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包法利夫人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包法利夫人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包法利夫人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谈高级英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论文摘要: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中应该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找准文化切入点,将文化教学和课文教学相结合。 一、高级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目标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 。2004年新版《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对八级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作了修改和调整,取消了快速阅读,取而代之人文知识题,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概况等三方面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英语专业领域的知识广度。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干课程,从课时的分配、学生的投入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它当之无愧地属于“重头戏”。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5、6册),是国家级的重点教材, 书中的课文都选自原文,体裁多样,有描写、叙述、议论、说明、、小说节选等。文章的篇幅较长,词汇量大,语言精深,寓意深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英语知识,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比如说第五册第三单元(My Friend, Albert Einstein)的作者是一位家和学家,曾经和爱因斯坦共事过。这篇文章通过回忆爱因斯坦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幽默、随和、单纯的科学家形象。爱因斯坦最著名的相对论和光量子说,在课文中也有所提及。 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重点,从片面注重语言本身,如词汇、句子结构、语法知识,转移到语篇的理解,如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写作风格等等。把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在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教学中渗透英美人文知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不论是哪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和背景,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都是如此。高级英语的课文一般涉及到很多文化信息,比如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宗教典故、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圣经》等等。每篇课文的Library Work列出了课文中出现的背景知识和有关典故。课文的注解有作家的介绍和历史背景。但是如果把各个文化点像流水帐一样泛泛地讲一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高级英语教学应将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课文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经过两年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一些语言现象与文化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相当狭窄。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可以布置学生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书籍收集资料。网络走进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学生宿舍现在都可以上网查资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在网上查询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浏览各种英语报刊,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所讲课文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第五册第1课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讲的是如何选词。文中一个重要的例子是福楼拜。福楼拜是法国著名作家,他以用字精准、注重细节著称,对作品的完美要求近乎苛刻。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包法利夫人》,他用了将近 5年的时间推敲每一个字句。他认为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内容,“在所有的表现中间,所有的形体中间,所有的样式中间,只有一个表现、一个样式和一个形体表现我的意思”(莫泊桑的《福楼拜》)。而且他认为写作的才分主要在于如何选择用词。课文的注解只是简单提到福楼拜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但是没有具体的例子。 作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很多学生可能知道《包法利夫人》这本书,但是没有仔细阅读过。这时可以引入《包法利夫人》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On entering the dining room, Emma felt herself enveloped by a warm atmosphere in which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nd fine linen mingled with the odor of hot meat and truffles. (Chapter 8, Part I) She was eating a maraschino ice from a sliver-gilt shell that she was holding in her left hand; the spoon was between her teeth and her eyes were half shut. (Chapter 8, Part I) 通过分析划线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福楼拜精确的用词。并且推荐学生阅读《包法利夫人》以及福楼拜的其他作品。这样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扩展到多篇文章的学习。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西方社会家喻户晓,是民众推崇的圣物。《圣经》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文学﹑的巨献。《圣经》对英语语言有巨大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有大量的典故﹑习语甚至情节都源于《圣经》。如果不了解《圣经》,理解一些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五册第15课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的著名的。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采用了圣经引言(biblical allusion)。 例如: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引用自《圣经·旧约》中的《阿摩司书》,表达了马丁·路德·金追求自由、平等和的执著精神。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s,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这个句子引自《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以赛亚是仅次于摩西的一名先知,也是一名学家。马丁·路德·金引用这句话,描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当然在这篇马丁·路德·金演讲经典中,教师也不能忘记介绍美国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所致力的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使黑人成为完全平等的公民。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了限制和约束,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了种种权利。六十年代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 除此以外,选准好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中点讲解不宜太多。要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社会特征的典型进行分析,挖掘的社会含义,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正确认识西方社会。第五册第4课The Invisible Poor,描述的是美国社会存在的隐形的贫穷现象,可以从6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着手,以当时的“urban renewal”, “housing program”为切入点,介绍美国城市里的贫民区和少数聚居地里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了解美国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加深学生对西方社会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之,高级教学要结合课文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强调教学中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英美国家的知识片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眼光从语言点转移到对语篇的理解和欣赏上。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和课文教学相结合,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使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刘世雄. 《高级英语》中的修辞与文化解读[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 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00. [3]李观仪. A New English Course (5,6).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议论文写作经典论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举例子一: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写作文的用法:这个小故事适用于发奋图强的故事,古代人的学习条件很差,但是古人并没有放弃学习,反而更加剧了他们学习的热情。相比之下,现代学习环境好了,但是并没有利用好良好的学习环境,反而玩物丧志。

举例子二:科学家霍金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写作文的用法:霍金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让他意志坚定,下定决心学习,不怕困难。这样可以激励那些残疾人,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精神上没有缺憾,一样可以成才,成为对人类有用的人。

举例子三: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

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写作文的用法:朱自清老先生不买美国面粉,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气节和骨气。在困境的时候仍然不能低头,我们要保持我们自己的民族气节和自己的节操。

举例子四: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

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写作文的用法:华罗庚作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给我们作出了表率,热爱自己的国家。作为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养育我们的土地。

举例子五:贝多芬的成长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

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

(1)引言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历史和现实证明:要成就某种事业,就要痴米于某种事业,要专心执著于既定目标奋斗不息。如果心猿意马,朝三暮四,肯定将一事无成。

(2)事实论据

书痴刘恕

刘恕,北宋史学家。著有《五代十国纪年》、《通鉴外记》、《疑年谱》、《年略谱》。协助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刘恕从小就读书专心。8岁那年,他家里来了几位读书人,闲谈中,有一个说:“孔子是独子。”他忍不住插了一句:“《论语》里不是说孔子把他哥的女儿嫁给南容吗?”那几个读书人既吃惊又惭愧,小小年纪读书就如此深入,可见他不但聪明而且专心认真,深感自己年岁虚长。

当时在亳州做官的宋次道是一位学者,家中藏书很多。刘恕远道去借阅。宋次道以佳肴美酒款待。刘恕紧持要宋撤走酒肴,说:“我是为读书才到府上的,享受酒肴,岂不误了我的正事!”于是一头扎进书库,他被琳琅满目的图书迷住了。夜以继日,如醉如痴地读书。这样坚持十多天以后,把他急需的书全部读完后才走出书库,临别时,他双目通红。

阿基米德专心治学

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他痴迷于物理学和数学研究。有一天,他到公共浴室洗澡,当他坐进澡盆发现池水溢出盆外的时候。他突然光着身子冲出浴室,边跑边嚷:“找到了!找到了!”他是从浴盆中受到启发发现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找到了银匠在金王冠里掺银的秘密,所以他兴奋不已。

当罗马进犯伤痛拉古时,阿基米德曾运用杠杆和滑轮的装置,重创罗舰队的进攻,使伤痛拉古城陷落因此推迟两年。后来罗马军队终于趁守军疏忽,逾城进入叙拉古。当罗马士兵出现在阿基米粉德面前时,他正专心致志地坐在沙土前面画圈圈,研究几何题。他见到手持利剑的罗马士兵,对他们说:“请慢点动手,让我做完这道题。”

巴尔扎克、福楼拜的幻觉

巴尔孔克和福楼拜都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他们一拿起笔写作,就像着了魔似的。常常对他们在书中塑造的人们达到产生幻觉的地步。

有一次,一个朋友去拜访巴尔扎克。这位朋友敲门时,听见巴尔扎克正在与人激烈争吵:“你这恶棍,这一定要给你点厉害!”他的朋友急心推门进去一看,原来巴尔扎克正在与他作品中的人物在吵架。还有一次,巴尔扎克突然走到在他家作客的朋友面前,激动地痛斥说:“你,你,使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了!”那位朋友惊惶失措,莫名其妙地张大嘴巴望着他。原来巴尔扎克所说的少女,是他正在创作中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欧也妮。

福楼拜也有同样的情况。一次福楼拜的朋友去看望他。只见福楼拜坐在地板上痛哭,泪如雨下,真是悲痛欲绝。朋友用手使劲地摇摇他的肩膀,问他为何这样伤心?

福楼拜悲痛地回答说:“包法利夫人死了!”“哪个包法利夫人?”朋友不解地问。福楼拜痛苦地指着桌上一大卷稿纸说:“那就是我的包法利夫人呀!”他的朋友明白了原来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死了。就对他说:“何必伤心呢?你不愿她死,把她写活嘛!”福楼拜哀伤地说:“写到这里,她非死不可,她没法再活了!”

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的作品,所以能誉满全球,就是由于对创作完善的执着追求和刻意塑造人物形象的痴迷。

(3)理论论据

在事业上,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揽许多事务。

[英]培根《论敏捷》

逐鹿者不顾兔。

《淮南子》

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学必专静,而后能有成。

明海瑞《海瑞集》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索福克勒斯也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承认错误并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弃,而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一种锐意的智慧。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

【 理论论据 】

铁肩担道义。(李大钊)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熹)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马克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

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孔子)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全心全意位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在于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它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江某人)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

自己无论怎样进步,不能使周围的人们随着进步,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绝不以‘孤独’、‘进步’为满足,必须负担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邹韬奋)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托尔斯泰)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穆尼尔.纳素)

一个成功的人必然具备某些条件。其中之意是责任感。

固然,聪明、才智、学识、机缘等等,都是促成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因素;但假如缺乏了责任感,他仍是不会成功的。

一个人的责任感不一定要由大事去衡量。由平常小事也可表现出他的忠诚与负责。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每天下班以前,把他的办公桌整理清爽;师傅肯把掉在地上的字纸随手捡起来;是否守时;当他有错误的时候,师傅勇于承认,立刻弥补;还是希图狡赖,委过别人,这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也可预卜一个人的成败。

对于工作,一时的热忱容易,持久的热忱困难。短暂的成功容易,持续的成功困难。必须时时求新,日日求进,避免自足自满。能够把工作视为与自己荣辱相关,祸福与共,才是真正了解成功之乐的人。

当你一天工作完了之后,你是否习惯去检讨一下它的成败得失呢?如果你有这项习惯,你就是一个负责的人了。因为惟有在检讨之后,你才可以发现错误或疏漏,才可及时去改正,或做下次工作的参考。事后的检讨是进步的,它并不是要你去做无益的追悔,而是要你从中获得可贵的经验。

【 事实论据 】

1、陈金水献身祖国气象事业:陈金水从气象学院毕业后,离开山清水秀的浙江只身来到青藏高原。他在世界屋脊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气象站。在卧室里悬挂着“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切”的横幅,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青藏高原一干就是30年。青藏高原生活环境极为艰苦,终年积雪,万里无人。由于低压高寒,他吃不上煮熟的饭,吃不到新鲜蔬菜。由于缺氧,落下了心血管疾病。他为青藏高原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敢于承担责任的足球主教练:德国国家足球队的总教练沃勒尔和法国总教练桑蒂尼选择了主动辞职,意大利队总教练特拉帕托尼和西班牙队塞斯也没有继续干下去的意思,他们明白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最好。因此用辞职的方式来表明自己愿意承担责任。实际上,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让人尊敬。

3、回溯历史,烛之武、触龙用智慧和巧言来担当国家的危难,司马迁用忍辱负重、用史记来担当历史赋予他的良史之职,谭嗣同用流血为中国之变法担当,鲁迅用如椽大笔担当起刺破黑暗的重任。今天,面对国外叫嚣的反华势力,中国人怎样挥舞爱国的大旗,怎样担当起匹夫的责任。面对网络色情泛滥、游戏成灾的现状,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担当。面对父母,面对生活的重负,啃老族是否还在襁褓中嘤嘤啼哭,不识担当为何物。担当是一种行动,面对可以赚得盆满钵的网络游戏,马云用拒绝来“担当”;面对河南农村的艾滋病人和孤童,杜聪用无疆的大爱、陈为军用冷峻的镜头来“担当”;面对韩国首尔崇礼门失火,官员用引咎辞职来“担当”;面对被无辜屠杀的中国人,被屡次掩盖、遗忘的历史,王选用正视来“担当”,张纯如用真相和年轻的生命来“担当”……太多太多的人用不同的行动高唱着同一首“担当”之歌。

4、勇于承担责任的卡特总统: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上面那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做下属的最担心的就是做错事,特别是花了很多精力又出了错,而在这个时候,老板来了句“一切责任在我”,那对这个下属又会是何种心境?卡特总统的例子说明:下属对一个领导的评价,往往决定于他是否有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不仅使下属有安全感,而且也会使下属进行反思,反思过后会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在大家面前主动道歉,并承担责任。

5、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支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6、鲁迅改稿:鲁迅先生提倡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自己身体力行着这一主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天中所写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的修改上,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当时,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但他仍坚持修改,在这篇最终未能完成的仅有2600多字的短短文稿中,修改的痕迹竟达53处之多。

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心与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尊心的人,决不会有自信心。自尊是做人的灵魂,是自信、自强的支撑点。只有尊重别人,自尊的法码才能加重。

道理论据: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

3、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事实论据: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辞官不做。

谢甫琴科是俄国著名诗人。有次沙皇召见他,其他人都弯腰鞠躬,唯有他凛然站立不动。沙皇大怒,责问他。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这些人一样,在你面前深深弯腰,那么你怎能看清我呢?”

自尊要有一个尺度,面对自己的错误,当别人指出或批评时,不要为了“自尊”、“面子”而坚持错误。

众所周知,从古希腊到现在,西方的文学演变,虽然各民族、各国之间有区别;但其发展过程及趋向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各种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但不论是哪个时代,流派如何演变,作品怎样复杂,一切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归根结底都不能摆脱如下的范畴:人与自然的斗争,人与社会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人自身的矛盾斗争.病、死、友谊、爱情、战争、孤独、而在主题上不外乎是生、老、寂寞等等.但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仔细辨认一下唱的都是同一个曲子,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演变,不同时代的作家似乎虽是在唱老曲子,用的却是新的调子和新的唱法.在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文学的演变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史.所不同的是,文学史是以文学作品反映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演变过程.每个时代的作品毫无例外地反映了该时代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个人的认识深度.就以人类对人本身的认识来说,在文学作品里就能找到一条明显的发展线索.中世纪时期,对人的认识是:人是有罪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成了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代替了“神”.启蒙运动时期,人在求得解放后,发扬并强调了人的理性的一面.与此同时,人的感情面也开始苏醒,最后终于在浪漫派时期爆发出来.表面看来,启蒙和浪漫时期的主张似乎是相斥的,但实际上从整体观念看,都是互相作了补充的.到了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时期着重刻划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探索客观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而到二十世纪的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开始进行自我认识,追求自我价值、这个新倾向与信息时代的来临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是由于个人的作用通过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而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对制造精密的“人功智能”,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人的思维规律,也是带有时代性的课题.这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同样会追随时代的脉搏在他们的作品里涉及到这个方面.这里有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尽管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可以同属一个时代,同样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们的演变都具有规律性.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一种新思潮,某种新倾向却远不如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那样容易被人理解,得到承认.这原因也许是在子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属自然现象本身的奥秘,而且可以通过实验手段予以论证.而文学艺术所涉及的不仅是对事物的认识,同时又包含有审美等观念,简而言之,文学艺术要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制约.因而,从历史上看,每当一个新潮流,新倾向一开始出现往往要遭到怀疑,非议甚至排斥,总要经历一段时期后才能为社会所接纳.法国文学史上的《欧那尼》演出的情景,美术史上1874年法国无名氏画家的画展所遭到的命运都是最好的说明.虽然我们今天讲到法国文学和美术时,谁都会承认雨果所代表的沫国浪漫派文学以及法国印象派绘画对后世的文学和美术发展所起的巨大影响作用.但在当时,看到并承认它们价值的却是少数.同样,当今,确立于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其差异更是十分明显,突出的一点是产生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传统文学唤起的往往是“同情”或“共鸣”,而现代派文学唤起的却更多的是“思考”.之所以引起这样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当代作家所经历的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是过去任何时代的作家所不曾体验过的.当今人类在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基本粒子方面的研究成果动摇了旧的科技体系结构.新的科学部门,例如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现代人的视野二方面可伸展向一百亿光年的广裹无边的宇宙,另一方面却又细小到十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人类知识综合的阶段已经开始.处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他观察现实,分析现实的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不可能仍然停留在旧的体系中,他必须使用与现代世界相适应的扩展性的、多层次的、深层分析的方法来看待现实.而当他再进一步要表现出他们观察到的现实时,他又必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艺术方法.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文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每个流派的产生都是出于上述的道理.作家也不例外,就以福楼拜为例,他的《包法利夫人》原稿约为三千六百多页,但最后却删去了九分之八.原因何在?我们知道,福楼拜是敬佩巴尔扎克的,他赞扬巴尔扎克透彻地了解他的时代,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巴尔扎克所熟悉的社会己经开始瓦解,因而他主张该“唱唱别的歌了”.[2]于是福楼拜提出了小说是生活的科学形式的论点.于是他抛弃了过去传统文学那种对事物外观细致入微的描绘,而以解剖学家的锐利目光力求最科学地观察事物内在的矛盾,然后以高度概括,简洁的形式对现实生活作出本质的反映,《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由三千六百多页变成四百页的.马克思女儿艾琳娜不但把《包法利夫人》译成了英文在伦敦出版,而且她在译本的导言里对这部作品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种奇妙的观察与分析的力量,这种结合了科学论文而具有得意的形式,这种作者人格完全隐藏的情况,以及所有人物的现实性.“这一切在帝国当时是新颖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圣佩甫也说,从《包法利夫_人》可看出“一些新的文学的标志:科学,观察的精神,成熟,力量…….”而左拉更把《包法利夫人》看成是“新的艺术法典”.由此可见,一个文学家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艺术上也就会相应地把握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承认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话,对于这种情况,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那么,现代派文学究竟与传统文学区别何在呢?就以小说来说,传统文学多少有合情合理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如果是一部剧本,戏剧矛盾冲突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诗歌除了情感和想象外,还需要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同样在绘画和雕刻领域里必需要有逼真的形象.而音乐没有旋、律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现代派的文学艺术里却是另一个样:·小说里的情节逐渐减弱,传统的人物形象开始模糊.事物表象的描绘愈来愈被抛弃,时空观念被任意颠倒,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在新的意义上被广泛使用.在美术领域里,线条,色彩和形体不再仅仅用于逼真的形象塑造,而是用来直接表达情绪和感受.形象转向.“变形”,三度空间变成六度.在音符里旋律不再是作品的生命,不协和弦的应用推翻了古典和声学的绝对地位,节奏的重要性受到了极端的重视.从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来看,这种变化并非突然产生,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逐步形成的.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划方面不同于巴尔扎克,也会进一步看出,福楼拜与海明威作品间的巨大区别.左拉曾经指出说,散乱在巴尔扎克巨著中的近代小说的公式,经过提炼,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体现了出来.而海明成的作品又是另一回事,不仅情节简单,语言简洁,作品所着重表达的己开始转向主人公的遭遇所引起的情绪.他的《永别了武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的这种外形上极为简练的创作手法被誉为“白描手法”,很显然白描与浓重的细致的彩色画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至于讲到文学中时空观念的变化,“意识流”作品最能说明这方面的间题.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其中的时空完全是随着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而任意被颠倒.在莫迪亚诺的《暗店街》里,时序是随着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的追寻不断变化的.在这些作品里时空的颠倒具有立足的现实基础,显得自然而富有层次.说到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这些本来是古已有之的,但二十世纪以来,在各种流派的作品里这些手法使用得更为广泛.以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作品来说,它们不仅表达某一事物,某种思想,某种境况,同时也表达某种非普通语言所能传达的情绪或感受,而且它们愈来愈跟哲学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因而,它们往往首先被善于思考的青年人所接受.在西德“卡夫卡式的境遇”一词已经成为用来表达人处于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压抑境遇的专用词.同样,“等待戈多”已经成为人们用来说明人处于一种茫然存有希望,而希望总不来临的代用词,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该剧在美国某监狱演出时意外获得成功的道理.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或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其原意是否是这个意思,这无关紧要,因为二十世纪的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恰恰正是读者的“思考”.而单纯的模仿自然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美术领域也一样,以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来说,画里的天堂是炽烈的红绿色,应用的是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突出地表达了人物体验到的恐惧感;而图中的人物却被画家画得没有现实感,只是模模糊糊的雏形.这人体,这景象,这色彩充分表达了画家在孤独苦闷中感到自然界浩瀚无尽而发出的呐喊.这对读者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同样,在音乐的领域里,早在德彪西的作品里就打破了“旋律是音乐生命”的常规,、而且和声不分三和弦,不协和弦可以任意混用,从他的《牧神午后》可以看到,音乐开始脱离注重形式的纯音乐的领域,转而表达一种模模糊糊的气氛,愈到近代,这种倾向就愈强烈.由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以来.,不仅文学也包括其他艺术,都是在一个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创作纲领下进行的,那就是“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也就是说,统治了几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创作准则“摹仿自然”开始动摇.法国画家马蒂斯在谈到表现事物的不同方法时,这样说过:“一种是原本原样地去表现它们.另一种则是艺术地把它们传写出来.”这种新的信条,不仅文学、美术、甚至连戏剧表演艺术也受其影响,在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陌生化效果”理论就是一个证明,在他看来,一个演员如若扮演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他就应该牢牢记住,他只是在表演李尔王,而绝不能企图使自己变成李尔王.对于这种新的现代派文学,我们不妨就它的某些突出特点略加分析.一、传统文学主要描绘的是外在客观世界,重点是揭示人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派文学主要反映的却是人的内在矛盾,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个精神世界常常以反对现存物质世界的面貌出现,同时表现为追求个人价值以及对自我本质的探索.这类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虚无飘渺的,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些作品里看到的乃是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等“自我意识”的表现.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具有其他意识所共有的本质和作用,正如《“自我意识”浅见》[3]一文所说:“自我意识”是“以一个有感觉能思维的自我本身作为认识对象的,是主体对于自己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自我意识”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的,一个被隔离于人群之外的人是很少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产生说明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也要认识自己,要求认识自己在外部世界中的地位、意义并对自己行为的结果作出判断.当社会生活变得复杂时,“每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分化也就呈出多种状况.它能表现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现实的我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的矛盾,现实的我与历史的我的矛盾,‘小我’与‘大我’,‘自我’与‘非我’的矛盾”[4]等等.人类的这种自觉活动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人对自己的生存产生意识,正标志着人类发展之进步,因为这个探索本身是文明人的重要课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才可能产生这种意识.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意识在现代社会要比任何过去时代要强烈的原因.二、传统文学不仅画面广阔,篇幅长,反映的社会面宽,人物众多,涉及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甚至是几个时代.而现代派的文学画面窄,篇幅短,涉及的事变往往是几天,甚至几小时,从内容到形式具有高度概括、综合特点,但作品却揭示了作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比起传统文学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但这种简化的形式常常为习惯于传统文学的人贬之为“抽象化”.但我们知道传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象镜子般反映现实世界,它对人及-社会的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采用的观察方法,基本属于直观的范畴,因而它所能做到的主要是“描绘”世界.而现代派文学不满足于描绘现实世界的表面矛盾,要求对它进行更深的剖析.它企图以文学的形式,从哲学的高度来探索人生、人的价值、人类发展的前途等等问题,运用的是哲理性的观念,因此,尽管它使用了大量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还是不能避免“抽象化”的倾向.但这并不能说这是坏事.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列顿[5]在谈到超现实主义运动时,曾把它分为两个时期,即直觉的时期和推理的时期,如果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以区别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在认识事物方面所经历的思维阶段之不同,也许是有益的.因为“抽象化”不仅出现在文学艺术领域,整个二十世纪这种抽象化的趋势有不可阻挡之势,物理学也不例外,要想回复到以直观来理解事物已属不可能.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在访问浙江美术学院时,曾对学生这样说过:“我并不想告诉你们怎样画画,我只想改变你们对艺术的观点,绘画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取决于你怎样观察对象.”画家王乃壮在《抽象与具象》一文中指出:“在完全凭记忆画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了最初的抽象因素,因为抽象是具象的高度概括.中国画论中似有此说:‘看山画山不是山,闭门画山便一是山’”.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最初被看作是抽象的东西,往往日后就会变得实在起来,因为通过抽象,可以产生更进一步的直觉,而新的直觉又会变为进一步抽象的起点.1949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在提到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抽象往往只是将事物简化的一个途径,而在很多时候,简化的结果会导致一种新的美的产生.”当代的抽象画恐怕最能说明这点,至于文学中的抽象是否有美就不是能一目了然了,但如果它使人产生“思考”,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它并非是虚无.三、人说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是“非理性”的,“荒诞的”.这个观点可能是由于它使用了“变形”、“歪曲”的手段而引起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是否“非理性”的文学必然会引起,“非理性”的后果?事实证明,正好相反,现代派文学的创作依据是“思考”,要达到的日的也正是“思考”.在这里“非理性”、“荒诞”本身成了引起理性思考的手段.关于这点,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理论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荒诞派、黑色幽默这种荒诞不经的艺术手段,可以毫不费力地使读者对作品中发生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恰恰是布莱希特一生致力于追寻的“陌生化效果”.这在当代已成为极普遍的文学艺术现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的意识和感受.较之过去的时代有了复杂的变化,“现代人”对生活的经验和理解以及他们的表现都具有了新的内涵.由于“信息社会”的来临,预示了信息、知识、智力的重要性.当代的文学家必须通过自己的感官、头脑的思考力接受新的知识并将它与自己特有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以创造出与新的生存条件,现代审美意识相适应的,又具有新艺术形式的作品.作家必须要扩大自己的视野,融合众多学科的知识、除哲学、社会学外,还需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学、数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加深扩大文学探索人生奥秘的领域.另外,文学的创作既离不开语言,也不能没有思维.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人类的语言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文学语言也不例外.在当代的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正规的造句法被打破,标点符号任意被取消和混用;句子被无限缩短,或由不合逻辑的联想所组成;词义的转换等等现象.如果以传统的眼光来看,这些语言现象似乎显得有些荒唐,但在探索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就有可能会从与思维有密切关系的语言领域开拓战场.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如何分析观察现实,采用什么艺术形式固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切相关,同时也跟整个人类的思维发展有关,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又是和人类的劳动不可分割的.猿脑之所以变成人脑,正是通过劳动和语言完成的,’劳动促使人类发展了各种感觉、劳动需要各种感觉协同活动,需要反映事物的整体.而语言也促使大脑通过词汇对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概括,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在劳动过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认识能力.说得明白些,社会劳动实践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人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也逐步提高.就这样,人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就日益深刻、精确、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未来的文学研究工作中,不仅新颖的语言学还有思维科学的研究将会起巨大的作用.

包法利夫人英文毕业论文

Madame Bovary is the greatest novel written by Gustave Flaubert. The 1855 masterpiece portrays in searing detail the tragic tale of a young girl whose dreams turned into nightmares; whose sandcastles are swept away by unfulfilled passion; whose young life is ended in a tragic death. Years before Tolstoy limned the adultress woman in his Anna Karenina we see the consequences which ensue when a middle class wife and mother breaks the seventh commandment. The novel takes place near Rouen in the north of France. There are actually three Madame Bovarys in the story. Madame Bovary Sr. who is the mother of Charles Bovary dominates her weak son. Madame Bovary I is an ugly but wealthy woman who dies allowing Charles to wed the lovely Emma Bovary who is the the famed woman of the book's title. Emma has grown up on a farm coddled by her widower father. She has immersed herself in romantic tales and spent time in a French convent. Emma dreams of castles in the air and a charming prince to take her to paradise. Today she would be a reader of Harlequin Romances. She is a virgin plum ripe for picking! Charles Bovary ("bovine" meaning cow-like; also think "ovary for his scandolous wife Emma) is a dull, stupid and lethargic public health inspector. He is a good man but is a total dullard! Charles weds Emma after treating her father. At first all goes well as the couple set up house in a French provincial town where little exciting ever occurs. They have a daughter Berthe with whom Emma has little to do. She never grows up to becoming a mature woman. Emma carries on two affairs in the novel with the law student Leon and the wealthy but callous womanizing aristocrat Rodolphe. She is sucked into a cesspool of overwhelming debt being addicted to clothing, jewelry and furniture. Emma's lovers forsake her as her disillusionment with men and life itelf takes over life. Madame Bovary ends her life by committing suicide. The account of her horrific, painful and grotesque death from her fatal injection of arsenic rat poison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by the reader. Despite her many sins she deserves pity at such a sad end. Her husband dies a few years later and her daughter has to be farmed out to a relative. What makes this novel of adultery, satirical views of provincial life, mockery of the relgious hypocrisy in the French countryside and lacerating portraits of such types as the village atheist Homais so great? In my opinion the reasons this is such a landmark work must include: a. A picture of a woman seeking to break ou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ourgeoisie view of females as placid wives and mothers with no aspirations of their own. Throughout the novel there are images of birds seeking freedom from cages. Emma is a modern feminis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ociety she finds impossible to escape. Emma is an iconoclastic rebel. b. A satirical and cynical view of human hypocrisy drawn with skill in the pictures Flaubert draws of such figures as the village priest, scientist, merchants and moneylenders. Society is concerned with money and social status to the detriment of more spiritual and ethical values. c. Flaubert introduces a new realism to the novel which will influence such naturalist as Emile Zola and others. The novel reads as if it was written today instead of over 150 years ago. d. Flaubert's descriptions of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its indifference to human suffering and troubles) are beautifully etched. His use of language and the level of suspense he maintains throughout the work are excellent. e. Flaubert is not afraid to describe female sexual longings. His sex scenes are tasteful to our eyes but viewed as prurient reading in his own day.

谈高级英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论文摘要: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中应该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找准文化切入点,将文化教学和课文教学相结合。 一、高级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目标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 。2004年新版《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对八级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作了修改和调整,取消了快速阅读,取而代之人文知识题,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概况等三方面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英语专业领域的知识广度。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干课程,从课时的分配、学生的投入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它当之无愧地属于“重头戏”。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5、6册),是国家级的重点教材, 书中的课文都选自原文,体裁多样,有描写、叙述、议论、说明、、小说节选等。文章的篇幅较长,词汇量大,语言精深,寓意深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英语知识,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比如说第五册第三单元(My Friend, Albert Einstein)的作者是一位家和学家,曾经和爱因斯坦共事过。这篇文章通过回忆爱因斯坦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幽默、随和、单纯的科学家形象。爱因斯坦最著名的相对论和光量子说,在课文中也有所提及。 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重点,从片面注重语言本身,如词汇、句子结构、语法知识,转移到语篇的理解,如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写作风格等等。把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在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教学中渗透英美人文知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不论是哪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和背景,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都是如此。高级英语的课文一般涉及到很多文化信息,比如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宗教典故、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圣经》等等。每篇课文的Library Work列出了课文中出现的背景知识和有关典故。课文的注解有作家的介绍和历史背景。但是如果把各个文化点像流水帐一样泛泛地讲一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高级英语教学应将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课文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经过两年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一些语言现象与文化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相当狭窄。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可以布置学生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书籍收集资料。网络走进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学生宿舍现在都可以上网查资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在网上查询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浏览各种英语报刊,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所讲课文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第五册第1课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讲的是如何选词。文中一个重要的例子是福楼拜。福楼拜是法国著名作家,他以用字精准、注重细节著称,对作品的完美要求近乎苛刻。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包法利夫人》,他用了将近 5年的时间推敲每一个字句。他认为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内容,“在所有的表现中间,所有的形体中间,所有的样式中间,只有一个表现、一个样式和一个形体表现我的意思”(莫泊桑的《福楼拜》)。而且他认为写作的才分主要在于如何选择用词。课文的注解只是简单提到福楼拜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但是没有具体的例子。 作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很多学生可能知道《包法利夫人》这本书,但是没有仔细阅读过。这时可以引入《包法利夫人》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On entering the dining room, Emma felt herself enveloped by a warm atmosphere in which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nd fine linen mingled with the odor of hot meat and truffles. (Chapter 8, Part I) She was eating a maraschino ice from a sliver-gilt shell that she was holding in her left hand; the spoon was between her teeth and her eyes were half shut. (Chapter 8, Part I) 通过分析划线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福楼拜精确的用词。并且推荐学生阅读《包法利夫人》以及福楼拜的其他作品。这样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扩展到多篇文章的学习。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西方社会家喻户晓,是民众推崇的圣物。《圣经》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文学﹑的巨献。《圣经》对英语语言有巨大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有大量的典故﹑习语甚至情节都源于《圣经》。如果不了解《圣经》,理解一些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五册第15课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的著名的。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采用了圣经引言(biblical allusion)。 例如: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引用自《圣经·旧约》中的《阿摩司书》,表达了马丁·路德·金追求自由、平等和的执著精神。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s,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这个句子引自《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以赛亚是仅次于摩西的一名先知,也是一名学家。马丁·路德·金引用这句话,描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当然在这篇马丁·路德·金演讲经典中,教师也不能忘记介绍美国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所致力的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使黑人成为完全平等的公民。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了限制和约束,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了种种权利。六十年代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 除此以外,选准好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中点讲解不宜太多。要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社会特征的典型进行分析,挖掘的社会含义,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正确认识西方社会。第五册第4课The Invisible Poor,描述的是美国社会存在的隐形的贫穷现象,可以从6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着手,以当时的“urban renewal”, “housing program”为切入点,介绍美国城市里的贫民区和少数聚居地里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了解美国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加深学生对西方社会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之,高级教学要结合课文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强调教学中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英美国家的知识片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眼光从语言点转移到对语篇的理解和欣赏上。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和课文教学相结合,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使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刘世雄. 《高级英语》中的修辞与文化解读[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 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00. [3]李观仪. A New English Course (5,6).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One woman, be born the United States, leisurely way to live in a small town, there is a little people's husband, for love fantasy. She looked even more gorgeous in life stand, hoping to acquire a more free life, romantic love ... ... dull life, expansion of the fantasy of her heart give birth to the wings, first ... ... but Lai Lai Aung Aung away, take her heart into another ear Vladimir Luo Tao, a love field rebel, a master flirt. two men, deceived her, but did not hurt her. killed Emma is her own, her fantasies, her pursuit of vanity of life's heart. fantastic should continue, but since the 8000 francs in debt press the upper body, her whereabouts, and Luo Tao Lai Aung ear Driver for assistance She learned the truth, they are just living in her dream prince fantasy America, rather than in real life can help her a helping hand of the enthusiastic lover. high levels of debt took her back to reality, she has chosen to poison. It reminds me of a deed Ke-fu novels figure Aoer Jia. Ivanov, her whole life to get to know celebrities are looking for a great mania that can let her make her man happy, jumping around, love the vanity, dissolute men to those between the seemingly good, and she has been time and again delude ourselves into the next round of love and the pursuit, until her husband going to die, and she looked at herself Chuan Yijing pale fair face, recalling with his face more pale than the non-Colored once, she remembered that her husband ordinary day mild obedient smile, I am sorry for her husband's deep boundless love. Unfortunately, Madame Bovary did not understand what death is love. Her short life, are the ocean surf fantasy, until running aground sunk. " From a historical look back, in fact, a lot of real life, the shadow of Madame Bovary. Of course, we can not totally deny the yearning for love, the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Any person who has such a right. But must be the last to wake up, or a lifetime can not wake up, that's really sad! 或Just read on "Madame Bovary," the film critic, I feel it is worthy of much reflection on a woman. "One woman, be born the United States, leisurely way to live in a small town, there is a little people's husband, for love fantasy. She looked even more gorgeous in life stand, hoping to acquire a more free life, romantic love ... ... dull life, expansion of the fantasy of her heart give birth to the wings, first ... ... but Lai Lai Aung Aung away, take her heart into another ear Vladimir Luo Tao, a love field rebel, a master flirt. two men, deceived her, but did not hurt her. killed Emma is her own, her fantasies, her pursuit of vanity of life's heart. fantastic should continue, but since the 8000 francs in debt press the upper body, her whereabouts, and Luo Tao Lai Aung ear Driver for assistance She learned the truth, they are just living in her dream prince fantasy America, rather than in real life can help her a helping hand of the enthusiastic lover. high levels of debt took her back to reality, she has chosen to poison. It reminds me of a deed Ke-fu novels figure Aoer Jia. Ivanov, her whole life to get to know celebrities are looking for a great mania that can let her make her man happy, jumping around, love the vanity, dissolute men to those between the seemingly good, and she has been time and again delude ourselves into the next round of love and the pursuit, until her husband going to die, and she looked at herself Chuan Yijing pale fair face, recalling with his face more pale than the non-Colored once, she remembered that her husband ordinary day mild obedient smile, I am sorry for her husband's deep boundless love. Unfortunately, Madame Bovary did not understand what death is love. Her short life, are the ocean surf fantasy, until running aground sunk. " From a historical look back, in fact, a lot of real life, the shadow of Madame Bovary. Of course, we can not totally deny the yearning for love, the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Any person who has such a right. But must be the last to wake up, or a lifetime can not wake up, that's really sad!

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 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__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包法利夫人论文文献综述

《包法利夫人》是“客观性艺术”的典范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 希望对搂主有帮助8: 《包法利夫人》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其它名著包括司汤 9: 达的《红与黑》和巴尔扎克的《幻灭》。这三部法国小说都是批判现实 10: 主义的杰作。司汤达的现实主义表现在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分析 11: 上;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表现在他对当时法国社会的细致描绘上。但他 12: 们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司汤达写的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英 13: 雄,超群出众的人物,用的是判断性的概括或推论式的心理分析方法; 14: 巴尔扎克写景物是现实主义的,写人物就掺杂了浪漫主义的因素,写事 15: 件却几乎全是浪漫主义的手法,用的是夸张的修饰语和最高级形容词。 16: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和他们不同:他写的是平庸的人物和平淡 17: 无奇的生活,但他用的艺术手法却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他通过 18: 个性化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用浪漫主义的语言来展示浪漫主义的个性, 19: 使浪漫主义也成为现实主义的一部分了。 20: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取自现实。夏尔.包法利的原型是欧解·德拉 21: 玛,一八一二年生,一八三四年前,在福楼拜父亲主持的卢昂医院实习, 22: 同年九月十八日取得行医执照,但不得动大手术;一八三六年和三十岁 23: 的寡妇(小说中改为四十五岁)结婚,寡妇死后,又于一八三九年八月 24: 七日和十七岁的农家女德尔芬·库蒂丽叶 (包法利夫人艾玛的原型)结 25: 婚。德尔芬长得很美(卢昂博物馆有她的画像),曾在卢昂一家修道院 26: 学习,但她生性风流,喜欢交男朋友。据她婚后的女佣人奥古斯汀·梅 27: 娜吉 (小说中的费莉西)说:她们两人同岁,无话不谈,常常同读小说, 28: 羡慕贵族夫人生活,模仿她们,每星期五在家中开招待会,邀请公证人 29: 事务所的年轻朋友参加,但却没有人来赴约。德尔芬自恃很高,说起话 30: 来声音清脆如玉,对平凡的婚后生活不满,又不信教,搞了两次婚外恋, 31: 邻居看见过她在花园中吻抱情人。一八四八年三月六日,她搞得倾家荡 32: 产,服毒自尽。 33: 这种婚外恋的风流艳事,法国文学史上不乏先例,如卢梭的 《新爱 34: 洛绮丝》和普莱沃的《曼侬·勒斯戈》。福楼拜怎么超越前人呢?前人 35: 写的都是浪漫主义的才子佳人,福楼拜写的却是现实主义的庸人和浪漫 36: 主义的怨妇。庸人满足于现状,怨妇却向往未来。包法利的外形笨拙, 37: 智力低下,性格软弱,毫无理想;结婚前唯母命是听:母亲为他选择职 38: 业,选择行医地点,选择婚姻配偶;和寡妇结婚后又唯妻命是听:“他 39: 在人面前应该这样说,不能那样说,要顺着她的意思穿衣服,按照她的 40: 吩咐催促病人还账”;他并不爱寡妇,但在寡妇死后,他也不感到如释 41: 重负;他向艾玛求婚,却又不敢开口,还是岳父作主,才成好事;他对 42: 艾玛更加唯命是听,艾玛要和他保持距离,他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感 43: 到难堪,也不觉得痛苦。而艾玛却是一个充满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少女, 44: 虽然生在农村,却不甘居人下,梦想着要过贵族夫人的爱情生活,结果 45: 嫁了一个才貌平庸的丈夫,现实距离理想太远,所以婚外恋就合乎情理 46: 了。 47: 这种婚配不当的喜剧,法国文学史上不乏先例,如博马舍的 《塞维 48: 勒的理发师》。但福楼拜却没有把夏尔·包法利写成一个喜剧人物,而 49: 是渗进了悲剧的因素。夏尔虽然平庸,可是温顺、善良、正直、忠厚、 50: 51: 52: 53: 大方,比起艾玛的两个婚外恋人来,一个损人利己,一个胆小怕事,都 54: 是见死不救,冷酷无情;而夏尔却爱屋及乌,甚至在艾玛死后,宁可负 55: 债累累,也不肯变卖她房里的东西,反而要盛葬亡妻;相比之下,不是 56: 有天渊之别吗!夏尔发现了艾玛的婚外恋后,非但不怪艾玛,反恨自己 57: 不是她的婚外恋人,直到死前,手里还拿着艾玛的一绺头发。这不成了 58: 一个浪漫主义的情痴吗!夏尔的悲剧在于:艾玛不是一个值得痴情的妻 59: 子。据说福楼拜写艾玛死时的夏尔,把自己在妹妹卡罗琳去世时的痛苦 60: 和悲哀都倾注进去了。无怪乎圣·佩韦说:夏尔是个“可怜的好人”, 61: 经过艺术加工,可以塑造出“一个高尚、动人的形象”。 62: 福楼拜后来写了一部小说 《情感教育》。其实,《包法利夫人》也 63: 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教育》。在艾玛的浪漫主义思想影响之下,只生活 64: 在现实中的夏尔也变得浪漫化了;而艾玛自己的思想却越来越向庸俗化 65: 的方向发展。在修道院学习的时候,她受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梦想 66: 着海阔天空的爱情生活;但和平庸的夏尔结婚后,开始感到梦想破灭。 67: 在沃比萨舞会上见到子爵,觉得现实生活中真有自己梦想的人物,但是 68: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生了一场大病。迁到荣镇之后,她认识了年轻漂亮、 69: 也有浪漫主义思想的实习生莱昂,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她破灭了 70: 的梦想又死灰复燃;但是莱昂比她年轻,胆小怕事,错把她当成可望而 71: 不可及、冷若冰霜的贤妻良母,放过了机会,到巴黎去了,于是她梦想 72: 的天地也缩小到了巴黎。在她灰心、失望之际,情场老手罗多夫乘虚而 73: 入,投其所好,说些浪漫主义的花言巧语,艾玛错把他当成自己梦寐以 74: 求的情人,开始半推半就,继而难分难解,最后要求私奔,反倒被他抛 75: 弃,而为了私奔,她已经开始借债了。梦想再一度破灭,她又大病了一 76: 场。病后为了消愁解闷,夏尔陪她去了卢昂剧院,恰巧碰到从巴黎实习 77: 回来的莱昂,他经过巴黎酒店女郎的熏染,已不是当年含情脉脉、羞羞 78: 答答的少男了。两人旧情复萌,每周在卢昂旅馆幽会一次 (就是福楼拜 79: 和露意丝·柯勒寻欢的地方)。艾玛梦想的天地又缩小到一个旅馆房间 80: 了。日久天长,情妇的生活也变得像夫妻生活一样平淡无奇,但她已经 81: 债台高筑,再不偿还,就要扣押财产。她求莱昂帮忙,甚至暗示要他盗 82: 用公款,这就沦落到了犯罪的边缘。她还向公证人借钱,但却不肯为了 83: 金钱出卖爱情,这说明她心里还残存了一点浪漫主义精神。她也不肯向 84: 她丈夫低头,因为她不爱他,所以不愿在他面前失去尊严。在走投无路 85: 的情况下,她决心服毒自杀。就这样,她由一个农家少女,成了乡镇医 86: 生的妻子,子爵的舞伴,莱昂眼中的情人,罗多夫的情妇,最后堕落成 87: 为一个罪人。她的一生展示了一个浪漫主义梦想的破灭。 88: 《包法利夫人》不单是批判了庸俗的浪漫主义,而且也揭露了庸俗 89: 的资产阶级人物,如药剂师奥默。比起他来,夏尔的形象反而显得高大 90: 了。夏尔虽然平庸,但是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忠厚,从不口是心非,既 91: 不损人利己,也不嫁祸于人。奥默却是自私自利的典型:他吹嘘自己一 92: 知半解的科学知识,打击神甫,抬高自己;他吹嘘自己乐善好施,救济 93: 穷人,实际上却剥削药房的小伙计;他送消炎膏给乞丐,也是为了钓名 94: 沽誉,一旦膏药无效,有损他的名声,他就要置乞丐于死地;他劝跛脚 95: 的旅店伙计动手术,如果成功,他也可以沾光,结果失败,他就让医生 96: 一个人挨骂。这样一个小人,最后却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十字荣誉勋章, 97: 98: 99: 100: 这真是对资产阶级的绝妙讽刺。 101: 对于宗教,福楼拜也揭穿了教会的形式主义,这体现在布尼贤神甫 102: 身上。神甫的职责是了解教民的精神生活,拯救他们的灵魂;布尼贤却 103: 只会念经,背诵教义,不会联系实际。艾玛在婚外恋之前,精神万分痛 104: 苦,来找神甫忏悔。神甫既不了解她,也不会安慰她,反叫她去找医生。 105: 相形之下,不信教的艾玛却显得有一颗虔诚的心了。这又是对教会的无 106: 言指责。无论是指责批评,或是揭露讽刺,福楼拜都不直接发表个人的 107: 主观意见,而只作客观的描述,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因此,《包 108: 法利夫人》成了“客观性艺术”的典范。 109: 福楼拜的“客观性艺术”还表现在他对人物景色的描绘上。例如最 110: 后一章写夏尔之死: 111: 112: 第二天,夏尔走到花棚下,坐在长凳上。阳光从格子里照进来; 113: 葡萄叶在沙地上画下了阴影,茉莉花散发出芳香,天空是蔚蓝的, 114: 斑蝥围着百合花嗡嗡叫,夏尔仿佛返老还童,忧伤的心里泛滥着朦 115: 胧的春情,简直压得他喘不出气来。 116: 七点钟,一下午没见到他的小贝尔特来找他吃晚餐。 117: 他仰着头,靠着墙,眼睛闭着,嘴巴张开,手里拿着一股长长的 118: 黑头发。 119: “爸,来呀!”她说。 120: 以为他是在逗她玩,她轻轻地推了他一下,他却倒到地上。原来 121: 他已经死了。 122: 123: 第一段客观地描写夏尔的所作所为(走进花棚,坐下),所见(阳 124: 光,阴影,葡萄叶,百合花等),所闻 (鼻闻茉莉花的芳香;耳闻斑蝥 125: 的嗡嗡声),所感 (返老还童,春意朦胧,喘不出气),而不是作者所 126: 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感所知。 127: 第二段写他女儿的所作所为;第三段写她的所见;第四段写她所说; 128: 第五段写她所感、所为、所见、所知。全是客观的、现实主义的白描。 129: 但福楼拜在描写浪漫主义的人物个性时,他的语言也会带上浪漫主 130: 义的色彩。如第一部第六章回忆艾玛在修道院的生活: 131: 132: 她头几回多么爱听这些反映天长地久、此恨绵棉的浪漫主义的悲 133: 叹哀呜呵!……过惯了平静的日子,她反倒喜欢多事之秋。她爱大 134: 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 135: 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 136: 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 137: 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 138: 139: 重情轻景的心理,就不是艾玛的回忆,而是作者判断性的概括了。 140: 福楼拜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确,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141: 分析,都熔铸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中。但是艾玛不倾心艺术,所以成了 142: 庸俗的浪漫主义的牺牲品;而福楼拜却凭借现实主义的艺术,超越了浪 143: 漫主义的自我,写出了《包法利夫人》。关于现实主义的艺术,他曾对 144: 145: 146: 147: 莫泊桑说过:“某一现象,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名词来 148: 概括:只能用一个形容词表明其特性,只能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起来, 149: 作家的责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寻求这唯一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简 150: 而言之,他认为艺术要为内容寻求最完美的形式。 151: 152: 四十年代后期,译者在巴黎大学攻读文学,《包法利夫人》是研究 153: 法国语言、文学的必修课。一九四六年开课的是亚赞斯基教授,他出版 154: 了一本《法国文学史》,有很多新见解,讲课时注重分析书中人物的性 155: 格特点,使译者得益匪浅。一九四七年开课的是布鲁诺教授,他是法国 156: 著名的语言学者,讲课时对福楼拜的语言艺术作了精辟的分析,解决了 157: 译者不少疑难。一九四八年开课的是莫罗教授,他是巴黎大学最受学生 158: 欢迎的文学教授,也是译者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他讲课时深入浅出, 159: 注重分析《包法利夫人》的篇章结构,指出福楼拜善用对比的手法,例 160: 如第一部写了艾玛的结婚行列,第三部又写她的出殡行列;第一部实写 161: 了舞会上的子爵,第三部又虚写教堂前的子爵;这样前后呼应,使人今 162: 昔对比,感慨系之,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九九一年我在普鲁斯特 163: 国际会议上见到巴黎大学米利教授,才知道莫罗教授已经去世,谨在本 164: 书中表示译者对四十年前指导教师的怀念。

众所周知,从古希腊到现在,西方的文学演变,虽然各民族、各国之间有区别;但其发展过程及趋向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各种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但不论是哪个时代,流派如何演变,作品怎样复杂,一切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归根结底都不能摆脱如下的范畴:人与自然的斗争,人与社会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人自身的矛盾斗争.病、死、友谊、爱情、战争、孤独、而在主题上不外乎是生、老、寂寞等等.但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仔细辨认一下唱的都是同一个曲子,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演变,不同时代的作家似乎虽是在唱老曲子,用的却是新的调子和新的唱法.在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文学的演变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史.所不同的是,文学史是以文学作品反映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演变过程.每个时代的作品毫无例外地反映了该时代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个人的认识深度.就以人类对人本身的认识来说,在文学作品里就能找到一条明显的发展线索.中世纪时期,对人的认识是:人是有罪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成了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代替了“神”.启蒙运动时期,人在求得解放后,发扬并强调了人的理性的一面.与此同时,人的感情面也开始苏醒,最后终于在浪漫派时期爆发出来.表面看来,启蒙和浪漫时期的主张似乎是相斥的,但实际上从整体观念看,都是互相作了补充的.到了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时期着重刻划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探索客观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而到二十世纪的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开始进行自我认识,追求自我价值、这个新倾向与信息时代的来临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是由于个人的作用通过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而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对制造精密的“人功智能”,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人的思维规律,也是带有时代性的课题.这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同样会追随时代的脉搏在他们的作品里涉及到这个方面.这里有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尽管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可以同属一个时代,同样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们的演变都具有规律性.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一种新思潮,某种新倾向却远不如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那样容易被人理解,得到承认.这原因也许是在子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属自然现象本身的奥秘,而且可以通过实验手段予以论证.而文学艺术所涉及的不仅是对事物的认识,同时又包含有审美等观念,简而言之,文学艺术要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制约.因而,从历史上看,每当一个新潮流,新倾向一开始出现往往要遭到怀疑,非议甚至排斥,总要经历一段时期后才能为社会所接纳.法国文学史上的《欧那尼》演出的情景,美术史上1874年法国无名氏画家的画展所遭到的命运都是最好的说明.虽然我们今天讲到法国文学和美术时,谁都会承认雨果所代表的沫国浪漫派文学以及法国印象派绘画对后世的文学和美术发展所起的巨大影响作用.但在当时,看到并承认它们价值的却是少数.同样,当今,确立于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其差异更是十分明显,突出的一点是产生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传统文学唤起的往往是“同情”或“共鸣”,而现代派文学唤起的却更多的是“思考”.之所以引起这样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当代作家所经历的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是过去任何时代的作家所不曾体验过的.当今人类在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基本粒子方面的研究成果动摇了旧的科技体系结构.新的科学部门,例如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现代人的视野二方面可伸展向一百亿光年的广裹无边的宇宙,另一方面却又细小到十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人类知识综合的阶段已经开始.处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他观察现实,分析现实的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不可能仍然停留在旧的体系中,他必须使用与现代世界相适应的扩展性的、多层次的、深层分析的方法来看待现实.而当他再进一步要表现出他们观察到的现实时,他又必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艺术方法.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文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每个流派的产生都是出于上述的道理.作家也不例外,就以福楼拜为例,他的《包法利夫人》原稿约为三千六百多页,但最后却删去了九分之八.原因何在?我们知道,福楼拜是敬佩巴尔扎克的,他赞扬巴尔扎克透彻地了解他的时代,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巴尔扎克所熟悉的社会己经开始瓦解,因而他主张该“唱唱别的歌了”.[2]于是福楼拜提出了小说是生活的科学形式的论点.于是他抛弃了过去传统文学那种对事物外观细致入微的描绘,而以解剖学家的锐利目光力求最科学地观察事物内在的矛盾,然后以高度概括,简洁的形式对现实生活作出本质的反映,《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由三千六百多页变成四百页的.马克思女儿艾琳娜不但把《包法利夫人》译成了英文在伦敦出版,而且她在译本的导言里对这部作品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种奇妙的观察与分析的力量,这种结合了科学论文而具有得意的形式,这种作者人格完全隐藏的情况,以及所有人物的现实性.“这一切在帝国当时是新颖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圣佩甫也说,从《包法利夫_人》可看出“一些新的文学的标志:科学,观察的精神,成熟,力量…….”而左拉更把《包法利夫人》看成是“新的艺术法典”.由此可见,一个文学家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艺术上也就会相应地把握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承认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话,对于这种情况,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那么,现代派文学究竟与传统文学区别何在呢?就以小说来说,传统文学多少有合情合理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如果是一部剧本,戏剧矛盾冲突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诗歌除了情感和想象外,还需要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同样在绘画和雕刻领域里必需要有逼真的形象.而音乐没有旋、律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现代派的文学艺术里却是另一个样:·小说里的情节逐渐减弱,传统的人物形象开始模糊.事物表象的描绘愈来愈被抛弃,时空观念被任意颠倒,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在新的意义上被广泛使用.在美术领域里,线条,色彩和形体不再仅仅用于逼真的形象塑造,而是用来直接表达情绪和感受.形象转向.“变形”,三度空间变成六度.在音符里旋律不再是作品的生命,不协和弦的应用推翻了古典和声学的绝对地位,节奏的重要性受到了极端的重视.从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来看,这种变化并非突然产生,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逐步形成的.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划方面不同于巴尔扎克,也会进一步看出,福楼拜与海明威作品间的巨大区别.左拉曾经指出说,散乱在巴尔扎克巨著中的近代小说的公式,经过提炼,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体现了出来.而海明成的作品又是另一回事,不仅情节简单,语言简洁,作品所着重表达的己开始转向主人公的遭遇所引起的情绪.他的《永别了武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的这种外形上极为简练的创作手法被誉为“白描手法”,很显然白描与浓重的细致的彩色画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至于讲到文学中时空观念的变化,“意识流”作品最能说明这方面的间题.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其中的时空完全是随着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而任意被颠倒.在莫迪亚诺的《暗店街》里,时序是随着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的追寻不断变化的.在这些作品里时空的颠倒具有立足的现实基础,显得自然而富有层次.说到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这些本来是古已有之的,但二十世纪以来,在各种流派的作品里这些手法使用得更为广泛.以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作品来说,它们不仅表达某一事物,某种思想,某种境况,同时也表达某种非普通语言所能传达的情绪或感受,而且它们愈来愈跟哲学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因而,它们往往首先被善于思考的青年人所接受.在西德“卡夫卡式的境遇”一词已经成为用来表达人处于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压抑境遇的专用词.同样,“等待戈多”已经成为人们用来说明人处于一种茫然存有希望,而希望总不来临的代用词,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该剧在美国某监狱演出时意外获得成功的道理.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或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其原意是否是这个意思,这无关紧要,因为二十世纪的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恰恰正是读者的“思考”.而单纯的模仿自然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美术领域也一样,以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来说,画里的天堂是炽烈的红绿色,应用的是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突出地表达了人物体验到的恐惧感;而图中的人物却被画家画得没有现实感,只是模模糊糊的雏形.这人体,这景象,这色彩充分表达了画家在孤独苦闷中感到自然界浩瀚无尽而发出的呐喊.这对读者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同样,在音乐的领域里,早在德彪西的作品里就打破了“旋律是音乐生命”的常规,、而且和声不分三和弦,不协和弦可以任意混用,从他的《牧神午后》可以看到,音乐开始脱离注重形式的纯音乐的领域,转而表达一种模模糊糊的气氛,愈到近代,这种倾向就愈强烈.由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以来.,不仅文学也包括其他艺术,都是在一个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创作纲领下进行的,那就是“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也就是说,统治了几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创作准则“摹仿自然”开始动摇.法国画家马蒂斯在谈到表现事物的不同方法时,这样说过:“一种是原本原样地去表现它们.另一种则是艺术地把它们传写出来.”这种新的信条,不仅文学、美术、甚至连戏剧表演艺术也受其影响,在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陌生化效果”理论就是一个证明,在他看来,一个演员如若扮演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他就应该牢牢记住,他只是在表演李尔王,而绝不能企图使自己变成李尔王.对于这种新的现代派文学,我们不妨就它的某些突出特点略加分析.一、传统文学主要描绘的是外在客观世界,重点是揭示人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派文学主要反映的却是人的内在矛盾,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个精神世界常常以反对现存物质世界的面貌出现,同时表现为追求个人价值以及对自我本质的探索.这类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虚无飘渺的,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些作品里看到的乃是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等“自我意识”的表现.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具有其他意识所共有的本质和作用,正如《“自我意识”浅见》[3]一文所说:“自我意识”是“以一个有感觉能思维的自我本身作为认识对象的,是主体对于自己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自我意识”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的,一个被隔离于人群之外的人是很少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产生说明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也要认识自己,要求认识自己在外部世界中的地位、意义并对自己行为的结果作出判断.当社会生活变得复杂时,“每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分化也就呈出多种状况.它能表现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现实的我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的矛盾,现实的我与历史的我的矛盾,‘小我’与‘大我’,‘自我’与‘非我’的矛盾”[4]等等.人类的这种自觉活动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人对自己的生存产生意识,正标志着人类发展之进步,因为这个探索本身是文明人的重要课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才可能产生这种意识.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意识在现代社会要比任何过去时代要强烈的原因.二、传统文学不仅画面广阔,篇幅长,反映的社会面宽,人物众多,涉及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甚至是几个时代.而现代派的文学画面窄,篇幅短,涉及的事变往往是几天,甚至几小时,从内容到形式具有高度概括、综合特点,但作品却揭示了作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比起传统文学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但这种简化的形式常常为习惯于传统文学的人贬之为“抽象化”.但我们知道传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象镜子般反映现实世界,它对人及-社会的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采用的观察方法,基本属于直观的范畴,因而它所能做到的主要是“描绘”世界.而现代派文学不满足于描绘现实世界的表面矛盾,要求对它进行更深的剖析.它企图以文学的形式,从哲学的高度来探索人生、人的价值、人类发展的前途等等问题,运用的是哲理性的观念,因此,尽管它使用了大量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还是不能避免“抽象化”的倾向.但这并不能说这是坏事.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列顿[5]在谈到超现实主义运动时,曾把它分为两个时期,即直觉的时期和推理的时期,如果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以区别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在认识事物方面所经历的思维阶段之不同,也许是有益的.因为“抽象化”不仅出现在文学艺术领域,整个二十世纪这种抽象化的趋势有不可阻挡之势,物理学也不例外,要想回复到以直观来理解事物已属不可能.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在访问浙江美术学院时,曾对学生这样说过:“我并不想告诉你们怎样画画,我只想改变你们对艺术的观点,绘画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取决于你怎样观察对象.”画家王乃壮在《抽象与具象》一文中指出:“在完全凭记忆画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了最初的抽象因素,因为抽象是具象的高度概括.中国画论中似有此说:‘看山画山不是山,闭门画山便一是山’”.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最初被看作是抽象的东西,往往日后就会变得实在起来,因为通过抽象,可以产生更进一步的直觉,而新的直觉又会变为进一步抽象的起点.1949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在提到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抽象往往只是将事物简化的一个途径,而在很多时候,简化的结果会导致一种新的美的产生.”当代的抽象画恐怕最能说明这点,至于文学中的抽象是否有美就不是能一目了然了,但如果它使人产生“思考”,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它并非是虚无.三、人说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是“非理性”的,“荒诞的”.这个观点可能是由于它使用了“变形”、“歪曲”的手段而引起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是否“非理性”的文学必然会引起,“非理性”的后果?事实证明,正好相反,现代派文学的创作依据是“思考”,要达到的日的也正是“思考”.在这里“非理性”、“荒诞”本身成了引起理性思考的手段.关于这点,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理论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荒诞派、黑色幽默这种荒诞不经的艺术手段,可以毫不费力地使读者对作品中发生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恰恰是布莱希特一生致力于追寻的“陌生化效果”.这在当代已成为极普遍的文学艺术现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的意识和感受.较之过去的时代有了复杂的变化,“现代人”对生活的经验和理解以及他们的表现都具有了新的内涵.由于“信息社会”的来临,预示了信息、知识、智力的重要性.当代的文学家必须通过自己的感官、头脑的思考力接受新的知识并将它与自己特有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以创造出与新的生存条件,现代审美意识相适应的,又具有新艺术形式的作品.作家必须要扩大自己的视野,融合众多学科的知识、除哲学、社会学外,还需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学、数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加深扩大文学探索人生奥秘的领域.另外,文学的创作既离不开语言,也不能没有思维.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人类的语言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文学语言也不例外.在当代的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正规的造句法被打破,标点符号任意被取消和混用;句子被无限缩短,或由不合逻辑的联想所组成;词义的转换等等现象.如果以传统的眼光来看,这些语言现象似乎显得有些荒唐,但在探索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就有可能会从与思维有密切关系的语言领域开拓战场.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如何分析观察现实,采用什么艺术形式固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切相关,同时也跟整个人类的思维发展有关,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又是和人类的劳动不可分割的.猿脑之所以变成人脑,正是通过劳动和语言完成的,’劳动促使人类发展了各种感觉、劳动需要各种感觉协同活动,需要反映事物的整体.而语言也促使大脑通过词汇对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概括,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在劳动过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认识能力.说得明白些,社会劳动实践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人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也逐步提高.就这样,人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就日益深刻、精确、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未来的文学研究工作中,不仅新颖的语言学还有思维科学的研究将会起巨大的作用.

包法利夫人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写作类(写作学方向)

1、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创作的历史认知及写作惯性

2、《红楼梦》对穿越小说的影响(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为例)

3、试析穿越小说中的新奴婢形象(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例)

4、节俗场境对穿越小说叙事的意义

5、茶馆酒楼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6、试析当代小说中的茶馆场境

7、试析当代言情小说中的野蛮女友形象

8、论广告文案写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9、论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审美追求

10、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

11、包法利夫人中的结构特色

12、巴金作品中的朴实语言风格特征

13、文学叙述与应用性叙述的关系和差异

14、论中国传统文论之“义法”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结构”的异同

15、浅谈语言表达的诸多形式

16、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17、论当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18、浅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话”语言特色

19、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繁复美

20、试论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21、《庄子·逍遥游》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大明宫词》剧本创作语言特色探析

23、余华《兄弟》的结构艺术

24、读王海鸰《新结婚时代》有感

2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26、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论

27、手机短信文学的价值

28、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29、钱钟书写作艺术初探

30、陶渊明笔下的和谐世界

31、电脑写作时代网络语言之我见

32、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

33、《史记》写作特色管窥

34、《白鹿原》创作心理略论

35、池莉创作个性透析

36、《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37、《倾城之恋》创作意识论

38、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论

3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1、“戏拟”表现手法在杂文写作中的运用

42、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意识强烈渗入的模式分析

4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44、写作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的关系

45、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一般情况下是自拟的,如果是本科论文。因为老师会给你一些参考文献。当然也要老师同意,除非你不要老师指导。不过有些老师偷懒,就给几个题目大家选也是有的。这样避免那些太大或者不太合适的题目出现也便于老师的指导。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6�1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6�1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6�1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6�1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6�1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6�1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6�1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6�1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6�1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 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__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包法利夫人论文自述模板

性格从来不导致任何命运。时代,环境,人事,流经身边的来自过往的时光留下的印痕,是这一切错综复杂的关联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你我的,包法利夫人的。只不过她的命运看上去更像一个可以写成小说的悲剧。

  • 索引序列
  • 包法利夫人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 包法利夫人英文毕业论文
  • 包法利夫人论文文献综述
  • 包法利夫人论文题目
  • 包法利夫人论文自述模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