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学术期刊论文被摘量

学术期刊论文被摘量

发布时间:

学术期刊论文被摘量

学术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是什么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 = 176÷341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

您好,希望能帮助到您,有需要可以通过头像找到我

一、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

1.学术期刊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以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以社会信誉度与读者认可度为标志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效果,它与学术期刊的质量、特色以及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密切相关。

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学术期刊影响力之间关系密切。学术期刊的质量尤其是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能否产生影响力的基础和动力源,决定着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有无及其大小。一份学术期刊的质量尤其是学术质量愈高,愈易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愈易被更多的专家、学者阅读、接受,其影响力就可能愈大,反之,一份学术期刊的质量较低,无人问津,就很难或者根本无法产生影响力。所谓学术期刊的质量,主要是由该期刊刊发的学术论文的学术水平、创新价值决定的;学术期刊的质量是内在的东西,而学术期刊影响力则是其外在的显现,是其客观效果。

学术期刊的特色也与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关系密切。学术期刊不仅应刊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应彰显其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独有的学术特色;有无学术特色及特色鲜明与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大小。大量事实表明,一份有学术特色、内容与众不同的学术期刊,愈容易受到读者青睐,愈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力,相反,一份学术期刊如无内容上的重点或有重点不能持续开展研究,各学科、专业研究平分秋色,面面俱到,就很难产生学术影响力。

学术期刊影响力不仅以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特色为立命的基础和前提,而且也以其学风、文风的端正、严谨所塑造的品牌为保证。一份学术期刊只有坚持学术创新、求真求实、严谨治学、严格审稿把关、精细编校,保持学术高品位,文字表述生动、准确、流畅,就会在读者中、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形象,从而为读者所信任、接受。反之,如果一份期刊不讲质量,不守学术道德规范,不严格把关,发表关系稿、人情稿,甚至刊发剽窃、抄袭他人成果的文章,文字表述粗疏、漏洞百出,就难以被读者、社会所认可,产生影响力,会被大家所唾弃。

学术期刊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学术期刊的社会信誉度与读者的认可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学术期刊影响力应当也有必要接受读者、市场的检验,以专家、学者等读者受众欢迎不欢迎,以及学术评价机构、同行专家是否认可作为其是否具有学术影响力及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根本,是第一重要的、内在的东西,而其社会影响力和读者认可度则是学术影响力的派生物,是由学术影响力决定的。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决定着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学术影响力大则社会影响力就容易大,学术影响力小则很难具有社会影响力。

2.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学术界尚未见人专门研究。但有关观点可以从对核心期刊以及各种学术期刊质量或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标准的研究中见出。对此,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学者从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角度将其概括为两大体系,即多指标体系与单指标体系。多指标体系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为代表,称为北系;单指标体系以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体系为代表,称为南系。北大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评价体系认为,构成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要素有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基金论文率、web下载量等9项。南大系统采用被引指数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该系统采用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半衰期、影响广度4项进行测评,从中可以见出南系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构成要素认定。

我们认为,构成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要素起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包括两项:一是学术创新水平。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的被引率、影响广度、转摘率、获奖率以及高影响力论文率等客观数据上。二是特色化办刊的效果。学术期刊无论是专业性或是综合性的,都存在一个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或相关多学科专业领域内形成本刊内容特色,以致成为有关学科研究人员研究某一问题必读的文献,即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品牌栏目、有影响力的研究领域。这是决定一份学术期刊是否具有影响力以及影响力之大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二是学术期刊的社会实践影响力,主要体现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的观点、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或提出的意见、建议被政府采纳或作为决策参考等。其三是学术期刊的社会信誉度与读者认可度:社会信誉度包括期刊获奖数量及等次,选收核心期刊及国内外重要数据库的情况,以及有关媒体机构与同行专家的评价等;读者认可度包括期刊印刷版的国内外发行量、中国知网等电子媒介国际国内传播情况,以及网上访问量等。

二、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

体系的构建

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包括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优尤其是对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遴选等)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观点分歧较大,如有学者就对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以量化评价为

主的期刊评价方法颇有质疑甚至持尖锐的批评态度。我认为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最关键的是在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的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

1.对几种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总结、梳理近年来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有关研究,有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再讨论:

第一,认为要有效构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应引进学术辐射力和市场占有率两个主要指标。论者认为:学术辐射力“可以通过总被引频次(从期刊创刊至今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即年指标(某种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与当年发表论文总数之比)和基金产文率(该指标为期刊中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与论文总数之比)等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而市场占有率表征学术期刊对用户的作用,是体现学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用市场有效容量表示;市场有效容量“等于某刊实际发行量与本学科领域同类期刊当年发行总量的比值”。读罢该文,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首先,从大的评价体系着眼,将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仅仅局限在学术辐射力与市场占有率两项有失偏颇。根据多年编辑学术期刊的体会,我们认为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除上述两项指标外,起码还应包括社会实践影响力以及学术期刊的社会信誉度等等方面。其次,仔细分析论者的上述观点,其有关学术期刊学术幅射力和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的内涵亦存在不妥之处。一是学术辐射力仅局限在被引频次、即引指数、基金产文率3项,显然不够全面且不尽科学合理。其不全面之处在于缺漏了公认的影响因子、论文转摘率、获奖率及高影响力论文率等表征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其不合理、不科学之处在于:(1)以被引频次作为学术评估的重要指标,历来受到期刊界以及学界质疑,其问题在:被引频次的高低一方面受到学科(如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学术期刊刊期和容量大小(由季刊、双月刊、月刊等的不同所引起的刊物发文总篇数、如一期刊发10篇论文与一期刊发四五十篇论文不同)等的影响,评价的结果难以公正公平、合理。(2)即引指数虽然能够反映期刊论文被用户利用的速度或时差,表征期刊学术论文扩散的速度,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来说,这一指标并不是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指标;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继承性等特点的影响,真正有价值、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其对某一学科的建设、某一领域的研究价值及作用并不一定都能很快显现出来,相反真正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作其大多数都能在长时段内保持学术影响力,被人参阅、引用、借鉴,因此,没有必要舍弃影响因子、摘转率等指标而把学术期刊论文扩散、利用时速作为判定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3)基金产文率对自然科学来说,的确是判定科技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但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似应作具体分析,因为是否为基金产出论文并不与论文价值大小、水平高低划等号: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虽然论文是基金项目产出的成果,但水平一般,而一篇经作者多年研究、磨炼写成的水平很高的论文,却可能不是基金项目成果。因此,上述三项指标并不完全是决定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二是以市场占有率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应是十分重要的指标,但是从其具体内涵看,缺漏和局限性明显。事实上,决定一份学术期刊在读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除了其用户、发行量等市场占有情况外,还应看其是否受到同行专家(包括学科专家、期刊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性评价,以及被国内外核心期刊、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政府及行业机构组织的期刊评优中的获奖情况等,作多方面的考察、评估。另外,“市场有效容量”仅以发行量多寡作依据,未包括中国知网等网上传播情况以及读者点击率、下载率等访问量也显得过时。

第二,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应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提出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应具备三点:一是读者群和发行量大;二是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三是刊载的论文被引率高。由于该文主要是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作分析的,故并未对一般(或普遍)意义上的评价指标作深入具体分析,如讲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只提到国际权威机构而未涉及国内核心期刊或相关来源数据库。作为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估的指标体系,该文所提出的三项标准虽能抓住重点,击中要害,但却缺乏全面、系统及应有的概括高度,缺项漏项较多,如对能体现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只以点代面,仅提到被引率,而对论文转摘率、获奖率、基金产文率、高影响力论文率以及学术特色化的程度等均未涉及。另外,对学术期刊的社会实践影响力也未涉及,因此,需要作大的补充、完善。

三是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被引用情况,具体指数可采用南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四组指数,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二是被采纳(或采用)及其实践效果情况,具体指标内容或数据采集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提出以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实践影响力作为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可以说是抓住了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但所提出的具体内容或尚缺乏全面,或模糊笼统,值得再研究并补充。

2.对建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我们认为,构成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应是科学、全面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应包括三个大项:

(1)学术影响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创新水平,这是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基础,也是根本。学术期刊影响力来源于其学术水平,尤其是学术论文的创新观点、新颖资料、深刻而充分的论证,等等。一份学术期刊刊发的学术论文如无学术创新价值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其学术影响力就无从谈起。所谓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价值,如作客观评价应主要体现在其刊载的论文的转摘率、被引率(包括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当年即引指数)、获奖率,以及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及比率。在以往对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中,对高水平、高影响力论文一项未予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这是很大的失误。其实真正能够决定一份期刊学术水平或学术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应是其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的状况。关于高影响力论文的标准,参考新闻出版总署《社科期刊质量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8"。我们以为除所发的论文是否被省级以上党委、政府采纳作为决策的参考外,主要是指被公认的重要文摘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被3家以上文摘刊物同时转摘,或获省部级以上高层次奖励,或访问量、被引频次排名位居同学科专业前列等。

二是学术特色。这也是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它包括学术期刊内容上的特色以及装帧

设计和印制等形式上的特色。一个高水平、高品位的学术期刊,不仅应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内容上有价值,而且应当在栏目的策划设置、学术个性特色的鲜明及编校质量的讲究,封面、版式以及印制的精良等方面综合性地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高水平。如《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名刊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它们长期形成的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鲜明的学术特色;而作为一所普通高校主办的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之所以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是与该刊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特色造成的学术影响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某些规模不大的地方院校如湖南理工学院学报《云梦学刊》、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殷都学刊》、《孝感学院学报》等之所以近年来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重要原因是它们分别在当代学术史研究、甲骨学、古文字学研究以及孝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的鲜明的内容特色。

(2)社会实践影响力。积极参与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这是新时期以来国家赋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任务,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自觉担当的社会责任。由此,评价一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应当特别看其在研究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上的贡献与价值。大量事实表明,凡是重视研究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其观点、结论被政府用作决策参考的论文及其载文期刊,都会引起社会反响,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如改革开放之初,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就为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发动我国思想解放运动,乃至开启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再如,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刘国光、胡鞍钢等人的许多研究成果,虽被引率不能排名本学科前列,但其建议被政府采纳,用作决策参考,其社会实践影响力十分广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多年来在坚持以学术为本的前提下,十分重视从各学科角度研究、解决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现实理论问题,如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兰州军区的课题成果《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论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等,或直接服务国防建设,或为从根本上解决西安水源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或为陕西省、西安市对外宣传提供了权威的结论,被省、市政府采纳并组织专门工作机构予以落实,在学术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该刊也因致力于“历史地理学”学科的研究,被《光明日报》等发文给予高度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与其坚持以古鉴今、为世所用的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实践影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3)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这也是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十分重要的指标。其内容具体包括学术期刊获省级以上政府出版奖、期刊奖的获奖情况,期刊被有关学术评价研究机构或图书情报机构的认可程度(如人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家或者省市名刊建设工程、收入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数据库及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等),国内外有关媒体、学术机构或同行专家、学者个人评价情况(主要是报刊肯定性评介文章及专家的贺辞、贺信及其他评论文字),以及期刊在国内外的传播(如中国知网的海内外传播情况,网上阅读、下载等访问量)、发行效益情况等。

三、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中应正确

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

要科学、准确地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如下几个关系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

1.学术论文影响力与学术期刊影响力

学术论文影响力与学术期刊影响力两者的关系密切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学术期刊影响力是一份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学术特色和社会效果的综合性体现,其评价的对象是某一份学术期刊,其影响力与编辑主体的水平与工作努力的程度密切相关。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项目如上文所论不仅包括期刊学术内容的创新价值等内在质量,而且涉及期刊的外在质量以及社会信誉度与读者认可度等方方面面。而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对象则是某一篇具体的论文,其评价的项目主要是学术内容即学术创新性、科学性及其对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价值。学术论文的影响力体现的是作者的学术创新水平和文章的研究深度,与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关,但两者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并不具有正相关性。一般说来,一份期刊发表的具有较高水平及较大影响力的论文数量愈多,该刊的学术水平也就愈高,影响力也愈大;反过来,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大多都有较高水平,因而容易产生较大影响力。但必须指出的是,并非在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每篇论文都有较高水平或较大影响力,更不能说发表在影响力不大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就一定水平不高,不会产生学术影响力。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科研机构普遍实行以期刊等级评价学术论文水平,认为凡是在所谓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都是高水平,都可获得单位的奖励,在评职、考核、聘任时得到认可,而在一般期刊发表的论文往往不被认可,即是混淆了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及影响力与学术论文水平及影响力二者间的不同造成的误区。这种认识及评价制度值得研究和改进。

2.影响因子(或被引率)与学术期刊影响力

决定某一事物性质的往往有多种因素。影响因子(或被引率)的确是可以相对比较客观地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惟一因素。正如上文已讲到的,如果主要以影响因子高低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大小,可能因期刊所涉学科专业的不同,期刊性质、类型的差异,出现很大偏差。如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专业、现实问题研究与古代问题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等研究对象的差异以及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等期刊性质类型的不同,形成评价中缺少可比性,从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一般说来,从学科专业看,社会科学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比之人文学科要高;从研究对象看,现实问题、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比之古代问题、应用开发问题研究要高;而从期刊的性质类型看,专业性期刊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比之综合性期刊要高。学术期刊影响力本身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十分复杂的现象,因此,对其评价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应特别注意避免方法的简单化和指标的单一化。

3.核心期刊与学术期刊影响力

核心期刊的概念来自国外,布拉德福认为,对于某一学科或某一主题来说,大量的该学科或主题的研究论文分布在少数期刊中,而其他少数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却分布在大量的期刊上;他以慧星的结构比喻核心期刊,将那些刊载大量某一学科或主题论文的少数期刊比喻为慧核部分,从而提出期刊中存在着一个核心区。布氏最初关于核心区的概念

只涉及论文的分布状况,并未涉及对期刊的评价。加菲尔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核心期刊的遴选,由此核心期刊具有了评价期刊的功能。我国学术期刊评估体系的建立始自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内部出版。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出版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制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库(实质为核心期刊)。对于研究遴选核心期刊的目的或指导思想,《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的表述是“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表述则是:“人选期刊是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个学科中水平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规范,且能体现各学科最新水平的重要学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则表述为:“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由此可见,评选、评估核心期刊(或类似核心期刊的来源期刊)其主要目的是反映、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应当十分重视各评价机构遴选出的核心期刊,将其作为重要参考,但是,正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核心期刊评选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尚存在明显偏颇,值得再研究并加以改进。这一点学界和期刊界可以说已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虽然大家也承认,现有的核心期刊大多数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但是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是一项范围更广泛的学术评价活动,它既包括核心期刊也涉及大量非核心期刊,每一份学术期刊都存在着影响力评价的问题。应在不断地总结、吸收核心期刊研制中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制定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更为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这是当前摆在学术界、期刊界学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4.传播方式与学术期刊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与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等密切相关,其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期刊的语种以及传播途径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作为学术期刊,其内在的学术水平及价值在稿件确定以后基本上可以判定,但期刊的影响力除了主要决定于其内在的学术水平及价值之外,还与文本的语种以及传播的途径等关系密切。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在国内,汉语言文本期刊与少数民族语言文本期刊传播效果不同;在国际,英文语种期刊与汉语言文本期刊的传播效果也肯定是不一样的;传统媒介时代纸介质期刊传播与在当今新传播语境下的网络版期刊的传播效果更是差别很大,由此也决定了其影响力的大小与高低。二是传播的时滞也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譬如一份学术月刊相比双月刊、季刊,就容易产生较大影响力。近年来,海内外学术期刊界出现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尝试,这将对加快学术期刊传播速度、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产生革命性影响。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一篇论文刊出后的引用高峰是在第2—4年间,如果将期刊论文的发表时间提前1—2年在网上发表,将对提高该文的被引率和学术影响力产生重要影响。

5.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

近年围绕学术期刊质量或影响力评价的方法,学术界、期刊界开展了较多讨论,目前意见仍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量化评价方法体现了客观、公正,较之过去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方法是巨大的进步,是科学先进的方法。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采用的量化评价方法,看重的只是一些冷冰冰的统计数据,而忽略了同行专家在评价中的作用,使评估专家变成了计算器。根据笔者多年的办刊实践,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绕开定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被引率、转摘率、获奖率、高影响力论文率以及期刊的获奖、收录核心期刊的情况及印刷版发行和网上传播情况的统计数据,以及按照一定的权重对之所作的统计、分析和排序,而仅仅由若干同行专家对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期刊进行质量、水平的评判,不但这种评价无从下手,而且评价中大家的意见很可能难以统一。必须指出的是,有关定量的数据看似是纯客观的,其实是这些数据的产生,都无不体现、凝结着诸多方面、众多同行专家、学者的主观评价,无论征引、转载、获奖、评选核心期刊、订阅、访问、下载,以及社会评价,哪一项可以离开同行专家、学者的选择与评判?我们认为,对学术期刊质量及影响力的评价,不仅不能抛开定量评价的方法,而且还应以相关客观、准确、科学的量化统计与综合分析及排序作为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前提,再进行定性评价,坚持国内外经过多年实践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不仅涉及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的建构,还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程序以及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等诸多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讨论。企盼更多同行关注并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推进这一研究的不断深入。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文核心期刊制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引起很大争议。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与其刊载论文的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其选定范围为全国所有期刊,并没有对学术与非学术期刊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它主要是用来供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的,而不是用来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也不具备这一功能。只是由于核心期刊确定者的误导与实施者的滥用,才使一项文献计量学的科研成果承担了它不应承担的任务,从而给我国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对此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如确有必要以期刊作为学术论文的一项评价指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标准。一.颇有争议的新举措经过数年不遗余力的推行,中文核心期刊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科研教学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研究人员完成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一定时间段内,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有些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分为若干等级,并确定相应的奖金额度,以示鼓励。这项据说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的新举措,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而且是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或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认定法实在是搞乱了科学研究"[1];或认为,"所谓的‘核心期刊'论,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2];也有学人干脆斥之为"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3]。实际上,该项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的确出了一些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愤然辞去"博导"职务一事。原因就是他的博士生未能按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无法取得答辩资格。邓教授认为,他能保证学生论文做得好,但不能保证论文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而校方则坚持说,实行该项制度是为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4]。邓晓芒的辞职曾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5]。日前,笔者带着疑问,查阅了目前学术界推行最广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即第三版,以下简称《总览》)的部分内容,研读了作为《总览》前言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才了解到,自1992年9月问世以来已出第三版,"新闻出版界、教育界、科技界、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均对该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该书适应了社会需要,填补了在此之前国内缺少该类工具的空白"[6]的《总览》,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也仅仅是一项"文献计量学"科研成果[7]。无论从其目标还是其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来看,《总览》都不是用来评价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但在实践中,却被阴差阳错地广泛应用于职称和学位评审等方面,成为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二.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以下先介绍一下核心期刊(Core Journal)的理论依据。根据《报告》,各类"期刊文献数量浩如烟海,但是它们在期刊中的分布,它们的流通与使用都存在一定的规律,那便是‘集中与分散'规律,这些规律构成核心期刊的基础":(1)一次文献(首发)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1934年,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首先发现了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减少的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这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可称为核心期刊。(2)二次文献(文摘、题录、索引等)的分布规律。二次文献所反映的期刊论文的分布,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在1967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写道:"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文摘杂志中发现了一条规律,它们所列出的或编成文摘的75%的论文,仅来自它们所收摘的全部期刊的10%。"这说明,在对科学出版物进行组织加工时,也存在一个核心区,对应一组核心期刊。(3)引文分布规律。《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在1971年统计了2 000种期刊中的约1 000 000篇参考文献后发现,24%的被引频次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散布在数量大得多的期刊中。该研究表明,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区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因此,"文献从它的出现、情报加工、使用三方面所呈现出的核心效应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因素(载文率、影响因子、即时被引率、半衰期、共引关系等)的集中效应,在核心期刊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测定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实际测定时,应当综合"布拉德福式的载文量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次文献收录量大"和"加菲尔德式的被引次数多"的"各种优点",在众多期刊之中最后确定哪些为核心期刊;其标准当然就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三.《总览》的筛选依据与特征1.以数量为主要依据据《报告》介绍,《总览》选出的1 571种核心期刊的筛选步骤和依据,大致如下: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总数超过万种)作为统计研究的对象(港、澳、台期刊暂不计入),整个筛选依次分三步完成。第一步,采集数据。筛选指标有6项:(1)被索量统计;(2)被摘量统计;(3)被引量统计;(4)载文量统计;(5)被摘率统计;(6)影响因子。第二步,综合筛选。(1)初选结果构成矩阵;(2)求隶属度,构成评价矩阵;(3)加权平均。第三步,专家评审。将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送专家评审,请学科专家鉴定筛选结果是否符合该学科的实际情况。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即产生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最后,《总览》选取累积载文量占总载文量的30%~50%,累积文摘量占总文摘量的50%~70%,累积被引量占总被引量的70%~80%的刊作为核心期刊。由上可知,《总览》的主要依据即"筛选指标"都是从数量上考虑的。即将某一类期刊所刊文献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等各项指标综合后降序排队,排在一定比例之内的高指标者即为核心期刊。虽然有"专家评审"这一项,但由于是在事先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评审,因此不可能从其他比如学术水平方面整体性地进行调整。据了解,《总览》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对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专家的意见一般只占7%~10%。拥有年度收文量最大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引文库的研制者(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部)则认为,由于社会科学有特殊性,以及目前期刊数据的不规范性和不完整性,在核心期刊的评选中,专家的意见应占10%~20%。即使如此,专家的作用也不过是在总体认定基础上的微调而已。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总览》会选出什么样的核心期刊可想而知。一些纯学术而且品格极高的期刊如《中国哲学史》榜上无名,而一些文学期刊,如《收获》、《十月》、《当代》、《小说月刊》,甚至大众文学期刊如《民间文学》、《故事会》也都被选为"核心",也就不足为怪了。2.学术与非学术未作区分什么是学术期刊?什么是非学术期刊?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关于期刊的定性,以笔者比较熟悉的宗教学类为例。该类共收入8种核心期刊,除了《世界宗教研究》和《宗教学研究》是学术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外,《法音》、《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天主教》和《天风》等5种都是宗教协会的会刊,《中国宗教》则是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行业刊物。然而,按照《总览》的说法,《法音》是"学术性刊物",《中国道教》是"道教学术性刊物",《中国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天主教》是"宗教学术刊物",《天风》是"基督教刊物"。这5种宗教协会的会刊,都不是学术性期刊,但除了《天风》还实事求是以外,其他4种都冒用了"学术"名称。这样一来,它们与真正的"专业学术性刊物"比如《世界宗教研究》,就没有了性质上的区别。关于期刊的宗旨,以所谓"学术性刊物"《法音》为例。据《总览》介绍,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法音》,"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生'为宗旨。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佛教文化。"其中虽然有"研究"一说,但从总体上看,很难将其定性为"学术性刊物"。实际上,《法音》刊发的学术性文章比例很小,而且也多未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去做。这当然不是缺点而是它的特点,因为其办刊宗旨就不是学术研究,即使有学术性文章也多是为了宣扬佛教文化。上述其他几种宗教协会的会刊,宗旨与《法音》大同小异。因此,这类非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从学术角度来看,基本上属于资料性文献,而不是学术论文。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这些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和引用率往往大于学术论文。比如《中国宗教》称:"本刊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报刊转载。"[8]据笔者了解,其"多次被......转载",主要是文件、报道等资料性文献。以这种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为准而确定的核心期刊,当然不宜称为学术核心期刊。四.盲目应用的误区由上可知,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它并不具备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功能。但在实践中,却被有关部门用来承担它承担不了任务,变成了"核心期刊制",从而给我国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1.《总览》的误导《总览》为什么会在应用中完全走了样?笔者发现,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总览》自身。从《总览》所依据的核心期刊理论即"集中与分散"规律可以看出,所谓核心期刊主要是以数量为基础的一个文献计量学的统计结果。虽有"对该主题最有贡献"、"重要文摘杂志"和"被引频次高"之说,但我们很难认为这是对核心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的价值判断。"被引频次高"自不待言,"最有贡献"与"重要",也都是从数量角度说的。但是,到了《报告》给核心期刊定义时,却发生很大变化:"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很显然,《报告》给出的定义与其所依据的理论,有了一个实质性的改变,即具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数量虽然仍是重要特征,但事实上是从质量方面给核心期刊重新下了定义。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期刊除了"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外,发表在上面的论文,必然具有"学术水平较高",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研究状况"、"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优点。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或从理论上说,"载文量多"、"收录量大"、"被引次数多"的期刊,其刊载的论文,整体上要质量好一些、水平高一些。但实际上,数量多即质量好,只是一种可能性,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反过来认定,刊载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就一定比刊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或"较高"。高质量的论文很可能未刊载于核心期刊,其"二次文献收录"与"被引次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其价值之前,自然也不会很多。从《报告》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核心期刊主要是由数量上"多"决定的,充其量不过是对期刊的评优——"实际筛选出来的核心期刊只能从总体上大致反映学科期刊的状况",而决不能认为是对其刊载论文水平的认定,虽然这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报告》在下定义时,却把对期刊的评优与对其刊载论文的评优混为一谈,运用到科研项目比如《总览》中,核心期刊就有了"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等质量内涵[9]。在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数量多与质量好人为地统一起来,"核心期刊"由定量到定性,变成了"刊载优秀论文的期刊"。这种作法是比较轻率的,从引发的问题来看,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另外,《总览》也没有对"论文"与"文章"作出必要的区分。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文献,从《报告》所依据的理论来看,三个"分布规律"中有两个是用"论文",一个是用"文章"表示。但"论文"与"文章"有什么不同,《报告》并没有任何说明。从定义来看,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指的就是"论文",而且还有"学术"、"研究"等字样。人们会很容易由此认为,《总览》中收入的期刊全部是学术期刊,至少该期刊载文应以论文为主。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导。在这种情况下,《报告》提出"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研究成果评价工作时",可以把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作为选择的参考"[10],虽然说是"参考",也是很不适当的。此次调查之前,笔者一直认为,核心期刊就是刊载优秀论文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从笔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的情况看,这基本上也是学界同仁的共识,不然的话,有关部门也不可能将其无条件地作为学术评价指标。这类误解的产生,显然与《总览》的误导和对核心期刊作用的夸大有密切关系。2.研究成果的滥用《总览》的作者虽然将核心期刊定义为刊载"学术水平较高"论文的期刊,但他们毕竟是研究者,最清楚该项成果的实际意义与功能。因此,《报告》用黑体字作了如下的强调:"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中文核心期刊表只是一种参考工具书"。"尤其在评定职称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评定的专业范围、学术级别等具体情况自己定出适合于本单位的‘重要期刊表',而不应不加选择地搬用核心期刊表"。"用户们‘参考'核心期刊表,经过甄别后选定自己需用的期刊,才是正确使用核心期刊表的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核心期刊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一项研究成果。据有关专家介绍,核心期刊的意义最初只有两个。一是为读者方便,可以提高效率,便于集中查找某专业的大多数论文;二是为图书馆优化馆藏提供方便。现在许多单位将其简单地用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硬性指标,是把经给念歪了。对此,《报告》上也写得清清楚楚:"本课题并非纯理论研究,评出的核心刊有实用价值,主要供各类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但是,在实践中,要进行这种分别是非常困难的,对文献计量学不甚了了的绝大多数学人,根本就不知道核心期刊是怎么选出来的。事实上,无论执行部门还是被评定者,都把它作为了一个强制性的评价体系,不少人甚至以为它就是一项国家标准。由于《总览》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权威,即使有些重点科研教学单位自己独立确定核心期刊,也并未改变《总览》的基本原则。就笔者了解,其核心期刊无论分类体系还是具体刊物,都是从《总览》上抄来的,然后加加减减,顶多再分个ABC级别。而一些科研能力较差的单位,更难另搞一套,只好全盘照抄。任何一项评价,抽象的标准相对来说比较难于执行,而非常具体者就容易操作。某篇论文到底是什么水平,尤其是那些一时无法检验的理论性成果,其水平往往很难认定。但如果以发表在什么样的刊物上来评估,则一目了然,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有这样简便易行的办法,科研管理部门求还求不来呢,现成的工具岂有不用之理?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于编辑的工作成绩评估,一向缺乏可信度高的依据,论文水平高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作者的事,与编辑关系不大。在许多人眼中,编辑已经被降为没有学术水准,只能查找错别字和病句的工匠。在这种情况下,编辑渴望水平得到学术界承认的心情极为迫切,核心期刊制无疑会受到那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核心期刊"编辑们的热烈欢迎。结果,在一部分学人的鼓吹与炒作之下,本来应由专家承担的责任,就交给一个什么级别的刊物了。当然,核心期刊的误用,与当前我们学术界浮躁心态也有一定关系,反映出我国科研管理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无论什么事,说风就是雨,一听说有个什么"好"办法,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跟风,大干快上。甚至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核心期刊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大规模地迅速推广,以致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矛盾。总之,一项自身还存在不少问题的科研成果[11],在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定是否适合推广的情况下,就在全国相当一批科研教学单位内文不对题地盲目推行开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科研管理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五.核心期刊制的出路关于核心期刊制的出路,有学人提议"取消核心刊物制度,代之以核心论文制度"[12]。笔者以为该意见很有参考价值。以下谈些补充看法。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期刊的评选,后者是这种评选结果的运用。期刊"载文量",文献"收录量"、"被引次数",都是客观存在,并不是人为产生的。按照一定标准将期刊分为核心与非核心,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是社会的需要。因此,核心期刊所面临的不是取消,而是如何才能更科学地评选的问题。至于说将核心期刊变成核心期刊制即一种评价体系,则必须非常的慎重。这一标准适合不适合学术论文的等级评定,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近读学人文章,多是从如何"科学"、"公平"评选,以及能否在发稿质量上严格把关方面,对核心期刊制提出批评。似乎只要核心期刊评选准确,发稿严格,就可以避免诸多弊端,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核心期刊评选"科学"、"公平",发稿严格把关,也不可能用来作为评价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标准,因为它根本就不具备这一功能。按照《总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所选出核心期刊其实与学术评价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并不是为学术成果评价服务的。《总览》如果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改造,是不能运用到学术评价体系中去的。如果经过多方论证,确有必要把学术期刊作为一项成果评价指标,就必须重新确定选刊标准和方法,以选出适用于学术成果评价的核心期刊即《报告》所说的"重要期刊表"。而各单位科研部门在推行这一评价体系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逐一甄别有关期刊后,再制定自己的"重要期刊表"。如果没有能力,可参照情况相近单位实施。至于现在的《总览》,只能作为基础资料使用。这些工作没有做之前,核心期刊制应当取消或暂缓实行。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即使选出了符合要求的"重要期刊",也不能削足适履,作茧自缚,只认衣冠不认人。不能说凡是发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就一定比发在非重要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对于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其水平也要请有关专家重新审核,他们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对于非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如果作者认为达到相当水平,可以向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请,请专家鉴定,确实达到重要期刊水平者,应视为相同等级论文。总之,对于核心期刊制,应当重新加以研究,若要以之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标准。本文只是从核心期刊理论与实践矛盾角度,谈了一些粗浅看法。由于笔者不是文献学专业人员,对现行核心期刊制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加上水平有限,错漏之处肯定不少。希望抛砖引玉,将这个影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学术期刊订阅量

本科生可以发表的期刊很多,《魅力中国》《长江丛刊》《改革与开放》《价值工程》发表要先确定1、期刊收录网站(知网、万方、维普、龙源)一般情况下知网收录的价格高于其他的,是因为知网整改后都要2版-3版起发,万方维普的大多数还是1版起发。

文章字符数,一般1版字符数在2500左右,2版的话字符大概在3800~4000左右,如果文章中有图表,需要看排版所占的字符数来计算版面,一般小图是300-600字符左右。期刊的级别(价格):省级、国家级普刊<学报和第一批第二批学术期刊<高端刊、核心、地方目录期刊(也有部分是免费的)

发表首先要根据单位的要求先确定好要发的杂志,然后根据杂志的要求来写作,必须保证原创,抄袭率不过关首先就被刷下来了,望文章都能顺利发表成功

实际上许多学术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以及审稿费,甚至还会给你少许稿费酬劳的。少数杂志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一下几种情况:1、杂志社自身运作状况无力支付日常开支,比较学术杂志的订阅量很少,绝大多数杂志社都不能通过订阅量来维持运作,所以这些杂志社会收取版面费。不过,很多杂志的主办方都是有政府、协会、国企和机构背景的,所以实际上它们并不愁经费来源,也就是很多杂志社不收取版面费的原因。2、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杂志社。这些杂志社的存在,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更像是为了赚钱。这些这类杂志的特征是:大都是月刊甚至是半月刊;一本杂志的字符很小,几乎不留空白,密密麻麻都是文章;刊发文章的内容包罗万象,文章学术水平低,抄袭现象严重。3、虚假的期刊代收机构。你百度搜一下“投稿”“学术期刊”或者是某某杂志名,出现前几位的都是“期刊代收机构”,好的代收机构就像是“二道贩子”,你把文章投给他们,他们再通过投给杂志社,把不收版面费的杂志收取版面费,把收版面费的杂志收取更高的版面费。差的代收机构完全可能给剽窃你的研究成果,悄无声息、改头换面地卖给别人,属别人的名字刊发。如有疑惑,可以进一步提问。

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是有成本费的,且因有关商品和劳动力的涨价而使其成本费不断上涨。尽管有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很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从来不收版面费,给作者的稿酬甚至奖励也不少。但是只要它是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要对论文稿件进行审改、编校、出版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成本。

收取论文版面费是实现以刊养刊的重要途径,可使学术期刊走良性循环道路。论文版面费作为办刊经费的补充,可促使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来投稿。学术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应遵循经济规律在投入产出方面得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期刊可以有广告费养活自己,你说学术期刊,没什么广告。他们那什么钱来样自己呢?

学术期刊和商业期刊不同,学术期刊市场定位的广义性及其消费人群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术期刊的经济支撑不可能仅限于靠纯粹市场回报的发行收入或广告收入。诸多学术期刊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办刊实际是篇篇赔钱、期期赔钱、年年赔钱的。市场经济支持收费。版面费渐获认可是正当其时。所以保证期刊的正常运作选择收取版面费这是市场经济形势所规定的。

1.资金不足 基本上,现在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收费标准根据期刊的级别而有所不同。一般核心期刊收费最高,普通期刊收费略低。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期刊机构的主办方不再拨付相关经费给期刊机构,而学术期刊不像其他商业期刊,可以靠广告费和发行费来盈利经营,所以只能向文章的发表者收取版面费,以弥补编辑出版经费的不足。2.电子期刊兴盛,纸质期刊衰落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期刊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很多原本是事业单位的杂志,经过改制,变成了自筹资金。别说小众学术期刊了,很多大众期刊都在苦苦挣扎。而且,学术期刊的订阅量很低,谈不上盈利,区别只是亏的数量多少,所以为了生存,必须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来维持办公场所,人力开支、印刷成本及其他开支。3.以刊养刊 收取论文版面费是实现以刊养刊的

2022高质量学术期刊

期刊即时指数(Immediancy Index)为,约相当于影响因子16(IF=16)。

《The Innovation》是由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百余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共同创建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旨在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

目前,有13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全球19个国家,4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3位各国院士,学科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

《创新(英文)》(The Innovation)(双月刊),创刊于2020年,由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与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合作出版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

该刊将发表各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的前沿研究和文献综述,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生物学、医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学和工程学等,内容期刊内容覆盖所有自然科学,号称【中国版的CNS】!

The Innovation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们来自全球24个国家;每期1/3-1/4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8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1%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6位各国院士。

2022年北大核心药学类《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哪个比较好投。《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1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据2018年第13期《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页内显示,《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第十一届编委会拥有编委107人。据2020年5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总出版文献量为8336篇,总下载次数为1469814次,总被引次数为59018次。 据2020年5月21日维普网显示,《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总发文量为7663篇,总被引量为39748次,H指数为58。

有。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红外与激光工程》是中国光学期刊,连续第九年获评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期刊的定义是由多位作者撰写的不同题材的作品构成的定期出版物。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其中学术论文的摘要是论文的缩影,它以简短而易懂的文字直接陈述论文的内容,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文摘编写者的主观见解,不加注释和评论,清楚而完整地显示出论文的概貌,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简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排除性原则。

扩展资料:

造成摘要写作不规范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从责任编辑的角度看,造成这种不规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责任编辑业务水平不过关,无法按规范要求修改摘要;由于出版周期短,修改摘要需要耗费责任编辑过多时间,导致责编对摘要未作规范化要求;责任编辑责任心不强,对不规范摘要置之不理。

2、从作者的角度看,造成摘要不规范的原因有:作者过于注重论文发表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摘要的重要功能,因而对摘要的撰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者对摘要存在认识误区,把摘要与内容简介混淆。

3、第三种情况比较特殊,一些学术期刊因各种原因,忽视本刊摘要的规范化,让自己的刊物呈现出摘要写作多样化,使不少投稿作者按期刊摘要的“样式”依样画葫芦,写出不合规范的摘要。

甚至一些资深的学者也不得不“入乡随俗”,不断地变换“摘要”的写作格式。但总的来说,摘要写作误区主要有四个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导语:这些年,学术期刊一本不读,因为工作原因,读了一些论文集,深感其中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摘要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写。除了少数不宜撰写摘要的文章,如札记、书评外,大多数摘要读起来让人心寒。有个别刊物搞什么“书评论文”,也需要写摘要,个人认为是画蛇添足。

摘要的目的,应该是便于学者在找到你的文章后,可以迅速了解你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切入的、结论是什么等信息的一种途径。书评,看标题(或副标题)就知道评哪本书的了,因此,肯定不需要写摘要。 印象中,高校学报摘要规范一些,而其他专业性期刊、集刊则差很多,尽管那些所谓的核心、权威期刊。 我以为,无论文章质量如何,得先有个架势。姿势正确了,再谈质量。所以,就有以下文字,希望对大家有用。

1.摘要要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说白了,就是摘要得独立于正文外,摘要不能成为正文的补充或前言。写摘要,就是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否是他需要读的。

2.摘要不能有引文,更不能加注释

我还见过2位给摘要加注释的,有一篇由我审稿,我也就给指出来,删去了。还有一篇,发出来了。这让人看着很不舒服,这并不是作者严谨的表现,反而是作者和期刊编辑、主编外行的表现。

3.摘要字数的要求

现在有些刊物对摘要字数有明确要求,有些则没有。但是,通行在200-300字左右。我曾经审稿,见到一位学者摘要长达1千多字,这显然不够规范。

4.摘要不能有解释性、说明性文字,和背景信息

现在,“学之不讲”,很多人喜欢靠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入时人眼的小书来混学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哪儿来那么多的选题去完成学位论文呢。但是,不要因为你写的东西别人比较有可能不知道,你就在摘要中首先介绍这个人这本书。其他的.背景信息也不能出现在摘要中。这解释性、说明性文字可以是正文第一句,但绝不能出现在摘要中。

5.摘要一般要以第三人称写,尤其建议不要以第一人称写

避免使用“本文认为”“本文论述了”等字眼。(这也是摘要独立性的体现)

6.学术论文的评价者,不能是期刊(其实,实质上的期刊编辑、主编),也更不能是学者自己

所以,摘要中绝对不能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自我评价。这一点是大忌。我曾经批评过一个博士生的这种做法。

7.摘要的撰写,尽量做到言辞简洁,最好不要使用修饰词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师在课上发表了不当言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简称南航(NUAA),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是1952年10月创建的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

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术资源:

1、学术期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荷兰Scopus数据库、《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国际航空宇航文摘》(IAA)、《科学文摘》(SA)、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来源期刊。

《数据采集与处理》:中文核心期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荷兰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INSPEC数据库收录期刊。

《振动、测试与诊断》: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 数据库收录期刊。《振动工程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中国力学文摘》等收录。

2、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收藏299万余件印刷型文献之外,还拥有丰富的各类电子型及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1270万余册,初步形成以航空、航天、民航为特色。

以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为重点,工、理、管、经、哲、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不是。《金属热处理》杂志创刊于1958年,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机电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联合主办。《金属热处理》以“传播先进的材料热处理科学技术”为宗旨,以“打造热处理精品期刊”为目标,坚持面向科研、面向生产、面向市场、面向读者,以不断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是一本全面报道材料热处理学科进展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性技术刊物,也是展示我国热处理行业工艺装备技术水平和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窗口,不仅在热处理行业有广泛的知名度,而且在机械、冶金、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等制造领域也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收录情况中国刊名商标注册期刊 全国机械、冶金类专业核心期刊 全国热处理行业会刊 美国热处理学会推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来源刊 中国科学引文库来源刊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万方 (chinainfo) 数据库收录刊 中国学术期刊 ( 光盘版 ) 收录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刊 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来源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源期刊 美国 Ulrich 期刊库收录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源期刊 美、英金属文摘 (MA) 源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 (CA) 源期刊 日本 JICST 数据库源期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用刊 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推荐理由:《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简称CSAC),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科技导报社主办,1994年创刊,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检索类科技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CSAE)的姊妹刊。本刊以我国科技类核心期刊为基础和主体,确定了400余种优秀科技期刊为文摘来源期刊,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科。CSAC按照文摘的国家标准著录格式,每期登载4千余条学术论文摘要(主要为国家、省、部委基金资助或重要课题的论文摘要)和综述性论文摘要,以及论文作者姓名和单位、论文学科分类号等多种信息,并列有作者姓名索引、关键词索引和作者单位收录论文文摘排名索引,以方便读者检索。CSAC文摘刊出的时间一般在一次文献发表后的2个月左右,具有文摘论文质量高、刊载出版时效快、学科分类合理、覆盖领域宽广、查阅检索方便、信息含量大、实用性强等特点,为广大科技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重要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

这个说不完的,有很多,主要看你要求。

  • 索引序列
  • 学术期刊论文被摘量
  • 学术期刊订阅量
  • 2022高质量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