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学前儿童自理能力研究的相关论文

学前儿童自理能力研究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学前儿童自理能力研究的相关论文

学前 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来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一: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 方法 探讨 摘要:幼儿教育是帮助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界、社会以及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通过探讨和分析关于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及理念培养,提出一些相关可实施的幼儿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教育方法;理念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中大班幼儿的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来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必须将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问题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学前教育问题并不断改进和优化。 一、优化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 第一,人性化教育。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中,一定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人性化教育。中大班时期,幼儿还处在人格塑造、潜能开发的初级阶段。“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待不同的幼儿,一定要观察他们各自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不同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目的。人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面对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幼儿,要多进行鼓励性引导;面对性格外向调皮的幼儿,要多进行管理监督。此外,还要重视中大班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二,环境化教育。教学环境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应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室、午睡间以及洗手间,多采用图画等设计,在饭桌上写着“爱惜我”的米粒状 标语 等,这种图字并存的设计,对于识字能力较低的幼儿们来说更有吸引力,达到提示和教学的作用。第三,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逐渐被重视起来。所谓民主化教育就是让幼儿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在制定班级的日常奖惩 规章制度 时,引导幼儿一起参与到规范的制定当中,多进行师生沟通、生生交流,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主人翁姿态。教师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来规范幼儿的行为,达到鼓励幼儿遵守规范要求,努力做到自律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大中班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语文教育 第一,充分发挥母语的作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正是幼儿们学习语言运用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母语的应用必不可少。教师要加强幼儿对母语使用的引导,合理规划幼儿学习母语的时间和教育方法,让幼儿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母语学习。第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通常采用以听为主、以写为辅的教学原则。因此,在这个阶段要综合考虑,全面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语言是幼儿学习知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以促进幼儿对 语文知识 的掌握。 三、培养学前教育中中大班幼儿的审美能力 第一,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在中大班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走出课堂,感受学校外部环境,让幼儿自身建立情感,学习自然事物。教师可以组织幼进行野外参观,让幼儿在游玩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幼儿内心得到放松,对自然进行感悟,培养其独特的情感,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第二,接触和欣赏艺术的美。艺术是人类文明世界的瑰宝。在中大班教育中,让幼儿接触健康的艺术形式教育,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天赋,丰富幼儿的 想象力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从而体会艺术的美感。尤其是美术教育,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绘画来增强其对线条美、对称美、节奏美的掌握和理解,用艺术学习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知识与兴趣的培养。第三,品味游戏的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游戏能大幅度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与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在学习期间带领幼儿进行有组织的协作游戏和创造性游戏,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开拓幼儿的思维,提高审美水平。 四、增强中大班幼儿学前理念培养 第一,建立人际关系培养理念。促进中大班幼儿的成长学习,需要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幼儿教师要鼓励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给他们发展自己、开拓创新、健康成长的机会,营造互帮互助、互尊互爱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第二,构建互动空间培养理念。学校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幼儿教师要为中大班幼儿创造良好的互动空间,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使幼儿体验到互动时产生的新信息给他们所带来的全新的乐趣。 五、结语 通过对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 、理念培养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目前幼儿教育应当使用和改进的教学方法和建议,并对幼儿教育在育中以及幼儿本身成长中的重要性做了具体的阐述。同时,中大班的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培养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进中大班幼儿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念,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党春肖 单位:正宁县山河镇东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蓉晖,刘霞.学前 儿童 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53-156. [2]柴占学.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报告 [J].中国农村教育,2010(7):32-33. [3]张海钟,魏绎儒,刘璐.新世纪幼儿学前教育 热点 问题综述与我见[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55-59.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二:幼儿学前教育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改革开放经济复苏的社会中,我国发展的脚步快速稳健的大步朝前,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所以,在对物质的需求标准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代在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造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幼儿的教育教育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文本以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解析为主题,针对我国幼儿教育目前的现状以及在幼儿教育教学事业上所需要作出的改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保证了幼儿与小学教育衔接,为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节奏,在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上看,教育要从根本入手,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幼儿的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的重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才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人才的教育要从幼儿时期着手,重视幼儿综合能力的教育,当前,国际教育教学部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方式都在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因此,在我国国内,幼儿学前教育也逐步走向正规化,作为我国首要教育重点将全面进行改革。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学者应当首先了解幼儿面对学前教育的心理和态度,并且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也较成年人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能力,并且幼儿在性格上有较为明显的可塑性,所以,具备良好的幼儿学前教育,对我国幼儿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我国现阶段幼儿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已经与国际接轨,在西方的各大国家普遍开始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教育特别提到了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是一切发展方向的根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全部掌握在幼儿未来的发展前途中。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正式施行是在20世纪末,但是,在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当前的教育相关学者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入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标准在不断的提高,而相对应的,对于子女的在接受教育上的问题上逐渐开始重视,这也就涉及到了幼儿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所在。这种重视的形成,对于我国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由于社会上的教育形式繁多,鱼龙混杂,从而导致了部分家长在 对子 女学前教育的意识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的注重课堂教学将学习成绩看的很重要,重视孩子的理论学习能力同时,被家长忽略的不仅是孩子的兴趣和 爱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早成长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早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充满好奇的心理,在幼儿进入这个可塑性极强的成长阶段,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及时沟通,对孩子的行为品格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够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少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保障:政府精简政策的出台,部分区域的教育相关部门对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的重要意识还没有被深入的渗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中,幼儿学前教育不能被相关部门所重视,从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更甚者,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教育工作上的忽视,造成幼儿学前教育地区化,或是空白化,在当代发展形势下,幼儿教育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提高,将对当地幼儿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在幼儿学前教育发展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时代的需要,教育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在日益严格,由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进行改变。在新时代开启的同时,教育相关学者意识到,教育要从根本着手,在教育的整体理念中,教育不仅要对幼儿在知识和实践技能上进行相关的培养,并且,还要对幼儿的 创新思维 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发,使幼儿在接受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造。这样以来,幼儿在面对未来学习生活所出出现的困难时,能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幼儿在教育中塑造完美的 言行举止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将开发智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中:学前教育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教学 经验 的诞生,有益于幼儿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在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正面教学,比如,“我爱祖国,我爱学习”等等,以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对语言的学习中感悟情感。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品行素质: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教师能够有效的将正确的道德品质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幼儿的学前教学中不需要死板的课本和枯燥乏味的课堂,相反,生动有趣的 寓言 故事 却能够有效的打开幼儿的心扉,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寓言故事的情节作为教学的载体,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在《守株待兔》的故事中,教师为幼儿讲述以为农夫在田中干活,偶然间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大树上,于是,农夫美美的大餐了一顿,从此,农夫日夜守在树旁希望能在等到兔子撞上大树,从此荒废了农耕。在教师绘声绘色的对故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深切的明白,在生活或学习中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由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行规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幼儿学前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水平两大方面,所以,在幼儿早期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的把握好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辅助指导的环节,在学前教学中,较比更高等教育的方式,更要将教学做到细致化,只有充分的将幼儿的实际情况与优质的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智慧与多变两种具有矛盾性质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才能对幼儿教学模式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上,需要教师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的思想,综合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幼儿在学前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接受知识的传授。总而言之,在幼儿学前教育教学的苦心研究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为之而不断的努力,为国家的未来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作者:黄江蓉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三:幼儿学前教育方法探讨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表现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语调、夸张生动的表情和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学习的各种体验。幼儿要进行课间活动,笔者通常采用歌曲、音乐操的形式引导。例如,课间操笔者会选用《健康操》的歌曲,笔者自己先跟着视频学,学会以后,再慢慢教学生,动动胳膊动动腿,和学生边跳边唱。 二、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 教学并不局限于教师讲课、学生听讲这一种方式,幼儿的教学尤其由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把多媒体、钢琴、七巧板、立体拼图、跳绳、 跳棋 等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利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笔者曾为学生组织过一次音乐跳绳。跳绳的规则不是笔者口述(因为太复杂,怕说起来学生难以理解,浪费时间),而是用多媒体播放其他幼儿玩游戏的视频,幼儿边看笔者边在旁边讲解。音乐跳绳需要找准音乐的重音,幼儿理解跳绳规则以后,笔者播放音乐。为了更方便地让幼儿找准重音,笔者还在一旁放了一架小鼓,每到重音,就敲一下鼓,帮助幼儿分辨重音。 三、互动游戏,小组配合 幼儿时期是孩子自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 人际交往 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教师要展开各种活动、游戏和互动,来培养幼儿的这些能力。笔者经常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的游戏,把幼儿分成小组互相比拼。小组成员配合默契,才能在比拼中获胜。这种游戏既让幼儿玩得开心,也能在玩乐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一举多得。 作者:安志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无定河幼儿园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儿歌    游戏    一日活动   家园共育

正文

目前,大部分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强调“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研究论文

大脑最关心的是安全,然后才是学习 ?在了解怎样“利用脑科学原理,提高孩子智力水平”之前,必须知道一点,即:大脑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生存。 人类所具有的每一项技能都是为了避免自己被灭绝而进化出来的,学习能力也不例外,这不是大脑的主业,而是一种副产品,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生存,而是为了生存而学习。 如果你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必须为他创造安全的环境,只有当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大脑才有剩余的资源兼职学习。 到底,什么才是聪明? 1、智力的两大基本要素 通过解剖对爱因斯坦等天才大脑等研究方式,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智能种类非常多,但天才型的超脑模式并不存在。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方面的,有多个组成部分,并且无论如何都无法用某种单一的笔试测量工具(即常见的智力测试)对其进行全面描述。人类的智力不是表格中的一串数字,更像是一锅食材丰富的炖肉。 智力也有两大基本因素,它们与人类在今后过程中的生存需求密切相关—— 一个要素是记录信息的能力,称为“晶体智力”,它能使脑内的各种记忆系统合力创造出结构丰富的数据库; 另一个要素是让数据库内的信息,适应特定情境的能力,这需要进行即兴发挥,既要回忆数据库里的信息,又要对其进行重组以适应新形势。这种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又被称为“流体智力”。 记忆和即兴发挥的结合赋予了人类祖先两大生存适应性行为:迅速从错误中吸取教育,以及在不断变化的残酷环境中灵活运用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 从进化视角来看,“聪明”不过是指在这两方面做得比别人好罢了。 2、智力的5种重要能力 人类的智慧大餐中还有许多其他原料,其中有5种重要的能力,构成了所谓的“聪明”: 渴望探索: 好奇心更是全球伟大领袖身上共有的显著特点。无论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人类祖先,还是如今激烈的商战中的现代人,勇于探索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生存策略。 自我控制: 与智商相比,自控能力在预测孩子将来学习成绩方面更加可靠,自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过滤掉各种干扰。在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世界里,这种能力会让孩子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哪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创造力: 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是发现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富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加以创新。因为创新与风险密不可分,研究发现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都具有功能性的冲动,并且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也很强。 语言沟通: 说话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认知功能,在人类的智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刚出生的宝宝就能辨识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发音特征,但到1岁大时就不再就不再具备这个特征了。 怎样不让这扇语言高速公路的大门关上?只有一个措施被证明是奏效的:就是一个大活人用外语和宝宝进行交流,唯有这样,婴儿脑内的神经元才会记录下外语的语言、词汇和语法。 理解非语言沟通信号: 研究发现,在手指精细运动控制能力提高之前,孩子无法掌握复杂的词汇,这揭示了“肢体语言是通向思维过程的窗户”。 学习肢体语言能够提高其他认知技能。 外部观察是快速理解他人意图的有效方式, 解读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的预测对方的行为。 大脑的四种营养成分 上面的这些能力,是传统的智商测试基本测不出来的,具有遗传性,也更取决于后天教养的影响。怎样培育出聪明的孩子,下面正是被科学证明了的让智慧的种子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养分。 母乳喂养 母乳含有重要盐分和维生素,而且能够提高孩子的免疫力,防止他们的听觉系统、呼吸系统和肠胃受到感染。多项研究都已证实,母乳喂养的确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在美国,与吃奶粉的孩子相比,母乳喂养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8分,而且在断奶十年之后,这一差别依然存在;同时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更好,尤其表现在阅读和写作方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因为母乳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对婴儿的发育非常重要,但婴儿自身却不能很好地合成这些物质,比如对神经发育至关重要的牛璜酸,对认知发育非常重要的Ω-3脂肪酸。 经常与孩子对话 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交谈,它的益处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一些研究发现了词汇和聪明之间的联系: 调查者定期造访一些家庭,对父母和孩子之间语言沟通中的词汇的数量、多样性、词汇增长率、语言交流频度以及语言的情绪内涵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经过多年的跟踪调和详细分析后,有两个结论脱颖而出: 1、词汇的多样性和数量都至关重要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越多越好,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能力,并加快语言水平提高的速度。而词汇的多样性(词语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词组、句子的长度和复杂性)和词汇的数量几乎一样重要。 看着他,模仿他的话语、笑声、表情,用你的高度关注来鼓励他说话,即使孩子没有反应,但他们时刻都在倾听,这对大脑的发育很有好处。 与父母交流少的孩子相比,经常与父母进行高质量交流的孩子词汇量至少是前者的两倍;上学后,这些孩子的阅读、拼写和写作能力也比前者强很多。 2、对话能够提高孩子的智商 为了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必须和他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所以你要准备好的不是IPAD,而是你自己—— 千万别觉得自己说出来的话很傻:“我们现在要给你换尿片了!”“看看那颗漂亮的树!”“这是什么呀?”,但没有必要对孩子喋喋不休,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已感到疲倦。 爸爸妈妈对婴儿的尖声说话,被称为“父母语”,特点是音调比较高,元音拖的比较长,好像唱歌一样,这种语调不仅宝宝听起来非常悦耳,还能帮助他们学习,有助于孩子辨识不同的单词,对不同发音进行归类,而且较高的音调能够方便孩子模拟话语的特征。 开放性活动:Free Play 所谓的开放性活动不光是户外爬树撒野打滚哈!其实可以包括一切玩耍性质的活动:包括在家玩乐高玩益智玩具,和小盆友玩桌游,等等等。。。 从1981至1997,美国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减少了四分之一,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有些太担心了。 其实对孩子的神经发育来说,开放性活动和蛋白质一样重要。开放性活动对儿童智力发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极大的益处,与控制组孩子相比,经常进行开放性活动的孩子具有下列优势: 更有创造力:对于特定物体,他们能够想出更多非常规的使用方法,他们想出的用法数量是控制组的3倍。 语言能力更强:这些孩子说话更加流畅,词汇量更大,而且使用的词汇种类更多。 更善于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能力属于流体智力,是智力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 更善于排解压力:这些孩子的交流水平只是控制组孩子的一半。 记忆力更好:开放性活动能够提高记忆力。例如,能想象出自己正在超市购物的孩子所记住的物品数量是控制组的两倍。 并不是所有开放性玩耍都有好处,真正的要点在于控制冲动和自我约束,这些都是执行功能的具体表现,也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比如“过家家”游戏: 过家家是孩子能够体验的限制性最强的活动,经常玩过家家的孩子更善于控制冲动,例如说: 如果娃要扮演厨师,那么就必须遵守厨师的规矩; 如果孩子想在游戏中交朋友,那么也要守规则,他们或许会讨价还价,直到商量出大家都同意的行为准则和方法。 如果娃要扮演厨师,那么就必须遵守厨师的规矩; 如果孩子想在游戏中交朋友,那么也要守规则,他们或许会讨价还价,直到商量出大家都同意的行为准则和方法。 自控能力就是这样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在群体情境中,这些任务对智力要求很高,即便对成人来说也是如此。 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表扬 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明白,天资聪慧并不能保证孩子有好的未来。人生成功的秘密不在智商,而是勤奋努力的程度(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发奋图强呢?关键在于如何表扬孩子,以前已经发过几次文讲过了。精髓就是:不要夸孩子的天赋,而是夸他为之付出的努力。 父母应该警戒的不利影响 每个人的大脑发育的进程是非常独特的,孩子们不是按部就班、统一步伐地推进大脑发育的各个阶段。一个四岁大的数学神童,到了九岁未必具有超群的能力。 大脑发育的个人差异部分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是神经元对孩子的生活环境非常敏感,它们会根据环境变化形成新的连结,或断开已有连结, 这种特性叫做“神经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 一些父母把孩子的大脑发育看做奥运比赛,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在每个阶段都领先他人,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被称为“过度培养”。 1、过度的期望会压制孩子的高级思维 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十分敏感,如果父母的期许过高,则意味着把他们逼到了墙角。这会使他们的大脑重新开启“低级”思维模式,让他们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故意做短期利益的事情,甚至欺。 例如自豪的父母宣称两岁大的儿子懂乘法表。这个孩子并没有搞懂乘法的真正原理,而只是在机械的背诵而已,低级的思维技能代替了高级思维。 2、压力会磨灭好奇心 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者,但是如果父母只是僵化的给孩子提要求,那么他们会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不得不一味的去满足父母的期望。由于探索行为得不到奖励,所以它很快就消失了。 别忘了,大脑最看重的是生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米饭班主——父母给予的安全感(也就是父母的认可)更重要的事情了。 3、持续的愤怒和失望会变成压力 拔苗助长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孩子因达不到要求而变得失望、难过,甚至是愤怒。对环境失去控制是有害的,这会导致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并损伤孩子的大脑。习得性无助还会引发抑郁症。 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必须始终记得一点:大脑感兴趣的不是学习,而是生存。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幼儿自理能力的研究论文

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们有的时候觉得孩子太小,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也不忍心,因而什么事都帮着孩子去做,都替着去做,这样在家长看来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最终取得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的,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等、靠、要、懒惰,不动脑筋,缺少自己创新等不良的习惯,因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在工作中,每次引导幼儿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在做的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为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5岁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了萌芽阶段,言语和动作都有了迅速发展,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在点滴间逐步培养起来,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了尝试,于是从不会做到学着做到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在这个必然的规律和必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衣服穿的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 2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有时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3在因材施教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之间是存在能力差异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我们应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周围世界,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就如画画来说,我们的孩子刚开始对涂色练习不是很能力很强,经常涂的到处都是,后来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提升要求,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均匀的进行涂色练习了。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然后产生依赖心理,寻求教师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差异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与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经过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的,如果家长总是帮着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很差,有时候老师布置涂色让幼儿在家里练习,可是有的家长不是引导幼儿让他自己去完成,而是嫌孩子涂得不好,涂得慢,她自己就涂好,第二天交给老师了,这给老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需要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家园合作,齐心协力。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对孩子要放手。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让孩子学会劳动。有些大人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怎会劳动呢?还是我自己来做吧!其实从小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模仿效应。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作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和孩子进行亲子间的游戏,我们应多抽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这样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的独立成长,提供所需要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的迎接生活的痛挑战。

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 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 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 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二)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三)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四)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 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其它用具和图书等。

一、 问题的提出(一)课题来源幼儿园时期是幼儿个体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在幼儿园中幼儿第一次接受到了正规的机构教育,幼儿园对于幼儿成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怎样在日常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幼儿园工作及实习期间,得到了关于各个年龄阶段幼儿不同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现的资料。对小班幼儿吃饭规范使用勺子的情况统计到的是这样的数据:第一学期时约20%的幼儿无法独立吃饭,要阿姨或者老师喂;约65%的幼儿用餐期间会使用手去抓菜。第二学期情况有所改观,大约90%的幼儿都能自己独立完成吃饭,但仍有约40%的幼儿会在用餐期间用手去抓菜,10%的幼儿用勺子姿势不正确,这样导致部分幼儿在吃饭时会把饭菜弄到桌上、脸上和衣服上。对幼儿午睡自理的统计数据则表明:约有80%的小班幼儿需要老师和阿姨不同程度的帮忙,到了中班还有约15%幼儿需要帮忙。可见我国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有着一定程度的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对生存发展最低的要求,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因此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培养,以引导幼儿很好地掌握这些能力。同时,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最先接受的正规的机构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概念的界定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要求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班的幼儿要求其能用勺子独立用餐、不挑食;学会如厕,会自己擦屁股,拉裤子;会自己穿脱衣服;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等。中班幼儿要求学习使用筷子;正确掌握刷牙的方式;能够整理、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大班的幼儿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物品等生活习惯;能够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

儿童体适能相关研究论文

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吸氧能力,从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过程;体育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营养,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使肌纤维变粗,发达、结实、匀称而有力。 2、体育锻炼可促使大脑清醒,提高学习效率。体育运动能增加大脑的供血,改善大脑血糖和氧的供应,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的活动能力。提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敏性和反应性,提高对某些植物神经和脏器活动的自控能力。 3、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如:消沉、沮丧、紧张等。体育竞赛运动,特别是一些团体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4、体育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体育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机体的消化吸收,可预防和治疗习惯性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有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比不经常运动的人不易生病且长寿。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从而让幼儿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进而在快乐中更健康地成长呢?一、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1、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年龄并有吸引力的教法和措施,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乐趣的运动环境,使之能完成教师安排的种种练习,从而达到由好玩转化为要玩、想玩、会玩的目的。2、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幼儿的好感,并满足他们的适当意愿,给他们适当的表演机会,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积累正是产生体育兴趣的动力。3、在体育教育中,老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当好"导演",珍惜幼儿乐于活动的美好情感,热情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尽可能以"孩子头"的身份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4、在体育教育中,适宜的投放材料、新颖的组织活动给孩子足够的探索尝试时间。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积累的经验互不相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幼儿在认知发展上的个别差异,这些都使得幼儿各自具有不同的学习形式,学习速度和认知。如在学习速度上,有的幼儿对教师的要求领会得快,有的幼儿不能很快的领会,这就需要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1.谁谁谁如何对幼儿开展体能训练2.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幼儿体能的途径3.研究3-5岁幼儿体能训练途径4.什么什么对学前体能的影响5.学前体能方式的发展和改变可以去写写这些方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儿童和青少年的触网年龄越来越低,也面临更多的肥胖、近视、体态不良等亚 健康 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体适能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相信很多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都听过“儿童体适能”一词,但是对于它到底是什么却没有深入了解。

儿童体适能是一种运动吗?还是多种运动的合集?体适能真的是“万能药”,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吗?

体适能来源于英文 Physical Fitness ,这一概念源自美国。维基百科的解释是通常通过适当的营养,中等强度的 体育 锻炼,和充足的休息来实现。

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的定义是身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精力从事日常工作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体适能可分成 健康 体适能 与 运动体适能 两大方面。

1. 健康 体适能:指能促进身体 健康 、预防疾病、满足日常生活活动或学习所需的体能。

包括:

心肺适能:也称心肺耐力,是人体在某一特定运动强度下持续活动的能力。心肺耐力好的人较能应付长时间的身体活动,较不易患心血管疾病。

柔软度:指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的延展能力。柔软度好的人,在活动时肌肉与韧带较不易被拉伤。

肌力:指肌肉对抗某种阻力时发出的力量,一般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耐力:指肌肉发出某种肌力时,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重复的次数。

2.运动体适能:指与运动技巧有关的体能。

包括:

速度:指身体移动的快慢,是运动员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爆发力:指身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力量的能力。包含速度和力量两个因素,是跳高、跳远等运动必备的能力。

敏捷度:指身体瞬间做出反应、快速在不同方向之间移动的能力,对需要急停、闪避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等)极其重要。

协调性:指身体统合神经肌肉系统产生正确、和谐、优雅的活动的能力,对田径、体操、篮球、排球和足球等运动都非常重要。

平衡感:指身体维持平衡的能力,对体操、滑冰等运动的表现极为重要。

儿童体适能可理解为儿童在体格、认知、语言、技能、 情感 等 健康 成长发育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匹配发展相应的动作能力和体能素质,从而使儿童有精力、有能力适应日常生活和处理突发事件。全面系统的身体素质是儿童体适能追求的理想状态。

研究表明,让0-5岁的孩子参加特定的 体育 项目,对未来的运动表现没有任何长期的好处。

6岁以下儿童,骨骼尚未发育完全,下肢力量不足,长期练习单一专项运动,重复的动作和长时间的训练,容易使孩子身体超负荷,打破孩子的发育平衡,从而导致过度使用损伤,如肌腱炎、生长板损伤和应力骨折等运动损伤。

对于2-6岁的儿童而言,儿童体适能训练更偏向于跑、跳、走、跃、摸、爬等的基础动作技能训练,通过多样化的运动来达到锻炼目的。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一举一动,无论是简单的爬滚动作还是进行复杂的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都和身体素质息息相关。

科学的运动更全面、多样化,符合孩子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能更好地提高儿童运动兴趣,均衡发展。

在幼儿阶段进行儿童体适能训练,根据儿童成发育的特点,可以综合锻炼孩子的 反应力、平衡能力、灵敏性、柔韧性、耐力、手眼协调性 等核心素质,全面地提高孩子的身心 健康 。

除了增强儿童身体素质,运动能产生大量神经元,而环境优化的刺激则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体适能训练,不断刺激儿童中枢神经和促进大脑皮质的活跃度, 使儿童大脑更加发达 。

体适能的训练方式还能对 语言发展、数学发展、自我认知、 社会 性发展 等领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语言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指令的理解。在体适能训练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理解并掌握语义中的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长短、宽窄、大小、薄厚、高低、轻重、快慢等对比概念,会一直反复出现在体适能常规训练中,让孩子通过体验和互动产生直观的认知:对距离、空间等客观因素的理解,对时间等抽象因素的理解。

在体适能的训练中还能锻炼和培养孩子对于规则的遵守和团队的意识,通过自身身体素质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快乐运动, 健康 成长,也让儿童对运动锻炼更感兴趣,提高自身的体适能值,使儿童更从容面对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1. 安全性

从运动环境、运动器材、 游戏 设计方面都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符合儿童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针对性训练。早期专项化运动对于少儿来说有不可逆转的伤害。

2. 趣味性

3-6岁的的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较弱,缺乏服从性,注意力集中度不会很高。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在听指挥,遵守规则,强迫他们去运动,而要让孩子觉得运动充满乐趣。

尽量避免重复式的内容,如果让孩子们每节课重复的跑,跳,爬,时间长了孩子们会觉得无聊,失去兴趣。

在遵循规则意识的前提下,趣味化、情景化运动:通过设置卡通人物、动漫形象、虚拟场景等鼓励儿童以个人或团体竞争的方式完成运动,为孩子们设计一个和活动内容相符的主题,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以 游戏 的手段让孩子们运动起来。

3.鼓励支持

低年龄段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应该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 探索 ,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不需要强行干涉,进行过多、过度的指导。

老师进行示范后,只要孩子表现出往标准姿势靠拢的趋势,就算成功,不需要把孩子拉回来再重新示范。

对体适能训练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孩子的表现,时刻抬高或降低训练难度,让孩子保持着一个积极、适宜的运动节奏,循序渐进。

孩子的学习是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获得了足够多的尝试和经验积累后,自然而然会能学会老师教导的动作。

幼儿自理能力研究的论文

1.幼儿保育与健康研究2.幼儿锻炼与健康研究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4.幼儿膳食研究5.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研究6.幼儿园的生活制度研究7.幼儿意外事故研究8.城乡幼儿园保育工作差异研究9.城乡幼儿生长发育研究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大部分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 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 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 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二)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三)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四)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 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其它用具和图书等。

  • 索引序列
  • 学前儿童自理能力研究的相关论文
  •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研究论文
  • 关于幼儿自理能力的研究论文
  • 儿童体适能相关研究论文
  • 幼儿自理能力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