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国别与区域研究论文

国别与区域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别与区域研究论文

国别区域研究专业研究某一国家或某些地区的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外交、社会问题等。

代表: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平台,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智库功能、对外学术交流四项工作为一体的建制单位。

它以各院系现有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为依托,充分尊重和利用历史资源和现有条件,动员北京大学多样化的学科力量和长期积累的国内外联系,整合和盘活各院系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梯队与物质要素,充分激发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做到既面向国家需要,也面向学术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的培养,拓展加深各学科的研究能力和潜力,构筑跨学科、全方位、多层次、有活力、协同合作、共同攻关的学科新布局。

成立背景:

1、“为什么研究”

他指出当今国际格局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扩大、深化,我们必须应对所有的变化,而应对的前提是了解,了解世界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区域与国别研究就是了解世界和研究世界的学术工具,既是时代的禀赋,也是我们的自觉。

2、“北大的优势”

钱乘旦详细回顾了北京大学开展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在此基础上,研究院的成立为整合各学科资源提供了建制基础,从而为北大全面的学科调整与战略升级做贡献。

3、“我们做什么”

他认为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后应开展以下几项工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功能、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研究院将坚持基础研究的思想导向,以学术为主导,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中国特色、北大优势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范式,为我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东北亚区域研究:以东北亚区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外交等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及东北亚区域的宗教哲学、文化传播、人文交流以及地区安全和大国关系等重大问题。(二)美国研究:以美国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传媒、外交等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及美国公共(文化)外交、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和文化传播等重大问题。(三)俄罗斯研究:以俄罗斯(苏)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俄罗斯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传媒、外交等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及中俄(苏)的文化关系问题。(四)南亚区域研究:以南亚区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外交等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及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宗教文化及其与大国关系等重大问题。(五)“一带一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大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湖南发展、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海外投资与风险防控、跨国收养法律、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法律供给机制等。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的通知教外监〔201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现将《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各地要深刻认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所在区域和有关高校的优势,扎实推进研究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努力为国家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第 1 页教育部2015年1月21日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第一条为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支持高等学校深入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规范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的培育和建设,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是指高校整合资源对某一国家或者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开展全方位综合研究的实体性平台。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要以咨政服务为首要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要任务,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研究质量,着力推进成果利用,努力建成具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研究中心。第三条培育和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要遵循服务国家、按需布局、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原则,构建覆盖全面、特色突出、贡献卓越、开放创新、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高等学校培育和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要与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使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中心、数据应用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第四条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基地培育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高等学校负责基地的培育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第五条教育部设立国别和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作为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咨询机构。第六条教育部拟订布点计划,支持高等学校培育和建设“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将根据总体规划和布点计划,逐步设立、完善,全面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和区域。第七条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自主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和建设相关研究基地。第八条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包括培育基地和正式基地。培育基地的培育期,一般不超过3年。第九条建设培育基地和正式基地,原则上由高等学校自愿提出。第十条高等学校建设培育基地,应当具备和达到以下条件和标准:(一) 深刻认识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具有为国家服务的强烈意愿,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二) 外事管理经验丰富,与有关部门等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三) 保障基地建立实体化组织架构,具有相关学科支撑和研究基础,提供必要和充分的学术资源;(四) 拥有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科背景多样的研究梯队,并配备专职管理辅助人员;(五) 提供专用的办公用房,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和电子载体信息资源;(六) 将研究基地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保证明确数额的经费支持;(七) 已在相关国家开设孔子学院等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者建有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拥有广泛的联系;(八) 学术评价体系涵盖并恰当定位咨政成果,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职称评聘、岗位分类管理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扶持政策,鼓励做好长期研究积累。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建设培育基地,应当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规定格式的陈述材料。第十二条教育部委托第三方机构评审陈述材料。通过初审的,视情况可委派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评审和考察情况,教育部确定培育基地名单。基地的名称一般为“XXX”研究中心。已形成研究实体,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可继续沿用原名称。第十三条对确定为培育基地的,高等学校要依据本办法的原则提交承诺书,落实培育基地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责任。第十四条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要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开发和建设课程体系,并在每一学期开设至少一门研究对象国或者地区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制定实施覆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熟练掌握对象国语言、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人才。第十五条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要建立和实施研究人员赴境外访学和研修的年度计划,紧密结合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计划等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积极自设留学进修项目,选派本科和研究生赴境外短期交流或者攻读学位。第十六条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要制定研究队伍建设周期培训计划,提高获得高级职务(称)研究人员的比例。第十七条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要积极吸引校内其他优秀研究人员担任兼职研究员。聘请至少2名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外部专家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特别要吸纳离退休的我驻外人员。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适当聘请外籍研究员。第十八条高等学校要聘任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深厚、行政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基地主要负责人。第十九条培育基地要统筹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立足国内实际情况,聚焦国家重大政策需求,大力增强决策咨询能力,注重咨政建议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原创性。培育基地要持续追踪、综合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动态和趋势,特别注重搜集第一手资料,深入开展田野调查,每年至少赴对象国考察1次,保障研究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第二十条培育基地要认真完成教育部指向性课题,积极承担有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按照相关要求提交研究成果。培育基地要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开展自设课题的自主研究。第二十一条培育基地要积极组织学术研讨,每年至少召开1次学术会议。培育基地要积极策划、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和发展同境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拓展各界的人脉资源。第二十二条培育基地要开发和维护专门的学术网站,及时更新信息,发布研究成果,并逐步完善英文以及相应语种版本。第二十三条培育基地要成立学术委员会,广泛吸收本校以外的相关专家参加,不断强化学术事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开放性。第二十四条培育基地要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员聘任、议事规则、经费使用、档案管理等基本规章制度。第二十五条培育基地要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工作,建立完整、准确、动态的研究信息系统。第二十六条获得培育基地支持而发表和出版的论文、专著、编译著和学术刊物等,要标明资助来源。第二十七条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要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优质的社会服务,依法争取国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基地的捐赠和资助,用于改善教学、科研等条件。第二十八条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每年要开展自评工作,撰写规定格式的年度报告,并不迟于每年11月15日前报送教育部。第二十九条教育部适时发布培育基地布点计划、年度指向性课题指南。教育部或者委托其他机构视情发表《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报告》。第三十条教育部组织、指导培育基地对重大、急需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协同研究。教育部协调其他部门发布委托课题,组织培育基地独立或者联合开展研究。教育部或者依托某一培育基地牵头组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常态化专题研究,促进基地负责人定期沟通和交流。第三十一条教育部推动培育基地协同共建沟通交流和成果共享平台,探索建设公共学术大数据资源的有效机制。第三十二条教育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和配合,建立和拓宽咨政的渠道。第三十三条培育期内,愿意将培育基地建成正式基地的,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应当在协议约定时限内提交规定格式的陈述材料。培育期满,经评估,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未达到实质性成效的,或者高等学校和培育基地在培育期内放弃建设正式基地意愿的,不再列入培育基地名单。第三十四条教育部参照第十二、十三、二十八条的规定,确定正式基地名单,并实施年度考核。教育部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每5年对正式基地进行1次评估。第三十五条教育部以咨政成果的质量和效果为核心,组织培育基地、正式基地进行年度工作互评,并根据各基地的工作情况,实施差异化的经费支持政策。属于开展空白、急需和热点国家和地区研究的,教育部给予启动性的优先扶持。对于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研究成果,在次年研究经费的核拨上给予适当倾斜。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经费的使用办法另行规定。第三十六条教育部根据年度考核和评估的结果,对培育基地和正式基地实行动态调整,完善退出机制。第三十七条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要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符合公共道德,不得损害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涉及保密事项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八条具有法人资格的研究机构开展培育和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工作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阅读已结束免费下载打开APP获取全文限免导长图转存到网盘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复制全文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页数说明:当前展示页数为百度文库重新排版后结果,原始文档共5页。第 2 页相关文档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浏览量1997热度文档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指引浏览量2457为你优选APP免费获取全文精选国别和区域研究...会员文档837篇精选文档高校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1001人阅读教育部发布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办法1039人阅读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1555人阅读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名单6630人阅读开通VIP解锁全部免费资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浏览量1238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浏览量1291APP免费获取全文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文件夹APP精选区域国别学或成一级学科 建立学术共同体正当其时 - 百度文库2000人阅读研究基地建设经费管理暂行办法_图文 - 百度文库1136人阅读“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百度文库1113人阅读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 百度文库1061人阅读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浏览量1717国际区域研究项目选派办法浏览量2751APP免费获取全文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开放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浏览量1434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指引(试行)浏览量1649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评估实施细则浏览量2679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浏览量1725科研基地管理办法浏览量2821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浏览量1797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呕心沥血整理版】浏览量1641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实施浏览量1462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指引浏览量2730查看更多推荐文档集(32篇)

国别与区域研究考研难度较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考生需要系统学习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以及国际组织、国际法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国别与区域研究论文摘要

第一,避免出现谦词、关联词、感叹词、疑问词等。第二,摘要属纯客观介绍,一般用第三人称。第三,本科毕业论文摘要一般不用分段。第四,摘要应避免和论文引言、结论部分重复。第五,摘要要结构严谨避免冗杂,用简洁话语表述即可,一般不用长句。

国别区域研究专业研究某一国家或某些地区的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外交、社会问题等。

代表: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平台,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智库功能、对外学术交流四项工作为一体的建制单位。

它以各院系现有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为依托,充分尊重和利用历史资源和现有条件,动员北京大学多样化的学科力量和长期积累的国内外联系,整合和盘活各院系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梯队与物质要素,充分激发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做到既面向国家需要,也面向学术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的培养,拓展加深各学科的研究能力和潜力,构筑跨学科、全方位、多层次、有活力、协同合作、共同攻关的学科新布局。

成立背景:

1、“为什么研究”

他指出当今国际格局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扩大、深化,我们必须应对所有的变化,而应对的前提是了解,了解世界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区域与国别研究就是了解世界和研究世界的学术工具,既是时代的禀赋,也是我们的自觉。

2、“北大的优势”

钱乘旦详细回顾了北京大学开展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在此基础上,研究院的成立为整合各学科资源提供了建制基础,从而为北大全面的学科调整与战略升级做贡献。

3、“我们做什么”

他认为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后应开展以下几项工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功能、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研究院将坚持基础研究的思想导向,以学术为主导,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中国特色、北大优势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范式,为我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1、研究背景和意义;2、全文的总体思路概括;3、主要研究成果(分条叙述,是重点,清晰告诉别人你都研究出什么来了);4、创新之处(也很重要,言简意赅,你与别人研究的不同之处,证明你不是抄袭);5、关键词引言:一般在正文第一部分,1、研究背景和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简言之,你的研究课题是干吗用的,别人都研究了啥,你是怎么研究的附:本人论文摘要摘 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可以说,山东省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本文通过研究山东省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状况,总结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为今后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建议,这对于山东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合理的要素投入组合,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最大限度的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投入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总结概括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投入;然后,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结合经济理论对其作出改进,得到区域要素投入经济增长模型;再根据所作区域要素投入经济增长模型,利用近年来山东省要素投入的相关数据建模并进行参数估计,同时对各要素投入贡献进行测算;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得出结论,归纳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原因,明确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加快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合理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是:1.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微积分有关知识,建立了山东省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劳动投入、物质资本投入、外资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因素五个要素,要素的选择既结合了经济学基本理论,又考虑到了山东省的实际,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实际。2.运用统计学方法估计出模型的参数,即各种要素的产出弹性,并计算出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测算结果,(1)山东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推动型,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有增大的趋势。虽然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率较大,但其产出弹性却相对较小,只有,这表明山东省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靠大投入来实现的,物质资本的产出效率并不高;(2)山东省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有所降低。在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在以后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投入的贡献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初期的降为“十五”期间的;(3)外资投入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外资投入的产出弹性为,在所考虑的几个要素中是弹性最小的一个。外资投入的增长率是较大的,在我们所考虑的几个阶段中,外资投入的增长率除了在1997-2000年间小于物质资本的增长率以外,在其他年份均处于首位,在1991-1997年之间还达到了的高增长率。但是由于外资投入的产出弹性较小,外资投入的贡献始终不大;(4)人力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与它的弹性系数并不相称。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在几个要素中仅次于劳动投入,但最后计算出的贡献率却往往比较小。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多年来山东省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速比较缓慢,从而造成人力资本的贡献率较小;(5)制度因素的产出弹性为,仅次于劳动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而且制度因素的贡献率一直比较稳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1998-2000年间贡献较小,其余时间一直稳定在10%左右。3.针对统计分析的结果,总结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特点,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逐步转变过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善资本投入结构;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合理引导外资流向,调整引用外资结构,加强对外资的监管;抓住制度创新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重视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基本的劳动和资本投入之外,结合各种经济理论和山东省实际,加入人力资本投入、外资投入、制度因素等变量,更加全面的考虑到各种要素投入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2)在估计模型参数时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岭回归估计,考虑到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以放弃最小二乘法的无偏性,放弃部分精确度为代价来寻求效果稍差但更符合实际的回归过程。关键词: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要素贡献

东北亚国别区域研究论文

(一)东北亚区域研究:以东北亚区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外交等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及东北亚区域的宗教哲学、文化传播、人文交流以及地区安全和大国关系等重大问题。(二)美国研究:以美国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传媒、外交等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及美国公共(文化)外交、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和文化传播等重大问题。(三)俄罗斯研究:以俄罗斯(苏)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俄罗斯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传媒、外交等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及中俄(苏)的文化关系问题。(四)南亚区域研究:以南亚区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外交等重点问题、主要研究方法、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及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宗教文化及其与大国关系等重大问题。(五)“一带一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大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湖南发展、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海外投资与风险防控、跨国收养法律、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法律供给机制等。

鲁东大学是公办大学。学校是一所以文理工农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201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依山傍海,环境优雅,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校园。校园占地3450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万种。在校生万余人。

学校现设25个学院、71个研究院(所)、61个本科招生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拥有1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20年,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是全省同学科中唯一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工程学稳定在ESI全球排名前1%。

以上内容参考 鲁东大学——学校简介

一、鲁东大学是民办还是公办 鲁东大学是公办大学,该校是一所以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二、鲁东大学简介 学校坐落在“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是一所以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201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评价鲁东大学“人杰校灵”。 【文化传承】学校于1930年始建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县莱阳,历经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莱阳师范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学院等历史阶段。2001年,原直属山东省交通厅、建校于1978年的山东省交通学校并入。2006年,学校更名为鲁东大学。八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何其芳、吴伯箫、臧克家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八十余年之发展,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精神,砥砺耕耘,开拓进取,孕育形成了“求是至善、尚实致用”的校风,这一切融汇成一种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成为学校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 【办学条件】学校依山傍海,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是省级花园式单位和文明校园。校园占地3450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拥有数字化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生物学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104万种。在校生万余人。 【学科建设】学校坚持学科立校,学科实力不断增强。现设22个学院、74个研究院(所)、85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英语语言文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区域经济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应用统计学等1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分子设计与材料合成、信息物理融合与智能控制、海洋生物技术、作物高产抗逆分子模块育种等6个“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教学成果】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个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近三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共获奖49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9项。是首批省级教师教育基地、首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 【科学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现有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山东省环渤海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环渤海海洋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等3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东北亚研究院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滨海耐盐草业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究基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基地等2个“十三五”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017-2018年,共立项国家级项目99项、省部级项目216项;获得科研经费10960万元;发表SCI、SSCI、EI、CSSCI论文584篇,出版著作84部,授权发明专利1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8项。 【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现有专任教师1600人,兼职教师388人,正高190人,副高50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24人,加拿大皇家学会(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入选者3人,国家“*”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2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青年”入选者5人,中科院“*”入选者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海外特聘专家)6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楚天学者”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1人、入库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齐鲁文化名家2人,齐鲁文化英才2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席专家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3人。现有中国近现代史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现代汉语、教师教育、有机化学、应用物理、农林作物遗传改良等6个省级教学团队,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团队、优势学科人才培育团队等2个省级科研团队。 鲁东大学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鲁东大学教务处电话 鲁东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鲁东大学有几个校区 鲁东大学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图片) 鲁东大学招生办电话 鲁东大学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鲁东大学是一本吗 是一本还是二本大学 鲁东大学有什么专业 附招生专业目录 鲁东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论文

有钱的话,请个外语家教,或上个外语班,没钱的话,制作英语卡片,看英语读物,电影,多读,多写,多练!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论城市规划

摘要: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协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规划对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

区域开发,就是把带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通过集约经营,转化成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区域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地域空间领域的宏观调控。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1 浅谈地方政府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而进行的是区域经济管理,由于地方利益矛盾的存在,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以及 措施 均存在一些严重问题,较大的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发挥区域经济管理职能,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西方国家在政府管理经济和自由市场的争论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古典经济理论主张完全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政府尽可能不干预经济,上世纪初的大萧条证明了“市场失灵”。从此,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强化了在经济运行中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滞胀”又证明了“政府无效”。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支撑了政府干预理论,但其模式所推断的政策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美国加州大学的城市社会学教授H·孔兹 总结 到:管理 方法 学派认为,管理是靠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发挥管理的效能和作用;管理 经验 的学派和学者认为,管理更依赖于管理者经验的积累,经验愈多,管理的就越好;行为学派认为,如何激励管理人员和市民发挥潜力是成功的要素;社会学派认为,社区是整个人类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管理应考虑与社会的关系;决策学派认为,决策的关键是管理;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可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把管理资料作为最好的定量处理方法。 地方政府对一个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实施影响,区域经济管理是政府机构实施经济职能的根本。区域经济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体现,既可以目标相同,也可以相互制约。区域内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人们认为,区域经济管理是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据,从而进行研究区域经济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然后进行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与配合,使之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取得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程度。 2.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区域市场分割;二是,反宏观调控行为,造成权力经济。反对宏观调控行为是地方政府纵向对经济权限的分割和占据,具有经济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两个特征,在行政性关系与市场性关系的较量过程中,行政性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导致了其中行为的不规范,市场经济扭曲成为权力经济,从而导致区域经济无法良性发展。 中央放权,地方政府又有越来越大的权力。在地区差距存在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区的经济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和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商品贸易的行政性和区际要素流动不合理干预方面,这又可以继续往下深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不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不断限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市场或者限制资源商品、初级产品不断流出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强化经济杠杆作用等各种手段,加大产品对当地市场的占有量,以此提高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也能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等。由于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剧了市场割据,从而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3.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打造学习型政府 管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地方政府,其中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人员充满了官本位意识,削弱了服务能力,降低了服务质量,损坏了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 学习总结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树立经营区域观念 经营区域是指,利用市场手段,将区域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产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从中获取一定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基础建设的新项目中,走实现区域的滚动发展。这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实行区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区域建设资金的来源;二是,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区域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城市区域的投入比例。区域规划、管理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对区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区域资源效率的利用。 建设电子政务 建设电子政务是指,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政府,推进政府信息上网以及政府网上办公等。地方政府运用地球信息系统、遥感、遥控、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技术,针对区域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自动采集、整合、储存、管理、交流和再现,对区域功能机制再进行动态监管测试,通过网络化和电子化等手段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这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提升了公共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知识高含量和技术的高标水准。 坚持区域统一规划 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各别系统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监督下,各行业之间才能合理的布局,合理的投资进行建设。人为的不合理条块分割,割断了区域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实现综合效益最优是统一规划的目标,即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做好区域调控主体 中央不可能具 体操 纵各个区域,只有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比较熟悉,充分的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便保持本区域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强调中央对全国市场的宏观调控时,也相应的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区域调控权,因此地方政府调控成为了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构建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统一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周吉冈.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管理职能重建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3(18):4-5. [2]苏勇耐,黎本寿.浅谈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职能转移[J].社会管理工作研究,2013(7):40-41. [3]欧阳志伟.浅谈公共管理的特点及政府管理模式创新[J].经营管理,2012(2):35. [4]陈鹃.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2). [5]戴璇.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深化[J].凉山大学学报,2003(2).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2 试谈加强区域经济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摘 要 对于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市场 发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的现实,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涉及区域经济政策、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科学。 一、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配合做好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工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完善岗位设置;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三农”活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环境,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兴办 文化 、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加强和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把各镇及专户资金纳入城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着力完善采购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税源监管和考核奖惩机制,推进依法治税。 二、围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三旧”改造 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建设必须以人居住为核心,能正确引导好人口增长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密切结合,统筹推进实施环保工程,在对待严重浪费社会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合理布局规划,以“城中村”、旧商业区、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扎实做好城区主干道两侧楼宇亮化和小街小巷“穿衣戴帽”工作,不断美化市容市貌。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引导农民在原地拆旧建新,节约农村住房建设用地,切实改善农村困难居住条件。加快实施伶俐镇渌口坡城乡风貌改造,统筹推进村屯规划,协调新城、旧城和镇的关系,努力创建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创造优美、和谐新型城镇环境。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是主要内容 加强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推进改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创新。首先,要从落实好城镇户籍这一块制度改革开始,逐步完善政策基础措施,在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前提下,积极为城镇剩余的劳动资源合理流动奠定基础条件,维护好农民工在付出劳动成果时的利益。其次,要创新城镇化建设发展募集资金的 渠道 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提高农民财产增收,城镇金融市场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要鼓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适时引入 保险 与证券机构走近农村;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农民特殊的投资需求,创新适合农民的投资理财产品。此外,还要鼓励加大农民房屋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增值潜力,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增加租赁租金收入。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镇化公共资金,走一条便于资本操作的道路,在应有城镇土地流转升值中快速筹集好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加快落实好城镇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协调发展,培育出资本市场,便广泛地吸引社会大力投资,完善城镇财政关系管理体制,灵活制度上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四、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第一,采取市场化运作投融资。一方面财政计划要安排定量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创新举措,建立城建投资公司、合作基会等投融资主体,构建主体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向改革要资金,靠市场找出路,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 第二,管好用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应全额投入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入、土地增值税应大部分用于城镇建设。各方面的建设资金应管好用好,设立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定收定支,建设资金的使用与建设项目挂钩,实行专款专用。 第三,采取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激活投融资。组建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镇综合开发,采取建设用地开发、承包建设、统建、建设商品房出售、“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发挥土地资产价值,积累城镇建设资金。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三产之间的发展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从H县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坚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H县的根本选择。首先应在城镇区域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没有这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其次就是要按照建立一批中心城镇的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等情况把分散在全县的企业加以适度的集中,充分利用城镇在基础设施、运输条件、技术储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第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消除制度和体制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推动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情国力[J]. 2014(256). [2] 陆波.城镇规划与建设实际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3 浅谈区域经济开发系统性 区域开发,就是把带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通过集约经营,转化成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 任何一个区域,皆可视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大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小系统);另一方面,一个由社会、经济、生态、技术小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与环境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资金、信息等交换。区域系统开发,就是通过优化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网络结构,实现总体功能最佳,从而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区域生产力的形成是区域系统内社会、经济、生态、技术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基本机制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与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及其二者的交织作用。 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干预,一方面,通过决策和技术系统这些快变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文化、 教育 、科学、思想、意识、观念等慢变量来实现。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技术系统的功能,社会系统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而产生更高的功能。 区域系统的开发效果,取决于该区域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的协调。其最终的综合目标是把该区域建成科学管理下的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结构优化的现代综合产业,科技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城市化集镇、交通便捷、信息灵敏、富庶、的生活,文明的社会与良好的环境。 区域系统开发方案的优化。主要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体现在把环境大系统(也就是国家)的要求与区域特点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体现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只有这种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使资源永续利用总不衰竭。为此,必须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复式农业结构和按着经济规律,按着一定的量比关系建立种、养、加、供、产、销、运、建、服相结合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综合的网络式产业结构,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以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第二,应体现在商品经济及其运行中的自我积累机制上。因为区域开发,有如百炯急流、同样的风、同样的水,其上下高低就决定于商品经济及其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这样的原动力的大小。 第三,应体现在技术系统上。用于区域系统开发的技术,大体上有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工艺技术、工程技术等。要获得 种植 业、养殖业的发展,要用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合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要有水利工程技术,保证旱能灌涝能排;要把水力资源转化成电能,需要水力工程技术;要把自然资源转化成原料、转化成商品,要靠工艺技术;要减轻劳动消耗,提高生产平需妥机械技术。技术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中经济循环以及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交织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技术结构的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最大限度的良性发展而产生的最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四,应体现在社会系统中以城市为中心的乡村城镇化的社区结构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的。其时间形式是生物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延续,而空间形式就是社区分布了。不管人们是否承认,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本身,总是产生一种向心力(或聚合力),把分散的生产活动聚合到一定的地点集中。随着区域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必然要相对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地域。在这里,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排污、公用与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生产相对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地域。在这里,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排污、公用与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生产的相对集中,又必然导致人口的相对集中,饮食、住宅、市场、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劳务、修配、交通、通讯等一系列服务设施,也就相应而起。 第五,应体现在区域系统开发的阶段性上。区域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是社会经济者生产过程延续的表现。这种延续性,决定了区域系统开发模式的阶段差异。一般地说,区域系统开发,大体上可分为起步-发展-腾飞三个阶段。阶段不同,当然模式也不该划一。其起步阶段,由于区域的现状、基础条件不同,应有不同的起步模式,如资源型、技术型、资金型等。不同的起步模式,创造了不同的条件,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腾飞模式。由于系统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时间和创造条件,在规划开始实施时,总要以原有状态惯性运行,再不断创造条件,使其转变为加速运行。从发展规律上看,是由初级到高级,即惯性运行、加速运行、变轨运行、新轨道上惯性运行、再加速、再变轨。其中变轨运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轨道上的运行,即是在不同总体功能级别上的运行。只有当系统的总体功能增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才会发生质变,产生飞跃,进到高一级别的运行。 猜你喜欢: 1. 区域经济的论文 2.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3. 关于区域经济论文 4. 关于区域经济的论文 5.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主,在介绍了区域概念,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分析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后,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区域优势与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方法阐介,以作为区域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简述了区域规划的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中外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阐述区域规划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并就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以及生态环境等各项规划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本书理论与实际结合,系统阐述和重点探讨结合,既具有教材的特点,也具研究特色,可作为高校地理系、规划系、经济系等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经济与发展规划部门,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部门,国土规划与土地利用部门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与研究部门参考。

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 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转贴于 看准网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万hrn2林下草地,8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贵州烤烟种植和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3年7月至2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7年初至2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3.7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贵州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把涉农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重点工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给予考虑和安排,要创建其相互联系、分工明确的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突出生物技术的应用,用生物技术来提升传统的育种技术和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要围绕影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开展工作,把农产品开发技术的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当前除继续搞好已组建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要重点考虑畜禽、林木、蔬菜、生态恢复与重建、农业标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农业科技重点工程主要考虑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工作是计算机的联网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星火密集区、科技先进示范县的建设以及扶贫开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等工作,实行相对区域或产业带的项目集成,形成各具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农作物、畜牧水产、节水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产业区、示范区或产业带。

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关键词:区域创新绩效 熵权法 协调度内容摘要:本文以区域创新绩效的内涵及评价方法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创新效率与效果两个方面综合界定了区域创新绩效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2008年度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绩效的内涵区域创新绩效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对区域创新绩效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的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关于收集和解释创新数据的指导原则;欧盟从科技投入和科技绩效两方面对成员国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中突出了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杨志江,2007)。在国内的研究中,大多采用因子分析法及DEA法创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但其中某些概念的界定与国际标准不完全一致,如R&D经费来源、大企业的界定等。从本质上看,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投入、产出过程。区域创新的投入表现为人员、设备、资金等,产出表现为专利技术、产品、工艺方法等。区域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区域创新绩效的考察,不能单纯地考察其投入产出过程,即区域创新效率,还要考察区域创新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即区域创新的效果,只研究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因此,区域创新绩效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区域创新效率和区域创新效果。区域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要高,即投入的资源要得到有效利用;区域创新活动要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即产出的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区域创新绩效应该是上述两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一)模型构建思路依据本文提出的区域创新绩效的涵义,保证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本文运用熵权法和协调度方法,分别评价区域创新的效率和效果,然后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综合判定。熵权法的优点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不掺加评价者的主观评价,但是,其结论只反映相对有效性,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权重;协调度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多个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协调性,得出各个行政区划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反映出区域创新投入对各决策单元产生的效果。但是其缺点是协调度使得函数意义不明确,并且评价结果受指标的绝对值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熵权值分析区域创新活动的有效性,用协调度方法对区域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进行协调性分析,考察区域创新活动效果,从而建立基于熵权法和协调度的复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二)模型介绍“熵”原本是一热力学概念,它最先由申农()引入信息论,现已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根据信息论基本原理,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而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二者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若现有m个评价指标,n个待评价的单元,则该系统的熵就可定义为(i=1,2…,m),其中,(rij为原始数据归一化矩阵),,则第i个指标的熵权为(谢赤等,2002)。对于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采用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来测量,协调度只能反映两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协调发展度则能反映系统当时所处水平的高低。在确定协调性模型之前,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先评价二者的综合水平,其中综合创新能力评价函数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函数为。定义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分别为式(1)和式(2)(K=2,K为辨别系数)(1)(2)其中根据计算结果定义区域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三)绩效的综合判定与比较以熵权值为横坐标,以协调度值为纵坐标,组成二维坐标平面,适当取值,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两部分,用以区分评价单元区域创新活动有效性和效果的高低,从而形成一个四象限坐标图,如图2所示。处于A区域的评价单元,熵权值和协调值都高,说明处于这个区域的评价单元的区域创新活动效率高,且与经济发展良好协调,区域创新活动绩效好;处于B区域的评价单元,区域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值高,但是熵权值低,说明区域创新活动的效率低,区域创新活动绩效属于中等水平;处于C区域的评价单元,熵权值高,说明区域创新活动的效率高,但是区域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值较低,区域创新绩效也属于中等水平;处于D区域的评价单元,熵权值和协调度数值都低,说明区域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均差,区域创新活动绩效低。处于同一区域的多个评价单元,则可根据其相对位置加以对比分析。实证分析(一)熵权法评价1.指标与数据。熵权法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四项投入指标,分别是:科技活动人员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数()、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占GDP比重()。 三项产出指标,分别是:科技论文数()、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括号内数据为专家打分确定的指标初始权重)。2.熵权值评价及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省略了其余27个省份的计算结果和一些中间步骤,河北省熵权值如表2所示。从熵权评价结果来看,河北省的综合熵值是,在被评价的28个省份中,排名第21位,说明河北省整体的区域创新效率较低,属于中下游水平。(二)协调度评价1.指标与数据。采用频度统计法选取指标,层次分析法(AHP)赋权,如表3所示。2.协调度评价及分析。运用Z-SCORE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协调度评价方法计算出河北省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值,如表4所示。从协调度评价结果来看,河北省的协调度为,协调发展度为,按照协调等级划分,河北省区域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由于经济综合函数值F(E)小于区域创新综合函数值F(ST),所以河北省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这说明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创新投入,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有区域创新投入的产出效率不高,二是区域创新产出没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三)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的综合判定根据上述方法,去掉了数据搜集受限的青海、宁夏和西藏,在全国28个省市区域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的评价结果,我们分别取熵值和协调发展度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得到绩效综合判定图(见图3)。由图可见,河北省的熵值为,协调发展度值为,处于绩效较低的D区。所以,综合判断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绩效为中等偏下水平。其具体特征是,区域创新投入效率低;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型,但经济滞后。区域创新活动是政府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措施,对其绩效进行科学、全面评价,有利于政府认识和改进在创新投入和使用方面的不足,更好地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效率与效果两个方面,创新性的综合界定了区域创新活动绩效的内涵,基于这个内涵,运用熵函数和协调度方法构建了区域创新绩效复合评价模型,由于篇幅受限,主要对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参考文献:1.杨志江.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谢赤,钟赞.熵权法在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2(9)3.赵丹丹.河北省R&D资金绩效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

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提纲前需要找相似的文章,可以与自己所写主题相关,或者与行业有关的的论文,进行阅读,熟悉行业熟悉主题学习行文框架,了解研究思路。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

论文题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原理等为理论指导,采用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论文首先从研究开发区现状入手,对开发区产业结构与用地布局、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等进行分析论述,找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由此对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判断分析研究。然后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预见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针对有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性的汽车产业园区、医药产业园区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为继续坚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保证;最后对开发区的环境承载力作出分析评价。本论文通过对典型实例——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战略环境评价,对以工业用地为主的新开发建设区域,如何控制环境污染,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开发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要4-5

前言5-11

第一章 绪论11-24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

选题背景11-12

选题意义1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13-15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15-18

战略环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进展18-20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点21-23

技术路线21-22

论文创新点22-23

小结23-24

第二章 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24-37

开发区规划设计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24-31

可持续发展理论24-25

城市规划原理25-26

生态学理论26-28

城市生态系统28-29

循环经济理论29-31

技术方法31-37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概况与开发现状37-54

社会经济概况37-39

开发现状39-42

开发过程回顾39-40

开发现状40

开发区现有产业布局40-42

主要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42-53

开发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42-48

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状48-50

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现状评价50-53

小结53-54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54-76

规划原则及目标54-55

规划依据54

规划原则54

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54-55

总体规划布局55-61

开发区现状存在的问题55-56

用地布局结构56-57

规划布局57-61

各专项规划61-66

给水工程规划61-62

排水工程规划62-63

燃气工程规划63

供热工程规划63-64

电力工程规划64-65

通信工程规划65-66

环境保护规划66-69

环境功能分区规划66-69

绿地景观规划及分析研究69-75

高新开发区绿地景观建设现状分析70-71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71-73

绿地景观规划生态要素分析研究73-75

对总体规划方案的初步判断分析75

小结75-76

第五章 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76-98

开发区选址合理性分析76-81

生产力配置情况分析76-78

新区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分析78-81

总体布局与分区的合理性分析81-82

总体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81

工业区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81-82

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82-83

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性分析82

与水源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82-83

与长春市供热规划协调性分析83

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83-90

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83

环境功能区划分及其合理性分析83-90

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适宜度分析90-97

生态系统变化分析90-91

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分析91-92

景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2-94

生态满意度评价94-96

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适宜度分析结论96-97

小结97-98

第六章 汽车产业开发与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98-115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98-100

汽车产业基本情况98-99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的经济发展99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园的土地利用99-100

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100-106

发展思路及发展原则100-101

发展战略分析101-102

发展任务102-105

发展措施105-106

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06-113

计算方法的选取106-109

评价指标及标准109-110

各系统可持续性评价110-112

评价结果分析112-113

小结113-115

第七章 医药产业开发与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15-131

医药产业园区开发现状115-118

医药产业现状分析115-116

医药产业面临的环境116-118

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118-120

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118-119

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目标119

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实施措施119-120

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程序120-125

指标的研究原则122-123

评价指标的选择123-125

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25-129

方法的选择125

评价指标及标准125-126

各系统可持续性评价126-129

小结129-131

第八章 开发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131-142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131-133

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133-141

权重的确定133-137

承载力评价137-141

小结141-142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142-144

基本结论142-143

建议143-144

参考文献144-152

主要学术成果152-153

致谢153-154

  • 索引序列
  • 国别与区域研究论文
  • 国别与区域研究论文摘要
  • 东北亚国别区域研究论文
  •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论文
  • 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