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人民群众论文的参考文献

人民群众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人民群众论文的参考文献

试论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越来越重视,都把社会治安作为投资和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人财物大流动的格局下,破案打击、抓捕犯罪的难度不断增加,无打不安,无防不稳,170万公安民警担负着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警力的瓶颈已日益显现,如何在现有的警力中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公安战斗力成为各级公安机关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于通过对公安机关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的探讨,为正在进行的警务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本文根据本人在基层工作的多年经验以及对公安工作的思考,就公安机关战斗力制约要素进行了充分阐述。通过本文的探析,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必须通过提高公安民警素质、大力推广和加强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科学整合现有警力,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方面解决,从而提高驾驭和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保证社会政治、治安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试论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途径与方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越来越重视,都把社会治安作为投资和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新时期,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政治、治安稳定的繁重任务,一手抓打击,一手抓稳定,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成为当前要务。中国刚刚加入WTO,我们还要抓好服务,入世的根本目的是参与以公平有序、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全球市场体系,要求政府在确保法律透明度、统一法律实施等方面履行承诺,作为执法部门,中国警方将在以全球化为背景的舞台上表演。中国警察不仅需要调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工作模式和警务观念,还要在角色转变之后,探索新的警务体系,为世界警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70万公安民警担负着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警力的瓶颈已日益显现,如何在现有的警力中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公安战斗力成为各级公安机关迫在眉睫的任务。多年来,我一直在基层工作,对基层警务制度有着很深的感触,对民警工作、学习、生活有着最直观的了解,本文将就如何提高基层民警战斗力作肤浅探讨: 一、派出所民警工作现状 1、少部分民警的素质与派出所要求的高素质之间有一定差异。 派出所改革中要求民警“一警多能,一警多用”,刑侦民警担负打击犯罪,的要务,社区民警需要“沉”在责任区之中,处理自己责任区内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工作内容纷繁复杂,是责任区内的“多面手”,因此对民警素质要求很高。如果在配备责任区警力时,搭配不够恰当,势必会影响到该责任区的工作效率和成绩。另外少部分责任区民警可能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多方面问题,分管工作中不能胜任全部工作,着手于办理案件、处理纠纷、布置耳目、上报信息、防范管理尤其是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等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自身工作压力很大。 2、派出所民警普遍存的超负荷工作现象。 超负荷劳动在公安机关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基层派出所民警更是如此。国家规定公务员的标准工作时间为每周40小时,基层派出所中,即使是工作较为规律的内勤也在70小时以上,至于责任区民警加夜班、双休日不休息更是常事,据不完全统计,基层派出所民警年均200余天在所加班。大量的中心工作、阶段性、特急性工作与不确定的工作时间,使我们的民警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由此带来的健康问题也影响了工作质量。当然,超负荷工作除了我们公安工作自身性质决定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个别民警个人效率不高,需加班才能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是有些工作事先在警力调配、警力使用上没有很好规划,牵制了一定的警力。 人民警察的素质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关健因素之一,也是体现公安机关作风最基本的因素,人民警察的素质直接影响整个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因而要提高公安战斗力首要问题是狠抓队伍的素质建设,向素质要战斗力。 二、狠抓各项教育机制的运行 1、以德育警。加强民警思想教育,教育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以德治身、以德树威。同时开展多方位的谈心家访活动,了解民警思想动态,把握民警思想脉搏,确立对症下药机制,同时了解民警的家庭实际困难,并积极帮助解决,保证民警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工作、学习、生活。 2、分类培训。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地加强民警专业技能培训,不搞千篇一律,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使民警能学以致用。 3、逢进、晋必训制。严格进人机制,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从源头上保证队伍的高素质,从源头上把住进入、从警的质量,组织新民警进行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及各种法律法规,保证新民警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投入公安工作。本着“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凡初次上岗的民警都必须参加专业训练,经考试合格,方能上岗。晋升警衔民警参加相关培训,以更新知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 二、从严治警,从优待警 公安队伍是一支纪律化队伍,队伍管理首先要严字当头,具体实施中以《内务条令》为切入口,下大力气抓好从严管理,用制度来规范民警的言行举止,改善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服务水平。其次凝聚警心才能激发队伍活力,有活力才有创造力,公安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只能激发出了全体人员的创造力后,整个集体才能形成战斗力,做到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同时从优待警也解决了各位民警的后顾之忧,不至于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1、大力推进休假制度,建立民警健康档案。现在各基层单位的民警是超负荷运作,到最后往往是民警成批成次地病倒,造成了工作的盲区;再者,我们所要的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而不是一支疲劳之师,列宁同志说:“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工作”,拥有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的队伍才是一支威武之师,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科学进行警力配置,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保证民警的休假、休息,让民警有时间调整一下疲惫的身心,用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一期的工作。同时基层民警基本上都是疾病缠身,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实用性,可以每年进行二次全面体格检查,及时了解民警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治疗,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建立优抚制度。建立“三个一”制度,即一个基金、一份档案、一项联系制度。“一个基金”是指建立立功创模基金,对有功人员实行物质奖励,定期或不定期发放奖金。“一份档案”是指建立功模人员、英烈、遗属、特困民警及家属的档案,每年定期走访慰问并发放慰问金、补助金,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他们后顾之忧。“一项联系制度”是指建立领导与功模人员、英烈、遗属、特困民警及家属的挂钩联系制度,由领导“一对一”进行扶助,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待遇等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加大优抚力度,对伤残民警、有功人员(特别是牺牲民警)都能按照规定及时上报特别抚恤,使民警及其家属能尽快得到优抚。 三、大力推广和加强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形成了以竞争、激励为特色的目标管理体系,经过量化后,形成符合目标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绩效考核,无论是派出所的领导还是普通民警都认为很有必要,对此持欢迎态度。绩效考核形成了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环境,通过以考核与物质利益挂钩的方法,奖勤罚懒,激发民警的上进心,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良好竞争氛围。 1、长期以来,由于公安工作的社会性较强,工作的量化难度大,民警工作的数量、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实行考核,明确了工作的绩效标准,使相同岗位之间有了对比;通过考核,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凸显,有利于相互学习,激励后进。 2、派出所的管理有章可循,日渐规范,对于提高队伍管理水平大有裨益。由于各个工作岗位有了明确的目标责任,每个人对自己岗位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激发个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效用。 3、民警绩效考核的实施,在各派出所形成了"工作-考核-再努力工作"的良性循环局面和长效动力机制,促进了民警工作;通过对考核结果运用奖优罚劣,将民警职务行为导向了组织期望的方向,有利于组织合力的形成与加强;“后进民警"的设立,改变了往日只评优,不评劣的倾向,增加后进赶先进的动力,有力地激励了处于中间层次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先进更先进。 但是,现有的民警绩效考核大部分是针对民警个人而言的,许多公安工作都是合作性、团队性非常强的,所以有必要设立相应的指标考核派出所工作的整体,引导民警自觉加强工作中的合作意识,培养民警的集体感。设立整体性工作的考核指标,可以使局机关注意派出所工作产出的整体效果,更容易评价派出所部门的工作情况;也可以使派出所长自觉加强对于派出所整体的管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 另外,考核实行至今,有些民警的积极性已被很好得调动,也有些民警对于指定责任区的作法存在异议,我们可以考虑实行责任区竞争选择的制度。在选择前,将各个责任区的地域特征、范围大小、工作基础、拟订目标等情况说明,并根据管理的难易程度分类,各类完成目标的奖励亦不相同。然后由民警以类似“招标”的形式自由选择。在规定的考核期限到来后,对责任区民警的工作进行评价。完成预定任务的奖励,未能完成任务的处罚。通过设立这种机制,使民警的工作更具平等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派出所管理的效果。 四、科学整合现有警力,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在人财物大流动的格局下,破案打击、抓捕犯罪的难度不断增加,无打不安,无防不稳,如何保证社会治安的稳定,提高驾驭和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这必然要求警力的投入,如何在有限的警力资源内挖掘潜力,这就要在向素质要警力的同时,我们还要向机制要警力。公安工作如何做到以低投入收到更大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稳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服务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全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当前公安机关的明智选择。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以提高治安控制能力为目标,按照各个地区的治安规律和特点,科学整合各种治安防控资源,明确各警种各部门在防控责任区内的职责任务,依靠人防、技防、物防和意识防等各种有效载体,通过协同配合、相互策应、整体作战,实现打防控一体化的系统工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对各种防控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防并举、以防为主是辩证的统一,打击犯罪可以遏制案件的发生,而防范控制则可以减少案件的发生,并可以提供线索人头,为打击破案服务,形成公安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减轻辖区整体的防控压力,跳出“发案-破案-再发案-再破案”,民警疲于破案的怪圈,提高了社会面的“见警率”、“管事率”和快速反应能力,为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总体目标提供了有效载体。 1、优势互补,有机整合,捆绑作战,形成合力。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有“重打击、轻防范”的弊端,造成刑侦民警忙打击,边打边冒;社区民警搞防范,无所适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警力浪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以来,对社区民警就社区民警五项职责进行了具体分工与要求,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形成了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的社区防范队伍。刑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打击破案,要紧抓破案不放,同时利用破案为社区服务,找准刑侦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契合点,形成以破案为龙头的防范工作,整个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后,理顺刑侦警组与社区警组关系,通过提高警组工作效率,参加派出所日常值班工作,切实解决派出所警力不足的问题,使更多的警力下沉到社区,加大社区的防范力度,从另一个层面上减轻刑侦工作负担,完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刑侦、社区工作有共同的立足点:基础工作,刑侦、社区工作的基础工和形成一张互相交错的网,但以前这张网没有沟通,没有形成结点,存在工作上的盲区,这就给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造成防范漏洞。要真正地防控辖区治安,就要求这两张交错的网形成结点,信息互补、资源共享,刑侦民警提供案件信息,发案动态,为防范提供针对性建议,社区民警通过防范提供案件线索,为打击破案提供人头、线索,从而实现公安工作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转变,解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传统救火式工作方法,完成由案到人到由人到案的破案模式转变,变被动守候为主动出击。同时在沟通中完善,在互补中互利,从而提纲挈领,全面防范。 单兵作战力量有限,只有诸警种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完成全面防控辖区的任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以来,我所积极探索新思路,采用了挂钩责任区的形式完成刑侦民警与社区民警的捆绑作战。自2002年10月份,我所在的长安派出所积极调整派出所勤务制度,形成了两班制、弹性工作制相结合的勤务制度,并将刑侦民警直接挂钩到各警务站,定时、定点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并及时分析通报辖区治安状况,与社区民警相互合作,形成合力。这样一来,刑侦民警进一步了解了辖区情况,社区民警也做到了辖区发案情况了如指掌,避免了盲目防范,双方相互促进,有机组合,大大提高了各警务站战斗力,从而提升了整个派出所的战斗力。 2、全面整合民力资源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人民群众是我们做好公安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的力量源泉。广大社区党员、干部、青年团员、治安积极分子都是社区防范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推进警务工作的社会化,把民力吸收到警方的专门工作中来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核心内容,也是解决警力缺口的有效方法。 整合民力,发挥群众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作用,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把松散的群众紧密地组织起来,除开展社区防范宣传、义务护院护弄等传统防范活动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治安志愿者年龄身体条件好、整体素质较高的优势,结合他们的职业特点和作息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安全检查、法律咨询、义务巡逻、便民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同时,对治安志愿者中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激发治安志愿者的荣誉感,增强治安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使治安志愿者真正面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解决警力的供需矛盾。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比中国其他任何阶级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将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解放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作为解放自己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也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现和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学习本节应该了解存在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具体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掌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0

参考文献1 凌云,杨秀良. 试论公安工作规范化建设[J]. 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 陈瑞平. 解决警力不足问题的误区与途径. [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鹤壁市公安局. 1996. 01. 3 黄亦飞,欧阳梓华. 我国警察的亚健康现状与警力关系分析. [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 2005.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 [D]. 人民公安报. 马红兵.科技强警 人才为本[J];公安教育;1998年06期 6 孙小杰.走科技强警之路 提高队伍战斗力[N];北京日报;2000年7 李敏也.用科学的制度选人用人[J]. 党建研究, 张兆端.社区警务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社区化理论与实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dmin.从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着手 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EB]. ,2010-06-15 20:35

以人民群众为主题的论文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即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 思想的特点和贡献是,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最广大的社会群体(包括一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等等),它包括双重含义:一是指社会的进步力量,这是相对于反动势力而言的,反动势力不属于人民群众;二是指进步力量的群体,群体总是由大量个体构成,但是作为整体的群体同作为个体的个人终归具有质的区别,人民群众经常被简称为人民或者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就我国而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切赞成、参加和拥护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一切赞成、参加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范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人民群众的构成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人阶级不仅包括产业工人,而且包括技术工人;不仅包括传统产业的职工,而且包括非传统产业的职工;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而且包括脑力劳动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作为我国工人阶级同盟军的农民阶级也在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而且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国农民阶级的状况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了很大的区别。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生了许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家和从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家,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同我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 *** 指战员一样,也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些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无疑都属于我国当代社会的人民范畴。因此,我们所说的人民利益,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 (二)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日益增多和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而人民群众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主体。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着日益增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养育着全体社会成员,成为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同自然界相互作用,由此逐渐加深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领,使人类本身发展起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除了物质生产活动之外,还要从事政治科学、文学艺术和其他社会活动。但是,所有这些社会活动,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来提供和创造的。总之,劳动者的物质生产劳动构成了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支撑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大厦,从而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以及其他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以至文学名著,都凝结着无数普通群众和民间艺人的辛劳和智慧。在劳动群众中,还涌现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人民群众为科学和文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在当代社会中,脑力劳动者在人民群众中所占的比例愈益提高,从而也愈益显示出人民群众在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方面的历史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社会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群众正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力量。变革社会制度,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拥有实现它的社会力量,而人民群众正是基本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跟谁走,他们选择哪一条道路,决定哪一种社会制度变成现实。一切社会制度变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取决于人民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制度变革的成功与失败,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破坏旧制度,还是创立新制度,或者是从社会制度的长远演变看,都是生产力和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 *** 员和党的干部如何对待群众,不是一个一般的方法或作风的问题,而是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相互关系的原理。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可以将群众观点进一步具体化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是群众观点的根本之点,群众观点的其他内容都是对这一观点的展开及补充。第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而人民群众正是社会实践最广大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孕育着极大的智慧。因此, *** 人必须满腔热忱、真心实意地向人民群众学习。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 *** 人只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第四,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干部都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干部权力、权威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党的干部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成为合格的人民公仆。第五,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的干部必须对党负责,但是,党又是人民的工具,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的决定和批示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所以,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就是统一到对人民负责。第六,党要依靠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是由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群众的复杂结构所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党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同时,人民群众总是包含着不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先进、中间和落后之分,在阶级社会中更是有着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区别,他们的意见和行动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不能说这些意见和行动都是“天然合理”和正确的。即使是作为整体的人民群众,也有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根据群众的不同觉悟程度,按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这是党的一项重要责任。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含义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 ***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 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完整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中心是正确处理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切为了群众”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最广大的主体,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趋势。任何个人、政党和阶级,要成为进步的社会力量,在客观上都必须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谋利益,而不管他们在主观上是否自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能够认清这个历史的大趋势,自觉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不谋取任何特殊利益,把“一切为了群众”当作自己的立党之本。这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是我们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我们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而成为中国人民领导核心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根据,仍然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质。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人民群众相比,任何个人、政党、集团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弱小的。因此,谁依靠人民,谁就会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就能在实践中无往而不胜;谁脱离群众,谁就会势孤力单,就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特别是我们党是“一切为了群众的”,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如此伟大的事业,更不可能仅靠少数人去代替群众包打天下,而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说:“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保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实行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是“一切依靠群众”在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由认识到实践,通过群众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这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另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是一个以实践的主体——群众为基础的,由群众到领导,然后再由领导到群众,实现群众和领导有机结合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观点贯通起来,熔为一炉,实现了它们的有机统一。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这就为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然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历史,那么人类社会的历史也首先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既然生产 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 人民群众的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就起着决定作用。这 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 史唯物主义指明,人民群众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并 且通过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 改革以及精神领域等方面的活动,来创造历史的。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 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 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 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 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 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 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 *** 所指出:“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选 集》第3卷,第1031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 不等于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 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已有 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 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肯定无产 阶级领袖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群 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群众观点的一个最基本的内 容,也是中国 *** 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应从以下三点理解。 第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等生存资料。因此,人们必须从事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若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根本无从进行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这其中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和改进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及整个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进步。因此,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却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是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从以下三点把握。 第一,人民群众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还要具备仪器设备等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物质手段。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产生精神财富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形成精神财富的认识动力。如自然科学,它是在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的课题,不断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们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发明创造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动。他们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而且还在于正确集中和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一切科学文化创作的宝库,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首先,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例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工匠毕升发明的。南宋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就是个平凡的劳动妇女。可见,劳动群众在创造物质成果的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财富。 其次,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那更是劳动群众的直接创造。如“盲人阿炳”那样的民间音乐家和“泥人张”那样的民间艺术家。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导致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变革必须通过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来实现。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在社会变革时期、在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社会主人和历史创造者的气概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创造力量。 第二,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是通过进行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大包干”的改革就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后来在全国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就大大巩固和完善了我国农村的集体主义经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步伐,这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而没有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不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正确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为正是无数人的活动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才构成了历史的多姿多彩。这里就是强调人类整体参与历史的创造。 但是,人类群体是由一个个活动着的个人构成的。个人可以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伟人或“大坏蛋”)。历史是无数普通个人和众多历史人物活动的总和。 历史人物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也属于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他们只能加速或者延迟历史的进程,而不能决定历史的根本发展方向。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类作为整体参与生产的结果。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里的“历史”我认为应理解为人类的历史,这样看问题就会简单明了,“人民群众”就代表人类,他们发展进步的过程、轨迹记录下来就是所谓的历史。由此看来历史就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一、切实增强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切实增强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否真坚持,关系到兴衰存亡。确立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载体,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也体现了主权在人民的人民共和国的形象。每个党员必须坚持和践行宗旨意识,不仅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更体现了党对于执政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是新时期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密切联系群众、克服脱离群众这一最大执政危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二、做到“三个始终坚持”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得人民者得天下,赢民心者赢天下。这是一个古今通则。如何才能赢得人民赢民心,唯一和根本答案就是要求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在心中牢固树立起人民权力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地位至高、人民作用至强的思想观念,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弄清和摆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大是大非问题,真正厘清解决谁是主人、谁是仆人、谁为谁服务、谁依靠谁的原则思想,要切切实实做到“三个始终坚持”。一是坚持践行宗旨就要求我们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民意为一切工作立足点,一切决策部署必须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反映民声、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民之所欲聚之,民之所恶勿施”,真正体现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二是坚持宗旨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把人民的生产生活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发展民生、促进民富,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作为最大的执政追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是坚持践行宗旨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一切工作中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我们各项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动员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事业才能走向成功。三、如何“做到三个坚持”着重在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学习,以正确的理想信仰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够以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事业观、政绩观处理自我与群众、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奢靡之风。第二,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民生为核心原则内容,严格建立起相应的政绩考核制度、干部选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坚决纠正片面追求GDP、片面为一部分人服务甚至为自己牟私利的错误做法,使那些不把自己的最大精力放在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为制度和机制所淘汰、摒弃。第三,要加强人民群众对于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通过一系列民主政治建设,充分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有效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的渠道,加大人民群众在评议党员、选拔干部、政绩考核、决策评估、问责处理等各个环节上的参与度,真正做到对于那些不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党员和干部,人民有充分的权利和机会否决,从而建立起始终把人民放首位的制度。四、坚持和践行宗旨重在落实行动、体现作为联系本单位实际,从班子和机关的同志来说,坚持和践行宗旨是长期课题、终身课题,要体现在言论和行为之中,贯穿于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把服务干部职工,反映他们的呼声,维护广大干部职工的要求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尤其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真正诚意地听取和梳理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急单位之所急,想单位之所想,也要听取机关干部职工的意见,反映和维护干部职工利益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能及时地提出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和突出问题,影响和发展利益的意见建议。三是要增强自身服务能力,增强自主性,所提建议和决策能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决策程序,维护和发挥积极性。四是要严格按党纪国法和廉洁从政的制度办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比中国其他任何阶级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将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解放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作为解放自己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也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现和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学习本节应该了解存在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具体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掌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0

群众文化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论文

摘 要: 本文描述了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介绍了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措施,以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所以,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它是指为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群众直接参加的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多样化,也可以繁荣我国的文化。所以,在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灵活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常以小型文化活动为主。小型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性活动。小型文化活动是维系基层群众正常文化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大型文化活动能够在丰富基层文化信息、开阔群众的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和精神文明、锻炼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养全局观和纪律观念、提高群众自主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寓教

于乐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在于通过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传播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及审美水平,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文化娱乐手段培养广大群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积极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

(一)廓清理念目标。成功的策划对广大受众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对于社会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多个角度都会产生延续性影响。而通常所说的成功,就是以一定时期广大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为依据,运用别具一格的媒介宣传手段展示当今社会存在的崇高的理念与观点,进而达到策划目的。策划者在活动一开始就需要定位好目标与内容、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各方面影响。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把握时代的角度,同时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策划活动意行高远。这需要策划者们在生活中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现象,长期积累,对某一角度敏锐洞察,这是对日常信息积累的大量提炼,是思维灵感顿悟的重要过渡。

(二)突出创新特色。当前,一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模仿痕迹很重,面目雷同,缺少原创性。某一活动的场景让人们感觉似曾相识,还感觉到多次相识。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创新设计,做到个性鲜明,是当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需要策划者具有创新智慧和勇气。

(三)科学制定活动方案,落实活动行程。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因此要科学制定活动方案,分布落实活动行程。首先要制定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的策划方案只有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才行具体组织实施。其次,筹备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筹备阶段需要落实活动项目,具体分为:创作、编排及排练节目;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设计与制作服装、灯光、舞美;准备音响设备等。每个环节都应该派遣专门的负责人员,各方面准备工作皆完成后,还需组织人员进行专门的检查。再次,合成活动的整个行程。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幕前夕,应进行一次彩排,从中发现活动的问题,并及时的处理,而每一个活动或分工都应该有专门负责人,通过及时的沟通和联络,有效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

(一)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方式,而组织机构是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机构。因此,在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时,应成立活动的机构组委会,并把相关组织或相关部门的领导安排进机构组委会,再根据工作形式的复杂情况,成立相应的组织顾问、总策划人员、总导演、舞美师、灯光师、舞台监督、安保及后勤等具体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宣传、策划、协调、安保、后勤等工作。

(二)注重细节。好的策划不仅强调整体上的把握,还强调在细节上的把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大,环节多,情况复杂,并且琐碎的细节也会增加。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越精彩,就要在细微处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其精神追求。细节上面所体现出的细腻,能够让人切实感受到整个大型活动的细腻氛围,积极引导人们去关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细微之处,进而能够给人从整体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要注意整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意外”的情况,通过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防止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三)注重技术与质量。大型活动的开展应具备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公安部应对此类大型活动予以行政许可。在活动准备开展之前,策划方应将相关需要审查的文件交予相关部门进行审阅与批准,还需要勘察检验所有相关部门工作,做好监督。活动正式开展前,还应预测各种情况的发生,包括活动能否按计划进行、活动效果评估,确保决策进入计划中的轨道。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必须参照各个行业不同的要求和准则,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策划方案,不仅要注重方案的技术含量及其质量,而且还注重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确保其能够科学、有效、安全、可靠地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人们带来一项别开生面且十分有益的文化盛会,丰富人们的生活。

总之,要想使群众文化活动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把握,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丽平.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研究[J]. 大众文艺,2013,24:12-13.

[2]王敬明. 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 群文天地,2013,02:49-50.

[3]高波. 新形势下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J]. 大众文艺,2014,10:30.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该答案仅供参考!(个人整理)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进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创造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人民群众历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第二,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主体地位”实质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通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实现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第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增强自身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活动。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而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议在第三章相关部分的教学中加强讲授。十八大报告还把改善民生当作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这些观点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建设的唯物史观观点。过去我们较多阐释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更替理论,而对社会建设理论强调不够。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论述体现了在唯物史观上的理论创新。第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唯物史观原则。共享文明成果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梦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群众共享文明成果创造了基本条件。强调改革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第三,保障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人的发展的唯物史观思想。人的发展问题是唯物史观探索的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保障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社会建设,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重要前提;不仅强化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且为人的“能力体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仅能够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而且能够激发人的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比中国其他任何阶级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将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解放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作为解放自己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也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现和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学习本节应该了解存在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具体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掌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0

一、群众、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能够成为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领导者和组织者.(3)某些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4)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任何杰出人物,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只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但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二、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正是在人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人而存在.人的本质存在于具体的人性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句话,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2.人的价值(1)与人的社会性紧密相关,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作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2)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具体表现为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等关系的统一.三、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根源于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在阶级社会中,又通过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杠杆,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将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实现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使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空前的发展,在这个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中,人自身也获得改造、发展与进步,从而克服各种异己力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不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

恩,唯物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

工会维护群众利益论文的参考文献

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 这就是工会的两个维护。

一、要维护好职工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企业是职工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发展必需维护职工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

2、因此,工会组织要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维护职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对待,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目标建功立业。

二、要解决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

1、工会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必须围绕职工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

2、这就要求工会干部必须牢记“两个树立”,即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思想,树立真心实意为职工负责的精神;

3、强化“三种意识”,即为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4、保证“四个做到”,即心里装着职工,凡事想着职工,工作依靠职工,一切为了职工;

5、体现“五个作为”,即心为职工所操,情为职工所系,得为职工所谋,话为职工所说,事为职工工所办。

扩展资料:

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在现代各种社会组织中,工会是由劳动者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工会运动涉及劳动者的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变化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会的存在,也是以劳动者的代表身份,就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劳动问题与雇主一方进行交涉,诸如劳动工资、劳动工时、劳动待遇等方面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而进行活动的。作为劳动者群体的代表,工会成为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劳动力所有者的代表。

参考资料:工会组织-百度百科

工会组织的两个维护职能的内容是既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又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在现代各种社会组织中,工会是由劳动者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工会的存在,也是以劳动者的代表身份,就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劳动问题与雇主一方进行交涉,诸如劳动工资、劳动工时、劳动待遇等方面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而进行活动的。

作为劳动者群体的代表,工会成为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劳动力所有者的代表。

组织作用

(1)正确定位工会工作,是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前提;

(2)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是新时期做好工会工作的基础;

(3)关爱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法律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使命

(4)推行企务公开制度,是新时期做好工会工作的有力保障 [1]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农发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工会组织对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工会组织-百度百科

工会对促进生产活动的作用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要有装备和设施等硬件方面的保证,光强调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和加强日常管理工作,而忽视必要的物质投入,是不可能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

有的企业为降低成本,忽视或减少安全投入,致使安全技术装备落后,安全监控设施缺乏,安全保证系数下降。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工会组织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安全生产法》赋予工会组织监督企业安全生产的权利,各级工会组织要利用好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把促进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物质投入,作为工会维权的重要职能,作为职工代表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监督安技措资金的使用情况,检查安全投入是否到位,并有针对性提出建议。

对安技措资金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要通过民主渠道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从而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一道,共同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扩展资料

工会的职能

企业、事业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

①克扣职工工资的。

②不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

③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的。

④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

⑤其他严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

工会活动准则

现行工会法第四条规定:“工会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会

工会是广大职工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是代表职工利益、联系企业与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对保护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负有重要责任。

工会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中“群众监督参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表达好、履行好法律赋予工会的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重要职责。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落实到企业的安全生产中,才能有效地维护好职工的各种权益,才能抓好安全生产。

扩展资料

工会的职责

工会组织要注意引导教育职工清除“违章难免,不违章就无法干活、挣钱”的错误思想和侥幸心理,养成遵章守纪、安全第一的行为准则,真正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不断强化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必须加大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重视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职工具备良好的文化、技术素质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更是职工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条件。目前,在人才的配置、使用和培养上,存在着重管理岗位、轻生产一线的现象,致使企业生产一线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生产一线人员整体结构失衡,将直接影响安全生产。

因此,生产一线岗位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应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一线职工的素质,制定生产一线职工教育培训措施和长远培养规划,工会组织要加大对生产一线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力度;

适时开展群众性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攻关等各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技能水平,并与对职工的奖罚挂钩,鼓励职工成为安全生产的能手。

  • 索引序列
  • 人民群众论文的参考文献
  • 以人民群众为主题的论文
  • 群众文化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 工会维护群众利益论文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