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研究品牌管理论文

研究品牌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品牌管理论文

如果论文要求超过万字企业品牌管理和运作研究必需从创造品牌开始列出大纲:1.前言:说明你要从创造品牌写到成果模拟2.定义:品牌的范围和意义 以及为盈利和未来品牌的社会责任(举例:可口可乐 IBM ABB 做为榜样)3.创造品牌:从企业个性和文化说来 包括:市场定位和消费者研究委托专业机构代为设计软件和硬件4.品牌管理:举例:可口可乐5.运作研究:举例:IBM ABB 6.成果模拟:完成一个你自己有兴趣的假设模拟成果如果论文要求只超过三千字缩减大纲:1.前言:说明你要从定义品牌写到运作研究2.定义:品牌的范围和意义 以及为盈利和未来品牌的社会责任(举例:可口可乐 IBM ABB 做为榜样)3.品牌管理:举例:可口可乐4.运作研究:举例:IBM ABB 谨供参考, 有问题到"百度"讨论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品牌管理研究论文

如果论文要求超过万字企业品牌管理和运作研究必需从创造品牌开始列出大纲:1.前言:说明你要从创造品牌写到成果模拟2.定义:品牌的范围和意义 以及为盈利和未来品牌的社会责任(举例:可口可乐 IBM ABB 做为榜样)3.创造品牌:从企业个性和文化说来 包括:市场定位和消费者研究委托专业机构代为设计软件和硬件4.品牌管理:举例:可口可乐5.运作研究:举例:IBM ABB 6.成果模拟:完成一个你自己有兴趣的假设模拟成果如果论文要求只超过三千字缩减大纲:1.前言:说明你要从定义品牌写到运作研究2.定义:品牌的范围和意义 以及为盈利和未来品牌的社会责任(举例:可口可乐 IBM ABB 做为榜样)3.品牌管理:举例:可口可乐4.运作研究:举例:IBM ABB 谨供参考, 有问题到"百度"讨论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品牌危机管理研究论文

求 伊利的危机管理 论文怎样写论文? 建议你先去知网找相关论文研究,不会弄的话可以去我baidu空间参考下网络找论文的介绍

第一个不错滴~~~字数可能不够,我写论文就是找两篇凑凑滴~~(一)从伊利集团看食品加工企业危机管理 [导读]为了更好地预防和识别危机,企业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以减少危机监测成本,降低危机发生概率贾佑兰1,黄 萍2(1.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2.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阳 550025)摘 要:伊利集团成功化解危机对我国食品加工企业危机管理提供了诸多借鉴,其中,事前防范,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媒体和政府的关系是转“危”为“机”的关键。关键词:伊利集团;危机;危机管理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4-0073-01 危机是突然发生并给企业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但这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只要处理得当,也会转“危”为“机”,重塑甚至提升品牌形象。2008年9月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整个中国的乳制品行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伊利集团2008年度业绩亏损似乎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但是2009年同比增长103%的数字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伊利集团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企业中恢复最好的企业,不仅与其“厚度高于速度”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所谓危机管理就是企业要有忧患意识,对潜在的或出现的危机采取预防或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一、事前防范,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事前防范,即前馈控制,就是观察那些作用域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入的影响关系,在这些可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的不利影响产生以前,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消除它们的不利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识别危机,企业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以减少危机监测成本,降低危机发生概率。同时,强化员工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氛围,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提升员工识别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就食品加工企业来说,从原材料采购、食品生产、产品销售渠道到产品追踪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按照行业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监测,及时发现产品质量偏差并予以纠正,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快速反应,积极主动 危机一旦出现,立即启动危机预案,成立由高层领导组成的应急指挥小组,调查事件产生原因,及时进行沟通,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媒体和政府的关系。 1.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首先,尊重公众知情权,澄清事实真相,公开道歉并进行赔偿,用诚恳的态度赢得消费者的谅解。其次,接受公众监督,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获取消费者信任。“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为了让消费者了解奶产品的生产环节和企业的监控机制,伊利集团在全国开展了“放心奶大行动”,敞开大门,邀请公众监督。同时还在门户网站开通了数字化参观平台,对整个生产过程全面开放全景直播,全程透明。 2.企业与媒体的关系。媒体是公众了解危机的重要渠道,是企业实现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危机事件经由媒体发布,即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给组织的危机应变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企业应采取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借助媒体实现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成功的沟通策略,能使媒体传播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伊利集团总裁张剑秋做客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便是一次成功的媒体公关。 3.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危机发生后,政府的态度如何对危机的处理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政府的正面宣传有利于重塑公众和企业的信心,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危机后企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呼和浩特政府配合伊利集团对奶站进行24小时监管,这对集团恢复起到了很大作用。2008年9月28日,新任质检总局局长带着相关媒体工作人员参观了伊利集团北京乳制品加工厂并进行正面宣传。10月2日,中宣部长到伊利集团进行考察并予以肯定,使伊利集团受到莫大鼓舞。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危机发生时企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不仅要具备处理好危机的能力,还要善于抓住机遇,转化危机,主动牵制危机的关注点,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参考文献:[1]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管理: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贾佑兰(1985-),女,四川安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黄萍(1987-),女,贵州金沙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城市用地研究。(二)危机公关考验伊利 因涉嫌挪用公司巨额资金用于个人营利,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董事长郑俊怀等5名高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刑拘,伊利危机引发全国注目。一时间,有关伊利的传言甚嚣尘上:政府托管、资金链断流、管理出现真空…… 危机发生之时,伊利总部所在的呼和浩特正值寒冬,气温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伊利与这个城市一样,在这个冬季里面临着一次严峻考验。 “伊利高管被拘”事件发生后,伊利集团下属上市公司伊利股份于2004年12月20日被上交所紧急停牌,这对伊利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投资者被告诫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规避投资风险……证券分析师认为,伊利股价的震荡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尽管伊利方面反复强调:此事虽然对投资者信心有所打击,但鉴于伊利的品牌形象和稳定的消费群体,投资者的信心肯定会随着公司的业绩状况而重建。但无论如何,5名高管同时被拘,反映出伊利在财务状况和经营体制上都存在较大漏洞,这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的潜在不利影响。 股市的表现验证了投资者的担心:2004年12月22日,伊利股份在停牌一天后恢复交易,股价由跌停打到翻红,震幅达%,成交量更是达到了万手的水平,换手率则高达%,显示市场对其后市走势分歧巨大。短期公关——内外结合缓解危机 面对危机,伊利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宣传两方面。 在内部管理方面,伊利迅速制订了临时领导班子。由公司副董事长李云卿主持董事会日常工作,总裁潘刚全面负责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实际上,自郑俊怀等5名高管被刑事拘留后,伊利便迅速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来维持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 在外部宣传方面,伊利在2004年12月23日晚上8点召开了针对投资者和媒体的新闻发布会。 在投资者会议上,伊利董事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基金经理以及大股东进行了开诚布公的面对面交流,让他们知道公司的真实情况。为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伊利表示:2004年伊利仍然保持了很快的发展速度,可以肯定今年的年报会比往年提前一些发布。 当然,如果伊利今年能够通过更好看些的分红来消除市场顾虑,用实际行动告诉投资者伊利的实力,可能会胜过千言万语。 在新闻发布会上,作为伊利对外界传达信息的惟一渠道的新闻发言人陈彦,向外界澄清了以下几点事实。 1、伊利集团控股子公司伊利饲料公司各地的三位销售负责人因挪用资金被刑事拘留一事与这次高管被拘没有直接关系,“完全是两码事”。 2、关于政府托管伊利的传言,新闻发言人表示:伊利是一家公众公司,政府不可能进行太多的干预,尤其是当前伊利并没有国有股。呼和浩特市副市长武文元和市委副书记张彭慧到伊利只是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工作,因为伊利毕竟直接关系到两万职工以及数十万奶农的命运。 3、关于高管涉案资金到底有多少的问题,新闻发言人表示,检察机关还没有透露有关涉案资金的任何数字,一切等司法机关的结论再说。 4、关于领导班子问题,伊利目前的临时领导班子已经各司其职,并没有真空运行。 在新闻发布会上,伊利“新领导集体”在媒体面前亮相,当日伊利股份以低开高收的大阳线呼应了伊利管理层权力转移、管理重心落地的真实状态本文来自中华管理学习网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应该肯定,伊利的公关措施是有效的,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动作还是稍显迟缓:从危机事件发生到新闻发布会,中间经历了6天时间,这6天时间基本处于信息真空,危机事态处于失控,如果危机发生后没有什么人能出来告诉真相,人们就会用想像来填满所有的疑问,而谣言听多了也就成了真理。如果伊利的动作再快一点,受到的损害会大大地减小。 一般来说,危机公关要求在24小时内进行。由于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造成极为严重的局面。 实际上,这次危机公关的要点在于,将事件定性为郑俊怀的个人问题,与伊利这个企业没有关系;郑俊怀有问题,但伊利是没有问题的。 和绝大多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一样,伊利股份能从20年前的一个内蒙古奶品加工厂发展成中国奶业无可争议的老大,郑俊怀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股份。但是现在,面临着虚假业绩和挪用资金两项指控的郑俊怀,已经注定出局,将伊利与郑俊怀划清界限,才能最大程度地挽救伊利。 伊利的郑俊怀时代已经过去,34岁的总裁潘刚临危受命,尽管在职务上没有任何变动,但其职权已明显扩大,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接班人的明确,无疑有利于伊利在非常时期的稳定,此为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举措。 而在这次危机中,蒙牛的表现也令人侧目——作为伊利的主要竞争对手,蒙牛表现出了高风亮节,向外界表示:伊利一直就是个优秀的企业,出问题的只是领导层。而几年前,在蒙牛刚创办时,伊利曾调集全部兵力打压蒙牛,郑俊怀曾部署,“宁可不要利润也要把蒙牛搞死。”蒙牛的这番表白,既有利于伊利的稳定,同时也无疑为自己作了一次完美的公关。长远之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来说,伊利的问题是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的制度安排问题。我们强调企业的法治,即依靠制度来管理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股权分散,股东有可能失去控制权,企业被内部人(即管理者)所控制。这时控制了企业的内部人有可能做出违背股东利益的决策,侵犯了股东的利益。这种情况引起投资者不愿投资或股东“用脚表决”的后果,会有损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要从制度上保证所有者(股东)的控制与利益。 二是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这包括对经理层与其他员工的激励,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企业各集团的利益关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而在中国的很多上市公司中,虽然有的公司机构设置健全,但作用却普遍缺失,这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成了一个好看的空架子。董事长作为法人代表,地位高于董事,习惯于首长制和第一把手决策,甚至有“董事长=CEO”的说法。高管频频出事,说明公司对高管人员的约束不足,显示出中国企业的“人治”危机。 而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的独立董事,成了公司应付投资者的一个摆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像伊利股份独立董事那样能够站出来独立说话、发表不同意见的,只是极少数。伊利危机的更深层次,正是人治危机的体现。郑俊怀在伊利20年积累了无上的权威。在有了相当权威之后,伊利公司的监管开始失去作用,这给予郑俊怀“挪用公款”巨大的空间。因此,加强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事后监督将是伊利在企业管理方面一本文来自中华管理学习网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个重要方向。 从金正数码科技原董事长万平到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黄宏生,从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到而今被拘的伊利5名高管……不禁要问,为什么公司高管频频出事?不能将伊利高管风波看作是一例独立个案,如果将近期连续发生的公司高管出事联系起来看,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着相同的根源,即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不到位和企业风险管理薄弱。伊利为什么能违规进行巨额国债投资?又为何不向广大投资者及时披露?关键即在于此。 因此,度过危机之后的伊利,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让资金运作更有透明度,对广大投资者负责,及时披露信息,接受资本市场的监督。通过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来规范企业经营的风险。■(注:本文作者为北京蔚蓝远景营销机构首席顾问)

中国石化 分公司 买高价矛台 的处理,还有它在北京 干五*大楼

品牌扩展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以凭借现有名牌产品,形成系列名牌产品的一种名牌创立策略。由于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推出新品牌的促销费用,又可使新产品搭乘原品牌的声誉便车,得到消费者承认,起到“借船出海”、“借势造势”的作用,有人便形象地称之为“搭乘名牌列车”策略。正因为如此,品牌拓展策略被许多企业视为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知名度的利器,纷纷采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品牌培育和发展就成了企业工作重心,企业经营已从产品行销转向品牌行销。如青岛海尔集团,自1984年到1991年7年的时间里,只生产一种产品——“海尔”牌电冰箱。当“海尔”牌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产品唯一驰名商标后,海尔集团利用“海尔”名牌效应和健全的全国性销售与服务网络,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等27个门类的产品,成为国内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型。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企业盲目实施品牌扩展策略,似乎企业涉足的行业越多,产品门类越齐全,便越像一个有综合实力的大公司,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实效,反而把企业给“拖垮”了。因此,总结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规范的实施办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 纵观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的实践,我们发现,有五个问题值得重视: 问题之一:扰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心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赋予一定的形象,以适应顾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企业在创牌过程中,一旦顾客接受了某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极易成为它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消费者趋向于把某个品牌看成某种特定产品。如“娃哈哈”本来是儿童果奶的代名词,“娃哈哈=儿童食品”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随着“娃哈哈”红豆沙、“娃哈哈”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品牌意象也就出现了模糊,从而冲淡了“娃哈哈”在儿童食品领域的领导地位,“娃哈哈”这一牌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被扰乱了。“雪佛兰”汽车是美国家庭轿车的代名词,但是在“雪佛兰”将生产线扩展到卡车、赛车领域后,消费者心目中的“雪佛兰就是美国家庭轿车”的定位模糊了,而“福特”汽车则乘虚而入,坐上了第一品牌的宝座。 问题之二: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 有些企业在进行跨行业的品牌扩展过程中,不顾核心品牌的定位和“兼容性”,把同一品牌用在两种不同行业的产品中,当两种产品在用途上存在矛盾时,消费者通过联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例如,以生产“999”胃泰起家的三九集团,企业的品牌经营如此成功,以致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然而,企业把“999”扩展到啤酒,消费者就难以接受了。因为“胃泰”和“啤酒”很容易使人通过联想产生心理冲突,当消费者想起“999”胃泰这种药,喝带有“心理药味”的酒时,自然不是一种好享受。倘若进一步联想到饮酒过量会伤胃,“999”品牌无疑是在提醒消费者要少喝酒,或不喝酒。如此,三九啤酒的销路就值得怀疑了。湖北有家很有名的企业,本是生产化肥农药的,现在却利用核心品牌扩展到生产冰淇淋等冷饮,当消费者产生联想时,不知这种冰淇淋会是什么滋味。 问题之三: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 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的过程中,下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其一,许多企业在创出“名牌产品”之后就急于实施品牌扩展策略,却受到厂房、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只好走收购、兼并其他小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的路子。而这些小企业的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不上去,重新投资生产又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如:美国A·C吉尔伯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已在消费者心目中树起了名牌男孩玩具的形象。1961年该公司决定将品牌扩展到女孩玩具上,结果由于质量低劣、价格低,使公司作为高品质男孩玩具制造商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1966年,吉尔伯特公司宣告破产。其二,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就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质优价贵,被视为身份的象征。然而,1982年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得森上任后,盲目扩展品牌,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3美元的低档笔,由此毁坏了“派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结果丧失了部分高档笔市场。 (二) 品牌,尤其名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盲目进行品牌扩展,有可能对企业的原品牌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我认为,首先,打好基础是关键。从战略的高度依据事先确定的企业任务、企业目标、营销目标,结合产品的属性和目标顾客的特点进行品牌名称的命名,为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打下伏笔;其次,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和核心品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达成一致:一是品牌定位、价位、目标市场、目标顾客是否相同;二是分销渠道是否相同,能否利用原有的网络优势;三是售前与售后服务是否相同,即能否在品牌扩展之后让顾客产生“统一感”或“一致感”。具体地说,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 对策之一:企业进行品牌扩展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及其适应范围。 在多元化的市场上,企业都意识到它无法为该市场的所有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品牌的具体定位。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以吸引目标顾客。而一旦品牌定位确立后,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时,要考虑到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就决定了“金利来”公司不宜生产经营女性用品。“雅戈尔”是名牌衬衫,就决定了“雅戈心”必须保持较高的质量,并且一般只能从事服装的生产与经营。一般情况下,品牌定位的最大范围,就是第一次使用这一品牌的产品所属的行业。因此,如果企业想跨行业经营,受原品牌定位的限制,应考虑选择多品牌策略。 对策之二: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与原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是指新产品与原产品在生产技术、分销渠道、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的相关程度。如果关联程度大,品牌扩展就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是跨行业经营或是关联程度小,往往就不适宜采取品牌扩展策略。如“长虹”品牌在彩电领域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扩展到空调领域,在保证长虹空调高性能、高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的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很快赢得了市场。 对策之三:在进行品牌扩展之前,准备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因为品牌扩展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因此品牌扩展的前提,就是这一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当品牌资产价值并不是很高,并且受到许多竞争对手强有力的挑战时,就急于进行品牌扩展,很容易给企业造成被动局面。比如,巨人集团在最初经营的电脑行业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结果顾此失彼,致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过度分散,使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对策之四:为减少“株连”效应,可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将原品牌挂上次品牌或副品牌。 所谓“株连”效应,是指当扩展品牌经营不善时,会影响核心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了避免单一品牌扩展的风险,经营者也可在商标不变的情况下,为新产品再起个小名,即所谓次品牌或副品牌。这样各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就形成了一定的“间隔”,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株连”的危险性。如“康师傅”品牌下的“珍品”系列、“家常”系列、“大排档”系列等等。 此外,企业在进行品牌扩展时,还要看企业对新品的期望值大小。如果企业对新产品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寄予很高的期望,就不宜采用品牌扩展策略,必须使用新的名称;而期望值较低的产品,则可背上原有品牌。

论文品牌管理研究目的

品牌营销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以下 是一篇关于品牌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供大家参考!

论文题目: 板城酒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一、选题背景

板城酒业是国内白酒百强企业,重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承德?板城“庆元亨”烧酒作坊。在2002至2012年白酒黄金发展的十年,板城酒业也顺应市场趋势,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额10亿元,曾经一跃成为河北第一品牌,广告语“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儿”家喻户晓。板城酒业于 2011年被联想旗下的丰联酒业集团全资收购,收购后组织变动、经营策略的改变等,都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并没有快速适应,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被老白干、山庄赶超,品牌力逐渐衰退。2012年随着行业大环境变化,高端品牌销售严重下滑,一线品牌纷纷转战腰部价位,白酒“劲腰运动”愈演愈烈,面对一线外来品牌、区域强势竞品和葡萄酒等可替代竞品的压力,板城酒业现有品牌营销策略显然难以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板城酒业企业内部深入调查,对外部消费者做调研,发现板城酒业品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品牌营销策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客观真实的市场数据,以品牌营销理论为依据对板城酒业的品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真正找到板城酒业品牌力衰退、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原因,并能提供行之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帮助改变板城酒业目前的不利状况,提升品牌地位,重新获得竞争优势。旨在为板城酒业未来品牌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参考,并且希望本研究对其他酒类企业品牌营销有借鉴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曹垣、廖仁春(2005)认为我国企业营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品牌和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少企业虽有质量上乘的产品,却很难形成品牌优势;品牌定位雷同,品牌设计缺乏个性;把品牌传播等同于做广告;李超(2012)认为我国企业品牌营销过程中除以上问题外,在品牌推广方面也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品牌推广方式单一,难以形成口碑效应。周正(2010)指出我国不少企业对品牌营销存在扭曲性的认识,把品牌简单地理解为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常用的品牌策略主要有品牌延伸策略、多品牌策略、品牌联合策略等,不同学者对具体品牌策略的认识各不相同。影响品牌策略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发现,学者们专门对品牌策略选择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企业多元化经营或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选择品牌策略的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不仅需要考虑企业面临的各种多变的外部环境,更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拥有的资源,行业成熟度、企业所处的行业位置、企业资源状况等,现有对品牌策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所涉及内容还不够全面,例如都未考虑决策者偏好的因素。

综合大量文献关于品牌定位的描述,总结得出正确的品牌定位应围绕顾客心智展开,通过独特的形象设计,广泛的传播,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深刻的品牌印象,这一印象是企业希望消费者获得的品牌形象,并且要能够与目标顾客产生情感共鸣,即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目标顾客的情感诉求。品牌传播:关于品牌传播,学者们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通过大量阅读,笔者发现余明阳与舒咏平的定义重点强调品牌传播手段,认为要开展品牌传播就需要充分利用广告、公关、人际传播及各种媒介资源。他们忽略了品牌信息这一重要的传播要素。而刘强的定义则更强调品牌传播的整个过程。相对而言张金海、段淳林的整合营销传播从品牌与顾客关系出发,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潮。酒类品牌营销:纵观酒类行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相关文献,发现长期以来酒行业粗放式的'品牌管理,使酒行业品牌营销较为落后,现有文献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不够深入、系统。通过对品牌营销策略相关文献的查阅,作者发现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对品牌营销高度重视。目前品牌营销策略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几年关于品牌营销的文献数量猛增。综合研究发现,以往文献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关于塑造品牌方法的论述还不够严谨,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由于学者们过分强调国外的品牌理论及成功经验,忽视对本土企业的真正需求及现状的分析,直接照搬国外成功经验,成为制约本土品牌营销的瓶颈。另外,现有研究多依赖于过去的理论,缺乏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品牌营销策略要能够与时俱进,时刻创新,市场是变化莫测的,过去适用的方法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不一定适用。最后,多数文献都是基于企业视角在研究品牌营销策略,我们也可以基于市场,基于目标顾客或目标顾客与企业品牌的关系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板城酒业为研究对象,以市场营销为理论基础,对板城酒业品牌营销策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消费者视角对板城酒业品牌营销进行检核,最终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品牌营销建议,同时也给出了品牌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综述国内外品牌营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总结前人研究经验,希望对板城酒业品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时能够借鉴前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第二部分板城酒业品牌现状分析,简要介绍板城酒业,通过对企业品牌架构、现行的品牌营销策略及品牌的组织管理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在产品及品牌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板城酒业品牌检核,通过消费者对本品及主要竞争品牌的认知与评价,检视板城品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结合板城酒业品牌营销问题及市场现状,依据市场营销理论,给出问题解决的建议。第五部分结论及对酒类品牌建设的启示。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5

1 绪论 8-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8

文献综述 8-10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0-12

2 板城酒业品牌现状分析 12-20

板城酒业简介 12

板城酒业品牌营销基本情况分析 12-17

板城酒业品牌架构 12-13

现行的品牌营销策略 13-17

品牌的组织管理 17

板城酒业品牌营销问题分析 17-20

产品问题 17-19

品牌传播方式单一,将广告投放等同于品牌传播 19-20

3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板城酒业品牌检核 20-30

调研设计 20-21

白酒消费者的一般需求特点 21-23

河北白酒消费者概述及人群特点 21

消费者购酒考虑因素 21-22

河北白酒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 22

对白酒消费趋势的预测 22-23

消费者对板城品牌的认知与评价 23-29

消费者对板城品牌的认知 23-26

消费者品牌印象 26-27

板城品牌在不同场合的优劣势表现 27-29

板城市场现状小结 29

消费者对主要竞品品牌的认知与评价 29-30

4 板城酒业品牌营销具体建议 30-41

做好品牌定位,彰显品牌特色 31-35

顾客分析 31-32

竞争者分析 32

板城品牌核心优势分析 32-33

找准品牌定位,创建品牌价值主张 33-35

优化品牌架构,谋求产品与品牌的匹配 35-36

完全脱离主品牌“板城”,重新打造高端品牌 35

中高端产品依然使用“板城”品牌,主打中端产品形象 35

中低端打造全新的核心战略产品 35-36

整合营销传播,塑造品牌形象 36-38

聚焦重点市场,短期引爆 36

传播媒介多元 36-37

打造品牌形象店,整体氛围营造 37

有效运用新媒体,吸引消费者参与品牌传播过程 37-38

健全保障体系,为品牌建设服务 38-41

强化公司内部沟通与合作 38-39

加强员工品牌营销培训 39

保证产品品质 39-41

5 结论与对酒业品牌建设的启示 41-43

结论 41-42

对酒业品牌建设的启示 42-43

参考文献 43-45

附录 45-51

附录1 消费者需求定性调研访问大纲 45-47

附录2 品牌监测调查问卷 47-51

致谢 51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曹垣,廖仁春.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5, (2): 52-54.

[2]李超.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市场营销,2012,(6) : 117-118.

[3]周正.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的瓶颈及创新路径探究[J].中国商贸,2010,(12): 28-29.

[4]余明阳,舒平.论“品牌传播” [J].国际新闻界,2002, (3): 63-68.

[5]刘强.论品牌传播效果[J].现代营销,2011, (5): 54-55.

[6]张金海,段淳林.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 (5):99-102.

[7]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美]艾尔.强森.跨位[M].延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

[9]李倩如,李培亮.著名品牌营销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10]赵翠霞.“海尔”成功的品牌延伸策略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9, (3): 63-64.

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导语: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对严峻的竞争现实,应该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打赢这场战争。中国企业应该树立起企业自我的品牌,这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品牌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品牌的定义以及品牌对企业发展作用。 一、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企业文化 品牌是诞生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具体体现在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方面。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具有企业自身特色,这样才能塑造出知名品牌。 目前兴起的企业文化建设顺应时代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更应该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品牌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的理念 知名品牌的背后往往包涵着优秀的理念。品牌的创意以及设计必须具有企业特色。在物质、精神、制度上综合体现企业文化内涵。良好的创意能够在消费者头脑中留下深刻地印象,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取向。 北钢集团应该在整合六大板块发展思路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建立起系统化、专业化的品牌战略。 三、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团队 实施品牌战略,离不开一支高效、优秀的团队支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建设一支优秀团队。1、 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把营销观念彻底灌输到企业员工的头脑。 2、必须树立创新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随时更新自己的思想。 3、树立长远规划蓝图,确立企业发展目标。 4、确立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当前工作。 5、做一个学习型企业,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使企业从容面对竞争。 随着我国政府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拆掉三堵墙:拆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墙,使过去只在国内市场的经营变为可以在国际市场经营;拆掉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墙以及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墙,使企业竞争国际化、公开化;拆掉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墙,使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市场关系。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品牌已经是跨国垄断巨头们攻破国际市场的一大利器。入世后的今天,充斥国内国市场的洋品牌对中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威胁,已经毫不亚于200年前游弋在中国沿海的列强的坚船利炮。我国企业一般管理制度,特别是与涉外有关的管理制度要与国际接轨,在同一行业企业之间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也会逐步缩小,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主要是不同理念指导下的不同的企业宗旨、经营策略等,也就是国际企业之间经常提到的企业文化,管理的理念化问题因此而显得突出起来,作为未来企业发展,要想打赢这场战争,那么我们的企业就应该抢占品牌这个制高点、品牌战略、文化、体系等相关理念应该深入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头脑之中,并得以付诸实施。 结合国内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导向以及北钢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在科学、缜密分析面临市场状况和今后我们企业发展出路,那么北钢集团如何突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重围呢?我们可以做出这样明确的结论,以往粗加工、简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已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竞争条件,企业的产品如果没有知名度和高的附加值,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就没有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也没有多大竞争发展空间。在新兴的科技信息时代,融入科技含量、科学管理的所产出的优秀产品,通过确立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一系列企业营销文化活动,使企业获得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解决北钢集团是否实现可持续性、跨越式发展,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正确选择就是品牌战略。 那什么是品牌,品牌该如何界定,怎样的定义才能简单、准确、反映内涵又体现延展?在国际商业管理类的词典中,品牌是这样被解释的:“a name, sign or symbol used to identify items or services of the seller(s) and to differentiate them from goods of competitors.”。即:“一个名称、标志或象征,可以用来界定销售主体的产品或服务,以使之区分于竞争对象的产品或服务”,这里所说的标志或象征只是简单概括了品牌的一部分,但是仅以这些方面来阐释是不完整的。品牌总的概括起来是:一个品牌就是一个在消费者头脑中感知和理解的集合。用科学系统语言的归纳起来就是:品牌(商标)是企业为使自己的商品区别于其它企业商品所作的特殊标志,是企业形象特征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品牌不仅最能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显著利益,它还是维系着企业员工利益的重要纽带之一。 知名品牌不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品牌所包涵的人文意义,对大众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观念、文化习俗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品牌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良好形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即使其商品已历经改良或替换。品牌的意义比商品本身广泛,只要跟随社会文化的进步及大众消费观念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和充实,不断提高品脾内在的人文意义和完善外在的形象.其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就会不断提高。著名的品牌不仅是企业无形的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且是社会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老板说过:“即使工厂一夜之间烧光,只要品牌还在,我马上就能恢复生产。”在2002年据刚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今年全球100大品牌排行榜,可口可乐又以696.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高居榜首。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可口可乐公司立即停产,光卖这个品牌所得就相当于一个小国全年GDP的总和。其品牌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本,品牌资本集合了品牌忠诚度、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度等综合要素,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是一个民族的素质和一个国家形象的有力体现。那么企业又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通过什么样途径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怎样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呢?这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总的来看企业的品牌应该是根源于企业内部,成长、发展、壮大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决定着品牌生存,品牌的存在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生存、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我认为企业可以抓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品牌理念创意、建设优秀的团队,从而实施品牌战略

如果论文要求超过万字企业品牌管理和运作研究必需从创造品牌开始列出大纲:1.前言:说明你要从创造品牌写到成果模拟2.定义:品牌的范围和意义 以及为盈利和未来品牌的社会责任(举例:可口可乐 IBM ABB 做为榜样)3.创造品牌:从企业个性和文化说来 包括:市场定位和消费者研究委托专业机构代为设计软件和硬件4.品牌管理:举例:可口可乐5.运作研究:举例:IBM ABB 6.成果模拟:完成一个你自己有兴趣的假设模拟成果如果论文要求只超过三千字缩减大纲:1.前言:说明你要从定义品牌写到运作研究2.定义:品牌的范围和意义 以及为盈利和未来品牌的社会责任(举例:可口可乐 IBM ABB 做为榜样)3.品牌管理:举例:可口可乐4.运作研究:举例:IBM ABB 谨供参考, 有问题到"百度"讨论

海尔品牌管理研究论文

我有一篇自己写的(课程论文),需要请给我HI留言,还有加分,呵呵^^

张瑞敏说 海尔是海

品牌营销经历了“产品至上”、“形象至上”和“定位至上”等几个阶段后,已经进入“价值至上”时代。营销的本质是促进价值交换,品牌对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企业为顾客乃至社会所提供的价值。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进行品牌定位,开展营销活动,是树立品牌的关键所在。 本论文从“理念”、“战略”和“战术”三个层面,从以顾客感受价值为导向的“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和“体验性品牌”的定位角度,对海尔的品牌营销进行系统总结、分析,认为海尔品牌的建立,首先得益于坚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其指导下,通过有效的策略手段,开展“价值战”,逐步实现创品牌战略、品牌延伸(多元化)战略和海外品牌(跨国经营)战略。与此同时,海尔品牌定位也由功能性品牌提升到形象性品牌,并向体验性品牌迈进。 海尔的经验对一般企业的品牌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品牌营销需要理念、战略和战术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理念”是开展品牌营销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树立品牌指明基本方向;“战略”是树立品牌的基本保障,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规划并保证有关策略的有效实施;“战术”(策略)是树立品牌的手段,具体体现“理念”,实现“战略”。品牌建设,可以由“功能性品牌”、“形象性品牌”向“体验性品牌”递进,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功能性品牌”或“形象性品牌”。 详细内容参考

品牌扩展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以凭借现有名牌产品,形成系列名牌产品的一种名牌创立策略。由于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推出新品牌的促销费用,又可使新产品搭乘原品牌的声誉便车,得到消费者承认,起到“借船出海”、“借势造势”的作用,有人便形象地称之为“搭乘名牌列车”策略。正因为如此,品牌拓展策略被许多企业视为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知名度的利器,纷纷采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品牌培育和发展就成了企业工作重心,企业经营已从产品行销转向品牌行销。如青岛海尔集团,自1984年到1991年7年的时间里,只生产一种产品——“海尔”牌电冰箱。当“海尔”牌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产品唯一驰名商标后,海尔集团利用“海尔”名牌效应和健全的全国性销售与服务网络,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等27个门类的产品,成为国内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型。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企业盲目实施品牌扩展策略,似乎企业涉足的行业越多,产品门类越齐全,便越像一个有综合实力的大公司,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实效,反而把企业给“拖垮”了。因此,总结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规范的实施办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 纵观国内外企业实施品牌扩展策略的实践,我们发现,有五个问题值得重视: 问题之一:扰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心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赋予一定的形象,以适应顾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企业在创牌过程中,一旦顾客接受了某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极易成为它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消费者趋向于把某个品牌看成某种特定产品。如“娃哈哈”本来是儿童果奶的代名词,“娃哈哈=儿童食品”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随着“娃哈哈”红豆沙、“娃哈哈”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品牌意象也就出现了模糊,从而冲淡了“娃哈哈”在儿童食品领域的领导地位,“娃哈哈”这一牌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被扰乱了。“雪佛兰”汽车是美国家庭轿车的代名词,但是在“雪佛兰”将生产线扩展到卡车、赛车领域后,消费者心目中的“雪佛兰就是美国家庭轿车”的定位模糊了,而“福特”汽车则乘虚而入,坐上了第一品牌的宝座。 问题之二: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 有些企业在进行跨行业的品牌扩展过程中,不顾核心品牌的定位和“兼容性”,把同一品牌用在两种不同行业的产品中,当两种产品在用途上存在矛盾时,消费者通过联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例如,以生产“999”胃泰起家的三九集团,企业的品牌经营如此成功,以致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然而,企业把“999”扩展到啤酒,消费者就难以接受了。因为“胃泰”和“啤酒”很容易使人通过联想产生心理冲突,当消费者想起“999”胃泰这种药,喝带有“心理药味”的酒时,自然不是一种好享受。倘若进一步联想到饮酒过量会伤胃,“999”品牌无疑是在提醒消费者要少喝酒,或不喝酒。如此,三九啤酒的销路就值得怀疑了。湖北有家很有名的企业,本是生产化肥农药的,现在却利用核心品牌扩展到生产冰淇淋等冷饮,当消费者产生联想时,不知这种冰淇淋会是什么滋味。 问题之三: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 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的过程中,下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其一,许多企业在创出“名牌产品”之后就急于实施品牌扩展策略,却受到厂房、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只好走收购、兼并其他小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的路子。而这些小企业的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不上去,重新投资生产又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如:美国A·C吉尔伯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已在消费者心目中树起了名牌男孩玩具的形象。1961年该公司决定将品牌扩展到女孩玩具上,结果由于质量低劣、价格低,使公司作为高品质男孩玩具制造商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1966年,吉尔伯特公司宣告破产。其二,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就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质优价贵,被视为身份的象征。然而,1982年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得森上任后,盲目扩展品牌,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3美元的低档笔,由此毁坏了“派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结果丧失了部分高档笔市场。 (二) 品牌,尤其名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盲目进行品牌扩展,有可能对企业的原品牌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我认为,首先,打好基础是关键。从战略的高度依据事先确定的企业任务、企业目标、营销目标,结合产品的属性和目标顾客的特点进行品牌名称的命名,为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打下伏笔;其次,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和核心品牌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达成一致:一是品牌定位、价位、目标市场、目标顾客是否相同;二是分销渠道是否相同,能否利用原有的网络优势;三是售前与售后服务是否相同,即能否在品牌扩展之后让顾客产生“统一感”或“一致感”。具体地说,企业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过程中,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 对策之一:企业进行品牌扩展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及其适应范围。 在多元化的市场上,企业都意识到它无法为该市场的所有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品牌的具体定位。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以吸引目标顾客。而一旦品牌定位确立后,在实施品牌扩展策略时,要考虑到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就决定了“金利来”公司不宜生产经营女性用品。“雅戈尔”是名牌衬衫,就决定了“雅戈心”必须保持较高的质量,并且一般只能从事服装的生产与经营。一般情况下,品牌定位的最大范围,就是第一次使用这一品牌的产品所属的行业。因此,如果企业想跨行业经营,受原品牌定位的限制,应考虑选择多品牌策略。 对策之二:是否进行品牌扩展,要看新产品与原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是指新产品与原产品在生产技术、分销渠道、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的相关程度。如果关联程度大,品牌扩展就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是跨行业经营或是关联程度小,往往就不适宜采取品牌扩展策略。如“长虹”品牌在彩电领域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扩展到空调领域,在保证长虹空调高性能、高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的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很快赢得了市场。 对策之三:在进行品牌扩展之前,准备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因为品牌扩展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因此品牌扩展的前提,就是这一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当品牌资产价值并不是很高,并且受到许多竞争对手强有力的挑战时,就急于进行品牌扩展,很容易给企业造成被动局面。比如,巨人集团在最初经营的电脑行业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结果顾此失彼,致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过度分散,使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对策之四:为减少“株连”效应,可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将原品牌挂上次品牌或副品牌。 所谓“株连”效应,是指当扩展品牌经营不善时,会影响核心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了避免单一品牌扩展的风险,经营者也可在商标不变的情况下,为新产品再起个小名,即所谓次品牌或副品牌。这样各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就形成了一定的“间隔”,从而有效地减小了“株连”的危险性。如“康师傅”品牌下的“珍品”系列、“家常”系列、“大排档”系列等等。 此外,企业在进行品牌扩展时,还要看企业对新品的期望值大小。如果企业对新产品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寄予很高的期望,就不宜采用品牌扩展策略,必须使用新的名称;而期望值较低的产品,则可背上原有品牌。

  • 索引序列
  • 研究品牌管理论文
  • 品牌管理研究论文
  • 品牌危机管理研究论文
  • 论文品牌管理研究目的
  • 海尔品牌管理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