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游戏教育教学》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妙趣横生的游戏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教学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把幼儿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合理运用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智力以及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正确认识幼儿游戏教学。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认知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儿从事游戏活动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体现,都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师要多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要尊重、理解和爱戴孩子,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使之能有效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二.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放手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活动时,提前在教室的图书区准备了许多关于冬天赞美雪花的图书和图片。为了给幼儿奠定升学的基础,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能力,我要求幼儿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来到幼儿园,在图书自选区里举行“我来读”的游戏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这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的方式,孩子们都积极的去挑选了自己最爱的图书和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效的阅读了自己所选的内容,在让孩子有效的参加活动的同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效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利用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幼儿也是如此,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兴趣将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如实的根据课程的需要、孩子的爱好、心理规律等各方面特点,合理设计各种孩子喜欢的游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有效的开展游戏,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去游戏,通过游戏去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想象的思维,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语言活动中讲“记得牢”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做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在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都异常的活跃,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外,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不少新的好奇、新的发现。就拿幼儿最爱玩的吹肥皂泡来说吧,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会纳闷:为什么一吹就会出泡泡呢?为什么吹出的泡泡是圆的呢?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科学道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孩子在发现相同的现象时,就会渐渐的明白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去解释。幼儿的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另外,在幼儿的生活中,往往不会缺乏创造美,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智慧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给予孩子保护,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合理的运用游戏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培养能力。
总结: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教学法,努力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研究现状:众多教师认为将音乐游戏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所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融入音乐游戏是一项良好举措。
1、安吉游戏就是在户外的以运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游戏。安吉游戏”更多是自发性的,开放性的,并且是自己玩的,现在多见于幼儿园的游戏。
一、运用手指游戏教学的现状 1.经过调查研究显示在幼儿园日常活动教学中,手指游戏的使用频率比较低,也有一些教师表示要提高手指游戏在教学中的使用频率。而在教学效果调查中表明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手指游戏的教学效果明显,认为效果一般和不明显的,仅仅只占三分之一。另外在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手指游戏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约一半教师是根据教学需求引入手指游戏,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引入手指游戏仅仅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等活动,这些情况都反映出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会很主动的引入手指游戏。 2.小朋友们的年纪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喜欢新鲜的事物,许多教师对于手指游戏的内容创新不够内容依旧停留在几个简单的动作,像以前教学儿歌时,导致小朋友们觉得无趣没有意思。所以教师们应该注意在编创手指游戏时,使用过的动作在继续使用会导致小朋友们参与时兴致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二、运用手指游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许多老师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手指游戏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对其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不能很好的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的运用,或者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导致小朋友们的教育发展不能更进一步 2.有些老师知道手指游戏对小朋友的成长过程有这不可或缺的影响,也认识到了手指游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运用手指游戏想要提高小朋友们的智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还是运用小朋友们之前做过的手指游戏,或者小朋友们不感兴趣的手指游戏,导致手指游戏在教学中没有起到更好的,令人满意的效果。 3.有些老师注意到了以上两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手指游戏,并且也注意了在内容上的改进,但是并没有做好时间上的安排规划,因此开展游戏的次数屈指可数,不能有效果的锻炼小朋友们的手指,也没有很好的起到效果,就更不能收获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 4.小朋友们喜欢丰富多彩的游戏,有趣的游戏才能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其乐在其中,喜欢上这种游戏。许多教师在带领小朋友们做手指游戏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仅仅只是单一的手指游戏,玩法没有创新,时间一长,小朋友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别说促进小朋友们手指的灵活以及智商发展了
小学英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引导语:开题报告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要懂得一些书写的方法与技巧,想美事小学英语教育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英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 选题的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这门年轻的学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小学中,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很多差异,导致英语成绩很不平衡,甚至两极分化。随着所学语言知识增加,尤其是词汇量,许多学生跟不上进度,挫败感使他们产生厌学、惧学情绪,从而导致了求知心减弱,兴趣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力素质以及英语知识水平的形成和发展。而小学英语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说英语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个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每一位老师心中的'理想课堂。而游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教学理念。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
1、新课标下中国小学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的现状、缺陷以及影响的因素
2、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小学英语课堂游戏运用的原则
(2)通过对各类游戏的分析,探讨游戏如何有针对性地运用在课堂实践中。
3、游戏教学的效果评价。游戏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教学展开。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
(一)研究步骤:
1. 前期准备:明确论文方向,制定研究计划,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际,游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情况,查阅、整理相关评论文章,借鉴前人对于游戏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课题,拟论文提纲。
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的撰写:整合搜集到的研究材料,并及时向指导老师征求意见。
3. 论文撰写: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分析与思考( )以及自己的实习经验,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想法,完成初稿。并根据指导老师意见修改文稿,最终定稿。
(二)本研究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在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游戏教学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文章,了解游戏教学的现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对该论题掌握了部分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缺陷进行阐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接着,着重分析各类游戏,以及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游戏。最后,对游戏教学进行评价。
(三)本研究重点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有关游戏教学理论专著、专题论文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学习,借鉴其中有价值的成果,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根据各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游戏教学的具体做法。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交流和分析,总结经验,推广做法,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列出下一步改进的具体做法。
例证法:
四、毕业论文(设计)提纲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一、 前言
二、游戏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缺陷
(一)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
(二)游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情况
(三)游戏教学存在的缺陷
三、游戏教学运用的原则
(一)游戏为课堂服务
(二)游戏具有全体性
(三)游戏具有灵活性
(四)游戏具有启发性
四、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趣味性游戏,启迪思维
(二)操练性游戏,反复操练
(三)合作性游戏,展示成果
(四)竞赛性游戏,激发潜力
(五)拓展性游戏,融汇贯通
五、游戏教学的评价
六、结语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周建平..游戏教学观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
[2]吴也显. J、学游戏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冷学宝.别让游戏游戏了课堂[J].教育周刊,20070530.
[4]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6]陈伟峰.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的运用[J].教育研究,2010,(11):317
[7]李敏.游戏式教学的教育学批判[J].教育科学研究,200909.
[8]阚瑾.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EB/OL].
[9] apfa born rich, cane Chen water. On our country'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teaching to the [J]. Basic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3 (2) : 14 to 16
[10] QianXiaoXia.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s the key to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J].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2 (3) :-24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本文主要是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主线,能够使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1],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幼儿园中,对游戏化教学模式重视不足,在开设的各种课程中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与幼儿的互动不多,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年纪比较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顾自己讲,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时教师安排一定的游戏,对幼儿的约束力比较大,规定幼儿只有完成了这个游戏才能自由活动,更像是一种任务,使得游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上,大多是以成品玩具为主,幼儿玩一阵子就会失去兴趣,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2]。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
为更好的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应根据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幼儿的对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快乐的学习。
(一)注重引入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
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游戏材料,而不是玩具成品。事实证明,成品玩具只能给幼儿提供一阵的新鲜感,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海绵、小木棍、绳子、泡沫、玻璃瓶等材料,学生会问:这些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甚至会想这些东西像什么。这些简单的物品能够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继而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表演到医院看病的游戏,活动室就是医院,有的孩子扮演医生的角色,有的扮演病人。由教师给他们提供医生所需要的看病的工具,多是一些成品玩具,如:听诊器、针管、白色口罩等。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喜爱,玩的都很尽兴。等到过几天,教师故意将活动室中的针管给拿走。又组织幼儿玩看病的游戏,教师只管忙自己的,幼儿找不到针管就会自己想办法。看到活动室里放的小木棍、玻璃瓶等材料,这时幼儿就会自己制作一个临时的针管。无论他们的制作多么的别扭或者不好看,教师见到一定要对这个作品进行夸奖一番,这是对他们创造能力的肯定。以后教师也可以将听诊器收走,不断的给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3]。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
1、幼儿音乐游戏教学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唱一句,让幼儿跟唱一句的话,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极其枯燥,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枯燥的教学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幼儿园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唱歌,喜欢上唱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先教幼儿丢手绢的游戏该怎么玩,然后在幼儿丢手绢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找朋友》这首儿歌,在游戏中输的孩子应站在所有幼儿所围成的圈里唱《找朋友》这首歌,不会唱的孩子可以跟着播放的音乐唱。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幼儿就学会了《找朋友》这首歌。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以不经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唱歌,比起专门的教授幼儿学唱歌效果更好。
2、幼儿绘画游戏教学
绘画是幼儿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游戏化的幼儿绘画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给幼儿布置一个绘画任务,让幼儿当做作业进行完成,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对绘画学习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以游戏的方式给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绘画。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之一,能够大大增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做完游戏之后,让幼儿将刚刚做游戏的场景用画笔画出来,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幼儿在绘画的时候,脑海中就有了一定的画面,就不再愁画画了。
3、幼儿数学游戏教学
幼儿园教授的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数数或者加减运算,让幼儿对算数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幼儿年纪还比较小,对抽象的数学理解能力还达不到,一般学起来会比较困难,导致幼儿总是以排斥的情绪进行数学的学习。在教授幼儿数学的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4]。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教他们唱儿歌《数鸭子》,让幼儿对数字有一定的熟悉感,然后再教他们真正的学会数数。数自己的手指是教师教幼儿数数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数糖果,教师将一些糖果装到口袋中,上数学课时,从口袋中掏出两个糖果让幼儿回答是几个,回答正确的人可以获得一个糖果。幼儿大多喜欢吃糖,在糖果的诱惑下,都会积极的回答。这样设计数学教学充分锻炼了幼儿数数的能力。又如在教授幼儿识别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数学符号时,先让幼儿用身体模仿大于号与小于号的样子,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身体进行弯曲,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模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奇的动作,最多的是身体弯曲的动作。然后告诉幼儿屁股撅向的那一端总是小的数,这样幼儿就比较好区分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于号与小于号,可以让两个人举着不同的数,让一个幼儿站在他们中间,根据要填入的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进行表演。这样的游戏不仅充满了乐趣,也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创设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
实践表明,幼儿的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富含游戏性因素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游戏设施,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应该注意设施的安全。同时合理利用墙面、地面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科学的生活教学环境。幼儿园的室内设施应该展现温馨、宽松的一面,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放心的玩耍与学习。例如在室内的墙壁上贴上各种卡通小动物的图片,画上颜色绚丽的彩虹,彩虹下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等等。还可以将一些数字贴到墙上,让幼儿在每天的观看中,对数字更加的熟悉。构造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环境,将更有利于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结束语:
在幼儿园进行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轻松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总之,为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幼儿园应用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9):27-28
[2]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0(03):37-38
[3]王春燕,陈倩巧.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7):193-194
[4]钱雨.教育要回归生活 游戏应还给孩子――访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2,12(02):49-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论文
幼儿游戏教育论文
一、杜威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杜威与蒙台梭利的共同之处是,都注重游戏与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且两者都“注意于自由自动、儿童自己教育”。杜威认为游戏与主动作业是幼儿
园的主要活动,幼儿的游戏通常指向一定的目的,幼儿的工作通常带着游戏的态度。“儿童从早期开始就没有全部游戏活动时期和全部工作时期的区别,即使很幼小的儿童,他们也期望一定的结果,而且尝试要达到这样的结果,他们对参与成人的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单就这一点而言,就能达到这个目的。”杜威重视游戏的主动性,幼儿通过游戏与工作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取经验。在这一点上,蒙氏与杜威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的。然而蒙台梭利的思想与杜威的理念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对蒙氏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蒙台梭利运动在美国一段时间的沉寂。“蒙氏受官能心理学的影响,按照先从感觉到观念,然后到观念的联络的方式,将活动中的经验划分得极为细致,蒙氏的每种教具,都有着其特定的目的。”然而,作为自然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则认为游戏应给幼儿带来整体性的经验,注重游戏要立足幼儿的社会与生活经验。因此,杜威更强调游戏中生活与模仿的重要性,儿童通过对周遭生活自主模仿的游戏进行学习,“他们的游戏越多,他们的用具与计划亦越精密,他们的生活亦因之丰富。因为他们所做的游戏,其全局是他们父母日常生活惟妙惟肖的一幅画面,模仿能够养成儿童的习惯、集中儿童的注意、深入儿童的思想。”此外,杜威也强调要创造适宜儿童模仿的环境,为儿童提供简单的游戏材料以及儿童游戏中想象力的作用。这对于今天的幼儿园游戏教育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德可乐利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德可乐利与蒙台梭利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也采用教具为主要材料,让儿童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在其著作《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中,制作了专门的游戏教具,以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并详细阐述了其使用的方法。“与蒙台梭利游戏体系不同的是,他的游戏材料完全取自自然,取自儿童周围的日常用品,这使得他的这套游戏体系具备较强的游戏性。这套游戏教学体系共包括三方面内容:(1)发展儿童视觉的;(2)发展儿童运动觉的;(3)发展儿童听觉的。并在此基础上列入了比较的方法,如要求儿童比较近和远、过去和现在等。他认为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此外,德可乐利在其教材的设计中有着杜威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结合幼儿的社会生活,给予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可以说德可乐利的游戏思想是蒙台梭利和杜威两者理念的结合。当然,德可乐利的游戏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提倡游戏给予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其教具能给予幼儿的经验较为有限,但就其游戏及游戏材料的自然性与源于生活而言,在现今开展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提倡。
三、维果斯基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维果斯基作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肯定游戏的社会文化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游戏就像一个放大镜,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它们。因此,相对于蒙台梭利对于感知训练的强调,维果斯基更加强调象征性游戏中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认为当发展过程中超出了实际的,儿童不能实现愿望时就发生了游戏,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遭遇困难和问题,通过创造性地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获得发展。因此,维果斯基认为幼儿通过象征性游戏进行学习,并促进其思维发展,譬如幼儿在游戏中用木棍代替马这样一个替代物的使用,是幼儿具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过渡的重要体现。而蒙台梭利则认为象征类的游戏只会导致幼儿漫无目的的想象,不利于幼儿内在秩序的形成。相对于蒙氏对象征性游戏的否定,维果斯基强调幼儿游戏中象征性游戏的重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相对蒙氏“我们教师只能像仆人侍奉主人那样地帮助儿童进行工作”的观点,他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应把握游戏中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具备发展适宜性的“支架”。在他的游戏思想的指引下,支架式游戏模式成为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实践中所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游戏教学方式,但在具体运用中,如何防止教育者对幼儿游戏的过分干预与指导,依然需要审慎考虑。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将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与其他几位教育名家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游戏思想与蒙台梭利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创造与想象类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理解,而蒙氏到了晚年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承认创造与想象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尽管如此,在蒙氏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对儿童游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忽视,而导致的.教学方法和游戏材料机械单调的问题依然存在。譬如在蒙氏的教具中,往往只有一种特定的教育目的,以粉红塔为例,大小不同的粉红色立方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将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垒高,如果顺序排错,粉红色的小塔就无法完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幼儿关于体积大小的概念。然而,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幼儿往往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他们不会只是按照教具的功能要求来游戏,除了简单的垒高,他们还会将粉红塔的立方块当作积木进行平铺、垒高和架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蒙氏教具的目的与原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幼儿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采用不同方法来运用教具,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这种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的多元性和蒙氏教具的单一性矛盾,依然是教师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因此,今天在实践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依然需要注意如何在培养幼儿内在秩序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五、小结
纵观蒙台梭利与几位教育名家的论述,其共通之处在于对幼儿自主性的尊重,重视儿童自主自发的活动,认为幼儿能够通过游戏与“工作”自主学习,而这种以游戏为主、以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早期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教育的大纲应该尊重、适合儿童,让儿童在游戏中自主自发地学习与成长,这应该是一种共识。然而,这样的一种共识,在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游戏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缺失和异化,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游戏类型及活动形式单调,游戏内容统一硬性规定、缺乏幼儿自主性,教师指导方式程式化”等问题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无论是蒙氏的游戏教育思想,还是福禄贝尔、杜威、德可乐利、维果斯基等教育家对于幼儿游戏的论述,对于当今的教育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中课程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游戏 渗透 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三)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结 语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教育应通过美与艺术的方式,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寓教于乐”,这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尤为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以引导、探究的方式,实现幼儿个性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体现,而游戏无疑为一种有效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游戏与教育的契合点,让幼儿轻松、愉悦地接受所学知识,本期以“游戏”为引,意图找到游戏与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新课改后,教育局对幼儿园课程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强调全面贯彻游戏化的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为幼儿智力发育与思维开发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同时,也为每位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促使幼儿的个性与能力和谐发展,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因此,在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对于游戏化的教学机制与策略探索还远远不够。对此,在新一轮的幼儿教育改革中,如何全面贯彻幼儿“新纲要”精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是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它关系着幼儿教育教学的成效,关系着幼儿园课程的存亡,关系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学者已经开始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有关现象,并将每个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有机整体。而体育却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认识追求,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改革中,要明确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要注重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思想是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幼儿教育中往往比较重视学习而轻游戏,游戏一直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而没有完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处于一种边缘地带。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游戏化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期唤起幼儿教师对游戏的重视,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加强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一次成功的游戏活动设计是幼儿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是否带有教育性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游戏针对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给予的教学意义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过程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的方式与种类,还应重点考虑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结合是否合理恰当、生动有趣。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乐趣,然而教学目的是隐藏在游戏中的,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发现、体验、收获和运用相关课程知识,促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把握与调控,如在进行数学教学“玩玩分分——感知8以内组成与分解”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吃的这一特点设计“运西瓜”游戏,通过西瓜的运送,幼儿直观地看到原本一块的8个西瓜被分成了两份,向幼儿直观地阐述组成与分解里的“分”与“合”,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让幼儿观看西瓜从一定高的斜坡上自由滚落的有趣情景,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加深幼儿对8个西瓜组合与分解的感受与体会,并在游戏后做详细记录,从中发现与总结8个西瓜的不同分法。一次好的活动设计通常需要多个游戏相组合,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游戏之间动静的合理搭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游戏交替等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营造活跃的游戏活动氛围。 二、创设游戏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以幼儿为对象,多以图像的手法呈现教学内容。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却发现幼儿难以理解与掌握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不熟悉教师所使用的惯用语法。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很难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为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便于幼儿理解的游戏教学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环境创设的作用。 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游戏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师幼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创设多个游戏环境,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参加游戏的权利,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创设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这样对幼儿讲:鸡妈妈有个5个孩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这时提问幼儿还剩几只小鸡?第二天,狡猾的老鹰趁着鸡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又抓了另一只小鸡,提同样的问题,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理解与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构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有促进作用。
论文摘要: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英语基础教育的成效。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从语音理论、节奏感和语调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语音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有声的。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声音后有文字,任何掌握语言的过程都是先会听说后会读写。从牙牙学语到入学之前,人的唯一语言实践是听说(通过模仿)。英语也是如此,语音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些专家研究了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经验表明,八岁左右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外语学习,不与母语学习冲突,效率较高。而且小学生有敏锐的听觉、善于模仿的特点,这成就了他们学好语音的优势。在这形成正确语音语调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语音和语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音。而且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①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口语自然流利,语音、语调纯正地道尤其重要。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要远远超出教科书的知识量,何况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只有英语教师本人具有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自然流畅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工作。 二、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应具有一般教师的素质即个性品质、教学能力、事业心和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应具有较高水准的语言能力,既有深厚扎实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特别是口语能力。 三、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的语音素养 (一)语音理论素养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②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是不能够在课堂上直接讲授语音理论的,但是如果教师本身对这门学科没有很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的话,又怎么能够进行教学实践?怎么能够教学生念好每一个词、读好每一句话呢?所以,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语言现象,教师应该做到了然于胸。比如:对于有些难发的元音,长音要足够长,圆唇音要足够圆,扁唇音要足够扁,还要注意双元音中间的滑流音,等等。教师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正确的英语语音理论,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学生看清楚口型、听清楚发音,从这两个方面来模仿,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音基础。再如发双元音时,会有唇形变化,像发〔au〕音时,嘴唇是先张大然后缩回变圆唇且唇稍向前突出。还有辅音,英语中的辅音很容易受到送气的强弱和用力的大小的影响,这尤其需要教师能够很准确地给学生做出示范,帮助他们辨别其中容易混淆的或者出问题的音。比如〔w〕和〔v〕,发这两个音的时候都要用力,但是前者是圆唇,后者则是上齿轻触下唇,略微露出门牙。再比如,由于受到地方音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学生易将〔l〕和〔n〕搞混,所以就会将life〔laif〕读成knife〔naif〕。另外,很多学习者都知道当定冠词the置于元音字母开头的单词前时,其发音由〔?奁?藜〕变音为〔?奁i〕,但是深入学习后就知道,实际上在两个词之间还要添加一个〔j〕音,像是the earth的音就是〔?奁ij?谡?藜?蘼θ〕,in the evening的音就是〔in?奁ij?谡i?蘼vni?耷〕。这些现象虽然对词义和使用没有十分的影响,但是对于学好英语却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中注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我们在说话或朗读一个句子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每一句话里所出现的一系列音节都有轻重、长短、高低、快慢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交替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节奏(rhythm)。③ 例如:He ?谡plays ?谡basketball ?谡every ?谡morning. 1 23 4 56 7 89 这句话汇总有九个音节,其中第2、3、6、8是重读音节,其它的是非重读音节。朗读中,重读音节要念得长些、重些、慢些,非重读音节要念得相对短些、轻些、快些,因此声音就有响亮清楚的差别,这样自然形成的奏中轻重、高低、快慢的交替就构成了英语的基本节奏。 英语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英美人在说英语的过程中很讲究节奏和韵律。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④这种绝对不是只把单个的音或词准确地念出来,而是要将单个的词连成句,再顺畅流利地表达出来,并进而讲求节奏。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英语的语句,总是由节奏群(rhythm group)组成的。节奏群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诵时把音节合成一组一组地念出来。这样一组一组的音节群就被称为节奏群。例如上面的例句就是由四个节奏群所组成,每个节奏群里都有一个中读音节作为主体。例如,第一个节奏群he ?谡plays中的〔pleiz〕,第二个节奏群basketball中的〔?谡b?藁s〕,第三个节奏群every中的〔?谡ev〕,第四个节奏群morning中的〔?谡m?蘅?蘼〕。重读音节是构成节奏群的主体和基础,它跟非重读音节是交替出现的,而且重读音节之间的时距大致是相等的。英语句子由一个或者几个节奏群构成,每个节奏群的时值相当于音乐中的一个节拍,教师可以用击掌或者用尺子敲打桌子等一些体现节拍的手段,让学生有节奏地进行练习。以下是常见的英语句子节奏类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最基本的因素。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流利的发音,以达到能正确地听懂别人的谈话和通过说来表情达意,进而促进读和写的能力的发展。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语音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没有学好语音,不会诵读,也就难以朗读单词和句子。学生学习英语出现两极分化、掉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未学好语音,没有过好语音关。因为学生语音未学好,发音不准,听音能力差,不仅学不会口语,甚至连听课、记单词、读句子都有困难,从而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学习,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提高语音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听得懂、说得出、用得好呢?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语音学习策略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之一。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二级语音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目标来研究如何搞好语音教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学会规范的发音,发展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以下是我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语音教学策略:1、培养意识策略 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的首要条件。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经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形成了汉语语音的习惯,当他们初学英语语音时往往按汉语的发音去听和发出英语语音。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分析比较,培养他们英语语音的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发音纳入英语语音系统,从而正确地感知和复现外语语音。例如,有位学生在初学英语时用汉字注单词的音,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没有立即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他(怕产生负面影响,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而是在课后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他用汉字注的音分别把单词读了一遍,他听了以后自己先笑了起来(因为听起来很怪),立刻用橡皮把汉字擦去了。从那以后他课上、课下总是在认真地听、努力地记,最终模仿出了一口纯正的语音语调。2、模仿练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学习英语发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模仿能力强,你怎么教,他就怎么学,不需要作任何讲解。 模仿练习一般分三个步骤。 ①听音。 听音是学习语音的第一步。应该让学生多听音,教师何以提供原声语音资料,使他们接触和学习地道的发音。当然课堂上听的最多的是教师的示范发音。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发音要准确、规范。只有在听清楚、听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模仿,也才能模仿得对,模仿得准确。在教学中,为了让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都能听清、听准,我经常是“走着教语音”,有时在教室前面说一遍,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让学生转过身再说一遍。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为正确模仿发音打下基础。 ②模仿。 模仿时可采取集体模仿和个别模仿。集体模仿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音器官,增加学生的模仿机会。个别模仿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模仿有错,给予及时的帮助纠正。 ③仿说。 在听音、模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仿说,这可以通过朗读、日常的听说等练习来进行,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3、总结归纳策略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过程。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学得快,忘得快”,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听和模仿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总结、归纳语音规律,帮助学生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总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去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组合与音素发音的规律,培养学生遇到生词就能根据其拼写正确发音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例如在外研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第五课Sounds教学中,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听懂、判断出[ai] [au] [)i]三个双元音,我设计了三首小诗,让学生欣赏,判断小诗含有哪个音并说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听的非常认真,结果他们不仅能说出所含音,还能根据读音规律读出小诗,超出了预期的效果。4、整合资源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要一味追求单音的准确性。还指出:英语有不同的口音,如:英国口音、美国口音等。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基本掌握一种口音的基础上,适当接触不同的口音,为他们发展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寻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语音材料。教师将这些资料重新整合,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设计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语音训练活动,帮助学生练习语音。在教学中,我通过说 chant和绕口令,帮助学生练习单音音素的发音及重音;通过教唱英文歌曲、学说歌谣和顺口溜,练习连读、节奏和韵律。这样就能将枯燥的、机械的听音和模仿练习变为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音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乐于模仿和善于模仿、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和学习策略。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口语的基本物质单位。而学习策略是学生成功学习的保证。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中外英语教师口语课对比研究
摘 要: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外英语教师的素质差异和在英语口语课上的优劣势,指出中外英语教师上英语口语课各有优势,应充分发挥中外教师的优势,努力克服其劣势。同时,中外教师应相互学习、互通信息,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应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学生的需求、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将口语课上成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实践课。
关键词: 中外英语教师 教师话语 语言实践 对比分析
Abstrac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nglish teacher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oral English class, pointing out that Chinese and foreign English teachers in English class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 trying to overcome their disadvantages. Meanwhil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exchange inform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education, should be aware of their own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needs of students, hobby,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language will be a true student on Oral lesson Center of language practice class.
Keywords: Foreign Teachers of English Teacher Talk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anguage practice
一、中外英语教师的素质差异
1.英语水平
教师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教师的英语理解能力、会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音语调、对外国习俗和文化的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及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合作、协商的能力。毫无疑问,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他们的语言能力强于中国的英语教师,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是中国的英语教师所无法可及的。但是,中国的英语教师在学习语法、分析句子结构方面比外籍教师要强,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比外籍教师更透彻、更细腻。外籍教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虽强于中国的英语教师,可他们不及中国的英语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其它方面的情况,他们对中国的国情也不甚了解,教起书来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很难提高。
2.教学效度
教师教学的效度是指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写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再根据教学计划写出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的教案或讲稿,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由于中国的英语教师比外籍教师更能领会中国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他们的教案比外籍教师的教案更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有较高的教学效度。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外籍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比中国的英语教师采用的更灵活、更先进,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更有趣,而且外籍教师更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其教学的效度也许比中国的英语教师的更长久。
3.文化素质
中国的英语教师对外国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了解的渠道也不多,绝大多数教师仅能从书本上或大众媒体上去了解外国文化,很少有切身体会。而且即使有了切身体会,由于时间有限,他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了解所有的外国文化,因而他们对外国文化的理解难免有偏颇之处,很难将外国文化真实而全面地展现给学生。外籍教师对自己本国的文化理解较深、也较透,他们介绍的外国文化较全面、真实,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围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
4.课堂组织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包括学生座位的安排、黑板摆放的位置、课堂活动的分配、要求的简单清楚明了、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所提问题的广泛性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教师还应具有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教师应充分利用仅有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主动学习,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成为课堂活动和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获。中国的英语教师在课堂组织方面比外籍教师要严谨一些,如:他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守纪律、举手发言、不能随便进出、不能抽烟等,培养学生从小就学会尊师重教、遵章守纪、举止文明。这不仅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大有益处。笔者发现,许多外籍教师在课堂组织方面不如中国的英语教师严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较随意地发言、走动,学生甚至可以与教师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样的课堂看起来也许有些松散或无秩序,但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他们更具有创造力,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5.个人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指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技能、自信心、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言谈举止、教学方法等。无论是中国的英语教师还是外籍教师都应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绝大多数的中国英语教师,其个人素质与外籍教师相差不大,他们在工作上沉着、大胆、热情,且具有一定的幽默感;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遇事能处之泰然,能随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会因事而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完成;他们能与学生友好相处,富有同情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给他们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中国年轻的英语教师能大胆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尝试先进的教学手段,勇于开拓,努力进取。外籍教师的教学方法比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一些,他们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也更愿意采用赏识教学法,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外教的这一方法目前已被一些中国英语教师所采用,效果甚佳。
二、外籍教师在英语口语课上的优劣势
1.英语是外籍教师的母语,就英语本身而言,外籍教师不会有任何困难,他们可以十分流利地说英语,且语音、语调较好,这是很多中国英语教师所不能及的。
2.外籍教师本人就是一个谜,学生对他们有一种新奇感,他们不仅肤色与中国教师的不一样,其谈吐风格、为人处世的方法、宗教信仰等都与中国教师有很大差别,他们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十分陌生而新颖,学生对他们感兴趣是自然的事。
3.外籍教师无疑是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英美文化最好的老师和榜样,他们的存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他们对本族文化的了解深而远。通过与他们交谈,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许多有关外国文化的知识,还能体会到与外国人交谈的新鲜感和乐趣,只要能将自己的观点、想法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此外,外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比中国的英语教师更灵活,他们常常在口语课上添加一些与课文无关但又十分有用的内容,如介绍国外节日、宗教习俗、谈论日常琐事、流行歌星、流行音乐、新闻人物、时势政治等,学生对这些话题十分感兴趣。通过谈论这些话题,学生不仅学会了该怎样去谈论、理解它们,而且觉得自己与当前社会的距离拉近了,与外籍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此外,外籍教师通晓自己的母语及文化,讲起课来得心应手;有的外籍教师还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个人魅力,他们幽默、诙谐、友好,很受学生的欢迎。
4.外籍教师最大的劣势在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教学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培训、教学培训,常常将英语口语就成了英语听力课;由于外教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口语难免有“乡音”,学生会听不懂。此外,有的外教说得太快,学生跟不上等,这诸多因素影响了外教语言优势的发挥,也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效果。
三、中国英语教师在英语口语课上的优劣势
在英语口语课上,中国的英语教师主要有四大优势。首先,他们比外籍教师更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他们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需求更了解;其次,他们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把握得更准确,理解得更透彻、更到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再次,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更了解,能将中外文化的区别讲得更清楚、明了;最后,在必要时他们能用母语向学生解释一些难句和语法点,这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重要。中国的英语教师在英语口语课上的劣势是:他们的英语水平不及外籍教师的高,语音语调不及外籍教师的好;他们对外国文化了解得不多,了解的渠道有限,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没有外籍教师深刻和透彻;他们的教学方法不及外籍教师的灵活,课堂活动缺乏多样性等。
四、结语
中外英语教师上英语口语课各有千秋,中外教师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国的英语教师应尽量多查找信息和资料,弥补自己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足,外籍教师应尽早熟悉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等,以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外教师的优势,努力克服其劣势。中外教师在上英语口语课时应改教师“教英语”为学生“学英语”,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口语课应“以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导演,还应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演员。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Porter,Richard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Littlewood, and Second Language 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3]Krashen, Input Hypothesis[M].Longman,1985.
[4]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胡青球.优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b,(1).
首先,幼儿园语言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很多幼儿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依然按照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进行学习,针对所有的儿童开展统一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模式。幼儿的个性已经基本形成,有的孩子活泼开朗,有的孩子文静内向,对于这两种儿童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语言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依然采取一刀切的语言教学方法,使得孩子的语言能力难以得到发展,一刀切的语言教学模式会让原本活泼开朗的幼儿更加爱表现、爱参与,使得原本文静内向的幼儿更加沉默甚至自卑。另外,很多幼儿园教师认为教学依然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尤其是针对幼儿开展的语言教学。这导致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依然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给幼儿创造一个语言交流和沟通的生活情境,导致孩子的语言学习止步不前。甚至有的幼儿园教师拒绝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不愿意借鉴和掌握新的幼教方法,不能开展吸引幼儿注意力的语言教学,使得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其次,幼儿园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我们在提倡新的幼儿园语言教学理念时依然承认传统的幼儿园教学在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上是大有帮助的,但是传统的幼儿园语言教学理念方法过于单一,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大多是讲故事、看图说话、组织谈话活动等。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讲故事还是看图说话,其载体大多是静止的,难 以适应幼儿的心理需求和要求。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更喜欢直观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听故事或者看图的方式进行语言教学会使孩子产生厌烦和厌倦心理,幼儿的好奇心如果不能得到激发,他们自然就没有兴趣进行语言学习。目前来说,很多幼儿教师掌握多媒体的能力不是很好,制作出来的课件或者呆板、无趣,或者过于花哨和形式,导致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是模糊了语言教学的重点。最后,幼儿园语言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误区重重。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很多教师会遇到孩子发音不准确的问题,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发音,他们认为如果幼儿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那么就是没有真正掌握语言知识,所以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发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和挫伤,长此以往,幼儿会变得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语言学习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