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放射性肺炎中华医学杂志

放射性肺炎中华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放射性肺炎中华医学杂志

疾控中心委员会是什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视频5534播放|00:53中疾控: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管理非常重要5000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38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23播放|02:24老年人平时不出门就没有感染风险?担心疫苗影响基础病?中疾控专家权威解答5198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根据20条措施要求6057播放|01:27中国疾控中心: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万播放|00: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调整 沈洪兵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高福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6165播放|01:16中疾控:奥密克戎重症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基础病高龄者仍会有重症5022播放|01:57最新疫情研判!中疾控:目前病毒致病性减弱,老百姓要与政府拧成一股绳!5454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 净网2022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查看更多相关星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任主任共4个词条万阅读沈洪兵第4任高福第3任王宇第2任查看更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团队共6个词条6336阅读沈洪兵任职:主任、党委常委(兼)卢江任职:党委书记、副主任(兼)周宇辉任职:党委副书记查看更多历史沿革科研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文化传统获得荣誉机构领导TA说历史沿革1983年12月23日,卫生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新址大堂1986年1月19日,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更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1月23日,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国农村改水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34][35]2018年,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设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7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2019年9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2020年11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科研条件人员编制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专家。[2][3]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专职):曾毅、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专职):侯云德、洪涛、徐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徐建国、高福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不全):洪涛、王大燕、王华庆、张永振、周脉耕、赵文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名单不全):曾毅、侯云德、洪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高福[2][3]科研部门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4][5]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5个):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WHO西太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脊灰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乙脑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轮状病毒参比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朊病毒检测中心、中国微生物菌毒种/医学病毒保藏管理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中心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学污染物与健康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应急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4]下属科研部门(1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妇幼保健中心[5]部门概述图科研成果科研成就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发表论文14892篇,其中中文11502篇,英文文章3390篇,年度发表数量增长25余倍。[11]中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863"计划、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及地方科委等部门众多科研项目,每年执行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4]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人) 获得奖项2018年 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2017年 侯云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2017年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4]展开全部学术期刊《卫生研究》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承办,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和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协办,系中文核心期刊;被“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CA)” 、“Abstract Journal of Russian (AJ)”和“Index Medicus/Mediline(IM)”收录。此外,《卫生研究》每年有部分文章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17]《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于1995年10月创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是国内唯一专门报道免疫规划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专业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8]《疾病监测》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于2017年作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sweb)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19]《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期刊。1985年创刊,双月刊,于2005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第四版),2009年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10多家数据库收录。[20]《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等来源期刊;被SCOPUS、CA、IM,PubMed、BP、WPRIM、CBST数据库以及CAB Abstracts等收录。[21]《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刊于1981年,为月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获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和85周年银奖。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2]《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是卫健委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医学寄生虫学专业学术期刊。先后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98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89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2)统计源来源期刊(均为数据库创建之年被收录)。2004年入选为“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首次获200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别遴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4-2017年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2011年以来,均被评选为“RCCES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自1992年以中国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第1版)以来,已连续入编至2017年版(第8版)。1987年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检索数据库收录(截止到2017年6月),并先后被Scopus(截止到2017年6月)、CABI、汤森路透ZR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1992年度、1994年度),优秀期刊一等奖(1996、2000、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年度)。2005年度获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期刊一等奖,2013年度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2009、2013年度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07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0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23]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1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硕学位授予点,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市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专业学位授权硕士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4][25]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导师共2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6人(含院士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3名),硕士生导师165人,专硕导师32人。共授予博士学位857人、硕士学位2338人(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1684人、专硕学位654人)。在读研究生555人(博士生163人、硕士生296人、在职MPH硕士生96人),共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98人,在站博士后23人。[24]合作培训2007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精英培养(CDCLP)”奖学金项目,至2017年已有五批共计58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赴澳参加学习,其中33人获得了MScPH(格里菲斯大学)硕士学位。2002-2016年,中心共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22项,培训学员近万人次,其中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132项、培训学员近万人次。2001-2017年,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累计招收16期共331名学员,累计有248名学员毕业;2期西部FETP共招生81名学员,76名学员已毕业。[26]文化传统形象标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识以中国地图为主体,上面书写英文简称“CDC”,外环为斜体圆环。[1]精神文化使命: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1]获得荣誉2020年9月8日,该组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7]2020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援鄂应急队被授予“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28]2022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病毒病所基因测序团队、传染病管理处、病毒病所 BSL-3 实验室被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牛广明,男,汉族,1956年12月出生,内蒙古五原县人,农工党党员,影像磁共振室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71年2月他参加工作,1993年11月日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放射教研室放射医学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并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现任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抗癌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华放射学会委员、中华放射医师协会常委、内蒙古医科大学副院长、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内蒙古科协主席,并担任《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放射学实践》等杂志编委及常务编委。在各类杂志发表论文及综述9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交流论文5次,主著书5部,主要有《影像诊断学》、《现代临床诊疗技术》、《临床比较影像学》等,副主编书2部。199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影像诊断及经过观察”,2006年获内蒙古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对胆道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200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三等奖。擅长影像磁共振的影像诊断。培养出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研究生2名。被自治区政府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当某一不明病因的流行病侵袭人类时,人们对它的反应显示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The terror of the unknown is seldom better displayed than by the response of an epidemic,particularly when the epidemic strikes without apparent cause)[1]。1977 年爱德华•凯斯曾用这句话来描述当时公众对新出现的军团病的恐慌心理,现在我们同样面临着一场不明病原体的新型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这句话似乎同样适用于对当前人们心理的描述。不可否认,一部分公众对这场新的流行疾病存在恐慌心理,这种恐慌部分原因是出于对新疾病的不完全了解,对于这种疾病的病原体、传播方式、致病机理、发病经过、诊断治疗预防等仍然缺乏进一步的认识。不过,幸运的是人类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WHO组织国际实验室网络联合展开对SARS 的研究,相关研究机构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即找到了病原体并破译了其基因组序列,初步揭开了SARS 的神秘面纱。目前,专家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发现SARS 疾病同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有关,而这种新病毒以前没有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现过,这一发现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将继续揭开这种疾病的更多的未知之处。研究人员通过全球性的协作,借助于互联网络和多种研究手段,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鉴定出病原体。而在20 多年前,研究人员寻找HIV 病毒时用了两年多时间,随后又花费几年时间才获得其核苷酸序列。与之相比,对寻找SARS 病原体的快速反应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我们大致回顾发现病原体的过程,或许可以得到新的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为未来可能爆发的另一场流行病提供经验。研究进展 SARS 病原体的确认2003 年3 月15 日,WHO 组织国际研究网络,相继有11 个国家的实验室参加,我国于4 月初加入。研究网络的进展过程大致如下。3 月18 日,德国通过电镜从咽拭子标本中观察到副粘病毒,同时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副粘病毒的基因扩增产物,并在网络上公布电镜图片和基因序列。3 月19 日,新加坡从病人呼吸道标本中发现副粘病毒颗粒并获得较微弱的病毒基因扩增产物(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引物)。国际上首先发现副粘病毒的荷兰鹿特丹实验室获得有关病人的标本。3 月20 日,国际上有4 个实验室开始进行副粘病毒检测。荷兰鹿特丹实验室检测到副粘病毒,但是副粘病毒基因扩增为阴性,该实验室将检测试剂送到新加坡和香港,加拿大实验室将双份血清送到鹿特丹。3 月21 日,香港中文大学科学家用猴肾细胞培养方法获得病毒分离物,随即研制了相应血清学诊断试剂。许多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显示此次病原体与下列病原体无关:甲、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 型,腺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人间质肺炎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同时电镜观察到病毒颗粒为50-60nm,血清实验证明加入病人血清可以抑制细胞病变而对照血清无效。3 月21 日,鹿特丹实验室发现在德国的3 个新加坡病人呼吸道标本的HMPV 病毒PCR检测为阴性。并且,两个可疑病例的呼吸道标本接种Vero 细胞和猴肾细胞均发现病变。也是在这一天,英国科学家检测该两病人标本中的H3N2 流感病毒;中国病毒专家洪涛宣布衣原体是引起SARS 的主要病原体,但不排除衣原体和冠状病毒同时作用。3 月21 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等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成功从SARS 患者尸解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样病毒,推断可能是SARS 的病原体,并将这一重要结果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和国家卫生部进行了书面汇报。3 月22 日,香港病毒实验室电镜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70nm),美国从泰国病人标本得到的细胞病变产物中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70-100nm),但同一份标本获得HMPV 病毒PCR阳性结果。与此同时,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地开始使用PCR 和电镜方法检测副粘病毒和HMPV 病毒。加拿大发现20nm 的病毒颗粒并且发布HMPV 病毒的基因进化树。3 月23 日,香港病毒实验室在8 份标本中发现2 份冠状病毒RNA 阳性。美国报道在香港标本中发现冠状病毒,同时建立免疫荧光检测病人血清的方法,并将冠状病毒的基因扩增引物在网络上公布。在新加坡和香港开始用鼻咽拭子样本感染支气管的方式进行灵长类动物实验。加拿大和法国分别以电镜观察和PCR 技术检测到冠状病毒。德国、日本、新加坡从Vero 细胞中分离到病毒。英国实验室在可疑病例呼吸道和尿标本中检测到鸡肺炎病毒序列。3 月24-26 日,德国、香港的实验室分别以电镜观察和PCR 技术检测到冠状病毒,德国实验室获得病毒序列,证实新病毒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冠状病毒的多聚酶氨基酸序列相符,德国、荷兰、香港等地实验室获得更多的基因扩增序列,并在网络上公布新病毒的基因进化树。3 月27-31 日,继续进行以猴子为实验对象的动物实验。香港和美国实验室分别证实正常人血清与新分离病毒为阴性反应。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实验室检测到冠状病毒:日本从新加坡标本中获得阳性结果;香港检测了50 份病人血清,其中27 份冠状病毒抗体升高,同时人们还从10 份病人粪便样本中发现5 份为病毒检测阳性,并且发现发病后6-16 天病人粪便中可以检测到病毒基因;加拿大在病人标本中发现人类副粘病毒。4 月1-8 日,在动物实验中用副粘病毒和间质肺炎病毒共同感染的猴子出现临床症状。美国研究人员用ELISA 方法从发病20 天的病人血中检测到抗体。香港研究人员用免疫荧光方法从发病10 天的病人血清中检测到IgM 抗体。小白鼠实验开始启动。更多实验室在Vero培养细胞中分离到冠状病毒,又有一些血清学实验证实,SARS 疾病为副粘病毒和冠状病毒复合感染。荷兰、德国、香港和美国相继发现冠状病毒的新序列,德国科学家在标本中发现衣原体。4 月9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举行了有关SARS 病原体研究座谈会,双方有关专家分别介绍了衣原体和冠状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4 月10 日下午,著名病毒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在举行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介绍会”上向中外数十家媒体宣布:“对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研究目前初见成效,已找到两种主要病原体--衣原体和冠状病毒样病毒”。4 月10 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教授、毕胜利教授、段淑敏主任和许文波教授等科技人员,在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离到数株冠状病毒,克隆了所分离到的冠状病毒部分基因。他们在三例死于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肺标本和其中一例的脾标本进行了冠状病毒检测,并从这些标本中提纯并扩增出冠状病毒基因,经过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所扩增基因为冠状病毒的RNA 聚合酶基因,从而在世界上首次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证实了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他们把新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于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的冠状病毒为一种变异冠状病毒。用这些标本进行多种细胞培养,成功分离到新冠状病毒,病毒在培养细胞中数次传代,均稳定出现细胞病变,对该病毒的基因检测持续阳性。从国内非典型肺炎病人咽拭子中分离到三株冠状病毒,这些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和从病人脏器中分离到的冠状病毒核苷酸序列相同。目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状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4 月11 日,新华社公布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两位研究员的发现。2 月底,该研究所从一例SARS 患者尸解标本中分离并辨认出冠状病毒。截止到3 月21 日,通过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关于冠状病毒的进一步证明。4 月9 日,对分离出的4 株冠状病毒进行了序列测定。4 月16 日公布了这些结果。4 月12 日,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所Holt 博士及其研究组公布了SARS嫌疑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4 月14 日,美国亚特兰大CDC 的Anderson 博士研究小组也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并在网上公布,两个研究小组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4 月16 日,WHO 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曼宣布,经过全球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正式确认一种变异冠状病毒引起SARS。4 月17 日,WHO 在日内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完成病原体确定的最后一步工作,即“科赫推定”中的第四步。由荷兰Erasmus 大学Albert Osterhaus 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用新冠状病毒使实验用猴子染病,进而该研究小组从被感染猴子体内分离出该病毒并进行了实验室培养。表明全球科学家在一个月的通力合作后,初步确定了SARS 的病原体[2-9]。4 月22 日,中国公布“非典”元凶冠状病毒图[3][7][10] 。 SARS 病毒基因组解码进展 加拿大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4 月12 日,加拿大科学家破解SARS 疑似病原体的基因,朝开发SARS 诊断方法以及研发SARS 疫苗、药物迈出第一步。位于温哥华的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投入全球对抗SARS 的行列。中心主任马拉说,基因编码是科学家研发诊断检验方法所需的基本资料。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破解此基因编码之后,立即在国际网络上公布()以提供给世界各地其它科学家使用。 香港大学港大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表示,港大医学院完成引发SARS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测定,确定是一种全新病毒,怀疑是由动物传播到人,至于是什么动物,则有待研究。袁国勇认为,这项发现有助于改善目前的快速测试方法。此前,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已于13 日晚将他们破解的新型冠状病毒部分基因序列交给世界卫生组织的“SARS”工作小组。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 月14 日宣称,已经完成了对被认为是引起SARS 全球流行的新冠状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其基因测序结果与加拿大一个实验室的测序结果基本一样。对两家机构的测序结果比较后,发现其中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测序结果有15 个额外的核苷酸,而这将是继续开展测序工作的重大开端。测序结果是在10 名科学家及许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了12 天后得出的。研究人员将其中一例SARS 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进行传代细胞培养,对引起该疾病的冠状病毒的核酸序列提纯后扩增测序。新的基因序列共有29,727 个核苷,在典型的冠状病毒家族核糖核酸界值之内,冠状病毒家族成员一般有29,000 至31,000 个核苷。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Julie Gerberding 博士谈到,确定一种新型病毒的基因序列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有关基因序列的信息,可以开始进行有关抗病毒药物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可以作为研制疫苗的基础,也可以发展诊断性测试以便早期发现病例。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结果几乎相同,这一点十分重要,表明病毒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因为这些样品是从在不同国家受到感染的不同的个体中采集的。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员强调,对于病毒的分析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冠状病毒能够快速变异,研究人员需要将由细胞培养分离到的病毒与从SARS 患者的患病组织中所获得的病毒加以比较,所开展的基因测序工作将会加快比较工作的进行。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通力合作,于2003年4 月16 日完成了对分离自不同SARS 病例的四株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解码工作。结果显示,这一病毒的长度约为3 万个碱基对,与加拿大、美国报告的序列基本一致,属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成果仅比加拿大科学家宣布破译冠状病毒基因的时间晚两天。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成功测定,为追踪冠状病毒的来源,研制非典型性肺炎的诊断制剂、疫苗和治疗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向前迈出重要一步[2][3][4][5][8][10]。2 研究人员分离并鉴定病原体在这场全球相关实验室联合寻找病原体的行动中,香港研究人员率先取得了突破,他们以传统的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技术以及现代分子遗传学方法,鉴定了50 例SARS 患者体内的病原体—一种新冠状病毒。另外,对对照组样本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他们关于病原体的论点:在40 例来自患有其它呼吸疾病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没有检测到一份样本含有新冠状病毒的RNA;对来自血液捐献者的200 份血清样本中,没有一份含有这种病毒的抗体。这些发现同时支持了另两家研究机构所提出的观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加拿大多伦多的相关研究机构同样在SARS 患者体内分离到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并认为该病毒与SARS 爆发有联系。德国研究人员在最初的三例患者体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并且进一步收集了来自越南河内的患者样本进行检验分析,结果也支持该结论。 国际实验室网络的研究结果 中国香港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Peiris 领导的研究小组对香港的患者进行了研究以寻找病原体。该小组选择了香港三家急救医院收治的50 例符合WHO 修改定义的SARS 患者,收集了所有患者的咽拭样本和血清样本,选择了部分患者分别收集严重期和康复期的血清和排泄物样本。另外,他们取得一例患者肺组织样本,进行了病毒培养分离、反转录PCR(RT-PCR)、常规的组织放射自显影和电镜观察。用其他病人的咽拭样本、排泄物和血清样本的微生物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研究人员最初进行了常规的血液检查、生化检查以及微生物检查,对血液样本、咽拭样本分别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对咽拭样本进行快速荧光抗原检测,以确定病原体是否为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并且用多种细胞进行培养以分离病原体;用临床样本直接进行RT-PCR,以检测是否为A 型流感病毒和人副粘病毒感染。另外,对培养细胞采用了ELISA方法以检测是否存在衣原体。研究的突破在于从两名患者的样本中分别观察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样本之一来源于一名53 岁男性患者,在他的咽拭样本、肺活组织切片等样本中检测到冠状病毒RNA,患者本身冠状病毒抗体滴度显著升高(1/200~1/1600)。另一样本取自一名42 岁女性患者,PCR 检测对冠状病毒呈阳性,她本身的血清抗体有变化(1/150~1/1600)。研究人员分别对两个样本进行培养细胞接种,2-4 天后出现圆形折光的病变细胞,表明有病原体分离,分离到的病原体不和识别常见病毒的试剂板反应。对细胞培养的提出物进行42高速离心,随即进行了电镜负染色观察,发现形态不规则的包膜病毒,直径约80-90nm,表面特征与冠状病毒相似。对被感染细胞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和细胞膜表面均存在类似病毒颗粒,并且从两名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大小和形态特征很相似。为获得新分离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研究人员进行了随机RT-PCR,克隆测序了病毒感染细胞的特征染色体带,在GenBank 中进行了同源序列比较,在被检测的30 个克隆中发现了一个未知序列。对这段DNA 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与冠状病毒存在低同源性,但由其推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冠状病毒科的牛冠状病毒和鼠肺炎病毒RNA 聚合酶存在高同源性(57%),蛋白序列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显示新病毒与冠状病毒Group2 高度相关。对病毒血清学反应采用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32 例患者严重期和康复期的血清对比中,均出现血清转化,存在冠状病毒的抗体滴度增长的现象。研究小组还对人副粘病毒进行了RT-PCR 和血清抗体滴度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也未检测到其它病原体。因此,研究小组认为分离到的冠状病毒就是SARS 的病原体或一个必需的因子,不过,是否有其它的微生物或非微生物辅助因子起作用,则有待观察[11][12]。 德国最初SARS 爆发于亚洲,由于洲际旅行该疾病从亚洲传播到其它大洲。鉴于SARS 疾病是一种新出现的病症,人类对其病原体一无所知,最初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对病原体的鉴定。WHO 组织了国际实验室网络,集中各有关国家的研究力量以找出SARS 的病原体。德国研究机构作为该网络的一份子,也对病原体的鉴定展开了研究。该研究小组最初选择的样本来自于同一家庭中的三个人:一名32 岁的男性患者、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岳母。该男性为新加坡一名内科医生,曾治疗过一名SARS 患者而被感染,继而他感染了他的妻子和岳母。三人因故由新加坡到美国,该医生在美国期间出现症状,他告知了他的新加坡同事,该同事向WHO 作了汇报,WHO 在三人返回新加坡的航班中转站—法兰克福对他们进行隔离。德国相关研究人员取得了他们的呼吸道样本和血液样本,随后该小组还获得了来自亚洲的其他18 名可疑或可能SARS 病例的样本,以及21 名接触过SARS患者但未被感染人员的样本。研究人员首先对上述3 例患者的样本进行了PCR 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肺炎双球菌、肺炎衣原体、人巨细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人副粘病毒、鼻病毒及人冠状病毒OC43 和229E 型等已知呼吸道病原体;对呼吸道样本进行抗原ELISA,以检测是否存在肺炎球菌、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同时对血液样本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另外,研究人员对呼吸道样本和血液样本负染以进行电镜观察,并将样本进行培养细胞接种。研究人员用痰液样本进行了RNA 抽提,以随机RT-PCR 技术分析,所设计的一些PCR引物含有简并性位点,并且多数引物3’端为T 碱基,以便DNA 多聚酶在引物末端碱基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下能够生效。使用了BLAST 工具对克隆扩增的产物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研究小组通过对三例患者的样本进行的多次检测,针对已知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多为阴性,电镜观察呼吸道样本时发现了稀少的副粘病毒样颗粒,但随后的数次针对副粘病毒家族的PCR 检测均显示阴性。痰液样本接种培养细胞6 天后,研究人员发现培养基中存在病变细胞,随即进行了RNA 抽提,对提取的RNA 进行RT-PCR,扩增克隆出约20 个不同的DNA 片段,对这些片段测序后以BLAST 进行检索,发现三个新的片段,新片段不与数据库中的序列匹配,但由新片段推出的氨基酸序列显示了与冠状病毒家族的同源性,表明分离了一种新冠状病毒。研究人员将新片段与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所测得的新病毒核酸序列进行了对比,发现存在同源性。在对这三例患者的血清样本以及被感染的培养细胞进行了免疫荧光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在两名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IgG 抗体升高,表明存在新冠状病毒的血清反应。43为检验新病毒是否同SARS 相联系,研究人员进一步收集了来自可能或可疑SARS 患者及同SARS 患者有过接触但未被感染人员的样本(进一步收集的样本均来自越南河内),对这一批样本进行了巢式PCR 分析,结果在可能SARS 病例中发现病毒的比例是100%,在可疑病例中是23%,但在健康接触者中未发现病毒,这些数据或许可进一步证明新冠状病毒和SARS 的联系。该研究小组还曾检测到副粘病毒及肺炎球菌,但随后的针对性PCR 实验结果为阴性。在几例患者体内发现了衣原体感染,但并没有在其他SARS 患者体内发现。因此研究人员还不清楚这些病原体在SARS 疾病中是作为致病因子还是联合致病因子[13]。 美国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是WHO 所组织的国际实验室网络的研究机构之一,他们也展开了对SARS 病原体的鉴定工作。CDC 的样本来自于越南、新加坡、泰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台湾和美国等的SARS 患者,试图从一系列已知的病原体中鉴定出引起此次SARS 爆发的病源。由于SARS 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最初的研究侧重于对已知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排查,综合使用了多种检测方法。研究人员收集了包括血液、血清、鼻咽拭子、含嗽液和器官组织在内的多种样本,在多种细胞中进行了培养,并对乳鼠进行了注射接种,以分离病原体;观察培养细胞和乳鼠,对出现病变的细胞或个体制备切片以进行电镜观察;对血清样本进行了血清学实验以检测抗体;进行了一般的和特殊的细菌培养,还利用了分子生物技术如PCR、RT-PCR;对多种呼吸道病原体进行了筛选,如耶尔森氏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军团杆菌、流感病毒A、B 型,副流感病毒家族等。研究的突破在于通过电镜观察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以患者呼吸道样本接种的培养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对出现病变的细胞制作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在病变细胞内及细胞膜发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直径约80-140nm,病毒表面有20-40nm 结构复杂的突出物。利用电镜观察患者支气管冲洗液样本,同样发现了许多被感染细胞均存在冠状病毒。研究人员对病变细胞进行了RNA抽提和RT-PCR 以扩增新病毒序列,引物根据GenBank中的已知冠状病毒的序列信息而设计。对扩增后的纯化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与已公布的冠状病毒序列进行了比对,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得出该病毒的进化树。新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的序列以及由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新病毒与冠状病毒家族group2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分析进化树显示,这种病毒在遗传学上与其它冠状病毒均有不同,表明分离的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对样本进行的血清学检测发现,以感染细胞切片与处于恢复期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进行反应,来自香港、曼谷和美国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呈特异性反应,呈现从阴性到阳性转变或在间接荧光抗体实验中反应性增高;对同一批血清样本进行ELISA 抗原检验,恢复期样本的的反应呈高特异性,抗体滴度也逐渐升高。经过样本接种培养细胞扩增病原体,电镜观察发现病原体为冠状病毒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确定新病毒的本质特征,血清学实验确定了与疾病的联系,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分离到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是SARS 的病原体。不过该研究小组同时指出:患者病灶组织细胞中新冠状病毒抗原或病毒RNA 还未在病理过程中被直接检测到。同时,还不能证实新病毒存在于所有SARS 患者体内,一些SARS 患者未检出冠状病毒,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14][15]。 加拿大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组织了SARS 研究小组,展开了对SARS疾病的研究。研究人员经过追踪调查,证实该国最初的SARS 患者曾经去过香港并在那里被感染,44该患者返回加拿大并且将SARS 疾病传播到该国。研究人员所取得的样本即来自该患者(已死亡)直接或间接传染的9 名患者。研究人员对1 例尸检组织样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全部9 例患者的样本进行了微生物学检测。对尸检组织样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验,以检测是否存在流感病毒A、B,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汉坦病毒、麻疹病毒、肠病毒、黄病毒等已知常见病毒,以及立克次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耶尔森氏菌等,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9 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呼吸道样本以及尿液样本进行了常规的细菌和真菌检测,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培养,结果显示阴性,另外针对军团菌的专门检测亦显示阴性。研究人员对呼吸道样本进行了常见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抽提了DNA,进行了针对常见肺炎菌,耶尔森氏菌及衣原体等微生物的RT-PCR,结果同样显示阴性。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常见病毒的检测,对9 例患者的所有呼吸道样本和粪便样本进行了常规的直接病毒检测,包括电镜观察和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没有在样本中发现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1、2、3,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同样,针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研究人员也进行了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大多数的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但对支气管冲洗液样本以及咽拭样本进行的巢式RT-PCR 发现了人副粘液病毒,并且排除了实验室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另外,从以呼吸道样本接种的培养细胞中分离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9 例SARS 患者中5例患者的样本分离出了这种病毒,在4 例患者的样本中分离到了副粘液病毒。至此,该研究机构、香港研究小组和美国CDC 研究人员均报道了在SARS 患者体内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人员随后对新病毒进行RT-PCR,扩增克隆了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并对其进行了测序,以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了分析:新病毒的序列和已知冠状病毒的序列均不同,但是由该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几种冠状病毒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同源性(78%),新病毒的生物进化树分析显示新病毒同已知的冠状病毒家族(group1、group2 和group3)均不十分接近。基于已有的发现,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所分离的人副粘病毒和新冠状病毒可能都与SARS 疾病相联系,但还不清楚是两者联合作用,还是两病毒分别单独作用,甚或还有其它未被检测出的病毒在起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证实[16]。 中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洪涛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就SARS 的病原体展开了研究,经电镜观察到SARS 患者尸检标本中发现了衣原体和冠状病毒颗粒,并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文献。该研究小组选择的样本来自7 例因患SARS 死亡的患者,研究人员采集了死者的脏器组织标本,制作了电镜标本和病理标本。7 名死者中4 例来自广东,1 例来自山西,1 例来自北京,1 例为死于成都的香港患者,具有一定代表性。为分离病原,将病人肺组织提取物接种于293 细胞(人胚肾转化细胞系),并且对病人组织及其分离的病原进行免疫学鉴定,采取了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什么是炎性肠病,与肠炎有什么不同?专家解释,炎性肠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患者会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疹等。炎性肠病,简称IBD,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30年来,我国IBD发病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根据国内文献报道,近5年的病例数是上世纪90年代同期的8倍,IBD已逐渐成为我国消化科的常见病,很多老百姓口中的“慢性肠炎”很可能就是IBD。IBD患者肠道不能正常吸收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加上肠道炎症或服用的药物可能造成食欲不佳,因此IBD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甚至影响小孩正常的生长发育。营养支持对IBD症状缓解及促进愈合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自身良好的营养状态是治疗IBD一个重要的部分。IBD并没有存在专门的特殊饮食,不同人能耐受的食物有异,因此IBD总的饮食原则是保证自己膳食平衡同时避免一些使疾病恶化的食物。很多专家都认为,炎性肠病并不可怕,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进食、休息、用药规律,定期随访监测病情,炎性肠病是可以控制的。

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因为一旦不小心出了意外的话轻则留下后遗症,重则就会失去性命。所以分娩的时候找一家比较靠谱的医院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只是一味的心疼钱。一直都听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是一家很不错的医院,但是实际的性价比和服务真的很差。1. 硬件条件,4000多的2楼的房间,那个沙发是没法睡人的,而且很脏。根本达不到“产房”的卫生标准。2000多的楼的VIP房间,各位留意下空调出风口,那不是 [详细]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下载

2007年,中华医学会与万方签约,中华医学会系列刊物只上万方,不上其他数据库。要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去万方即可

中华医学会近几年是和万方进行合作,中华医学会的杂志包括中华肿瘤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均可以在万方上查到。

放射学sci杂志

绿皮杂志为Radiotherapy Oncology 是1984年创刊,欧洲治疗放射学与肿瘤学会会刊。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内容涉及临床放射疗法、药物疗法,以及相关的放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是肿瘤放疗领域比较权威老牌的期刊

中华放射学杂志 是中文核心期刊,也叫北大核心中华放射学杂志是中文杂志,不是英文杂志,不在SCI期刊目录内目前这个期刊同时还被:CSCD,CA,CJ,JST,科技核心收录

期刊名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出版周期:月刊中科院杂志分区 核医学分类下的 4 区期刊近四年影响因子 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由于该期刊属于SCI收录,所以他的case reports也是属于SCI收录的,但部分院校是将case reports降一档使用,部分院校是同等对待,具体学校的认定你可以问一下你们的科技管理处

中华放射学杂志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力求重点突出,论点明确,资料真实,数据可靠,结构严谨,写作规范,表达准确,文字精炼、通顺。论著、综述、讲座等勿超过4000字,经验交流和短篇报道等勿超过1000字。2.文题一般采用由名词组成的词组,不超过20个汉字或10个外文实词,不宜使用非公知的英文缩略词,所有文章都须附英文题,且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3.论著须附中英文对照的结构式摘要,内容应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四部分,“结果”项应简要列出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数据。摘要的字数以中文计300字左右为宜,采用第三人称撰写。论著需在摘要下方标引3~8个中英文关键词,请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所列的词,必要时可采用自由词。各关键词之间用“;”分隔。4.作者署名顺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变动。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多位作者姓名间用“,”分隔。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要有作者亲笔签名的证明信。来稿必须在文末附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历,职称及主要从事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并请注明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方式(M、O、E-mail)。5.文内各项数据须准确无误,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凡涉及统计学问题,应请统计学专家对统计学的设计和数据审核无误。统计学符号按GB/T —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并要用斜体。做显著性检验时,在给出Ρ值的同时必须给出具体的检验值,如t值、χ值、q值等。6.数字的使用按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以GB —93《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为准。7.图表务必少而精,表格内容不应和文字重复。每幅图表(包括线条图)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在文内标注图(表)位,每幅图的序号和说明置于图片下方(同一病例的图片可用a、b、c……标注)。论著类论文和病例报道均须附典型病例图片,图片分辨率须在300 dpi以上,TIF或JPG格式,清晰度和对比度良好,最好是医院图像工作站中直接提取的图像,并用箭头标注病变部位。大体标本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线条图请用勾线笔绘制,要求清晰整齐,宽高比例适中。表格须按照三线表的格式设计,要求简单明了,具有自明性,能用文字简单说明的内容则不必列表。每幅图表都应有图(表)序号、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8.参考文献仅限于引用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章,且要以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相关论著为主。为保证文献质量,请作者认真查阅原文献,所引用文献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准确。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格式著录,并须按每条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逐条列于文末,并在正文内引用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常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①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其他刊名信息,年,卷(期):起页-止页.②专著:著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③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著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源文献责任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析出文献页码).各类外文文献的书写格式与中文示例相同。注:参考文献的作者3位以内应全部列出,3位以上的只写出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外文期刊名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标准缩写,其中刊名和文题名的首字母应大写。英文作者应姓前名后,姓全拼且首字母大写,名字只保留大写首字母。期刊文献著录时“卷期数”及“起止页”必须写全。9.缩写词: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除已被公认的缩写词可不加注释直接引用外,其余须于首次出现处写出中文全称,然后括号注出其相应的英文全称及缩写词,后两者间用“,”分隔,之后可直接用缩写词。缩写词不得移行。医学名词的应用必须准确而规范,并要全文统一,不宜使用非规范性简称。四、伦理要求1.涉及人体的临床研究,所有被研究者(志愿者和患者)须实行知情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必要时须经过研究者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的论证和审批。2.涉及动物的实验研究,所有研究人员需提倡人道地进行动物实验,必须严格遵守动物实验的各项伦理条例。

法学手写论文格式篇一 法学类自考 论文的写作格式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们对论文的要求是对军人的要求,它就像军人的服装,有些许凌乱,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所以同学们应当充分重视论文的格式,这是论文顺利通过的前提。下面就简要谈谈论文写作的大致格式。 一、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封面:封面和封底在大家交费的时候已经发给大家,按照上面所列项目打印或者填写。 2. 论文评语 :已经发给大家。 3.版权声明:根据教务的要求看是否应当附上,如果需要教务会给出统一格式和内容。 4.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字左右,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 方法 、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一般3—5个)。本页不应有题目。 5.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当有页码,最少具体到二级目录。可以根据情况具体到三级或四级目录。目录页也不要出现题目。 6.正文:A、题目,放在第一页(前述2、3、4单独编页,正文重新编页)正中间。注意,这个题目是除了封面外整篇论文中惟一出现题目的地方,另外,这一页不要写作者名称,整篇论文中仅仅出现的作者姓名就是在封面上。 B、引言(或序言、导言):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 发展、 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行文结构等。引言放在题目下。本科论文也可以没有引言,根据老师要求具体调整。 C、论文主体:注意,一般一级标题为“一、”“二、”“三、”……,二级标题为“(一)”“(二)”“(三)”……,三级标题为“1、”“2、”“3、”……,四级标题为“(1)”“(2)”“(3)”……。注意,有括号不要出现顿号,反之亦然。 7.结语: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建议大家一般不要写结论,因为有时候我们的论文常常没有很简洁的结论,所以用结语较好。另外结语部分也可没有。 8.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 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掠人之美和抄袭剽窃。一般要求大家采用脚注而不要采用尾注。很多同学不会用word中自动插入的方式加脚注,会让自己走些弯路,要多问同学,多问老师。 9. 参考 文献: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 参考文献不同于脚注和尾注。 10.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 论文末尾。后记可有可无,我问的几个老师都建议打击没有后记。 11.封底 二、学位论文的打印和装订要求 论文定稿一定不要自己用订书钉等方式自行装订,而要找专门的装订地方。比如北大校内几十家复印店,基本都可以。特别提醒一些不在北京写论文的同学,不妨让在北京同学帮帮忙或者亲自来北京。 1.学位论文要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封面统一用北大统一印制的封面。 论文一律打印(封面部分请参考各老师要求),用A4纸张。 2.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3. 文章 题目一般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为1或2行居中打印。 注释一般为小五,正文等采用四号或小四号宋体字,具体参照各老师要求。 4.页面设置: 页边距:上:,下:,左:,右:. 行间距:22磅(操作: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22磅) 字间距:加宽1磅(操作:格式→字体→间距→加宽→磅值1磅) 页眉根据各专业老师的要求设置,如果没有要求最好什么都没有。 页码居页面底端靠右排列。 以上仅是一些简单的介绍,具体情况根据老师的要求可能还要有部分变动。建议同学们多问多学。最后预祝同学们论文写作顺利! 手写论文格式篇二 一、总的要求 首先论文稿应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突出报道其研究成果和 教育 教学 经验 。同时要求选题新颖,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结论准确,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并校对清楚,尤其必须准确使用标点符号,英文应隔行打印。作者文责自负,请自留底稿,采用或未被采用的稿件均一律不退。 二、关于标题 论文的标题应简明且确切地反映论文内容,一般不用副标题。切忌 口号 式或 广告 词式的标题,尽可能不用代号。文题以不超过 20字为宜。若稿件采用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和作者拼音名,其中、英文必须一致。 三、关于署名 作者单位名称应包含省、市、区、县名,在单位名称后用圆括弧写明邮政编码,空一格后接写作者姓名。不同单位的多作者稿应另起行写明第二或第三作者的单位名称、邮编、姓名。 四、关于摘要 属经验介绍, 心得体会 之类的短稿一般不要求写摘要,但属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报告 ,调查分析报告之类的稿件必须有摘要,均采用结构式文摘或以300字左右为宜。 五、关于关键词 通常为三至八个关键词,采用教育教学标准主题词,若规定标准词表中无该词关键词:3一8个关键词,采用教育教学标准主题词,若规定标准词表中无该词的可使用自由词。 六、图表处理 凡文字能说明的内容尽量不用表和图,正文、表、图三者中的数据不应重复。统计表应另纸绘出附在稿件中,以便于审阅。表或图应各有表题、图题,同时必须有相应的表序号和图序号。采用三线表或王字表,表中数据务必核实,纵横之和一致,表中需说明的问题采用*,2个以上依次用*,**,***表示,置于表的下方,加“注……”。图的坐标要设计准确,刻度均匀,坐标轴上有数值,不使用箭头。须用绘图笔和硫酸纸绘制,曲线应均匀圆滑,图面清洁,图中数字和符号应打印后填入,纵横坐标应同时有量及单位。切记不要在方格稿纸上绘图。 七、关于名词的使用 文中使用的名词应注意全稿前后统一,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名词委员会公布的各科名词,所用专用名词不要随意缩写,如所用名词过长,而文中又需多次使用,则应在第一次引用时在全名后加圆括号注明缩写。 医学手写论文格式篇三 科研 论文是作者的 科学思维' 通过科学实践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进行 总结 归纳后' 按论点和论据所写成的论证性文章。一篇优秀论文既要求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 又要富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且文字通顺' 层次清楚' 逻辑性强。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①题目; ②作者; ③摘要; ④关键词; ⑤引言; ⑥正文(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 ⑦致谢; ⑧ 参考 文献。为了使论文的书写更加规范化和格式化' 现对这八项内容写作的要求和需注意的问题分述于下。 一. 题目 题目是文章最重要和最先看到的部分' 应能吸引读者' 并给人以最简明的提示。 1.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并紧扣文章的主题,要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使之起到画龙点睛' 启迪读者兴趣的作用。 2.字数不应太多' 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3.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或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题目中尽量不要用标点符号。 4.必要时可用副标题来做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在正题下加括号或破折号另行书写。 5.若文章属于“资助课题”项目' 可在题目的右上角加注释角号(如 ※、#等)' 并在脚注处(该文左下角以横线分隔开)书写此角号及其加注内容。 6.为了便于对外交流' 应附有英文题名' 所有字母均用大写,放在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的下面。 二. 作者 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要能反映实际情况。 1.作者应是论文的撰写者' 是指直接参与了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 对该项研究作出实质性贡献' 并能对论文的内容和学术问题负责者。 2.研究工作主要由个别人设计完成的' 署以个别人的姓名; 合写论文的署名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 学生的 毕业 论文应注明指导老师的姓名和职称。作者的姓名应给出全名。 3.作者的下一行要写明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注上邮政编码。 4.为了便于了解与交流' 论文的最后应附有通迅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电子信箱地址。 三. 摘要 摘要是科研论文主要内容的简短、扼要而连贯的重述,必须将论文本身新的、最具特色的内容表达出来(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1.具体写法有“结构式摘要” 和“非结构式摘要”两种,前者一般分成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栏目,规定250字左右;后者不分栏目' 规定不超过150个字,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医学、药学期刊都采用“结构式摘要”。 2.摘要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结果要求列出主要数据及统计学显著性。 3.一般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写,避免用“本文”、“我们”、“本研究”等作为文摘的开头。 四.关键词 关键词也叫索引词' 主要为了图书情报工作者编写索引' 也为了读者通过关键词查阅需要的论文。 1.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要求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MeSH) 中所列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 2.关键词一般选取3~8个词' 并标注与中文一一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每个词之间应留有空格以区别之。 3.关键词通常位于摘要之后,引言之前。 五.引言 引言(导言、序言)作为论文的开端' 起纲领的作用,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1.引言的内容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范围' 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前人的主张和学术观点' 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作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范围和技术方案等。 2.引言应言简意赅' 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 最好先在引言中定义说明。 3.字数一般在300字以内。 六. 正文 正文是科研论文的主体' 包括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内容' 其中某些部分(特别是方法和结果)还需列出小标题' 以使层次更加清晰。 1.材料 材料是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 需要详细说明研究的对象、药品试剂、仪器设备等。 (1)如属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中需说明实验动物的名称、种类、品系、分级、数量、性别、年(月)龄、体重、健康状态、分组方法、每组的例数等;如属用药的临床观察' 应说明观察对象的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例种类、症状体征、诊断标准、分组方法、治疗 措施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如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标准)等。 (2)说明受试药的来源、批号、配制方法等,中药应注明学名、来源,粗提物应标明有效部位或成分的含量和初步的质量标准,若是作者本实验室自行提取的应简述提取过程。 (3)标明主要仪器设备的生产单位、名称、型号、主要参数与精密度等。 (4)标明主要药品、试剂的名称(尽量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名' 不用商品名)、成分、批号、纯度、用量、生产单位、出厂日期及配制方法等。 2.方法 (1)采用已有报道的方法只要注明文献的出处即可,不必详述其过程;若为有创意的方法' 要详细介绍创新之处,便于读者依此重复验证;若是对常规方法作出改进的' 应具体描述改进部分及改进的理由' 同时也要注明原法的文献出处。 (2)对于实验条件可变因素的控制方法(如放射免疫法的质量控制)要加以详细说明' 以显示本文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实验研究论文要设立阴性对照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前者一般采用溶剂作为对照,后者选用被公认的、确有疗效的药物,以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4)在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时,通常要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以体现出药物的量-效关系。 (5)实验设计时应考虑到每组有足够的样本数以满足统计学处理的需要,一般地说,小动物(如大、小鼠)每组至少8~10只,大动物(如狗)每组至少4~6只。同时应说明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结果一般用P>、P<、P<三档表示。 3.结果 试验结果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这一部分要求将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归纳' 并将经统计学处理后的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的形式予以表达。 (1)表格 ①表格设计要清晰、简练、规范。每个表格除有栏头、表身外,还要有表序(如表1、表2、表3……)和表题' 表题与表序居中写' 中间空一格将两者分开。在正文中要明确提及见表×。 ②表随文放' 一般应列在“见表×”文字的自然段落的下面。 ③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 ④表题应有自明性。若表中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则在表题的后面注上( ±S);若表中各组的例数相等,则在表题后面统一注上(n=X),若例数不等应另加一列,分别注上各组的例数;表中计量单位若一致' 可写在表题的后面'若不一致应分别写在每个栏头之下' 不加括号。 ⑤表内阿拉伯数字上下各行的个位数对齐' 未发现的数据用“-”表示' 未测或无此项用空白表示' 实测结果为零用“0”表示。 (2)插图 ①图包括示意图、曲线图、照片图等。 ②图要求大小比例适中' 粗细均匀' 数字清晰' 照片黑白对比分明。与表一样图也要随文字放' 先见文字' 后见图。 ③每幅图都要有图序和图题' 通常写在图的下方。图题要有自明性。 (3)结果处理时要尊重事实' 要求结果中的数据精确完整、可靠无误,同时要注意不应忽视偶然发生的现象和数据。 (4)药物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要注意交待与药物有关的全部信息' 如疗效、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4.讨论 讨论是结果的逻辑延伸,是全文的综合、判断、推理' 从感性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也是作者充分运用自已对该领域所掌握的知识' 联系本课题的实践' 提出新见解、阐明新观点之处。 (1)讨论应从结果出发' 紧扣题目' 不宜离题发挥。具体地说应对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结果' 分析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能否证实有关假说的正确性' 找出结果中的内在规律' 与自己过去的或其他作者的结果及其理论解释进行比较' 分析异同及其可能原因' 根据自己的或参考别人的材料提出新见解。 (2)讨论中应该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教训' 例如本研究所用方法是否有局限性等; 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及本结果可能的推广应用的设想' 这往往对读者的思路有所启发。 (3)篇幅较长的讨论' 应分项目编写' 每个项目应集中论述一个中心内容'并冠以序码。讨论的中心内容应与正文各部分' 特别是结果部分相呼应。讨论中不应过细重复以上各部分的数据。 (4)为体现讨论的客观性' 写作时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语气。 (5)讨论切忌写成文献综述,更不应简单地重复实验结果,而是从理论上有选择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理' 对主要问题' 特别是本研究创新、独到之处加以充分发挥,提出新的假说' 揭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七.致谢 凡不具备前述作者资格' 但对本研究作过指导、帮助的人或机构'均应加以感谢,但必须得到被致谢人的同意后才能署其姓名。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正文的后面。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求引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文献' 包括公开发表的出版物、专利及其他有关档案资料' 内部讲义及未发表的著作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1.论文所列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10条' 综述不超过30条。 2.文内标注法: 著录时按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直接引用作者全文的' 文献序号置于作者姓氏右上角方括号内。 3.文献序号作正文叙述的直接补语时' 应与正文同号的数字并排' 不用上角码标注。如: 实验方法见文献〔2〕或据文献〔2〕报道。 4.著录格式 (1)杂志: 序号(顶格). 作者' 文章名,刊物名' 年、卷(期)、起始页码。如:刘康' 季晖' 李绍平等. 三种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比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8' 4(4):13~18 (2)书: 序号(顶格)著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讫页码。如:徐叔云,卞如濂,陈修主编. 药理实验方法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911~916 5.著录规则 (1)作者: 3名或少于3名者全部写出' 并用逗号分隔' 3名以上写前3人的姓名' 后加“等”或“etal”。集体作者要写全称。 (2)刊名: 中文均写全称' 外文缩写可按美国医学索引《InderMedicus》的格式。 (3)版次(本): 第一版不标注' 其它 版次用阿拉伯数著录。如“第2版”'“2nd”。 猜你喜欢: 1. 2017年毕业论文格式字体要求 2. 学术论文的格式及字体要求 3.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字体格式大小 4. 个人学术论文格式范文 5. 通用论文标准格式要求 6. 大学生论文标准格式

  • 索引序列
  • 放射性肺炎中华医学杂志
  •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下载
  • 放射学sci杂志
  • 中华放射学杂志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