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怎样克服恐惧心理写毕业论文

怎样克服恐惧心理写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怎样克服恐惧心理写毕业论文

这是正常的呀,害怕论文通不过,感到非常焦虑,我觉得你写完之后可以找朋友或者找班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帮你看一看,帮你修改修改,这样的话就能提高你的通过率了。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和别人请教,相信完全可以克服这种不好的情绪。

你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种问题,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模板来供你 参考的,而且你要相信肯定不止你一个人会有这样的恐惧感,到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商量参谋参谋,或者可以去网上查找一些有关你的论文内容有关的看看就行了

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有些人遇到事情的时候并不畏惧,而有些人则是比较害怕的,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了恐惧心理,大家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那么怎样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怎样克服恐惧心理要想克服我们的恐惧心理其实并不是很难,可以从简单的五个步骤来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记录恐惧,对于自己感到恐惧的事物与原因做好记录,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发生的,也不需要做挑选或评价,之后反思、观察,这样可以促使人们见识的增长,使恐惧的心理消除。其次就是进入恐惧,要做些使自己有恐惧感的事情,一小步一小步的迈出来,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勇气,必须要告诉自己,恐惧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一定会过去的,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与勇气就会慢慢的开阔。接下来就是要放松我们的身体,恐惧时大家都会紧握拳头、紧皱眉头等,这个时候要放开并深呼吸,每天都要有休息与放松的时间,必须要在放松的一种生活状态之下。当然对于自己的成功也时需要记录的,在吃饭时沮丧,而成功时却很少庆祝,通过回忆每一次的成功就可以建立自信。最后要修正妄想,恐惧其实都是自己的幻觉,通常会自己编造恐惧感,之后就会不断的想象,必须要改变这样的状态才能带来安全感。

克服恐惧议论文素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我战胜了恐惧作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恐惧感的人很多,又怕好的怕血的,还有怕晕车的……我最惧怕的就是打针了。那是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事。刘老师对我们宣布:“同学们,明天有某个医院的医护人员要来我们学校打针,希望你们的表(现)不会让老师失望的。”我听了以后,心里好害怕。我从小就对打针特别敏感,如果我看见别人打针,就感觉真(仿佛)是刺进我的手臂一样。

我整晚都在为了明天打针的是(事)担心。妈妈为了安慰我,说:“儿子,打针就像被蚂蚁咬一样,不会疼的。”当天(应该是第二天),我们上语文课,上到一半,另一班的同学就来我们班,说我们准备一下等一下,就要去体育室打针了。这是(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到了体育室,我们让护士在电脑里输入我们的资料,再打针。眼看就要轮到我打针了,我下的(吓得)面如吐(土)色,手脚冰冷。我一直自己安慰自己不要害怕。

终于轮到我了,我坐了下来,准备等针插进来的那一瞬间大叫一声。可事情出乎了我的意料,护士却非常细心的把针轻轻的刺进我的手臂。也就是那一瞬间,我才发现,原来打针并不是那么痛,只有一点点痛而已。我才松了一口气。护士教我用棉花棒挨紧针眼。过了不一会儿,我感到我整只手臂又酸又麻。终于。我的噩梦结束了。

经过了这件事,让我战胜了打针的恐惧,也让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大胆的去尝试,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恐惧是人人都有的,但恐惧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敌人,一味的害怕,只会被它打败,但一战胜了它,就此不再害怕它,变得有信心起来。

小的时候,我特别希望夏天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在游泳池里轻松自如的游泳,于是,求着妈妈带我去游,可妈妈总说:“你太小了,还不能游泳,等你长大些我再带你去。”终于我长大些,于是再次求着妈妈,这次妈妈没有拒绝。晚上吃完晚饭后,做好一切准备,便和妈妈的同事出发了。来到江边,看见有好多人在这里游泳,迫不及待的我在厕所换好衣服,抱着游泳圈就下水了。妈妈说要我游一下,我说不敢,妈妈就没有强求我。而妈妈的同事却一直在我耳边说个不停,突然,不知谁使劲推了我一下,是我整个人不断的向下沉,越飘越远,妈妈慌慌张张立马跳下水去救我……从此我再也不敢游泳了。便产生了害怕游泳这个恐惧。

但那一次,我战胜了恐惧。虽然说我不敢游,但我可以在水中走呀!这次我去的是安全。正规的游泳池。来到游泳池,我像以往一样快速换好衣服,奔向了游泳池,就在我走向深水区时碰到了我的旧相识,我们便津津有味的谈了起来,当谈到游泳时,她说教我游泳,我不好意思拒绝它的请求,便答应了。

她先游了一遍给我看,然后教我一些游时的动作,游泳池旁边有栏杆,我扶着它学习用脚打水,我努力的打我使劲的打,打得我腿都酸了才会,然后就对我说:“游永是需要憋气的,所以我们来练习憋气。”她又给我示范了一下,我学着她的样子,呼了一大口气,然后,把头埋进了水中,坚持了不到一分钟,我便起来了。最后她告诉我两手向前成三角形,右脚登在石壁上,左脚伸直,身子向前倾,右脚使劲在石壁上一蹬,在入水的一瞬间憋气。可我怎么也不敢,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件事,可她不慌不忙的说:“放松,放松。我在按照她的方法试了一试,果然我不经学会了游泳,而且战胜了游泳这个恐惧。

我战胜了恐惧!妈妈曾我说过如果不跨出第一步,那就永远跨不出第二步,所以朋友们请让我们自信的跨出第一步吧!

有时候,我对自己的胆小感到很无力,也不是什么伟大的事情,都可以害怕好久,甚至想躲开,真是伤脑筋。

我决定要克服这些恐惧的心态,拿出勇气,勇敢的向前走。就从克服在众人面前弹钢琴下手。因为我害怕在人前弹钢琴,更害怕钢琴考试,一旦出错,那是多么丢脸的事情啊!

我一定要用加倍的努力练习,让自己充满更多的信心,用自信心来克服恐惧。加上爸爸的鼓励:“如果昕昕通过了检定,就买新钢琴给昕昕。”让我有了很大的动力,越发的投入练琴了。

那天,在亲友面前的表演,得到如雷的掌声,我这才发现,恐惧是没有用的,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了自信心,就什么都不害怕了。

每一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都有恐惧的时刻,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干了一件超越自我的事,当时我很害怕,也很恐惧,但最终在妈妈和朋友的帮助下我克服了自我,战胜了恐惧。

为了我的身体能够更健康,妈妈决定带我去杨阿姨那里放血。今天在妈妈的连拖带拉之下,我无可奈何地被带到了诊所。看着好朋友皱着眉头,咬着牙被扎的时刻,我真的想逃跑,但怕哥们嘲笑我的心还是占了上峰。我眼看着血从李嘉骏的手指上一点点挤出来,我的心也一点点紧张起来,我告诉自己别怕,但我还是很怕。

轮到我了,我走一步退三步,在妈妈的连拉带拽之下走到了杨阿姨面前。阿姨微笑地对我说:“别怕男子汉,我会快速地扎过去,你感觉不到疼就完事了。”我苦笑着在妈妈的帮助下把手放在了桌子上。阿姨怕我害怕让我别看,当消毒的棉签擦手指的时候,我的手指怎么样也伸不直,只感觉一阵冰凉的气息把我的心提了起来又摔了下去。好朋友在旁边鼓励着我,妈妈用信任的目光看着我,我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挺而走险了,我咬着牙闭上眼强忍着,阿姨扎一下我的手抖一下,当时只感觉手麻麻的,真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痛。

妈妈的一句扎完了,把我的心拉了回来,我松了一口气,看着阿姨一点点把血挤出来,手指瞬间痛了起来,我的手不由自主的想抽回来。阿姨感觉出了我的害怕,就边挤边讲解挤出废血的缘由,如果因紧张挤不出来血就半途而废了,过几天还得重新来过。一听阿姨这么说,我慌了,我赶紧调整了一下砰砰直跳的心,告诉自己要坚强,我勇敢地伸着手,让阿姨挤着。看着血很快地冒出来,阿姨迅速的消毒清洗,我的心痛并快乐着。

妈妈说,只有经历了才能长大,这句话真的不假。自从我经历了这件事,我才不害怕扎针的恐惧了。从这件事上我明白了:当做任何让自己害怕的事情时,都要告诉自己的心要勇敢,只要用坚定的心去面对,就能战胜恐惧。

我以前很胆小,不敢进黑屋子,总是害怕屋子了会有什么吓人的东西,所以,在那里不能带太长时间,有时还得让大人带着。妈妈看了非常着急,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她就想了一个基本近似于让我自杀的疯狂想法——以恐惧之恐惧。

那是一个星期三,妈妈这次毫不留情地买了一大堆吓人的工具,想置我于“死地”在家里布置好,关上灯,等着我回家。我回到了家,望着平时总是亮堂着的屋子,心里一惊:为什么会黑呢?难道……我心里暗暗叫苦,妈妈也不在,这下可完了,可是今天作业多,必须进去,我慢吞吞地挨近屋门手慢慢地拿起钥匙心里有点发毛,门被我颤抖的手打开了,我大胆的走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只听屋子里传来了一声惨叫,妈妈从屋里出来说:“害怕吧?”接着打开了灯,我一看,原来是玩具啊,真是虚惊一场,我看了看妈妈,又看看了玩具,不禁哈哈大笑,我居然会因为玩具而害怕。

之后,我发现了,不管怎么黑的屋子,怎么恐怖的电影我也不怕了,妈妈的方法显灵了!

我终于战胜恐惧了!耶!

今天下午,我一个人在家里洗菜,正在一片片地摘着,突然看见一条大青虫一动不动地趴在一片菜叶上,软软的,绿绿的,不就是书上说的.菜青虫吗?

我还从来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菜青虫啊,这可把我吓了一跳。我下意识地把这一片叶子扔到了地上,然后退后几步,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我的心里装着一个“公平秤”,左边是抓住虫子,右边是原地待命,怎么办才好呢?

后来,我还是选择了抓住虫子,于是,我慢慢地走到虫子面前,抓起虫子,相通向楼道的门走去。可我刚走几步,虫子却把嘴伸向了我的手指,我被它惊了一下,又把虫子扔到了地上。虫子好像愤怒了,在原地翻起了跟头。为了更容易地消灭它,我拿起了旁边的废饮料瓶,把它装了进去,再盖上瓶盖,对它说:“哈哈!你也有今天,想吓唬我,我也要让你尝尝被扔下‘悬崖’的滋味!”说完,我打开门,把它扔进了楼道的垃圾道里去了。然后,我哼着歌,回屋继续洗菜去了。

今天,我战胜了恐惧,感觉自己有长大了,妈妈回来后,我把今天洗菜的事情跟妈妈报告了,妈妈还表扬我非常勇敢呢!

我听了妈妈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

今天,我骑着我的自行车去兜风,突然,我后面传来一声狗叫声,我惊了一下,往后一看,发现后面有两只小狗一边叫,一边追着我,我害怕极了,把单车踩得飞快,渐渐地,狗叫声平息了,我才停下来,往后面望去,发现小狗没有再追我了,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跌落下来。

回到家以后,我想:老是这样不好吧,我得战胜恐惧!于是我又骑上单车,像一阵风似的奔向我遇到小狗的地方。快要到了,不知怎么回事,我心里刚跌落下来的石头好像又要升上去似的,我想回去,脑袋里好像有一位天使和一位巫婆在吵架,天使说:“不要回去!你不是说要战胜恐惧吗?”巫婆说:“不要听她的!你快回家吧!”。我听从了天使的鼓励,鼓起勇气,向遇到小狗的地方骑去,那两只小狗还在那儿,我大声叫道:“汪汪!汪汪!”那两只小狗惊了一下,但马上反应过来,也跟着叫,而且比我叫得更凶。我想:惊吓不了他们,只能让它们害怕了,我把单车推后一点,然后假装用单车撞它们,它们害怕了,用屁股夹着尾巴,一溜烟地逃走了。

我终于战胜了恐惧!

我小的时候胆子特别小,很怕黑,也不敢自己一个人在家。记得小时候,有一天爸爸要上夜班,妈妈也要加班,要晚一点才能回家,我只能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爸爸把我反锁在家里。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我把家里的灯都打开了,灯火通明,但是我还是很害怕,吓得我又哭又叫,直发抖,哭着喊着说:“妈妈你快点回来吧!我好害怕呀!快回来呀妈妈!”呜呜······

我不知道哭了多久,哭得我筋疲力尽,但是嘴里还是不停地在喊:“妈妈你快回来吧!”我最盼望的是妈妈快点回来,不知又过了多久,我听见了开门的声音,吓得我躲到了床底下,我听到了妈妈在喊我,原来是妈妈回来了,我一骨碌就从床底下爬出来了,扑进了妈妈的怀里,嚎啕大哭起来。妈妈摸着我的头说:“男子汉要勇敢,不能哭,更要有胆量,长大了才能保护妈妈呀!等下一次自己在家的时候,可以玩玩具或看电视等妈妈,这样就不会这么害怕了,时间也会过得快一些。”

现在我已经九岁了,是一个很独立,很坚强,很勇敢的小伙子了,胆子也越来越大了,经常一个人在家也不害怕了,还可以自己一个人出去买东西,因为我是男子汉!

在我记忆的沙滩上,许多事就像那一行行深浅不同的脚印,岁月的潮水一冲,它就无影无踪,唯有一件事只向岸边的一棵大树,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在我八岁的时候,我的胆子像米粒一样,特别惧怕黑夜,总觉得天黑的时候突然会蹿出个女鬼,把我吃掉。

一天晚上放学后,因为学校离家很近,所以我一直是走着回家的。那天也不例外,突然电话手表响了,是妈妈,妈妈和蔼的说:“今天我回来的有点晚,你自己去饭馆儿吃点饭吧。”我又高兴又激动,因为是第一次自己在外边儿吃饭,我跑的飞快,像一只出笼小鸟,我到附近的饭馆儿吃完饭后,天已经完全都黑了下来,刚开始我还有点小激动,但后来一想起经过我家的“黑暗小道”,我不仅缩了缩脖子,之前的精神劲儿,完全没了,但我还是一步一步的朝我家走去,经过“黑暗小道”时突然我看到一双明亮的眼睛,还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啊!有鬼呀!”我一路尖叫的飞快的往家跑,又一个黑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手上仿佛还拿着一把刀闪闪发光,我心想肯定是电视剧里的屠夫,我赶紧捡起一块儿砖头,并且瞄准它的头部,黑影离我越来越近了,我把手中的砖头紧了紧,正准备扔出去,忽然黑影发出一种熟悉的声音:“隆隆啊,你拿块砖头干啥?”我走近一看,原来是隔壁的张奶奶呀!张奶奶手上的东西不是刀,而是酒瓶。我深深的吸了口气说道:“张奶奶这么晚了,拿酒瓶干什么呢?”“因为要卖废品呀。”张奶奶笑着说。我越来越觉感觉不对劲儿,为什么张奶奶白天不卖,晚上卖呢?为什么张奶奶卖废品只卖一个小瓶?我又“哇”的一声大叫,赶紧跑回了家。回到家竟然停电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我怕的要命,小心翼翼的爬上了床,我胆战心惊的用被子蒙住头,书也不敢看了。过了好一会儿,我忽然想起书上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妖魔鬼怪,其实都是自己吓自己。我从被窝里爬起来,淡定从容地走向客厅,点燃了蜡烛。不一会儿,电来了,柔和的光照的我心里明亮亮的。

那一刻,我不再怕黑了,那一刻我正什么恐惧。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的思想、情绪、生理、心态随时都发生变化。有时会恐惧,有时会开心,有时会忐忑,有时会……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经历了我人生以来第一次勇敢面对并战胜恐惧的一件事,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成长。

记得那次,爸爸妈妈都要值班,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本来爸爸妈妈是要把我送到姑姑家去的,可是妈妈想了想说道:“你已经长大了,也应该独自一个人在家了,今天就考考你的胆量吧!”然后爸爸妈妈就去上班了。一开始,我还很勇敢,心理想:“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个人待在家里吗?没事的,没事的,别怕。”

第一次一人在家,我沉静地坐下来,全身心地去专注于作业的完成,也没有过多地去想其他。好像时间过得很快。终于,作业写完了,我关掉灯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可我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渐渐地,我心里感到有一点点恐惧。突然,一阵寒风从窗外吹来,衣架发出叮叮咚咚的脆响,窗帘竟然也随风微微摇动起来。我害怕极了,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心里发紧,牙齿打颤。我吓得冒起了冷汗,眼睛情不自禁紧紧地闭上,脑海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说:“没事的,别怕,世界上没有怪物的,快去看看吧!”一个又说:“千万别去,千万别去,看你吓成什么样,再去不得吓傻了?千万别去。”“你什么意思呀?一定要去看看!”“不能去,不能去!”,“去”,“不去”,“去”“不去!”……此刻,我正在努力的将自己调整好,放平心态。我勇敢地站起来,慢吞吞地走到窗帘旁边,不情愿地抬起手来。因为太害怕,突然,我又把手放下去。可是,我又想:“没事怕什么?不就是关一下窗户吗?外面又没有什么怪物,别怕!”我勇敢地抬起手来,拉开窗帘,关上窗户,快速地跑回温暖的被窝。我静静地躺在床上,想着自己已经长大,而且变得越来越勇敢时,心里感到一丝丝的小开心。就这样,一个难忘而又开心的夜晚,让我在战胜恐惧的经历之后长大了。

从此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卧室,每天都是自己睡觉。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大胆了。我非常高兴,我再也不是以前的小公主了!

经常,人们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孩子在河水中嬉戏,他们欢声笑语,击水为乐,将自己浑然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不远处的河堤上却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水深危险,禁止游泳”,这种场面大家是不是已经司空见惯了呢?对这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许多的人的一生就像处在无人驾驶的飞机之中,这架飞机要飞向哪里,飞到什么侍候,什么停歇,没有人知道。或许你现在一切都很顺利,你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和谐的关系,还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你是不是觉得一切都很满足?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很有安全感?你是不是觉得生活的确是无忧无虑?将这三个问题,问自己三遍,你可能就不会那阳光了,你可能会有一丝犹豫,些许不安悄悄掠过心头。一种焦灼的不满足感震颤着我们,一些尚未愈合的伤口带来的恐惧感让我们感到不安,此外还有一些未经揭露的恐惧因素。我们表面上生活在风平浪静的氛围下,其实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面对那些我们不愿意揭露的恐惧感,就像我们在水深的地方游泳,但从来不去看那块牌子。面对这些恐惧,大数人采取的措施是避而不谈,或者通过努力的控制生活、或者用娱乐、消遣、忙碌来逃避困境。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这些做法,虽然这些做法的根源是源于恐惧,因为我们坚信这样的做法会让我们快乐。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又可以说是饮鸩止渴。它既不能消除真正的内心恐惧,还可能给我们带来更新窘迫。只有当人们无法避免眼前的困惑,处在我们害怕却又必须处理的危机或危险当中,人们才会真正面对内心的恐惧。就是说,当人们遇到疾病、失业、失去亲人等等情况的时候,才会正视自己所处的境遇。然后针对所遇到的境遇采取相应的行动。讲一个小故事:“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多久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约好一定要好好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的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的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的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什。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需求量大增,要天天起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我们用这个故事来分析一下人们对于内心恐惧的认识程度和解决方法。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小鸟被饿死。这一过程中母女是应该具备常识的,这个常识就是“小鸟会被饿死”,我们可以把这个常识,视为母女俩个人内心的一种恐惧意识。她们回避了这种恐惧,用什么,用“母亲忙,女儿贪玩”,这正是前面提到的“用娱乐、消遣、忙碌来逃避困境”。最终小鸟死了,母女俩儿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于是才会有第二次养鸟过程。第二次养鸟,因为第一次的痛苦经历,母女俩儿“约好一定要好好待小鸟”,她们改变了行为方式,小鸟很好。但是,这是一种潜在的恐惧又出现了,是什么呢?就是朋友说到的“小鸟的自由权”,于是她们采取了第二行动,依依不舍的放掉了小鸟。第二次与第一次的区别在于,由于人的意识的进步,人的内心潜在的恐惧感也在提升。小鸟被饿死已经不是能引起恐惧的因素,这时的内心恐惧因素是小鸟的“自由”。第三次是放鸟,母女俩将放鸟作为养鸟的乐趣时候,又一种内心的恐惧因素产生了,是什么?就是“花鸟市场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需求量大增,要天天起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听到这样的话,母女俩儿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她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事实,但事实仍然残酷的出现在面前。母女俩虽然一次次面对痛苦和内心的恐惧,但她们没有选择逃避,而选择了勇敢面对,这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与其逃避困境,不如将困境视为道途,这是一种积极而有必要的观念上的改变。通常,只要人生-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一般都常改变它以符合自己的期待。这种期待不仅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而且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痛苦。因此我们要改变我们心中与期待之间的关系。视困境为道途,困境往往是通向新境界的必经之路,世上的事情不可能都符合人们的愿望,也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期待。小鸟的“死亡、生存、自由、被捉”,每一个困境的出现,都是通向下一个层次的道路。因此,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只需要正视恐惧,不回避、不抛弃。将其做为学习的机会,做为获得心灵升华的机遇。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踏上了生命开放的起点,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迥异不同。

在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玩了杭州乐园里的太空旋转。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简单好玩的一件东西,我还大胆地说了一句“这有什么难”。到了那里,我看见里面有太多可玩得东西,有丢丢球、有太空梭、青蛙蹦跳,蹦极、田园冲浪等等。我恨不得现在就去玩这些东西。可妈妈却让我去玩最有风险的太空旋转。我说;“好啊。”到了那里,我看见他们大人和小孩都发出害怕的尖叫,我看得腿都软了。心想;我的天呀,这个东西怎么这么令人害怕呀。我还是走吧,我可不敢玩这个太空旋转。后来,我想借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走,可是没想到还是被他们捉了回来。我只能自认倒霉,坐在太空旋转椅的位置上,系好安全带后,我心里“扑通扑通”的跳,生怕转的时候掉下来。开始了,我慢慢地往上升,然后就开始一阵狂烈的旋转,我怕掉下来,就拼命地叫。过了一会儿我慢慢适应了,觉得这个还蛮好玩的,就不怕了。后来,要降落的时候,我跟妈妈说“妈妈,我还要玩这个太空旋转。”最后,我又玩了一次,我用灿烂的微笑战胜了我心中的恐惧。从此以后,任何一件事情我都会大胆地尝试,因为我知道,只有大胆才会战胜我心中的恐惧。从这件事情中我得到了一个终生让我受用不尽的启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战胜心中的恐惧,这样你才会勇往直前。如果你不战胜心中的恐惧的话,你最后会自取灭亡。相信自己的能力,你能成功的,像我一样!

恐惧写毕业论文怎么办

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这样我们放下压力之后,可能灵感就来了,毕业论文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来。

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太过着急,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让自己冷静下来考虑一下思路,再去用心的去写,不懂的地方多和别人请教就可以。

没有你想象的这么可怕,先把题目定下来,围绕着题目写大纲,慢慢的在大纲的基础上添加文字,多看一些有关的书籍,可以从中借鉴

同害怕2333,建议找个好点的课题,找个好的上过课的教师,不准抄袭不意味着不能网上找资料

毕业论文恐惧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和别人请教,相信完全可以克服这种不好的情绪。

能体会到你内心的焦虑,似乎在你的心里,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交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场景。你的焦虑是对你担心的糟糕后果的情绪反应,但这种情绪反应过于强烈,以至于现在你的眼里只能看到那个糟糕的后果,已经无法专心做手头需要做的事情了。或许,现在的你要把你的工作分解成很多的小任务。比如要想写论文,首先需要检索文献,然后需要确定题目,然后需要依据题目再次检索文献,记录下文献中有用的信息、然后指定你自己论文的提纲、最后是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完成论文。暂时不要考虑最后那个大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小目标上,完成一点就奖励自己一次,告诉自己的每次成功一点点。加油,当你把目标变小的时候,你会发现,事情原来没有那么的可怕。如果除了论文,你对别的事情也开始担心、做不了决定、无法行动,那就需要考虑进行心理咨询面询了。

这是正常的呀,害怕论文通不过,感到非常焦虑,我觉得你写完之后可以找朋友或者找班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帮你看一看,帮你修改修改,这样的话就能提高你的通过率了。

同害怕2333,建议找个好点的课题,找个好的上过课的教师,不准抄袭不意味着不能网上找资料

死亡恐惧分析与超克研究论文

推荐你看《直视骄阳》,从根本上解决你的害怕。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开启《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就也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九) (共一集) 2006/6/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26-01 问:许多人都有怕黑、怕医院、怕死,甚至看到坟墓都会吓得发抖的心态,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如何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答:这种现象古今中外都有,有几个人不怕死?太少了,包括学佛的人也不例外。要怎样才能够把这种不正常的心态消除,只有一个方法,对于生死这桩事情的真相,你要搞清楚、搞明白,这个问题就能化解了。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现在连外国人都在研究,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人不会死,死的是什么?身体,身体有生死,身体不是自己!所以外国人现在承认有灵魂,灵魂是自己。灵魂他又去找个身体,这个身体年岁老了,不好用,就不要了,丢掉,再去找一个,再换个身体。 我讲经,前两天停下来,我去找什么?今天碰到这个问题,我去找这些东西,现在外国人研究这个东西材料很丰富。我让同学们给我在美国买到六十多册,专门研究生死轮回的事情。但是我只想找中文的译本,我这两天去找,找到二十本,还有一些,书店现在缺货,我已经给他订下来。大概中文的译本有三十几本,英文东西多,我们现在翻译的是一半还不到,很值得做参考。可是他们,要用佛法来说,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认为、肯定人有灵魂,灵魂是自己,这在佛法里不承认的。佛法里,灵魂还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是什么?真正自己是自性,那才是真正自己。说灵魂是自己,比承认肉身那是进步太多了。 所以一定要认识,佛家讲的真如、本性,那是自己。你看大乘教常讲,学佛学什么?把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找到,那就成功了。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那是自己。而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真正自己在哪里?当然在身体,没有离开身体。离开身体,你到哪里去找?真正自己就住在这个身体里头。《楞严经》上讲得非常清楚,是什么?是本性,什么是本性?在眼睛叫见性,在耳朵叫闻性,所以在六根就随着六根的名字,叫六种性。实际这六性是一个性,一个性在哪个地方产生什么作用。 这个东西要用比喻,诸位就好了解。譬如说我们的本性就像电,电大家知道,你看在萤光幕上,它就变成彩色;你们打电话,它就变成声音。但是统统都是一个电,在各种不同的器具上,它就起不同的作用。我们眼耳鼻舌身这六个不同的器具、不同的器官,电流在哪个器官就产生什么作用。在眼它就能看,在耳就能听,在鼻就能嗅,在舌就能尝,它起这个作用,这是自己。所以佛法称之为本性、真性,这是自己,不是灵魂。 灵魂是怎么回事?灵魂还是本性,是本性在迷的状态,迷惑颠倒的状态。真性的作用它永远不迷的,为什么?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人我们就叫他做佛,他就是佛,他就是菩萨。他还起心动念,但是没有分别执著,这是菩萨;如果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他不执著,他就是阿罗汉。如果统统都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有,他是六道凡夫。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报告很多次。所以同修要晓得,这是真正的自己,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真正的我。身体就像衣服一样,衣服坏掉的时候,你们晓得马上就换一件。所以身体可以常常换的,无量劫来不知道换多少次,这有什么可怕?有什么恐怖? 所以说黑不要怕,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医院是真可怕,死不怕,医院太可怕。所以生病,我劝大家不要去医院,不要去找医生,不要去吃药,「山西小院」那套非常管用,你学那套就行了。实在要找医生找中医,不要找西医,千万不要进医院,这是我自己的经验。现在的,我们只是有这么一个观念,也就是从外国这些著书的人,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医生,都是心理医生、精神科的医生。他们都通灵,有许多用催眠治疗的方法,直接跟灵媒、灵界沟通,所以得到很多的资讯。你说病人他的病因,会到过去生中找,过去再到过去找。有一个病人,这个心理医生给他治疗,深度催眠,好像他可以能够回到他八十世以前,四千多年,八十世以前,那个地方得的病因。找到之后跟他讲,他明白了,他的恐惧就消除了,那个病就很容易治好。所以实在讲,病是什么?病是分别执著,只要放下分别执著,人就很轻松、就很愉快,病就很好治。坚固的执著是非常的麻烦,这个要知道。 人要常常保持很好的情绪,真的远离一切妄想。对于世间所有一切法不要看得太重,应当要放下。人生在世,实在讲,你每天吃饱,可以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够了,比释迦牟尼佛日子好过多了,是不是?如果再要奢求的话,你就会生病,你的欲望超过你的需要,病就来了。如果是我的欲望跟我的实际需要完全相应,这人不会生病。

每个人都会或早或晚的想过死亡,我建议你看下忏悔录,是本好书。你想,多少伟大的人不都死了么,所以面对这个人人都是平等的,还有我们也并不孤独,不管哪个世界都有亲人陪着我们,想开了自然不怕了,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吧!

很简单:你可以虔诚的读抄佛经《般诺波罗蜜多心经》至少108遍,你就不会那样想了。因为佛经有神奇的力量,它能使人心神安宁,生活顺利。你将受益终生。。希望你顺利。

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关于生和死的问题,而且每个人都怕衰老,生病和死亡,但是如果你的恐惧情绪影响了你的生活,就属于心理问题了,也就是死亡恐惧症。 通常一种强烈的情绪的产生是由于受到了事件的 *** 。在你这种情况出现之前发生过什么事?它与你的害怕有着怎样的联络?我认为你的问题不是告诉你如何不害怕,而是要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才能彻底地解决和面对这种恐惧。 印象中记得有一句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害怕死亡是因为害怕可能失去所有的可能。一直觉得很经典,虽然我们平时并不太喜欢“可能”这个模糊的词,但是一旦失去这个“可能”,就什么都不可能了,所以比较看不起那些主动放弃生命的人,因为他们亲手埋葬了诸多可能。所以我觉得你很不错,因为你至少不会放弃生命中的很多可能,不管它是美好还是痛苦。从另一方面讲,出生和死亡都可视为在同一座山的山脚下,出生是要迈向这座生命之山的起点,死亡是走完这座生命之山的终点,两个都是生命的最原始状态,每个人都知道山的那边有个终点,但是我们要是每时每刻都想着这个终点,那我们所有的起点又有何意义呢?完成好每个此刻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回报。 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畏惧死亡只是人情感的一方面,你过于畏惧死亡,说明你的情感缺失了渴望死亡的情感,并不是说要去渴望死亡,而是让渴望死亡与畏惧死亡形成平衡的关系,人才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从而不去思考死亡的问题。 毕竟,我们现在是在世的人,过多的去思考死亡是不必要的,对吗?死亡之后是什么,谁也不知道,预期担心死亡,不如关注现在的生命,珍惜现在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显的有价值有意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自己,才不惧怕死亡的到来,因为我们美好的生命给了我们一切,这一切足以让我们勇敢的面对未知的事物。 所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把,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你身边的人创造幸福。这样,你将不会再畏惧死亡。如果楼主认为自己的恐惧心理已经非常严重,可以再联络,有一些缓解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有一种潜意识的心态会让人心理弱小,它就是:死亡恐惧。当一个人偶然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那就是死亡,他必死无疑。人与人之间或许在社会地位上千差万别,但在死亡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国家主席与下岗工人,亿万富翁与乞丐没有任何区别。对于有思维和精神的人来说,死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代表了绝对的虚无和沉寂,它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终结,是不可穿透的黑暗。 对于死亡恐惧的克服来说,我悟到了五种方法:找到平衡、蔑视它、接受它、把死亡宗教化、把死亡哲学化。 (1)找到平衡的本质基于一种死前占有多少的社会比较,它是心理竞争在死亡问题上的延续。人们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占有物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身份、地位、优越感、价值感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把别人比下去,让自己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人要克服死亡恐惧,也可以用这一招,既然在死亡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如果一个人在生前占有得很多,把别人比了下去,以致别人在生前与他相比根本没有什么价值,那么,即使是死亡,他也赚了,在这个占有更多的心理背景之下,他似乎获得了不惧死亡的勇气。这一方法运用到极致,就是街头痞子的斗殴中有人狂吼的那样“老子够本了!”。他们杀死一个人,死就获得了平衡,而他们杀死两个人,在他们看来已经赚了。我想指出,就对于死亡恐惧的克服来说,找到平衡这一心理动机是非常隐秘的,在砍砍杀杀的场面上会显现,但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化为一个人对于社会稀缺资源的疯狂占有。他们能够意识到,人生苦短,人总要死的,只有占有很多才能显得人生有价值,在死亡面前才不留下“遗憾”。这一方法对于死亡恐惧的克服来说是有限的,实际上是一种变态。 (2)蔑视的本质其实就是虚弱。人蔑视死亡,深层心理动机恰恰是死亡恐惧威胁到了他的心理生存,因此他必须表现出在死亡面前的勇气、意志和主体性地位,从而否认自己有恐惧,不让恐惧威胁到自己。在表现出蔑视的时候,人可以单打独斗,即暗示自己并让自己产生出愤怒之类的情绪,借助这种情绪产生的力量战胜死亡恐惧。同时,人也可以借助于一套仪式化的社会符号体系来战胜死亡,在这种仪式化体系中,人的面对死亡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行为,他变成了在他人注视之下的英雄。那些在战争中迎著枪林弹雨冲锋的人就是这样。战斗场面成了一个他可以在其中扮演英雄人物的剧场,他可以慷慨赴死。蔑视尽管是基于虚弱,但对于死亡恐惧的克服来说是成功的(人本来在死这一确定的永恒力量面前就是虚弱的)。只不过,它有一个缺陷,即情境化、短时化,无法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仅仅是蔑视死亡,一个人还是不能躲过死亡恐惧的的追杀。 (3)接受的本质是屈服,是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承认。在接受之中,人不再借助于一套仪式化的符号体系,不再依赖于他穿的“衣服”来否认死亡,而是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和动物一样的生物体,承认自己的大限。他不再认为自己是英雄,不再企图通过疯狂地占有社会稀缺资源来避免自己的虚无化,事实上,对于很多曾经让人醉心不已的感官欲望他已经看穿,而不再盲目投身其中。死亡接受否认任何占有社会稀缺资源的意义,否认任何挣扎和对抗。一个人要能够做到对死亡的接受,必须在心理上已经历了太多,或触控到了死亡。因此,真正运用接受这方法来战胜死亡恐惧的,要么是有太多生活磨难的历经沧桑的人,要么是亲眼目睹至亲至爱的人死亡,产生的心理巨痛无异于自己死亡过一次的人。接受其实是一种把死亡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4)把死亡宗教化:一个把自己全部交给自己信仰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他可以忍受世界上任何的威胁、打击、酷刑的摧残,只要他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这是一群已经超越世俗的人,他活在他的信仰世界,没有什么能够让他畏惧,因为他已经克服了死亡恐惧。上面已经说过,人类需要设定一道保护装置来应对死亡恐惧的威胁。大多数宗教和文化是借助于一套把死亡庄严化的仪式。如果人类看到自己同类的死,结局就像看到蚂蚁之类生灵的死那样悲哀,那样渺小,那么打击是相当大的。但在一套把死亡庄严化的仪式中,人的死有别于动物的死,死是一件庄严的事情。当然,仅仅是这一点并没有消除人类的死亡恐惧,因此,很多宗教无一例外地要继续对死亡进行“加魅”,把死亡设定成得救的手段、超越苦难的途径、进入天堂的大门。在这里,死并不可怕,死恰恰是幸福的。宗教极端分子之所以敢于充当人体炸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宗教给死亡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死是他最好的归宿,是他尽了信仰者的义务而受到上帝眷顾、恩宠的表达。很多意识形态上的信仰者,比如革命者不怕死,同样是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具有类似宗教的色彩,死是他为信仰而献身,他终会被人们记住,神圣的事业因他的死而更显神圣。 因为害怕死亡后的绝对虚无,宗教设定了一个天堂,那是人死亡后的居所。在这个天堂的观念里,死亡不再可怕,它甚至是人获得根本性救赎,告别世间苦难命运的一座桥梁。在这里,死本身或许不幸福,但死后肯定是幸福的。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不仅是宣传大师和教育高手有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在于,它让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勇敢的人,勇敢到足以藐视死亡。因为国家、民族作为一个抽象的共同体具有无穷的力量,在这个共同体里,我们分沾了它的属性,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它而死即意味着不死,因为死不过是绝对的虚无,而国家和民族则会一直延续下去。 (5)把死亡哲学化 公远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和毒害青年,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审判当然是不公正的。他的朋友克里托曾经到牢房里劝他逃走,并妥善安排了一切。但他拒绝了,还说服了克里托。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和来看他的人讨论严肃的哲学问题。当毒酒端来的时候,苏格拉底镇静而毫无畏惧地一饮而尽。朋友们看着都流下了眼泪,而苏格拉底反过来安慰他们勇敢些。他慢慢地在屋子里踱步,然后双腿发沉,躺了下去,最后安详地闭上眼睛。他在死亡面前的冷静让人惊心动魄,绝对无愧于那个时代“最勇敢、最聪明、最正直”的人这一称号。 苏格拉底在心理上为何那么强大,以致在死亡面前都如此平静?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考的力量远远战胜了死亡,他已经超越生死,更不用说我们凡人所看重的那些世间荣辱。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就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能香甜熟睡日子的夜晚与其他日子相比是屈指可数的,我想,如果要某人把他一生中夜晚睡得十分香甜,连梦都不做的一个夜晚挑出来,然后拿来与死亡相比,那么让他经过思考后说说看,死亡是否比他今生已经度过的日日夜夜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呢?如果死亡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按这种方式看待死亡,死后的绵绵岁月只不过是一夜而已。 另一方面,如果死亡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如果我们听到的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所有死去的人都在那里,那么我们到哪里还能找到比死亡更大的幸福呢?如果灵魂抵达另一个世界,超出了我们所谓正义的范围,那么在那里会见到真正的法官……如果你们中有人有机会见到奥菲斯和穆赛乌斯、赫西奥德和荷马,那该有多好啊?这样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是否让你觉得死并不可怕?也许,这只是哲学家的一种看法。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即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使世界看起来是一种样子而不是另外的样子。这样,死不过是生的延续和超越而已,它是在一个人经过艰苦的哲学修炼后的自然归宿。那么,在这种事情终于到来时,他又怎么会害怕呢?

你说你惧怕死亡。 但是,人真的害怕死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人真的会害怕死,死是一种必然,有什么好害怕的? 人们所害怕的其实不是死,而是将来死的不确定性。 正如你现在所能感受到的,将来是很遥远的事情,你的美好的生活才刚开始,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死呢? 所以,享受你的人生吧。 记得对你自己说,惧怕死亡问题我已经将它想过了,不要再去想它了。想象你已经用碎纸机将它粉碎。同时,你要在内心积极想象,在你想完这件事后,你在内心感到更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力、更自豪,而且更自信。 当你能够经常这样做时,一度困扰你的心理问题将自行消失。

嵩馥的心理疏导和物理疗法还不错,不用吃药就可以治好,比较管用

强迫症吧, 但是,你必须明白,死亡是生命的规律,自然的法则. 没有人可以违背. 与其想死亡的痛苦, 不如想想,你现在还活着,还年轻. 珍惜你所拥有的. 等你老了之后,你对死亡的看法又会不一样的. 明白吗? 推荐你去看一部电影, 神奇遥控器. 绝对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一定要去看.!用心看完,你就会有答案了

我们对死亡存著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那些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害怕失去妻子或丈夫、孩子或朋友;我们害怕失去我们学习和累积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看开自己所拥有的朋友、财产、美德与个性等,我们就不会害怕死亡了,不是吗? 所以我们发明了死亡和来世的理论。事实上,死亡就是结束,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不想离开熟知的事物,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著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并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了恐惧。因为未知的世界不是已知的心智所能理解的,但是这个充满已知事物的心智却告诉自己说:“我 要结束了。”所以死亡才令他那么恐惧。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可往往又少人愿谈,甚至成为禁忌。我们对死亡的了解,大多从亲人的离世开始。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人人都会有对死亡的恐惧,可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思考死亡问题。我从童年开始有死亡恐惧,到大学通过理性思考,才真正超越了恐惧。一、童年经历 爸爸排行老二,可我从来没见过伯父,这在我小时候,一直都是个疑问。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去问奶奶,奶奶说:“你伯伯去西天取经了!”其实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奶奶说完就不理我,我也不敢再问。 第一次直面死亡是在七岁,那年我太爷去世了。太爷已经八十八岁高龄,或许这是喜丧,没感受到大人的悲伤,我自己也没什么难过或害怕的感觉。只记得办完丧事后,我像以前一样去邻居家里玩,可那些人家远远看到我,就赶紧关门,这让我感到伤心,所以印象深刻。 直到十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才让我对死亡感到恐惧。那时候我读三年级,邻村发生了一件杀人案。死者和凶手都不满十八岁,男孩在河边的竹林里,很残忍的把女孩杀了。男孩和女孩是邻居,至于案发原因,流传着很多种版本。 这件事情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每当我听到别人家办丧事传来的声音,心里会害怕得要命。但凡与死亡有关的东西,我都害怕听到或看到。甚至晚上远远看往那个村子的方向,我心里都会感到恐惧。 这种恐惧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读完小学。那几年,我从来不敢晚上出门,甚至大白天也不敢经过那条村子,更不敢去那条河边。小学毕业后,我离开家到镇里上学,河边却成了周末回家的必经之路。开始的时候,我要有伴才敢回家,时间长了,那种恐惧感才慢慢变淡。 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似乎太大了,我想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凶手是我认识的人,他是我一个老师的小儿子;二是凶杀现场是我不时会经过的地方。这让我感受到了死亡原来离自己很近,甚至有生命受到威胁的感觉。 再一次面对死亡问题,已经是上大三的时候。那年暑假回家,爷爷生病了,身体越来越差,爸爸说经常会看到爷爷在哭。当时我心里就在想:“为什么爷爷到了七十岁,面对死亡,还是那么看不开呢?”假期结束后回到学校,就到图书馆去寻求答案,找到了一本叫《西方死亡哲学》的书,开启了我对死亡的理性思考之路。 二、《西方死亡哲学》 《西方死亡哲学》是武汉大学教授段德智老师的著作,初版在九十年代初一面世,就引起国内外的轰动,成为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国内外很多高校开设死亡哲学、生死学和生命教育等课程,都会将这本书作为教材或必备参考书。 以我当年的水平,根本看不懂这本著作。记得当时在我心里留下印象的只有一位哲学家,那就是伊壁鸠鲁,只因为喜欢他的一段名言:“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 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 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这段话我读懂了,让我第一次从理性上,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 段老师在书中说:“ 在死亡未到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 ,这就是我们从伊壁鸠鲁的哲学中所能获取的最重要的‘教养’,这也就是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的全部死亡哲学”。对此我深以为然,对待生死问题,我们就应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 三、庄子的生死观 或许对当年的我来说,看完《西方死亡哲学》、《苏菲的世界》、《哲学的故事》、《周易》和《庄子》这些书后,相比较而言,最喜欢的还是《庄子》。所以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庄子》,考研的专业也选择了中国哲学。 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我关注到了庄子的生死观。在中国哲学家中,庄子对死亡问题讨论得最透彻,他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在庄子看来,普通人都贪生怕死,可根本没这必要,因为很有可能人死了,反而会后悔自己的贪生行为,就像丽姬后悔自己当初哭泣一样。更何况生未必乐,死亦未必苦,甚至有可能死后之乐,连做皇帝都比不上的。 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不了解死后的情况,这是对未知的恐惧。如果明白了生死的本质,就不会贪生怕死,面对死亡,也不会过于悲伤。 在《庄子·至乐》篇,记载了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面对惠子的指责,庄子解释说:“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悲伤呢?可是观察到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亡,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因此, 人之生死,犹如气的聚散。生死的变化,就像日夜交替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用冯友兰的话说,庄子这是“以理节情”,用理性的思考来节制和超越感情。 虽然我们作为普通人,无法真正做到像庄子一样的超脱,但这种理性的思考,确实有助于超越对死亡的恐惧。至少对我来说,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思考,在之后每次面对死亡问题,都不会再有恐惧。 附:《庄子》相关原文: 1、《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2、 在《至乐》篇,庄子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通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3、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4、《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5、《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2017 年7月28日16:57于紫筠居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因为对生渴望,所以对死恐惧,一个厌世的人,就不会再恐惧死亡,反倒是害怕活着。我曾经目睹过一个从九楼(后来听说的)跳下当场身亡的现场,没有看到整个过程,只是听到身边轰的一声响,转过身来,惨象已不堪入目,说真的,转眼看到的那一刻我是很平静的,等报了120报了警,缓过神来时心里才感到有点莫名的难受。多年后我一直在想,一个人敢选择从9层楼跳下来的死亡方式,为什么没有勇气活着?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

那人为什么渴望活着呢?我觉得:

一、活着的机会只有一次,而且机会相当难得,听说好像是在多少亿万个竞争对手当中,脱颖而出才能来到人间的。活完这一次,就没有下次了,哪天不小心睡着了,真的要睡很久很久,几千几万个年头,永不苏醒。既然来都来了,好歹都得好好过。所以,要珍惜生命,爱护 健康 。

二、太多的 情感 牵绊,生你养你宠你牵挂你也打骂过你,为你欢为你愁为你操劳一辈子的父母,还有你生下来要咬紧牙根养下去的儿女,跟你一起经风历雨的爱人,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这个情那个爱,真的割舍不下,你很难做到一走了之,你愿意让他们伤心吗?

三、心愿未了,既然只有一次,也既然来了,要活成哪个样,总得有个愿望,揣个梦想吧?不求发个光发个热,想要的那种生活,该得拼一拼,该得努力一把,至于成功与否,尽力了,也不枉走一遭,人活争口气,梦想还没实现,心愿还未了却,怎愿逃离?

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生命就像一段曲,时而忧伤时而欢快,时而沉郁,时而悠扬,只有这样才动感动听。因为有了酸甜苦辣,有了悲欢离合生命才健全,人生才多彩。

不知你是否看过《寻梦环游记》?最近我看了三遍。比去年第一次看时感触更加深刻一些。人的一生至少要死三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

第二次是下葬的时候,他们宣告你已不复存在…

第三次是被最后记着你的世人遗忘,于是整个宇宙都将和你无关,你才真正的死去。

这是电影《寻梦环游记》传递给我们的最重要最深刻的思想。只要我们不曾忘记,我们所爱之人就不会消失。我们终于不必再惧怕死亡的来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而人类的记忆,就是对灵魂的延续。我们的灵魂将在生者的记忆中延续。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

而中国人是最忌讳谈及死亡的,可越是忌讳死亡,越是恐惧死亡。而寻梦环游记把死亡描述的很温暖而明快。只有当最后一个人把你遗忘,你才迎来了最终的死亡。

我想起了五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叫做《比恐惧更强烈的 情感 是勇气》。活着要具有 探索 一切的勇气,包括对生活未知的勇气,对 情感 的勇气,以及战胜挫折与疾病的勇气等等~

勇气是我们活下去的最强有力的底气与自信。但请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别让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毁了现在该拥有的美好生活~

这道题和人类的脑结构有直接关系。

人类的脑由三部分构成:爬虫脑(脑干)、古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和新人类脑(大脑皮层)。

爬虫脑:主要掌管我们的心跳、呼吸等自主神经系统,而且也是人类无法用意识控制的,例如你能控制自己的心跳次数吗?你能控制自己的血压吗?

古哺乳动物脑:这是一个掌管人类情绪和记忆的神经系统,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为什么人类对死亡感到恐惧,这个问题就是边缘系统控制的,边缘系统中有一个名为“杏仁核”的区域,就是恐惧感产生的神经系统,这个神经系统天生就是一个神经回路,不需要后期培养,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存在杏仁核,所以人类和动物一样,基本情绪都是四种:喜怒哀惧,因此动物也对死亡充满恐惧。

这种恐惧感表现为对同类尸体的恐惧,和对死亡的恐惧,根治于基因中,无论人类进化多少年,这个基因一直完整保留在杏仁核中。也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造成的,掠食动物对杂食动物和食草动物的生命威胁,培养出了生存的预警系统,例如草原上一只羚羊可以很远距离就发现狮子,然后发出预警,然后心跳加速,做出逃跑行为。再例如猫和老鼠之间,也是嗅觉发出预警,不是视觉!为什么狗的鼻子很灵,这就是哺乳动物的生存法则造就的基因,是天生的。

新人类脑:也就是大脑皮层是人类所特有的,主要管理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都不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也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只有人类具备这个功能,这就是大脑皮层的杰作。

医务工作者、殡仪馆的工作者或者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死亡的恐惧感比一般人要弱,这就是大脑皮层工作原理造成的,能够利用理性思维对死亡的恐惧感进行“脱敏”,减少恐惧感。

最后解释一下自杀现象,人类的古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会使人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感和躲避死亡的本能反应,那么自杀是怎么回事?那就是掌管人类的理性思维的大脑皮层出现了故障,例如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皮层会逐步丧失活化,思维变得偏执而顽固,进而逐步导致行为脱离边缘系统的控制,造成“不怕死”这种现象,之前还会出现自残等行为,怕死、怕疼、怕危险等这些本能反应逐步丧失。

总结一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感是边缘系统造成的,是哺乳动物的本能反应,而蚂蚁(爬虫脑)这些非哺乳动物对死亡的恐惧感就要差,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从低级的爬虫脑到古哺乳动物脑,最后历经几百万年进化到大脑皮层,边缘系统随着人类的进化不断缩小,大脑皮层面积不断扩大,尽管如此边缘系统至今为止仍然无法完全退化,而且基本上不可能完全退化,生存的本能拥有根治于我们的基因中!

对死亡感到恐惧,一是因为你想活着,你不想死?

就像你爱着一个人,因为你爱她,所以才怕失去她。如果有一天,你不爱她了,那就一点都不怕失去她。

所以说,正因为你对生活还有热情,你还不想死?所以对死才感到恐惧,如果你感觉生活毫无希望的时候,再也没有出头之日的时候,你就不会怕死了。

二是死亡这种事不能学习,也没有办法获得经验,所以才感到恐惧。

其他一些事物都可以靠学习去获得经验,在经验丰富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但是死亡这种事,没人教授经验,因为有经验的人已经死了。但是又不能靠自学,所以说我们根本无法获得经验,对于没有经验的事物,多少都会感到恐惧。

人死之后,将归于何处?是精神和肉体同时的幻灭消失,还是栖居于宗教道法所描绘的另一个空间?这是千古难题,而且恐怕永难有结论。对死亡的恐惧自古有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渊远流长“重人贵生”的思想渊源。《庄子•知北游》有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太平经》亦有云,“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吕氏春秋·贵生》中有述,”天地之性,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类似论述众多不一而举,无不阐述了“生命可贵,逝者不可追”之遗憾与伤感,“珍爱生命,恐惧死亡”,这种思想也深深植根于文化的脉络,影响着我们人格的形成和情绪喜恶的产生。

人人都无法规避死亡。在死亡面前,人和人之间生而产生的所谓贫富贵贱之分不复存在。道家《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引用“古人有言曰,生之于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古代君王一旦坐拥江山,最期盼的就是练就“长生不老之术”,也是恐惧死亡心理的折射。虽然人人恐惧死亡,但是每个人死亡的意义和价值却却相差迥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 一书中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号召全国人民铭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幸牺牲的同胞,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对死亡的恐惧情结和对生命的珍惜和挣扎在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思想论述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人都有生之本能。在一些人陷入痛苦的沼泽无法自拔或被心理疾病折磨地痛不欲生之时,才会舍弃生之本能,意欲于未知的黑暗和死亡中寻求解脱。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现实,有其深层的心理原因。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在2017年11月一经上映,就吸引了全世界众多观影者的关注和喜欢。影片对于死亡、爱、回忆、铭记的诠释为“恐惧死亡的情结”开出了世上最好的止痛药。诚如影片所传递的箴言和价值观,“死亡其实并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对死亡的人来说,被记住是他们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比生命更永恒的存在。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离开以后没有人牵挂。对于已经生理上死亡的人来说,在世的人对他们的铭记是他们生存的另一种形式。

这也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设置和存在的重要意义。2020年的开端充满艰辛挑战,在全民抗击新冠病毒之战中,涌现了太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对于在此过程中不幸逝去的烈士和同胞我们落下了难忍的眼泪。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今天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 娱乐 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 汽车 、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让我们在这个举国哀思的时刻,用我们的致敬和铭记,和那些逝去的宝贵的生命用爱和追忆联结,祈祷他们的忠魂得以安息。逝者安息,生者珍惜且自强!

人对死亡的恐惧,是来自于人对未知和失去的恐惧。因为人对死亡之后的事是未知的,如果死亡就是你要从你住的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去住,虽然你也没有去过那个城市,你也不了解那个城市,但你却不会很恐惧。

二是对于失去的恐惧,你觉得死亡以后你就失去了所有,包括你的生命,你爱的一切,你所拥有的一切。人对于即将失去都是充满恐惧的。为什么那些自杀的人不会对死亡恐惧,因为他们已不再害怕失去,甚至是失去生命!

其实生与死都是注定的,没有人能够逃得过。你一生下来就是要走向死亡的,人出生就是为了死亡,没人能逃得过,这样想你会不会觉得很恐怖

  • 索引序列
  • 怎样克服恐惧心理写毕业论文
  • 克服恐惧议论文素材
  • 恐惧写毕业论文怎么办
  • 毕业论文恐惧
  • 死亡恐惧分析与超克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