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博洛尼亚大学毕业论文

博洛尼亚大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博洛尼亚大学毕业论文

在博洛尼亚大学读研究生教师不让毕业论文过如何处理?那你就可以找这个教师好好的商量商量,探讨一下你的哪里不符合了?或者说是嗯,需要给你提点的地方,然后你再进行嗯,整改一下,然后就可以了

在博洛尼亚大学读研究生教师不让毕业论文过如何处理,可以向他的上级去反映现实情况,上级会处理他的

就是博洛尼亚大学???是不,请看下面的介绍:根据一项由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最近的报告,博洛尼亚大学是意大利大学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正式注册的外国留学生大约有3600人,而通过苏格拉底计划、伊拉斯谟计划等欧洲大学之间的交流计划,以及与海外大学的留学计划而来到博洛尼亚大学学习的学生每年大约有1500人。博洛尼亚大学本校每年通过交流计划到外国留学,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有2300人。为促进大学体制的国际化,中国学院协会专为该校攻读本科和硕士学位的优秀中国留学生设立奖学金,并组织学生到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实习。

1999年6月19日在博洛尼亚大学大教室,欧洲29国的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被称为《博洛尼亚宣言》条约,确定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和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其发展以提高欧洲大学竞争力的重要目标。这项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计划,包括了所有参与大学教育制度兼容性重组的欧洲国家,计划预计将在2010年完成。博洛尼亚大学拥有超过十万名注册在校生,使其成为了意大利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大学现有23个系,235个专业其中包括132个初级本科专业,95个高级本科专业和8个欧盟合作项目本科专业。师资力量十分雄厚,目前共有教师2500人(其中正教授540人,预备正教授约110人,副教授约740人,预备副教授240人,还有各种研究人员700多人)。另外仍在增加的研究生课程现有90个,任教的导师超过700位,大部分专业课程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一项由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最近的报告,博洛尼亚大学是意大利大学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正式注册的外国留学生大约有3600人,而通过苏格拉底计划、伊拉斯谟计划等欧洲大学之间的交流计划,以及与海外大学的留学计划而来到博洛尼亚大学学习的学生每年大约有1500人。博洛尼亚大学本校每年通过交流计划到外国留学,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有2300人。

毕业论文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夏洛克是这本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商人形象,他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个守财奴,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客人,犹太百万富翁。但是在这个场景的开始,爱钱的夏洛克并不想偿还比借款多几倍的贷款。他想要一块没用的人肉,这说明他心胸狭窄,报复心强。一有机会,他就会疯狂地向那些反对他的人报仇,一定要把对手处死不可,由此可见其残忍。夏洛克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迅速回应了辱骂。输了官司之后,他又想付三倍的钱。他贪婪的本性得以恢复,他的本性也显露出来了。

夏洛克虽然不是主角,但他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深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可以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个吝啬鬼,他的性格中还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夏洛克是个恶毒的人。他的个性是贪婪、无情和无情的混合体。他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爱自己女儿的父亲,一个放高利贷的人。由于他的贪婪,吝啬,极度贪婪的性格,他的一生都受到社会和周围人的蔑视,可以说他经历了世界上所有的苦难和痛苦,但他仍然不愿意示弱,努力提高。

夏洛克是个精明的商人,但他并不是自愿做生意的。夏洛克对金钱的近乎痴迷使犹太人在这样一个社会和当代环境下的生活非常困难,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从事商业活动或以高利率贷款。在商业上,夏洛克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商人,在当时的社会上,夏洛克的商业活动经常面临各种困难,但他总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商业智慧来解决。

总之,夏洛克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他不只是一个贪婪,自私的人。他忠于自己,热爱家庭,关心女儿,敢于反对歧视和压迫,运用商业智慧积累财富。当然,他也有消极、丑陋和不成功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他,应该以更全面、更公正的视角来看待他。关于这个犹太人的命运,我们不能谴责或改变历史,只能对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遭受苦难和压迫的人表示同情和理解。

夏洛克是一个守财奴,是一个一毛不拔的代表。

是抄的呀,哈哈哈,生气了么?不要呀夏洛克——可恨可怜的人。不得不说这是全剧中最有个性,也最值得玩味的人物。在我看来他是可恶的,同时也是可怜的。他做着放贷的生意,为了生活,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他对于安东尼奥欠他钱,而安东尼奥的朋友们愿意付他几倍的本金时,却执意要按照契约,割下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这无异于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这让人感觉他很可恶。也许是他的心中有着太多的仇恨。说他可怜是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他受到包括安东尼奥在内的那些非犹太人的歧视,也许夏洛克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执意要割下他身上的一磅肉正是由于这种歧视而蓄积的仇恨使他想要对这个进行报复。《威尼斯商人》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所著的问题剧之一。其问题或许主要源于该剧的“问题角色”——夏洛克。他究竟是剧中的反面人物还是受害者?他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是残酷无情的还是有情可原的?在这场威尼斯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的搏斗中,莎士比亚究竟偏袒的是哪一方?要回答这些问题都是不容易的。事实上,阅读这部戏剧经常使我陷入“困境”,因为我和其他读者一样发现夏洛克在他所充当的各种角色中——作为一个犹太放债人,一个犹太父亲,一个犹太复仇者——都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首先,夏洛克是位犹太放债人。他对钱币的积累显然有着火热的激情。他要让金子银子“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 夏洛克如此爱财以至于他做的梦都是关于钱袋子。当他的女儿杰西卡偷了他的钱袋和珠宝与一个基督徒私奔后,我们听到夏洛克嚎啕大哭:“我的女儿!啊,我的达克特!啊,我的女儿!跟一个基督徒逃走了!啊,我的基督徒的达克特!公道啊!法律啊!我的达克特,我的女儿!一袋封好的、两袋封好的达克特,给我的女儿偷去了!”在这短短五行里夏洛克五次提到“达克特”(旧时欧洲一些国家通用的金币)。在此莎士比亚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夏洛克守财奴的一面。为了平息自己赚钱的欲火,夏洛克对放款收取极高的利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使他的达克特得以不断的“繁殖”。他恨安东尼奥,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息,把放债这一行的利息都压低了”。 他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因为他相信只要除掉安东尼奥他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在夏洛克眼里,钱似乎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这就难怪基督教徒鄙视他,谴责他是卑鄙残忍的守财奴。自然部分读者也就认为夏洛克是一个自私残酷的放债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分析似乎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能认识到夏洛克的苦境,从而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夏洛克。自从十二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反犹情绪日益高涨,犹太人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们连许多最基本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他们无权选择住的场所和穿的衣服,他们只能住在犹太人居住区,佩戴着标志他们犹太身份的徽章;此外,他们还被视为外人,仅仅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被许多行业拒之门外。在夏洛克生活的那个年代,“只有基督教徒可以加入工匠协会(即当时的职业协会),只有基督教徒可以拥有土地,这样一来犹太人赖以谋生的手段就所剩无几了”。 事实上,在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反犹情绪如此高涨,以至于几乎没有犹太人生活在英国。在这样一个充满敌意的受基督教徒支配的世界里,夏洛克和同时代的其他犹太人一样历尽坎坷。读者可以断定夏洛克成为放债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生存环境所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放债或许是犹太人唯一的生存手段。然而,由于死账、烂账的存在,放债也是充满风险的;尤其在那样一种对犹太人不利的法律环境下,犹太放债人常常成为自己的还债人。因此,夏洛克并非生来自私残酷,事实是,不友善的基督教徒迫使他变得残酷,求生的本能迫使他变得自私。他那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举止可以理解为对外部环境做出的反应和自我保护。虽然基督教徒谴责他是卑鄙残忍的守财奴,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则不应该下此结论。如果把基督教徒的道德准则放在一边,而以市场和法制为导向,我们将不难理解身为早期借贷资本家的夏洛克在受基督教徒支配的社会中的艰难处境。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他视为自私自利,残酷无情的放债人。这样,模糊性就产生了。除了放债人,夏洛克还是一位父亲,而且显然是位失败的父亲。他唯一的女儿杰西卡认为家里是地狱,以做他的女儿为耻,最终偷他的钱,与基督徒私奔并皈依基督教。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似乎是夏洛克的报应。因为他好像从不关心女儿的幸福还像使唤佣人一样使唤她。 是他的压迫虐待迫使杰西卡最终背叛他。剧中第二幕第八场萨莱尼奥的话更加肯定了这一看法: 【杰西卡与罗兰佐私奔后】“那犹太狗像发疯似的,样子都变了,在街上一路乱叫乱跳乱喊,‘我的女儿!啊,我的达克特!啊,我的女儿!跟一个基督徒逃走了!啊,我的基督徒的达克特!公道啊!法律啊!我的达克特,我的女儿!一袋封好的、两袋封好的达克特,给我的女儿偷去了!’”如果萨莱尼奥是可信的,那么他的话十分形象的描述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对他来说,“达克特”要远比自己的独生女杰西卡珍贵。接着往下读,我们还将听到夏洛克诅咒女儿死在自己的脚下。显然,慈爱的父亲不会这么恶毒的诅咒自己的女儿。然而,我们在指控夏洛克不是一位好父亲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杰西卡不是一个好女儿。尽管夏洛克作为父亲不十分称职甚至有些冷漠无情,但是他毕竟将杰西卡抚养成人。就凭这一点,杰西卡也应该感激父亲。可她的“回报”方式却是抢劫父亲的钱财,与父亲的敌人私奔,以每晚八十达克特的速度挥霍父亲的血汗钱,并拿父母亲的结婚戒指换取一只猴子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庆祝自己的婚礼。显然,好女儿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如果杰西卡对家庭不满意,她有权选择离开,但是她无权打劫父亲,更没有权利浪费他的血汗钱。不管夏洛克作为父亲是多么的不称职,他都不应受到如此残酷的背叛。更何况我们并不能确定夏洛克就一定是位冷漠无情的父亲。或许是因为一时气急他才诅咒女儿死在自己的脚下。或许萨莱尼奥带有偏见而没有真实的转述夏洛克的话。读者不难发现萨莱尼奥在转述的时候称呼夏洛克为“犹太狗”。 可见萨莱尼奥并不十分客观,他很有可能扭曲了夏洛克的话。而且,就算萨莱尼奥足够客观,我们也不能草率得出夏洛克毫不关心女儿的结论。根据萨莱尼奥的“指责”,夏洛克在短短五行中四次提到“我的女儿”,他称杰西卡为“我的孩子” ,“我自己的血肉” 。所有这些表明杰西卡在夏洛克的内心深处占有一定的位置,他并非毫不关心她。然而,夏洛克究竟是位怎样的父亲?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增加了夏洛克人物形象的模糊性。此外,夏洛克作为复仇者的形象也不清晰。他对基督教徒的仇恨究竟是残酷无情的还是有情可原的?读者看法不一。认为夏洛克是残酷无情的报复者的读者主要有如下理由:其一,夏洛克在得知安东尼奥破产后,欣喜若狂,脱口而出,“我很高兴。我要摆布摆布他;我要叫他知道些厉害。我很高兴。” 其二,在安东尼奥违约后,夏洛克一心一意要取他的性命。在鲍西娅提出愿意拿九千达克特还安东尼奥欠他的三千达克特时,爱财如命的他竟然一口拒绝,坚持要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这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许多读者很自然的认为夏洛克是个卑鄙无情的报复者。他布下圈套,以甜言蜜语引诱安东尼奥上钩,然后,不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决不罢休。但是,也有读者认为,“夏洛克的仇恨是情有可原的,他受到超过应得程度的惩罚”。 他们主要分析夏洛克的遭遇,认为“基督徒每天的侮辱中伤使夏洛克变得报复心很强”。 例如,基督徒们从不称呼他的名字,而是称呼他为“犹太狗” ,“魔鬼” 等。针对基督徒对自己的侮辱中伤,夏洛克也有自己的说法:“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骚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去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你们的教训实行。”夏洛克的这番话是发自肺腑的也是感人至深的,并为自己赢得了同情。此外,同情夏洛克的读者还注意到了基督徒的虚伪。在刚开庭的时候,鲍西娅热情的讴歌了仁慈和怜悯。然而,后来她和她的朋友却毫不留情的羞辱夏洛克,使他倾家荡产,并强迫他皈依基督教。事实上,是基督徒割了夏洛克的一磅肉,而且割的是他的心。因此,夏洛克虽然是“恶人”, “却最终被身边仁慈怜悯的基督徒彻底打败”。 在这个受基督教徒支配的世界里,他其实是个受害者。基督教徒歧视他,苛待他,并最终使他失去一切。在许多读者看来,夏洛克确实“受到超过应得程度的惩罚”。 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这样认为。读者看法不一,其根本原因是夏洛克作为复仇者的形象是模糊的。这些模糊性使许多读者和戏迷对夏洛克这个角色感到困惑。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只能说他和我们一样,是个既普通又独特的人。我们不能笼统的说他是好人或坏人。因为他既不好也不坏,或者说他既好又坏。和我们一样,夏洛克身上有着一些美好的品质。例如,他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及沉着冷静;他身上那种被挥霍的基督徒视为“吝啬”的节俭。和我们一样,夏洛克身上同样有着一些不好的特征。他贪婪,而且复仇心太强。和我们一样,夏洛克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决定着他的举止行为。例如,夏洛克的犹太身份决定着他必然选择放债这一行业;他的犹太身份直接导致了他的嗜财如命,因为在这个受基督徒支配的世界里,只有金钱能给他一丝安全感。这样看来,夏洛克并非所谓的“问题角色”,他其实和我们一样,是个活生生的人。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夏洛克,我们首先应该努力“读懂”自己和身边的人。同时,阅读观看夏洛克能够引导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理解人性。在我看来,这正是莎士比亚伟大性之所在。犹太人夏洛克,一个生动 复杂,极端利已的高利贷者的形象,同时具备了冷酷,吝啬,残忍,贪婪,狡诈等多种丑恶的性格特征,他精明,善于经商,视财产为依靠。作为一名犹太人,夏洛克具有与其他大多数犹太人一样的命运。在中世纪,犹太人被欧洲各国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都受到迫害、歧视、劫掠和残杀。对于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他们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为了生存,为了争得与其他民族平等的地位,他们团结对外,遵守法规,发奋自强。然而,犹太人精于商务金融,在这个领域中,他们有时不讲人道与道德,充分利用许多别人不屑利用的机会而致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要有机会,只要不违法,不惜做过于残忍,刁钻,卑鄙的事。夏洛克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遭受歧视,进而对周围人充满戒备和复仇心理。这个可怜的犹太商人生活在被基督教徒和贵族包围的社会中,尽管拥有财富却饱受着歧视、侮辱、讥笑。他仇视身边那些挥霍祖产、生活浪荡的公子哥儿。于是,当机会来临之际,夏洛克希望能够狠狠地报复一下这个对待他和他的民族不公正的社会。通过作品不同场景,对夏洛克的进行不同层次的性格分析:场景一:当夏洛克在得知安东尼奥为他的朋友巴萨尼奥借钱时,夏洛克十分仔细地分析了安东尼奥的个人情况,其中包括他的财产,生意往来,风险程度等等。从中就体现了夏洛克作为一名犹太人所具有的精明,善于经商。场景二:在得知安东尼奥的船只遭受不幸是,夏洛克就毅然决然地决定实施他的报复计划:把安东尼奥置于死地,以方便自己随意作买卖赚钱。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凶残野蛮的人物形象。场景三:在威尼斯的法庭上,安东尼奥的朋友试图用双份的钱来换取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夏洛克却执意坚持。由此就可反映出夏洛克强烈的报复心理和残暴,恶劣的本性。一个被压迫者,如果得到了变本加厉的雪耻机会,他会怎么样?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似乎给了我们答案。正如夏洛克在独白说的那样:“难道我们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 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象一个基督徒一样吗?……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 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 报仇。……”(第三幕第一场)几百年来,犹太这个民族不知为了什么神秘的缘故,一直受着欧洲各国上下流社会的嫉恨。有人说,莎士比亚之所以塑造夏洛克,正是因为他对社会给 予犹太人的压迫感到不满。也有人说,诗人只是为了娱乐大众,才造出这样一个可笑人物。且不管诗人的私人意志,他胸中的人道精神,的确经由夏洛克这一角色, 拥护了一个民族,一个被压迫的民族。《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犹太人》(THE JEW OF VENICE),莎士比亚于1596-97年写成。其中情节之一便是犹太商人夏洛克向安东尼奥索求一磅肉作为赔偿。夏洛克因放债而大发横财,结果是折了女儿失了财,且博得大家的一场奚落。他虽然有他的丑态——自私,吝啬……但更有他的宝贵的尊严——当他的 敌人给他不可言述的耻辱,他还以公正的、疯狂刻毒的报复:虽然他们以十倍的钱还给他,他也拒绝,三千两银子,十倍的三千两银子,他也不惋惜,只要能买他敌 人的一磅肉!这种出于压迫者的报复心理,便是夏洛克的心理动机。他的贯穿动作,不是放债取财,而是报复。一 放债是生存之计在英国,犹太人所受的压迫不亚于欧洲任何国家。早于莎翁三百年的爱德华一世(EDWARD I,在位期间为1272-1307)就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英国。但是在莎士比亚生活时期,仍有部分犹太人居住在伦敦。他们碍于民风政令,必须隐瞒自己的身 份和宗教信仰。他们因受迫害而不敢置产,以防被没收;因不敢置产所以只得收集巨量现金;因有巨量现金,故往往以放债为业,故不得不收取重利。因此才有了夏 洛克这一角色。正因为这样的历史渊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狄更斯、特罗洛普等英国作家的笔下,犹太人都承担着放债人的角色。一时间,犹太人成了放债人的代名词。人们认为放高利贷是道德上的罪行,放债人不需才智本钱,便可赚取暴利。而对于放债人的普遍印象,则是腐败、贪婪、吝啬。从莎士比亚塑造的夏洛克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特点。二 有尊严的生存以放高利贷而大发横财的犹太人夏洛克,让基督徒有憎恨他的理由。在他与基督徒安东尼奥的冲突中,夏洛克多次直言不讳:“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 我是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第一幕第三场)很显然,这是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控诉。我们并不知道莎士比亚是不是反对当时民众中流行的对于犹太人的歧视心理,但我们确实由此看出,安东尼奥歧视在先——歧视作为放债者的夏洛 克、也歧视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然后才有了夏洛克的似乎不合情理的要求——非得坚持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夏洛克之所以坚持这一似乎令人发指、也招来后 人耻笑的条款,乃是出于被压迫者强烈的报复心理。三 对抗“主流”的夏洛克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冲突,不只是种族和财务问题,也象征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宗教、生活和价值观。夏洛克过着节制、吝啬的生活,他轻蔑基督徒生活的奢华浪费。对于夏洛克而言,善人的定义是经济状况足以维生,其他的道德或抽象的价值观则毫无 意义。而剧中的巴萨尼奥,因生活奢侈,阮囊羞涩,为攀阔亲,只得向自己的好友安东尼奥借钱。安东尼奥则甘为其赴汤蹈火,割一磅肉都在所不惜。夏洛克和基督徒,为观众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四 夏洛克的现代性尽管莎士比亚的时代已过去了几个世纪,商业资本与封建性的高利贷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成了遥远的记忆,但在今天的世界,种族歧视依然存在着,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夏洛克是种族歧视的受害人,也是一名反抗者。他敢于要求公正,敢于对敌人发动报复,他的坚持和不软弱,对于现代的观众有一种不可言说魅力。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夏洛克的精神是高尚而又庄重的。这或许也是〈威尼斯商人〉直到今天仍上演不衰的原因之一。于是,我们不再单纯的把夏洛克批判为资本主义血淋淋的代表,我们的人道精神可以帮助到我们真正的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倾听一个受压迫者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求剑桥大学博士邓亚萍毕业论文

10月7日,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其社交媒体上写道:“出差回到母校英国诺丁汉大学,一进Sports Village就看到自己的照片啦,那就拍个照吧”。 对此,很多网友纷纷点赞,表示邓亚萍不仅打球厉害,竟然还是这么厉害的一枚学霸——她不仅是当年清华大学学生,还在诺丁汉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并在此后又读完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可是,也有个别网友对邓亚萍的学历与学力,提出了质疑: 一位名为“远离尘嚣2017”的网友评论说:“邓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真能学啊,去英是中国当代研究。后来在剑桥基督学院,读了土地经济学博士——对了,不是经济系的经济学博士,差别可大呢?没有点数学基础,能读经济学博士吗?” 但另一位名为“ylzxwp”的网友回复说:“我过去也是和你的想法一样,但我求证过我同学,邓亚萍的博士没水分,邓在剑桥读博士时,同学博士后都完了,在剑桥有个项目”。 也有网友质疑,邓亚萍在打球时代,也就是小学文化水平,她在成名后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真的能这么快读完国内和国外名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一条龙学业吗? 这位网友如此质疑说:“按照西方人的治学精神,是不可能。仅仅因为钱多,就发给学位的?但是,邓亚萍只是小学文化,怎么可能攻下硕士学位呢?即使付出常人莫及的努力了,可想想中国万千学子里,有多少是付出比这更多的努力?……” 邓亚萍曾写过自己学习经历的文章,她称,自己在1997年退役后,就进入清华大学,并于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她作为交换生,进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她又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在1997年退役后,邓亚萍进入清华,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清华大学的老师让邓亚萍写出26个英文字母,她费了半天时间总算写了出来,但有的是大写,有的是小写;可邓亚萍说:“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从那时起,邓亚萍要求自己: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常常学到深夜12点。为更快地掌握英语,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就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学习英语了。 在英国开始的一两个月,邓亚萍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她就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家后,自己再翻查字典;邓亚萍终于过了英语这道关,并在学成归国后,回到清华大学,邓亚萍的毕业论文则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 2001年9月,邓亚萍又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邓亚萍采取了第二种办法。 邓亚萍所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其硕士论文研究课题很有趣,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诺丁汉大学的老师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就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 当毕业时,邓亚萍用英语宣读了3.5万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后,临场考官一致无条件给予一次性通过! 2002年,邓萍萍开始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她这次的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业。 对于自己的求学历程,邓亚萍曾说过:“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或许,邓亚萍的这篇自传式叙述,可以算是对质疑者最好的回答! 当然,作为世界性的体育明星,无论是在国内、国外的学习中,邓亚萍应该会得到一定的优待、照顾,这也是不争事实,但邓亚萍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也不应被忽视——如此全面看问题,才是对邓亚萍和事实的一种尊重! ​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祖籍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现为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下面是我整理的邓亚萍的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的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人物经历

运动生涯

1982年,9岁的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83年,邓亚萍离开家来到了郑州市乒乓球队,边读书、边打球。

1986年初,邓亚萍被借调到了河南省队。1986年4月,湖南怀化举办了全国乒协杯比赛。邓亚萍在这次比赛中与队友合作为河南省拿到了团体冠军。同年底,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代表河南队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再次获得全国青年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88年11月,邓亚萍正式进入中国乒乓球队。同年亚洲杯赛,邓亚萍在决赛中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子单打银牌获得者李惠芬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19 89年,第40届世乒赛,邓亚萍和乔红搭档,首次参加世乒赛就夺得女双冠军,成为国乒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

1990年5月23日,邓亚萍与乔红、高军、陈子荷合作,夺得第1届乒乓球世界杯女团冠军。

1991年5月6日,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中,年仅18岁的邓亚萍仅用45分钟就以3-0的战绩将李粉姬淘汰出局,一举夺下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的桂冠。同年9月,邓亚萍在日本松本县举行的“萨马兰奇杯”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中,再次夺冠。

1992年,邓亚萍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最终拿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单打与女子双打两枚金牌。

1993年,瑞典世乒赛,邓亚萍与乔红、陈子荷、高军一起合作,成功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

1994年,败于小山智丽,获得广岛亚运会银牌。

1995年,邓亚萍在世乒赛上夺得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又一次获得了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这期间,邓亚萍连续8年排名世界女子乒乓球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创造[获得奥运会女子乒乓球项目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吉尼斯世界纪录。

1997年5月,邓亚萍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上获得乒乓球女团、女双、女单三项冠军后,正式淡出国家队,先后进入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学习英语。

1998年下半年,邓亚萍从英国回来后准备备战曼谷亚运会,由于国家队已经由新人顶上了,邓亚萍在9月正式宣布退役。

1991年5月31日至1999年1月31日,创造[最长时间蝉联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球运动员(女性)]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政经历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2004年,邓亚萍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调入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担任奥运村部副部长兼奥运村办公室副主任。

2008年11月17日,邓亚萍升任国家体育总局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9年4月,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2010年9月,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经理。就任后,邓亚萍全面参与人民搜索的日常管理,全方位推动各项工作。

2015年12月2日,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2018年12月25日,邓亚萍当选河南省妇联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下海经商

2016年6月9日,邓亚萍宣布辞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职务,她将和俞敏洪联手共同打造国内第一家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

2016年10月29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委托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与邓亚萍团队共同发起的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已在河南省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著名运动员命名的体育产业基金。

演艺经历

2020年7月,参加腾讯视频体育竞技节目《超新星运动会》,担任总教练 。12月3日,参演节目《竞然如此第二季》开播 。

2021年2月8日,特别出演网络剧《约定》播出。

2021年7月9日,参加北京卫视聚焦北京商圈经济的户外纪实真人秀节目《京城十二时辰》,担任“时令官”;11月20日,在播出的《追光吧!》里担任追光见证官 ;12月26日,与55位世界冠军共同唱响由王平久作词,常石磊作曲的歌曲《我们北京见》MV发布。

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文章结构

戴奥真尼斯,又名第欧根尼,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公元前404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卒于公元前323,享年81岁;\r\n据说狄奥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狄奥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狄奥根尼。”\r\n亚历山大说此话自有他的道理。他理解别人所不能理解的犬儒主义。他是狄奥根尼所自称的\\“世界公民”。像狄奥根尼一样,他崇拜海格立斯的英雄形象,当别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费尽心机之时,这位英雄却在为人类而摩顶放踵。他知道世上活着的人当中只有征服者亚历山大和乞丐狄奥根尼是自由的。

农大信院的吧,别想了,没有

此故事主要引用了语言描写,使描写的人物更加生动,更加贴近读者,也对人物的刻画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体现了狄奥根尼的拮据甚至贫困,从狄奥根尼的回答表现了他的知足安乐、无野心的心态,侧面反映了世间万物均等、都可以享受‘阳光’.从亚历山大大帝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狄奥根尼生活的向往及对自我的责任意识

他躺在光溜溜的地上,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可他就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搔了搔痒,便像狗一样在路边解手。他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掬起几捧泉水送入肚中。他没工作在身,也无家可归,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街市上熙熙攘攘,到处是顾客、商人、奴隶、异邦人,这时他也会在其中转悠一二个钟头。人人都认识他,或者都听说过他。他们会问他一些尖刻的问题,而他也尖刻地回答。有时他们丢给他一些食物,他很有节制地道一声谢;有时他们恶作剧地扔给他卵石子,他破口大骂,毫不客气地回敬。他们拿不准他是不是疯了。他却认定他们疯了,只是他们的疯各有各的不同;他们令他感到好笑。此刻他正走回家去。 他没有房子,甚至连一个茅庐都没有。他认为人们为生活煞费苦心,过于讲究奢华。房子有什么用处?人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没什么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人实在不需要床榻和椅子等诸如此类的家具,动物睡在地上也过着健康的生活。既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穿上适当的东西。那我们惟一需要的是一件御寒的衣服,某种躲避风雨的遮蔽。所以他拥有一张毯子——白天披在身,晚上盖在身上——他睡在一个桶里,他的名字叫狄奥根尼。人们称他为“狗”,把他的哲学叫做“犬儒哲学”。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希腊的克林斯城邦度过,那是一个富裕、懒散、腐败的城市,他挖苦嘲讽那里的人们,偶尔也把矛头转向他们当中的某个人。 他的住所不是木材做成的,而是泥土做的贮物桶。这是一个破桶,显然是人们弃之不用的。住这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第一个,但他确实是第一个自愿这么做的人,这出乎众人的想法。 狄奥根尼不是疯子,他是一个哲学家,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他言传身教地进行简单明了的教学。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他说,所谓自然的就是正常的而不可能是罪恶的或可耻的。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你才能过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依赖它们,他得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它们支配着他。他是它们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假浮华的东西,他出卖了自己的独立性,这惟一直实长久的东西。 有好多人对社会生活感到厌倦,都逃避到小小的农庄上、静静的乡村里,或隐居的山洞中,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生活。狄奥根尼不这样做。他是一个传教士。他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那就是“重铸货币”②:拭去人类生活上面的金银蒙尘,揭除陈规陋习的假面具,重新印上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 公元前4世纪,其他伟大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主要是在自己的私塾里教学。但对狄奥根尼来说,实验室和标本,大课堂和学生,这些都存在于芸芸众生中间。因此他决定住在雅典或科林斯,那里来自地中海一带的游客络绎不绝。他故意在大庭广众中这样做,目的是向世人显示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他认为世人大都是半死不活的,大多数人只是个半人。在中午,光天化日下,他打着一盏点着的灯笼穿过市井街头,碰到谁他就往谁的脸上照。他们问他何故这样,狄奥根尼回答:“我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人来。” 有一次,见到一个达官贵人正让仆人帮他穿鞋,狄奥根尼对他说:“他为你揩鼻涕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感到幸福:不过这要等到你的双手残废以后。” 曾经爆发过一场严重的战争,连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科林斯人都不禁惊恐万状。他们开始厉兵秣马,重新修建荒废已入的防御工事。狄奥根尼也推着他那破旧的木桶在地上滚来滚去,“看到你们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我想我也该干点毫无用处的事情啦!” 他就这样生活着——像一条狗,有些人这样说,因为他全然不顾社会规范,而且还朝他所鄙视的人咧嘴叫喊。此刻他正躺在阳光下,心满意足,乐也悠悠,比波斯国王还要快活(他常这样自我吹嘘)。他知道他将有贵客来访,但仍然无动于衷。 狭小的广场开始充满黑压压的人群。僮仆、士兵、文书、官员、外交家,他们逐渐在狄奥根尼的四周围成一个圈子。他抬眼望去,就像一个清醒的人审视一群蹒跚的醉鬼,然后他摇了摇头。他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是亚历山大的奴仆。这位马其顿国王、希腊的征服者正在视察他新的王国。 年仅20岁,亚历山大比他的年龄要成熟和睿智得多。他像所有的马其顿人一样嗜酒,但他一般能够适可而止;他对待妇女彬彬有礼,不失骑士风度。像所有的马其顿人,他热衷打仗;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指挥官,但并非只是一部军事自动机器。他善于思考。亚历山大13岁就师从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汲取希腊访华精华。亚里士多德教授他诗歌、哲学,特别是政权的形态结构和应用;此外还向他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的确,正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亚历山大学会了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找到富有启发性的东西。 眼下亚历山大在科林斯担任他父亲腓力二世所创建的希腊城邦联盟的首脑。他到处受欢迎受尊崇受奉承。他是一代英雄。他新近被一致推举为远征军司令,准备向那古老、富饶而又腐败的亚洲进军。几乎人人都涌向科林斯,为的是向他祝贺,希望在他麾下效忠,甚至只是想看看他。惟独狄奥根尼,他身居科林斯,却拒不觐见这位新君主。亚里士多德教给他的宽容大度是一个真正胸襟宽阔的人才具备的品质,正是怀着这样宽阔的胸襟,亚历山大决心造访狄奥根尼。 亚历山大相貌英俊,眼光炯炯有神,一副强健的身躯,披着带金的紫色斗篷,器宇轩昂,胸有成竹,他穿过两边闪开的人群走向“狗窝”。他走近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狄奥根尼只是一肘支着坐起来。他进入每一个地方,所有的人都向他鞠躬敬礼或欢呼致意。狄奥根尼一声不吭。 一阵沉默。亚历山大先开口致以和蔼的问候。打量着那可怜的破桶,孤单的烂衫,还有躺在地上那个粗陋邋遢的形象,他说:“狄奥根尼,我能帮你忙吗?” “能,”“狗”说,“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阳光。” 一阵惊愕的沉默。慢慢地,亚历山大转过身。那些穿戴优雅的希腊人发出一阵窃笑,马其顿的官兵们判定狄奥根尼不值一提,也互相用肘轻推着哄笑起来。亚历山大仍然沉默不语。最后他对着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狄奥根尼。”他们以为这话自相矛盾,无非是以一句彬彬有礼的收场话来结束这令人尴尬的闹剧。但亚历山大说此话自有他的道理。他理解别人所不能理解的犬儒主义。他是狄奥根尼所自称的“世界公民”。像狄奥根尼一样,他崇拜海格立斯③的英雄形象,当别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费尽心机之时,这位英雄却在为人类而摩顶放踵。他知道世上活着的人当中只有征服者亚历山大和乞丐狄奥根尼是自由的。

邓亚萍博士毕业论文

10月7日,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其社交媒体上写道:“出差回到母校英国诺丁汉大学,一进Sports Village就看到自己的照片啦,那就拍个照吧”。 对此,很多网友纷纷点赞,表示邓亚萍不仅打球厉害,竟然还是这么厉害的一枚学霸——她不仅是当年清华大学学生,还在诺丁汉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并在此后又读完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可是,也有个别网友对邓亚萍的学历与学力,提出了质疑: 一位名为“远离尘嚣2017”的网友评论说:“邓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真能学啊,去英是中国当代研究。后来在剑桥基督学院,读了土地经济学博士——对了,不是经济系的经济学博士,差别可大呢?没有点数学基础,能读经济学博士吗?” 但另一位名为“ylzxwp”的网友回复说:“我过去也是和你的想法一样,但我求证过我同学,邓亚萍的博士没水分,邓在剑桥读博士时,同学博士后都完了,在剑桥有个项目”。 也有网友质疑,邓亚萍在打球时代,也就是小学文化水平,她在成名后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真的能这么快读完国内和国外名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一条龙学业吗? 这位网友如此质疑说:“按照西方人的治学精神,是不可能。仅仅因为钱多,就发给学位的?但是,邓亚萍只是小学文化,怎么可能攻下硕士学位呢?即使付出常人莫及的努力了,可想想中国万千学子里,有多少是付出比这更多的努力?……” 邓亚萍曾写过自己学习经历的文章,她称,自己在1997年退役后,就进入清华大学,并于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她作为交换生,进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她又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在1997年退役后,邓亚萍进入清华,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清华大学的老师让邓亚萍写出26个英文字母,她费了半天时间总算写了出来,但有的是大写,有的是小写;可邓亚萍说:“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从那时起,邓亚萍要求自己: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常常学到深夜12点。为更快地掌握英语,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就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学习英语了。 在英国开始的一两个月,邓亚萍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她就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家后,自己再翻查字典;邓亚萍终于过了英语这道关,并在学成归国后,回到清华大学,邓亚萍的毕业论文则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 2001年9月,邓亚萍又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邓亚萍采取了第二种办法。 邓亚萍所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其硕士论文研究课题很有趣,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诺丁汉大学的老师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就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 当毕业时,邓亚萍用英语宣读了3.5万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后,临场考官一致无条件给予一次性通过! 2002年,邓萍萍开始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她这次的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业。 对于自己的求学历程,邓亚萍曾说过:“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或许,邓亚萍的这篇自传式叙述,可以算是对质疑者最好的回答! 当然,作为世界性的体育明星,无论是在国内、国外的学习中,邓亚萍应该会得到一定的优待、照顾,这也是不争事实,但邓亚萍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也不应被忽视——如此全面看问题,才是对邓亚萍和事实的一种尊重! ​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祖籍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现为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下面是我整理的邓亚萍的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的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人物经历

运动生涯

1982年,9岁的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83年,邓亚萍离开家来到了郑州市乒乓球队,边读书、边打球。

1986年初,邓亚萍被借调到了河南省队。1986年4月,湖南怀化举办了全国乒协杯比赛。邓亚萍在这次比赛中与队友合作为河南省拿到了团体冠军。同年底,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代表河南队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再次获得全国青年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88年11月,邓亚萍正式进入中国乒乓球队。同年亚洲杯赛,邓亚萍在决赛中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子单打银牌获得者李惠芬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19 89年,第40届世乒赛,邓亚萍和乔红搭档,首次参加世乒赛就夺得女双冠军,成为国乒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

1990年5月23日,邓亚萍与乔红、高军、陈子荷合作,夺得第1届乒乓球世界杯女团冠军。

1991年5月6日,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中,年仅18岁的邓亚萍仅用45分钟就以3-0的战绩将李粉姬淘汰出局,一举夺下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的桂冠。同年9月,邓亚萍在日本松本县举行的“萨马兰奇杯”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中,再次夺冠。

1992年,邓亚萍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最终拿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单打与女子双打两枚金牌。

1993年,瑞典世乒赛,邓亚萍与乔红、陈子荷、高军一起合作,成功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

1994年,败于小山智丽,获得广岛亚运会银牌。

1995年,邓亚萍在世乒赛上夺得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又一次获得了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这期间,邓亚萍连续8年排名世界女子乒乓球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创造[获得奥运会女子乒乓球项目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吉尼斯世界纪录。

1997年5月,邓亚萍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上获得乒乓球女团、女双、女单三项冠军后,正式淡出国家队,先后进入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学习英语。

1998年下半年,邓亚萍从英国回来后准备备战曼谷亚运会,由于国家队已经由新人顶上了,邓亚萍在9月正式宣布退役。

1991年5月31日至1999年1月31日,创造[最长时间蝉联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球运动员(女性)]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政经历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2004年,邓亚萍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调入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担任奥运村部副部长兼奥运村办公室副主任。

2008年11月17日,邓亚萍升任国家体育总局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9年4月,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2010年9月,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经理。就任后,邓亚萍全面参与人民搜索的日常管理,全方位推动各项工作。

2015年12月2日,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2018年12月25日,邓亚萍当选河南省妇联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下海经商

2016年6月9日,邓亚萍宣布辞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职务,她将和俞敏洪联手共同打造国内第一家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

2016年10月29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委托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与邓亚萍团队共同发起的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已在河南省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著名运动员命名的体育产业基金。

演艺经历

2020年7月,参加腾讯视频体育竞技节目《超新星运动会》,担任总教练 。12月3日,参演节目《竞然如此第二季》开播 。

2021年2月8日,特别出演网络剧《约定》播出。

2021年7月9日,参加北京卫视聚焦北京商圈经济的户外纪实真人秀节目《京城十二时辰》,担任“时令官”;11月20日,在播出的《追光吧!》里担任追光见证官 ;12月26日,与55位世界冠军共同唱响由王平久作词,常石磊作曲的歌曲《我们北京见》MV发布。

  • 索引序列
  • 博洛尼亚大学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 求剑桥大学博士邓亚萍毕业论文
  • 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文章结构
  • 邓亚萍博士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