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剂产品杂志。
打算投稿到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但是发现投稿要求里面有一项,要求字数在6000~8000,但是我看了很多这个期刊的论文,感觉部分挺长的,字数应该是超过8000了. 我现在论文9000字左右,很难删节了,并且很想投这个期刊。
清洁生产杂志一般5个审稿人。一个审稿人拒稿,四个修改,编辑给了大修,大修返回去之后,3周时间,编辑状态变成小修,两周后,提示接收。
不水。《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是环境管理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很有权威性,所以清洁生产杂质这本杂志很好。《清洁生产杂志》是一份国际性、跨学科的杂志,专注于清洁生产、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是的
期刊简称J CLEAN PROD
参考译名《清洁生产杂志》
核心类别 SCI期刊(2019), SCIE期刊(2019), 目次收录(超星), 目次收录(知网),外文期刊,
IF影响因子
自引率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工程:环境;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GREEN & SUSTAINABLE SCIENCE & TECHNOLOGY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清洁生产杂志》(旬刊). Th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transdisciplinary journal focusing on Cleaner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rough our published articles, we aim at helping societies become more sustainable.[
二区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简称JMCA)关注能源和可持续性材料。
官网介绍: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旨在将范围扩大,涵盖与能源储存和转换、可持续性或生活相关的材料生产或材料性能或应用的所有方面。
所提交的稿件应在材料背景下包含化学内容,并且可以是理论和/或实验研究。新颖性和进步应集中在用于生产材料的化学或生产材料的特性或应用上。若提交的工作与上述内容不相关,通常不会考虑出版。
主题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人工光合作用
电池
二氧化碳转换
催化
燃料电池
燃气捕获/分离/存储
绿色材料
制氢
氢存储
光催化
光伏
自我清洁材料
自我修复材料
传感器
超级电容器
可持续材料
水分裂
水处理
这本期刊的JCR分区为Q1,2021年中科院基础版分区为1区,升级版分区为2区,最新期刊影响因子为. 本期刊所在地为英国,隶属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每年48期。
荷兰农林科学-农业工程学类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是一本老牌期刊,影响因子,主要出版对具有工业价值 (非食品,非饲料)的栽培植物(作物)的研究。由美国工业作物促进协会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Industrial Crops)创办,是其官方期刊,主编Marisol Berti是来自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植物科学系教授。 1)影响因子: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杂志的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在稳定增长,2015-2019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虽然在2016年有所下降,但总的增长趋势稳定,今年新的影响因子预计变化幅度也不会太大。 2)审稿周期:我们从官网上给出的2019数据可以看到,从投稿到对文章的初步决定平均只需要3周,接收平均只需要6周,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官网给出的接收率为17%! 3)版面费:该期刊为作者提供了发表研究的两种选择:可以选择传统订阅模式,也可以选择OA模式。传统订阅模式免版面费,OA模式的版面费为3560美元,约合人民币23020元。 回答参考资料
不是,中科院top期刊
容易。根据查询清洁生产相关资料,清洁生产容易通过。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
不水。《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是环境管理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很有权威性,所以清洁生产杂质这本杂志很好。《清洁生产杂志》是一份国际性、跨学科的杂志,专注于清洁生产、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由清洁生产的定义可以知道,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从上述清洁生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侧重末端治理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的浪费了资源。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因此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减轻了末端治理的负担。 (2)污染物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处理设施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 根据废水水质、处理工艺流程及基础设施情况不同,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据统计:处理1吨化工废水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目前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使物料流失严重,提高了物耗和产品成本,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 (3)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还有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废 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如废渣堆存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废物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废水处理产生含重金属污泥及活性污泥等等,都会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但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互不相容,也就是说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这是由于:工业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能避免产生污染物;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因此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永远长期并存。只有共同努力,实施生产全过程和治理污染过程的双控制才能保证环境最终目标的实现。 人类为“末端治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二战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由于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的负面作用(环境污染)缺乏足够认识,许多工业污染物任其自流,让自然界稀释、降解。工业界长期滥用稀释排放政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自然界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地区性公害乃至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亦遭到严重破坏。在舆论和法规的压力下,工业界不得不从“稀释排放”转向“治理污染”,即针对生产末端产生的污染物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这种做法被称为“末端治理”,也是所谓“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由来。 与稀释排放相比,末端治理是一大进步,不仅有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增大。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首先,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大大提高治理费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另一方面,“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明显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进一步影响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美国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治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 我国是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工程中,一般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运行后,处理1吨化工废水约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目前许多企业物料流失严重,本来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处置,使企业承受双重的经济负担,并且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日趋恶化。 其次,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有些污染物不能生物降解,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如湿式除尘将废气变成废水排入水体,大量废水经处理变成含重金属的污泥及活性污泥等;废物的焚烧及废渣的填埋又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末端治理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往往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浪费了资源。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如果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会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地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 尽管人类为末端治理方法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全球性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这种得不偿失的局面使人类醒悟到,与其被动地等待污染物产生后进行末端治理,不如主动行动,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控制,力求把污染物消灭在产生之前。通过采用各种预防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废物削减下来是可能的,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常常无需任何费用调整就能得到实施,同时还能取得可观的效益。 根据日本环境厅1991年的报告,“从经济上计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为节省。”例如就整个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气污染而言,排放后不采取对策所产生的受害金额是现在预防这种危害所需费用的10倍。以水俣病而言,其推算结果则为100倍。可见两者之差极其悬殊。近年来,荷兰在防止污染和回收废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95%的煤灰料已被利用作为原料;85%的废油回收作为燃料;65%的污泥用作肥料;家庭的废纸和废玻璃已有一半以上被收集分类和再生利用。 以上种种理论与实践证明:预防优于治理。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单靠一些补救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美国国会1990年10月通过了“污染预防法”,把污染预防作为美国的国家政策,取代了长期采用的末端处理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业企业通过源头削减,包括: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促进生产各环节的内部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在组织、技术、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这就是“清洁生产”。 欧洲许多国家把清洁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例如欧共体委员会1977年4月制订了关于“清洁工艺”的政策;1984年、1987年又制订了欧共体促进开发“清洁生产”的两个法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极为重视发达国家这一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的转移,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我国也开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并开始着手进行清洁生产的立法。 由清洁生产的含义可以知道,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的思想是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企业全方位受益。“末端治理”要向“清洁生产”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不能相容。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因为工业生产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会产生污染物。比如,绝大多数企业生产总要用水,用水就意味着废水排放的可能;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比如汽车、家用电器总会因耗损而被废弃。“零排放”在目前还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我们必须先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然后再对不得不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也就是说,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将紧密结合,长期并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时期不同
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末端治理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
2、本质不同
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趋势。
3、效益不同
末端治理处理污染的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末端治理往往不是彻底治理,而是污染物的转移,如烟气脱硫、除尘形成大量废渣,废水集中处理产生大量污泥等,所以不能根除污染;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
清洁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性良好,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废物循环利用,建立生产闭合圈,发展环保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端治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政策篇我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法律政策形成过程的研究与分析新时期推进清洁生产的几点建议我国实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法规政策体系浅析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体系框架研究浅谈我国有色冶金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的评价指标我国清洁生产技术及发展趋势二、清洁生产审核篇浅论我国的清洁生产审核及其发展的几点建议清洁生产审核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实例分析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现节能减排——以×××电解锰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为例陕西省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初探增强审核效果,促进清洁生产末端分析方法在清洁生产审核中的应用生命周期评价在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中的应用陶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中关于SO2量的计算三、清洁生产推进篇中国工业污染的预防及对当前污染减排的意义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增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清洁生产是企业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清洁生产与化工节能一体化由中国传统文化所想到的一些环境问题——浅论中国清洁生产的法律依托性浅谈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洗选加工行业清洁生产的潜力分析以清洁生产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由清洁生产的定义可以知道,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从上述清洁生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侧重末端治理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的浪费了资源。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因此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减轻了末端治理的负担。 (2)污染物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处理设施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 根据废水水质、处理工艺流程及基础设施情况不同,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据统计:处理1吨化工废水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目前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使物料流失严重,提高了物耗和产品成本,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 (3)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还有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废 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如废渣堆存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废物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废水处理产生含重金属污泥及活性污泥等等,都会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但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互不相容,也就是说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这是由于:工业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能避免产生污染物;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因此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永远长期并存。只有共同努力,实施生产全过程和治理污染过程的双控制才能保证环境最终目标的实现。 人类为“末端治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二战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由于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的负面作用(环境污染)缺乏足够认识,许多工业污染物任其自流,让自然界稀释、降解。工业界长期滥用稀释排放政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自然界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地区性公害乃至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亦遭到严重破坏。在舆论和法规的压力下,工业界不得不从“稀释排放”转向“治理污染”,即针对生产末端产生的污染物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这种做法被称为“末端治理”,也是所谓“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由来。 与稀释排放相比,末端治理是一大进步,不仅有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增大。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首先,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大大提高治理费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另一方面,“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明显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进一步影响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美国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治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 我国是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工程中,一般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运行后,处理1吨化工废水约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目前许多企业物料流失严重,本来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处置,使企业承受双重的经济负担,并且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日趋恶化。 其次,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有些污染物不能生物降解,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如湿式除尘将废气变成废水排入水体,大量废水经处理变成含重金属的污泥及活性污泥等;废物的焚烧及废渣的填埋又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末端治理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往往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浪费了资源。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如果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会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地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 尽管人类为末端治理方法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全球性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这种得不偿失的局面使人类醒悟到,与其被动地等待污染物产生后进行末端治理,不如主动行动,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控制,力求把污染物消灭在产生之前。通过采用各种预防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废物削减下来是可能的,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常常无需任何费用调整就能得到实施,同时还能取得可观的效益。 根据日本环境厅1991年的报告,“从经济上计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为节省。”例如就整个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气污染而言,排放后不采取对策所产生的受害金额是现在预防这种危害所需费用的10倍。以水俣病而言,其推算结果则为100倍。可见两者之差极其悬殊。近年来,荷兰在防止污染和回收废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95%的煤灰料已被利用作为原料;85%的废油回收作为燃料;65%的污泥用作肥料;家庭的废纸和废玻璃已有一半以上被收集分类和再生利用。 以上种种理论与实践证明:预防优于治理。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单靠一些补救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美国国会1990年10月通过了“污染预防法”,把污染预防作为美国的国家政策,取代了长期采用的末端处理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业企业通过源头削减,包括: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促进生产各环节的内部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在组织、技术、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这就是“清洁生产”。 欧洲许多国家把清洁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例如欧共体委员会1977年4月制订了关于“清洁工艺”的政策;1984年、1987年又制订了欧共体促进开发“清洁生产”的两个法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极为重视发达国家这一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的转移,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我国也开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并开始着手进行清洁生产的立法。 由清洁生产的含义可以知道,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的思想是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企业全方位受益。“末端治理”要向“清洁生产”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不能相容。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因为工业生产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会产生污染物。比如,绝大多数企业生产总要用水,用水就意味着废水排放的可能;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比如汽车、家用电器总会因耗损而被废弃。“零排放”在目前还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我们必须先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然后再对不得不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也就是说,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将紧密结合,长期并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园部落3000左右得读后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日益变差,因此环保越来越被重视,一些企业对于环保的关注和参与也是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环保意识论文,供大家参考。企业环保意识论文篇一:《浅谈增强环保意识、推动企业清洁化生产》 【摘 要】本文将结合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厂区环境评估项目立项、实施、整改的过程,论述企业各种废弃物产生原因、治理 方法 以及企业清洁化生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保;监测;清洁生产;治理 一、综述 保护生态环境,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抓住大好机遇期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环境法制建设尚未完善,环境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生态环境状况在一些地区不容乐观,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 作为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及各种举措,针对现实,对症下药;面对未来,未雨绸缪。保护生态环境,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任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要努力转变以高资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无所作为一定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环境评估项目概况 2010年初,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要求各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完成厂区搬迁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整个项目通过对原有现有生产工艺、污染物产生环节及污染治理 措施 的系统分析,确定原有工程和现有工程废水、废气、废渣及噪音排放情况,分析各种污染源,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通过几个月的实际调查、数据搜集和现场取样,《环评项目 报告 书》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批。该环保书对各污染项目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限期整改的方案。 三、环境评估项目实施过程 此次环境评估首先对现有项目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项目投资、建设工期、建地面积、生产规模,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政策复合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项目搬迁既符合中国重汽长远的战略发展需求,同时,随着项目的搬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会逐渐消失,对环境的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搬迁有积极的意义。 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废气、废水、固废和噪声四大类。 (一)废水排放情况及治理措施 原厂区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包括喷涂线磷化清洗水、脱脂清洗水及设备清洗水等。 注:汇流至污水处理站的废水在此进行三级氧化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全厂混合污水 → 调节池 → 初沉池 → 一级氧化 → 二级氧化 → 三级氧化 → 二沉池 → 溢流 排放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后,全部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二)噪声排放情况及治理措施 原有工程主要噪声源为车间内各种机床、风机及生产线上各种大型设备。主要噪声源噪声等级及治理措施见表2-1。 (三)固体废物排放情况及治理措施 原有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产过程中机床切削等产生的废铁屑、下脚料等,产生量为8t/a,经收集后外卖给钢材厂,可全部利用不外排。生活垃圾以・人计,产生量为 t/a,经厂区垃圾收集站统一收集运至城市垃圾场处理。 表2-1 噪声排放情况及治理措施 车间 主要产生噪声设备 声级范围dB(A) 防治措施 防治效果 机加工一车间 各种床(车、磨、铣等) 76~87 对于大噪声设备设置单间;其他设置缓冲垫及减振接头;风机设消声器;墙体加厚并采用双层门窗等 厂界达标 机加工二车间 喷漆室 引风机 89 各种床(车、磨、铣等) 67~74 机加工三车间 车床、磨床、绕簧机等 74~81 空压机 90 装配车间 单梁桥式起重机、压力机等 73 原有工程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的规定设置了单独的化学危险品仓库。原有工程产生的主要危险固废为废切削液、漆渣及油漆桶等,废切削液产生量为,经单独收集,送至污水处理站处理;漆渣产生量很小,随同其他四个厂产生的漆渣一起送至有危险废物焚烧资质的单位焚烧处理,漆桶交由油漆厂回收利用。 四、清洁生产分析 清洁生产是为了克服末端治理环境战略的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污染预防战略。清洁生产是从设计开始、到能源与原材料选择、工艺技术与设备采用、废物利用及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不断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其实质是污染预防。 清洁生产包括的内容: (1)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再生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2)清洁的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尽可能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保证中间产品的无毒、无害;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进行物料再循环;完善管理等; (3)清洁的产品。指节约原料和能源,少量昂贵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能源作原料的产品;产品在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和生态环境;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的产品等。 清洁生产不但要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而且要有经济上的可盈利性,能够体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清洁生产得以实现并能够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生命线。 五、结束语 推行清洁生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厂区也借此次环评项目对车间内各种污染源进行彻底整改,厂区内工作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企业环保意识论文篇二:《试论加强煤矿企业环保意识与构建绿色矿山的路径》 [摘 要]煤矿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煤矿企业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提供行业,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工业的发展都存在着重大的影响。煤矿企业是一个污染极其严重的行业,在这个追求环保的社会,环保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煤矿企业的环保意识以及如何构建起一个绿色的矿山开采环境,是我国煤矿企业目前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本文就煤矿企业的环保意识与构建绿色矿山的相关性质、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且为加强煤矿企业环保意识与构建绿色矿山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煤矿企业;环保意识;建设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煤矿企业环保工作的现实情况和特点 煤矿企业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提供行业,其范围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我国山西省和南方的长江上游地区都是煤矿工业大量遍布的主要地区。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来,煤矿企业却在环保工作上做得非常不如人意。不少开采过煤矿的地区都变成一片荒凉的黄土、黑土地,大片的深林、草地都被煤矿企业所破坏,甚至已经失去自我修复的能力。部分生活在矿山附近的居民都备受煤矿污染的折磨,其身心和日常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由于煤矿企业开采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片深林、草地等植被被破坏 煤矿公司在开采煤矿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及到对深林和草地的保护,只是一味地寻求自身利益,大力地破坏深林山地和草地。在开采森林、草地矿山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大规模地砍伐树木,炸毁山地。在获取了资源之后,也没有对森林和山地进行有效的修复工作,而是把它们废弃在一边,导致大片的森林和草地被破坏。 2.水土流失严重 在开采煤矿的时候,大部分被挖掘出来的泥土都被煤矿公司遗弃在一旁,堆积成一座小山。这些松动的泥土一旦遇到下雨天,便会大量地流失,被挖掘的森林和草地也会因为缺少植被的保护而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我国的植被覆盖率。 3.森林和草地的破坏会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一些坡度比较大,石头比较多的地方,在进行了煤矿开采之后,由于缺少植被的保护,石头会变得松动,一旦遇上下雨天便会很容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严重的话还会危害到住在附近的居民的生命。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煤矿企业从来都没有在环保意识上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这一数据是非常值得煤矿企业反省和深思的。 二、绿色矿山的性质及阶段分析 所谓绿色矿山,指的是在开采矿山资源的过程中,不但要严格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科学有序地进行开采,还要对矿山周围的环境进行最大的保护,做到不大规模地破坏矿区环境。除此之外,在采矿的时候如果迫不得已要破坏某一部分的环境,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进行开采,尽量做到保护矿山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让矿山和周围的环境依然可以相互协调、实现和谐发展。 对于绿色矿山的建设,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来讨论:前期准备工作、中期建设工作以及后期恢复实施工作。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1.前期准备工作 所谓前期准备工作,其主要的对象是对矿山环境进行评价:一是矿山环境的植被、深林覆盖率和周围的环境等;二是对矿山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相关的评估,例如矿山发生泥石流、滑坡以及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中期建设工作 在对矿山的前期工作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了解之后,方可以开始对中期建设工作进行实施。在此,我们需要确定采矿的设计方案,同时需要考虑到将会面对的困难和设置如何处理的办法。因为自然环境是非常难以触摸的,它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在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的同时,又可以做到及时地处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这样不断地调整 实施方案 措施,才可以实现最终的目标。 3.后期恢复实施工作 所谓后期恢复实施工作,并不一定需要在整个矿山都开采完毕之后才进行,这样将会浪费到很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后期恢复实施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都知道绿色矿山是我们的建设目标,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做好矿山的恢复工作,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开采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开采一边恢复被破坏的部分,这样有助于整个矿山在开采的同时也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初期准备工作的时候,就需要认真考虑到这个问题,建立起相应的建设、决策和恢复系统。 三、加强煤矿企业环保意识与构建绿色矿山的路径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加强煤矿企业环保意识对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重要性以及构建起一个绿色矿山对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好这两点呢?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作出了如下的建议: (一)加强煤矿企业环保意识的建议 加强员工对保护环境 法律知识 的学习和培训,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煤矿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我们需要特殊问题特殊分析。在加强煤矿企业环保意识的工作上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构建起一个普及式的环保意识 教育 平台 想要提高整个煤矿企业的环保意识,必须在整个企业里都展开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增强煤矿企业环保意识的一个最关键点就是加强对职工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在进行普及教育的时候,企业可以通过开设环保知识讲习班和邀请一些专业的环保教育老师来为员工讲课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员工能力的差别,对他们开展一个环保知识法律竞赛,让他们在竞赛中进步,在竞赛中学习,在竞赛中实现对环保知识的认可。 2.充分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积极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企业中,企业必须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营造起一个浓烈的法制宣传舆论氛围。根据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企业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横幅、漫画平台以及内部刊物等传播媒介对环保知识进行宣传。让员工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环保知识学习的环境中。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员工开设一些相应的专栏,提高环保知识的可读性、可看性、感染性以及趣味性,确保得到一个良好的法律宣传效果,让员工对环保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3.对环保知识宣传和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首先,我们需要以国家发布的相关环境保护法规为基础,有主题地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与时俱进,让员工可以在第一时间学习到新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接着,根据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知识问卷调查活动,并且举办相关的文艺晚会。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不定时地举办多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环保娱乐活动,例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拓展活动、环保小品表演以及环保写作竞赛。 (二)构建绿色矿山的路径 针对构建绿色矿山目前的现状、性质及存在的问题,要如何构建起一个绿色的矿山环境,对此我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加强对矿山企业绿色环保的立法工作和执法力度 早在2002年的时候,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就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煤矿企业建设绿色矿山的环保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在山西和贵阳等著名的煤矿城市设立了绿色矿山的试点工作。随后,我国在2006年和2007年相继出台了新的煤矿企业建立绿色矿山的相关规划文件。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矿山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建立绿色矿山对企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做好这一点,我国的相关执法部门也要严格做好监督和监管工作,加强自身的执法力度,大力打击各种违规的煤矿开采行为,为建立绿色矿山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 2.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绿色矿山生态工业网络 企业可以模仿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为绿色矿山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工业网络,把个矿山企业的各项工作联系起来,例如废弃物的交换、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清洁生产等。让企业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和企业的其他工作密切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省。 3.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设立起矿山企业评优奖项 对于那些在构建绿色矿山工作上面做得非常好的企业,政府部门应该为这些企业设立起一些评优奖项,例如评选百佳企业、百佳环保员工等,并且为表现优秀的企业进行一些资金奖励。 4.进行技术创新 企业在构建绿色矿山的时候,一定要在物流、员工知识流和资金的流转上做到创新。 唯有做到技术的创新,企业才可以在各项工作上提高效率,大力减少人力和物力,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绿色矿山的建设。 四、 总结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科学进步的优点,努力地在我们的煤矿企业中宣传环保意识,实现全面地提高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培育出环保建设人才,营造一个绿色的煤矿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时刻记住构建绿色矿山的目标,为煤矿企业和我国其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企业环保意识论文篇三:《浅谈大学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虽然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努力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增进环境保护行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绝大部分大学生会比较关心环境问题,并且具有强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参与到环保行为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不过,大学对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环境现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且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不能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处理。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平台,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探索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便将环境教育在学校中打开全新的局面。 关键词:环保问题 环保意识 环保行为 在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环境保护不仅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活,还影响着经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对社会的知识阶层起着决定性的发展方向,其彼此之间的观念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要给予特别的重视,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那么一定要让大学生的具有高度的环保责任感。 一.环境问题、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的是大到全球环境,小到区域环境中,存在对人类生存或发展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震、干旱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原生环境问题,还有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遭到的破坏。根据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工业废水、废气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一种环境保护观念。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有限的资源无法达到人类的要求,所以地球环境遭到了并不和善的破坏。所以,人类要加强环保意识,对于环境保护是最基本的要求。环保意识主要是在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一种环保的倾向,其可以另人的行为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觉性和目的性,能够让个体自动的对环境予以保护,自觉的控制个人的行为,以遵守环境规范与符合道德标准。所以,环境保护意识是环保行为的核心基础,同时环保行为也会巩固保护环境的认识。 (三)环保行为 环保行为是提人们在环保意识的无形支配下对于环境保护的一种正确、有利的活动。比如在我们用水时,随时将水龙头关紧,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循环使用可再生资源等等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建立在环保意识之上,环保意识的强烈与薄弱就会呈现出环保行为较多与较少的明显区别。所以,要想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努力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增进环境保护行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对策 在大学生中,绝大部分会比较关心环境问题,并且具有强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参与到环保行为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不过,大学对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环境现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且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不能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高校环境教学中对于环境教育还达不到现实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探索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便将环境教育在学校中打开全新的局面。此外,社会还应该主不断进行引导与促进。 (一)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平台,虽然学生所学的科目不一,不过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是自然、知识与思维的规律反应。从培养素质的角度来说,所以课程的内容,都需要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各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各专业的特征融入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出台了多条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破坏者要承担法律责任。一些学校比较看重环保教育,在学校开设了《环境道德》等课程,还有的学校自行创设了示范性环境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了养成式的习惯性练习,加大了环保教育的力度,这样的方式非常好,也说明了学校自身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 高等院校对于环境教育除了其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以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环境教育的选修课,或者是必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从多个方面汲取没有系统的环境知识在课堂中进行整合和梳理,从而对环境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学校不仅在环境类业开设课程,还可以在 其它 专业中开设环境类的通修课或者是选修课。大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教育下,使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识得到正确性的引导,并且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导致环境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节约与循环再利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三)加强校园环境 文化 建设 学校校园环境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以及观念,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深入性。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且还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环境教育宣传,这样环境文化无形之中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方法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手段。学校可以根据世界水日、 世界环境日 等国际上保护环境的一些节日开展组织活动,比如征文、展览、电影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对环境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还可以建立环境保护小组等;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中,让大学生亲自体验保护环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凤. 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6:30-35. [2]范天森,陈昌春,赵巧华.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6-17+19. [3]赵玉珍. 农业院校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环境保护是现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出行。而且让使用电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