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研究论文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研究论文

文 |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李克强教授

来源 | 汽车 专家咨询委

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 汽车 作为这些新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正在加速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而智能网联 汽车 将成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和依托。

世界各国加速推进智能网联 汽车 的创新发展,但 汽车 主要制造国家尚未对产业和技术发展道路形成统一认识,中国也没有成功经验和既定道路可以借鉴。因此,有必要立足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要求,并结合我国国情, 探索 并实践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发展方案。

一、国外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战略现状

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 汽车 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在推动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 探索 性工作, 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

在美国,凭借政府产业规划和项目引导,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起步早,伴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整体部署而快速发展。自2016 年以来,美国交通部制定并不断更新发布自动驾驶战略规划,2020 年1 月份公布了《确保美国自动驾驶 汽车 技术的领导地位:自动驾驶 汽车 》,提出整合交通部、司法部等政府部门在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职能, 以更高效地推动智能网联车辆实践应用。

在欧洲,政府及产业界正加强跨国家和地区的自动驾驶联合示范, 探索 道路智能化发展。2018 年5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通往自动化出行之路:欧盟未来出行战略》,明确到2020 年在高速公路上实现自动驾驶,在城市中心区域实现低速自动驾驶;在网联应用上,到2022 年,欧盟所有新车都将具备通信功能。此外,为深入分析技术实现路径,促进各国联合推进,欧洲道路交通研究咨询委员会在2019 年3 月发布新版技术路线图,对网联式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路线进行规划, 以此作为其后续产业发展和部署的重要依据。

在日本,2014 年内阁府就制定《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 自动驾驶系统研究开发计划》(SIP_adus),旨在推进政府和民间协作,重点是基础技术与协同式系统相关领域的商业化开发。2019 年,SIP_adus 进入 阶段,将自动驾驶与未来智能 社会 (Society )的协同纳入重点方向。同时,日本也在对《道路交通法》、《道路运输车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避免对新兴技术造成阻碍,营造有利于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 探索 与实践

为加快建设智能 汽车 强国,实现 汽车 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也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加速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示范应用等方式加快推进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

2019 年9 月,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智能网联 汽车 (智能 汽车 、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 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2019 年12 月,工信部对《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未来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的量产规模、能力水平和商业化应用范围等发展目标。2020 年2 月,发改委等11 部委联合印发《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建设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的发展方向和实现智能 汽车 强国的战略目标,清晰规划了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等六大体系重点任务,对智能 汽车 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发展路径具备以下特征:结合中国优势与产业发展趋势,通过优势产业的协同带动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 探索 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的发展路线;以 汽车 为核心,实现 汽车 、交通与智慧城市共同发展的智能网联 汽车 新型体系架构。智能网联 汽车 系统架构的变化,将打破传统 汽车 产业垂直的产业链结构,呈现出网络化、扁平化特征和平台化的发展趋势。构建行业基础平台并集中突破,将有效推动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的协同发展, 形成发展合力。

因此,在符合中国的基础设施标准、联网运营标准和新体系架构 汽车 产品标准的前提下,建立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信息物理架构,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特征,以车载计算基础平台、智能终端基础平台、云控基础平台、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平台等五大平台为载体,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创新发展道路。

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链的核心关键节点集中体现在五大基础平台及其共性技术领域。这五大基础平台的建设将是未来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中的高端核心组成部分,为不同企业产品研发提供跨领域的共性交叉基础模块、中间组件和通用平台,将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加速产业协同创新。这些关键节点的突破,将形成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战略安全的“护城河”,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智能网联 汽车 乃至智能 汽车 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三、未来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建议

基于上述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的 探索 与实践工作,结合我国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战略,对未来智能网联 汽车 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产业优势,发展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 区别于传统 汽车 产业,智能 汽车 发展具备明显的本地属性,其发展路径依赖于本国的产业基础,并受到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基础设施和交通场景等的影响。因此,需要依托我国在道路交通设施、无线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定位和路网地理信息等方面建设优势,开展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基础前瞻技术研发,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 汽车 基础设施体系,从智能化路网设施、车用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时空服务、车用基础地图和大数据云控平台等角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我国智能 汽车 在网联化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演进特色。面对 汽车 智能化与网联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将建立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信息物理系统架构,协调以智能 汽车 为核心的各类复杂系统问题,真正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2.突破共性技术,推动基础平台建设。 伴随着技术的跨界融合,智能 汽车 产业面临大量基础前瞻技术与共性交叉技术挑战,如何攻克相关挑战也已经成为各国智能 汽车 产业的竞争焦点。当前,我国正在通过智能计算平台、新型智能终端、云控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及定位和信息安全等基础平台建设,加速共性技术突破。上述基础平台是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的重要特征,也是智能 汽车 的支柱“新型零部件”。因此,需要攻克智能 汽车 底层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五大基础平台,为不同类型企业产品研发提供跨领域的共性交叉基础模块、中间组件和通用平台,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加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3.挖掘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发展平台。 智能 汽车 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的特征决定了其技术无法由单一行业或企业完成,需要形成跨行业发展合力。发展好智能 汽车 需要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加强开放合作、协同研发。在创新主体 探索 方面,我国支持建设了国家级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中心,组建产业联合体和联盟,培育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平台等新型市场主体,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密切 汽车 制造、信息通信与互联网等领域骨干企业相互合作,形成跨产业协同机制,有力提升我国智能 汽车 创新能力。未来,需要进一步集中力量突破智能 汽车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智能 汽车 基础试验条件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撑我国智能 汽车 行业发展。

4.重视示范应用,打造多层次示范体系。 测试验证与应用示范已成为智能 汽车 功能开发、技术验证及认知提高不可获取的环节,可以有效加速技术研发进程与产业化步伐。因此,鼓励支持智能 汽车 测试评价技术、特定场景应用、封闭区域出行服务、示范区建设与评价和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形成覆盖仿真测试、道路测试及特定场景示范到大规模城市级综合应用的多层次立体式示范体系,支撑我国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未来,以北京冬奥会和通州副中心智能交通、雄安新区智慧城市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开展智能 汽车 示范运行,呈现智能 科技 成果,打造“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加速产业应用步伐。

5.破除应用挑战,加速智能 汽车 市场化步伐。 智能 汽车 给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面对车辆控制权的切换和自动驾驶的出现,一方面,我国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及产品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众多挑战与空白;另一方面,伦理道德和数据安全等问题也都将长期伴随智能网联 汽车 的发展,甚至对商业化推广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面对上述智能 汽车 应用的挑战,需要继续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认可认证、加强产品管理,以及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努力破除发展障碍,培育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同时从组织实施、扶持政策、人才保障、国际合作和发展环境上加强保障。这些措施,既能体现我国大力发展智能 汽车 的决心,也将有效打消消费者对智能 汽车 的诸多疑虑,提升 社会 接受度,最终形成利于智能 汽车 产业发展的良好 社会 环境。

李克强教授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 汽车 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智能网联 汽车 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李克强教授长期致力于 汽车 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1项,行业 科技 进步特等奖1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新能源 汽车 月度数据监测报告》

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全球同步发售

邮箱: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1月 汽车 销量下降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10月新能源遭遇腰斩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9月十五连负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8月六大细分市场齐降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7月新能源 汽车 负增长

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5G时代的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多处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环节,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也呈快速增趋势。从投融资看,股权投融资数量减少,IPO数量增多,产业正在向成熟阶段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四维图新(002405)、海格通信(002465)、凯龙高科(300912)、华域汽车(600741)、科大讯飞(002230)、上汽集团(600104)等。

本文核心数据包含: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游行业有:感知系统制造业,包含摄像头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高精地图与定位系统设计行业等;控制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算法设计行业、芯片制造业和操作系统供应业等;通讯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电子电器架构制造业和云平台设计行业。

产业链中游行业有执行系统制造业和整车制造行业,执行系统行业中包含了ADAS系统、智能中控和语音交互等的设计和制造行业。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行业,包含有开发测试业、出行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等。

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诸多企业,并且我国国产企业已经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完成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中科创达、德赛西威、路畅科技、科大讯飞、傲硕科技、东软集团等。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现状

——总体情况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颠覆性改变,大批互联网公司涌入国内市场,以跨界合作方式切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开始研发、测试和推出智能网联车型。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各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大部分生产环节,从而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根据iResearch统计数据,2016-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呈现连续上涨趋势,2020年产业规模增长到了2556亿元,同比增长。

——上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上游行业包含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制造业。不过在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中,上游环节最重要的是感知系统。当前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传感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则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端元器件。

在车载摄像头市场方面,据统计,2015-202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32%。

在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方面,24GHz目前大量应用于汽车的盲点监测、变道辅助,2015-2019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约为57亿元,同比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航规模增长到75亿元。

在激光雷达市场现状方面,激光雷达被认为是汽车市场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和运行的关键部件。该技术是光检测和测距的简称,它使用激光计算物体的距离,这些激光的光脉冲会生成这些物体的3D信息。

2016-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亿元扩大到亿元,2019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超过2016年的2倍。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亿元。

——中游情况

从执行系统中最重要的ADAS系统市场现状来看,ADAS系统主要的功能在于感知道路环境以及做出相应决策上,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ADAS市场增长迅速。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和突破,ADAS系统应用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开始推广。

而规模经济优势助力厂商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ADAS系统市场的增长。2016-2019年中国ADAS系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ADAS市场规模约为542亿元,同比,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到800亿元。

在智能联网汽车整车方面,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AI智能下的汽车产业裂变——中国汽车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报告(2019)》,2018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相较2016年增长近5倍;

2018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相较2016年增长15倍。《报告》预计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渗透率将达到。初步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销量约为1306万辆。

——下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下游应用端主要包括有出行、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场景,在出行场景、物流场景等领域我国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例如滴滴出行利用自动驾驶车辆在收集路测数据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

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系统部件以外资占主导

目前全球ADAS系统集成商主要由海外零部件巨头垄断,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等,全球前五名的系统集成商占据超过65%的市场份额。

从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的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份额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外资企业,根据赛迪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德国博世、德国大陆和日本电装的市场份额占比位列前三位,分别占比为、和;而前十名企业中中国国内企业数量稀少。

政策加码,市场前景广阔

2015-2021年随着5G的不断普及,国内为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打通汽车、通信、交通等各方面关联方,协同发展。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预计也将呈现连续增长趋势。到2026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5859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包括车辆本身状态感知、道路感知、行人感知、交通信号感知、交通标识感知、交通状况感知、周围车辆感知信息。(2)无线通信技术 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提供即时的互联网接入。(3)智能互联技术 当两个车辆距离较远或被障碍物遮挡,导致直接通信无法完成时,两者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路侧单元进行信息传递。(4)车载网络技术 目前汽车上广泛应用的网络有CAN、LIN和MOST总线等,它们的特点是传输速率小、带宽窄。(5)先进驾驶辅助技术 先进驾驶辅助技术通过车辆环境感知技术和自组织网络技术对道路、车辆、行人、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等进行检测和识别。(6)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是指在一定准则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多源信息分析和综合以实现不同应用的分类任务。(7)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接入网格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在应用中,每辆车及其车主的信息都将随时随地地传输到网络中被感知,这种显露在网络中的信息很容易被窃取、干扰甚至修改等。(8)人机界面技术(HMI)人机界尤其是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和触摸屏技术,在全球未来汽车市场上将被大量采用。

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我认为汽车智能联网连未来发展趋势是非常好的;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智能技术运用到各个方面,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

我觉得面对这种发展前景我们应该支持,因为互联网汽车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未来的发展道路,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力推广,这样才可以扩展互联网汽车,才可以让互联网汽车得到更好的推广,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普及。

【易境思·2021中国汽车营销沙龙】4月2日,以“灵执天地 智犀全局”为主题的易境思·2021中国汽车营销沙龙在宁海举行。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汽车行业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汽车产业也在努力探索新方向。

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分享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的思考。

他认为,电动车看似是动力源的革命,其实是叠加在动力源上的新技术的革命。伴随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新技术的大量应用,整个电动车产业也开始进入新阶段。

“智能汽车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热点,热度还有可能提高。传统汽车企业必须快速补充新的能力才能适应这一新变化。”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

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经过长期跟踪观察,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智能网联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处于发展热潮。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三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1、供给侧:产业链关联主体正在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智能汽车

首先看供给侧,以美国为例,除整车企业外,还有三个不同类型的公司正在全力投入智能汽车。

第一个是特斯拉,属于全链条生产自主企业,芯片、工厂设备都是自己生产。第二个是苹果公司,苹果造车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生态。目前智能座舱领域最重要就是生态和人机交互。第三个是Waymo公司,做自动驾驶系统,主攻智能汽车大脑。除此以外,今后可能还会有新的高科技公司进入汽车领域。

为什么这些公司以前不进入汽车而是选择现在进入?一是数字化程度在加深,二是这几年电动汽车的发展给它们的进入打下一个好基础,所以现在开始进入汽车领域。

同样,在中国,除整车企业外,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公司正在全力投身智能汽车。比如滴滴目标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百度主攻智能汽车大脑——自动驾驶系统;小米3月30号官宣进入汽车,有其生态优势;华为目前注意力是自动驾驶系统,但如果华为把硬件和软件结合想要进入汽车也比较容易;以及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出行公司。从供给侧角度来看,这些方面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横轴为“谁来拥有”,纵轴为“谁来驾驶”。业界普遍认为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智能汽车会是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

2、需求侧:消费者表现出显著的偏好接受智能汽车

从需求侧看,只有供给,没有需求,产业发展就比较慢。我认为智能汽车的发展一定会大大促进电动车的发展。智能汽车与电动车的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电动车起步是由政府推动的。一开始消费者和很多传统车企的接受度并不高。

智能汽车却是被消费者所认可的。根据调查显示,不同世代的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关注度与兴趣度也有所差异。可以发现年轻人对其感兴趣的比例在逐年提高;越年轻的人群,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接受度就越高。

按世代划分是个重要维度,假设现在智能汽车的购买群体是60、70后,估计其接受度是很低的,这类人群认准大品牌,主要是移动工具,身份象征,靠智能化很难挑战主流合资品牌的地位。

但是泛Z世代(95后、00后),这类人群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有自己的标签偏好:喜欢潮流、文艺范、热爱科技和环保等等。

Z世代人群关注的不仅仅是质量、实用性和性能,想在这方面打动他们是不够的,他们认为这些性能是天然应该具备的,除此之外,汽车需要有别的特点才能打动人。

为什么Z时代会有这种消费心理?实际上,每个人的价值观、消费观念是其生长环境造成的,环境塑造人。

Z世代生长在科技爆炸的时代。这些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环境中成长。一代人花两代人的钱,对于他认准的东西就愿意掏钱。同时,他们更了解西方和中国,见多识广,对国货洋货无偏见,而且国货品牌正在崛起。Z世代人群与生俱来的永远在线,对于一切跟智能有关的事物兴趣度、接受度高,我判断将来车联网发展后,不联网的车95后们可能就不喜欢了、不接受了。

随着未来的发展和变化,Z世代消费者对智能汽车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什么这么说?

假设现在(2021年)有100个买车人,00后群体大概有3人,90后大概20人。那么到2025年,00后大概占6%,90后大概32%。到2030年,00后大概占17%,90后大概占35%,90后加00后加起来就是50%多。这类人群对网联化、智能化高度接受,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讲,智能汽车将高速发展。

据麦肯锡数据,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要高于其他国家。对于全自动驾驶的重要性,美国和德国有16%的消费者认为非常重要,我国有49%的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非常重要。

消费者愿意为自动驾驶车辆支付多少费用?我国目前人均GDP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6,但是我们肯为其支付的钱比美国还要高。

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不安全的消费者占比多少?我国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不安全的比重在2017年为62%,在2019年比重下降到25%。而其他国家下降速率缓慢。这说明我国消费者对新东西的接受度比其他国家更高。这跟我国互联网在生活领域广泛应用有关。

3、政策:国家及地方都在积极支持智能汽车

在政策端,政府的作用比较大,国家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在车路协同领域,关于智能交通、通讯、地图、定位、大数据、云平台等各个角度进行建设。

但是有些自动驾驶方面的高科技公司却不太认可车路协同,他们认为要以单车智能为绝对主体,其他都是辅助。认为单车智能是发展的方向,车路协同是辅助,不能依靠车路协同而把车做得相对简单。

据普华永道数据,预测2025年L4级自动驾驶车辆数大概600万,2030年L5级车辆数为1200万,L4级车辆数为2800万。

综上,我认为智能汽车的发展要比电动汽车的发展快,两者的区别在于,智能化是被消费者所接受,电动车目前为止很大成分还是要靠政府推动。

目前智能汽车大概有几个方向:一是智能座舱,包含生态与人机交互;二是自动驾驶;三是云,包含服务器和计算能力;四是数字化运营。加上这几个方面,对传统汽车厂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这会造成价值链的变化,今后肯定是软件定义汽车,目前汽车的盈利点都在硬件上。今后智能汽车的盈利,应该更多是在软件上,现在只有特斯拉是这个模式。假设特斯拉目标是1000万产量,10年下来保养1亿辆,每辆车服务费一万,这样算下来一年的收入10000亿元。

第二,产业链的合作难度会加大,汽车行业传统厂商百年来都是老大地位,而今互联网公司陆续入场,它们是生态链的最顶端,这两方势力的合作肯定是一个挑战。

第三,对传统造车企业文化冲击。IT、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是完全不同的,互联网是扁平化运作,传统汽车是垂直控制型。

第四,营销运营方面也很不一样。传统厂商的企业运营是TO B,车通过经销商卖出去,卖完车基本结束了,跟用户接触很少;智能汽车基本都是TO C,与用户直接联系,互联网公司卖出车是第一步,要长期运营客户。

那么,未来数字化运营应该怎么进行呢?首先传统车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要适应这种方式,也要补充补大量新的能力。

几年前不少传统车企谈到新势力企业想靠电动车他们,几乎不可能实现。

然而现在电动车加上智能化,传统车企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智能汽车的发展即将到来,以美国苹果为代表,等苹果汽车出来,传统车企再行动就已经迟了,现在就要做很多能力的补充。

我相信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一定比以前电动化更迅速,未来它定将推动电动汽车加速发展。这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

谢谢大家。

我觉得智能网联汽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能够满足很多消费者的需求,然后也会不断的增强安全性,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能够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安全,放心,智能。

智能网联汽车研究现状论文

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5G时代的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多处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环节,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也呈快速增趋势。从投融资看,股权投融资数量减少,IPO数量增多,产业正在向成熟阶段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四维图新(002405)、海格通信(002465)、凯龙高科(300912)、华域汽车(600741)、科大讯飞(002230)、上汽集团(600104)等。

本文核心数据包含: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游行业有:感知系统制造业,包含摄像头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高精地图与定位系统设计行业等;控制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算法设计行业、芯片制造业和操作系统供应业等;通讯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电子电器架构制造业和云平台设计行业。

产业链中游行业有执行系统制造业和整车制造行业,执行系统行业中包含了ADAS系统、智能中控和语音交互等的设计和制造行业。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行业,包含有开发测试业、出行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等。

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诸多企业,并且我国国产企业已经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完成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中科创达、德赛西威、路畅科技、科大讯飞、傲硕科技、东软集团等。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现状

——总体情况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颠覆性改变,大批互联网公司涌入国内市场,以跨界合作方式切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开始研发、测试和推出智能网联车型。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各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大部分生产环节,从而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根据iResearch统计数据,2016-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呈现连续上涨趋势,2020年产业规模增长到了2556亿元,同比增长。

——上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上游行业包含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制造业。不过在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中,上游环节最重要的是感知系统。当前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传感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则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端元器件。

在车载摄像头市场方面,据统计,2015-202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32%。

在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方面,24GHz目前大量应用于汽车的盲点监测、变道辅助,2015-2019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约为57亿元,同比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航规模增长到75亿元。

在激光雷达市场现状方面,激光雷达被认为是汽车市场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和运行的关键部件。该技术是光检测和测距的简称,它使用激光计算物体的距离,这些激光的光脉冲会生成这些物体的3D信息。

2016-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亿元扩大到亿元,2019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超过2016年的2倍。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亿元。

——中游情况

从执行系统中最重要的ADAS系统市场现状来看,ADAS系统主要的功能在于感知道路环境以及做出相应决策上,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ADAS市场增长迅速。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和突破,ADAS系统应用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开始推广。

而规模经济优势助力厂商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ADAS系统市场的增长。2016-2019年中国ADAS系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ADAS市场规模约为542亿元,同比,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到800亿元。

在智能联网汽车整车方面,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AI智能下的汽车产业裂变——中国汽车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报告(2019)》,2018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相较2016年增长近5倍;

2018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相较2016年增长15倍。《报告》预计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渗透率将达到。初步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销量约为1306万辆。

——下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下游应用端主要包括有出行、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场景,在出行场景、物流场景等领域我国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例如滴滴出行利用自动驾驶车辆在收集路测数据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

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系统部件以外资占主导

目前全球ADAS系统集成商主要由海外零部件巨头垄断,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等,全球前五名的系统集成商占据超过65%的市场份额。

从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的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份额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外资企业,根据赛迪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德国博世、德国大陆和日本电装的市场份额占比位列前三位,分别占比为、和;而前十名企业中中国国内企业数量稀少。

政策加码,市场前景广阔

2015-2021年随着5G的不断普及,国内为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打通汽车、通信、交通等各方面关联方,协同发展。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预计也将呈现连续增长趋势。到2026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5859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文 |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李克强教授

来源 | 汽车 专家咨询委

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 汽车 作为这些新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正在加速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而智能网联 汽车 将成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和依托。

世界各国加速推进智能网联 汽车 的创新发展,但 汽车 主要制造国家尚未对产业和技术发展道路形成统一认识,中国也没有成功经验和既定道路可以借鉴。因此,有必要立足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要求,并结合我国国情, 探索 并实践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发展方案。

一、国外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战略现状

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 汽车 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在推动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 探索 性工作, 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

在美国,凭借政府产业规划和项目引导,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起步早,伴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整体部署而快速发展。自2016 年以来,美国交通部制定并不断更新发布自动驾驶战略规划,2020 年1 月份公布了《确保美国自动驾驶 汽车 技术的领导地位:自动驾驶 汽车 》,提出整合交通部、司法部等政府部门在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职能, 以更高效地推动智能网联车辆实践应用。

在欧洲,政府及产业界正加强跨国家和地区的自动驾驶联合示范, 探索 道路智能化发展。2018 年5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通往自动化出行之路:欧盟未来出行战略》,明确到2020 年在高速公路上实现自动驾驶,在城市中心区域实现低速自动驾驶;在网联应用上,到2022 年,欧盟所有新车都将具备通信功能。此外,为深入分析技术实现路径,促进各国联合推进,欧洲道路交通研究咨询委员会在2019 年3 月发布新版技术路线图,对网联式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路线进行规划, 以此作为其后续产业发展和部署的重要依据。

在日本,2014 年内阁府就制定《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 自动驾驶系统研究开发计划》(SIP_adus),旨在推进政府和民间协作,重点是基础技术与协同式系统相关领域的商业化开发。2019 年,SIP_adus 进入 阶段,将自动驾驶与未来智能 社会 (Society )的协同纳入重点方向。同时,日本也在对《道路交通法》、《道路运输车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避免对新兴技术造成阻碍,营造有利于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 探索 与实践

为加快建设智能 汽车 强国,实现 汽车 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也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加速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示范应用等方式加快推进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

2019 年9 月,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智能网联 汽车 (智能 汽车 、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 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2019 年12 月,工信部对《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未来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的量产规模、能力水平和商业化应用范围等发展目标。2020 年2 月,发改委等11 部委联合印发《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建设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的发展方向和实现智能 汽车 强国的战略目标,清晰规划了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等六大体系重点任务,对智能 汽车 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发展路径具备以下特征:结合中国优势与产业发展趋势,通过优势产业的协同带动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 探索 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的发展路线;以 汽车 为核心,实现 汽车 、交通与智慧城市共同发展的智能网联 汽车 新型体系架构。智能网联 汽车 系统架构的变化,将打破传统 汽车 产业垂直的产业链结构,呈现出网络化、扁平化特征和平台化的发展趋势。构建行业基础平台并集中突破,将有效推动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的协同发展, 形成发展合力。

因此,在符合中国的基础设施标准、联网运营标准和新体系架构 汽车 产品标准的前提下,建立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信息物理架构,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特征,以车载计算基础平台、智能终端基础平台、云控基础平台、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平台等五大平台为载体,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创新发展道路。

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链的核心关键节点集中体现在五大基础平台及其共性技术领域。这五大基础平台的建设将是未来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中的高端核心组成部分,为不同企业产品研发提供跨领域的共性交叉基础模块、中间组件和通用平台,将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加速产业协同创新。这些关键节点的突破,将形成我国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战略安全的“护城河”,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智能网联 汽车 乃至智能 汽车 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三、未来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建议

基于上述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的 探索 与实践工作,结合我国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战略,对未来智能网联 汽车 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产业优势,发展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 区别于传统 汽车 产业,智能 汽车 发展具备明显的本地属性,其发展路径依赖于本国的产业基础,并受到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基础设施和交通场景等的影响。因此,需要依托我国在道路交通设施、无线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定位和路网地理信息等方面建设优势,开展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基础前瞻技术研发,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 汽车 基础设施体系,从智能化路网设施、车用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时空服务、车用基础地图和大数据云控平台等角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我国智能 汽车 在网联化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演进特色。面对 汽车 智能化与网联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将建立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信息物理系统架构,协调以智能 汽车 为核心的各类复杂系统问题,真正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2.突破共性技术,推动基础平台建设。 伴随着技术的跨界融合,智能 汽车 产业面临大量基础前瞻技术与共性交叉技术挑战,如何攻克相关挑战也已经成为各国智能 汽车 产业的竞争焦点。当前,我国正在通过智能计算平台、新型智能终端、云控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及定位和信息安全等基础平台建设,加速共性技术突破。上述基础平台是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 的重要特征,也是智能 汽车 的支柱“新型零部件”。因此,需要攻克智能 汽车 底层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五大基础平台,为不同类型企业产品研发提供跨领域的共性交叉基础模块、中间组件和通用平台,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加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3.挖掘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发展平台。 智能 汽车 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的特征决定了其技术无法由单一行业或企业完成,需要形成跨行业发展合力。发展好智能 汽车 需要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加强开放合作、协同研发。在创新主体 探索 方面,我国支持建设了国家级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中心,组建产业联合体和联盟,培育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平台等新型市场主体,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密切 汽车 制造、信息通信与互联网等领域骨干企业相互合作,形成跨产业协同机制,有力提升我国智能 汽车 创新能力。未来,需要进一步集中力量突破智能 汽车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智能 汽车 基础试验条件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撑我国智能 汽车 行业发展。

4.重视示范应用,打造多层次示范体系。 测试验证与应用示范已成为智能 汽车 功能开发、技术验证及认知提高不可获取的环节,可以有效加速技术研发进程与产业化步伐。因此,鼓励支持智能 汽车 测试评价技术、特定场景应用、封闭区域出行服务、示范区建设与评价和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形成覆盖仿真测试、道路测试及特定场景示范到大规模城市级综合应用的多层次立体式示范体系,支撑我国智能 汽车 创新发展。未来,以北京冬奥会和通州副中心智能交通、雄安新区智慧城市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开展智能 汽车 示范运行,呈现智能 科技 成果,打造“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加速产业应用步伐。

5.破除应用挑战,加速智能 汽车 市场化步伐。 智能 汽车 给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面对车辆控制权的切换和自动驾驶的出现,一方面,我国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及产品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众多挑战与空白;另一方面,伦理道德和数据安全等问题也都将长期伴随智能网联 汽车 的发展,甚至对商业化推广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面对上述智能 汽车 应用的挑战,需要继续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认可认证、加强产品管理,以及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努力破除发展障碍,培育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同时从组织实施、扶持政策、人才保障、国际合作和发展环境上加强保障。这些措施,既能体现我国大力发展智能 汽车 的决心,也将有效打消消费者对智能 汽车 的诸多疑虑,提升 社会 接受度,最终形成利于智能 汽车 产业发展的良好 社会 环境。

李克强教授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 汽车 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智能网联 汽车 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李克强教授长期致力于 汽车 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1项,行业 科技 进步特等奖1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新能源 汽车 月度数据监测报告》

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全球同步发售

邮箱: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1月 汽车 销量下降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10月新能源遭遇腰斩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9月十五连负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8月六大细分市场齐降

最全PPT看懂中汽协产销数据:7月新能源 汽车 负增长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如下:

发展现状

科技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当中,我国也开始大规模地研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以此推动我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就是研发并且制造智能网联汽车,而且现在很多国家的汽车制造厂商为了研发出智能网联汽车,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让汽车行业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1、应用感技术发展能网联汽车技术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主要是依靠视觉来获取各种信息比如交通信号标识以及车身周围的交通情况等等。和人的眼睛相比,摄像头的线性密度更加丰富。

驾驶员通过摄像头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信息,而且其他任何类型传感器所收获到的数据量都低于摄像头获得的数据信息,这主要是由于图像利用多传感受器对车载系统以及路侧系统进行优化,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

2、应用智能网联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云计算技术的优点有很多,比如它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同时它还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大规模地处理,从而实现数据共享等等。云计算技术还能够利用这些优点为大家提供众多的服务,除了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平台服务以外,它还能够应用于交通领域。

在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进行发展的时候,云计算技术能够在地理信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而且它的路径诱导服务以及信息发布技术等也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建立一个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云平台,并提高云平台的智能性以及安全性,这也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3、应用网联化智能技术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和自主驾驶的智能车辆相比,网联化智能技术对车身周围的环境感知能力更加强,而且它还能够从时间以及空间上获得更多的交通讯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感知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同时还可以为智能汽车的群体协同感知以及决策制造良好的条件。

现代的通信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道路的实时讯息进行共享。智能网联汽车在行驶的过程当中,可以提前了解周围车辆的行驶状况,同时还能够预先掌握交通控制系统以及气象信息等。

智能网联汽车论文5000字

汽车一直在升级! 越贵的汽车 功能也就越多!维修起来就很麻烦! 呵呵 不过开的时候比较舒服 ! 哈哈 ,

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5G时代的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多处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环节,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也呈快速增趋势。从投融资看,股权投融资数量减少,IPO数量增多,产业正在向成熟阶段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四维图新(002405)、海格通信(002465)、凯龙高科(300912)、华域汽车(600741)、科大讯飞(002230)、上汽集团(600104)等。

本文核心数据包含: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游行业有:感知系统制造业,包含摄像头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高精地图与定位系统设计行业等;控制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算法设计行业、芯片制造业和操作系统供应业等;通讯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电子电器架构制造业和云平台设计行业。

产业链中游行业有执行系统制造业和整车制造行业,执行系统行业中包含了ADAS系统、智能中控和语音交互等的设计和制造行业。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行业,包含有开发测试业、出行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等。

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诸多企业,并且我国国产企业已经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完成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中科创达、德赛西威、路畅科技、科大讯飞、傲硕科技、东软集团等。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现状

——总体情况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颠覆性改变,大批互联网公司涌入国内市场,以跨界合作方式切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开始研发、测试和推出智能网联车型。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各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大部分生产环节,从而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根据iResearch统计数据,2016-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呈现连续上涨趋势,2020年产业规模增长到了2556亿元,同比增长。

——上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上游行业包含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制造业。不过在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中,上游环节最重要的是感知系统。当前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传感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则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端元器件。

在车载摄像头市场方面,据统计,2015-202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32%。

在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方面,24GHz目前大量应用于汽车的盲点监测、变道辅助,2015-2019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约为57亿元,同比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航规模增长到75亿元。

在激光雷达市场现状方面,激光雷达被认为是汽车市场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和运行的关键部件。该技术是光检测和测距的简称,它使用激光计算物体的距离,这些激光的光脉冲会生成这些物体的3D信息。

2016-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亿元扩大到亿元,2019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超过2016年的2倍。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亿元。

——中游情况

从执行系统中最重要的ADAS系统市场现状来看,ADAS系统主要的功能在于感知道路环境以及做出相应决策上,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ADAS市场增长迅速。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和突破,ADAS系统应用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开始推广。

而规模经济优势助力厂商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ADAS系统市场的增长。2016-2019年中国ADAS系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ADAS市场规模约为542亿元,同比,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到800亿元。

在智能联网汽车整车方面,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AI智能下的汽车产业裂变——中国汽车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报告(2019)》,2018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相较2016年增长近5倍;

2018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相较2016年增长15倍。《报告》预计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渗透率将达到。初步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销量约为1306万辆。

——下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下游应用端主要包括有出行、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场景,在出行场景、物流场景等领域我国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例如滴滴出行利用自动驾驶车辆在收集路测数据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

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系统部件以外资占主导

目前全球ADAS系统集成商主要由海外零部件巨头垄断,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等,全球前五名的系统集成商占据超过65%的市场份额。

从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的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份额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外资企业,根据赛迪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德国博世、德国大陆和日本电装的市场份额占比位列前三位,分别占比为、和;而前十名企业中中国国内企业数量稀少。

政策加码,市场前景广阔

2015-2021年随着5G的不断普及,国内为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打通汽车、通信、交通等各方面关联方,协同发展。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预计也将呈现连续增长趋势。到2026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5859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首先,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会大大减少,如司机、加油站工作人员的数量会大量减少;其次,我们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比如增加充电站),并进行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比如减少停车场);第三,需要金融方面的创新服务诞生;第四,在宏观方面,将会使得运输成本更低、通行效率更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形态会发生变化,在家办公将会兴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休斯顿大学教授 Kaushik Rajashekara智能网联汽车为何是与电驱动结合,而不是与传统燃油车结合。是因为智能网联的设备,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是需要增加油耗,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是减少电池续航时间,这是功耗的问题。新的研究显示,自动驾驶技术对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的环境影响,或者是生命周期的排放,由于基于内燃机车辆上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负荷较高,网联汽车子系统的负荷大约比纯电动车多两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无人驾驶是改变“游戏规则”,重塑未来格局的颠覆性技术,汽车进入人类系统才200年不到背上一个历史的罪名叫人类“第一杀手”,这个罪名将不复存在。此外,无人驾驶会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一些企业、组织的生死存亡,最终将影响世界强国的更替兴衰。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田家美这个世界是由商品和服务构成的世界,商品是环形的中心。就自动驾驶而言,自动驾驶的车辆是商品,外面会有很多服务,再往外推还有服务性质的商品。因此,未来围绕自动驾驶会产生很多新的服务和商品。院士是一个行业最高端的人才,也是顶级的学术权威。总的来说,从他们的观点来看,都对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也许,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我们很快就能享受到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便利了!自动驾驶软件参与出行过程等程度,讲自动驾驶汽车分为L0~L5共6个等级,现阶段的自动驾驶技术仍旧处于L2阶段,即自动驾驶软件可以在部分场景下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多项操作进行控制,人类驾驶员需要对路况进行监控,以防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接管。图片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到达了瓶颈,想要实现L3甚至L5级的自动驾驶,除了技术上需要实现突破外,还需要在法律法规、理念宣传、社会配套服务普及(车辆维修、路段设置)等方面努力。如果实现L5级自动驾驶,即自动驾驶软件可以在所有场景中完成所有的驾驶过程,乘客无需去负责路况的监控,可以在自动驾驶汽车娱乐、观影甚至睡觉,此时的世界会有哪些变化?互联网技术得到发展自动驾驶的实现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自动驾驶单车智能与智能网联这两种发展模式中,更多自动驾驶从业者认为智能网联才是自动驾驶未来落地的主要方式。智能网联即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有机联合,将搭载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等感知硬件的智能汽车融合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互共享,简而言之就是单车智能+互联网技术,让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获得更多的道路信息,能够对交通路况实现预判,使出行变得更加安全可靠。中国对于智能网联早已开始布局,2016年,工信部组织行业加紧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图和标准体系,交通部在实行“两客一微”车辆管理方面也已经为智能交通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2018年3月1日上午,由上海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和市交通委联合制订的《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发放,上汽集团和蔚来汽车拿到上海市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放眼国外,智能网联技术布局也不逊色,美国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美国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通过制定国家战略和法规,引导产业发展。2016年发布了《美国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引起行业广泛关注。日本较早开始研究智能交通系统,政府积极发挥跨部门协同作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实施。计划2020年在限定地区解禁无人驾驶的自动驾驶汽车,到2025年在国内形成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目标。欧盟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在世界保持领先优势。通过发布一系列政策,以及自动驾驶路线图等,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和应用,引导各成员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技术冗余更加成熟智能网联技术实现的前提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网络足够通畅,这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自动驾驶达到L5级之后,需要在所有道路上都可以完成自动驾驶,这就包括乡镇道路及山区小道等网络信号不强、路况复杂等场景。为了能够让自动驾驶汽车在这类场景中完成自动驾驶,就需要大量布设网络设施,让各种路况下都可以实现实时联网。但是网联技术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可以何时何地都符合要求地完成出行,如果出现网络卡顿延迟等情况,如何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可以依旧安全完出行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自动驾驶汽车上进行技术冗余,即多种方案同时布设,如以智能网联技术为主,可以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在多种路况下都完成自动驾驶过程。单车智能为辅,在自动驾驶汽车进入网络布设不完全,出现网联信号不足时,可以自主完成自动驾驶任务,确保出行安全。网络技术安全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另一个讨论就是网络技术完全,当自动驾驶汽车联网后,难免会出现黑客攻击等事件。特斯拉作为现阶段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汽车)的代表,曾多次面临黑客攻击,2021年3月10日,就曾爆出有一群黑客侵入硅谷安防系统初创公司的Verkada的数据库,盗取了15万个摄像头的实时视频内容,其中包括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2年1月11日,一位来自德国的黑客发Twitter表示,自己已经成功控制13个国家的25+辆特斯拉汽车,可以远程对特斯拉进行解锁车门、打开车窗、无钥匙启动、调整空调模式和温度等。当自动驾驶技术达到L5级之后,如何确保网络安全也将成为确保大家信任自动驾驶汽车的主要因素。交通标识布设或将改变智能网联的发展必将带来交通设施的变化,其中交通标识可能就是L5级自动驾驶实现后会变化的一项。交通标识,就是使用文字或符号传递引导、限制、警告或指示信息的道路设施,安全、设置醒目、清晰、明亮的交通标识是实施交通管理,保证道路交通安全、顺畅的重要措施。交通标识的出现确保了交通安全,但值得讨论的是,在L5级自动驾驶出现后,是否还有设置交通标识的必要?交通标识主要是给驾驶员和行人来指示道路,当智能网联出现后,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行人、车辆与交通设施之间通过网联实现交流,给驾驶员进行提示的交通标识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车辆可以直接通过网联知晓路况的变化和行驶需求,从而按照规定行驶。回顾现阶段大多数人驾车时的状态,也可以窥探一二,现在大家出行时,都会打开手机导航,在出现需要变道或减速时,手机导航都会通过语音进行提醒,甚至可以通过车道级导航系统来指示道路,甚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前进行提示,大家通过观察交通标识来辨别道路的需求好像越来越少了。但对于行人的交通标识来说,存在已久很有必要,行人在过马路时,依旧需要通过交通标识来观察路况,确保是否可以进行过马路等动作。在L5级自动驾驶出现后,或许就不再有那么强烈的交通标识需求,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联传递给自动驾驶汽车。保险规范也将变化L5级自动驾驶出现后,带来的另一大变化,那就是保险规则的制定,现阶段对于车辆保险的主体仍旧是驾驶人,即当出现事故后,责任的判定归属还是会落到人上。当L5级自动驾驶实现后,完成驾驶过程的主体变成了自动驾驶软件,保险的主体也将变为车辆本身,即当出现交通事故后,责任的判定将成为自动驾驶软件之间的分析,最终的责任承担人将会以此而考虑。但对于责任最重由谁买单,现阶段已久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所有人(买家),在购买自动驾驶汽车后,该车将归属于所有人,在出现事故后理应由所有人负责。但在L5级阶段,自动驾驶汽车是由自动驾驶软件来完成出行的,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汽车所有人并不会对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过程进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事故后由自动驾驶软件提供商负责或许更为妥帖。对于L5级之后,保险规范的设定将是如何,需要众多专家的讨论与分析,现阶段并无文字规范及标准。汽车相关服务产业的改变L5级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也将改变汽车相关服务产业,其中要聊的就是驾校等直接服务于驾驶员的产业,在L5级自动驾驶出现后,将不再需要驾驶员驾驶汽车,此时驾校或许不再必要,驾校等众多产业将要转型。此外对于汽车的后市场配套产业也将发生改变,随着汽车标准化的加快,硬件设备的研发成本将逐步降低,直击消费者的改变就是购车费用与修车费用将进一步减少,汽车后市场或将从维修车辆的角色朝着更换硬件的角色转变,更多或向着软件售后服务商的角色转变,主要服务部分无法通过OTA升级,或OTA升级失败的维修需求。出行娱乐市场更加丰富L5级自动驾驶带给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驾驶员角色的取消,大家可以在出行过程中进行观影、音乐等娱乐行为,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与手机、电脑等一样的娱乐硬件。由于大家在出行时,不再需要观察路况,在进行长距离出行时,对于娱乐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座舱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舒适性、娱乐性、个性化将成为自动驾驶时代消费者购车的主要考虑因素,出行娱乐市场将获得进一步发展。L5级自动驾驶离我们或许很远,但可以预见的是,自动驾驶必将到来,我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很多的变化。

智能网联汽车的当前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应该看待为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工程,智能联网汽车的快速发展是每个人的愿望。随着各企业的努力,智能联网汽车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智能互联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1.智能生活体验车社交网络是目前车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带车载娱乐信息显示屏的大屏幕主机在车内的应用,使人车互动成为世界最佳。车辆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避免碰撞;防碰撞技术包括碰撞预警和驾驶辅助,通过对附近车辆的盲点检测、对道路的检查检测和车辆紧急制动等手段,消除一些因人为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防止交通堵塞;节能减排、蓝天防御等。

2.未来的智能汽车应该在车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和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引导交通,使车辆控制、交通信号、交通拥堵等数据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有效避免道路拥堵,并根据车辆和机器提供的拥堵数据实时调整信号灯时间。将智能联网车辆与交通系统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卫星定位结合网络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定位每辆车的位置,在大数据网络的监督和引导下智能调整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从而有效降低车辆碰撞的发生率。减少划痕和其他交通事故。

3.智能网联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与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智能管理系统中的有效集成应用,提出了在范围内发挥全方位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系统。通俗地说,倒车雷达、倒车影像、自动泊车、自动避障、遥控等功能。都属于智能网联的范畴,而智能网联的最终方向就是实现汽车的无人驾驶。以上就是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当前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解答。

智能网联汽车杂志订阅

你可以通过上面的网站 点击订阅购买 然后输入杂志名称搜索

车联网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升级,车联网系统逐渐成为车辆标配。如今大街上跑的汽车,若没有联网功能,简直能被人看成“老古董”。但是近年来不少用户发现,一些车联网功能开始收费,不少消费者甚至直到车联不上网了才得知,这些功能居然是限时免费的,需要缴纳一定费用才能继续使用。那么,车联网收费,究竟是体验升级还是消费陷阱?

车联网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向业务本质和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信息通信、环保、节能、安全发展的集成技术。目前车企对于车联网功能划分不统一,但大部分都是围绕联网提供配套功能。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从车联网服务提供的成本来看,主要包括硬件成本(车载终端及软件)、通讯成本(数据流量)和内容成本三部分,由于硬件一般作为车载终端,往往直接预埋在车上,成本纳入了整车价格,所以车联网收费组成其实在通讯成本和内容成本上。

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新型智能终端。有观点认为,硬件构成了车辆的基本架构,而真正定义汽车是软件应用,因为软件更具想象空间,也更有价值。换句话说,汽车产业价值链将从以往单一硬件销售转向持续的软件及服务溢价商业模式,车联网服务增值也逐渐成为车企利益增长点。不同车企提供不同联网功能,虽然业界对车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收费标准,但是大部分车企都有对此收费的想法。

国内目前在车联网订阅服务概念、功能、收费标准和期限等方面仍存在界限模糊和权责不明现象。因此,近年来消费者对此的看法甚至是抱怨越来越多。消费者胡先生则表示,现在越来越多车联网收费项目是“隐形”的,这才是问题所在。在他看来,当车企“隐形”车联网收费持续时间足够长,消费者会在裹挟中被迫接受。那么,消费者就被当成“韭菜”了。从消费者角度看,如果车联网应用功能体验感足够优异,且价格合理,消费者也是愿意买单的。就目前来看,消费者更倾向于为偏功能的智能服务买单,车企也更愿意对此投入来增加车辆附加价值。中国消费者对于软件付费意愿不强,近两年有了显著提高。对此,车企需要思考如何开发更易让消费者接受的创新联网服务和产品,少钻空子、割韭菜。

【引言】

随着物联网在交通系统中日益普及,为了打造交通系统中更安全、更快、更智能的车辆,车载通信网络和自动驾驶技术是构建未来一代、功能强大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石技术。基于物联网的交通系统可以为自动化网联 汽车 提供大规模设备连接和传感器连接。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网联自动驾驶车辆的数量将显著提高。随着网联自动驾驶 汽车 数量的增长,亟待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并重新思考下一代 汽车 网络的设计,尤其是自动化网联 汽车 。因此,有必要研究新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利用物联网提供的能力,形成更高效、更智能的交通系统。本期特刊旨在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人员、开发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平台,传播最新的成果,并推动物联网在自动化网联 汽车 技术方面的应用。

【征集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重要时间节点】

【投稿须知】

所有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的原稿或修订本必须通过IEEE稿件中心()以电子方式提交。作者指南和提交信息可以在找到。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鼓励作者在投稿过程中推荐潜在的审稿人,这可能有助于加快审稿速度(请只推荐那些不存在利益冲突的审稿人)。提交稿件时注意必须按适当的关键字分类。

【客座编辑】

曹东璞博士,滑铁卢大学,

李力博士,清华大学,

Clara Marina博士,保时捷,

陈龙博士,中山大学,

邢阳博士,克兰菲尔德大学,

庄卫华教授,滑铁卢大学,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Impact Factor )

Special Issue on

Internet of Things for Connected Automated Driving

Internet-of-things (Io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traffic system depends on safer, faster, and more intelligent vehicles. The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vehicle-to-everything, V2X) and the automated driving technique are two of the cornerstone technologies enab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generation highly functional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IoT-bas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can provide enormous connections of devices and sensors for the networked automated vehicles. The capacity of connected automated vehicles is expected to be dramatically enhanced by employing the IoT techniques. This calls for novel approaches and rethinking of the design of next-generation vehicular networks, particularly for the automated vehicle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pursue research on new theories, architectures, and techniques to exploit the capability that is delivered by IoT for forming more efficient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is special issue aims to create a platform for researchers, developers and practitioners from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to disseminate the state-of-the-art results and to advance the applications of IoT for connected automated driving technology.

Topics of interest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Innovative IoT techniques to connect automated vehicles

➢ V2X communication

➢ IoT-based solutions for connected vehicles

➢ Vehicular IoT Infrastructure

➢ IoT-based sensing and recognition

➢ Testing and verification of connected automated vehicles

➢ IoT-based navigation and localization systems

➢ AI and deep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IoT-enabled connected automated vehicles

➢ 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 based parallel driving

Submissions

All original manuscripts or revisions to the IEEE IoT Journal must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through IEEE Manuscript Central, . Author guidelines and submission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 The IEEE IoT Journal encourages authors to suggest potential reviewers as part of the submission process, which might help to expedite the review of the manuscript. Please suggest only those without conflict of interest. Each submission must be classified by appropriate keywords.

Guest Editors

Dr. Dongpu Cao,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Dr. Li Li,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Dr. Clara Marina, Porsche Engineering, Germany,

Dr. Long Chen, Sun Yet-sen University, China,

Dr. Yang Xing, Cranfield University, UK,

Dr. Weihua Zhuang,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我觉得它是一种消费升级的表现,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加的智能化,这也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 索引序列
  •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研究论文
  • 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 智能网联汽车研究现状论文
  • 智能网联汽车论文5000字
  • 智能网联汽车杂志订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