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本文主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首先对会计信息管理失真问题进行了简单概述;随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出现的内部控制原因;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措施,旨在内控准则指导下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推动社会化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的竞争,社会各界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关注。各企业的财务报告披露是公众了解企业的一个窗口,因此,失真的会计信息、虚假的财务报告无可避免地将给企业乃至社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2008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相关指引,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意见,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表现
(一)核算失真
一切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基于通过会计核算的方式,对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确认,以计量报告的形式,为后续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主观上适用核算办法选择错误,系统原因导致账目错误等不良现象,从而容易导致企业各项经营和管理费用计算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二)信息披露失真
企业财务报告及其报表附注等是企业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总结和体现,上市公司需要将自己的财务报告对外披露,国有企业需要将自己的经营成果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披露,其他类型的企业也需要生成财务报告以便其管理者或股东了解企业营运情况,但在这个披露的环节,往往也会出现信息披露内容与实际经营成果不符、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现象,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判定。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原因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企业决策出自“一言堂”,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这样的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无章可循,会计信息披露无法可依,谈何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
(二)控制活动执行度差
企业在组织开展内部控制活动中,针对会计信息失真制度有制订但是执行性差,例如,企业建立了严格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出纳不能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但某财务主管因人手不足仍由出纳编制,且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导致了出纳私制银行对账单和余额调节表,不能真实体现企业实际账户余额,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的内控制度未有效被执行,同样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错报。
(三)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基层财务人员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传递给管理者,导致企业投资失误造成损失,如德国国家银行向雷曼兄弟打款3亿欧元就是因为在要命的10分钟内信息沟通不畅导致。
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根据前文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可以了解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许多,对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市场环境的整体稳定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视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彻底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对财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训极其重视,如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对新进财务类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脱岗岗前培训,重点对企业的'财务电算化系统和企业内控制度等进行系统培训;工作过程中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培训,通过道德讲堂和廉政教育,提高公司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管理质量。比如,我国某地区的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人员明确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核算管理工作的影响。因此,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模式,对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分散性优化。通过将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建立在多元化、分散性以及具有一定灵活性的股权结构之上,有利于将企业原本单一化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从管理层面上加大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构建新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从企业内部职工的角度出发,积极地组织各项培训和管理活动,提升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其他部门的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此举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创新发展作用。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吸收各个地区实体以及战略投资者,作为企业的新型股东。利用债权转换股权的方式,丰富企业股东的组织结构和参与类型。配合更完善且独立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出公司董事对于会计信息核算工作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会对企业本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对国家宏观调控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明确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通过采取积极有效地管理措施,不断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优化,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蜀虹.浅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6(7).
[2]高小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唐雪松.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治理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
主要四部份: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四、治理对策(可以浅谈国家会计法规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你可以去中华。会计。网校的论坛问问同学们吧
会计失真原因的另类分析及治理对策摘要:对于会计失真的分析普遍地是将其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为了对症下药,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会计不实与会计造假两个方面分析原因,才能使对失真的法律责任的衡量与诚信标准的度量挂起钩来,并从这两个不同性质的会计信息失真类型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不实;会计造假;原因;对策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社会交易费用越来越高,且误导政府监管工作,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单位机构的财务风险,致使整个社会经济陷入危机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寻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相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及公众的相关决策带来误导的一种会计工作现象。为了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需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恰当的分类。有关这一方面的分析,普遍地是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可能是主观理解的局限性,也可能是客观设计的局限性)引起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情形。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操作原因。这种分类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它不能明确地把会计信息失真与责任度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本文从会计有意造假和会计无意不实两个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独到的分类。会计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先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的无意不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至于如何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不实,主要有以下四个标准: (1)当事人有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 (2)失真在会计核算中暴露的程度; (3)责任人是否得到经济及其他利益; (4)会计纠正是否顺利。只有准确运用这四个标准,划清会计失真的类型,才有助于具体分析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深层原因。(一)会计不实的原因分析1.会计工作自身因素的限制。这些因素大致包括: (1)会计程序与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其中某些适用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如经营政策、财务政策、经济效益的调整等)加以合法的变更。正是由于会计程序和方法有了可选择的空间,自然就会产生会计结果的不确定性。(2)会计判断的复杂性。有很多会计业务处理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所以不同阅历、不同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所做出的判断往往是不同的。(3)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会计信息是一种以货币形式对价值运动进行反映的财务信息,由于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致使会计信息经常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加之企业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往往不同步,使会计计量不可能达到与价值在量上完全一致的精确程度。(4)在会计技术中,判断和估计的应用贯穿始终。会计信息的加工交换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由于假设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2.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较低。现实中,会计人员受过大专以上会计教育的只占少数,未受过真正的会计专业训练和考核的占多数,因此,不少人员对会计法规、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够,理解不透,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错误。另外,一些单位在会计聘用制度上不是任人唯贤、量才适用,而是相互拉拢、任人唯亲,致使会计从业人员业务不成熟或技术低下,不能正确地应用核算程序和方法。3.会计的法制环境不完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尤其是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出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同时,现有的制度、法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状况的不断变化,不免带有主观性和“时滞性”,且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现实情况,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出入。4.会计准则具体应用的可选择余地过大。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比如,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就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二)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1.社会价值观念的滑坡。社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造假是会计人员见利忘义、道德败坏造成的,这罪名对于会计人员未免有点太过分。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联想当前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思想文化的同时人们也学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会计信息提供者和监督者必然也会受社会的影响。作为会计工作者,其会计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领导压力外,还有社会的压力。例如,有些企业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但这个领导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改善企业职工待遇,或者为了粉饰企业财务现状,美化筹资形象等。此时,会计人员不顾一切坚持会计不造假,甚至公然向监督机关揭发,那么他不仅不能继续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受到加薪奖励,而且很可能失业。2.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如企业与经营者的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先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做的贡献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奖励。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诱发了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带来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社会及心理基础,并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3.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利益主体。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谁拥有经营权谁就作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就有可能左右会计操作,导致会计信息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造假。4.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受限。会计工作的独立性问题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即被赋予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双重职能,既有对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监督的职能,又有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的职能。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会计工作要做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就必须在经济上、人事上、法律上独立于企业存在。但经济控制论认为,会计只是经营者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依赖于经营者,且在法律上没有独立地位。正因为目前会计人员还不能够独立于企业存在,所以会计工作也就很难做到超然第三者立场而不造假。5.违规主体与处罚客体常常错位。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中,人们通常把会计违规的责任归咎于会计人员,而忽视了幕后的策划者和操纵者;或者把对经营者的处罚转嫁到单位头上,这样就出现了处罚客体不是违规主体的错位问题。在惩治这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立法指向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 1999年新颁布的《会计法》第六章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于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中就可以看出其对于企业经营者的处罚仍很轻,而对于会计人员和单位的处罚较重,而处罚的结果往往是会计带人受过。6.会计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会计信息造假已形成了局面,但是受查处的依然是少数,可见外部监督没有起到作用,缺乏连续性、制度性,这种不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使会计造假有了生存空间。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一)会计不实的治理对策因为会计信息不实主要是由于客观环境等因素所引起的,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专业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会计信息失实是可以规避的。1.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首先,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财会和会计师从业资格条件。其次,建立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的专业资格“考、评”结合的制度基础上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最后,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更新知识。2.缩小会计准则具体应用的可选择空间。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科学性和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改革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其次,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在准则制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制衡关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够在有关准则中得到充分体现,以消除或减少其对准则的抵触行为,增加制度的透明度以提高准则、利益的认同感。再次,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最后,在运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过程中,不能凭主观臆断,而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要符合政策法规、准则、制度的规定。3.改善会计工作的客观环境。首先,充分估计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力争在事前控制会计不实的问题。其次,要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具体包括: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与保管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档案制度,等等。最后,要切实将财务公开制度和年度审计报表制度引向深入,营造会计信息逐步向“透明”、“阳光”过渡的客观氛围。4.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在财务信息透明度方面,要求企业不但要综括反映还要明晰解释,不但要全面报告还要重点陈述,不但要主要揭示还要附加说明,不但要披露当前期间还要提供以前期间。只有这样才能规避会计披露环节的无意不实。(二)会计造假的治理对策相比会计不实,会计造假是由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并且是会计信息失真中最严重的一个方面。因此,会计信息造假就应该成为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的重心。1.树立全社会的诚信观念。只有全社会对诚信有了高度的认同感,造假行为也就失去其社会根源。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治理会计造假。2.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得到的薪金与奖励和所承担的责任相平衡,他们才能够正常的工作。并且应该对举报者进行奖励,由于不能完全排除举报者姓名被泄露的可能,检举人就有可能被打击报复,所以要使知情者积极检举,就应该给予奖励,使他们所冒的风险能够得到收益。3.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企业内部通过治理结构的创新,努力使企业内部权利得到相互制衡,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企业外部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等监督工作,使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制止,减少损失。要从立法上对造假行为的主要责任者的法律处罚予以加重,使直接受益人不敢授意、指使他人造假。4.改革中国的会计师制度。按中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制,也可以是合伙制,两者在开展会计业务方面具有同等资格,所出具的会计报告也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但两者在承担清偿债务的法律责任上存在极大差别。与合伙制相比,公司制事务所出现执业过错,出资人既不负担无限责任也不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大多数会计事务所承担的责任较小(有限责任),进而才参与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出具假的审计报告。如果实行合伙制,那么会计事务所为了自身利益就只能规范执业。这样经过对会计师制度的改造,就可以加强民间审计的作用。5.实行会计委派制,国家应当设立专门的会计局实行会计委派。会计委派制的实施,首先要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委派人员只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予以干涉。如果企业有违法行为,应该有专门的执法机构进行查处。其次,为了防止委派人员与企业经营者形成默契或由于工作原因委派人员无法再在原企业进行工作,委派人员应该定期更换。再次,对委派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最后,把委派人员的收入与被监督企业相分离,使会计监督工作具有独立性。对于委派人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应该给予奖励,使委派工作能够收到实效。会计委派制为会计人员独立履行职能提供了条件,从制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可以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使年度审计以及其他形式的定期审查变为日常审查。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级管理机构必须认真执行各项治理措施,全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参考文献:[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4]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J].会计研究, 2002, (10).
产品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基础,产品质量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产品质量论文,供大家参考。
1质量管理部的工作职责
组织公司全面展开质量考核、验收工作。负责严格执行质量检测制度,利用数据分析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研究解决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制定改进 措施 并督促实施。
2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立足本职、 爱岗敬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企业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企业的每位员工都必须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具备坚强的敬业精神,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考虑、思进取,为企业尽到主人翁的最大职责。由于质量管理人员在企业的特殊性,质量管理队伍更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
具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白酒生产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全过程,是一项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原辅材料的质量优劣、生产过程中控制指标的检测、成品质量的控制等均需质量管理人员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秉承公正、公平、公开、客观地反映出来,真正发挥企业“眼睛”的作用。如质量管理人员不严守职业道德、牟取私利、弄虚作假,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质量管理人员对待本职应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严守职业道德。
质量管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 文化 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
具备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石。一个合格的质量管理员必须熟悉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要求、规范、标准、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规章制度 。一个不熟悉质量管理制度的人,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质量管理员。一个只知道管理条例而不知道质量规范标准的质量管理员,无法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与控制。质量管理员需要和工人直接打交道,就一定要知道该怎么干,干好的尺度标准是什么,这样才能够真正去管理,才容易让人接受你的管理。
质量管理员应该养成好学的习惯,
善于分析 总结 ,持续改进社会在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不断应用,新的规范、标准都需要质量管理人员去学习去认知,新颁布的质量管理国家法律法规等也需要学习、熟悉、掌握、应用。因此,在不断的竞争中,白酒质量管理队伍的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不断的提高质量管理队伍的各方面技能,才会使企业多一道防线。质量管理人员养成好学的习惯,及时学习并掌握质量检验最新标准、 方法 与法规,并在工作中不断分析、总结、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管理员要善于团结同志
处理好人际关系质量管理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质量管理是最开放的管理系统,上至高管,下至一线、后勤工人,质量管理人员都要与之打交道。为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全过程”、“全企业”和“全员”)管理法,质量管理员开展工作必须与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搞好同事、部门、车间等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要求质量管理员具有外向型的性格,开朗、活泼、主动、热情、善于交往。否则使自己陷于孤立,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面对的阻力就很难让自己很好地开展工作,陷于被动的境地。当然,搞好关系决不能放弃工作职责或降低质量标准。
具有白酒生产工艺知识
要熟悉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从原料到入池发酵,分级贮存,再到成品灌装等整个生产过程,各个工序的主要控制点都要掌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时反映的是生产工艺的不合理性,只有熟悉白酒生产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起到真正的生产的“眼睛”作用,指导生产。
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质量管理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必须对每道工序的质量了然于胸。因此需具备决断能力、应变能力、承受压力能力。处理质量事故时能果断应变,有争议时能决断处理,对待非议能承受压力,时刻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客观原则,真正发挥企业“眼睛”的作用。
3质量管理队伍的现状和提高途径
随着社会各界对白酒生产质量监督及食品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质量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管理队伍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目前,白酒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高素质人才较缺,既有质量管理专业特长,又有其他相关方面业务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根据“花冠”的实际情况,通过外招、内选来补充新鲜血液,充实质量管理队伍;组织质量管理人员进行 教育 培训。以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对质量管理队伍及其管理人员进行基础性、专业性的培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为适应新时期的白酒质量管理工作提供高效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多形式、多层次、多 渠道 开展质量管理干部岗位练兵活动,提高自己队伍的业务水平;引导质量管理人员,深入生产、销售一线,切实把握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一切有效信息。
加强适用人才的引进
在充分利用现有质量管理人才的基础上,注重质量管理队伍人才梯队建设,有计划地引进社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补充质量管理队伍力量,提高自己队伍的整体水平。
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的思想建设
积极探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机制,不断强化质量管理队伍的政治素质。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纪律教育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加强考核,来规范工作作为,使质量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科学公正、严格产品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队伍道德风尚。
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的制度建设
打造一流的质量管理队伍,必须有一套从严管理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使各项规章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如:“花冠”建立了窖池档案、贮存档案、点检卡、破坏性检验、风险控制等质量控制制度,严格奖惩,狠抓落实,规范和约束人员行为,保证质量管理监督的公正、高效,提高质量管理队伍的战斗力。
4结束语
酒,名在质量,精在勾兑,细在工艺,贵在风格;在现代社会,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质量上,白酒生产企业要大发展,必须要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动力。一方水土酿一方美酒,滴滴花冠酒无一不注入了花冠人的心血与热情。记得刘总说过:“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有市场,质量和生产能力是开拓市场的基石!”而花冠的质检人正是基石的奠基者。
1.前言
质量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给企业带来广阔的经济前景。质量与效益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产品质量高则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差则经济效益差,甚至无效益或发生亏损。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无限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就能无限度的提高经济。在质量转换为效益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质、本、价、量、利是相互联系的,质量的变化会引起成本、产销量、价格的变化,并最终引起利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质量的提高带来效益的增加,也可能是质量的不合理提高(如增加过剩功能或提高非符合性质量)而导致效益下降:也可能是质量的全理下降(剔除不必要的功能或过剩质量)带来效益的增加。现代质量经济控制是以产品质量的经济作为控制内容,运用科学的控制方法,从研究产品质、本、价、量、利的关系入手,通过控制质量的变化,来影响产品成本、价格、销售量和利润的变化,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支出,生产出适宜的产品质量(符合性产品质量),并为企业带来最好的质量效益。
2.电真空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与质量经济现状
近年来,随着装备工程化、实用化、批量化的发展,国家对电真空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质量与可靠性要求。不仅要求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强,而且要求“长寿命、高可靠”。目前,航天、航空等系统整机单位对重点型号的管理都比较规范,制定有相应的质量保证大纲和电真空器件控制要求。普遍要求装备用电真空器件优先选用国产,进口电真空器件选用比例也有一定的要求。而对于原材料、电真空器件配套生产单位要控制好产品质量,就相对困难得多。电真空器件配套生产单位一方面要研制生产电真空器件,需要采购原材料;另一方面也要研制生产一部分模块、组件,需要的电真空器件除自己生产外,还要外购。首先是单个订单数量少、金额小、要求高,在原材料、电真空器件采购和质量控制上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我国的基础工业相对比较薄弱,关键、重要类的原材料、电真空器件相当一部分要依赖进口才能解决,在采购数量少、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还需供应商的协助才能完成;其次是电真空器件生产单位的复验检验条件不完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比较少,要对采购的原材料、电真空器件质量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评价,存在不小的困难;最后,由于关键、重要类原材料、电真空器件大部分采购都是通过经销商完成,时常有断货和更换渠道的可能,经销商的质量监督又很难落到实处,就很难保证采购产品质量。综上所述,我国电真空器件制造行业质量差,档次低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成为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影响整个经济运行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近两年,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大型企业93%、中型企业:70%,小型企业仅为:66%。而电真空器件因质量问题的返修率为43%,这即影响了品牌效益,又徒增成本,是质量与效益的典型反比差。
3.质量经济与质量控制
质量经济的内涵
质量经济是质量经济效益的简称,所谓的质量经济效益就是产品质量改善所发生的费用与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比值。它是通过质量收益与质量成本的对比关系表现出来的。质量收益是指由产品质量方面所带来的收益。即出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带来的总收入。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收益减去质量成本等于质量纯收益即质量利润,而质量收益除以质量成本则表现为质量效益。
质量控制的内涵
本文探讨的质量控制实质就是产品最佳质量水平,产品最佳质量水平是指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时的那个质量成本决定下的质量水平,它的确定要从质量成本、质量指数及企业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
质量经济与质量控制的关联度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定义: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其实质反映了产品质量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动态的、相对的概念.由于各地区人文情况,风俗习惯,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或国家认为质量最好的产品,在另一地区、国家不一定有同样的认为。过去某时期普遍认为好用的产品,如今也不一定认为是好用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动态性、相对性决定了企业生产产品,要保证其质量必须注意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因为具有质量意识的员工,才具有创造性几主动性,才能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并能善于总结过去经验,不断适应形势对产品质量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从而保证生产的产品高质量。鉴于此,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就成为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据笔者的调查体会,企业要做好这项工作、完成此任务,除了领导要注意坚持长期努力开展工作外,还需要让员工了解、熟悉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知识。产品质量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指标。企业生产产品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有很多,如产品产量、产品质量、产品消耗、工资支出、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利润、上缴税金等。在这些指标中,产品质量是核心指标,居中心地位,决定着 其它 一切指标。因为只有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满足用户的需要,产品产量才是实在的,产品消耗才是合理的,工资支付才真正体现了按劳付酬,产品销售才通畅,企业利润目标才能实现,上缴税金才有保证。
4.质量经济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质量与效益是互相统一,互相关联的
在市场经济时代,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质量与它所产生的效益是紧密相联的,质量与效益既互相依托,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互相推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占领市场并庶得经济效益,“质量第一”这一 口号 ,对精明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已经不再是墙上贴的和嘴上讲的,而是把它当作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的首要工作,因为它是企业兴衰与存亡的关键。可以这么讲,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对质量的认识与管理采取的是“口号式”、“竞赛式”、“检查式”的行政手段的话,那么现在有所成效的企业经营者都相继突破那个年代 思维方式 和管理方式的框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即实施将质量管理与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并始终以产品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益为目标的全新思路。
质量与效益是互相依托,互相影响的
质量与效益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始终是互相依托、互相影响的,若质量过剩,企业所支出的成本将过高,企业利润将相对减少;相反,若质量过次,导致失去用户,失去市场,造成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畅,不但效益无从谈起,连简单的再生产也无法维持。因此,不论质量过剩还是过次,影响效益起主导作用的是质量。质量过剩导致的利润下降,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如何从某一个档次的最高质量去满足用户所需,如果把产品在市场定位某一档次并供给某一层次的用户或消费者,那么就应该在这一档次内要求用最好的质量来满足用户需求,而不必用高一档次的产品质量来要求,以避免由于质量过剩造成的利润下降,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质量对于效益的影响,不论是正负效应,质量的作用应该说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好,市场占有率就高,用户和消费者就满意,企业的效益就好。反之,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差,市场占有率就低,无人光顾,效益自然就差,纵观许多企业的沉浮及企业经营者的成败无不证明这一点。
质量与效益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质量与效益还有相互制约和互相促进的作用,效益在经济运行中对质量也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反过来,它也有很有力的促进作用。企业效益提高了.对质量的重视投人也加大了。质量提高了又反过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创名牌”就是一个效益对质量促进作用的最好例证,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刚刚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产品的质量给企业初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时,精明的企业经营者不会贪图眼前的一时之利,而是进一步加大投人把产品质量提高,把售后服务搞得更完善,有意识地使出以前抓质量为中心的“创名牌”各种招数,随之带来的“名牌效应”使企业乘风破浪驰骋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为企业燕得新的壮大与发展,当然,企业效益也将大幅度增长。因此,如果说企业的生存靠市场,那么市场的竞争靠的就是质量,而名牌是质量优良的最佳标志。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才能使企业的产品质量长期保持高水平。要提高企业质量经济,就必须强化企业质量控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靠质量振兴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检测专业的设备、配套的试剂价格昂贵,学校难以承受,而行业单位国家投入大,设备好,从业人员素质高,所以,把课堂引入企业,把教学放在现场,可实现校、企间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缓解学校资金难题;还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企业储备人才。因此,辽宁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主动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大胆尝试“走出去建专业”的新路子,创新“企业课堂”新形式,构建并实施“三结合、三阶段、专兼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企业课堂”为载体构建的“三结合、三阶段、专兼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辽宁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通过与铁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铁岭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行企业合作,创新“企业课堂”新形式,构建了“三结合、三阶段、专兼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辽宁农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结合”,指的是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行业达标的优秀人才。
“三阶段”,即把学生三年学生生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个学期,为“走入企业课堂”的职业体验阶段,学生主要是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习的场所主要是校内的检测中心,其次是在社区、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体验,熟悉岗位环境,感受 企业文化 。
第二阶段为第二、三、四学期,为“进入企业课堂”的职业训练阶段。针对相关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开设专业学习领域一般课程和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核心课程则引入“企业课堂”,组织学生直接到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学习与实训。
第三阶段为第五、六个学期,为“融入企业课堂”的企业历炼阶段。学生进入合作行企业,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实施全过程的“行企课堂”。
在三个阶段的学习中,完成专兼教师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企业课堂”的实施
1.建立“企业课堂”人才培养机制
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企业课堂”为平台,建立“企业课堂、双向参与、育人主导、互助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2.确定“企业课堂”合作企业
经过对辽宁省铁岭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企业的认真考察与交流,最终选定铁岭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铁岭市畜产品安全检测站等10家行业作为“企业课堂”的合作企业。
3.设立“企业课堂”特聘兼职教师库
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面向合作企业招聘了在相关企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能工巧匠”,设立特聘兼职教师库,打造“专兼融合”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4.商定“企业课堂”教学实训项目及时间
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了“企业课堂”教学实训项目及实训时间。从2012年3月以来,先后安排2011、2012、2013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160名学生分别完成了42个实训项目、160学时的职业训练教学任务及420学时的企业历炼实践训练任务。
5.实行“企业课堂”双教学管理
为了加强“企业课堂”期间教学实训管理,校企共同组建了校企双元教学实训工作管理小组,校企双方有关负责人担任组长,由校内任课教师及企业特聘实训指导教师任组员。校企共同制定“企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共同管理学生,实施“企业课堂”全过程监控。
6.开展“企业课堂”考核评价体系
以行业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为管理指标,以员工考核制度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为操作准则,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企业课堂”校企双主体共育、校企生三方参与的“全程式、多面化、立体式”考核与评价体系。
三、实施“企业课堂”效果
1.形成了“四双”策略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按照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理念,形成“双地点授课”、“双教师教学”、“双管理育人”、“双考核检验”的“四双”策略,稳步推进“行企课堂”模式的实施,探索出实践育人新方式。
2.打造了“双能”教师
参加“企业课堂”的专任教师不仅辅助兼职教师管理学生,而且全程参与行企业检测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还促进专任教师及时捕捉到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提高了教学水平。
3.密切了校企联系
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和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毕业 顶岗实习,使得校企间建立起了合作关系,有利于校企双方在办学、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有更深更广的合作,促进校企间和谐和发展。
4.扩大了学校及专业影响
专任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企业课堂”学习的同时,也向企业展示了学校和专业的办学实力、先进观点和师生风采,提升学校及专业在行企业的影响力。
5.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展“企业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了企业的各种相关生产规章制度,明确了安全防范要点,熟悉了检测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按照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理念,通过采取“四双”策略,以“企业课堂”为载体,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食品及饲料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做到了企业化训练、素质化培养、高位化就业,实现了校企协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发展目标,达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的效果,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一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质量是企业生命文章
2. 产品质量保证书
3. 产品质量事故反思报告
4. 浅谈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5. 产品质量论文范文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的质量水平,实现卓越绩效已日益得到了企业界的高度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面质量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是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改进产品售后服务。本文讨论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 方法 和应用。
【关键词】产品质量;全新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应用
0.质量管理的定义及概述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 企业管理 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1],美国.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全员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全体职工。
预防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
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
科学性: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1.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 市场调查 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
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2.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 措施 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
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3]。
3.全面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 渠道 ,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2)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的暂时性垄断地位。
(3)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4)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的价值。
(5)顾客导向——把消费者的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的竞争策略,要求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获得的将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4.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
PDCA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这是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发明的,因此也称之为戴明循环。这四个阶段大体可分为八个步骤(见下图)。
图PDCA循环
PDCA循环管理的特点。
PDCA循环工作程序的四个阶段,顺序进行,组成一个大圈。
每个部门、小组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并都成为企业大循环中的小循环。
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
5.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
ISO9000系列标准的推广,美国国家质量奖的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层对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
高层领导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空前提高,因此,要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就必须由领导层亲自挂帅。
重建工程(BPR)
重建工程的出发点是追求顾客满意,它是顺应当前企业价值观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4],它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BPR是完全的顾客导向、外向型管理,而全面质量管理则是质量导向、内向型管理;BPR除了重视质量外,突出速度的重要性,同时兼顾成本和服务。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5]。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如此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提出的质量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必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也将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6.结束语
目前,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薄弱环节。企业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质量体系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脱离以“量”为主要目的进行生产,而是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抓住客户群体,以顾客为中心,要更加细致的工作,更好的服务客户才能抓住客户,从而赢得发展的后盾。
【参考文献】
[1]JAMES QUALITY(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 4E),2005.
[2]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3]邓卫华.质量体系认证与全面质量管理(TQM)[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2.
[4][瑞]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比利时]伊夫·皮尼厄,王帅,毛心宇,严威. 商业模式 新生代,2011.
[5]孙吟.试论全面质量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推行[J].经济师,2001.
摘要: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界得到广泛应用,它是探讨企业等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改进产品质量的概念,一直是管理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笔者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内容及重要性三方面作具体的理论分析,谨此提出个人见解,希望各位读者纠正共勉。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起源;认识;影响
全面质量管理最早是由美国菲根堡姆博士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在企业各部门做出质量发展、保持和改进的计划,以最优质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获得消费者最大程度的满意。即以顾客为中心,把让顾客满意作为检测质量的重要标准。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高级阶段,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长期以来,在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传统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所言,它已成为一场“无论工商企业还是公共组织都在发生”的“质量革命”。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员工的能动性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成为确保企业立足于市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1951年,美国朱兰博士的《质量控制手册》问世,贝尔实验室开展了“全面的质量计划”的活动。1956年菲根堡姆在《哈拂商业评论》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并于1961年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在发展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旧本模式”,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模式”。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涵义。全面质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世界权威公认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是美国菲根堡姆于《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提出了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1994年,ISO9000对其的定义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并对质量作了新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简单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组织企业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全过程和各因素,合理高效地生产和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质量不仅取决于各种工序,还涉及企业各个部门人员。所以,质量的保证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实现。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通过提高工作质量不仅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得成本降低、供货及时、服务周到、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2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翰、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控制。3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全面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各负其责。
“把用户需要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对用户负责的思想,这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在生产现场,则要树立“绝不把任何次品提供给消费者”的信念。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 文化 ,已成为一种世界管理潮流。我国加入WTO以后,已成为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全面质量管理又是控制产品质量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是系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产品的生产往往涉及几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套件,又要经过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以致一个关键细节的疏忽就会酿成难以预料的质量事故,因此,产品质量控制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又是一门新兴的、与时俱进的管理学科,它把一切能够促进、提高和改进产品质量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都吸收、应用到管理中来。帮助人们对产品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科学说话,及时正确给经营决策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提供动态质量信息,合理地调整生产系统和控制产品质量。其次,全面质量管理还要求与产品质量水平相适应的技术基础工作。它包括标准、计量、检验、设计图纸、工艺规范的正确、先进,包括与产品水平相协调的设备管理、生产环境、工程能力等。现代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最后,全面质量管理最讲实事求是。它要求所有的数据、图表、曲线真实可靠,反映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反馈工序过程的真实状态。
全面质量管理运行至今天,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质量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走向消亡,企业的质量比企业中的任何领导人对企业的指令都更具有约束力和控制力,是任何人为的力量都不可取代的!
摘 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的跨越,我国的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建筑业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发展尤为迅猛,以此来满足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各种建筑需求,如商务大厦、购物中心、高架桥、居民楼等等。这些不同的需求都有一个相同的工程目标,那就是工程质量。质量管理的好坏对建筑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而,也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建筑过程中,工程质量管理,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非凡意义。本文主要从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常见质量问题以及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工程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监督
1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迅猛发展。但从工程质量上看,豆腐渣工程到处可见,低劣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大幅度返修、建筑加固,导致了人工、器材、能源的大量耗费,另一方面也给用户带来了生命财富的安全隐患。
建筑业要想获得长足快速发展,只有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施工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策略,深入探析工程项目特点、 总结 实际情况,处理好成本、质量、工期等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土 木工 程综合质量水平,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所以,把工程质量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2 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
(1)工程材料的质量把控。建筑工程中所用建材多种多样,这些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最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因此,建筑材料质量也是工程质量重要的基础,低劣材料必然导致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首要前提。
(2)对施工人员的管控 很显然,施工人员直接参与工程的建设,是工程的决策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是作为工程的主导对象而存在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尽最大可能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施工人员的管理应该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同时,应该强化施工人员的责任感,细化责任划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之对待工程就像建造自己的家园一样认真负责。
(3)工程方案优化。工程方案的优化度以及可执行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制定和审核工程方案时,要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成熟度、施工人员、管理层、经济基础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争取工程方案的优势最大化,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4)施工机械设备的高品质保证。工程建筑中,施工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保证,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有直接影响。为此,在项目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环境、机械设备功能、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因素,从而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施工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及时对施工机械维修、保养,以充分发挥建筑机械的功效。
(5)对环境因素的控制 。环境因素,包括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包括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防护设施、卫生设施等。
以上为工程建设中影响工程质量的五大主要因素,工程材料的管理是建筑行业应重点关注的重中之重,工程材料的保质保量是工程高品质的先决条件。
3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可行性的建议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必须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明确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1)要完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施工项目管理制度是施工项目部制定的,对项目经理部及项目组织全体成员具有约束力,通过它可以知道如何规范施工项目及员工的行为,使大家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施工和管理,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防止出现事故和纰漏。为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健全质量管理测评体系,确保施工人员按照管理施工流程特征来实施科学规划。
(2)在施工前总结分析工程方案,多方听取建议,必要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体系方案规划,针对各地地质条件特征、施工环境的不同,体现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施工中,应针对施工机械的养护保管、材料采购储存、维护操作等实施优化安排,进而符合土木工程建设标准,为优化整体工程质量水平打下良好基础。质量控制体系是使整个工程项目有序进行的前提,围绕质量控制这个核心,施工单位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工作流程的规划,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使质量控制系统不断改进还发展。结合现场的施工条件,运用成熟新技术,提高工程质量。
(3)提高工程质量的核心环节,强化现场管理,根据国家、地方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规定,严格把控。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企业应依据建筑工程的实际特点,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为对整体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控,掌握施工阶段具体状况,应强化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实施有效的旁站与巡检,进而增强施工监督力度,以保证工程高品质施工。
4 结论
工程质量管理应以预防为主,整改为辅,综合宏观管理。首先,定期检查工程质量管理,从而实现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动态控制。其次,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条件进行合理的控制。全面考虑5大要素:工程材料、施工者、施工机械、施工方案和环境影响。这5个要素一方面是独立的但另一方面又是互相影响的,只有将几个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并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各因素的作用,调动其他参与方的能动性,科学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才能实现最终的质量目标。
最后,工程质量验收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项目质量工作的最后检验。对于验收中发现的的需要整改的地方要抓紧落实,不能其题带入保修期内。要尽可能地让真正使用者参与到验收工作中来,这样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避免使用过程发现不当而进行大幅度整改。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建造高品质工程,是建筑业发展永恒不变的指向标。
参考文献:
[1] 仲景冰等.工程项目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钟汉华.土木工程施工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削弱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微观决策失误或贻误战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会计信息失真谈一些看法。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对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经济业务失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企业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手段,虚报利润或亏损。二是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为达个人目的,将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条、伪造发票、收据等手段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三是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占有数。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1.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国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导致决策失误。2.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还造成许多不良贷款,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3.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企业积累减少,发展后劲削弱。其次是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贪污、贿赂、挥霍公款等,实现经济犯罪。4.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决策,有可能使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造成社会不稳定。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我国在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司法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许多问题只是调账或轻微罚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了许多不利后果。一方面,直接纵容了代理人在会计信息上作假。由于执法不严,使代理人作假所承担的风险相对于其从中获得的利益来说很小,因此客观上纵容了他们冒险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惩处不力,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些人的时尚,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影响到受托代理人员时,会计信息也就难以达到应具有的真实性。2.会计规范体系尚不完善。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也给会计的“如实反映”带来难题。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才算做到如实反映?“真实”的涵义应是“跟客观事实相符合”,理应具有惟一性,不能说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个不同的却都是真实的反映。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因而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3.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此外,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致使素质差的不下去,素质高的上不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不够重视,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容易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乱用会计科目、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等。同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会计人员执业判断能力不足、会计人员法制意识较差等原因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4.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单位的会计本身监督,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有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不完善或不能发挥作用。外部会计监督包括政府部门会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在政府部门会计监督方面,政府部门监督主体多元化,职责不清;政府部门监督中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影响了政府部门执法形象。在社会审计监督方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执业水平明显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部分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执业质量较差。5.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某些单位负责人为谋取私利、小团体利益或粉饰领导政绩,一方面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处理不实业务,篡改会计数据,填制虚假会计报表,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责任主体的规定并不明确,采取的是多重责任主体形式,将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人员都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结果出现了多重主体、无人负责的现象。6.由于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1.增强法制观念,全面落实《会计法》。《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工作的准绳。新《会计法》进一步强调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大了对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为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强对新《会计法》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对新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重要意义。2.全面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并对会计的不确定事项作出必要规定。首先,最终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与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其次,对于准则中的某些释义和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以免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应顺应经济及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誉、人力资源等尽快加以研究,制定确认的标准和方法,保证信息质量。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后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保证。首先,应全面实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重点是实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其次应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理论和实务教育两方面的内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放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首位。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才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4.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严格执法。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发现的违纪问题,按照《会计法》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未经审计签证的会计报表不具法律效力,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会计信息审查签证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对弄虚作假和违反财经纪律的,应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5.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种两难境况。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措施确实起到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同时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明确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6.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论文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一)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内涵
会计信息指的是财务部门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投资者以及向债权人或者是相关的利益单位提供相关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失真直接会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实际的财务报告和真实情况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无疑会计信息失真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后果,但是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无意和有意等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二)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原因
内在原因。故意导致的会计信息的失真是指的在进行会计统计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对于会计的统计有动机和有预谋的进行造价和欺。这种形式的会计质量的失真一般会造成财务报表反应的真实情况和实际的成果有非常大的差别,进一步的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人员做出不恰当的决策,目前在企业的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会计人员和其他的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因为利益关系故意导致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其实际结果直接会导致出现在财务报表中,账目之间不相符,其中存在最大的隐蔽和危害的是,账目和实际使用的费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通常是这些财会人员精心策划的结果,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很难发现,因此会给企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外在原因。工作过程中无意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可能是由于财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偶然因素导致,本质是财务人员无意的进行这种行为,但是这样的信息质量不会影响到整体报表的公正性,也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决策的进行,因此这样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但是不管是内在原因还是外在原因,都需要找到失真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二、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共性及特性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无疑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由于建筑是我国的支柱性的行业,因此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建筑行业的会计信息的'特征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共性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建筑行业的会计信息和其他行业具有类似的特点,在功能上都是企业实现会计准确性非常重要的桥梁,通过建筑行业的财务报表从而对提供的信息实现一定的约束,对于会计信息和会计目标之间能够完全相符起到了促进作用。会计信息也和其他信息一样具有一定的共性,是企业实现会计目标非常重要的方面,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进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进行约束,有效的对会计目标进行完成。
(二)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特性
建筑作为目前我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经济的效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现代的企业会计中,建筑行业会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因此建筑行业会计除了和其他会计工作一样的特点以外,还有其不同之处,尤其在核算上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建筑施工的周期较长以及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产品形成的周期中,时间较长,从建筑刚开始进行设计,到建筑的试运营,最少的时间为两三年,甚至很多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花10年以上,对于那些建筑较为复杂的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建筑的范围较广,因此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其次对于建筑行业的会计信息而言,由于业务较为复杂,产品的形态多样化,因此在处理核算资金的过程中,也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涉及。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从日常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很多施工企业的领导对于会计信息的基础工作不是非常的重视,导致了很多会计部门经常会出现人员配置不足。当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些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账目混乱,很多员工在智能上分工不清,因此导致了内部甚至很难有效的进行监督。
(二)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够
在进行会计业务的进行中,我们对于内部控制的一些关键因素,都是采用企业的财务信息表达出来。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的职业判断来选择相应的会计估算的政策和方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虚增利润或者是税务的统计不合理,另外一方面,作为企业的管人员和企业的直接经营人员,这些人员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高度的串通和舞弊的行为,这些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缺乏完善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根据施工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由于没有完善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随意程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一)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
首先针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而言,会计人员需要针对最新的会计策略进行有效的学习,对于最新的知识进行了解。加强学习的力度,并结合目前的新形势,新经济,做好相关的研究,另外,由于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灵活性,而灵活性需要把握一定的度,严禁出现任意操作的现象。
(二)重视会计准则的严格执行,及时披露
创新精神是保持企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因素,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同样重要,所以针对建筑企业而言,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尽量的设计相关行业的发展方案,实现信息化是保证会计准则实现最重要的部分。
(三)加大企业的内部审计
对于内部审计而言,是防止企业内部人员舞弊的重要方式,球儿内部人员和企业的利益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在聘用企业内部审核人员的过程中,对于内部审核人员的素质需要进行定期的考核,而企业内部人员在职业素养上要保持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遇到了企业的财务舞弊需要进行及时的纠偏,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损失。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失真的常见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提出了会计行业失真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对会计行业信息的失真防范措施进行了介绍,目的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保障企业发展。因此,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并不断的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水平,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本文主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首先对会计信息管理失真问题进行了简单概述;随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出现的内部控制原因;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措施,旨在内控准则指导下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推动社会化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的竞争,社会各界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关注。各企业的财务报告披露是公众了解企业的一个窗口,因此,失真的会计信息、虚假的财务报告无可避免地将给企业乃至社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2008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相关指引,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意见,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表现
(一)核算失真
一切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基于通过会计核算的方式,对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确认,以计量报告的形式,为后续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主观上适用核算办法选择错误,系统原因导致账目错误等不良现象,从而容易导致企业各项经营和管理费用计算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二)信息披露失真
企业财务报告及其报表附注等是企业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总结和体现,上市公司需要将自己的财务报告对外披露,国有企业需要将自己的经营成果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披露,其他类型的企业也需要生成财务报告以便其管理者或股东了解企业营运情况,但在这个披露的环节,往往也会出现信息披露内容与实际经营成果不符、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现象,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判定。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原因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企业决策出自“一言堂”,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这样的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无章可循,会计信息披露无法可依,谈何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
(二)控制活动执行度差
企业在组织开展内部控制活动中,针对会计信息失真制度有制订但是执行性差,例如,企业建立了严格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出纳不能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但某财务主管因人手不足仍由出纳编制,且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导致了出纳私制银行对账单和余额调节表,不能真实体现企业实际账户余额,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的内控制度未有效被执行,同样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错报。
(三)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基层财务人员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传递给管理者,导致企业投资失误造成损失,如德国国家银行向雷曼兄弟打款3亿欧元就是因为在要命的10分钟内信息沟通不畅导致。
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根据前文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可以了解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许多,对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市场环境的整体稳定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视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彻底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对财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训极其重视,如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对新进财务类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脱岗岗前培训,重点对企业的'财务电算化系统和企业内控制度等进行系统培训;工作过程中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培训,通过道德讲堂和廉政教育,提高公司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管理质量。比如,我国某地区的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人员明确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核算管理工作的影响。因此,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模式,对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分散性优化。通过将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建立在多元化、分散性以及具有一定灵活性的股权结构之上,有利于将企业原本单一化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从管理层面上加大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构建新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从企业内部职工的角度出发,积极地组织各项培训和管理活动,提升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其他部门的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此举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创新发展作用。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吸收各个地区实体以及战略投资者,作为企业的新型股东。利用债权转换股权的方式,丰富企业股东的组织结构和参与类型。配合更完善且独立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出公司董事对于会计信息核算工作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会对企业本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对国家宏观调控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明确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通过采取积极有效地管理措施,不断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优化,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蜀虹.浅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6(7).
[2]高小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唐雪松.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治理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
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是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处理的系统,其中财务报告,尤其是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将加工好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决策者.所以,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有着直接影响.一、会计报表失真现状现阶段,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出于一些不正当的经济或者政治目的,利用营私舞弊等非法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不正当的修改或粉饰,使其严重失真,对国家利益及公众利益均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并且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按着很多现实情况来看,企业会计人员修改财务信息、弄虚作假以及做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等作法,或多或少都和企业经营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目的基本都是为偷税逃税、为政绩考核、为筹资融资、为一己私欲.财务会计报表的粉饰行为指的是会计在进行核算以及报表编制过程之中,违反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使用一定方法人为地影响企业会计报表,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采取状况和 流量,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其实很多情况下修改会计报表信息的行为主体并不是相关的操作人员,而是企业的经营者,或者其它的单位、个人等,例如企业的总经理、厂家,或者企业的上级部门、一些大股东等等.对会计报表信息进行修改、粉饰的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的决策者是一种误导,使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从而使该行为主体从中获取一定利益.二、会计报表失真原因(一)为获取信贷资金以及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考虑到信贷的风险,为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通常都不愿意向亏损企业或者资信较差的企业贷款,因此一些经营状况较差、业绩不良的企业为了取得其它商家的商业信用或者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就会对会计报表进行一番修饰打扮.(二)为业绩考核造假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除了企业整体的经营情况外,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也要作出评定,这涉及他们的奖金福利及升迁.因此,为了使经营业绩的评价结果更“漂亮”,就出现了粉饰、包装会计信息报表的可能.(三)为减少纳税数额出于偷税漏税或者推迟纳税时间的考虑,一些造假企业就会对会计报表做修改.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操控股价和基金筹划的目的,有可能会对利润进行虚构,把企业所得税的税额提高,以显示其经营过程中的盈利能力.(四)为推卸责任也有一部分企业,为了推卸自身责任就修改会计报表信息,其造假行为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如果比较高层的管理人员需要更换,在做离任审计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或者公司新任经营者任期一年内,为了明确责任或者推卸责任,会对之前旧账做比较大的清理;再者,如果大环境中的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一些造价公司也会在这个时候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和包装,对潜亏进行提前消化,并把责任归于新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高管层卷进经济案件时,会计报表也有可能被粉饰.三、改变会计报表失真的对策1、对公司行为和经理人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人才市场对在约束经营者行为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并形成了一个竞争机制.但是为了个人以及小团体利益,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不善时会擅自修改会计信息,导致会计报表失真.单位的会计报表失真大多与单位的经营者有关,主要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偷税漏税、政绩考核等等.因此,明确了单位经营者是会计报表失真的责任主体,也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会计报表的质量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其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稽内控制度,例如财务与会计相容职务的分离与制约;其次,制定诸如对外投资或者处理重大资产等重要经济事项的监督程序;最后,要建立起内部审计制度或者财产清查制度等等.因此建立起内容真实客观、标准规范科学、反应及时迅速、能满足市场运行和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对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有重要意义.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其对于职业道德观念的认识;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最关键的做法就是做好会计人员的入职再教育,帮助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新要求.会计报表的质量是否得到保证,是以严格的会计核处为前提,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严格审核会计人员的上岗资格,对其职业道德进行严格把关,是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保证.
您好!关于选题参考:一、会计部分 1、试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2、企业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 3、论会计与经济效益 4、财会人员的素质 5、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 6、西方财务会计体制浅见 7、我国会计模式的现实选择研究 8、财务的本质、职能研究 9、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0、对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评价 11、对建立会计报表体系的探讨 12、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13、关于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14、对降低产品成本途径问题的研究 15、关于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的探讨 16、间接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研究 17、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研究 18、试论成本的计算原则 19、对成本开支范围的再认识 20、实行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21、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 22、如何确定资产价值的研究 23、论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 24、原始凭证失真及解决办法 25、对商品购进和销售入账时间的研究 26、关于企业的或有负债 27、对商品销售成本结转方法的探讨 28、关于股份制企业的账务处理 29、谈谈加速折旧的原理及其方法 30、浅谈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1、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主体界定及其方法探讨 32、股票股利及其会计处理 33、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34、非货币性交易会计研究 35、租赁会计研究 36、投资会计研究 37、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38、期货会计探讨 39、减值会计研究 40、试论成本决策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41、经济订货批量分析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 42、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问题的研究 43、成本—销售量—利润相关分析 44、责任会计与经济责任制 45、对责任成本的认识 46、论制造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和联系 47、浅谈目标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48、加强成本项目变动分析,降低产品成本 49、试述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0、论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51、试论责任会计制度的内容及其建立的必要性 52、浅谈差量分析法在生产决策中的应用 53、试论安全边际率分析法的应用 54、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55、试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56、如何加强非商品流动资金的管理 57、企业财务结构比较分析 58、论资金利用效果的分析与考核 59、关于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计算 60、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61、对无形资产管理的探讨 62、试论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 二、财管部分 63、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64、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65、遵循资金运动规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66、试论利润预测与计划 67、论筹资风险与对策 68、论无形资产投资预测与计划 69、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向 70、财务管理的模式选择 71、加速流动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72、谈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 73、论企业资金紧缺问题 74、网络会计研究 75、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6、普及和推广会计电算化策略 77、强化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78、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 79、试论应收账款审计的要点与方法 80、降低注册会计师法律风险诌议 81、浅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82、关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 83、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 101 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102 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的识别 103 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与成本控制新思路 104 企业赊销活动财务管理对策 105 财务目标的滚动控制和弹性控制 106 浅谈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源 107 浅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重叠关系 108 约束机制形成的理论探讨 109 企业直接融资效率分析 110 企业投资经营定位研究 111 出资人与企业财务监控 112 浅析折算风险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113 债务重组中财务分析的应用 114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无形资产管理 115 浅谈财务杠杆的应用 116 试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117 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投资风险比较分析 118 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 119 浅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 120 浅谈财务管理中如何体现谨慎性原则 121 期权原理及其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122 企业失败的财务理由探索 123 浅谈现金流量表如何反映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4 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分析 125 浅谈互连网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26 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 127 浅谈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 128 人力培训的成本分析 129 净利润与现金流量差异原因分析 130 论电子商务时代的财务管理 131 中小企业项目投资的决策分析 132 对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融资管理问题的思考 133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探讨 134 营销财务分析 135 浅议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 136 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协同效应 137 电子商务冲击企业现金管理 138 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 139 集团公司的投资控制策略 140 谈流动比率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141 浅淡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 142 浅淡企业股利政策 143 浅议价值评估体系 144 价值评估体系计算思考 145 价值评估体系指标评价 146 价值评估体系运用浅析 147 负债结构的优化之道 148 “市盈率”在投资中的价值分析 149 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的柔性分析 150 企业购并的成本效应分析 151 企业资产潜力分析 152 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分析 153 论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价值 154 应用权变法则处理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155 建立预算资金行业财务管理中心及其模式探索 156 浅论财务管理在提高投资效益中的作用 157 浅析上市改组企业的并账与分账 158 试论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159 论控制的内涵、形式与会计学价值 160 试论年金 161 试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法律性限制 162 企业投资评价探索 三、审计部分 163 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过程的弊端 164 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165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166 探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 167 如何提高审计效率 168 论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69 试析我国国家审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70 浅谈审计风险的综合控制 171 政府审计机关如何应对挑战的探讨 172 当前财政审计制度的缺陷及策略分析 173 浅析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及其对策 174 浅议审计人员辨别财务报表的不实 175 浅谈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176 谈期后事项审核 177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制度基础审计的测试与评价浅析 178 我国民间审计的现状与对策的分析 179 如何进行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80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研究 181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182 独立审计责任研究 183 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研究 184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 185 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 186 审计风险的研究 187 民间审计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188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189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研究 190 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191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研究 192 审计专业判断研究 193 会计报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194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195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 196 舞弊性财务报告及其审计研究 197 审计职业判断业绩评价 198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透明度的独立审计研究 199 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审计 200 审计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分析 201 合并会计报表审计初探 202 证券市场上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探讨 四、会计电算化部分 203 浅谈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204 会计电算化报表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205 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6 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研究 207 会计电算化犯罪的防治研究 208 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209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控制研究 210 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初探 211 协调会计信息系统中各模块之间关系的研究 212 如何实现存货系统中数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213 关于账套初始化的研究 214 硬件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促进研究 215 企业规模与会计电算化研究 216 ERP与会计电算化 217 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218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分析 219 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220 企业会计电算化验收程序研究 221 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制度分析 222 谈会计电算化培训目标和效果的统一 223 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224 会计核算电算化与会计管理电算化之比较 225 科技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促进探索 226 浅谈商业性会计软件 227 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228 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229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230 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 231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232 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233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设置常用摘要研究 234 浅谈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与对策 235 会计电算化对行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 236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制度的影响研究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压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分析
摘要: 本文认为,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灵魂,是注册会计师保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前提。如果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其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会大为降低,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遭受经济损失。这无疑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 独立性会计信息 失真 公司治理结构
一、审计独立性概述
(一) 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2年制订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指出,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任务时,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无论这种利益的实际影响会怎样;《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也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应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与形式上的独立。
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确保无利害关系。本质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压力。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其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员的影响和压力。形式上的独立性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如果注册会计师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为降低。因此,报表使用者对这种实质上的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密不可分。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现实中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独立,那么审计结果就失去意义。因此,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评价注册会计师工作、进而决定对注册会计师信赖与否的标准。
(二)审计独立性的经济性质
审计独立性的经济性质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第一,独立性是相对的概念。社会公众与职业界一般倾向于在独立性上采取二分的方法,即非此即彼,将独立性当成绝对的概念。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独立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中的个人不但与其职业界内部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与职业界外部也会发生多种联系。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或被审计单位能够保持绝对的独立,显然只能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外界因素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或大或小,承认注册会计师会受影响而不能保持绝对的独立性,并不表明注册会计师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只要这种独立性仍能保持在社会公众期望的独立性水平之上即可。如果承认审计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前文所述的注册会计师是超然独立的观点就要持慎重态度。所谓超然独立,一般理解是绝对的独立,但这种观点在强调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存在价值时,无疑也使广大社会公众不切实际地夸大了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自我评价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也是造成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独立性是一种概率。独立性的这种概率只是主观的概率。当人们认为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实际上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不受任何利益相关方面的意见影响,其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以至于可以完全信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可以考虑利用其工作结果进行决策。可见将独立性表述为概率,并没有动摇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价值的认可,社会公众只要认为注册会计师不受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其能够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即可。既然审计独立性是一种概率,实质上也就意味着这个概率不可能永远等于1,而是经常地表现为在[0,1]之间取值的客观事实。所以在行业的日常管理中,一方面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宣传教育和必要的查处力度,使其在执业中不断克服环境的不良影响,抵制有关利益方施加给注册会计师的压力。同时在宣传中应注意说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能力限制和执业环境的不完善,出现个别审计意见发生偏差的现象也属不可避免,使社会公众逐步认识到出现审计失败不一定就必然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第三,独立性是一种风险。这一性质是从报表使用者角度界定的。由于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体现为一种概率,所以绝对的独立是不存在的。但报表使用者决定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时,实质上就隐含着其已对注册会计师表示了信任。即报表使用者认为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即使同时承认或认为注册会计师仅做到了相对独立,但这一独立性水平也是其予以认可的,或处在其可接受的既定水平之上的。这个可接受的独立性既定水平越高,意味着报表使用者认定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越高。一旦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实际上低于其可接受水平,则其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对报表信息的过分信赖就是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 委托代理关系失衡
任何一项审计业务一般都要涉及三方主体,一是委托人,即向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业务委托,并与会计师事务所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单位和个人,一般是财产的所有者;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即审计业务具体执行者;三是被审计人,即受财产所有者委托的经营管理者。而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国有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的现实造成了所有者终极代表人的缺位,在部分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 “一股独大”的问题,董事会人员组成中以内部人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因此缺少适当的权力制衡,使中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二为一,“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常会出现委托者出面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身财务数据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状况得使注册会计师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与制裁机制下,当注册会计师揭露客户的舞弊行为要承担被解聘的风险时,就很可能屈从于上市公司,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甚至共同作弊。
(二)市场竞争无序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激烈竞争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能否竞争到较多的客户,是关系到其生存发展的问题。当审计供给市场的竞争加剧时,客户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和动力都会增加。如果注册会计师意识到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争夺该客户,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独立性将会减弱。目前在我国存在着众多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控制及自律机制不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中小型的事务所往往采取降低审计收费或屈从客户不当意愿等手段来分得审计服务市场。由于审计市场正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客户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权和决定审计收费的力量尤为强大。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招股、配股、防止“摘牌”等的必要条件,这会增加上市公司对注册会计师的施压强度。这些不公平竞争状况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利益毫无益处。
(三)审计人员执业水平低下
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违背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迁就客户的非法要求,编制虚假的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素质偏低,只凭借出资取得相应的资格,缺少相关的能力和职业道德。从“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等案例都反映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审计过程中使用了过多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为注册会计师的非独立性行为埋下了隐患。目前我国通过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进入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仅占注册会计师总数的3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注册会计师仅占16%,这与国外注册会计中的从业人员以中青年为主的年龄结构,60%—70%以上大学本科的学历结构存在相当的差距。从事多年会计或审计工作的工作者虽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近几年的改革力度大,新的会计准则陆续颁发,这些人员对新准则、新制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另一部分通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获取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能力和审计经验比较欠缺,面对特殊问题可能丧失审计工作警觉性,轻易接受客户解释,可能存在错漏问题。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对策措施
(一)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针对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机构不明确,股东大会对管理当局缺乏有效制衡机制的现状,必须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监督公司经营管理、制衡控股股东和经理人权利、保护股东权益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独立董事的职权包括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这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随意性进行了约束。同时独立董事可下设由其领导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独立董事制度明确了审计的委托机构,通过改善审计委托制度,能够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控制管理当局权力,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增加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防止注册会计师受管理人员左右。
(二)建立新的会计师事务所受聘制度
一方面,是打破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监管机构应该参与上市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选择权仍然在企业但监管机构具有否决权,即可以否决有重大违纪违规记录的上市公司,至少在一定期限内不允许其再承接大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这样就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不再仅依赖于上市公司,而且还要依赖于监管机构,或者说依赖于其自身的行为,这可从根本上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为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业务涉足过深过广的现象,减小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经济依赖性。禁止受聘于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企业同时提供其他非审计业务;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企业兼职,以及被审企业雇员在该会计师事务所兼职;若被审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家庭成员近一年内曾在该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或即将赴该事务所任职,那么该所也应该被禁止为该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反之亦然;应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当然该年限也不宜过短,以免影响工作效率。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活动的主体对其道德使命有清醒的认识,发挥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强化注册会计师的使命感,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精神独立对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职能的认识,这也有利于加强社会对审计独立性的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对于大多数的审计项目而言,审计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预防等大量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因此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要求,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年轻注册会计师成为骨干,努力提高这些人员的各项技能。要进一步完成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目前我国已颁布职业道德的基本规则,我国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但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还缺乏操作性,建议有关部门加紧职业道德具体准则和规范指南的制定,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以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规范指南为基本框架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在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时,既要有裁决的执行部门又要有相应的执行依据,使职业道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四)监管部门规范监管,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一般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准则来规范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如果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不遵守这些规则就会受到处罚。有关监管部门可以从独立性风险的产生因素、制约因素、独立性风险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的角度考虑,制定必要的规范进行监管。另外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管,该机构负责收取审计费用,行使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权力,切断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的直接经济联系,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这一管理机构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库,对事务所实行分级分类,根据需要从库中随机抽取,根据审计项目大小统一付费,该机构经费主要由企业承担,可由政府出面开征审计税。同时,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财产登记制度,以改善其执业的风险承担机制,限制会计师事务所与某一客户的合作时间及收入,隔断其与各方诸多联系,变“自律”为“他律”,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崔莉:《解决困扰审计独立性的途径》,《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年第7期。
[2]刘兴革:《审计独立性的内部因素分析与对策》,《经济师》2005年第7期。
[3]欧阳电平、胡建敏:《审计独立性的制度分析与改革》,《审计月刊》2004年第9期。
[4]魏朱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弱化:市场缺陷与政府失灵》,《审计研究》2005年第5期。
不知不觉,为期一星期的基础会计模拟实验结束了,在这一星期的会计模拟实习中,使得我系统的对于老师讲的一些理论知识实践了一遍,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意识到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这也是这次实习的目的。 首先要取得相关的原始凭证,然后根据这些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账凭证。在根据记账凭证,登及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进行试算平衡,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账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等。 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编织记账凭证。 首先要根据经济业务写出会计分录(会计循环的基石)。我原本以为有关的会计知识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当把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搬上实际应用时,我却无从下手。于是只能把《会计学原理》搬出来,认真的复习了一下,把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 然后是根据会计分录填写记账凭证。练习填写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帐凭证,了解掌握各种常见原始凭证的格式、记载内容以及填写方法。 二、登记帐簿。 其中开设有明细分类账户,现金日记账户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户,登记各种帐户的期初余额,总分类账户。 会计本来就是繁琐的工作。虽说机长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都会做的事,但在实习期间,我曾对着那些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邓长等的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因此会计工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能随便用笔涂、用橡皮擦、用刀片刮。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严格要求的。比如说: 1. 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画横线,在写上“作废”两字,这样才能作废。 2. 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清晰,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并且记账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账名称,而不能乱写,否则总账的借贷双方就不能平了。 因此,做帐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编制报表。 首先在左上角天明编制单位、编制时间;然后根据账簿资料、年终决算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等;还必须要使资产负债表保证左方金额合计等于右方金额合计,否则重填;最后还要编制人签名。 总而言之,这一星期的实习让我对会计岗位的工作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会计学习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学校能给我们更多的实习课,以便我们能不断的查漏补缺,这样更能帮助我们财会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课,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论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建筑工程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1)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建筑企业只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的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才可以使建筑企业不断的发展。一个企业如果在创新模式上落后于他人,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边跑,直到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所以,建筑企业只有不停的创新管理模式,改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 方法 ,才能使建筑企业在社会上站稳脚根,提高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的质量。
2)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是建筑企业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管理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发展才可以使建筑业平稳健康的发展下去,并为建筑公司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建筑工程项目顺利的开展,由此可见,想要建立现代建筑企业制度,就必须创新。
3)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所谓管理科学是在满足现实的需要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能够为企业工程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方法,从而使企业工程管理从理论转变成行为,这对建筑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具体标准
1)要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适应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虽然说建筑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单位与业主之间的合同及其所规定的范围,但是最终却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从市场中获取项目,在市场中操作项目,在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能力,进而进入到新的竞争中,因此市场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需要适应市场需求。
2)要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劳动工具日益先进,设备配置新,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工具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因而对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当从生产力发展的三个要素出发,对劳动工具、劳动者进行协调,采用更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方式。
3)要利于创建企业品牌地位。在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到品牌效应和 企业 文化 实质,要有利于企业品牌地位的创造,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并对 企业管理 层进行及时更新,保证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充实。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1)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管理模式是项目管理的精髓,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现阶段,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老旧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的产生。因此,要对我国建筑业进行内在剖析,建立健全符合建筑行业生产经营特性的体系结构,使其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能够符合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原则。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符合弹性生产力原则和刚性产业结构的原则。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要做到充分放权,适当的将权利下放给项目部,形成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机构,充分体现项目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同时要降低行政成本,实现符合贴进市场的要求。
3)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理念。施工企业作为项目 承包合同 的履约主体,同时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最终承担者。要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首先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管理者的思想转变才能真正带动和推动整个项目管理的观念创新,从而为项目的管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的环境。施工企业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就必须明确并处理好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确定目标时要进行各方面的比较,通过对目标的影响分析,选择最优化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项目有效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形式也不断创新,建筑行业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建筑行业施工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质量问题,建筑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人们的居住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需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是指建筑施工项目中,管理者凭借具体的手段、方法对建筑项目进行监测与管理,以确保建筑项目顺利实施和建筑质量。
一、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
(一)材料
建筑施工材料指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建筑材料,以及 其它 的半成品和构配件等。建筑施工材料是工程建筑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工程建筑的最终质量,建筑施工材料的选用合理、保管方法得当、性能达标、产品合格对建筑工程的最终成果影响重大。因此,施工材料在进入建筑现场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质量不过关的施工材料不予以进入现场,进场的施工材料需按照材料的种类和材质进行分类堆放,以减轻发放时的工作量。
(二)人
建筑施工中人员是建筑质量实现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中的人员因素包括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监测人员等。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组织和安排施工,若管理人员的工作未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施工人员工作于建筑施工的第一线,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直接参与者,若出现问题,那么建筑工程质量必然出现问题。监测人员若监测不合理,那么将导致工程质量无法满足相关人员的要求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选拔优秀的人员,正确地用人员,以及做好人员的管理。
(三)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指对建筑项目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项目技术环境、项目作业环境、项目管理环境和项目周边环境等。项目技术环境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等,项目作业环境包括防护 措施 、施工作业面的规模等。项目管理环境包括管理关系的选用和合同结构的确立等,项目周边环境包括项目四周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一定影响,有利的环境条件促进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不力的环境条件则会阻碍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并影响其质量的控制。
(四)施工工艺与方法
建筑施工工艺与方法是指实际施工中选用的施工措施,包括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的施工措施、先进的施工工艺、正确的施工操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三大必备因素,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倡导新方法、新工艺在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创新和完善施工工艺与方法,增强施工工艺的技术能力,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控制施工时的质量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质量控制点管理,对部分重点工程或薄弱环节建立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检查制度。(2)质量管理手段,对质量进行随时监控,确保每个工序的质量。(3)调整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实际施工与方案有出入时,灵活进行施工方案调整。(4)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在发挥传统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应不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的优点,并将其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后应用到施工的实际中,提高工程质量。
(二)控制竣工阶段质量
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意味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束,同时也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也能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在简述竣工阶段应由该建筑项目的各参建方共同对项目质量进行客观、精确的等级评定,此外,为确保该建筑项目的顺利竣工和通过验收,应让相关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让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进行建筑施工活动,确保建筑工程的按时保质完成。
(三)加强质量管理监督
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应加强质量管理监督,建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能目标、业务职能的责任分配、施工标准、施工流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的内外沟通协调等。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监督体系,才能使施工过程有据可依和有法可查,才能明确管理权利,使管理权利层层分配,是建筑工程的每一项质量管理都能够不缺位、不错位,才能够保证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提高其施工效率。
三、结束语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完善和发展亦是如此。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该项工作的开展又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筑企业只有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要素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对策来控制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率,进而实现该建筑工程对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整个社会的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比较复杂的工作,质量管理的效果将决定着建筑工程整体效益的实现,对人们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建筑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与建筑工程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效率,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以国家质量管理为基础标准,继而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以期能够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纳米远程手术机器人系统;控制系统;漏采;开关任务
在科技发展的现阶段社会,我国的经济已呈现出成熟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因此给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1]。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2)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为了减少开支,相应地减少了工程管理结构的人员质量;另外,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是由一些专业的著名建筑师制定的,但是在各个建筑单位中只有一张黑白分明的纸张,部分人员为了应付相关检查,所以并不能够完好地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当中。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人员来看,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将所学知识合理地应用到建筑实际工程当中去,合理的应对突发事件[2]。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的建筑历史比较悠久,在1950年我国提出了质量第一的建筑工程发展方针,通过精心设计与加工,能够进行相关施工与管理,因此我国也出现了一大批质量优秀的工程。举例来说,人民大会堂以及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物。1980年,我国逐渐从西方国家引进了TQM理论进行相关管理,但是此时建筑企业尚在初级阶段摸索中[3]。即使我国目前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体制发展已经过了很多年,但是建立其的质量监督制度与施工图纸审查制度等仍然处在破旧立新的阶段中,整体上的水平仍然达不到所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建筑工程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2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在施工前需要落实许多准备工作,想要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机构需要对相关建筑工程文件进行透彻掌握,对建筑工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再根据户主的要求为建筑工程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对建筑工程体系制度进行相应完善,制定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规范。另外,需要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为建筑工程提供相应的机械设备,为建筑工程的后续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保证好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需要加强审查工作,加强对承包单位质量监督体系的审查。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与否关系着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整体施工效果,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人员进入到现场施工之后,需要对施工单位的质保体系进行严格审查,明确投标文件是否有现场工作人员是否相符;除此之外,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制度与质量水平考核制度进行相应检查需要注意潜在的问题,对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改造,解雇不符合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
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严格控制作业技术交底,承包单位保证单位技术交底工作能够进一步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质量管理人员对技术交底工作进行相应检查能够明确作业活动质量的高低,通过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交底工作使得建筑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掌握质量标准以及相关工作内容,继而针对不同的建筑工程,采取不同的质量控制方式,避免出现盲目施工现象。其次,对建筑工程的现场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材料,材料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好现场材料的质量,使得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建立健全完善的材料控制体系。从上述角度来看,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机构需要根据材料进场的要求以及材料特征制定出相应的规范,不管是成品还是半成品都需要对技术进行相关说明,认真审查相关要求。在质量管理人员确认好材料合格之后使得材料进入到建筑施工现场中,没有经过检测的材料一律不能够应用到现场施工中去。
建筑工程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慢慢新形成,且能够从后期时间的发展中观测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状况。从上述角度来看,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对质量工程的严格控制,避免出现烂楼状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管理以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能够显著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宇.关于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4(19):577-577.
[2]周海波,孙昌礼.关于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阐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4(13):8749-8753.
[3]饶关洪,刘昌明.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建筑技术,2010,41(10):949-950.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够贪图眼前利益不顾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经得起风雨的房屋建筑,才能够保障施工人员和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关键词:房屋建筑;房屋建筑
1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1)施工组织不到位,施工方案没有针对性,施工作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及时的整改,而是一味的根据最初的设想进行工程施工。(2)材料检验不到位,许多材料并没有经过检验试验直接进入工地进行使用。许多的材料供给方依靠关系供给原材料,原材料的标准很难达到施工的要求。(3)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未能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施工速度慢,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4)检验不客观,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房屋检验验收过程中,检验人员故意放水,将不合格的建筑当做合格验收,造成了后续购买者的许多困扰。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方面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策划
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策划是房屋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房屋建筑施工的成败,在策划制定过程中要制定关于质量的方针、目标、计划等工作内容。
对于工程项目的全面了解
在进行房屋施工过程前要熟悉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对设计图纸中关于房屋建筑的主体机构、节点构造、排水线路、照明通暖等项目进行仔细的核对。对设计图纸中以上各问题或者对图纸有任何疑义要向设计团队或者设计单位提出书面建议。在了解完图纸之后要对即将建设的工地进行详细的勘探工作,并对所有可能遇见的问题在图纸上进行详细的标注工作。
进行全面编制施工应急预案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为了保证施工进程按照当初的设想进行,必须对施工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全面编制施工应急预案。这些预案其中要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的进程,水电的供给,消防设施的完善,需要的工具设备维护工作,不确定因素的应急工作,随着工程的进展对所有的可能性的问题进行重新的设计工作,才能够防患于未然,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是保障建筑最终成型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相关人员狠抓质量,实时监督。在控制施工质量的时候应该注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使用、环境变化、机器操作磨损和操作问题引起的细小差异。否则可能对建成后的整体造成损坏和不安全的风险出现。施工控制的原则(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房屋建筑要想在市场上站住跟脚首先要做的是对于质量的管理,其次是对于客户需求的满足。(2)团队核心管理。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团队核心竞争力,所有的工程进展都要经过核心团队的策划和指挥,因此对于核心团队培养是工作的中心,他们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好坏。(3)预防为主。建筑具有整体性,不具返工性的特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是以预防为主。所以对于核心团队和施工人员应该做好预防措施,保证房屋建筑质量。(4)恪守职业道德。在施工的过程中无论是核心的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应该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按照要求进行标准化施工,不能够消极怠工,滋生腐败。质量控制的因素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要注意五个因素的控制。第一是人的控制,也就是人员规范性的整体控制,按照基本规范和操作进行施工工作;第二是材料的控制,对于材料来说必须是检验合格的;第三是对于机械设备的控制,机械设备要定期检查及时维护避免不准确造成施工方面的失误;第四是技术的控制,在控制过工程中要仔细讨论认真研究关于技术的应用,保障施工的质量,降低成本;最后一点是环境的控制,掌握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于房屋建筑的影响,以此来加强房屋建筑的质量。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影响质量的因素众多
影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不仅仅包括水文、气象、地质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更多的是施工人员对于操作方法,规章制度、建筑工艺和资金筹备等人为因素。
容易产生质量变异
看似宏伟的建筑物,其实是由局部的细微操作构建而成,这些细微的操作如有不慎就会造成局部甚至是整体的质量事故,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材料、器材和环境的变化,否则可能出现大的问题。
容易产生第一二判断错误
所谓第一判断错误是由于仪器的不精确造成的,在检验的过程中往往可能因为机器的不精确导致数据计量出现错误,进而导致合格产品检验的结果为不合格。而第二判断错误是由于第一次检查时合格了,第二次放松了对于检查的标准,导致不合格的产品结果为合格。因此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对于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工作,才能保证对于产品的验收结果的正确性。
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制约
施工的质量的好坏还受投资和进度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投资的快慢、大小与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成正比。因此在进行施工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关于质量和投资的关系。
4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
(1)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可以保证局部和整体的质量,防止返工和检验不合格的现象产生。(2)有效地调动资金,控制施工的进度,做到有序施工。(3)保障原材料进口的控制,保障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性,使建筑完全符合建筑要求。(4)保障市场的占有率,让消费者满意,杜绝质量不合格的房屋建筑在市场上销售,保障消费者的既得利益。
5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够贪图眼前利益不顾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经得起风雨的房屋建筑,才能够保障施工人员和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裴国忠;山西建筑200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