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广西贺州学院学报

广西贺州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广西贺州学院学报

贺州学院是06年升本的 改名为贺州学院 曾用名有梧州师专 八步师范属地方院校 广西区内踩二本线录取 学校面积较小 分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是新校区专业以中文,师范教育为特色==================================================================贺州学院(英文:HeZhou University)是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大学。贺州学院是广西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美丽的贺州市。学院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贺州、服务周边、面向全国、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后更名或改建为贺县师范学校、八步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梧州地区教育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贺州学院。65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大中专毕业生45000多人。〔校园校舍〕 学院分东、西两个校区,校园校园占地总面积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2004年以来新扩建校园公顷,新建了图书馆、教学楼、科技信息中心、实验大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食堂等10余万平方米的校舍,以及文化广场、人工湖等文化景区。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荣获贺州市“花园式单位”、“文明单位” 、“文明卫生学校” ,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首批绿色大学” 、“文明卫生学校” 等称号。〔图书设备〕 学院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连续征订中外文期刊110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00余万元,建有校园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等均已通过了自治区级合格评估。〔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678人。有专任教师448人,其中:教授31人(含聘任教授),副教授109人,博士22人(含在读),硕士136人(含在读)。另有外籍教师4人。〔学科专业〕 学院设有11个系(部)分别是教科系、计算机系、中文系、外语系、人管系、数学系、物电系、化生系、艺术系、体育系、思政教学部,目前有本科专业18个(33个方向)、高职高专专业27个(30个方向),学科专业涵盖了经、教、文、理、工、管理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教学科研〕 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2006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的课题1项、专利3项、受理专利8项,自治区级的课题4项、精品课程3门、优秀教材立项3个、教育厅项目45项。“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人文研究基地。《贺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其中《语言学》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学院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评为“全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2006年以来,荣获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工类论文及竞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大赛国家级特等奖1人、国家级奖励22人、自治区级奖励177人:“新华杯”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级2名;此外,学生在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大赛、数学建模等比赛中也有不俗表现。〔校园文化〕 学院大力发展昂扬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学院红五月艺术节以精心的组织策划和独到的地方特色获自治区“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2008年学院创编的舞蹈《嫁郎》荣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汇演二等奖,并被自治区教育厅选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汇演。2009年2月,我院舞蹈节目《嫁郎》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舞蹈类二等奖,实现了我院成立以来艺术类表演节目全国奖项“零的突破”。此外学院还曾在首届中国-东盟客家丽人大赛、广西首届中华美文朗诵大赛等重大文化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招生就业〕 目前学院面向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年招生数在3000人左右。学生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就业率高,2006年为,2007年为%,荣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步奖”。学院正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及学科专业调整改造力度,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方向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在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

2006年。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地处市区,面积不是很大但很有自己的风格;西校区地处市郊,原面积也不大,后经扩建与新校区合并,占地广阔,环境优美。

无合作大学。

贺州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贺州学院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1957年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1983年更名为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8年更名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1994年,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贺州学院。

根据《2019年贺州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简章》信息显示,专升本的报考条件:必须是能在2020年春季入学注册前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以上毕业证书。函授年。专升本专业有:理工类、文史类(英语)、管理类(工程管理)、教育类(体育教育)。经管类、教育类(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文史类、艺术类。专升本学员符合条件者,可直接授予贺州学院的学士学位。

挺好的。贺州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该校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贺州学院。

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贺州学院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1957年5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1983年7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1994年,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贺州学院。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校舍面积约3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办有《贺州学院学报》学术期刊。有在职教职工934人,专任教师672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贺州学院

贺州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

贺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百色学院、河池学院,这四所学校都是同一档次。

贺州学院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1957年5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1983年7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1994年,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贺州学院。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校舍面积约3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办有《贺州学院学报》学术期刊。

有在职教职工934人,专任教师672人  ;有全日制在校生13746人,其中本科生11696人、专科生1918人,留学生28人;与大连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6人   。设有16个院系,2个教育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4个专科专业。

贺州学院既不是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广西只有广西大学是211大学,但是也不是985大学。

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创建于1943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贺州学院。

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校舍面积约3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办有《贺州学院学报》学术期刊。有在职教职工934人,专任教师672人 ;有全日制在校生13746人,其中本科生11696人、专科生1918人,留学生28人;与大连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6人 。设有16个院系,2个教育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4个专科专业。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泰国、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2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联系或合作关系,已招收28批外国留学生, 选送27批在校生出国学习。

贺州学院是06年升本的 改名为贺州学院 曾用名有梧州师专 八步师范属地方院校 广西区内踩二本线录取 学校面积较小 分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是新校区专业以中文,师范教育为特色==================================================================贺州学院(英文:HeZhou University)是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大学。贺州学院是广西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美丽的贺州市。学院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贺州、服务周边、面向全国、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后更名或改建为贺县师范学校、八步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梧州地区教育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贺州学院。65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大中专毕业生45000多人。〔校园校舍〕 学院分东、西两个校区,校园校园占地总面积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2004年以来新扩建校园公顷,新建了图书馆、教学楼、科技信息中心、实验大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食堂等10余万平方米的校舍,以及文化广场、人工湖等文化景区。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荣获贺州市“花园式单位”、“文明单位” 、“文明卫生学校” ,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首批绿色大学” 、“文明卫生学校” 等称号。〔图书设备〕 学院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连续征订中外文期刊110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00余万元,建有校园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等均已通过了自治区级合格评估。〔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678人。有专任教师448人,其中:教授31人(含聘任教授),副教授109人,博士22人(含在读),硕士136人(含在读)。另有外籍教师4人。〔学科专业〕 学院设有11个系(部)分别是教科系、计算机系、中文系、外语系、人管系、数学系、物电系、化生系、艺术系、体育系、思政教学部,目前有本科专业18个(33个方向)、高职高专专业27个(30个方向),学科专业涵盖了经、教、文、理、工、管理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教学科研〕 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2006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的课题1项、专利3项、受理专利8项,自治区级的课题4项、精品课程3门、优秀教材立项3个、教育厅项目45项。“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人文研究基地。《贺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其中《语言学》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学院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评为“全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2006年以来,荣获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工类论文及竞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大赛国家级特等奖1人、国家级奖励22人、自治区级奖励177人:“新华杯”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级2名;此外,学生在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大赛、数学建模等比赛中也有不俗表现。〔校园文化〕 学院大力发展昂扬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学院红五月艺术节以精心的组织策划和独到的地方特色获自治区“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2008年学院创编的舞蹈《嫁郎》荣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汇演二等奖,并被自治区教育厅选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汇演。2009年2月,我院舞蹈节目《嫁郎》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舞蹈类二等奖,实现了我院成立以来艺术类表演节目全国奖项“零的突破”。此外学院还曾在首届中国-东盟客家丽人大赛、广西首届中华美文朗诵大赛等重大文化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招生就业〕 目前学院面向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年招生数在3000人左右。学生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就业率高,2006年为,2007年为%,荣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步奖”。学院正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及学科专业调整改造力度,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方向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在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贺州学院的前身广西省立乐师范学校创建。

1953年,校务委员会决定把12月1日定为平师校庆日。

1957年5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

1958年9月,在贺县师范学校基础上创办梧州师专。

1959年7月,梧州师专迁往梧州与梧州大学合并,师专附属师范改称梧州专区八步师范学校。

1966年,梧州专区八步师范学校改名为梧州专区红卫师范学校。

1972年3月,取消红卫师范校名,恢复八步师范名称。

1972年4月,贺州市师范学校的前身贺县中等职业学校创建。

1975年10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

1987年7月,在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学校设立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8年3月,学校更名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

1982年7月,贺县师范学校被自治区教委确认为自治区定点的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正式定名为梧州地区贺县师范学校。

1997年5月,贺县师范学校更名为贺州地区师范学校。

1994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覆、广西区人民 *** 下文,撤销梧州地区教育学院建立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11月,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召开第一届全体党员大会,提出申办本科院校的工作目标。

2002年12月,更名为贺州市师范学校。

2003年7月,撤销贺州市师范学校,并入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5年12月,学校通过国家教育专家组评估,申本获得成功。

2006年2月、3月,教育部、自治区人民 *** 分别下文批准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梧州学院。

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4年,加入中国套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2015年,成为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6年,成为套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数字媒体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单位。

截至2018年5月,学校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形成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良好态势。现有本科专业44个、专科(高职)专业18个。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闻方向)、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秘方向)

师范教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

化学专业(师范教育方向)、套用化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及套用专业、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园林技术专业

数学与套用数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国小教育专业、教育套用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市场行销专业、商务管理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学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机网路技术专业、计算机套用技术专业

物理学专业、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音乐学专业、舞蹈学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服装与服饰专业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贺州学院官网--机构设定 )

学校重点发展社会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育学三个学科,截止2014年获得广西重点学科3个,在教师教育、生物套用技术、食品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旅游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招生本科专业33个、高职高专专业12个,拥有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等9个学科门类。

截至2018年5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9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420人,双师型教师319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教师38人;拥有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各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另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3人,客座教授、知名专家140人;外聘一批凤凰教育、中兴通讯、甲骨文、新道科技等企业专业教师、双创导师。

截至2014年,学校的自治区精品课程有《分析化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有《国小英语教学法》、《国小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贺州学院校级精品课程有《无机化学》、《食品微生物学》 、《综合英语》、《机率论与数理统计》、《化学教学论》 《安装工程定额与预算》、《教育学》、《 ***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小数学教学法》、《儿童文学》、《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基础》 等。

2012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6项,横向项目1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获广西自然科学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2项;南岭历史文化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邓玉荣教授主持的《桂东北地区方言地图集》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立项;《贺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自治区首批绿色大学、自治区绿色先进集体、广西森林校园、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学校、自治区文明卫生学校、贺州市" 花园式单位 "等荣誉称号。

在南岭走廊族群文化、贺州方言、桂东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等领域的研究颇具特色,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截至3013年,学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项、地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学校教改工程立项58项、优秀教材立项2项。出版《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等著作。《贺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2个、重点文科基地(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 )1个、其它科研基地26个等,这些是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族群文化博物馆、贺州矿冶钱币博物馆和林汉涛艺术作品陈列馆,建立了24个科研机构。"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被批准为广西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贺州学院博物馆。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种(其中本地镜像万种、网路包库180万种),多媒体资源1000余件,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报刊1500余种,电子期刊7000余种,交换学报400种。文献收集符合学院专业设定要求,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1998年设立了"古籍与特色资料室",收藏古籍5623种、贺州地文特色文献资料200余种,其中清代刊印的《贺县志》和民国时期出版的《贺县志》各1套。建立了完善的"贺州学院图书馆图书书目资料库"和"贺州学院图书馆期刊目录资料库",订购了"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维普资讯网科技期刊资料库"、Springer、EBSCO等,开通50多个免费和试用资料库,供广大师生教学、科研使用。

《贺州学院学报》系贺州学院主管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报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桂学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语言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文学与艺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理论探索、实验与技术等。适宜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区内外各类专业人士和党政干部参考。

学校先后与泰国、越南、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1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合作关系,已招收5批留学生,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

(一)旗形采用长方形红色通用形式,代表学院积极、规范的办学方向。

(二)校名"贺州学院"与校徽居于正中主 *** 置,代表旗帜的主体名称和学校的形象标识。

(三)校旗整体构图稳重大方、对称和谐,代表学校追求完美的办学精神。

设计理念

以"贺州学院"汉语拼音字母为设计素材,以贺州学院"山水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规划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贺州地方特色,采用多元素变形组合的方法,以圆形校徽之样式进行创作。校徽体现了该校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和谐团结、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主体图案释义

1.校徽主体图案由"贺州"两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H" 、"Z"及中文数字"三"变形组成。图案美观,构图和谐,体现了"人文校园"、"山水校园"和"和谐校园"理念。

2.校徽中艺术形"H"构图与该校校门图案一致,形象一目了然,具有唯一代表性。

3.校徽中字母"H"还代表灵峰山,下方是由"三"字变形而成的三根横线,既代表贺江水,也代表"三省通衢",点明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环境,体现"山水之间美校园"的"山水校园"理念。

4. 校徽中字母"H"还似一船帆,字母"Z"似一大鹏,寓意学校"一帆风顺"、"展翅高飞",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5. 校徽中高耸的主图案还象征著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在学校的发展史上树立的一座座丰碑,反映了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求知进取的昂扬精神。

外环中英文校名及年号

外环互为环抱的是"贺州学院"中英文校名,中文字型为毛体,英文字型为PmingLiU,正下方数字"1943"为学校历史沿革中最早的办学年份,彰显学校久远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自强 自立 求知 求真

“自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召唤激励著一辈又一辈中华儿女奋发努力。“自强”就是充分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充满信心,勇于面对。“自强”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把荣辱得失都归因于自己,不怨天,不尤人。“自强”是大有作为的人生哲学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 *** 澎湃的人生状态和永不言败的人生豪情。“自强”是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和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

“自立”是人生的基石。“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只有“自立”的个人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有益于社会。只有“自立”的国家才会不受欺负,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唯有“自立”才能赢得尊严。如果说“自强”是一种精神,“自立”就是一种作为;“自强”是一种仰望理想,志存高远,“自立”就是一种俯视大地,脚踏实地。

“求知”即求得知识、求得博学,它是每个人固有的内在潜力,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有经常自我反省,坦诚自己所不知,以真诚谦虚之态度求知,才能不断进步。“求知”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紧跟时代;才能增长才干,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开阔视野,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位。

“求真”是大学的内在秉性。它要求拒绝假、丑、恶,与真理为友。“求真”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勇于探索,努力前行,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求真”要求我们在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务必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办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求真”要求我们真抓实干,不走形式,紧紧把握发展主线,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教师追求真学问,学生学到真本领。

梁丁丁

党委书记

吴郭泉

校长、党委副书记

毛芳才

党委副书记

何星存

党委常委、副校长

黎琼锋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吕海波

党委常委、副校长

朱其现

党委常委、副校长

蒋峰华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王瑞龙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谢雪清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姓名

徐州广生学院学报

1/100【题 名】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作 者】黄蕾【刊 名】当代经济.2007(01X).-72-742/100【题 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作 者】张晓霞【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8-493/100【题 名】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刘斌【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4/100【题 名】未雨绸缪早谋良策——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新趋势与现实应对【作 者】周红军【刊 名】中国外汇.2007(5).-60-615/100【题 名】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作 者】苏启东【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53-546/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作 者】陈梅【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7/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张哲【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S).-57-578/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作 者】杨雪【刊 名】商业时代.2007(2).-26-289/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与林业院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讨【作 者】寻舸【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S).-288-28910/100【题 名】国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修订的方案与思路【作 者】徐焕东【刊 名】国际贸易.2006(12).-57-6011/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作 者】王荣忠【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27-271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作 者】任涛【刊 名】黑河学刊.2006(6).-28-3113/100【题 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作 者】黄海宁【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14/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作 者】詹晓丽【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8-9115/100【题 名】我国电子出版物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作 者】李军【刊 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38-4116/100【题 名】新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整合研究趋势【作 者】孔凡保【刊 名】经济学动态.2006(9).-71-7517/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杨丹辉【刊 名】经济管理.2006(17).-28-321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和特点【作 者】唐金彬 王云 杨安礼【刊 名】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06(4).-6-1119/100【题 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使趋势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作 者】张炎【刊 名】农业经济.2006(8).-78-7920/100【题 名】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作 者】齐东锋【刊 名】经济纵横.2006(6).-39-4121/100【题 名】形势有望好转——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展望【作 者】吴杨[1] 王学成[2]【刊 名】国际贸易.2006(5).-28-3222/100【题 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作 者】郑一华【刊 名】科技资讯.2006(9).-210-21123/100【题 名】保持发展趋势 提高发展质量——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作 者】石广生[1,2,3]【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6(2).-1-424/100【题 名】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作 者】杨小力[1] 杨林岩[2] 冯宗宪[1]【刊 名】经济经纬.2006(3).-21-2425/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运营趋势问题的研究【作 者】柯飞帆【刊 名】科技与经济.2006,19(2).-57-602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作 者】国华 亚东【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3).-86-8927/100【题 名】透视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作 者】李凯年 逯德山【刊 名】家禽科学.2006(4).-3-62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何枭吟【刊 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6(1).-51-522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一凡【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2).-117-11930/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鲍科益【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199-19931/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张伟【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1S).-14-1532/100【题 名】试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易露霞【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1Z).-1-233/100【题 名】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强[2]【刊 名】商业研究.2005(21).-37-4134/100【题 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 者】石磊 唐海燕【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35/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 者】刘琦 罗礼萍【刊 名】现代企业.2005(9).-44-453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作 者】徐万华【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25-2637/100【题 名】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为中心【作 者】高润恒【刊 名】政治与法律.2005(4).-65-7038/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六大趋势【作 者】无【刊 名】对外经贸统计.2005(3).-22-2339/100【题 名】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作 者】高振沧 王凤如【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8-26040/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作 者】戴美木【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96-9741/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翁迪【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4-54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作 者】白云【刊 名】社会科学辑刊.2005(1).-55-5943/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季王芳【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3X).-20-2144/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莫少颖【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2004(4).-56-5745/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李湘黔【刊 名】求索.2004(1).-27-2946/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环境标准之争及发展趋势【作 者】郭根龙[1] 冯宗宪[2]【刊 名】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77-8047/100【题 名】透视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金泽虎【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554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2004(7).-20-2149/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 者】全毅【刊 名】国际贸易问题.2004(7).-64-6850/100【题 名】浅析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化”趋势【作 者】田千 康军【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4-6551/100【题 名】试析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作 者】张汝根【刊 名】技术经济.2004(5).-44-4652/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作 者】袁申国【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2).-32-3553/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作 者】范佳【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9-2054/100【题 名】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作 者】李凯年【刊 名】世界农业.2003(12).-37-4055/100【题 名】森林食品及其国际贸易和生产趋势【作 者】曾燕如[1] 潘继进[1] 杜国坚[2]【刊 名】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26-2956/100【题 名】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徐丽辉【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38-3957/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十大趋势研究【作 者】钟正岩【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3(1).-1-125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作 者】李学稳【刊 名】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23(5).-39-4259/100【题 名】台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 者】徐逸桥【刊 名】中国港口.2003(11).-47-4960/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郑吉昌【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0-1361/100【题 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曹亮【刊 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862/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薛荣久【刊 名】企业世界.2003(3).-24-2663/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作 者】徐磊【刊 名】新质量.2003(1).-48-4964/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作 者】黄静波【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70-7765/100【题 名】试论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作 者】徐松桃【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26-2766/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作 者】赵春明 焦军普【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067/100【题 名】从分歧到融合——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作 者】陈洁蓓[1] 张二震[2]【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2003(3).-3-968/100【题 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杨学军【刊 名】北京水产.2002(6).-8-1069/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西北园艺:果树.2002(2).-52-5370/100【题 名】棉花国际贸易格局及贸易模式变化趋势向研究【作 者】庄丽娟 王小虎【刊 名】中国农垦经济.2002(10).-23-2471/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无【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2002(12).-41-4172/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573/100【题 名】我国花卉国际贸易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作 者】无【刊 名】农村科技开发.2002(11).-43-4374/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作 者】王方 全伟【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2,18(1).-6-975/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2(3).-42-4376/100【题 名】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融合趋势【作 者】刘铁明【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2(3).-67-707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化发展趋势【作 者】李权【刊 名】经济科学.2002(5).-94-10178/100【题 名】全系列融资组合—现代商业银行国际贸易服务发展趋势【作 者】陆虹【刊 名】国际贸易.2002(1).-54-5779/100【题 名】国际贸易标准合同的发展趋势【作 者】贾平【刊 名】兰州学刊.2002(6).-75-7680/100【题 名】新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作 者】和文华【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7-10781/100【题 名】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英姿【刊 名】海关与大市场.2002(3).-25-2582/100【题 名】法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下降趋势【作 者】无【刊 名】国际市场导刊.2002(15).-5-583/100【题 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作 者】赵龙【刊 名】科技术语研究.2002,4(1).-40-4384/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作 者】房杜【刊 名】中国外资.2002(9).-60-6185/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刘力【刊 名】理论视野.2001(5).-34-3686/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6).-62-6787/100【题 名】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3).-52-5788/100【题 名】简易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作 者】王安会【刊 名】对外经贸实务.2001(12).-3-58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作 者】顾颖【刊 名】经济师.2001(7).-70-7190/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李晋【刊 名】学术月刊.2001(8).-111-11391/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李大鹏【刊 名】北方经贸.2001(1).-159-16192/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亚太经济.2001(1).-4-793/100【题 名】从世界苹果、梨生产及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看我国苹果、梨产业存在的问题【作 者】王宇霖【刊 名】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94/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作 者】韦倩【刊 名】环境.2001(11).-4-595/100【题 名】当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似臣【刊 名】中国对外贸易.2001(7).-8-1296/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74-78,449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郑后建【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14-1698/100【题 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作 者】李庆萍【刊 名】中国外汇管理.2001(5).-38-3899/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苑春强【刊 名】现代国际关系.2001(2).-20-24100/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肖光恩【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22-26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刊名为《科学论文集》,是文理综合版,文革前(1957~1964年)共计出刊24期,文革期间停刊。1955年12月22日,学校成立校科学研究委员会,王延青任主任委员。1957年2月27日,校科学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决定出版《科学论文集》。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王延青任主编,陈伯康、贺祥麟任副主编。1959年4月22日,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成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教师1人,干部1人。1960年刊名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开始后被迫停刊。当时办公地点:本部办公大楼楼下东头路南。文革后1972年12月复刊,刊名为《广西师院》,是文理综合版,1972年出版3期,1973年出版8期,1974~1977年4年共出版12×4=48期。1972年10月16日,在院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广西师院院刊编辑组,梁正任组长,聂启桐、伍行斌任副组长。1977年2月4日,将院刊编辑组和院写作小组合并,成立院刊编辑、写作小组,聂启桐兼任组长,宋子英任副组长。当时办公地点:本部办公大楼大会议室对面(东第一间)。1978年刊名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季刊。1979年《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1979~1982年4年共出版文科4×4=16期,理科4期(1979年出版2期,1981、1982年各出版1期)。1980年10月6日,第二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陈伟芳任主任委员,成员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7人,干部(编辑)2人。1981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1982年12月8日,将学报编辑室(即原来的院刊编辑、写作小组)改为学报编辑部,欧阳柏任主任,宋子英任副主任。1983年,学报自然科学版随学校改名,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半年刊。1984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季刊。1984年9月,副校长王炜炘分管学报工作,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宋子英任学报编辑部主任。1986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1989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在海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为季刊。当时办公地点:1978~1983年上半年在历史系楼上;1983年下半年~1986年上半年在教育系楼下东半边;1986年下半年~1987年上半年在数学系楼下西头;1987年暑假~1990年上半年在分部研究生楼第一栋三楼东头。1991年11月11日,成立第三届学报编辑委员会,王炜炘任主任委员,成员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副编审2人,讲师1人,干部(编辑)1人。学报编辑部有9人,其中副编审2人,编辑4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1人,处级干部1人。1993年11月,第三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做了调整,张葆全任主任委员。1994年12月符浩任编辑部主任。1999年9月,王杰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符浩、李启贤任副主编;梁宏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当时办公地点:1990年8月~1997年7月在分部第二栋办公楼东头一楼(现财务处报帐处);1997年8月~2000年3月在文科教学楼前两层办公楼一、二楼中间。2003年2月27日,第四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 梁宏任主任委员,王杰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朱从兵、李启贤任副主编,刘慕仁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编审1人,副编审3人,编辑2人,助理编辑2人,办公室人员1人。2007年1月4日第五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梁宏任主任委员,钟瑞添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王朝元、李启贤任副主编,易忠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编审2人,副编审4人,编辑2人,办公室人员1人。办公地点:2000年4月至今在田家炳大楼325~330办公室。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不容易发表,审稿时间在1到3个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57年创刊,是综合性的学术理论刊物,办刊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自然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

广西政法学院学报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创刊于1986年,由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主办。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是广西独立设定的政法类高等学校,与广西司法学校合并办学,隶属自治区司法厅领导,担负著培养法律人才和培训政法干部职能,办学以高职专科为主体,以成人专科、普通中专及与区内外本科院校联办成人法学本科为辅。建院 20 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 *** 和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司法厅、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院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培养了 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培训政法干部 8000 多人,这些学生(学员)目前已成为广西政法战线的骨干力量,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法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4 年 10 月自治区人民 *** 批准建立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20 多年来,区党委、区 *** 以及国家法务部、自治区司法厅、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区计委等上级机关和部门的领导对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都十分重视和关心,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自治区现任以及历届的党政领导陆兵、陈辉光、潘琦、彭祖意、韦家能、 *** 、章崇任、潘鸿权、周明甫、韦纯束、赵乙生、林超群、韦继松、钟家佐和自治区高级法院、自治区检察院的领导覃日飞、郭永运、黄任文等同志,以及法务部原部长邹瑜、原副部长刘飏都曾到学院视察或对学院工作作指示、题词。正是由于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与支持,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法学资师力量强,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成为法学学科门类较齐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办学效益较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政法类成人高等学府。

在广西政法干校基础上,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于 1984 年 10 月、广西司法学校于 1983 年 3 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批准成立,均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管辖。 1996 年 9 月学院和学校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学模式。

学院在校生人数由创建初期的 200 人,发展到 2006 年的各类学生总数 5100 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 3800 多人。

学院设定有 6 系 2 部,即法律系、民商法系、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司法警察系、外语系以及社科部和基础部。法律系设有法律事务、律师实务、行政执行 3 个高职专科专业,并设有法律事务、律师助理 2 个成人专科专业;民商法系设有法律事务(贸易法律及套用方向、涉外法律及套用方向、东协法律及套用方向)高职专科专业、设有国际商务成人专科专业;管理系设有司法文秘、社区管理 2 个高职专科专业,设有司法文秘、行政管理 2 个成人专科专业;信息工程系设有司法信息技术、计算机网路技术 2 个高职专科专业,设有计算机科学技术成人专科专业;司法警察系设有司法警务高职专科专业,设有法律事务(司法警察方向)中专专业;外语系设有法律事务(法律英语方向),套用越南语 2 个高职专科专业。现有专业涵盖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 5 个学科。学院与浙江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4 所高校联合举办成人法学本科教育,为本院及院外专科学生提供专科升本科的机会。此外还在河池、百色、防城港、钦州、平南等地设定有 10 个法学成人专科函授教学点。

建院以来,我院共培养了 万多名毕业生,培训政法干部 8000 多人。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全区各级政法委、各级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服务、中介机构等,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已经成为业务骨干。涌现了一批 “ 优秀审判员 ” 、 “ 教育改造能手 ” 、 “ 侦查能手 ” ,有的还被评为 “ 全区十佳政法干警 ” 、 “ 全区优秀公安领导干部 ” 、 “ 广西杰出青年卫士 ” 等等。毕业生中,目前在任的县级以上党委政法委正副书记、法院正副院长、检察院正副检察长、司法局正副局长、监狱劳教单位正副职领导就有 300 多人。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院逐步巩固和拓展了作为广西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政法干部培训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学院教职工共发表论文近 800 篇,出版教材、专著 58 部,完成科研课题 18 项(其中省部级 8 项,地厅级 10 项)。科研成果中有 141 项获奖。其中省部级奖 11 项,其他奖项 130 项。学院还积极对外学术交流开展活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公开发行刊物,作为学院在国内外开展学术活动交流的平台,在区内外法学教育和科研领域有一定影响。

我院是该区法学教育师资力量较强的几所院校之一。学院定编 199 人,目前,在职教职工总数 225 人,其中在编 199 人,聘用 26 人。专职教师 115 人,研究生以上学历 53 人,其中硕士学位 20 多人;教师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 31 人,占 27%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61 人,占 53% ;法律教师 76 人,其中具有律师资格的 “ 双师型 ” 教师 45 人,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办案实践经验。学院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14 人为客座教授及学术顾问。学院教师中, 莫旭麟 教授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 陈家新 教授 2003 年被评为广西 “ 九大法学家 ” 之一,其本人是广西大学 “ 211 工程 ” 重点学科评审论证专家组成员;欧锦雄教授 2003 年荣获法务部 “ 金剑文化工程 ” 论文类二等奖, 2004 年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粟珍教授在社会科学领域成果丰硕,部分老师分别受聘为广西民族学院法学院和广西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还有的教师被聘为自治区人大和南宁人大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院校领导班子成员为:学院党委书记韦乃扬,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韦军,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洁石,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叶晖,学院副院长黄训同,学院党委委员、广西司法学校校长杨怀甫。

学院党委下辖 6 个党总支和 13 个教职工党支部。现有教职工党员 160 多人,占教职工总数 70% ;学生党员 100 多人,占全日制在校人数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建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与进步,促进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发展。 20 多年来,学院获得省部级奖约 30 次,本系统奖励约 60 次,曾多次被法务部、自治区人民 *** 以及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广西法制报、广西教育报等上级部门和新闻媒体通报表彰、宣传报导。多年来连续被评为 “ 全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 ”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 “ 队伍建设目标管理达标单位 ” 、 “ 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 ” 、 “ 广西司法行政系统安全稳定无事故竞赛活动达标单位 ” 、 “ 驻邕高校食品卫生较好单位 ” 、 “ 计画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 、 “ 全区支教工作先进单位 ” 、 “ 园林绿化先进单位 ” , 2004 年被评为广西区直机关 “ 文明单位 ” , 2006 年 5 月学院团委被广西区团委授予“广西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学院作为广西法律人才培养和政法干部培训基地的职能作用,始终站在广西法学教育发展的前沿,加强办学基本设施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力争经过 “ 十一五 ” 计画的五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办学层次由专科教育提升到本科教育。

  • 索引序列
  • 广西贺州学院学报
  • 贺州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
  • 徐州广生学院学报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广西政法学院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