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论文

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

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论文

一、黑色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 黑色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黑色旅游发展中拥有直接的经济、法律和道德利益的个人或群体,包括黑色旅游地社区(包括当地居民)、当地政府、黑色旅游者、旅游开发商、旅游企业等。 紧密层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能给黑色旅游发展带来机会和威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旅游l probability measure /& any r~ c N+ and any e > O, one can find a measurable set R ( a so called (r; of A TE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and exh。 。TERremainderdisjoint aust X with exception set whose mass is smaller than e. In particular, Rohlin's Lemma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gen志愿组织、社会团体、环保组织、学术界、媒体),其他政府部门(各级政府的工商、农业、林业、土地、环保部门等),旅游市场(竞争者、合作者、旅游行业协会等)。外围层利益相关者指更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二、黑色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黑色旅游利益相关者有不同于一般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一)当地社区。目前社会学一般认为“社区是指居于一定地域的、具有共同联系、归属感和彼此交往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及其活动区域。黑色旅游地当地社区通常包括:1.当地人口;2.所在地域;3.当地社区公共设施;4.当地居民的归属感。” 保继刚(2002)指出当地社区居民是“旅游发展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旅游业的最终受益人,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社区居民希望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获得合理的报酬,增加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并享有旅游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并在旅游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尊重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 教育 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1:《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摘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高校 教育 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已不适应 社会快速 发展 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成效。因此,作为教育者,教师应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和学生一起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群体凝聚力,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 质量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要处理大量人际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而师生之间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冲突,需要我们恰当地加以处理,使这一关系和谐发展。 现代 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那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我们认为 : 1.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 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就是不仅要看到学生的主动性,也要承认学生身上客观存在的被动性,即惰性,但教师不能因此歧视学生。 2.努力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 兴趣 爱好 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 工作中,用看、聊、访的 方法 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 语言。学生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要学会学生语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于是,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表演节目。有时我站在一旁看他们表演,听他们议论,注意观察分析,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学生沟通心灵,处处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现在学生们把教师当作他们的大朋友,有了高兴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诉教师,有了小烦恼也会第一个向教师倾诉。 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信任的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渐渐地,刚开学不到一个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消失了。 3.要做学生的指引者、帮助者、而不是包办者 运用启发式的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但教师的指引作用决不是包办代替。教师的指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诚如《学记》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学校教师既要做理论上的“巨人”,又要做行动上的楷模。教师要求学生那个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 观。有正确的信念就会 自然 的感染和激励学生树立这种信念,从而使学生把这种信念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和力量。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是榜样是楷模。只有当自己的严格要求,才能是学生信服。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2]。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 教育 教学的最佳境界。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受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 参考 文献 : [1] 教师 职业道德[M],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学习资料2007,7:132-133. [2] 高等教育学[M],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学习资料2007,7:60. [3] 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构建[J].教育评论,1998,(2):25-27. [4] 李德显.师生权利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00,(2):34-40.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2:《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改变与学生的接触方式;赏识教育,改变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建立 良好策略 在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影响着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就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教师常常处于“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的尴尬境地之中,因此导致课堂教学始终无力冲破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赫而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即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张树立教师的绝对威信,认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品德,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反而被认为是不利于教学的行为,从而使教学进行得死板、枯燥。而创新教育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面向所有的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个性;作为学生则应将个性智能和特长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避免循规蹈矩、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学习风气的产生,要敢于创新。因此,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生观,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可充分了解和发挥自我发展的潜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不受压抑的愉悦情感,为他们的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教师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据有关调查报道现如今是“知识传授的 渠道 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却在不断缩小”。其实,学生步入校门,对老师持有敬慕心理,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老师是他们的榜样,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他们愿意学,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老师为榜样。时间久了,学生与老师熟悉起来,他们获取地知识逐渐增多,追求的目标也不断地提高。为师者如果不能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尔尔”的想法。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就要不断“充电”,要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教学能力。现代社会的教师光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该是一个“自来水的加工厂”,随时注入新鲜的水源。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课堂作为重要的 文化 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必定不会“使人昭昭”,如果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天文地理、科学艺术信手拈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必定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活力四溢。教师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让自己的思想落伍。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良好的风范。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了这个吸引力,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把老师当作偶像,作为朋友。如此,师生关系也就融洽了。 三、改变与学生的接触方式 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班务活动,顶多加上个别谈话。而学生展示真面貌的时段往往不在此列,教师也就不太容易把握学生思想感情的真实动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恰当的评价了。因此,班主任应当千方百计巧妙地接触学生,创造能够让学生讲真话、表真情的契机。传统教育中,师生的接触总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另外,在接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总是从“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多,很少有意识地去“方便学生”。 我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段或以特定的方式接触学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找上门来”,特别要重视将家庭向学生开放。因为如果学生主动走进教师的家门,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莫大信任。如果教师出于怕麻烦,生怕学生的造访干扰了家庭生活的宁静,有意无意地将学生拒于家门之外,实际上就堵死了一条最有效的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当然,我们承认:教师也是人,应当有其纯私人的生活空间,不可能彻底向他人开放,哪怕是十分亲近的朋友。但是,如果向学生公开一个大体的可开放时段,这总还是不难做到的。 四、赏识教育,改变师生关系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人在社会中存在,都希望自己的学习、工作、人品等受赏识。那么,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老师、家长的赏识。曾经有过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在选拔班干部上,我注重选拔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来当,并且强调随时可以更换,谁有能耐都可以当;组长轮流当,并定期评选优秀组长、班干。创造民主气氛,不把班级变成“一言堂”。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所以教育过程中应以表扬为主,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促使学生自激自励,不断地去追求成功。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方同时的活动过程,教乃为学而教,学乃从师而学,师教生二者缺一不可。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是保障。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教师只有本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一颗心去与学生相处,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3:《幼儿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幼儿园中的师生关系与一般的师生关系不同,它的特殊性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方式紧密联系着的。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只有良好的交往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只有处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才能愉快地生活、学习、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老师相处融洽,幼儿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就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能使幼儿园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因为幼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者引导、启发、询问、建议作用,而幼儿则是有选择地观察、模仿、尝试、操作并把信息内化。幼儿之间的交往技能靠教师来培养,师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靠教师来导向,幼儿之间的矛盾主要靠教师来协调。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只有良好的交往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学家或心理学家都同意,一切有效地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 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幼儿 人际关系包括交往双方或多方相互间的情感表示,因此,只有在交往的双方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良好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幼儿自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爱护下成长。当进入幼儿园后,他会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自发地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喜欢他、爱他。因此,教师要爱幼儿,在情感上对幼儿表现出一种亲近感,处处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情感基础。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家庭氛围影响,先天的遗传素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幼儿的性格、兴趣和需要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理智地爱每一个幼儿,并且把这种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关怀,从而使每个孩子对教师产生认同和依恋。此外,教师爱幼儿,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幼儿心理上的距离。当教师微笑着面对幼儿,用和善的目光鼓励幼儿时、或拥抱幼儿、抚摸幼儿时,幼儿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安全、温暖的感受。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幼儿会更有信心接近教师,并且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二、尊重幼儿 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有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师遵循民主原则,那么学生就会经常感到满意和高兴;如果教师是一个专横的人,学生的心情往往会受到压抑;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就会感到愤懑和怨恨。”因此幼儿园教师,特别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切不可像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动辄批评、指责,也不能采取讽刺和轻蔑的态度,而是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使幼儿心情舒畅。只有幼儿感到心情愉快,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本着民主的原则开展工作,切不可独断专行,随意指挥幼儿。 三、平等对待幼儿 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这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孩子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中,需要进行个别教育的往往都是一些令人头疼的角色,或是能力欠缺、或是性格怪僻、或是行为^异常……教师若因此而产生偏见或一味批评、指责,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对孩子怀着殷切的期望,才能使孩子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应用一片真诚去对待他们、接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很喜欢我”,从而在一种宽松愉快积极的心理气氛中找到自尊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从而有效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四、借助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对于幼儿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作出积极的反馈。如:在体育课上,幼儿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孩子会感到不满意。教师应预测孩子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孩子的动作完成的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等“我们都为你骄傲”等,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等亲切的语气给幼儿肯定和赞扬。这种正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自豪和满足。 五、要与家长友好交往 一位专家在谈及 家庭教育 问题时,曾写过这样一个公式:100+0=50意思是:即使学校(幼儿园)教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实效。因此,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是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是亲切的还是不亲切的,幼儿往往都看在眼里,如果幼儿感到教师对其父母友好,幼儿也能同样对教师友好、亲切;反之,教师在与幼儿父母交往时比较冷漠,就可能造成幼儿对教师的不友好态度。须知,家长对教师信赖和尊敬,也会使幼儿从父母那获得对教师信赖和尊敬,也就是说,只有在家庭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的教育功效。所以,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要针对家长的特点做些沟通,以取得协调一致。诸如:教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来园,并用搂抱、亲热的称呼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另外,经常表扬为本班做好事和义务服务的家长,并给家长创造交谈的机会,共同探讨育儿妙策,与家长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幼儿通过看到这一切,从而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把自己的依赖感、心理需求希冀在教师身上,并且得到满足。这样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随之建立。 猜你喜欢: 1. 师生关系研修心得 2. 容易导致僵化师生关系的说话方式 3. 教师讲奉献心得体会 4.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5. 师生关系教师演讲比赛主持稿

找到一篇,不知道满足你的要求不?论高校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所有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其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同时着手,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原文地址,可以免费下载的,你自己下载吧:

师生关系的研究论文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 教育 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1:《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摘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高校 教育 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已不适应 社会快速 发展 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成效。因此,作为教育者,教师应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和学生一起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群体凝聚力,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 质量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要处理大量人际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而师生之间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冲突,需要我们恰当地加以处理,使这一关系和谐发展。 现代 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那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我们认为 : 1.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 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就是不仅要看到学生的主动性,也要承认学生身上客观存在的被动性,即惰性,但教师不能因此歧视学生。 2.努力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 兴趣 爱好 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 工作中,用看、聊、访的 方法 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 语言。学生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要学会学生语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于是,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表演节目。有时我站在一旁看他们表演,听他们议论,注意观察分析,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学生沟通心灵,处处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现在学生们把教师当作他们的大朋友,有了高兴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诉教师,有了小烦恼也会第一个向教师倾诉。 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信任的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渐渐地,刚开学不到一个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消失了。 3.要做学生的指引者、帮助者、而不是包办者 运用启发式的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但教师的指引作用决不是包办代替。教师的指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诚如《学记》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学校教师既要做理论上的“巨人”,又要做行动上的楷模。教师要求学生那个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 观。有正确的信念就会 自然 的感染和激励学生树立这种信念,从而使学生把这种信念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和力量。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是榜样是楷模。只有当自己的严格要求,才能是学生信服。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2]。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 教育 教学的最佳境界。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受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 参考 文献 : [1] 教师 职业道德[M],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学习资料2007,7:132-133. [2] 高等教育学[M],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学习资料2007,7:60. [3] 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构建[J].教育评论,1998,(2):25-27. [4] 李德显.师生权利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00,(2):34-40.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2:《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改变与学生的接触方式;赏识教育,改变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建立 良好策略 在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影响着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就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教师常常处于“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的尴尬境地之中,因此导致课堂教学始终无力冲破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赫而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即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张树立教师的绝对威信,认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品德,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反而被认为是不利于教学的行为,从而使教学进行得死板、枯燥。而创新教育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面向所有的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个性;作为学生则应将个性智能和特长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避免循规蹈矩、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学习风气的产生,要敢于创新。因此,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生观,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可充分了解和发挥自我发展的潜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不受压抑的愉悦情感,为他们的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教师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据有关调查报道现如今是“知识传授的 渠道 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却在不断缩小”。其实,学生步入校门,对老师持有敬慕心理,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老师是他们的榜样,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他们愿意学,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老师为榜样。时间久了,学生与老师熟悉起来,他们获取地知识逐渐增多,追求的目标也不断地提高。为师者如果不能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尔尔”的想法。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就要不断“充电”,要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教学能力。现代社会的教师光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该是一个“自来水的加工厂”,随时注入新鲜的水源。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课堂作为重要的 文化 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必定不会“使人昭昭”,如果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天文地理、科学艺术信手拈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必定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活力四溢。教师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让自己的思想落伍。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良好的风范。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了这个吸引力,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把老师当作偶像,作为朋友。如此,师生关系也就融洽了。 三、改变与学生的接触方式 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班务活动,顶多加上个别谈话。而学生展示真面貌的时段往往不在此列,教师也就不太容易把握学生思想感情的真实动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恰当的评价了。因此,班主任应当千方百计巧妙地接触学生,创造能够让学生讲真话、表真情的契机。传统教育中,师生的接触总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另外,在接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总是从“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多,很少有意识地去“方便学生”。 我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段或以特定的方式接触学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找上门来”,特别要重视将家庭向学生开放。因为如果学生主动走进教师的家门,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莫大信任。如果教师出于怕麻烦,生怕学生的造访干扰了家庭生活的宁静,有意无意地将学生拒于家门之外,实际上就堵死了一条最有效的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当然,我们承认:教师也是人,应当有其纯私人的生活空间,不可能彻底向他人开放,哪怕是十分亲近的朋友。但是,如果向学生公开一个大体的可开放时段,这总还是不难做到的。 四、赏识教育,改变师生关系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人在社会中存在,都希望自己的学习、工作、人品等受赏识。那么,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老师、家长的赏识。曾经有过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在选拔班干部上,我注重选拔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来当,并且强调随时可以更换,谁有能耐都可以当;组长轮流当,并定期评选优秀组长、班干。创造民主气氛,不把班级变成“一言堂”。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所以教育过程中应以表扬为主,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促使学生自激自励,不断地去追求成功。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方同时的活动过程,教乃为学而教,学乃从师而学,师教生二者缺一不可。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是保障。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教师只有本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一颗心去与学生相处,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3:《幼儿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幼儿园中的师生关系与一般的师生关系不同,它的特殊性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方式紧密联系着的。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只有良好的交往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只有处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才能愉快地生活、学习、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老师相处融洽,幼儿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就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能使幼儿园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因为幼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者引导、启发、询问、建议作用,而幼儿则是有选择地观察、模仿、尝试、操作并把信息内化。幼儿之间的交往技能靠教师来培养,师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靠教师来导向,幼儿之间的矛盾主要靠教师来协调。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只有良好的交往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学家或心理学家都同意,一切有效地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 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幼儿 人际关系包括交往双方或多方相互间的情感表示,因此,只有在交往的双方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良好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幼儿自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爱护下成长。当进入幼儿园后,他会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自发地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喜欢他、爱他。因此,教师要爱幼儿,在情感上对幼儿表现出一种亲近感,处处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情感基础。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家庭氛围影响,先天的遗传素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幼儿的性格、兴趣和需要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理智地爱每一个幼儿,并且把这种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关怀,从而使每个孩子对教师产生认同和依恋。此外,教师爱幼儿,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幼儿心理上的距离。当教师微笑着面对幼儿,用和善的目光鼓励幼儿时、或拥抱幼儿、抚摸幼儿时,幼儿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安全、温暖的感受。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幼儿会更有信心接近教师,并且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二、尊重幼儿 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有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师遵循民主原则,那么学生就会经常感到满意和高兴;如果教师是一个专横的人,学生的心情往往会受到压抑;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就会感到愤懑和怨恨。”因此幼儿园教师,特别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切不可像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动辄批评、指责,也不能采取讽刺和轻蔑的态度,而是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使幼儿心情舒畅。只有幼儿感到心情愉快,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本着民主的原则开展工作,切不可独断专行,随意指挥幼儿。 三、平等对待幼儿 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这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孩子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中,需要进行个别教育的往往都是一些令人头疼的角色,或是能力欠缺、或是性格怪僻、或是行为^异常……教师若因此而产生偏见或一味批评、指责,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对孩子怀着殷切的期望,才能使孩子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应用一片真诚去对待他们、接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很喜欢我”,从而在一种宽松愉快积极的心理气氛中找到自尊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从而有效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四、借助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对于幼儿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作出积极的反馈。如:在体育课上,幼儿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孩子会感到不满意。教师应预测孩子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孩子的动作完成的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等“我们都为你骄傲”等,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等亲切的语气给幼儿肯定和赞扬。这种正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自豪和满足。 五、要与家长友好交往 一位专家在谈及 家庭教育 问题时,曾写过这样一个公式:100+0=50意思是:即使学校(幼儿园)教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实效。因此,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是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是亲切的还是不亲切的,幼儿往往都看在眼里,如果幼儿感到教师对其父母友好,幼儿也能同样对教师友好、亲切;反之,教师在与幼儿父母交往时比较冷漠,就可能造成幼儿对教师的不友好态度。须知,家长对教师信赖和尊敬,也会使幼儿从父母那获得对教师信赖和尊敬,也就是说,只有在家庭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的教育功效。所以,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要针对家长的特点做些沟通,以取得协调一致。诸如:教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来园,并用搂抱、亲热的称呼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另外,经常表扬为本班做好事和义务服务的家长,并给家长创造交谈的机会,共同探讨育儿妙策,与家长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幼儿通过看到这一切,从而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把自己的依赖感、心理需求希冀在教师身上,并且得到满足。这样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随之建立。 猜你喜欢: 1. 师生关系研修心得 2. 容易导致僵化师生关系的说话方式 3. 教师讲奉献心得体会 4.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5. 师生关系教师演讲比赛主持稿

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请看某校的这样一组骇人的数据吧:的学生被罚过站,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一位有15年教龄的教师,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一直是兢兢业业的骨干,而学生的喜欢率却只有9%。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自主能创新吗?这更让我们深切地感觉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多么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民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对那些做作业不主动的学生不是大批特批,而是在布置作业时这样讲,我原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三道题好了。(实际上他只想留三道),学生一听,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五道吧。老师说,那好吧,我留五道,如果你做三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这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三、确保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四、突显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 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地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充分地认识和发挖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五、注重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梁勇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当然,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 自己看着删点.

一、黑色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 黑色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黑色旅游发展中拥有直接的经济、法律和道德利益的个人或群体,包括黑色旅游地社区(包括当地居民)、当地政府、黑色旅游者、旅游开发商、旅游企业等。 紧密层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能给黑色旅游发展带来机会和威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旅游l probability measure /& any r~ c N+ and any e > O, one can find a measurable set R ( a so called (r; of A TE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and exh。 。TERremainderdisjoint aust X with exception set whose mass is smaller than e. In particular, Rohlin's Lemma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gen志愿组织、社会团体、环保组织、学术界、媒体),其他政府部门(各级政府的工商、农业、林业、土地、环保部门等),旅游市场(竞争者、合作者、旅游行业协会等)。外围层利益相关者指更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二、黑色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黑色旅游利益相关者有不同于一般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一)当地社区。目前社会学一般认为“社区是指居于一定地域的、具有共同联系、归属感和彼此交往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及其活动区域。黑色旅游地当地社区通常包括:1.当地人口;2.所在地域;3.当地社区公共设施;4.当地居民的归属感。” 保继刚(2002)指出当地社区居民是“旅游发展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旅游业的最终受益人,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社区居民希望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获得合理的报酬,增加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并享有旅游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并在旅游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尊重

找到一篇,不知道满足你的要求不?论高校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所有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其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同时着手,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原文地址,可以免费下载的,你自己下载吧:

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 教育 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1:《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摘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高校 教育 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已不适应 社会快速 发展 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成效。因此,作为教育者,教师应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和学生一起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群体凝聚力,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 质量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要处理大量人际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而师生之间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冲突,需要我们恰当地加以处理,使这一关系和谐发展。 现代 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那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我们认为 : 1.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 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就是不仅要看到学生的主动性,也要承认学生身上客观存在的被动性,即惰性,但教师不能因此歧视学生。 2.努力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 兴趣 爱好 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 工作中,用看、聊、访的 方法 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 语言。学生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要学会学生语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于是,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表演节目。有时我站在一旁看他们表演,听他们议论,注意观察分析,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学生沟通心灵,处处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现在学生们把教师当作他们的大朋友,有了高兴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诉教师,有了小烦恼也会第一个向教师倾诉。 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信任的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渐渐地,刚开学不到一个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消失了。 3.要做学生的指引者、帮助者、而不是包办者 运用启发式的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但教师的指引作用决不是包办代替。教师的指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诚如《学记》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学校教师既要做理论上的“巨人”,又要做行动上的楷模。教师要求学生那个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 观。有正确的信念就会 自然 的感染和激励学生树立这种信念,从而使学生把这种信念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和力量。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是榜样是楷模。只有当自己的严格要求,才能是学生信服。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2]。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 教育 教学的最佳境界。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受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 参考 文献 : [1] 教师 职业道德[M],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学习资料2007,7:132-133. [2] 高等教育学[M],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学习资料2007,7:60. [3] 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构建[J].教育评论,1998,(2):25-27. [4] 李德显.师生权利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00,(2):34-40.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2:《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改变与学生的接触方式;赏识教育,改变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建立 良好策略 在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影响着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就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教师常常处于“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的尴尬境地之中,因此导致课堂教学始终无力冲破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赫而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即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张树立教师的绝对威信,认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品德,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反而被认为是不利于教学的行为,从而使教学进行得死板、枯燥。而创新教育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面向所有的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个性;作为学生则应将个性智能和特长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避免循规蹈矩、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学习风气的产生,要敢于创新。因此,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生观,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可充分了解和发挥自我发展的潜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不受压抑的愉悦情感,为他们的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教师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据有关调查报道现如今是“知识传授的 渠道 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却在不断缩小”。其实,学生步入校门,对老师持有敬慕心理,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老师是他们的榜样,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他们愿意学,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老师为榜样。时间久了,学生与老师熟悉起来,他们获取地知识逐渐增多,追求的目标也不断地提高。为师者如果不能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尔尔”的想法。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就要不断“充电”,要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教学能力。现代社会的教师光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该是一个“自来水的加工厂”,随时注入新鲜的水源。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课堂作为重要的 文化 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昏昏”必定不会“使人昭昭”,如果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天文地理、科学艺术信手拈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必定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活力四溢。教师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让自己的思想落伍。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良好的风范。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了这个吸引力,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把老师当作偶像,作为朋友。如此,师生关系也就融洽了。 三、改变与学生的接触方式 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班务活动,顶多加上个别谈话。而学生展示真面貌的时段往往不在此列,教师也就不太容易把握学生思想感情的真实动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恰当的评价了。因此,班主任应当千方百计巧妙地接触学生,创造能够让学生讲真话、表真情的契机。传统教育中,师生的接触总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另外,在接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总是从“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多,很少有意识地去“方便学生”。 我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段或以特定的方式接触学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找上门来”,特别要重视将家庭向学生开放。因为如果学生主动走进教师的家门,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莫大信任。如果教师出于怕麻烦,生怕学生的造访干扰了家庭生活的宁静,有意无意地将学生拒于家门之外,实际上就堵死了一条最有效的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当然,我们承认:教师也是人,应当有其纯私人的生活空间,不可能彻底向他人开放,哪怕是十分亲近的朋友。但是,如果向学生公开一个大体的可开放时段,这总还是不难做到的。 四、赏识教育,改变师生关系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人在社会中存在,都希望自己的学习、工作、人品等受赏识。那么,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老师、家长的赏识。曾经有过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在选拔班干部上,我注重选拔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来当,并且强调随时可以更换,谁有能耐都可以当;组长轮流当,并定期评选优秀组长、班干。创造民主气氛,不把班级变成“一言堂”。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所以教育过程中应以表扬为主,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促使学生自激自励,不断地去追求成功。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方同时的活动过程,教乃为学而教,学乃从师而学,师教生二者缺一不可。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是保障。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教师只有本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一颗心去与学生相处,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篇3:《幼儿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幼儿园中的师生关系与一般的师生关系不同,它的特殊性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方式紧密联系着的。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只有良好的交往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只有处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才能愉快地生活、学习、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老师相处融洽,幼儿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就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能使幼儿园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因为幼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者引导、启发、询问、建议作用,而幼儿则是有选择地观察、模仿、尝试、操作并把信息内化。幼儿之间的交往技能靠教师来培养,师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靠教师来导向,幼儿之间的矛盾主要靠教师来协调。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只有良好的交往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学家或心理学家都同意,一切有效地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 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幼儿 人际关系包括交往双方或多方相互间的情感表示,因此,只有在交往的双方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良好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幼儿自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爱护下成长。当进入幼儿园后,他会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自发地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喜欢他、爱他。因此,教师要爱幼儿,在情感上对幼儿表现出一种亲近感,处处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情感基础。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家庭氛围影响,先天的遗传素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幼儿的性格、兴趣和需要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理智地爱每一个幼儿,并且把这种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关怀,从而使每个孩子对教师产生认同和依恋。此外,教师爱幼儿,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幼儿心理上的距离。当教师微笑着面对幼儿,用和善的目光鼓励幼儿时、或拥抱幼儿、抚摸幼儿时,幼儿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安全、温暖的感受。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幼儿会更有信心接近教师,并且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二、尊重幼儿 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有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师遵循民主原则,那么学生就会经常感到满意和高兴;如果教师是一个专横的人,学生的心情往往会受到压抑;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就会感到愤懑和怨恨。”因此幼儿园教师,特别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切不可像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动辄批评、指责,也不能采取讽刺和轻蔑的态度,而是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使幼儿心情舒畅。只有幼儿感到心情愉快,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本着民主的原则开展工作,切不可独断专行,随意指挥幼儿。 三、平等对待幼儿 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这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孩子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中,需要进行个别教育的往往都是一些令人头疼的角色,或是能力欠缺、或是性格怪僻、或是行为^异常……教师若因此而产生偏见或一味批评、指责,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对孩子怀着殷切的期望,才能使孩子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应用一片真诚去对待他们、接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很喜欢我”,从而在一种宽松愉快积极的心理气氛中找到自尊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从而有效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四、借助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对于幼儿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作出积极的反馈。如:在体育课上,幼儿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孩子会感到不满意。教师应预测孩子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孩子的动作完成的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等“我们都为你骄傲”等,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等亲切的语气给幼儿肯定和赞扬。这种正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自豪和满足。 五、要与家长友好交往 一位专家在谈及 家庭教育 问题时,曾写过这样一个公式:100+0=50意思是:即使学校(幼儿园)教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实效。因此,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是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是亲切的还是不亲切的,幼儿往往都看在眼里,如果幼儿感到教师对其父母友好,幼儿也能同样对教师友好、亲切;反之,教师在与幼儿父母交往时比较冷漠,就可能造成幼儿对教师的不友好态度。须知,家长对教师信赖和尊敬,也会使幼儿从父母那获得对教师信赖和尊敬,也就是说,只有在家庭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的教育功效。所以,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要针对家长的特点做些沟通,以取得协调一致。诸如:教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来园,并用搂抱、亲热的称呼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另外,经常表扬为本班做好事和义务服务的家长,并给家长创造交谈的机会,共同探讨育儿妙策,与家长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幼儿通过看到这一切,从而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把自己的依赖感、心理需求希冀在教师身上,并且得到满足。这样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随之建立。 猜你喜欢: 1. 师生关系研修心得 2. 容易导致僵化师生关系的说话方式 3. 教师讲奉献心得体会 4.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5. 师生关系教师演讲比赛主持稿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析师生关系的教育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师生关系》

【摘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工作是学生和老师知识上的交流,也是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沟通,通过聊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和谐;融洽;聊天

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在角色定位方面,辅导员的追求目标是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能够听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对辅导员的抱怨和指责,这种不和谐的声音说明了现实中的辅导员工作存在着师生关系紧张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对有效开展工作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当代学生思想解放,少条条框框,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若满足了这种需要,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二、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尊师重教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与此同时,师生间也出现了一些关系淡漠化、表面化、功利化的情况,在师生关系矛盾聚集的情况下甚至出现极端的冲突事件。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内外因素的错综交织。

1.从老师的角度看

一些教师中出现个人中心主义至上、奉献精神滑坡等现象。面对不断增多的社会机会,有的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目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用较多的精力忙自己的事情,家庭孩子琐事、物质压力、工作压力等等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和同学生进行思想和学业上的交流,师生间感情生疏、关系平淡。

2.学生角度看

(1)随着经济发展学生观念改变,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他们不限于条条框框,个性化成为一种时尚,与传统的老师产生冲突,另外独生子女多,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加之承受能力不够强,一旦外在压力大会产生抑郁、抵触情绪、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缺乏自我调节能力,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2)专业思想不稳定。很多学生对职高的了解还不够清楚,加之我们是独立高校,封闭式管理,其中不少人内心就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读,因此有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对前景信心不足。在我带的每届学生中都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经常会陷人迷茫的状态,并且时不时就有退学的打算,有违背老师的管理原则,对于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建立产生困难。

三、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1.对辅导员自身要求

(1)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前苏联一教育家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在知识爆炸、信息猛增的今天,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辅导员不仅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且最易得到学生的亲近、信任和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以你为自己的榜样。

(2)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辅导员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江泽民曾深刻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辅导员的影响不容忽视。辅导员是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辅导员若是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3)教育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辅导员应全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用真心去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安全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学生才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自我评价,全面健康的发展。

2.具体形式

(1)第一印象会关系到今后的相处。第一次见面,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非常关注新老师的性格和气质,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和学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我曾做过实验:在不同的训练连队采取不同的见面方式。在40连,我表现的很严厉,不停的强调纪律,学生表现的很害怕;在37连,我面带笑容自我介绍后,请学生自由向我提问。刚开始,学生有些拘束,在我的一再鼓励下,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对于大家的问题我都一一做答。两个连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40连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很少和我交流,因为从一开始就拉开了距离,而37连的学生和我在一起,关系十分融洽。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印象就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了一个好头,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2)开展校外活动,让师生关系走出校园,走进生活。现今,由于安全问题,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使师生交往的空间只能在学校里,也使教育的范围缩小。如果老师能和学生一起去逛逛超市、书店,走走公园,从中更深一步了解彼此的校外生活,扩大教育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拉近了距离,师生关系就像亲人朋友般的亲密和谐。

(3)我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进学生宿舍,贴近学生生活,聊天让学生消除了对我的戒备心理,感到老师平易近人,有什么难事就会想到我。我的一名学生张海波,家庭条件不错,请假回家没有准时回来,也没回家,几经周折找到他在同学家,他妈妈说这孩子平时也不和他们沟通,在家就钻进他的小屋,父亲看不惯就动手打他。张海波回校后自动找我说:“对不起张姐,不该让您操心,我不是好学生”我们聊了很久,走后我没想到他给我发了个短信:姐,快回去吧吃点药。(当时我发烧),我就发现他并不是他爸妈说的不懂事的孩子,后来经过几次和他聊天,并且我和他父母也进行沟通,告诉他们不要只看见孩子的缺点要多鼓励支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不久他的妈妈就给我打电话说:“张老师真的谢谢你,海波真的和以前不一样啦,很懂事,太谢谢您啦。”再后来,就连张海波的发型不合适他妈妈也给我打电话催海波剪头。

(4)聊天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次偶然机会,我和学生一起聊天,有个同就说:"老师,您笑起来更好看,您平时总那么严肃,我们都不敢跟您说话。"学生的话使我惊醒了,也许之前我在学生心中就是一个不可靠近的人。从那以后,我提醒自己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我刻意找机会与学生聊天,晚自习的时间在教室给大家聊聊学习以外的话题,让我们在说笑中拉近距离,从中我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是聊天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使我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3.怎样与学生聊天才最有成效

首先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放下老师架子,做到和蔼可亲,用幽默的语言,谈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通过感情、精神、语言感染学生。学会心理换位,面对学生时要避免一上来就评价或讲道理的习惯。比如,一个学生对我说:“我失恋啦……”如果我一味地对他讲:“好女孩多的是,不要吊在一棵树上,谈恋爱早了不好……”等等客套话,学生感觉你是在搪塞他,根本没有理会他内心的感受,因此感到很失望。如果站在学生的心理去感受,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给他一个说心里话的地方,或许他根本不需要你给建议,只是诉说。因此,我们要学会心理换位,只有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看、所说,才能真正和他们心灵相融。

再次,与学生聊天要坦诚相待。学会真诚,是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教育学生不是儿戏,贵在真诚。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如果教师戴着一副面具与学生交流,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很难达到心灵相通。

四、结论

教育工作是学生和老师知识上的交流,也是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沟通,通过聊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已经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已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化.教师素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王换成.《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5月第2版

[4]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

[5]卢洁芳.《师生关系实质新观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找到一篇,不知道满足你的要求不?论高校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所有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其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同时着手,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原文地址,可以免费下载的,你自己下载吧:

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请看某校的这样一组骇人的数据吧:的学生被罚过站,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一位有15年教龄的教师,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一直是兢兢业业的骨干,而学生的喜欢率却只有9%。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自主能创新吗?这更让我们深切地感觉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多么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民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对那些做作业不主动的学生不是大批特批,而是在布置作业时这样讲,我原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三道题好了。(实际上他只想留三道),学生一听,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五道吧。老师说,那好吧,我留五道,如果你做三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这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三、确保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四、突显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 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地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充分地认识和发挖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五、注重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梁勇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当然,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 自己看着删点.

文献综述与研究主题的关系论文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相关格式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结果、动态和进展。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在综述的引言(或者导言、介绍)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主题内容根据综述的类型可以灵活选择结构安排。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两级,第三级上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插图应精选,具有自明性,勿与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复。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并具有自明性,内容勿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不协调。

6、一些作者似乎把论文的引言看成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将引言的写作和正文的写作相分离,只是为了给论文加一顶帽子。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一篇领导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须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概括性地论述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对研究现状的论述,不仅是考查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和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资料的全面程度和新旧程度可以判断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7、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引言不仅要反映背景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查作者对研究背景了解的深度。一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深,在介绍研究现状时往往是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罗列出不同研究者的不同作法和结论,缺乏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没有概括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将一些与本文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也列在其中,片面地强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尽管有人认为,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出发,引言的目的是阐述论文命题的意义,而并非是研究资料的综述,尽管综述对读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应当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当然不相同很显然也不是,文献综述是对你参考过的资料进行综述。不完全是抄的,还有你自己对这点文献的理解认识,以及这些文献对你的帮助。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我也在写论文。

生态研究的综述论文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教育 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因此突破教师发展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的局限,构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成为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教育生态学最早于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劳伦斯•克雷明在其著名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主要指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探讨教育构成要素,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是一门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我国教育学者范国睿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用系统观、整体观、平衡观来看问题,而高教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兼具整体关联和动态持续的研究课题,与教育生态观彼此契合。教育生态观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可透过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阻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知识结构单一, 教学 方法 陈旧

为满足如何教的需求,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现实是部分高校教师仅仅具备自己专科领域的单一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严重匮乏。职前培训也只能帮助教师掌握其皮毛,难以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无法做到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另外,培训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难以做到应用最先进的教学理论去灵活指导教学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在职后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导致教师并不注重教育理论技能的探索,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生态主体长时间占据课堂的统治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内容的灌输,忽视学生生态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平衡。

(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泊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就是其专业发展意识,然而,一些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科研意识缺乏, 反思 能力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科研意识缺乏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科研重视不足,无法正确把握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投入不足;或是受到功利化倾向的引导,为实现晋升评职的短期利益,不惜花钱制造学术垃圾。导致学术研究有数量无质量,学术乱象导致的学术腐败广为诟病。反思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反思形式单一,集中在课后反思;反思过程流于形式,基于行政化的命令要求将反思过程机械化,缺少对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认真思索;反思方式封闭化,很多高校教师孤军作战,相互排斥和隔离。教师专业情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倾向,情意越高,越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高校教师专业情意枯竭主要体现在:一,职业倦怠感强。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工资收入水平低,发展前景迷失,很多高校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休眠期,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二,职业伦理道德感差。少数教师缺少敬业爱岗精神,对于教学敷衍了事,个别的受功利主义刺激,学术上伪造数据,败坏了学术风气。

(三)师资引进和聘任制度的阻隔

导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外部因素是制度阻隔。高校引进教师后普遍推行名义上的聘任制,实则是“终身制”,除非教师主动退出,否则被动淘汰的几率很低。尽管有些高校仿制“非升即走”制,尝试推行“有限聘期”和“有限次晋升”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或中途腰斩,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固若金汤的“终身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教师不完善的流动机制。教师流动性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高校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向上流动,导致优秀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造成高校教师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校际互访呈现下降趋势。长期不更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内容,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激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教师创造力的枯萎。(四)教师评价管理体系失衡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管理失衡,表现在评价体系的内在冲突:一是评价理念偏差,主要表现在工具性价值和人本主义关怀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视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的工具,以严格的 规章制度 来控制和管理教师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好坏,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忽略教师也是一个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然人,扼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表现在量化和质化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往往过分依赖量化指标:教学工作过分依赖数量化,简单考虑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更新,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隐性因素,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科研工作过分依赖量化标准直接导致教师“重量轻质”,一味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教师、评判教师科研效果,忽视论文的级别,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变相地助长了学术功利化的不正之风。三是评价方式单一。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估方式,根据聘任合同的责任细节对教师进行业绩评定,行政化色彩浓厚。而教师对于评价过程的公开性无法质疑,无法全面把握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无法明确长远发展的方向。这样一种完全“他评”的考核方式,剥夺了教师的知情权,助长了教师对于评价考核体系的排斥心理。教师评价管理体系的失衡令大部分高校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动力,造成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局。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更新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观和开放观。整个教学活动被视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任何一个联系的割裂开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价值。因此,高校管理层及高校教师需要用动态、平衡和关联的理念去看待教学活动。将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平衡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就需要高校教师充分考虑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针对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主动整合人文社科知识、专业专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职前教育要注重课堂实践的重要性,职后教育要注重教育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开放、平衡的原则,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参与性、能动性和体验性,努力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生态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 文化 氛围,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彰显课堂整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二)建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

针对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专业意识淡泊,科研动力不强、反思意识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等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就是组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教育生态学认为,生态个体不能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个体间的竞争和协作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系统又反过来推动单个教师生态主体的成长。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并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叠加,而是大于个体价值之和,这符合生态论中共生的思想。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在学校组织或是教师自发的情况下,通过对话、合作、协商、反思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共同分享信息和资源,以开放、平等、合作、互信的方式来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所建立的一个学习组织。教师共同体打破了教师间的生态地域的限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通过合作对话的方式增加交流,挖掘群体的共同资源,在讨论分享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科研上共同分享科研最新动态,打破教师间的“花盆效应”,使教师围绕所研究的课题共同探索,唤醒教师学科专业自觉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三)教师聘任打破终身制,引进竞争淘汰机制

一,打破教师聘任终身制的壁垒,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鉴于我国高校教师助教、讲师人员数量最为庞大,可以首先实施对助教、讲师推行非终身制,给予他们相对长时间的任期考察,并借此机制来遴选青年优秀教师人才。二,引进“有进有出”的竞争淘汰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分流,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平衡。具体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如公开招聘制、末位淘汰制、非升即降制等。在淘汰竞争机制的引导下,形成一种竞争、合作、互助互利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念的指引下,激发高教教师的生存发展能力。正如殷世东所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生态竞争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和最有效工具。”淘汰竞争机制能够极大地增强高校教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术科研生产力,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优胜劣汰中实现互生互利,实现高校教育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多维评价体系

教育生态系统中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就是学校管理因子,将这些管理因子调试到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耐受范围内,这些因子就由限制因子变成促进因子。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因子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和差异的评价理念。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而不是把教师培养成可操控的工具。学校组织管理部门所实行奖励、惩处手段虽然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却是一种外部激励手段,无法促进教师长期的个人专业发展。因此构建教师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个体情感,尊严和生命价值,推行教师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内部激励手段。另外,针对不同高校定位不同,学科、专业类型不同的特点,摒弃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模式,尽可能制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多元教师评价职称体系,尊重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帮助教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化需要的长期发展规划,突出其个体专业发展的层次性。

第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应注重量化和质化的结合,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清楚,如教师工作量。对于科研成果不仅要结合课题或论文的级别进行量化打分,更应该注重科研或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影响因子,在考核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

第三,采用多维评价方式,推行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动态评价方式。强调多层次、多角度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教师专业发展获取全面信息提供保证。同时也更增加了评价体系的真实性、公开性和科学性。教师自评处于核心地位也凸显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改进,体现了教师作为生态主体的参与主动性,帮助教师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的突破。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突破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造成目前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采取合理有效的 措施 使教师专业发展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提供现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

[3]朱旭东,陈兰枝.构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14,(2).

[4]殷世东.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隔与运作[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发展 》

摘要:生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 对恢复生态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一些常用的术语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13)

3黄传响,亢新刚,崔秋华.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5)

有关生态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2. 有关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3.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4.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5.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

6.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河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5.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究: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中国知网 自己查去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功能的 影响(主要对中国的影响)姓名:罗深学号:291305116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级:2009级 一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最近几年,海啸,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不断的发生。最近几周中国一些大的城市也遭受了洪涝灾害,而前一段时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正经受了严重的干旱灾害,这种极端的气候对大到人类的生存化境小到人民的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由来则正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同样对陆地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对气候变化对陆地水循环产生的影响做简单叙述。二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调节陆地水分循环功能的影响(一)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1]。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本文所说的气候变化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过去100年间地球气温虽然有波动出现,但总体上上升了℃。北半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在℃,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加大:北纬0°-30°N纬度约上升°,30°-60°N纬度约上升1℃,60°-90°约上升2℃[2]。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土地利用、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及界面水汽交换乃至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这些下垫面因素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又对气候系统有着反馈作用.因此气候变化引起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土壤水、蒸发、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变化.水循环陆地分支由降水、出入本区的径流、蒸发及土壤水含量的变化组成。陆地水循环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大气环流的支配,又通过陆—气间的水量能量交换对大气进行反馈。 表 一 全球十大受灾人数最多的灾害(1900-2008) [3]国家 灾害类型 年份 受灾人数印度 旱灾 印度 旱灾 中国 水灾 中国 水灾 印度 旱灾 1972 中国 水灾 .30 中国 水灾 印度 水灾 中国 水灾 中国 水灾 (二) 全球水循环的变化 陆地上因气温升高和灌溉的范围的扩大等增加了蒸发。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带的内陆与海洋的普遍曾暖,将导致明显的蒸发量的增加。由此导致的高纬温带地区空中的云量增加,以及该地区的降水量也有多增加。在我国,全球温度变化与我国各地降水变化趋势不仅存在成片的正相关区与负相关区,而且其空间分布特征也相当清晰,在我国西北,内蒙古至东北北部的夏季风边缘地区,即在北方干旱带中轴线以北以西的地区,当全球变暖时降水同步增加,变冷时降水同步减少。而在半干旱带以南以东一夏季风盛行的潮湿区,除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和东南沿海等区域外,大部分地区在全球变暖时降水有所减少,全球变冷时降水有所增加[4]。Hardy认为,全球平均年降水量将会增加10%以上,但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5]。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水循环加快,21世纪全球的的降水液将有增加的趋势。(三) 中国水循环的变化1 云南高原上的降水变化 大陆近地面的增暖,产生陆地上升气流的增强,一则造成地球表层区域性大气环流的增高,特别是自海洋向陆地气流活动的增强;二则产生陆地上空水汽凝结高度及降落的变化。中国云南省受地理位置及山地高原地形复杂的影响,云南省也比较复杂,云南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成为雨季,具体表现为云多,湿度大,日照时间短而降水集中。 表 二 云南省行政分区多年平均降水量长短系列对比 (据金德山,2004)行政区 雨量站点数 年平均降水量 长短系列偏差/% 1956-1979年 1956-2000年 昆明 44 856.7 曲靖 48 玉溪 32 昭通 36 楚雄 35 红河 47 文山 34 思茅 30 版纳 13 大理 30 保山 23 德宏 20 丽江 27 怒江 10 迪庆 14 临沧 36 通过上表可知云南高原,大部分地区长系列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明显的减少,但是原来降水比较丰富的西侧山地区,近二十年来降水明显的增多。2 西北干旱地区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深居亚欧大陆的中部,本来是十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变幅与日变幅大,降水稀少,区内高山与盆地,内补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气候差异也相当明显。该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自然是全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近五十年西北干旱区得气温平均上升率为℃/10a表 三 西北干旱区各年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代 全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1956-1960 2.1 由上表可知,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大,夏季降水量又增加趋势,秋季略有增加趋势而冬季增加趋势明显。西北干旱区除了河西内陆河径流量变化不大外,其他内陆河流都又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化对径流有明显的影响,对于以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山区,径流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变化,气温升高的影响其次。对于以冰川积雪融化为径流主要补给源的山区,气温升高将使冰川积雪消融,短期可以使山区径流量增加,但随着冰川变薄后退及小冰川的消失,冰川对年经流的调节作用将减弱。3 长江流域的影响 对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长江流域的升温显得滞后而较弱,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区域响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升温为℃,长江上游地区降温℃左右,长江流域增温℃值主要出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6]。随着全球变暖,水循环加快,长江流域的降水也发生了变化。从1951年以来,长江流域年降水在中下游地区呈不显著意义的微上升趋势,上游地区呈现下降趋势[7]。表 四 20世纪后50年长江流域各区各年代平均降水量距平变化特征表/mm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宜昌以上 汉口以上 大通以上 34.1 对长江流域1950-2000年107各气象站20cm蒸发皿蒸发量进行计算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年蒸发在全域上中下游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而且中下游是下游趋势最显著的区域。汛期5-9月蒸发在全流域各个区域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但在上游不明显。从季节蒸发趋势来看,上游地区蒸发季节变化不大,各季节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全流域与中下游变化趋势较一致,夏秋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尤以夏季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长江流域降水充沛,径流丰富。年际变率小,加上长江流域集水面积广阔,因此长江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小。 三 总结与展望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对灾害频率和强度生态环境等造成了重大影响。例如最近最近几年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大的海啸和洪水灾难等,同时中国在这半年来先后在一些省份遭受了旱灾和洪涝灾害,这些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雨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一) 为实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至少需要在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上开展工作:要认识多面临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全球环境变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在其身后可能存在人类的驱动作用;要认识到全球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后果及规避风险的可能途径。 (二)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推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加强森林和植被保护,加快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教育这一点尤为重要[8]。参考文献 [1]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全球气温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郑国光.正确认识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环境观察,2007(1)[3]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2[4] 张素琴,任振球,李松琴.全球温度变化对我够降水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1994,5(3):333-339[5] Hardy J T. Climate Chang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3,240[6] 沙万英,邵雪梅,黄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限的影响.中国科学,2002,32(4):317-326[7] 苏布达,姜彤,施雅风等.1990年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湖泊科学,2003,15(增刊):38-48[9] 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4-185

  • 索引序列
  • 师生关系的研究综述论文
  • 师生关系的研究论文
  • 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 文献综述与研究主题的关系论文
  • 生态研究的综述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