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汉唐外交研究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汉唐外交研究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发布时间:

汉唐外交研究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唐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他们的外交也是非常有名的。就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西游记里面的玄奘。在现实生活中,他虽没有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也经历过许多磨难,才到天竺(也就是我们说的印度)。我们现在的佛教就是从印度发源来的。当时印度的佛教比我们高深的多。玄奘在那里受到了很多的欢迎他最后也在那里成为一个有名的僧人。再比如说东渡日本6次的鉴真他双目失明也要到日本去讲学。当时政府也是不用许出海的.他到日本为日本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日本群众尝试百草,被尊称为药王,也为日本修建了有名的唐招提寺。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张金龙2003-12-23 00:02:49 阅读 1887 次作者提供,原载《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研究论文问题讨论读史札记史籍整理学界动态研究综述学林春秋图书评论新书选介史林书话论著目录期刊索引吴简研究商周断代古籍下载资源导航数码文史访古纪行读史随笔试题讲义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林川)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张帆)读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余太山)近半个世纪日本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最新总结—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史的基本问题》 (李凭)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 (祝总斌)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陈来)《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 (张金龙)评陈爽著《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赵立新)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探索——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刘后滨)阎步克著《乐师与史官》读后 (许兆昌、侯旭东)理解中华帝国历史的一把新钥匙:读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孟宪石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 (张金龙)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侯旭东)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韩升)《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 (孟彦弘)20世纪的中国史学,无论广度和深度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层次日益深化,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就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关系而言,先后出现了中西交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关系史等学科领域。但对于历代王朝是以什么样的制度来管理对外关系的,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就中国政治制度史而言,各类专史、断代史、通史亦层出不穷,成果甚丰。但所有论著几乎全是研究内政方面的制度的,而对于与外交关系相关的制度则无专门研究,偶一涉及也是语焉不详。那么,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着管理对外关系的 “外交制度”?黎虎教授所著《汉唐外交制度史》(506千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便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古代不仅有管理对外关系的外交制度,而且这一制度随着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及至唐代,已经确立起一套系统完备的古典外交制度。《汉唐外交制度史》是学术界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制度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领域的开拓奠基之作。本书的学术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兹略作评述。 (一)《汉唐外交制度史》首次在学术界明确提出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概念,并架构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结构与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中有外交制度,这在学术界早已成为共识。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外交以及规范外交活动的外交制度,对此学术界并无明确的认识。本书认为:“外交是国与国之间以和平方式进行交涉、交往的政治行为。它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内政的延伸,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方式和手段。”“外交与人类文明历史同样古老,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前言,第1、3页)先秦时期,外交层次较低,主要是配合中原王朝内部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的一种权宜之计,外交制度仅具雏型,零散而不成系统,处于萌芽和孕育阶段。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对外关系逐渐发展,特别是汉武帝开疆拓土,张骞凿空以后,中外关系空前活跃,外交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经过汉—唐时期一千余年的发展演变,确立起一套系统完备的古典外交制度。 本书明确提出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存在一套管理对外交往、交涉事务的外交制度,这一制度随着历史进程特别是对外关系的发展而处于变化之中,总的来看是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和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制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将其称为古典外交制度更为恰当。这与古典外交和近代外交的区别是相适应的。 为了证明古典外交制度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者积十余年研究之功,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根据,以汉唐外交制度为中心,架构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结构和体系。本书将汉唐时期的外交制度分为决策制度和管理制度两个层面加以研究,这样的划分对于整个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也具有普遍意义。作者认为:“外交决策是外交制度中最首要和核心的问题。”外交决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机器的运作过程,并由此而决定其外交方针政策的成败得失”。“本书所要阐述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外交方针政策的制订过程,即决策的方式、层次、程序、参与决策的成员、决策依据等。”(第12—13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三编中首列决策章,依次对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外交决策制度进行了考察。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不仅应该包括政府机构及其沿革、职能,而且还应该包括政治决策。在这一点上,日本学者近年的有关研究亦可资借鉴。 外交管理制度是外交制度的主体,也是本书的重心所在。本书从专职(主管)机构和关涉机构两个层面研究了汉唐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所谓专职机构,就是以外交事务的管理(外交政令的制订和执行)为其主要职责的机构,主要是中央行政机构。所谓关涉机构,就是以外交事务的管理为其辅助职能或与外事活动有所关联的一些机构,既有中央机构,也有地方机构。本书用大量篇幅对汉唐千余年间外交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的考察,其结构和体系对于认识整个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也具有普遍意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架构了汉唐外交制度史的结构和体系,而且也架构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结构和体系;不仅是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开拓之作,而且也是奠基之作。也就是说,本书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概念,而且还架构了一套系统完备的结构和体系,并通过内容翔实的研究为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汉唐以外其他朝代外交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了路径。 根据本书的研究,其所架构的以汉唐为中心的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结构和体系可图示为: ┌—皇帝决策·御前决策 ┌—外交决策制度—┤ │ └—公卿百官决策 │ (宰相·百官大会决策)中国古典—┤外交制度 │ │ ┌—中央外交专职(主管)机构�� └—外交管理制度—┼—中央外交关涉机构 └—地方外交交涉机构 (二)《汉唐外交制度史》对汉唐时期的外交决策与外交主管机构的职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开拓性研究,勾画出了汉唐外交制度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轨迹。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汉唐时期的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着重研究汉唐各王朝在对外交往时的决策、管理体制。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共十章依次考察了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的外交制度,由于隋代时限短促而有关制度又与唐代基本无异,故下编实包括隋唐两代制度。在每一编中,首叙外交决策制度,然后依次论述外交专职机构与外交关涉机构,关涉机构则是先中央后地方,地方机构则是先行政后军事与边防。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汉代的外交决策为皇帝与公卿百官集议决策两级体制,皇帝决策是汉代外交决策制度的核心。“根据外交问题的大小轻重缓急,以及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变化,在具体进行外交决策时,则有公卿百官集议决策、中朝决策、中外朝合议决策和有司决策等不同形式。”(第529页)皇帝决策的基本方式是御前决策,主要有御前公卿会议、御前中朝会议、御前公卿将军大议等三个层次。本书依据大量史实依次考察了参预外交决策的成员、外交决策的程序、议题以及决策结果等问题。作者认为:汉代外交决策制度的特点是,“首次确立了一套大体完整的、系统的外交决策制度,在以皇帝为核心的金字塔式的外交决策体制中,采用多层次的多种多样的决策方式方法,较好地调动了统治集团的群体智慧,保证了外交决策的正确性”。其“精髓是外交权力的高度集中”。(第46页)汉代外交决策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古代封建皇朝外交决策的基本模式”,“具有开创和垂范的意义”。由于汉代外交决策制度处于古典外交制度的确立阶段,局限较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无序性,皇帝决策与公卿决策之间的关系还不十分协调,对决策之封驳、审议未完全制度化,有时还保留着某些落后的决策方式,如卜筮决策。 魏晋南北朝特殊的政治形势使得外交决策制度呈现出多样性、变动性的特点,处于汉代二级决策向唐代三级决策体制的转变阶段。这一时期“外交决策中的独断专行较两汉时期突出”,“大体经历了三国时期的帝王专决到两晋时期的权臣专决,再到南北朝时期皇帝专决的曲折转化过程。”(第529、530页)外交决策与政局变迁及朝议制度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动荡多变的政治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 唐代外交决策制度较前代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确立了“以御前决策为核心,宰相决策为基础,百官决策为辅助,多层次、多渠道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的决策体制”。(第286页)唐代的皇帝决策主要是皇帝以不同方式召见臣下,即通过召开各种御前会议来进行外交决策,皇帝的独断专行少了,更多地集中了臣下的有益见解。御前决策在不同时期先后主要有朝参、仗下、延英等方式,谏诤奏议是御前决策的主要补充形式。宰相决策是唐代外交决策的第二个层次,其议题一般由皇帝下达,宰相集体讨论后以奏状上报皇帝,宰相也可主动提出问题讨论后上奏,奏状经皇帝批准后以诏敕方式下达执行。百官大会是对汉魏以来公卿集议决策的继承,是指分别由尚书省和中书、门下二省召集的百官大会和台省联席会议,其主持者为宰相或皇帝指定的专人,大会“议状”上报宰相裁处之后再上报皇帝决断。 汉唐时期的外交主管机构是诸卿之一的鸿胪和尚书省主客曹,大体上是“以鸿胪主管外交事务,以主客主管外交政令”。在汉唐一千余年间,中央外交主管机构及其职能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特别是中央政治体制的演进而发生了变化。本书结合具体史料,在各编中分别对鸿胪和尚书主客曹在汉唐时期的外交职能作了详尽考察,凡与外交有关的属官、职能均予以论述。本书归纳出汉代大鸿胪接待来使、转递外交文书等六个方面的外交职能。(第62—70页)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主客曹在外交管理上的职能加强,地位也比鸿胪寺重要,本书将魏晋南北朝尚书主客曹的外交职能归纳为外交行政管理、外交接待事务、降附与侨民管理三条,并认为作为外交官的主客郎需具备博学高才、口齿辩捷等条件。(第171—196页)魏晋南北朝鸿胪寺的外交职能主要有接待来使、礼宾司仪等六项。鸿胪寺官员仍需具备博识多闻、较好的仪容风度以及一定的外交工作经验等特殊的任职条件。(第196—209页) 唐代鸿胪寺主要负责“藩国朝觐之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外事管理部门。本书爬罗剔抉,从大量零散史料中归纳出唐代鸿胪寺的外交职能共十六项(迎来送往;辨其等位;拟授官位;执行册封;接转文书奏事;朝见礼宾;接受贡献;设宴款待;馆待宾客;廪食供应;医药丧葬;蕃客活动安排与监督;质子、留学生管理;翻译;了解蕃情;衔命出使)(第314—341页),使唐代鸿胪寺行使外交职能的方方面面非常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鸿胪寺还具有外交场所的职能(宣示、吊唁、盟誓、教授留学生场所)。鸿胪寺有三个突出的专业机构特点:官员人选要求严格,须具备外交素质和才能;对鸿胪寺官员在办理外交公务中的纪律要求很严;鸿胪机关的管理也很严格。主客司是唐代“负责外交政令的专职机构,与负责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共同构成中央外交管理部门”。“主客司主管外交的政令,指导鸿胪寺的工作,由鸿胪寺去具体办理外交事务。因此主客司与鸿胪寺的外交职掌范围是一致的,只是政令指挥与执行政令的区别。”(第347、349页)本书将主客司的外交职能归纳为八个方面(蕃客入朝审批及待遇、食料供应、朝见宴享、返国程粮、宿卫、市易、官爵授受承袭的管理以及出使管理)。(第347—354页) (三)《汉唐外交制度史》对汉唐时期的外交关涉机构的外交职能作了全面翔实的考察,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多姿多彩的汉唐外交制度史画卷。 “外交工作复杂、细致而敏感,所以还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作,才能实施并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因而还有许多关涉机构参与其事。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能并非外交,它们只是在外交工作的某些方面或环节加以协助或配合……这些机构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外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部门,有了这些关涉机构才能保证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在中央,汉唐时期的外交关涉机构呈现了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的发展趋势,由汉代的寥寥几个机构,到了唐代已发展到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诸省的许多部门,几乎覆盖中央政府的绝大多数机构和单位。”(《前言》,第15—16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从大量分散零碎的史料中钩玄提要,条分缕析,对汉唐时期外交关涉机构的外交职能极其详尽地加以描述。通过关涉机构及其外交职能,使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汉唐外交制度史画卷。 汉代外交制度初创,关涉机构较少而职能并不十分明确。本书考察了中央与外交事务有关的大司农、谒者台、符节台、黄门署等四个机构。(第80—84页)汉代地方机构亦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能,如缘边州郡具有接待来使、供应使者等九方面的外交职能。(第85—94页)边防关塞、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等亦有外交职能。(第94—122页) 魏晋南北朝中央外交关涉机构,本书考察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相关机构以及符节令与谒者台的外交职能。南朝的中书舍人具有外交文书起草与外交接待两方面的职能;北朝的中书监令与舍人具有外交文书起草与外交宣诏、外交接待等职能;南北朝中书舍人下属之传诏一职亦有奉皇帝之命出使和参与外交礼仪工作之职能。门下省在外交决策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外交管理中负有一定的职责。北魏的南北部尚书主要负责南北边州郡,涉及与南北外交有关的事务也在其管辖之列。(第210—223页)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缘边州郡具有九方面的外交职能,如接转使节、对外遣使、通互市、缔结盟约等。都督、行台、总管、军镇以及边关、边境镇抚机构(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长史)等职亦具有外交职能。(第244—263页)�唐代外交制度的完善,还表现在外交关涉机构外交职能的制度化。唐代外交关涉机构是作者用力最勤的内容之一,也是极其精彩的部分。本书分中央和地方两章对唐代外交关涉机构进行研究。中央外交关涉机构一章分别考察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九寺、五监、诸省的外交职能,并对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论述。中书省本部主要是指以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为核心的中书省办公厅,其外交职能表现在外交文书与政令的起草等六个方面。中书省下属的四方馆(由通事舍人主持)亦是唐代重要的外交机构,甚至可以认为是外交专职机构,其主要职责便是接待来使,也是外交警示场所。中书省所辖客省、史馆也有一定的外交功能。史馆“掌修国史”,凡有关外事方面的活动,各部门均需向史馆上报,以便作为修史之原始资料。正是通过史馆的修撰,外国情况及唐朝外交关系才得以翔实地记载下来。(第355—375页)门下侍中及其属官典仪与赞者、符宝郎均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能。门下省有时也作为宴请蕃客的场所,具有外交场所功能。(第375—381页)尚书都省的外交职能主要是在外交文书的上传下达方面。尚书礼部官员还参与各种外交礼仪活动,延揽外国人材之“宾贡科”也由礼部主持。除主客司外,礼部其余三司与外交事务有密切关系:礼部司所掌五礼中的宾礼全为外交礼仪,其余四礼也与外交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鸿胪、主客在处理蕃国丧葬之后也要向礼部司报告;祠部司负责域外传入宗教和外国僧侣的管理工作;膳部司负责来唐蕃客的食料供应方面的政令。吏部司封司、户部户部司、金部司以及兵部及其所辖诸司(库部司、兵部司、职方司)、刑部司门司、工部虞部司等亦有外交职能。礼部是唐代外交政令的主管机构,其主客司即为外交专职机构之一,凡有关外交之政令及礼仪均汇总于礼部。此外,太常、卫尉、光禄、宗正、太仆、司农、太府诸寺及国子、少府二监、内侍省之内府局等机构的职掌也与外事工作有一定联系,本书对此也都加以考察。�唐代地方外交关涉机构,本书分为地方行政系统的道、州、县,军事与边防系统的道与军、镇、戍、关等,边境镇抚系统的都护等,其他有关的使职和中央派出机构等四个系统进行研究,“唐代地方外交管理工作就是由这四个系统分别负责、协同进行的”。(第411页)本书综合大量中外史籍的记载,对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外交职能进行了深入翔实、全面系统的论述。关于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外交职能,归纳为迎送外交使节,行使对外权力、执行对外交涉,接转对方外交事项,边境贸易管理,外交行政与事务管理,掌握、上报蕃情六个方面22条(第414—468页),使我们对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外交管理职能有了极为详尽具体的了解。唐代地方行政机构“具有全方位的外交管理职能”,“还有很大的、广泛的对外交往权力”,“是中央政府在地方对外联系与交涉的总代表”。“唐代地方政府对于外交及涉外事务的管理,从最高地方行政机构的道,而州、县、乡直至最基层的村,逐级构成一个严密的、完整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网络。来自天庭的敕旨可迅速地逐级下达到基层,基层碰到的涉外问题也可迅速地逐级上达天听。只要需要,任何涉外事务均可通过这个网络上行下达,层层负责,上下协力,步调一致,密切配合,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第468—469页) 此外,中央派驻地方的某些使职如押蕃使、押蕃舶市、市舶使、互市监等职也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能。押蕃使是唐代后期设于四周边境地区负责外交与民族事务的官职,多由节度使兼领,但与节度使并非一套机构,而是有自己的官印与属官。押蕃使所负外交职能与节度使相同,文献所见押蕃使管理外交事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朝贡管理、接转贡献、上报蕃情、过所管理等方面。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南沿海的广州、交州、扬州等城市发展为进行海外贸易的都会,其中广州成为唐代海外贸易的中心。适应管理蕃舶之需,市舶使于唐代中后期应运而生。“市舶使作为采购舶货这样一种特定商品的专使,与全面负责边境外交、外贸的押蕃舶使或押蕃使是不同性质、不同序列的官职。前者是由边境地方长官兼任以负责外交、外贸管理的使职;后者是朝廷派往外地负责采购特定商品的一种专使。”(第523页)互市监名义上属少府管辖,实际上派驻于边境地区,由边境地方政府领导,“是中原王朝设于边境地区的对外贸易机构”。(第526页)唐朝对边贸的管理严格周密:“首先要设置特定的互市场所,这个场所是封闭式的,保证其管理之便利和贸易之安全。其次须在事先由互市官员与蕃人 商定物价。第三,贸易有一定的日期和时间,在该日之卯时开市。”(第527页)通过以上概略的介绍,我们看到,本书对汉唐外交制度的研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内容涵盖汉代至唐代政治制度和中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多姿多彩的汉唐外交制度史画卷如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点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也是其有别于以往有关论著的一大特色。其研究思路将对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借鉴,有所启迪。 (四)《汉唐外交制度史》遵循求真务实的史学原则,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在诸多问题上有创新和突破,可谓新见迭出,创获良多。 本书所有的观点都以充分的史料为根据,无一字无来历,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治学态度。上文所述汉唐外交机构的各项外交职能,史书记载或极零散或语焉不详,作者在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钩玄提要,终于将其极为清晰地归纳出来,这本身就是艰苦的学术创造工作。此外,本书在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有说服力的新见解,兹列举数例如下,以见其大概。 关于汉代大鸿胪的外交职能,官志仅记掌“四方归义蛮夷”,不仅简单,而且极为笼统含糊。本书综合各种记载,具体归纳为六个方面。据《汉书·功臣表》韩延年事,结合《百官公卿表》记载,说明其具有“接待来使,转递外交文书”之职能;据张衡《东京赋》及《汉书·萧望之传》、《续汉书·礼仪志》本文和注文,说明其具有“礼宾来使”的职能;据《汉书·西域传》、《后汉书·南匈奴传》等记载,指出其具有“礼送使者”之职能;据《续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南匈奴传》及《汉书·功臣表》记载,说明其具有“主持封拜”的职能;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汉书·王莽传》、《宣帝纪》及《西域传》等记载,论证了“来宾生活服务”的职能,并对“蛮夷邸”(使馆前身)予以着重考证;据《说文解字》、《汉书·贾捐之传》注、《后汉书·马融传》注等记载,指出其具有“翻译”之职能。(第60—69页) 东汉尚书主客曹,官志仅记其“主外国四夷事”,但究竟如何主管却并不明确。本书据《后汉书·钟离意传》并结合其他史料,比较清晰地说明了主客曹主管外事的具体程序:匈奴来降(或入侍),汉明帝下诏赐缣→事下尚书台,主客曹负责起草诏书,下达大司农执行→执行完毕,经尚书台上报皇帝。作者据此得出结论:“诏旨来源于皇帝,尚书负责起草诏书并下达外朝公卿执行。”(第77页)还通过外交文书档案的管理与运用情况,进一步论证其职掌。据《后汉书·应劭传》、《风俗通》、《论衡·程材》等关于《五曹诏书》及条品簿书的记载,推断主客曹亦应保存有相关诏书及行政档案。又据《后汉书·陈禅传》,论证“由于尚书台保管了大量的有关文件,因此遇到在外交上的疑难问题时,就可以从中查阅有关资料,以为定夺之参考和根据”。综合以上所述,最后指出:“主客曹对外交工作的管理,主要是在外交政令方面,即有关诏令起草与颁行,以及有关文书档案之收藏保管。”(第77页)这样就使主客曹与鸿胪寺的外交职掌明确区分开来。 根据《洛阳伽蓝记》、《魏书》有关记载,本书对北魏四夷馆的性质、作用及统属问题作了考辨,多发前人所未发。认为四夷馆“作为降附与外侨的居住区”;“四馆与四里相互配套,密切配合为用。这些投附者先安置于四馆中,待三年之后才安置于四里之中,成为北魏的正式居民。”指出《北齐书·徐之才传》所载萧综投魏后“敕居南馆”即四夷馆之一的金陵馆;《魏书·蠕蠕传》所载“洛南之馆”即四夷馆之一的燕然馆。“四馆具有宾馆的性质,四里则是侨民居住区。”“四夷馆除接待高级侨民之外,也居住着许多普通侨民……为一特定的外侨居住区。”四夷里是一拥有五万人的规模巨大的外侨小区。“四夷馆的设置是当时中外交流、南北交往发展的结果,是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个成果的进步举措。”《历代职官表》认为四夷馆属鸿胪管辖,是历史上惟一指出其统属者。本书据《魏书·萧宝夤传》、《肃宗纪》、《常景传》记载,认为四夷馆归尚书丞、吏部、主客郎这一系统负责,具体由主客郎管理。(第181页) 在考察南朝主客曹沿革时,根据《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有关列传及《酉阳杂俎》、《酉阳杂俎续集》、《八琼室金石补正》等文献记载,列出了南朝主客郎的详细名单。又据《魏书》、《北史》有关列传及北朝墓志详细列出了北魏南北左右主客郎中名单,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北魏主客之分曹。《魏书》及《北史》之《邢伟传》记其于北魏末为“尚书郎中”,本书据出土《邢伟墓志》载其为“尚书南主客郎中”,说明直到北魏末主客仍是分曹治事。据《南齐书·王融传》所载其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以主客郎接待北使后所写《接虏使语辞》事,指出:“南朝已经形成了主客郎完成接待任务之后的工作总结报告制度。当时规定在接待工作完毕后,接待来使的负责人要把接待过程中的谈话内容记载下来,完成书面报告——《语辞》。”(第174页)又据《南齐书·刘绘传》载,主客郎接待来使,“事毕,当撰《语辞》”。可见这一规定确已制度化,“这表明我国古代外交的接待、谈判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规范,而主客郎在外交接待工作中已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第175页) 关于唐代的客省,资料零散,各种政治制度史论著均很少涉及,本书从零散史料中钩稽考索,对其沿革、职掌、性质等问题作了深入论证。据《通志·宗室传》记载,客省始设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唐代沿置。据《玉海》及《旧唐书》、《通鉴》、《唐会要》等书记载,知唐代有内外客省。又推断东内、西内客省为前后之别,并非同时有二内客省。据《唐六典》知,京都有客省院。据《全唐文》及《文苑英华》所载有关诏令知,唐后期有客省使、副使,由内官充任。据《通鉴》胡注、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注,推断客省当隶中书省。客省的职掌在官志中不见记载,本书综合《通鉴·代宗纪》、《新唐书·食货志》、《旧唐书·德宗纪》等记载,指出:“客省的主要功能是收留两部分人员,一部分是国内人员,包括四方贡计未奏者、上书言事忤旨或不足采者、官员失职未叙者;部分是蕃国人员,即来朝见、贡献而尚未报答者、未封授者。他们在客省等待期间,由度支供给廪食。从外交工作而言,客省的作用与鸿胪寺客馆相类,但

唐传奇论文研究视角是什么

研究视角(perspective)实际上是研究方法(或研究思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照射研究对象的一个光源。如果没有研究的视角,研究对象就会一团漆黑。“夜间观牛,其色皆黑”。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需要有研究的“视角”或研究的框架。出色的研究往往显示或隐含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一个出色的研究者意味着成为一个视角主义者。即便采用“质的研究”,也需要有研究视角。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一些“没有理论我们就看不到”的东西,它能帮助我们预见和理解事实。

扩展资料:

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理论视角。它是从某个“学科”或“学派”的角度去研究事物。二是思维视角(或关系视角、分类视角)。它是分类或关系判断的某种思维形式。三是批判视角。它是研究者对新观点或新材料、新方法(或新工具)的选择。三者之中,最常用的是理论视角。

一般所谓的研究视角主要就是理论视角。最能显示客观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是思维视角(或关系视角、分类视角)。它往往能够产生令人惊异的陌生感和意外感。而批判视角作为研究视角的含量比较单薄,一般不被视为研究视角。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做了同样的实验、同样的结果,人家能发文章、能通过毕业答辩,而你却不能,那就是因为你视角没选好的缘故。最常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实验,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有什么规律。仅此而已,提供的信息是你做了这个实验,得到了一点规律。有的人却从另外一种角度写,比如我开发了这样一种新方法,该新方法可以移植到哪些方面,具有什么重大意义,然后举个例子,我们做了这样一些实验,得到了这样一些规律。与别人的方法相比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所得数据更可靠准确...等等。你觉得哪个写得更好?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区别为:性质不同、从属不同、分类不同。

一、性质不同

1、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是从某个的角度去研究事物、分析事物、批判事物。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

二、从属不同

1、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是研究方法(或研究思路)的一个重要部分。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含了研究视角。

三、分类不同

1、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法一般包括理论视角、思维视角、关系视角、分类视角、批判视角。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汉唐研究论文100字怎么读

唐朝的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唐朝时候,国家强盛,实力日益加强,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国家的繁荣统一对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唐初诗歌,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的统一繁荣而迅速转变,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着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中晚唐文学却有多方面的发展,除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而外,古文运动在这时期取得了胜利,传奇小说也发展到了全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诗人。伟大的诗人李白,具有进步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但他生活在唐代统治阶级开始走向腐化,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显露的时代,理想无法实现。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在天宝年间,他已经密切注意社会的种种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这个前所未有的文学全面繁荣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的结果,但更为根本的还是决定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本文将就唐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具体的论述。唐朝的创建: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占长安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各股农民起义军,统一了全国初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学:变革浮艳的宫廷诗 树立新诗风隋朝前后只统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旧人,受南朝文风影响极深,加上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陈宫体,因此浮艳淫靡文风仍然泛滥文坛。但是,由于隋初国势增强,对外战争取得一定胜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风,隋初的一些诗歌,尤其是边塞诗歌中也曾出现了一些比较清新刚健的作品。这又表明隋代文风开始向唐代过渡的特点。唐初诗歌,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的统一繁荣而迅速转变,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着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唐太宗时的虞世南、高宗时的上官仪,都是皇帝优宠的专写浮艳的宫廷诗的代表人物。武后时的沈全期、宋之问也写了大量宫廷诗,但是他们继承前人的成绩,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对诗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唐代诗风转变的关键,在于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起诗人和宫廷诗人展开了斗争。高宗时,"初唐四杰"崛起于诗坛,他们虽然还没有脱尽齐梁诗风的影响,但是已经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深表不满。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武后时代,陈子昂更高地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有破有立,提出了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主张。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完全摆脱了齐梁浮艳习气,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上存在的种种矛盾。显示了刚健的风骨。终于改变了齐梁诗风统治的局面。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 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学:诗歌、散文全盛 各种艺术繁荣发展 诗歌多浪漫主义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隋唐时代终于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的统一。隋唐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的地位,不得不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政策上不得不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豪门士族的势力。自隋代开始,士族势力逐渐削弱,隋末农民大起义更给士族以沉重的打击。隋唐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掌握的官田、无主地、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一部分农民。对地主豪族过多地占有土地也有限制,某些豪族逾限占有的土地曾被没收,一部分农民就从地主豪族的部曲转为政府的均田户。在生产发展中,租佃剥削方式的庄园地主经济,逐渐代替了奴役部曲剥削方式的豪门地主经济。租庸调税法的实行,赋税、徭役负担有所减轻,中小地主阶级逐渐抬头,劳动人民的处境也有一些改善,再加氏族志的重修,户等的重新划定,士庶界限逐渐消失,豪门士族的势力更日益衰微了。正由于这一系列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唐代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从贞观至开元一百多年中,农业、手工业生产不断上升。贞观时期,斗米值三四钱,成为历史佳话。手工业方面,绫绵、陶瓷、纸张、金属制品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国家政治、经济达到了昌盛繁荣的顶点。。唐朝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那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亲密,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唐朝时,北方先后有突厥,回纥民族,东北有秣褐民族。唐朝在北部边境先后建立了都护府和都督府。西南有南诏和吐蕃;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朝云南王的封号;吐蕃为藏族的祖先,与唐几次通婚,保持"和同为一家"。边疆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国家空前规模的统一,对文学繁荣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过去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在学术上是"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在文学上是"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但自隋代统一,双方就开始互相吸收。盛唐的诗歌,中唐的古文,正体现出南北文化汇流的汪洋浩瀚的局面。同时国家的统一,水陆交通的发达,也使作家生活视野扩大了。唐代作家如李、杜、高、岑、元、白、韩、柳等都走过很多地方,都有许多出身地位、思想性格不同的朋友,这是六朝文人,乃至许多两汉文人所不及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国内各民族关系比过去更为融洽,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比过去更为活跃。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有重要的发展。唐代在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建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高昌等十部乐曲。舞蹈方面,剑器舞、胡旋舞等也来自西域。绘画方面也吸收外国色彩、晕染的技巧,出现了敦煌许多壮丽的壁画,也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绘画大师。各种艺术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王维的山水诗,号称"诗中有画",显然受到山水画的积极影响。音乐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诗歌的入乐传唱,还直接促成了词的诞生。更值得注意的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唐人精神生活大大地丰富了。我们读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可以看出当时艺术创作饱满的内容,新鲜的活力,也可以看出当时作家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鲁迅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不算弱。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直前无古人。......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种魄力和信心,正是来自国家的强大和统一。 伟大的诗人李白,具有进步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但他生活在唐代统治阶级开始走向腐化,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显露的时代,理想无法实现。他写出许多热烈追求光明理想,猛烈抨击黑暗现实,极度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人物,勇敢冲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他的诗风壮浪纵恣,摆脱拘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不愧是屈原以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中晚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学: 古文运动兴起和胜利 现实主义诗歌发展 古文运动的胜利,是中唐文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六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虽然自隋代李谔、王通,到初唐陈子昂、盛唐李华、萧颖士等都曾经努力反对,却一直很少改变。到中唐时代,由于社会矛盾的发展,政治思想的斗争趋于尖锐,骈文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要求。韩愈首先发起了复兴儒学的运动,幻想通过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遏制佛老思想的流行,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在文章上他也反对六朝骈俪的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受到一些人拥护,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在文体改革上,却得到和他政治见解颇不相同的柳宗元等人的支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文运动。韩、柳二人除写了许多政论外,还写了不少传记、杂文、寓言、游记之类的文学散文,以深厚的功力,独特的风格,锤炼精粹的语言,显示了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优越性,终于使骈文在文坛上失去了统治的地位。 尽管盛唐的政治开明,经济发展但是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继续存在,继续发展。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兼并问题上。唐代虽然有过均田的措施,占田的限制,但到高宗时代,洛阳豪贵占田逾限者已很多。到玄宗天宝年间,更"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在经济繁荣外衣下面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玄宗早年虽颇能"励精图治",晚年却沉湎酒色,信任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内政日趋腐败,对外穷兵黩武。天宝十载、十三载两次征南诏,全军覆没,更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玄宗为加强边防,设置节度使,更种下了边镇节帅拥兵作乱的祸根。天宝十四载(755)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这一变乱持续了八年,唐帝国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打击,开始由盛而衰,逐渐走向没落。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动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国家元气已经大伤。原来存在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日趋尖锐。。安史之乱所破坏的社会经济,虽然到贞元、元和时代逐渐恢复,但整个北方已今非昔比,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南方。德宗时权德舆说:"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新唐书·权德舆传》)南方的扬州、苏州、杭州、广州、鄂州、洪州、成都等城市比以前更加繁华,歌楼妓馆,更加发达。但是这种畸形的繁荣,更助长官僚、地主的享乐欲望。安史乱后,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地主的庄园经济日益发展。以前的许多均田户,逐渐沦为庄园地主的佃户,有很多农民则流亡道路,衣食无着。王朝的税收办法,也不能不适应土地兼并迅速、无数田园易主的形势,在德宗建中元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这个新的税法解除了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负担,一度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加以航运的恢复,江淮物资能够顺利北运。宪宗时,国家实力有所增强,曾经先后平定了剑南、淮西两个藩镇,其余藩镇也开始表面上归附中央。这就是史家所谓的"中兴",对中唐文学的繁荣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这个局面没有维持很久,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两税法的弊端百出,人民的负担又越来越加重了。到穆宗时,人民的赋税负担比德宗时增加了三倍。其他杂税徭役,更有增无已。皇帝公开奖励各地官僚进奉"羡余",立"月进"、"日进"等名目。各地藩镇官僚更借进奉为名,残酷搜刮,"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人民起义反抗的浪潮,此伏彼起,。在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的形势下,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安史乱后,元结、顾况等揭发社会矛盾的诗歌,成为杜甫的同调。中唐时代,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更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他们的新乐府诗揭发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他们的诗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了以白居易为首的现实主义诗派而外,中唐时代诗歌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了。大历年间,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李益、卢纶的边塞诗,都是盛唐诗风的余响。贞元、元和之际,韩愈、孟郊以横放杰出的诗笔,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风格。青年诗人李贺,更融合楚辞、乐府的浪漫幻想的传统,以浓丽的色彩,出人意表的想象,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苦闷和追求。刘禹锡的学习巴楚民歌,柳宗元的借山水以抒幽愤,艺术上也有独到的成就。 晚唐诗歌,随着国势的衰危动乱,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无论写忧国忧民,或写爱情生活,都有相当浓厚的感伤情调。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在黄巢起义前后写的一些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但感情更愤激,批判的锋芒也更尖锐,从他们诗里,我们看见了唐朝国势摇摇欲坠的景象。 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伟大诗人是杜甫。杜甫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在天宝年间,他已经密切注意社会的种种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安史之乱发生后,许多盛唐诗人的浪漫豪情消失了,对动乱的现实也很少反映,杜甫却和人民一起经历了一段饥寒流浪的生活,写出了很多惊心动魄的诗篇,愤慨外敌的入侵,期待国家的中兴,描绘了人民深重的灾难。他的诗象一面镜子,照见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称号。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唐朝文学自身的发展:唐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从先秦到汉魏六朝,文学经历了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遗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不同文体特征的探索,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唐代文学繁荣的必要条件。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文学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隋及初唐时期,齐梁形式主义诗风虽然还占统治地位,但初唐四杰已开始对它表示反对,到了陈子昂,更大力扫荡齐梁诗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之中实现革新。李白继承着陈子昂的革新精神,一面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面又学习楚辞和乐府,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的诗风,完成诗歌革新的使命。到了杜甫,更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主张,既有批判,又有继承,既注意内容精神,又注意声律形式。正因为如此,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才能够"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负起了继往开来的任务。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在散文方面,韩愈一方面指责六朝文风:"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但是他并不全废骈俪,而且他的"陈言务去"的主张,也受南朝文人"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启发。这些唐代杰出作家在对待遗产上,都体现了一种既批判又继承的共同精神。这种既不拜倒在古人脚下,又能虚心向古人学习的精神,使他们借鉴而不流于摹仿,继承而又能有所创造。这是非常值得珍贵的。 也许,只有唐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才会产生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会对我们的今天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因为它是值得我们永远骄傲的。

强在了丝绸之路带动了经济文话发展

自己写了一个,应够150字了,凑合用吧,隋唐应该是初一的历史吧——————————————————————————————————————————隋炀之殇历史上沦为暴虐之名的,上有始皇帝嬴政,下有隋炀帝杨广。而纵观历史,掩卷长思,这两位无一不是天纵英才,在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秦统一中国,历二世而亡。炀帝广在位14年,征战不休,终于让大隋分崩离析。但正因如此,继秦之后,而有汉之盛。继隋之后,亦有唐之盛。可以说,汉唐,都是在秦隋的基础上扶摇直上。今人独以为汉唐之盛名,而不名秦隋之功,是为过也。 修通运河,至今遗泽后人。而开创科举,虽为后人诟病,但一定程度是最先进招贤揽才之手段。而开发西域更是开疆拓土,促进民族融合。这些,无一不是炀帝杨广的赫赫功劳。但杨广的征伐无度,造成民不聊生。而终于造成隋朝大厦的倾颓。唐太宗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其所谓也。——————————————————————————————————————

汉唐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朝代,两者的武力都是相当强大的。但是二者哪个更强一些呢? 如果单纯从纵向比较两者的武力,显然唐朝比汉朝晚了好几百年,经过这几百年的发展(当然中国朝代中清朝200多年是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倒退的,尤其是清朝的军事装备直接倒退,但是在清朝之前的各个朝代都至少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显然唐朝要强一些。因为,唐朝有了马镫而汉朝据历史记载还没有出现马镫(估计有马镫的雏形),这直接导致唐朝的骑兵从装备而言要强于汉朝,同时唐朝的兵器也要强于汉,比如唐朝的佰刀就是一个证据。唐朝的经济也明显繁荣与汉朝,唐朝的疆域比汉朝也辽阔。 但是如果从横向比的话,那么汉朝的武力要强于唐朝。汉朝时期将最大的敌人匈奴要么赶走、要么同化。到了后来汉朝周边没有强劲的对手(游牧民族)。而且汉朝打败匈奴和开拓疆土虽然也用到了游牧民族将领,但是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将领——比如霍去病、卫青、陈汤等。而反观唐朝,对外开拓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着外族将领的(如高仙芝、黑齿常值等),这说明唐朝是真正很包容的(不像满清虚伪的民族融合),但也说明了唐朝更多依赖外族,所以唐朝就有了节度使权利很大,当中央强大时这些外族节度使会供你驱使,但是当这些异族头目看到中央虚弱的时候肯定会来反咬一口——那个安禄山就是如此。而汉朝则基本上没有这样的问题。唐朝对异族的战争虽然有胜利但也有败给吐蕃被迫和亲,在恒罗斯一战败给阿拉伯人失去了中亚,随后的安史之乱再也没能使得唐军再次进入中亚,直接导致中央的汉人遭到回纥的屠杀和奴役。而汉朝虽然也败给过匈奴,但是自汉武帝之后基本上是将匈奴制服了。 总的来说,横向比较汉朝的武功比唐朝更强些,但综合力量(包括经济等)而言,唐朝更加繁荣强盛些。 汉朝算是比较早的将我国疆土扩张,初步建成多民族国家,并打开对外贸易通道的朝代。在历史上的地位必然不可忽视。如同创始人。而唐朝,之所以被称为大唐盛世,也是因为从唐开始,中国封建王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民族融合还是对外贸易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而疆土和民族关系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如同发扬光大者。这两个,没办法对比的。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都达到了那一时期的顶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生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有人说,选好题目,你的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在准备毕业论文事宜时,老师会给我们一个大致的选题范围,然后学生从中自拟题目,当然也可以在本学科领域选题,但是不能脱离本学科。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关于论文选题的敲定,首先我们要知道选题≠题目,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规划、预想,它实际就是解决你要“写什么”的问题,即确定研究的方向与范围。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热门题材 热门题材,结合当时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或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选题能否急社会之所急适应社会各领域之所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学术良知。 在选择热门题材上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符合政策法规;(二)是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值得考量的是:虽然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热点容易凉凉。所以在热门题材上如果不是事前就预料或准备好,否则还是要多多考虑一下。 (二)学术空白选题 选题属于学术空白,就要求论文需要较高的学术价值,需要创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没人研究过的题目——比如说具体到某个地方某个自然现象的研究,这样的题目不仅会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2、从新的角度去论述的旧的题目/从旧的角度去论文新的题目——在学术研究上,许多论题是古老而又常新的,选题时只要把握住老论题的新意义,那么这种选题也值得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比如说:象牙、恐龙蛋化石的价值如何认定?这方面的选题研究既有实践意义,也不乏理论价值。 3、交叉综合性、边缘性的题目——比如说你学的是刑法,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确定一个关于刑事和解成本收益分析的题目进行研究,这样的选题不但不会落伍,还会有一定的创新在里面,对于丰富本学科理论也具有学术价值。 选择学术空白选题时,要结合自身的学术素养,试问以自己所学,能否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领域之所以还是空白的,很有可能是因为前人不是没做过,而是没有做出成绩来。 (三)个人专长或兴趣 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进行研究等活动的重要内部动力,相对于自己陌生的领域,选择熟悉的领域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是选择这个主题方向的同学要考虑到自己的专长和学术素养,论文选题无论具有多大的应用价值或者理论价值,但如果作者力不从心,无法完成或无法圆满完成,也是不合适的。 选题是个有诸多考量的工作,会有诸多纠结,但是一旦定下来,之后的论文写作工作就会好做很多。当然,选好的题目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不合适,或者研究进行不下去,是可以修改的,所以同学们大可不必怀着悲壮、慎之又慎的心态去选题,它就只是个选题而已。 早检测论文查重系统我祝大家顺利通过~~~

研究生如何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答: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一定都会因为毕业论文而发愁,毕业论文要写好,首先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便是要确定好自己的研究生论文题目。很多朋友都会被困在这一步,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那么接下来就来和大家讲讲研究生论文题目怎么定。  在确定毕...2020-11-10 回答者: 李树的恋爱 1个回答如何选择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答: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填写就可以了 我的理解是,研究方向,是技术专业背景下,比较具体的研究主题。 1、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日常学习与翻阅专业文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了感兴...2021-11-05 回答者: zLN73690 2个回答硕士毕业论文选题需要注意什么方面?答:(一)热门题材 热门题材,结合当时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或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选题能否急社会之所急适应社会各领域之所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学术良知。 在选择热门题材上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2021-11-12 回答者: 宁风范 2个回答研究生毕业论文应该如何选题?问:群落生态学呢?有做过的吗,尤其是还牵扯到不同环境梯度,山地、丘陵和...答: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一点的题目2011-11-25 回答者: 天宇转转 1个回答我该如何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方向?答:同学你好,毕业了就需要面临写论文, 对于环节科学方面的论文不知道你是否确定选题,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 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 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 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

一、如何选题确立论文题目,就是确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攻方向。考生在选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论题要大小适中。题目不要太大,尽量"小题大做"。2、注意研究角度要有新意。进行科学研究,就是找问题,没有新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更谈不到创新,论文也就没有写作的价值,因此,确定研究方向只有从新的角度去研究、研究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是研究过探讨过但说法不一的问题去分析论证,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才会见出新意。3、要知己知彼。在选题中,要了解本专业本领域中已有的科研成果,了解别人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那些方面的研究较薄弱,那些方面的研究尚待开拓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避免重复和雷同。

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或研究生培养的环节或阶段之一。选题是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开端,也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一环。 ★选题原则一般为: 开拓性: 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并能有预期成果的课题。 先进性: 硕士学位论文要有新的见解。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成果的可能性: 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选题要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进行。课题还应尽量符合研究生的素质特点和兴趣,尽量结合已经有的科研任务,尽量纳入我所的科研计划。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的最后三周内完成。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举行的报告会,为了阐述、审核和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它是监督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会使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帮助研究生的有关科研工作。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说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重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设想以及课题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的基本内容,构思及初步见解;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和所需的科研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工作量、工作进度计划和经费估算。 开提前做好调差研究、查阅资料 做开题报告前,研究生经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等选题过程,写出“开题报告”,供参加开题报告会的有关专家审阅。审定开题报告的专家小组一般由研究室或导师出面聘请同学术领域的三至五名高级科研人员组成。导师和课题组的同志参加开题报告会。经集体评议并填写相应学位的论文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一般在学位课程学习结束后,硕士生于第三学期最后三周内完成。 开题后进行修正、提高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在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正式进入论文工作,如因特殊情况需变动论文题目的基本内容时,需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并按程序重新审批。

汉唐研究论文200字

我不知道你这里的汉服是指汉民族服饰 还是汉朝服饰,也不清楚你这里的唐服是指伪唐装还是唐朝服饰如果是说汉朝服饰和唐朝服饰的话,那就是他们的基本形制都是交领 右衽 周身无扣或瘾扣,同时唐朝由于和西域交流比较多 出现了圆领袍,以及收窄了袖口如果是说汉民族服饰和伪唐装的话,那就是: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传统服饰,而伪唐装不过是以满族马褂为原型的现代臆造品,和唐朝完全无关

唐玄宗是个大傻帽。因为他宠幸武惠妃。他纵容武惠妃和奸臣李林甫内外勾结,诬告太子,置太子于死地。就算他真心不喜欢自己的太子,换一个就好了,何至于此?直接结果就是抬高了李林甫的地位,让这个小人太开心了。武惠妃也是个大傻子。因为她做得再多又有何用?她是武则天的后人!所以她绝不可能当上皇后,也不可能让儿子成为太子!男人们绝不会让第二个武皇后重现人间!这个女人明知不可能还要去搞东搞西,不可不谓之贪,不可不谓之蠢。而宠幸这个傻女人的唐玄宗,就是一个躺在女人肚皮上就忘记了全部的傻子典型。武氏最后的余孽就是他亲手消灭的,现在他跟一个姓武的女人在一起,这么开心。所以不等杨贵妃出山,大唐王朝的命运已经摇摇欲坠。

汉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开通西域,形成一条贯穿中亚内地,进而连接欧洲及北非的交通干线,即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使汉文化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进行交流,给世界文化以极大冲击,标志着世界史的展开。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大唐盛世时期,首都长安更是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搞“对外开放“的历史时期,现在国外的“唐人街”就是哪个时代文化交流,中国人定居所遗留的实物见证。连很多外国人直到现在还习惯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可见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唐朝与朝鲜、日本以及和东南亚、南亚各国都有深广的经济文化交流,如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文化受到唐朝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衣服、茶道)、钱币铸造、文字都和唐朝接近。唐王朝和中亚诸国的友好往来以及对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唐王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唐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历史贡献。

汉唐两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选择的不同路径,对我们思考地方权力在两朝盛世形成、持续中所起的作用极富启发意义。我们知道,西汉盛世的顶峰是汉武帝时期,但被后代史家津津乐道的“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盛世局面,就主要出现在作为西汉盛世组成部分的“文景之治”时期以及汉武帝即位的初期,而此一阶段恰值汉代地方权力最为活跃和比较活跃的时期。我们还知道,唐王朝盛世的顶峰是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导致由盛转衰,但唐王朝经济活跃、文化昌明、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国的地位继续保持了百年之久(直到黄巢起义以后才彻底衰弱),而此一阶段正是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的时期。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初地方分权曾经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坐大、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等消极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地方经济活跃带动整体经济繁荣,推动汉武帝鼎盛局面出现等积极作用的一面;既要看到唐后期地方分权化趋势最终造成了藩镇林立、叛乱频仍、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等消极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地方权力扩大曾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中央权力、延续盛唐文明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 索引序列
  • 汉唐外交研究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 唐传奇论文研究视角是什么
  • 汉唐研究论文100字怎么读
  • 研究生论文的题目是什么
  • 汉唐研究论文2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