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学报最近发表了什么

中国科学报最近发表了什么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报最近发表了什么

2022年7月18日科学新生活2022年第34期发表时间是2022年7月18日。《科学新生活》杂志创刊于1998年4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一 份生活服务类周刊。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路4号院邮编 100089 它以北京市广大市民为读者对象,关注百姓,关注生活,及时报道大众需求

答,科学新生活2022年第34期发表时间是5月份,《科学与生活》杂志创办于1980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备案的国家级科学综合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本刊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大型数据库收入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杂志主要栏目:自然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应用,教育管理,理论人文,信息资讯,应用方法等。

作者 | 池涵

即日起,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和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将陆续奔赴火星。

多国火星探测器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在这个时间窗口密集发射?各国的火星探测又各有什么特色?

阿拉伯世界的“希望”

火星的公转周期几乎是地球的两倍,它们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变化。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陈杰告诉《中国科学报》,每隔大约780天也就是26个月,会出现地球与火星最接近的一刻。

而此前的两三个月,就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窗口期。这个时候从地球发射探测器去火星,形象地说就是‘走最近的路’去火星。

“希望号”也称为“酋长号”,是阿联酋也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第一个行星探测器,重吨,携带高分辨率彩色数码相机、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光谱仪三台仪器。

“希望号”此行预计将花费7~9个月到达火星,届时将环绕火星飞行,开始为期2~4年的科学数据采集。

陈杰认为,“希望号”任务比较专一,瞄准火星大气研究。现有数据只能提供火星一小段时间的温度和气候信息。而如果“希望号”取得成功的话,其探测数据将会首次为科学家提供火星每年、每季、每天的全球气候变化图景。

“这将进一步加深人类对火星气象的了解,为寻找当今火星天气与远古火星大气之间的联系、研究氧和氢从火星大气中散逸出去的机制、揭示火星大气的演变、了解火星是否曾经存在生命以及生命是如何消失的等问题提供重要支撑。”陈杰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和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研究员董川飞告诉《中国科学报》,“希望号”号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火星气象卫星。

了解火星上每日天气和季节变化 (比如火星上常见的沙尘暴)对将来人类登陆乃至移居火星有重大意义。

阿联酋2014年7月宣布“希望号”研制计划,2020年7月发射,“希望号”2021年5月到达火星的时候正逢阿联酋建国50周年。阿联酋还表示将以“希望号”为起点,在2117年前在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

一场“逐火”盛宴

“希望号”虽然承载着阿拉伯世界的雄心,但其背后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科学家们的辛勤耕耘。

据董川飞介绍,阿联酋的科学与工程团队对“希望号”的研制得到了美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极大支持。

其中,相机与紫外光谱仪主要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大气与空间物理实验室负责研发制造,红外光谱仪主要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负责研发制造。整个“希望号”主要由科罗拉多大学大气与空间物理实验室负责组装制造。

陈杰介绍,为了实现火星探测和载人航天梦想,阿联酋采用商业操作、国际合作的模式,邀请了200多位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俄罗斯和欧洲还帮助培训阿联酋航天员,2019年9月,阿联酋航天员曼苏里搭乘联盟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

此次“希望号”的发射,阿联酋还与日本合作,利用日本的H-2A火箭。

1998年,日本曾发射了一颗同样名为“希望号”的火星探测器,但由于一系列技术故障,该探测器没有进入环绕火星轨道。

“日本目前有一个金星轨道飞行器‘晓’正在研究金星大气, 所以应该已经不存在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技术问题。”董川飞说,“日本目前的研究重点放在火星的两个卫星的样本返回上,这比火星的轨道飞行器难度大很多。”

另据了解,日本的“火星卫星探查计划”将于 2024 年发射, 计划从“火卫一”取样并于 2029 年返回地球。

而美国也希望借“火星2020”项目重返火星,送“毅力号”火星车登陆火星。

从美国火星探测的规划来看,“毅力号”是在前期的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器找到火星上有水的证据、探测火星内部等之后,开始 探索 火星的可移居性,寻找生命迹象。

陈杰表示,“毅力号”任务有两方面的创新:一是“站点缓存”。“毅力号”可以收集火星岩石和土壤的岩芯样品,放在火星表面的“缓存站点”。这将是首次从火星岩石和土壤中提取岩芯样品,未来航天员可能会把这些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研究。二是“毅力号”携带了旋翼无人机登陆火星。

这是人类首次在另一个星球尝试旋翼飞行。“毅力号”落地后,名为“机智号”的无人机会被放置在火星表面,在接收中继指令后自主起飞,作为“侦察员”,发挥辅助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2011年,搭载在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内部发射升空的“萤火一号”环火探测器,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但由于“福布斯—土壤”变轨失败,“萤火一号”没有进入火星轨道。

“如果说‘萤火一号’只是一次尝试,那么‘天问一号’则是我国深空探测的跨越,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陈杰介绍,“天问一号”将搭载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从研制到发射都是全自主的。

去火星探究生命的起源

火星路远行艰,究竟是什么吸引着各国的科学家,使多国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发射探测器?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中心总经理戴政认为,寻找火星是否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解答生命起源和生命是否在宇宙中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同时,研究火星大气和地质等科学问题,对研究天体地质和演化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对地球的环境变迁变化也有借鉴意义。

陈杰则认为,火星探测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我国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实施可进一步缩短与美国、俄罗斯等在深空探测技术方面的差距,积累更多深空探测领域的经验,推动我国在行星探测、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使我国跻身全球深空探测领先者的行列。

陈杰介绍说,从探测器构成看,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设计成环绕器和着巡组合体两部分,由于着巡组合体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火星车)两部分构成,实际上包括了三部分;美国火星探测器就是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构成;阿联酋的“希望号”则只是环绕探测器。

从探测目标上看,我国的“天问一号”要实现“绕、落、巡”三个目标,即环绕火星探测、着陆火星并进行巡视探测;美国的探测器主要是“落、巡”两个目标;阿联酋则是“绕”一个目标,即实现火星环绕探测。

“将‘绕、落、巡’三种任务结合在一起,在世界上属于首创。工程难度确实很大,但经过艰苦努力解决了大量工程难题后,我们有信心、有把握完成这次探测任务。”陈杰说。

据了解,到下一个火星探测窗口即2022年,欧盟与俄罗斯合作的“地外火星”任务将发射,去搜寻过去或现在(可能的)火星生命的生物特征。美国会发射火星样本返回计划,日本将发射火星卫星样本返回计划。

更有意思的是,各国都已经开始长远计划并布局最终将人类送上火星的任务。美国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表示,将从2022年开始向火星运送货物,为建立火星前哨站铺路。

“这些任务都值得期待。人类探测火星的步伐一直在持续,还将继续持续下去。”陈杰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7-17 第1版 要闻 原标题为《“逐火”盛宴启幕》)

作者 | 李 晨阳 王东丽

“喝点儿红酒,美容养颜、软化血管。”“少喝一点没关系,还能预防冠心病。”酒桌上,你是不是也听到过这样的劝酒词?

尽管酗酒的危害板上钉钉,仍有很多人相信少量饮酒对 健康 不仅无害,还有好处。

然而,1月13日《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来自西湖大学教授杨剑团队的研究,给爱酒人士的心灵鸡汤泼了一瓢凉水。

矛盾:到底负相关还是正相关?

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类文章中,少量饮酒的好处包括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控制体重甚至预防肿瘤等。

更令爱酒人士欢欣鼓舞的是,一些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的研究也在为“适度饮酒”背书。

2019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饮酒量与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帕金森病、重度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疾病呈“负遗传相关性”。

而2017年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上的一篇论文则声称,酒精摄入量增加与肥胖程度呈负相关。

部分研究中,饮酒量和疾病风险的关系呈现“J”形曲线,似乎提示存在一个“最佳”饮酒量,在这个点上,多种疾病的风险降到了最低,甚至比滴酒不沾的人还要低。

这样的曲线,就像给饮酒者的行为打上了一个美妙的“对勾”。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研究生薛昂立的研究课题是探究喝酒、吸烟、运动等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很快,他发现了不少矛盾的地方。

“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论文中,的确不乏饮酒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呈负相关的结论。但如果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进行因果分析,就会发现饮酒对那些疾病有风险效应。”他说,“这让我感到很奇怪。”

进一步查阅文献时,研究人员像侦探那样察觉到了症结所在。

迷案:谁在调查问卷里撒了谎?

“你只能调查人,而不能用人做实验——这是人类流行病学研究与动物实验最大的不同。”

论文通讯作者杨剑对《中国科学报》说,“在这种情况下,调查问卷就成了最常用的研究办法,尽管它并不理想。”

漏洞就隐藏在调查问卷中。

英国生物银行是迄今已建成的最全规模人类信息资源库之一。

全球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利用其数据探究基因、生活方式和人类疾病的关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超过45万人的数据,其中约万人宣称自己从不喝酒。

有趣的是,数据库同时还提供了这些人在英国医院的就医记录。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万自称“滴酒不沾”的人中,至少10%患过与饮酒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酒精肝等。

还有一些人在医生面前说了实话,承认自己喝过酒。

问卷中还有一些涉及饮酒种类、频率和数量的问题,如“多久喝一次酒”“啤酒、红酒各喝多少”,结果有将近1万人前面刚说自己近一年内喝过酒 ,后面就在各种酒的摄入量一栏全填了“0”。

“误报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薛昂立说,“在我们分析的调查问卷中,10%~20%的人都存在这个问题。”

但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有些误报是研究人员检测不到的。如果某人一天喝两杯酒,在问卷中只报了每天半杯,那他的谎言可能永远不会被发现。

奇谈:戒酒的人反而生病了?

除了有意无意的撒谎,另一种更微妙的因素也在影响着科学家的判断,研究人员把它称为“时间纵向变化”。怎么理解这个概念?

问卷提问方式通常是这样的:你喝多少酒(请回答近一年的情况)?也就是说,问卷收集的数据只能反映一年以内的情况。

但英国生物银行的问卷恰好还补充了另外一个问题:跟10年前相比,你喝酒是更多了、更少了还是维持不变?数据显示,那些比10年前饮酒更少的人,疾病发病率要比其他两组高出很多。难道戒酒限酒反而让他们的 健康 状况恶化了吗?

“你要想想:一些有饮酒习惯的人,这几年突然少喝甚至不喝酒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杨剑笑道。

调查问卷进一步追问这些人减少饮酒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疾病”和“医嘱”。

“这意味着,减少喝酒的这批人里,本来就富集了大量患有疾病的人。”

杨剑解释,“可见个体行为随时间改变,往往会导致数据形成非常大的系统误差。”

在矫正上述引起误差的因素后,研究人员不出意外地看到,饮酒与多种疾病的“负相关”都消失了,与高血压、糖尿病、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正相关”则开始显现。

至于那个令爱酒人士心旷神怡的“对勾”——“J”形曲线,在剔除前后矛盾的数据后,也变成了一条乏味的直线。

也就是说,疾病风险与饮酒量呈现单纯的线性关系——少喝少得病、多喝多得病,非常简单粗暴。

“我们现在基本可以确定,饮酒对 健康 基本没有任何好处。而那些得出少量饮酒有利 健康 结论的研究,大概率是因为有人谎报了饮酒行为,或者因为疾病而改变了生活习惯。”杨剑总结道。

相关论文信息:

《中国科学报》 (2021-01-13 第1版 要闻 )

中国文化报发表了多少期了

曲剧《骆驼祥子》:大气恢弘 经典再现 《中国文化报》2013年6月11日近代戏曲关键问题的思考 《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张庚与中国近代戏曲史 《戏剧丛刊》2012年第1期论戏曲本体——兼论杨小青导演艺术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论李玉茹的传情写意 戏曲艺术2011年第1期一锅乱炖风味诱人——评《新暗恋桃花源》《中国艺术报》2011年7月13日论戏曲表演文学 《中国戏剧》2010年第1期物之神,己之神?——论尚长荣表演特征及其他 《艺术百家》2009年第2期为诗化原则而守节 《东方艺术》2009年第S2期恪守京剧本体守望艺术精神——京剧《北风紧》众人谈 《中国戏剧》2009年第4期梅兰芳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人民 《中国文化报》2009年2月13日创新路上的艰难跋涉 《中国文化报》2008年11月15日论阿甲的戏曲理论成就 《戏曲艺术》2008年第1期戏曲用景的两大发现 《中国戏剧》2008年第9期论阿甲的戏曲理论成就 《戏曲艺术》2008年第1期当代艺术视野中的袁慧琴 《中国戏剧》2008年第2期时代呼唤诗化原则的回归 《福建艺术》2008年第5期,《中国文化报》2008年10月18日阿甲的成就与启示 《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4日京剧还能回归民间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5日体制对不起马兰,马兰等不起体制 《艺术评论》2006年第9期三种传统的选择——论当代戏曲的生存之道 《艺术评论》2006年第1期剧种联姻新探索——《文成公主》三人谈 《中国戏剧》2006年第7期雅俗共赏 《文艺报》2006年8月8日一种独特的精神回归 《中国文化报》2002年10月15日道德文章卓尔不群 《戏曲艺术》1999年第2期潜心耕耘、默默奉献——记沈达人研究员 《艺术教育》1999年第1期实践的总结理论的升华──读李紫贵的两部著作 《戏曲艺术》1998年第4期古今接续史论并重 《中国戏剧》1998年第10期十年磨一剑 《大舞台》1998年第6期沈达人:美学园地的辛勤耕耘者《戏曲研究》第55辑论戏曲电视剧的诗化原则 《戏曲研究》第54辑一次成功的尝试——谈湘剧《琵琶记》的改编演出 《戏曲研究》第47辑潘之恒文艺观及表演理论探索 《戏曲研究》第31辑神鬼戏之我见 《戏剧艺术》1993年第4期导演在戏曲创作过程中的中心位置 《艺术生活》1992年第3期思维的民族化与模式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92年第1期机能疲软—现代戏创作的症结所在 《剧影月报》1990年第10期浅议戏曲导演 《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戏曲导演的创作观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90年第2期且慢创立情境说 《新剧本》1989年第4期,该文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1991年中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强化戏曲电视剧的本体意识 《电视园地》1989年第3期胡祗遹和他的戏曲见解——《紫山大全集》有感 《戏剧》1989年第1期一场纠缠不清的官司——论戏剧排练过程中的导演中心 《艺术研究》1989年第1期裂变中的雏形 《戏剧评论》1988年第5期戏曲的本质及其它 《当代艺术》1988年第3期一个有价值的预示——对东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分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88年第2期戏曲当代意识管窥 《文艺报》1987年8月1日探索性戏剧初析 《剧作家》1987年第5期

《中国文化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突出文化艺术领域焦点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报道。《中国文化报》注重指导性、服务性和可读性,遵循“立足市场,面向世界,探索未来”的办报方针,坚持“理性、建设性”办报理念。有选择的信息;独到视角的专栏;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和制作讲究的整体设计。《中国文化报》以科学理性的精神采编新闻,以简洁明快的形式表现新闻;着眼中国文化行业,聚焦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揭示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文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走势,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热点新闻和重要信息。《中国文化报》的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特色。创办20多年来,始终坚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经济、文化的方针、政策,围绕文化事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产生、发展、繁荣展开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报道,形成了全、准、快、深、稳健求实的办报风格。《中国文化报》为日报,对开四版至八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艺术市场》、《文化月刊》、《艺术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均为国家级文化艺术类核心刊物。《艺术市场》杂志以专业的视角,提供新鲜、全面的市场信息,客观性、前瞻性的市场分析,公正性、权威性的艺术品鉴赏知识,在同类刊物的发行量及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文化月刊》杂志底蕴丰厚,是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城市文化生活综合月刊。《艺术教育》杂志为政策性、新闻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学术类期刊,是研究普及艺术教育、提升素质教育的必读刊物。文化传播网由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网站目前设有文化观察、中外交流、产业市场、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创意园、服务资讯等频道近20个,同时开通了文化视频和网上读报(数字报)栏目,其内容涵盖文化领域诸多方面,具有舆论引导、信息服务、娱乐经营等多种功能。文化传播网将依托中共文化报社一报三刊的平面媒体优势,以提升网站的社会影响力为核心工作,力争将网站逐步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文文化门户网站。

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80年创作《上学去》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就职于辽宁画院,从事专业创作。 1985年作品《矿工浴室》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86年3月至7月开始骑自行车考察黄河流域青海省、甘肃省、陕西中部地区传统文化遗迹、民间艺术及各地区民族风俗。 1987年9月至12月第二次骑自行车考察黄河流域内蒙古、宁夏、陕北地区。 1988年5月至8月第三次考察黄河流域,坐木船漂流整个晋陕峡谷。作品《家庭》获全国首届“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二等奖。 1989年8月至11月第四次考察黄河流域,完成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西南部地区的传统文化遗迹、民间艺术及各地风情的考察计划。创作《社火》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牌奖;创作《黄河》合作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牌奖”。《辽宁日报》发表以题为“在黄河岸边找到了自己——记青年画家韩敬伟印象及其它”专题介绍个人经历、艺术主张及作品风格。被载入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 199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题为“黄河水浇铸的画魂”专题介绍韩敬伟个人经历、艺术主张及作品。为沈阳火车站设计制作大型锻铜浮雕壁画《白山黑水》。作品《老梦》等五幅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奖作者新作展,巡展于北京、香港、美国。 1991年由新加坡鸿翊艺术中心邀请,赴新加坡举办三人联展和中国当代名家作品展。出版《韩敬伟画集》。论文:“从回归自然中获得艺术自由”及作品四幅发表于《美术研究》1991年第四期。破格晋升国家二级美术师。 1992年作品《山妹子》获加拿大首届“枫叶奖”(国际)中国书画大展银牌奖。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辽宁省美术馆举办个展;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走西口》、《春之歌》均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信天游》获“东方杯”(国际)中国画大奖赛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10月31日第八版发表作品《早春》等三幅,并登载了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先生撰写的文章,题为“厚土滋养出英才——韩敬伟中国画作品欣赏”。光明日报10月10日第三版发表作品《满月》并登载了刘曦林先生的评论,题为“走出困惑——韩敬伟画作读后。”《文艺报》10月10日第八版发表作品《山妹子》,并登载了中央美院教授孙美兰先生的评论文章,题为“向自由王国追寻”。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作题为“民间艺术的体验”讲座,入编《现代人物画库》。 1993年《美术》杂志第一期发表作品《五哥》等五幅,并登载了孙美兰先生的评论文章,题为“韩敬伟的探索路程。”《美苑》杂志第二期,发表作品《山妹子》等八幅,并登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杜哲森先生的评论文章,为“觅源黄河、志在大海——韩敬伟在艺术道路上的抉择与进取”。《人民画报》第四期,发表作品《横渡》等两幅,并转载了刘曦林先生的评论文章“走出困惑”。《中国青年报》3月12日版发表记者丁宗皓撰写的文章题为“韩敬伟黄河的馈赠”。8月应日本国日中友好协会长平山郁夫先生的邀请前往日本东京举办个展。同期出版《韩敬伟作品集》。作品《采野果的孩子们》、《寺院》均被辽宁美术馆收藏。被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作品《和平使者》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深圳特展大奖。 1994年作品《山妹子》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论文“走出困惑——从传统的再认识中获得艺术表现的自由”及作品五幅发表于《中国画》94年第三期;论文“理念的符号”发表于《美术家通讯》94年第六期;作品《山野村姑》等四幅发表于《国画家》94年第三期。入编《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 1995年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韩敬伟艺术活动汇报展,论文“艺术符号的意义”发表于《美术大观》95年第三期。受聘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系讲授山水课,制作课程稿50幅。 1996年破格晋升国家一级美术师。调入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论文“黄河文明给予的暗示”发表于《国际交流》96年第二期。 1997年应德国奥托布鲁恩艺术协会的邀请,赴德国举办二人联展。作品《太行独韵》获97年辽宁省美术作品评奖大展金奖。作品《牧归》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并收藏于深圳南山现代美术馆。作品12幅及艺术经历收录中国美协主办的当代百位美术家光盘图书《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两幅编入《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家新作集》;编入《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97年4月6日辽宁北方电视台播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记忆方式》;97年3月8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名家风采节目播出《直挂云帆济沧海——记著名画家韩敬伟先生》。《世界日报》97年9月24日版发表作品六幅和兰铁成撰写的文章“黄土地上的情怀——韩敬伟水墨浅析”;《东西南北》杂志第七期专题介绍“韩敬伟国画作品选登”。论文“人格涵养的印证——山水画境界谈”发表于《美术观察》97年第九期;“中国山水画基础教学刍议”发表于《美苑》97年第五期,并编入《中国美术论文集》;“中国山水画语言基础研究”发表于《美术大观》97的四至九期;“至美的体验”发表于《美苑》97年第二期。 1998年作品《农夫》收藏陈洪绶纪念馆。印款编入《中国现当代书画名家印款集》;八幅作品编入《世界华人美术名家书画集》;作品《社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撰写评论“依仰自得,游心太玄”发表于《美苑》98年第五期和《中国文化报》98年12月12日版;“永不安宁的怪兽——记德国现代画家赵勃”发表于《美苑》98年第二期。完成代表作《悠远的河》。 1999年作品《古塬逢春》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作品《悠远的河》入选“中国画三百家展”;作品《平湖垂钓图》参加澳洲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五幅作品入编《名家山水画艺术》;二幅作品入编《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作品集》。论文“人格涵养的印证”及作品两幅发表于《东方美术》99年第五期。完成代表作《空谷寂寞枯荣》,参加澳门回归祖国百米长卷创作。出版《国画写意山水绘画手稿》。 2000年作品《山谷》获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崔子范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美术》。七幅作品及论文发表于《振龙美术》2000年第二期。专著《中国画质地表现》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完成代表作《陕北系列之三》、《乡音》等。 2001年作品《乡音》获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参加国际中国画年展。50幅作品参加《全球华人网络美术展》。六幅作品及论文“水墨心理的建构”发表于《美术界》 2001年第二期。《美术之旅报》发表作品七幅并转载刘曦林先生评论;《当代书画报》发表作品六幅并转载刘曦林先生评论文章;《美术界》第二期发表六幅作品并附论文。14幅作品编入《当代名家山水画稿》;两幅编入《新世纪中国画名家精品集》。 2002年于甘肃.秋田友好会馆举办个展。出版专著《中国画的意与色》。创作《归路出云斜》、《太行烟雨图》、《祥云锁古道》、《暮云入谷浓》、《村口》、《老窑》等作品。入编《中国现代山水画集》和《中国现代人物画集》。 2003年作品《山乡的和音》获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银奖;《归路》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展铜奖;《远山》参加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个展。完成代表作《依山傍水》、《山鸣谷应》、《山路弯弯》。 2004年作品《山鸣谷应》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牌奖;参加新经典.重提学院派——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名师作品展;参加高等院校名师美术作品回顾展;参加南北山水学术展;参加水墨心象——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参加彩.墨空间——当代中国画家提名展。。主持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教学被评为院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主持山水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美术》第九期发表作品九幅,并登载中央美院教授杜哲森先生评论,题为“觅源黄河、志在大海——韩敬伟在艺术道路上的抉择与进取”;《文化月刊》第三期发表作品六幅,并登载刘曦林先生的评论,题为“走出困惑——韩敬伟画作读后”;《水墨研究》第六期发表文章“画外闲语”和六幅作品;《时代国画》第二辑发表作品十一幅,并登载刘曦林先生的评论文章;《中国书画收藏》总第十一期发表作品九幅;《中国画家》总第20期发表作品六幅并附论文一篇题为“至美的体验”。出版中国美协会员精品明信片一套;十五幅作品入编《中国写意山水》集。翰海2004年秋季大拍,作品《归路出云斜》68×136cm以2万元人民币拍出。 2005年出版《水墨精神——当代中国画名家韩敬伟作品及技法》。作品《山鸣谷应》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翰海第四十六期拍卖会 997号 作品 《陇上人家》137cm×万元成交。 翰海第四十六期拍卖会 1031号 作品 《依山傍水》69cm×137cm4万元成交。 翰海2005年春季大拍当代中国书画专场975号 作品《屏居山田图》136cm×68cm5万元成交。2005年6月19日《屏居山田》136cm×68cm拍品号0975 北京翰海 成交价 。2005年9月24日《早春》186cm×96cm拍品号0054 北京翰海 成交价。 2005年9月24日《秋色》96cm×96cm拍品号0084 北京翰海 成交价 。2005年11月19日《暮云入谷浓》68cm×136cm拍品号0028 北京翰海 成交价 。2005年11月19日《塬上人家》68cm×136cm拍品号0016 北京翰海 成交价 。2005年12月11日《满月》68cm×136cm拍品号1567 北京翰海 成交价 2006年春季新象——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当代中国绘画作品展;自然之魂——中国山水画创作系列学术活动;孔孟之乡·当代中国画六家提名展;“交流与展望——2006《国画家》提名展”; 第二届济南·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出版《名家扇画—韩敬伟山水扇面精品》;《中国画精品选系列丛书——韩敬伟》。《艺术投资》第三期发表作品11幅,《国画家》第六期发表作品10幅,论文一篇;《中华美术家》第3期发表作品13幅;《艺术联盟》第4期发表作品9幅,论文一篇;《艺术名流》第1期发表作品8幅,评论一篇。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全集·山水卷2》;《中国画坛大家》;《水墨中国十大家——山水卷》;《2006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专集》;《当代20位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青年国画家集》。论文《笔墨结构浅议》发表于《国画家》2006年第六期。5月20日《山村即景》68cm×68cm拍品号0598 北京翰海 成交价 。2006年6月24日《太行独韵》68cm×136cm拍品号0304北京翰海 成交价 。 2007年参加全国著名画家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和中国画创新作品展;参加当代山水画名家十人展;4月于鲁鸢美术馆举办个展;5月于淄博荣宝斋大厦举办个展;7月于威海金石湾术馆举办个展。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韩敬伟》;《韩敬伟艺术创作状态》。录入《2006年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专集》;《首届全国画廊收藏家提名展作品集》;《当代中国画名家—山水卷》;《两岸三地中国画名家提名展作品集》。《水墨中国》第七期发表文章一篇,作品九幅;《中国画苑》第七期发表文章两篇,作品二十幅;《今日艺术》发表文章一篇,作品12幅;《艺术名流》发表文章一篇,作品15幅;《破格》发表文章一篇,作品10幅;《美术鉴赏》发表文章一篇,作品20幅;《当代美术》发表文章一篇,作品20幅。 2007年06月23日 北京翰海 0211号作品《独乐山谷中》 立轴136cm×68cm 成交价98,560; 2007年12月16日 北京翰海 秋拍1325号作品《归路出云斜》 立轴136cm×68cm 成交价123,200。 2008年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之巅—2008强势媒体年度推荐书画名家精品展;世界华人庆奥运名家书画大展;2008·中国画学术邀请展;走进学院—全国高校名师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全国廉政文化大型绘画书法展;中国书画精品赏析大展。参加中国美协、湖社画会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作品活动。录入《中国书画》杂志2008当代中国画名家经典珍藏版;巨匠之门——当代中国山水画核心画家专集;盛世典藏——中国画名家精品集;50年代50家——当代国画名家作品集;二十一世纪翰墨名家——最具艺术价值书画家作品集。《中国画研究·画家专揖》第一期发表本刊编辑部文章“抉择与探索—韩敬伟的艺术道路”;艺术家自述一篇;孙美兰、杜哲森、杨力舟、刘曦林、宋雨桂、孙世昌、张天兴各家评论摘录;孙世昌撰写评论“透网之鳞 海阔天空——读韩敬伟山水画创作的随想”,作品110幅;《鉴宝》总第14期年度书画艺术家栏目,发表西沐撰写学术研究点评一篇,作品1幅;《今日艺术》第4期发表文章一篇,作品10幅;《艺术名流》第10期发表张天兴评论文章一篇,作品18幅;《当代美术》发表孙世昌评论文章一篇,作品17幅;《艺术传媒》第2期发表论文“浅议笔墨结构”一篇,作品8幅。

发表了什么讲话

发表(《论十大关系》 )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发表了什么讲话,用什么词

发表了什么讲话,用什么词,在任何的发表当中,都是会提前准备好要发表的稿子,在一些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或者感想之类的,以下分享发表了什么讲话,用什么词。

一、通俗化

为了语言的通俗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化简为繁。一篇领导人讲话,总要阐明一些道理和观点。但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以推动某项工作,而不是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在谈意义、讲观点时,理论性太强的语言不宜用得过多,现成的概念和观点也没有必要过多的解释。用简练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道理,是撰写讲话稿的一条重要要求。

2、化专为俗。尽管有些会议专业性很强,但是,领导讲话主要是讲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专业性的词汇应当尽量少用,特别是对行业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的与会者讲话,行话不宜说的太多。

3、化隐为明。在会上的讲话是一念即过的,听讲的人不能像读文章那样可以反复看几遍,从中抓住重要内容。所以,写讲话稿时应把最重要的话放在最关键的地方说。

4、化长为短。这里所说的长与短,是对讲话的句式和层次而言的。有的同志写稿,习惯用长句子、大段落,几十个字才用一个标点,几篇稿纸也见不到一个自然段,这是写讲话稿所忌讳的。因为,句子和段落太长,读的人和听的人都容易很快就疲劳了,也容易听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得要领。所以,讲话稿的句式短一些,自然段多一些,既可以层次鲜明,也容易让人听清弄懂。

5、化虚为实。讲话稿不宜使用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词句,应尽量给人以实事求是的印象,不要滥用形容词,不要使人产生长而空、卖弄文笔的感觉。

二、形象化

语言的形象化,是一个语言的艺术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逻辑推理和事实印证,是人们说明问题的常用方法。以会议讲话的方式阐述问题,应该尽可能选择后者。恰当地列举有说服力的事例。既便于口语表达,又有利于克服用理论解释理论,用概念解释概念的弊病。举例子一定要做到为观点服务,不能只是罗列现象。

2、打比方。这是使抽象概念变为形象思维的好方法。毛泽东同志生前的许多讲话中都有这样的范例。他把典型调查比做解剖麻雀,把工作目的和方法的关系比喻为河与桥梁的关系,效果都很好。

3、提问题。在关键的地方,以反话、问答的方式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既能使讲话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促使人们深思,也能加重讲话的语气,使讲话更加生动有力,还能变换讲话的口吻,有助于段落之间的衔接。

4、借词汇。把某些描绘生活现象的词汇随手拈来,用在形容某项工作上,能够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如:把加强班组工作称为“夯实基础” ;把整党补课、巩固成果称为“回头看”等。

5、“抓活鱼”。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创造的许多俗语、谚语、顺口溜和口头禅等,都非常精妙,像“抓活鱼”一样把他们抓来使用,能给一篇讲话增添许多光彩。

6、添趣味。适当运用幽默、讽刺、含蓄的语言,也是使一篇讲话生动形象的好方法。会议的严肃性不等于只是板起脸孔训人,让深刻的道理恰到好处地寓于风趣的谈笑中,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压韵律。做到音节匀称、声调和谐、韵脚自然、节奏明快,能增添讲话的立体感。

三、口语化

做到使讲话稿口语化,要对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标点符号等进行精心的挑选加工,是写出的文稿读起来像平时讲话一样,通顺流畅,语气自然,节奏明快,听起来不含糊、不罗嗦、不吃力。达到文字口语化的要求,可以把握“十不用”的要领。

1、 不用“之乎者也”一类的文言虚词。人们在写供人阅读的文章时,恰当地使用一些文言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把这类词句写入讲话稿,读起来文绉绉的很不自然,听着也很别扭,应当尽量不用。

2、 不用不常见的生涩冷僻字词。

3、 不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严格地说,不规范的简化字是错字,不应该写进任何公文,写进领导人讲话稿既不严肃也容易读错。

4、 不用未约定成俗的省略词。

5、 不用不常见繁体字和草体字。有些繁体字已经多年不用,有些草体字也不流行,人们偶尔见到会觉得陌生,在讲话稿中出现这样的字,讲话人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讲话的连贯性。

6、 不用不通俗的土语方言。

7、 尽量不用容易听混的同音词。像“全部”与“全不”,“骄傲”与“娇气”,“向前看”与“向钱看”等。每对词的含义不同,读起来音调一样,所以很容易听混。必须同时使用时,可以将其中的一个用同义词换掉,不好换的可以加上一些限制或修饰词,构成一个新的词组,就能使人清楚的区别开来。

8、 尽量不用单音节的词。像“但、并、而、故”等副词,在应用文中使用量很大,在讲话稿中偶尔出现一两个对全文影响不大,但是用多了就破坏讲话语气的通顺流畅。因此,在使用这些副词时,应写成两三个字的双音节为好。如“但是、而且、所以”等。

9、 不用难于上口的书面用词。像“该厂、愈来、奖掖”等词,人们平时讲话时是不用的,念出来发音不响亮,如果换成“这个厂、越来、奖励”等词,念起来比较自然响亮。

10、 不用读不出来的标点符号。像破折号、分号、括号、省略号等,都是念不出来的,改用文字表达就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发言的技巧1

技巧1:讲话前的准备

1、克服紧张情绪。对讲话少的人来说,讲话前紧张是自然的,应该正视这种紧张作,全当是丢一次丑,再紧也得讲。那么,如何消除紧张情绪,有几种物理方法大家可以试一下:

深深呼吸—眼睛微闭,全身放松,心里默默的数数,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减慢,心神就会安定下来,全身有一种轻松感。

临场活动—由于紧张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在讲话前稍加活动,双手握紧然后放松,让肌肉缩紧再放松,就会促使热量散发。

闭目养神—闭目用舌尖顶上腭,用鼻吸气,可以达到安定神绪,独自幽静,怡然自得的目的。

凝视物体—确定某一物体,专注凝视,并去分析它的形状,观察其颜色与远近。

摄入饮料—讲话前准备一杯开水,这样可以增加唾液,保证喉部湿润,也可以稳定情绪。

情绪转移—情绪转移也可以缓解紧张症状。英国有个企业家叫詹姆斯,因讲话屡次失败,怕在众人面前丢丑,每次讲话时那种紧张的场面就浮现在眼前。有次讲话前他狠狠地拧了自己大腿一把,突然感到出奇的平静,结果讲得非常成功。

2、认真构思腹稿。在稳定情绪的同时要理清讲话思路,做到胸有成竹。构思腹稿要防止下列话题: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不要在公共场所谈论别人的缺陷;不要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发牢骚。

3、了解掌握听众。每到一处讲话,即是三五成群的聊天,也要分个场合,可谓“逢场作戏”。了解听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化、职业、年龄、性别等。

技巧2:讲话时的技巧

1、开头的技巧。即兴讲话是一种随行就市,临场发挥的行为。所以把开头不要看得过分重要,也不要规定得过于死板,这样会限制讲话的临场发挥。

开头的方式有

(1)直入式。

(2)引用式。

(3)提问式。

开头的方式很多,还有故事式、悬念式、自我介绍式等,希望大家以后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2、讲话中的技巧。讲话中,如同文章的正文、主体。

3、结尾的技巧。讲话的结束语用好了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结尾的方式有:总结式、升华式、启发式、号召式等。接下来是三分钟演讲的方法:

发言的技巧2

找读者之类的语言优美又又哲理的文章,演讲要注意语调,如果加入动作老师可以加分。这是我们老师讲的

首先是对大家的问候,然后做一个自我介绍。就可以直入话题了。最主要是控制好说话的速度

应该有一种坚韧的毅力和不达目的的不罢休的顽强信念。然后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技巧:

讲法 演讲是练习普通话的好机会,特别要注意“字正腔圆”,断句、断词要准确,还要注意整篇讲来有抑有扬,不要像和尚念经那样低声絮语,也不要像机关枪扫射般咄咄逼人,要有快有慢,有张有弛。

表情 这里指的是面部表情,即眼、眉、嘴以及头等配合讲词的协同动作。这些动作要完全服从于讲词的需要,是“自然而然”的,从生活中来的。台上的表情可以比生活中稍为夸张,但不宜过分,给人以做作之感。尤其不能因“演”而“讲”,因“演”而“讲”则会显得“虚假”,进而引起哄笑。

在表情中尤为重要的是眼神。首先,演讲者的眼神要能“拢”住全体观众,不可瞪天看地,或盯住台下一隅,而要自然地平直向前,达到最后一排观众为止;其次,要照顾到台下两边的观众,以加强演讲者和观众的感情交流。

站位 演讲比朗诵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随着讲稿的内容而变化站位。一般说来,不要在演讲人前边安放讲桌,顶多安一个话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这样,演讲者一上台,就站在台前正中的话筒前。脚跟应靠近,腿站直,显得精神。

虽然不必如体育课“立正”般僵直,但是切忌双脚分立,那样显得粗俗松垮。站好以后和演讲中,又切忌脚尖点地,脚跟颠颤,这是小同学常犯的毛病,有人把这种动作叫“踩电门”。在演讲过程中,有时候可以稍为向左、右、前、后做些动作。

手势 人在演讲中使用最多、动作的要算手势了。它可以随着内容的需要向上、下、左、右、前、侧各个方向挥动。就是在同一个方向还可以有手心向上、向下、向内、向外之别。还可以用拳。手势可单手,可双手。这些都没有机械的规定。

在使用手势时要注意三点:胳膊不要伸得过直,以免僵板;手指不宜弯曲,以免拙笨;手势运用要和它所配合的那句话同始同终,以免分裂。

演讲的十种基本技巧

1、熟悉场地。争取熟悉你要发表演讲的环境。提早到达并巡视讲台,练习使用麦克风和其他辅助视觉设施。

2、熟悉听众。在听众进入会场时向他们致意。向一群友好的人演讲总比对一群陌生人演讲来得容易些。

3、熟悉你的讲稿。如果你不熟悉你的稿子或者对它不满意,你的紧张感就会增强。演练你的演讲稿,并且做必要的修改。

4、 放松自己。做些准备活动松弛紧张的神经。

5、设想你自己演讲时的情景。想象你自己在侃侃而谈,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充满自信。倘能设想自己成功,你就一定会成功。

6、要意识到在场的人们希望你成功。听众希望你的讲话兴味盎然、催人向上、旁征博引且风趣幽默。他们不愿看到你把事情搞砸。

7、不要道歉。假使你说到你的紧张或为你觉得任何讲稿中感到不妥的地方表示歉意,你就可能是在提醒听众注意一些他们其实并未意识到的东西。对此绝口不提就是。

8、集中注意力于内容上,而不是形式。把你的注意力从内心的焦虑上解脱出来,转向外在的演讲内容和听众。然后你的紧张感就会逐渐消失。

9、把紧张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要控制你的紧张情绪并把它变成活力和热情。

10、积累演讲技巧的经验。经验会带来自信,而自信是演讲取得成效的关键。参加口才培训、开会、讲课、在各种聚会上发言……你都能学到你需要的经验。

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中国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巴黎。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作出贡献!谢谢大家。

小说月报最近发表的小说

郑振铎《淡漠》与鲁迅《伤逝》之比较 内容提要 郑振铎的《淡漠》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借爱情故事关注青年人生观的作品。二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方法方面既有相似又有差异,表现了二位作家对小说艺术的不同见解。关键词 郑振铎,《淡漠》,鲁迅,《伤逝》,比较 1923年文学研究会会员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淡漠》,曾引起读者特别的注意。1925年鲁迅创作了《伤逝》。这两个小说都“穿了爱情的外衣而表示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均以“五四”个性解放青年为主人公,表达作者对人生的关注。郑振铎的《淡漠》(包括他的其他小说)不太为人所熟悉,其实,两篇小说在主题思想上有着某种相似之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是郑振铎的《淡漠》也是鲁迅的《伤逝》所要表达的思想。郑振铎的小说数量不多,却颇有特色,特别是他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说,朴实而深情蕴籍,深得叶圣陶和老舍等人的喜爱,自有其思想和艺术价值。1928年,郑振铎将《淡漠》收入总题名为《家庭的故事》的小说集中,排在第四篇,但它所揭示的主题却不与“这个神妙莫测的将逝的中国旧家庭的身影”(《家庭的故事·自序》)有关,自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对受过“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芝清和文贞,他们的爱情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大变化,由相识而热烈转而疏远以至淡漠。两年以来,文贞和芝清都是活泼的、怀抱理想而又慷慨的大学生,文贞是女师范的代表,芝清是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都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因此开阔了眼界,相互间产生了不可抑止的爱情,各自的婚姻问题非但不能阻隔他们结合的决心,反而增添了他们与旧婚姻斗争的勇气,芝清与旧式妻子解除了婚约,两人“脱然无累的宣告共同生活的开始”。然而努力争取的爱情并没有带给他们长久的甜蜜美满。一年后,芝清毕业远走上海“来信渐渐的减少,信里的话,也显得简便而无感情”,文贞“总觉得一种不满足与苦闷”,渐渐发觉“芝清的变异和利己”、“芝清已成了一个现实的人”,她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悲观怀疑,由一个活泼的人,变成一个深思忧郁病者。———这对青年的爱情变故引人思索,在感情变化的过程中,似乎不存在封建势力的横加干涉,两人解决各自的婚姻问题时都较为顺利,虽然他们的举动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却没在遇到公然反对;也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寡情负义,而他们本身又非一般的群众而是“五四”学生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哪怕是个性解放思潮带头人的他们一旦面对现实,理想中的美好爱情也不攻自毁。《淡漠》的爱情故事触及了感情变化后面的社会、个人的因素。青年空负报国之志,但他们的理想只能存在于校园象牙塔里,一朝走出温情的校园溶入社会,为着眼前的生存和竞争,最初的理想不得不放弃。个性解放思想赋予文贞和芝清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气,也使他们片面地相信“人生便是恋爱,没有爱便没有人生”,一旦爱情淡漠便陷入无以自拔的愁苦深渊。《淡漠》中看似平常的爱情故事表示着郑振铎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对青年而言,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将无所依附。这确是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的小说,无怪乎当时有读者指出“这几年来描写爱情变迁的作品,也算不少,但求一篇能象《淡漠》这样的真切、动人的,却是绝无仅有”(《小说月报》第14卷第8期载予芾来信)。《淡漠》所表达的思想两年后在鲁迅的小说《伤逝》中再次得以鲜明的体现。涓生和子君仗着新思想建立起来的小家,被无所不在的封建势力和两人盲目的恋爱轻而易举地摧毁,鲁迅更借涓生之口明确指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经过“五四”思想解放大潮的影响,二十年代个性解放思想已成为青年尤期是女性摆脱封建思想束缚争取自身发展的重要的思想武器。然而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不是也不能成为青年人生奋斗的最终目标。如果仅仅改变自身的状况,而不设法改变其时的社会现状,那么个性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解放。鲁迅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当易卜生的《娜拉》被广泛介绍给中国读者时,鲁迅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高等师范学校作“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伤逝》是以小说的形式对妇女解放与社会关系问题作的形象的思考。子君是何等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然而她是做了她所追求的“爱”(即个人的小家幸福)的牺牲品。而作为一位曾积极参加“五四”学生运动,自觉关心社会人生的青年学者,郑振铎对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也曾作过理智、认真的思考。1921年7月16日郑振铎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性的问题》一文,强调青年不应将全部精神用于谈情说爱,而应该向俄国青年学习,将主要精力“向他们的目标———革命———努力进行”。在致刘大白的信中郑振铎说“……但我总以为食的问题是比两性问题要紧得多”、“经济制度不根本变更,两性问题也不能解决的……”(参见陈福康著《郑振铎论》P33页)《淡漠》与《伤逝》对二十年代青年的思想状态作了如实客观的描绘,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又有所区别。《淡漠》偏重于写实,从第三人物的角度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迁,细致勾勒出文贞寂寞悲伤的心情。郑振铎说他的《家庭的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旧家庭的“积影”,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家庭的故事》中的小说是作者人生经历的产物,是所历、所见、所闻、所思的结果,《淡漠》也不例外。另据陈福康在《郑振铎论》中分析:《淡漠》在很大程度上取材于郑振铎的福建同乡著名女作家黄庐隐的生活。郑振铎较早认识庐隐,曾热情邀请她加入研究会,且是第一个关注她的创作的人。郑择铎的第一位恋人王世瑛与庐隐同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要好的同学,庐隐的经历郑振铎当是熟悉的。而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经历几与庐隐相合。所以陈福康认为郑振铎是据庐隐与郭梦良事写成《淡漠》的,这个真实的故事给小说带上了很强的写实色彩。《伤逝》则带有“问题小说”的倾向。“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部分作家在创作实践上的一种反映,具有以文学反映人生、探讨人生、指导人生的特点。鲁迅将青年知识分子的婚恋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思考,涓生朦胧地感到人生除了爱情,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但究竟“别的人生的是什么”,他不甚清楚,只能向着“新的生路”“默默地前行”。然而浓郁的抒情又从两篇小说叙述故事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特别是《伤逝》,颇有抒情小说的色彩,既是小说,更带有散文的意味,故事的发展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的变化和情节的内在冲突之上,而是依据主人公涓生的主观情绪的变化。《伤逝》是涓生的手记,所谓“手记”,是对一段生活的回顾和总结,与子君的热恋及子君的突然死去在涓生的生命历程中早已成为一段历史,涓生却无法忘记,深切的忏悔充满了他的回忆,“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悔恨和悲哀,为子君, 为自己”、“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涓生的回忆不重情节连贯,重在表现他对这一段人生经历的无法忘情的情绪和他遭此惨痛人生变故而得来的经验和悔恨,娓娓的回忆好似涓生的自语,更是涓生的一段意识流、一份内心独白。同样是倒叙的叙事方式,《淡漠》采取的是第三人物,全篇叙事成分较重,却也不乏抒情,景物描写,心理描写都渲染上主人公的主观情绪色彩,颇为传神。“无聊的烦闷之感,如莓菌似的爬占在她的心的全部,桌上花瓶里插着几朵离枝不久的玫瑰花;日光从绿沉沉的梧桐树荫的间隙中射进房里,一个校役养着黄莺的鸟笼,正挂在她窗外的树枝上,黄莺在笼里宛转的吹笛似的歌唱着。她什么也听不见,看不见,只是闷闷的沉入深思之中。她自己也深深的觉察到自己心的变异。她不知道为什么近来淡漠之感,竟这样坚固而深刻的攀据在她的心头?她自己也暗暗的着急,极想把它泯灭掉。便是她愈是想泯灭了它,它却愈是深固的占领了她的心,如午时山间的一缕炊烟,总在她心上袅袅的吹动”,“她心里除了淡漠和凄惨,什么也没有。她什么愿望都失掉了。生命于她如一片枯黄的树叶,什么时刻离开树头,她都愿意”,爱情逝去,文贞眼中的人生顿成灰色,内心充满烦闷、无聊和凄惨。这两段描写朴实、真切。小说中诸如此类的抒情文字让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鲁迅和郑振铎都主张“艺术为人生”。郑振铎是文学研究会重要的文艺理论家,深受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高扬“为人生”的旗帜。早在1923年他就注意到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曾在《读书杂记·“文赋”》(《小说月报》)一文中说:“‘生活然后著作’,我希望大家都记着这句话”,他认为“诗人必须先有充实的生活然后才能做得好诗”(《杂谭》),强调作家必须立足社会生活才能有充实的作品,在此基础上,1926年郑择铎又进一步提出“体味生活”的观点:“能体味,才会从事实里见到意义,从平凡里见到精深,从琐碎里见到完整;能体味,才会丰富的优美的想象开来,在心中织成超自然的文彩”、“写在纸面的,当然,无非是事实,无非是平凡,无非是琐碎。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但是,这些既经作家深入的体味,又要他用了精妙的技术,处处适宜的组织起来,就把读者不只是看见了这些,还有这些以外接触了作者所体味的,于是,因了同感而发生鉴赏的喜悦”(《小说月报》的《最后一页》)。郑择铎这里所说的“体味生活”包含了三重含义,即体验生活、发掘生活、组织生活(即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组织)。他较早意识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来自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中闪光点的观察、捕捉,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素材的精妙处理,来自于读者与作者思想上的共鸣———这是一个朴素而精当的观点———郑振铎的这一思想在三十年代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为他矛盾小说的典型化的肯定。写作《淡漠》时,郑振铎虽未明确提出“体味生活”,但从小说的素材来源以及这篇小说所具的思想意义来看,却正契合了“体味生活”的观点。没有建立在现实之上的“真实”,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独特体味,《淡漠》不会如此打动人心。鲁迅在思想上接近文研会,行动上支持文研会。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谈到“……谈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来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谈到包括《伤逝》的内的《彷徨》的创作时,鲁迅客观地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可见鲁迅是从启蒙主义的立场和角度出发,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直面惨谈的人生,由于他观察的仔细和思考的深入,一些时人习见的现实题材,经过他的提炼开掘,便有震聋发聩的力量。鲁迅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淡漠》与《伤逝》在创作方法、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位作家的思想深度、艺术感觉、艺术手法等却各不相同。同样的关于青年恋爱变迁的题材,经了鲁迅和郑振铎的巧妙处理,表现了各具魅力的风格特色,耐人寻味。也许,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现代文学的丰富多彩和经久魅力。

词条推荐【秒懂百科】一分钟了解许地山万 51"许地山许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类有关的文章。妻子周俟松,为晚清民初诗人周大烈的六女儿。中文名许地山外文名Xu Dishan别名名赞堃,字地山国籍中国民族汉人物关系 许南英父亲快速导航作品特色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人物成就 人物纪念 家庭成员人物生平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许地山1893年2月3日,许地山生于台湾台南。[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被占领后,举家迁回大陆,于福建龙溪落户。三岁时,许地山随父漳州定居。四岁时入私塾读书。不多时,许地山家道中落,开始自谋生计。他在石码眉麓小学当过教员,也曾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2]民国二年(1913年),许地山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民国四年(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民国六年(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民国九年(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3]民国十年(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民国十三年(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民国十六年(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4] 共2张许地山作品特色他一开始创作,就站在弱者的角度审视社会乃至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一方面,他忖身推人同情弱者,以此决定了他的情感色彩是现实的;另一方面,他以亲身所感所睹之社会不平而萌发改变现状之愿望.试图为这腐败的社会寻求一条到达光明的道路。因此,以其进入宗教的角度和动机可以感到:许地山是有感于人类的不平和人生的黑暗才走入宗教的。许地山代表作《落花生》许地山的出世恰恰是为了入世,他那建立在现实苦难之上的宗教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许地山尽管熟诸佛道经典,却从来不想避世隐居,始终把改造社会、拯救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简单朴素的信条贯穿了许地山的一生。其作品既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体悟和阐释,同时也集合了他对基督教文化、道教文化乃至现实主义文化的多重思考和体认。接受佛学的虚空观,不是导向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是非观念的泯灭,而是承认局限,敞开自我,拥抱世界。[4]选自百度百科

《小说月报·原创版2020年合订本》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最近知网为什么下不了论文啊

首先知网打电话说文章下架,可能原因是存在某些错误或者不符合内容要求。

知网崩了,无法搜索关键字和下载论文,这个网站此前有过哪些争议?其实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对于知网而言,受到的争议还是非常的多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于这个知网而言,很多人都是很喜欢的,但是这只是之前的一个说法,现在就可以看到的是,知网崩了,其实也是有很多的原因的,正是因为如此,可以看到的是,在之前的时候,知网也出现过很多的争议。

比如说,知网之前的时候,就是因为收费过高以及侵权等的原因导致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社会各界士产生了不满,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非常的不满意他们这样的操作的,所以说,我们大家也是希望知网能够改善目前的情况的,因为在来的时候,如果知网收费或者是出现以上类似的问题,很有可能造成我们直接放弃知网,而是选择其他的网站或者是软件,这样的话,确实也能够带给知网一定的影响,希望知网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也能够给他们一些警醒,毕竟这样的事情也是有很大的负面的影响的,所以说,对于知网而言,需要大家清楚的认识到知网目前发展的缺陷,正是因为如此,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看到这一点吧,因此,我们也非常的喜欢这样的软件的,但是还是希望他能够有所优化的。

总而言之,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好好的使用这样的软件,毕竟我们是能够看到的是,知网现在应该有更好的发展,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的,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更加得喜欢吧,其实能看到的是,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的。总而言之,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喜欢更好的软件,希望能够看到吧。

价格争议,质量争议,服务争议,水平争议,速度比较慢。

此前这个网站的价格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在近几年来,网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不满,现在所有人都一致抵抗知网 ,让知网再很难进行生存。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学报最近发表了什么
  • 中国文化报发表了多少期了
  • 发表了什么讲话
  • 小说月报最近发表的小说
  • 最近知网为什么下不了论文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