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有关壮族的毕业论文

有关壮族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壮族的毕业论文

5、滚布编导:胡玉荣演出单位:五龙乡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不同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壮族服装毕业论文

发挥想象吧 加油

下面学术堂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关于服装的毕业论文怎么写:题目,论文的选题是论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论文的选题有很多的奥妙,比如说选择的论文查重的题目是从小处着手的为最好.这样在论文查重的时候就不容易重复.毕业论文怎样写,从准备开始写论文到论文完成要有期限,有一个时间范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各个环节工作,比如说论文题目的准备,论题的评审.在什么时间点做预答辩,关于时间节点的提交材料以外,还要自己提前做好功课.清清楚楚知道什么时间点,应该提交哪些材料.在论文细节方面要按照学院要求的论文格式进行编写.否则格式如果过于随意.没有达到要求反倒舍本逐末.这样查重的时候很可能会影响论文查重的最后的结果.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能抄袭别人的论文,目前知网的查重能力想必大家都听过,如果重复率过高的话,对自己写论文的时间也有很大影响的.这些就是针对服装毕业论文怎样写的说明了

做一名成功的服装设计师是我长久以来的理想。在香港服装学院的专业进修让我对服装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坚定了我要做一设计师的信念。因为我坚信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做得更好,从事一个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种人生的享受及价值的体现。深圳的服装行业是一种品牌竞争的行业,有人说深圳最多的是女人,与之并存的是深圳的女装品牌,她也是最多的。服装品牌她显示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科学、艺术的发展水平,也是服装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现象。因而要做1名成功的设计师,最基本也要对服装品牌有比较成熟的了解和认识。我想这点对于整个中国的品牌市场,也是应该具备的。未来的中国市场也是要走自己的品牌路线,要让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走向世界。众所周知,服装行业是最具竞争性和挑战性的行业之一,无论是大众服装名牌还是高品位的服装名牌,其产品的内在质量是基础和前提,要使产品不断地有新的面貌出来,顺应瞬息万变的服装市场,关键在于设计师对产品的整体把握: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服装文化基础之上,把握国际服装发展的脉搏,具有活跃的设计思维和超前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设计师在开发服装名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服装名牌的设计开发是以国际流行趋势为宏观背景的,同时也是以拓展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的,因此设计师在开发名牌时要在了解国际服装市场整体流行趋向的基础上,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内服装市场的具体现状,找准国际流行趋势与国内服装市场之间的融会点,善于有选择,有取舍地借鉴和运用其相关的设计要素,使服装名牌的设计开发即与国际服装同步又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市场运作机制。虽然服装名牌有其国际性的一面,但更多地带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不仅是由服装企业和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决定的,也是由消费者的审美倾向决定的。无论是大众服装名牌还是高品位服装名牌都是由产品与消费者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都需要有其明确的设计定位和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设计定位的确定是建立在深入细致地了解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之上的。有了明确的设计定位,才可设定与产品设计开发本适应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找准产品针对市场的切入点,并且在实施经营策略的过程中根据消费群体对产品的新的需求而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CIS是包括企业经营理念MI(Mind Identity)企业行为规范BI(Behavior Identity)企业视觉传达VI(Visual Identity)在内的企业整体形象识别系统,一般称为CI。CI设计是现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概念,对企业的振兴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I设计通过对企业内部、外部和全方位的统筹策化,使企业内外、上下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强化其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使社会和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整体形象产生更加清新的认识,密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来赢得更广大的消费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从而扩大企业的声誉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CI的设计筹划,其理论根据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全方位调研分析的基础之上的。CI设计是提升企业形象的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也是服装文化和服装市场发展之必须。我们应善于借鉴和吸收国外CI设计和提高企业整体形象的成功经验,立足于国际服装市场,面向世界而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CI设计体系。

[摘要]本文从服装的审美审美与功能结合、个性与时尚结合 、 品位与文化结合.提出了与这些发展方向适应的企业营销策略, 即注重产品设计的创新度、发挥终端市场中导购的作用及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关键词]服装市场 消费心理 审美 品牌效应服装行业是集艺术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行业市场份额是衡量服装整体设计、生产、销售是否成功的标尺,如何有效地把握现有市场份额、并不断开辟新市场是现代服装企业的生存之道.在对服装市场的研究中,企业生产不仅要考虑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要时刻关注消费市场中的各种消费审美心理因素.服装的设计生产过程,也就是设计师和生产者对潜在的着装者 (消费者) 进行艺术表达和寻求 审美认同的过程,而着装者 (消费者) 也正是通过服饰的选择达到与设计师在风格样式、审美情趣以及德行品格上的默契与沟通。对消费者消费审美心理趋势与购买行为的客观分析势必也是对使企业更好地掌握消费趋势、 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积极思考。一消费审美心理发展趋势特征分析流行,变化莫测,它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相互模仿效应的结果,即所谓的穿着的人多了便构成了流行.那么在流行中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也称得上是因时、因地制宜.当前, 服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渐趋成熟,并呈现出几个相互结合的特征。(1)服装作为艺术的审美与功能的结合随着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生活正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的方向发展,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其功能不仅仅在于遮体和保暖,而更多在于道德、 审美、 认同和表现 。所谓的审美功能,就是服饰不但要对引起羞耻感 的部位进行遮掩 , 而且要对身体进行美化,使之在视觉上取悦于人。服饰的认 同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共同的服饰符号,体现我们对特定的部落、氏族、团体、阶层、职业角色、民族或社会的认同,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归属。这一类的认同体现的是个人与某个社会群体的一致和相同,因而可以叫做社会认同。另一方面, 人们也通过服装体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不同,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2)服装艺术的个性与时尚的结合现在的服装已成为了反映着装者社会性的一种无声语言,所以那些标榜自我存在、显现自我主张、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服装必会受到消费者、 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现代人眼里, 时髦、有创意的服装,能够张扬个性,可以更好的来修饰自我,当然, 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时代所赋予它的特定内涵.比如在时尚界,“波西米亚” 风格成了追求放荡不羁,自由浪漫的代名词 , 而“波乔米亚” 风格,也成了演绎小资情调的最好方式, “ 朋克、嬉皮”风格,是反叛精神、思想颓废的代表等,这些现存的服装风格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服装消费的发展方向之一。(3)服装艺术文化个性时尚与风格相结合——品牌效应服装品牌的这种文化意味吸引着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国际名牌.如当消费者认定某一个品牌适合自己穿着时,便显示出对其情有独钟的非凡热情,于是对这种认准了的品牌有了感情上的依托, 品牌也就作为一种能激发人们情感的形式而存在.由此,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服装时便产生了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朦胧概念。现代人们在服装艺术上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 是通过服装设计师们无数 的体验、沉思和奋斗,经历无数局部 的变革,最后才形成一个总的服装流行趋势。服装风格在形成 的过程中,既突破传统服装文化模式,同时又继承着传统模式的很多特性,使风格作为固定的文化特征,保留在地域或民族的文化传统 之 中。然而在当今日渐一体化的世界环境中,服装风格有着单线的发展危险趋势,服装文化的趋同性既是现代社会的一 大时代特征,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尖锐斗争最激烈的阶段。 二、服装生产企业企业对消费审美心理的趋势的掌握服装企业以赢利为出发点,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策略来增加企业的销售量以达到赢利的目的.而对服装市场中消费者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正好满足 了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1) 服装设计中流行趋势的把握由于流行趋势的世界同步性正在逐步加强,因此有效把握流行趋势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正确掌握最新流行预测资讯,就有可能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毕竟,追逐流行的消费群体占绝大多数,因此有效掌握流行元素、充分挖掘目标消费群的时尚需求与诉求点,才能最终诱发消费者购买欲。在预测流行趋势中,可以两方面作为重心:(1) 做深入细致的服装市场调研,包括服装原辅料市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分析顾客群的购买心理趋向,以及对流行元素有效捕捉,便于及时运用到新设计当中;(2) 可根据企业及设计师在业内多年积累的经验,对新的流行做出判断,对流行色、 流行款式、 流行面料 等作尽可能有效的预测。从这种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影响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深层来看,现代的人们注重表现美,更多地注重服饰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适合于特定 的场合和自己的风度, 甚至不满足于设计师现成的安排, 而乐于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挑选、配套, 去“篡改”设计师的作品,淡薄“权威”,去创造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内涵,让服饰折射出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所有一切的实现 ,就需要较高的审美素质作为前提 ,从这层意义来看, 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决定和发展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装市场中西的消费审美心理的发展方向。(2) 销售过程中抓住消费真的心理在企业对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虽然服装卖场、 商品的组合搭配与陈列所表现的情节性和艺术性能够使顾客产生兴趣与欲望,但现场销售人员的素质也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当其与消费者初步接触、尚未进行语言交流及深人了解之前,往往凭着对方的穿着打扮估计对方的着装情况, 以判断顾客的着装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彰显身份的面具角色, 因此销售人员还必须作好 引导工作,宣传企业服装的新概念及流行趋势,强行促成流行导向,并且通过强化对生活方式的介绍与倡导,为消费者争取到变脸的机会,实现其购物过程中与结束后的愉悦与满足感,从而使其对该品牌的信任感与忠诚度增强。(3) 塑造品牌形象由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对企业及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充分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实现品牌经营,发展自身优势,提高知名度,形成极大的感召力, 希望以明确的定位和理念来培养忠诚的顾客群.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市场成功运作,将会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及强大的生命力.统一价格、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统一服务,为服装产品送上了品质保险单,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从而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另外,在着力打造 自主品牌的同时, 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 扩大高端市场分额、 提高其技术含量都成为重中之重。 当企业成功地树立起 自己的品牌后,他们还可以尝试生产冠以这种品牌的其他产品以拓展市场,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购物行为。三、总结通过对服装市场中消费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可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盲目从众向理性消费转变,且越来越注重审美体验,消费心理趋于成熟. 基于这种变化给企业营销策略带来的影响,服装企业需深入了解 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购 买动机,掌握各种消费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有效预测服装消费趋向、制定合理的服装生产和经营策略.当然,随着人们对服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及个性化、多元化的风格特征成为未来服装流行趋势的主流时, 企业也必须在自身产品风格定位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以满足消费者自我实现的诉求。

广西壮族文化毕业论文

集居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域的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文山州以及广东的连山,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独特的文化,从古百越族群及西瓯、骆越部族开始,就产生了歌圩的风俗,壮语称之为“歌埠”、“隆垌”,俗称之为“歌圩”。“歌圩”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值时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聚集于山坡上或田垌里,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以歌圩文化构筑成为一种歌化与诗化的特殊文化形态。   对于山歌文化的起源,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学者们一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是在壮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关于壮族山歌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对偶婚说。对偶婚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起源于远古的族外择偶(对偶婚制)活动。持这种观点的论者,主要依据的是相关古籍和民族或地方志中的有关记载和民间传说。二是娱神说。娱神说观点存在争议。坚持该观点的论者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源于古代的民间宗教信仰,古人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通常祈求神灵保佑,便以歌赞神和乐神。山歌文化便源于此。质疑该观点的论者认为以情歌为主体内容的山歌文化不可能在严肃的娱神过程中产生,并认为用宗教解释山歌文化的产生缺乏科学性。以上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山歌起源的两种不同看法,虽说起源还没有弄清楚,但学术的讨论,确实可以指给我们不同的研究方向,促使我们更好地前进。 歌唱文化的风俗,代代传承,成为壮族一种特色文化,其典型就是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她是歌圩的“儿女”,是壮族山歌文化的符号、形象代表;以当代观点来说,她亦是一种品牌。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将壮族歌圩定为“三月三歌节”。每年的歌节活动,由政府主持,从农村转向都市举行,将之与改革开放的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即以山歌搭台,由经贸唱戏。后来再发展变成了影响广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壮族的山歌(歌节)文化推向世界。    山歌文化在整个广西地区分布广泛,其中以百色地区较为聚集,山歌的表现形式类型多样,下面以百色市田阳县的山歌文化作为一个代表,以小见大,粗略地阐述一下山歌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是壮族歌咏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歌咏文化底蕴深厚,有壮、汉、瑶三个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山歌,以壮族山歌为主体。田阳的壮族山歌有三个歌种:田州山歌、古美山歌、德保山歌。三个民族的山歌都反映出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山歌作为壮族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各种歌俗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歌师、歌手们的学歌、教歌经历透示出“熏陶+口传+歌书+磨练”传统的山歌传承模式。传统社会山歌的传承动力反映了社会的“奖惩”理论:对文化规范的遵守是通过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积极的奖励和消极的惩罚来实现的,从而形成“文化迫力”,而也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化导致“文化迫力”的改变,是使山歌传承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右江中游,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 15 个乡镇,152 个行政村,总人口 33 万,境内居住壮、汉、瑶等民族,其中壮族占约 90%。境内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三种地形,中间低、南北高、东西狭、南北宽,素有“两山一谷”之称。南部石山区为喀斯特溶岩地貌,北部土山地区为砂页岩地貌。全县有大小河流 12 条,以右江为主干河,自西向东流经6 个乡镇。田阳县地处低维度,靠近北回归线,属南亚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平均气温 18-22℃,年无霜期多达 307-352 天,能够满足一年三熟需要。如此自然条件之下,田阳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西南蔬菜基地,盛产芒果,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芒果之乡”。农业的发达使田阳成为百色革命老区率先脱贫县之一。   在唐代以前,壮族地区尤其是桂西一代,仍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制末期的社会状态。壮族先民为农耕部落,散居在崇山峻岭和丘陵地带之中,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天然的交通险阻,不仅对外交往缺乏,各个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也没有密切的联系,“往往推出一长者为王,也不能远相统摄”。这样长期稳定的社会形态使壮族原始社会的解体十分缓慢。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田阳属秦属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王赵佗,在岭南建立在较为严密的郡县制度,田阳属增食县。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但仍未达到直接统治的程度,只能仍然“以其故治”的治理措施(《资治通鉴》卷21);到东汉中央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而绥抚之”,为羁縻制度的开端。唐代以前,田州居民被称为“獠民”和“猎民”,宋代称为“西源蛮”和“广源蛮”,又称“土人”。宋时,朝廷认为田州土人“风俗荒怪”、“婚姻野合”、“杀人祭鬼”,或“掘人坟墓,藏其骸骨”等等,难以控制,于是设置羁縻田州,实行土官制,采取“以土人治土人”的办法治理。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年),岑翔率兵平定右江一带诸峒(其组织形式类似部落),并定居田州,田州土司制度从此形成,岑翔为田州岑氏土官始祖。自此至清光绪元年(1875 年)改土归流。这种“树其首长,使其绥抚”的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使田阳壮族地区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及其生活方式的解体十分缓慢。社会进程的缓慢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田阳壮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古朴色彩。这些在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上都有反映。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缓慢的社会进程使田阳壮族文化的发展如一条缓缓的稳定流淌的河流,是田阳壮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文化资源灿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2002年布洛陀文化遗址在田阳县的敢壮山发现,敢壮山被认为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田阳县内保存有许多古老的、原生态的壮族文化,如歌咏文化、布洛陀文化。田阳壮族民间普遍喜爱对唱山歌,歌咏文化发达。李调元《粤东笔记》:“东西粤皆尚歌,而西粤土司中尤盛。”壮族人们的生活意愿、理想追求、情感交流、生产知识、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都以歌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以歌代言,无处不唱,无事不歌。民间崇拜鬼神,信仰布洛陀,布洛陀神话、传说、古歌、《布洛陀经诗》在民间普遍流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开始到三月初九,在敢壮山上举行大规模的祭拜布洛陀活动,并形成敢壮山歌圩。  在田阳,田州山歌最丰富,流行的区域最广泛。田州山歌主要流行在田州镇、百育、头塘、玉凤、坤平、那满、那坡等乡镇,范围为右江河谷及田阳北部土山地区;田州山歌有欢歌、赞歌、孝义歌、目莲土经歌、结义歌、情歌等四十多种;曲调为微调式,一调多用,问字要音,句式结构及押韵均较自由,多以五言为一句,长短句为补,内容多少不论,最短四句,最长可达数十至百行,以抒情见长。如《启歌》:想乐出家门,想欢上山岭;乐就乐正月,欢就欢早春。三月雨淋地,四月把田耙;夫妻忙做活,送饭到田埂。另一首《问巾歌》:男:今日阳光热似火,出汗没有巾来抹,用手抹太辣,妹送巾给哥。妹:哥问妹要巾,妹妹对哥说,巾挂在星上,巾挂太阳角,哥要就判断,别要石头来打落。  有些歌俗是单纯因唱山歌而成俗的,如一些歌圩、歌会,而很多歌俗是伴随其他的民俗事像出现,或是因为其他民俗事像的出现而出现。通观壮族人们唱山歌的时间、场合,往往是重要的或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场合,如出生、满月、祝寿、婚典、丧礼等人生礼仪,或者是某个纪念性节日,破土动工、上梁、如火等等,在这些时间、场合中,人们聚集在一起。人多而有交流,山歌作为最能够表情达意的言语方式而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壮族民间普遍的以歌代言,已经证明了山歌比言说更能表达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母娘岩与敢壮山歌圩》的民间传说中就已经表明山歌比言说更佳的表达功能:祖公布洛陀接受了子孙们的祝寿,为表达自己高兴之极的心情而唱起山歌,子孙们在这样重大的场合也是用山歌与各方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倾诉思念之情,相互交流。要言之,山歌的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特长使它成为一些重要社交场合的首选交流手段。如在人生礼仪的几个阶段所唱的特定的歌,都是为了交流,表达言说无法表达的意思。可以说,在壮族人们的心目中,山歌是一种比言说更高级的表达手段和工具。人们在唱山歌、对歌的时候,享受的是思想交流的快乐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后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2004 年的春节举行的山歌比赛,玉凤一位 28 岁的女歌手获得冠军,上台领了奖她用山歌向评委们致谢,表达自己获奖是得到了评委们的支持,时任评委的黄达佳马上用山歌回应说,阿妹唱得好,是自己有水平,与评委们无关。这样一推一脱,两人竟仅仅因为相互赞扬、相互谦虚而在台上就唱了 40 分钟,最后因时间关系才依依不舍的结束。歌咏文化是生命体验的文化。不进入那个生命体验阶段,就不能进入那个文化状态。文化不只是学到的,还是体验的结果。到歌场中体验,在对歌中体验,体验越多,理解越多,爱之愈深。2004年敢壮山歌圩上一位田东来的老歌手形象的道出为什么对歌的人能够如痴如醉,胶着在一起,越唱越有精神:“像牛打架,不觉得累。”这完全是壮族人本性的自然、本真的流露,生命的激情燃烧。在这种燃烧中体验快乐。唱歌已经成为生命的一种需求。壮族人们在不断的寻找体验的机会,在生活中本性的不断流露,生命激情的不断燃烧,于是在壮族人们对生活中才会出现如此多的歌俗。  综上对田阳山歌为代表的壮族山歌的分析,壮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有力地加强了壮民族的民族情感的延续,为壮民族文明的传承﹑为区域壮民族文化的重构﹑为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壮族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2008年参与教育厅课题《广西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 2009年主持教育厅课题《广西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研究》 2009年设计作品发表在《美术教育》期刊 2009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于《传承》杂志 2010年参与省级教改课题“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0年参与广西教育厅课题《白裤瑶服饰文化研究》 2011年主持省级教改课题《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2年发表论文《试论苗族服饰纹样在数码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河池学报》 2012年发表论文《广西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于《前沿》 2013年发表论文《“教改论文”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于《大舞台》 2013年发表论文《动画角色服饰艺术特征探析寻》于《大众文艺》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在现代动画中的应用探析》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图符造型对现代动画创作的启示》于《大视野》 2013年发表论文《基于PHOTOSHOP CS3 的“苗之韵”服装设计及意义》于《艺术教育》 2014年发表论文《从美术片看广西本土动画的创作方向》于《芒种》 2014年发表论文《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于《电影评介》 2014年发表论文《苗族服饰文化功能探析》于《作家》 2014年发表论文《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像元素及其在现代动中的呈现》于《艺海》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傩文化元素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界》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铜鼓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法制与经济》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应用探析》于《北方文学》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民俗文化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学刊》近三年主要获奖情况 2009年获评估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 2009年 获“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最佳指导老师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获“全国第四届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先行数字艺术设计(公益)作品大赛”最佳指导老师 2010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2010学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获四届全国大学生(文科)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获本年度广西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 2011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全国第七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获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获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2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党员优秀示范岗” 2012广西师范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2年第12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八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12届广西高校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最佳艺术奖 2009—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2013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

集居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域的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文山州以及广东的连山,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独特的文化,从古百越族群及西瓯、骆越部族开始,就产生了歌圩的风俗,壮语称之为“歌埠”、“隆垌”,俗称之为“歌圩”。“歌圩”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值时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聚集于山坡上或田垌里,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以歌圩文化构筑成为一种歌化与诗化的特殊文化形态。   对于山歌文化的起源,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学者们一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是在壮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关于壮族山歌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对偶婚说。对偶婚说认为,壮族山歌文化起源于远古的族外择偶(对偶婚制)活动。持这种观点的论者,主要依据的是相关古籍和民族或地方志中的有关记载和民间传说。二是娱神说。娱神说观点存在争议。坚持该观点的论者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源于古代的民间宗教信仰,古人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通常祈求神灵保佑,便以歌赞神和乐神。山歌文化便源于此。质疑该观点的论者认为以情歌为主体内容的山歌文化不可能在严肃的娱神过程中产生,并认为用宗教解释山歌文化的产生缺乏科学性。以上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山歌起源的两种不同看法,虽说起源还没有弄清楚,但学术的讨论,确实可以指给我们不同的研究方向,促使我们更好地前进。 歌唱文化的风俗,代代传承,成为壮族一种特色文化,其典型就是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她是歌圩的“儿女”,是壮族山歌文化的符号、形象代表;以当代观点来说,她亦是一种品牌。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将壮族歌圩定为“三月三歌节”。每年的歌节活动,由政府主持,从农村转向都市举行,将之与改革开放的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即以山歌搭台,由经贸唱戏。后来再发展变成了影响广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壮族的山歌(歌节)文化推向世界。    山歌文化在整个广西地区分布广泛,其中以百色地区较为聚集,山歌的表现形式类型多样,下面以百色市田阳县的山歌文化作为一个代表,以小见大,粗略地阐述一下山歌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是壮族歌咏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歌咏文化底蕴深厚,有壮、汉、瑶三个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山歌,以壮族山歌为主体。田阳的壮族山歌有三个歌种:田州山歌、古美山歌、德保山歌。三个民族的山歌都反映出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山歌作为壮族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各种歌俗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歌师、歌手们的学歌、教歌经历透示出“熏陶+口传+歌书+磨练”传统的山歌传承模式。传统社会山歌的传承动力反映了社会的“奖惩”理论:对文化规范的遵守是通过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积极的奖励和消极的惩罚来实现的,从而形成“文化迫力”,而也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化导致“文化迫力”的改变,是使山歌传承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右江中游,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 15 个乡镇,152 个行政村,总人口 33 万,境内居住壮、汉、瑶等民族,其中壮族占约 90%。境内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三种地形,中间低、南北高、东西狭、南北宽,素有“两山一谷”之称。南部石山区为喀斯特溶岩地貌,北部土山地区为砂页岩地貌。全县有大小河流 12 条,以右江为主干河,自西向东流经6 个乡镇。田阳县地处低维度,靠近北回归线,属南亚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平均气温 18-22℃,年无霜期多达 307-352 天,能够满足一年三熟需要。如此自然条件之下,田阳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西南蔬菜基地,盛产芒果,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芒果之乡”。农业的发达使田阳成为百色革命老区率先脱贫县之一。   在唐代以前,壮族地区尤其是桂西一代,仍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制末期的社会状态。壮族先民为农耕部落,散居在崇山峻岭和丘陵地带之中,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天然的交通险阻,不仅对外交往缺乏,各个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也没有密切的联系,“往往推出一长者为王,也不能远相统摄”。这样长期稳定的社会形态使壮族原始社会的解体十分缓慢。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田阳属秦属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王赵佗,在岭南建立在较为严密的郡县制度,田阳属增食县。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但仍未达到直接统治的程度,只能仍然“以其故治”的治理措施(《资治通鉴》卷21);到东汉中央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羁縻而绥抚之”,为羁縻制度的开端。唐代以前,田州居民被称为“獠民”和“猎民”,宋代称为“西源蛮”和“广源蛮”,又称“土人”。宋时,朝廷认为田州土人“风俗荒怪”、“婚姻野合”、“杀人祭鬼”,或“掘人坟墓,藏其骸骨”等等,难以控制,于是设置羁縻田州,实行土官制,采取“以土人治土人”的办法治理。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年),岑翔率兵平定右江一带诸峒(其组织形式类似部落),并定居田州,田州土司制度从此形成,岑翔为田州岑氏土官始祖。自此至清光绪元年(1875 年)改土归流。这种“树其首长,使其绥抚”的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使田阳壮族地区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及其生活方式的解体十分缓慢。社会进程的缓慢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田阳壮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古朴色彩。这些在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上都有反映。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缓慢的社会进程使田阳壮族文化的发展如一条缓缓的稳定流淌的河流,是田阳壮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文化资源灿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2002年布洛陀文化遗址在田阳县的敢壮山发现,敢壮山被认为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田阳县内保存有许多古老的、原生态的壮族文化,如歌咏文化、布洛陀文化。田阳壮族民间普遍喜爱对唱山歌,歌咏文化发达。李调元《粤东笔记》:“东西粤皆尚歌,而西粤土司中尤盛。”壮族人们的生活意愿、理想追求、情感交流、生产知识、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都以歌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以歌代言,无处不唱,无事不歌。民间崇拜鬼神,信仰布洛陀,布洛陀神话、传说、古歌、《布洛陀经诗》在民间普遍流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开始到三月初九,在敢壮山上举行大规模的祭拜布洛陀活动,并形成敢壮山歌圩。  在田阳,田州山歌最丰富,流行的区域最广泛。田州山歌主要流行在田州镇、百育、头塘、玉凤、坤平、那满、那坡等乡镇,范围为右江河谷及田阳北部土山地区;田州山歌有欢歌、赞歌、孝义歌、目莲土经歌、结义歌、情歌等四十多种;曲调为微调式,一调多用,问字要音,句式结构及押韵均较自由,多以五言为一句,长短句为补,内容多少不论,最短四句,最长可达数十至百行,以抒情见长。如《启歌》:想乐出家门,想欢上山岭;乐就乐正月,欢就欢早春。三月雨淋地,四月把田耙;夫妻忙做活,送饭到田埂。另一首《问巾歌》:男:今日阳光热似火,出汗没有巾来抹,用手抹太辣,妹送巾给哥。妹:哥问妹要巾,妹妹对哥说,巾挂在星上,巾挂太阳角,哥要就判断,别要石头来打落。  有些歌俗是单纯因唱山歌而成俗的,如一些歌圩、歌会,而很多歌俗是伴随其他的民俗事像出现,或是因为其他民俗事像的出现而出现。通观壮族人们唱山歌的时间、场合,往往是重要的或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场合,如出生、满月、祝寿、婚典、丧礼等人生礼仪,或者是某个纪念性节日,破土动工、上梁、如火等等,在这些时间、场合中,人们聚集在一起。人多而有交流,山歌作为最能够表情达意的言语方式而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壮族民间普遍的以歌代言,已经证明了山歌比言说更能表达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母娘岩与敢壮山歌圩》的民间传说中就已经表明山歌比言说更佳的表达功能:祖公布洛陀接受了子孙们的祝寿,为表达自己高兴之极的心情而唱起山歌,子孙们在这样重大的场合也是用山歌与各方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倾诉思念之情,相互交流。要言之,山歌的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特长使它成为一些重要社交场合的首选交流手段。如在人生礼仪的几个阶段所唱的特定的歌,都是为了交流,表达言说无法表达的意思。可以说,在壮族人们的心目中,山歌是一种比言说更高级的表达手段和工具。人们在唱山歌、对歌的时候,享受的是思想交流的快乐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后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2004 年的春节举行的山歌比赛,玉凤一位 28 岁的女歌手获得冠军,上台领了奖她用山歌向评委们致谢,表达自己获奖是得到了评委们的支持,时任评委的黄达佳马上用山歌回应说,阿妹唱得好,是自己有水平,与评委们无关。这样一推一脱,两人竟仅仅因为相互赞扬、相互谦虚而在台上就唱了 40 分钟,最后因时间关系才依依不舍的结束。歌咏文化是生命体验的文化。不进入那个生命体验阶段,就不能进入那个文化状态。文化不只是学到的,还是体验的结果。到歌场中体验,在对歌中体验,体验越多,理解越多,爱之愈深。2004年敢壮山歌圩上一位田东来的老歌手形象的道出为什么对歌的人能够如痴如醉,胶着在一起,越唱越有精神:“像牛打架,不觉得累。”这完全是壮族人本性的自然、本真的流露,生命的激情燃烧。在这种燃烧中体验快乐。唱歌已经成为生命的一种需求。壮族人们在不断的寻找体验的机会,在生活中本性的不断流露,生命激情的不断燃烧,于是在壮族人们对生活中才会出现如此多的歌俗。  综上对田阳山歌为代表的壮族山歌的分析,壮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有力地加强了壮民族的民族情感的延续,为壮民族文明的传承﹑为区域壮民族文化的重构﹑为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壮族文学论文题目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5、滚布编导:胡玉荣演出单位:五龙乡

汉维谚语对比、维汉触觉形容词对比研究、维吾尔语形态致使句与汉语使字致使句对比等。1、参考道客巴巴文档分享平台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专业硕士研究生雨给出的参考题目汉维谚语对比。2、中国语言文学学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王子亮给出的硕士学位论文参考题目维汉触觉形容词对比研究。3、来自新疆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柳彦玲给出的论文参考题目维吾尔语形态致使句与汉语使字致使句对比。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定中结构且表达相同的语法意义,但两种语言在表达相同语法意义时所表现出的语法形式和采用的语法手段时不一样的,文本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这两种语言构成定中结构时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上的区别,试图总结不同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之间的对应规律。

  • 索引序列
  • 有关壮族的毕业论文
  • 壮族服装毕业论文
  • 广西壮族文化毕业论文
  • 壮族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 壮族文学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