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发展非小事, 不象国内出差, 今天走明天回. 移民海外, 首先是从中国原居民身份, 摇身变成华侨, 最后入籍成为华裔外国人. 当年拖家带口离开熟悉的生养之地, 若干年后再故地重游时, 已经面目全非. 下几代人回来, 就是寻根问祖了. 沧海桑田的变化, 这一切都源於出国当时的决策.而对“为什麽出国?”的问题, 也不是所有出国的人都能明明白白的回答, 有的说: 我在国内干的相当不错, 应该到国外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有的说: 国内的应试教育对小孩压力太大, 子女到国外进入新的教育体制, 能够轻轻松松上大学; 有的企业家在当地被吃大户, 乾脆连人带资产一起转移出来; 当然还有一批人, 看到出国这麽热, 周围的同事朋友都陆续走了, 如果只剩下自己, 好像显得无能似的, 面子上怎麽也下不来, 也非得出国不可. 这种“为出国而出国”的盲目行为, 其实害了不少人.出国的吸引力, 还在於对海外美好生活过高的期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 一是国内主流媒体报导海外华人情况不客观不全面, 谈及海外侨胞似乎也要为国争光, 艰苦的打工生活好像只是偷渡非法移民的事情, 其实许多高知识的人士也在体力打工队伍之列; 二是一些移民公司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 过分渲染移民的好处, 似乎移民国家遍地黄金, 俯拾即得, 误导了广大的移民群众; 三是移民自己“报喜不报忧”, 再大的苦也是往肚子裏咽, 回国时出现在亲朋好友面前的是个衣光鲜亮的成功人士形象, 但背后的艰难困苦可能永远无人知晓.因此, 决定是否移民、入籍, 是否留学、学成回国, 这些是人生中重大事件, 不能草率决定, 而应当作出理性的、冷静的、全面的考虑, 把它放在整个人生发展规划的角度来考虑.一.适合移民出国生活的人士能够出国是一回事, 在他国能够生活愉快和事业发展是另一码事. 出国自然有中国护照和外国签证的申请审批原则, 此处主要从事业发展而非法律的角度, 归纳出一些适合出国的人员群体:1.综合条件好的人士一般是外语(英语、法语)能力强、工作经验多、生活阅历丰富、性格开朗、尚有一定经济财力基础的人. 如果在国内经常折腾, 转换过多种职业或自己创业, 转战过多个地方, 适应性就更强了.2.国外急需紧缺的人才例如电脑程式员、网络管理员、医生、护士、工程师、技术劳工、建筑工人等, 当然这些人才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获得工作. 遇到经济景气情况不好, 紧缺人才也会失业. 如2000到2001年美国技术股票大跌, 矽谷的技术公司大量裁员, 计算机人才也不能幸免.3.需要开拓海外市场的人士如因国内企业的发展, 需要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海外投资、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培养国际性经营人才. 不过从统计角度看, 中国在海外的窗口企业大多数是失败的, 或者在自生自灭状态. 此时国内企业应给予持续的支援, 尤其要以国际惯例和西方法规办海外企业.4.国内事业成功人士其移民目的是准备到加拿大置业退休, 弥补过去照顾家庭不周的缺憾. 加拿大生活环境优美, 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是养老的理想之地.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成功人士和富裕阶层把加拿大作为安度晚年的首选. 中国的富人同样把眼光投向这里.5.有特殊技能的人他/她们一般要有独一无二的绝活, 能够通过它帮助养活自己或家庭, 这些职业如画家、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音乐家、武术教练、体育运动员或教练、厨师、风水师、气功师、中医师(针灸、按摩、瘦身)、美容师、时装设计师、推销员等等. 当然有些艺术家可能要街头卖艺.6.能够依赖海外关系支援的人士出国伊始, 困难重重, 如果有亲朋好友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 显然可以少走弯路. 要是事业和生意上能够合作或作为帮手, 那就更好了. 传统上海外华人的网络就是靠亲友关系一个一个带出去形成的.7.国内的平民阶层在国内一般的工人、农民、民工和小职员, 本身基本一无所有, 社会地位也低微. 国内国外卖苦力打工一样出力, 但在国外的收入要高得多, 人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平等权利, 所有的社会福利都能享受, 对低收入者社会福利还要多一些, 所以中国平民阶层的移民有更多的满足感. 这也是沿海非法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美既缺少技术人才, 也缺少普通劳工. 中国的人口过剩, 我们鼓励劳工合法的移民, 堂堂正正的出去.8.因环境所迫而移民的人在国内许多人因为婚姻关系破裂、失恋、家庭纠纷、失业、辞职、被开除工作、仇家打击报复、生意失败、卷入丑闻、受到处分和撤职、人际关系或生活环境恶化, 在当地无法生活、解决问题或者发展事业, 可能负气一走了之. 换换环境也许有些好处, 但这种移民只能算权宜之计.9.希望拿到外国身份的人士一些人没有真正想移民到外国长期居住, 而仅仅是想拿个外国公民身份回流, 在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下这无可厚非, 人们媚洋、国家鼓励外资政策和国民待遇没有统一, 也助长了这种行为. 不过这类移民也要看到其代价, 要取得公民身份, 必须要在这个国家呆够3-5年, 香港人俗称“坐移民监”. 这段时间可能中外两边的事业都难以做好, 也有的把妻小放在国外独自回国的, 对家庭也是不利的. 所以需要权衡利弊.二.不适合移民出国生活的人士符合法律规定能够出国的人, 可能不愉快的在海外生活, 这些人群包括:1.外国就业市场职业过剩的人士美加两国都维持一定的失业率, 就业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状况, 既有短缺的职业, 也有过剩的职业. 以前有一种说法: 北美当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 自有发展中国家去的移民替补上. 如果大陆高知识移民的专业与北美热门、过剩的专业相同, 很难说不会处在竞争劣势. 这些移民出国从事本专业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除非下决心转行另找出路. 如果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 还是留在国内的为好.2.专业面过窄的人士这些即是相当冷门的专业或职业, 过去中国苏式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细,在国内有些专业可能在北美没人听过. 现代教育体系强调通才教育, 就业市场也需要综合能力的多面手, 所以过窄专业的人在美加能够找到对口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3.国内的专业资质不被国外承认的人士这些职业如律师、会计师、建筑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基本上所有国内的职称都不被承认. 有些人抱怨北美行业的内部保护, 其实这种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西方的制度差异、科技差异、职业内涵差异很大, 资质平移过去的确有困难. 即使在美加两个州、两个省之间的资格也不被承认, 如要跨州(省)执业, 还要重新考试注册, 这就是职业场上的游戏规则. 另外大陆各种职称泛滥、含金量下降, 许多文件、证书、执照的作假行为, 也使外国人对你“另眼相看”, 事实上已经在资格认证方面产生信任危机. 如果你非常依赖这些专业资质来谋生, 移民时将会出现很多困难. 另外一条可行之路是在国内先考一些外国机构提供的国际证书(如会计师、金融规划师、电脑), 不过有些在国内获得的国际证书或考试(如电脑、TOFEL、GRE)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怀疑.4.国内有相当地位的人士如果你现在在国内事业发展相当顺利, 还有上升的空间; 如果你是三资企业的各级主管或者外商机构的雇员; 如果你是上市公司和股份制企业的业务骨干或进入管理决策层; 如果你是教学能手和科技带头人; 如果你是党政军机关年富力强的领导或进入第三梯队;……, 这些人已经是中国社会的白领阶层和精英人物, 工资、福利待遇相当高. 建议最好不要移民出来, 因为国外一般不会认可你过去的这些东西, 一起都要从头开始. 过去的高高在上和荣华富贵与今天最低层的移民生活, 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此巨大的反差会使得这些移民承受不了移民生活的压力. 事实上, 华人移民出现极端行为的新闻时有耳闻, 犯心理疾病的比例也很大.5.依赖中国旧体制吃饭的人士中国目前还在经济体制改革转轨的过程中, 许多旧的体制仍然没有打破, 还有许多人依靠传统体制生存, 在许多的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中工作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一旦离开中国这个特殊环境, 他们在西方制度下缺乏应有的职业竞争能力; 如果在北美生活, 对一些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和运作方式也不一定能够认同, 这样的移民生活会带来很多心理和价值观上的冲突, 在移民前当三思而行.6.缺少适当财力的人士许多人天真的认为, 移民出去很快能够赚钱. 其实在移民抵达的前半年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已经属於十分幸运的人了. 所以移民行前准备时, 不是规划在国外赚钱多少, 而是规划怎样合理的节省著花钱. 一般而言, 出国前应该准备在国外半年一年的生活费用, 以加拿大为例, 大致在1万美元左右. 如果自己有这个实力, 在加拿大生活压力相对小些; 如果没有这笔储蓄, 而向亲朋好友借贷, 来到加拿大可能心里发毛, 有的被迫来后不久便去打体力工.7.有财富但退休尚早的人士前面谈到, 加拿大是富人养老的好地方, 中国许多有财富的企业家也移民过来, 如果移民的年龄较轻, 离退休还有十几年、二十几年, 那麽这一段过分悠闲的生活真会憋死人, 在是否抛弃国内的事业、是否在国外打拚建立新的事业之间进退维谷.8.不能适应移民生活的人士正如不是所有农村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一样, 移民也不适合所有的人.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没有明确出国目的而盲目赶潮流、对出国前景过於乐观、有一定财富但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体质较弱、在国内就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性格柔弱、外语能力较差的人士, 这些人士在国外独立生活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和文化冲突. 请注意: 农村人从城市回家易如反掌, 可以“常回家看看”; 而移民由於面子等种种原因, 难以做到“吃回头草”而打道回国, 只能在国外过著不如意的生活, 所以移民走上一条“不归路”.三.移民加拿大之好处1.享受高质量、高品味的生活加拿大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 一直被排名为世界上最适宜於人类居住的地方, 到处都是花园式的社区,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犯罪率低、社会治安良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和平共处.2.入籍后取得含金量极高的加拿大公民身份使用加拿大护照, 往往可以免签证的自由出入美加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 受到大多数国家的尊重和信任. 对难以到达美国或难以留在美国、欧洲及非移民国家的华人, 提供一条方便进出美国及世界各地的捷径.3.争取到直系亲属大家庭移民的机会加拿大移民政策相当宽松, 对家庭团聚放在人道主义立场考虑. 只要一个人申请移民成功, 全家人(包括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均可逐步移民加拿大.4.获得个人财富全额传承加拿大不象美国, 它不徵收巨额的遗产税, 只收取少量的遗产认证费用. 因而可以几乎把全部遗产留给指定的受益人. 而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开征新的遗产税税种.5.享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加拿大的福利制度, 连美国人都羡慕. 它从相当周到的全民医疗保险, 直到终生的各种退休金保障, 优厚的儿童福利和教育津贴, 公费中小学教育, 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和低息教育贷款, 低收入家庭补贴, 单亲家庭补贴, 这一切保证移民家庭最基本生活没有后顾之忧.6.有一定的个人事业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加拿大每年保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人口的老化、缺少技术劳工、自然资源开发、促进亚太经贸, 都需要移民的参与. 另外进入加拿大后再进入整个北美地区就比较便利, 这些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四.移民加拿大之不利凡事有一利, 必有一弊. 加拿大移民的优点那麽多, 缺点也有不少. 移民不能光是看好的一面, 对其弊端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1.沈重的税务负担加拿大有世界上最高的税率和最复杂的税务结构, 其税率之高是从低税国家(如中国)的移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许多人也被高税率吓坏了, 即使是本土的加拿大人因不堪重负也纷纷流向美国, 这就是加拿大自己的人才流失问题. 中国移民对加拿大税务应有足够认识.2.平均主义相对严重社会福利人人有份, 有时干活人的工资还不如拿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人收入高, 高收入者的税后收入比低收入者也高不了多少. 在街上乞讨的都是四肢健全年轻人, 而很少残疾人. 即使在中国大陆要被改掉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加拿大的许多地方和领域不同程度的存在, 这些压抑了社会的创造性. 对希望加快积累家庭财富的新移民来说特别不利.3.整个国民经济活力不强加拿大的工作效率和节奏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高, 许多人都认为加拿大生活过於悠闲, 经济不温不火, 活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 发展的危机感不强. 不仅比不上南邻美国, 也比不上日前的中国经济. 由於加拿大环境保护主义和绿党有相当势力, 加拿大的资源开发政策较为保守, 没有得到合理和及时的开发利用.4.社会资源浪费相当严重. 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制度被极大滥用, 每年都在增长的医疗拨款成为政府财政的巨大负担, 政府机关的冗员也很多, 这些问题积重难返, 要改革相当困难. 而一些政党还在粉饰太平、歌功颂德.5.就业市场维持一定的失业率加拿大就业市场不承认外国的专业资质、不承认外国的工作经验、不承认外国的推荐信, 而需要当地的工作经验、专业证书、推荐人和流利的英语(和法语), 这些实际上把新移民拒之就业门外, 一登陆便失业, 而且因为失业保险法规的限制, 不工作规定的小时数, 还不能获得失业保险金, 只能拿国内带来的钱度日.6.工会罢工引起生活种种不便加拿大的工会势力十分强大, 这些工会大多数是中国人认为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公营企业员工, 我们在加拿大经历了垃圾收集工人、公共汽车司机、政府机关工人、中小学教师、医生、护士、911 紧急热线电话工作人员、警察、救火队员、社区服务人员、图书管理员、海关、人力资源部雇员的罢工. 其中有的对每小时20-30加元的工资还不满意, 有的认为近几年没有加薪, 而社会上许多工人的工资在7-8元. 新移民往往要借助这些公共服务, 罢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7.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同化痛苦成年的新移民身上已经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 来到北美将面临两种文化的冲突, 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这与自己在中国主流社会的身份形成对照, 长期的移民生活可能在“物质富裕、精神贫乏”中度过. 如果子女较年幼时移民, 慢慢在加拿大文化中长大, 变成所谓的“黄香蕉”型华人, 还会出现家庭的代沟和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五.移民适应性测评本书作者自行设计了如下一个简单的测评问卷, 可以用於测试个人和家庭出国移民的适应能力:1.主要申请人的年龄(1) 35-40岁 (2) 25-34岁 (3) 41-49岁 (4) 50-55岁 (5) 其他2.主要申请人的学历(1) 研究生 (2) 大学 (3) 专科 (4) 中专或高中 (5) 其他3.个人和家庭的身体状况(1) 非常健壮 (2) 比较健康 (3) 良好 (4) 一般 (5) 有些病弱4.个人经历(1) 经常走南闯北 (2) 走过不少地方 (3) 呆过几个省市(4) 长住本省市, 少出远门 (5) 基本生活在家乡5.职业经验(1) 干过7-8种工作 (2) 干过4-6种工作 (3) 干过2-3种工作(4) 仅仅1种工作, 换过几个单位 (5) 在1个单位长期从事1种工作6.性格特徵(1) 十分开朗、乐天派 (2) 较为开朗 (3) 一般情况下想得开(4) 有时很忧虑 (5) 经常情绪低落7.英语能力(1) 听说读写均流利 (2) 听说读较流利 (3) 听说较好, 读写一般(4) 读写较好, 听说困难 (5) 基本不懂8.出国的财力支援(1) 3年 (2) 2年 (3) 1年 (4) 6个月-1年 (5) 6个月以下9.出国移民的目的(1) 个人事业发展 (2) 为了子女教育 (3) 资产转移和养老(4) 躲避国内烦扰 (5) 没有明确目的 (6) 其他__________10.期望几年达到移民国家当地中层阶级的生活水平(1) 10年 (2) 7-9年 (3) 5-6年 (4) 3-4年 (5) 1-2年11.对在加拿大打工, 从零开始的容忍度(1) 完全能够接受 (2) 能够接受 (3) 有限接受(4) 偶尔为之 (5) 不能接受12.对加拿大就业市场的事先研究深度(1) 非常深入 (2) 相对了解 (3) 有些了解(4) 基本不了解 (5) 没有想到去了解读者朋友可以自己打分, 其中(1)为5分; (2)4分; (3)3分; (4)2分; (5)1分. 如果总分较高, 则移民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第二节 移民五步曲移民虽然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但目前还没有人对移民的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这里作者进行一些初步的尝试, 提出移民五步曲的概念.如果把移民过程放大来观察, 则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出国蕴酿阶段1.这个阶段没有明确的界限, 出国的想法可能最早萌芽於呀呀学语幼龄、高中苦读时候、大学意气风发时期、同事或朋友闲聊之下、或者移民说明会上.2.出国蕴酿时间大不相同, 有的从最初的念头到决策, 可能有几十年、几年; 有的思考几个月; 有的在冲动之下瞬间决定了.3.蕴酿出国的情形, 总体上都是由感情决定的, 理性思考远远不够.4.我们建议在作出出国决策前, 花上几个月时间思考如下问题, 必要时同亲朋好友一起商量:.我的移民真实目的是什麽.我在国内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离开现有的工作和生活会失去什麽.我个人是否适合移民生活.我的家庭所有成员是否都适合、都愿意移民.我周边的亲朋好友对我移民是什麽态度.家裏还有什麽人需要照顾, 出国后能安排妥善吗.我够移民条件吗? 成功移民的可能性多大.办理移民手续能够很顺利吗, 会有多大的阻力.移民手续办理失败, 会有什麽样的后果.我移民的优势在哪里.我移民的劣势在哪里, 有什麽办法弥补.有没有海外的关系和资源支援移民.我对海外移民的真实生活了解多少.我多大程度相信新移民成功的报道.我多大程度上能够承担海外移民重新生活.我了解移民目的地的就业市场和经济环境吗.移民是一去不复返吗.如果考虑移民后再回国发展, 原来的关系能接得上吗.如果考虑移民后再回国发展, 家人放在海外有什麽困难.目前移民的时机成熟吗二.申办手续阶段1.这是一个广受人们重视的阶段, 也是花费时间最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要决定选择移民公司代理还是自助办理, 选择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者海外其他什麽地方申请, 选择在加拿大的哪个省市居留.2.关于选择移民公司代理还是自助办理, 选择在加拿大的居留地, 我们在下一节讨论.3.关於选择在什麽地方的使领馆投档申请, 目前主要在北京和香港之间选择.根据加拿大移民事务非牟利机构Lexbase资料. 2001年北京签证办事处的移民名额上限定在5500人, 继连续三年增加后跌落至1998年水平. 虽然中国大陆是加拿大移民第一来源国, 但若在北京申请技术移民, 却可能至少等候四年才可能有面试机会, 因此许多人转向境外的移民处理中心递交申请书. 而加拿大移民部2001年颁予香港处理中心的移民目标名额相对提高到13500人, 比去年多出近15%. 加国给予香港的移民名额上限在1997年回归后,一度连续两年降至每年9000人, 但自2000年开始提高至近12000个名额, 香港处理中心目前是全世界处理最多移加个案的办事处, 平均每月接获1200至1400份申请书.有关北京处理签证申请的时间见附录“北京签证申请处理的标准时间”.4.使领馆等待时间对移民申请人来说是不可控的, 但是办理国内各种公证和其他材料的时间可以往前赶.5.这段时间移民申请人的心态是焦虑的, 在无可奈何中等待. 原有的工作可能很容易放弃或者敷衍了事, 导致不应有的麻烦. 此时本职工作还应该兢兢业业的完成.三.行前热身阶段1.从拿到移民签证到出国登机前, 都属於行前准备阶段. 这段时间可能长至1年, 短至半月便可成行.2.行前准备阶段往往被申请成功的喜悦充满著, 有的忙於告别酒宴, 很少正视即将来临的移民生活.3.关于移民的行前准备事务, 我将在第七章“行前准备与出入境事宜”详述.4.此时原有工作的移交应认真进行, 站好最后一班岗, 给同事留下良好的优先, 也为今后你可能的中加交流或者回国发展留下伏笔.四.抵步安家阶段1.这是从出国登机到在加拿大完全安顿下来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长则半年, 短则1-2个月.2.抵步之后首先是对加拿大新的生活环境的新鲜感和兴奋感, 这种情绪可能要持续1-2个月时间.3.在新鲜感逐步消失, 家庭完全安顿后, 寻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就会冒上来. 如果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也会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怀旧和思乡情绪, 严重的会怀疑移民的目的, 自己是否应该出来. 在生理上可能会出现失眠、肠胃不适或者头痛等症状, 此时应该向家人、朋友、医生或心理辅导员倾诉这些问题, 关键是要坚持下来.4.关于移民的抵步安家事务, 我们在第八章“加拿大安家事务和日常生活”详述.五.适应转型阶段1.实际上从入境之日起, 你就需要适应加拿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不断的调整心态. 当然主要在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后, 才会有意识的考虑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的问题.2.这个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因人而异, 有的适应性强, 可能1-2年就适应当地环境了; 有的适应性差或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 可能花3-5年时间, 甚至终身拒绝改变.3.在一个家庭中, 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更愿意融入当地社会, 不同家庭成员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不同、意愿不同、潜质不同, 家庭观念、生活习惯、两性和婚姻关系的变化, 都会引起家庭内的冲突甚至破裂, 为此要有足够的重视.4.从国情上, 美国是熔炉文化, 要抹去各个民族特徵而成为标准的美国人; 加拿大是马赛克文化, 它提倡多元文化, 允许保留原有的民族文化, 理论上讲各个族裔社团都是主流社会的一分子. 所以华人社群也可以主流社会自居. 但由於中文不是官方语言、政府中也没有多少中国人的面孔, 总显示不出自己的主流身份来, 许多华人还认为自己是个边缘人.5.华人生活方式(如中餐、大家庭共居、子女成才教育、勤俭节约)并不需要多大的改变, 需要增加的是华人的公德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参与社会社区事务意识、遵纪守法、社会交往规则、文明礼仪礼貌、遵守商业规则、建立商业信用.第三节 移民事务中的几个重大选择一.需要移民公司代理的理由为什麽需要移民代理公司和其他移民专业机构的帮助呢?1.这是社会化分工的需要2.充分利用移民服务机构的专业经验3.复杂的移民类别更需要移民公司帮助4.移民服务费用已经合理的下降5.利用移民服务机构的后续服务二.如何选择移民服务机构1.移民公司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2.考虑移民公司的特长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三国时期 诸葛亮 曹操 赤壁之战 《诸葛亮集》《短歌行》等晋 陈寿《三国志》 刘向《后汉书》祖荻北伐南朝 宋齐梁陈……知道这些对付中考足够了。
呵呵,这都是那个时候的成就,下面概说部分会让你更好的认识魏晋南北朝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刘徽,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曹魏末年,他撰成《九章算术注》9卷,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割圆术。《九章算术》说“周三径一”,即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刘徽认为这太不精确,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刘徽发现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多边形周长就无限逼近圆的周长,从而创立割圆术,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相继算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直至正九十六边形的边长,求出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出圆周率为3.14的结论。后来,他又计算出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即圆周率为3.1416。刘徽运用了初步的极限概念,并提出了割圆术,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字文远。河北涿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西晋末年,祖家从北方南迁。他曾任刘宋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从事,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令;萧齐长水校尉,掌管禁卫军守卫京城。曾写过《安边论》,建议齐明帝“开屯田,广农殖”。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是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计算。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镶嵌在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 祖冲之是大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他33岁时提出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纠正了当时通行的“元嘉历” 的误差。他重造了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和水碓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据《隋书·律历志》记载:“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 圆周盈数(过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朒,nǜ。朒数,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幂,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圆周率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同直径的比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圆周率应用广泛,在天文、历法、机械等各学术领域,只要涉及到圆的问题,都要运用到圆周率。圆周率是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求圆周率精确的程度,标志着古代数学水平和科学水平所能达到的程度。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精确数值比外国要早一千年左右 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等,计算圆周率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祖冲之继承前人的成果,把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杰出数学家。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过他的成果。但是,阿尔·卡西比祖冲之晚了近一千年。欧洲直到16世纪才由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重新算出这一数值,他们比祖冲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祖冲之收集和阅读了古代大量的天文、数学文献 在祖冲之以前,我国古代天文和数学方面的文献主要有:战国时期楚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叫《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夏小正》是战国时编成的一部历法书,基本上保存了夏历,即以冬至后二月为正月,比较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历法。《周髀算经》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前,《九章算术》西汉成书。《史记》中的天官书,记载了许多天文学现象。此外,秦朝有《颛顼历》,汉武帝时有《太初历》《三统历》,刘洪撰《乾象历》,张衡著《灵宪》。这些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文献,对祖冲之很有帮助。 圆周率数值的推算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圆周与直径的比例,大体为三比一。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圆周率数值的推算也日益准确。从西汉刘歆到齐梁祖冲之,不少人为推算圆周率数值做出过贡献。刘歆(?—23),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任中垒校尉,整理文艺群书,对经籍目录学做出了贡献。王莽建新政权,歆任国师,后因参与谋杀王莽事件,事败自杀。通晓天文律历,著有三统历谱。刘徽,魏晋时数学家。魏景元四年前后,注九章算术十卷,撰九章重差图一卷,创造测望推算的方法。他的主要发明是用割圆木求圆周率,计算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求得圆周率为3.1416。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天文学家,东海郯人。元嘉时为著作佐郎,撰修宋书,未成而死。他博通经史,精天文律历,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贾思勰 贾思勰,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山东益都人。在北魏末年当过高阳(今山东淄博市西北)太守。他研究前人有关农业的著作,搜集民谣农谚,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在实际生产斗争中作了细心的观察和比较,写出了《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当时中国农业科学的总结,据此书我们得以知道当时农业科学的发达。该书所载,有现在还有用的,有可作为借鉴的。所以,这部书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书92篇,分为10卷,约11万字,包括农艺、园艺(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林木、畜牧(家禽、家畜的饲养)、养鱼和农产品制造(如酿造、食品加工)及其他农业、手工业等;其中,农艺和园艺占了重要篇幅。从西周以来,我国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该书中都做了总结性的叙述。在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方面,《齐民要术》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记载了主要农作物粟、黍、稷的播种日期,介绍了怎样选种、浸种和给水稻催芽技术,以及轮作和套种的经验。该书在强调因地、因时制宜的同时,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耕、锄等)也十分重视,提出要经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适量水分,增强土壤肥力,要利用农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进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应当指出,该书中提出了绿肥轮作的方法。当时欧洲还广泛实行轮换休耕的耕作方法,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洲人在农业上才实行绿肥轮作制。在蔬菜栽培方面,认为应高度利用土地,生产上要粪大水勤。在果树种植方面,详细介绍了嫁接法。在家畜饲养方面,注意喂料和喂水。该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二十多种造酒的方法。该书引用有关著作156种,在我国农学史和世界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 郦道元(?—527),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为御史中尉,后任关右大使。雍州刺史萧宝寅反,被执遇害。性好学,注意地理学。搜集大量地理、历史材料,引用地方流传的神话和传说,写成了《水经注》一书。 《水经》 《水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汉朝桑钦著。书中记述我国137条河流水道,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 《水经注》 《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40卷。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而成。该书中水道增加到1250条,注文20倍于原书,引用书目多达四百多种,大大丰富了《水经》的内容。《水经注》系统描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系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及水利开发。并以水道为纲,记载沿河所经地区山陵、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现象,以及城邑、关津的建置沿革、兴衰过程,还有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等,几乎包括所有历史地理的内容。在辗转抄录流传中,《水经注》的经文与注文出现许多混淆与舛误。清朝乾嘉学者对《水经注》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工作,如全祖望著《全校水经注》,赵一清著《水经注释》,戴震校《水经注》。近代杨守敬、熊会贞又著《水经注疏》,注明郦注征引故实,详述郦注所叙水道的迁流,订正全、赵、戴诸家校释,是一部有关《水经注》的很好的参考书。 《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译成白话为: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声音,那样哀婉,久久不绝。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就使人泪沾衣裳。 图画说明 古代骨算筹 这是1971年陕西千阳县出土的西汉骨质算筹,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算筹。算筹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当时除了骨质算筹外,还有木质、铁质、铜质等各种材料。人们计算时用算筹摆成横式、纵式两种。横式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纵式表示个位、百位、万位……依次类推,纵横相间,便能表示各种数字。如果遇到“零”则不摆算筹,让这位数字空着,图中右侧的算筹表示的数字是1976。算筹在我国古代使用了近二千年,逐步被珠算所代替(一)概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乱世。为总结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自唐代以降许多史家和学者倾注精力对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其中成就较大的著述当首推《资治通鉴》。在这部编年体史书中,魏晋南北朝400年间的历史大事不仅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司马光还通过“臣光曰”的形式表述了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资治通鉴》之外,考察或涉及这段历史的著作还有宋人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程大昌《演繁露》、陆游《老学庵笔记》、王应麟《困学纪闻》、叶适《习学记言》,明人李贽《藏书》、《续藏书》等。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系统地分析、批判了这一历史时期统治者的成败得失。清代乾嘉学派是传统史学研究的高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等著作有许多条目涉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在20世纪之前,历代学者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但总体看来皆囿于循环史观,基本的路数不过是著史、考史和评史而已。中国的新史学在19—20世纪之交开始萌动。一批学者受到西方传来的各种进化史观、发展史观的影响,注意摆脱旧史学研究的羁绊而逐渐步入一个新的天地。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不再甘心于整理国故,而是力图通过分析史料去寻找隐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动因、联系和带有某种规律性的认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也因之翻开崭新的一页。20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可以1949年为限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可分为1901—1929年和1930—1949年两个阶段。后一个时期可分为1949—1966年、1966—1978年和1978—2000年三个阶段。20世纪初的30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具有由旧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色彩。粗略统计,1901—19年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史论文不足90篇,著作仅为10余种,而且大部分论著的思想和方法都相当陈旧,基本脱传统史学的窠臼。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篇目是运用新史观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力作。梁启超在1902年曾文,论述中国自战国至清专制政治不断强化,“中间惟六朝时代,颇有贵族阶级”,“实吾中国数千年来社会一现象也”。然而经过分析,他认为总体上看“六朝时代,可谓之有贵族,而不可谓之有贵族政治。其于专制政之进化,毫无损也”①。这一观点至今仍颇具启发意义。此外,汤用彤《竺道生与涅�学》(《国学季刊》1925第12期)、容肇祖《述何晏王弼的思想》(《中山大学语言历史所周刊》1927年第12期)、鲁迅《魏晋风度及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北新半月刊》1927年第11期)、梁佩贞《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史学年报1929年第7期》、刘�藜《晋惠帝时代之汉族之大流徙》(《成大史学杂志》1929年第7期)、桑镐《汉魏之际尚与时代背景》(《中央大学半月刊》1929年第11期)等文,分别从宗教文化、政治、人口流动以及士风变迁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社会进行了考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进入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20年间所发表的论文约为600篇,著作80余种,涉及的课题十分广泛:既有政治史、军事史,又有经济史、财政史、人口史、民族史以及宗教史、学术文化史和大族研究等等。若干种断代史、专题史的著作陆续问世,极大地提升了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整体水平。以出版先后为序,代表性的著作有杨筠如《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商务出版社,1930年)、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商务出版社,1935年)、范寿康《魏晋之清谈》(商务出版社,1934年)、陈啸江《三国经济史》(中山大学,1936年)、陶希圣、武仙卿《南北朝经济史》(商务出版社,1936年)、王伊同《五朝门第》(金陵大学,1943年)、贺昌群《魏晋思想初论》(商务出版社,1946年)等。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是一部110万字的宏篇巨著。该书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突出各时期的重要政治斗争,叙述两晋南北朝政治的发展演变,属政治史。后一部分分别论列这一时期的民族分布及构成、社会组织、社会等级、农工商业、衣食住行、社会风俗、政治制度、学术宗教,属专题史。吕书不但以史料丰富称著,而且不乏精辟见解(开明书店,1948年)。作为史学大师,陈寅恪对推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极为重视文化和民族的因素,往往从习见的史料出发,以小见大,提出并解决了前人认识所不能及的问题。《天师道与滨海地区之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3年第4本)、《桃花源记旁证》(《清华学报》1936年第1本)和《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7年第11本),都是具有发凡起例之功的代表作。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虽然是讲唐代各种制度的,但是都将渊源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务出版社,1945年)。不过,陈寅恪“不重视社会经济的作用,较少探索这方面的问题”(田余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后顾与前瞻》,《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第392页)。从1933年起,陶希圣主编的《食货》杂志刊登了大量有关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恰与陈寅恪的研究工作互为补充。代表性的论文有武仙卿《魏晋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变》(1934年第12期)、《南北朝色役考》(1936年第3、4期)、《魏晋南北朝田租与户调对立的税法》(1937年第2期),何兹全《三国时的农村经济的破坏与复兴》(1935年第2期)、《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1935年第5期)、《中古大族寺院领户研究》(1936年第1期),鞠清远《曹魏的屯田》(1936年第1期)、《三国时代的客》(1936年第1期),陈啸江《三国时代的人口移动》(1935年第1期)等。此外,受陶希圣经济史观的影响,全汉升在《中古自然经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7年第10本)的长文中,系统地论述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总体面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成就卓越的学者,如周一良、谷霁光、萨孟武、严耕望、李源澄、王伊同、姚薇元等。他们活跃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代表性的作品有周一良《南朝境内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8年第7本)、《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7年第10本)、《乞活考》(《清华学报》1949年第12期),谷霁光《六朝门阀》(《武大文哲季刊》1936年第6期)、《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37年第7期),严耕望《元魏北镇制度考略》(《现代学报》1947年第8期)、《魏晋南朝地方政府属佐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7年第10本),萨孟武《南北朝的政治和社会》(《政治季刊》1940年第10期)、《两晋的中央官制》(《新认识》1943年第4期),李源澄《两晋南朝之军户及补兵》(《史学集刊》1941年第3期)、《元魏之统制诸夏与诸夷》(《责善半月刊》1941年第11期)、《汉末魏晋思想之转变》(《真理杂志》1944年第6期),王伊同《五胡通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3年第9期),姚薇元《北魏帝室氏族考》(《说文月刊》1944年第6期)等。20世纪后半叶是中国大陆的史学工作者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断探索史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的50年,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本领域的学者,在继承我国原有优秀学术传统和借鉴西方现代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社会经济史、政治史、民族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汉魏以降的经济变动、社会性质、政治特点、民族关系和文化构成等多个方面都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1949—1966年是中国大陆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几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编撰的通史相继出版。诸家通史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提出不同认识。与此同时,那些在三四十年代已经成就卓著的学者,也纷纷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修订或者重新撰写著作和论文,为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开辟了新风。其中,断代史的著作有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王仲荦《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等。经济史著作有唐长孺《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国有土地制与均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韩国磐《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和《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年)、李亚农《拓跋族的前封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等。民族史的著作有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等。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3册(人民出版社,1957年)和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55年)则分属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思想史和佛教史的著作。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和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是两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唐书侧重于社会经济,兼论民族、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问题;周书则重点在政治制度方面,旁及民族、宗教文化等专题。粗略统计,17年间共发表魏晋南北朝史论文约1400多篇。大多数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在门阀制度、土地制度、阶级结构、农民战争、民族矛盾和冲突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但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1957年以后学术研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极左的和“以论代史”的空头文章越来越多,直到“文革”中演变成以“影射史学”为特征的帮派文章。另外,研究工作还有一哄而上的毛病。1400多篇论文中约有1100多篇是论述人物的,而仅评价三国时期人物的文章就有560篇,其中关于评价曹操的文章约为350篇,占了一半以上;评价诸葛亮的文章有85篇,又居四分之一。各类课题的选择也不均衡,除评述人物的文章占据了绝大部分之外,论述政治斗争、农民起义的文章有100余篇,研究社会结构、经济问题的文章不过80篇,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是40篇左右,且多为讨论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内容的,而涉及民族关系的文章只有15篇。从1966年开始的“文革”,粗暴地打断了史学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一阶段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在浩劫中同样遭受重创,基本陷于停顿状态。1978年以后,实事求是的学风重新确立,中国大陆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繁荣阶段。这一阶段,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特点是:各种规模的学会和研究机构陆续成立;一些重大课题在原有的学术积累基础上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新的研究领域得到开拓;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版;尤为可喜的是,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构成了研究队伍的主力军,个别佼佼者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1984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在四川成立,到20世纪末已召开过6届年会。相继成立的还有六朝史学会、北朝史学会以及诸葛亮研究会等。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还设立了专门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所)。白寿彝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开创了新综合体的通史撰述方式。该书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通过序说、综述、典志和传记四个部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80年代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水平。这一阶段出版的断代史和综合研究专著,代表作有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以及简修炜《六朝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等。重要的论文集有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何兹全《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谷霁光《谷霁光史学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等。经济史方面的著作有韩国磐《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朱绍侯《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余鹏飞《三国经济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等;研究政治史、制度史的专著主要有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陈仲安等《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黄惠贤《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大象出版社,1998年)等。民族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和《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1985年)、周伟洲《汉赵国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蒋福亚《前秦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陈连庆《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有王葆�《正始玄学》(齐鲁书社,1987年)、孔繁《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1992年)、陈戍国《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刘振东《中国儒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曹文柱主编《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等。研究宗教史的著作有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中华书局,1982年)、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年)、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人民出版社,1989年)、许抗生《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齐鲁书社,1991年)。社会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齐涛《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曹文柱主编《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2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等。此外,散布于全国许多学报、学刊上的论文也是1978年以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80年代末期每年发表的论文都在150篇以上,以后每年递增,仅2000年一年所发表的论文就约为280篇。以上这些著作和论文,大致代表了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总体水平。20世纪后半叶,港台地区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仅以《魏晋南北朝史》为名的断代史就有数部出版,作者分别是劳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委员会,1955年)、林瑞翰(台北至大公司,1977年)、黎杰(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邹纪方(台北长桥出版社,1979年)等。此外,金发根《永嘉乱后北方的豪族》(台北学术著作奖助会,1964年)、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学术著作奖助会,1966年)、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1 李新生;;构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体系[J];湖湘论坛;2006年02期2 李丽;蔡红梅;;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大学老师这个职业是可以申请美国EB-1A杰出人才移民的,同样需要满足十项标准中的至少三项。十项标准如下:
如果申请人本人是大学老师,那么一定在专业期刊、主要行业或主流媒体上发表过学术文章,并且论文的引用量和影响因子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申请人还需要是专业协会的会员、有行业内的国内外交流经验,最主要的是,申请人在本领域要做出原创性贡献。
实际上,大学老师不仅仅可以申请美国EB-1A杰出人才移民,还可以申请NIW国家利益豁免移民,这一项目与杰出人才移民非常相似,不过美国杰出人才移民考验的是申请人对社会的贡献,而NIW考验的是申请人对行业的贡献。如果申请人觉得自身的水平申请美国EB-1A杰出人才有所欠缺,可以同时申请NIW国家利益豁免移民进行双递。
大学老师想申请EB-1A杰出人才移民,需要满足一定的申请条件:(1)、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2)、有国外学术交流经验。(3)、有高水平论文发表经验,论文需要发表在较高级别的行业刊物上,同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援引的次数需要达到一定水平。(4)、参加行业协会或组织可增加申请成功率,但组织必须被国家或国际上该领域内的专家认证承认,同时必须证明该组织的会员身份只有拥有杰出成就的人士才能加入。
移民社会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美国移民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这块年轻的土地上,生活着来自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移民,移民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带 到了美国。各种异质文化在美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相互交流和融合,铸造出独具特色的美国民族精神和 文化特质。 综观美国历史,出现过三次大的移民浪潮。 第一次移民高潮(1680—1880):移居北美的清教徒把北美视为上帝恩赐的“希望之乡”,把新大陆描绘成 地肥水美的人间天堂,吸引了大批欧洲移民。他们主要来自英国,还有其他西欧和北欧国家的人。移民的主要 语言是英语,主要信仰新教。除了欧洲人,这一时期的另一主要移民群体是非洲黑人。自 1619 年首批黑人奴 隶被贩卖到北美,在几个世纪的大西洋奴隶贸易中,共有 1000 万黑人被贩卖到西半球,其中有 40 万人到了今 天美国境内的各个殖民地。第二次移民高潮(1900—1920):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 化阶段,需要大量劳力。 第二次移民浪潮中的移民主要来自南欧、中欧和东欧,以意大利、匈牙利、波兰和俄国移民为主体。 这些移民多数来自乡村,他们使用的语言不是英语,大多数是天主教徒、东正教徒和犹太教徒,这对 WASP 文 化为主导的美国无疑是一个冲击。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联邦政府限制移民数量。1929 年政府实施移民配额制,使移民人数急剧下降。到 30 年代大萧条时,第二次移民浪潮基本结束。 第三次移民浪潮(1965—):1965 年美国通过了移民和归化法,1961—1984 年之间还通过了一系列难民 法,移民政策的放宽带来了第三次移民浪潮。这一时期的移民来自更广阔的领域、更多的国家。据统计,34% 来自亚洲,34%来自拉丁美洲,16%来自加拿大和世界其他地区,来自欧洲的移民所占比例下降到 16%。美国 是在近 200 年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移民国家。与其他移民国家相比,美国移民具有数量大、种类 多 来源多样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 美国移民每年都达几十万,20 世纪 60 年代的移民为 250 万,70 年代为 450 万,占人口总增长的 19%[3](P39)。来自不同大陆、不同国度的移民构成了美国人口的主体,而且每年的新移 民仍然在不断改变着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 二、移民社会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个人主义的移民社会渊源 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主旨和特色,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 容。它最雄辩地、实在地、直接地表述了美国思想。它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真正扎根于美国本土,既不同 于希伯来和希腊传统,也不同于 18 世纪的欧洲思想,个人主义在美国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美国 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其要义是:“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 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外,社会或国家没有任 何其他目的。在英属殖民地时期,各种教会誓约和殖民地誓约都充斥着个人主义的理念。美国《独立宣言》 提出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开始也是讲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 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开花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是最早移民新大陆的清教徒, 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又很快后来居上超 越西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在个人主义指导下,个人的利益和权利得到保障,个人 的才智和创造力得以被充分发挥出来。美国的成功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人主义,使之成为美国身份认同的主 要特征之一和美国社会的最高理想。 (二)平等主义的移民社会渊源 与英国的贵族和绅士文化不同,美国人更崇尚平等,对平等的追求和喜爱深深地渗透于美国人的骨 子中。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写道:“在新英格兰海岸定居的移民,彼此之间极为平等。即使是贵 族制度的萌芽,也从未被引进合众国的这一部分。”他进而分析了这种普遍的平等存在的原因: 首先是继承制度使平等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托克维尔认为继承制度对国家的社会情况有异常重 大的影响,在继承法以长子继承权为基础的国家,地产总是代代相传而不加分割,结果是把财产和权力置 于某一个人的手中,使地上冒出贵族。而如果继承法规定一个人的财产由其子女均分继承时,它就会促进 平等。“第一代人逝去了,土地开始被分割。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割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天,只过了六十年 多一点,社会的面貌已经全部改观,大地主家族几乎全部进入大众的行列。这些富裕公民的儿子,现今都 是商人、律师或医生了。他们大部分已经默默无闻。世袭等级和世袭特权的最后痕迹已经消失,继承法到 处都在发挥其平均化的作用。 第二是宗教对平等的保障作用。托克维尔认为, “在基督教的不同派别中,天主教反而是最主张身 份平等的。在天主教的宗教社会里只有两种成分,神职人员和普通教徒。只有神职人员高于教徒,而全体 信徒虽然居于神职人员之下,但都是平等的。” “在教义方面,天主教认为人的资质都处于同一水平,它要求智者和愚夫、天才和庸人一律遵守同一 教规的细节,它使富人和穷人都一律履行同样的宗教仪式,它令强者和弱者都一律实行同样的苦修;它对 一切坏事绝不妥协,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它主张所有的社会阶级都混在一起做弥撒,这就好象是把所有 的社会阶级都领到神的面前。虽然天主教要求信徒服从,但它不准许信徒之间的不平等。” 第三是教育的作用。托克维尔观察到,在当时的美国,人们受教育是平等的,初等教育人人都可以 受到,而高等教育却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在美国并不存在使求知的爱好随世袭的财富和悠闲而代代相传。 (三)自由主义的移民社会渊源 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由主义是一种代表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西方 政治学家认为:“自由主义是这样一种信念,即社会能够安全地建立在个性的这种自我指引力之上。只有在这 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社会。……其基础深厚广阔,其范围无法予以限制。”因此,自由主义与 个人主义是一对孪生姐妹。 决定个人主义在美国生根的因素同样也作用于自由主义。最早移居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就是为了追 求个人自由才远涉重洋、历尽艰辛。清教教义本身含有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崇尚自由、民主和共和。美 国立国时期的思想家全盘接受并发扬了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后来,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为自由 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不过与个人主义相比,自由主义带有更为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北 美独立战争时期,它曾作为革命的意识形态和口号;在美国建国以后,它则成为美国官方和主流社会的意识 形态。《独立宣言》所阐述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实际上就是自由主义的理论:人人生而平等,被造物主赋 予各种权利;于是,人有权选择政府。就是说,人首先是自由的。为了保障自由,人们需要民主,需要共和、 宪政和法治。可见,自由是美国人的第一价值观。平等、民主、共和、宪政、法治等都是自由主义的应有 之义和基本原则。 自由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说:“美利坚是一个高度注重意识形态 的民族。只是作为个人,他们通常不注意他们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都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其一致程度 令人吃惊。"在美国,不同种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相当深的矛盾,但无论是有种族优越感的白人,还是曾经受 过种族歧视的黑人,或是固守民族传统文化的华人,他们都坚定地崇尚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等价值观, 即自由主义。在这方面,他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美国主流国民看来,自由主义已经成为美国人必有的 精神。“美国人……要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就要表示出对个人主义、自由、机会平等这些价值观念的尊 崇。作为一个美国人,不仅要表现出对这片特殊的土地的忠诚,更要表现出对经典自由主义的无保留的接 受。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在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据着统治地位。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 王水珍:移民的清教思想与美国的民主政治 王水珍:移民的清教思想与美国的民主政治 2008-09-28 16:46:53| 分类: 王水珍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 要:在美国殖民时代,清教徒是移民主体,清教主义作为一种宗教理念,扮演了殖民时代政治 因素。 关 键 词:清教主义 美国 自由 民主政治 理论的角色。清教主义中蕴含的个人主义、理性原则、自治精神,为美国自由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精神性的 清教起源于 16 世纪初英国的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或圣公会,属于新教的 一支。英国国教虽然本质上是反对罗马天主教的,但它在教义和教仪方面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因此其中一 部分激进的教徒宣布脱离国教,要求清洗教内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礼仪,提倡过简朴的生活,他们组 成了新的宗教派别———清教。清教徒继承了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生的个人主义, 以及这种自由主义必然引起的广泛的社会结构的调整。他们的宗教主张就成了“清教主义”。随着清教主义 的发展壮大,他们的改革要求不再局限于礼仪方面,他们还要求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要求废除“教阶制”, 这就严重地触犯了既得利益者,因而受到了英国王室和英国国教的迫害。清教的活动也由此转到了地下, 许多清教徒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寻找心中的“希望之乡”。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来到了北美这块可以保持其信 仰的土地。当时的北美,社会的主体是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他们中很多人都曾遭受过本国的宗教迫害。 因此,北美大陆的清教徒没有什么既得利益,没有什么历史包袱要去看护,去争斗。他们团结在“清教主义” 的大旗下,全力以赴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战天斗地,不断地适应客观现实,参与、推动社会改革,在北 美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对后来北美的发展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如托克维 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所说的“在美国,宗教也许不像他早先在某些时期或在某些国家那样强大,但他的 影响力却更为持久,它只靠自己的力量发生影响,但这个力量任何人也剥夺不了”。清教主义之所以能够成 为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精神性因素,既得益于清教主义本身的内涵,也得益于清教徒在北美的实践。 一、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基础——政教分离 在美国,清教能够成为自由民主的保障也得益于政教分离。美国的普通民众和神职人员无一例外都 认同政教分离,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在许多问题上的意见是不统一的,但在政教分离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 他们所需要的政府是能够力行上帝戒律和维护纯正宗教职责的政府。但他们强烈反对牧师参加政府,因为 在清教徒眼中,让一个牧师行使任何一种政治权利,都是向罗马天主教会迈出的危险一步。至今,这种观 念还深深地影响着美国民众,没有一个神职人员在美国担任公职,在参议院和众议院也没有他们的代表。 在许多州里,法律向他们关上了仕途的大门,舆论在所有的州里都不同意他们从政。美国人看待他们的牧 师,就像看待他们所选举的代表一样,要求牧师为他们服务,而不是统治他们。而教士也已经认识到想要 取得政治权利,就必须放弃宗教的影响力。政教分离使得宗教能够远离政治权力带来的偏好、仇恨、激情, 能够将其建立在所有人都一心向往的永生愿望上,并且获得了普遍性。 “政教分离”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特征,这对美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说,美 国是幸运的。但这并不是说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就没有宗教的影子,我们知道,美国政府在推行自己的政策 尤其是对外政策时,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只是在美国,清教主义的思想和政教分离的思想相辅相成,互 相作用而已。 二、美国民主政治的现实经验与模式——地方自治 清教徒在美国的殖民过程中,是先有社群,而后有政府。他们靠着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宗教信念生 活在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这是一块除了当地土著人外再没有其他人烟的土地,也是一块没有权力压 制的土地,因此,当清教徒登录到这片土地定居后,没有任何既成的政府能够管辖他们,他们是基于共同 的理想和信念结合和生活在一起。如果要履行在其他地方由政府履行的那些职责,就完全要依靠成员间的 协商、自觉以及个人的主动精神。我们看到,在北美大陆定居的移民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但它们通常 不是从宗主国或由宗主国委任的总督那里去寻找权力的根源,而是自己建立起自我治理的机构,独立自主 地行使权力,他们自己任命行政官员,自己缔结和约和宣战,自己制定治安条例,自己为自己立法。 清教的教义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绝对的民主共和色彩。这些清教徒在英国时早已比其他的欧洲人更熟 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而这也就使自由制度的萌芽即地方自治深深地渗透进了美国的习惯之中, 并在美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托克维尔在考察美洲时说:在新英格兰,人们按照乡镇自 主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凡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事务,都在公众场合所召开的公民大会上讨论决定。比 如作为现代宪法基础的一些基本原则:人民参与公务,公民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像 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等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新英格兰在美国的诸州中形成的今天美国 政治文化基础的主要思想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土上,并最终被整个殖民地借鉴和采纳。 地方自治的思想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反映了自由主义理念在国家与社会这一问题上 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在这样的社会只能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同时,地方自治提高 了公民的政治判断力,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因为全国的政治形势比较复杂,不易为一般民众所理解, 而地方事务通常能为当地人民所理解,民众在参加地方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可以培养民主素养和政治能力, 增强参加政治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提高普通民众的自主能力和独立精神。这种地方自 治思想为美国民主政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现实的模式。 三、美国民主政治的精神性因素——自由主义 在美国社会,“自由主义只不过是没有上帝的新教而已”。韦伯认为,只有清教伦理才能孕育出典型的 个人主义,传统的基督教虽有超越价值,有利于普遍主义和平等的形成,但个人必须通过教会组织,与上 帝沟通,个人的意志与观念不可能拥有独立地位。新教的改革主张“因信得救”,个人可以与上帝直接进行 交流,这就降低了教会组织在个人得救中的作用,提升了个人的地位。同时也加强了个人的自律精神,因 为当一个有形的人面对无形的上帝时,就必须自省和慎独。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意志就有了独立性和神 圣性,个人主义就有了哲学的和宗教的基础,这种体现着个人意志独立性和神圣性的个人主义正是自由主 义的核心。
幽默文化吧 中国知网,数据库啊什么的里可以查到很多资料啊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主要还是你对当地能产生的价值决定着你是否能移民过去
爱尔兰已经是热门的移民国家,并且在英国脱欧之后,爱尔兰就更受到移民者的关注。爱尔兰福利媲美英国,但是在移民政策上却十分宽松,对于那些条件不足以移民英国的申请人来说,爱尔兰移民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爱尔兰移民政策宽松,条件简单。下面飞际小编为大家详细分析爱尔兰的移民政策。
条件一:
申请人为年满18周岁的非欧盟公民,并且没有犯罪记录。
这一点是基本要求,由于爱尔兰是全家移民,主申请人的配偶和子女都可以共同移民,所以所有的附属申请人都要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
条件二:
申请人需要提供200万欧元的资产证明。
爱尔兰移民中资产证明如果是现金的话,需要到银行开具正规的存款证明,如果提供房产证明,则需要找房产评估公司做评估后定价。除此之外还有股份、债券、汽车、古董等等都可以作为资产证明。
条件三:
申请人投资一定资金到爱尔兰政府认可的项目中。
爱尔兰政府认可的项目有四种,分别是企业投资、基金投资、房产信托投资或者是捐赠类投资,分别需要100万欧元、100万欧元、200万欧元或者是50万欧元。虽然捐赠类投资只需要50万欧元,但是资金不返还,一般选择100万欧元的企业投资较多。
爱尔兰是一个没有移民监的国家,每年登陆爱尔兰一次就可以满足要求。也就是说,在申请了爱尔兰绿卡之后可以全年在国内居住,自由丝毫不受限制,对于国内的生活和工作也没有任何影响。
目前来说,爱尔兰依旧是一个有着宽松移民政策的国家,但是在各个国家都提高移民门槛之时,不知道爱尔兰投资移民在未来的趋势将会如何,移民爱尔兰是否会变得困难,也很难说。以上就是飞际小编对爱尔兰移民的相关介绍,总体而言,爱尔兰移民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对于有意向移民欧洲的人士来说,也是当仁不让得!
移民申请材料不全准备移民材料,是递交移民申请最繁琐的一个步骤。准备一份高质量的移民材料,制作精良的移民文案,更是移民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准备爱尔兰移民材料?虽说爱尔兰移民条件简单,但是移民材料准备的过程仍会显得繁杂,必然要花掉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平时工作本就繁忙,如果仍由自己来准备移民材料,就算熟知移民政策也难免会遗漏细节,准备不够充分,届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为确保能够完整无误的将所有的爱尔兰移民材料准备齐全,建议申请人最好能够在专业移民机构的协助下进行。寻求专业移民机构的协助,这不仅是让自己省心省力省时,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移民材料的准确无误,提升移民的成功率。
又一种很重要的素材就是课本中的文言材料加以现实改编或者将某些人物形象丰满充实化,这些材料应该会比较有用的例如王安石,李白,苏轼等很经典的文章灵活运用,将这些人物写活了写出一些新意:另外的就是看读者杂志上的短小文章,这些文章短小深刻便于记忆或者瞬时加工。作文一定写的要有点人文情怀,最好是温情点,也就是不要硬把一些材料拼凑在一起,写点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真实的感受最好。不要写的很大很空
从湖北转到海南并摘得海南省理科状元桂冠的李洋被限制报考一类院校,他已经稳拿的清华录取通知书成了泡影,无奈之下,他表示将选择复读。不少人听说此事,无不表示遗憾,而这只是近些年发生在我国的众多高考移民事件中的突出一例。高考移民应不应该?如何对待高考移民?至今人们仍然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在谈论高考移民问题时,地方政府也好,高考移民的当事人也好,社会舆论也好,都不宜动辄以情绪化的方式进行。认识、反思、规范“高考移民”,在当今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提倡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一、地方政府(甚至地方立法机关)有没有权力对公民基本权利作出限制,即可不可以用一个地方政府的文件剥夺或限制某一类学生的受教育权?二是限制高考移民是不是真的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是不是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对待高考移民,是要限制、禁止,还是要引导、规范?如何规范?首先,需要认识到,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地方政府(无论省或者地市政府)以及地方立法机关无权就公民的基本权利(由宪法赋予)作出限制性规定。在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中,受教育权、劳动权等属于一种“要求权”,即这类权利须“要求国家积极地创造条件予以实现”,而不是任由政府及立法机构限制或剥夺,否则就是地方政府或立法机关超越法律权限而实施的应予更正的无效法律行为。诸如限制李洋等移民考生报考某类院校明显属于超出地方权限的做法。在当前中国的法治体系下,我国并非没有解决途径,建议可以将一些地方限制高考移民报考的政策提交全国人大法规备案审查室,由其审查是否违宪,是否当予以撤消,相信真正愿意落实法治的人对此会有共识。一个公民无论是其户籍在A省,还是在B省,都理所应当完整的享有宪法赋予的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基本权利,地方政府限制公民基本权利,打个不好听的比喻就是:地方文件给宪法打“巴掌”。在是“违宪”行为,也是最大的“不依法行政”。其次,不少限制高考移民的出台的初衷,无不是为了保护本地学生的利益,而实现在地方领域内的所谓教育公平。有人提出,限制的原因还在于,害怕这些高考移民“高中”之后“忘记乡里”,将来毕业远走高飞,不会知反哺本地。这两个考虑,应当说是有其合情之处。但是,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却缺乏合理之处。什么是教育公平?同样难度的试卷,A省500分可以上大学,B省600分也投不了档,这难道就是应当维护的“公平”局面?不是,这是规模惊人的“不公平”,高考移民正是公民自觉地对这种“不公平”的抵制。最大的公平是对所有学生的全面公平,这才是政府应当致力于实现的目标,而不是通过行政甚至立法手段阻止这一全面公平的实现。至于移民考生将来会不会回来就业,这就要看地方治理的水平如何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法治日趋完善和户籍羁绊的放开,“用脚投票”正在成为居民迁移和大学生择业选择居住和创业地的方式,一个省市地区,连对待转来的一个水平高一些的高考学生都“惊惧”如此,何况对待未来名校学成毕业的贤才?因为,你今天出台限制高考移民可以打出维护本地考生的旗号,同理,明天也可以打出维护本地人口就业的旗号出台“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的土政策。对于这样一个连公民基本权利都会随便“动手脚”的地方?谁敢随便迁来?怎么吸引大学毕业毕业归来?那么,最终,这样一个拒绝移民(须知移民社会是最有活力的社会)小社会、小圈子能有什么灿烂前景?最后,再思考一下,对待高考移民还要限制、禁止吗?我看,不但不要禁止和限制,真正开明的地方还应该敞开怀抱。过去我们唱到:“来的都是客”,要欢迎,当下迁来了户口的,不但不是客,还要公平享有主人应有的一切权利。尤其要认识到,新主人带来的不仅是“竞争和威胁”,更有“借鉴、学习、提高”甚至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机会。
查一下看看新户口是什么,再决定下一步
是违规办理,并有人举报的话,确实会影响你的学历问题。这个如果查出是属实的,会注销户口,取消学籍,同时影响工作。当初就不该这么做。勇于承担责任吧。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uch as differences in diction, syntax, and discourse organization. Be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th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 (L1)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L2) tends to appear in the negative form, . interference. The interference of Chinese in English writing is the major cause of the so-called Chinglish. The paper states some types of interferences errors in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structural aspects. Lexical errors include the mechanical uses of words and misuses of articles, prepositions, and marks. The grammatical errors involve misuses of number of words, tense and voice of sentences, syntactical function of words, verbal phrases, and the mechanical uses and misuses of structure. In the discourse organization par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cal transfer of Chinese thinking mode and some errors in word order. In the end, the paper gives some possible approaches to remove the interferences of native language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native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 writing, interference of native language, interference errors.
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着英语学习的迁移问题。从目前英语学习迁移研究的现状看,虽然研究者分别强调英语学习迁移的不同方面,对英语学习迁移的实质和内在机制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英语学习迁移包含着认知、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无疑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也同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的观念与方法。这些观念与方法将影响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以及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本文试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析英语学习迁移,以期让更多的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学习迁移理论,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英语学习迁移是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众多领域。 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互相影响的现象。这种互相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因此受到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学习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迁移(transfer)”问题。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或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干扰(interference)。本文所说的学习迁移仅限于知识学习方面的迁移。 必须指出的是,一种已掌握的知识对另一种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并非只有正迁移或只有负迁移,实际上常常是在某一方面起正迁移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又起负迁移作用。例如对于学过汉语拼音字母的人来说,在开始学英语字母时,在识记字形中有正迁移作用,而在学习字读音中则起负迁移作用。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甚至防止负迁移的消减影响。 二、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 迁移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有规律的。为了促使迁移的产生和防止干扰作用,必须对下述诸条件做具体分析。 1.有关的基本知识。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一般的原理。一般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 往往汉语学得好的人,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太吃力,这就是母语对外语正迁移的具体表现。所以作为英语教师,要达到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目的,就应该把重视学生学好汉语同步进行。如果学生汉语基础好,揭示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就会比较顺利。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为了实现迁移,我们必须对新旧知识相关联的情形做一一分析,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的规律,从复习旧知识中引入新课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too…to结构,可先复习so…that引导的状语从句。先提出“He is so young that he can't join the army”,然后改为“He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其次,知识的迁移取决于旧知识的巩固程度。由于新知识不牢固,就容易受到旧知识的干扰。例如,学习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学生往往把“The teacher asked,‘What are you reading now’”变为“The teacher asked what were you reading now”的错句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辨别新、旧知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清二者的界限,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抽象化的思维与加工,使之尽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这表明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具有“迁移”功能。 2.学生分析、概括水平的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母语对英语正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学生,容易总结出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及各种规律性的联系,同时加强汉语知识和规律的正迁移。另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分析能力,善于利用已知的母语知识和经验去分析英语学习中面临的现象,就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步揭示母语和英语的共同点,顺利地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而比较则是发现和总结两种语言共通性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而深刻地分析和确定母语与英语间各自的特殊属性和共同属性。提高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在影响英语学习的迁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教师必须注意所教知识的概括性和系统性。英语中有许多不同场合的情境对话,如问候(greeting)、购物(shopping)、邀请(invitation)、天气(weath-er)等等,这些句型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教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型按不同的情景加以概括和归纳,来帮助学生学习和使用。总之学生的知识一旦形成有层次的网络,不但对于前一种学习的巩固会有所帮助,而且有利于他们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从而促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正迁移。 3.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学习信心、紧张程度等,都会对迁移产生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它可以促使迁移产生,也可以造成迁移的障碍。有的心理学家把它叫做定势(先前的经验和活动所造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在心理学中又称为定势,可以表现在感知、思维等方面。人们长期从事某一类工作或解决某一类问题,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式),并经过实验证明它对迁移有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心理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要帮助学生形成有利的和消除不利的准备状态,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4.学习中的指导———教师的直接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指导。关于学习中的有指导的练习和单纯练习的效果问题,心理学家早已做出了总结性的说明:如果想通过练习使学习得到改善,这种练习必须是有指导的;在指导下的练习量越大,一般来说就越有可能产生积极迁移的效果;同时,在许多情境中,给学习者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免妨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通过对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不同层面进行各种有效的并且有指导的训练(如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来巩固英语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影响和地位。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技能训练得越纯熟,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英语的信息和知识。要指导并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要有效避免由于英汉语用的差别而引起的负迁移就要注意:在外语教学中不要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要力图杜绝其造出语法、语义都正确但并不合乎语用规则的句子,建立将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的课堂模式,不要只讲解课文的语言点,还要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如,采用角色扮演(role play)等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和口语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扮演其中的角色,像打电话、去银行、去购物等,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体会异族文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不断扩大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别国的文化。教师要尽量使用电影、录像、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利用文字、声音和画面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对外交往,增强学生在实践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文化。 三、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主要策略 语言习得作为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过程,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的该语言环境中,无需任何外在压力,没有任何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这门语言的活动,人类对母语的掌握就是这样习得的。这种习得与我们习惯讲的外语学习有区别。外语,一般是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既然英语对我们来讲是外语,我们身边就缺乏习得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学习英语最普遍的场所是课堂,最实际的方法是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学习和练习。这样一来,就很少有英语习得那种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需掌握和运用认知迁移理论,借助语法帮助学生认识英语的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的规律。所以,促进学习迁移还需要一系列的相应教学策略。 1.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然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如果脱离实际运用而单纯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那么势必导致最初学习时的语言情境与将来实际的应用或迁移情境相差太大,造成迁移受阻。这也是许多学生不能成功地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原因之一。为此,教学中应考虑到情境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充分创设并利用各种情境,以使语言迁移达到最大效果。具体讲,应改革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呈现程序;应尽量将课程内容融于各种形式的、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活动中;应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辟各种语言信息源和应用语言的情境和氛围。比如,不是让学生为练习写作而学习写作技能,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写日记,也可以写故事、散文或给熟悉的人写信。学生通过这种真实的写作活动,他们写作的数量与质量都将有所提高,并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迁移于实际中。 2.给学生提供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促进合作学习。首先,教师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外显的或内隐的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与情境,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示范。例如,怎样与人交谈,如何倾听,什么句型该用何种语调,如何进行词汇表达等。在学生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与鼓励。这种师生之间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其次,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有效迁移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效资源。学生之间经常的对话、讨论有助于迁移的产生。通过交谈,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产生。此外,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结构与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期望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等,对语言学习与迁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期望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并且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课堂气氛,则有助于师生广泛地交谈、合作和倾听,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其语言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进而提高其迁移能力。应该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去创设适宜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社会文化情境。 3.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母语相比,外语学习更依赖于元认知能力。由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相对不利,缺乏实际使用外语的场合,因此,教师应强调并鼓励学生形成应用英语的意识,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比较、分析语言输入与母语及已有语言水平的差异,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有意识地主动应用迁移。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即利用个体已经掌握的熟练的原有经验或者利用生动的表象、图形或图表等,充分、透彻地理解建构新的学习材料的意义及其各种可能的联系,这是避免机械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笔者曾要求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组合方式将名词与形容词搭配起来,结果发现,学生在搭配时虽然产生的错误很少,但不能发现所有可能的搭配,显然迁移或知识的运用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词汇搭配训练,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迁移。词汇的搭配也可以视为促进深层次加工的有效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迁移之所以难以产生,一方面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与元认知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关。就学生自身而言,可能缺乏相应的内部动机来主动激活、提取并使用所学习的语言,或不知道何时、何处、如何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或适宜的情境中,课堂中的语言学习与应用是脱节的。就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对有效掌握语言的方法、学习策略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指导,是否强调所教语言的实用性和适用条件,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使用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等,都决定了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当然,也决定了迁移水平的高低。 迁移过程既是概括化又是具体化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迁移规律,就是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善于迁移就是善于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通过实现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认识技能和运用能力。
一.语言迁移概述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随后,在20世纪40~50年代,Fries和Lado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 “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 (即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这种影响在二语习得中表现为:(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目标语学习;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通俗的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有相似之处的知识比较容易学得,反之那些与母语有不同之处的知识则产生混淆难以学得(Lado:1957)。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及其他知识经验的影响。要科学合理地解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心理过程就必须考虑母语迁移这一关键问题(Gass & Selinker:1992)。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对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所扮演的角色,德国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有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转引自郭铭华:2002)。这个比喻告诫我们: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的对其进行回避,要承认它的存在。既要看到它阻碍干扰外语学习的一面,同时也要认识它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在母语已先入为主的前提下,外语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人们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汉语知识对所学习的外语进行加工、处理,以便理解及储存。毋庸置疑,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汉语语法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英语语法也存在着影响。(一)正迁移——汉语语法知识促进英语语法学习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指出:学习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即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理解、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识的过程。[①]不言而喻,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语法学习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部分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加速他们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和掌握。对比汉英两种语法,它们之间的许多共性可以促进英语语法学习正迁移的发生。如,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下图: 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联系示意图从上图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英语语法系统的构成和其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是相似的。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大的方面。下面试从这两方面说起:1.词法举例从汉字的构造来看,大部分汉字由部首和笔画组合而成。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表意偏旁,它按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取其相同部分排列在一起,以供检字之用。如在汉语词典中,一般将诸如“杨”、“松”、“柳”、“柏”等字放在“木”部。这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检索,而且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受,这些字所表达的意义都与树木相关。即使我们不认识其中某个字,我们也可大胆的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断。我们常说的“认字认半个”就是这个原因。在英语单词的构成中,同样也可找到类似的一些例子。如,把“work”、“teach”、“sing”、“drive”等动词变为相应的名词分别为“worker” 、“teacher”、“singer”、“driver”。后缀“-er”表明这些词都与“…人”或“…家”有关。在“telegraph”、“telephone”、“television”、“telegram”、“telegraphic”和“telecommunication”等单词中,前缀“tele-”表明它们都与“电视”、“电信”有关。显然,汉语中的“木”部与英语中的后缀“-er” 以及前缀“tele-”都有表意的功能。对照汉英词的构成,我们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合成词的构成。如:月+饼→月饼(moon+cake→mooncake),生+日→生日(birth+day→birthday),纸+袋→纸袋(paper+bag→paperbag),药+房→药房(drugstore→drugstore),超+市→超市(super+market→supermarket)铁+路→铁路(rail+way→railway)等。这些汉英词的组合方式都是相同的:A+B→AB,而且都属于偏正结构类型。另外,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缩略语的构成方式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如:家用电器→家电,环境保护→环保,外交部长→外长,保证价值→保值,安全理事会→安理会等。在英语中,为了便于书写和交流,人们常常采用首字母缩略法把很长的词组(或单词)缩短形成首字母缩略词。例如:将“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缩写为“CIA”,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缩写为“UNEDU”,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为“Aids”,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缩写为“Radar”(雷达)等等。此外,从定语修饰名词的情况来看,汉英两种语言都具有递归性(指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如“two new beautiful green silk evening dress” 两件又新又漂亮的丝绸晚礼服,“that hungry, tired, sleepy little match girl” 那个饥饿、疲劳、困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an old large brick dining hall” 一个旧的红砖砌的大餐厅。显而易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多个定语修饰名词大都遵循近似相同的顺序。2.句法举例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通过成分分析法来简要分析一下下面的两个例句。 以上两幅树形图不仅清楚地显示了汉英两种语言陈述句的横向结构,而且还揭示了它们的纵向结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陈述句都由主语(NP)和谓语(VP)两部分构成,基本语序均为主语+谓语+宾语(S+V+O)。掌握了这一点,对于我们学习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大有裨益。我们完全可以用汉语语法来对这几种句式进行阐释:a)不及物动词式:S-V(主语—谓语),如:She died. b)及物动词式:①S-V-O(主语—谓语—宾语),如:He played football;②S-V-DO-IO(主语—谓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I gave her a book;③S-V-O-OC(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如:My uncle made his son laugh. c)系动词式:S-V-P(主语—谓语—主语补足语),如:Tom is a doctor.和 The trees become green.我们在汉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句式,诸如“把”字句、“被”字句。如:(1)“把”字句① 我把钱丢了。② 小王把钢笔摔坏了。(2)“被”字句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顿。② 他被打了一顿。上述例句,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把”字句的作用是突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一种主动关系。“被”字句的作用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表示一种被动动关系。无独有偶,英语语法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即主动语态(the 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the passive voice)。如果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使用主动语态;反之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则用被动语态。如:①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主动语态)②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主动语态)显然,汉语语法中的“把”字句、“被”字句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的学习英语语法中的主动、被动语态知识。(二)负迁移——汉语语法知识阻碍英语语法学习从英汉差异的角度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是离印欧语言谱系较远的一种语言, 必然给以汉语为母语的二语/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带来不少特殊的问题。[②]1.词法举例以下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病句:(1)I have three apple.(我有三个苹果)(2)He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3)Tom father is a doctor.(汤姆的爸爸是医生)类似上面的语法错误,在我们的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十分常见的。Corder(1971)把这种错误称为语际错误(interlingual),指由母语的语言规则特征干扰造成的目标语使用错误。[③]无庸赘述,英语是一种有词形变化的形合语言,通过添加屈折词缀(如在单数第三人称后面加 ‘s’)以指示数(number)、人称(person)、体(aspect)和格(case)等语法关系。而在汉语语法中,却不存在这种情况。学生在学习新的英语语言规则时,来自母语的影响不可避免,这种影响最终导致了错误的发生。2.句法举例下面同样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病句:(1) I tomorrow will go to school. (我明天要去学校)(2) They in that factory work. (他们在那家工厂上班)(3) Tom in Chinese sang songs. (汤姆用汉语唱歌)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出现上述错误是相当正常的。把上述英语病句和汉语相比较,我们发现这些病句跟汉英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有关。比如,时间状语所处的位置,汉英两种语言就存在着较大差别:在汉语中,时间状语一般位于句首或谓语动词前;在英语中,它处在句首或句末。另外,地点状语和方式状语在两种语言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地点状语和方式状语在汉语中常位于谓语动词前;在英语中,它们处在句末。在疑问句方面,汉语疑问句保持陈述句语序的特征也影响英语疑问句的学习。如:在汉语中,“他喜欢吃苹果。”变为一般疑问句是“他喜欢吃苹果吗?”。如果我们直接套用汉语模式,“He likes apples.” 的一般疑问句形式则为 “He likes apples?”。显然,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借助助动词 “does”,去掉“likes”的“s”,句末用“?”。即“Does he like apples?”。 类似同样的语序错误在英语特殊疑问句的学习中也很常见。如:“You are looking for who?”(你找谁?); “You every night when go to bed?”(你每天晚上什么时候睡觉?)。将这些英汉句子组成成分的顺序进行对比,发现错误来自于汉语疑问句语序的影响。在汉语中,疑问句的语序基本上和陈述句的语序一致(SVO)。而正是这一特征对我们学习英语疑问句产生了干扰,母语出现了负迁移,导致了习得困难。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偏正结构。如:(1)The man who I talked with is our (和我谈话的人是我们的老师。)(2)This recorder which he is using is made in Japan.(他用的录音机是日本制造的。)(3)I want to buy something to eat.(我想买点吃的东西。)(4)The person sitting in front of him is Jack.(坐在他前面的人是杰克。)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成分一般位于该词的前面。英语则将其置后,诸如定语从句、动词不定式、分词等。上述语言学习问题,Fries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Lado:1957)一书的序言中曾有精辟的阐述:“学习第二语言和学习第一语言是很不一样的任务,其基本的问题的产生不是由于新语言的特点本身带来的必不可少的困难,而主要是由于第一语言习惯所造成的定势。”[④]在学习过程中,定势可能促进学习迁移,也可能干扰学习,产生负迁移。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看到汉英两种语言语法之间的异同,同时给予学生适当强化训练,以便促使学生真正将其理解和掌握。结语母语迁移是由于学习者受到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⑤]这种现象在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回避。从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来看,中国英语教学必经两个阶段:从以汉语为工具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以英语语言为工具学习英语的高级阶段。[⑥]无论在那一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母语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控制母语迁移,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是我们英语教学必须应对的一个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要素,以便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语法规律,英语教学效率定会有所提高。注释:[①]参见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6.[②]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2005(5).[③]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54.[④]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3-104.[⑤]石蕴珍,王颖.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9(10):108.[⑥]马力达,周秀兰.从英汉差异及语言迁移透视英语教学[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9.参考文献:[1]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劳允栋.英汉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8]韦迈尔(英).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七版,英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薄冰.高级英语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Rodney Huddleston, Geoffrey K. Pullum.剑桥学生英语语法(英文版)[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11]孟凡胜.英语语法教程[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2]石蕴珍,王颖.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9(10).[13]马力达,周秀兰.从英汉差异及语言迁移透视英语教学[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A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an effect which is caused by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of a language learner. The phenomenon commonly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SLA. Language transfer divides into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according to th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in SLA. Positive transfer may help language learners to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may disturb or make difficulties for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Through exampl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Chinese grammar knowledge to English grammar learning. And the author advocates educators look for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sitively, and which helps students to promote mastery of English grammar rules, and finally improves efficiency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参考资料: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中介语石化之心理认知分析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论文摘要 :中介语是第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因此,石化成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本文从分析石化的内外因入手,探讨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一、引言 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中介语本身不仅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而且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即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创造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石化性的特点,其中最让人难以解释的是它的石化性。本文从对石化的内外因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教师提到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第二语言。 二、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其接受的输入多少,都会出现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保留并体现的倾向,这就是石化(Selinker,1972)。这种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在Selinker的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这是学习者的母语潜在影响其认知目的语的结果。假如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促进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中国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也难以摆脱在用词,语法或语音等方面的干扰,经常造出下面这类不正确的句子: Thank you for solving difficulties for me. I am writing to reflect some problems. 此处solve与difficulties,reflect与problems的不正确搭配即为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还是在受母语搭配使用思维的支配,说出了中式英语。 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厉的教学或替代式学习中它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和训练量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发生,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在目的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引起。例如,在练习中过多使用he,而she的使用频率偏低,会使二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这个策略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reduction)、迁移(transfer)、省略(omissions)、替换(substitutions)、重构(restructuring),使用套语(formulaic language)等。学习的使用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对中介语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选择是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二语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二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二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反映中介语认知发生的交际策略有回避(avoidance)与替代(replacement)。回避指学习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某种不熟悉的。然而,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就此止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会自觉地采取替代的方式。关于回避的经典研究是Schachter(1974)研究发现:讲的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语言学习者采用这种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由于相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形成迁移transfer。当然,引致石化现象的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 My classmates tell (told) me that thing.(学习者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 (friends) is a manager.(学习者未能正确给出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new life means live (living) with a man.(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动词live的谓语形式) 四、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介语主要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不正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产生的,尽管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多人还是不能通达目的地。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防止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石化现象,这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 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传授英语背景知识,许多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二语学习者没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减少母 语文 化的干扰 母语的干扰是石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应该想方设法将正迁移最大化,而将负迁移最小化。但如何区分正、负迁移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积累知识,区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但学习者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区分;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教师要首先区分,然后将两种语言的差别解释给学生听,并操练强化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并反复举例进行比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 要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须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现在我国很重视英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但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能力还欠缺,尤其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县城。Krashen(1982)指出教师的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语法和词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第二个作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输入有助于学生习得,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并扮演好第二个角色。同时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该选择一些新的、地道的教材和发音纯正的.听力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而且这些材料要能为学生所理解。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由于二语学习者的笔误、口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 要消除情感障碍,就要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和加强积极情感因素。也就是要避免焦虑、抑制、自卑、性格内向等,并加强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初级阶段兴趣最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初期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大量的简单句型操练和抄写,这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对学生来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效果又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尽最大努力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理解输入并且输入所包含的语法形式符合“I+1”(即比学习者目前中介语水平高一点点)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所以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这个原则。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 关于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并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要让学习者既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注重语言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让他们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即整体性的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作者认为学习者一方面应该使用交际策略来提高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差距”并努力掌握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观,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激励他们用结构多样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自如地使用目的语,不断地帮助学习者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有效输入,反复示范更为地道的表示法,帮助学习者攻克似懂非懂的薄弱环节,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系统,减少学习者使用简化、回避、放弃等学习策略的频率。 适应目标语,缩小与目的 语文 化之间的和差距 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越高,中介语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差异的内容应给予解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如果他们在交际中不能自觉使用,那么交际技能仍等于零。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外语交流过程中用外语的思维和文化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的 语文 化中。 五、结束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认识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及第二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2]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3] Gass,S. & Selinker,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4. [4]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5] Schnum ann,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ed). Arlington: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78. [6] Selinker,. 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7]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8]马丁.韦德尔,刘润青.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6.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