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现代学校的心理健康 教育 ,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在实践中,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 家庭教育 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健康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试谈心理健康的疏导 方法 》

在大学中,入党是每一位上进的大学生的目标和方向。但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又是非常不易的。首先,心理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我们如何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我们如何去找到方法,使自己加快步伐跟上党的节奏。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应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并要提出针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如何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融入到社会中去,如何走向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如何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圈,如何拥有正确的心理素质。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掌握之后便得到了一个初步的提高,及时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使它们能够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中能够正确的理解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压力伴随着人的一生,谁都不可能避免,工农大中感受更多的是身体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和生存的压力,知识分子感受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创伤和发展的压力,在众多的压力面前,我们不能自怨自艾,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积极乐观,越战越勇,越挫越强,不断成长,去寻觅成功,但有的人依旧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最终一事无成。或重病缠身或英年早逝。两者区别就在于你如何对待压力。应对压力的治本之策乃是学会积极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辩证的这种思维习惯去思考事情,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只看如何从健康的心理去想去研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如此的重要。

在近期的中,有代表也提到了“心理健康也是社会软实力”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一、认识自我,感受安全,评价的要素是自我认识。

二、自我学习,生活自立,评价要素是生活能力。三、情绪稳定,反应适度,评价要素是情绪稳定,情绪控制,情绪积极。四、人际和谐,接纳他人,评价要素是 人际交往 能力,人际满足,接纳他人的能力。五、适应环境,应对挫折。完成以上自我心理健康评测及可知道自身是否健康。在目前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心理疾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的升多,对中国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不良变化。代表,安定医院院长马辛先生说:“公众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软实力的表现,我们的社会目前更需要在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实现规模化,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需要百姓心里上的健康。 乘着胜利召开的春风,深入学习贯彻精神是全党全国重要任务,深刻领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提出的复兴之路和实干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对以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描绘的美好蓝图充满着希望。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命运。所以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保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人民都在关注的问题,近期上海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案,南京航天大学寝室杀人案,这些凶手全是妒忌别人比自己强而起了恻隐之心,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学校增加了与之相关课课堂。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中的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具有涉及。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定要被校方所重视,我们也应该从各方面学习,了解。贯彻的精神,努力学习,跟着党的步伐,带着自信大步向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 自我介绍 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 故事 ,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 乒乓球 、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

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而在课程主体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备学生、备自己、备课程。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同一个人对话的过程,将对方转化为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处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来确定授课目标,再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备自己:面临即将讲授的话题,明确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还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立场,面对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能否正确的接受。

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

在方法设计上,可以采用:讲授、提问与讨论、录像与回放、案例学习、角色演练、心理学团队活动、影片赏析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运用图片、符合学生自己的、与学生自己相关的、幽默笑话和滑稽、奇特夸张和荒诞等手段不断吸引注意力和加深印象。在使用 教学方法 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授课目标、授课主题、具体内容、学生的身心情况、学校和班级的授课条件以及时间控制、和教室地点等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灵活使用,共同发挥作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堂好的课程就像一场好的表演,教师需要精心的完成编(剧本)、导(组织)、演(展现)的工作。不断的从细节到框架,拆分到整合,刻板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情感的唤起是起始,情感的体验是过程,情感的升华是目的,只有将“情”贯穿始终,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总结 授课的规则就是:说者有情,学生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言之有物,讲的应是对方需要的,对方听进去什么才是重要的;过程有趣,改变讲的方式,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项科学系统的操作,包括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如何让课程更加吸引学生,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传统的讲授性传授到更多的对学生的引导启迪,更加发挥学生的资源和他们的主动性,更多的参与教学,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程中以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和充分的热情,认真准备,积极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理论与实际并重,不断科学与成熟的发展道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 教育 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 经验 方法 的改善。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是我们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我们求知和成长,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综合素质提高很多程度上是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其次,心理健康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他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使人格发展部仅能够引导一个的发展,而且使人格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心理健康能够更多发挥人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当代社会中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例如:无端苦闷,懒惰不思进取,自卑,没有了嗜好,反应迟钝,不愿与人交流,多疑,长期失眠等等,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些症状。

就我而言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平时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生活方式,空余时间增多等多方面的变化,进入社会后出现了目标不明确,学习松懈,变得懒惰甚至不思进取,缺少生活兴趣,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据我个人看来,压力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假如社会上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竞争,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了创新,没有了动力。社会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甚至是倒退。所以压力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一种形式。既然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改变它,那我们就应该学会去适应它,懂得合理地运用它。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下面我 总结 了几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到老,学到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己的融入知识的海洋,拼命地吸取新的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息和希望。

3 多看些心理书籍,正确引导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

4 充分发挥学习的心理咨询作用,如果认识到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能够解决,应该多寻求帮助,多与朋友沟通,谈心,直到彻底解决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任何小的错误,往往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学习,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大影响的。

心理课让我认识了以前一直没有完全了解的自己的,渐渐地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客观评价和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能拓宽我们的人生道路,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实际的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能正确地评估 个人的价值。为什么要认识自我呢?因为只有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即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亦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做到自知,正视现实,积极进取,摆好心态。在素质教育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已俨然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这门课,不仅利于己,其实也利于社会的建设,毕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摘要: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 文化 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诱惑,这些诱惑往往会给你的心理带来些许的波动,诱惑贯穿每个人的一生,面对诱惑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方式对付,以合理的方式解决,我们才能成长,成熟。

关键字:心理、健康、调整、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被受关注的话题,如今对于以踏入大学生活的我们来说,如何正确的树立一个好的人生观,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人生也许可以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心理都有着不同的转变。 心理健康是一种想法上的、观念上的健康。在这里我对大学生活的 人际交往 问题以及大学生恋爱心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记得上课时老师讲过“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从一个私有的小空间,逐步的向社会这个大的空间融入,如何可以更好的融入这张大的人际关系网成我们前进的潜在问题。正因如此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交往中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在大学中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在大学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人们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人,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在同学中选择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品质,与成熟、热情、坦率、有责任感的人多交往。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2、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使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温暖。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3、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心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长久以来恋爱心理问题就是是困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说,恋爱所带来并不一定是快乐和幸福,往往有些人体会到的是烦恼和苦涩。对这样的人来说,还需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否则匆忙进入恋爱,很可能弊多利少。大学阶段的学习很紧张,时间很有限,如果为了处理恋爱中的矛盾、烦恼而花去很多时间、精力,影响学习和全面发展,无疑是于己于国都不利的,也是违背恋爱心理健康的。人格不成熟的大学生匆忙涉足恋爱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恋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果恋爱双方都不成熟,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或者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看,恋爱中的矛盾纠纷多产生于他们不成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现状。

1、自卑现象

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并学着变换一下 思维方式 ,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信。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

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缺乏更证实了他们的性心理发育的确滞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

3、“试婚”现象

“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大学生应该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结束语: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了,他能给我的也很有限,但是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自己去领悟,去体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非浅,他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改变。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陪我走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学,更要感谢我们的心理学老师的精彩讲授,教会了我们很多很多。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手抄报可以分为四五个板块,下面是提供的材料【可供参考】:首先可以引入一段【卷首语】:【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第一个板块】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心态?(任选)①利用镜子技巧,使你脸上露出一个很开心的笑脸来,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唱一小段歌,如果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会吹口哨,就哼哼歌,记住自己快乐的表情。②坚持微笑待人,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使肺部扩张,促进血液循环。③学习运用幽默。幽默是能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特殊的情绪表现,可以从容应付许多令人不快、烦恼、甚至痛苦、悲哀的事情。④用欢乐促进人际关系,在寝室就寝前讲几段笑话或提议回顾小品、相声中的片断。⑤忘却不愉快的经历和事情。培养广泛兴趣,既充实生活,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作为化解紧张情绪的手段。⑥多参加有益的活动。培养开朗上进的生活态度,在平凡稳定的生活中创造追求的源泉,谱写快乐的人生篇章。⑦对环境和他人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非分要求,告诉自己快乐的核心是自我满足。⑧当别人试图激怒你时,自我暗示:“我是一个豁达的人,一个胸如大海的人”。⑨制定座右铭。每当紧张时,想起自己的座右铭如“我是一个冷静的人”,然后进行自我放松。【可以引入一个小方框】关于正确看待生活的小诗:自卑使人痛苦,自卑使人懒惰,自卑使人退缩。自信使人愉悦,自信使人奋发,自信使人前进。【第二个板块】有关心理健康的名人名言:1.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亨·奥斯汀2.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穆尼尔·纳素夫3.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马克思4.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5.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第三个板块】小问卷:快乐每一天 ____月____日 星期_____1.想念父母一次。( )2.上课,看着老师,尽量听仔细。( )3.课间和同学好好玩。 ( )4.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完成。 ( )5.每天问老师一个问题。( )6.我今天要做值日吗? ( )7.我今天有没有鼓励自己一次? ( )8.我今天有让自己特别满意的事吗? ( )9.我今天有打退堂鼓的时候吗? ( )10.我今天的计划安排好了吗? ( ) 今天我对自己的评价 :【第四个板块】哲理故事:1、 宽容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他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2.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写完这些如果还有剩下的版面的话,就可以适当引入几个心理不健康的实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论文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李自维西南大学2009-04-01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柳忠琴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摘要]

大学生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现状制定更为翔实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阐述

一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够确保自身各方面机能与周围环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点基本条件:(1)智力符合实际年龄。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够确保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并日常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积累生活工作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对自我意识有较为客观的意识,一般来说,心理上的健康是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通常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对失衡等问题。(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身需求,对于一些突发性状况和能力之外的问题也能以较为平稳的心态面对,基本能够保证积极乐观。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采用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畏缩、胆怯、惯于逃避现实,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虑,也有可能产生爱说谎,对人不信任、有敌意的应对方式。父母长期的严厉形象,给孩子造成了情绪暴躁的影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缺乏主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缺乏决策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学分制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为收入偏低导致学生在学分上和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因为部分学科的学分不能带来实际的学习效用,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这就使得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自我价值认同感,这就使得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抑郁的危险倾向。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出身的贫寒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坚韧的性格。

(三)家庭的户籍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没有研究表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以广州为例,部分当地的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对于这一问题保持中立态度,而流动人口偏向本地的户籍,而广州当地人口则认为当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为健康。因为和当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这部分群体对社会的支持态度。除此之外,流动人口通常还面临着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的某些消极变化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心理产生影响。但就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可以选择迁户与不迁户,如果迁户,大家都会处于一个平台,享受的学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说家庭户籍类型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特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种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组而成的家庭;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三种特殊家庭结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会有孤独感,缺少陪伴,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认同。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做事情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学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通过对军医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历高的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职业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而学校的教育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之前的心理偏差进行部分修正和改进,目前受到父母职业和父母学历影响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探讨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谈话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谈话的方法关系紧密。这种交谈并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在一个较为平等的环境中,和孩子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时要把握好时机,确保孩子是处于一个情绪比较平稳的情况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引导和铺垫,然后选取一个孩子比较感兴趣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为谈话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不要给予直接反驳,而是在他阐述完毕后自己以更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去判断。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谈中对孩子以往犯过的错误加以训斥,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使孩子抵触这种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鼓励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将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更好交流。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以“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为教育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培养特长”为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重视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及时调整学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发展”是指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养特长”是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两者要全中有长,长中有全,以全促长,以长带全。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该科目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而是全员教学工作者的职责。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虽然对学生的影响层面相对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显的影响。社会的风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媒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影响,影响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视、网络、图书等方面形式。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社会各界领导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对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不健康和反应社会负面因素的产品进行积极的剔除,避免这部分产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影响。让学生能认识到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大学心理“转折期”过程中不至于发生偏差,使身心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小结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上不同群体以及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好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闻天地,2010(9).

[3]席伟光,安敏.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大学生心理健康篇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

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

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

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

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

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

导语: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特别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人们尤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发展。

有两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在所有人都期望他们能有所作为时,却惊闻其中的一位已退学,为什么呢?原来林同学入校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际,因自己来自农村深感自卑,在自我、父母的压力下日渐消沉。最终,精神恍惚,成绩快速下降。在某次考试中,竟有三门功课未及格。于是他不得不向父母提出要求退学。而另一位呢?辰同学性格开朗,待人大方,并且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农村出身就低人一等,而是奋发努力,不但考试成绩科科优秀,而且还荣获了国家奖学金二等奖,成了同学、父母眼中的骄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环境,为何二人的境况会截然相反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两同学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林同学由于内心自卑,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知化解,积压心头,于是造成他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走向了退学,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啊!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幸福的、成功的。谁不期望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呢?然而,健康、幸福绝不是仅靠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丰富、科学的饮食,甚至体育煅练就能完全做到的,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每个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就必须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无数事实主明,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心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然而没有健康,这一切都只能幻想。所以,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一定要正视心理健康,塑造良好心态。

况且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铸造美丽人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2500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

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

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

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

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

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内科学期刊践,缺乏安全科学期刊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电工技术期刊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如下: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

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

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

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

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篇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2500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