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 教育 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它要求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学教师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 范文 一:中学教育中德育的重建
一、德育重建将要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重建德育也同样会受这三方面的牵制,只有做到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学校环境因素对德育重建的影响
首先,应试教育引发的重智轻德观念不利于德育重建。其次,部分教师道德修养不高不利于学校德育重建。再次,缺少可行的学校德育评估方案也是一个不利于德育重建的重要因素。好多时候,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嘴上、纸上,没有渗透到工作中来,一直处于一种非常薄弱的环节,可有可无。
(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重生育,轻教育,最能形象地阐释目前的 家庭教育 的现状.现在家长每天只顾赚钱,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挣钱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做到了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数, 对子 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满足,逐渐让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责任感,更不要说孝道了。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学校是主阵地,社会是大舞台.社会现象形形色色为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为人们太善于自保、太注重明哲保身,显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的无能为力。另外电视媒体以及娱乐传播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很容易让学生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
二、学校德育重建的 措施
针对影响德育重建的诸多因素,重建学校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经常性的进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使德育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增添新颖生动的德育素材。
(三)搞好校园 文化 建设,使德育环境规范化
良好的环境氛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学校要注重德育的硬件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很好地体现德育内容。
(四)注重养成教育,增强磨难教育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品德,增添磨难教育的内容,以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格。
(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员德育观的思想
坚持五育并举德育有限的原则,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不再流于形式,使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六)创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与家庭沟通,全程关注学生发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德育教育更有成效。
(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整顿文化娱乐市场
各方齐发力,还给孩子们一方净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之,只有整个社会都树立起全民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做到德育的重建,才能真正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二: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
一、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所以,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促进中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地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营养的作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个体,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再次体现在培养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上,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和坚韧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无论是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创新人才来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都难以跟上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淡化。家长、社会在观念上的滞后反映了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 兴趣 爱好 、创造意识,不能把对学生的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要突破教育机制体制的局限,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二、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一)以办学理念统摄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
就现阶段来讲,中学教育观念仍然停滞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中学阶段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着力体现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展到教师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学生多种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须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让新的教育观念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扫除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障碍。如在对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由原来的仅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延伸到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二)以“春笋计划”为载体,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初,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春笋计划”的基地学校,这为我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春笋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领域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阶段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交流、实践体验、情怀感悟等方面要放眼世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 和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不会局限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避免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理念要敢于超越,具备国际视野,不能安于现状,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满足,要积极探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底,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考评,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预科西安考试中心的资格,成功创办了民办国际教育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该学校承担考试中心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在我校即可参加预科和A-LEVEL,报考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近2000所海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中培训学校把国际课程和预科课程引入国内,实行全部外籍教师小班制授课,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提升了学校品位,打通了学生海外就学的 渠道 ,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外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多样化发展。
(四)以社团及课外活动为主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把课外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外活动是一个很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学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日趋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社团活动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学生的特长建设中。目前学校有30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活动,尤其是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风采展示社团、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航模航海社团、话剧社团、机器人制作社团、网络设计社团更为活跃。另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节、体育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挖掘特长学生,并吸纳各类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书法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知名人物进行讲学或指导,挖掘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特色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学校在社团的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担任活动的各种角色和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中各种职务分别由学生担任,2013年在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表现出众,获得优秀奖。在商务社团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多种商务谈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
(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具备 创新思维 和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培育出拔尖型创新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分割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里寻找关注点,并根据关注点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目前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之路上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努力,而且更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时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时期,因此,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及时的矫正。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遵循师生角色的科学界定、不断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小组合作式、情境设置式、案例讨论式、问题提问式等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是教师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中学教育正在逐渐向着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针对性更强的方向转变。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措施和培养体系,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和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在细节中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兴趣等要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全育人”大德育观为指导营造高品质育人环境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历来备受关注。随着招生制度改革,中职生素质整体下降,日常行为失范现象十分严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继续运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将很难适应当前德育工作实际。必须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员、全面、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新。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创新 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一件大事,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的德育工作,仅凭几名德育教师、固定的德育课及就业指导课是不能完成德育大任的。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职校学生的新特点。大力实践“三全育人”工程,整合德育资源,畅通德育渠道,更新德育内容,构建一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强化“三全育人”的首位意识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复杂而艰巨。首先,教育对象思想复杂,素质参差不齐,而且随着普高的不断扩招,中职生素质整体下降,日常行为失范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是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难度都大为增加,仅靠德育课老师和学生管理部门是难以完成育人任务的。只有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才可能扭转德育队伍力量薄弱的局面。其次,中职生的身心诸方面在求学期间不断发生新变化,仅靠入学教育、就业教育的传统做法根本行不通,靠一两次谈话也难以取得良好而稳定的教育效果,必须将育人工作渗透到中职生的整个在校求学过程,全过程把握其思想脉络,使其无时无刻不受到关心、爱护和帮助。总之,中职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学校、礼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育人作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形成完善的育人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是种“大德育”观,必须强化其首位意识。 二、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管齐下、相互配合,才能有明显的收效。在诸多因素中,学校始终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这方面,笔者所任职的北方工业学校做了以下有益探索。 1.构建中职生文明礼貌工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青少年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尤其对于中职生来讲,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仅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于班级班风建设和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必须从最基本的工作抓起。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明就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动作,文明礼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中专生行为规范》,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日常行为习惯。通过班级的学习园地、黑板报、手抄报等营造浓厚的文明习惯氛围。学校可将义明礼貌工程与文明校园活动相结合,开展“文明行为在身边”主题活动,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把文明行为的养成落到实处;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比赛,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文明学生”等活动,将文明的内涵由个人深化到集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让争先创优的热情奏响文明、进步与和谐的最强音。 2.构建中职生日常行为养成工程。笔者所在的北方工业学校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在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的倡导下,从1997年开始,全市中小学生每人每天坚持做一分钟家务、一分钟军歌、_-分钟踏步、一分钟日记、一分钟记忆、一分钟演讲、一分钟名人传记,即“七个一分钟”。2001年,市教育局提出,要着力培养“十二个学习习惯”,即记忆的习惯、演讲的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自己出考题的习惯、筛选资料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多年来,北方工业学校认真践行魏书生倡导的“七个一”、“十二个习惯”,坚持不懈,把平平常常、点点滴滴的小事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一分钟日记”天天写,每天由班主任和 语文 老师阅读批改,师生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真诚的交流中,学生出现的许多问题得到及时的疏导、矫正;“一分钟军歌”结合上课铃声天天唱,校团委筛选出十首适合学生学唱的军歌,将曲目和歌词打印分发到各教学班,规定每天每节课前都要有歌声,并进行检查评比,学校鼓励学生在大型活动中拉歌、献歌,在歌声中,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一分钟踏步”结合间操天天练,学校充分利用问操和“大课问”时间,每天两次进行“一分钟踏步”训练,要求学生走出精神、走出气势,进行踏步训练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一分钟记忆”结合课堂教学天天有,学校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快速记忆能力,校团委也定期开展“一分钟记忆”比赛,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学会珍惜时间;“一分钟演讲”利用晨检天天讲,锻炼学生的口才,可以是口头作文、现场表演、英语故事、历史事件等;“一分钟名人传记”天天读,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名人传记,定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让伟人、名人成为学生心中学习的“偶像”,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3.构建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工程。中职专生的知识水平普遍较薄弱,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不少困难。他们大多初中基础知识不牢固,相当多的学生对历史事件不了解,许多地名“没有听过”,一些大国也是“不知道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制定长期的规划,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视为长期教育,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断的累积,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而不能光靠一次演讲、一部爱国主义电影就能完成。其次,要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历史地理知识。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更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知识变得丰富,增进对祖国的了解,增加对祖国的认同。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游览附近风景名胜、开展“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作文明人”等活动,让学生对祖国文化产生认同感。还可以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通过征文、演讲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和学生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此目的,为了提升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引导他们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过程参与,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程必须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而构建起一套新的实践型和体验型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都相对僵化,教师注重课标和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特点、道德发展特点的关注不足。中职学生通常在曾经的教育经历中受挫,但在其他某些方面的能力较强。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比较缺乏关爱。有的学生从小由祖父母或者亲戚代为照顾,比较缺乏纪律意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德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2、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德育课程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作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引导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法律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小组项目作业提升学生的人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让学生现场展示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等等。
3、以职业为本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认知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为学生毕业时候的正确评估自己,选择职业和尽快适应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建构
1、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由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转向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法制观念和职业观念等[2]。二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三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根据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应该讲德育课程的内容整合为新的专题式教学模式。
2、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德育课堂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过程。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面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展示,即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意义、有深度、可把握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资料,制作PPT,然后依次到讲台上演讲,并发起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
3、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德育课程能够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实用和快乐,德育课程就会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清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方式的改变
1、梯度考核奖金由于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事业编制的限制,使得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是国家规定和保障的,工资收入不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压力。但是,每个学校对教师的奖金收入都有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可以实行梯度奖金制度,不是按资历,而是按照课改的成效和工作的业绩来分配奖金。如,公开课获奖、课程组长担任、精品课程建设、课业讲座开展、主题研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来考核教师的奖金级别等。为了提升奖金对教师的吸引力,中职学校还需要提升奖金在教师整体收入中的比例。
2、引进教师评教方法教师的课改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校可以在校网平台上开始学生的匿名评教系统,将课改的各种方式列入评教的子项目,让学生来决定教师的总和得分,并将教师的总和得分作为教师奖金级别的重要权重指标。为了督促学生参与教师评教,可以规定学生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前必须认真完成教师的网络评教,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亟待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需要得到纵深改革,可以在很大层面上帮助中职学校改善社会对中职学生“三多”(坏习惯多、上网多、混日子多)和“三差”(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纪律观念差)[3]的看法和偏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达到职业学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38-39、
[2]潘莉莉、中职德育课分年级设置专题实施探索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1):78、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分别为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并引入胜任力模型———冰山模型,来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促进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 关键词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问题
引言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引入胜任力模型,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体系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介绍了胜任力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深入的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以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1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标准制定的分析
制定绩效标准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让员工意识到进行绩效考核的真是目的,使企业员工熟悉考核的方式以及标准。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方向来分析,绩效标准的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与此同时,绩效标准的落实是实现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身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绩效的考核分析
关于绩效的考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制定出如下几种类型的考核方法:①关键事件法: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全方位的评价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以及给企业带来的损失。②全方位考核法:对于考核对象的直属上级,以及平级和相关人员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得分汇总以及指标比率比值的方式对员工进行登记划分,从而确定出绩效考核的结果。③平衡记分卡法:此种方法主要包括了岗位晋升,教育培训,以及薪资福利等与员工的记分卡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密切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一套管理回路。制定出适当的奖罚措施,激发员工的潜能,使企业员工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绩效。
2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
概念
截止到目前为止,很多专家学者对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中,一个学者认为,对于企业员工的胜任力进行评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这是因为胜任力的评价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绩效的角度出发,胜任力指的是在企业中,具有优秀绩效的员工,是员工对企业所做的贡献。胜任力能够客观的衡量企业中的员工,主要指的是员工完成企业所要求的工作的能力,以及产生可预测到的,指向工作绩效的行为特征。由此可见,胜任力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行为特征以及情景条件和绩效关联等条件。
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
胜任力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范围内,胜任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为:①胜任力与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胜任力可以准确的预测出企业中员工的绩效。②胜任力与企业中的任务情景比较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质。③胜任力具有较强的可区分性。它能够将员工之间的工作能力区分开。所有的胜任力均符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胜任力可以准确的预测员工在未来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将胜任力的指标作为考察员工业绩的根据。
与胜任力特征的绩效关系
企业应当了解员工的各种资源,来将他们的这种资源与企业的目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目标,提高企业整体的胜任力,构建出提高高绩效的组织核心胜任力。因此,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员工身上。激发企业中员工的潜能,使员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以企业员工胜任力的表现为依据,来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以提升整个企业的胜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突破。实现在胜任力条件下的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此同时,也表明了胜任力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之间的密切联系。
胜任力模型的描述
“胜任力模型指的是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这个总和是胜任力的结构方式。”以胜任力的概念为依据,胜任力的模型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分别为:①显著的特征,这个特征能够使人一眼就看出来,更加的直观。例如:知识以及技能,这种显著的特征更便于理解和测量。通过方向性的培训,可以使这方面的技能更容易被发展。对于是否会有优秀的表现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②深层次的特征,这种特征不容易显现,不能直观的展示在企业人力资源的面前,例如: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动机等。这些都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以及表现。通过建立胜任力模型可以看出其中的关联,其理论基础为冰山模型.胜任力的特征通过描述,可分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为:①表层的特征,即图中所示的冰山水上部分的特征,就是图中漂浮的`部分,如:知识和行为等,通过方向性的培养,可以得到卓越发展的部分。②深层次的特征,即图中冰山水下的部分,如:价值观,特质,以及内驱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员工特有的人格,不利于被发展。但是这些都是决定企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
设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设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工作目标的设定,以及发展目标的设定。工作目标的设定指的是自上而下的目标设定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将企业员工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企业的奋斗目标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应当具有一致性。应当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设目标。企业制定的目标应当简单明了。制定目标应当遵循“可量化”原则。发展目标的建设与工作目标的设定应当是同时进行的。在制定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应当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要求制定出发展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胜任力特征。若想设定胜任力特征,就应该建设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主要囊括了企业中岗位所要求能力的总和,以及胜任力的行为指标。
建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评估体系
绩效的监控
实现绩效监控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为:绩效的咨询,绩效的辅导,绩效的进展与回顾,以及绩效的自我控制。实现绩效辅导的方式为:记录企业中员工的表现,并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员工改善不足之处,提高工作绩效。在有效的辅导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把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实现绩效的咨询,开展,以及控制等工作。
绩效的量化比例
在胜任力的评估过程中,绩效的量化比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关的评估人员可以以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在进行评估工作的过程中,评估人员可以根据胜任力模型来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监控,并且收集相关的数据。这样,所得出的绩效结果是量化的。
绩效的反馈与评估
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对员工的评估,整理出有效数据,并将这些有效数据反馈给员工。绩效评估是以周期的方式进行的。掌握好工作的目标以及发展的目标,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这些都结合在一起。对企业中的员工进行综合的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倡导胜任力的重要性,引导员工之间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员工和企业都朝着有力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企双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中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能有效的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上的竞争力。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具体分析,希望能为日后企业中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嘉.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体系构建问题[J].中国高新区,2018(2).
[2]顾影.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体系构建问题[J].中国经贸,2016(16):76.
[3]杜宣达.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3,32(2):122~123.
[4]马玉超.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及其信息系统开发[D].北京林业大学,2007.
[5]吴锦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改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3,32(6):24~25.
[6]班凤丽.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效果评估[J].时代金融旬刊,2013(12).
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员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数据成为了人们工作的重要指标。而随着企业在人力资源中绩效管理与高新技术应用的越加紧密,数据支撑着整个企业高效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本文研究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员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为提高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能力,为企业制定出合理、人性化的制度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大数据;企业管理;员工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管理员工作为企业组成的一部分,是企业运作的基本动力来源,同样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而随着我国企业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性。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机制改革情况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绩效考核能力的不足上。具体表现为考核方法的不合理、考核标准的不稳定、考核人员素质的低下、企业高层不重视等方面。
一、大数据时代下绩效考核内涵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综合分析,在一定程度是能够反映出员工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对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建设。但是从我国当前的企业绩效考核的建设情况来看,随着我国进入信息的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技术化、网络化。企业通过大数据对员工绩评价体系进行管理,可以对员工潜在能力进行深入挖掘,大数据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程序,将公司电子档案中的员工绩效进行细致的整理,并整合出便于挂差的数据表,方便公司高层的管理和数据的调取。同时,大数据的应用,还能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更好的进行网络交流,方便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而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的顺利进行[1]。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体系的指标构建不完善
在传统的绩效考核过程中都是使用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公司任务指标数据的统计工作,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使得领导只能看到员工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时刻的表现,难以对员工进行整体的概况进行了解,并且该考核指标所设计的范围也比较单一,因此其形成的绩效考核机构也比价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当员工规模过大,或者当出现需要调取员工某一阶段的工作表现情况的时候,往往会由于数据量的过大,大大增大了绩效考核员工的数据调取工作量,甚至可能会导致在调取过程中出现一些认为性的误差。
(二)缺少高层管理的支持与重视
在当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之所以存在很多的漏洞,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司高层管理不重视有关。在许多高层管理人员看来,绩效考核工作仅仅只是人力资源的问题,因此,在更多的时候宁愿将时间放在工作上,也不愿意过多的过问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问题。但是事实上,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而员工的工作动力来源于绩效,对于绩效的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了员工的工作状态,并且,绩效考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员工的贡献以及任务完成质量,如果不能得到公司充分的重视,也将导致员工的`大量流失。
(三)绩效考核的角度单一
很多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的时候,往往只是关注员工的业绩的成绩的好坏,却忽视了对团队的考核,而这样的考核评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正性,会虚弱员工的“团队意识”,甚至会在员工心中产生牺牲同事利益,破坏素质内部的协调关系;其次,它也会产生木桶效应,出现团队的短板效果,降低整个团队的工作质量。因此,科学的绩效考核不应该仅仅只是看中个人能力或个人业绩,同时也要将员工的平时成绩记录在内,将员工的团队成绩作为考核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综合得分,对员工进行综合性的绩效考核评价[2]。
三、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改善措施
(一)明确标准的绩效考核制度
首先,绩效考核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并且被组织所接受,与组织的核心思想相结合,要让组织的每个员工清楚的了解考核中的奖惩制度,并对员工的高层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让大家都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掌握绩效考核的基本思想与基本能。其次,在对绩效考核工作的细分量化,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做出每个员工的工作职位说明书,从而更具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最后,就是在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的时候,应该尽量的选取具有典型性、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可以针对不同的部门、员工或不同的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比如:考核一个企业的普通操作工,更多的是去考核其在定期内所做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出勤方面的指标[3]。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绩效考核与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组织的管理过程,保证企业绩效考核的公正、公平、公开,并且重视员工的发展,在完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历年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和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场所,给于公正的评判,通过员工满意来保证客户的满意,从而做到企业的满意,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能力的提升的目标[4]。
(三)进行有效地绩效沟通和反馈
良好的沟通往往能够及时的发现工作的错误,同时也能够将企业中的不同的绩效考核过程中的障碍进行排除。因此,考核之后的绩效反馈与沟通一定要及时,持续并具有技巧性。也即是指在考核之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及时的反馈,从而迅速的处理和改进不足。
参考文献
[1]周佳蒙. 中小民营企业员工薪酬结构研究--以西安通达机电有限公司为例[J/OL].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0):89-90(2017-11-21)
[2]孙超. 基层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初探[J/OL].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12):298-299(2017-07-11)
[3]金璇. 医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7,(10):170-171.
[4]吴鸿.关于铁路基层站段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建立的思考[J]. 现代商业,2017,(01):152-153.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常见的主要的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等。说服教育法要注意联系实际,谈话要诚恳、真挚,从关心和爱护学生出发,要有针对性。所选事例一定要真实,是身边的、具体的,最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除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施之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将各种方法加以灵活的综合的运用,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加强改进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人参与,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使我们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是每位领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受当今不良风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不稳定。为了消除不利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要用战略的眼光认真地研究分析、影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因素,并寻找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影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风尚对学生的影响。社会风尚是指一定社会中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遵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状况。社会风尚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世界,对个人发生著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而消极败落的社会风尚则会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如,在学校附近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网咖等渲染的暴力、色情、赌博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些低阶下流、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侵蚀著中小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他们只注重个人主义而忽略社会义务,这正是社会风气对教育作用的抵消。二是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当前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只限于教育范畴,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尚没有《道德法》和必要的道德教育政策和条例。 ***二***学校因素 一是有些农村中小学校,不注重德育阵地环境建设,没有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二是有些学校在考试和升学指挥棒下,未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存在重智轻德现象。三是有些教育者空调说教不注重实效。一些教育者苦口婆心,唇焦舌燥,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由于只作用于说教,没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导致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用不了多久学生就将其抛之脑后,学生把上课当成了老师的事。四是一些教育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另外,一些教师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学生很难“亲其师,信其道”。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自然形成的教育场所。中小学生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获得、性格的形成都里不开家庭的影响和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阵地,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为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孩子是父母珍贵的财富,当得到他时,就意味着接受担负、哺育的责任。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这包括提供适当的衣物,有足够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创造一个活泼、美观、整齐、空问适度的生活环境,还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家长还应为孩子学习创造适当的环境,比如,提供适宜的桌椅、学习用具、适量并适当的书籍,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民主、自由、和睦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团结互助,有浓厚的学习风气,每个成员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健康活泼,好学上进,精神愉快,能够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接受教育,促进良好观念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律观点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 一是学校要加强的阵地环境建设,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形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学生产生一定方向的引导,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长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成长于其中的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道德品质得到薰陶、得到升华,使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形成。二是领导、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都好的局面。在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用教师多讲,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得到了提高。如:课堂上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项法规,蒐集、整理在国家大法上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执法、守法、护法的故事。使他们懂得与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法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法德并重、守法养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爱心”育学生。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关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少难宫、少年之家、儿童公元、儿童影院、儿童阅览室等。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如:我校每年4月5日都要组织学生到黄台山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扫墓,听革命前辈讲解迁安革命发展史,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这种氛围,家庭教育不能提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学生长期的进行道德教育。 只要我们把全面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法律,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一定能建构起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贴近学生而高效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德育论文获奖题目
德育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精神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德育论文获奖题目,欢迎阅读。
1、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3、握山小学“四融合三阶梯”德育模式探索
4、在开发名人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小学德育活动
5、小学班主任应细抓德育教育
6、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7、浅谈小学德育教育
8、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
9、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0、小学德育教育有效途径初探
11、以人为本构建解放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探讨
12、邹城市匡衡路小学构建君子教育德育体系培养新时期的少年君子
1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4、论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5、小学德育--养成教育实践探究
16、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
17、优化班级管理,实施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
18、浅谈农村小学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9、试论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中的“严”与“爱”
20、基于“一校三门”德育管理模式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2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研究
22、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3、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4、浅谈小学德育教育
25、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
26、战前日本小学的德育教育--以美浓传教团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27、小学体育与德育教学结合问题思考
28、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
29、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30、对小学语文教材德育内容的反思--以《语文教学论》为例
3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32、道德认知模式下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再思考
33、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34、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35、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36、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37、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38、浅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39、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德育渗透探微
40、小学德育对小学生竞选行为的作用研究
41、有效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42、论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
43、浅谈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44、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45、浅析当前小学德育工作
46、浅谈慕课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47、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48、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49、谈小学德育教学
50、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51、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52、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54、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党组织的作用分析
55、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导师育人途径的探索
56、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与应对
57、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分析
58、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59、让小学蒙语文课堂洒满德育阳光之实践策略
60、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61、小学多媒体德育教学的利与弊
62、对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径的探索
6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64、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65、关于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66、浅谈农村小学德育中的养成教育
67、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
68、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69、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70、浅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教育
71、小学班主任应细抓德育教育
72、对小学德育有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73、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方法探究
74、关于提高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的方法实践
75、浅谈新时期如何贴近和加强小学的德育工作
76、素质教育视域下小学德育的开展
77、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78、谈小学的德育建设
79、也谈小学德育教育
80、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
81、谈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82、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探析
83、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
84、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85、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86、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
87、寻找德育衔接的独有校本课程资源--以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杨仙逸小学为例
88、雷锋精神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深化--以本溪市迎宾小学实践活动为例
89、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90、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渗透分析
91、小学中年级德育教育的相关思考
92、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谈
93、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小学英语德育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94、小学语文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95、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德育体会
96、让德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97、小议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
98、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9、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00、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试析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论文摘要: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当前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探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论文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问题;措施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等方式,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德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形势的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突出表现在:
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德育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职业道德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不到位。因此,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项紧迫任务,将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成败。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讲,首先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认真探索德育改革实践,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要重视中小学德育的科学研究,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的评估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具体到学校来说,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党员教师要在德育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二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主要是解决德育运行中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和在什么条件管的问题。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学校德育组织系统应包括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教导处、政教处、保卫科、年级组、班级等,此组织系统既要有德育决策指挥层,又要有德育的具体执行层。三要遵循以下原则:即统一目标原则;德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与整个学校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统一指挥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分层管理原则;职、责、权一致的原则,以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原则等等。四要严格要求,要抓“细”,抓“实”,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从事,从小事做起,通过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立精神和自治自理能力。五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教育功能。
总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管理者来说,特别是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努力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有用之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要.建议您上"大方广网"<公益网>,收获会很大.
德育体系建构探究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工作。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会在德育上探索出新的方法,开辟出新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德育体系建构探究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从德育体系的构建;强化自身素质,探寻德育新途径;丰富德育活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注意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德育工作是塑学生心灵的工作,必须讲究针对性、实效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 德育工作;体系建构;探索途径;育人环境
目前,有不少学生患有“德育不良症”。在家里凌驾于家长之上,在学校常与教师发生摩擦,给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而,如何教会他们生活、如何指导他们做人、如何培养他们成才,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都知道,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必须讲究针对性、实效性和艺术性。德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学生实际,广泛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现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如何育人进行积极探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并付诸实施。
一、德育体系的构建
学校要在全体教师畅所欲言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做好整体规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计划,并实行年级推进,分类指导,分类承包。做到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互相促进,开拓新思路,追求高境界,群策群力,整体构建好学校德育体系。学校要完善科学的目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对班级管理工作拟定出量化评价标准,做到条目具体,容易操作,通过建立学生德育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要实施目标化管理,对差生的帮带工作要责任到人。
每个教师都能用课间和休息时间,深入自己的包教对象之中,进行辅导、谈心,使差生感到老师的关怀。爱心是照在学生心灵上的一缕阳光,是差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主动进取的动力源泉。学校要积极启动“爱心工程”,要实行“以爱动其心,以严利其行”的教育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好思想教育。同时,要构建德育的社会化体系。对学生的德育,不单纯是学校的工作,它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同派出所、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结成共建单位,并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沟通,建立完善的班主任家访制度、学生家长座谈会制度,共同探讨教育方法,齐抓共管,力争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自身素质,探寻德育新途径
开展德育,教师要先受教育。学校针对教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理论困惑,要确定研究专题,组织学习讨论,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认清形势要求,自觉调整实践行为,并经常深入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建立起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投入,坚持激励原则,化解心理障碍。
实践告诉我们:差生,更需要温暖和鼓励。自觉遵循激励教育和尊重性原则、信任性原则,对差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不仅使一些差生转变了对社会、对人生、对前途的偏颇的看法,而且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了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必须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方法,讲求创新,这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正面引导、先进示范的方法,这是从中学生要强心盛、模仿性强的特点出发的。
三、丰富德育活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为了把德育搞好,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在内容上力图贴近学生实际,在形式上做到生动活泼,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例如,制定《学生一日常规》《文明公约》的规章,加强规范指导;举办“提倡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学生征文比赛;参观附近的各类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参加建校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等。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在全校形成了比、学、帮、超的育人氛围,使“真、善、美”的`种子悄悄扎根进学生们的心田。
四、注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其方式和方法,不能轻易损伤学生的“面子”。实际上,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进取心、荣誉感强,他们总是想被老师赞扬和同学认同。班主任如不摸清情况对症下药,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前进的勇气或产生逆反心理,加大学生与自己的心理距离。
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偏见、偏心是影响和制约班主任与学生心理距离的一个重要因素,班主任应自觉地加以注意并努力克服。班主任在整个管理活动过程中,尤其是执行班规班约进行奖惩时,一定要公正,不能偏心,优生、差生、干部要一视同仁。
最后,班主任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欠佳或表现差的学生,更要充满爱心和信心,要和他们交朋友,解除他们对班主任的戒心,建立师生情谊,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以心换心,这样才能设身处地体会学生的情感,促使自己站在学生的位置重新观察自己,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促进班主任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使班主任制定的措施更具号召力和说明力,从而保证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工作。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会在德育上探索出新的方法,开辟出新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张莹霞.对中学生德育教育先行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5(03).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民教师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概括。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专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规范的策略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更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百年之计根于 教育,教育之计植于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符合 现代教育的知识结构。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中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用一定的理论和要求,使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职业的认识,达到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师资队伍,也才能有力地促进教育 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要想正确有效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淤坚定的主导性。必须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紧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流道德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坚持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于鲜明的时代性。 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与时俱进,要努力抓住当前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突出的紧迫问题,如胡锦涛同志于2006 年3 月4 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盂强烈的针对性。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入相关的重大内容。如高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往往还同时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 这样的特点,要求在普通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防范和纠正学术研究中的一系列不正之风和学术腐败等;榆高度的自律性。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除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外,更有超乎一般人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对于客观分析以及正确看待道德教育的意义也往往更为深刻。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宜的引导,可以促成教师主动地更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的道德问题,以自觉自律的精神,去内化和升华自己的品质,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教师。 2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于中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淤敬业。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教师所被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于研究创造。积极发挥高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 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严肃认真,力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莘莘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盂关心爱护学生。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 中国儒家传统观点,也是 历史源流悠远而切实有效的民族文化精髓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中职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榆社会生活的细节。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高度自律性,决定了这些优良品质在社会生活点点滴滴中的体现和光辉,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接物待人,谙熟知识和胸怀大度等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2 试论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两个建设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导性文件的文本分析出发,探寻两者的不同之处,结果显示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性质、价值标准、基本要求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差异;中国;美国 一、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颁布实施,规范主要从6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第一部分,爱国守法。首先从公民角度和政治方面规定教师爱国拥党,遵纪守法,保护国家荣誉,以教育方针为指南,实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部分,敬业爱生。这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职体现。教师要崇尚教育事业,并为此投入全部时间精力,强化自身专业素养,能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教育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建设一流的高等学府。第三部分,教书育人。 这是对教师“教”的明确具体的概念界定。教师的教学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第四部分,严谨治学。学士水准是标识教授的尺度之一。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第五部分,服务社会。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第六部分,为人师表。从教师自身言行修养提出要求。教师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教导学生,引导学生[1]。 二、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46年6次修订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规范内容简要,由阐明规范目标,改进、实行的前言部分和规范具体纲要组成。“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规范印发的目的所在。规范要求“教师包括行政人员竭力获得社会各方支持与帮助,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实施教育行为,对学生负责[2]”。这也是修改规范的标准。对学生和本专业的责任是规范具体纲要强调的重点。“对学生的责任”即是对“学生的义务”,主要包括学生理性自由、学生身心健康、公平对待学生、保护学生信息等[3]。学生理性自由指教师尽力帮助学生获得有益学生成长的书籍、思想、活动许可。学生身心健康指教育者创造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包括硬性设施和软性的文化氛围。 公平对待学生指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公正地阻碍任一学生参与课程、损害或给予学生不合理利益;保护学生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学生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学生信息。规范的专业原则部分有申请专业资格、招聘教育工作者、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保护同事信息等。申请专业资格指申请专业职位时出具真实客观证明、经历,不得做虚假表述;招聘教育工作者指对职位申请者做真实客观的陈述和说明;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指禁止接受有碍职业精神或行为的馈赠、恩惠;保护同事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同事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同事信息。 三、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分析 1.性质。 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性不同,中国名称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美国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国高校教师规范内容延续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部分内容,即两者差异性小,趋同性大,前者难以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占规范条目量20%的“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宽泛、随意,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基本职业规范并无不同。规范中体现高校教师专业性的其他条目不够全面、不透彻[4]。综上,中国高校教师仅需遵守一般道德准则即可,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区分性不大。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对高校教师德行的最高要求,体现高校教师伦理的深层发展[5]。 2.价值取向。 (1)价值追求方面[5]。 中国专业伦理标准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理想的道德境界是成就如孔子般的圣贤、宗师。规范语言表述上通常使用四字、对称性的句子,这种恢宏、宽泛的字眼折射出对高校教师的理想化、规格化要求。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源于美国传统的务实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从点滴教育教学实践中考核教师的行为,细化、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能让教师有的放矢,而不是一个高远的道德标杆,无从落实[6]。 (2)在师生观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重教师还是重学生一直是教育家们探讨的主题,现代教学中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重前者,这也是中国教育中师尊生仆在教师规范中的体现。美国教育崇尚学生至上,教师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3)几元性、层次性、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元性、单层性、意识形态化,美国则是多元性、多层性、去意识形态化。中国教师承担着诸多使命,如学生政治倾向、思想意识、专业学习,这样的多功能、混合性反而不是纯粹的高等教育专业性。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要求教师从本身专业立场出发,以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启发学生个人意识和人生观的形成。 (4)情理方面,中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存在情理不同的本位标准,私德和公德的不同原则,效法经验和遵从法则的不同范式。 中国教师习惯于效法模范、先贤,往往在社会推选出模范后,全体效法,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而在不同地区、学校、教师间存在天然差异,因而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美国教师惯于理性分析,在公共规则下修订运行教师从业规范。这样的方式易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便于运行及结果考核。 3.中美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1)对学生。 中国强调教师对学生德育和热爱。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行自古就是教师最根本与最基础的任务,是教师专业性本质体现。“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7]“教书育人”要求高校教师自身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同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美国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崇尚对学生平等、启发。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引导其自主学习知识。遵循教学多样化的原则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任何探索真知的想法、行为应予以支持帮助。 (2)对学术。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良知。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这些规范细则囊括空洞的精神追求及约束自身不犯错误的警示。美国要求教师自身价值追求与理念中就对学术怀有忠诚和进取心。教师的全部精神追求应是专注学术以提升自身学识和传授给学生,教师保持对学术的忠贞和探索。 (3)对社会。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服务社会。教师培养社会年轻一代成为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职体现,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样过于强调社会责任造成教师对教学与学术的懈怠[8]。美国社会更关注教师对社会的公益心和对科普做出的贡献。高校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行为应是代表个人表达出对研究、学术的有益言论,这种言论能促进公众对学术自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2011. [2]王丽佳.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历史演进探析――兼谈师德规范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63. [3]United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fice of the White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EB/OL]. [4]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13-14. [5]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6] on Professional Ethics[EB/OL]. [7]傅维利,朱宁波.试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8]王毓.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猜你喜欢: 1.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论文范文 2.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优秀例文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论文范文 4.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参考 5. 教师的职业道德论文1500字
关于师德建设的论文3000字
重视师德的教育和培养,强调将师德的教育和培养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之中、每一个岗位之上、每一个个体身上,并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师德建设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
一、让师德“落地”
道德重要的不在于认识和判断,而在于实践。因此,我们强调,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文本走向实践,让师德可见、可做、可学、可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师德在教师层面做细了,在幼儿园管理中就能实现“道法自然”。为此,我们将师德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将师德规范分解为对待工作之道、与家长相处之道、与幼儿相处之道、与同伴相处之道、与社会相处之道的细则,通过具体规范和实例,让师德融入教师的工作细节,浸润于教师的保教行为之中。
1.让师德可见。
师德不是抽象的,不是处于高端的理想状态,而是可以看见的。我们以爱和责任为师德核心,将爱和责任可视化。如对孩子的爱体现在一日生活中对于孩子生活护理的细致到位。具体表现为帮助或引导孩子的“十二无”:孩子脸上无鼻涕痕迹、嘴角无吃饭(点心)的痕迹、无不梳的头发、无露出的肚脐、无穿脏衣、无穿反衣、无内衣袖不拉、无扣错钮扣、无穿尿湿裤、无穿反裤、无穿反鞋、无鞋带散开。每天由总值班人员和保健教师例行检查,帮助教师养成细致照顾孩子生活和积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及习惯。
2.让师德可做。
师德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我们提出:“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容易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容易。”据此,我们要求教师把知道的事、明白的事、简单的事做好。在我们看来,师德的每项内容都有对应的行为和事件。如,关于保护幼儿的安全,我们明确规定发生危险时每个人的职责、具体要做的事情以及具体的站位。通过一次次的消防和防暴演习,每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明白了职责不是仅仅写在纸上的。同时通过业务学习、书面考试、实践考核,教师牢记了自己的职责,形成了自觉反应,从而将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
3.让师德可学。
我们努力让教师感受到,师德标兵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师德榜样就在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学习的师德榜样。我们不求做高、大、全的完人,只求做有闪光点的凡人。我园每学期都表彰师德标兵,经常举行“我身边的师德模范”演讲活动,每学期都举行一次向他人学习的活动。我们还经常引导教职员工在同事身上找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然后归类分析这些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安排不同的专场学习活动。如:我园有一位老教师照顾孩子午睡的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哪些孩子容易出汗,睡觉前要脱几件衣服;哪些孩子容易着凉,要将其被角掖实;哪些孩子喜欢蹬被子,要帮助其盖严被子等,心里都清清楚楚,所以她班里的孩子出勤率高,家长满意度极高。我们就组织大家一起观摩那位老师是如何在孩子午睡时进行生活护理的,并请她给大家做专题讲座。在我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师德标兵,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和被他人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4.让师德可评
。师德不是只在评选先进和申报职称时才进行评价的。我们注重建立常态化的评价机制,人人掌握标准、人人参与评价,人人被评价、事事可评价、时时可评价。幼儿园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不仅本岗位的教师清楚,其他教师也都很清楚。每个人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评价他人。我们每天由总值班人员巡视幼儿园各岗位、各环节工作情况,然后和教职员工一起评价;我们每学期都通过询问幼儿、家长问卷、电话访谈、小型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对于班级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医生、园长等的看法和评价。我们主动请幼儿、家长、教师代表及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等多方参与,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多主体的评价。我们力求让执行者和检查者清楚每项工作的规范,努力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如:为照顾好食物过敏幼儿,我们要求厨房工作人员、本班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医生、总值班人员等都熟悉这些幼儿,不仅要记住名字,还要记住是哪一个班级的幼儿,他们分别对那一种食物过敏。园里通过面查和书面检查了解此项工作的到位情况;同时,通过记录和问卷、询问等方式了解是否完全满足了每一个食物过敏孩子的个别化需要,并将此结果告知家长,让家长也成为师德的评价者。
二、让师德“生根”
师德建设不能仅满足于教职员工的“知其然”,还要努力让教职员工“知其所以然”。我们很重视师德学习的累积效应,既注重借鉴各国的师德规范,也注重学习历史上的师德典范,更注重学习当代的先进模范人物,并强调达到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从纵横、远近、他人和自己等多个角度帮助教职员工理解和认同师德建设的意义、内容。通过全方位学习,教职员工有关师德建设的视野、心态和参与的主动性等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教师从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师德规范产生了认同感,从而使师德规范的执行变成了一种内心的自主选择。
1.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们首先强调教师是一个公民,是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公职人员,所以,我们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之中。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让教师认识到师德建设是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是对公民的基本义务要求,然后在充分考虑教师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对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我们努力引导教师从公民的角度自觉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理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协调人际利害关系的基本的社会规范,理解法律是依赖公共权力的强制保证,而道德则是自觉行为。
2.聆听专家讲座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介绍。
我们经常邀请专家、模范人物来园指导,让教师与专家及模范人物零距离互动,让教师感受和领悟师德榜样的精神,从而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各个行业的模范人物一定是本行业中的道德楷模。我们不但邀请幼儿园特级教师,还邀请中学、小学特级教师及其他行业的劳模和著名的科学家来园讲座,我们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央视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的专题节目,让教师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遇到困难和坎坷时的表现,怎么处理集体和个人、事业和家庭、学习和发展的关系等。这些活动使教师获得了新鲜的、生动的、可学习的师德建设经验,教师感受到模范人物是可信、可敬的,从而产生向模范人物学习的动机和信心。
3.研读有关师德建设的名著。
多年来,我们一直要求教师每个暑假读一本名家著作,每个寒假读一篇教育名家的文章,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阅读。每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所有名家都认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同时认识到人类社会在充分肯定教师崇高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道德品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种学习提高了教师对当代世界和中国建设师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也深化了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
三、让师德“枝繁叶茂”
在师德建设上,我们强调以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为基本追求,让教师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使师德建设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追求,鼓励教师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实现自身精神人格的提升。
1.关照教师的体验。
我园的每一项师德规范都建立在教师充分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比如:带操服装的规范--不穿裙装、短衣和低腰裤等,就是教师在观摩带操活动后形成的。教师们发现,如果带操时教师穿裙装、短衣、低腰裤等是很不方便也很不雅观的,于是他们一致认为,在幼儿园园纪园规中要增加带操服装的规范要求。
2.关照教师的困惑。
我们的共识是,规范不是用来“整”教师的,而是用来提升工作质量的。所以,每当教师在工作中产生困惑,如,与幼儿家长、同事或相关人员发生矛盾时,我们不是去指责,而是与教师共同面对,共同分析原因,共同找出改进的方法。我们认为,很多时候教师的困惑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如,教师不知道如何做好家长工作,于是,我们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制定了做好家长工作的细则,逐一规范教师如何家访、如何与家长交流等日常家园共育工作,这对教师有效开展家长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3.关照教师的自尊。
教师都具有积极向上的动机需要,管理者要注意保护和不断激发这种动机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照教师的自尊。比如:每学期作家长问卷调查,目的不是要给教师的工作分出高下,而是帮助教师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以及对于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地去反思和调整工作。因此,我们采取让教师自己阅读家长问卷,然后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对于工作中存在较大问题的教师,我们也是与教师单独交流,共同分析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这样既发挥了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作用,又保护了教师的尊严并激发出教师不断向上的积极性。
4.关照不同层次教师的要求。
我们注重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需求,体现出师德规范的结构性特点以及不同的作用。对新教师强调规范性--让师德规范发挥约束作用,对中年教师强调示范性--让师德规范发挥指导作用,对老教师强调榜样性--让师德规范发挥激励作用。
在师德建设中注重将师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管理及教师的日常保教工作之中,注重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强调在实践中将师德规范转化为师德行为。我们不断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润式的、持续性的、良性互动式的师德建设境界,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道德建设中来。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