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和分析针灸康复配合中药在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治疗活动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有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散利痛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针灸康复联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有和,实验组患者治疗之后出现头痛、抑郁量表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较为显著(P<),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紧张性头痛患者在临床治疗活动中使用针灸康复配合中药治疗方案,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精神状况的缓解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针灸康复;紧张性头痛;中药治疗
紧张性头痛患者病症的发作较为反复,其发病机制还有待完善,临床分析与患者的头颈部肌肉出现的痉挛具有一定的关系。紧张性头痛患者还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临床治疗活动中大都使用西药进行治疗[1]。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针灸康复配合中药运用在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治疗活动中的效果,现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有25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有11例和39例,患者的年龄21~72岁,病程在1~12年[2]。两组患者都存在一定的头痛病症,不存在其他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实验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给予一定的.心理指导,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散利痛药物治疗,控制药物剂量和次数为1片/次,3次/d,治疗1个月;对照组患者接受逍遥丸内服治疗,控制药物剂量和次数为1丸/次,2次/d,并配合使用针灸治疗,选择合适的毫针在消毒之后,选择患者的三阴交、风池、四神聪、率谷、阿是穴等进行针灸,利用捻转等方法,得气之后进行30min留针,持续治疗1w,之间间隔2d继续接受治疗,控制治疗疗程为30d[4]。
疗效标准 患者并发症以及头痛等症状消失,不存在任何复发状况,则判断患者为痊愈;患者并发症以及头痛等症状消失,间歇性轻度头痛,则判断为显效;患者并发症以及头痛症状得以改善,需要接受继续的治疗,则判断为有效;患者头痛以及临床症状未出现改善,病情加重,则判断为无效[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加以分析和比较,组间数据比较使用(x±s)的方法,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当统计学数据P<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
二、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有和,实验组患者治疗之后出现头痛、抑郁量表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较为显著(P<),具有统计学意义[7]。
三、讨论
紧张性头痛属于肌肉收缩性头痛范畴之内,近几年的患者发病几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态势,患者大都为女性,尤其是月经期间的患者病症较为严重[8]。造成患者出现紧张性头痛的原因包括社会压力、精神状态紧张、代谢异常等,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西药治疗虽然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但是停药之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9]。
祖国医学认为紧张性头痛病症属于头风、内伤头痛范畴之内,其发病机制包括疏泄失调、精神抑郁以及头部气血不通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能够根据患者的表现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中药逍遥散能够产生解郁疏肝的功效,配合针灸康复治疗则能够让患者头部的脉络血运得以改善,针刺还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不同形式疼痛的物质程度,从而让患者的血液循环能够实现平稳发展,让其脑组织供氧状况得以改善。
本文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有和,实验组患者治疗之后出现头痛、抑郁量表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较为显著(P<),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紧张性头痛患者在临床治疗活动中使用针灸康复配合中药治疗方案,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精神状况的缓解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石亚辉.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45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03:73.
[2]童兵.针灸康复联合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06:77-78.
[3]刘宇,蒋戈利.中医药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04:558-559.
[4]卢琪.中医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用药规律近况[J].四川中医,2011,12:32-33.
[5]李华.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0:158.
[6]郭淑颖.针刺联合柴葛解肌汤治疗紧张性头痛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03:79-80.
[7]佘一明,方之勇.中医药治疗紧张型头痛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2,09:80-81.
针刺手法研究进展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王毅刚 针刺手法,是指以毫针为针具,施行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属于针灸疗法的重要内容。针刺手法的过程包括:辨证——配穴——针刺——疗效。针刺方法是影响疗效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在假定辨证配穴都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手法便成为了决定的因素。这可能是历代手法繁多的主要原因。 一、不同针刺手法的基本目的 (一)减少疼痛:古代的爪切进针法,快速进针法,随咳下针法都且为了减少疼痛。这些方法都是有实用价值的。特别是对初次受针刺的患者。现代针法中,如挟持进针法,撮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特别是近年来创造的针管进针法更是为减少疼痛而设计的。 (二)准确进针、由于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肌肤有厚薄,病邪有深浅,患部经络气血流行汇聚层次也不同,都要求采取不同的针刺。《素问·刺要论》中指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具体的手法有属于进针的直刺、横刺、斜刺,属于治疗方法的“五刺”中半刺、合谷刺、关刺、输刺,“九刺”中毛刺、分刺、络刺等(《灵枢·官针片》),浅刺的方法还能避免刺伤重要器官。 (三)获得气感,维持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难经集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后取得显著感传比不显著感传、疗效有显著差异(P<或P<),针后得气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大部分行针(行气)、(运针)手法都具有此目的。包括留针的候气法。维持得气称催气手法。或催针手法。 基本的催气手法的弹法、刮法、飞法、摇法、震颤法、按法、搓法。催气要使针刺感向一定部位扩散传导,如《针灸大成》所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汇集病处”。为达此 目 的 的手法有循法、摇法及飞经走气诸法,如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通关交经等。 (四)补泻。调整机体寒热虚实各种机能状态。补泻手法一般都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行的。以补泻为 目的 的手法很多。单式补泻手法一般是由1~2个操作因素构成,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平补平泻等。复式补泻手法常由2个以上的操作因素构成。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影阴、阴中隐阳等。 针刺手法基本都是围绕者这四个基本目的在发生、发展。其中得气,乃是所有手法的核心问题。补泻虽然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它必须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 必须指出,尚有许多古典手法,主要是复式手法,它即不单为行气,也不单为补泻,而直接以治疗某种疾患为目的。如龙虎交战手法治疗痛症,子午捣臼以治水蛊,龙虎升降以调和营卫,它如流气、运气、提气、纳气等等。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 《内经》时代,针刺手法比较简单,多数是单式手法,易于操作。大多记载于《灵枢·官针篇》、《九针十二原篇》、《官能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针解篇》、《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基于补泻手法如开阖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大多源于此时。提出了针刺得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如“刺之气不至者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同前》)。在刺法上的特点是: 1.针刺与配穴相结合。如输刺、远道刺、巨刺、偶刺等。 2.针刺与主治疾病相结合。如五刺中的半刺九刺中的毛刺、十三刺中的皮针刺、它如合谷刺、分刺、浮刺等。 3.属于针刺具体操作,如多针刺的齐刺、杨刺、榜针刺;单针刺的挟刺、五刺中的输刺。 金元时代,针刺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经络理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围绕进针、得气、行气,补泻的几个基本目的展开的。手法简单到复杂,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著名的针刺大家及其代表作有: 金·何若愚及其《流注指微论》。 金元·窦汉卿及其《针经指南》,著名的标幽赋即出于此。 明·刘瑾及其《神应经》。 明·徐凤及其《针灸大全》。著名的《金针赋》即出于此。 明·高武及其《针灸聚英》。 明·汪机及其《针灸问对》。其学术见解与高氏相同。 明·杨继卅及其《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历史上第三次总结。在手法方面亦继承和发扬了先前诸家的特色。杨氏集了诸家之大成,而针刺术方面却又更加的发杂化起来。 清代的针灸是萎缩的。针刺手法也未取得多大进展。 三、近代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 近代以来,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临床应用方面,人们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古典手法的文献,认为手法的本质是刺激量的问题。主张从针刺者主观感受反应刺激量的大小。把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的手法,如大幅度的捻转提插为强刺激,小幅度则为弱刺激,其他感应也轻微。界于二者之间则为中等刺激(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一九七四年版)。这种将病人感受和手法刺激量相结合,用以指导各种手法的应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手法度与量的观点还是朴素的。在此基础上,一些人直接将强刺激作为泻法,弱刺激作为补法,中等刺激作为平补平泻运用。 由于现代科学仪器的作用,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1.对针感的研究。上海生理研究所对针刺穴位肌电研究表明,针刺肌肉组织较丰富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时,医生出现手下得气感,大多引出肌电幅度增高。手下得气感与患者得气感成平行关系。认为医者手下得气感主要来源于穴区肌肉痉挛。 2.对针感产生基础的研究。上海中医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针感点分布在穴区皮下至骨膜各层组织中,以深层为主。认为刺激神经干引起针感,刺激肌醇、骨膜引起针感,刺激肌肉引起胀、酸感,刺激血管引起针感。也有人认为针刺下的各种针感可能是不同刺激方法不同刺激量兴奋不同数目、不同类型神经纤维或感觉末梢或血管,从而形成不同空间构成的针感信息。 3.古典手法的研究。九七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有目的地观察了一些古典手法的生理效应,如烧山火、透天凉、凤展翅,徐疾补泻、捻转补泻、平补平泻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针刺手法,能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河北新医大学董承统等氏在健康人和病人身上进行了800余次的实验观察,表明补法针下出现温热感,同时伴有肢体容积曲线上升,脉搏传播速度减慢,提示血管舒张反应。泻法则相反。实验中,同一过程先不后泻或先泻后补,结果也与前相符。实验表明补泻效应出现与机体状况有关,显著虚症效应不明显,显著实证则泻法也引起血管舒张反应。 武汉市三医院刘绍安氏以测温液晶膜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行皮肤温度观察。实验56例发热效应达,凉效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明显差异(P<)。 甘肃郑魁山氏等对41例受试者观察,针刺合谷、测南阳,少商皮肤温度,发现热补升高度(摄氏),凉泻下降度。针刺对侧无名指端血容积波上升53~73%,下降达。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极差异(<)。 徐疾补泻。北京中医研究院陈克彦氏用WX——75型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微循环改变,补法有一定扩张作用,泻法使肢端毛细血管收缩。对111例发热病人观察,发现泻法和补法均有退热作用,泻法优于补法。对30例化疗后乳癌病人观察补泻均有治疗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但补法优于泻法。 平补平泻,南京中医学院盛灿若氏以中等度刺激提插捻转观察105人,585穴,发现升温308穴,降温163穴,无变化114穴,升降温幅度均在1℃,其出现时间大多在留针20分钟时出现,以四肢特定穴为明显。 凤凰展翅,广西中医学院陈乃明氏作凤凰展翅手法,发现降温效应℃间,平均降温℃。降温效应以金针最佳℃、银针℃,不锈钢针℃,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针刺手法理论方面。天津张存生氏等提出捻转手法量学概念。作用力方向,大小,持续时间、疗效作用等。认为捻转方向不以拇指向前为补,应以任督脉为中心,向心为补,泻法反之。江西黄其波氏提出九六补泻应以针身旋转的角度大小而定,同时也包括运气的速率。西安郭命三氏提出应随补泻,迎是乘刚来之经气,随为已失之经气。 总之,近代关于手法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特点,一是重视针感客观指标,一是注重其引起的生理效应,从上所述资料,表明不同手法确有不同效应。古典手法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论文【1】
摘要:筋骨并重、气血并重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风池、肩井、大椎等穴位的推拿,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文就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针灸 推拿 治疗 颈椎病 应用
1 前言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骨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
筋骨并重、气血并重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风池、肩井、大椎等穴位的推拿,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文就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2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颈型颈椎病。
仅以颈部轻微疼痛不能较持久地看报、书写,颈部活动基本正常,无上肢放射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除颈部疼痛外,可出现明显上肢放射痛,呈阵发性加剧。
颈部活动度受限或僵硬感。
患肢乏力,握力减弱,手指麻木等。
脊髓型颈椎病。
颈痛伴四肢麻木、僵硬、力量减弱;手不能持物和自如活动;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直至瘫痪。
部分患者胸、腹部有明显束带感,异常不舒服。
大便失禁,排尿困难或尿急、尿频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痛、眩晕、头痛、视觉症状(复视、幻视、视力下降),甚至猝倒,但意识无障碍。
这些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
交感型颈椎病。
颈痛伴偏头痛、头晕、头胀、视物模糊、耳鸣、耳聋。
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或有疼痛。
肢体发凉,皮温降低,手指麻木、肿胀或痛觉过敏等。
3 针灸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颈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天柱、肩井、后溪。
神经根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肩井、曲池、外关、合谷。
脊髓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椎动脉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百会。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风池、百会、内关、合谷、大椎。
颈部夹脊穴主治相关症状:颈4-5适应症——上臂外侧疼痛或麻木;颈5-6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拇指、食指麻木;颈6-7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食指、中指麻木;颈7-胸1适应症——上臂、前臂尺侧、小指、无名指麻木。
颈部夹脊取穴法:根据X线或CT提示的颈椎病变及症状进行颈夹脊针刺,强调针感至患侧肩背、前臂、手指为佳。
平补平泻手法,施以温针治疗,每日1次。
以上穴位辨证加减,针刺得气之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治疗可配合刺络放血:根据病变的相应夹脊穴寻找压痛点,阳性反应点局部放血,三棱针散刺,立即拔罐吸出瘀血5毫升左右。
4 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患者取正坐位,头部稍前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先以拇指揉拔理筋,解痉通络止痛,在风府至大椎段进行揉拔,在压痛点上反复施术,然后用拇指或掌根揉第一椎至第七椎两侧,使肌肉温热松驰,最后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低头,术后用一肘关节托住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
术者另一手大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处,在牵引颈椎状态下,当患者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猛用力旋转侧搬,常听到弹响声,小关节复位,左右各一次,手法完毕。
脊髓型颈椎病,有骨折,年老体弱者,不宜使用定点旋转复位法。
基本操作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先以轻柔的滚法施于健侧斜方肌的中、上部位,逐步过渡到患侧斜方肌,同样以中、上部位为主,约1~2分钟,这属于适应性治疗阶段。
其次以指揉法施于风池、肩井、阿是诸穴每穴约1分钟,并适当配合颈部屈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
再继以上法于患侧施用滚法,仍以斜方肌、冈上肌部位为主,并配合颈部六个方向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左右。
最后在痛点做按压、弹拨法,拿肩井,按揉列缺、曲池穴,搓肩背结束治疗。
此法适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操作治疗;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各类型颈椎病的基础治疗。
辨证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基础上。
第一加定点按压旋颈法,即一手以拇指指腹固定按压在颈椎棘旁压痛点;另一手屈肘以肘窝夹住患者下颌作轻轻上提再缓缓旋动颈椎l~2次。
第二加颈部端提牵伸法,医生以双手紧挟患者双侧下颌作缓慢向上的端提牵伸动作3~5次。
第三加根据脊神经所分布的患肢区域作上肢推拿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基本操作完成后,加背部(俯卧位)膀胱经的滚法和督脉经的按压法,约5~8分钟。
继而沿膀胱经从臀、股后、小腿后至眼跟用滚法;辅以按压环跳,指揉委中,拿承山,拿跟腱约3~5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施滚法于股前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约3~5分钟;并辅以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和按揉足三里、阳陵、解溪诸穴。
最后再取坐位,作双上肢的推拿治疗,以手部为重点约3~5分钟。
椎动脉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完成后。
第一加强颈项部两侧的指揉法,3~5分钟。
第二加头部推拿法(前额分法、抹法、按法、五指拿法、扫散法等约3~5分钟)。
交感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完成后。
加其中的头部推拿法和按揉百会穴。
再加指揉膻中、内关、三阴交约3~5分钟。
5 总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病致病因素复杂,一般认为颈椎退变、慢性劳损、颈部外伤为主要因素,体位姿势不当、工作职业习惯、情绪紧张、疲劳、潮湿受凉是发病主因。
中医属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病证范畴。
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
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肉失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及上肢多种症状。
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
因此,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更要注重自我保健调理,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
避免颈部保持单一姿势时间过长,在长期伏案工作,使用电脑工作之余,可以多做颈部保健操,加强颈部功能活动锻炼:前俯后仰,左右环顾等颈部动作,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加大,活动量亦应由弱到强,逐渐适应;做顺时针、逆时针的环绕动作,反复运动,切忌急剧大幅度地猛烈活动,感觉头晕时,应立即停止。
经常活动颈椎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达到预防缓解颈椎病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双.颈椎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2】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
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确诊后进行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95%治疗后比较理想,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天),并发症为(1(2%))优于对照组(P<);实验组96%对我院满意度较高,高于对照组(P<)。
结论:颈椎病发病率较高,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推拿;临床效果
颈椎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患者发病时主要是由于机体供血不足造成,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疼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且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
近年来,针灸推拿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为了探讨颈椎病患者中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近年来在我院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调研中,男57例,女43例,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岁。
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两组入院时间、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具体见表1。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主穴取颈夹脊和风池穴。
(2)配穴根据临床不良症状取穴。
有上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肩井穴、肩外俞、天宗、曲池和外关穴;有下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殷门穴、环跳穴、昆仑穴、委中穴、阳陵泉和足三里,根据受累神经部位和程度辩证加取相应的经脉穴位。
(3)主穴针刺手法:针尖向主穴斜刺,刺入深度约为寸,患者有强烈针感和放射感为宜[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治疗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坐位姿势,并让患者头部向前倾,使得颈部充分暴露,先以拇指揉拔理筋,解痉通络止痛,然后在患者风府至大椎段进行推拿,用拇指或掌根揉第1椎至第7椎两侧,最后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推拿过程中患者低头,推拿过程中托住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
另一手大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处,在牵引颈椎状态下,当患者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猛用力旋转侧搬,小关节复位,左右各1次[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显效:患者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患者能够简单运动。
有效:患者疼痛、活动不便等得到缓解,患者需卧床休息。
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人中发病率高),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目前,对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上还不是很清楚。
但是,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疾病与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颈椎病属于“眩晕”范畴。
而眩晕主要是由于痰浊中阻、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之分,但是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髓海不足。
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5]。
而针刺近年来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方法能够使得毫针和患者颈椎组织紧密联系,患者治疗时能够放松周围组织,畅通患者筋骨,改善颈部血运,并且采用针灸治疗只有针头和患者颈椎组织相连,不会对其他组织产生损伤,患者治疗后并发症较少,能增强患者针感,扩大感传范围,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本次调研中,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天),并发症为(1(2%))优于对照组(P<);实验组96%对我院满意度较高,高于对照组(P<),这个结果和罗宇等人[4]实验结果相同。
此外,推拿是我国中医传统的一种较为常见和有效的外治手段,主要采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肌肉及穴位的按摩,帮助患者颈椎部分气血运行,具有扶伤止痛,调和阴阳等作用,并且推拿还能够缓解患者肌肉,改善椎间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患者全身血液循环。
临床上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治疗效果更好,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使相邻的椎体短暂性分开,同时增大了椎间隙和椎间孔,能够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患者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高于对照组(85%)(P<),这个结果和王玉胜等人[5]实验结果相同,由此看出:针灸推拿在颈椎病中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颈椎病发病率较高,机制比较复杂,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理想,治疗后并发症较少,愈合时间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冬娣,李有武.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0,(08):79-81.
[2] 王立新,李秀彬,等.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42-43.
[3] 刘仿林,赖流番.手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6例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0,(14):22-23.
[4] 罗宇,傅求真,陈小余,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J].中国临床康复,2012,2(7):4265.
[5] 王玉胜.腹针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4(2):243-244.
针刺手法研究进展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王毅刚 针刺手法,是指以毫针为针具,施行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属于针灸疗法的重要内容。针刺手法的过程包括:辨证——配穴——针刺——疗效。针刺方法是影响疗效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在假定辨证配穴都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手法便成为了决定的因素。这可能是历代手法繁多的主要原因。 一、不同针刺手法的基本目的 (一)减少疼痛:古代的爪切进针法,快速进针法,随咳下针法都且为了减少疼痛。这些方法都是有实用价值的。特别是对初次受针刺的患者。现代针法中,如挟持进针法,撮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特别是近年来创造的针管进针法更是为减少疼痛而设计的。 (二)准确进针、由于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肌肤有厚薄,病邪有深浅,患部经络气血流行汇聚层次也不同,都要求采取不同的针刺。《素问·刺要论》中指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具体的手法有属于进针的直刺、横刺、斜刺,属于治疗方法的“五刺”中半刺、合谷刺、关刺、输刺,“九刺”中毛刺、分刺、络刺等(《灵枢·官针片》),浅刺的方法还能避免刺伤重要器官。 (三)获得气感,维持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难经集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后取得显著感传比不显著感传、疗效有显著差异(P<或P<),针后得气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大部分行针(行气)、(运针)手法都具有此目的。包括留针的候气法。维持得气称催气手法。或催针手法。 基本的催气手法的弹法、刮法、飞法、摇法、震颤法、按法、搓法。催气要使针刺感向一定部位扩散传导,如《针灸大成》所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汇集病处”。为达此 目 的 的手法有循法、摇法及飞经走气诸法,如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通关交经等。 (四)补泻。调整机体寒热虚实各种机能状态。补泻手法一般都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行的。以补泻为 目的 的手法很多。单式补泻手法一般是由1~2个操作因素构成,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平补平泻等。复式补泻手法常由2个以上的操作因素构成。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影阴、阴中隐阳等。 针刺手法基本都是围绕者这四个基本目的在发生、发展。其中得气,乃是所有手法的核心问题。补泻虽然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它必须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 必须指出,尚有许多古典手法,主要是复式手法,它即不单为行气,也不单为补泻,而直接以治疗某种疾患为目的。如龙虎交战手法治疗痛症,子午捣臼以治水蛊,龙虎升降以调和营卫,它如流气、运气、提气、纳气等等。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 《内经》时代,针刺手法比较简单,多数是单式手法,易于操作。大多记载于《灵枢·官针篇》、《九针十二原篇》、《官能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针解篇》、《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基于补泻手法如开阖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大多源于此时。提出了针刺得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如“刺之气不至者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同前》)。在刺法上的特点是: 1.针刺与配穴相结合。如输刺、远道刺、巨刺、偶刺等。 2.针刺与主治疾病相结合。如五刺中的半刺九刺中的毛刺、十三刺中的皮针刺、它如合谷刺、分刺、浮刺等。 3.属于针刺具体操作,如多针刺的齐刺、杨刺、榜针刺;单针刺的挟刺、五刺中的输刺。 金元时代,针刺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经络理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围绕进针、得气、行气,补泻的几个基本目的展开的。手法简单到复杂,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著名的针刺大家及其代表作有: 金·何若愚及其《流注指微论》。 金元·窦汉卿及其《针经指南》,著名的标幽赋即出于此。 明·刘瑾及其《神应经》。 明·徐凤及其《针灸大全》。著名的《金针赋》即出于此。 明·高武及其《针灸聚英》。 明·汪机及其《针灸问对》。其学术见解与高氏相同。 明·杨继卅及其《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历史上第三次总结。在手法方面亦继承和发扬了先前诸家的特色。杨氏集了诸家之大成,而针刺术方面却又更加的发杂化起来。 清代的针灸是萎缩的。针刺手法也未取得多大进展。 三、近代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 近代以来,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临床应用方面,人们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古典手法的文献,认为手法的本质是刺激量的问题。主张从针刺者主观感受反应刺激量的大小。把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的手法,如大幅度的捻转提插为强刺激,小幅度则为弱刺激,其他感应也轻微。界于二者之间则为中等刺激(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一九七四年版)。这种将病人感受和手法刺激量相结合,用以指导各种手法的应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手法度与量的观点还是朴素的。在此基础上,一些人直接将强刺激作为泻法,弱刺激作为补法,中等刺激作为平补平泻运用。 由于现代科学仪器的作用,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1.对针感的研究。上海生理研究所对针刺穴位肌电研究表明,针刺肌肉组织较丰富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时,医生出现手下得气感,大多引出肌电幅度增高。手下得气感与患者得气感成平行关系。认为医者手下得气感主要来源于穴区肌肉痉挛。 2.对针感产生基础的研究。上海中医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针感点分布在穴区皮下至骨膜各层组织中,以深层为主。认为刺激神经干引起针感,刺激肌醇、骨膜引起针感,刺激肌肉引起胀、酸感,刺激血管引起针感。也有人认为针刺下的各种针感可能是不同刺激方法不同刺激量兴奋不同数目、不同类型神经纤维或感觉末梢或血管,从而形成不同空间构成的针感信息。 3.古典手法的研究。九七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有目的地观察了一些古典手法的生理效应,如烧山火、透天凉、凤展翅,徐疾补泻、捻转补泻、平补平泻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针刺手法,能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河北新医大学董承统等氏在健康人和病人身上进行了800余次的实验观察,表明补法针下出现温热感,同时伴有肢体容积曲线上升,脉搏传播速度减慢,提示血管舒张反应。泻法则相反。实验中,同一过程先不后泻或先泻后补,结果也与前相符。实验表明补泻效应出现与机体状况有关,显著虚症效应不明显,显著实证则泻法也引起血管舒张反应。 武汉市三医院刘绍安氏以测温液晶膜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行皮肤温度观察。实验56例发热效应达,凉效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明显差异(P<)。 甘肃郑魁山氏等对41例受试者观察,针刺合谷、测南阳,少商皮肤温度,发现热补升高度(摄氏),凉泻下降度。针刺对侧无名指端血容积波上升53~73%,下降达。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极差异(<)。 徐疾补泻。北京中医研究院陈克彦氏用WX——75型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微循环改变,补法有一定扩张作用,泻法使肢端毛细血管收缩。对111例发热病人观察,发现泻法和补法均有退热作用,泻法优于补法。对30例化疗后乳癌病人观察补泻均有治疗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但补法优于泻法。 平补平泻,南京中医学院盛灿若氏以中等度刺激提插捻转观察105人,585穴,发现升温308穴,降温163穴,无变化114穴,升降温幅度均在1℃,其出现时间大多在留针20分钟时出现,以四肢特定穴为明显。 凤凰展翅,广西中医学院陈乃明氏作凤凰展翅手法,发现降温效应℃间,平均降温℃。降温效应以金针最佳℃、银针℃,不锈钢针℃,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针刺手法理论方面。天津张存生氏等提出捻转手法量学概念。作用力方向,大小,持续时间、疗效作用等。认为捻转方向不以拇指向前为补,应以任督脉为中心,向心为补,泻法反之。江西黄其波氏提出九六补泻应以针身旋转的角度大小而定,同时也包括运气的速率。西安郭命三氏提出应随补泻,迎是乘刚来之经气,随为已失之经气。 总之,近代关于手法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特点,一是重视针感客观指标,一是注重其引起的生理效应,从上所述资料,表明不同手法确有不同效应。古典手法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摘要: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在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有针灸治疗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的报告。也有百例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在60年代,有的还以经络测定仪测定的数据为依据,选穴配方和运用补泻手法治疗本病。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则主要从不同方面寻求提高疗效的途径。如在穴位选择上,除用传统穴位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在手法上,则强调在补法的基础上使感应到达眼区;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亦运用头针、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刺灸方法各异,有所差别,有效率在55~90%之间。
关键词: 针灸治疗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纤维受各种病因损害而发生变性和传导功能障碍的退行性病变。其特征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和眼底的视神经乳头苍白。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生于视神经外伤、中毒症,或原发于进行性麻痹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生于眼底疾患之后,如继发于视神经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网膜变性等。
诊断要点
根据症状及眼底检查,结合外伤、中毒、颅内炎症、肿瘤、血管性疾病及眼底疾病病史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原发性眼病的表现或其他病史。
2.视力逐渐或突然下降,甚至仅存光感,但少有完全黑蒙。
3.视野检查:视野有不同程度及特征的损害,如偏盲、周边视野缩小等。
4.眼底检查: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边缘清晰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呈灰白或蜡黄色,边缘模糊,视网膜血管变细。
二、辅助检查
1.视神经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延长。
2.其他辅助检查头颅X线片、CT等,有助于查明病因。
治 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紫宫、玉堂、膻中、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还可根据病因加取穴位。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阳白±寸,向后平刺太阳±寸;横向平刺鱼腰±寸。向前平刺百会±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T1~T2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寸;直刺内关±寸;直刺神门±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按语:头部血管分布着来自T1~T5的自主神经,所以还选了T1~T5节段区内的穴位。
通过调节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的功能来调节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选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的目的'就在于此。取用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既可调节高位中枢的功能,也可调节视神经的功能。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头部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之间,在第二组(头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6~8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四、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内关、后溪、中渚(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内关±寸,直刺后溪±寸,直刺中渚±寸。然后在耳穴与内关、后溪、中渚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主穴、配穴交替使用),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古代成方举例
1.肝虚自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二七壮。(《千金方》)
2.目昏: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神应经》)
3.眼目昏花,视物不明:上星、心俞、肝俞、肾俞、二间、足三里、光明。(《杨敬斋针灸全书》)
参考文献
1.张雅林 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期刊论文] -光明中医2009(4)
2.于慧.危立飞.王锐 睛明穴的临床应用探讨 [期刊论文] -针灸临床杂志2008(12)
3.徐红.刘坚.徐斯伟.宗蕾.张仁 针灸治疗难治性眼病的文献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针灸2008(8)
4.林碧珠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近况 [期刊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 医药月刊2008(7)
大体发展过程:胃溃疡--胃穿孔--胃癌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酷似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黑便等。 2.进展期胃癌症状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 贲门癌主要表现为剑突下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伴进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难;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显症状,直至肿瘤巨大而发生坏死溃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起注意,或因肿瘤浸润延伸到贲门口引起吞咽困难后始予重视;胃体部癌以膨胀型较多见,疼痛不适出现较晚;胃窦小弯侧以溃疡型癌最多见,故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现较早,当肿瘤延及幽门口时,则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幽门梗阻症状。 癌肿扩散转移可引起腹水、肝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而出现相应症状。 (二)体征 绝大多数胃癌病人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轻度压痛。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肿块,肿块常呈结节状、质硬,当肿瘤向邻近脏器或组织浸润时,肿块常固定而不能推动,女性病员在中下腹扪及肿块,常提示为krukenbe瘤可能。当胃癌发生肝转移时,可在肿大的肝脏触及结节状块物。当腹腔转移肿块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梗阻性黄疸。有幽门梗阻者上腹部可见扩张之胃型,并可闻及震水声,癌肿通过胸导管转移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晚期胃癌有盆腔种植时,直肠指检于膀胱(子宫)直肠窝内可扪及结节。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腹水。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缩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癌肿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亦可浸润邻近腔道脏器而形成内瘘。 (三)常见并发症 1、 当并发消化道出血,可出现头晕、心悸、解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色物。 2、 胃癌腹腔转移使胆总管受压时,可出现黄疸,大便陶土色。 3、 合并幽门梗阻,可出现呕吐,上腹部见扩张之胃型、闻及震水声。 4、 癌肿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 5、 形成胃肠瘘管,见排出不消化食物。 常规治疗 外科治疗在胃癌的治疗中有重要地位,是目前能达到治愈目的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不能做根治性切除的也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争取做原发灶的姑息切除术。此外,根据胃癌的病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患者的机体情况全面考虑,选择化疗、放疗、中医中药治疗、免疫治疗。 (一)外科治疗 凡临床检查无明显转移征象,各重要脏器无严重器质性病变,估计全身营养状态、免疫功能能忍受手术者均应予剖腹探查的机会。有时即使有远处转移或伴有幽门梗阻、穿个等严重并发症而一般情况尚能耐受手术者,亦应予以姑息性手术的机会,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胃癌手术治疗的效果与胃癌的早期诊断、病理形态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关系。根据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上部胃癌比中下部胃癌手术预后差,因中下部胃癌以团生者多,而上部胃癌以弥生者多。肿瘤大小对预后无明显关系,浸润弥漫型胃癌因其边缘不清,手术切除范围不易确定,且此种类型的胃癌有转移者多而广泛,手术不易彻底清除.故:年生存率较低。而团生型胃癌胃周淋巴结多属轻度转移且位于癌灶附近,手术容易彻底清除,故预后较好。综合30年来国内外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在20%一30%。 (二)化学治疗 胃癌的化疗有效率较低,只能作为辅助疗法,即一般作为手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符助治疗,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使病灶局限,以提高手术切除率。(2)减少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种植的机会。(3)根治术后辅助化疗,以消灭可能存在的残留病灶以防止转移和复发。(4)姑息性手术治疗后,可控制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 (三)放射治疗 凡未分化癌,低分化癌,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对放疗有一定的敏感性,癌灶小而浅者、无溃疡者效果最好,可使肿瘤全部消失。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对放疗无效,故为禁忌。 胃癌的术前放疗能使60%以上病员的原发肿瘤有不同程度的退缩,切除率比单纯手术组提高5.3%-20%,5年生存率可提高11.9%。对原发灶已切除、淋巴结转移在两组以内或原发灶侵及浆膜面并累及胰腺、无腹膜及肝转移者可行术中放疗。对手术中无法切除者,应在癌残留处以银荚标记之,术后经病理证实其组织学类型非粘液癌或印戒细胞癌可行术后补充放疗。 (四)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适应证包括:①早期胃癌根治术后适合全身应用免疫刺激剂;②不能切除的或姑息切除的病例可在残留癌内直接注射免疫刺激剂;③晚期病人伴有腹水者适于腹腔内注射免疫增强药物。 (五)内镜治疗 早期胃癌患者如有全身性疾病不宜手术切除者可采用内镜治疗术,此外通过内镜应用激光、微波及注射无水酒精等亦可取得根治效果。
常规治疗 外科治疗在胃癌的治疗中有重要地位,是目前能达到治愈目的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不能做根治性切除的也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争取做原发灶的姑息切除术。此外,根据胃癌的病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患者的机体情况全面考虑,选择化疗、放疗、中医中药治疗、免疫治疗。 (一)外科治疗 凡临床检查无明显转移征象,各重要脏器无严重器质性病变,估计全身营养状态、免疫功能能忍受手术者均应予剖腹探查的机会。有时即使有远处转移或伴有幽门梗阻、穿个等严重并发症而一般情况尚能耐受手术者,亦应予以姑息性手术的机会,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胃癌手术治疗的效果与胃癌的早期诊断、病理形态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关系。根据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上部胃癌比中下部胃癌手术预后差,因中下部胃癌以团生者多,而上部胃癌以弥生者多。肿瘤大小对预后无明显关系,浸润弥漫型胃癌因其边缘不清,手术切除范围不易确定,且此种类型的胃癌有转移者多而广泛,手术不易彻底清除.故:年生存率较低。而团生型胃癌胃周淋巴结多属轻度转移且位于癌灶附近,手术容易彻底清除,故预后较好。综合30年来国内外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在20%一30%。 (二)化学治疗 胃癌的化疗有效率较低,只能作为辅助疗法,即一般作为手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符助治疗,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使病灶局限,以提高手术切除率。(2)减少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种植的机会。(3)根治术后辅助化疗,以消灭可能存在的残留病灶以防止转移和复发。(4)姑息性手术治疗后,可控制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 (三)放射治疗 凡未分化癌,低分化癌,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对放疗有一定的敏感性,癌灶小而浅者、无溃疡者效果最好,可使肿瘤全部消失。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对放疗无效,故为禁忌。 胃癌的术前放疗能使60%以上病员的原发肿瘤有不同程度的退缩,切除率比单纯手术组提高5.3%-20%,5年生存率可提高11.9%。对原发灶已切除、淋巴结转移在两组以内或原发灶侵及浆膜面并累及胰腺、无腹膜及肝转移者可行术中放疗。对手术中无法切除者,应在癌残留处以银荚标记之,术后经病理证实其组织学类型非粘液癌或印戒细胞癌可行术后补充放疗。 (四)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适应证包括:①早期胃癌根治术后适合全身应用免疫刺激剂;②不能切除的或姑息切除的病例可在残留癌内直接注射免疫刺激剂;③晚期病人伴有腹水者适于腹腔内注射免疫增强药物。 (五)内镜治疗 早期胃癌患者如有全身性疾病不宜手术切除者可采用内镜治疗术,此外通过内镜应用激光、微波及注射无水酒精等亦可取得根治效果。
胃癌治疗一般以分期为基础治疗策略,分期不同,治疗策略也不同。早期胃癌一般采取手术治疗,90%患者可以治愈;中期胃癌需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即手术治疗并辅助性放疗、化疗或者是放化疗;晚期胃癌以化疗为主,治疗效果较差。近几年,分子靶向药物对于治疗胃癌晚期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突破不大。
胃癌由于肿瘤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贲门癌,胃体癌以及胃窦癌等不同的类型,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的范围,患者的体质,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而具体治疗手段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常见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免疫细胞回输。
您讲的是放血疗法,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十岁左右我们家很穷没有钱看病,我母亲是高血压患者,当血压偏高特别难受时,就让我用缝衣服用的针,在腊竹上烧一下,(那个年代家中没有酒精消毒)然后用脱脂棉擦下缝衣服用的针扎下静脉放点血但不是十指。而是后腿大腿和小腿关节处的静脉血管上放点血。随说这种方法很不规范的,也很不安全但我常用这种方法却没有一次感染过。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没有办法的方式,不建议生活在21世纪的人采用。总之放出点血后症状减轻确实是有疗效的,因为放出点血后血压肯定是会相应的降低一点点,可以预防脑出血或者偏瘫防止半身不遂的发生。这种方法是那个年代听工厂医务室的大夫讲的。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医疗水平也是提高了,没钱看病和看不起病的现象慢慢的退出厉史,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医保,有什么病都有保障到医院去就珍。国家承担大部分费用当然也就不会有上个世纪60年代自己放血疗法的事情存在了,这种放血治疗的方式只能是做为故事讲给后人听了。
这个我最近刚经历过。家人半夜突发脑出血,在等待救护车到来之前我一直在想我该做什么??突然想到了说扎手指放血,于是拿了针喷了酒精,扎了他的右手中指,往外挤了几滴血。
后来抢救及时,恢复还不错,去针灸的时候,一个针灸师说,如果我再多扎几针效果更好,主要是扎两个中指,人中,两个大母脚趾。就够了。
有点后悔当时我没有多扎几下,当时也确实心慌乱了方寸,其实我也接受过紧急救护的培训。
知道一些基本救护常识
语言是笨拙的,客观世界是复杂的。
语言和文字基本不能表述客观事实!
中风,究竟什么是中风?几乎没人说/写明白、清楚。中医教科书里关于中风的章节,第一句话就错了,是这样写的:中风一名卒中。纯粹是胡写的,是 shái 说呢!
中医教科书是西医医生写的,一塌糊涂,要不然中医院校教不出优秀的中医医生呢!
而且目前关于“卒中”二字,几乎没有人读正确,包括中医的院士级别的人物。应该念 cùzhòng, 是:卒/猝然中风的简称,是中风的儿子辈。所以中风一名卒中,就等于说爹就是儿子一样荒谬!
中风,不是一种病,是一大类病。看下面的示意简图。
即使算一种病,也有轻有重。假如把脑梗死算中风,那么脑梗死的范围不同,症状不同,严重程度不同,同样的治疗方法,预后不同。脑出血也属于中风。
到目前为止,不论西医怎么号称科学,也没有任何一个医学或一种治疗方法是万能的。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治愈任何一种病症。如果能的话,患这种病症后就不存在死亡之说了。如果有人不服,说种痘消灭了天花,那也不是得了天花后治好的啊!
故,针刺治病也不能治愈任何一类病症的,就比如针刺治疗中风!
我总结的一句话,可能是真理性的,永远正确:治病只能治疗可治之病!
“用针扎十个手指放血”,就是中医的“针刺十宣放血法”。
针刺十宣放血法,在古中医应该是非常盛行的,在当今边远地区也仍然有实行的。我也亲自实行过。结论是:的确能急救,不但用于中风,也用于高热惊厥,各种抽搐,用于癫痫发作,效果神速!但是对于癫痫的持续状态也无效。
用于治疗中风,症状轻的,不用刺十宣,极其危重的,刺也无效!对那些中等危重的,比如轻度昏迷的,针刺后很快刺激其苏醒!对于梗塞的初期就用此法,可能终止发展成脑梗死,但是没有办法证明:到底是针刺的功劳还是自身的功劳!
多年前去柳赞行医(比较边远,医疗条件比较差),中午突然来一个男人抱着一个正在“抽风”的7岁的男孩来急诊,孩子牙关紧闭,哼哼不停,四肢不断地抽动,呼之不应。家属说发高烧抽风了。我知道用西医的打退烧针的方法很慢,所以采用了中医的针刺十宣放血法。在诊床上,用输液针刺完8个手指,两个大拇指还没刺,血喷溅到墙上,孩子还没有醒,额头已经冒汗,当两个大拇指刺出血的瞬间,孩子“哇”的一声哭出来,停止抽搐,全身冒汗,立刻睁眼清醒了!也就半分钟时间。可谓神效了。如果用西医注射安痛定,或地塞米松,用安定等镇静药,至少可能需要十几分钟,或许半小时以上吧!医学最大的难处是:不可能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一个人身上重演治疗相同的病症。即:不可能让此小孩重新高热抽搐,然后再用西医的办法治疗进行对比!
所以针刺十宣放血用于急救中风,不是因为用此法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是尽早促使病人苏醒。因为病人是大面积脑梗死或大量脑出血的话,不要说刺十宣,连脚也刺了,共二十宣也无用!
人们,尤其是医生们,都习惯于把功劳归于自己(的治疗)。很多时候,治疗可能 根本是无效的,而是生命体自身的功能!
我说:如果把鸡蛋打碎,再把蛋清和蛋黄搅匀,然后重新组合起来,再孵化出小鸡来,那才真的是治疗的本事呢!才可以称之为“科学”。
医生把病人的刀口缝合好,然后刀口长好,那是生命体的功劳,医生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
同样道理,针刺十宣放血,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到让病人尽快恢复的作用!
还有一种情况下效果非常好:病人罹患中风到了后遗症期,出现患侧手指/脚趾肿胀时,放血法效果非常好!
当然还有很多情况下可以用的,有时候感觉效果就是好,就是比西医的治疗方法来得快。既方便又快捷,既经济又有效!
我当年轮转急诊科的时候,有一次接到群众的电话求救电话,电话的那头说他父亲可能是中风了,跌倒在了床边,说话也含糊不清了......我们接到电话之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群众的家里,当我看到患者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我一眼就看到了患者衣服上的血迹,结合家属的之前的交代,我当时高度怀疑患者跌倒的时候是不是磕碰到哪里了,如果是磕碰到大脑造成二次损伤那就麻烦了。我一边询问家属一边给患者查体,结果我全身检查完一遍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后来我追问家属才知道,原来家属学过一点中医,在我们来的路上家属就已经采取了一些急救治疗,其中也包括给患者使用“十宣放血疗法”,所谓的“十宣放血疗法”就是用针将患者的10个指尖刺破,然后让血淌几滴,据说能用于实证中风的急救,患者身上的血迹就是放血疗法流淌出来的血迹。我当时也是第一次听说抢救中风还有这么一个疗法,后面我还特意查找了这方面的资料。
中风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西医称为脑卒中,按照发病的机理不同,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脑梗死是因为脑血管发生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而脑出血指的是脑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但造成的影响都是相同的,都是造成了脑组织的损伤,所以脑梗死和脑出血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很相似,都可以出现口齿不清、偏瘫等症状,以前医疗条件有限,所以把这些现象都笼统地称为中风。
临床上的中风十有八九都是脑梗死,只有一少部分中风为脑出血。“十宣放血疗法”其实是属于针灸疗法中的一种,通过刺激手指的穴位来刺激大脑神经,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文献中所记载的案例也确实提示该疗法对于脑梗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呢,“放血疗法”毕竟属于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患者倘若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血液方面疾病,操作不当有可能会造成出血不止或者伤口感染,如果不是专业的中医医师,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另外,大家想啊,中风一方面可能是脑血管堵塞了,另一方面可能是血管破裂出血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扎手指放血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啊,就算能够刺激患者暂时清醒,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
所以啊,一旦发生中风千万不要拖,我们神经内科有有一句话:时间就是大脑!你拖得越久,脑组织损坏得就越多,脑中风预后就越差。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觉得我讲的有用,请转发给更多的同胞,让更多的同胞受益,感谢大家。
出急诊也能有五六年的时间了,病房也有十几年了,见过各种中风的病人,不管是出血性的中风还是缺血性的中风,没有一个人敢在这种患者的手指上扎针,还是10个手指上都扎针,而且让其流血。有可能中医确实有这方面的治疗方法,但是西医从正规的书上,期刊,杂志,论文,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首先而言,对于出血性的中风,它有一定道理,比如说放血了之后有可能会使原本有高血压的患者,因为失血性休克的原因,而使血压降低,这样反而可以做到有效的代偿,减少持续性高血压对于大脑的损伤。但是这种的往往是要丧失很多的血液,比如说100毫升,甚至是200毫升左右。所以现实当中从来没看见一个人会在手指上扎针,流200多毫升的血液。
那么对于缺血性的脑中风,比如脑梗死等等,那么这个又是灾难性的后果,反而减少了大脑周围的血供,从而造成脑梗死的进一步加大。所以这个一定要分情况进行评判,但是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没有见过一例。
其次就是人有凝血机制。也就是说可以放血,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放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上只有一个人的凝血机制是正常的,那么5分钟左右,甚至有的两三分钟左右,完全可以将血自行止住,尤其是在手指头末端的血,它并不是特别的丰富,也没有大血管,所以它也不可能持续性的流血,而且究竟流多少血,持续多长时间,这个谁都没有去做明确的说明。如果放了30秒就不流了,那是不是需要再另外戳几个眼儿,让他流血呢?所以从凝血机制这方面来讲就行不通。
再次就是伤口容不容易形成感染性热的因素,如果万一没有消毒好,没有真正的做好伤口的护理,那么很容易引起伤口不愈合,伤口感染,甚至有可能还会有异物残留,那这样对于患者的损伤是不是更大的?
最后敢这样做的人,你是否有真正的行医资格证,从现在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当中,没有行医资格证的人做这些操作是否违法?是否牵涉到后续的相关处理?真正的医生有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被告被打的风险,那那些没有行医资格证的人,没有法律保护的人,难道他敢这样做吗?
所以总的来讲,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而且也并没有在全国普及,或许在某个特殊的民间高手当中,这种会有效,但是如果真正的有效,希望你能够发表文章,写出相应的治疗理念,正确的操作规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后期不良的反应发生。目前以我的学识来看,从来没有见过一例。希望有高手,真正能把它研究的非常透彻,形成一套固有的规范,这样可以有效的去救治天下苍生。
中风了扎破手指放血,还有扎破耳朵放血的,这是属于放血疗法,其根源就是通过放血让血液流岀让迟滞的血液快速疏通血管。
但是这种方法不可取,一旦中风,应快速送到医院,在四至六小时之内就完全没有事的。
这就是中医针灸学里面的理论与实践,
能不能我不知道,但是我每当夜里心脏跳得很快的时候,我自己用力捏手指头很快就好了,不到一分钟,非常灵。
不是真的,不是扎手指,是扎耳垂那里。
这是中医的法子,目前不知道有没有成功案例,应该没有,这样做的都不治而亡了,所以没人可以回答[捂脸]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没有效果的。[捂脸][流泪]
作为医生,虽然我自己没有进行过这项操作,但是见过有类似的病人,因为卒中来医院急诊就诊,然后双手上沾满了鲜血。[捂脸][流泪],一问是家人听说,甚至是包括小诊所的人用针给他扎针放血。[发怒][发怒][发怒][发怒]
首先来说,中风的患者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原则在现代医学当中都是非常规范完善,发病机理也是非常清楚的,紧急做CT等相关检查,由医生结合病史进行判断,很快就可以得到规范的处理方法,包括急诊溶栓,急诊脑血管造影,支架植入,支架取栓,以及出血患者的穿刺引流手术,开颅手术,保守治疗等等一系列都有,非常详细的规范和原则,严格按照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治疗就好,何必要去做这些没有效果又出现容易出现问题的事情呢?
给双手扎针放血,第一是否局部会导致感染,第二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有问题也很难确定,一旦凝血功能出现问题,出血不止将无法收拾,第3部分患者可能说针刺以后脑部中风症状有所改善,神志不清有所缓解,但实际上这是强烈的疼痛刺激,这个时候你用针扎放血,掐一下或者是大声喊,都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只是说用于判断一下神志,你而且这种方法仅仅用于判断,也对治疗不会有任何帮助,对病情恢复更没有任何影响,为什么有现代的成功的医学治疗技术不用,而去做这些虚无缥缈的事呢?
说难听点的话,这就是智商税的问题啊。
顺便说句题外话,中风患者现场最重要的处理是尽快呼叫120,或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自己开车尽快赶往医院。在现场注意保护好患者的呼吸,避免出现窒息,如果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维持争取医务人员到达现场进一步抢救。
到达医院以后不要犹豫,立即配合医务人员指令进行相关检查及用药。这样才是真正解决中风患者问题的办法。
李妍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运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颇有专长,尤其在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消化系统疾患,运动神经系统疾患等,疗效显著。
黄飞鸿不错的。证据,李连杰版本电影 黄飞鸿 。仅供参考。 !
你是说的现代呢还是古代?
中药治疗肺癌晚期多以温阳为主,在改善癌状态体质的情况下,改善患者体内环境,提高患者免疫力,实现带瘤生存,具体中药治疗原则如下:1、根据患者情况,确定用药。临床研究显示:气阴两虚 ,毒瘀互结是肺癌发病过程中的主体特征,因此,益气养阴、化瘀解毒是肺癌临床治疗的基本方法。选用沙参、天门冬、麦冬、五味子等中药组方;2、辨析患者体质,随症加减。如患者气血两亏者,加鸡血藤、补骨脂、当归等;3、辩证与辨病结合。中晚期肺癌虚损情况突出,以正虚、阴伤为主,治宜扶正为主,采用益气养阴、解毒散结、清化痰热等法;4、改变患者体内环境,改善癌体质,减少咳嗽、癌痛等不适反应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肺癌的中医治疗不但没有副作用而且还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在调节局部状况的同时,全身状况也得到改善。中医治疗肺癌可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缩小瘤体,可以避免由于手术应激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晚期治疗肺癌选择中药三联平衡疗法,是很不错的。
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一个全身为虚,局部为实的疾病;第一:手术:恶性肿瘤(癌症)病人,在手术时会大量的出血,被手术刺激的癌细胞可达到最高的活跃程度,手术时大量的癌细胞进入血液,血液又是循环人体全身的,而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就会侵入人体的各个部位,等于在全身播种癌细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如果癌症患者做过手术,一旦复发就不容易治疗了,必死无疑的,这就是癌症患者手术后,癌细胞大转移的直接原因。第二、化疗:,化疗药是一种化学药物,毒性相当大,酸性程度相当强,只要人体皮肤沾上一点,马上就会出现腐烂,,:医院给患恶性肿瘤的病人,做了几个疗程的化疗,把恶性肿瘤上的纤维及肌肉都腐蚀及融化掉,所以CT报告显示,肿瘤已经全部消失,这时医生告诉患者,经过化疗肿瘤已经全部消失,过几天多配点消炎药就可以出院回家了,病人听了当然非常开心,但是好景不长,过不了几个月,病情又复发了,癌病人又感到不舒服,去医院检查,结果CT报告显示,肿瘤比没有化疗前还要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肿瘤血管没有被腐蚀和融化,肿瘤血管还是活的,经过化学药物的摧毁,肿瘤血管只是损伤、损伤的肿瘤血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肿瘤血管又复活了,而且还会以前生长更快,这就是肿瘤经过手术、化疗以后还会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很多癌症复发或转移的问题就出在这根基上。第三、放疗:也就是采用激光类的功能仪器,把恶性肿瘤烧死,在烧死恶性肿瘤的同时,也把恶性肿瘤的细胞激活了,首先烧到的是包着肿瘤细胞的外包皮,同时受到刺激的恶性肿瘤细胞产生了激烈的运动,一旦被烧的肿瘤外包皮开始受损或破裂,那么恶性肿瘤细胞就象炸了窝的马蜂一样,到处狂飞,这也就是产生恶性肿瘤(癌症)大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什么同样得了癌症的病人:有钱人要比没钱人死的快,上医院治疗要比没上医院治疗要死的快。贵州苗药功效具有:理气散结、消淤、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活血、补血、通络、养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防治癌症细胞的生长;杀死癌症细胞;qq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幸福;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如有打扰;敬请谅解朋友;收集吧;为了家人的健康;ok
一位81岁的老太太,不幸被查出肺癌。由于年龄较大,家人在医生建议下带她回家保守治疗。大家都以为她时日无多,没想到老太太在没有做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情况下,到现在已经活了5年,并且仍然在好好地活着。连医生都吃惊了。她是怎么保守治疗的,吃了哪些药?2015年,岳先生的母亲81岁,原以为老人可以安度晚年,没想到竟然在医院查出肺癌。岳先生强忍心中的悲痛,向老人隐瞒了病情,他怕母亲经受不了这个打击。按照正常的诊疗程序,下一步应该做穿刺活检,看看到底是哪种类型的肺癌,然后根据肺癌类型进行治疗。但是老人年事已高,而且有冠心病和糖尿病,医生建议别做穿刺活检了,进行保守治疗。所谓的保守治疗,就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减轻痛苦为主,不进行积极的抗癌治疗了。岳先生和家人商量后,只能无奈地接受了医生的建议,选择保守治疗。然而保守治疗的方法其实很有限,医生开了西黄丸,然后建议岳先生去找中医开中药吃。就这样,岳先生带着母亲回家了。回家以后,岳先生考虑过让母亲吃中药,但是想找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师并不容易,而且母亲长期吃中药也很痛苦,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在亲朋好友还有病友中四处打听肺癌保守治疗的方法,有人给他推荐了人参皂苷,说是辅助癌症治疗效果比较好。从6月初开始,老太太吃的人参皂苷换成了瑞得生人参皂苷。吃了不到一个月,家人明显感觉老太太的身体有了好转,咳嗽没有了,吃饭胃口比以前更好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精神状态好了很多。老天太自己也觉得,整个人更轻松了。于是继续吃下去,吃的时间越长,身体状态越好。岳先生发现,老人的免疫力明显提高了。以前时不时会感冒,偶尔咳嗽,现在老人很少出现感冒和咳嗽了。到10月份,老人已经吃加拿大人参皂苷5个月了,85岁高龄的她,身体非常好,吃得好睡得香,人很精神,一点也不像是个肺癌病人。看到老人活得轻松,岳先生一家人感到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