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蚕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蚕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蚕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建所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项,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1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星火科技奖等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建立各类农村实验示范点200余个,加速成果转化与推广,75%以上科技成果先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累计社会经济效益达500亿元。撰写发表科技论文3000余篇,出版蚕学专著50余部。建所以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基本完成了我国蚕、桑品种资源大规模的收集、整理,保存了珍贵桑种质资源1900余份、蚕种质资源800余份,建立起当今世界一地保存规模最大的蚕、桑种质资源库。2、先后选育推广优良蚕品种30余个和优良杂交组合30多对,为我国主要蚕区蚕品种5次大的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良当家品种,在全国推广覆盖率超过50%,使我国春用蚕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夏秋蚕品种的综合经济性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3、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桑品种20余个,基本实现桑树良种化,其中育2号的抗病(黄化型萎缩病)性为国内外之首,中桑5801×育82号一代杂交种即“丰驰桑”的育成和推广是桑树育种一项技术突破。4、密植、快速、高产栽桑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使单位面积产茧量增加4倍(亩桑产茧量由建国初期不到2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左右)。以少回育为中心的养蚕技术和简易蚕具的推广,使养蚕劳动工效提高一倍以上。以消灭病原为中心的蚕病防治技术体系的确立,研制推广了10余种蚕病消毒防治药剂,使蚕病为害率从20%左右下降到5—8%。利用灭蚕蝇防治蚕蝇蛆病研究成果至今仍处国际领先水平,为蚕业生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5、蚕业高新技术研究。在家蚕基因保存和分析、家蚕转基因研究、应用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家蚕人工饲料实用化、以BmNPV—家蚕载体系统为特征的生物反应器、桑树组织与原生质体培养及家蚕卫星搭载试验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下是中国养蚕历史:检举蚕,原是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许多传世的殷代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经研究,有些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并且有大量事实说明,丝织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中间媒介。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意思是:十亩桑园绿树间啊,采桑儿多悠闲啊。这说明春秋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当时栽种的桑树,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乔木式的。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采桑中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也看到当时栽种的乔木式和灌木式两种桑树。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这些器具包括蚕架(“栚”或“槌”)、蚕箔(“曲”)等。由此可见,到殷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养蚕技术。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的确,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中有很多蚕桑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著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它或许就是后来所讲的那种“地桑”(鲁桑)。西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方法: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平地面割下桑树,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这样的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农谚,对地桑(鲁桑)作了肯定的评价,说:“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著名的湖桑就是源于鲁桑,两宋以来,人们已把北方的优良桑种鲁桑应用嫁接技术引种到南方。人们以当地原有的荆桑作为砧木,以鲁桑作为接穗,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育成了鲁桑的新类型“湖桑”。湖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蚕业的发展。桑树修整技术不断发展提高,桑树树形也不断变化,由“自然型”发展为高干、中干、低干和“地桑”,由“无拳式”发展为“有拳式”。质量优良的桑叶,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人也根据我国《齐民要术》和其他蚕桑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礼记·祭仪》中有“奉种浴于川”的记载,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护蚕种。后来更发展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消毒卵面,如南宋《陈旉农书》记载:“至春,候其欲生未生之间,细研朱砂调温水浴之。”这种临近蚕卵孵化的时候所进行的浴种,对预防蚕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通过浴种,把卵面消毒干净,蚕孵出以后,就不会有病菌侵袭蚕蚁(幼蚕)。我们知道,有许多病菌,如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毒,都是经过食道传染的。孵化的时候,蚕蚁都要咬去一部分卵壳才能出壳。如果卵面上带有这些病菌而又没有消毒,那么咬蚕蚁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感染这些疾病。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蚕农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工作了。《齐民要术》说:“收取茧种,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下则子不生也。”古人认为选种对养好蚕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淘汰体弱有病的蚕种,二是使第二代蚕的生长发育时间和速度一致,便于饲育和管理。选种包括选蚕、选茧、选蛾和选卵四项。但是,人们最初选种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包括这四项。《齐民要术》只是提到要选取“民簇中”的茧留作种。宋末以来,人们已经进一步从各个角度,如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娥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知道只有“蚕无病,种方无病”。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有病或体质虚弱的蚕种,这样就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增强了它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病毒通过胚子传染给子代蚕。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选种,以切断微粒子病虫的胚胎传染途径。古人也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可以缩短蚕龄;反过来就不利于生长发育,并且要延长蚕龄。历代蚕农都非常重视控制蚕的生活的环境条件。《齐民要术·种桑柘篇》载有在蚕室四角置火加温来调节蚕室温度的办法,“火若一处,则冷热不均”,“数人候看,热则去火”。金末元初的《士农必用》也提出:幼蚕时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气还很冷;而到大眠之后,就必须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务本新书》说:“风雨昼夜总须以身体测度凉暖。”养蚕的人只穿单衣,以自己身体做比较:“若自己觉寒,其蚕必寒,便添火;若自觉热,其蚕必势,约量去火。”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舒适的环境温度和蚕所需的生活温度大致相近,以人体的冷热感觉来调节蚕室温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王祯农书》中对幼蚕期蚕室生火,体测冷热,一眠后卷窗帘通风,夏日门口置水瓮生凉气等,都有详细记载。在长期的养蚕生产中,我国古代蚕农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他们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药物添食以及隔离病蚕等办法,来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公元二世纪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这是说,养蚕前必须修整和打扫蚕室蚕具。古代还发明了用烟熏的方法来消毒蚕室。这些养蚕前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蚕的病虫害,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除蚕沙(蚕粪),不断消毒蚕具。金元时期的《农桑要旨》说:蚕座的“底箔须铺二领,蚕蚁生后,每日日出卷出一领,晒至日斜,复布于蚕箔底,明日又将底箔搬出曝晒如前”,反覆替换。这样利用日光消毒蚕具,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法。药物防治蚕病,包括药物添食和用药物烟熏两种。药物添食防治蚕病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士农必用》说:以快要落叶的桑叶,“捣磨成面”、“能消蚕热病”。后来的《养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养蚕秘诀》等书还记载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烧酒”等喷在叶面喂蚕,来防治各种蚕病。到后来更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不同的治病药方。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家蚕蝇蛆病是我国养蚕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蝇蛆病是一种蚕蛆蝇寄生的结果。蝇,古称“蠁虫”。两千多年前,《尔雅》中就有“国貉虫为蠁”的话,晋代郭璞《注》说:“今呼蛹虫为”。蛹虫的意思是,这虫寄生在蛹身上。南宋末年陆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寄生的现象。他说,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为蝇。”这里说蠁把卵产在蚕身上,待其结茧化蛹时,它已化为蝇蛆。明代谭贞默通过亲身观察,进一步证实前人的记载完全正确。他进一步指出蚕蛆蝇多发生于二蚕,二蚕有十分之七被寄生。在古代,由于蚕明蝇为害主要是在夏蚕,所以随着夏蚕饲养比例的上升,蝇蛆病为害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人们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蝇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农桑著作中,却很少有关于防治蚕蛆蝇为害的记载。到了宋代以后,记载就屡见不鲜。元代初年,司农司所编写的《农桑辑要》一书,多次提到养夏蚕和防蝇的问题。它在“夏秋蚕法”条下引《士农必用》说:“今时养热蚕,以纸糊窗,以避飞蝇,迹尽往来风气,……或用荻帘,当窗系定,遮蔽飞蝇。”在《王祯农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又有夏蚕、秋蚕,夏蚕自蚁至老俱宜凉,惟忌蝇虫。”这说明在元代人们为了养好夏、秋蚕,就已经十分注意防蝇工作了。在明清时期的著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在谭贞默著《谭子雕虫》一书之前,皇甫谧的《解颐新语》(公元1582年)也谈到了“蝇蛆病”:“今之养蚕者,苍蝇亦寄卵于蚕之身。久则其卵化为蝇,穴茧而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蚕桑篇》中也特别提醒蚕农,养“夏、秋蚕俱要计算除蝇”。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鼠害则与之相始终。”这里说的“蚊害”,当是蝇害”之误。因为在养蚕生产中,蚊子并不造成危害,而且在养蚕史上,也只有“蝇害不及早蚕”一说。清代,蝇蛆病害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切。同治年间,沈秉成在《蚕桑辑要》一书中说:“原蚕即夏蚕,又名二蚕,……二十二日即老,最忌大苍蝇。”沈秉成是浙江人,他生活在养蚕地区,并做过清朝的常州、镇江、通州、海宁道道台,曾在镇江提倡蚕桑。他说养夏蚕“最忌大苍蝇”,显然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经验总结。在这里作了“最”这个副词,以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俞墉在《蚕桑述要》(公元1866年到1874年)中也说:“蚕更忌苍蝇,无论大小,被叮咬一口,至蚕老成茧之成,即有蛆虫于茧身,咬一小孔钻出,而蚕蛹已死,不复变蛾。隔三四月,蛹腐污茧矣。”俞墉是浙江吴兴人,记述虽然比较粗糙,但也是从实践和观察中得出的结论。他指出了被蝇蛆所寄生了蚕蛹是要死亡的,而死蛹的烂尸还污染茧丝。对多化性蚕蛆蝇和它的危害描述最详细的是赵敬如撰写的《蚕桑说》(公元1896年)一书。书中有如如下一段记载:“又有一种大麻蝇,虽不食蚕,为害最甚。此麻蝇与寻常麻蝇不同,身翅白色,遍体黑毛,两翅阔张,颇形凶恶之状。其性颇灵,其飞甚疾。每至飞摇不定,不轻栖止,见影即飞,甚不易捉获。其来时在蚕略栖即下一白卵,形细如虮。二日,下卵之处变黑色,其蛆已入蚕身,在皮内丝料处,专食蚕肉。六七日,蛆老,口有两黑牙,钳手微痛。蚕因不伤丝料,仍可作茧。蛆老借两黑牙啮茧而出,成小孔,即蛀茧也。蛀茧丝不堪缫。蛆出一日,成红壳之蛹。十二三日,破壳而出仍为白色大麻蝇。幸而二三眠天气尚凉,此蝇不多。天暖蝇多,无术可驱。大眠初起受蛆,便不及作茧而死。故夏蚕不避此蝇,蚕无遗种。”这段记载,对蚕蛆蝇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正如邹树文在《中国昆虫学史》一书中指出:赵敬如《蚕桑说》中对蚕蛆蝇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可能是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科学方法。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古籍中关于家蚕蝇蛆病害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家蚕经过历代人民长期的饲育和选择,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区,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和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是从蚕丝生长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经过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饲养了四眠蚕,并且培出了许多优良品种。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个进步。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早《周礼》这部书中,就已经提到“原蚕”,“原”是“再”的意思。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孵化所养的蚕,也就是夏蚕。汉代焦赣(延寿)所著的《易林》中有“秋蚕不成,冬蚕不生”的记载。可当时人们不仅饲养夏蚕,而且还饲养秋蚕和冬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自然传种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这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一种二化性蚕的蚕卵,使它延期孵化。这样,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能在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的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地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了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并又能获得比较多和比较好的茧丝,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采人工低温催青二化性蚕,使它在一年里连续孵化出好几批蚕。同时,又让每批这种蚕所产的卵,在自然高温影响下孵化,从而获得了各批越年化的蚕。虽然这种蚕所产卵须待来年春天才能孵化,但由于它质量比较好,所以它还是受到蚕农的欢迎。这样,既可以解决多次养蚕的传种问题,同时又尽可能获得比较好的蚕丝。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二分之一。”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种”就是一化性蚕,“晚种就是二化性蚕。所以,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根据现代家蚕杂交实验证明,“早雄配晚雌”所产生的杂种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夏蚕种继续在夏季饲养。《天工开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现了“嘉种”,就是产生了优良的杂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它以吃柞树叶为主。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那里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据古书记载,早在汉元帝永四年(公元前40年),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人民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制成丝绵。后来人们逐渐知道利用柞蚕茧丝来织绸。到了明代,用柞蚕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在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清代山东益都的孙廷铨还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放养柞蚕的技术。书中说,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着柞蚕。不久,放养柞蚕就逐步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首先传到和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这里逐渐地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接着放养柞蚕的方法又传到河南和陕西,后来又推广到比较远的云贵等地。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朝鲜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早就亲密往来。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日本的养蚕方法,据传说是在秦始皇的时候从中国传去的。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中国技术人员去日本传播经验,以促进发展养蚕事业。直到近代,日本还不断地从我国引进优良的家蚕品种和先进的栽桑技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的美丽的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从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去的。公元7世纪,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10世纪传到西班牙。11世纪又传到意大利。15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有了栽桑养蚕织丝的生产。英国看到法国养蚕获利,便效仿法国,于是养蚕生产又从法国传到了英国。在美洲,据说墨西哥公元16世纪中叶就已经养蚕,但是,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还是17世纪的事。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它的美洲殖民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规模开展养蚕试验。

杨邦杰不仅重视发展蚕丝教育事业,而且倡导师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亲自或与人合作进行科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他在回国的头三年,引进日本蚕种和本地黄茧种杂交,培育出学14号、学16号等新品种(后改名为1014、1016),为我国最早应用杂交法育成的优良白茧种。其茧和生丝样品于1933年送巴黎博览会展出,获得国际蚕桑界的好评。广东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1.6℃,月平均气温最低3℃(1月),最高28.3℃(7、8月)。桑树发芽早,生长快,落叶迟,生长期长,产量高,如果整枝和肥水管理适当,全年可采叶养蚕达七八造(次),但因多雨和气温高,也给养蚕带来不利因素。华南地区历史上饲养的原始品种是一种称为“轮月”的多化性蚕品种,它可以全年养殖,但茧小,产丝量低。在广东,第一造蚕可饲养一种叫做“大造”的二化性蚕品种。它的茧比“轮月”的大,丝量也重,农民愿意在第一造饲养“大造”,但如果在第二、三造继续饲养,会因不适应高温高湿气候而减产。为了改良蚕种,杨邦杰用纯系分离法对广东地方品种进行整理,选育出大造系统56号,土大、轮月系统仲恺258、560、369、4000号等10余个品种。又与桂应祥合作对仲恺258号品种进行改进,提高其生命力,达到茧形均匀、茧绵较少、解舒好、水结少、出丝率高等优点。这一品种在广东、广西等地推广,直到50年代初期,长达20多年之久。此外,还交杂选育出生命力和丝质较优的交杂固定种1053A2等,在广东西江流域一带推广多年。1930年发表的《关于广东蚕种之改良——应用遗传的法则而得之二三结果》,总结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及其成果。一、关于广东本地种(原有)蚕种的改良——利用纯系分离法所得的成果。即将本地种纯系分离后得到大造形蚕、大造姬蚕、轮月白茧形蚕及姬蚕、轮月黄茧形蚕及姬蚕。这些品种选纯后,其茧形、缩绉、茧色、茧形大小、蚕体斑纹都一致,同时茧层量较原有土种大有提高。二、利用上述6个已改良的广东本地种彼此交配得到的一代杂种,试验结果表明,其茧层量提高甚多。以缫制1斤生丝所需茧颗数计,容奇和官山的本地轮月种,分别为8142颗和9374颗,而仲恺农工学校改良种的各种杂交种茧只需3968颗到5200颗,其中以4330颗左右为最多。三、利用已改良的本地种与已改良的外来种(一、二化性)交配得到的杂交种,其茧壳量之增重十分明显。同时,这些杂交种抗性较强,在广东气候条件下,即使按旧法饲养,每年至少可养3造,即春蚕1次,秋蚕2次。其收茧量亦以此3次为最多,丝质也优于未经改良的本地种。杨邦杰应用遗传学理论的纯系分离法和杂交法选育良种,当时在我国蚕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其应用成果发表后,全国各蚕校纷纷向仲恺农工学校索取资料,参考学习。 广东因为饲养多化性蚕种,一年孵化多次,习惯采用蚕种浸汤法(浴种)促使孵化,而且还可以杀死那些虚弱有病的蚕种,因而也是一种预防蚕病的方法。历来都依靠浸汤师傅的经验掌握汤的温度的浸汤时间。如果汤太热或浸汤时间太长,蚕种就会死去;如果汤不够热或者浸汤时间太短,蚕种就不孵化或孵化不齐一。1933年,杨邦杰发表了《蚕卵浸温水试验》、1959年发表了《二化白茧浸温水孵化试验(预报)》,使浸汤法有了科学标准,很快在蚕种生产上得到应用。当时广东每年各造制种达百万张之多,其孵化齐一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对发展蚕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在家蚕遗传学研究方面,他从1933年至1936年先后发表了《广东蚕之二三特殊系统》、《广东特异蚕卵之形态与遗传学的研究》、《二三特殊系统蚕之卵黄色、血色、茧色等三形质之相互关系》和《仲18、48号黑色蚕之黑色性是否属于附加体色》等4篇论文,详细介绍在试验过程中所获得的许多有价值的特殊品种,以及各项性状相互杂交后的遗传规律,充实了蚕的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材料。1933年发表的《家蚕之品种、性及体量与成熟速度之关系》一文,则从遗传学角度探讨本地品种、外来品种、以及它们的杂交种的雌雄蚕体重、茧层量与成熟迟早的规律,从而对当时本地种的改良,对一代杂种、三元杂种、四元杂种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设想,即从遗传的形质推想,至少存在两种Q因子。但由于无人深入研究,迄今尚未得到证实。杨邦杰在《仲恺农工学校研究报告》上还发表过几篇有关蚕体解剖、蚕体生理的论文,为蚕的生理解剖学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文献。

鲤鱼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这样就是因为鲤鱼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其次也是因为鲤鱼什么都吃,一些简单的生物它都可以果腹。

鲫鱼的养殖技术

3、鱼苗池套养鲫鱼。可在青、草、鲢、鳙、鳊、鲂等鱼苗池内套养成鱼,而不适宜套养在鲤鱼、罗非鱼的鱼种池内。套养池塘面积要求~公顷,水深~米。池塘的清理、消毒、施基肥等均与常规的方法相同。鲫鱼在其他鱼苗池套养,只能放养当年孵出的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主养当年孵出的鱼种分塘转入过冬鱼种培育时,就应立即放人当年孵出的鲫鱼种养殖;放养规格宜大不宜小,放养密度为每公顷水面150~220尾。

其他当年孵出的鱼种的放养数量、规格和搭配品种的比例视生产需要和出塘规格而定。鲫鱼苗由于其为底层鱼类,一般不影响家鱼鱼种的生存空间,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因此当年孵出的鱼种在鱼苗池套养,基本上不影响主养鱼种的放养密度和出塘规格;又由于鲫鱼在家鱼鱼种池中主要是摄食残饵和池底动植物等,因而基本上不需要增加资金和饲料的投入。在通常饲养管理条件下,鲫鱼苗在鱼苗池套养,经150~180天的饲养,年终起水规格可达200克以上,每公顷水面可增收鲫鱼成鱼25~40千克。

4、亲鱼培育池套养鲫鱼。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在5月中旬至下旬家鱼人工繁殖生产即可结束。产后亲鱼性腺处于恢复期,为尽快恢复亲鱼体力,促进性腺发育,池塘多为精养管理。这种鱼池除安排亲鱼培育及搭配其他鱼外,每公顷水面可再搭放5~6厘米的鲫200尾。鲫在亲鱼培育池套养,放养时间一般与亲鱼同时进行,培育(养殖)方法按主养家鱼亲鱼的常规方法进行。亲鱼培育需遵循其性腺发育的规律来进行。亲鱼培育池套养鲫鱼一般年底不能干塘起捕,需待翌年亲鱼进行产前强化培育时方能彻底起捕。经250~300天的饲养,每公顷水面可获鲫鱼25~45千克,平均个体重200克以上。

小型水库与湖泊养殖鲫鱼

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较肥的小型湖泊和水库适合放养鲫鱼,采取投饵、施肥的精养或半精养的湖泊水库养殖鲫鱼效果更好。1~3年内干湖或干库捕鱼的湖泊水库,放养鲫鱼,一般能达到很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由于湖泊、水库水面相对较大,敌害鱼类较多,为提高鲫的成活率,应尽可能放养大规格鱼种为好,放养密度为每公顷水面20~50尾。

放养时间冬、春两季均可。每年放水捕鱼的高产湖泊、水库可增加鲫鱼的放养数量,并可按池塘养殖鲫鱼技术进行规范管理。在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肥沃的湖泊,鲫鱼的生长速度甚至超过它在池塘中生长的速度,当年个体重达250克以上,2~3年干湖或干库的湖泊、水库,鲫鱼个体重达500克以上者占相当比例。

稻田养殖鲫鱼

土质肥沃,灌溉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的稻田均可养殖鲫鱼,一般采用双季稻连养,单季稻因时间短,养殖难以达到成鱼规格。放鱼前要视稻田的面积大小、水源和进出水口等情况,在田内开挖修整好田埂、鱼溜(鱼坑)和鱼沟。田埂要求坚实和不漏水;鱼溜的面积各地不同,每公顷水面少则3~5平方米,多者20~30平方米,一般鱼溜占地面积在5%左右为宜,水深米左右即可。鱼沟的多少视田面的形状和大小而定,有“一”字形、“十”字形、“什”字形、“卅”字形和“口”字形等多种形式。稻田养殖鲫鱼可单养也可混养,放养规格以~厘米的鱼苗效果较好。早稻插秧后一周即可放养鱼种,每公顷水面放养鱼苗250~500尾。在不投饵的情况下,秋后可收获平均尾重100克左右的鲫鱼20千克以上,如投入部分精饲料,公顷的鲫鱼产量可超过35千克。日常管理与其他鱼的稻田养殖相同。提倡多施有机肥,使稻田内有更丰富的有机质,以利鲫鱼的生长。同时搞好防逃设备,以防顶水窜逃。

网箱养殖鲫鱼

利用水库、湖泊等大水面进行网箱集约式生产,不占用土地面积和池塘水面,是一种新养殖方式的尝试。由于水库、湖泊等大水体水面大,使得网箱内外水体能充分交换,因此溶氧充足;其次网箱养殖鱼的活动量小,能量消耗少,这些都有利于鲫鱼的生长。网箱规格,一般要求面积为16~28平方米,高为2~3米,网目大小依照放养鱼种的规格而定,在不逃鱼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大的网目,以增大箱内外水体的交换。网箱材料应用3×3的聚乙烯网线为好。网箱设置方式常采用漂浮式和固定式两种方式,箱距2~3米,行距20米左右。确定网箱设置的位置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选择水流缓慢。水位稳定、避风向阳、底部平坦的区域,其水底最好是沙砾底质,水深以5~6米为好。

要求四周环境植被丰富,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

有工业污染的`水域不能作为网箱设置地点。

网箱养殖鲫鱼一般采用单养方式,也可搭配一定比例的鲢、鳙、鲴,一般控制在总产量的3%~5%以内。每平方米放养5厘米以上规格的鲫鱼苗种50~200尾,同一网箱内的鱼种必须一次性放足。放养规格必须整齐,否则鱼体大小会越来越悬殊。网箱养殖鲫鱼必须投饵。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好,半浮性或沉性颗粒饵料均可。饵料配方可参照鲤鱼网箱养殖的配方,蛋白质含量可比鲤鱼饵料稍低。投饵少量多次,是网箱养鱼的投喂原则。每次投饵量以90%的饵料在漏出网箱之前被吃掉,且最后投入的少许饵料又很少有鱼争食为标准,确定每次投饵的数量。每日投饵4~6次,夜间不投饵。其他方面的日常管理与常规网箱养鱼无异。经过180~200天饲养,鱼体平均体重可达200克以上,每平方米产量可达8~25千克。

鱼种优劣辨别

养殖户在购买鲫鱼鱼种时,应根据主要鲫鱼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征,正确分辨鱼种的伪劣,避免上当蒙受损失。

选好主养品种

主养的鲫鱼以异育银鲫、彭泽鲫、湘云鲫为主,其中又以湘云鲫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异育银鲫,最后为彭泽鲫。但彭泽鲫外观优于其它品种,出口商品鲫仍以彭泽鲫鱼为主。

鱼种放养密度设计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最好自己培育大规格鱼种。

用池塘培育鲫鱼鱼种,每亩放养鲫鱼夏花~万尾可以达到养成规格50~60克的目的。

进行鲫鱼成鱼养殖时,鱼种平均规格为50~60克时,每亩放养鲫鱼鱼种1500~1800尾最为理想,养成商品鱼规格可达到350~400克。

品种搭配

培育大规格鲫鱼种不要配搭草鱼和鲫鱼,而应选择鲢鱼和鳙鱼,数量应占主养鲫鱼20%左右,鳙鱼则占鲢鱼的10%左右。搭配品种的放养时间不宜过早,尤其是过早投入鳙鱼对鲫鱼驯化的影响更大。

鱼种驯化

培育鱼种阶段驯化相对容易。驯化后的鱼种在成鱼养殖时上浮抢食时间短,便于管理。

驯化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添加剂,可以缩短驯化时间,增加鲫鱼摄食面积和数量。

密度对驯化的影响。密度大,群体数量大,易于驯化。在密度已确定不能改变时,可以降低池塘水位,相对增大密度,则既要利于驯化又能提高池塘水温,促进鱼生长。

搭配鲢、鳙鱼种应在主养鲫鱼上浮抢食习惯形成之后投放。

驯化期的水质宜“清瘦”不宜“浊肥”。

驯化时管理人员需要耐心认真。

饲料粒径和投饲率

鲫鱼饲料粒径的选择标准“就小不就大”。一般鲫鱼规格在10克/尾以下时,饲料粒径选;10~30克/尾时选;75~100克/尾时选;150~300克/尾时选;300克每尾以上时选。

鱼的摄食能力受到鱼的规格及池塘水温的直接影响,故投饲率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调整,而不应该一成不变。

人工授精

将注射的雌、雄亲鱼按(8~10):1的数量分开暂养于网箱中,并进行微流水刺激。水温18~28℃,催产的效应时间一般为12~17小时。临近效应时间亲鱼在网箱内急游跳动,表现异常兴奋,这时应检查亲鱼。若一提起卵就流出或稍压即流出,应马上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方法有2种。

干法授精:操作时将成熟亲鱼捕起,用干毛巾抹去鱼体和操作者手上的水分,将雌鱼卵子挤入擦干的器皿(搪瓷盘、小脸盆)中,同时挤入雄鱼的精液(每2万~5万粒鱼卵滴入2~3滴精液),用干羽毛轻轻搅拌2~3分钟,然后将受精卵慢慢倒入黄泥水中(取粉质粘黄泥加5升清水捻成稀泥浆状,过滤即成)。当卵粒全部倒入后,不停地向一个方向搅拌,保证受精卵在泥浆中不堆积成团、结块即可。搅拌10分钟左右,鱼卵的粘性完全脱掉,倒入密网或筛绢(孔径毫米左右)滤出受精卵,在水中漂洗1~2次,再放入家鱼孵化环道或孵化桶中流水孵化。

湿法授精:将生理盐水(~)放入盆中,再挤入少量精液搅匀,随即挤卵于盆中,边挤卵边搅拌,并再补充精液,3分钟后进行脱粘,流水孵化。

【拓展内容】

鲫鱼养殖技术探究论文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鲫鱼成为了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由于人们的需求量大,形成养鲫池塘高密度发展,鲫鱼价格逐渐下降的趋势。为发展鲫鱼市场,本文着重介绍并分析了其养殖技术的重要性,调动并激发行业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鲫鱼;养殖技术;池塘设计;水体质量

鲫鱼是我国淡水鱼市场上主要的消费鱼种,也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由于其生命力顽强,我国南北方都在养殖鲫鱼。虽然打开了鲫鱼的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许多企业在这个市场上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市场上缺乏相应的总结。

1、鲫鱼养殖条件及放养前的准备

池塘的选择和设计

在池塘的面积设计问题上,根据养殖的数量来确定,一般面积以~公顷为宜,过大的池塘不利于管理。根据季节的不同,池塘的深度也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在夏季需要加大池塘深度,使鲫鱼避暑,一般为~米。池塘的形状设计为长方形,方向为自东向西。由于鲫鱼的新陈代谢,池塘底部会有一部分泥垢,为防止水体污染,需要在底部设置一层水泥,尽量保持其厚度不超过米。池塘北侧应设计投饲台,比水面高出35厘米左右,方便工作人员饲养。

环境设备及系统设置

鲫鱼是否可以安全生存的前提是其养殖的池塘环境,而池塘环境主要有水体构成,因此保持水体的干净整洁是重中之重。一般保证水体透明度在24~36厘米之间,从而使水呈现出豆绿色或偏黄色,这种状态的水质才能满足养鱼的要求。同时,水里要保持一定浓度的氧气,过多或过少都会对鱼产生危害,所以应配备增氧机。鱼在不断的新陈代谢,同时水的酸碱度也在变化,因此池塘还需设置排水系统,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保持在中性或弱碱性状态。应设置投饲机,可以自动定时并且抛洒均匀,减少人工劳动力。

鱼种的放养

为使资源充分利用,放养时需要将多种多样的生物投放到池塘内,从而促进鲫鱼和其他生物共同养殖,禁放鲤鱼和草鱼等有竞争关系的鱼类。要以鲫鱼为主,将鳊鱼、鲢鱼作为次养鱼,其比例通常8∶1∶1,还要投放少量的水草等植被来促进鲫鱼生长。放养鲫鱼的鱼苗时,应选择生命力顽强、无伤残且生长速度快的。放养的数量以池塘体积为依据,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在18000~20000尾。其放养时间一般为春秋两个时段,秋季时段一般为秋末,春季时段为3月初到4月初。

2、养殖后期调控和管理工作

养殖后期,重要的是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后期的完善管理,得不到好的成年鲫鱼,更不能确保收益。

鲫鱼鱼病的防治

受水体环境的变化、管理不精等问题的影响,对鲫鱼的生长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鱼病,养殖人员需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在日常工作中,若有死鱼出现时,工作人员要及时捞出,然后深埋。想要成功的减少鱼病问题的出现,就一定要把预防工作做好,将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鱼苗准备阶段,可以将鱼苗先放在适宜浓度的食盐水中杀其体表的菌类。在放养鱼苗前,可以适当投撒生石灰来清理池塘污垢。将鱼苗投放后,每隔15天左右泼洒鱼虾安等药物,预防表皮毛细血管出血症、鳃霉病等鱼病。同时对使用的工具要进行不定期的消毒处理,防止滋生病菌。在捞捕季节,工作人员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技术,以防错伤等问题。

饲料的合理喂养

投放鱼苗后,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饲料的投喂。根据天气、湿度等情况,要合理搭配饲喂次数与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鲫鱼的摄食程度,谨防浪费。喂食过程中,保障饲料的品质和投撒均匀。必要时可以自己加工饵料,以禽粪为主,进行精加工,确保鱼苗可以有效地吸收营养。选择饲料时,尽可能选信誉度较高、定营养丰富的产品。养殖池塘随鲫鱼生长时期不同,其系统内粗蛋白在30%左右,这就要求饲料的蛋白含量最低不得低于25%,最大不得超过29%,防止营养过剩。

水源、水质的要求

养殖前重视水体,同样养殖过程中也要保持池塘水质营养丰富、水体干净。应定期向池内注入新水,最好5~8天注入1次新水。同时还需要14天换1次水,去除无营养的老水。养殖过程需要增氧机不停的工作,来维持水中氧气的浓度,供鲫鱼呼吸,遇到阴雨天适当减少新水量,加大氧气的浓度。

日常管理

派遣专人巡塘,每天早中晚观察池塘动态,出现问题及时处理,白天可进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塘环境和鱼的状态。同时,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测,从而调整养殖行为,促进鱼的成长,但为了使抽样结果更准确,抽取的样本一定要大,过小可能会引发错觉,对结果造成偏差。

3、结语

鲫鱼养殖技术不仅要求池塘的安全和合理性,还要求工作人员做好选苗和后期管理工作,并定期加强管理和完善。只要按照技术要求的,每一步踏踏实实的做好、做稳工作,鲫鱼的养殖成果一定会再创佳绩,给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祝玮.浅谈鲫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J].北京农业,2011,(15).

[2]叶金云,解经启,刘文斌.鲫鱼养殖配合饲料投喂技术规程[J].科学养鱼,2010,(11).

[3]宋德春.鲫鱼养殖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J].渔业致富指南,2010,(20).

如果是要讲究就要摆风水局摆风水局每个师傅用的数量不一定有6条的表示顺利8条的表示发财9条的表示9龙朝天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概述萧峰西南大学11111111111 1111111摘要: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价廉、绿色、环保、无残留等优点,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渔用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中草药、无公害养殖、发展前景随着全球淡水资源和海洋水域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量和质量持续下降,此外,水产养殖业也存在水体污染与滥用各种渔药与添加剂等情况,因而环境保护与鱼产品安全成为捆饶人类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国际法院法官所说:“通观历史,人类由于经济的或其他的原因一直不断地干扰自然,由于我们的科学知识和日益认识到一欠考虑和未减缓的速度从事这种干扰对人类的危险,可持续发展概念充分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需要”。中国是渔业大国,水产品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3,水产养殖量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的2/3,2002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4570万吨,养殖量达2600多万吨,且养殖方式趋向于集约化、现代化,但是伴随经济腾飞的同时,各种弊病也接踵而至,如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鳜鱼体内的孔雀石绿残留超标等等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更重视食品的安全,自身的健康,不仅如此,抗生素等药物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如1998年和1999年的中国出口日本的部分鳗鱼因药物残留超标而被退货,2002年中国出口给欧盟的小龙虾因检出氯霉素而被退货。水产品被拒事例既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水产品的国际形象。1、 中草药的发展随着绿色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使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发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病原体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中草药成为当前水产药物研究的重点,在养殖和饲料中使用中草药具有许多化学物质不能媲美的优点,既能改善水体环境,提高药效,控制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草药制剂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望成为将来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的一个新方向。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总草药的有效成分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总称,重要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草药是指民间所应用的药物,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的绿色药物,其来源广,成本低,同时其疗效慢,作用时间长。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一种中草药中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一般来说,除含有免疫物质外,还含有一些未知促生长活性物质及一定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脂肪、植物色素等。这些成分可增强食欲,促进机体代谢和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加速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体质,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急能力,降低饲料系数,改善水产品品质。根据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表明,黄颡鱼在在食用了中草药添加剂后,不仅增重效果明显,而且经济效益高,尤其是当党参,甘草等回味中草药的组成,不仅增重比例高出饲料系数降低了.,蛋白质效率也提高了。增重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初始重*100%饲料系数=饲料摄食量/净增重蛋白质效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总投饲量*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100%而且益气补血,保肝利胆,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中草药提取于自然并保存了其自然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已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低残留、毒副作用小、多功能性、能全面调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兼具营养物质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其含有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多糖、有机酸、疳类,生物碱及其一些挥发性物质,但每一种有效成分对肌体的免役系统的调节方式都不一样,多糖具有刺激网状内及系统,诱导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再生,增加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从细胞杀伤活力,诱导产生干扰素等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反映能力,有机酸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疳类可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及淋巴毒素,增加体细胞的数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大多数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含有的生物碱、黄酮、香豆精等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黄连素可与DNA形成复合物,抑制DNA合成,黄酮能影响细菌的呼吸,抑制起RNA的合成。金银花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黄芪可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直接抑制或破坏病菌的繁殖能力。作为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机制处于病理状态时还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对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功能状态(促进和抑制)均衡调整,直至起正常为止,即时于亢进的状态,同时对其进行抑制直至降低至最低水平,既可使异常高的DNA合成亢进状态降低至生态状态,又可将DNA的合成抑制状态调至兴奋,直至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中草药的多功能性的独特表现之一,每种中草药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有的含有对某一器官组织起兴奋的作用,又有对这一器官起抑制作用的成分,虽然有的中草药含有二种作用相反的成分,但有的成分对某器官组织的不同系统进行调节,起到反向的调节作用。.防治水产养殖疾病的几种常用的中草药大黄。又名锦纹、黄良,别名将军、生军、马蹄黄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本品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收敛、泻下、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用于烂鳃病、出血病及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全池泼洒,常用量为~,临用前,先将池水需用的大黄量,用的氨水按1∶20比例,在室温浸泡下经12~24小时,取药液均匀洒入水中,可有效防治鱼粘细菌病。本品与硫酸铜合用,即大黄1~与浓度的硫酸铜联用,可提高疗效。内服,5~10克/公斤体重鱼,大黄碾成细粉末混入饲料内,每天1次,连用3天,可防治粘细菌病;连用7天,再泼洒硫酸铜(),对草鱼出血病效佳。也可按每公斤鱼重用大黄、克黄柏、1克黄芩、5克食盐与饵料混匀制成药饵投喂, 每天1次,连服3天。此外,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也可用大黄治疗,有一定效果。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以鳞茎入药,具特异的辛辣味和蒜臭,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类。大蒜素具有广谱抑菌止痢、驱虫及健胃作用,常用于防治鱼类肠类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大蒜~1公斤拦入饲料中投喂,6天为一疗程,若加入等量食盐,可提高其作用,用于防治烂腮病、肠炎病;取大蒜晒干加水煎汁,以 10~30ppm浓度浸洗鱼体1小时,可杀死锚头鳋,防治鲤鱼竖鳞病。.地锦草。红茎草,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折断茎杆后有乳白色奶汁状液体流出。地锦草含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谱较宽,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主治鱼类肠炎、烂腮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干地锦草500克(或鲜地锦草2000~2500克)煮汁,连渣拦入饵料中投喂,一日二次,3天为一疗程。 在投药前,用20ppm石灰乳全池泼洒,疗效更佳。.水菖蒲。名水敛草、石菖蒲、石蜈蚣、 白菖蒲,系多年生草本。 本品含芳香挥发油~,油中主要为油辛醇、细辛酸、甲基丁香酚、倍丰萜烯类等,含有非结晶性苦味。可防治肠炎、赤皮、烂腮、水霉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切碎的菖蒲4~5公斤,用蓖麻叶4~5公斤,裹在10公斤左右的松树叶上,扎成 2~3捆,放置于食场及上风口进水处, 浸没在水中,每天翻动一次,促使其腐烂。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用菖蒲~公斤,加食盐~1公斤,全池遍洒,可治愈水霉病。.苦楝。名楝树,为楝科落叶乔木,高15~20米。喜野生于田野、林边等处,本品含川楝树、生物碱、岩藻糖、萘酚等,有杀虫、杀菌作用,用于防治寄生虫性鳃病,以及锚头鳋、中华鳋、毛细线虫、车轮虫、隐鞭虫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马尾松、苦楝树叶、皮或果各10~公斤,切碎熬汁成12~25公斤,全池遍洒,每日一次,连用2~3天。 取苦楝树枝叶30~40公斤,直接在池中堆沤,5~7天后捞出残渣,能有效防治上述各病。3. 6.五倍子。又名倍子、百药煎、百虫仓等,为漆科植物盐肤本的叶上的干燥虫瘿, 由五倍子的蚜虫寄生而成,含大量鞣酸,能凝固蛋白质,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用于防治白头白嘴病、粘细菌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白皮病、赤皮病、疖疮病等。使用方法:先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冲溶,全部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常用量为2~4ppm。.乌桕。名油子树、白乌桕、木梓树等,为落叶乔木。其果、叶有拔毒消肿和杀菌作用,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烂腮病、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每50公斤鱼,用乌桕叶干粉250克混入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6天,可防治鱼烂腮病;也可用干叶粉按4ppm计算药量,兑20倍饱和的石灰水液,浸泡6~12小时后,全池泼洒。.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有粘毛黄芩、滇黄芩、川黄芩、丽江黄芩、甘肃黄芩等,含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5种黄酮成分。此外,尚含β-谷甾醇、苯甲酸、黄芩酶等。黄芩有抗炎、镇静、抗菌性病毒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烂腮、疖疮、打印病、出血性败血症、肠炎病、尾柄病等。使用方法:取黄芩粉碎成细粉,按5%的比例加入饵料中自由投喂,5天为一疗程;或将黄芩切细加水浸泡24小时后,煎煮三次,使水溶液浓度为1%,全池泼洒,一日一次,连用3天。、黄连。又名鸡爪连、川连、味连、土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黄柏。又名案木、聚皮、元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鱼病。用法是将干的黄柏、黄苓、黄连、板蓝根和大黄(合用和单用均可),每千克鱼五克,打成粉后拌盐五克,投喂或制成药饵,每天一次,连喂7天。 生姜。姜科, 多年生草本,高40到100cm,含姜醇、姜烯等挥发油,性微温,味辛,具有杀菌、解毒、杀虫和消炎的作用。将姜汁涂抹于鱼体伤口处即可。 芦苇。 多年高大草本,有清热、利尿、消炎的功效,可防治草鱼肠炎病,按每万尾鱼种用芦苇根5千克,加大蒜千克和食盐千克。打成浆。拌喂或制成药饵,每天2次,连喂4-6天。4、中草药在养殖上存在的问题 中草药本身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它对水生动物的免疫增强效果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期采集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相差很大,而且对其产品难以进行准确的药萧评价和质量控制。目前尚无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很难保证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定型产品, 科技含量低 目前绝大多数中草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味,仍停留在原始的散剂和煎剂上,精制品少,因此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大多用传统的中医理论,远远不能解释真正的作用机理,因而有研究一般只限于对中草药饲料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其对水产动物的增重,抗病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深入到其对水产品品质的研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5.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日益增加,中草药也符合人们的安全和环保要求,所以中草药运用也越来越多,今后运用中草药应针对适应水生动物特点,研究药物的离子通道、作用机制、运转规律、转化过程及药物结构和药效关系等,尽快搞清鱼药和中草药的水生动物作用中的吸收、分布很转化和排泄规律及药物对环境规律的影响,提出在重要养殖水产品体内的掺留期及残留量,制定水产品上市前的保留期,研究制定使用方法,随着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推广,对防治有效的绿色中草药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中草药成为中国的传统魂宝将会成为防治鱼病的主要药物,也必然会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 李登来 水产动物疾病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1-442. 魏清和 水生动物营养和饲料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 王权 谢献胜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 2006(4)163-1684. 胡梦红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2006(5) 217-2215. 刘玉林 周永奎 诱食剂在水产饲料中的运用 淡水洋鱼2006(7)62-636. 褚小林 渔业生态标签制度及其启示 水利渔业 2006(5)60-627. 田海军 郑阳 渔用中草药复方疗效等研究概述 水利渔业 2006(6)78-1008. 孙克年 用林产重中药防治鱼吓鱼病 养殖与饲料 2006(9)22-249. 韩庆 马雨林 不同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 养殖与饲料 2006(12)54-5610. 曹克驹 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2)

龟的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这也要文献综述吗??

乌龟的养殖技术乌龟[Chinemys reevesii(Gray)].龟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使驰名中外的滋补佳品,也是餐桌上的优质佳肴。乌龟除了供食用外,还可入药,对一些疑难疾病有特殊疗效。 1.乌龟的生殖习性 (1)雌雄鉴别 乌龟是一种卵生动物。再性成熟前,雌雄龟较难区别,而到性成熟时,雌雄龟从外表特征就能鉴别出来。 (2)交配与产卵 雌龟体重达700克以上,即可用于交配繁殖,雌雄配比2:1,如雌龟体重超过700克,需配较大雄龟才能交配繁殖成功。交配的适宜温度20—30度,交配实践多再晴天傍晚5—6时,雨天在下午2—4时。交配过程一般只需3—5分钟。 乌龟的产卵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原水域地区一般5月底开始,7,8月时产卵高峰期,9月结束。一只雌亲龟年产卵3—4次,每次一穴5,每穴2—7枚。人工饲养的乌龟有集群产卵的习性,有时能有多只在同一穴产卵几十枚。雌龟产卵前选择土质疏松的斜坡和隐蔽的数根旁或杂草处扒土成穴,穴口大小约8—10厘米。深9—12厘米。产卵时间多在夜间或黎明。龟卵炼出后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孵化箱中孵化。 (3)人工孵化 龟卵的人工孵化是将采集的龟卵放在高25厘米的长方形木箱进行。箱子的底板要钻若干个小孔,底铺15—20厘米的细纱,砂上盖湿纱布,保持室温25—35度,每天下午在砂上洒水一次,洒水标准一般用手握砂不成团,不滴水为宜。若空气湿度较大可减少洒水次数。为防害侵袭,可在孵化箱上盖纱罩,这样经50—60天可孵出稚龟。2.乌龟的饲养管理 (1)稚龟的管理 刚出壳的稚龟,抗病力不强,为了提高其抗疾病能力,可用10%生理盐水或用1ppm的高锰钾水消毒,消毒期间不喂食,3天后可喂熟蛋黄、蛋白,也可喂些熟畜、禽血,7天后移进暂养池。暂养池一般为5—10平方米的长方形水泥池,其中水面占2/3,放养前需用10%生石灰消毒,放养密度100只/米平方米左右。放养后第4天开始投食,食台可用木板或竹筏漂在水上,食台一般占总面积的1/10左右。投喂的饲料一般要精细,如熟禽蛋、面条、米饭、豆渣、碎鱼虾肉等。当年出壳的稚龟越冬时可移到室内,室内放一只木盘,盘内背上均匀地洒厘米厚的细纱,砂上用纱布遮盖,适量喷些温水就能安全越冬。 (2)成龟的养殖 龟池一般为土池,水深1—米,池堤坡度1:3,池内设进出水口,放部分水浮萍或水花生遮荫,四周砌米高的围墙,墙内留1*米的小岛,岛上放砂供龟产卵;若是水泥池,池深1—米,水深米左右,放泥20厘米,池内设进出口,池中留1*的小岛,岛上四周长草,中间放砂供龟栖息产卵。土地、水泥池的放养密度均不宜太大,一般10只/米(平方米)左右。 乌龟的食性较广,小鱼、虾、螺蛳、蚌肉、蔬菜、稻麦等都能吃,一般当水温上升到15度以上开始摄食,6—9月是盛食期,11月开始食量下降,当水温降到5度以下时进入冬眠。春秋两季气温较低,喂食时间最好在上午8—9时,盛夏期间乌龟早晚活动,投食时间应在下午4—5时,日投饵量约占体重的4—5%。盛食期乌龟每月的体重可增长50—70克左右。 乌龟生活的水体要清新,水的透明度要在30厘米左右。龟是变温动物,水温变化会直接影响龟体温度的变化,因此,池水水深要随季节而增减。春季温度较低,水要浅,一般米左右;夏季温度高,水要深,秋季水温逐渐下降,水又要浅;冬季水位要稳定,因为龟的体温随气温、水温的升降而变化,如果气温剧烈下降,水位时高时低,龟只能用自身积累的营养物质来调节体温,当体内营养物质消耗尽时,就会死亡。 3.乌龟的敌害与病害防治 乌龟的主要敌害时蛇、黄鼠狼、水鼠、野猫等。乌龟虽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但头尾和四肢在夏天夜间活动时易被敌害侵袭受伤直至死亡;人工孵化时因少数腐败变质龟卵常招来大批蚂蚁,危害害卵和稚龟,对龟的饲养大为不利,因此,必须注意清除这些敌害,以利乌龟的繁殖和生长。 乌龟生存能力较强,抗病力也很强,但若水质恶化,食物腐败,也易感染疾病,如霉菌病、细菌性肠道出血、肺炎及感冒等症。因此,平时要注意做好防病治病工作,保持水质清新,饵料要优质新鲜。

蜕皮,不脱壳

是不是蜕皮了。 蜕皮是正常的,是小乌龟成长的标志。 乌龟蜕皮像蛇蜕皮一样,不过是不会一下全蜕下的,而是慢慢蜕下的。这时不要帮它往下撕,会伤害到龟龟的,在龟龟蜕皮时,你一定要保持鱼缸清洁,常换水,水中会出现很多龟龟的死皮。这些皮一般看起来是透明白的。 龟蜕皮,一切按照以前一样照顾就可以了下面有图片,你可以看看:

金鱼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最重要的就是常换水!乌龟不要总放在水里或总放在干的地方,小乌龟可以买一些乌龟食,袋装的,等大了就得喂小鱼儿,或者肉块等等的了,金鱼没有什么,主要是勤换水,喂鱼食!

西大叻?嘿嘿..

写什么字左右的文章?

金鱼是一种天然的活的艺术品,体态奇特,色彩鲜艳,婆娑多姿,素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这里着重介绍一些家庭中饲养金鱼的方法: 一、首先应该注意“水”。俗话所说的“鱼水情”,就充分说明了鱼与水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水对鱼的重要性。干净的湖水、河水、井水、泉水、自来水都可以用来饲养金鱼。不过,井水在使用前,要用桶盛放二天后才可,因为井水冬暖夏凉,取上来直接使用,易使鱼缸内的水温发生急骤变化,引起金鱼感冒得病。自来水内含有氯及漂白粉气味,更须放在阳光下曝晒两三天,使气味跑掉后才能使用(如果在冬天,还需多放两天)。所以,一般养鱼者都习惯用盛器准备好清水备用,而不是临时找水取来就用。初养鱼者往往不懂这个道理,以致造成鱼的死亡。 鱼缸内的水需要更换,但不要经常彻底地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天早晨可抽去水底下的污物,约抽出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水,再对进备用的新水。如果在黄梅季节或闷热的天气,就要多换些水。特别要注意,有时鱼浮在水面上,将嘴半伸出水面呼吸,就是人用手击缸沿也不受惊动,仍浮在水面上,或下沉之后马上又浮上水面呼吸。 这种现象称为“叫水”,说明水中缺氧严重,应立即将水彻底换掉,对进备用的新水,否则金鱼会闷死。如果发现鱼因缺氧而濒于闷死发生休克时,应立即进行人工抢救,方法是:用手轻握鱼体,先用口对着鱼口猛吹两下,再放人备用的新水内,用手对着鱼口轻轻拨水约五分钟左右,一般可将鱼救活。然后将鱼饲养于浅水内(水深正好与鱼体一般高)。 总之,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讲养鱼是养水。水养好了,鱼也能养得好。 二、鱼的饲料。最好喂鲜活的鱼虫,或者喂鱼虫干,其他如饭粒、面包屑、馒头屑、蟹籽(需用开水浸泡之后使用),都可以作为金鱼的饲料。喂料每天一次,可在早晨换水之后。喂料不宜过多(料喂得太多,容易使鱼吃得过饱而胀死),要适当,以恰好吃完为佳。剩余饲料不宜在鱼缸内过夜,应及时清理掉,否则容易使水变质。 三、饲养金鱼可用玻璃鱼缸、瓷缸、陶缸、水泥池。一般家庭中,以玻璃鱼缸为佳,体积不大,适于室内安放。清晰透明,便于观赏。玻璃鱼缸有数种可供选择:(1)圆形缸。容积较小,适合养5~7厘米的小鱼。圆形缸加水后,由于折光关系,从侧看去,鱼体较为肥大,更富有吸引力。(2)长方形缸。容积较大,可养8厘米以上的中、大鱼。(3)壁挂鱼缸。为长三角形,一面似镜框,适合挂在墙壁上,犹似一幅活动的画。另外,在鱼缸内适当布置一些卵石、假山石和陶制的亭台、塔、桥,种植些水草,犹如一幅美丽的活动的画,可以增加欣赏的效果。鱼缸放置的地方,要有适当的阳光,较好的通风;夏天要避免阳光直射,冬天日照时间要多一些。 养金鱼条件很高: 1、鱼缸大,保证鱼的活动空间。 2、氧气充足,加氧泵。 3、喂食不能过多,金鱼不知饱。 4、换水不能超过三分之一。 5、放在屋里最好不要乱动。比如,天好一晒准死, 6、宿舍养鱼缸过小、缺氧鱼死。 饲养:住的地方 拿个容器 弄点沙石在一边垒个陆地 装点水 就可以了 至于吃的 头两天回家最好不要急着喂食 观察两天 也让龟龟有机会熟悉环境 一般来说龟龟吃新鲜的小鱼小虾瘦肉也行如果你的龟龟很小那就用剪刀剪剪小 如果比较大那小型的活鱼也可以的 当然一些红线虫啊面包虫啊也可以 就是看着恶心点 还有龟龟是可以吃狗饲料的哦 甚至是苹果啊香蕉啊(拌在肉类里补充维生素) 最主要是从小养成习惯(: 只有食物新鲜干净是不会轻易拉肚子的 一般拉肚子其实是由于温差过大 比如一会把他放在空调间里一会又拿出去晒太阳 平时勤换水 多晒太阳很重要 晒太阳最好时机是早上和下午3点后 每天要记得晒晒这样 性别:根据经验:一般,身体较圆形的是母的,较长形的是公的。 底板平的是母的,凹的是公的。 尾巴短的是母的,尾巴长的是公的。 雄龟腹部的花纹稀疏,而雌龟腹部的花纹密集。 雌性龟:背甲较短且宽,腹甲平坦中央无凹陷,尾细且短,尾基部细,泄殖孔距腹甲后缘较近,腹甲的2块肛盾形成的缺刻较浅,缺刻角度较大。 雄性龟:背甲较长且窄,腹甲中央略微向内陷,尾粗且长,尾基部粗,泄殖孔距腹甲后缘较远,腹甲的2块肛盾形成的缺刻较深,缺刻角度较小。 注意雄性乌龟成熟后全身变成黑色,而雌性乌龟则还是原来棕褐色体色。 因为乌龟的生殖器官都包在身体内,它们的长相又一样,所以没有一定的技巧就很难分清它们的性别了。但是只要懂得乌龟交配的姿势,就可以分辨出来。乌龟交配时是采用雄上雌下的姿势,为了避免交配时由雌龟壳上滑落,所以雄龟的腹甲略为凹陷,正好可以卡住雌龟突起的背壳;但是雌龟就不需要这种构造,因此腹甲是平的。只要把乌龟翻过身来,用手指触摸腹甲的幅度,就能很快辨出雌雄了。

养殖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老大!不知道你是想养什么呢?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如何发展论文

摘要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式,是建立在原有的畜牧业基础上,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阐述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进而从标准化机制、专业人员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措施,旨在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种养结合;农业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方式。麒麟区畜牧业以农户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为主,这两种模式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转变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畜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养殖区域划定和人畜分居政策的实施正是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契机。基于此,根据种养结合的方式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升畜牧业的出栏量,增加畜牧业的总产值,而且能够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而通过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出的肉类也更为优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为畜牧业创造了较为规范化的生产标准,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

创新农业经济,为农民创收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畜牧业可以为农业提供绿色肥料,减少了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污染,有效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而农业种植可以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排放大量的污水,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而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大大减少污水的排放量,通过种养结合能够实现畜牧业零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循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防止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农业种植环境,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为农业生态化奠定了基础。

2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机制的缺失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虽然推动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标准化机制,规范化机制的缺失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作用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在机制方面较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缺乏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流程设置、全面细致准确的档案记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严格操作等。

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力度小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投入,但从总体而言,对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的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缺乏专业政策培训机制。多数人员并非专业人士,而多为经验丰富者,在操作方面往往存在不规范性,缺乏专业培训。2)专业化队伍构建力度小。我国畜牧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对专业化人才构建的意识较差,导致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进而限制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带动性不足,产品品质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仍未形成,现有企业的带动性不强,仅有的几家龙头企业,自身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发展仍规范度不高,无法在标准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导致产品品质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畜牧业服务质量普遍偏低,不利于农村产业发展。

3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

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养殖档案,如实登记疫苗、兽药等生产资料投入的时间、次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情况,实现安全生产,提升畜禽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建立畜禽产品的备案制度以及管理机制。

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

建立专业化政策培训机制,实现相关专业人士的再教育与培训,通过专业部门评价养殖场卫生和防疫工作,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实现卫生主体工程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机制,通过沼气池的.发酵减轻禽畜粪便对农作物的损害,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的虫卵,将禽畜粪便处理为符合有机肥料使用标准的绿色农家肥,通过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搭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机制,发展生态化农业经济,保障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质量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借助龙头企业的专业化高标准畜禽养殖队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推动区域范围内畜牧业的整体提升。基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畜牧业的有机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实现多渠道共赢式发展,通过完善的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4结语

种植业与畜牧业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式,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畜牧业的污染问题,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缓解畜牧业的污染问题,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主要方式的总结归纳,提出应该通过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等方法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秦永平.以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J].北京农业,2015(15):341.

[2]王建军.围绕生猪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A].畜禽养殖生态园建设及其他(论文集)[C].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委会,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8:4.

[3]中共四川双流县委.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J].四川畜牧兽医,2008(4):12-14.

种植与养殖一体化猪苞米参考文献有期刊论文抢抓生猪养殖机遇发展智能生猪养殖(宁夏海通达实业有限公司生猪增养经验介绍)和期刊中国畜牧业,2020年第018期。其中中国畜牧业期刊摘要讲述了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多数养猪户养殖积极性下降,选择适时退出。宁夏海通达实业有限公司准确判断,抢抓机遇,在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同时,改(扩)建各类生猪圈舍20余栋。公司增养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生猪养殖场户,2019年以来带动新建、改(扩)建规模生猪养殖场近20个,新增产能年出栏生猪20万头。

  • 索引序列
  • 蚕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 鲤鱼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 龟的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 金鱼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 养殖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