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人性论论文题目

人性论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人性论论文题目

01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最基本的一项就是研究教育的裨益或教育如何提升我们的生活。如果你喜欢数字,那就可以研究一下相关数据:当人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时,多少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02寻找榜样的力量。你的榜样受教育程度高吗?这说明教育让他们成名,这是不是意味着受过良好教育也会有助于你成名呢?03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实现一个目标,因为才智受到赞扬,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首先你因为努力学习受到过嘉奖,第二人们欣赏你的学识,这说明教育可以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04拓宽人际网。教育可以让人们走到一起成为朋友。也许和他人受到同等程度的教育会让你们成为朋友。这是有可能的,也确实发生过。05了解环境。我们可以让年轻的一代了解污染,所以他们就不用再面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其他的环境问题,所以未来地球会更美好。06有了知识,你可以做试验测试飞行能力或其他东西,不仅仅为了乐趣,也为了让自己收获知识。07寻找激励。当人们的考试分数很低时,他们开始欺自己教育是不重要的,而不是努力以求上进。寻找激励自己的不同方式,比如阅读有关榜样的故事。如果你更加努力,你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试着寻找跟教育相关的激励,它们会让你振奋。

好的教育学论文题目(精选7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平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好的教育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了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体育教学作为目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因此,必须要强化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理念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学;体育教育;应用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平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育作为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水平。对体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学生、教师、教育技术以及教学内容,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采用的也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在现代教育学的应用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对现代教学体育技术来说,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作当中的一种工具,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刺激点,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学应用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对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基本体育常识以及体育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平当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采用的往往是说教式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应用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实力,更好地提升其爱国精神。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体育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其在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用途,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强身健体。同时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以及进行体育技巧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的素养。对动作要领的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教师不能够仅仅进行简单的描述,而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应用,提前进行课件的准备,从而更为有效地将体育技能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减少教师单调的讲述,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相关内容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显示节拍,方便学生的学习,也能寓教于乐,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在目前的教育学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1、教师心理素质的对策略研究

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研究

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4、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教育

5、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调查及解决方案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倡导和措施

7、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

8、品行(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当前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0、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11、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

12、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3、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

14、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15、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16、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7、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研究

18、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

19、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20、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2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2、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研究

23、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4、教育生态环境研究

25、外国教育史上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6、外国教育制度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7、外国教育思想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9、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0、浅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3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

32、“一费制”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

3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病及其改革

34、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35、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

36、论教育的经济功能

37、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38、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对策

39、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探讨

40、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41、我国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42、教育供求调节的两种模式对比——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

43、我国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

44、教育筛选功能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发挥与失效

45、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

46、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47、我国高校扩招的利弊分析

48、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9、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分析

50、论公办教育投资效率不高的体制根源

51、中小学校负债办学问题研究

52、学校管理审美化研究

53、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5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55、中小学有效领导的构成与方法

56、人际关系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57、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有效性

58、建立学校内部完善的激励机制

59、对奖励的有效性的探索

60、校长(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构成与建立

61、班主任的领导素质

62、校长(班主任)领导威信的建立途径

63、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

64、学生(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

65、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66、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

67、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6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初探

69、教学评价改革探索

70、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

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学研究

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

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

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

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

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34.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

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

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

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

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异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

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

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

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

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

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

理论与实践

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

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

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

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

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

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

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

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

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

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

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

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

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

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

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80.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1 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 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 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 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 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 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 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 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 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 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 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 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 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2.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3.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 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6. 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7. 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8. 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9. 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10. 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11. 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12.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13.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14.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15. 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16. 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17. 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18. 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19.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20. 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21.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22. 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1. 前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某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3.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5.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6.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7.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28.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29.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0. 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1.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2.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3.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4.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6.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7.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38.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39.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0.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1.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42.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43.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44.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45.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6.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47.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8.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49. 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50.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

51.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52.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53.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54.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5.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56.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57.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58.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

59.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60.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6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2.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63.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64.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65.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66. 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67.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8.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69.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70.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1.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72.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73.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74.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75.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76.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77.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

78.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79.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80.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81. 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82.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83.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8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85.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86.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7.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88.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89.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90.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91. 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92.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93.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

94.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

95.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

96.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97.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98.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99.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

100.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01.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102.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103.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

104.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05.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106.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107.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

108.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

109.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110.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我想从中国先秦时代的先贤们就有了很打的争议,这里就罗列一下,希望楼主能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结合自己的需要,作自己的文章……冯友兰先生曾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枣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枣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性善论-----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既然人是性善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施展人的这一性善本质,也就是如何依据性善而实践的问题了。孟子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取舍”一点上。所以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强调一个“求”字……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荀子·礼论》)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荀子·天论》)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认为:“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性、情欲都源于天,因此人对于性、情、欲最多只能是“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天不能治人,叫做“天人之分”。既然有“天人之分”,就可以有人治,有人与天情、天性的对抗。所以,荀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了“天人之分”一点上。�《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伪即为,意即人类的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己承当,“天”也同样不可以干预人事。“伪(为)”与“虑”与“学”与“行”,正是荀子思想中所最终强调的部分。荀子著《劝学》、《修身》诸篇,并以此作为《荀子》全书的开始,是有着特殊含义的。�荀子认为,礼义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为)。《荀子·儒效》:“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伪(为)是建立仁义、消化性情的关健,是在否定了孟子之后,礼义和人治赖以重建的新的根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荀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为与不为。《荀子·性恶》:“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是有区别而对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性虽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才恶。所以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参考资料:人性是后天的结果----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墨子虽然是以所染喻王者之成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无非愚贤善恶,只在乎“所染”而已……也就是说,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后天的性格习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性本功利……墨家也强调人性的功利性……所以墨家提出的一切主张都是围绕着“实用主义”这一原则展开的,就自我学派的推销也是这样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对功利主义的强调,法家的人士才是至始至终围绕的主题……法家商鞅代表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的立场.他认为,任何事物的价值都要用它所能够导致的后果或效果,即以它是否能够富国强兵来衡量.商鞅认为刑罚的唯一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富国强兵,国家应当利用重刑、暴力与恐惧来防止人民犯罪.人性本就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以国君的威严用法律形式规定明确的赏罚措施才能富国强兵,将国家治理妥当……事实上,这一思想正是利用了人功利主义的本性倾向,所以,法家的思想和措施最终帮助秦国一统六国,不可不谓是对人性本功利的一个有力证明……诚如管仲说言:做棺材的人希望人多多的死去,不是因为良心太坏,是利益所在而已……

各家关于人性的定义,研究人性问题的意义,分析主流的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提出你自己的看法,摆出论据,结尾点题。

荒野猎人人性论文题目

人性的恶,在和谐友爱的人际和社会关系里,往往可以被感化或隐藏;一旦面临极端的困境、持续不断的压力和绝望,人性的恶,就会撕开伪善的面孔 。             我们常歌颂人的坚强、勇敢和伟大,也是因为人在困境和挫折中表现出的超乎于人的可贵可敬的优良品质,比如说团结互助、坚强勇敢、充满正义等等。             在《荒野猎人》里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人。第一种是以美国人和法国人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文明人,第二种是以阿可里人、波尼族人、苏尼族人为代表的土著印第安人。       在历史范畴里,美国、法国是相对文明的国度,但是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去了密苏里河干的却不甚文明。他们不仅仅是采集河狸皮而且残忍屠杀印第安人,破坏他们的家园。而格莱斯的印第安人妻子也是死在一场以美军为主的大屠杀当中。作为白人的格莱斯,想尽办法的保全儿子霍克,可是因为霍克有着印第安人的皮肤和血统,因此常常被其他的皮草猎人轻视辱骂。                格莱斯在影片里表现得极其坚忍,他告诉儿子霍克:想要活命,就得听话;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战斗到底。作为经验丰富的皮草猎人,格莱斯深受队长器重,其他的皮草猎人就算对格莱斯有嫉妒、不满,他们也只能乖乖听队长的话,不敢太过放肆。可是这一切在格莱斯遭受大熊袭击受了重伤之后发生了倾斜。                  就连队长在途中也曾被其他猎人怂恿想开枪结束已经成为负担和累赘的格莱斯的生命。最后出于良心未泯拿出高额奖金留下三个人来照顾格莱斯,这三个人分别是格莱斯他的儿子霍克、菲茨杰拉德、布里杰。        对格莱斯早就心存不满、嫉妒的菲茨杰拉德在队长亨利带队先行离开之后,先是用花言巧语劝服格莱斯早点死,但是在他打算把格莱斯用一块布闷死时,霍克出现了。菲茨杰拉德一不做二不休在格莱斯面前残忍地杀害了霍克,并欺同伴布里杰 阿可里人 已经出现在他们附近必须紧急撤离为由抛下深受重伤的格莱斯。            在金钱、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更是在了没有队长这样权威的人物在场监督时,面对着四处冰天雪地和周围随时都会出现寻仇的阿可里人,菲茨杰拉德的自私、残忍、狡诈暴露无遗。布里杰虽然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他的胆小怕事,遇事慌张也促成了格莱斯被遗弃的事实。               儿子被杀害、又被自己的同伴抛弃激起了格莱斯顽强的求生欲。腿还没有恢复,他就一点点地爬行;他吃死去动物的骨髓,生吃河里的鱼肉,为了躲避阿可里人的追杀,他又跳进了冰冷的河流里,随着湍急的河流游走。              儿子死去的悲痛、被同伴抛弃的愤恨、身后如鬼魅般紧随不舍的阿可里人,格莱斯悲惨的遭遇在一次次残酷、血腥里赤裸裸地呈现给观众。           但是格莱斯在极端困境里依然表现出了人在遭受绝境时的痛苦挣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韧、勇敢和生生不息的战斗力。       最终在一个夜晚,格莱斯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好运。他获得了一个波尼族人的接纳和帮助。波尼族人不仅让行动不便的格莱斯和自己坐在马背上一起走,而且还在暴风雪来临的时候,用波尼族的土方子给他治疗流脓的伤口,更给他安置好了一个暂时的避风窝。 但是这个好心救治他的波尼族人却被一群法国人杀害了。他的尸体被悬挂在树上,尸体前面挂着一张写满种族歧视的句子:我们都是一群野蛮人。       野蛮和文明的区别是拥有文字和没有文字的区别吗,是穿衣服和没穿衣服的区别吗,是你用叉子吃饭还是用手抓着吃饭的区别吗?不,不仅仅是这些。       更深层次地讲:是一个会用文字的民族用文明和平的手段去征服相对落后的民族,而不是用刀枪炮火;是一个生产方式先进的民族用科技文明的手段去帮助提高劳动生产力落后的民族,而不是掠夺和屠杀;是一个是优雅文明知识渊博的民族用宽容的方式去拥抱和理解原始生态民族的很多不同,而不是歧视和排挤。       影片最后,格莱斯完全可以亲手杀了菲茨杰拉德,但是他把菲茨杰拉德交给了突然出现的阿可里人。“复仇之剑不在我手上,而是在上帝手中”。当他看到了菲茨杰拉德死在了阿可里人手里时,原以为阿可里人也会过来杀掉自己,没有想到他们只是从自己的身边走过了,而在一行阿可里人了,有一个是他曾经救过的酋长的女儿。     所以,有时候人的一念之善,会在某一天回赠给你更大的善意。

荒野猎人以19世纪初美国中西部地区苍凉广袤的荒漠、森林为背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皮草猎人休·格拉斯被熊咬成重伤,之后又被留下照顾他却一心只想得到酬劳的队友弃于荒野,在荒野中艰难求生,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奇迹般存活下来,最后返回基地,并成功复仇。

事实上,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只不过为了使故事更加富有戏剧性,小说以这件真实的人类个体与自然抗争事件为基础,穿插了更多的“人”的因素,表达了个体之间或集体内部关系的复杂性。

特别要强调的是,这种复杂性,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却对应了故事发生时的历史整体面貌。

故事以格拉斯为焦点人物,讲述了他在荒原里的悲惨遭遇,探讨了人性的善与恶、个体生命的精神栖居、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与融合、文明与野蛮的互质关系等主题。

历史上大多数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着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帝王将相、名人大家,在史学家的笔墨下大放异彩,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另一条则是暗线:伏于历史的大片阴影之下,贩夫走卒、升斗小民,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然而,正是这些不为世人熟知的所谓小人物,他们给历史带来的能量,乍看犹如蝴蝶振翅,微不可察,最终却能产生蝴蝶效应,汇聚成一股狂风,卷起大地上的满地狂沙,左右着历史年轮的真正走向。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荒野猎人》中格拉斯的故事并不陌生,因为在美国历史中,格拉斯确有其人,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后来前往美国中西部的边境地带,与很多同伴一样以捕猎为生。

然后,1823年他的一次冒险经历,使格拉斯成为一个传奇的人物。

《荒野猎人》中描述的冒险过程,与事实基本相符,只是增加了一些戏剧性的效果:在被大熊袭击之后,格拉斯遭到队友遗弃,在荒野历经苦难,最终得以逃出生天。

只不过,与电影中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格拉斯选择了宽恕遗弃他的队友,没有发生复仇的故事。

19世纪的美国中西部地区,是一片地广人稀的荒野,环境极度恶劣。

当时,美国其他各州的人们,对广袤荒野的中西部地区充满了畏惧,多数人不敢轻易移民到西部地区,只有像格拉斯这样的皮草猎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在西部谋生的白人。

在机缘巧合之下,格拉斯化身成为能够与荒野对抗的英雄,这在无形之中减轻了人们潜意识里对西部的恐惧感。

格拉斯带来的明星效应,带动了大批拓荒者踏入西部荒野,于是历史上美国的“西进运动”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这场运动中,为了争夺资源,后来登场的白人们与原住民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历经无数次的喋血战斗之后,印第安人最终选择妥协,被迫签订居留地协议。

从那以后,纵横数万公里、辽远广阔的北美腹地,成为美国西部牛仔们放马的场地。先进改造落后,文明战胜野蛮——这便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的明线。

《荒野猎人》就是以“西进运动”这条历史明线为背景,聚焦的则是历史的暗线——关于一个白人在印第安人的箭雨茅尖下生存与复仇的故事。

故事中的白人格拉斯娶了一位波尼族的美丽姑娘为妻,并育有一子,逐渐融入印第安部落的生活。

但是有一天,他的白人同胞们突然入侵了他的家园,将其家园焚毁殆尽,还夺走了他那位美丽善良的爱人的生命。

白人中尉还将枪口对准了格拉斯的儿子,愤怒的格拉斯选择杀死了那个中尉,这是他第一次违背他一直所坚持、固守的温顺平和的处世之道。

随后的日子里,他依然选择了固守本分,与唯一的亲人相依为命,并混迹于白人猎人的队伍中。

然而,命运却让他身负重伤,被弃于荒野,还让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人杀死。从那时开始,格拉斯的心中便深深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格拉斯用磨草药的石头、熊爪反复在石壁上刻下“Fitzgerald%20killed%20my%20boy”(菲茨杰拉德杀了我的儿子),字字泣血。

在荒野求生的日子里,他生吃河鱼、生嚼牛肝、卧雪孤眠、泅渡冰河、裸宿马腹,虽九死一生,历经非人的磨难,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支撑自己活下去。

仇恨和为儿子复仇的意念,成为格拉斯在荒原冰河中屡遭磨难却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最终格拉斯凭借个体超强的意志力存活下来,回到基地,抓住菲茨杰拉德,与之展开了一场短兵相见、刀刀见血的野蛮决斗。

《荒野猎人》对人性的复杂刻画的入木三分,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处于两难的困境之时,都要面临生存或死亡、坚守或被判、宽恕或复仇的艰难抉择,人性的美好或丑恶的本质在此刻完全暴露出来。

也只有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类才会发出超越本能的求生意志,复杂而又真实的人性才被揭露开来。

(一)生存是第一法则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不堪一击,生存则是大自然各类法则中应遵循的第一法则。

在故事的开篇,格拉斯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耳边传来的是一个女人的旁白: “无论如何,请努力活着。”

这句旁白贯穿于整部电影,每当格拉斯受尽各种磨难、接近死亡之时,这句旁白都会在他耳畔响起,轻声对他呼唤着:请努力活着!

在被菲茨杰拉德抛弃于荒野、低沉没落的灵魂与伤痕累累的肉体即将分离的那一刻,他挚爱的妻子一身素服,再次出现在他的眼前,提醒着身负重伤的格拉斯要活下去,只要一息尚存,希望将永留存。

为了粘合被母熊抓伤而喝不下水的喉咙,他往伤口撒火药并点燃火药;为了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他嘴啃活鱼、生吞动物的肝脏;为了不被穷追不舍的里族人发现踪迹,他冒险跳入激流中求生;为了求生,他刨空摔落悬崖的马尸的内脏,裸身躲进马腹中度过漫长的一夜。

几次三番如此接近死亡,他还是活了下来,最后成功复仇。

在自然面前,人显得格外渺小。表达主人公强大的意志力,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

《荒野猎人》中格拉斯身处险境,以一己之力艰难求生,人们不禁可以想象:他的意志力究竟有多么强大,才能战胜体型比自己大得多的棕熊,才能在凛冽的暴风雪中顶着寒风忍着饥饿和伤痛活下来!

一息尚存,便有活下去的希望,格拉斯无疑是坚强且强大的。

生活之于人,最可怕之处不是艰难险阻,而是丧失斗志。从某种意义上说, “无论如何,请努力活着” ,格拉斯妻子的这句话也是可以向苏族人,甚至向所有人说的。

那个救了格拉斯一命的善良的苏族男人,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更南的方向前进,去寻找他的族人们。

苏族人这一群体,在其短暂的历史存在中,留存下来的是他们为了生存而不断迁徙并一直与敌人拼死战斗的经历,在故事里的那场生存大战中,每个人都想尽办法努力生存下来。

虽然我们普通人没有故事里的人物那样的经历,但这篇故事也启示我们:

当困难与挫折来临之时,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希望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他是人类灵魂里时刻存在的一种信仰与执着。

就如同之前我国和目前蔓延全球的疫情,只要心存勇气,只要乐观坚强,只要相信明天的美好,人类就一定会有生存的希望。

(二)人性之恶与善

人性,从来都难以笼统的描述。这个故事的主旨就是揭示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的善恶。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套路,每个团队里必定有一个是坏人,这个坏人必定是自私自利的,而且是鞭策、磨砺主角的重要二号人物。

《荒野猎人》中的菲茨杰拉德就是这样的一个奸诈狡猾、利欲熏心的种族主义者形象,他被塑造成“至恶之人”,无论是信仰亦或是人性都全面沦陷,他将人性中的暴虐残忍发挥到了极致。

他奉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为了获得奖励,他选择留下来照顾格拉斯;他在金钱的诱惑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想杀死格拉斯尽快的完成任务;他将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残忍的杀死格拉斯的儿子,置格拉斯的生死于不顾,并将其弃于荒野,任其自生自灭,丧失了做人的最基本的良知。

菲茨杰拉德这一角色,将人性之恶展现的淋漓尽致,彰显了人性恶的本质。

此外,格拉斯遭遇到了被人抛弃、濒于死亡的悲惨经历,内心充满着对抛弃他并杀死他儿子的菲茨杰拉德的仇恨,人性之恶也被彻底激发出来。

当仇恨溢满一个人的胸腔,那么他的理智就会随之消失。

然而历经数百英里的艰难跋涉、濒临各种死亡之时仍心存信念、只为复仇而来的格拉斯最终还是选择了宽恕,原本可以亲手杀掉菲茨杰拉德为儿子报仇,却选择让上天来决定,将仇人的生命交给掌握生命之剑的上帝来决定。

格拉斯终究是一位善良的人,他为了复仇而活,最终在人性的深渊里觉醒,认识到以暴制暴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在最后一刻选择宽恕;

而他同时也将自己的生命置于里族人的箭下,但最终因为格拉斯之前搭救过里族首领的女儿而免于一死。

所以,人性之善便是命运之剑,命运之剑虽在上帝之手,但也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三)个体的精神栖居

爱是什么?人们很难给出具体的定义。

爱似乎是一种可以储存和转化的能量,是人类能够获得精神栖居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妻儿的爱和对逝去的妻子的怀念之语,格拉斯从来没有主动大声的说过一句,甚至当他深爱的儿子被别人骂为“杂种”的时候都没有任何反应。

格拉斯的内心似乎被幻化为两类,一类始终扮演着接受现实的皮草猎人,一类一直珍藏着昔日家庭的温暖回忆,这份爱意很深,以至于他认为那份爱意是不需要外人所知晓和理解的,只由他一个人精心呵护就好。

然而,贯穿整个故事的恰恰是这份爱意,如同不竭的能量之源,支撑着格拉斯不断的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

“我就在这里,我会一直在这里。” 这句话成为格拉斯所信奉的一种信仰和承诺。

无论是影片中儿子贴在重伤的格拉斯的脸颊旁,亦或是父亲爬到没有呼吸的儿子的胸前,这句话呈现的是父子情感的连接。

它连接的既是父与子两个人,也连接的是过去和现在两段时空,那个深藏于父子俩记忆里的妻子与母亲形象,总会奇迹般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出现,使父子俩感受到一家团圆的欢乐,这感觉让他们觉得很温暖并拥有无尽的力量。

身处令人绝望之境,人类究竟可以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才能克服畏惧、战胜自然、超越自己?

事实上,人类只要拥有必胜的信念,就可以在绝望之际迸发新的希望,相信有爱和信仰,就足够从精神上令人在荒野之地求生。

影片的大结局中,格拉斯再次看到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于是他的蓝色眼眸之中散发出爱的光彩。

身处蛮荒之地、人类文明的禁区,生存下去便是一切;每个人都是猎人,同时也是猎物。

野兽之所以会杀死人类,并不是因为它们生性残忍,只是因为它们的领地受到人类的侵犯。

它们不管你是为何而来,是强大还是弱小,它们一心只想将入侵者撕碎,如果它不能守护自己的领土,等待它的就是死亡,这就是野蛮世界的生存规则。

《荒野猎人》整部电影里,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就是原始、凌厉、暴虐、野蛮、生吞活剥的蛮荒之气。

《礼记》有云:“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我们应正视人类自己的野性,不逃避,不纵容;我们应理解,野性才是支撑人类繁衍生存的内部力量;我们应相信,野性是生物亘古不变的基石。

人类在不断构建文明的道路上,需要不时地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身。

美国的“西进运动”,是美国文明发展进程中永远的伤痛,西部白人开拓者们凭借先进的武器摧毁了印第安人原住民的家园,也几乎摧毁了北美大陆上的印第安文明。

原始的土著人世世代代固守着他们的土地和家园,以捕猎和采集为生,维持着蛮荒的生活方式,子孙繁衍,直到欧洲人发现了这块大陆,他们带着对金钱的狂热和所谓的资本主义新思想,开始对印第安土著人展开了掠夺和屠杀。

他们视土著人为野蛮人类,用代表先进技术的火药枪向土著人扫射,他们抢夺土著女人、财宝、资源和食物。

电影中,法国人将那位里族人吊死并挂在树上,并在其身上挂着“我是野蛮人”的木牌,难道这就代表了真正的文明吗?

文明以强势的姿态进入所谓的蛮夷之地,杀戮与被杀之间,相隔的只是胜利者的雄辩。

当文明拿起武器砍杀野蛮,就叫做征伐;当野蛮袭击文明时,则是侵略。

一种文明侵入到异己文明中时,难逃的结果就是遇到奋力的反抗,在面对个体生命终结时,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界限其实很模糊。

荷马史诗认为,强者可以理所当然的在异帮肆意掠夺,因为他们是强力英雄,但是苏格拉底否定了这种强者的价值观,他呼唤正义的到来,并为弱者说话。

近代哲学家尼采却认为,上帝、文明带给人类的是一场灾难,他不是让人类物种更进步,而是更加萎缩,因此,要想恢复人类的强力,重新夺回人类的尊严,就要再次肯定那种处于野蛮状态下的英雄们。

不过《荒野猎人》中最终选择的还是苏格拉底式的上帝力量,而非尼采式的野蛮方式。

但尼采也并非全无道理,文明与野蛮的本质关系本就是一对矛盾体,文明的极端是会让整个社会的人格在某种文质彬彬的所谓高雅状态下走向奢侈和萎靡,强力不再;野蛮的极端则是极度膨胀的欲望和无穷无尽的战争与杀戮。

回望中西方历史,有哪个朝代不是以强力开国,最终生命强力持续退化,而在萎靡中走向亡国。

《荒野猎人》这部电影从表象上看,呈现给观众的是赤裸裸的野蛮之气,但从本质上看,它埋下的却是文明的种子。

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

野蛮社会崇拜的是暴力,是统治他人,而文明社会则必须以德服人,通过法律文书去规范和说服他人。

野蛮社会是由强者统治和支配的,谁有强大的权力和武器,谁就可以凌驾于弱者之上,掠夺弱者的财物甚至是生命,任何无力的呐喊都只能被广袤的荒野所吞噬,你只有靠自己去复仇。

而在文明社会,如果你被人砍了,你不可以直接拿起刀去报仇,必须通过诉诸法律为自己讨回公道。

《荒野猎人》中的格拉斯就是这样,本身来自文明之地的他在历经整个苦难的过程中,最初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为儿子复仇的念想,他承受着原始世界那种最严苛、最恶劣的折磨,最终挺了过来,他否定了这种野蛮的逻辑而依然坚定文明的逻辑,他把复仇的机会留给了上帝,而非亲自手刃仇人。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上帝一直在压抑人性,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这位看不见却又处处存在于人类内心的上帝的存在,洗褪了人类的野蛮本性,使其逐渐走向文明。

美国人在对抗欧洲古典传统时,其爱国主义的王牌就是荒野精神,美国人深切地表现出对荒野的渴望与热爱。

如果说曾经热映的《阿甘正传》代表的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卷土重来,而《荒野猎人》则代表着美国人希望重建西部精神的美好愿景。

在挑战和征服荒野的过程中,美国人建立了秩序与文明,也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激发起民族的自豪感。

当我们不再以高等文明自居,不再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当我们不再蔑视土著人和有色人种,不再用杀戮夺取土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便获得了集体素质上的提高,才是实现了人类的文明。

《荒野猎人》中小李子饰演的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捕猎者,剥下的皮革不计其数,动物的头颅更是堆积成山,最后却因为被熊凌虐险些丧命。这也促使影片真正意义的开始。贪图财力的同伴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害了小李子的儿子,把受伤的小李子抛在荒野。经历了吃腐肉,吃树根,吃活鱼,吃动物内脏,被人袭击,被河流冲走,掏马腹……说实话,看到最后我都有点累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什么时候命运能好一点,什么时候绝地反击……毕竟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长度,是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的。

整部电影的节奏有点慢,过程中不时有观众游离洗手间,可能离开座位的时候小李子在痛苦的挣扎,回来的时候还在挣扎!更可笑的是,朋友在质问我电影到底在讲什么故事时,我却也回答不上来。可能到电影结束才恍然大悟原来故事本身这么简单——复仇计划以及反对战争。

虽然内心是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的,因为剧情单薄,但好在墨西哥摄影师卢贝兹基把画面拍得十分美,影片的色调充满了偏蓝黑色调,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历史感。只是因为画面太美,这一点就足够了。

回头再来看看小李子的演技。在种种被虐的情况下我已经不能分辨出他是真的在表演还是处在那样的环境下而做出自然的反应。当然,不能否认小李子一定是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表演成分,但是每次一离开生死存亡的边缘(虽然这样的场景并不多),小李子的表演都显得略为单一,所以不管他多么狠地折磨自己,对我来说他真正的表演部分并不那么有说服力,更多的是在环境的刺激下做出的应激反应。

尽管有这么多的槽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荒野猎人》拍得确实挺用心的,小李子不顾形象的邋遢样相信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小金人给得挺值的,这样小李子就不会再气馁,希望他今后可以好好地、正常地演戏了,真的想让他回到《血钻》、《禁闭岛》时期演戏的状态。

说点正经的。《荒野猎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Glass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就像是影片中Glass自己说的,爱人和儿子相继被杀,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经历过死亡,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恐惧的了。失去了家人就失去了所有,让人生存下去的希望就是家人,活着的亦或是死去的。

许久许久没有看电影了,记得还是那年看了姜文的《让子弹飞》就没再进过影院。今年本打算看看冯小刚获奖的《老炮儿》,可是跑到影城,才知道没有票了。随后看影评也不咋的,就没有了看的冲动了。再后来在网上看了后,连写影评的激情也没了。然而,今天去看了莱昂纳多 主演的《荒野猎人》,深深地被震撼了!

这是一部根据迈克尔彭克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讲述19世纪皮草猎人被熊所伤并被其他猎人杀子劫财抛弃荒野,奇迹般存活后复仇的故事片。该片获得第73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同时也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

其看点有:

一、故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电影虽然讲述的是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的故事,但是,由于和当地土著里族人的矛盾和冲突杀戮,使影片悬念叠起,总让人猜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变故,似乎随时都有突然爆发的事件,也就至始至终时时抓住了观众的心。其实电影的主题和立意也非常明确和高大,它赞扬了立志复仇坚韧不拔的正义,鞭挞了背信弃义暗下毒手的恶魔。

二、摄影真实,画面震撼。影片拍摄的是荒野猎人的故事,电影取景都在原始森林中,几乎从头到尾都一直都在拍摄这个被同伙出卖,又被伤病折磨,同时被追杀的猎人是如何顽强生存,吃腐肉,吃树根,吃活鱼,吃生肉,被熊袭击,为避寒住在刚取出肚肠的马身里面。其画面的真实感令人震撼!相信只有世界一流导演和演员才会给人这样的真实感,而电影的艺术真实其实就是电影的艺术生命。

三、演技高,对话少。全片多用电影语言,对话少而精。莱昂纳多一改以往帅哥形象,在该片中以一个一头乱发如杂草体型微胖的猎人形象出现,反而更加男人味儿十足。由于喉咙受伤不能言语且孤身一人涉足野外的剧情,作为主角的莱昂纳多全片中台词极少,仅凭细微的面部表情、神情和动作在表演。

四、电影手段运用恰到好处。影片音响效果好,动静结合,风声、水声、马鸣声,原始森林中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忽而又平静得没有一丝声音,正在这当头,又突然枪声响起。大量运用蒙太奇手段,交代了主人翁与妻子儿子的关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长镜头、空镜头,对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以及真实场景的表现,让落基山脉的壮丽风光一览无余,大饱观众眼福。

电影放映完毕,观众还坐在席位上,久久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之中。这是难得看到的好影片。可惜这是国外大片,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导演,不能拍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大作呢?

当朋友问我这是一个什么片子,我想了一下,发现无法简单归类,说下个人荒野猎人观后感。

我总觉得最真实的人性是不能归类的,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真”,就像印象派的画,乍一看很假,但实际上与阳光玩游戏这件事上,只有印象派捕捉到了真实。

有时候总觉得人说话行事,很像电视或者电影里面的演出的一样,会感叹视像世界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反思一下,其实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在模仿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别人的语言。

电影的行文甚至让我想到了庄子文章行文的闲散,貌似没有中心思想,也没有主要内容,想到哪说到哪,枝枝蔓蔓,漫无边际。但其实庄子的文章的神最是集中。

在晴,雨,晴,雪,晴,雨夹雪的天气变换中,我们跟着男主一起一天一天的步履维艰,在一部貌似美国西部保育片加荒野求生指南的浓墨重彩的大框架下,故事就在人类心理状态,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当时历史背景一块扭曲地交织中,铺开了一片云锦。

喜欢这样的片子,让你自己找自己;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男主是怎样一个坚强的汉子,却让男主与大灰熊抗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尽管被大灰熊撕扯到支离破碎,只要有一口气,他就会抗争到底;在印第安的凶残和白人种族的尔虞我诈中,有人会沉沦为一个见利忘义的残暴凶狠的像电影的反派Tom Hardy那样的人,记得影片认真滴让Tom Hardy描述了他的头皮是如果被印第安人割开的历程,完全第一人称口述的经历,这样的“洗礼”,很难让一个人的人性保持基本的平衡,当人性克制的那一部分丢失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残暴的癫狂。虽然男主也有过丧妻灭族的经历,但是至少他没有被残忍生命历程带沟里,他仍然能分清楚是非与善恶。

而是非与善恶是多难被分清楚的事情,上了年纪有经验的人总爱说“人要看情况办事”,不外乎让你哪个村唱哪个调调,是,入乡随俗是对文明的尊重,但是难道我到印度就可以公然骚扰妇女了么?抱着这种根源于商业社会的实用理论主义对于人类的“要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竭力剥削,早期殖民开拓者在印第安人的故土暴虐当地的人民,以至于日本侵略军作出的种种暴行。

人在没有乡规民约,没有宗族祠堂,没有国家暴力机关,没有即刻的力量雄厚的道德谴责的面前,可以放纵自己犯下怪异的恶行。2000年前孔圣人说的“君子要无愧于屋漏”现在也还是真是铿锵在耳。

这也许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这也许也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的区别,西方只有根植于土地的地主(landed gentry)和贵族,这不外乎是一种经济实用的代名词,而我们的君子和小人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还是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这对奥斯卡级别的墨西哥兄弟,不用多做介绍。影片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深山雪域里,拍摄了7个多月,拍到魁北克都没有雪了,又辗转阿根廷南部,完成了为期九个月的拍摄。

影片交替使用了胶片与数字的摄影装备,画面景深与广角前所未有的宏大,这使得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如壮美的山河画卷,表现自然的美、人类的渺小、信仰的伟大,以及杀戮的丑陋。影片的海报里,幽蓝的色调,两个人共骑一匹骏马,在荒野中穿行。前无来路,后无归处,一个是重伤的猎人格拉斯,一个是水牛勇士。他们有着一颗同样在滴血的心,在无数寒冷的黑夜里,那一小撮火苗,是他们燃烧的希望,复仇是其中之一,永不磨灭,直到生命最后的那一刻,借助造物主之手,让一切结果。

影片中,白天与黑夜,轮番上演着求生、挣扎与厮杀。故事描绘的,是人类早期扩张历史的缩影,是文明之间相互的碰撞与践踏,是不断上演的悲歌。令我们感受到的,是从未停止的苦难,杀戮的双手,以及流血的内心。在追逐自然光拍摄的镜头里,我们无数次的看到了“上帝给的定点光。”。很多演员都说,他们每天的工作过程,就是等光来,时间到了,光影到了,就开演。雪山的炸裂,冰川的洪流,暴风雪与迷雾森林,在自然的舞台下,是印第安人的夺还战,是掠夺者的探险生意,是猎人休.格拉斯的复仇之旅。

在尾声的部分,有一个镜头,格拉斯与菲茨杰拉德,双双滚下山坡,来到河边进行最后的搏杀,后方的远景峡谷里,正好洒来一束夕阳。我们无法分辨这是在朝阳还是夕阳的时候拍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刻,一束上帝洒下来的追光,令这一瞬间,再也无法被复制。在这个极美的地方,复仇与猎杀,生存与死亡,动物与动物之间,人类与动物之间,人类与人类之间,总是在这片土地上,同一片天空下,轮番上演这些重复的戏码——生存权的战斗。

而关于这部电影,小玄儿在反复重看的时候,被坂本龙一的配乐深深的吸引。声音与影像,是搭配来的,这是电影带给人们,声光电的立体感受。我强烈建议,大家看完影片后,找来原声专辑,戴上耳机,躺下静静地聆听一次电影的主旋律《The Revenant Main Theme》,你会被这组反复回响的低音提琴旋律,再一次带回那个冰原雪地,感受到猎人格拉斯的意念与喘息。而《First Dream》是心痛的重击,《Goodbye to Hawk》是丧钟的悲鸣,《The Revenant Theme2》钢琴与提琴的旋律,是孤独且沉重的脚步,坂本龙一在弦乐的运用上,有着东方人的悲悯,打击乐里充满自然的肃穆。

喜欢莱昂纳多,喜欢他演过的每一个角色!通过看这些老戏骨们的表演,让我意识到,表演这个东西仅靠努力是不行的,天赋一样必不可少!

精典影片与泛滥的连续剧的重要区别就欣赏大师们的精湛演技!《荒野猎人》没看上公映!得知莱昂纳多因此片斩获影帝桂冠,为他高兴,但更懂得这是他通过多年的努力,真正的实至名归!

因没有看上首映,因此就没急着再去看!只想抽个专门的时间静静的去欣赏!就像小时候得到一个好吃的稀罕物,左放右放的不舍得吃,只等一个静静的时间空间一点一点的去品味!

利用这两天阴雨天气,抽出空闲时间,去反复观看了几遍《荒野猎人》大气磅礴的场景,波澜壮观的自然景观,莱昂纳多精湛细腻的`表演都让我喜欢到不行!反复回放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体会角色在一次次苦难后的重生!感受着生命在大自然中的韧性与脆弱。享受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莱昂纳多,你的影帝受之无亏!喜欢你,一直到永远

之前一直认为自己会写影评或者至少是观后感,但后来发现我根本不可能会写,因为我根本没有任何逻辑思维或者根本就不喜欢任何思考形式。就像昨晚看完《荒野猎人》,就算剧情怎么简单我也没记住多少,也没理清好人或者坏人的名字,几个部落女人全部脸同,或者我是脸盲;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的感觉好零散,完全忘记导演是怎么安排的,谁先谁后?这样的大脑和智商如何能写影评?虽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影评,别提能赚点击率这茬儿,淘宝十块能买好几万还送几百个赞当赠品。我只知道看完这电影后心里就是不踏实了,就是要写点东西出来,到底是什么我现在都还不清楚。

总之最有感觉的地方就是leo的几个梦境了,梦里面的女人,是我唯一没有混掉的黑棕女性面孔,至今还那么清晰,还有那魔幻般的呓语,像爱人间的呢喃更像迷茫时的另世指引。虽然我迷恋这样的感情,一个白人遇上一个有色女人然后相爱了,爱得还很深,可是这危险显而易见,就连好心相救的人最后也被套上我们都是野蛮人的标志。不难理解那个时期这种种族偏见观念盛行,值得思考的是已经是2020了世界也差不多更平了更大同了为什么还有电影在表达这样的一个主题或者至少部分在表达?思考无卵用只剩在看到leo儿子被杀佝偻在雪地时女儿的轻叫声:好可怜好可怜。

一、 见名取义

大多数人听闻《荒野猎人》都是和莱昂纳多获得奥斯卡小金人有关,这部影片也获得金球奖,在上映之前成功的吸引了大众的眼光。在影片上映之前,观众知道的大多只是零零碎碎的相关信息,例如莱昂纳多生吃动物内脏,大多数的拍摄场景都在冰川地区,影片内的景色很恢弘大气,就像一幅画卷。单从《荒野猎人》这个翻译过来的片名看,猜想是大概讲述莱昂纳多饰演的猎人如何在荒野中生存的故事,但是无法猜到故事的主线和主题。后来听说北美的译名是《还魂者》,有影评人说这个名字更加贴近故事的内涵,格拉斯在剧中其实只有一口气,但是凭着这一口气克服千难万险把自己儿子的仇给报了,就如同一个还魂者,凭借的是强大的信念和不屈的灵魂。确实如此,《荒野猎人》这个名字能够让人想到的无非是草枯树衰,一望无际荒野上某个猎人在为了生存奔波。

虽说影片名并不太影响电影的内容,但是这个名字会牵引着观众去想象和思考,当我看到《荒野猎人》这个名字在潜意识里就会把格拉斯看成复仇的猎人,而《还魂者》则会让人觉得格拉斯是一个有信念支撑的灵魂者,带给人的还有精神上的震撼。所以一定程度上影片的名字会对影片的思想主题上有所影响,就像我们看一本书,很多时候书名都是书的内容的凝聚,片名亦是如此。

二、 景情交融

《荒野猎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大自然天然的画卷,野性而有质感的荒外气息,配合故事的背景,恰如其分。无论是影片开始的那潺潺流动的水,清澈得连波纹都发亮,水中生长的一棵棵笔直到云天的树,棕色的树皮上弥漫着原始的气息和类似远古的荒蛮;无论是耸立的群山,延绵不断,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和远处灰白的天空互相契合;还是在峡谷间奔腾的河流和冻结如镜面的冰川,映出天地的荒凉,从上面肆意呼啸而过的寒风。这些让人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同时,也喟叹于3人类的渺小。

正所谓文字都需要运用情景交融,而这部影片的景也不单单只是为了向观众展示原始美妙的风光。所有的雄伟景观的背后都显露着环境的艰苦,没有食物供给,没有药物和衣物,除了自己身上所原有的东西,格拉斯什么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再美的风景也都成了阻碍,成了他生存的障碍。这恰恰从另一面突出了格拉斯人物的坚强与不屈,一般人在身负重伤,一无所有,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他的时候都很难生存,尚且是在这了无人烟的荒外。

这些景不仅是烘托了格拉斯本人,也和他的情感缠结在一起。从格拉斯的儿子被菲兹杰拉德杀死后,他的内心就是充满着阴郁和仇恨,他生存下去就是为了复仇。大多的场景都是灰白的天,风夹杂着雪狂暴的吹着,没有一点阳光,这不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吗?阴郁,痛苦,孤独,复仇的风一遍一遍的从内心吹过。

三、 丑恶与信念

影片中最鲜明的两个人物就是格拉斯和菲兹杰拉德。当格拉斯的儿子尚在的时候,格拉斯对于菲兹杰拉德的挑衅选择的是容忍,儿子被他杀死后,内心唯一的想法就是手刃仇人。菲茨杰拉德是一心只为财富和自身利益,不顾他人生死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惜杀害别人,同时又带有深深的种族歧视。这种人十恶不赦,让人恨得牙痒痒,但是又拿他没有办法。影片塑造的菲兹杰拉德是一个奸恶的小人,而这与格拉斯也形成了对比。格拉斯被熊袭击之后只剩一口气,但是就凭借这一口气和顽强的意志在荒野生存下来了。他吃生肉,吃动物的内脏,用硝石疗伤,跳进湍急的河流里逃生,钻进马的肚子取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留生命,完成自己的复仇。从他身上体现的是勇敢,坚强不屈和强大的生存信念。如果不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他很有可能就在某次逃亡中死去。

影片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时也给人很多精神上的启发。最简单的恶人终究会得到报应,太在乎利益最终将会一无所有。还有拥有强大的信念,很多困难的事情都能够被克服,做一件事情要坚持要努力,那样最后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是影片最后,格拉斯所说的那句话“复仇之剑在上帝之手”借那群里族人之手杀死菲兹杰拉德,而骑着马从格拉斯身边走过时,骑着马的女人对他充满意味的一瞥,联想到的就是善意的一个举动有时候也会对自身很有益处。

四、 绝地反击之后?

事情都有终结的时候,格拉斯借他人之手最终复仇。影片最后,骑着马的那群人从他的身后走过,他对着镜头那种直勾勾而意味深长的眼神,代表着什么?不知道是一种复仇之后的快感还是复仇之后一切都结束了,支撑自己信念的力量渐渐崩塌?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而这个眼神是留个观众去回味和思考的,那个眼神究竟传递着什么?

格拉斯绝地反击之后会怎么样呢?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已经死去,支撑他在荒野里面唯一生存的复仇大计也已经完成,今后他是该怎么生存下去?格拉斯去找菲兹杰拉德之前对队长说过一句话“生命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格拉斯会轻生,而现实版的格拉斯复仇之后是过着平静的生活。这同样也是留给观众思考和想象的。

另外一个和影片有关的就是莱昂纳多结束了多年的陪跑,终于凭借在《荒野猎人》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奥斯卡小金人,和影片中的格拉斯有着同样的思考,莱昂纳多在奋斗多年之后获得成功,那这之后支撑他继续努力的又会是什么信念?也值得人思考,但是没有人能够做出随意的判断,其实在思考他们的同时就是在思考我们自身。

《荒野猎人》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并不是说它没有不足的地方,只是带给我们的思考非常的多,种族,人性,信念等很多东西。

星期六和一一去看《荒野猎人》,实际是自己想看,一直知道这个影片不适合一个不到8岁的孩子,可是自私的我依然把孩子拉到影院。

影片很血腥、暴力,讲诉了人对自然的无度掠夺,人与人之间金钱、利益、欲望的无休止的膨胀。种族歧视,人性的对物质无穷无尽的索取,一切都是人性中的无尽的欲望,不惜无尽的鲜血,付出生命的代价。

总认为孩子看不懂这么艰涩、难懂的影片,但是孩子确实看懂了,并且以她的角度解读了影片,孩子不理解人为什么为了金钱宁可丧失生命,真正震撼孩子的是主人公为了活下来,发挥了人所拥有的一切潜能。

活下来,报仇,当活下来成为信念时,一切都不值一提,主人公刨开马肚子,取出马的内脏,钻进马的肚子,度过寒冷的夜晚,连我的有些受不了,问孩子害怕么?孩子并不害怕,整个影片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我第一次正视了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但是最后我们依然没有看到结局,孩子怎么都不看了,我们在正义即将战胜邪恶的那一刻,离开了影院。

一部获奖影片,并不是人人都能深刻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就像疯狂动物城,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厌恶的自己和他人。

无尽的荒野、咆哮的黑熊、被狼群追赶狂奔的美洲野牛、麋鹿、互相仇杀的印第安部族和说着不同语言的贪婪殖民者,交织着勇敢、坚强、亲情、正义、自私、冷血、种族主义和人性的善恶,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这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美洲大陆,北美殖民者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疯狂屠戮原住民的村庄,包括老人和孩子。主人公是一位反对种族主义的白人,在一次殖民者的抢掠中,失去了他的印第安妻子。从此他一直带着自己混血的儿子作为皮草猎人生存。他深知其他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剧中主角对儿子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会听见你的声音,他们只看到了你得肤色!”,可见当时的种族主义是何等疯狂。

剧中主人公在一次打猎途中遇到黑熊,勇敢的他与巨熊展开了殊死搏斗,并最终杀死黑熊,可本人也身负重伤。猎人队伍原本就是在躲避印第安部落追杀,所以无法带着重伤的主角一起撤离。充满正义感的猎人队长不允许大家抛弃主角,再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出资雇佣本片的另一位反派主角,也是大恶人菲茨杰拉德(因为他实在太坏了,所以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以及一位同伴和主角的儿子一同留下来,希望能坚持陪伴主角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是自私的菲茨杰拉德完全只是想要钱,他为了摆脱主角,残忍的当着主角的面杀害了他的儿子,并欺伙伴一同抛弃主角。他完全就是邪恶的化身:是一个贪婪、冷血、满口谎言的种族主义者。

到这里剧情出现了转折,主人公靠着心中那份意念和生存本领,奇迹般的生存下来,在荒野中历经重重磨难,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的顽强意志力实在太让我惊叹了!他的勇敢,坚韧,对亲情的渴望,是他活下去的希望。因为他的善良,半路上遇到的印第安友人,对他细致的治疗,使他保住了性命。又因为主角救了印第安部落族长的女儿,在影片的最后因此得以活命。让我感受到人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深远,而只有善举才会带来好报。

希望大家都能看看这部《荒野猎人》,不光是故事非常精彩,演员们为了拍这部电影,也都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十分让我敬佩。小提示,影片中的大恶人,是另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毒液》的主演哦!

有,我这有很多电影,感兴趣的话了解点击我点我主页。……了解一下

人性大学论文题目

舍己为人,尽忠职守,正是“福岛50壮士”为代表的这种无畏精神。他们向死而战,努放生命,彰显人性的美丽。50个被全世界惊呼为“英雄”的凡人,在可以用妙来计算最后的生命中,做着仅仅是尽力而为的。更是在巨大灾难面前回归人性之初的人。 2011年3月,在地球上那个叫“福岛”的地方,一种毁灭性的灾患爆炸并辐射开来。人类尖叫、奔逃、躲藏、发抖,黑色的烟雾、旋转的地球、穿透性的辐射——最可怕的核魔,带着他可以毁灭的一切能量,席卷而来…… 福岛在哭号:“救救人类!” 他,一个新婚的年轻人,在一片尖叫与奔逃的画面中,停下来,转过身。身后,核魔张牙舞爪扑过来,一声接一声的爆炸将狂啸着的火球送上天空,升腾的烟雾和致命的辐射瞬间涌入他所有的毛孔——想活命,就快逃。 混乱中,他静静地回应:“我要留下!” 之后,他做了人生中最后一件私事——给新婚的妻子发了一条短信,短短五个字:我不回去了。转身投入了与核魔的战斗中。 这一刻,他不是属于哪一国家的人,不是属于哪一项职业的人,他只是一个人,一个面对巨大灾难瞬间回归人性之初的人。 是的,任何前因后果,任何真理假理和任何权利义务,他都统统没有去想,也没时间想,甚至连告别爱人的时间都没有。他只有一个意识在燃烧:核魔太可恨,核魔会吃掉全人类,核魔会毁灭所有的美好,他是人类的一员,他必须迎战! 他当然知道,这一战就是死战,用生命彰显人性的美丽。 福岛在悲泣:“英雄!英雄!” 他是一位59岁的老人,是誓于福岛同在的人,是在生死关头选择牺牲自己的人,也是在天塌地陷之中喊出“我要留下”的人,还是被魔鬼激怒震天一吼宣告“我是人”的人! 他再有半年就要退休了,他的亲人从四面八方担心他,呼唤他,等候着他,他有权利受到保障和优待,但他选择了留下。他在转身扑向魔鬼的那一刻,只来得及对呼叫他的亲人们回了半句话:“我有人类的使命。。。。。。”他是一位最明白当下境况的人,他是权威科学家。他最明白,这一去会最近距离接受大剂量的辐射。他最白,他可能会瞬间而死或者饱受辐射病的折磨而亡。他也最明白,他是防止核灾难继续扩散的最后的希望。这一刻,他不是科学家,不是专家,也不是职责之人,他只是一个人,在这特别时刻得到人性升华极限之人,人类品质金字塔塔尖上的那个人!福岛在吼啸:“人类!人类!”20名勇士扑向了核魔,在福岛的吼啸声中,又有人应声立定:“我也在!我也愿意留下!”,一个、两个、三个。。。。。。于是,又有30个人成了那20个人的后随者,同样义无反顾!这是怎样的一场战争?50个血肉之躯,与核爆炸的魔鬼军团激战在一起。50个鲜活的生命,以清醒的死亡连成了拒绝更多人遭受灾难的防火墙。福岛在哭泣。。。。。。福岛在尚未熄灭的大火和仍在哭泣的大海中站了起来,她对人类喊话,这就是人类,在灾难中疼痛,也在灾难中领悟,同时在灾难点燃的人性光华中感动——拥有人性的美丽,就尽可以张望而群往,此为终极志铭!

在这个高度发达和充斥人类对利益歇斯底里的呐喊的世界,物欲的洪流似乎可以将任何一样事物泯灭和扼杀:传统、礼教、良知、道德甚至是灵魂。然而,也同样是在这个世界,同样上演着让我们心灵颤动、思想震撼的一幕幕……“当——”一声清脆的撞击,一枚硬币落在了一个已经看不出颜色的破旧的罐子里。在哥特式建筑的中央,从衣衫褴褛的乞丐混浊的瞳子里映出了一个清晰的身影,尘土似乎掩盖了这张历经风雨的如雕像般的面孔上的皱纹,但感激之情却更加清晰地从瞳子里流露,微微翕动的双唇祝福着好心人:“神与你同在,好心人!”远处的教堂的钟声琅琅响起,簌簌的雪花震落下来,轻轻地,融化在这片欧罗巴的天空。在被炙热的太阳烘烤下的土地上,一群瘦弱的人伫立着,望向远方。嘿嘿的眸子里笼罩着饥荒、干旱、疾病、恐惧的阴影。炎炎的烈日好像要将一切的生机扼杀。这群人渴求着对他们的生命至关重要的食物和水。而现在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站在这比他们更贫瘠的土地上等待救援。终于,地平线上响起了阵阵轰鸣,装载援救物资的车队终于赶来了!人们挥起了黝黑而瘦弱的双臂,舞动在这人类起源的古老土地上,无望的眼光中终于有了跳动的希望。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还有那美丽的古巴比伦王国,似乎将美丽定格在了那遥远的过去。如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硝烟和战争的疮痍,辛勤的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隆隆的炮声和喷着火舍的枪口夺去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更夺走了他们的幸福。巴格达的儿童那噙泪的双眸写满了失去双亲的悲痛;费卢杰医院里充斥着对战争无奈的呻吟;巴士拉的幸存者在废墟中找寻着亲人的尸体,他们却已是天人永隔。这哀怨的眼神,穿透了时空的阻隔,祈求着死者的灵魂能够获得安宁。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反战人士正高举着旗帜,抗议这不义之战。给饱受战火折磨的苦难的人们心里带去一丝慰籍。每当我们看到身旁的人正遭遇着不幸,承受着不该承受的痛苦,我们心中至真至善的情感就会触动,让我们坚定的站到弱者的一边,用我们人性里不受玷污的爱去呼唤和平,安宁和幸福。世界有爱才转动,有爱,就会有希望!

1.周国平说“恨是狭隘,爱是超越”他说在读《圣经》时读出了一种真正博大的爱的精神。又说“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 是容易的”,“这是出自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读到这里,我不禁自言自语“容易吗?不容易!谁说容易了?”在利益的唆使下,在虚荣的驱动下,谁不是殉葬品?父亲 与儿女,丈夫与妻子就能置身事外了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到头来也只能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说这是容易的,我不信,殊不知天下本为容易其实却极难的事情也不占少数。又云耶稣说“有人打了你了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吧!”我想自己不是有那么大肚量的人,这一点我很清楚。要知道,一个人能任何人却永远也不了自己的心,当你扪心自问的时候对自己说实话,上帝会听到的。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也好,什么都没错也好,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便是最好的。一个人如果以假面具对别人却能拿真面孔对这自己,即便是心底最邪恶的念头也敢对自己说,并且承认下来。那他还算是一个人,即便有错,有罪却是明事理的,你可以理解为这是生存的需要;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人连自己都欺,那他连人都不是。他可以毫无愧疚的欺自己,就等同于他可以真大光明的把一切丑陋的事物以美的观点来审视,以错为对,以丑为美,以邪恶为正义。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最可怕的人吗?说的好听点是“披着羊皮的狼”,说的难听点就是“衣冠禽兽”,或者连禽兽都不如,禽兽尚且还知有恩必还,有仇必报。而这种人未必知道。贾雨村便可推为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换而言之,就是连天生万物最基本的天性都泯灭了,人乎?禽兽乎?该置于三界之外了吧!古话云:“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也常想这个问题。倘或人真的有下辈子,是不是该报今生之仇?再如说,今生他害了我,来世我又来害他,再来世他再害我。这样一来一去何时才是个头啊?但是若将此恨了了,又何来“善恶都头终有报”之说?说什么“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又岂不是空话?这一来一去不是相互矛盾了吗?我想,或许对立和联系并不都是相互矛盾的,关键看自己怎么想。我们自己的思想虽不能改变世界上的对与错,却能左右自己分辨对与错的态度。你是怎么想的,这一点最关键!不过我想,能说出“有人打了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这话的人,有两种,一者是大圣大贤之人,此一者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不能望其项背;二者便只是说说而已,多半是玩嘴上功夫的,或是故作高深。他们并不曾遇到很值得他们思考是否该将自己的左脸也一并送上的事情。不过,是“很值得”,如若只是一般的事,我想但凡有些气量的人也不会斤斤计较的。与“送上左脸”这种说法相反的,就是我所厌恶的捏着别人的错不放的人。这种人会应为别人说错的一句话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说将其当做过眼云烟,反而没事拿出来宣扬宣扬,将其当做把柄,抓住一切可趁之机旁敲侧股,端着一副不可一世的霸气,没的叫人恶心!就好像是说:“我永远是对的,你永远是错的!”是啊,你是大贤,是至圣,我该如何待你呢?把你当做圣贤高高供起?然后每日歌功颂德?三炷香不离手?天生万物,样样各别。然道真像电视里所说的那样“这人造的多了,次品也就多了”?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但是,生活中这样那样的次品还真不少呢!作文这种胸襟狭小之人虽可恨,却也没什么值得横加指责的,毕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因为谁也不好强迫谁怎么做。在我看来,虚伪之人才是最可恨之人!我不敢奢望你是君子,你哪怕是真小人,我也会佩服你敢作敢当。但你偏偏是伪君子,这伪的却也怪,对外是君子,对内却是小人。虽说这个世界上让我佩服的人不多,憎恶的却不少。只可惜,你却是后者之一。然而,我也不得不回到俗事上来。就拿这次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来说,我一生一世不会忘记的是你行为的拙劣。而我,则成为令你摆布的木偶。自此,我深知我的人生之舵将不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若只是对我,我也就认了,只怪自己生错了地方。但是你那样对她,我则不能原谅。你说的是什么话?是人话吗?偏不只是这样,你还拉上一个帮凶。而这个帮凶却是使我曾经觉得是值得敬重的。但我还是错了,悔恨自己是那么的不知世,涉世是那样的浅,又是那样的不识人。为了内心的一点见不得人的私欲,你可以不惜牺牲我的前途,剥夺我的快乐!。想起在临川的时候,我的房东是一个信佛的老人,她是个明眼人。房东婆婆说“好好考,为自己争口气!你看吧!考到了大学他就不是这样对你了。”虽然她很多话是对的,只可惜这句话却是错的。但我又是多么希望这句话如其所言。看来,我是太痴心妄想了些。抱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活着这些年。但你却不知道,我的痴心妄想换做别人却是一件简单之极,天经地义的的事情。我真的不明白,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的私欲是多么的可怕呀!对此,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我又还能再说什么呢?就让这一切连同这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人的欲望一起沉默!我真的该认真思考一下路在何方……… 2.讲道理谁都会,可是如何让沉沦的人们心动甚至心痛呢?我并不是想取悦于大众,让所有人难过,我的专业也并非多愁善感,可是,我知道我的灵魂深处依附着一撮永不退色的阴霾,它指引我去探索人间的挚情挚爱。《野性的呼唤》一书,我不能说它是尘世间最有价值的书,那会是对其他优秀文学作品的一种否定和打击,甚至是诽谤,的确,它没有四大名着般显赫的名声,所以它鲜为人知,然而它的魅力毋庸置疑,它的吸引力直到我的骨髓里,同时也带给我人性的感悟。感悟终究是一个过程,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做完美的阐述,一切只能用心去聆听,因为,世界的声音是属于每个人的。《野性的呼唤》是一篇长篇小说,书的主角是一只叫做布克的狗,其大概内容如下:自从阿拉斯加发现金矿后,引来一批又一批淘金人潮,这些人需要大量的狗来替他们拉雪橇,于是很多狗被卖到北方去,布克就是这样的一条狗。它本来生活在温馨的南方,在法官家里过着舒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被园丁偷偷卖掉,它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克在北方经受了种种艰难困苦,同时也磨练了它的意志……小说虽然是虚拟的,然而它也是人类幻想的另一种境界。读完此书后,我仿佛听见了来自那个世界的虚弱的喘息声,那是人性的呼唤,像颤巍巍的小溪,从溪涧穿过,却穿进了我的心,穿透了我的世界,我的脑海里开始浮现出布克那凶猛强悍的形象,它那霸道的眼神,隐隐之中流露出七分聪慧三分狡猾,它终究是野兽,有来自体内的野性与兽性,可是一想到它对主人桑顿那忠诚的爱,我觉得它是那样的温柔,尤其是书中描写布克得知桑顿被害后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布克疯狂的扑向那群毫无准备的印第安人,他不停地撕着、吼着、扯着人们的喉咙,鲜血在那一刻像喷泉一样涌出……它的动作像风雷般迅速,使得人们射出的箭毫无效用,最后,所有的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布克回到了属于它的森林……在此,我并不同情人类,反而憎恶他们的欲望,一批又一批的淘金人潮令我反感,欲望越大,心就越贪婪。其实,一个人从生活中汲取的蜜浆越多,那么储存在他体内的“脂肪”也就越多,最终人类自己也会觉得臃肿甚至累赘,于是又开始盲目的虚伪的“减肥”。我懂得不多,只是我不想装傻,世界没有那么浑浊,我也没有那么单纯,却也没有那么复杂。天空永远不可能是透明的,我要的高度绝不是地平线。生活,我不要重叠,更不要空隙,我只要不反复的充实。最后,我想再次发出人性的呼唤,竟是人类不要吮吸过多的蜜浆。或许,没有人需要我的召唤,而我的心声或许空气都不如,因为,至少人类需要空气,却不需要我所谓的劝导……

简单啊你q我 我给你完整参考资源 帮你完成

人性的枷锁论文题目

上半年看的书中最值得推荐的有两本:美国耶鲁大学特纳教授的《耶鲁大学公选课:从卢梭到尼采》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 今日聊聊《人性的枷锁》。 因为是借读的关系,阅读的是万文的译本,这不是一个好的译本。以后肯定会再选一个好的译本重读。 好的作品是即使不是好的译本,一读开头就知道是好作品。

文学作品中,写一个人的大半生经历的作品很普遍的。其中有的作品注重极为细致的情感描述,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或者注重主人公在重大事件变动时的变化,如《人生》。但能够将一个男性的体验,感受,思想的多次变化,如此细致的描写、铺陈,《人性的枷锁》给人一种令人惊叹的阅读体验。

因为男主菲利普身体残疾、双亲离去且寄人篱下的关系,所以非常敏感、自卑。 幼时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使之心智成熟较早,与大多数孩子不合群,却要承受稚嫩的他人对其跛足的嘲笑与羞辱。这成为他永久的心里的一块疤。 即使逐渐长大后,意识到成熟的成年人,并不会再次拿此开涮,但是他知道,每个人都在刻意隐藏而已。在某个无法克制的最后时刻,他们都会扯着乖戾的嗓音喊他:跛子!无论是最好的朋友罗斯,还是最爱的女人米尔德丽德。 所以他逐步意识到人生就是一场不华丽、不堪的演出,每个人都带着人性不同层面的枷锁。每个人都是,包括他自己。 最终他在不断的接受文学作品、好友的不同观念与实践的坎坷后,终于得到了人生并无意义,且坦然接受了自己将要度过普通的一生的事实。

作品本身文笔简洁,故事简单。其中打动人心的部分有很多。

1.朋友

虽然菲利普在德国学习的经历与其在巴黎的绘画课程半途而废,但是他所结识的几个朋友,都是值得一提的。包括菲利普接触的几任女性朋友:萨拉、米尔德丽德、凯利伯母、最后的萨莉。 无论他们是否有些偏颇,或者激进。他们那些片面的或者是高尚的思想活动都在后来的日子里间接或直接的塑造他最终个人思想的形成。

认清现实和认识到人性的枷锁,从来不易。再者,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平庸,其实是自我蜕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世界永远都不缺勇往直前的人,缺少的是克制、自持的人。而他朋友的经历都在这些方面深深的影响了他,最重要是他的反省、自察,认识朋友便是认识自己。

很多时候由于我们为人的傲慢,时间或者生活轨迹过去之后,再看之前的朋友会有些感觉不适应。要么是对方不再是自己原来认识的那个人了,或者觉得对方已经跟不上自己的思路了,没有话题可聊了。这都是我慢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塑造过程,变了是正常,不变才可怕。不是对方跟不上,可能是自己太急功近利,不懂克制了。

终有一日,接受自己的平庸,克制自己的脾气,活在当下,才是大智。

2.金钱

基本上,一本完全清高到视金钱如粪土的作品或者一本金钱至上的作品都不会获得一致的好评。 金钱是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基础,罔谈其他。 这本书让我树立了非常深刻的金钱观。

作者并没有赤裸裸,只是那段菲利普破产后的日子,让每一个读者都跟着困乏、窘迫、呼吸艰难。他不是流浪汉,也不是家道中落到贫困,仅仅是像他的失恋和帝国的战场一样不受控制的一场破产。 他曾经智商超群、游学于海德堡、在巴黎学过艺术、目前仍旧在继承父志读医,可是一场破产令他不敢见昔日老友,写信向大伯乞怜,最终他与流浪汉竞争上岗,终于落脚于一个服装商场成为引导员。

曾经一人一室的居住环境成为暗无天日、臭气熏天的群居宿舍,他每日阅读的习惯已经不太能维持,这个时候他生命里第一次出现了生存本身,而没有了生活。 生存就是为了挣钱而工作,剩余时间便再也没有力气,像之前的自己与朋友坐而论文学、艺术了。

直至他的大伯逝去,他继承了遗产,境遇才得以好转。 自此或许他才懂得:既不能为缥缈的爱情一掷千金,亦不能为股票豪掷如赌,而是交完学费,继续完学业,找到工作按部就班,遇到一个人,陪你度过余生,而这个生,便是生活本身。

3.爱情

菲利普与米尔德丽德的那场爱情是每个浪漫的人都经历过的。那是年少的梦,是靑春的风,是记忆里永不忘的你的样子。 即使菲利普在这场爱情里,失去了尊严,失去了金钱,也失去了美人,但没有人忍心责怪。这是谁都会中的毒。 这场爱情里最美的是:菲利普对她已然没有了爱情,却依旧能够承担米尔德丽德的不堪,给予体贴、帮助。

如果一场爱情不能融入生活,我不知道能不能称其为爱情。 最后,菲利普和萨莉: 两人在一起,不必说话,看着你手缝旧衣,阳光很美,岁月静好,我觉得这是爱情。 曾经豪情万丈,半生不得安分,可是有你在我只愿和你相守,我觉得这是爱情。

4.思想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有很多标准,但是思想的成熟与升华是一个更高的层面。 认识到人性充满诸多枷锁,自己注定就是平庸碌碌无为,生命毫无意义,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

有很多自杀的人,因为眼前的惨状,对命运的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者对过去的不释怀,理由诸多。想死很容易,认清现实活下去,不容易。 生命无意义这件事,并不消极。这是大智慧才能理解的箴言。

它就是克朗肖留给菲利普的那块波斯地毯,它曾经经历那么多人的抚摸、制造、设计,也曾跨越高山和大海,最终也不过是一块破烂的散发着臭味用以启迪菲利普的一个道具。但是菲利普看来则是充满着寓意且总有一日参破,除此之外,它就是米尔德丽德发泄私愤的破地毯。

越早了解到这条思想的真谛,越早获得一段坦然美妙的生活体验。

5.彩蛋

a.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所以很多是毛姆的个人经历。 b.文中出现的证券经理人要去学艺术应该就是《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思特里克兰德吧。

END 这一定是一本你会再看一遍的作品。 别着急,人生还长,等过几年再捧卷,应该是不一样的心境了。

自由是鸟儿的天空,自由是鱼儿的海洋,自由是野兽的陆地,自由也是人们最需要的一片天地。都说犯人没有自由,但他们可以在那一小间牢房里放纵;都说动物园的动物们没有自由,但它们可以在那一片自己的天地怒吼。我觉得,如果问世界上谁最没有自由,那当然是我,这一代的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我的任务无非就是学,学,再学。家长们说的真好听,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作准备,之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最终获得人生最后的自由。作为一个学生,难能可贵的周末被剥夺了一半。整天的补习,补习班的老师似乎觉得这还不够,课后疯狂的留作业。这美好的周末就这么被毁了。很多时候,学校的作业再少,我得周六周日也难得休息。好不容易回到了家,难得没有作业,刚想轻松一会儿,凑到电视机旁,一伸懒腰。父母狂风般的怒吼又压了过来:“作业做完了没有?考试考得怎么样?英语和语文让背的课文都背了没有?该做的习题都做了吗?不会的有没有去问老师?”一大堆的问题狂风般地压过来,使人喘不过气来。这时的我哆哆缩缩地退到墙角,手里直捏着一把冷汗,不住地擦着脑门,小声的说:“做完了。”他们准会说:“肯定是你没做好,要不然这次考试这么低的分数,赶紧复习去!”父母大人一声令下,我也只能又重回学习那水深火热的战斗中。哎!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就都要补习呢?难道周末不是法定的休息日吗?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拥有那令人羡慕的自由吗。

本文中,我整理了关于勤奋的议论文素材事例,希望对你的作文有帮助!来看看吧!

1.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2.天边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大地仍在酣睡中,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校园一片寂静。一个人轻轻走出了宿舍,来到后山上,把一样东西挂在一棵树上。这个人就是萧楚女。

萧楚女初次担任教员,担心自己讲课效果不好。每天拂晓,他就跑到山上,在树上挂上镜子,反复对着镜子讲,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萧楚女的教学水平大有提高,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里受到尊敬和赞誉,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藏书丰富)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股精神,欧阳修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

4.阿尔道夫·门采尔是世界著名的素描大师,他从13岁开始学绘画。一生共创作了一万五千多幅速写,七千多张素描。这些数量惊人的作品,都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他不管走到哪里,绘画工具总是随身带着,在大街小巷,乡村田野,河畔山顶,处处可以看到挥笔作画的身影。有人称他得了“缓画狂热症”,他听了很高兴地说:“希望此病是绝症。”

5.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其作品《人性的枷锁》、《刀锋》和《月亮和六便士》,脍炙人口。1892,他进入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后来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但很快他就弃医从文。但之后10年,籍籍无名。1907年,写了一部《弗雷德里克夫人》。

红楼梦人性论文题目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2] ,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3]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从《红楼梦》中了解封建社会人的等级制度贾宝玉人格分析高颚续《红楼梦》部分与蓸雪芹部分文学艺术性的差距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与对其她女性的爱有差别吗?欣赏《红楼梦》中曹公的人物刻画艺术

现在的女生都喜欢看穿越红楼的小说,其中就有很多人提到“宝钗”这人人物性格比较符合现下社会主流,情商高,受到很多人的吹捧,可是林妹妹就比较惨了,几乎被一片批评声给埋了,事实上真的是林妹妹不如宝姐姐吗?曹公笔下的女主角可爱的一面,性格中最真实最闪光的品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给里为什么变得一文不名了呢?

人们读《红楼梦》,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仿佛不是在读虚构的小说,而是在读一些曾经活过或还在活着的人们的心灵与事迹的实录。何其芳同志在《论<红楼梦>》中,有一段话,真切地描述了《红楼梦》的读者与书中人物发生关系的这种情形。我们少年时候,我们还没有读这部巨著的时候,就很可能听到某些年纪较大的人谈论它。他们常常谈论得那样热烈。我们不能不吃惊了,他们对它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是那样熟悉,而且有时爆发了激烈的争辩,就如同在谈论他们的邻居或亲戚,一如同为了什么和他们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而争辩一样。这种情形颇为令人寻味。包括《红楼梦》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本来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作家的创造物。然而有时候,文学艺术的创造物竟然与客观现实生活取得某种同一性或统一性,读者把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看作生活中实有的、具有客观实在的认识价值的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说,这是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在起作用。因为作品写得如实、逼真,就能使读者在意象中与艺术形象目接神交,如对生人。不但《红楼梦》,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现实主义艺术创造,都是凭借着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而打动读者,达到艺术形象、实际生活、读者感受这三者之间的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与互相转化的。但我们还应再深入一步探究一下,现实主义形象的真实性,在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我以为,那就是形象的客观性。只有那些不带作者的主观随意性而具有客观的生活具体性的形象,才能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真实的形象。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区别于非现实主义(例如浪漫主义)艺术创造的主要特点,就在形象的客观性上。现实主义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既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客观性,又依存于形象的客观性。对于现实主义艺术创造来说,失去了形象的客观性,也就失去了形象的真实性。如果说形象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的话,那么形象的客观性就是现实主义真实性的生命。因此,形象的客观性应该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和创作的一个课题。《红楼梦》是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一份至为博大渊深的教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的物质可感性、客观可信性上所达到的卓越成就,是文学史上罕见的,是举世公认的。正是通过形象的客观性这个媒介,万万千千的读者情不自禁地同《红楼梦》中的人物发生这样那样的精神交感以致言行交通的关系,在阅读、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在读者的感受中实现了观念形态的这部作品与物质形态的社会生活的统一

  • 索引序列
  • 人性论论文题目
  • 荒野猎人人性论文题目
  • 人性大学论文题目
  • 人性的枷锁论文题目
  • 红楼梦人性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