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地质地貌研究论文题目

地质地貌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地质地貌研究论文题目

建筑工程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建筑工程技术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一) 1、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 措施 2、拟建建筑物地质差异较大时的地基处理措施 3、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 方法 4、结构设计中基础梁的设计处理方法 5、砌体结构房屋产生裂缝的处理措施 6、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的研究 7、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8、工程项目施工的组织研究 9、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 10、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研究 11、建筑物三缝合一的处理方法研究 12、解决屋面渗漏问题的方法 13、论建筑与人 文化 的协调统一 14、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 15、底层商场的设计处理方法 16、电梯轿箱基础与框架独立柱基的设计处理方法研究 17、深基础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18、框架结构中楼梯与框架梁柱的连接方法研究 19、提高普通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措施 20、保证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二) 1 浅谈企业从事工程总承包面临的问题 2 试述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索赔的艺术 3 关于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的初探 4 浅谈施工方案与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关系 5 试论建筑工程监理应如何确保施工安全 6 论述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造价控制与管理 7 浅析如何搞好工程建设监理工作 8 试述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9 浅谈工程项目主要成本管理与控制 10 试述工程管理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和品质管理 11 关于做好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的控制 12 浅谈网络计划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3 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 14 论述工程成本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15 论述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中的造价控制 16 论述可行性研究在建设中的作用 17 浅析工程项目投资管理 18 试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19 浅谈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成本控制 20 浅谈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变更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浅谈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 2. 发包人如何做好工程合同管理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防范分析 4. 我国工程监理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讨论 5. 关于施工企业实施低成本的战略讨论 6. 浅谈大型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7. 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8. 施工企业如何应对清单环境下的成本管理 9. 浅论如何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10. 信息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11. 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预测与控制 12. 浅谈工程索赔对减少工程经营风险的作用 13. 浅谈如何有效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 14. 浅谈施工阶段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15. PDCA循环管理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1. 2017年工程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2. 大专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题目 3.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4.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毕业论文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我想这篇一定会跟您思路的。真正的论文还得自己写,网上也不会有免费现成的,但是我们可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命名:旅游资源开发有双面(观点)旅游资源开发(话题)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把潜在的旅游资源改造成旅游吸引物,并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将旅游资源本身开发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还需要为其提供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其他条件,如交通、住宿、饮食、休息、购物等.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必然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兴建以及人员的培训和接待管理机构的设立.以下是学术堂准备的旅游资源开发论文题目,供你参考借鉴.1、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3、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4、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5、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6、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7、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8、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9、基于价值需求的历史风貌建筑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10、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经营评价体系研究11、沙漠旅游资源评价及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研究12、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13、新疆维吾尔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4、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15、大同市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

喇嘛山地质地貌研究论文

钱学溥

1954至2004年,在这漫长的50年间,我曾多次有幸在贾福海先生指导下进行工作。下面叙述的是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断。

1.黄河规划委员会

1953年,在黄河流域,地质部工程地质处组建有两个工程地质队。贾福海先生任黄河中游工程地质队队长,姜达权先生任黄河中下游工程地质队队长。1953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姜达权先生的帐下。姜达权先生要我熟悉、整理三门峡、盐锅峡等坝址的地质资料;要我针对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编绘一张黄河流域大地构造图。

1954年3月,我被调到黄河规划委员会地质组,组长是冯景兰教授和贾福海先生。我很高兴来到这个地质组,因为冯景兰是在清华大学教我们普通地质学的教授,他曾夸奖过我的块状图画得好;而贾福海先生是一位我所敬仰的先辈。

3月初,黄河规划委员会组织考察团,赴黄河流域考察。考察团的规格很高,由水利部副部长带队,国务院开的介绍信。考察团包括苏联专家组12名专家,我国水利、地质等方面的权威人士,以及其他翻译、工作人员等,共有40多人。冯景兰教授、贾福海先生和我,可以说参加了全部的野外考察活动。在野外,经常受到冯景兰教授和贾福海先生的指点,4个月下来,受益匪浅。野外工作十分紧张辛苦,但也遇到不少趣闻逸事,下面略述一二。

野外考察从黄河上游刘家峡一直到黄河河口,当时道路不好,大部分是砂石路和土路。乘坐的汽车,清一色都是战争遗留下来的美国军用卡车,浩浩荡荡有10多辆。其中,苏联和我国专家乘小吉普,一般工作人员乘中吉普,军用10轮大卡车上装的是大家的行李和考察团的杂物。

考察团几乎每天都是早上出发,傍晚留宿到一处新的地点。当时,在我国西北一些偏僻的地区,经济十分落后。4月的一天傍晚,车队风尘扑扑地来到一个小村庄。刚一进村,就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许多村民迎候在那里。他们对汽车很感兴趣,大家叽叽喳喳,东看看西摸摸。一位老人,手里柱着拐杖,摸着我们的汽车,自言自语地说:“火车?……汽车?……噢!……是飞机”。

第二天早上,还是有不少村民围在汽车旁边,考察团员们上了车,汽车已经启动了,忽然有人大喊停车,司机下了车,看到两个年轻人从车底下爬了出来。司机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破口大骂。年轻人委屈地解释说:“我们想看看你们汽车里有没有牛”。司机感到莫名其妙,年轻人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没有牛,你们的汽车咋会跑;没有牛,你们的汽车咋也要喝水;没有牛,你们的汽车上坡咋也要喘气”。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司机一时语塞。事后得知:这是当地政府为了宣传“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特意组织当地群众来参观参观汽车。

5月份,考察团来到了贾福海先生工作过的黄河中游。由于黄河干流喇嘛湾、万家寨、龙口几处坝址不通公路,考察团只得自内蒙托克托上船,在船上沿黄河考察这几处坝址。峡谷中的黄河水流湍急,船只能下行不能上行,并且十分危险。使用的木船都是一次性的,船体很大,平底,做工十分粗糙简陋。4根又长又粗的木棍,砍一砍就权当了划水桨。当地胜产煤炭,木船装满煤炭,沿河而下,到了郑州,木船也就寿终正寝,按劈柴的价钱卖掉了。

那天早上,考察团分别上了两只木船,每只木船的后面都拖着一只小木船,以备急用。水利部副部长、苏联专家、包括冯景兰教授和贾福海先生在内的中国权威人士,都坐在第一只木船上。一路上天气晴朗,工作顺利。船舱里堆放着刚从北京送过来的面包、烧鸡和红葡萄酒。大家有说有笑,大口地吃着喝着,欣赏着黄河峡谷两岸仲春特有的风光。船行驶在峡谷里,速度很快,到了下午,已经进入了山西省河曲县境内。正当大家庆幸一天工作即将顺利结束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的一只木船冲上了暗礁,停在了黄河急流水面的中间。看到眼前的情况,我们第二只木船赶紧停靠在了岸边。

当时没有任何通讯工具,在没有人烟的峡谷里,只能企盼奇迹的出现。但是,约摸过了一个小时,那只停在暗礁上的大船仍然是纹丝不动。人们开始焦虑了,船工们说,船老大说不定有办法。船老大是个消瘦的老汉,年近花甲,沉默寡言,一个人一直坐在岸边的崖底下。听到船工的建议,考察团的有关领导赶紧把烧鸡和葡萄酒送到老汉的面前,但是老汉却是不吃不喝,仍然紧锁着双眉,一口一口地抽着他的旱烟袋。大家在无望的煎熬中一分一秒地度过时光,又过了个把小时,天色开始暗了下来。老汉忽然站了起来,他一个人上了小船,要大家把小船拉向上游,大概拉了有500米,他让人把绳索解开。老汉在船上奋力地划着双桨,只见那小船像脱缰的烈马一样,冲向那只搁浅的木船,远远地只听到“砰”地一响,奇迹发生了:大船和小船同时旋转了一个角度,一同奔向了下游。大家被眼前发生的奇迹惊呆了,过了两三秒钟,才有人呼叫了起来。站在我身边的一位水利技术员,在欢呼跳跃中,不幸嘴里的假牙掉了出来,当即被脚下黄河的激流冲走了。但是看起来,他却毫不介意,仍然张着没有门牙的大嘴,欢呼跳跃着。

6月份来到了三门峡,中外专家异口同声地赞赏三门峡优异的条件。作为坝址基础的闪长玢岩坚固稳定;坝址地形较为开阔,适合安排溢流道、电厂、排沙孔等建筑;大坝位于黄河的下游,对防洪、灌溉都十分有利等等。大家一致认为,在黄河46个梯级当中,第一个应当修建的就是三门峡。

6月底,回到了北京,开始编写《黄河流域规划报告》。我们地质组在一间大的办公室里,冯景兰教授的办公桌靠近窗户,贾福海先生和我的办公桌面对面。我的任务是编写黄河支流水库的工程地质条件。在报告的章节、坝址水库的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贾福海先生经常给予我耐心细致的帮助。

2.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

1955年10月,在结束新安江水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填图工作以后,我和任福弘、李正清等人,被调往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当时,经过长征的马志卿同志担任总队的副队长,贾福海先生担任总队的副队长兼主任工程师。报到以后,贾福海主任工程师要我担任坝址工程地质队的第一地质队长,全面负责坝址的工程地质填图和钻探编录、压水试验等工作,负责初步设计阶段坝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

实际上,任福弘有填图的经验,他负责的坝址工程地质填图不需要我指点,只是他们过黄河,有时需要我签个字。因为那时三门峡没有电,黄河两岸之间只有一条钢丝绳,钢丝绳上吊着一个大的木箱,靠着6个工人奋力绞动一个大的绞盘,慢慢地把木箱和木箱里的人员、钻具等送到黄河的对岸。当时,我和填图的地质人员一同住在大坝坝址岸边的帐篷里。早上起来,一同到结了冰的黄河水边,舀起冰冷的河水漱口。早饭以后,他们去填图,我的任务主要就是到坝址附近看看,熟悉坝址附近的地层、地貌,观察作为坝址基础闪长玢岩风化、构造破碎带发育的情况,为编写报告打下基础。

在钻探编录、压水试验方面,有陈祺江把关,他是坝址工程地质队的第二地质队长,工作认真细致,不需要我操心。只是有一天,他向我反映说:不知为什么,当地下水位位于试段之间时,计算的单位吸水量往往有相当大的误差。我仔细分析了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提供的压水试验规程,发现当地下水位位于试段之间时,规程规定的计算压力值的计算公式有误。根据静水压力的原理,我推导出一个正确计算压力值的计算公式。后来那个公式刊登在了1957年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刊物上。

地面填图和钻探压水试验工作结束以后,总队要求我们7天提交坝址的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我从实验室借来了两台手摇计算机,有关的地质人员集中在一间大的办公室里,明确了任务和分工。8点钟上班,有的人编绘平面图,有的人编绘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我负责主编文字报告。手摇计算机用来计算、核对各种数据和参数。办公室里除了手摇计算机沙沙的声音以外,十分安静。经过7天紧张有序的工作,我们提交了报告。

提交了报告以后,部水文局调我去长江三峡工作。临行前夕,总队马志卿队长和贾福海主任工程师找我谈话。马队长肯定我按期完成了任务,但是批评我没有安排大家加班加点,没有秉烛夜战,没有形成一个大会战的气氛。贾福海先生没有批评我,只是勉励我今后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仍要努力工作。

第二天我和孙素贞两个人,收拾好自己简单的行李和杂物,中午赶到了会兴镇,乘火车午夜到达了郑州,住了一宿,第三天回到了北京。

1979年夏天,我去西安开会回来,特意在会兴镇下了火车,坐汽车来到三门峡大坝。电厂的工作人员十分客气,带我参观了大坝、电厂和十分壮观的黄河溢流道。依照我的要求,他们还带我参观了坝址下游开采奥陶系岩溶地下水的管井。离开的时候,我特意在坝前的水库里,畅游了1小时。没有想到,与当时奔腾混浊的黄河迥然不同,那开阔的库水十分深邃、恬静和清澈。仰游在水面上,望着蓝天、大坝,不禁浮想联翩,回想起1955到1956年,在贾福海先生领导下,在三门峡从事勘察工作时的情景。

3.勘探西张水源地

1958年春天,部水文局张更生局长要我负责组建山西水文地质队。我拿上一张地质部开的介绍信,率领侯立臣、唐炽昌、胡长和等7名技术骨干,来到太原山西省地质局,组建了水文地质队。按照山西省领导的意见,我们首先奔赴晋东南缺水的石灰岩山区——平顺县,开展了工作。

1964年初,地质部下达给山西省地质局一项重点任务——在太原北郊寻找确定一处特大型水源地,要求当年提交勘探报告,提交A2级地下水可开采量15万m3/d。部水文局沈树荣工程师亲自来到太原,晋见了山西省地质局申梦华局长,传达了部水文局贾福海总工程师的意见——要求钱学溥亲自确定这个水源地的位置并编制这个水源地的勘探设计。

我要求地质局安排一辆苏联嘎斯69吉普车,在太原的北郊和东、西山跑了一个星期,确定有奥陶系岩溶水补给的汾河冲积扇作为勘探的对象,定名为西张水源地。编写的勘探设计,通过了济南设计评审会议的审查。为了完成这项重点项目,在勘探地区,架设了高压线和变压器,买来了3台仿苏的YKC-20型大口径冲击钻钻机和大流量的水泵。施工结果,十分理想。抽水试验,单井出水量都在4000m3/d以上,地质局组织了各地质队的技术负责,到现场进行了参观。1964年11月份提交了勘探报告。当月,部水文局贾福海总工程师率领水文局孙鸿冰、沈树荣工程师以及北京水文地质队宾德智等几位专家,来到太原验收评审这项重点勘探项目。以贾总为首的专家组,肯定了我推导的“消除井损计算渗透系数的公式”(日后,该公式纳入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国家标准、专著和水文地质手册,并获得了地质矿产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个勘探报告,评审通过A2级地下水可开采量16万m3/d。经过几年的开采,该水源地的实际开采量达到了18万m3/d。

4.《太行山石灰岩山区的饮用地下水源》

1965年大旱,山西太行山石灰岩山区用水十分困难,有个村庄的村民甚至需要走一天半的山路,下山到河北省境内,才能背回一桶水。7月份,山西省组织山区找水工作队,指定我任技术队长。

当时我对石灰岩山区寻找饮用地下水源,心中无底。于是结合工作,在盂县、阳泉、平定、昔阳、和顺、左权6个县市,步行约1000km,调查了200多个现有的和失败的水井,总结当地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井有12种水文地质类型。工作之余,我撰写了一篇名为《太行山石灰岩山区的饮用地下水源》的论文,寄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星期以后,编辑部寄来的竟是贾福海总工程师写的评审意见。贾福海总工程师不仅对该论文的文字进行了详细的审阅,并且要求每一种类型,附一幅独立的剖面图和图例(原稿为了节省篇幅,12种类型的剖面图集中在了一起,只有一组共用的图例)。我按贾福海总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了修改,该论文刊登在了1966年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上。

5.天桥黄河水下岩溶大泉

1959年,宣化地质学校承担晋西北广大石灰岩地区的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提交的报告指出奥陶系的泉水流量不大,观测到的最大的泉水流量只有。我认为这个结论值得怀疑,因为晋西北出露有近万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地表没有河流,在黄河河谷,应该有流量很大的岩溶泉水或是水下的岩溶泉水出露。从地质图上可以看到,保德以下出露的是石炭二叠系碎屑岩地层,那么,保德以上的一段黄河河谷,就应该是奥陶系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带。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基本瘫痪了,我考虑可以“理论找矿”,当然也可以“理论找水”。1967年6月26日,我只身来到了偏僻的保德县,当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背起挎包,在黄河河谷里沿着岸边向上游走去。经过铁匠铺村,边走边看走了七八千米,见到黄河河道中有一个岩石小岛,两岸岩层翘起,说明发育有断层构造。附近黄河东岸黄石崖沟有约300L/s的岩溶地下水出露。访问当地的群众,他们说,这一段黄河冬天不结冰。这种河水不结冰的现象,说明有大量的岩溶地下水在河水水面以下汇入黄河。当晚回到保德县招待所,虽然晚饭每人只卖给3 两稠粥(土称和则饭),但是找到了晋西北近万平方公里石灰岩地下水的排泄带,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1979年,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室主任阎锡屿工程师的邀请,撰写并发表了《山西省岩溶泉水》一文。文章中,根据当地的一个小居民点——天桥村,把上述岩溶泉水命名为“天桥泉”。参考补给区石灰岩的出露面积、降水量等因素,推断该水下泉水的总流量约有10m3/s。

1982年,我们山西水文地质队在保德至河曲黄河河谷,施工大口径水文地质普查钻,不少钻孔的自流水量都在10000m3/d以上。我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贾福海总工程师。贾总十分高兴,那年秋天,他率领了一个强大的岩溶专家代表团——包括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辛奎德主任委员、岩溶研究所袁道先所长、水文地质研究所卢耀如研究员等知名专家学者,到现场进行了考察。

贾总的老家就在山西省原平县大牛镇。那次考察,从太原坐火车出发,在原平县转乘汽车,经过大牛镇来到河曲县。一路上,贾总很是高兴。记得考察团一行人等,来到河曲县招待所,县政府领导知道原平县大牛镇是贾总的老家,在吃饭的时候,特意请来了一位来自原平县的女服务员,为贾总介绍家乡的情况。贾总听到亲切的乡音,不禁喜形于色。另外,我还记得,那次晚餐我坐在贾总的左边,晚饭快结束的时候,贾总对我说,文化大革命以前,他曾提名要我随他应邀去国外工作,但是山西地质局强调工作需要,没有如愿。这虽然只是一件多年以前的憾事,但是当时听起来,仍然是勃然心动,感悟到受到贾总厚爱的欣喜。

这处泉水被贾总为首的专家组肯定以后,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80至90年代,天桥泉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为拟建中的保德电厂、府谷电厂、河曲电厂,沿天桥泉的排泄带,圈定勘探了3 处特大型的水源地。其中,钻孔的最大自流水量达到了创纪录的56000m3/d。1987年,上游龙羊峡水库蓄水,黄河河道基本干枯,实测这一段岩溶地下水的总排泄量为,这是后话。

6.《中国蓄水构造类型》

1980年,科学出版社邀请我撰写一本反映我国蓄水构造类型的科技书籍。在对编写大纲的讨论过程中,得到了陈梦熊、张宗祜、胡海涛、方鸿慈、哈承佑、刘光亚、崔光中、秦毅苏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为了充分反映我国多姿多彩的蓄水构造类型,我走遍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查阅和搜集了1000多份区域和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查方面的资料。1990年,出版了《中国蓄水构造类型》一书。该书共有64万字,书中论述了蓄水构造的概念、控制因素、中国蓄水构造类型划分的原则等,并将我国蓄水构造划分为4类25型。书中精选了396个实例、413幅水文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主要的蓄水构造,也包含了像辽宁海底岩溶大泉、藏北高原冻土区地下水、西沙群岛珊瑚砂潜水等许多珍贵的勘查资料。该书阐述了各种蓄水构造的形成、可开采水量和一般规律。

记得1980年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我担任着山西水文地质队总工程师的职务。山西水文地质队是个大队,职工最多达到1100人,开动千米钻机18台,每年提交各种勘查和科研报告10多份。另外,我还担任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水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大大小小18个职务。因此,只能断断续续每次抽出几天、十几天工作间隙,去各省市踏勘和搜集资料。1984年调回北京,任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副总工程师。当时家住京西鲁谷,经常是每天晚上7点到家,7点半开始整理图件和撰写文稿,午夜1点半睡觉。

1987年5月,我把完成的书稿送到了科学出版社。没有想到,责任编辑说,按照新的规定,书稿必须经过专家的评审。我一没有经费,二没有时间,这可难坏了我。我当即想到的就是求助于水文地质界的第一把交椅、科学院资深院士贾福海先生。

当天,我带着厚厚的3大本书稿,来到了贾福海先生的住所,那天贾福海先生不在。我敲门,门内一位老妇人问:“谁呀?”我说:“我姓钱。”“你是钱学溥吧?”门开了。我第一次见到贾夫人,一位慈祥的老妇人。我惊讶地问,您怎么知道我叫钱学溥。贾夫人平静地答道:“贾总曾经念叨过你。”

过了两个星期,我带上了两瓶酒,又来到了贾福海先生的住所。贾福海先生亲自给我写了评审意见。至于那两瓶酒,贾先生执意不肯收下,我也只有尊敬不如从命了。贾先生对《中国蓄水构造类型》一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该书阐述的蓄水构造概念明确,控制因素分析正确,类型划分详尽。精选的396个实例、413幅水文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该书既包括了基岩山区的蓄水构造,也包括了松散岩层的蓄水构造,在我国还是首次。他认为这本书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反映了我国的水文地质情况,是一个创举。

多年以前,地质部水文局张更生局长曾经说过,钱学溥是个“书呆子”。写到这里,扪心自问,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书呆子”——贾福海院士当时已经是73 岁的高龄了,又担任地矿部高级咨询中心的顾问,工作十分繁忙,我怎么能够要求贾福海院士亲自审阅那几十万字的书稿呢。

7.《三门峡地质勘察史》

2004年3月,收到了贾福海先生要我参加编写《三门峡地质勘察史》的来信。见到信封上贾先生那极富个性、苍劲的毛笔字,感到十分亲切。50年来,不管什么大小场合,贾先生都叫我“小钱”,但是这次信封上写的却是“钱学溥先生”。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感到了岁月无情的流逝,我仿佛依稀地见到了一位深深陷入怀旧思绪的耄耋老者。

回想起来,做人本应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贾老给予我的实在是“涌泉之恩”,我还给贾老的却是“滴水相报”。原本商定当年10月20日,在北京西峰寺召开第一次《三门峡地质勘察史》编委会议,能够再次见到已是90岁高龄的贾老,当然是件期盼已久的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0月3日传来了贾老突然逝世的噩耗。呜呼哀哉!上天实在是有失公道,对我来说,衷心向贾老先生道一声谢意的机会,也变成了泡影。对贾老先生愧疚的心情,只能久久地埋藏在心底。

2004年12月于北京

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拓展资料: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现存寺庙四十余处。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里,东西最宽外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厅观使人振奋。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林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滩。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树木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沿有100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数亩。还有一株“鹅耳枥”,是我国少见的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二等保护植物。 普陀山流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处。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丽。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的翠屏,耸立在成都平原西南,遥望弯曲柔美的山体轮廓,犹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于是人们很早便称它为“峨眉”。纵横200余公里的峨眉山,与“亚洲脊梁”昆仑山的支脉邛峡山相连。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组成,一般游人所到,主要是奇峰攒聚、名胜荟萃的大峨山,这就是今日人们通常所说的“峨眉山”。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峨眉山原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东汉之初,山间便有了第一座以药农舍宅为寺庙的“初殿”。后来历经晋、唐、宋续建和明、清两代发展,连绵百里的山峦,先后兴建佛寺200多处,僧众达数千人。随着佛教兴盛和道教的衰微与绝迹,峨眉山遂成为以“菩萨信仰”为中心的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寺院内的佛教徒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山上山下气温悬殊较大,从山下到山顶气温相差约15°C。这种自然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景区内生长着5000多种植物,数目远远超过了欧洲大陆的所有植物种属。其中被誉为“花中西施”的杜鹃花就有29个品种。还有古老的观赏树种“中国鸽子树”--珙桐;景区内野生动物达2300余种,象枯叶蝶、小熊猫、蜂鹰、牛羚、白娴鸟等,尤其山林中顽皮的猴群,常常向游人乞食或嬉戏,惹人注目。1981年,当英、美、法、德、日等十个国家的学者组成的英国国际树木学会专家团,在峨眉山考察后,以植物学家汤姆.塞蒂为团长的专家们异口同声地赞美:峨眉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家公园,是难得的植物宝库和世界植物爱好者的乐园。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山势的不同,加上古木参天,流泉飞瀑,以及阴、晴、风、雨、云、雾、霜、雪的喧染,使峨眉山的景色更加清幽,风景独秀。九华山寺宇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 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於海内外。 九华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阳县城西南,方圆约百公里,号称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时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华山群峰争峙,却玲珑秀丽。佛教兴起迟於洛阳白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外,应归功於诗仙李白和高僧金乔觉。李白应邀游山,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触景生情,诗赞“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引来了历代文人雅士,於是“九华名遂闻於天下”。

地质地貌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 成因演化论 、 结构控制论 和 相互作用论 ,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 方法 ,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 范文 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

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工程地质勘探

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技术应用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 经验 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库区工程地质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深加大,流速减缓,近坝一带水似静水体,形成一个广阔的人工湖,这就会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质环境生产影响,产生库区渗漏、浸没、淤积、坍岸及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不是孤立、偶然发生的,它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必然联系,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工程活动对这里自然地质条件影响的结果,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运用的地质条件就是工程地质条件,它主要是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物理地质现象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条件及对策

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有:流域内应有丰富的固体物质,并能源源不断地补给泥石流;要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流域中上游应有由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式补给的充沛水源。防治泥石流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兼设工程 措施 。可采用如下的防范措施:预防:在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调整地表径流,加固岸堤;拦截:在中游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排导: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设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等措施。

斜坡滑动

斜坡滑动形成的条件:原有斜坡结构被破坏、斜坡外部荷载超过其承受能力等。斜坡滑动的防治措施:排水、消坡、抗滑桩、抗滑挡土墙、预应力钢索锚固措施、灌浆法、砂井砂桩加固法、焙烧发等。

斜坡崩塌

斜坡崩塌发生条件和发育因素:山坡坡度55-75度、表面凹凸不平;岩石性质和节理程度:软硬岩石互层组成;地质构造:岩层产状、构造作用。斜坡崩塌的治理措施:爆破或打楔、灌浆、调整地表水流、铺砌覆盖、坡面喷浆等等。

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诱发的地震,水库地震发生的条件有:地质条件、激发条件,其中激发条件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水库诱发地震以3级左右为主。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是广乐省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级。矿山诱发地震震级在~级,一般震级较小,震源较浅。水库地震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可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条件的破坏、采用有效方法预测水库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级别、做好预防水库地震应急预案等。(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则是在各种地质环境中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关联和制约,地质环境对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制约,可以由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也可以由于某些地质条件的欠佳而提高工程造价;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可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使其产生程度不同、范围不一的变化。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根据具体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预见到其二者相互制约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并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二:论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式

杭州西郊群山环抱西湖,水光潋滟、山色葱郁,北、东一片广阔平原。杭州山水有湖光山色之盛,山、石、洞、泉之美,地貌类型多样。北东向延伸并向南西扬起的西湖复向斜构造,使杭州地势自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总体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湖的西、西南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区,外围北、东、南侧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麓沟谷两个小区。平原区分为西湖及北侧菬溪流域的湖沼冲积平原小区和东南侧钱江流域的冲海积平原小区。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溶洞、坍塌等)野外识别、调查、测绘,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通过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收集,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 报告 。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工程地质实践 教学方法 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去翻越它,研究它,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 传说 ,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工程地质学更是如此,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熟视无睹,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观察。野外实习时,对欲让学生观察的现象,老师一般都作了预习,心中有数。切实而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老师可通过提示、点拨要观察内容。善于观察是指把看到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其本质上的成因联系。实习时老师可给学生示范,抓住两至三个现象深入剖析,学生便可举一反三,掌握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任何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层实测剖面和独立填图阶段训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工作前,需按掌图、记录、定点、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等任务分工,对最后成果的整理分析也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上各小组的成员都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图件的绘制,杜绝单打独斗。

工程地质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工程地质论文

2.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3.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分析

4.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5. 采矿论文范文

6. 采矿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浅谈土木工程地质野外实习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勘察和评价工程建筑场地的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预测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选择最佳的场地位置;提出克服不良地质作用的工程措施;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因此,工程地质学是每一个土木工程人员所应掌握的课程。 在工程地质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了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两部分内容。基础地质包括岩石和土的成因类型、地质特征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基本类型及特征、地史及地质图的基本知识;水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基础地质是解决好工程地质问题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工程地质包括常见的各种地质灾害;地下洞室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工程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地基工程常见的工程质问题等。这些知识要彻底掌握,必须作好野外实习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得到的知识,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这无疑于纸上谈兵。而要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野外地质实习。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很多是概念化的,或者说是标准化的东西。比如断层,在课本上是理想化的模型,断层面是一个平面,上下盘的移动方向在图上有标识,岩性差别也很明显,因此在课本上很容易识别。然而在野外,断层规模相差很大。小的断层在手标本上可以识别,而大的断层延伸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断层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地震与活动性断层有关,隧道中大多数坍方、涌水均与断层有关。野外实际的断层不是课本上的模型,如何识别规模较大的断层呢?这就要野外实践知识。首先从地貌上识别,断层通过地区通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现象,如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湖、断层泉等。其次岩层分布情况,往往断层会造成部分地层的重复或缺失现象。第三可观察断层伴生现象,如擦痕、阶步、摩擦镜面、牵引现象等。再比如说岩石,室内实习时见到的手标本均是比较标准的样本,而野外的岩石千差万别,形态各异。 虽然在课本上也能学到这些,但必须通过野外现场观察,亲手触摸、亲身体会才能记忆深刻,也就能够举一反三,遇到类似情况知道是什么,没有现场的体会根本就不知道野外的地质现象是什么样子,更不用说到野外进行识别。通过野外实习,不但巩固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学到很多野外实践知识,这将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wunengweili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我想这篇一定会跟您思路的。真正的论文还得自己写,网上也不会有免费现成的,但是我们可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地貌研究论文

我和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国涛期刊网写的。感觉这里写的不错,文笔挺好的。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桂林旅游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原因:(1)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2)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石钟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石灰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贯通。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灵川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地下河所在。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不过,穿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于是无水的洞穴给石灰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在峰丛石山区亦常有穿洞发育,如广东怀集燕岩,广西靖西穿岩等,即为公路利用穿行.【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四川地形地貌论文现在要吗,我现在就有,。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论文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放射性碳同位素测试的发展,钾-氩法及铀系测年法的应用,古地磁研究的进展,及全球深海沉积及氧同位素的分析等,使得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取得了飞跃进展。

关于第四纪冰期,海平面变化的旋回和大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反馈机制的研究逐渐明朗化。第四纪冰期的天文理论———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经过 60 余年多次反复验证,逐步得到公认。1947 年库伦堡所发明的活塞岩心取样方法在海洋调查上成功地得到应用。同年,尤里创立了氧同位素方法的理论基础。这两方面的科学进展,对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尤里成功地从海底碳酸钙堆积物中揭示 n(18O)/ n(16O)与古气温的关系。与此同时,瑞典海洋调查船阿尔巴特罗斯号(Albatross)取得大量的长 10m 以上的深海岩心。伊米利亚尼(Cesare Emiliani)从中获得 8 个深海岩心,其分析结果曾以 《更新世气温》的名称于 1955 年发表。此文的发表被称为第四纪研究的里程碑。伊米利亚尼根据加勒比海底和赤道大西洋海底岩心的氧同位素分析,揭示出近 300ka 中曾发生过 7 次冰期旋回; 而且从氧的同位素所表示的气温曲线与米兰科维奇的辐射曲线相吻合,海底沉积物首次支持了冰期的天文理论。

由于海底沉积物同位素变化的研究成果,使彭克等权威性 4 次冰期理论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从海底沉积物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古气温曲线、冰量曲线以及中国大陆上黄土剖面的综合研究,证实更新世每一次冰期循环为时约为100ka,第四纪约发生过20 次左右寒冷气候旋回。

1957 年,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gram,DSDP)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深海钻探布局从大西洋开始,经太平洋扩大到印度洋及南极海区。1968 年,作为 DSDP 工具的钻探船“格洛玛·挑战者号”下水,它获得的钻孔岩心,为研究洋底扩张的速度、大陆边缘的垂直运动、新生代大洋沉积物提供了大量证据。1975 年,深海钻探计划扩大到国际性阶段。这个阶段的计划集中于 3 个课题: 大洋壳的演化,洋陆边缘的构造和起源,大洋的古环境。

在深海钻探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在陆地上进行了冰心的古气候研究。从 20 世纪 50年代末开始,美国、法国、前苏联等国家的一些科学家在北极、南极和一些高山地区进行冰心的古气候研究,获得了很好的古环境记录,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气候事件,如 D-O 循环,大大地推动了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我国的冰心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另外,在古气候记录研究方面也得到扩展,如石笋、树木年轮、玛尔湖沉积等研究很好地高精度地揭示了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可分两方面进行: 第一,从气候指标来进行研究,恢复古气候往往必须根据气候指标,如孢粉分析、树木年轮、海底深钻岩心、大陆沉积剖面以及冰流岩心等; 第二,系统研究,即研究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反馈关系,这也是近一二十年形成的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尽管米兰科维奇理论在解释第四纪万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具有说服力,但对于数十年、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规律性还需深入研究。因此还需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系统之间的多种可能反馈机制研究中寻求答案。

地貌研究也从定性描述转入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与数学、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结合越来越多,研究内容更为扩大和深入。借助于相邻学科如河流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冰川动力学、风沙动力学等理论,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过程和演变过程,在河流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推动了全球地貌格局形成的研究。物理探测和遥感技术为地貌研究提供了纵深的宏观资料。在这一阶段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分支学科相继形成。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正日益广泛地被用来解决各种生产实践问题。

在进行水文及工程地质勘察时,不同类型的地形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在空间上分布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水库坝址和库区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河谷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坝址宜选在峡谷和第四纪堆积物较少的地段,库区则宜座落在宽谷地段等等。

在进行地质测量和找矿时,地形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的资料,能够作为分析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重要依据,其中对砂矿、石油和盐类矿产的找寻和勘测最为重要。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分和岩相资料,能够提供找寻和评价地下水、工程建筑原料和工程地基的依据。第四纪堆积物的含水性,是与其粒度密切相关的。砂砾石层是含水层,粘土和亚粘土则是隔水层;为细粒物质所充填的角砾或砾石堆积物是一种稳定的地基,而含有机质的淤泥层,则需要采取措施才能进行工程建筑等等。

在地质调查和找矿方面,也应考虑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资料。例如,对残积物的分析研究,可以用来推断被覆盖的基岩情况,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可以帮助确定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情况。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可以表现在新地质构造、地形、第四纪堆积物和现代外力地质作用等方面,这些表现能够为矿产找寻和勘探,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提供理论基础。

新构造运动,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例如,冰积物基本上是不透水的;风成的黄土比其它成因类型的黄土具有更大的湿陷性;砂矿的成因类型,与其所赖以存在的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是一致的等等。

为正确地评价水文及工程地质环境,找寻矿产和确定矿产的成因类型,还需要研究地形形态、第四纪堆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对一些长远的水文及工程地质措施而言,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地形,第四纪堆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地震,是断裂运动的一种伴生现象。断裂活动性的确定,需要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资料。为预测地震,需要研究新断裂运动。研究新断裂运动,需要同时研究与新断裂运动伴生的其它各种新构造运动。研究新构造运动,就必需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地形和第四纪地质现象上的各种表现。

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乃是必须的。

土壤的形成与第四纪气候、地形、堆积物、水文和植物群落直接相关。所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也可为土壤学提供理论依据。

人类的出现、演化和生活的环境,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古人类学的研究,不能脱离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在研究人类现代生活环境方面,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尤为重要。

现代动物和植物群,是第四纪动物群和植物群的直接延续。为了有效地从历史的观点去研究现代生物,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巨大关注。例如,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南极、格林兰、高山地区(包括我国天山和喜马拉雅高山地区)的冰川的融解,海面的变化,干旱和沙漠的发展等等,已经直接波及人类的环境。为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不进行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是不可设想的。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学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不限于上述,它是非常广泛的。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作这方面的研究。

1. 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

第四纪(Quaternary)是地球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 2. 60Ma 以来的历史。如果把地球的历史缩短为365 天的话,那么第四纪即开始于除夕之夜的 19 点(图 1-1)。在地球演化的历史上,第四纪虽然时间短暂,但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在这个时期,人类得到快速进化,成为地球上迄今最为高等和最为智慧的动物,而且还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如气候变迁、海平面波动、植被更替、火山喷发、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等,这些事件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纪这一名称曾在 2004 年出版的国际地层表中被取消了,但在 2008 年新出版的国际地层表中又恢复其名称,还是把它作为新生代中一个纪来处理。

图 1-1 地球历史的划分(按 365 天计算)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中一个环境很不稳定的时期,地球表层的环境发生过巨大的变化,有些地区的面貌与现今大相径庭,如中国东部的渤海、黄海、东海等在第四纪的某些时期完全出露海面,是一片陆地景观,而有些时期,海岸线可深入到北京,上海是一片汪洋; 在某些时期,华北和西北地区为亚热带气候,曾有象群的分布,而有些时期,气候却非常的寒冷,在中国的东部山地可能有冰川发育,北美的大部地区被厚厚的冰川所覆盖,北欧也是一片冰原景观。第四纪地质学就要研究这些地质事件发生的背景、演变过程、驱动机制等,弄清这些地质事件发生的规律,以便预测地球表层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事件和环境变迁。

2. 地貌学的概念

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固体地球表面的形貌千姿百态,成因也各不相同。有海拔 8844. 43m 高的珠穆朗玛峰,也有位于海平面以下-11034m 深的马里纳亚海沟; 在陆地上,有高低起伏的崇山峻岭,也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在海底,有绵延 70000 多千米的巨大山脉(大洋中脊),也有呈孤立状的海山; 在中国,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也有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所以固体地球的表面是一幅由各种地貌镶嵌而成的美丽 “画卷”,同时也记录了固体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地貌学不仅要研究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各种地貌的分布规律和演变过程,研究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与各种动力的关系,以及地貌的未来发展。

图 1-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

按照现今的学科分类,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地质学的范畴,为地质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 而地貌学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尽管如此,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关系密切,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的性质(图1-2)。任何一种外力地质作用,在塑造地貌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第四纪地质学主要是从沉积物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的特性,如沉积物的形成和特点、构造运动、气候变迁、环境记录等,而地貌学是从地表形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的特性,如地形的高低、起伏、分布、演化等。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地貌的同时,也必须研究相关的第四纪沉积物,它们的研究成果互为补充,互为验证。

  • 索引序列
  • 地质地貌研究论文题目
  • 喇嘛山地质地貌研究论文
  • 地质地貌学论文
  • 地貌研究论文
  •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