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激励管理研究毕业论文

激励管理研究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激励管理研究毕业论文

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

就企业而言,激励机制是企业为有效激励员工而建立的一套有机的激励制度和措施的集合,看看下面的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吧!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员工激励机制的内涵,分析了供水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提出构建现代供水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及实施注意的问题,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供水企业 员工 激励 机制

大批外资企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进入我国,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人力资源竞争。供水企业虽然属于资源型国有企业,但同样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目前,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思想起步较晚,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尚有欠缺,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人才流失与不能有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及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是现代供水企业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内涵及供水企业现行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它包括目标激励体系、工资福利激励体系、企业文化激励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及相关制度体系等。其本质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对员工的各种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推动员工沿着组织期待的方向作出持久的努力。同时,通过系统、持续不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强化和塑造,使员工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将组织目标真正转化为每个员工的个人目标。

近年来,绝大多数供水企业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激励机制的建设并未真正在深层次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第一,分配制度基本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模式,经营成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真正挂起钩来,从总体上看仍是一种保障型而非激励型的工资制度;第二,缺乏严格而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薪酬没有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第三,激励形式单一,过分依赖物质激励,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第四,员工缺乏再培训,缺乏对企业广泛的认同感等。

二、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组织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往往存在矛盾,所以,目标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而且还要注重员工的个人目标取向,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一致。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与其他企业相比,供水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义务,这决定了供水企业员工应具有更高的行为动机和社会使命感,精神激励应成为企业的鲜明特征,要想在更高的层次调动员工积极性,需合理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运用目标奖励、荣誉奖励、参与奖励等精神奖励。

(三)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补充

过于偏重长期激励或短期激励,最终都会降低企业现实生产效率,企业可以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企业可适当提高短期物质激励的实际支付,实现短期激励的实效化。

(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约束和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构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

(一)制定激励性的员工薪酬制度,实现报酬激励

合理的薪酬体系具有明显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对薪酬差别的关心程度要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这说明,企业的薪酬体系要具有激励性,就必须保证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即企业的薪酬水平与本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当,企业按员工的贡献定薪酬。第二,企业设计薪酬体系时要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产生一定的职业安全感,同时适当拉开薪酬层次。岗位工资制较适用于供水企业一般员工,较全面考虑了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加大了薪资结构中“活工资”部分解决了职工薪酬水平与劳动力市场脱节、工资水平不反映劳动差别等问题。第三,薪酬与绩效挂钩,绩效薪酬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如企业可以根据经济效益设立奖励基金,按员工的贡献和考核结果发放。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实行考核激励

绩效考评是在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以及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在任职期内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确保员工工作结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供水企业绩效考核不能只局限于德能勤绩等简单的定性指标,而应建立一种能量化、测量、易于操作的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职责履行程度、业绩表现、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相关因素的考核。考评者由单一性向多维度转变,从多个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考核技术要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应用模糊数学和排序方法将定性的考核结果进行定量化处理。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中要遵循PDCA循环改进完善绩效管理。

(三)建立员工发展体系,实现发展激励

员工发展体系包括员工培训、员工素质架构分析、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企业要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管理制度,进行严谨的员工需求分析,根据汇总的员工培训计划进行总体协调与实施。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位设定和发展途径,企业基于员工个人兴趣、技能、潜质作出员工发展规划和设计,如运用“教练型”的领导方式帮助员工纠正偏差;运用开发性训练科目不断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环境满足员工终身学习的需求。

(四)塑造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精神激励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企业之星”评选活动,把在服务、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员工评选为“企业之星”,员工将会把获得这份荣誉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进取,逐步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精神振奋、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

(五)提供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实行政治激励

建立和实施合理化建议制度,鼓励员工从供水设施运营维护、水质监控管理、水厂设施优化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经过实际应用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据贡献大小实行奖励。企业内重大性的决策以及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讨论的提案付诸实施。

(六)树立人本主义思想,实现情感激励

通过多种途径扩展情感激励的范围,如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合作,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提供带薪休假等福利,为员工身心调整提供便利,帮助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里更高效地工作;加强与员工双向沟通缩短双方距离;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来增进彼此的情感。

四、实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励要有针对性和差别性

由于个体差异,激励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员工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激励群波斯顿模型较贴切地反映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分类,它根据每个员工的利益期望、工作经历、等分类标准将员工分为新星群、骨干群、老黄牛群和问题群。企业在根据员工的需求及其变化来调整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时可以借助该模型。

以一间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2岁,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占40%的大型供水企业为例,企业以新星群为主,他们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发展道路,力求使新星群向骨干群转化,保持他们的进取精神。企业对骨干群的激励要保持长期与稳定,降低他们向老黄牛群转化的速度,同时要注重问题群的关注、培养和激励,使他们向新星、骨干群转化。这样最终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

(二)营造公平公正的实施环境

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原则,企业要在广泛征求职工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些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尤其是在非物质激励中,企业要系统地搜集、分析与非物质激励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将非物质激励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三)适度使用激励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于任何激励机制而言,都具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对立统一的基本强化手段。企业应该完善内部奖惩制度,在实施积极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两者相结合,才会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五、结论

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现代供水企业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先进优秀的经验,运用好员工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休戚相关的利益感,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创造和谐稳定的供水环境,必将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兆铭.企业绩效与激励机制:战略的观点.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第1版)..

[2]杨和茂,高效激励:打造常青企业.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1.

[3]袁宜斌.国企人力资源激励的探讨.包钢科技.2004(5):6.

管理者应与同级管理者相比较,只有你比别人更加管理有方,更具管理成效,你才是成功者;同样,一个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只要他比别人打扫得更干净,也要承认他是成功者。须知社会有分工,职位有层级,但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并非完全由个人素质和努力所决定,时也运也命也有时是个人无法选择的。然而无论他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他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力,管理者也有责任为其创造成功的条件。所以要形成这样一种气氛,要能让一个技艺精湛的打工者可以对其平庸的上级说:“我比你强”,起码要能让他有这样的意识,如此才能造就一个人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让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让他忠于自己的职业。而能让职工“忠于自己的职业”,要远比让职工“绝对忠于老板”对老板更有利。 其次,要大力提倡并形成“不断创新”的岗位工作理念。须知现代大工业生产最残酷的一点,莫过于为了提高效率而不断将复杂劳动分解为一项项的简单劳动,虽然美其名曰“专业化分工”,客观上却将劳动者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而长期重复毫无创造性的简单劳动,必然使人逐步丧失劳动热情,这是产生“职业疲劳症”(新名词曰“职业枯竭”)的根本原因。但任何劳动——无论简单与复杂——只要是人干的活儿,就必然存在着改进的余地,存在着创新的可能,如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见《庄子·天下》)。所以只有提倡不断进行工作改进、工作创新。激励职工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发现错误并改正和预防错误,才能永远保持对本岗位工作的新鲜感,并在改进和创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长久维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岗位工作创新的价值,远不能仅以创新的具体成果的价值来衡量。 其三,要不断开发并向职工传授开展工作创新的具体理论、方法和工具。须知“工作改进”、“工作创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本岗位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需要每个职工都要学习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工具。在前些年全国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时,人们曾总结或创造出不少这样的实用方法,如用于指导工作改进的PDCA循环程序,如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主要原因——制定对策——执行对策——检查效果——把成功经验标准化——处理遗留问题的科学方法步骤,以及与之相应配套的如排列图、因果图、对策表等数理统计工具。这些简单实用行之有效方法手段并不会因该项运动的衰微而过时,故应继续纳入职工培训范围,并需进一步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和职工素质现状加以发展创新。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员工的素质和活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现代 企业管理 ;激励机制;核心员工;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激励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文章 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努力水平,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设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分析,单纯的物质激励的效益要远低于精神激励。这是因为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遵从递减规律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水平的需要,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具有持续的内驱动力作用。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激励(即强化)划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正强化)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所谓负激励(负强化)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显然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的且有效的,但鉴于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应该慎用。因此,笔者认为领导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三)按需要激励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起点是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是由其优势需要所支配、决定的。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 措施 。在激励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 方法 ,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因而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成效,才能提高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因此,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就是要考虑员工的需求,特别是员工的优势需要。

(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长远目标是使组织的行为目标与员工的行为目标更趋一致。建立激励机制必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联,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以推动组织目标的完成的同时,组织给予相应的回报,以便帮助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任何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首先应遵循的原则。缺少两个要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激励机制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机制。

二、不同生态位层次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

对企业核心员工的有效激励措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核心员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一类核心员工是低生态位的基层核心员工。他们因为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个人能力而成为基层员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基层核心员工主要是那些有着高学历、深厚专业知识的年轻员工。他们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不长,因而处于基层,但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理想、有抱负,是企业准备重点培养的未来栋梁。所以他们在近期内结婚、买房、抚养子女的需求最为迫切,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高。可见,他们的需求还处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层次上。

第二类核心员工是中生态位的中层核心员工。他们由于突出的技能和能力而上升到了企业中层岗位上,如:财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这类员工已经在企业工作了较长时间,年富力强,虽然仍然有经济压力,但是与基层核心员工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为改善,于是开始享受生活,因此,中层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生理生存需求,应处于中间的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层次上。

第三类核心员工就是高生态位的高层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的职位、事业都达到了顶峰状态。他们占据企业金字塔等级的最高层,他们衣食无忧,他们还有着广阔的社会圈子,经常是众星捧月、高朋满座。对于企业的高层核心员工来说,其需求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上。

三、激励对策

(一)报酬激励

1.薪酬。薪酬管理是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薪酬激励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激励方式。薪酬给核心员工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是核心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代表了企业对核心员工工作成绩与能力的认可,也代表了社会对该员工的人力资本的衡量,也是显示其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薪酬激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激励,它既属于物质激励范畴,能基本满足核心员工的生理需要,但它不单是物质激励,它又暗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精神方面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成就感。

2.福利。福利是指为了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或维持企业核心人员的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资的补充项目,如失业金、养老金、午餐费、医疗费、退休金以及利润分红等。福利作为内容丰富且有激励效用的薪酬成分,在整个薪酬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福利往往是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它体现企业对员工生活的关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加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有助于员工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福利可分为强制性福利、菜单式福利和特殊性福利。 (二)精神激励

在激励核心员工方面,薪酬体系固然重要,但它并非万能。对核心员工起长期激励作用的是社交、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非常看重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自己能否实现更大的成就,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为了得到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就应该更多地采用精神激励的方法,在较高层次上调动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企业核心员工的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激励员工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具体可行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且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从核心员工个人的角度来看,当员工明确了行动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比,明白自己前进的速度并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行动的积极性就能持续。人的努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所以需要对核心员工个体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跳起来能摸着可视为最为合适。在使用目标激励过程中,必须使核心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个体的目标,就需将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结合起来,这样个体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每一个核心员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奋斗,激发他们的潜能。

2.工作激励。核心员工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工作自主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工作中去,是其重要的激励因素。如果核心员工能够从工作本身感到趣味、意义、责任、发展及成就,则工作本身就会成为激励员工最主要的动力源。企业中的激励性工作设计具体表现在: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以及工作轮换等,这些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起着积极的作用。

3.尊重无价。首先,要信任核心员工。信任是尊重的基础,是与核心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保证。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习惯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经常干扰下属的工作,往往是管理者的通病。其次,要理解核心员工。“士为知己者死”,可见理解获得的回报是多么的丰厚。而实际上真正做到理解并非容易,关键之处就是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员工,才能明白他们真正的主导需要是什么以及需要的合理性。最后,核心员工参与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经验 表明,核心员工都有参与管理、当家作主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四、激励核心员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激励时要考虑需要层级。层级不同,激励的方式就不一样。相对而言,层级越高,越重视精神方面,层级越低,越重视物质方面。激励时应注意激励的频率与强度,激励的次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强度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都起不到激励效果。

五、评估激励对策并反馈信息

在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后,应考察激励成本与核心员工在这种激励下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并于激励前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加以对比,及时反馈对比信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建立激励档案,为以后优化激励措施提供借鉴,通过这些措施,企业能够在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核心员工的工作热情。

综上所述,激励贵在有效激励,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关键是对企业核心员工量身定制,以核心员工为导向,“没有万能的激励制度,只有合适的激励制度”。所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应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模式。

[摘要]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而如何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又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一种原动力,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也是一种投资,投资的回报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对全球一体化、高度整合、激烈竞争的时代,人才和科技成为竞争的焦点。自从“人力资源”这个名词由外企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企业的“人事部”纷纷改头换面,挂上了“人力资源部”的牌子,然而,仅仅换汤不换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及含义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发展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和减弱)人的行为。(2)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动有强大的推动力量。贝雷尔森和斯坦纳给激励下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3)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待业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的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而引起个人内心(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激奋,产生目标导向与目标行动,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了目标,需要得到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然后新的需要发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

二、设定激励机制模式应采取的原则

1.激励形式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具体来说,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横向上看,对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也有不同,如有些员工很看重物质待遇,有些员工则喜欢娱乐和消遣,还有些员工以钻研某项技术为乐,工作需求强烈。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

2.应采取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全面薪酬激励机制

“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 保险 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 文化 、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和谢意等等。

外在的激励与内在的激励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据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统计,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前途、薪金水平、公司的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职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可见,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兼顾员工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3.要考虑个体差异来制定激励机制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在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这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途径

1.突破常规体制,实行人才动态管理

所谓人才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得到提升的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员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干部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动态管理机制中,一方面要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在注重保持适度的下岗率。首先,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构造全新的人才晋升 渠道 。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要定向培训和培养,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结合本企业实际,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劳动用工置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二次竞岗,形成螺旋式提高队伍素质的用工、培训和再就业方式,逐步增加高素质的在岗职工。所有干部岗位在全体员工中公开竞聘,一经聘用,到岗任职,落实待遇。不称职者下岗培训,再上岗后仍不能胜任者,易岗易薪,降职使用或解聘免职,空余岗位再行招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竞争淘汰机制,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从而促进了员工学习业务、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进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在一些岗位实行换岗制。比如一些日常管理工作,通常分工较细,且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而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使职工产生懈怠心理,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正常发挥,但是如果在职工熟悉原工作之后,给他另换一个新岗位,面对新的工作、较为生疏的任务,任何人都会有一种精神一振的感觉,从而以充盈的斗志迎接挑战。这样既可提高员工的才干,又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员工进行晋升、聘任、奖惩及调整工资待遇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员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估,判断其是否称职。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科学、公平的绩效量化考核体系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职工的工作业绩,使各项考核奖惩有本可依,同时为进一步开展减员增效提供依据。绩效量化考核激励机制能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激励职能,适应现代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的需要。同时绩效量化考核结果不仅在物质分配上体现,还在非物质分配方面,如培训机会、各项荣誉、晋升机会、下岗分流等方面进行体现,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绩效量化考核的激励作用,激发每一位职工的潜能,是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加强 企业文化 建设,以远大的目标激励职工

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即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过于强调物质利益,会使自我极度膨胀,自私自利,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内容又会形成望梅止渴的现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讲牺牲、讲贡献的良好企业氛围,以精神内容的引导升华职工的各种劳动行为,充实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给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有目标可奔有方向可寻。

4.注重经营管理变化。随时改变激励方式

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员工生活水平、收入的提高有所变化。这样激励政策才能保持持续的有效性,员工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创造力不断挖掘,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除此之外,激励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应为人的层次不同、生活水平不同,需要自然也不一样。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与一般职工的需求相差很大。一般来说,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偏重于晋升、有挑战性的工作、长远的发展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一般员工则偏重于物质方面的鼓励或短期的利益。因此,对于不同人员的激励应有所差别,即所谓看人下菜碟,这样才能实现各取所需,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及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5.建立立体化、精确化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让团队有激情,只在企业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创造激情的工作氛围是不够的,还要有愿意接受挑战和对工作满腔热忱、富有激情的员工。否则,即使公司文化氛围再浓,如果一个员工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性格,再培养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从本质上讲,员工的激情更多是带有天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是自身品质、精神状态和对事物认识程度的一种外化表现,如果没有这些作后盾和基础因子,仅凭企业对该员工的培训也不一定能行。

6.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惟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企业家要为员工作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当然在激励中也不能忘记对企业家的激励,最近国家出台对企业家的年薪制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销售管理中激励研究论文

销售在现代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而销售管理的重要性也已经日益被众多企业管理者所重视。 随着管理经验的摸索和不断积累,销售管理过程中团队激励与管理约束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已经被多数高层管理者所认同。 一、良性激励机制创造良好工作氛围 销售需要一个好的、并且合适的激励机制,为所有业务员树立起一个可视的成功机会和榜样。 只有让多数业务员明白“付出多回报就多”的道理,才能更大程度激起销售团队工作的积极性,调动多数业务员积极工作的主动性,从而全面开展销售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市场运营和销售业绩打下扎实基础,并有效执行企业高层各个时期认真制订的市场策略和销售政策。 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或企业管理层忽略了这点,他们过去错误地认为:销售就是简单地完成公司要求的销售任务,不管任务制订的是否合理,最后按照所完成业绩分得提成,最终也经常会出现完成公司销售指标成空话、销售队伍流动性大、销售管理漏洞多和面对销售团队素质差而无奈局面。 1、完成销售指标成空话 很多企业在制订下年度销售指标的时候,未能结合本年度销售业绩的实际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也没有对比与既定目标的未完成目标差距或超额完成比例,从而确定并调整下年度销售工作目标与计划。 他们只简单根据公司早期粗略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在每年年底仍然提出一个类似天文目标(多数情况是)的完成口号,结果由于缺少分析或未了解下年度销售及运营工作的重点而导致规定的销售指标再次无法完成(多数情况是)。 2、销售管理漏洞多 很多个体或小型企业,因为缺乏必要的销售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存在许多管理漏洞。 他们甚至只简单的规定销售提成比例和包干方法,包括一些宽松的销售报销和审核制度,引出层出不穷的销售管理漏洞,如无故请客、请客多报销、未请客也报销、市场串货或调货、私自调价并赚取差价和私自飞单等多种不正常现象。 3、销售队伍流动性大 当销售管理缺乏良好激励机制和好的总结分析习惯时,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人靠机遇取得成功的不正常现象。 也因为机遇现象,直接影响到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并极大程度损害真正具备工作能力的业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他们继而选择离职;而那些靠机会成功的人,因为天上不会一直掉下“馅饼”,在遭遇困难和失败后,因为没有能力和无法确认是否还会有更好的机会,在受到公司能力质疑后,也会面临离职或被辞退的命运,最终影响销售队伍的稳定性。 4、销售团队素质差 由于缺乏必要的销售远景发展引导和良性的激励措施,也没有好的管理制度约束,很多业务员在来到公司工作数年后,能力一直没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不少公司在得到发展并需要扩大销售规模的时候,没有适合的销售人才或骨干可以迅速被晋升到位,甚至于很多企业正苦恼于自己公司多数业务员的能力与公司所要求其具备的能力条件不匹配,从而不得不接受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不利局面。 因此,无论是大的集团公司,还是一般中、小型企业,甚至于很小的个体经营户,都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发展要求设定一个合适的销售激励措施与要求,并针对不同岗位的销售员工和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目标提出能力提升要求,同时引导他们主动认识职业远景规划的必要性。 在基层员工和企业远景发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如果有好的激励措施和机制,再加上必要的管理要求和约束,最大程度发挥团队协作效应和层级管理、提升与监管作用,肯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而无害。 二、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有助于销售整体素质提高 销售不仅需要激励,还需要不断总结并持续完善管理机制。 好的激励措施和职业远景发展引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多数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去约束和引导他们正常工作,促使他们最大程度发挥其个人工作潜力,也仍然无助于完成公司规定的销售任务和要求,而且会影响整体销售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1、建立、健全销售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制度要求,也就无法向业务员明确: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问题可以自己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必须经过公司审核才能根据审核意见解决,哪些时间段内需要做哪些事情。 这些,都需要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影响企业销售发展的关键点不断要求和完善,从开始建立到最后健全相关制度和要求,最终实现任何时候任何一位新员工到岗时可以按照最新完善的管理和制度要求去工作。 2、合理制订销售业务规范或流程 行业的差别,甚至是产品的细微差别,都会牵涉到销售规范或流程的区别。 任何企业,都需要在不同经营时期,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进行经营战略和销售方案确定,及时更新市场策略和销售政策,以帮助和引导销售团队向公司希望的方向努力和工作。 作为企业的销售管理人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和销售特点,制订一个总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市场开发的方向、行业销售的重点、产品定位的要求、销售作业相关的各个流程和销售常识性管理与要求等。 有了这些,所有新、老业务员,可以根据公司既定的销售策略和市场路线,按照公司引导的作业流程和方法去工作,并严格遵守公司制订的各项管理和制度要求,实现销售目标与公司发展目标合力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3、不断注重业务和销售培训 培训,在企业长期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不可缺少。 销售培训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主销产品的基本知识、公司基本概况和企业准宣传优势、企业文化和职业远景发展规划引导、公司及销售管理制度、销售规范和业务操作流程、销售沟通和其他销售能力提升等相关。主要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适当辅以外训。 只有不断坚持培训和学习,并持续建立和完善企业销售培训的系统资料,才能最大程度提高业务员的销售作业能力,完善销售团队的管理能力,提升企业团队销售素质,并最终完成企业各项销售指标与任务要求。

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销售管理中存在着培训淡化和形式化、销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缺少新的销售角色定位和忽视信息情报的价值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面对新出现的问题,提出从培训落地、销售团队学习型、销售角色定位和利用信息情报创造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对策进行销售管理工作。

关键词:

团队;培训;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盈利模式发生变化,人口“微利”时代到来加剧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如何进行销售管理工作成为新的企业管理的突破点,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销售管理整体水平还处于低端落后的阶段,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企业面对和解决,这是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环节。

一、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培训工作,销售人员职业化心态缺乏

据研究了解,接受过严格培训的员工,工作效率能提高,成本能降低30%,创造的净产值则能提高90%。美国的一项统计,企业在员工培训每1美元的投入能得到50美元的收益。因此,拥有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化员工队伍,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为更好的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加工作效率。但现阶段由于企业针对销售人员培训不到位,从而导致销售水平大大降低。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曾说过:运动员要提升自己的水平,在训练到极限的一刹那,一定要咬牙挺过去,挺过哪怕一秒,你就会上升一大步;如果挺不过去,水平绝不会提高。这是很有道理的,销售人员也一样,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永远不会有进步、不会有提升。作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我们一定要有抗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态。这些都离不开我们的培训。

2.打造高绩效的销售团队尚未形成,团队意识薄弱

销售人员是企业通向市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销售人员把产品推向市场,让产品最终体现出价值,又从市场中拿来信息回馈给企业,他们是离市场最近的人。然而,如何才能保证销售队伍的高绩效完成业绩?如何让这支队伍能够形成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忠心耿耿地为企业去开疆拓土?这些归结于企业要打造高绩效的销售团队。

销售人员缺少团队合作与分工的团队意识。销售人员没有和公司的奋斗目标一致,虽然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树立共同的目标,不能够合理进行分工协作,并保持顺畅的沟通,因此,团队目标无法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去实现,团队成员之间合作与协助意识薄弱,从而为公司创造业绩就更成为空谈。

3.片面认识和理解销售的本质,角色定位缺失

销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我们要让有价值的客户自愿走进来而不愿走出去。销售人员抓住了客户,也就是把握了企业的生存之源。然而,很多企业的销售人员没有深刻理解销售的本质,往往把其简单地理解为推销产品或者服务。可能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并没有错。但这种肤浅的理解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却是一种毒药,会使销售人员把更多的目光停留在产品或者服务上,导致销售人员再销售过程中过度倾向地像客户叫卖产品或服务,这是我们在销售过程中的大忌。“不要老是向客户叫卖你的产品,我们要的是不断为他们创造价值”,我们要做的是在给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我们的销售目的。营销的本质是企业与客户建立一种关系,一种基于价值导向的伙伴关系。可见,营销的关键就是在于客户,本质还在于客户。销售人员的角色定位缺失,没有在客户面前确定好位置,理解为简单的交易过程,忽视了企业产品带给客户的内心感受。

4.忽略竞争情报价值,诊断情报能力薄弱

竞争情报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在进行销售管理工作更多时候关注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竞争情报分析和诊断,习惯性的闭门造车去设计销售策略和模式。通过导入竞争情报,企业能够捕捉各种尚在萌芽期的相关事件,通过对蛛丝马迹的比较和分析判断出危机征兆,及时反馈给企业决策层。事实上,开展竞争情报工作、完善竞争情报机制和部署竞争情报系统,不仅是企业危机预警的重要手段,而且在企业危机处理和危机恢复阶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解决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重视销售人员培训工作,提高职业化素养

一家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不是取决于它能生产多少产品,而是取决于它能销售出多少产品,离开了销售我们既无法找出体现企业价值的任何形式,也无法找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任何出路。对销售人员培训工作需要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保证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销售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具有激励性的奖励机制,引导其客观去面对销售过程面对的问题,不断强化员工的职业化的心态和能力,在日常管理中塑造职业化的氛围。

2.建设学习型的销售团队,强化团队作战的意识

在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如何才能建立学习型的销售团队?学习型的团队具备以下几个:

(1)明确共同的目标;

(2)角色定位与相互补充;

(3)加强沟通与相互理解;

(4)确立民主的领导方式;

(5)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支持;

(6)团队成员能够进行学习共享。学习型的销售团队善于彼此之间进行总结和分享经验,吸取教训来优化销售工作流程,将销售工作将其作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来对待,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在企业日常销售管理中不断灌输团队作战的意识,在团队合作和分工中获取团队的收益最大化。

3.进行销售角色定位,树立正确的销售观念

企业进行销售管理要转变传统的销售概念,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出发点,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从客户切身的角度来宣传和解说我们的产品特性,不能为销售而销售,而是应该从为客户解决困惑,帮助客户成长,在建立战略伙伴的角度来管理客户,实现双赢的商业盈利模式,销售工作是讲究心理学和技术技巧的工作,我们的销售人员重新定位自己的销售角色,善于运用人性化的销售管理技巧。

4.与时俱进重视信息情报管理和甄别,培养敏锐的市场感应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其整合、利用与保护信息的能力,竞争情报在企业竞争力战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西方的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控制了信息就是控制了企业的命运,失去了信息就失去了一切,信息就是企业的财富。我们要进竞争情报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各项重要经营活动中。

在信息化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有雾里看花的本事一眼就看出信息的真实和价值所在,甄别市场信息真伪,充分利用信息来占领市场制高点,企业进行销售管理过程中在团队灌输对市场信息的敏锐度的思想,在日常管理过程不断进行同行的动态来更新销售策略和定位。获取信息之后,要果断做出市场判断,争取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取决于我们对信息情报的应变速度。

总之,企业在面对不断出现的销售管理的新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去解决问题,保证企业的销售管理保持不断常青的发展循环。世界著名的商界巨子松下幸子曾经说过:“如果说企业的生产是科学,那么企业的销售就似乎是艺术了”。面对“艺术”化的销售管理工作要进行科学化引导和管理,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创造让世界都震惊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叶枫.《重新审视销售的定义》.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2]刘冰.《企业竞争情报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何晓兵.《销售业务管理》.科学出版社.2011

[4]邓琼芳.《掌握营销100钟手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摘要:

企业销售人员作为企业发展必要的存在,对企业发展地位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是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关键,一个好的绩效考核方式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对于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完善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销售绩效考核会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企业;销售绩效考核;问题对策

一、引言

销售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做好销售管理是企业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销售绩效考核是销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绩效考核不但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且对于企业整体销售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企业可以通过对已有的销售绩效考核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二、企业销售绩效考核现存问题

1.销售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企业在销售绩效考核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单一化、简单化。当前,企业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因为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的去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导致考核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还有就是领导过于的`重视销售结果,对员工的个人表现不是很看重,导致员工也过分的看重销售结果。另外,因为销售绩效考核不完善,会导致很多的问题的产生。例如:员工过于看重销售结果,为了达到更好的销售结果产生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损害其他同事的利益;这对于员工自身来看是好的,但是不利于团队合作,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2.绩效考核指标不随时适应公司的战略和短期目标

很多企业,销售业绩考核指标做的面很广,指标做的也很细致。可是却不能机动的进行定期的调整,从而不符合公司的销售战略和短期目目标,反而考核指标起到了反向作用,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3.绩效考核落实不够,后续改善管理措施跟不上

如不将绩效考核各指标同薪酬紧密相结合,就不会有人重视并且身体力行的去做,这样造成纸上谈兵。再如某项考核指标落后,有什么后续的管理办法或改进措施,对将来进行改善,例如应收账款除以销售额,这个比例越来越大,怎么办,有什么改进措施。

三、完善企业销售绩效考核的相应对策

1.健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要科学的规划好考核指标体系。拓宽绩效考核的维度,细化考核指标,注重各指标的评分值和权重。可以从工作结果、工作过程、学习能力、工作态度、拓展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设计。不能唯销售额论英雄,即以GDP论英雄,当然,工作结果有时是要占重要的权重,要看公司的现状。在用利润指标时,要考虑到可控费用和非可控费用,对于不能追溯到该考核对象的费用,不能归为该考核对象,如集团的战略广告费用,不能完全平摊到销售人员头上。分析销售业绩,需分析销售工作过程,比如,可以通过出差天数、拜访客户数量、发样品的客户家数、新成交客户数量等量化指标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工作态度,可以用客户投诉数量、客户满意度等指标来设计,有了这些工作过程指标,可以指导进一步怎样改善销售方式、销售策略、提高销售技巧;拓展能力的评价可以用新客户成交数量、新增销售额等作为考核指标,业务人员不能老是停留在老客户上,吃老本,裹足不前。其次,做指标体系时,可以量化的指标要尽量量化,定量的指标要多,定性的指标可以少,以增强考核的公平性,可操作性,考核时要以公司统计数据为基础,减少主观臆断。

2.绩效指标应适应公司的战略和战术,适时调整

设定考核指标时,首先要同公司的战略和战术结合起来,要考虑到各项指标的优点和局限性;比如,一味追求销售额,应收款可能会越来越大,但利润不一定大。一味追求利润,可能不愿投入广告费等费用,会影响市场占用额,影响公司长期的发展。如果公司的一个战略是在未来一年内将某新产品推广到市场,那么战术则是先占市场,后追求利润,所以,短期内考核该产品,就不能以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了,否则,新产品将很难推广,让市场接受,可能新增销售额是更为适合的指标。再如,对于坏账很多的产品销售,可能销售额这个指标分值要降低了,而以回款额、回款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否则,应收款就会越来越多、呆账也越来越多,总体利润也可能随之下降。设计考核指标时要细致,如对于提成比率,我们可以设计距发货日30天内回款的,业务员提成比率为毛利润的30%,距发货日30天到60天的,业务员提成比率为回款毛利润的20%等,这样按回款时间阶段进行细化提成。所以,考核指标应该随公司的发展,机动的适时调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考核指标要服从公司的销售战略和战术。

3.落实绩效考核,提高企业管理

为了落实绩考核,须将绩效考核结果同员工的薪酬结合起来,公司的目标是发展和获利,职员的目标也是要赚钱。总之,商人的本质就是要赚钱。所以,只要将绩效考核指标同薪酬结合起来,大家都会认真起来。如将销售人员收入的5%进行绩效考核,这样的话,只会让考核指标起不到多大作用。如将销售人员收入的80%进行绩效考核,当月计算,下月初发放兑现,考核效果就会立马见效。另外,对于绩效指标的结果,要分析背后的原因,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比如,有的业务员没有新的销售业绩,要看看出差天数和拜访客户数量,有没有新的销售机会,是不是太懒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吃老本。通过比较各业务员、各销售区域的绩效指标的结果,分析和寻找差异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措施。如某产品的销售增长额在华东地区的销售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业务员人数的明显不同,还是不同地区的销售策略的不同等等。这样可以预备以后的增长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销售绩效考核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企业应该提高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健全完善企业的销售绩效考核体系,以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绩效考核的工作,这样企业才能充分的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为公司持续发展和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胥泽林.企业销售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146.

[2]汪燕林.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建筑,2010,(2):251-252.

摘 要:

煤炭行业前景可观,做好煤炭营销工作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层次的因素,做好煤炭营销工作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了本人从事煤炭销售十几年的经历和经验,指出了煤炭企业在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讨。

关键词:

煤炭销售 问题 对策

我国煤炭市场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总体表现为: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市场集中度过低,无序竞争严重;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目前,我国的煤炭产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煤炭产品的买方市场在我国已基本形成,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煤炭市场,制订完善的营销对策,对于搞好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煤炭营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过长时间的低谷运行,煤炭行业逐步走出了“九五”中后期煤炭总量过剩、全行业严重亏损的困境,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好的销售环境一直持续到2011年,举个例子,我公司的精焦煤从每吨二三百元涨到最高1680元,而品质更好的山西柳林主焦煤居然最高达到了2760元/吨.然而物极必反,好的上涨趋势不可能无限制的持续下去,进入2011年下半年,煤炭行来终于迎来了严冬,一方面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各钢厂的钢材销售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各个煤炭公司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提高产量.终于,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煤炭严重供大于求,调整不可改变,先是经过一轮大的降价,然后反复的波动.在这种背景下,煤炭的销售工作显示出了在各个煤炭公司的重点地位,从在销售中产生的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下面我将从问题和决策两个大的方面作一个解析.

一、 煤炭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1、随着近期煤炭市场的好转价格的回升刺激煤矿、尤其是小煤矿的生产,使煤炭生产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发展势头,对煤炭供求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剧沿海城市煤炭用户增加煤炭进口,对国内煤炭市场造成了一定压力;

2、国内煤炭消费t呈相对减少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市场出现了煤炭需求量增长乏力,供大于求,市场疲软的局面,尽管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增产,特别是乡镇煤矿盲目增产,煤炭供需总量上进行宏观调控缺乏必要的手段,造成煤炭供给过剩,但是煤炭消费量相对于经济增长而逐步减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从客观上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消费量相对减少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3、由于国家进行结构性调整和紧缩银根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使一部分用煤企业开工不足,耗电、耗煤等能耗没有上去,特别是电厂负荷不足影响了电煤需求,造成煤炭需求不足。

4、煤炭价格不合理。目前的煤炭供求关系并非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煤价格“双轨制”还存在,煤炭运输环节的非市场化因素制约还存在。可以说,是体制的因素导致了煤炭供求关系和煤价的扭曲,放大了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幅度。因此,煤炭价格不合理的根本问题还是体制改革不协调、不到位。这里,既有下游相关行业改革滞后的问题,也有煤炭行业内部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

5、煤炭营销信息化有待加强。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信息化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较低,原因是一、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二、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尤其缺乏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作为帮助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信息获取能力,增强服务质量,降低营运成本,及时了解煤炭市场的动态及煤炭价格变化。因此导致目前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重复的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煤炭企业的一些领导决策层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建设力度无法保证信息技术带来的对传统管理、企业机制等方面的改造,使得信息化成为一个“技改”项目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因此,企业应加大财力、人力的投资,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走出生产领先与管理滞后并存的困境。

二、 煤炭销售中针对所出现问题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进行结构调整。21世纪,煤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煤炭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煤炭占70%,石油与天然气占20%。由于中国富煤缺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我国煤炭产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无疑给不断发展的煤炭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我们要继续做好煤炭市场的培育和扩展,在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及时调整好产销关系,生产适销对路的煤炭品种,使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煤炭工业向新的水平迈进。

2、加强对财务结算管理,坚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包括: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工作职责、财务预算管理、现金管理、结算资金管理、内部稽核、内部控制、会计档案管理、会计工作交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要及时把握市场的行情。根据市场供求变化,适时确定灵活的煤炭价格,对长期的老客户,大客户都有合同规定,对质量价格等也有明确要求,对那些零散户、临时户采取地销的煤,这一点比较重要,因为这样不仅把握了市场的行情,同时也考虑了季节的变化,适时地进行升降价以达到多销、快销,加快货物的周转。

3、抓好货款回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产品销售的实现。不能停止在过去那种只要产品发出、合同签订就完事的模式,必须延深到款项的收回,也即现金流量的实现,不仅是过去,还是现在,部分企业都存在这样的局面,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资产状况、获利能力、所有权益等都很好,但是企业内部资金非常的紧张,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长此下去会拖垮企业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货款回收不及时造成的。因此,抓好货款回收,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减少损失是非常重要的。这不单是一种财务问题,实质是销售工作的一种延续,笔者认为抓好货款回收。

4、积极推进煤炭运销信息工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大力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提高煤炭销售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制订和调整营销策略的主要手段。因此,要积极利用现有的信息手段,充分发挥煤炭信息联络员的作用,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国家的煤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煤炭生产运销企业和煤炭用户的生产、销售、库存、价格等动态信息,为全省制订和调整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为煤炭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效益为中心制定煤炭营销策略。制定煤炭产品的质量策略,要抓住煤炭质量这个根本,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用户,占领市场;要制定出长远的、行之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战略,强化质量和品牌意识;要加快科技进步,利用科学技术增加煤炭品种,提高煤炭质量。

结束语

太原煤气化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推进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网络化、管理网络化、采购电子化与管理科学化。而煤炭企业只有外闯市场,内强素质,苦练内功,深挖潜能,解决产品营销中的运输、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树立品牌效应,学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摆脱困境,走向良性发展,才能真正走向市场,适应市场,驾驭市场!

管理学激励的毕业论文

管理学论文浅谈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1、激励理论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1.1 激励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O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2.2 激励的过程理论(1)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② 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人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2)期望理论。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 = V E其中:M-一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V—— 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2、激励理论的启发2.1 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2.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2.3 激励目标的设置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

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

1、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示]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体系;该理论的基本命题研究,如积累性学识、路径依赖、边际搜寻、能力演进和起源,等等;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企业专业化、多元化和战略联盟发展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比较方法研究。

2、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提示](1)学习型组织问题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类型;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和功能;学习型组织的结构和管理;学习型组织的设计原则;如何培育和建立学习型组织。

(2)企业团队管理:群体的特点与结构;群体规范与劳动效率;团队与群体的关系;如何塑造高效的团队;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与协调;团队的领导者与团队的管理。

(3)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问题研究: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作用;企业家特征及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企业家特点及企业家生存环境研究;企业家成长模式;中国企业家特点及相关问题研究。

(4)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内容及研究方法;项目管理中涉及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主观经验问题研究;项目管理风险分析;如何提升项目管理者的能力和技巧。

(5)企业联盟问题研究:联盟的类型及形式;联盟的作用及特点;战略联盟与学习型联盟组织的特征;联盟战略模式的理论分析;中国人世以后,联盟企业的发展模式。

3、消费者行为研究

[提示]消费者心理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流行时尚研究;针对消费心理的各种营销模式;影响消费心理的社会因素(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未来消费心理变化趋势分析及企业营销模式。

4、现代商务谈判

[提示]谈判基本问题研究;谈判的理论分析;谈判的基本原则与规则;谈判中的心理分析;商务谈判的策略技巧研究。

5、激励理论的研究

[提示]激励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激励机制;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分析与评价;激励理论的应用(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6、领导理论的研究

[提示]领导者的素质;影响领导行为的因素;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7、组织发展与变革

[提示]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发展与变革的动因;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阻力与对策;组织发展与变革的模式;组织发展的新趋势。

8、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提示](1)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存在一个误区:"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按照"战略+文化=卓?quot;的指导思想,选择或培养适合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内涵。

(2)对优秀企业或成功企业的文化模式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便推广。

9、"扩展企业"运作研究

[提示](1)企业虚拟组织:企业之间的`联盟,达到准一体化运作(比如海尔的"工业王国")。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可从虚拟开发(企业之间科研人员的虚拟组织)扩展到虚拟生产、虚拟销售、虚拟管理、虚拟服务等。

(2)在电子商务时代,传统的企业虚拟组织达到了升级。一条供应链上紧密联系的企业集合(B-B),在其经营组织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连接和控制起主要作用,能够达到生产经营的同步化运作,从而实现零库存。这样的企业集合被理论界称?quot;扩展企业"。

(3)描述其同步化运作过程和企业内部团队精神外化------企业团队。

10、企业协同效应研究

[提示](1)几乎所有的企业经营者都喜欢扩张,而不喜欢收缩,因而追求企业的规模扩大似乎是每个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究竟如何扩张呢?

(2)企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强。如果不存在资源互补的组合效果,如果不存在资源共用带来的范围经济性,那么其企业规模的扩大就是非理性的。

(3)需要研究一个小企业或大企业发展如何获得协调效应的战略性理论与方法。

管理学学士毕业论文

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要怎么写好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管理学学士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管理是关键,科学的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比较落后的企业管理。如何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长期以来就是关注的焦点。面对着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和新形势,企业要站稳脚跟,就必须创新观念、不断完善经济管理。

一、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企业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企业经济必须实现管理的强化与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就必然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集约型与自主型为一体的管理模式。

其次,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求企业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粗放式的企业管理,要提髙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节能降耗,以提髙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再次,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经济、网络化经济、智力型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经济,它要求企业在管理上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管理层、加快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反馈的速度,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以人为本,重视环境管理,以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在各方面的变革、创新。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管理一直都存在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管理制度仍是原先的管理制度,过分地重视短期目标,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控制与审核方面过于传统。有不少企业虽也设置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了规章制度,但由于各部门的责任、权利及义务归属不明确,使得许多职能部门敷衍了事,业绩考核只不过是走形式,还有的企业制度根本就无人监管、无人执行。此外,有一些企业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实际上企业在执行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采取的措施往往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2、人力资源的问题

第一,人员流动太过频繁,造成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对工作人员缺乏技能及经验的教育和培训,企业难以整合、提升内部的人力资源,造成一些企业无专业人员进行成本的管理等工作。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使员工感到缺乏公正性,难以调动积极性,造成企业出现没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现象,导致人力资源不稳定,使企业面临着人事危机。

3、企业的管理组织落后

(1)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过于单一。如很多企业没有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不注重市场的发展变化,导致不注意企业在产品档次、生产工艺、技术方面的'改进和提髙,仍采用改革前的传统“直线职能制”的管理组织形式。

(2)企业中系统相互交叉,各部门责任权力分配不明,时常发生矛盾,造成信息交流不畅,影响了企业领导的决策,导致决策的错误或延误。

(3)尽管许多企业领导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但是大多都用在应酬、会议上,使得学习时间太少、解决企业方针问题的时间太少,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

4、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的局限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粗放型管理是指通过追加投资,扩大规模来创造效益的外延式的管理方式。很多企业只知道增加投入,盲目扩大规模,这样只会损耗企业的元气,促使企业走向灭亡。然而,一个企业的发展,要靠先进的内部管理来实现,管理跟上了,那么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发展就会更迅速,经济效益就会越明显。

三、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途径

1、创新观念,营造经济管理的创新氛围

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障碍。因此,首先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的思想,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培育企业强烈的创新观,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其次,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规定着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并赋予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以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内涵。为此,企业领导要构建经济管理创新的软环境,设计创新文化礼仪和创新文化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以价值理念感染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2、加强完善管理制度,以人为本

制度创新是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良好基础。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中的人进行的管理,既约束、限制,又要适时引导、疏导,保证人的行为在管理制度的范围内。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1)注重“以人为本”理念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情感管理,要理解员工、尊重员工、主动关心员工,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挖掘和培养人才

企业要打破地域观念,广泛捜寻可靠的、髙素质的人才资源,注重引进优秀的髙层次管理人才和髙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要重视培养员工,开发每个员工特有的潜质,让员工加深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的知识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为企业发展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人才。

(3)创新激励机制

传统的计件工资等激励制度,使员工处在被动的工作状态下,已失去了其激励效力,为此,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是当务之急。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员工的特点,主动为员工创造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的条件,提供在环境、经费和时间方面的支持,这不仅体现对员工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个人才华的肯定,从而促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髙。还可建立企业员工参与监督和决策的机制,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事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施展个人才能。总之,企业要重视激励人,充分运用物质和精神结合的方式,引发员工积极投身企业发展的激情,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重视知识管理,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将成为核心资源。因此,首先,企业要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应把技术知识看成是一种商品,可在生产及流通领域,通过对知识的拥有和运用来取得利润,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其次,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网络,不断更新知识信息,强化知识的积累,注重人才的开发,建立知识主管业务,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创新知识。

3、注重战略创新,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

战略创新是指企业在制订及实施战略过程中,要着眼于全球竞争,并抓住外部环境机遇,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即核心专长,是指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首先,企业要确立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企业的竞争主要以培育核心竞争力展开。其次,在面对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时,企业必须不断更新竞争方式、创新运作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首先要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多层的管理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紧缩的横向组织,突破有形的界限,以加快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提髙经营管理效率。其次,建立临时性组织,摆脱原有组织形式的束缚,实现增强企业适应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能力的目的。再次,要通过网络技术,将企业发展所需的信息、知识与人才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全体员工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建立学习型组织,力膙员工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4、建立、健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公司法人结构,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在我国,虽然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改组为股份制,建立了公司法人管理机构,但仍是存在着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形成了不合理、不科学的工作制度,未能真正发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有的效能。因此,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已是迫在眉睫。一个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通过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以及监督机构的相互激励、互相制衡,建立起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实现权责分明又相互制约,以保障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四、结论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创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寻求更优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这也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管理激励学论文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员工的素质和活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现代 企业管理 ;激励机制;核心员工;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激励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文章 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努力水平,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设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分析,单纯的物质激励的效益要远低于精神激励。这是因为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遵从递减规律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水平的需要,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具有持续的内驱动力作用。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激励(即强化)划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正强化)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所谓负激励(负强化)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显然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的且有效的,但鉴于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应该慎用。因此,笔者认为领导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三)按需要激励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起点是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是由其优势需要所支配、决定的。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 措施 。在激励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 方法 ,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因而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成效,才能提高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因此,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就是要考虑员工的需求,特别是员工的优势需要。

(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长远目标是使组织的行为目标与员工的行为目标更趋一致。建立激励机制必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联,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以推动组织目标的完成的同时,组织给予相应的回报,以便帮助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任何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首先应遵循的原则。缺少两个要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激励机制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机制。

二、不同生态位层次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

对企业核心员工的有效激励措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核心员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一类核心员工是低生态位的基层核心员工。他们因为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个人能力而成为基层员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基层核心员工主要是那些有着高学历、深厚专业知识的年轻员工。他们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不长,因而处于基层,但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理想、有抱负,是企业准备重点培养的未来栋梁。所以他们在近期内结婚、买房、抚养子女的需求最为迫切,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高。可见,他们的需求还处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层次上。

第二类核心员工是中生态位的中层核心员工。他们由于突出的技能和能力而上升到了企业中层岗位上,如:财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这类员工已经在企业工作了较长时间,年富力强,虽然仍然有经济压力,但是与基层核心员工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为改善,于是开始享受生活,因此,中层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生理生存需求,应处于中间的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层次上。

第三类核心员工就是高生态位的高层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的职位、事业都达到了顶峰状态。他们占据企业金字塔等级的最高层,他们衣食无忧,他们还有着广阔的社会圈子,经常是众星捧月、高朋满座。对于企业的高层核心员工来说,其需求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上。

三、激励对策

(一)报酬激励

1.薪酬。薪酬管理是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薪酬激励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激励方式。薪酬给核心员工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是核心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代表了企业对核心员工工作成绩与能力的认可,也代表了社会对该员工的人力资本的衡量,也是显示其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薪酬激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激励,它既属于物质激励范畴,能基本满足核心员工的生理需要,但它不单是物质激励,它又暗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精神方面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成就感。

2.福利。福利是指为了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或维持企业核心人员的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资的补充项目,如失业金、养老金、午餐费、医疗费、退休金以及利润分红等。福利作为内容丰富且有激励效用的薪酬成分,在整个薪酬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福利往往是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它体现企业对员工生活的关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加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有助于员工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福利可分为强制性福利、菜单式福利和特殊性福利。 (二)精神激励

在激励核心员工方面,薪酬体系固然重要,但它并非万能。对核心员工起长期激励作用的是社交、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非常看重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自己能否实现更大的成就,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为了得到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就应该更多地采用精神激励的方法,在较高层次上调动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企业核心员工的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激励员工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具体可行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且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从核心员工个人的角度来看,当员工明确了行动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比,明白自己前进的速度并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行动的积极性就能持续。人的努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所以需要对核心员工个体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跳起来能摸着可视为最为合适。在使用目标激励过程中,必须使核心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个体的目标,就需将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结合起来,这样个体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每一个核心员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奋斗,激发他们的潜能。

2.工作激励。核心员工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工作自主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工作中去,是其重要的激励因素。如果核心员工能够从工作本身感到趣味、意义、责任、发展及成就,则工作本身就会成为激励员工最主要的动力源。企业中的激励性工作设计具体表现在: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以及工作轮换等,这些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起着积极的作用。

3.尊重无价。首先,要信任核心员工。信任是尊重的基础,是与核心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保证。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习惯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经常干扰下属的工作,往往是管理者的通病。其次,要理解核心员工。“士为知己者死”,可见理解获得的回报是多么的丰厚。而实际上真正做到理解并非容易,关键之处就是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员工,才能明白他们真正的主导需要是什么以及需要的合理性。最后,核心员工参与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经验 表明,核心员工都有参与管理、当家作主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四、激励核心员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激励时要考虑需要层级。层级不同,激励的方式就不一样。相对而言,层级越高,越重视精神方面,层级越低,越重视物质方面。激励时应注意激励的频率与强度,激励的次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强度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都起不到激励效果。

五、评估激励对策并反馈信息

在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后,应考察激励成本与核心员工在这种激励下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并于激励前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加以对比,及时反馈对比信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建立激励档案,为以后优化激励措施提供借鉴,通过这些措施,企业能够在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核心员工的工作热情。

综上所述,激励贵在有效激励,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关键是对企业核心员工量身定制,以核心员工为导向,“没有万能的激励制度,只有合适的激励制度”。所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应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模式。

[摘要]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而如何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又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一种原动力,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也是一种投资,投资的回报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对全球一体化、高度整合、激烈竞争的时代,人才和科技成为竞争的焦点。自从“人力资源”这个名词由外企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企业的“人事部”纷纷改头换面,挂上了“人力资源部”的牌子,然而,仅仅换汤不换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及含义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发展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和减弱)人的行为。(2)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动有强大的推动力量。贝雷尔森和斯坦纳给激励下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3)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待业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的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而引起个人内心(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激奋,产生目标导向与目标行动,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了目标,需要得到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然后新的需要发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

二、设定激励机制模式应采取的原则

1.激励形式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具体来说,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横向上看,对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也有不同,如有些员工很看重物质待遇,有些员工则喜欢娱乐和消遣,还有些员工以钻研某项技术为乐,工作需求强烈。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

2.应采取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全面薪酬激励机制

“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 保险 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 文化 、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和谢意等等。

外在的激励与内在的激励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据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统计,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前途、薪金水平、公司的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职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可见,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兼顾员工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3.要考虑个体差异来制定激励机制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在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这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途径

1.突破常规体制,实行人才动态管理

所谓人才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得到提升的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员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干部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动态管理机制中,一方面要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在注重保持适度的下岗率。首先,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构造全新的人才晋升 渠道 。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要定向培训和培养,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结合本企业实际,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劳动用工置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二次竞岗,形成螺旋式提高队伍素质的用工、培训和再就业方式,逐步增加高素质的在岗职工。所有干部岗位在全体员工中公开竞聘,一经聘用,到岗任职,落实待遇。不称职者下岗培训,再上岗后仍不能胜任者,易岗易薪,降职使用或解聘免职,空余岗位再行招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竞争淘汰机制,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从而促进了员工学习业务、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进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在一些岗位实行换岗制。比如一些日常管理工作,通常分工较细,且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而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使职工产生懈怠心理,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正常发挥,但是如果在职工熟悉原工作之后,给他另换一个新岗位,面对新的工作、较为生疏的任务,任何人都会有一种精神一振的感觉,从而以充盈的斗志迎接挑战。这样既可提高员工的才干,又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员工进行晋升、聘任、奖惩及调整工资待遇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员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估,判断其是否称职。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科学、公平的绩效量化考核体系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职工的工作业绩,使各项考核奖惩有本可依,同时为进一步开展减员增效提供依据。绩效量化考核激励机制能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激励职能,适应现代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的需要。同时绩效量化考核结果不仅在物质分配上体现,还在非物质分配方面,如培训机会、各项荣誉、晋升机会、下岗分流等方面进行体现,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绩效量化考核的激励作用,激发每一位职工的潜能,是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加强 企业文化 建设,以远大的目标激励职工

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即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过于强调物质利益,会使自我极度膨胀,自私自利,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内容又会形成望梅止渴的现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讲牺牲、讲贡献的良好企业氛围,以精神内容的引导升华职工的各种劳动行为,充实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给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有目标可奔有方向可寻。

4.注重经营管理变化。随时改变激励方式

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员工生活水平、收入的提高有所变化。这样激励政策才能保持持续的有效性,员工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创造力不断挖掘,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除此之外,激励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应为人的层次不同、生活水平不同,需要自然也不一样。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与一般职工的需求相差很大。一般来说,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偏重于晋升、有挑战性的工作、长远的发展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一般员工则偏重于物质方面的鼓励或短期的利益。因此,对于不同人员的激励应有所差别,即所谓看人下菜碟,这样才能实现各取所需,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及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5.建立立体化、精确化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让团队有激情,只在企业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创造激情的工作氛围是不够的,还要有愿意接受挑战和对工作满腔热忱、富有激情的员工。否则,即使公司文化氛围再浓,如果一个员工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性格,再培养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从本质上讲,员工的激情更多是带有天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是自身品质、精神状态和对事物认识程度的一种外化表现,如果没有这些作后盾和基础因子,仅凭企业对该员工的培训也不一定能行。

6.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惟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企业家要为员工作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当然在激励中也不能忘记对企业家的激励,最近国家出台对企业家的年薪制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管理者应与同级管理者相比较,只有你比别人更加管理有方,更具管理成效,你才是成功者;同样,一个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只要他比别人打扫得更干净,也要承认他是成功者。须知社会有分工,职位有层级,但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并非完全由个人素质和努力所决定,时也运也命也有时是个人无法选择的。然而无论他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他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力,管理者也有责任为其创造成功的条件。所以要形成这样一种气氛,要能让一个技艺精湛的打工者可以对其平庸的上级说:“我比你强”,起码要能让他有这样的意识,如此才能造就一个人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让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让他忠于自己的职业。而能让职工“忠于自己的职业”,要远比让职工“绝对忠于老板”对老板更有利。 其次,要大力提倡并形成“不断创新”的岗位工作理念。须知现代大工业生产最残酷的一点,莫过于为了提高效率而不断将复杂劳动分解为一项项的简单劳动,虽然美其名曰“专业化分工”,客观上却将劳动者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而长期重复毫无创造性的简单劳动,必然使人逐步丧失劳动热情,这是产生“职业疲劳症”(新名词曰“职业枯竭”)的根本原因。但任何劳动——无论简单与复杂——只要是人干的活儿,就必然存在着改进的余地,存在着创新的可能,如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见《庄子·天下》)。所以只有提倡不断进行工作改进、工作创新。激励职工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发现错误并改正和预防错误,才能永远保持对本岗位工作的新鲜感,并在改进和创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长久维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岗位工作创新的价值,远不能仅以创新的具体成果的价值来衡量。 其三,要不断开发并向职工传授开展工作创新的具体理论、方法和工具。须知“工作改进”、“工作创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本岗位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需要每个职工都要学习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工具。在前些年全国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时,人们曾总结或创造出不少这样的实用方法,如用于指导工作改进的PDCA循环程序,如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主要原因——制定对策——执行对策——检查效果——把成功经验标准化——处理遗留问题的科学方法步骤,以及与之相应配套的如排列图、因果图、对策表等数理统计工具。这些简单实用行之有效方法手段并不会因该项运动的衰微而过时,故应继续纳入职工培训范围,并需进一步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和职工素质现状加以发展创新。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研究论文

企业激励管理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企业激励管理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从目前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激励理论是最常用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它是企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意识,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催化剂。如何高效的将激励理论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激励理论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 激励理论;企业管理;弊端;策略

在我国进入经济快速运转,社会飞速进步的时期,我国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人才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大,这主要归根于社会发展过快,人们生活压力过高,造成了很多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就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挖掘企业员工潜在的品质,留住人才,让人才为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企业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一、激励概念和理论分析

1、激励概念。

激励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术语,它本身的含义在于持续性的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激奋的状态,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构成激励的主要因素涵盖了动机、需要、外部刺激和行为,这四个部门的相互组合和作用,构成了对人的激励。但是,从管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在企业中的“激励”被称之为管理人员利用不同的管理手段,依据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意识,促使员工能够朝着组织目标的方向运动。

2、激励理论。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三种,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需要型激励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考察员工的心理性质和需要,是以人的心理动机和需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是针对人进行激励,满足激励对象的需求,激励其在工作中拥有更好的表现。在需要型理论中,职工需要的是需要型激励理论的核心,为了能够更深层次的进行激励,应该针对员工的需要和结构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找到最大的激励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手段。

(2)过程激励理论。它将人的心理行为和身体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员工心理行为需求和身体行为需求的研究,实施过程激励理论,从而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在选择激励方法的过程中,应该从员工的兴趣、心理需求进行,提升激励的效果。

(3)行为改造型刺激激励理论。这项理论强调的是“被管理人员”的行为修正,它主要是以斯金纳理论为基础理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正面行为刺激和反面行为刺激,本着奖罚分明的理念,针对员工进行激励,以达到加强员工积极行为,降低员工消极行为的目的。

二、企业管理存在的激励弊端

伴随着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激励机制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但是取得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发挥出激励机制的效果和作用。就此,笔者针对企业管理在应用激励机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点进行描述。

1、 激励形式过于单一化。在企业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物质化和利益化的激励机制,并没有真正的从员工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这对于激发员工内在精神并没有效果,员工的成就感,动力,自我价值的体现等精神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积极意识,给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2、 激励制度不够长远化。很多小型企业在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不重视长期性的发展,单纯的重视短期性的成果。通过加薪等方式刺激员工,但是员工工龄工资奖、员工持有股份等长期性的激励项目较少。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不符合员工的需要动机。久而久之,员工在激励之前的消极怠工情绪会周而复始,导致激励不但失去了效果,反而呈现出恶性循环的局面。

3、激励机制反馈效果不高。很多企业在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只重视激励实施的过程,并不重视激励反馈效果。企业在完善激励反馈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让员工明确自己在企业的价值,提高自我成就感,提升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方式。但是,企业忽略了激励反馈效果,也就忽略了员工精神需求,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三、完善企业管理激励策略

1、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做比较,并且还经常性的将其他人的付出所得和自己的付出所得作比较。从这个理论中能够发现公平是很重要的,无论在企业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采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从员工的能力、工作年龄、工作态度、个人政治素养、文化程度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进行职位的合理分配和调配。在工作过程中,要掌握员工的资料,了解员工差异性的需求,以达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意识,激发员工的潜力的目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提供心理保障。

从目前我国的形式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处于一个人才济济、企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与日俱增,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这就要求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心理需求,为员工提供心理保障,保障员工踏实的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完善福利制度,其中包括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制度,其目的在于让企业员工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不必为生计和生活压力烦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落实休假制度。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定,保障员工休息的权利,让员工能够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3、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是每个人的潜在的心理需求。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利用激励机制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员工这一心理给予员工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员工的自我成就感和工作能力。就此,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在企业中设立阶段性目标,使得每个员工能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能够意识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不适应就会被企业淘汰。企业通过目标的设计,能够帮助员工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员工自身创造升值的机会。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组织定期的培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当员工达到阶段性目标的时候,企业应该予以公开性的鼓励,满足员工潜意识中的自我成就感。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积极意识,从而更有精力进行学习,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员工的自信心。

(2)要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制定提升员工培训的计划,设置绩效考核制度以及监督管理机制,在分公司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培训成本,实现信息共享,从整体上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3)完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人始终处于一个环境和状态中,会出现疲惫和懈怠的心理。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完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使工作形式多样化。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加强工作乐趣,对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促进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4、提升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员工工作的热情,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就此,从以下点进行论述。

(1)优化工作环境。要创造明亮、宽敞的工作环境,从心理上提高企业员工的舒服度,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发挥出员工的工作效率。

(2)完善工作氛围。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消极、压抑的工作氛围会使人感到烦闷和不安,从而降低人的积极意识。因此,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工作氛围,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作为领导人员应该本着乐观、热情的态度工作,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欲望,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能够和下属员工亲切的交谈,及时的给于一定的鼓励,从而让员工感到幸福感,高效率的完成本职工作。

(3)尊重员工。我们在需要被尊重的时候,应该学会尊重别人。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激励策略的过程中,要将尊重员工放置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中。从平等交谈、平等管理做起,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构建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平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但是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论文针对企业管理在实施激励策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从整体上帮助企业改变目前的现状,进一步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幸福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喜良.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李慧.员工激励--企业改革的另一种思路[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试述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试述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支,在目前的管理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的应用激励理论能够很好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促使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能够达到有效的统一,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本文分析研究了激励的主要理论和相关的概念,分析了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运用激励理论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 运用探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地被归结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作为企业十分重要的内部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内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管理者如果对于激励理论和激励手段运用的恰当,就会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内推力,推动企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一种心理学的术语,是能够持续性的激发人动力,使得人的心理过程可以保持在比较激奋的状态之中,鼓励人能够朝着一定的目标采取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在实践中,构成激励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行为、动机以及外部刺激等等都有可能是构成激励的重要因素。这其中动机是激励要素中最为核心的的因素,动机和行为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对人的有效激励。

激励作为管理手段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管理者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应用多种手段满足员工的各种现实需求,使得被管理者的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很好地被激发,从而最终促使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激励理论的分类探讨

激励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目前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激励理论,获得了一大批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一定的分类。

(一)行为改造型的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的理论主要是被管理者自身的各种行为进行必要的修正,以达到对被管理激励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在这种理论中比较典型的为斯金纳理论。斯金纳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他所获得的外部刺激的反映,在外部刺激对被管理者有利的时候,被管理者就会反复的重复某种行为。但是如果外部的刺激对被管理者无利的时候,被管理者的行为则会被动。该理论给管理者的企业是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要努力使得被管理者的消极行为被削弱,而积极行为能够被强化。

(二)过程型的激励理论

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主要是将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效价理论比较有代表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是强调人的积极性不仅仅会受到自身所获得绝对酬劳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酬劳是否公平而产生一定的影响,被管理者除了关心自身的劳动所得之外,还关心同等劳动付出中他人的劳动所得,以此进行比较。这一理论告诉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选择员工比较有兴趣,并且评价比较高的项目,另外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体现公平,这样才能够对员工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内容型的激励理论

内容型的激励理论主要是对员工的心理需要进行必要的鼓励,主要研究的是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动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进行不同的层析,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内容型的激励理论告诉管理者员工的需求是多个层面的,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一)有效的激励是提升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所在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绩效是管理者最为关心的理由,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绩效,企业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企业也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存活。企业的绩效往往和激励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不同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天赋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有效的激励能够不断的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得员工保持和发扬积极性。同时,在工作中开展有效的激励还可以提升员工自身的满意度,这有助于员工自身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达到企业目标提升和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双重效果。

(二)开展有效的激励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日常的各种工作中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引导。比如对在工作业绩比较突出的员工,就应该给员工进行必要的奖励,而对于那些安于目前状况和不思进取的员工则要进行适当的惩罚,使得员工能够有一种自我压迫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将被动学习变成一种主动学习,这种良好的内部驱动力,有助于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有效的激励可以很好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越强,则企业的整体目标和员工个人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激励,能够使得企业员工和价值观以及企业自身的核心理念得到有效的统一,推动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达到一致,从而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得企业可以从上到下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企业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

四、完善企业管理的激励策略分析

激励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何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管理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完善企业管理的激励策略探讨几种相应的策略。

(一)激励的开展要体现公平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不仅仅是将自身的劳动所得和自身的付出进行对比,同时也会将自己的付出和别人的付出进行比较。这给管理者的启迪是在开展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公平,只有公平的开展各种奖惩才可以使得员工信服。否则再好的激励政策也很难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很有可能会降低员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以此,企业在制定各种激励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公平的原则,使得员工能够安心地开展各种工作,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终推动企业整体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有效地结合

物质是人们存活的基本需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激励方式,他是通过满足员工物质方面的需要,比如发工资、奖金等形式刺激员工进行努力工作。精神激励是对员工的精神需要的一种满足,比如对员工进行表扬,对她的工作成绩进行肯定。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人最开始的需求就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只有温饱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之后,才能够产生其他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但是企业仅仅使用精神需求对员工进行刺激是很难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的,只有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进行很好地结合,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在开展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都不能全面地满足员工的需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两者必须要结合起来才能够很好地使用。

(三)实施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激励是一个机动的、多层次的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激励的开展必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企业在制定各种激励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需要的变化性和层次性,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政策。在激励的过程中要依据员工所处的不同岗位和位置对员工的行为和需要进行分析,有依据地去对不同的层次对员工实施激励,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小结

现代管理应高度重视激励作用,并把它视为管理职能之一。一个管理者如果不懂得怎样去激励员工,是无法胜任其工作的,激励在组织管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性是员工在工作时一种能动的自觉的心理状态,如提高劳动效率、超额完成任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等;它有利于将员工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推动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

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激励已经成为了对员工实施企业管理最为重要的手段。每个管理者都必须要研究针对员工的激励手段,使得激励理论能够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统一,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并富有成效的激励手段,不断挖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内在的潜力,从而推动企业在竞争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川,叶大军.浅议企业人力资源中的激励机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9).

拓展: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整体经济得到了更为稳定和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更是大大提升,可以说市场的开放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在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所以今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发展中获取更大的进步,就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更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企业在实际发展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当前很多学者也加强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激励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怎样对这一理念进行有效应用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下文笔者也将对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进行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激励理论;企业管理;应用

引言

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全球化经济体制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所以现代化企业人才逐渐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形式之一。由于人才是当前企业发展环节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所以只有开展更有效的人才竞争,才能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完善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励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对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科学依据。同时在企业人员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中,也应该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意识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内驱力进行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显著的财富价值。所以,在当前企业发展中更应该加强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对激励制度进行强化,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有效帮助。

1、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主要就是指对人的动机进行持续激发,帮助其提升内在动力,使其内心保持更为兴奋的状态,激励和鼓励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向着更美好的目标前进。组成激励制度的主要因素也更包含动机、需求和外界影响。其中外界影响也是激励的主要动机,更是实现激励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但是管理工作中激励主要指的就是企业管理者借助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案,对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从而对人们的发展规律进行实现,有效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和运行奠定更稳定的基础。

2、激励理论的种类

在当前的激励制度体系建设环节中,根据针对性和内容的实际研究,我们也可以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内容型激励理论

这种激励制度,主要是对员工的心理需求或是基本性质进行考察,将人的工作需求作为研究重点的激励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激励理论比如马斯洛激励体系和赫兹伯格的激励体制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也分为不同等级,当人的低等级得到满足后,较高层的需求也将有了新的需求,也希望获得满足。所以,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赫兹伯格也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就是将激励因素划分为两种形态,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1]。保健因素就是基本需求,能对员工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抵消,而激励因素的存在,则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意识进行提升和激发,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工作动力进行有效激发和提升。

过程型激励理论

此种激励理论就是借助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之间作用,进行更有效的动态激励。弗鲁姆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某一个特定的激励体制也需要取决于制度可行性的满足程度,同时也要对其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激励制度的发挥。所以在当前对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应用环节中,更应该在实际情况上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广大员工的工作兴趣进行更有效的提升,确保激励体质的公平性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3、我国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缺乏对员工的专业性培养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激励理论的应用力度相对缺乏,那么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也必然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过笔者对当前企业经营现状的研究来看,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工作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对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进行关注。所以这也使得很多员工的专业技能存在不达标的情况,专业素质也实际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正是因为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上存在较大的缺陷,所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和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和基础保障[2]。

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根据笔者对当前工作的研究,发现我国很多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仍然比较严重,一味的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中的平均,对于业绩好和业绩差的员工之间采取相同的评定标准。这种方式的长期影响,必然会对工作业绩好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此外,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竞争机制也存在明显的不健全问题,这对于员工的贡献能力无法进行更有效的激发,所以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升产生制约作用。

4、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相关优化对策

建立系统性更强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建设,可以确保企业文化更有效的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这种方式也将对管理体制核心理念进行更充分的体现。但是在对制度进行运行的环节中,不能对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连接,所以在此环节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有效建立,也可以对文化建立的环节中,实现对员工的积极引导,帮助员工向着更为积极和团结的方向进行发展。同时在文化建设环节中,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实现对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激发,帮助广大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中收获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建立的环节中,不仅要加强对口号标语和行为规范的完善,还应该加强对价值理念和物质保障的制定与完善。

为员工提供更积极和光明的发展机遇

在当前的企业建设与发展中,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也是一项较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更需要为广大员工创造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发展机遇,确保员工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更大的进步。在此环节中,还应该实现对以下工作内容的关注:首先,企业在实际运行环节中,要帮助企业员工制定阶段性发展方向。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应该建立更为完善和科学的学习机制。在企业工作中,如果广大员工不能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必然会面临着被企业淘汰的风险,所以,在企业建立和发展环节中,也需要为员工制定更为全面的职业发展理念,组织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实行有效的再教育,表现好的员工更需要给予相应的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更全面的提升[3]。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成果已经超越了员工的自我期望值,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感觉更为欣喜,但是如果实际工作结果和期望值有所差距,员工也将产生一定的挫败情绪。其次,对工作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在企业发展中员工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断工作下积累出来的。因此企业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环节中更要加强对相关能力的指导和培训,并为广大员工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其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企业运行工作中,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应该正确认识到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对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全面提升广大企业员工的工作意识,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更显著的提升,为企业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实际发展中,企业不仅要加强对自身经济建设工作的关注,还应该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重视,以便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进行更有效的提升。在企业人员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意识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内驱力进行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显著的财富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蓉蓉.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整合运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7,57(34):258.

[2]方萍.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福建质量管理,2018,29(2):11-12.

[3]方磊.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7,73(23):34-35.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员工的素质和活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现代 企业管理 ;激励机制;核心员工;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激励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文章 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努力水平,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设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分析,单纯的物质激励的效益要远低于精神激励。这是因为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遵从递减规律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水平的需要,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具有持续的内驱动力作用。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激励(即强化)划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正强化)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所谓负激励(负强化)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显然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的且有效的,但鉴于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应该慎用。因此,笔者认为领导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三)按需要激励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起点是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是由其优势需要所支配、决定的。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 措施 。在激励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 方法 ,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因而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成效,才能提高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因此,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就是要考虑员工的需求,特别是员工的优势需要。

(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长远目标是使组织的行为目标与员工的行为目标更趋一致。建立激励机制必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联,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以推动组织目标的完成的同时,组织给予相应的回报,以便帮助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任何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首先应遵循的原则。缺少两个要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激励机制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机制。

二、不同生态位层次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

对企业核心员工的有效激励措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核心员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一类核心员工是低生态位的基层核心员工。他们因为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个人能力而成为基层员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基层核心员工主要是那些有着高学历、深厚专业知识的年轻员工。他们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不长,因而处于基层,但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理想、有抱负,是企业准备重点培养的未来栋梁。所以他们在近期内结婚、买房、抚养子女的需求最为迫切,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高。可见,他们的需求还处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层次上。

第二类核心员工是中生态位的中层核心员工。他们由于突出的技能和能力而上升到了企业中层岗位上,如:财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这类员工已经在企业工作了较长时间,年富力强,虽然仍然有经济压力,但是与基层核心员工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为改善,于是开始享受生活,因此,中层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生理生存需求,应处于中间的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层次上。

第三类核心员工就是高生态位的高层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的职位、事业都达到了顶峰状态。他们占据企业金字塔等级的最高层,他们衣食无忧,他们还有着广阔的社会圈子,经常是众星捧月、高朋满座。对于企业的高层核心员工来说,其需求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上。

三、激励对策

(一)报酬激励

1.薪酬。薪酬管理是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薪酬激励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激励方式。薪酬给核心员工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是核心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代表了企业对核心员工工作成绩与能力的认可,也代表了社会对该员工的人力资本的衡量,也是显示其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薪酬激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激励,它既属于物质激励范畴,能基本满足核心员工的生理需要,但它不单是物质激励,它又暗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精神方面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成就感。

2.福利。福利是指为了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或维持企业核心人员的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资的补充项目,如失业金、养老金、午餐费、医疗费、退休金以及利润分红等。福利作为内容丰富且有激励效用的薪酬成分,在整个薪酬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福利往往是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它体现企业对员工生活的关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加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有助于员工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福利可分为强制性福利、菜单式福利和特殊性福利。 (二)精神激励

在激励核心员工方面,薪酬体系固然重要,但它并非万能。对核心员工起长期激励作用的是社交、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非常看重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自己能否实现更大的成就,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为了得到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就应该更多地采用精神激励的方法,在较高层次上调动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企业核心员工的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激励员工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具体可行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且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从核心员工个人的角度来看,当员工明确了行动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比,明白自己前进的速度并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行动的积极性就能持续。人的努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所以需要对核心员工个体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跳起来能摸着可视为最为合适。在使用目标激励过程中,必须使核心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个体的目标,就需将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结合起来,这样个体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每一个核心员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奋斗,激发他们的潜能。

2.工作激励。核心员工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工作自主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工作中去,是其重要的激励因素。如果核心员工能够从工作本身感到趣味、意义、责任、发展及成就,则工作本身就会成为激励员工最主要的动力源。企业中的激励性工作设计具体表现在: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以及工作轮换等,这些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起着积极的作用。

3.尊重无价。首先,要信任核心员工。信任是尊重的基础,是与核心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保证。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习惯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经常干扰下属的工作,往往是管理者的通病。其次,要理解核心员工。“士为知己者死”,可见理解获得的回报是多么的丰厚。而实际上真正做到理解并非容易,关键之处就是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员工,才能明白他们真正的主导需要是什么以及需要的合理性。最后,核心员工参与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经验 表明,核心员工都有参与管理、当家作主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四、激励核心员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激励时要考虑需要层级。层级不同,激励的方式就不一样。相对而言,层级越高,越重视精神方面,层级越低,越重视物质方面。激励时应注意激励的频率与强度,激励的次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强度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都起不到激励效果。

五、评估激励对策并反馈信息

在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后,应考察激励成本与核心员工在这种激励下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并于激励前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加以对比,及时反馈对比信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建立激励档案,为以后优化激励措施提供借鉴,通过这些措施,企业能够在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核心员工的工作热情。

综上所述,激励贵在有效激励,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关键是对企业核心员工量身定制,以核心员工为导向,“没有万能的激励制度,只有合适的激励制度”。所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应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模式。

[摘要]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而如何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又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一种原动力,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也是一种投资,投资的回报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对全球一体化、高度整合、激烈竞争的时代,人才和科技成为竞争的焦点。自从“人力资源”这个名词由外企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企业的“人事部”纷纷改头换面,挂上了“人力资源部”的牌子,然而,仅仅换汤不换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及含义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发展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和减弱)人的行为。(2)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动有强大的推动力量。贝雷尔森和斯坦纳给激励下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3)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待业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的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而引起个人内心(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激奋,产生目标导向与目标行动,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了目标,需要得到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然后新的需要发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

二、设定激励机制模式应采取的原则

1.激励形式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具体来说,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横向上看,对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也有不同,如有些员工很看重物质待遇,有些员工则喜欢娱乐和消遣,还有些员工以钻研某项技术为乐,工作需求强烈。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

2.应采取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全面薪酬激励机制

“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 保险 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 文化 、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和谢意等等。

外在的激励与内在的激励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据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统计,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前途、薪金水平、公司的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职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可见,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兼顾员工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3.要考虑个体差异来制定激励机制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在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这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途径

1.突破常规体制,实行人才动态管理

所谓人才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得到提升的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员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干部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动态管理机制中,一方面要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在注重保持适度的下岗率。首先,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构造全新的人才晋升 渠道 。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要定向培训和培养,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结合本企业实际,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劳动用工置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二次竞岗,形成螺旋式提高队伍素质的用工、培训和再就业方式,逐步增加高素质的在岗职工。所有干部岗位在全体员工中公开竞聘,一经聘用,到岗任职,落实待遇。不称职者下岗培训,再上岗后仍不能胜任者,易岗易薪,降职使用或解聘免职,空余岗位再行招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竞争淘汰机制,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从而促进了员工学习业务、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进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在一些岗位实行换岗制。比如一些日常管理工作,通常分工较细,且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而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使职工产生懈怠心理,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正常发挥,但是如果在职工熟悉原工作之后,给他另换一个新岗位,面对新的工作、较为生疏的任务,任何人都会有一种精神一振的感觉,从而以充盈的斗志迎接挑战。这样既可提高员工的才干,又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员工进行晋升、聘任、奖惩及调整工资待遇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员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估,判断其是否称职。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科学、公平的绩效量化考核体系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职工的工作业绩,使各项考核奖惩有本可依,同时为进一步开展减员增效提供依据。绩效量化考核激励机制能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激励职能,适应现代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的需要。同时绩效量化考核结果不仅在物质分配上体现,还在非物质分配方面,如培训机会、各项荣誉、晋升机会、下岗分流等方面进行体现,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绩效量化考核的激励作用,激发每一位职工的潜能,是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加强 企业文化 建设,以远大的目标激励职工

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即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过于强调物质利益,会使自我极度膨胀,自私自利,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内容又会形成望梅止渴的现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讲牺牲、讲贡献的良好企业氛围,以精神内容的引导升华职工的各种劳动行为,充实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给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有目标可奔有方向可寻。

4.注重经营管理变化。随时改变激励方式

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员工生活水平、收入的提高有所变化。这样激励政策才能保持持续的有效性,员工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创造力不断挖掘,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除此之外,激励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应为人的层次不同、生活水平不同,需要自然也不一样。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与一般职工的需求相差很大。一般来说,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偏重于晋升、有挑战性的工作、长远的发展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一般员工则偏重于物质方面的鼓励或短期的利益。因此,对于不同人员的激励应有所差别,即所谓看人下菜碟,这样才能实现各取所需,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及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5.建立立体化、精确化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让团队有激情,只在企业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创造激情的工作氛围是不够的,还要有愿意接受挑战和对工作满腔热忱、富有激情的员工。否则,即使公司文化氛围再浓,如果一个员工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性格,再培养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从本质上讲,员工的激情更多是带有天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是自身品质、精神状态和对事物认识程度的一种外化表现,如果没有这些作后盾和基础因子,仅凭企业对该员工的培训也不一定能行。

6.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惟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企业家要为员工作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当然在激励中也不能忘记对企业家的激励,最近国家出台对企业家的年薪制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 索引序列
  • 激励管理研究毕业论文
  • 销售管理中激励研究论文
  • 管理学激励的毕业论文
  • 管理激励学论文
  •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