而把椅子挪到离桌子更远的地方,离她背后的小河更近了。他丈夫看到了,恼怒地说:‘把椅子挪近桌子。’她猛地把椅子再往后退,掉进了河里,淹没掉了。他丈夫跳进一条船里,用一根长杆撑船去找他的老婆,不过却往上游走。桌旁的人问他为什么他去上游而不是去下游找他的老婆,他答道:‘你难道不知道我老婆一直做得跟别人相反,从来不直着走吗?我坚信她肯定逆流而上,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顺流而下。’”马修.帕里斯叙述的1252年发生的一件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中世界妇女的画像。在面对即使是像国王那样的吓人的对手时,她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权利。阿龙德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Arundel)伊莎贝拉到国王亨利三世那里抗议国王占有一项监护权。国王对这项监护权拥有一小部分,而伊莎贝拉则拥有一大部分。这位伯爵夫人,“尽管是女流之辈”(用马修.帕里斯的话),质问道:“国王陛下,为什么面对正义你把自己的脸转开?人们如今无法在您的宫廷里得到正义。您被指定为上帝和我们之间的中间人,可是您既没管好你自己,也没管好我们 … 还有,您既不知害怕也不知羞耻,用各种方式压迫王国的贵族。”国王挖苦道:“您说什么呢,伯爵夫人?英格兰的贵族给授权您作为他们的发言人和律师了吗?是因为您那么善辩?”伯爵夫人答道:“绝对不是,陛下,是您给了我们许可状(大宪章),您的父亲授予我们大宪章,而您同意并起誓要忠实地遵守并且不侵犯 … 尽管我是个妇人,我以及我们所有的人,作为您自然的、忠实的臣属,在能裁决世上所有人的、令人生畏的法官面前起诉您。天与地可以作为我们的证人,因为您对我们不公正,虽然我们没有对您犯下什么罪。愿上帝,报复之神,来为我申冤。“国王被这番话说得哑口无言。根据马修的记载,“伯爵夫人在没有得到国王的允许的情况下 – 甚至她根本就没有向国王请求许可,就径直回家了。”尽管有封建法律的限制,一个妇女偶尔也能够安排自己的婚姻。安格勒米的伊莎贝尔(Isabelle of Angouleme)是约翰国王的遗孀,她发现了一个可以缔结于己有利的(不管怎么说是情投意合的)二次婚姻的机会。她抓住了这个机会,移花接木地顶替了其十岁的女儿庄安(Joan),庄安跟那个男子订婚已经六年了。伊莎贝尔自安格勒米(先前她去那儿担负起管理那个郡责任)写信给她“最亲爱的儿子”国王亨利三世:“我们就此通知你拉马奇公爵(Count of La Marche,新郎的父亲,死于十字军东征) … 已经离开人世,尤德.卢西南(Hugh de Lusignan,即拉玛奇公爵的儿子)因此而孑然一身,并且没有子嗣 … 他的朋友不允许他跟我们的女儿通过正式的法律婚姻而结合,因为她年龄还太小。他们建议他迅速地寻求一个继承人。有人提出他应当在法国找个妻子。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在普瓦迪埃和加斯科内的所有的土地都会失去,我们的土地也会失去。由于看到这样的一个婚姻会导致极大的危险,而我们又得不到你的顾问的意见 … 我们因此与上述尤德缔结婚姻,作为我们的主人和丈夫。我们这么做更多是考虑到你的利益而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利益,上帝可以做证。所以我们请求你,我们亲爱的儿子 … 既然这样做能够对你和你的土地产生最大的利益,请你归还我们有权拥有的东西,即:尼尔特(Niort),埃克塞特(Exeter),和罗京翰(Rockingham)的土地,以及我们已故的丈夫,你的父亲遗留给我们的3,500马克。”伊莎贝尔的嫁妆及继承的遗产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因而,亨利拒绝放弃这些财产,直到庄安回到英格兰,当时庄安还在拉马奇处于监护之下。可是伊莎贝尔在庄安得到土地和金钱之前也拒绝放弃她。在教皇的压力下,伊莎贝尔和尤德最终交出了庄安。庄安后来跟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结了婚。可是亨利,伊莎贝尔,和尤德为了那些财产又争吵了很多年。编年史学家奥德里克斯.维塔利斯(Ordericus Vitalis)记述了另一位悍妇:“埃弗里克斯公爵(count of Evreux)的感官自然既有些脆弱,又因年迈而衰减。他有些过分地信任其夫人的能力,把自己领地的管理完全交在她的手里。赫尔维斯(Helvise)公爵夫人以其智慧和美丽而闻名。她是整个埃弗里克斯郡里长得最高的女人,出身又很高贵 … 她对其丈夫手下贵族的建议置若罔闻,而宁愿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办事。她在政治事务中经常采用大胆的措施,随时卷入鲁莽的事情中。”许多中世纪妇女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才能。图斯卡内的伯爵夫人玛蒂尔达主持了十一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封建国家之一的事务,站在教皇的一边反对亨利四世皇帝,决定性地参与了那个时代最大的政治斗争,使得她属下的卡诺萨城堡(Carnossa)成为西方语言中的一个响亮的名字。卡斯蒂尔的布朗琪(Blanche of Castile)在十三世纪统治了法国四分之一个世纪。在英格兰,征服者威廉、亨利一世和亨利二世的妻子在她们丈夫不在家的时候都出任摄政。尽管在一个军事化的社会中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然而妇女不仅在受到围攻时保卫城堡,而且事实上还领兵上阵。在圣女贞德的时代之前很久就有妇女穿起甲胄,骑马去战斗。征服者威廉的孙女玛蒂尔达,被称为玛蒂尔达皇后,因为她在早先的婚姻中嫁给了德国皇帝亨利五世。玛蒂尔达曾在英格兰十二世纪的内战中亲自领兵对阵其亲戚布洛瓦的斯蒂芬(Stephen of Blois)。根据“斯蒂芬行状”(Deeds of Stephen)的作者的记载(他对玛蒂尔达有敌意),玛蒂尔达在暂时性地取得胜利后,“立即表现得极其傲慢,而不是一个贵族妇女所应有的谦逊的步伐和神情。她走路,讲话和做事情的样子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加生硬和目中无人 … 开始在她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里变得专断,或刚愎自用。” “斯蒂芬行状”继续描写了玛蒂尔达在温切斯特的行为,当时苏格兰国王,温切斯特的主教,以及她的兄弟格罗塞斯特伯爵,“整个王国里的重要人物”以及她的部分随从都来到她的面前曲腿向她请求。她没有礼貌地站起来向他们致意并允准他们的请求,而是粗鲁地打发他们走,拒绝听取他们的意见。随后她带着一支大军向伦敦进发。根据史家的记载,当伦敦的市民来欢迎她的时候,她派人去叫来最富有的人,索取“一大笔钱,连客套话都没有,带着一种发号施令的口气。”在市民们提出抗议时,她勃然生怒。后来,玛蒂尔达的运气转变了,她被围困在牛津城堡里。她又一次显示出勇武的气概:“她晚上离开城堡,身边有三个思虑周全的骑士跟着她。她本人及伙伴费了很大的气力在冰天雪地里徒步走了六英里(所有的地面都因一场非常大的雪而变白,水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她穿过了一片水域,衣服和脚都没湿。那片水域在国王(斯蒂芬)和他的人出发去进攻城堡时淹没过了他们的头顶。她还悄无声息地穿过了国王的哨兵岗位,在那儿,嘹亮的喇叭声及人们的大声呼叫声打破了夜空的宁静。这一切真是奇迹的明显例证啊!”在斗争的某一个时刻,玛蒂尔达皇后和另一个玛蒂尔达(即斯蒂芬的夫人)对阵。后面的那个玛蒂尔达是“一个狡诈的、具有男子般的坚定性格的女人,”她一次带着军队进攻伦敦,命令他们“在城市周围劫掠、纵火,用暴力和刀剑来蹂躏这些地方。”十三世纪,一个名叫丹.尼克拉.德拉.海厄(Dame Nicolaa de la Haye)的女士也参与了一个军事斗争。她是林肯郡长官的遗孀,用编年史家的话来说,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老妇人”。在国王约翰死后,面对法国路易王子和反叛的英国贵族的军队,她指挥防守忠于王室的林肯城堡挡住了每一次进攻,直到威廉.马歇尔带来援军赶来解围。皇后玛蒂尔达的儿媳埃列娜(Eleanor)是大胆刚毅和独立自主的最伟大的典型之一,她是法国南部面积广大的阿奎丹省的女继承人。埃列娜跟法国的路易七世的第一次婚姻因她跟在圣地的安条克的雷蒙德(Raymond of Antioch)的婚外情而被终止。不过,在丑闻发生后埃列娜根本没有去修道院,而是跟玛蒂尔达的儿子结了婚,即两年后取得英国王位的亨利二世。埃列娜积极插手政治事务,鼓动她的儿子们反叛他们的父亲,直到怒气难抑的亨利把他关进了萨里斯伯里城堡(Salisbury Castile)。(亨利在1183年派遣切普斯托的威廉.马歇尔去那儿放了她。)亨利死后,她在英格兰和法国的城市和城堡之间来回穿梭,主持宫廷会议。在八十岁高龄,她还在其孙子阿瑟和儿子约翰争夺英国王位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埃列娜的故乡,法国的阿奎丹省,是游吟诗人的诗篇的诞生地。这些游吟诗人是西方诗歌传统的建立者。埃列娜的祖父阿奎丹的威廉四世公爵是最早的游吟诗人,其作品至今仍留存着。埃列娜自己在把游吟诗篇传入法国北部和英格兰起了一定的作用。埃列娜第一次婚姻生的女儿玛丽.德.香槟(Marie de Champagne)同样也是诗人的保护人,特别是著名的克里西安.德.特罗伊斯(Chretien de Troyes),他创作了兰斯洛特和桂尼维利传奇故事(Lancelot-Guinevere romance)。在特罗伊斯的玛丽的宫廷里产生了一个在贵族圈子里有巨大影响的作品:由安德里亚斯.卡佩拉纳斯(Andreas Capellanus)写的“论爱情”。这篇文章大量地引用了奥维德(Ovid,古罗马文学家)的作品,使我们能洞悉中世纪高峰时期贵族妇女的行为方式,道德品行,交谈和思想的内容,显示出当时的妇女具有一种成熟和智慧,与传奇故事里的那种形象迥然不同。在那些故事中,妇女是被宠坏的性别和法律体制中被剥夺权利的棋子。“论爱情”这篇文章以一封据称是由玛丽公爵夫人写给安德里亚斯的信为总结。在信中,玛丽就婚姻中是否有真正的爱情这个问题作了回答:“我们宣布并且坚信爱情是不能够在两个结婚的人之间发挥其力量的。因为爱人们自由地给予对方一切,不是出于强迫或需要,可是结婚的人出于责任必须接受对方的愿望,并且不能拒绝对方任何要求。另外,假如一个丈夫像恋人那样享有妻子的拥抱,他的荣耀并不能得到提升。因为一方面任何一方性格的价值(worth of character)不能得到增长,另一方面,他们看起来只不过拥有了他们已经有权拥有的东西。我们这么说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一个论爱情的箴言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女人,即使她已经结婚了,能够得到爱情之王(King of Love)的荣耀,除非她被看见加入为爱神本身服务的行列中,这种服务是在婚姻的约束之外的。但是另外一个爱情规则教导我们,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因此,爱神理所当然地不承认在丈夫和妻子之间有他的任何权利。不过还有另外一个论断看上去还与此格格不入,在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嫉妒存在。而没有嫉妒的话就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因为根据爱神自己的规则“没有嫉妒的男人是没有爱的。”在“论爱情”中有一个章节引用了一些“爱情案例”(Love cases)。这些爱情案例据说在埃列娜和玛丽的宫廷里的女士以及其他贵族妇女的“爱情法庭”里被审理 – 这种诉讼聚会如今被认为仅仅是优雅的、想象出来的产物:“某个女士有个很合适的恋人,可是她以后却跟另外一个高贵的男士结婚了,尽管不是出于她自己的原因。她婚后尽量躲避那个恋人,拒绝他习惯性的抚慰。但是,那波恩的埃门加德女士(Lady Ermengarde of Narbonne)却用下面的这些话来指出了上述那位女士的不良品性:‘后来缔结的婚约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排除早先的恋情,除非那个女人完全放弃了那段爱,下定决心不再爱最初的那个恋人了 … ’还有个女人结婚了,不过现在跟丈夫离婚了。她的前夫热切地想得到她的爱。针对这种情况下,埃门加德女士回答说:‘假如两个人结婚了,后来不管怎么样又离婚了,我们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是邪恶的 … ’有个骑士爱上了一个女人,她却爱上了另外一个人,但是骑士从她那里得到了这样的爱的希望 – 假如这位女士有朝一日失去了她所爱的人对她的爱,她会毫无疑问地把自己的爱给予骑士。不久以后,这位女士跟她的恋人结婚了。那位骑士便要求女士把她许诺的希望的果实给予自己,但是她断然拒绝了,她说自己还没有失去恋人的爱。针对这件事情,王后给出了下列的决定:‘我们不敢反对香槟公爵夫人的意见,根据她的裁定,爱情在丈夫和妻子之间是发挥不出力量的。因此,我们建议那位女士应当给予骑士她许诺的爱情 … ’香槟公爵夫人也被问到女士应当从她们的情人那里接受什么样的礼物才是合适的。公爵夫人对提问的那个人答道,‘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可以从情人那里自由地接受下列礼物作为纪念物:一条手绢,一根束发的带子,一个金或银的花环,一根胸针,一面镜子,一根腰带,一只皮夹,一条缨繸丝带,一把梳子,一只袖套,手套,一只戒指,一份契约,一幅画,一个洗脸盆,小盘子,托盘,一面小旗子 … 还有其他任何的小礼品,只要能够对个人有用,或者看上去好看,或者能使她想起情人,只要接受这个礼品能使她免于贪婪。‘但是 … 如果一个女人从恋人那里接受了一只戒指作为信物,她应当戴在左手的小拇指上,她应当始终把戒指上的钻石藏在她的手向里的那面。因为左手通常免于接触不诚实和羞耻的东西,而且一个男人的生死据说更多地系于他的小拇指,还因为所有的恋人都有义务保持爱情的秘密。同样道理,如果他们相互通信的话,应该避免签上自己的名字。另外,假如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恋人们被来到女士们的法庭里,他们的身份都永远不应被告诉法官,这个案子应当匿名提交。他们也不应该用自己的印鉴给信件加封,除非他们恰好有只有自己和密友才知道的秘密的印鉴。’”假如“贵族爱情”(courtly love,这是个很久以后才创造的词汇)是中世纪的文学理想的话,在实际生活中,,一种牢固树立的男性双重标准主宰着通奸这样的事。教会对于通奸不分男女都予以谴责,不过通常国王、伯爵、贵族和骑士都有情人,私生子也为数众多。(亨利一世有二十多个私生子,约翰被人知道的就有五个)妇女通奸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一个出轨的妻子通常被羞辱和遗弃,她的情人则会被砍去肢体或处死。这种事不是道德上的问题而是有关男人的颜面。跟上级封建主的妻子通奸则被看作是背叛。在法国“公平腓力”(Philip the Fair,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统治期间,两个被指控跟国王的儿子的妻子通奸的贵族被处阉刑,被拖在马后一直拖到绞刑架前,然后被绞死,因为他们“不仅是通奸犯,而且是其主人的最邪恶的叛徒。”马修.帕里斯记载了两个案例描写了荣誉的微妙之处(同时这里的荣誉是男性专有的)。一个名叫葛德弗雷.德.米勒(Godfrey de Miller)的骑士进入另外一个骑士的家里“意图跟他的女儿一起睡觉”,可是他被抓住了,女孩对此默认了,“因为她害怕会被看成是一个已婚男人的情人,”米勒受到拷打并且被处阉刑。包括女孩的父亲在内的行凶者,被处以流放和没收财产。尽管证据模糊不清 – 这个女孩很有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侵犯 – 马修.帕里斯毫不犹豫地声称女孩是个“妓女”和“通奸犯”,对那个骑士的惩罚是“一项极其残暴的行为 … 一种非人道的、残酷无情的罪恶。”与此同时,“某个英俊的教士,一个富有教堂的负责人,”因慷慨豪爽,待客周到而远近闻名,超过了所有的附近的骑士 – 这在贵族圈子里是个普遍得到尊崇的品质。他因同样的行为而受到类似的惩罚。跟马修.帕里斯一样,国王也为这个教士的不幸遭遇而深感悲伤,他下令没有人应当因为通奸而被阉割,只有戴绿帽的丈夫有权这么做(阉割奸夫),因为他的荣誉神圣不可侵犯,跟前面那个女士的父亲,家庭,以及她本人的荣誉不一样。国王让这个命令被公开宣布成为法律。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那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籍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菲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说起桃花来,我在上海也看见了。我不知道你到过上海没有?北京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叠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我的门外却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么?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你把自己的名字涂改了,会写错自己名字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这是告诉了我所署的是假名。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

妇女生活杂志2021年6期

《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她是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的妇女刊物。毛泽东同志热情关怀和支持《中国妇女》杂志的创刊,并为创刊号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这激越的文字曾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国妇女》杂志的读者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由于战争环境险恶、交通不畅和财政困难等原因,《中国妇女》杂志只出了22期,于1941年3月停刊。1949年7月20日,《中国妇女》杂志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因为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了鲜明地区别于旧中国,所以定名为《新中国妇女》。这本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月刊,从复刊之日起就一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何香凝、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1956年1月起,《新中国妇女》改为《中国妇女》。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百万群众时,蔡畅大姐请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妇女》题了字。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妇女》的刊名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手写体。“文革”中《中国妇女》于1967年元月被迫停刊。1978年7月15日,《中国妇女》第二次复刊。《中国妇女》一直关注女人的命运,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妇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80年代到90年代,杂志发起“女人的出路”的大讨论,提出“我们需要重建”,倡导解放思想。大力宣传新《婚姻法》,同时举办妇女知识竞赛、评选中国小英雄等活动,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上升到100多万份。90年代后期,杂志经过不断改版,伴随着改革开放中的妇女成长,以新的面貌迎向新世纪。1999年,杂志改为半月刊,并成为彩色印刷的杂志。上半月刊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女性的发展,讲述女人的故事,关心女性的心理和健康,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力图给读者精神力量和一种贴心的感觉。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中国妇女》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杂志,一些妇女运动的前辈,如沈滋久、董边等都曾任这本杂志的总编。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几代人的交替中,杂志社也吸引了许多非凡的女性为之工作。《中国妇女》杂志把妇女解放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中加以考察、探索、研究和实践,并满腔热情地将“向妇女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妇女”作为办刊目标。为此,《中国妇女》杂志开展了“当代女性现状探索”,提出了“愿我有一个新的妇女观”、“当代妇女面临四个挑战”、“理想女性、女性理想”以及“女人的出路在哪里”等专题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述,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权威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热烈反响。《中国妇女》杂志始终以推动中国妇女的解放、进步、发展为己任,有较浓厚的理性色彩,探讨每一历史阶段的妇女问题,维护妇女利益,反映妇女呼声,倡导妇女自强,促进妇女进步。它还大量宣传优秀的中国妇女人物,冲击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倡导男女平等,树立崭新的女性价值观念,显示中国妇女的社会责任、能力、才华和贡献。刊物还关心妇女生活,深入女性的婚姻家庭和内心世界,大量提供信息,对妇女就业、社交、婚姻、家庭、教育、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不仅有思想深度,也有可读性,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1984年6月29日,《中国妇女》杂志在1984年第6期上的第38页的“征婚启事”栏中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与现在动不动就体健貌端、温柔贤惠等模棱两可的措辞相比,当时征婚者要务实诚恳得多。这也许跟当时登征婚广告还得到单位开证明不无关系。《中国妇女》的征婚广告一登,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飞来,未婚的大龄青年为了表示感谢还在信中违规夹寄钱物。紧接着的第7期登了8则征婚广吉,“征婚启事”也变成“鹊桥”并一直沿用至今。第9期《中国妇女》甚至办了“大龄青年婚姻专号”。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福州才女庐隐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庐隐生平简介 提起才女庐隐很多人会去百度上搜索庐隐的简介,然后会发现庐隐其实是和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黄淑仪的笔名,黄淑仪是一位感伤情怀很重的悲观主义者,其作品除了早期的一些,其他的大都是非常悲哀的风格,她的作品十分具有“五四”的风格,其小说甚至被称为是纯五四式的。 庐隐生于公元1898年,祖籍在福建闽侯县,因为庐隐出生的时候庐隐的外祖母就去世了,所以庐隐的母亲很不喜欢庐隐,觉得她身上晦气太重,所以把庐隐交给奶妈抚养,一直在乡下过着,知道庐隐的父亲在湖南长沙当了知县,庐隐才正式回到父母的身边生活。 1908年的时候庐隐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并且信仰基督教。在清王朝被推翻后,庐隐的大哥开始教庐隐写短文,然后庐隐考上了高小、师范预科,开启自己的求学之路。 1912年庐隐进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她才13岁,在学校庐隐特别喜欢看情感类的小说,人送外号“小说迷”,因为当时没有女子的大学,所以庐隐中学 毕业 后就被北平的公立女子学校聘为教员,但是庐隐对家事和园艺根本不懂,所以不就就辞职了。后来又被一些女子学校聘请当校长。 庐隐的爱情很坎坷,先是和表亲林鸿俊定亲,后来又自己提出解除婚约,1923年又和有妇之夫郭梦良在上海举行婚礼,但是家庭生活很是繁琐,庐隐在这段婚姻期间创作了《胜利以后》、《父亲》等作品,1925年出版个人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同年郭梦良去世,三年后又和一个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学生李唯建结婚,1934年,庐隐因难产手术大出血,高烧不退,在上海大华医院去世,享年仅仅36岁。 庐隐的作品 庐隐是和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黄淑仪的笔名,庐隐取自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庐隐的作品很少,因为庐隐去世的时候才36岁,而且她一生生活又非常艰辛。但是庐隐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非常具有有特色,她的小说被称为是纯五四式的。庐隐大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灵海潮汐》等。 庐隐的作品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庐隐前期的作品受“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很大,所以其作品有大多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并且在书中极力提倡人道主义,提倡善良和真情,这期间的代表作品有《两个小学生》、《一个著作家》等表现社会问题的小说。 庐隐后期的作品也就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这段时期的作品最能体现庐隐作品的特色,用极其哀伤的笔调叙写当时五四青年复杂的情感世界,其作品中对青年女性苦苦追求民主解放和自由爱情但是最后却没有好的结局这一主旨的表达地尤为深刻。这段时期庐隐的代表作有《或人的悲哀》、《丽石的 日记 》等,这些作品有很多都是庐隐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进行创作的,所以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庐隐的真实个性。 总体而言,庐隐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很独特的,其抒情方式也是清浅又直切,还带有几分潇洒和隽丽。因为胡庐隐本人的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接受 教育 的背景,让庐隐的小说受中国古典小说、婉约派诗词的影响很大,其作品的基调也大多是婉转伤怀的。 庐隐的著作年表 1920年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北京女子高等师 范文 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 1921年 《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 《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 《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 经验 》(《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 《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 《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 《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 《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 《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 《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 《“作什麼?”》(《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 《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 《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 《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 《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 《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 《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 1922年 《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 《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 《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 《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 《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海边的谈话》(《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 《最后的光荣》(《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 《月下的回忆》(《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3卷第10号,散文) 《月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 《或人的悲哀》(《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3卷第12号,小说) 1923年 《徬徨》(《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4卷第1号;又载《北京周报》(日文版),3月4、11日,小说) 《离开东京的前一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 《浮桑印影》(《学艺》,4月第4卷第10号,散文) 《最后的命运》(《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日,散文) 《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4卷第6号,小说) 《月色与诗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1日,杂论) 《中国小说史略》(连载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国历代小说》为题,连载于《北京周报》(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杂论) 《流星》 (《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说) 《秋别》 (《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寂寞》 (《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海滨故人》(《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4卷第10号、12月10日第14卷第12号,小说) 《淡雾》(《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小说) 《新的遮拦》(《星海》,12月10日,小说) 《将我的苦恼埋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2月11日,新诗) 1924年 《寄一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月11日,散文) 《灰色的路程》(《东方杂志》,1月25日第21卷第2号,小说) 《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民铎》,3月1日第5卷第1号,杂论) 《沦落》(《小说月报》,4月10日第15卷第4号,小说) 《旧稿》(《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5卷第5号,小说) 《前尘》(《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5卷第6号,小说) 《醉鬼》(《时事新报·文学周报》,6月30日第128期,小说) 1925年 《父亲》(《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6卷第1号,小说) 《海滨消息——寄波微》(《京报副刊·妇女周刊》,3月,散文) 《幽弦》(《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6卷第5号,小说) 《胜利以后》(《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6卷第6号,小说) 《呓语》(《京报副刊·妇女周刊》,9月2日,散文) 《秦教授的失败》 (《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6卷第10号,小说) 《危机》(《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6卷第12号,小说) 《海滨故人》(商务印书馆,7月初版,短篇集) 《诗人李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杂论) 《郭君梦良行状》(《时事新报·学灯》,12月7日,祭文) 1926年 《寄天涯一孤鸿》(《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7卷第10号,散文) 《灵海潮汐致梅姐》 (《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7卷第11号,散文) 《寂寞》(《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7卷第12号,小说) 1927年 《蓝田的忏悔录》(《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8卷第1号,小说) 《何处是归程》(《小说月报》,2月10日第18卷第2号,小说) 《文学与革命》(《国闻周报》,5月22日第4卷第19期,杂论) 《月夜孤舟》(《蔷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 《秋风秋雨愁煞人》(《蔷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说) 《憔悴梨花风雨后》(《蔷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说) 《吊英雄》(《蔷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诗) 《愁情一缕付征鸿》(《蔷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 《妇女的平民教育》(《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平民教育专号”,杂论) 《归途》(《蔷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 随笔 ) 《英雄泪》(《蔷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诗) 《研究文学的方法》(《蔷薇周年纪念增刊》,杂论) 《公事房》(《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小说) 《牺牲》(《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剧本) 1928年 《曼丽》(北平古城书社,1月发行,短篇集) 《寄波微》(《蔷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 《侦探》(《蔷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说) 《妇女的平民教育》[10](商务印书馆,4月,单行本) 《弱者之呼声》(《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新诗) 《雪耻之正当途径》(《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杂论) 《祭献之辞》(《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祭文) 《石评梅传略》(《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传记) 《雨夜》(《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9卷第12号,小说) 1929年 《素心兰——夜的奇迹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 《云萝姑娘》(《小说月报》,1月10日第20卷第1号,小说) 《文学家的使命》(《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杂论) 《夜的奇迹》(《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 《归雁》(《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说) 《畸侣先生》(《真善美》,2月2日纪念一周年号外“女作家号”,小说) 《星夜》(《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美丽的姑娘》(《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病中》(《河北民国日报副刊》,2月28日第65号,小说) 《空虚——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1日第66号,新诗) 《漠然——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5日第69号,新诗) 《乞丐》(《华严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说) 《春的警钟》(《华严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 《树荫下》(《认识周报》,5月15日第1卷第16号,小说) 《冲突》(《华严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剧本) 《介之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不幸》(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穴中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秋声》(《华严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 《我生活在沙漠上》(《华严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 《青春的权威者》(《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亡命》(《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妇女生活的改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0月初版,平民读物) 《来呵!我的爱人》(《蔷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诗) 《去年今日——悼石评梅》(《世界日报·评梅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0月6日,散文) 1930年 《人间天堂》(《益世报》,1月3~9日;又以《地上的乐园》为题,载《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说) 《云鸥的通信》(《益世报》,2月14日~4月8日) 《归雁》(神州国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说) 《东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庙会,三、邻居,四、沐浴》(《妇女杂志》,12月第16卷第12号) 1931年 《灵海潮汐》(上海开明书店,1月初版,短篇集) 《云鸥 情书 集》(庐隐、李唯建合著)(神州国光社,2月初版,书信集) 《井之头公园》(《晨报副刊·学园》,2月25日第16号,散文) 《几句实话》(《晨报副刊·学园》,3月26、27日第45、46号,散文) 《苹果烂了》(《小说月报》,5月10日第22卷第5号,小说) 《象牙戒指》(未完)(《小说月报》,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号,小说) 《东京小品·五、樱花树头》(《妇女杂志》,第17卷第5号,散文) 《东京小品·六、那个怯弱的女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6号,散文) 《东京小品·七、柳岛之一瞥》(《妇女杂志》,第17卷第7号,散文) 《东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8号,散文) 1932年 《搁浅的人们》(《读书杂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说) 《豆腐店的老板》(《读书杂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说) 《飘泊的女儿》(《申江日报·海潮》,9月18日第1号,小说) 《云端一白鹤》(《申江日报》第4版,9月18日,古诗) 《异国秋思》(《申江日报·海潮》,9月25日第2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华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 《碧波》(《申江日报·海潮》,10月23日第4号,小说) 《补袜子》(《申江日报·海潮》,10月26日第6号,小说) 《野妓拉客》(《申江日报·海潮》,10月30日第7号,小说) 《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报·海潮》,11月13日第9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二)》(《申江日报·海潮》,11月20日第11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三)》(《申江日报·海潮》,12月11日第13号,散文) 《跳舞场归来》(《申江日报·海潮》,12月25日第15号,小说) 《小小的呐喊》(《女声》,12月第1卷第6号,小说) 1933年 《人生的梦的一幕》(《申江日报·海潮》,1月8日第17号,小说) 《前途》(《前途》,1月10日创刊号,小说) 《一个情妇的日记》(《申江日报·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号,小说) 《好丈夫》(《女声》,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说) 《一段春愁》(《时代画报》,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说) 《女人的心》(《时代画报》,2月14日~5月5日,小说) 《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说) 《玫瑰的刺》(中华书局,3月,中、短篇集) 《今后妇女的出路》(《女声》,3月16日第1卷第12期,杂论) 《水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3月初版,平民读物) 《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发刊词》(《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著作家的修养》(《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丁玲之死》(《时事新报·青光》,7月2日,杂论) 《灾还不够》(《时事新报·青光》,7月7日,杂论) 《屈伸自如》(《时事新报·青光》,7月14日,杂论) 《监守自盗》(《时事新报·青光》,7月21日,杂论) 《愧》(《时事新报·青光》,7月28日,杂论) 《恋爱不是 游戏 》(《时事新报·青光》,8月4日,杂论) 《花瓶时代》(《时事新报·青光》,8月11日,杂论) 《我愿秋常驻人间》(《时事新报·青光》,8月18日,杂论) 《男人和女人》(《时事新报·青光》,8月25日,杂论) 《代三百万灾民请命》(《时事新报·青光》,9月1日,杂论) 《水灾》(《女声》,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说) 《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女声》,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 1934年 《我的创作经验》(《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杂论) 《窗外的春光》(《人间世》,4月5日第1期,散文) 《读诗偶得》(《人间世》,5月2日第4期,散文) 《象牙戒指》(商务印书馆,5月,长篇小说) 猜你喜欢: 1.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2.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 3. 灵魂的伤痕阅读答案 4. 描写福州的当代散文作品 5.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专题论文发表时期(1968—1987年)1,1968年12月开始陆续在湖北《黄石日报》、《湖北日报》、,《湖北文艺》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2,1973年4月退伍后开始陆续在《山西群众文艺》、《山西日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妇女生活》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3,1982年8月参加成都“全国哲学问题讨论会”。4,1983年1月河南省哲学界为章韶华“论决定反决定是一条最重要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一书召开专题讨论会。5,1983年9月《河南日报》发表长篇人物通讯《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记共产党员章韶华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事迹》。6,《河南社联》1983年第4期以整期篇幅选载章韶华《关于唯物辩证法若干基本理论的探讨》一书。7,河南《中州学刊》1983年第1期发表《试论联系的一般含义和基本特征》,同年《光明日报》部分转载。8,《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发表《试论联系的统一性》。9,陕西《理论研究》1983年第5期发表《论联系对于质与量的重要意义》。10,湖北《江汉论坛》1983年第9期发表《对联系构成运动的理解》。11,四川《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矛盾论揭示了三条崭新的辩证法规律》。12,湖北《江汉论坛》1986年第1期发表《略论哲学的性质》。13,北京《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4期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讨论的思考》。14,河南《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发表《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问题初探》。15,北京《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7、8期连载《苏联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基本理论的讨论》。16,山西《晋阳学刊》1987年第2期发表《试论辩证法的多面性和整体性》。二 专题著作出版时期(1988—1997年)1,《走出哲学王国后的沉思——我的哲学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2,《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纲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3,《走出哲学的误区——论决定反决定是一条最重要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4,《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唯物辩证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5,《人类的第二次宣言——自然—人道主义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6,《宇宙精神——人类生命观引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7,《改革开放正在掘进岩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8,《花与刺——哲理诗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三 学术体系出版时期(1998—2007年)1,《章韶华思想体系》(教科书版),新加坡正道出版集团1999年9月出版。2,1999年1月30日至2月1日,北京章韶华学术思想研究所召开第一次所务扩大会议,会议就《章韶华思想体系》一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宣讲和评述,来自我国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10多人参加了会议。3,章韶华学术思想全集——“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11月出版。“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包括:(1)《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概论》,该书对由六种学说组成的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关系进行了概。共一卷,40万字。(2)《决定-反决定学说》,这是一种哲学-科学学说,它为自然科学和哲学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其结论是“万物共一”。共四卷,75万字;(3)《自然-人道学说》,这是一种人学-类学学说,它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导向,其结论是“人类共一”。共四卷,76万字;(4)《宇宙-精神学说》,这是一种生命学-宇宙学学说,它为生命学和宇宙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道路,其结论是“生命共一”。共三卷,60万字;(5)《超然-终极学说》,这是一种神学-信仰学学说,它为神学、信仰学及宗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其结论是“神灵共一”。共三卷,55万字;(6)《自觉-自能学说》,这是一种母子宇宙学-太一精神学学说,它为宇宙起源学和广义精神学提供了全新的基础,其结论是“精神共一”。共三卷,70万字;(7)《全球-文明学说》,这是一种全球学-文明学学说,它为全球世界和当代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其结论是“文明共一”。共四卷,51万字(该学说也是用前五门学说解释现实生活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四 在全球文明推进组织(OPGC)工作时期(1998—2009年)1,1998年8月,“北京章韶华学术思想研究所”决定响应联合国将2001年定为“不同文明间对话年”的决议,开始广泛的国际间的思想和学术交流。2,1998年8月,章韶华与美国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诺曼.莱文教授就共同创作和出版《中美学者关于文明的对话》一书签署协议。3,1998年6—12月,章韶华与埃及、印度、希腊、伊朗、罗马尼亚、波兰、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驻华使馆联络,商讨成立“全球文明推进组织”问题,并商定由章韶华执笔起草全球文明第一届世界大会的讨论文件《全球文明宣言》。4,1999年3—4月,由章韶华独立执笔的《全球文明宣言》第一稿完成。5,1999年1月—10月,章韶华接连访问新加坡、伊朗、俄罗斯、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就《全球文明宣言》征求意见。6,1999年10月,由12个国家学者联合申请的“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在澳大利亚悉尼市注册成立。7,1999年12月2—9日,全球文明推进组织第一次主席团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荷斯维欧召开,会议通过了向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征求《全球文明宣言》的意见的决议和新世纪元年(2001年)召开“全球文明第一届世界大会”的决议,会议选举章韶华为全球文明推进组织主席。8,2001年6月,全球文明第二次主席团会议在悉尼召开,就《全球文明宣言》提交全球文明第一届世界大会审议和通过等问题做出决议。9,2001年6月16—18日,全球文明第一届世界大会在悉尼希尔顿饭店召开,37个国家的与会代表(50位正式代表,30名特邀嘉宾)参加了会议,会议以一票反对的高票顺利通过了《全球文明宣言》。10,2001年6月17日,召开全球文明推进组织第三次主席团会议,会议决定在2005年召开“全球文明第二届世界大会”,会议决定由章韶华执笔起草会议讨论文件《建议联大讨论“成立世界联合政府”的公开信》。11,2001年8月,章韶华的两部著作《世界书》、《我的全球文明思想》出版。12,2002—2004年,章韶华的专著《世界联合政府构想》和《建议联大讨论“成立世界联合政府”的公开信》出版,发往联合国及各国政府。13,2005年11月14—16日,全球文明第二届世界大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广场饭店召开,大会全票通过《公开信》和作为附件的《构想》一书。14,2005年12月14—16日,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第六次主席团会议。会议决定由章韶华牵头组成由美国、俄罗斯、英国、肯尼亚、新西兰学者会议文件起草小组,共同起草全球文明第三届世界大会的讨论文件《顺应全球时代,增进宗教团结,沟通精神信仰——致世界各大宗教的倡议书》。15,2007年4月,《全球文明宣言》(英文版)在美国出版。16,2007年5月8—10日,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在北京职工之家召开第七次主席团会议。会议通过《倡议书》,并决定:章韶华为全球文明推进组织永久主席;美国学者诺曼.莱文()、英国学者麦克.莱伦()、俄罗斯学者尤瑞.雅科维茨(Yuri )为永久副主席。17,2009年6月,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决定,因甲型H1N1流感大规模爆发,决定将全球文明第三届世界大会改为网络会议。大会于10月6—8日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倡议书》。18,2009年11月,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决定,由章韶华的学生彭明宽先生任组织主席,章韶华不再承担该组织的日常具体事务。五 六门学说完成的诸项理论突破第一门学说——决定—反决定学说:1,明确把哲学的对象界定为“关于关系的学说”,使哲学从此成了一门对象明确、内容确定的“究理之学”,并以此同作为“究物之学”的自然科学、“究事之学”的社会科学、“究人之学”的人文科学、“究心之学”的心理-伦理科学、“究神之学”的神学-宗教学等知识门类划清了界限。2,用自己创立的“决定—反决定学说”架起了沟通哲学、科学、人学、神学的桥梁,从而使人类各大知识门类有机统一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知识体系”。3,从理论上摒弃了东方哲学传统如易经思维那种循环论、均衡论的哲学思维方式,使之质跃为自发展、非均衡的哲学思维方式。4, 从理论上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宇宙观统一为决定—反决定论的宇宙观。5,用决定—反决定论统一了本体论和辩证论,使之成为源流关系或体用关系,从而克服了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二元思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两极思维的思维习惯,使它们成了以精神或法则为本体、以物质或实体为载体、以场或关系为介体的一体性存在。第二门学说——自然—人道学说:1,明确把人性界定为自然—人道性,并以此为基石建立起了融人的起源论、人的存在论、人的发展论和人的历史观、人的社会观、人的未来观为一体的新人学。2, 明确把关于“人”的学问界定为“人学与类学的统一”。3,把中国道家的自然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用“自然—人道思想”统一起来,以及把西方的人—物文明、东方的人—人文明、中部人—神文明统一起来。4,确立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从人的自然—人道本性出发、以实现和发展自然—人道本性为目的、以是否合乎自然—人道本性为检验标准的学术主张。5,提出了全球时代之前的人类历史是“人类之‘人’的历史”,此后的发展将是“人类之‘类’的发展”的学术论断。第三门学说——宇宙—精神学说:1,把人的生命过程界定为由宇宙精神驱动、主导和引领的人的自身宇宙与身外宇宙和谐互为的地球生命演进过程。2,提出人的生命是“以精神为本体、以社会为介体、以物质为载体”的系统发育过程。3,把宇宙的演进分为四种形态、四个阶段:可还原宇宙—不可逆宇宙—自组织宇宙—自创造宇宙,从而建立了“宇宙四形态理论”。4,提出人类的产生是宇宙演进的选择,因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宇宙使自己在地球上的纯自然演化通过人类而升级为自觉演进,而人类自身的进步无非是逐步适应这一使命对自己的要求。5,提出人类的结局是人类用自己的胸襟和双手使自己自觉地否定自己,并代之以在生命级上高于自己的“超人类”。第四门学说——超然—终极学说:1,把“神灵”定义为“超然—终极性精神实在”,从而在“信主是什么”这一信仰的根本问题上统一了有神论与无神论。2,把不同宗教的信主的本质界定为同一种超然—终极性精神实在,从而得出了“众神共一”亦即不同宗教所信仰的神实际上是同一种、同一个存在的神学结论。3,提出用整体论—精神论的方式认识神灵的“神灵认识论”,从而将神学认识方式与科学的还原论—实证论认识方式、哲学的关系论—思辨论认识方式严格区别开来。4,提出神灵信仰只能是人类个体与神灵进行“精神沟通”的“精神信仰论”,而不应当是千百年来信徒们所惯用的诸如宗教式、仪式化、借喻性的信仰方式。5,提出古今中外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精神信仰,任何精神信仰都只能是人对高于自己“存在级”的那种存在的信仰,而在存在级上高于人的东西只能是创生了人的东西——神灵或宇宙法则。第五门学说——自觉—自能学说:1,创立了我们置身其中的宇宙是由同一个母宇宙娩生出的无数子宇宙中的一个的母子宇宙学学说。2,提出母宇宙是由太一精神化生并主宰着的纯能量宇宙,这种纯能量宇宙中的能量作用会搅动母宇宙内的某些平衡或格局而最终形成一些能量团,某个能量团发育到了某个阀值,便会脱离母宇宙而“大爆炸”为一个物质宇宙,我们的宇宙即是这样一个宇宙。3,提出了精神分为自然精神、人类精神、宇宙精神、太一精神四类的精神分类理论。4,把太一精神的本质解释为决定—反决定性,从而为精神所以为精神、所以会运动、所以能自我意识、所以能支配物质和场提供了终极答案,并以此体现了该学说与决定—反决定学说的一致性。5,把现代科学的“弦理论”与古代东方的“玄理论”统一起来,从而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宇宙图景、宇宙模型。第六门学说——全球—文明学说:1,把全球学与文明学统一起来,从而使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学说——全球—文明学说。2,把既有的人类文明体系区分为西方人—物文明、东方人—人文明、中部人—神文明三个部分,并由此三个起源而提炼出了全球—文明学说。3,提出人类不同生存区的文明当然各有其鲜明的个性,但更有其人所为人、文明所为文明的共性,并且只有找到并运用这种共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尊重文明差异、找到文明通道、化解文明冲突、推进文明进步。4,提出了由“世界联合政府”领导、以全球文明精神为共同思想基础的新世界图景。5,建立了由生境、经济、政治、文化、价值、信仰的未来发展构想为基本框架的未来文明理论。

  • 索引序列
  • 妇女生活民国期刊
  • 妇女生活期刊
  • 妇女生活杂志
  • 妇女生活文章
  • 妇女生活杂志2021年6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