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因疫情影响改毕业论文题目

因疫情影响改毕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因疫情影响改毕业论文题目

疫情论文的题目怎么命名?疫情论文的题目要想命名,可以写成关于中国疫情的分析

首先,要勤上知网、维普、万方等网站查找资料,了解选题的科研进展和成果,找到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其次,多和导师进行线上的沟通,发现自己论文写作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你需要阅读国内外疫情下就业的相关文献,总结相关的综述,再分析自己的论文可行性。

开题报告的书写规范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

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

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

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

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抗疫精神,之后便水到渠成

免疫学杂志影响因子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SCI收录期刊,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医学方面。该杂志 在 IMMUNOLOGY (免疫学)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 5 位, 在 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医学进展)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 2 位。(部分资料详见丁香园PUB MED)

2007 年10月我刊编辑部收到美国"Thomson Scientific "(汤 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公司) 来函通告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承办的《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Cellular & Molecular& nbspImmunology(CMI)已被SCI收录,收录年份自2007年起。CMI杂志创刊于2004年2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 行,是目前中国免疫学会唯一的英文会刊。为了向国际学术界广泛宣传中国免疫学研究的成果和进展,杂志创办之初,即被定位为高起点,高标准,高 目标的科技期刊,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CMI创办成国际性免疫学期刊,争取在4年之内进入世界重要检索系统“SCI”。为实现这一目标,CMI编辑部全方位朝着与国际接轨的 方向努力,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策划:一是逐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二是切实加强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三是制订期刊的精品化战略;四是形成期刊的学 术特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立足国内外,走稿源、编委、审稿、发行、文字语言及体例等国际化的道路,保障并不断提高了出版质量。目前,CMI杂志已被SCI(科学引文索引)、PubMed/MEDLINE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CA(美国化学文摘)收录,同时是《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的来源期刊。被国际著名期刊检索系统SCI收录,将使CMI杂志为宣传我国免疫学研究成果发挥重要作用。、CMI编委会换届田志刚教授建议“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杂志编委会有必要进行换届,CMI杂志在全体编委和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经计算,预测影响因子已达到1,今年有望进入SCI收录。CMI杂志编委会通过换届,吸收更高水平的国内外免疫学专家加入编委会队伍,甚至可聘请一个国外有名望的免疫学专家作杂志的名誉主编,通过编委会换届将促使刊物质量获得进一步提高。

这个要到科技部情报研究所的网站去下载即可。百度一下“爱思医学信息网”,这个站也有。

疫情影响毕业论文解决措施

首先,要勤上知网、维普、万方等网站查找资料,了解选题的科研进展和成果,找到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其次,多和导师进行线上的沟通,发现自己论文写作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

1、高校在压力下服务大学生就业不能慌乱。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果断、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全国上下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逐渐加深,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初见成效,疫情高发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已经在低位运行,多数地区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相信在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项经济建设活动都将会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这对于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言,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2、大学生理智冷静展开求职就业。那么,在疫情得到控制后,被暂时中断的大学生就业活动将重新启动,被抑制的用人需求将重新释放出来。因此,对于高校和毕业生而言,要由最初的恐慌、焦虑、哀怨逐渐变得理智、清醒和勇敢,完全没有必要慌乱,要有充分信心,冷静、客观地根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有序开展疫情期间的就业工作。

3、企业及时加强组织网上就业招聘活动。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之前,为了防止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已被暂停。在此情况下,高校应大力推进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地引导更多企业单位组织更多的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国家级省级就业平台、高校就业网和社会招聘网站,获取岗位信息,享受网上就业服务。

扩展资料:

求职择业学生面试、就业压力陡增。三四月份这一求职择业的高峰期的沉寂,对大学生就业签约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已有学生和用人单位拟定初步意向,需要到用人单位面试,但现在单位无法正常运转、学生无法出门,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试计划也随之更改,学生处于“进退两难”境地。

受困于时限,求学深造学生左右为难。硕博招生考试复试的推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能否通过初试、进入复试后又能否被录取等不确定性使大部分考研学生变得焦虑,担心可能落榜后更会错失有利的就业时机。

写论文要确定好主题,切入点一定要小,然后是查找资料,虽然疫情期间很多图书馆不对外开放,但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可以检索的资料很多,所以不需担心

今年的疫情严重冲击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扩大需求、调整供给、优化匹配方面出台了大量就业保障政策措施。高校毕业生更要全力以赴,短期积极求职,适应就业环境、提升就业能力,为未来积累长期发展能力。

一是,毕业生要提升求职密度、广度与精度。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搜索职位信息,投递简历,争取更多笔试面试机会;广泛挖掘各种求职渠道,特别是网络渠道与社会关系相结合;了解自己,了解岗位要求,了解用人单位的行业特点与组织文化等,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

二是,毕业生要接受“试用期”。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刚性时间节点约束,如果无法一步到位,先接受一个能找到的最合适岗位“试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供求完美匹配,可以考虑再换。就业是一个不断调适优化的过程。

三是,毕业生要敢于接受艰苦的工作岗位。虽然最近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是全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也只不过10%。大量艰苦地区、艰苦行业、艰苦单位和艰苦岗位缺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毕业生应放宽眼界,将自己融入祖国发展建设中,在基层、艰苦地区磨炼自己。

四是,毕业生要尝试自我创业。数字技术平台不仅降低了创业成本,而且创造了大量的创业机会。但所有想创业的人,必须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创业肯定比就业更辛苦,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是创业必须有所专长,自己有干货,有服务精神。

应对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压力高校的对策:

1、高校在压力下服务大学生就业不能慌乱。目前,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果断、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全国上下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逐渐加深,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初见成效,疫情高发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已经在低位运行,多数地区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相信在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项经济建设活动都将会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这对于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言,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2、大学生理智冷静展开求职就业。那么,在疫情得到控制后,被暂时中断的大学生就业活动将重新启动,被抑制的用人需求将重新释放出来。

因此,对于高校和毕业生而言,要由最初的恐慌、焦虑、哀怨逐渐变得理智、清醒和勇敢,完全没有必要慌乱,要有充分信心,冷静、客观地根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有序开展疫情期间的就业工作。

3、企业及时加强组织网上就业招聘活动。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之前,为了防止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已被暂停。

在此情况下,高校应大力推进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地引导更多企业单位组织更多的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国家级省级就业平台、高校就业网和社会招聘网站,获取岗位信息,享受网上就业服务。

4、多方合作开拓创新就业渠道。高校要主动协调有关方面,进一步组织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服务国防;进一步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资助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建立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的对接;进一步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

号召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等更灵活的方式召开校园招聘会、开展招聘测试考试、接收毕业生简历和实习培训等。

5、着力强化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学子。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等群体,高校必须及时主动设计、提供一对一的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岗位推送工作。

这急需高校相关负责人组成团队,充分掌握学生、区域经济、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开通就业咨询帮扶热线,并开发一批线上就业指导课程,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进、企业对接和心理辅导工作。

情报学报影响因子

情报学报的影响因子是;中文信息学报的影响因子是。《中文信息学报》反映我国中文信息处理的学术水平,重点刊登我国中文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综述、研究成果、技术报告、书刊评论、专题讨论、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文章内容主要是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输入输出及加工处理、印刷体、手写体汉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合成、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等。从本刊刊登的文章中可以及时了解我国最新的中文信息处理水平和学术动向。所刊登的文章多数得到了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项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情报学报》主要发表情报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优秀的综述评论。内容包括:人类知识信息产生、交流和利用行为的研究;信息资源特征的研究;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与应用中的理论和方法;情报分析与决策支持;信息经济、信息市场和用户研究;信息服务,信息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政策研究等。另外,《情报学报》还是CSSCI的来源期刊,所以个人推荐:如果感觉文章写得还不错的话,可以优先考虑发表《情报学报》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第二编 经 济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第四编 自然科学第五编 医药、卫生第六编 农业科学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辨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C8 统计学 l. 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C93 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 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 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1,3,5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 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 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D2,4,6 中国政治 1.政治学研究 2. 求是 3. 中国行政管理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 教学与研究(北京) 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 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是 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 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 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D9 法律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E 军事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二编 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20 信息与传播 1.现代传播 2.当代传播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G3 科学,科学研究 1.自然辩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 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G4 综合性教育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第四编 自然科学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辩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果树(林木)种质资源与种质创新、无病苗木繁育、有机农业、科技发展与科技战略学术研究1、“果树资源性状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农业部重大项目)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2、“四川省柑桔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研究”(四川省攻关项目)获199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3、“重庆市柑桔良种无病毒苗木繁育”(重庆市攻关项目)获1996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4、“柑桔几种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业部重点项目)获1997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5、“四川省柑桔主要病害防治研究”(四川省攻关项目)获199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果树LEAFY同源基因功能及其提早木本植物开花的研究(参加)。 已于2003年12月结题。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主要参加,排名第三)。获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8、“科技信息远程联机系统”(广西区攻关项目)获1996-1997年度广西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厅局级)(第四名)。9、“广西科技信息网广西情报所节点建设”(广西区重点项目)获1998-1999年度广西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厅局级)(第三名)。10、“广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广西区软科学项目)荣获2000年度广西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三名)11、“柑桔碎叶病毒对八种不同来源枳砧锦橙的反应及脱毒研究”获1999年度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第一名)。12、“柑桔病毒病和类似病毒病害发生与分布鉴定和无病毒良种库的建立”(农业部攻关项目)1999年通过农业部鉴定,99农科果(050)号(第五名)。13、“非营利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广西区软科学项目)通过广西区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桂科鉴字[2001]第011号,成果登记号:200155009(排名第五)1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恭城县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试点示范(主要参加),于2004年12月通过验收鉴定。15、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长江流域优质柑桔新品种选育(主要参加),通过验收鉴定16、广西区基础研究项目:荔枝优变新株系特有性状分子标记及早期选择(主要参加,排名第三),通过验收结题。17、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主持),2006年2月通过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18、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需求研究(第三),2006年1月通过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19、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和撰写工作,该纲要已通过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桂政发[2006]21号)发布20、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2010)(副组长),已通过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21、广西大学基金:钼与杨梅植株生长和根瘤固氮关系的研究(主持),已于2007年4月结题验收。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杨梅根瘤高效固氮快生型菌株筛选及其固氮基因的分离(协助主持,排名第二),已结题验收。在研的国家及省部级主要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杨梅根瘤及其弗兰克氏菌与重金属铅相互作用研究(主持)。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芒果I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优良单株早期鉴定研究(主持)。3、广西农科院重点项目:芒果ISSR分子标记及LEAFY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主持,博士后项目)。4、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香榧的种质改良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协助主持,排名第二)。5、广西软科学项目:未来几年广西产业科技发展预测及对策研究(排名第二,副组长)6、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研究(主要参加)。7、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发展有机农业对策研究(主要参加)。8、广西大学基金:广西大学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主持)。9、广西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芒果开花基因的克隆及其时空表达模式研究(主持)10、广西青年科学基金:利用定向进化的几丁质酶防治水稻重要真菌病的研究(排名第二)11、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日本温敏型核质雄性不育系番茄品种引进(主要参与)12、横向项目:梧州市砂糖桔苗木黄龙病快速检测(主持)论文论著1 张建业, 陈力耕,胡西琴,何新华, “银杏雄株GinNdly全长基因的分离克隆”,细胞生物学杂志,VOL24NO3, 张建业,陈力耕, 胡西琴,何新华, “银杏LEAFY同源基因的分离与克隆”,林业科学,VOL38NO4, 朱建华,彭宏祥,苏伟强,何新华,黄凤珠, “广西龙眼种质资源研究及品种选育”,亚热带植物科学 增刊,VOL31NO77, 唐秀玲,何新华,彭宏祥, 陈成斌, “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VOL19NO3, 叶裕惠,廖培来,何新华,陈华,邹荣林,黄宗华,“ 绿色珠江建设方略--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杨梅属植物共生结瘤固氮研究进展”,果树学报;VOL19NO05,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张建业* ,“杨梅根瘤Frankia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VOL28NO6, 何新华 叶裕惠,“重视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桂海论丛;VOL17NO6, 何新华著 《柑桔高产栽培技术》, 广西科技出版社, 何新华,刘荣光,吴仁山,欧世金编著 荔枝龙眼芒果低产劣质改造技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11 邹荣林,何新华,杨木成编著. 21世纪可持续农业展望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12 Xinhua He(何新华), Ligeng Chen, Xiqin Hu, Syed Asghar tori. Natural Diversity of Nodular Microsymbionts of Myrica rubra. Plant and Soil, 262(1):229-239(SCI, 影响因子) (MAY)13 Chen Ligeng , He Xinhua(何新华), Hu Xiqin.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itrus Production in . Citrograph,2002, 87(2):8-1014 Hongxiang Peng and Xinhua He(何新华) Lychee ‘Qinzhouhongli’-A New Lychee Cultivar and its Heredity.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ychee,Longan, Rambutan and Other Sapindaceae Plants . Chiang Mai, Thailand, Zhao Xueyuan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Evaluation of Tristeza Tolerance of 45 Citrus Types. Symposium of Twelfth IOCV Conference ,p73-77,New Dehli,India, Nov. 199216 Zhou Changyong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The Occurrence of Satsuma Dwarf Virus in China. Symposium of Twelfth IOCV Conference ,p95-97,New Dehli,India, Nov. 199217 Zhao Xueyuan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Citrus Virus and Virus-like Diseases in the Mainland of Cho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itrus Symposium,P546-552,Guangzhou,China , 何新华,陈力耕,陈怡. 非豆科木本植物与放线菌共生固氮相关基因研究进 展.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110-11419 何新华,陈力耕,何冰,胡西琴. 铅对杨梅幼苗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4,21(1):29-3220 何新华,陈力耕,柴春燕,等. 杨梅根瘤Frankia菌的分离和培养特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6):609-61321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张建业 杨梅根瘤内生菌超微结构及其固氮酶结构基因的研究。果树学报,2003,20(3):206-21022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杨梅——我国生态重建的优良经济林果。福建热作科技,2002,27(4):42-4323 何新华陈力耕胡西琴张建业杨梅根瘤Frankia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6):659-66324 何新华陈力耕胡西琴杨梅根瘤共生固氮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A]。雷建军主编园艺学进展[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322-32825 何新华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天地,2001(5),-32-3326 何新华 彭宏祥 发展生物信息学 迎接生物经济时代。情报学报,2001增刊,(2001年8 月30日出版),11-1727 何新华等 把握科技信息脉搏 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现代情报,99(10),-15-1828 何新华等 发展庭院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政策天地,99(10),-36-3829 何新华等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发展广西创汇农业。广西农村经济,99(2),38-4030 何新华等 进一步推进广西创汇农业的发展。广西经济,99(1),-30-3231 何新华, 陈力耕, 陈怡. 中国杨梅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果树学报, 2004,21(5): 467-47132 郭长禄 陈力耕 胡西琴 何新华 银杏组织培养及其利用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3,20(5):399-40333 .张建业 陈力耕 胡西琴 何新华. 银杏雄株GinNdly全长基因的分离克隆。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4(3):189-19134 彭宏祥 何新华 大石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5)289-29235 杨木成 何新华等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27-2936 阮恒 林瑞铭 何新华 广西科技资源的现状及优化配置。情报杂志,2003,22(4):92-9537 阮恒 林瑞铭 何新华 广西科技资源的现状及优化配置。情报杂志,2003,22(4):92-9538 .阮恒 何新华 林瑞铭等 广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8):43-4439 李达球何新华 彭宏祥,等广西石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5):20-2440 唐秀玲 何新华 彭宏祥, 等 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3):154-15641 彭宏祥 何新华 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71-7442 阮恒 何新华 林瑞铭 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西经贸,2003,(4):12-1343 . He, . Chen, S. Asghar and Y. Chen. Red Bayberry(Myrica rubra), a Promising Fruit and Forest Tree in 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Pomological Society,2004,58(3):163-168(SCI,影响因子) (July)44 何新华,陈力耕, 郭长禄. 硫和钴在杨梅植株体内的分布及对生长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4,31(5):641—64345 何新华, 陈力耕, 陈怡,郭长禄. 中国杨梅资源及利用研究评述. 果树学报, 2004,21(5): 467-47146 何新华,唐志鹏, 孟定金,顾明华. 恭城生态果园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福建果树,2004,(4):38-4047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Tang Zhipeng Li Rongbai. Genetic Analysis of 23 Mango Cultivar Collec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Revealed by ISSR. 分子植物育种,2005, 3(6):829-83448 Syed Asghar, Ligeng Chen, Xinhua He and Yonghua Qin. In Vitro Adventitious Shoot Formation and Organogenesis from Embryonic Axes of Myrica rubra Sieb. and Zucc.,(Red Bayberry). 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05,4(4): 345-349 ( April)49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Syed Asgar Tori. 银杏幼胚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园艺学报, 2005,32(1): 105-107 (FEB)50 姜新兵,陈力耕, 何新华. 香榧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 园艺学报,2004,31(5):654—65651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Syed Asgar Tori, 袁海英. 银杏胚轴、子叶诱导胚状体发生及成苗的研究. 林业科学,2005,41(2):178-18152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戴正,袁海英. 银杏LEAFY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 遗传,2005,27(2): He Xinhua, Guo Yongze, Li Yangrui, OU Shijin. Assessment of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diversity of mango and its relatives by cpISSR marker.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7,6(2):137-14254 何新华,李峰,潘鸿,潘介春,黄桂香. 广西野生杨梅种质资源初步调查与开发利用.种子,2007,26(2):64-6655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OU Shijin, Li Rongbai. Identification of closely related mango cultivars by ISSR. 广西植物,2007,27(1):44-4756 张少华,皇甫伟国,何新华,杨挺,赵健,谢显传.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葱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农药,2006,45(4):263-264,26857 何新华,陈力耕,潘介春,李峰. 钼对杨梅结瘤固氮的影响及在植株体内的分布.中国南方果树,2006(1):8-1058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Tang Zhipeng Li Rongbai. Genetic Analysis of 23 Mango Cultivar Collec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Revealed by ISSR. 分子植物育种,2005, 3(6):829-83459 袁海英,陈力耕,何新华,李素芳.磷脂酶D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园艺学报,2005,32(5):933-93860 谢显传,张少华,王冬生,皇甫伟国,杨挺,何新华.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产品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的残留量.中国农业科学,2005, 38(11):2254-226061 郭长禄,徐仲,戴正,何新华,陈力耕,解秋菊,李艳召.银杏组织培养生产黄酮、类酯研究.生物技术,2006,16(4):91-9362 何新华,潘鸿,佘金彩,郭永泽. 杨梅研究进展.福建果树,2006,(4):16-2363 何新华,梁侠.广西发展杨梅的思考与建议.广西园艺,2006,17(6):8-964 何新华,潘介春,潘鸿,李峰,黄桂香.广西杨梅经济栽培区划研究.中国果业信息,2006,23(10):12-13

疫情对研究生毕业的影响论文

第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因为在这个期间很多企业,尤其是不少餐饮企业有可能面临倒闭的境地。由于大家的消费水平、消费次数、消费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实体经济是比较难发展的。在很多时候,尤其是依赖于 社会 消费的这一类的实体经济,尤其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而且不少的企业,在用工招聘方面,也更加的慎重,有的甚至还进行了裁员。不仅没有招聘员工,还进行了裁员,这样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毕竟企业想要维持生存,就必须要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减轻相应的经济压力。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它就业创业的成功率,也就比较低了。一来是找工作会更难了,因为企业招聘的这个频率和招聘的人数都降低了,另外由于经济发展大环境受到了一些影响,那实体经济也不好做,也就使得创业的工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显著下降,这是疫情最大的影响之一。 第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现途径 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现途径急剧减少。在这个事情发生以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相对是比较好的,因为 社会 各行各业都在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而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对于大学生在就业的这过程当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使得很多岗位都不再面向大学生招聘了,而是直接招聘一些具有工作经验的人。 甚至很多企业直接就抬高了应聘的门槛,原来是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的岗位,新的要求要2-3年工作经历,这就直接相当于是把大学生求职的途径给截胡了。另外一个方面,在创业的途径这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大学生的创业主要是一些含金量不高的一些行业,这个时候很多企业和行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不得不进入一些低端的领域,就像搞餐饮的,本来是做实体餐饮的,现在也开始送外卖了。这实际上也是挤压了大学生创业的空间。 第三,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甚至使大学生丧失了就业的信心和创业的激情。由于本身在这个事情发生以前,大学生的整体的就业创业的热情都不是很高,甚至出现了一些慢就业、不就业、等就业的现象。对于创业更是如此 很多大学毕业生,压根就没有创业的意愿。在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就使得大学生对于就业创业的这个意愿更加退化。因为大学生的心态,也会随着这个事情的发生,甚至出现了一些焦虑不安的心理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因此在学校里面想要积极主动找工作的人和一心想要创业的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想要考公务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大家都觉得当公务员工资稳定,工作也稳定,不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可以旱涝保收。但是直接在体制外工作或者自己创业的话,那有可能就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段,可能因某一些事情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因此大家都想求稳。 对于以上问题,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三个对策来加以解决。 第一,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要改变原有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要用实践教育来逐步的替代理论教育。更多的教给大学生一些实际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的能力。在很多时候大学里面的就业创业课程都比较单调和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就要提高就业创业课程的吸引力,要多给学生讲一些干货,让他们在这个课程当中有一些获得感和增值体验。能够真正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措施。只有大学生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够不断地在就业创业实践当中获得成功。 第二,积极组织开展供需见面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岗位。 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力量,多方面筹集资源,吸引企业来学校进行招聘,千方百计为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问题,降低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来校召开供需见面会或者是线上招聘会,让他们提供更多的岗位,从而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源。要利用大学生返校的时间,及时邀请一些各级各类的企业来校开展宣讲会,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求职和创业。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来进行校友专场招聘。 第三,提高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为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这一项工作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动员全校的力量来进行这个工作。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此外,还可以积极地与当地政府等部门进行协调合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作为从事就业指导管理的部门,要做好精细化服务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保障,让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加顺畅、更加舒心。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

我觉得研究生不开学对于科研影响应该是不大的,因为他们可以在电脑上搞研究,其实也是非常好的

今年疫情的出现让学生们更是头疼,原本学习压力就很大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因为疫情的原因接下来更是要快马加鞭按下全力以赴的快速键进行学习了。而且按照开学顺序来说的话,大学生以及研究生的复课时间是被放到最后的,因为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他们要比中小学更有自制力以及知道如何去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不像中小学生一样没有那么顺利的开启网课学习,那对研究生不开学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影响大吗?小匠觉得要看研究生的专业以及性质来说,可分为以下两种:

1、 必须实践以及采集或化学实验的专业

像农学、医学、药学等等,这些专业就必须要用到自己的实验室了,学校不开学的情况下,是没办法科研的,因为太多的结论需要重复的实验以得到结论。像有一些学生物的,在年前的时候很多植物、动物都在正常的培养的,但是疫情原因不能去学校,长时间没有人打理,这些科研的材料都没有了,等到复学后又得重新去培养,所以影响是超级大的。我朋友现在读的就是药学,拿小老鼠做实验,调研的时间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再做多几次实验就可以出结果了,但是长时间没有去实验室,那只小老鼠确死了。复学后又得重头再来了。

2、 理论、文科等非实验非实践的专业

像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像这些专业的话主要研究文学为主,就算是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也有一些研究生未必在学习研究,甚至在咖啡厅有部电脑就可以查阅资料,开始自己的科研工作。又或者去图书馆都可以查阅到很多资料。所以对于这些只要网上能拿到资料的研究生来说,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所以,对于研究生不开学对于科研影响大不大就要关乎到他们所学的专业了。但是现在考研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按照调查出来的结果,在2014年的时候考研的认识是164万人,但是到了2020年却高达358万人,已经是两倍多的增加人数了。而每年的录取人数却不成比例,从2014年的50万,到2020年的70万,这增长率才不到50%,再加上今年疫情对研究生的影响,更多的研究生更是迷茫。

那么关于研究生不开学对科研影响大不大,除了小匠老师所分析到的这些以外,还有哪些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当中留言交流。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击关注!

我觉得通过读博士来规避当前的疫情也是可行的,毕竟现在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 索引序列
  • 因疫情影响改毕业论文题目
  • 免疫学杂志影响因子
  • 疫情影响毕业论文解决措施
  • 情报学报影响因子
  • 疫情对研究生毕业的影响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