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早在,大一上学期开学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语文课本,一直都很向往,可是,却一直都没有上课.终于,在大一的下学期开始了《大学语文》学习的快乐旅途.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这堂课.仍然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教给我们历史上最短的诗,是记载在《吴越春秋》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老师的精妙演说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描述的是一场古代狩猎的情景.这些,都是《大学语文》在第一堂课上,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许是,第一堂课的缘故,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大学语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我记得了,小小的教室,坐满的认真上课的同学.小小的教室,弥漫着认真学习的风气.我记得了,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翻看书本,思考问题的情景.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读书,读书,一个人的读书,也许能够体会很多.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唯有通过课堂上,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这本教材,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不像是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前后两篇文章,完全没有联系.在这本《大学语文》中,前后文章彼此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编者对诗歌、词、散文、戏剧以及译文进行分文别类,然后再以文章的作者为索引进行导读.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前后的几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文章作者当时所处在的年代,并更加了解文章作者不同的一面.例如,《大学语文》中对,李白的解析,选用了《蜀道难》、《将近酒》、《行路难》(其二)、《登金陵凤凰台》、《亿秦娥》,其中前三首诗我在高中便已经学过,当时的我以为已经懂李白了.而在读了《登金陵凤凰台》后,却让我了解了李白,忧国忧民的独特感受,他更是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尤为深远.而读了《亿秦娥》后,相对于别的词来说,这首词,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是让我体会到别的一番的意境和情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让我了解到了不同时间的李白,不同地点的李白,而其实,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有的一切,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李白.如此的设计,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能够让每一名读者全面了解一位伟大诗人,了解到诗人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风景.在《大学语文》中,除了能培养自己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以外,另外,还让我学习到了,论文是如何写作的.写论文,对于我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来说,也许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毕竟早做准备,就多一份就业的资本,这个,我觉得是《大学语文》带给我在别的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论文的写作流程,让我懂得了一篇论文写作的困难程度,时间,精力,资料这些都是严峻的挑战.所以也就不奇怪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论文造假”了.但是,在大一就已经接触到了论文的写作,这样一来,也让我心中有了底.这是我上《大学语文》课程以后,同样很重要的心得体会.《大学语文》在这个学期以来,学到了很多,懂得很多,大学的语文,不同于高中的照本宣科,不同于高中的死记硬背.上了大学,上《大学语文》,是要学习如何去欣赏语文,是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来到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让我明白了,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文言文是这样的去理解的.这些,在我没上《大学语文》以前,完全是一片空白.如今的我,爱上了平时没事就吟诵诗词,体会抑扬顿挫所带来别有一番的韵味.以上的这些,都是我在上了《大学语文》后的心得体会,但是,我最重要的心得体会却是,让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去学习语文的,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学习语文的正确方式.正是因为如此,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这个学期,我爱上了去图书馆,爱上了去看各种文学类的书籍.《大学语文》激发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增强了我对语文的热爱.感谢有《大学语文》,让我体会到了书中世界的多姿多彩,让我通过书本体会了世界的不一般.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因为我是学习市场营销的,将来是可能需要做文案的,那么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字水平.而《大学语文》的出现,激发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如今的我,比起上个学期,驾驭文字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收获.早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和父母,便已经告诉我,要想学好一门的功课,不是看他背了多少,做了多少的习题,而是看他对这门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而《大学语文》正是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让我爱上了语文.我真的是觉得《大学语文》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对我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这篇心得体会,虽然,仅仅只有短短2200字,但是,却道不尽我对《大学语文》的喜爱.如今,短短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习,就快要结束了,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但是,我相信,这短短半个学期《大学语文》的学习一定会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读到大学,为什么还要开“大学语文”课,有些人颇感困惑。其实根本不足为怪,因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无不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各自的母语和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沿袭开设语文课的通例。一我国人民学习语文有悠久的历史。按《周礼》的规定,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之五是“六书”,“六书”即语言文字之学。从周秦到晚清,历时近三千年,期间读书人皓首穷经,在研习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无不研习“小学”。“小学”是指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语文学。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治“小学”,目的是通经,通经的目的是致用,致用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带有很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传承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办洋务实业的同时,也办洋务教育,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方针,设立各类学堂,一面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一面学习外国语文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诞生,各类高等学堂也都开设语文课,名为“国文”。1952年,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院系调整,将一些综合性大学拆并成单科院校,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强调自己的专业性,砍掉了“大学语文”,实际上,就是用专业技能教育挤掉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得高等学校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学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中断了二十馀年。相反,外国的大学却非常重视人文科学。据我国一位到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学者说,他想在哈佛旁听几门社科方面的课,问他所在机构的秘书,有没有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没想到那位秘书递过来厚厚的一本,仅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简介(一门课一般三至五行介绍)就列了一千多页,真令人惊讶。而我们的大学本身没有几门人文课程,现今仅有的一门“大学语文”还濒临夭折,这实在不可理喻。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经过十年浩劫后入学的第一届新大学生,有的文化素质较差。有理工科的学生做了实验后,不会写实验报告,有文科学生动辄写错别字。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先呼吁在大学重开“大学语文”,得到南京、上海两地一些高校的响应,发起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组编了《大学语文》教材,各类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蔚然成风。此后,不仅各类全日制本、专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而且,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还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本科、专科各类自学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必考的公共课程。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此前,国家教委高教司曾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的《出版前言》中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教司“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强调“各有关高校,要认真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工作,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07年1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规定支持“大学语文”网上考试系统研发与相关标准建设100万元,“大学语文”网上考试题库建设支持100万元,可以看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我省高校历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很早就成立了“湖南省大学语文学会”(挂靠在湖南师范大学),合作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起初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实行周五工作制后,改为开设一学期,每周4课时。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还是省教委立项的重点课程,由省教委向师大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划拨专项经费,以加强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

也发我份儿~谢啦!

大一大学英语课程论文范文

英语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英语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文学方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文学;大学生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五,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培养为主动提高。大学生为了就业,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兰春寿课程.教材.教法2015-12-01期刊1

2、 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外语界2015-08-25期刊

摘要: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英语文学;研究生

一、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是最复杂、最活跃的一种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的概括意义是一样的,但动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与方式却并不一样。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并列谓语除外);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不仅做谓语,也可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宾语,如“鲁迅主张打落水狗”,定语,如“讨论的问题很重要”,状语,如“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汉语是一种离不开动词的语言,除了部分句子(即名词谓语句如“今天星期六”和形容词谓语句如“他这几天心情很好”)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汉语的动词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如“走走”、“商量商量”、“看一看”、“打打闹闹”,而英语的动词却不能。另外汉语中为数不多的介词,也大都是从古代汉语动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还具备动词的一般特点,称为“半动词”,“副动词”,“汉语中的绝大多数的‘介词’,应该划归动词的范畴,只是入句时,表现了相当于英语介词的作用”,如“他在家”中的“在”为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的“在”则为介词。

二、“动态”与“静态”的思维根源

汉语“动态”与英语“静态”之差异,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汉民族重形象思维、重悟性,而西方人重抽象思维、重理性。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汉民族习惯于“观物取像”,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了偏重形象,即偏重具体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注重逻辑与形式论证,形成了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语言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显得“虚”和“静”;而汉语则习惯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动词的形象性即满足了中文的需求,由于大量地使用动词,汉语言因而显得“实”和“动”。另外,汉民族相比于西方人更倾向于注重悟性,汉语由意念贯通,行文造句不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词的用法也非常灵活,动词的使用即非常灵活。汉语的动词由于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使用起来十分自由、灵活,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也可以连用形成连动式和兼语式,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动词的大量使用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的倾向。与之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注重形式论证,在语言上表现为形态的外漏和形式上的完整,因此行文造句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使用一个谓语动词,大量本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只能用非谓语动词来表达,或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主要是由动词派生而来的名词,有时还要借助于介词、副词及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这样便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的倾向。

三、汉译英中动词的处理

鉴于学生动态英译文的问题,从“动态”与“静态”这一修辞差异入手来探讨汉译英中汉语动词(不包括判断动词和能愿动词)的处理,应是汉译英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讲。

(一)单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英语倾向于用名词(词组)来表达汉语用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状态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体中更是如此。这不仅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也避免了将人牵涉进来,从而使语句意义更加含蓄、间接,符合英民族表达习惯,因而句子优美。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汉语动词并不是译成英语动词,而是要遵循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进行必要的词性转换,即动词向名词和介词的转化(如a和b),有时也转化成副词和形容词(如c和d)等,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律,因而更加地道、更显文采。a.他很贪嘴。.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政策.ThisisnotinkeepingwithourParty’.桌布铺上了吗?Istheclothon?d.他怀疑我的动机。Heissuspiciousofmyintentions.

(二)多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汉语注重“动态”描写,一个句子中往往会涌现大量的动词,但并不会引起句子的臃肿和混乱.汉语的动词可以作句子的不同成分;一个句子中可以连用两个或更多的动词作谓语,有时一个句子中会集结异常大量的动词,按照各动作实际上的时间顺序或逻辑上的因果次序,将事件一一如实说出,甚至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动词突出的效果。因此在将汉语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的动词译成英语时,有的可以省译,有的要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在将汉语的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要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与主语形成SV主干,构成全句中心,其他动词有的可以省译,有的作为次要动词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独立主格结构,打破汉语的时间或事理顺序,运用英语所富有的各种关系词或关系手段,适当地将它们嫁接到句子的中心主干上,形成空间立体布局,使句子语义层次分明。当然,在将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若有两个或以上动词都该是英译文中的谓语动词,则应将其译成并列谓语。但译文谓语动词如果铺排过多,就会显得很累赘,语义层次很不分明,带有浓厚的汉语色彩,这时,应首先采取断句处理。

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得好,译文就符合英语语言的规范,这个过程完成得不好,译文就会汉化,妨碍了原文内容的确切表达。我们的学生动辄用动词写英语句子,而且多是小短句或简单的复合句,带有浓厚的汉语气息,主要是受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因此在汉译英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用英语的“静态”修辞进行思维,克服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为汉译英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49—2009)——兼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朱振武; 綦亮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 浅析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等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英语课堂教学因此存在着互动消极、教学反馈少、效果差的情况。游戏教学法从理论和实际效用上对于改善这种情况都是很好的应用。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语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接触、使用到英语,学好英语对于当代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存在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有的中职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对英语失去信心的现象,从而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学生参与度低。中职英语教学课时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时间。师生间互动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为主,学生间生生互动以课文对话的替换练习为主,形式内容单调。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局面。有时上课还有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课堂效果非常不好。

2.教材设定的情景互动内容趣味性弱,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行教材中设定的情景练习以生活类英语会话为主,如购物、就餐、问路、看病等,缺乏趣味性。中职学生处于爱玩爱闹的青春期,此类会话练习难以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3.学生基础薄弱,有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在开展课堂互动时,中职生往往沉默应对,或是消极敷衍,鹦鹉学舌,应付了事。即使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这种正面的评价也很难得到学生自己的认同。

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影响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filter)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高情感过滤会限制习得,而低情感过滤则有助于习得。”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

英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英语这种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Horwitz等(1986)确定了语言焦虑的三个成因:交际畏惧、考试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职生的交际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表现得非常明显。交际畏惧是指尽管语言学习者有成熟的想法和意见,但因为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出引发的焦虑。要克服这种畏惧心理,要求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负面评价畏惧则是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缺乏自信心,担心无法得到肯定评价,自尊心又导致害怕接受否定评价。针对这种畏惧,一个单纯反映语言输出效果,而不加人为评价的语言环境是比较有益的。

三、注意的规律和教学游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注意的规律表明:(1)那些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2)新颖充实、难易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能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既使人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内容。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则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无意注意的规律,能激发学生定向探求活动,不致使定向反射由于刺激物的习惯化而消失。中职生是爱玩爱闹的青少年群体,多数喜欢做游戏,对这种形式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兴趣,并且教学游戏有多种变化形式,可以提供“不断变化的刺激”,非常符合无意注意的教学规律。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教学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负担。

四、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设计要以教学为中心,与其密切相关。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2)竞争性和协作性原则:游戏具有比赛的性质,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害羞、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游戏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为了完成同一任务互相配合,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懈怠和懒惰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层次性原则: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游戏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地开展游戏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创新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设计和创新新的游戏,让学生也参与到游戏的设计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实例。

(1)猜词游戏(词汇主题的练习)。游戏方法一:同学A对单词进行描述(Oral Description),同学B来猜测。如“It is a kind of fruit,it has green skin and red inside.”游戏方法二:用问答形式进行猜词。给出既定范围内的单词,比如交通工具类。同学A用规定的一般疑问句句型发问,如“Does the vehicle have wheels?”同学B只能回答“Yes”或“No”。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规定时间内猜出更多词汇的一组获胜。这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好方法。

(2)传话游戏(句子的口语练习)。学生分两组,教师把课文中的好句子或使用重点短语和词汇的句子告诉每组的第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迅速口述给第二位学生,一个一个往下传,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这句话与第一位学生所说的进行比较,看哪组传话传得又快又好,准确说出的小组为获胜者。这种方式可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且能对课文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在游戏中,就学到了很多短语和词汇,这是一举两得的好的教学方式。

(3)一站到底(文化类主题的练习)。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游戏,以抽签的方式产生一位擂主,其他同学依次进行挑战,挑战胜利者成为下一轮的擂主接受挑战,最后站在擂主位置的同学为获胜者。挑战的题目内容是与文化相关的,每个同学答题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如“When is Christmas?(圣诞节是何时?)Whatdo westerners use when they eat?(西方人用什么吃饭?)”

(4)“记忆达人”秀(以复习职业类单词为例)。教师快速呈现一组图片,其中包括职业类、食品类、运动类等,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共有几幅关于职业的图片以及这些职业的单词,答出最多者为“记忆达人”。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比赛。答案正确,答对数量多者为优胜者,现场发“记忆达人”小红旗。也可以进行“记忆达人”挑战赛,最终获胜者,为“记忆达人”霸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单词接龙游戏。教师给出单词,如holiday,要求学生用尾字母作为首字母给出新单词,以此类推,单词不能重复。两组同学比赛,规定时间内说出更多单词的一组获胜。在此游戏中尽量鼓励学生给出新单词。这一游戏要求学生能迅速地听出前一个学生给出的单词,且对该单词的拼写要非常熟悉,这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其他的学生也可锻炼听力及巩固单词的记忆。这样既可活跃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是学生喜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接龙游戏。

五、结论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创造性和主动性会得到高效发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实践,并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学识增加、智力提高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实践表明,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教学法是中职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既可以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使中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潜力,使学生改变以往消极懈怠的不良学习态度。总之,只要中职英语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法时精心设计、运用得体,就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课堂游戏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

[2]孙杰。重视情感因素,激活学生思维:浅谈游戏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02)。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内容摘要】 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对其价值导向、主体生成、生活属性等进行哲学关注,希望从理论上重新理清大学英语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成观;大学英语教育;价值导向;主体生成

将英语课堂的视角投向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外,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再从专业技能到健康和谐的心理活动的生成。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成观的哲学阐释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生成观的解释是:最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不能单纯的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将其看做是社会各自然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将“人”看做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不再单纯将“人”看做生命机体的.存活,而是将其视为“生成性的社会存在”。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过程就是:不再将课堂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去分析其影响因素,从心里层面、社会角度去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哲学的范畴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的客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大学英语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然过程。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对完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解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互动,大学课堂不再是大学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多角度互动交流,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交流互动的最终产物,这也是知识本身由来的客观性存在。二是从心理、文化、环境等多角度去分析教学影响因素,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是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的,不再单纯的去完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体系更加客观,更能综合性的分析评定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三是辩证理解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之前的教学活动,大学教师是教学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大学英语的价值导向

首先,大学英语教育切合现实需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教材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都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需求相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价值背景下,现实需求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需求,而是要将眼光放远,应用更加开阔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合乎未来需求。在变化多端的社会活动中,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探究,将教育活动最大化的与现实需求进行良性互动,最终能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的毕业时间往往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知识的未来需求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习的内容合乎市场经济的未来需求。第三,大学英语教育要存些“功利心”。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在考试这一指挥棒下进行,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忽略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知识架构和实践技能,最终能在毕业后得到合适的工作,在社会上能谋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在满足成绩的需求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最终满足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生成

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完成本职工作,很少对教师的自身价值观念和知识架构进行评价分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式与内心诉求有着统一性的表现。第二,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成观视域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讲自身的心理活动、学习环境、文化素质等等因素与自身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客观性的评价自身的学习行为,最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社会实践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属性

在生成观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自然人社会活动的缩影。大学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存在的社会活动,这本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要本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在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够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活动要本着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互动、多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及尊重知识的客观存在性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生成观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探究知识存在的客观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及教师相互尊重,共同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获取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摘要: 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学生更多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级,哑巴英语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英语教育在跨文化的视域下需要做好转型和改革。而且,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同时,高校英语教育还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跨文化;高校英语教育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文化的体现,同样,对于英语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更重视的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比较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传播以快速和便捷的优势迅速影响了全世界,互联网让全世界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在此大背景下,互联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跨文化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和地区文化很容易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进入到任何国家,所以,高校英语教育也应该做好转型和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点是快速和便捷,高校英语教育是一种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首先需要的是语言的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多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教会学生在具备多渠道和传播优势的互联网上获取自身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有效资料,丰富英语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高校的英语教育可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很多人,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而言,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英语。客观地说,互联网为高校的英语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充实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在提高高校的优质英语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英语教育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语言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学习一国的语言也必须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随着全球的一体化发展,跨文化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学习语言的一种障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如果不能摈弃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能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地学习英语,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精髓。因此,为了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英美思维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英语的精髓,才能确保英语学习效率。文化的接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学习和高校英语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观念出发,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做好自身英语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融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对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强化语言学习,而互联网时代恰好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便于自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且精通这门语言的学习。

三、结语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开始了应用型教育的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市场上,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教育的工作,英语教育亦是如此,英语教育不同于其他的高校教育,是一门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育,因此,想要学会他国的语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该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在跨文化视域的背景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欣.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研究[J].艺术品鉴,2015(5):215.

[2]李阳.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新思路探究:基于新课改文化教学政策性要求的反思[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109-110,125.

[3]武晓燕.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改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79-181.

[4]彭早.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5]臧轶楠.英语文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20-121.

[6]赵耀.商务英语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2-184.

本科生英语论文 范文

范文一:英语本科 毕业 论文

The Spirit of Revolt of Tess --Stu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sis statement:

Everyone knows that Tess’s life is a great tragedy, but she is still a courageous woman who dares to fight by all means. In order to defeat the unfortunate fate she always resists the decadent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the hypocrisy religion.

Outline

Ⅰ.Brief Introduction to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 Women’s role in industrial movements during 19th century in England

B. A brief commentary of the novel

1. the writer --Thomas hardy

2.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novel

Ⅱ.Tess’s spirit of revolt all through her life

A. Tess’s fight to the moribund society

1. the moribund society

2. Tess’s fight to the moribund society

B.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1.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2.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C.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hypocritical religion

hypocritical religion in that time

2.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hypocritical religion

D.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unfortunate marriage

’s unfortunate marriage

2.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unfortunate marriage

Ⅲ.Conclusion: In a word, Tess has shown a powerful woman's image to common people with her unyielding spirit of revolt. She, to the moribund society, traditional old morals, hypocritical religion, capitalist marriage system, has carried on the strongest revealing and criticism. Her kindhearted enlightenment, noble emotion, strong personality, and her resistance in imbuing all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ever, worth savoring.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spirit of revolt of Tes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novel. Then,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commentary of the novel. Moreover, it concentrates on :(1) Tess’s fight to the moribund society. (2)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3)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hypocritical religion. (4)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unfortunate marriage. And at last the paper reveals that Tess is actually a character with the spirit of revolt all through her life.

key words:tragedy,Spirit of revolt,industrial movement,unfortunate fate

内容提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说主人公“苔丝”的“反抗精神”。首先,本文对小说的背景做了介绍。然后,对文本进行简要评论。再次,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本主人公“苔丝”的“反抗精神”进行集中讨论:(1) 苔丝对腐朽社会的抗争;(2) 苔丝对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反抗;(3) 苔丝对伪善的宗教的反抗;(4) 苔丝对不幸婚姻的反抗。最后,揭示出苔丝整个人生经历中的反抗精神。

关键词:悲剧,反抗精神,工业运动,不幸命运

范文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主要任务

毕业论文写作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英语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英语教学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英语 语文知识 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综合素质、研究与创新能力进行检验考核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评估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2、知识要求

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按专业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文学”、“语言及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翻译研究”和“ 文化 与跨文化”等不同类别。按论文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理论型研究论文、应用型研究论文、综述型论文和研究 报告 型论文。每个专业方向都可以有这4种不同的类型。

(1)理论型研究论文指对已有的语言、文学、翻译、教学、文化等学科领域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在翔实、可靠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新意的探讨,这种新意可包括新的命题、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新的 方法 、新的论证、新的结论。理论型研究应熟识与了解现有的科学观点、结论和评价,并进行消化、吸收,针对现有理论中的不足、不确切和未涉及之处进行局部的修正、改进、补充或完善。写理论型研究论文的学生要有较好的理论准备,能够熟练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正确、科学地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理论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理论性问题并对某一具体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应用型研究论文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探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或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应用的新途径。应用型研究必须与教学、研究或社会相结合,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提出、分析、论证或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作出有参考或应用价值的结论。选择写应用型研究论文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能够熟练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某一具体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3)综述型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状况作综合叙述介绍的一种论文类型。综述型论文是在大量阅读各种文献的基础上,对学科中某一具体的理论性或实际应用性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做出判断,理出清晰而明确的研究发展脉络,从而展示研究现状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问题的症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走向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性研究成果。写综述型论文的学生应对所选课题的研究状况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和正确的了解,对材料的归纳 总结 要较好地体现出综合性和概括性,要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新的结论,而且要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4)研究报告型论文是就某一课题开展调查或测试并对调查或测试中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讨论,从而作出结论的调研性论文。研究报告型论文可分为调查报告与测试报告两类。写研究报告型论文的学生需要具有正确采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和数据的方法,需要具有在理论上对调查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 1

制定调查或测试方案。

3、能力培养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项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它是学生毕业前独立而系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毕业论文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表明学生相关学科方面的学识水平,表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对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锻炼学生运用连贯的、正确的、科学的英语语言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水平;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来理论性问题或英语实践技能方面的应用性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综合素质要求

毕业论文在英语人才培养中起着一般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毕业论文跟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二者的配合可有效地解决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活用问题,能以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成果的方式把分散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即思想、观念、知识、技能、能力和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全面综合,这种结合同时也包括文献资料检索能力、资料筛选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总之,毕业论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多方面综合素质为目的。

大学语文课程小论文范文

也发我份儿~谢啦!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公共课的位置决定了它在高校学科体系中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现状的出现。特别是外语院校,由于外语专业课的难度和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不高。而汉语作为母语对于学习外语的基础作用因此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提倡培养高智能、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也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从事大学语文课的实践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对语文课教学能有所帮助,并请方家指正。一、语文教育目的的再认识语文课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原因在于语文教育的识字、阅读以及语言表达等基本功能,是每个人学习和生存的必备工具。语文课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为主,而在高等教育阶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人们习惯上认为,大学生已经学过近十年的语文了,阅读和写作应该不成问题,而当前的现状却是: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媒体功能的增强,学生除了教材上所读的文章外,课外的阅读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作业和补习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怜的时间花费在电视、电脑上,真正的自由的阅读几乎没有。写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语文教师规定的作文,又有几个学生自己练习写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语文上的,是部分学生出现了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很低,一些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必备知识需要在大学补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分析、鉴赏文章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做必要的调整。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至于分析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为一种奢求。这与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这种现实说明,语文在大学阶段的使命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有些悲壮的意味。我们不仅要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21世纪,在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还应该停留在传统的识字、阅读、写作、鉴赏上,是否应该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二、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外语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汉语阅读、写作能力较弱的问题,虽然外语专业教师认识到应该加强母语的学习并一再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显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一起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看法,带领学生走出误区。语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汉语和其它语言一样,作为一种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学习一种语言,主要是这种语言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吸收以其为载体所传达的信息。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信息的获取,母语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人学习外语时,汉语的思维习惯对运用外语进行思维和写作既有限制又有促进。我们自幼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汉语的思维定势对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汉语表达习惯和优秀的文学写作、鉴赏能力对外语学习大有裨益。比如翻译强调“信”、“达”、“雅”,这可以说是语言翻译的最高境界。一种外语译为汉语,无论译者对这种语言的掌握如何熟练,如果他的汉语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优秀。汉语译为外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汉语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准确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语写作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汉语作文写得优秀的学生,他的外语作文也同样精彩。但在外语院校,专业课的学习毕竟是首位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语文学习上,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开设太多课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方法,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即使在没有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更快的进展,实现语文教育和外语学习的互动。三、大学语文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大学是最具保守的地方”,这是西方学者对大学的评价。我国大学的保守相对于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陈至立在谈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提高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创新是在传统基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一)、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给中学补课的课程,不是一门高四语文,它是一门文理科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时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一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仅应该成为技术类知识分子,更应该成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而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过人文学科教育来实现。 不得不承认,大学语文并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也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软指标”,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二)、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要得到师生的重视,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人和决策人的重视,这是同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的。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看到自己的学生别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就认为是《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没教好,一味要求增加相应课程课时量。实际上,“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限制的。整个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几十个学时,而且由于教室或教师的种种原因经常上大课,开课时通常是几个班一起上,100来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自然不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安排中应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尽量开小课,上精品课。美需要在沉静中欣赏,它不需要喧哗,有时还不需要热闹,它需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应着眼于这一特点。 另外,目前有的学校中文教研室没有独立,而是归属到某一院系之下,整个中文教研室的十来个老师却担负着整个学校的几万名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对此,高校还要从机构设置上着手,切实增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 (三)、丰富教学形式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侧重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鉴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应该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关的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让学生不吐不快,喜欢写,习惯写。 (四)、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这是从外在形式上督促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实施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确定一种语文学习的统一标准,便于人们参照执行,一是从硬性条件上约束人们的母语学习行为,防止母语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现。当然,如何操作这项措施,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4日第4版) 2.《信息导刊》(2005年第50期)

可以从几个论点着手,传统文化,尊老爱幼,社会现象等等,恐怕2500都不够写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应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人文素质[作者简介]张绍红(1969-),女,江西南康人,宜春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与高教管理;张俊(1969-),男,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江西宜春336000)[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6)35-0102-02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1.理想信念淡化。许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择业目标上都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著的信念,也不再以个人理想、趣味需求作为激励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混张文凭谋生、求得丰厚的收入或争取出国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不少人更把经济尺度作为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坐标,见利而动。还有一些人则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学习、生活的目标和方向。2.民族精神流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对于西方文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3.人格心理不健全。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在大学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近年来,有见诸报端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还有大学生中的偷窃现象等。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正是中国教育多年来过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对“人才”标准的反思。 4.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就开始分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又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不少学生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有的大学生写论文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钱伟长在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时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强调“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得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否则他们就有可能给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二、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功能1.大学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屈原的《桔颂》寄托了他对故国乡土的挚爱情怀,司马迁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文天祥的《正气歌》表现出前代英烈们的浩然正气,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将深厚真挚的情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等等,这些作品讴歌了历代优秀人物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教材中还选编了一部分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如郦道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黄河壮丽雄伟的磅礴气势,李白笔下蜀道的奇绝、庐山的壮美,杜甫笔下泰山的博大、长江的沉雄,无不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贺敬之歌咏的桂林山水,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学生胸襟开阔,心灵净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发奋学习,报效祖国。2.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全人格培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稚嫩、一脸迷惑的大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势,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大学语文》教材中“孔孟语录”虽然文字不多,却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强调诚信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告诫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美好的德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高风亮节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再如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他还用精辟的语言列举了在磨难中奋起的历史人物:“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梁启超在《论毅力》中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如何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奋起,用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古人达观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才能最全面的一代文豪,我们在看到他荣耀和显赫的同时,也看到他又是遭受磨难最多的人,可是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却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处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中表现的宽广飘逸的情怀和对人生困境的正视,尤其启人心智。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3.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炉,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能激发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壮;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之美;既有“大江东去”的奔腾豪壮,又有“寻寻觅觅”的含蓄委婉;既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又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热情咏叹。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即景抒情,就事言理,情景交融,理趣相兼,意境自呈,将深刻的哲理寓于优美的形象之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用巧妙贴切的比喻,使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丰富而优美动人。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诗的境界,深深感受大自然中春的温暖和煦、江的悠远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洁妩媚、夜的寥廓恬静,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4.大学语文教学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当今世界科学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综合化。钱临照先生说:“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史课程,让学生读点中国文学,很有意义。”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汇聚了古典诗歌的条条巨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之作,架起了古代散文的道道彩虹;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形成了长篇小说的座座高峰;从《窦娥冤》到《桃花扇》,铺就传统剧目的块块基石,鸿篇巨制,美不胜收。理工科学生徜徉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可以丰富知识,调节兴趣,扩大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修养,陶冶性情。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姻亲关系,并率先垂范,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如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国文功底之深厚,人文学养之完备,是后代的科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可以说是文学艺术修养开启了他们的创造灵感,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理工类大学生实施文理交相渗透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人才。三、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1.选择名师任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大学语文》课程因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博学多才,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同一篇文学作品,可以因大师的讲演而精彩纷呈,也会因庸者的说教而味同嚼蜡。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在老清华、老北大,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教师要求很高,非一流名师不能任教之,如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闻一多等著名学者,都教过“大一国文”,他们引领学生翩翩遨游于文海。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并尽可能选择名师任教是关键。2.精选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的内容作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3.改进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常常把教学放在选文字、词、句、段、文的一般性讲解上,活生生把一篇充满灵气与美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 4.改革考评办法。教学改革,必须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考试还是沿用中小学的闭卷考试形式,注重对语文基本知识的考核,能够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题目少,而且“一张考卷定终身”,这显然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功能的全面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可以考虑课程结束时的试卷考核与平时的考评相结合,各占约50%的比重;平时考核以听课笔记、读书心得、写作实践等作为考核内容,着重于学生理解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考试、考核能为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参考文献][1]国家教委高教司.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大一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语文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使用的 ,它不是指代语言文字 ,不是交际工具,它是代表着一种文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一语文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掌握,对教材的安排要求“有开放性和弹性”,除了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选择的空间,也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上所述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浅谈;语文综合;学习

正是基于以上的总体要求,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实现对我们课本中关于“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总体存在情况是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教师分析,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而新课标中正是针对诸如此类弊端,而设置了语文“综合学习”这一环节,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呢?我想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一、教师首先要对“综合性学习”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单独地列出来是有其实践意义的,我们每个单元的语文教学都有关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栏,用编者的话说那就是“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所以综合性学习也是语文旅行中一次探险活动,假如我们教师忽略其在活动中作为精神探险的教育意义,也就是一种失责,也就是让学生失去了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机会。同时综合性学习也是众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目的出发来进行设计的。它提倡的是跨领域学习,及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学习。

二、教师注重并指导学生对课外次源的收集及开发

这里包括两面个主面,第一是教师自身对课外资源的收集与开发。第二是学生自己利用自己与生活接触的机会对课外课程资源的收集和开发。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除了课内资源,诸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等到外,还有许多可利用职权的课外资源,诸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及其他学科中撒落的点点滴滴,各种知识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综合性学习中的珍珠、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学生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记载,学会思考,用语文的眼光去审视、去整理。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社会交往中,社会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能成为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材或话题,国这我们始终外于人生的旅途中,而语文学习本身除了指导学生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气执和雄才大略之外,同时我们可以欣赏冀冬天的美丽。如,当我们学生欤邻居交流时,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去揣摩周围人神态、动作、语言、生活习惯,以此增强自己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他们与我们名家笔下的某些人物的关系,也就是既要学会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又要学会从生活中窥视语文。

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是把课本知识转化自己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既获取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能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所以我们语文学习也同样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上所述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当然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是我简单的走出课堂,搞一次秋游、春游或参加集体活动之类的实践。我们每们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当前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实践活动。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学习课题是,因为它有三项活动可供选择,分别是“――风流人物谁与争锋”要求列举十位心中的偶像并配一二百字的简介;二是“丰功伟绩到外传扬”要求选一两位喜爱敬佩的历史人物,讲友谊赛其事迹,总结其品质;三是“豪情满怀吟育华东地区章”,要每人选自己喜欢的诗文,并力求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从中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从三项活动看,都偏重于让学生从历史资料古文典籍中去寻找“风流人物”,通常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历史故事中去寻找,致电图书馆去检索,或是网上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诸如“历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去检索一下,可能不需要太大影响的人物的效果。其实就目前中学生知识储备来说,有的学生不查任何资料可能也能完成这项工作,但其实际意义不是很好或者可以说学生的热情不是很大,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而是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把调查对象略加修改,要求学生去调节器查打听我们地方上相关传承下来的“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指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途径去探险索、搜集或发现。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险究;二是要据地方文化档案馆或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结果取徒刑了许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收获。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力

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提高其积极性,作为组织者,我必须学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论是从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让其价值在活动家中徒刑到充分的体现,首先教师必须能客观地描述每位学生,尤其是能力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突出他们参与性与进步性。多加鼓励,并从鑫方面加以引导,其次,介导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及帮助,让他们以各自的爱好和兴趣、地域等不同方式组成小级,也是十分有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三,存同求异,鼓励创新,从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学生是相似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是相似的,但是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发现相似之中的差异并进行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思维的求异,以此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环节,确实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重视,它是把课内与课外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我们每位同仁做一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的探究创瓣意识,提高学生装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师应尽的天职承担起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科书(七―九年级人教版)

[3]《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一语文论文范文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中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 教育 课程,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 总结 范文 ,仅供参考。 大学语文总结范文篇一: 这个学期我和吴满珍老师学习了大学语文,感受颇深。首先是吴满珍老师每天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每天都保持着甜美的微笑,每一节课都在引导我们学习博大精深的语文。在大学学习语文没有了中学时期的厌烦,没有了考试没有让我失去方向,相反,以一个更轻松的状态学习语文。在吴满珍老师的课堂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你的思维。 下面我将我在大学语文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一观点。 还记得吴满珍老师放的 广告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你瞧,大街上有着各样商店,有了一个好店名吸引顾客,就可以多赢利。比如说那个服装店,叫“衣拉客”,这个店名用意巧妙,使人一见就有一种好奇的心里,顾客也就不由自主地走进这个店了。生活中还有语文身影。草坪上的告示牌:“别踩我,我怕疼”;水龙头旁的“别让我留下伤心的泪水”;电视里的多彩广告:“今年过年不送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教室里的 名言 警句:“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点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人们情感交流的快乐使者:“你好”,“打扰了”,“请”,“谢谢你”。 由此可见, 生活离不开语文,因为语文是包装内涵的艺术。语文就像金子,不论现实多么贫穷,只要你拥有语文,并能熟练地掌握,那么在语文的世界里,你便是富有的。所以我们该让生活充满语文,让语文导航着文明的船驶向前方,迎接黎明的曙光。 还有学会了赏析 散文 ,诗歌,小说的 方法 。 毋庸置疑,学习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阅读名人名家的作品,更有利于我们之后的学习生活。吴满珍老师更注重在赏析作品上,让我从作品出发,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做到超越作品,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下面赏析春江花月夜来阐述我对赏析诗歌的理解。吴满珍老师曾说过,学习诗歌一定要大声的朗读,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起其中的意境。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除此之外,吴老师还给了我们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让我们面对众多人说话,不在怯场。吴老师还要求我们自己做课件,下面我将我做课件的体会阐述出来。 首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简洁大方构图合理,所用颜色要与内容和谐;要设计制作必要的按钮和提示文字,这样不仅自己使用流畅,也为他人使用带来方便;课件结构要完整,有片头有片尾正文要突出。 我还体会到制作计算机课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做课件不但能学习到许多有关计算机的知识,还能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让我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体验,另外在搜集音乐和图片资料时,还可以欣赏到一些优美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享受。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要充满信心不怕困难。在制作课件时可能遇到一些难办的问题,如搜集不到理想的图片,因为对软件使用还不够熟练作不出理想的动态效果等,有时困难会使人很懊丧,甚至会想到半途而废,只要有信心克服困难,那么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图片等素材,就会去请朋友扩大范围找,或者想办法制作;一时作不出理想的动态效果,就会不辞辛劳地反复练习,如果用一种软件达不到目的时,还可以想法移植其他平台作的效果来用。总之,当花了时间克服了困难作好了课件时,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满足和幸福。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陈焕生上城》,了解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我还阅读了《第四十一》,了解到在那个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 文化 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尽管没有大场面,我们还是从那寂静的小岛上的一声枪响中,感觉到那个时代,两个阶级搏斗的剧烈。通过看《乱世佳人》,《奥赛罗》,更是让我开了眼界。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大学总结。虽然 语文学习 的时间不如英语,但是只要你肯努力,就会进步。更何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不好好学习语文怎样更好的生活呢?语文的学习没有终结,才刚刚开始。 大学语文总结范文篇二: 1.《诗经》的艺术特征 ①《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如《伯兮》。 ②《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 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王风•黍离》。《王风•黍离》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③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者:彼物比此物也。《黍离》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④ 现实主义的抒情短诗 《卫风·伯兮》 这首诗是以女子口吻写的。她既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他是“邦之桀(杰)”,能“为王前驱”,又因丈夫的远出、家庭生活的破坏而痛苦不堪。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2.《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者: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3. 作文 作文不是赏析,不是 读后感 。有的作文是 议论文 ,有的是改写。比如《西洲曲》,照抄课文赏析是错误的,应该根据题目要求写成小说类的 文章 (可以用描写)。 4.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本来具有的美好德性显现出来,在于使民众自我革新,在于使人处于最美好的境界。 知道应该处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坚定的目标;有了坚定的目标,然后才能心绪安定;心绪安定然后才能神志专一;神志专一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才能获得最佳结果。万物都有本末轻重,万事都有首尾始终。知道事情谁先谁后,就接近把握大学的宗旨了。 5.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 号(196~220),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189~232)的文学。他们的创作反映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及其他社会问题,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和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诗歌形式以五言为主。代表作家三曹七子一蔡(蔡琰)。 6.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特点。他们的创作反映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及其他社会问题,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和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诗歌形式以五言为主。代表作家三曹七子一蔡(蔡琰)。 7.建安七子,孔融、应瑒、刘桢 8.古诗十九首。60页第一段。 9.李杜。李白和杜甫。李白诗歌风格放飘逸,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10.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杜牧诗歌风格俊爽清丽。李商隐诗歌善用比兴,色彩瑰丽,形成了深情缠绵、绮丽精密、旨趣深微的艺术风格。 11.《长恨歌》的主题随着叙事的进程和感情的变化而呈流动性。诗的前半以写实为主,对唐玄宗晚年的贪欢误国给予尖锐的讽刺;后半多采用民间 传说 ,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示深切的同情。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 故事 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12.乐府,本是西汉初年的音乐机构.,后代把乐府机关所演奏的歌诗和所采集的民间歌诗为乐府。 13.比较题。比较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14.温李。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余习,色彩绚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 15.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12江西诗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黄庭坚诗歌风格生新廉悍。 13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 14汤显祖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了一幅幅万花灿烂,莺歌燕舞、烟水画船,雨丝风片浓重不一的彩墨画面。既刻画了杜丽娘美丽娴雅的人物形象,又描写了她有理想有个性晶莹纯碧的内心世界,更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少女心灵上的彷徨苦闷。在情景交融以及娇羞、惊喜、感叹、幽怨等感情的起伏变化中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商调引子][绕池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贴]炷zhù(量词,指燃着的线香:一~香。)尽沉烟,抛残绣线,恁nèn今春关情似去年。 这支曲子描写了三春季节,春色撩人,杜丽娘因春感怀。春光明媚,蛰居深闺的杜丽娘,闷睡醒来,忽慕春情,她无意于那焚香拈线的生活了,百无聊赖,心绪无着,春情难遣,伤春情怀又似去年一般。杜丽娘生活的主要内容:除了长睡,就是针黹(黹zhǐ:缝纫, 刺绣 ,形似字凿)女工,突出表现了深闺生活的单调乏味。 15. 孙老者武艺高强,锐意进取,一心学艺,是一个积极的形象。他那深藏不露的性格和沙子龙颇为接近。但他和沙子龙大为不同,他乐观、坚韧,为学习传统的武林绝技而风尘仆仆地奔走江湖。在老舍的艺术构思中,孙老者也许只是作为沙子龙的一个陪衬或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孙老者的出现,却在《断魂枪》悲伤的氛围里增添了悲壮的情绪,使沙子龙的形象得到补充,受到诘问。 16. 断魂枪,见468页汇评。沙子龙把现实失落的痛苦幻化为光荣胜利的快感,以取得心理补偿„„英雄末路的孤寂与苦涩。 17. “朦胧诗派”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主张反叛现实主义传统,张扬现代主义,细节形象鲜明,整体意蕴朦胧,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为代表。 18. 雨巷诗人:戴望舒。他将西方象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诗歌的古典传统有机地集合起来,使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9.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主题。 大学语文总结范文篇三: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部分:谈写作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从语文方面详写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谈学习和效仿叶的思考 叶先生品行 待人厚:体现叶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律己严:通过叶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叶的语文主张:“写话”严格要求自己,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写话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其实就是“话”。此外,还特别重视“简洁” 张中行回答叶语文主张应重视的原因 从历史看,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 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从现实看,叶“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是:脱离口语甚至 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所以叶写话主张本质是 坚决反对这种文风的 主张的核心:“写话”和“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 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具体事例再现人物 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 感。写作的特点:1.感情表达方面2.人物刻画方面3.文风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这篇碑文对王国维之死进行了意味丰富的文化阐释。 扣住“桎梏”与“真理”,标举“思想”为学者安身立命的所在;这和传统文人守“心性”为安身立命的认识有所不同了。 “学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生之学说,一是先生之精神。 作者要纪念的是王国维的独立学术精神,而不是他的学说。 这篇碑文简洁清晰,主词鲜明,寥寥数语,就把王国维的死和王国维的一生总结为一种“文化现象”。 陈寅恪大胆抛开对王国维学说和著述的纪念,赋予了王国维之死以现代学术的意义。从而使得这篇碑文成为后来学者的独立人格的精神象征。 这也就无形中凸现了以陈寅恪为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愿望:独立的学术人格与自由的道德文章连为一体。在中国现代学术的确立过程中,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势力、生活欲望等等,对损害学术的独立自主;反过来讲,陈寅恪等人标举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成了维护现代学术内在文化品格的关键所在。陈一生孤高自傲,不以为官为念、维求学术之真,与他所写的文章倒是有所呼应。 铭文体的特性:1.主词突出;2.讲究修辞;3.叙、论、辩结合。 赠与今年的大学 毕业 生 感人之处:1不说空洞教条。2平易关切,不含私欲,其情也真。3设身处地从大学生所想出发,其言也信。 平易、亲切是胡适一贯的风格“胡说” 大学毕业后危机: 抛弃求知欲望、抛弃理想人生的追求 如何防止“堕落”?要寻问题。要培养业余兴趣。要有信心。 台湾毕业生演讲:更加开放、更加使人难忘的“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问题丹”:1.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兴趣散”:1“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2“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信心汤”:“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胡适优秀演讲词的特征: 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语言生动,警语迭出; 出神入化、似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有致、张弛有度; 结末的几句,往往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之声。 西湖七月半 盛况 风俗画 偏写看月之人 宣化与冷寂、庸俗与清雅对比手法 《西湖七月半》这篇山水游记主要记述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了西湖昔日的繁华与风情。但文章描写的重点不在西湖湖光山色的美丽,而在赏景之人——游人,正如作者开篇所言“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文章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显贵、“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和“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五类人不同的看月情态,并展现了杭人游湖“人声鼓吹”、热闹而俗与“吾辈(文人雅士)”游湖清净而雅的不同情景和场面。通过这些情态和场面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世俗民风。文章既是一幅 风景画 ,又是一幅风俗画。这和古典的山水游记以及单纯的景物描写是大为不同的。作者在山水的内容与题材上作出了新的尝试和拓展,将世风民习纳入到山水的范围,作为观察体悟的重要对象,作者不仅仅从自然山水本身来获取诗情,而且颇有兴致地观察各类“俗人”的“俗态”,在市民的游览热潮中获取新鲜的审美感受。与魏晋山水之隐逸、唐宋山水之禅意相比,张岱笔下的山水明显流露出一种近俗倾向,尽管有着对世俗的嘲讽与对文人雅士清高脱俗的标榜,但毕竟体现出对人情世态的某种关注,意味着山水文学某种程度的生活化走向。这也使得张岱的山水小品文多了一份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更富于个性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西湖七月半》写景笔墨甚少,但所写月、山、湖、荷花都是有活力、有性情的,蕴含作者对自然山水独有的感受。与一般人不一样,在张岱看来,西湖之美恰在喧嚷纷扰之后一切归于宁静之时,之前游人所作种种不过是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赶凑热闹的“俗”举。当游人散尽,西湖重现光洁秀美,“吾辈始舣舟近岸”,“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品茶赏月,适意随性,才是文人雅士的真情趣、真高雅。 张岱的山水小品文在广泛师承、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成风格。《西湖七月半》全文不到七百字,却以三言两语勾勒出月影湖光中的世态众生、各色各等的看月之人,文体灵活,篇无定格,往往触笔成趣、到手成文,语言灵动起伏、清新简洁、饶有情趣,刻画细致入微、写人生动传神。如“左顾右盼”、“呼群三五,跻入人丛”、“装假醉,唱无腔曲”等片语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游人的看月情态。另一方面,文章也极富调侃意味,以轻松、诙谐笔调嘲讽了那些俗不可耐而又附庸风雅、赶凑热闹的游人,如写杭人游湖的“避月如仇”、“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蒿击蒿,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等。全篇风格既有公安派之清新流畅,又杂有竟陵派之冷峭、王思任之诙谐善谑,雅俗结合,颇见功底。文章还善于营造不同的氛围,写杭人游湖时着重渲染喧嚣热闹的场景,写吾辈游湖之时,则由骤动入骤静,在一派如镜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的优雅清净之中三五好友对酒赏月,营造了一个宁静、空灵、幽远的意境,不同场景,情趣各异,两相对比,褒贬不言自明,将文人雅士的清高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张岱山水小品文无论写人绘景,皆有声有色、逼真如画,以点染穷形尽状,使人如临其境,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不愧为晚明小品文坛之巨擘。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虚拟、象喻的诗 虚拟:情景并非现实 象喻:以特定的情境象征人生的某种境遇 两欲望:人类普遍具有理想的追求,也普遍渴望有人能真正的了解自己 假想的歌者与假想的听者 知音、知己的渴盼 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基础,所以特别打动人心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特点: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虽豪放词人,但最为普遍的还是起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是一种超旷与潇洒的情怀 该词充满理趣而又放纵不羁。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深,而在于趣的点化。以超脱而幽默的眼光关照人生,关照自我。词中正面说理只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但此前此后都是围绕这展开,极赋趣味。特别是“小舟从此逝”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旷达,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 蝶恋花王国维

  • 索引序列
  •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 大一大学英语课程论文范文
  • 大学语文课程小论文范文
  •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大一语文课程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