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华为企业价值研究论文

华为企业价值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华为企业价值研究论文

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以客户为中心.还有一个公司核心价值观(艰苦奋斗,团队合作,成就客户,开放进取,自我批判.),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一个?

华为的企业文化 华为成立于1988年。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华为建立了良好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网络,市场覆盖全国,并延伸到香港、欧洲、中亚。公司现有员工3000余人,其中研究开发人员1200余人。在发展过程中,华为一直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发展民族通信产业,连续3年获得深圳市高科技企业综合排序第一,1995年获得中国电子百强第26名。1996年产值达26亿元,1997年已超过50亿元,到1999年已达到120亿元左右。 目前,华为在大容量数字交换机、商业网、智能网、用户接入网、SDH光传输、无线接入、图像多媒体通讯、宽带通讯、高频开关电源、监控工程、集成电路等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上,形成一系列突破,研制了众多拳头产品。1996年交换机产量达到250万线,1997年达400万线(含出口)。华为的无线通讯、智能网设备和SDH光传输系统正在大批量装备我国的通信网。华为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而且形成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因为华为人深知,文化资源生生不息,在企业物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靠文化资源,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获得发展。 一、民族文化、政治文化企业化 华为人认为,企业文化离不开民族文化与政治文化,中国的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华为把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来约束和发展企业高中层管理者,以高中层管理者的行为带动全体员工的进步。华为管理层在号召员工向雷锋、焦裕禄学习的同时,又奉行决不让“雷锋”吃亏的原则,坚持以物质文明巩固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来形成千百个“雷锋”成长且源远流长的政策。华为把实现先辈的繁荣梦想,民族的振兴希望,时代的革新精神,作为华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铸造华为人的品格。坚持宏伟抱负的牵引原则、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和艰苦奋斗的工作原则,使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 二、双重利益驱动 华为人坚持为祖国昌盛、为民族振兴、为家庭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双重利益驱动原则。这是因为,没有为国家的个人奉献精神,就会变成自私自利的小人。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决定了必须坚持集体奋斗不自私的人,才能结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同样,没有促成自己体面生活的物质欲望,没有以劳动来实现欲望的理想,就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进而滋生懒惰。因此,华为提倡欲望驱动,正派手段,使群体形成蓬勃向上、励精图治的风尚。 三、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团结协作、集体奋斗是华为企业文化之魂。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失败是集体的责任,不将成绩归于个人,也不把失败视为个人的责任,一切都由集体来共担,“官兵”一律同甘苦,除了工作上的差异外,华为人的高层领导不设专车,吃饭、看病一样排队,付同样的费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上下平等,不平等的部分已用工资形式体现了。华为无人享受特权,大家同甘共苦,人人平等,集体奋斗,任何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将个人努力融入集体奋斗之中。自强不息,荣辱与共,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华为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华为基本法” 从1996年初开始,公司开展了“华为基本法”的起草活动。“华为基本法”总结、提升了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确定华为二次创业的观念、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构筑公司未来发展的宏伟架构。华为人依照国际标准建设公司管理系统,不遗余力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内部管理,致力于制度创新,优化公司形象,极力拓展市场,建立具有华为特色的企业文化。 附录《华为公司基本法》摘要 核心价值观 追求 第一条 我们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员工 第二条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我们公司最大的财富。新生知识、新生人格、新生个性,坚持团队协作的集体奋斗和决不迁就有功但落后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技术 第三条 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系列,用我们卓越的技术和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 精神 第四条 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我们决不让雷锋们、焦裕禄们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利益 第五条 我们主张在顾客、员工和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并力图使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和合作者满意。 社会责任 第六条 我们以产业报国,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基本目标 顾客 第七条 我们的目标是以优异的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越的终生效能费用比和周到的服务满足顾客的最高需求。并以此赢得行业内普遍的赞誉和顾客长期的信赖,确立起稳固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本 第八条 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各具专长的自律的员工,是公司的人力资本。不断提高员工的精神境界和相互之间的协作技巧,以及不断提高员工独特且精湛的技能、专长与经验,是公司财务资本和其他资源增值的基础。 核心技术 第九条 我们的目标是在开放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发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通信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吸收世界各国的现代文明,吸收前人、同行和竞争对手的一切优点,依靠有组织的创新,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专长,持续且有步骤地开发出具有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利润 第十条 我们将按照我们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要求,设立每个时期的足够高的利润率和利润目标,而不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公司的成长 成长领域 第十一条 只有当我们看准了时机和有了新的构想,确信能够在该领域中对顾客做出与众不同的贡献时,才进入新的相关领域。 公司进入新的成长领域,应当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核心技术水平,有利于增强已有的市场地位,有利于共享和吸引更多的资源。顺应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市场变化的大趋势,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能使我们避免大的风险。 成长的牵引 第十二条 机会、技术、产品和人才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引力。这四种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多更大的机会。加大这四种力量的牵引力度,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并使之落实在公司的高层组织形态上,就会加快公司的成长。 成长速度 第十三条 我们追求在一定利润率水平上的成长的最大化。我们必须达到和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和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以增强企业的实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实现公司各种经营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成长管理 第十四条 我们不单纯追求规模上的扩展,而是要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因此,高层领导必须警惕长期高速增长有可能给公司组织造成的紧张、脆弱和隐藏的缺点,必须对成长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促进公司迅速成为一个大规模企业的同时,必须以更大的管理努力,促使公司更加灵活和更为有效。始终保持造势与务实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为快速成长做好财务上的规划,防止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陷入财务困境而使成长遭受挫折,财务战略对成长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战略、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 我们必须在人才、技术、组织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及时地做好规划、开发、储备和改革,使公司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华为的经营理念 华为作为一个中国的、非上市的、民营的、高科技的企业,只是一种“现象”,对于中国企业,其模仿与借鉴价值并不太大,但是隐含于华为现象成功背后的 企业管理 哲学与理念,则值得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思考。 华为公司任正非总裁的经营管理可归结为均衡的思想。自2001年起,在任正非 总结 的华为“十大管理要点”中,不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坚持均衡发展”一直放在第一条华为的经营理念华为的经营理念。可以讲,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均衡,均衡是其最高的企业管理哲学。任正非自称是一个有“灰度”的人,他认为,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度,是十分难掌握的,这就是领导与导师的水平。 在经营模式方面,华为的宏观 商业模式 是客户化导向,产品的发展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把为客户提供完善和及时的服务作为公司存在的唯一价值和理由;在管理模式方面,华为的微观商业模式就是流程化的组织建设,完成企业诸元素从端到端、高质、快捷、有效的管理;在内部核心价值观方面,相应地构建以高绩效为特征的 企业 文化 。正如任正非所言:“在这20年的痛苦磨难中,我们终于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它使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 同样不难看出,华为所提倡的企业管理哲学核心价值观,同样将内部价值导向(艰苦奋斗)与外部价值导向(客户)有机地和均衡地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看,这一模式将客户价值、企业效益、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高绩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一种有效的和谐,一种动态的均衡华为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 可以说,华为提出的宏观商业模式与微观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是经营管理动态均衡变成了有实践意义的“华为模式”。 华为公司在前期发展阶段,将企业管理哲学的重点定位于经营,对于一个还十分弱小的公司来讲,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公司要活下去,对以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讲,要成长壮大必须将企业的效益放在首位。1997 年以后,公司依据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转换了战略的重点,强化内部的管理,通过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上与一流企业接轨,通过管理的效率来促进经营效益的提高。 华为公司的分级机构 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的 报告 显示,华为超越阿尔卡特-朗讯和诺基亚—西门子,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商,09年赢得全世界首个商用的LTE网络——挪威4G移动网络合约更是震惊业界。 由美国权威商业媒体FastCompany日前评出了2010年最具创新力公司,华为紧随Facebook,Amazon(亚马逊),苹果和google(谷歌)之后位列第五。 2012年华为在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实践与绩效:华为员工人数在2010至2012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共拥有来自15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外籍员工人数接近3万。与2011年相比,2012年华为中国员工的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百分比降低了至,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正逐年上升,2012年从2010年的69%、2011年的72%增至73%。同时,2012年华为海外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地化比例达22%,全部管理岗位管理者本地化比例达29%。 根据IDC的数据,2012年七月华为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华为2011年在欧洲的营收为52亿欧元,到2017年它会在法雇佣总共13000名员工。 华为公司的研究开发 华为在德国、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日本、加拿大、土耳其、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杭州、重庆、武汉等地设立了16个研究所,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约70,000名(占公司总人数45%)。聚焦在ICT领域的关键技术、架构、标准等方向持续投入,致力于提供更宽、更智能、更高能效的零等待管道,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在未来5G通信,网络架构,计算和存储上持续创新,取得重要的创新成果,同时和来自工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的伙伴紧密合作,引领未来网络从研究到创新实施。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28个联合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成功。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4,168件,外国专利申请累计18,791件,国际PCT专利申请累计14,555件。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 华为将主流国际标准与产业紧密结合,与全球主流运营商密切合作,为做大ICT产业做出贡献。华为推动WRC-15为IMT新增至少500MHz全球频段,发布5G技术Vision白皮书;在SAE/PCC领域推动网络能力开放、Service Chaining等重要议题;领跑NFV标准,推动ICT融合标准生态环境;促进Carrier SDN产业孵化;推动更易互联互通、适当增强的IP/Internet领域安全原则;引领Flex- OTN标准,是100GE/400GE以太网标准的主要贡献者;在IEEE 启动和引领下一代WiFi标准的研究。截至2013年底,华为加入全球170多个行业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包括3GPP、IETF、IEEE、ITU、BBF、ETSI、TMF、WFA、CCSA、GSMA、OMA、ONF、INCITS、OpenStack和Open Daylight等,在任185个职位,其中在ETSI、CCSA、OMA、OASIS和WFA等组织担任董事会成员。2013年,华为向各标准组织提交提案累计超过5000件。 2013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30,672百万元,占收入的。近十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51,000百万元。 美国时间2016年11月17日凌晨0点45分,在3GPP RAN1 87次会议的5G短码方案讨论中,华为公司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最终战胜列强,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最终方案。华为的经营理念相关 文章 : 1. 华为企业文化 2. 华为成功的要素 3. 大洋百货企业文化经营理念 4. 简述华为成功的因素 5. 华为手机市场营销的相关论文

物流企业价值研究论文

1.交通行业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研究 [Admin|][2008年8月23日][3] 【摘要 (中文/英文)】 加强物流统计工作是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家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这是首次将物流统计工作提到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的高度。但是,作为物流统计基础的行业物流统计,却没有与其同步发展。目前,作为与现代物流业关联十分密切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交通行业尚没有开展现代物流统计调查,现行的交通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也不适应交通行业向现代物流业融合拓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研究并建立适应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的交通行业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为交通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引导交通行业现代物流的健康、持续发展。 [详情……] 2.青岛港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Admin|][2008年8月22日][6] 【摘要 (中文/英文)】 物流业在我国发展迅猛,许多传统的货物运输服务、代理等企业,在全新的现代物流理念带动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在世界经济的关联性大发展的趋势下,功能不断拓宽,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 [详情……] 3.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Admin|][2008年8月17日][44] 【摘要 (中文/英文)】 连锁零售业的发展与物流配送紧密相连,配送水平成为衡量一个连锁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标准,配送模式直接关系到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水平,选用何种配送模式对连锁零售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战略上的问题。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配送模式成为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介绍相关连锁与配送的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研究了美、德等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业发展现状,继而总结了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配送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详情……] 4.电子商务时代综合物流代理研究 [Admin|][2008年8月16日][25] 【摘要 (中文/英文)】 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网络化的趋势,决定了21世纪将是物流代理业蓬勃发展的世纪。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的特点。现代物流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已迅速地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各个领域,对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大了企业的销售范围,改变企业传统的销售方式以及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使得送货上门等物流服务成为必然,也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详情……] 5.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应用研究 [Admin|][2008年8月10日][14] 【摘要 (中文/英文)】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情况综合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从本质上讲是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也就是第三利润的源泉。可以认为物流成本的节约就是物流科学创造的新价值,这种新价值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所共享。降低客户企业的经营成本就是提高自身的经营业绩,这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的“双赢”战略。物流成本的控制直接关系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盈利,如何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正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从现代物流成本管理的观念出发,寻找物流成本管理及控制的方法。 [详情……] 物流管理系统 [Admin|][2008年6月10日][289] 基本信息设置主要用来完成物流企业内一些基本信息的编辑操作,其主要包括【部门资料设置】、【职务信息设置】、【公司资料设置】、【员工资料设置】、【客户资料设置】、【司机资料设置】和【车辆资料设置】。 [详情……] 7.物流网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Admin|][2008年3月21日][1580] 摘要 : 随着 Web 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发生了的变化。基于网络的物流管理系统也就产生了。现今, JSP 技术就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这篇论文研究了 JSP 技术和物流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 并对网站的两种模式 B/S 和 C/S 系统进行了探讨。以 JSWDK 作为网站的开发工具, SQL SRVER 作为后台数据库服务器,设计和实现了一个 物流网站系统 。论文介绍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系统的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重点叙述了三个模块,一是用户购物模块,二是用户留言簿模块,三是管理模块,分别完成用户购物,用户留言,信息管理等功能。 [详情……] 8.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Admin|][2008年3月12日][294] 在过去20年里,我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截止2003年9月,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3,735个,合同外金额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世界500强中除少部分公司因为我国限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在中国投资外,几乎都在华进行了投资,涉及制造领域以及多数服务领域,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和宁夏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市。这些外资公司及跨国公司增强了我国的生产制造技术,并使我国成为全球的"世界工厂"[1]。 [详情……] 9.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153] 摘要 近些年来,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准确计算与控制成为企业寻求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不仅需要准确掌握物流系统各子系统、各环节的具体成本来保证生产经营和客户服务的盈利率,而且需要掌握更详尽的物流成本信息来确定成本削减的环节并对整个物流流程进行重组,以提高企业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本文采用作业成本法力图准确地计算出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从而为物流管理和控制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据:开辟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第三源泉;为企业物流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为制定物流价格提供资料。 [详情……] 10.制造企业物流成本ABC计量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70] 摘要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至今难以核算,企业内部多数物流成本仍混在其他的费用中,不将此分离核算清楚,就不能看清物流成本全貌,也无法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管理。现在很多制造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结构认识模糊,国家也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和模型也没有将物流成本同其他成本中剥离出来,企业计量出来的物流成本就不准确,也无法为物流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也给制造企业改善物流作业带来很大的困难。 [详情……] 11.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119] 摘要 本文在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特性、物流系统的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理论问题的探讨,并结合目前国内企业在成本会计中对物流成本的处理方法,指出了我国企业现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现行物流成本管理的建议以及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观点。最后,通过实施问卷调查和具体的案例研究,对我国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活动中遇到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详情……] 12.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195] 摘要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己逐渐被企业界所重视,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也己成为现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分析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从而探讨有效控制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方法,有利于企业提高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 [详情……] 13.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96]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企业面对变化无常、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传统的、机械的采购、生产、物流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必须快速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生产加工周期、流通配送周期,全面降低企业作业链全过程的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过于强调通过产量的扩大来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通过采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 [详情……] 14.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88] 【中文摘要】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的以作业为基础对成本进行计算和管理的方法,自引入我国以来,受到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相关研究大部分是围绕制造企业进行的。由于物流企业增加了许多复杂的、多元的、混合的作业,使得物流企业的间接成本超过了直接成本,传统成本法己不能满足物流企业进行高水平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要求。论文从微观的、物流提供者的角度研究作业成本核算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并探索一种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 [详情……] 15.作业成本法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55]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以及我国成功加入WTO,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而成本管理正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和企业决策的关键要素与先决条件。作为我国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资金相对短缺,企业实力也相对薄弱,尤其是在现有的物流企业中,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和长远发展,企业就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成本核算体系,从而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详情……] 16.企业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130] 【中文摘要】 物流管理是当今企业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又是成功进行物流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重要作用已经为人们所知晓,如何控制物流成本,以尽可能小的投入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是企业物流部门以及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从理论上解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合理分配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详情……] 17.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Admin|][2008年3月9日][162] 【中文摘要】 当前物流成本控制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在我国物流发展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物流设施和技术、物流理论及物流产业政策,真正对物流成本管理控制的研究则极为有限。 [详情……] 18.物流信息化下的零售业新商业模式探索 [Admin|][2008年3月9日][99] 【中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革命将又一次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利用高速、互联、便宜的网络,信息化在全球范围的各种领域内得到空前的发展。商务信息无疑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工商界都在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除了少数的无形商品,大部分的有形商品需要物流的配合与支撑。信息的全球化给物流在全球范围内高效、快速的运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详情……] 19.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Admin|][2008年3月9日][53] 【中文摘要】 当前物流成本控制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在我国物流发展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物流设施和技术、物流理论及物流产业政策,真正对物流成本管理控制的研究则极为有限。当前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巨大障碍,它很大程度抵消了我国人力资源上的相对优势。物流要真正成为中国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必须要通过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把物流成本降下来。本文通过对物流成本的基本构成和国内外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经验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 [详情……] 20.作业成本法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研究 [Admin|][2008年3月9日][49]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以及我国成功加入WTO,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而成本管理正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和企业决策的关键要素与先决条件。作为我国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资金相对短缺,企业实力也相对薄弱,尤其是在现有的物流企业中,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和长远发展,企业就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成本核算体系,从而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详情……]

给你一些参考吧,指定青岛,这些资料比较少谢谢采纳

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从降低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等方面出发进行物流外包,聘请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现有物流资产、提高货物管理水平、组织材料回运、进行市场分销等。按照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在2004年底已经全面放开物流市场,国外实力雄厚的综合物流公司纷纷加速向我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抢占市场份额,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且在零售供应链的“快速反应”(Quick Reaction)压力下,导致了运送的频率增加和订单规模减小,这迫使供应商必须加大利用外包物流的力度,以分享服务的形式减少成本,这就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特点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使客户的价值最大化,提高客户满意度,这对以客户为驱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是很重要的。通过与客户之间建立起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满意的客户介绍和推荐,企业将会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获得更多的物流服务项目,与此同时也就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在制定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时,应对企业的客户群体进行分析,知道客户的特点,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与传统产业或服务企业的客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双重性 传统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一般是一维的,即一对一或者面对面地与单个客户交流,不涉及第三方的参与。但第三方物流企业则不同,它是为供应方和需求方提供物料运输、仓库存储、产品配送等各项物流服务是处于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连接纽带,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一项服务要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服务对象,也就是介于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第三者”。在供应链条上,是介于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第三者”,一方面要服务于供应商,另一方面还要服务于制造商或者是零售商,因此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双合同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基于合同基础上的客户,这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同时满足他们的需要,使顾客满意,提高自身客户的忠诚度。 2.单合同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一个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客户,但还面对一个即将建立合同的潜在客户。此时,企业一方面要满足这个现实客户,另一方面要考虑利用这个业务机会获得潜在客户的认同,使其成为现实客户。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客户(现实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不满意都可能导致双倍客户的流失。例如,对于轿车整车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一个客户是轿车制造商,另一个客户或潜在客户是轿车零售商,如果不能满足制造商的需要,将会失去零售商客户。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三角”客户关系,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变化性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数量相对较少且变化率大。传统企业的客户多是分散的个人而且数量较多,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是较大的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其客户数量相对集中且较少。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服务过程中,一旦不能满足其双重客户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客户间的彼此交流,将会失去网络上的其他客户。由于每个客户都有相关联的企业,于是通过客户信息的传递,第三方物流企业将会失去其他企业的忠诚,导致大量客户流失,可以用图2来表示这个过程。反之,将会以较大速率获得客户的忠诚。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特点,可以得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一个简单的框架图。如图3所示。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构成运营型CRM。实现企业服务自动化,存取与客户及网络客户有关的信息,包括客户所需的服务列表和客户及网络客户的基本信息(内部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这是物流企业整个CRM 系统的基础,包括生产商及其供应商基本档案、生产商与供应商合作情况,物流流向的跟踪记录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确保这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全面管理。 数据分析。在不同的数据子集和不同的抽象层上进行数据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存入客户数据库及网络客户数据库中,结合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前面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组合分析、潜在客户分析等等)产生统计结果,作出分析报告,为相关部门及整个系统运行提供集成的、面向主体的统一数据分析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决策,从而避免出现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 决策引擎。企业决策者作出适合客户的服务模式,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子模块,结合上面的分析结果,作出具体客户的服务模式或客户组合服务模式,客户服务模块是CRM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针对同一个客户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比如,由于货物在运输途中遇到意外的情况,货物可能延迟到达目的地,提前告诉客户做好准备,方便客户安排生产活动,从而体现好的客户关怀,并对物流服务反馈信息和客户抱怨情况等收集、整理和分析活动,从而做出合理的响应,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支持和改善所有与物流过程有关的人员的协同工作,争取尽可能早一点把货物送到目的地。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建议 (一)形成适合CRM实施的文化体系 调整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形成一个适合CRM实施的企业文化体系。大多数的物流企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样就需要企业上下各级人员首先要学习并运用这一理念,形成一种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需求的经营思路等企业文化特征,从而使全体员工树立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再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 (二)进行客户细分 传统的客户细分标准有:客户的规模、客户的地理位置等,但客户的价值是更适合以客户资源价值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客户关系管理的细分标准。根据客户价值可将企业的客户分为三类:第一类,重点客户,约占企业客户总量的5%,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其贡献的价值占企业总价值的百分比)为80% ;第二类,普通客户,约占企业客户总量的15%,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为l5% ;第三类,小客户,除以上两类客户以外的客户群体,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仅5%。物流企业可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三)正确理解客户资源 正确理解客户资源,就是要如何得到客户、留住客户以及如何最大化客户价值,从而进一步巩固客户群。国外的物流企业把客户作为一种策略性的资产来进行运营,十分注重对优质客户的培养和保持,因为赢得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大约是留住一个老客户的6~8倍,而且新客户的忠诚度低,难以接触和保持。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针对性地对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物流服务,是提升客户忠诚度的有效途径。由于不同客户的产品特性、采购策略、市场策略、客户服务政策等都不相同,因此无论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还是响应速度上的要求,都呈现出很强的个性化特征。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客户,为其量身定制地提供仓储、运输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存储、分拨、包装、加工、配送、结算、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物流服务,满足其个性化的物流需求。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对同一客户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的服务模式,因为CRM是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将客户而非中心服务放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中心位置。 (四)提高客户忠诚度 物流企业不仅要熟悉自己的客户,还应该了解客户的客户(即网络客户)及他们今后的发展目标。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客户的忠诚度,还可以挖掘潜在客户。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建立一套CRM 体系,为每个客户建立一套个性化档案,建立和维护好客户数据库,就能够针对每一个客户实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的忠诚度。比如一家仓储公司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纸箱重新包装一种普通消费者洗餐具用的洗洁精,以支持各种促销方案和各种等级的贸易要求。而且与银行业和电信业等其他行业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数量要少得多,这就使得这一方案的实行具有可行性。另外,努力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也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很重要的方面。 综上所述,客户是企业利润的源泉。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竞争的日益激烈,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树立“以客户为导向” 的经营理念,以“满足客户需求” 为前提来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并借助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合理利用客户资源,有效地对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在日益严峻的物流市场中生存并发展。

需要就加我吧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论文

一、绪论(一)问题提出在学术界,中外学者一直对融资治理效应问题高度关注,最早的研究追溯到MM定理。当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得出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没有相关关系。但是通过后来的假设,与这一结果截然相反。再后来,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放宽了假设条件,引入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破产成本等其他因素,进而也得到了一些新的理论。对企业来说,融资至关重要,融资合理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除此之外,也是增加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与策略。正因为如此,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多少,如何调整融资结构,对企业来说,是个难以回避的战略问题,同样也是作出融资决策必须考虑的问题。(二)相关概念界定1.负债结构本文中的负债结构,不仅包括总体负债比重,而且包括负债本身的期限结构和类型结构。笔者认为,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负债占总资本的比重,因此采取了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总负债结构水平。在负债的期限结构上,一般按时间来划分。在本文中,用期末一年以上的负债和负债总额的比例反映长期负债率,用流动负债和负债总额的比例反映短期负债率。在我国,企业的负债一般来自于向银行的借款即银行借款;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另外就是企业发行的债券,即应付债券。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较慢,债券融资在企业中的比例较小,因此,本文主要考察了前两类负债。2.企业价值及企业价值评估在实际中,企业价值有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之分。一般来说,由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和企业债券的市场价值组成市场价值。而内在价值则指企业真实的经济价值,是企业本身的价值。信息不对称,根据市场规律,企业市场价值总是在内在价值上下波动。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在充分考虑一个企业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依据目前及未来的盈利能力,对其整体资产的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由于评估时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因此又称为整体的资产评估。但是,评估过程并不是把各个单项资产的评估值累计相加,而是按一定的组织管理、科学抽象的逻辑关系,使企业形成一个抽象的有机组合体。随着技术的发展,评估方法也越来越多,当然,选用何种评估方法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企业价值有较大的差异。目前的评估方法中,代表性的有历史成本法、收益现值法、期权估价法和市场法。方法体系如图1所示。本文的企业价值衡量指标,选择了学术界常用的托宾Q。为了使其值更能真实地反映我国的上市公司情况,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一些方面的调整。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有两类: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又有两类:国有股和法人股。在2004年底,部分非流通股开始在一些条件下逐步转化为流通股,在转化过程中,非流通股的定价原则一般是以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来计算的,所以本文在计算托宾Q时也用每股净资产代替了非流通股的市价。为了计算方便,流通股的股票价格取每年最后交易日的价格。二、企业价值与融资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样本选择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07年的数据分析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这里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为了研究的严谨性,对数据进行了两方面的筛选:第一,排除了ST类和PT类公司。这些公司处于非正常状态,或者连续亏损,如果同时对它们研究,影响实证结论。第二,排除了上市不足两年的公司,因为刚上市公司的还没进入正常的经营轨道,有包装成分。(二)变量定义(见表1)由于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企业价值和不同的企业规模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企业成长机会也会影响企业价值,因此本文选取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机会作为控制变量,采用总资产对数来表示企业规模,用总资产的增长率来表示企业的成长机会。(三)研究假设假设1:企业价值先是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经过某一点后,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存在一个最优值。从权衡理论看出,负债融资具有利弊双重性。一方面,利息抵税效用:与股权融资相比,负债主要的优点是它可以给企业带来税收的优惠,即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相应减少了净利润,企业少缴税,费用流出减少,增加了企业价值;财务杠杆效用,债权人一般只要求企业定期内支付一定的利息,不会对经营成果分红,当企业利用负债融入的资金经营获取的利润远远多于需要支付的利息时,那么剩余的部分就归属于股东,提高了企业业绩,即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负债可以减少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随着外部股东的介入,经营管理者会发现,多了一个利益群体——股东,会引起利益冲突,但是负债的融资将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两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另一方面,若是资产负债率过高,会导致财务危机。还本付息的压力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经营不善时,盈利不抵付利息,容易发生财务危机;过度债权融资,需要支付过多的利息,便引起了利益冲突。另外,在资金的用途上,债权人、股权人二者存在分歧,股东偏好于高风险高收入项目,而债权人一般喜欢稳健的投资项目。因此,企业经营中的负债融资与企业价值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价值先是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经过某一点数值后,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存在一个最优值。假设2:企业的短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企业的长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一个负相关关系。短期借款是企业向自身以外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借入的1年期以内的借款。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资金市场和各种融资工具的发展,短期债务资金相对有更多的优点,如可转换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样更利于调整企业的资金结构。短期负债筹集的资金一方面可以弥补投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过度投资,更有利于企业的治理效应。长期负债,一般是指在时间上超过1年的借款,在一年内到期的借款一般归入短期借款。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相比,具有数额较大、偿还期限较长的特点。另外,长期借款相对于短期借款来说,由于其时间长、转化不灵活,很难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约束治理作用。比如:由于还款时间较长,企业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会首先考虑挪用长期借款而不是短期借款。由此在监督企业资金使用用途上,短期借款就比长期借款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因而提出:企业的短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企业的长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一个负相关关系。假设3:企业中的商业信用和企业价值有负相关关系,企业的银行借款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商业信用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从其本质上而言,商业信用是以双方诚实信用为前提的,彼此承诺对各自的义务负责。主观上要诚信,是指在交易活动中,双方在理念上要诚实、守信,除了彼此之间的真诚、公平交易外,没有其他的恶意和叵测之心;客观上要实现承诺,履行自己的合同、协议义务。从商业信用的定义来看,优点是: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即可形成,筹集得迅速、及时,比如企业正要支付一笔原材料账款,但是企业其他方面又急需要这笔资金,那么延期支付原材料款,便形成了一笔商业信用。它的缺点是:商业信用是在信用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没有特定的借款手续,如质押品等;其次是企业是真的资金周转不开,还是拿这笔信用款做其他用途也不清楚,最坏的打算是企业陷入困境,不履行责任,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因而商业信用对企业的治理效应表现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价值表现为负效应。银行借款,是指由企业根据借款合同从有关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所需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又称银行借款筹资。银行有专门的贷款部门,有专门的专业人才,为了降低坏账率,对于每笔贷款程序较为复杂。首先是贷款前的信用调查,调查贷款人是否有还债能力;其次是审核通过后签署一系列的合同协议,要提供抵押、质押、担保等等。另外,贷款后银行一般也有能力介入企业的治理当中。相对来说,银行借款政策更为谨慎,企业压力更大,从而也促进企业更有效合理地使用各种来源的资金。因而提出企业中的商业信用和企业价值有负相关关系,企业的银行借款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的假设。(四)研究模型参照回归分析研究的方法体系,本文对融资结构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分析时建立以下模型:模型1:检验负债总体水平与企业价值的关系。Q=α+β1Lev+β2SIZE+β3GROWTH+ε模型2:检验负债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①Q=α+β1SD+β2SIZE+β3GROWTH+εQ=α+β1LD+β2SIZE+β3GROWTH+ε模型3:检验负债类型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Q=α+β1BD+β2CD+β3SIZE+β4GROWTH+ε注明:以上公式中的α、β、ε分别为常数项、相关变量的系数和误差项。(五)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本文使用SPSS统计分析对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前述构建的模型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1.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

管理会计与企业价值创造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整理的管理会计与企业价值创造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粗放的竞争已很难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以现代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为此,财政部和国资委在国有企业大力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多次强调央企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并将管理会计列为今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会计相关制度建设,加快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

目前,管理会计在发展和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认知问题是影响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其次是管理会计的建设问题。如果认知正确,就可能加速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而为价值创造和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形成做出积极贡献;否则,若认知不到位,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阻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有鉴于此,笔者拟从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历史演进、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讨论管理会计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试图揭示管理会计发展的导源、基础等问题,更加清晰地勾勒出管理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功能和作用,最终推动管理会计效用价值的发挥。

一、管理会计:一种创造企业价值的信息系统

关于管理会计,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1983),他将管理会计定位于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情况的计量与考评。美国管理会计权威人士卡普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创造企业价值的系统(2007)。管理会计着眼于决策制定、方案落实、控制计划执行过程,是决策与战略实施的信息系统。两位专家的“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价值”含义是相同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所属的财务与管理会计委员会(1988)将管理会计解释为:在一个组织中,为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并履行相应的经济责任,管理当局用于计划、控制和评价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分析、解释和传输的过程。我国财政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通过对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国内外大多数教科书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财务方法、统计方法等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让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对整个企业及其各个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与评价,从而帮助企业领导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尽管国内外权威人士和机构对管理会计的描述有所差异,但各方就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在以下方面的定位是一致的:

(1)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价值创造是管理会计的使命。

(2)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关于信息能够创造价值,信息经济学中已有论断,本文意在进一步阐明管理会计通过怎样的方式,是如何创造企业价值的。

(3)决策支持、执行控制、评价激励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企业价值创造需要管理人员通过正确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来实现,这要求管理者了解生产、业务和管理流程,管理会计人员提供这些方面的相关信息,帮助经理们优化和改进作业及流程方式,达到正确决策、理解控制经营过程,实现价值的增值。

二、历史演进:影响管理会计的重要因素

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由此,笔者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成本计算与管理阶段、成本规划与控制阶段、经营管理与财务控制阶段、价值链管理与战略控制阶段。

(1)成本计算与管理阶段(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取代人力,大机器工厂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作坊,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这个阶段的资本家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经验进行经营管理,基于维护和扩大资本家利润的管理目标,形成了以准确计算产品成本为基础,进而控制和管理各项费用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

(2)成本计划与控制阶段(20世纪初一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企业会计突破了单一事后核算的格局,通过采取对经营过程实施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好地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一系列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应运而生’以确定定额为目的的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差别工资制和专业化的职能管理解决了生产经营的效率问题,从而会计核算主体从整个企业延伸至组织内部的责任单位,会计学科体系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3)经营管理与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50—80年代)。二战以后,国际国内竞争激烈,资本利润率下降,在这种新形势下,单纯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内部经营的合理化远远不能满足客观经济环境的要求,经济预测和决策工作受到重视,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等财务管理与控制方法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4)价值链与战略控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一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世界经济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企业的价值创造由依靠实物资产投资转变为依靠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经营管理和财务控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管理会计需要引进战略理念’通过对客户价值和股东价值动因的确认、计量和管理来实现价值创造。

从发展历程可见,管理会计是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管理需要表现为逐步的深化和拓宽。管理会计核算与控制的对象依次为成本、利润和战略性的企业价值。管理会计发展中的以下方面是其重要的相关因素:

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依赖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目标、创造企业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目标定位不同,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不同。也可以说,管理会计具有目标导向的属性。

二是组织结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用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通过对组织内部责任单位、业务流程以及作业活动的记录、计量、分析与控制协助实现价值增值。

三是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就价值的概念而言,尽管有多重表达形式(如经济增加值、资本报酬率、利润等),它们均以财务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价值创造的问题就是提高财务业绩水平的问题(于增彪,2004)。与传统财务管理不同的是,管理会计为价值创造提供方式与方法,这些方式和方法着眼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包括成本动因、利润动因以及行为动因等。管理会计致力于清晰地描述价值与动因的关系,是企业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整合工具。可以说’管理会计不仅衡量价值’而且以价值创造为中心。

三、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关于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一般将20世纪50年代之前称为传统管理会计阶段,将20世纪50年代以后称为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传统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着眼于既定决策方案的落实与经营计划的执行,具备以“会计控制”为核心的职能特征,通过对方案落实与计划执行的“控制”行为,达到促进和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自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成本按习性分类,区分组织投人的固定性资源和弹性资源,将利润的形成过程分为贡献创造和保本两个阶段,揭示了产品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进而形成对经营方案的决策支持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步人信息经济,管理会计信息发展到对内深化和对外扩展并重(余绪缨,1999),基于“信息经济学”和“代理理论”的引进,管理会计主要是围绕如何为企业“价值链”优化和价值增值提供相关信息而开展。管理会计的管控指标从滞后性的财务指标向前导性的指标转变,平衡记分卡、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等战略管理会计工具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发展轨迹描述为一个以管理会计实务为基础,基于组织管理目标,逐步构建和完善管理会计框架体系的过程。利润实现的方式是决定管理会计技术和方法的重要因素。从目标利润及其实现的角度看,在生产者市场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关键是提高劳动效率,标准成本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中,标准成本控制的要点包括:

一是在企业内部结构上按工作性质和责任主体划分组织单元,使管理控制对象明确;

二是为每个组织单元制定标准“日工作量”以明确计划目标;

三是对目标执行过程的核算与控制,在确保按计划执行的基础上提供管理决策支持信息;

四是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奖惩,借助激励手段,使管控到位,进而目标实现。其他管理会计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等)也具备如此特征。

从理论基础来看,管理会计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管理会计方法奠定了基础’经济学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为管理会计方法的形成与完善起着指导作用,管理控制理论、契约理论为管理会计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框架支持。具体来看,通过预算编制和分解手段,

管理会计将企业战略目标所界定的各种契约(资源)的功能与责任规定具体化。责任会计则把这些功能与责任进一步分解为特定代理人的可执行契约,形成履约机制,并通过业绩评价与奖惩确保履约效果(林万祥,2008)。

四、启示: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1.企业管理目标、组织架构以及内外部环境与管理会计方法具有共生互动性。管理会计密切依存于企业组织结构(责任单位)及其面临的环境’以企业管理目标为导向追根溯源,确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方法体系’由此,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应从确定经营目标和管理重点人手,在此基础上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控技术和方法,以有效应用完成目标实现,从而价值创造的终级任务。

2.基于系统控制理念规范管理会计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在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均体现了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管理会计参与组织决策的制定过程,主要工作是根据管理层的决策目标搜集、整理有效的资料信息,选择科学的方法计量分析决策方案,通过权衡利弊(成本与效益分析等)确定组织目标和最优方案;其次,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分解落实组织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核算与控制,记录计量目标执行的进度与结果;再次,将目标执行情况和结果进行分析与反馈,一方面作为业绩评价与考核的依据,另一方面,在对目标执行结果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为新的规划方案进行效果预测,为下一轮决策提供依据。

3.基于组织层级构建管理会计内容体系。目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实际应用的普及程度较低,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企业的实际操作之间衔接较弱是其应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按照企业是一个层级化和结构化的组织这一逻辑,可以将企业简化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进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层级化管理会计内容体系,包括公司高层的战略管控信息提供、公司中层的运营管控信息提供和基层单位的作业管控信息提供。这也符合美国哈佛大学安东尼教授对管理控制职能和边界的界定榆。

4.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与行为科学相结合,是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中应当重视的两个方面。新世纪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使企业的决策和管理问题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会计作为一个日益发展的信息系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会计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问题,经济利益驱动人的行为,进而影响会计管控的对象和结果。行为问题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应当是管理会计体系构成的重要内容。

摘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财务活动也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的。文章通过简要分析财务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企业价值 经济增加值 财务管理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产生未来的现金流入是其主要特征,将产生的现金流采用的.一定的折现方法折现到当现的价值,即为企业价值。之所以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因其与其它目标相比具有这几个方面的优点:考虑报酬取得的时间、考虑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等等。

一、财务战略:企业价值创造的定位

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为公司的股东创造最大化的财富,也是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可以用经济附加值EVA这个指标来衡量,EVA=(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提高资产的收益率或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可以增加经济附加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财务战略是指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部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财务战略可分为:扩张型、稳健型、防御型财务战略,不同的财务战略形成的资本结构就不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也就不同,最终产生经济增加值也不一样。

二、全面预算管理:企业价值创造的平台

预算管理是国内外大部分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全面预算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企业价值管理的平台,是因为这是一种管理成本最低的方式,同时也因为它还是一种协调各方利益最直接的管理模式,更因为它是一 种基于战略之下的业务管理机制,它与企业的价值管理高度融为一体。这种以人为本、责权利关系明确的管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以至最终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观点认为预算管理只是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中形成的最大数据和表格的组合,功能与传统的计划无异,现在较权威的观点认为,预算管理是将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决策目标与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优化并控制实施的内部计划活动和过程。它是一种以数量形式表现的计划,体现一定期间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指标及资源配置情况,它是经营决策的具体化,又是控制经营活动的依据。企业高层在作出决策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后,通常会通过预算管理其价值的实现过程,以对每项业务进行预算管理并使其结果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相符。

三、内控和风险管理:企业价值创造的保障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是一个过程,用于战略制定,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单位,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合理保证实现各类目标。控制活动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到执行,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分工、恰当的凭证和记录、对资产和记录的实物控制、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对整个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过程也必须实施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对其加以修正。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文化,是完善决策机制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业务流程中的控制点、监督方法、风险管理措施的明确,为企业防范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规风险提供了制度性约束,是企业减少和杜绝影响财务报告的不利事项,确保股东权益不受侵害,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性保障。

四、成本管理: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

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之一是实现成本领先,企业的产品成本,包括产品开发与设计过程的成本,也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还包括销售、消费过程的成本。成本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基础的成本信息为企业建立成本盈利模型,以识别有效产品、有效客户和有效竞争领域,从而使得对每一项业务的收益和成本的对比分析变得更加匹配、更加科学,也使得对企业整体的投资回报与加权资本成本的比较更具有价值,最终实现成本领先等竞争策略。要实现成本管理的这些目的,依靠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很难实现,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以及差异分析,成为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理想选择,它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按照成本动因区分增值和非增值作业,按照业务环节对所耗用资源与价值的分析,通过改进企业现行成本核算系统,确定不同作业环节和作业流程中的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流程改进、成本控制、业绩衡量、价值管理等提供基础性支持。

五、业绩评价:企业价值创造成果的衡量

企业价值管理的结果如何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企业战略和管理过程的重新审视。传统的业绩评价重点在财务方面,而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强调公司价值的增值程度,它既考虑短期财务结果,更注重长期竞争优势的培植。因此,战略业绩评价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使用以价值管理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目前世界上领先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大致上可以分三类:

(1)在传统财管指标基础上的评价体系,现多采用预算管理,

(2)以EVA为代表的评价体系,

(3)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业绩评价体系。这三个系统各有所长,如果能够取长补短,是完善企业业绩管理的最好结果。

在企业的薪酬体系中就采用EVA,通过该指标的动态观察,分析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在企业的日常业绩评价中采用平衡计分卡,且平衡计分卡中的财务指标主要采用EVA;而预算则强调以EVA为起点,实施业绩管理的过程化控制和企业业绩的整体控制。最终,建立起以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业绩控制平台,平衡企业财务、顾客、内部经营管理和学习与成长四方面因素的综合业绩管理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价值应包括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目前只能对经济价值作出估量,计算社会价值的研究方法有待深入,但这一目标无疑更具有科学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考虑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同时也兼顾其他相关方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是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经济增加值与企业价值管理研究

2.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研究述评

企业诚信价值研究论文

1,诚信-与企业发展-------------------------------------------------在我国古代的16两秤杆上刻有3颗星,分别叫做福、禄、寿。缺人一两谓缺福,短人二两谓短禄,宰人三两则要折寿。这种简单的外化警示,可以说是古人对诚信为本理念最质朴的诠释。“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在中国这个有着六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里,礼、义、仁、智、信历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文明如此昌炽的今天,我们本应将诚信操守发扬光大,然而无论是银广厦的黑幕,还是“蓝田神话”的破灭,一系列的大案要案,暴露出中国的经济生活正面临着诚信的危机,一些企业已走到信用崩溃的边缘。一、诚信危机的危害企业的诚信打破了市场竞争秩序的平衡,其结果不但使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整个市场也出现了萎靡的情况。白酒市场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前,白酒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厂家为了争得客户的订单,发展壮大销售队伍,不惜向商家承诺种种优厚条件:如巨额的广告支持、高额的返利、年底的“大红包”,一些财大气粗的厂家甚至以奥迪、凌志等高级轿车为奖品来引诱商家。于是在厂家所谓的“零风险经营”的承诺下,商家将大把大把的货款汇了出去。然而,接到商家的货款后一些厂家并不是马上派人去帮助商家做市场、建网络,而是一发货就万事大吉。配套的广告宣传迟迟到不了位,促销品不是数量太少,就是质量太差,当初承诺的送货车也只能是画饼充饥。更有甚者,见商家的市场刚有了起色,就背信弃义,另寻芳草。于是,商家为了减少损失,清货甩卖,企业的牌子砸了,市场就这样做死了,正因为此,白酒市场一年喝倒几个牌子的现象比比皆是。类似上述的例子不胜枚举,“市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竞争就是公平竞争。如果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比喻成“舟”,那市场就是“水”,载舟覆舟,根本在于信用。因此企业若失去了诚信,也就关闭了通往市场的大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商业运作已进入到一个微利的时代。不少企业哀叹:“企业难办,产品难销,生意难做,日子难过。”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树立自己的诚信形象二、诚信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温州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段时期的造假现象,主要集中在鞋类方面,那时曾有人把温州鞋称为“礼拜鞋”,意思是穿一个礼拜就坏了。温州货一度在全国上下成为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但这一现象并未持续很久,很多企业在迅速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之后,就转入了正规经营。纷纷在重塑形象、锻造品牌上狠下功夫。通过制度建设、行业监督、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温州已构建起了工商业诚信体系,并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如庄吉、高邦、银星等。凭借诚信的金字招牌,如今的温州基本摆脱了原来“草根”的一面,并迅速兴起了服装、鞋革、电器、打火机、制笔、阀门、纽扣等几大核心产业群。据报载,温州的12个老板仅凭签名就能向银行贷款两个亿。“一支金笔贷两个亿”,这足以说明社会对诚信企业的认可。1、诚信营销离不开规则现实生活中,诚信已演变成一种规则。坐火车通常会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候车室,而乘飞机则多会提前1-2个小时抵达候机大厅,原因何在?是怕迟到。火车、飞机到点就开,不会因某个人的迟到而延长出发时间,因此如若不能按时前来,也就是说不守规则,不讲信用那就搭乘不上。这正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若加以引申,规则其实就是宏观营销环境,诸如政治、法律、政策、人文、地理、科技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召集在WTO环境下,中国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激烈,但也是更加规范和和平的竞争环境,中国企业要适应这样的大环境,就要学会规则化生存,遵守竞争规则。2、诚信营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作“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作为企业立足市场的通行证,诚信铸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的资源一旦具有了稀缺性且难以模仿,也就具有了竞争力的价值。正如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专家所认为的那样,难以复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形或无形资产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在企业的资源集合中,处于伦理层面的诚信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模仿性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企业之间竞争已非单纯的产品竞争、资本竞争,取而代之的是品牌、信誉这些无形资产的竞争。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再到信誉经营,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企业经营境界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诚信作为企业信誉的基石,它构成了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诚信营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了它,企业在无形中降低了交易成本,赢得了长久不衰的市场认同。消费者靠品牌识别商品,而品牌又与信誉休戚相关。于是,“信誉—品牌—利润”三位一体,构铸成商业运营的“金三角”。企业要对产品质量做到精益求精,对服务质量完美追求,对顾客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来赢得顾客的高度满意和忠诚,并与之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只要做到“信誉—品牌—利润”三位一体,企业自然财源广进。2,浅谈诚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且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些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诚信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诚信是一条必经之路。关键词 市场经济;信用经济;诚信;企业发展诚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评判一个事物道德的基准。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逐步健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外游戏规则的有力促进,诚信已成为企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守的一条社会伦理规范和经营准则。有人把如今的商业竞争比喻为海上冲浪,勇敢者会攀上波峰,怯懦者会跌入浪谷。然而,从商者不仅要有勇有谋,还要具有诚信经营的理念。也只有诚信经营,真正把消费者视为上帝,处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促进企业经营和发展,才能使市场秩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一. 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信用经济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的政府信用阶段,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是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体现的政府信用加以维持。这个阶段的社会信用环境的特征是政企不分,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经营自主权,没有商品的交易,只有产品的调拨。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1988年的政府信用向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转变阶段。政企分开,国有企业逐步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信用开始逐步被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所替代。信用需求的增加,使企业开始转向提高信用观念与诚实经商。银行也从控制信贷风险出发,对贷款企业开展了资信等级评估工作。第三阶段是1999年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阶段。随着政府信用全面从企业退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债务负担转化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银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经营资金几乎全靠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这一形式推动了企业信用观念的形成。二. 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一) 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市场经济以物质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是趋利经济,容易滋生欺诈经营。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是市场经济趋利性的本质表现。因此,市场经济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展,法制尚不健全,制度安排不合理,市场经济很容易处于一种内外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这种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就企业内部来说,企业与经营者、企业与职工、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利益结构不平衡,利益关系不顺,缺乏公平性,这时欺上瞒下的不诚信现象必然发生。就企业的外部来说,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结构不合理,缺乏公正性,这时坑害国家利益、其他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诚信现象必然发生。(二)道德失控“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反映人们之间的关系,反映那种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依靠人们内心观念,所保持的人与人之间涉及利益和义务的关系。”企业为社会提供的是产品,产品的品质和数量与人民身心健康休戚相关。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必然要求组织成员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外在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自我需求。当社会使命变成企业成员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时,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诚信规则,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但是,目前有些企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如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少数人道德迷失,忘记企业使命,忘记作为企业主人的职业道德和良心,片面地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用的最大化,甚至置他人身心健康于不顾。(三)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1996年秦池酒厂的销售由1995年的7500万元一跃为亿元。事实证明,巨额广告投入确实带来了“惊天动地”的效果。然而任何成功的品牌都要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忠诚度来支撑。企业短期的大力宣传只是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而没有提升品牌的忠诚度,品牌的忠诚度需要历史的积淀,它是长时间的结晶、长过程的升华。秦池勾兑白酒这一缺乏诚信的不争事实注定了秦池只是昙花一现。(四)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失信造成社会对失信等非道德行为容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诚信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当绝大多数企业都讲诚信时,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但是当大多数企业不讲诚信,只有少数企业讲诚信时,少数讲诚信的企业只能是单方面受损。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单个经营企业坚持诚信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中,任何一方都没有诚信的动力。一把就跑是信息不对称有限博弈状态下常见的现象。只有信息畅通、重复博弈才能建立起诚信经营的机制。因为,诚信经营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当事人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愿意抵挡欺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好处的诱惑”。换句话说,诚信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信息畅通,当事人的不诚信行为能够被及时观察到,交易关系须有足够高的概率持续下去。然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信息流通缓慢,企业间的交易概率有限,特别是我国交易地域规模庞大,企业间的交易频率较低,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完全可以在一个地区行后转向其他地区继续行。三. 企业经营中的诚信问题诚信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个企业信用不好,就很难生存发展。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同时也应看到,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有些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诚信问题。(一)企业对诚信经营准则的“自觉违反”一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诚信观念,不根据诚信准则行事,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尔虞我诈,甚至还积极地去违背诚信经营准则。出现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及国家利益的行为,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比如误导性的广告,假冒伪劣的商品,任意宰杀消费者的行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违反诚信经营准则的事实,企业也是知晓的,但为了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宁愿选择不讲诚信来追求最大利润。(二)重视诚信经营价值和容忍诚信不经营行为并存根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中国企业家的商业伦理指南调查报告》中的结果表明,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在自己的企业经营中存在诚信经营规则,并认为经营讲诚信是重要的,强调诚信经营是企业经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但是,调查结果同时又表明,有40%的企业经营者对违反诚信的经营行为又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或持诚信经营中的中立立场。四. 诚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需要诚信,这是市场经济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更是信用经济。只有诚信的企业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个企业信用不好,将会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很多的竞争对手,企业必须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意,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一) 依靠诚信提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诚信,就没有竞争力。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迟早要被市场所抛弃,一个不讲信用的市场,最终将被迫关闭,一个不讲信用的民族会被世界所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则。没有诚信,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竞争力。可见,诚信是保持企业百年不衰的奥秘所在。现代市场经济,又被称作“信用经济”,在中国企业,诚信正成为时下热门的主题。家电企业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如海尔、春兰、TCL等企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以企业的高质量管理和优质的大众服务为中心,以信用建设的基础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和同行的称赞。春兰倡导“造福人类社会”,海尔倡导“真诚到永远” 的理念,强调产品可靠,温馨服务,诚信为本,以自身实力竭诚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坚定地贯彻落实诚信经营,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舒适全面的呵护,让消费者感受到美好生活品质,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各界的信赖,为提升中国家电行业整体水平做出贡献。(二) 追求诚信 ,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市场诚信是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从假酒、假药、假奶粉到今天的食品中添加苏丹红,这些都是某些企业不诚信的表现。如今市场普遍从卖方走向买方,在产品出现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大众消费正逐步朝着认同质量和品牌的方向发展,提高质量,争创品牌,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的发展对策,成功之源。诚信是提高企业形象的必经之路,拥有诚信的企业将赢得更多顾客的信任和赞赏,从而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信用高度实际上是一种财富,企业只有以诚信为根基,尊重规则、尊重技术才能实现高层次的创新,铸造诚信品牌的永恒。因此,产品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基础。或者说,质量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是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诚信,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市场。(三) 诚信是提高企业业绩的源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业绩良好是其主要目标。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代理人和所有者之间、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是提高企业业绩的基础,缺乏互信,企业就失去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反之,提高企业的业绩就不会是一句空谈而是指日可待的事。(四) 诚信是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坚守诚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一些狡猾伎俩来欺交易对手”,确实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方面。守信与失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利益问题。信用有用没有用,是诚信更有用还是失信更有用,最终还是要在利益上见分晓。选择诚信、建立诚信、巩固诚信是人类社会在交往中避害趋利的必然选择。选择在生产经营中讲信用能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提高商业运作和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交往成本,最终推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实现。各行各业的经营者,成功之路或许有千万条,但诚信经营一定是必经之路。企业光明磊落、货真价实,就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否则,制假卖假,不守承诺,敷衍塞责,不仅会让消费者心寒,更会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因此,企业只有做到诚信经营,才会有消费者的放心消费,才能赢得市场,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诚信是指在市场活动中,企业秉承伦理道德、守法律义务、循市场规则,将诚实守信融入生产经营并在实践中并持续改善的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诚信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民营企业诚信问题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期,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诚信的概述,及目前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从多方面制定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 措施 。这对目前民营业的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甚嚣尘上,从奶粉到家具、从房产到家电,甚至是药品和食品……触目惊心的各种“质量门”事件的频频发生让我们对于产品质量的信任大打折扣,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衣食住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环境的疑虑与忧虑,剥离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度。中国民营企业在创造骄人业绩的同时,有些民营企业也留下令人扼腕叹息的伤痛――诚信缺失。这不仅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民营企业中的严重失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中的诚信缺失。

从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规信用关系看,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借贷有着及其严格的制约,导致民营企业受到了非国民待遇,这是政府不信任民营企业,对其抱有戒心的表现。而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大肆进行偷税、漏税、走私、汇、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以及作假帐、提供虚假财务 报告 ,应付政府部门检查,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整体不信任感。

(2)民营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许多民营企业对待消费者缺乏必要的诚信观念,不根据诚信准则行事,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尔虞我诈,甚至还违背诚信经营准则。他们只考虑自己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出现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3)民营企业相互间关系中的诚信缺失。

民营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首先是互相之间信用缺失的一种表现。包括假冒他人的 注册商标 ;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搞低价倾销等,不但伤害互相间关系,更导致广大消费者对民营企业整体的不信任。

(4)民营企业对员工的诚信缺失。

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民营企业用人往往受传统宗法影响深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总是按照亲疏远近而差别对待,“子承父业、任人唯亲”是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家族成员有着一种明显的优越感,而非家族成员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融入家族圈子、进入企业领导核心,不少优秀人才正是由于不能发挥才干拂袖而去。同时,民营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劳资纠纷比其他企业增长快,使企业无法留住优秀的员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素质和数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的明显缺陷是不言自明的。须知,不相信自己的员工,光靠狭隘的内部人才网,民营企业是永远不能成长壮大的。

笔者针对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现象,提出了构建民营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 面相 结合的诚信机制,以此为策。

(1)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完善政府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政府一方面要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者,保障诚信行为,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等信用制度,采取政府和行业管理的方式加强对征信行业的管理;同时政府还要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维护者,监督市场经济主体依法披露信息和使用信息。政府应与社会信用资讯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信息网络,培育和推进中介机构的发展,并监督其披露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减少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中介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暗箱”操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消费者坚决不与上了非诚信网络档案的企业和经营者发生经济关系,让失信企业无处遁形,真正地实现政府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2)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建立民营企业权利保障和失信惩戒机制。

我国的信用法制建设是民营企业诚信机制建立的最重要的保障,也是市场经济有序前行的必备武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同时其也是法制经济,只有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才能对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主体起到有效的他律作用,弥补道德约束有时不能及的缺陷。我国奉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司法原则,将之运用到信用法制建设中,就要求立法要完备,执法要严格。

(3)完善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建立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基础。

民营企业中不少是合伙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家族企业。这种合伙制企业在法律上是无限责任制,每个合伙人的产权并不明确。每个合伙人都是所有者之一,也都是经营者之一,都要承担企业的全部风险。所以,当这种企业做大时,产权不明晰就必然引发两个问题,即利益冲突和决策冲突。许多民营家庭企业都是由于这种内部冲突而衰落的。因而,这种企业制度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管理制度己经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要求,急切需要民营企业从传统企业模式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企业,明晰产权,以股份界定每个股东的权、责、利。

(4)增强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建设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民营企业诚信机制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除了相应的法律措施和政府作为以外,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中介机构是进行企业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咨询等行为的公司。在我国只有把信用中介机构作为主体,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信用组织,才能建设对全社会成员有利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增强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度,约束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

(5)以诚信作为 企业 文化 的核心,建设民营企业诚信文化。

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企业文化的诚信内容是企业概念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大多数民营企业中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人治大于法制。确定将健康、诚信深植于企业文化的根基中,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降低民营企业所有者经不住利益引诱做出失信行为的机率,为企业诚信经营、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浅议企业诚信经营

【摘要】 目前,企业信用严重缺失已成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是我国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失信成本的过低,征信成本偏高,加之某些地方保护土义的存在。如何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诚信经营; 信用体系; 失信惩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人们不愿看到的问题,毒大米、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不断发生、逃避债务、做假账欺政府与投资者屡见不鲜,虚假 广告 、虚假信息满天飞。企业信用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大了社会运营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败坏了社会道德风尚,破坏了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我国企业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欠佳、失信成本太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所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关于诚信守法及违法的相关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而且明显不能驾驭现在企业在信用问题上多变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失信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也给执法造成困难,其次在执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或者判决结果执行力不强,都会失去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对失信者不能给于及时、严厉的打击,就是对守信者的惩罚,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失信成本过低,使企业受罚后仍有利可图,这就滋长了企业违法企图和愿望,使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扭曲。

(二)征信、信用监管制度及信用服务市场不健全

我国尚无一套完善的征信、信用监管体系及信用服务市场,具体是法律缺失、监管主体及职权混乱、监管内容和监管对象定位不清、主体权益保护不力、监管方式不完善,要想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不是相当困难,就是成本过高。信息的不对等和不畅通,助长一些企业违规、违法的增长。

(三)政府行为导向及职能部门管理监管不力

政府行为导向。

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阶段,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手段与诚信状况,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企业诚信经营,以及整个社会诚信有直接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能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机构去解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当好裁判,监督、惩罚企业的违约、违法行为,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并创造良好的鼓励、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

政府职能部门无序管理、政出多门、政策打架,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监管不力或监管有失公允;职能部门利益膨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罚代管。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有意偏袒本地企业,对制假造假,恶意欺消费者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直接充当其保护伞。对失信行为的纵容,最深的危害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并危害全社会,这都会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信念缺失,瓦解人们对诚信的坚守。

二、政府、企业及社会应对措施

讲究信用是处理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严守信用是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政府、社会、企业如何构建一个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是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对策: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整合与共享现有信用信息资源,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促进我国征信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部门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升公信力。建立健全系统的信用管理专业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加大立法的力度,努力弥补市场经济秩序上的漏洞,依靠法律的力量把规范市场经济上升为法律行为,严厉打击一切失信行为,公正且快速的裁决案件,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正当的权益。

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割断政府的行政权力与市场之问的联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坚持透明度原则,行政权力的形式应当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避免任意性利用这些权力来干涉企业。

政府除了履行提供规则、维护诚信秩序的职能之外,还承担着在政策推动、市场准入、运营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价值引导等方面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的角色。在自己对企业诚信建设严密监督的情况下,督促中介机构、大众媒体等组织加强对企业诚信建设的监督,不给企业可乘之机。

(二)企业对策

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资源配置并非完全取决于价格因素,有时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信誉。完善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正所谓“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没有信用何来生存,何来发展壮大。

一是要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诚信责任监督管理系统,把企业诚信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层层落实诚信责任,做到环环紧扣、环环相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形成诚信责任链,保证内部诚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应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等部门。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

三是建立诚信奖惩制度。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的诚信业绩、诚信行为和诚信信仰提拔和奖励管理者和职工,当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违反诚信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必须给予必要的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

四是树立全员诚信意识,构建企业诚信文化。诚信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观念,观念的确立是行为的基础,因为企业的行为最直接的支配因素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因此,要建立企业诚信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诚信的道德理念。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诚信的宣传 教育 ,丰富职工的诚信知识提高他们经营的诚信水平,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而设计,最好能够通过案例的形式告诉职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三)社会对策一是加强舆论监督,营造健康的诚信经营环境。

加大社会信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治”。培养信用意识是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市场主体的自律和对信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社会宣传信用作为一种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使企业珍惜已有信用,努力创造新的信用,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得尊,悖信遭耻”的舆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等行业自律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逐渐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信用交易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准确界定行业协会的职能、增强其独立性,以及给予行业协会必要的支持和规范,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为行业内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信经营,我们不能让信用成为中国稀缺的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民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邢贵红。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14)

2、张树俊。论诚信经营与企业立德[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潘孝礼。企业诚信经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0)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企业经营的成功,取决于三种因素:诚信,是企业经营者必备的素质;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关键细节决定企业成败 》

摘 要 在 现代 企业 管理中,人们越来越关心细节了,近几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诊断非常流行,以至于在有些人眼中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论断有失片面,应该是关键性细节才决定成败。文章针对这一诊断进行 分析 与阐述。

关键词 细节 关键细节 企业成败

1 是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还是关键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

被人们称为商业教皇的布鲁诺·蒂茨说:“一个企业家要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和对细节无限的爱。”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也曾谦逊地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常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常。”因为一件事情是由许多的细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导致某件事情成败的直接因素,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的确太值得掂量了。在 经济 的 发展 中,经常出现由一些小事所导致企业全军覆灭的情形发生,大的如“巴林银行”的破产,小的则不胜其数。

细节如此重要,已经越来越引起我国企业管理者的注意。近几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诊断非常流行,以至于在有些人眼中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论断有失片面,应该是关键性细节才决定成败。在企业的发展中,也许在很多一般性细节上表现并不完美,但还是取得了成功,可见并不是所有细节都能决定成败。根据笔者的心得: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细节举足轻重。成功者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他有注重细节的意识和抓住关键细节的能力。想在所有的细节上赢得掌声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毕竟有些细节的作用十分微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懂得选择,学会放弃,细心观察,抓住关键细节,才能使你摆脱羁绊、脱颖而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 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

一位管 理学 大师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 影响 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耕细作”的 时代 ,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可以反映你的专业水准,显现你内在的修养和品质。细节犹如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你能把握它,驯服它,它就能成为你得心应手的坐骑,而你对它不以为然,把握不住,它就可能在你前进路上马失前蹄,让你前功尽弃。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或几个细节起著关键的作用。而任何一个 问题 的解决,都有一个或几个决定性的细节举足轻重。不可否认,企业发展中的每个细节都很重要,但细节毕竟密如繁星,如果你在意每一个细节,想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得出色,都赢得掌声,显然太让人费心劳神,也很难做到。所以,学会对细节进行衡量、选择和放弃,把握关键细节,才能使你摆脱精神羁绊,让你轻松生活每一天。那么,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哪些关键细节足以决定企业的成败呢?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应着重把握如下关键细节:

产品质量是关键

目前 ,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较为关注的一般是产品质量、产品效能、安全性与耐用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旦在产品质量上出问题,往往就是大问题。名牌产品,之所以成为名牌产品,除了其他因素外,重要的一点是其产品质量定位成功。比如,茅台酒的质量定位在国酒这祥的极品位置是成功的,北京二锅头把质量定位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也是成功的。

技术突破定生死

亚都 科技 董事长兼总经理何鲁敏对记者表示,亚都之所以能在这个市场屹立18年不倒,核心技术是最主要的一方面,18年来的技术沉淀是一般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模仿的。在产品行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想长期生存下去那是很困难的,因为未来的竞争只能越来越激烈。

企业战略很重要

企业竞争是战略的竞争。企业实施战略及战略管理,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只要稍稍观察一下 中国 的市场,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的经营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跟风”经营。一旦有一种产品出现,一旦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销路,不用太长的时间,与之相似的产品就会蜂涌而来,市场马上变得分外拥挤与饱和。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结果只能导致相互模仿,相互模仿意味着恶性竞争。大多数企业只能靠粗制滥造生产大路货,期望靠价格战获得一时的成功。其结果是所有的企业的利润都倾向于零。许多企业觉得现在生意不好做,说到底就是因为企业的经营并没有表现出特质,企业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企业目标要合理

企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除了经营业务外,还包括管理、人员和 文化等。只有克服企业在管理、人员、文化等方面的磨擦,做到各部门间彼此相容,才能保证企业实现有效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只有经过全方位的和磨合,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重视人才的靠拢

人才是 企业 中最宝贵的财富,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会使用人才,谁的企业竞争能力就强,这是被 实践证明了的一个公理。在当今知识 经济 时代 ,知识、 科学 技术、人的智慧在经济 发展 或在企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正确的人才战略更是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无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包括接班人的培养,经营 管理人员的培训,生产骨干和一般员工的培训。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企业必须采用多种有效的 方法 与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沟通,最大程度地消除人们的各种疑虑和担忧,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阻力,克服企业磨擦。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上,要坚持人本管理原则,把人看成是主动的。尊重员工,注意思想沟通,采取思想沟通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去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3 提炼关键细节,引导企业走向成功

通过以上对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的反思和 总结 ,我们认识到,要想将一个企业做好做大就必须做好对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的提炼。

1明确员工个人技术的价值,员工有重大技术创新的,可以技术入股,扩大持股比例。对表现突出,为企业绩效提高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以增大其持股比例予以奖励。对新员工,企业应鼓励他们在自己的 工作岗位上尽快成才,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营销专家、管理专家,并定期调整其岗位工资,有重要贡献者,给予持股奖励。

2加强市场调查,深入 研究 市场,主动适应市场。 目前 ,企业处于买方市场的 环境中,普遍面临市场压力,可以说都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有人说,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企业,有一定的哲理性。有的企业把困难当作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打游击战,也打持久战,寻找市场缝隙,积极开拓市场。同时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在继续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将企业资源向前延伸到市场调查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按照市场需要,实施生产、销售、服务、资讯反馈、科研开发再到生产的全过程,真正将市场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自己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困境中获得生机和活力。

3要把握好市场经济 规律 ,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企业在搞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中,要将本企业所服务的市场有效需求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些消费品生产能力之所以过剩,除了其它原因外,把市场潜在需求也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个企业,只有发展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继续坚持以绩效为中心的人才激励机制。为此,企业应倡导一切人才衡量以绩效为根本标准,在员工提拔、工资晋升、员工进修,坚持以绩效为中心的人才激励机制。

5有效地利用资讯科技。资讯科技的有效使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工具,创造性地运用资讯科技常常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细节。利用资讯科技,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大幅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也提高了企业再造成功的可能性。

关键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对管理者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知道维系企业功败垂成的细节;其次要懂得发动你的部下和员工去做好细节。越是高层领导,越是要跳过一些层面而直接关注执行中的细节。同样一个细节,老板心态的强弱与视野的博窄,往往能引申出完全不同的政策。比尔·盖茨辞去总裁高位,却去担当一个开发总监,这不是个人一时兴趣爱好,而是以技术创新立身的企业,最高决策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参考 文献

1 金观韬.关键细节决定成败[J]. 秘书工作,20056

2 饶卫兵.细节决定成败[J]. 审计与理财,20059

3 飞扬.职场细节定成败[J]. 职业技术 教育 ,200514

4 胡光元.细节与成败[J]. 政策,20059

5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J]. 中国 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56

6 梁瑞英.细节也决定成败——由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 .科学课,20059

《 知识资本与企业成败 》

2013年9月,微软以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装置与服务部门。昔日的手机巨头,如今工厂关门、总部出售,直到被微软收购,短短几年时间的钜变,不得不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思考。与打败诺基亚的最大对手苹果相比,诺基亚缺少的究竟是什么?从公司要素资本的角度出发,是否可以在寻找苹果与诺基亚的区别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路呢?笔者主要就苹果与诺基亚的案例进行要素资本的知识资本分析。

一、案例简介

一诺基亚发展简介 诺基亚是从纸浆生产和造纸业务的企业发展至通讯装置产业的。90年代初,诺基亚果断地将与电信无关的橡胶、电缆等非核心业务剥离,将战略重点转移到通讯装置商生产上; 1998年,诺基亚生产出第一亿部行动电话,成为世界最大行动电话生产商,并保持了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2002年,诺基亚通过最初的塞班S60系统将手机带入了智慧手机的新世界,并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一直保持着智慧手机市场的优势。直到2007年,苹果释出了第一代iPhone,拥有触控式萤幕以及表现优秀的作业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智慧手机的定义。2008年,谷歌公司释出智慧作业系统安卓Android,触屏智慧手机瞬间成为市场主流。诺基亚开始在3G时代中,在智慧手机的大战中节节败退,甚至到2012年第一季度以总体市场份额被三星的22%超越。而在手机获利表现和能力上更是比占据手机市场最大利润的苹果差之甚远,最终于2013年9月被微软收购。

二苹果公司发展简介 苹果公司以电脑起家,并以首款个人电脑Apple Ⅰ获得成功,随后几年稳步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苹果从1986年到1996年的十年间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从1997年乔布斯重掌苹果公司后,苹果公司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并不断地为这些电子产品做全新的定义。iMac的上市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iPod以其精美的外观,独特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以及巨大的容量,为MP3播放器带来全新思路;划时代意义的iPhone的推出,重新定义了行动电话的功能;iPad的释出,填补了电脑与手机间的空白。产品的成功不仅为其树立了品牌的形象,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更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2010年5月,苹果公司以222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了微软,2011年8月苹果公司再创纪录,超越埃克森美孚公司,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作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企业,苹果的利润率也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iPhone作为智慧手机的全新定义,集行动电话、宽屏iPod和上网装置于一身,并通过多点触控技术以及丰富的应用程式迅速得到世界的认可,开创了触控式萤幕智慧手机的新局面。

诞生-发展-辉煌-衰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但在整个链条中,会出现暂时的衰落倒退,这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能否突破该阶段成为企业是否拥有新一轮发展甚至辉煌的重要因素。诺基亚目前正处于企业生命链条的衰落阶段,剥掉手机业务的诺基亚能否重写辉煌;苹果如今仍处于世界顶端,这种辉煌还能延续多久。是什么因素在其中起到作用?诺基亚与苹果的区别在哪儿?

二、文献回顾

一诺基亚衰落的原因分析 对于诺基亚的衰落人们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易明2011从商业模式的视角指出诺基亚失败的根源。具体从协作网路的方式、战略中心、产品创新、收益方式、客户关系等几个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角度,指出相对于诺基亚,苹果的成功源于其对于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设计的创新尤其是革命性的创新,更通过App store实现消费者、软体开发者和苹果的三赢,其面对消费者采用的创造需求的方式更是保证了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曾凡沛2012以诺基亚兴衰两个历史阶段为时间线,阐述其兴旺的关键和衰退的根源,认为诺基亚的兴盛是由于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采用FD模式的强大营销渠道。而诺基亚衰败的根源在于产品守旧缺乏创新、过于臃肿的管理机构、落后的营销模式以及营销渠道的崩盘。王永伟等人2012以苹果和诺基亚为案例进行分析,阐述组织惯例更新在新技术汇入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组织惯例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诺基亚衰落和苹果兴起过程中组织惯例更新的作用。作者提出假设,新技术条件下,组织惯例更新成功的企业可以提升竞争力;而未能有效实现组织惯例更新的企业,其原有的组织惯例会阻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正是由于在2G向3G升级的时代中,苹果和诺基亚实施组织惯例更新的程序不一样,导致在竞争中诺基亚被苹果赶超。对于诺基亚而言,新技术在融入诺基亚公司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新的组织惯例,而固有的组织惯例阻碍了由新技术引起的企业结构变化,从而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竞争力。

可将诺基亚衰落的原因总结为:追求规模;成本控制的思维扼杀了该有的创新;过分看重自身优势而不愿冒险错失先机;对消费者心理深入分析不足,客户体验的忽略,把握市场风向标不准;市场定位的迷失,经营策略和营销策略不当;塞班系统的局限性;观念的保守等。但笔者认为,尽管商业模式的选择会导致结果的不一样,是阻碍诺基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问题的根源。而产品缺乏创新及管理机构臃肿等也只是诺基亚失败的表面原因,并不是其根源。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创新可以理解为技术的保证,营销渠道模式的优劣是其对资讯掌握的力度,臃肿的管理机构源于其公司治理结构的落后,这都应归结为企业知识制度的层面。也就是说,诺基亚前期的成功是由于技术资本和资讯资本的发达,而后期的衰落是因为技术资本的寿命周期限制、资讯资本的不确定性以及知识资本的落后所致。其中,知识资本经营不足导致了最终的衰败。组织惯例更新则从一定的角度阐明了诺基亚衰落的根源,但从企业生产要素层面上探讨问题时,组织惯例的更新更深层次是企业知识资本的运用程度。

二苹果成功的原因分析 葛逸尘和归希煜2009认为竞争策略运用的恰当是苹果成功的原因,即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对消费者附加值的增多以较高价格获得较多利润,产品和服务的有效组合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使得苹果获得巨大利润。刘林青等2010将硬体、软体和服务三位一体地服务主导逻辑的模式归结为苹果成功原因。郭旭升2012从表现出发,认为苹果公司通过理解使用者体验、聚焦战略压缩产品线、领先行业技术前沿的科技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实现成功。在谈到苹果的成功时,多数学者都会用创新来表达,认为苹果成功的最大根源在于创新。邱海燕2012认为苹果的成功源于创新,而创新的重点又体现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王春香2013将苹果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开放的创新平台、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以及对全球最优资源的整合。其中,认为苹果成功的原因在于创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战略联盟等实现其成功是主流观点。笔者认为,学界对于苹果成功的主流观点是:技术创新造就良好的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将苹果的成功变为可能,从要素资本的角度出发,技术资本是关键,知识资本是支撑。 三、案例分析

企业要素资本理论是根据生产要素理论发展而来的,生产要素理论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要素形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此外,在新经济条件下,不断地发展产生新的生产要素。罗福凯2010提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力要素除了传统的人力、货币和机器外,还应该包括技术、知识和资讯。六个生产要素经过资本化转化为企业要素资本,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资讯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为企业带来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限,人力资本因其概念过于广泛,实践指导作用方面具有局限性。从技术资本、资讯资本和知识资本分析组织或企业发展时,由于要素资本理论的概念清晰、针对性强,能够连续保证组织或企业的竞争地位,因此,笔者从要素资本理论出发,就诺基亚和苹果的差别进行分析。

一对资讯的把握是成功的前提 作为企业生产要素之一的资讯包括网路资讯、纸质资讯、电子产品资讯、资讯组织等各种对企业有用的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讯息。在数字生活时代,资讯掌握的及时有效能为企业带来发展的先机,要求企业对于市场要有相当的敏锐度和把握力,这就需要对资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2G时代,诺基亚很好地掌握了市场,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它知道消费者对手机更看重的是是否实用、讯号是否良好、价格是否能接受,对此,诺基亚都做到很好地完成并在强调个性方面也做到了先消费者一步设计。但是美国顶级传媒与娱乐公司的首席顾问沃尔夫认为:21世纪中叶,企业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在个性化时代就更加考虑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未来的商业模式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研究客户群体的资料和流行趋势,揣摩消费者的心态。而诺基亚在此应对上表现迟钝,在数字生活时代,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诺基亚重视的抗摔、耐用良好的语音讯号,而是需要设计更优秀、体验更出色的手机。诺基亚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但其市场调研仅处于使用者级市场调研,并没有收集到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导致对市场资讯变化把握不足。而乔布斯对消费者的把握恰好体现于此,他将人们对手机的抱怨收集起来,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从消费者不喜欢的地方出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意想不到的功能,从而实现苹果在手机业务上的成功。可见,对资讯及时有效的把握正是苹果成功的前提,也是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竞争中失利的前奏。

二技术创新的实现是成功的保障 索洛提出,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不是资本的累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收益模式的变化,使得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其成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同样,在手机市场的竞争中,技术创新的实现成为最重要的保障。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是移动互联时期革命性创新的典型代表,并且这种革命性创新是全方位的。苹果收购了以及Intrinsity,自主研发了适合Ipad使用的微处理器并独立开发了作业系统IOS。苹果的创新技术打造了优秀的产品,以iPhone为例,率先应用了多点触屏、重力感应器、光线感测器、三轴陀螺等超过200项专利与技术。苹果更是通过建立App Store开放式平台,将商品直接带给客户。通过开设苹果专卖店,让潜在消费者能够亲身体验苹果产品和服务,增加品牌忠诚度。事实上,诺基亚也并非缺乏技术能力,相反,诺基亚非常重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且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研发费用一度是苹果的4倍。1996年,诺基亚推出智慧手机的概念机,比iPhone早了10年;2004年,诺基亚研究出触屏的智慧手机;2007年,诺基亚推出Ovi,比苹果的Appstore早了1年。那么为什么苹果依靠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巅峰,而诺基亚拥有如此丰富的技术却走向衰败?一方面说明,技术创新的实现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创新并不是万能的,仍然有其他根源的因素在起作用。

三知识理念运用合理是成功的根源 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知识是最难理解、也是人们表述最为混乱的。根据企业要素资本理论,知识是人们认知和识别自然与社会的信仰、理念和思想意志,即信念和思想意志。企业的知识表现为企业文化、理念制度甚至党政工团资产等。企业文化、理念制度的不合理或者说不能实现更新,是导致诺基亚失败的根源所在。无论是诺基亚还是苹果都注重消费者的需求,诺基亚的团队热衷于市场调查,观察大量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了解这种需求变化可能带来的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变化,试图为企业发现创造价值的新节点。而苹果的设计理念不是迎合需求而是创造需求。顾客的需求总是潜在的,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激发顾客的需求。这就是两个企业所体现的文化理念的不同。在面对消费者的需求时,诺基亚选择了就消费者可以理解的范畴的意愿进行资讯的收集和产品的变革。一位开发塞班系统的程式设计师曾提到,由于塞班系统的最大优势是节能,这使得好的游戏无法在平台上开发,而游戏恰恰是苹果商店里卖得最好的应用。在塞班系统一家独大时,消费者根本想象不到会有更丰富的游戏可以在手机上执行,因此诺基亚遵从硬体至上的理念对于塞班系统并没有进行更大的创新,它认为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仍然停留在保持一贯的完美硬体要求,忽略了消费者对手机软体的更大需求。相反,苹果看重了消费者对手机软体的需求,并通过iPhone+App store模式实现。

同时,诺基亚也有很好的技术。高科技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技术层面的东西难分伯仲,此时就引起文化的竞争。2004年,诺基亚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本鸵丫?蟹⒊龃テ恋闹悄苁只???祷?歉卟闳衔?悄苁只?胁怀善?颍?嵝纬筛叻缦崭咄蹲剩?识?桓颐跋斩???贾麓硎?然?E祷?瞧笠滴幕?艿椒依既说奶な敌愿裼跋欤?谑谐》荻钭龃笾?螅?月冻鲎月?那樾鳎?偌由媳J氐男愿瘢?諡卮缶霾呱嫌淘ゲ痪觯?佣?硎?然?E祷?怯谐墒斓钠笠抵贫群吞逯疲?庖驳贾铝似涠杂诔杀究刂蒲细竦睦砟睿?谌ê馔蹲食杀居肭痹诨褚婕涔?诮魃鳌F还??居靡恢?ldquo;海盗”式的创新精神,凭著打造最完美产品的理念和勇于冒险的精神开创出全新的蓝海。 从诺基亚和苹果的案例可知,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掌握多么完整的资讯网路,如果没有使其得以实现利益转化的企业文化的支援和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就是纸上谈兵。所以知识资本的科学运营是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在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根源。

四、结论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非物质资本的价值显得日益重要。技术、知识和资讯等新兴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关键性作用已经超越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从企业的生产要素角度出发,通过对诺基亚和苹果公司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资讯要素和技术要素在手机市场的竞争中起到前提和关键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文化理念等知识的运用和制度的保障,技术层面所应带来的好处将得不到实现,尤其是不能实现利益的转化。技术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更多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建立要素资本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其要素资本,寻找符合该企业特点的要素资本的配置。知识资本在整体资本中应该占有适当的比例,并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因此,应重视知识资本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使知识资本理论逐步纳入到公司治理的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1]王永伟、马洁、吴湘繁、刘胜算:《新技术汇入、组织管理更新、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诺基亚、苹果案例对比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1期。

[2]邱海燕:《苹果公司创新成功的因素及启示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3]罗福凯、永胜:《技术资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资本选择》,《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4]易明:《当诺基亚遇见苹果》,《企业管理》2011年第12期。

[5]曾凡沛:《试论企业成败的关键——以诺基亚为例》,《中国商贸》2012年第5期。

[6]葛逸尘、归希煜:《苹果公司的差异化组合竞争》,《当代经济》2009年第5期。

[7]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8]郭旭升:《关于苹果公司成功的几点启示》,《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9]王春香:《苹果公司成功的奥秘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2年第3期。

有关推荐:

华为企业论文研究

近年来,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手机的普及率也愈来愈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中国手机产业也在高速增长。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智能手机销售市场。 国内手机市场也处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产手机厂商因为自身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如品牌意识、市场营销能力、核心技术、质量及售后服务等,竞争的优势正不断弱化,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在逐年下降,如何能够抢先把握机会,成功摆脱困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制定更加符合竞争环境的营销策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市场站稳脚,是国产手机企业现在最需考虑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本文研究分析了华为在进入手机市场初期的营销战略和策略,还分析了中国手机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现状,进一步根据华为自身条件的分析,分析了华为在国内开拓手机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华为手机起初要进入大中城市的市场,应该采取集中化等策略,而要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首先必须专业化,在取得优势后,再利用适当策略占据其他消费者市场。文章在最后结合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管理经济学等理论,进一步优化了华为的销售策略,希望能使华为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保持良好发展,也希望能在发展战略和策略方面给其他的国产手机品牌一些参考和启示。

企业的战略是着眼于长远、适应公司内外形势而作的指导性发展规则,它指明了在竞争环境中公司的生存态势、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所以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华为公司的战略分析

摘要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市场的同时也鉴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消亡,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分析它的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定制,概述华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制定正确及有效的发展战略的,指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叙述华为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及发展战略模式所不同之处。最后对华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选择与评价!

前言 在资讯产品生产全球化的今天,各国 *** 对资讯产业的参与度和干预度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从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援;在国际经济和外交中给予保护;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资讯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体现出 *** 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装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路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装置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资料通讯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路装置、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3年公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对华为所在环境,行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华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对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同时说明企业制定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发展战略的定制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华为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国际行业发展的局势、国内通讯行业发展形势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法。 文章首先结合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分析了华为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威胁以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识别其核心竞争力后,综合应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公司的战略加以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华为公司制定发展的战略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及建议。

华为公司概况

华为公司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专门从事通讯网路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资料通讯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路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路、xDSL、资料通讯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目前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华为是全球领先的资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频、IP、光网路、电信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终端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讯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路遍及全球,服务270多个运营商,产品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新加坡、韩国等70多个国家。据Dittbemer统计,华为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新一代网路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18%,全球排名第一,交换接入装置全球出货量连续3年局第一;据Gartner统计,华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使用者线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据RHK统计,华为光网路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华为是全球少数实现3GWCDMA商用的厂商,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并率先在阿联酋、香港、模里西斯等地区获得成功商用,跻身WCDMA第一阵营,成为全球少数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

华为在整合产品开发IPD、整合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与Hay Group、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经过多年的管理改进与变革,以及以客户需求驱动的开发流程和供应链流程的实施,华为具备了符合客户利益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巨集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巨集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巨集观力量。对巨集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Political Factors----政治法律环境

在电信装置产业方面,电信装置产业在 *** 的支援下经历了数字交换机阶段、GSM阶段和3G阶段,实现蛙跳式追赶,为中国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开启看大门。在2000年以后,华为完成了市场开拓初期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时华为非常需要中国 *** 出口信贷的支援。和中兴一样,华为积极地参与了由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每次出访几乎都带来了中国 *** 为了促进双边合作、扩大中国企业销售的出口信贷政策,而且重点是支援重大合作专案。

2Economic Factors----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世界资讯经济和网际网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讯装置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讯装置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装置带来了机遇。

3Sociocultural 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行动电话市场,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中国手机制造商始终都在追赶世界大品牌的脚步。2010年,这一情形终于有了变化。以下几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统计,深圳华为位列第九。

4Technological Factors---技术环境

随着数字化生存真正来临,在宽频网路必将更加普及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放大,世界更加扁平化。在授权范围内,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平等获得需要的资讯,不为资讯海洋与壁垒困扰。 同时,互动视讯成为资讯的主导表现形式。资讯载体的发展历经“文字、图片、声音、视讯”过程,视讯是资讯表达最直观的形式,ICT基础设施的完善、宽频的普及和服务的云化,将促进人们从使用“语音+文字”向使用“视讯与影象”转变。

华为公司外部机遇与威胁

1机遇

第一,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讯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装置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

第二,凭著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三,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口碑。

第四,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价效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国 *** 给予了通讯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讯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 *** 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威胁

第一,来自通讯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讯装置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使用者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装置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第二,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第三,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装置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华为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特有的不可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按重要性进行排列:第一,研发能力、产品差异性;第二,企业文化;第三,普遍客户关系。

1 研发能力

a低成本研发。在中国,每年毕业300万的工科大学生,华为可以在里面招聘优秀的学生来华为工作,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倍,而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b高质量研发。从“华为”知识战略制定的角度:每年把不少于公司收入的10%投入并将研发经费的10%投入新技术预研;从研发人员数量看,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6%,其中,有1400多人专职从事中长期技术研究工作;从研发成果看:迄今为止,华为已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40148件。

2企业文化

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第一,奋斗文化;第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有急着去采访参观华为时,记下了企业的两个标语:“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简单做就是赢家” 。

3普遍客户关系

华为提倡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华为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1优势

a华为拥有通讯装置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装置间的相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装置利用率,也节省了除错时间,为使用者创造了价值。

b产品价效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

c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d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2劣势

a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装置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b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

c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直销模式。但实践证明,这只在南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有效,在发达国家更是行不通。

2.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定

华为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 ARPU、提升频宽竞争力 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 Cost,实现商业成功。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资讯科技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资料、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线、业务型别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资讯通讯技术业务。

市场主导战略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市场的成功,公司不仅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战略。

1市场是华为的生命。华为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其实,华为也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技术方面领先的,前几年的产品和技术根本谈不上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市场人员却能把并不怎么样的产品卖得风风火火。因此,业界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华为的话:“一流的市场,二流的服务,三流的产品。”我们知道,产品即使不好,也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进行弥补。而客户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以及快速反应获得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客户建立各种不同型别的利益共同体。

2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如产品的研发是否立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与研发路标如何确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如何选择,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如何进行等等,都是依据市场前景和市场反馈来进行的。

核心技术战略

华为是一个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IT与通讯技术研发与销售。因此,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是确保华为公司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而确保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华为公司的四大战略之一,因为华为确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达世界领先水平

华为研发中心华为为了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用于研发,而且近两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5年度,华为研发的投入高达47亿元人民币,占上一年度市场销售总额的14%,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都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全员持股战略

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个制度,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全员持股战略是华为成功的四大战略之一。然而这个制度是引发华为争议最多的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华为的焦点之一。世上最成功的“画蛋孵鸡”激励法

国际化战略

一家公司只有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了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一样,先是供应链的国际化,再逐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华为在获得代理PABX使用者交换机的第一桶金后,通讯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高额利润回报迫使华为着手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产技术,并且开始向市场更大、容量更高的运营商级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冲刺。

目前,华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从国内市场获得,物料采购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经过了一个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转变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凭借实力获得的战果,和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一切供应链必须来自国内的行政垄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效果分析

1华为公司近财物状况

2013 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 1,852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这主要源于华为在海外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及在电信网路、终端和服务产业的均衡、快速发展。净利润达到 238 亿人民币,利润率为。与此同时,华为实现了 285 亿人民币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这将有利于公司与客户一起,把握行业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持续稳健增长。见图4-1由图可见,华为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逐年上涨趋势。

2华为公司市场占有率

2013 年,华为搭起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业务领域均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 ,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185,176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达 64,771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受主要电信运营商投资减少的影响,销售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3.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改进建议

华为在跻身全球电信装置厂商前列的同时,也把整个电信装置制造市场从高利润时代拉到了微利时代,由于华为和中兴的介入,使得中国电信运营商采购装置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境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高层人才战略建议

任正非在华为通过他的个人权威和煽动性的写作,启发著员工的创业 *** ,但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一旦员工对他失去信任,华为就会“树倒猢狲散”。同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不要过度依赖创业领袖,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执掌高层管理岗位,适当增加如李开复这样的空降兵。

TD战略建议

华为真的不应该放弃TDS-CDMA这么大的市场,而是应该放弃公司在TD方面的一些观点,改变公司在TD方面方面的策略,也就是在TD方面奋起直追,应该还有时间留给华为。

与中兴合作建议

目前,市场有报道称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打价格战,这有好处,激发了斗志,有华为的地方就有中兴,他们两个一起打的时候最终还是落到了中国企业的手里。但有增加了内耗,同时由于国际电信巨头的合并,使得华为和中兴追赶他们历程又一次拉长。如果两个公司形成一个联合体,将节省研发成本,在全世界都有实力的研发队伍,组成联合体也避免打价格战”。

人性化管理建议

华为应该更加考虑到人性化的真正内涵。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其它层次的需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华为在文化的假设上除了员工有物质需求之外,需要更多考虑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其它需要。

结束语

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密切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通讯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华为公司如何在危机下求生存,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迅速的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公司必须重视企业战略的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本文在对华为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尽、透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目标的确定,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发展战略措施,即市场主导战略、核心技术战略、全员持股战略、国际化战略。同时提出了华为对华为发展战略的改进建议,即高层人才战略、TD战略、与中兴合作、人性化管理个方面建议,目的为华为有更好的企业发展战略。

因本文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华为公司、国内通讯行业的基础上,应用所学战略管理的知识,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华为公司克服发展中的艰难万险,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

参考文献:

[1]郑海航,黄津孚.中国企业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王象山.未来竞争力-中国企业的战略修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贯京.华为四张脸.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1

[4]胡志刚,包晓闻.中国顶级企业经典管理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聂正安.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103:45-49

[8]杨锡怀,冷克江,王江编著.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邹昭晞著.企业战略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下页带来更多的

很全面 自己看吧

  • 索引序列
  • 华为企业价值研究论文
  • 物流企业价值研究论文
  •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论文
  • 企业诚信价值研究论文
  • 华为企业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