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之一,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各种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矛盾逐渐突出:物质经济日益丰富,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协调;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但多种欲望的诉求又往往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在对待人与自然问题上,应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客观认识休闲对生态环境具有的重要影响,树立生态休闲方式,这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一何谓休闲?从构形上看“,休闲”二字中的“休”即倚木而息,强调当下摆脱体力劳动的自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闲”本意是“放着不用”,引申为娴静、安宁,淡定神闲。《现代汉语词典》把“休闲”解释为“:(可耕地)闲着,一季或不种作物”,《辞海》中则把“休闲”解释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如果将“休闲”的主体“农田”改换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实体,并结合“休”字的本义,那便可以相应地赋予休闲这样的涵义: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和、放松,不安排工作,借以休养人力,达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的措施,从而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中国自 1995 年起开始实行 5 天工作制,年 9 月实施了“三个长假日”,2007 年 11 月又对国家法定节假日做出了调整。在这个方案安排中,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增多,休闲在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休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更加丰富,使休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实际上,休闲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休闲思想和休闲文化,并对其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把它定义为“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美国学者约翰·凯利则把休闲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社会空间”“,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重要的发展舞台。”从一般意义上讲,休闲是指人们在劳动和生理必需时间之外的自由支配时间里的行为或活动。休闲有四种含义:一是从时空意义上,指人的闲暇时间在特定空间的消费指向;二是从行为意义上,指人的休闲活动的满足指向;三是从生命意义上,指生命自我处在一种自由、自主的生存状态;四是从意识活动意义上,指人的闲适精神的实现。一个人的休闲,与其说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一种满足,不如说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或者从某种意义上,休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向大自然的回归,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人们在休闲中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情操。二在现代社会里,休闲必然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休闲是具有类本质的人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是由休闲主体的自由意志所决定的。休闲关系是一种动态且相对开放的过程,在休闲活动中,休闲主体可以影响和操纵社会规则,休闲活动的个性化、商业化等趋势也将自我、个人身体投射到休闲活动与经验的前沿,从而赋予现代休闲关系独特的形式,并进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休闲的良性运作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在人性预设上,休闲是向自然的复归,天人合一的再现。从人性的意义上说,休闲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精神)属性相互作用的和谐状态及其层次的提升过程和境界“,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和谐,人的社会属性的和谐,人的意识属性的和谐,以及这些和谐之境界不断提升的状态”,其最大特点是人文性、社会性、创造性。它使休闲主体在精神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因此,按其本性而言,休闲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的物质消费,休闲活动在主观上不以获取物质财富为目的,在客观上不必然以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为代价。实际上,最满意的休闲方式与过度消费并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意味着要破坏生态环境。所以说,休闲是人性实现自身和谐的过程和能够达到的境界,人性系统的丰富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客观上要求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休闲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休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社会大众抒解生活压力,丰富生活体验,促进社会交友,增进家庭亲子关系,实践自我理想等,而且使人通过与自然的接触,铸造一种坚韧、豁达、开朗、坦荡的品格。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和价值的提升,并进而建立起与自然丰富多样的全面性关系。而人与自然全面性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在把人从片面和畸形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养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所导致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生态哲学的精致理想、可持续发展的高瞻远瞩,既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需要,也是在令人惊异和令人惊喜的感受中完成对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自我超越。另一方面,休闲的异化又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为人类的休闲活动固然可使行为者获得愉悦、满足,但并非全然都是正向的,我们延续多年的生活方式也并非都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不是所有的休闲活动都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国学者波德里亚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称为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休闲被异化了,无辜地沦为幻觉,被符号化为不受生产性劳动的约束,身处消费社会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一符号系统。消费社会不仅使人丧失了应有的自然机能,而且使自身的精神价值被置于次要地位,甚至从人的灵魂深处无情地抽掉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把人间的真情、乐趣、亲情、友谊等属于人类本真的东西置于金钱交易的屋檐底下,使人的尊严和本性消失在价值失落的刺激消费之中。休闲的本意是要寻求实存的意义,然而在消费社会中,作为“成为人”的过程的休闲不复存在,人们休闲得越多,实存消失得越快,且一切出于经济目的的休闲,必将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奢侈性休闲倾向。人们过分看重消费的符号意义,在消费过程中沦为社会符号表征。认为休闲就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美好的休闲生活就是无限制地拥有私人空间、休闲物品、昂贵的服饰以及永远保持对异性的吸引力,因而带有明显的奢侈性、浪费性。这种与真实自我需求相违背的消费与休闲,使得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往往为表象所迷惑,看不到自我真实的需求,或者即使看到了也由于自我评价体系与外界价值相悖而选择放弃,成为消费主义社会背景下生态环境危机的“贡献者”。奢侈性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不道德的休闲消费方式,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认识到对财富的过度追求会严重影响到人们过好生活的能力。然而,物质的满足是没有止境的,人们注定要无止境地追逐消费的象征符号。这样,当人们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后,又会无意识地使自己成为技术、时间、金钱、权力和信息的奴隶。自我价值的追求被一系列形式化的、表面性的东西所蒙蔽。奢侈性休闲主体对社会资源的过度占有,必然会压缩他人的生存空间,造成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和谐。而社会生存空间被压缩,人就转向自然要空间;生存资源受侵害,人就转向自然要资源。现代人这种在物质财富“占有”过程中的异化,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养成合理健康的休闲方式;如何在发展休闲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生态与游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有问题都指向了当前休闲理论研究的重点———生态休闲。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这一进程中,生态休闲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所谓生态休闲,就是通过人类群体所特有的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情感、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发展。它既是一种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的休闲形式,又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类保护自然的一种积极措施;它要求减少人类对于自然的物质变换,抑制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它强调人们尊崇自然的异质性,充分感悟自然,把自然作为一个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人们的休闲实践表明,充分健康的休闲方式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必然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全球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的危机,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彰显的情况下,生态休闲作为绿色休闲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如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将生态休闲定义为“回归大自然休闲”和“绿色休闲”;针对现在休闲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休闲定义为“保护休闲”和“可持续发展休闲”。中国各级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实际,开展各种生态休闲,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产业,使休闲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然而,环境美德的养成、生态休闲方式的确立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为了确立生态休闲方式,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强化和改变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是反对消费主义宰制下的奢侈性休闲,养成生态休闲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休闲意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意识,也是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应当自觉培养的文明意识。在分享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休闲快乐时,应恪守环保理念,有意识地去保护生态环境,不去损害休闲对象和周围环境,在理性休憩的前提下从事休闲活动并从中学习自然知识和放松身心;在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对自然美景的享受和对民族历史文化了解的同时,爱护供我们享受、给我们知识的休闲环境。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生态休闲属于绿色消费,而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消费绿色,不能以山水被污染、草木被践踏、鸟兽被杀戮为代价。只要人类的发展思维摆脱盲目的经济至上观念的控制,就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本质意义上的休闲,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为在经济至上观念的操控下,人们似乎永远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用以休闲,亦无暇审慎地思考休闲的真正意义,更不用说通过休闲来寻求生活本身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了。从人生的意义上说,休闲不单是一种活动,而更主要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一种氛围,一种不断超越既存现实和自我的努力。当人们休闲地徜徉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中,人类不会感到孤单,世界不会变得荒凉,自然更不会与生命背离。只有真正坚持“人倚木而休”这种生活态度,则一种不仅顾及人类利益与价值,同时保持自然之利益与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与生产活动才会成为现实。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在全民生态意识还有待达到自觉自愿水平之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作为,是实现生态休闲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休闲服务管理与监督机构,做到对休闲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加大法律监督和执法力度,并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监控制约机制。尤其是在这个休闲日益高涨的时代,适当地增加投入并有效地规范相应的制度是一项明智之举。否则,很容易出现所谓的“公用地悲剧”。同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加强对休闲主体的教育。休闲的异化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而休闲异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危机。从叔本华、尼采到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都倾向于把现代性危机理解为一种精神危机或文化危机,其根源在于理性主义传统对于生活世界的遗忘。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消除异化、寻找生存意义的根本途径,这其中包括对休闲主体进行生态休闲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曾向那些统治者和决策者明确提出把休闲教育融入理想国家的建议,美国着名生态伦理思想家利奥波德也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知道他自己仅是生态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代经济消费对过好生活和生态环境健康所造成的障碍,而休闲则可以作为克服这些障碍的适中力量。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通过教育和其他措施鼓励户外休闲,教育人们学会休闲,教育那些通过休闲获得愉悦的人在从事休闲娱乐活动时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大自然“痛苦”的基础上,不要建立在损害他人以及后代人满足其休闲需要的基础上。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生态休闲才是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健康稳定持续的经济效益的有效出路,逐渐做到自觉维护休闲的“生态性”。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平等、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等。如果人们在从事休闲活动时都对大自然充满爱,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生态环境保护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总之,人类只有拥有生态休闲的理念,把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思考提高到文明批判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和克服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的方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这不仅需要调整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还需要调整人类的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的基本态度。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类终将以自觉的意识,构建起一种适应新时代的休闲文化观,树立生态休闲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参考文献:[1]高扬,谢怀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休闲[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2]转引自[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3][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4]郭旭,郭恩章,陈旸。论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8,(12)[5]吴文新。试论休闲的人性意蕴和境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6]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7]侯玲。休闲:是解放还是异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5,(8)[8]马惠娣:中国学术界首次聚焦休闲理论问题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9]张恒力。休闲中的“天人合一”蕴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3)[10]胡伟希。论中国休闲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未来发展[J].学习论坛,2004,(9)[11]沈湘平。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与哲学的现代性境遇[N].光明日报,[12]Charles J,vironmental Ethics 27,(2005)[1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原荒纪事[M].邱江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4]包庆德,叶立国。生态休闲与休闲经济[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15]周鸿。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

我觉得你可以去借鉴下《自然科学》期刊里面的论文~看下别人的写作经验及思路吧

转过来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问题,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 ——新西兰价值党出现。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禽流感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第一,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执政当局最早呼吁从全球高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1972年瑞典执政当局主动承办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呼吁“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在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2003年,在许多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近两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停止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用新的“绿色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执政当局早在1886年就制订了第一部森林法,目前其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2000年3 月,芬兰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印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执政党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原木出口,对木制品出口的税收也大幅上升。非洲各国执政党针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第三,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党普遍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执政党通过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推动节能,新加坡执政当局建立了一个2000万新元的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开发创新。日本政府通过改革税制,规定企业如果达到节能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又无法按期改进,将被处以100万日元的罚款。美国和德国制定了相关法规,用减免销售税的办法鼓励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第四,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执政当局迫于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执政当局的政策推动下,循环经济在日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松下、索尼、丰田等许多大公司都基本实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所有生产行业的垃圾被处理后重新使用的比例高达50%。其他欧盟国家也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并制定了回收、利用或循环使用的具体办法和目标。英国规定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增加10%,2020年增加到20%;荷兰执政当局规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应达到60%;法国规定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80%。第五,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奥地利执政当局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瑞典政府将节能和环保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宣传,并积极向国外推广其节能经验,使全民对环保都有一种自豪感。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美国回收利用日 ”,环境保护局专门开设网站,宣传再生物品的知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节约环保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几点启示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天地人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泛、而深的课题,要想简明地揭示它们的关系,只得借助于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学说……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从上世纪70年代才广泛传播开来,传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惊人的。那诱人的“生态平衡”被学者们研讨着,官员们宣传着,演员们呼喊着。生态平衡之所以诱人,那是因为人们企盼的生态系统稳定状态是美好的。尽管人们觉得它有点抽象莫测,可它又是亲切具体的。熟知生态平衡要先知生态系统。可生态系统从被西方学者提出至今,权威人士的定义有十余个,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十个字,但无公认统一的文字表达。取其共同的实质,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的特定结合。生命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生命类群,包括人类;无机环境指自然界的无生命成分;特定结合指不同地域创造出的多样的生物类群——即不同生态系统。陆地上各生物类群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它们总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同样海洋生物类群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陆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层,这就是人的家园。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为天,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是依赖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 人在生物圈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天地无机环境为谁效用呢?为草原、森林、庄稼——绿色世界。各类动物依赖谁而存活呢?直接间接都依赖于绿色植物。万尊的人靠什么活着呢?以吃来说,取之动物或植物,或二者兼取之;以喝来说,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无机界。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又分为三类,且冠以公正的名称:(一)植物——生产者;(二)动物——消费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较三类生命类群谁最有本领呢?无疑是生产者,因为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二者。人在哪里呢?在动物之中了。按生态食物链排序:先是食草动物,后是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粮)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级”(依赖性最大的)消费者。所以,生态学家早已结论: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 尊贵的人不要不服气,这并不否定人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只是说人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从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一部分 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给洪水以出路.这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 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的参考文献

人与自然议论文600字5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议论文600字例文,希望你喜欢。

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千百年来,它养育了人类,让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人类是如此依赖大自然。人类拥有自然,但决不等于人类可以违背自然的意志,否则人类将遭受自然惩罚,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才能绵延无尽,不然,会被一种更先进,更文明的生物所取代。

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动物也如此。可一些人却残害他的“兄弟”,不断把自己抬出自然圈,并自以为是自然的主宰者。其实,你想错了,大自然制造了多少生物,而人类,连一个简单的微生物都造不出来,只能坐在一旁看着罢了,然后反复研究,得到结论。

一些人类大量的残害自己的“兄弟”,使生态不平衡,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把大自然“母亲”看作仇人,责备他的“母亲”,使得“母亲”如此狼狈。这样下去人类碧将遭受自然惩罚。

若人类的破坏更加严重时,人类可能就会像恐龙一样突然蒸发于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更文明,更具有智慧生物。那时,他们眼里的人类就如我们眼里的蚂蚁。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大自然,制止那些非人类的做法,那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乐趣,并让兄弟姐妹更好的生活,享受母亲给予的乐趣。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动物也是,植物还是。不能因为权、财而毁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毁了我们自己。

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不卓越于其他生物。

要保护人类,就要保护其他兄弟姐妹,更要保护大自然。

在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教科书我们都教给他们,要征服自然,总是觉得人类是大于自然的,人类的科技要比自然要厉害,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我们的社会都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要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大自然。

从古至今人类都饱受一些自然灾害的折磨,可以说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非常弱小的,即使现代社会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克服它的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例如泥石流,地震,海啸这些自然灾害都是我们人类目前无法完全克服的,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亡和创伤,所以说成为人类的能力要大于自然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他们,不懂得和他们和睦相处,作为你同样的方式让我们人类受到报复,受到惩罚,让我们懂得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现在有很多人类不尊重他,所以都不管,大家等会比如有一些人乱砍乱伐,我简直就去砍伐树木,让原本玩猴无损的树林带来了伤害,其实森林对我们的大自然是很有好处的,并且可以帮我们吸收一些有害的物质,净化空气给我们人类也是有好处的,但是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节制的砍伐他们,让森林受到破坏。森林的破坏也会给人类带来报复,因为森林如果遭到了很大遭到了破坏,原本森林就有净化空气和调节局部气温的效果,如果森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这些效果也就没有了。

可以说人类在破坏自然的时候,也就是在破坏自己,那么大自然也会同样的方式来对我们这样,所以说我们要懂得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和睦相处。

此刻已是21世纪,人类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推出,推动了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但也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不少珍稀物种灭绝。

从前,人们过着仙境般完美的生活,没汽车,没烟囱,更没化学工厂。人们上山摘野果,下山捉野兔;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河里的鱼虾数不胜数。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但自从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后,人类就走上了破坏环境的不归之路。而为了扩充自我的生活空间,赚到更多的钱,森林中的一棵棵树木倒下了;为了填饱自我的肚子,得到口福,无数的动物被虐杀了;工厂的奸商为了夺取暴利,不择手段地把有毒物质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很多鱼类死亡了。

这难道就是我们那“完美的生活”吗?

我们人类十分固执,想到的事必须做。当人们对自我的“土地私有制”不满时,制造出“礼貌”战争!各种新型武器不断推出,石头、弓箭、子弹、原子弹轰轰烈烈地投上战场。仅仅一次海洋战争,就使一千多种海鸟和鱼类灭绝!

此刻已是和平年代,人们讲究华丽的服饰,一件毛皮大衣,也不知用了多少珍稀动物皮革才缝上!一件漂亮的木雕家具,用的是不知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古树……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但不是无偿为人类服务的。

这是有代价的:砍伐了树木,就会引来洪水、干旱、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鸟类数量的减少,数不尽的害虫就会在农田里飞来飞去,粮食会减产……

一棵小树苗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它为我们制造氧气,保护环境。而人类砍伐它,仅仅需要几分钟……期望人类能保护环境,不要再创造出另一份“辛德勒名单”。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虐待自我,我不期望世界上的最终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大家好!很高兴站在这个讲台上发表我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思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博爱众生,达天人合一”。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古有《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今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和而为一,无不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发展的。

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认知的范式。那么“民胞物与”就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诉求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科学认知,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可是,上世纪的中国需要发展,人口经济需要推动,于是,大地伤痕累累,肮脏的血液在她的血管中流动。人们围湖造田,困海填地,除草耕种,伐木造屋,倾倒污水。种种劣迹,都在伤害我们的地球母亲,伤害这个从古而来就和谐共处的自然。

我们是自然之子,那么保护自然就是我们应做之事、应担之责。孟子曾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应胸怀天下万物,坚信人与自然皆平等,博爱众生,达天人合一之境。

英国一位生态学家说得好:“我们不是地球的拥有者,我们只是借用了子孙的地球。”过去,我们犯下的大错已让我们尝到了恶果。土地沙漠化、酸雨、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破坏、北极水面上升、冰川融化等等。可现在,我们还有改正的机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们是自然之子,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植树造林,退耕坏草,退田还湖,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我们应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意浪费资源。我们应努力学习,改革创新,争做时代新青年,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以博爱之心爱众生万物,万物众生也会爱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发展,如此之好事,岂不美哉!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概就像两个人吧!一个不断索取,一个不断付出。那当世界万物忍受不住这样的索取是不是会让人类接受惩罚。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埃博拉,2016年洪灾,2019年澳大利亚大火,2019年蝗灾,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天灾?人祸?难道问题不是应该从人类自身找吗?

同是地球的儿女,难道我们人类就不会受到责怪?同是地球的儿女,人类就该凌驾于自然,凌驾于其他生物?同是地球的儿女,难道威胁人类的生物就该被人类伤害?

人类是高级的生物但不代表这是破坏自然的理由,经济建设越来越先进,发达。可人类的思想依然如此,人类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就拿今年春节前的事来说,是蝙蝠的错吗?不是,找找蝙蝠的资料,它长成那个样子不就是为了人类不去捕它们吗?蝙蝠常年体温40度以上,身上数百种病毒。那为什么人类还会去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去考虑后果,只为了自己一时的贪婪。

所有的灾祸来临时,人类只会抱怨。事到如今,人与自然都不用找谁对,谁错。一起忍受自己犯错后的惩罚。每一次的灾祸何尝不是再给人类提醒呢!

我希望春天能看到树木上都长着嫩芽,能听到燕子的叫声;我希望夏天能看到小河里各种鱼儿在游动,傍晚能听见布谷鸟的歌声;我希望秋天能看到金色的麦浪,能听见农民伯伯爽朗笑声;我希望冬天能看见白雪皑皑,能听见人们的祝福。我还希望一年四季能看到真正的太阳,而不是隐没在雾霾下的一丝光。

如果人类的欲望少一点,那么自然就会美一点。人类应该反思自己,有所觉悟,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5篇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用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例文,希望你喜欢。

主持人崔永元曾这样调侃道:“我最爱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因为里面没有人。”

这句话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感到无比心酸,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所欲为。我听见了自然的哭泣声。

或许,在许多年前,人类对自然依然是敬畏的吧?伐木工人被树虎的友爱感动,被粘在树上的树虎移送到了森林的深处,这是一种默默的保护,蕴含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但猎人们呢?为了获取昂贵的树虎的皮毛,他们利用了树虎单纯友爱的本性。从而导致了树虎的灭绝。我不知,那只粘在树上的树虎,见到同伴为了自己而落入圈套,若它有感情、有思想,它会怎么做?但它跟人不一样,只有哀呜声久久在森林中回荡,若干年后,连哀呜声也无法再听到了。

伐木工与猎人两种不同的做法引人深思,在自然面前,人与人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人心受到了利益的驱使,会变。而自然仍然是单纯的模样,而且人恰恰看准了这一点,利用自然的弱点攻击自然,长此以往,终将导致自然的毁灭,也难逃自己种下的苦果。

哲学家在面对自然的雄伟绮丽时,发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感叹。值得一提的是,发出感叹的人当时已双目失明。自然之美是长驻人心的,我们目光所涉及的,皆为表面。如只看到森林背后的商机,即使双目清澈心也无比丑陋,年复一年,自然未变,可人呢?

那自然多么可贵。在自然的映衬下。人是多么的渺小。而人是聪明的,在机械与科技有快速发展下,人竟妄想占领自然,让自然为己所用,人又是愚蠢的,殊不知在自然走向毁灭的那一刻,人类世界也将保卫祖国来一场巨大的浩劫。

我渴望着会有那么一天。人们放下手中的绳索与圈套,与自然紧紧相拥,而非肆意践踏自然,人与自然,本该和谐。

隐约中我仿佛看到了活泼可爱的树虎,在森林深处嬉戏着,而猎人们,正将圈套回归至原先的模样,从容地离开了这本就属于自然的天堂。

说到“和谐”,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令人难以体会到它真正意义的所在。或许你看完下面的内容,就会清楚明了的知道什么才是和谐。

弱肉强食,这或许是人类为大自然下的一个定义。的确,弱小的生物必定是强大生物的腹中之食。但是,这环环紧扣的食物链同样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当青蛙大量死亡,就会产生蝗灾,残食庄稼,是人类陷入了粮食危机。从而使粮价飞涨,难免还会出现金融危机。

美国佛尔顿一条叫做马尔丁的偏僻道路上,无数的车辆背堵塞。原因是要给蛇让路。原来,建这条公路时,破坏了蛇群的“通道”。那一年,不仅屡屡发生蛇伤人事件,而且佛尔顿的北部还出现了粮食歉收,老鼠泛滥成灾的现象_原因则是蛇太少!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淤泥堆积,这也是国人打破的和谐的结果。在黄河上游,水质清澈,透明见底。但在她流经黄土高原时,成堆的泥沙泄入水中,使她变得浑浊不堪。而黄土高原在数百年前,数千年前,也是一片绿色。也正是因为人类砍伐,才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在黄河。

瞧,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人类破坏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的例子吗?

但,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人类会去破坏食物链?破坏自己与自然的和谐?为什么人类会如此不顾自然的安危呢?

其一,许多人对食物链的认识不够透彻,不够了解。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食物链!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为了满足金钱的欲望,捕杀大象,残忍的用锯子锯下了象牙去买做工艺品,获取大量的金钱。当然,也有人为了享受,花重金去购买貂皮、豹皮、虎皮大衣。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去捕杀贩卖,像那些可爱善良的动物置之于死地。还有人却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去虐待那些娇小玲珑,对人类来说毫无反抗力的小动物。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娱乐,为了自己的闲情,而去狩猎。如此多的事例,其实就是人类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但是_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因为懒于走路,而发明了电梯、汽车、火车、飞机。有人为了享受发明了按摩椅、空调等等。而促使人类快速进步的战争也同样是源于愿望_落后就要受到那些强大的、充满欲望的国家欺负。于是,不断发展、创造,建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没有欲望便不会进步、发展。

在你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发展的同时,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在破坏的同时,也注意去保护自然,植树造林,放生动物,那么,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如同当年大兴安岭的工人所说的“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户数,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也应该保护我们自己的大自然。

大自然如同一个十分严密的方程式,还似一条粗长的铁链。总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方程式的不完整,便会影响解题,导致结果的偏差。铁链一旦生锈,便会断开,也就失去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关键时刻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们人类不应该刻意去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在破坏它的同时,我们人类的利益实际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们更要去保护大自然,建立一个任意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

想必说到这里,你也一定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了吧?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人们睁不开眼。人们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自然愤怒、咆哮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人们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人们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如果人们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人们的幸福也就此告终。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康,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幸福生活。对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跳出圈子来看,也是一种行文之道。

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创造了人类,养育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关心和爱护人类,她关心爱护宇宙间的一切,她包容人类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已改正。春天小草破芽而出,心中会略过一丝惊喜吧;当感受到夏风中清凉的风,心里所有的烦恼被舍去;当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便可以感受到一丝凄凉;当雪覆盖大地的时候,便可以感受到白雪皑皑的世界。世界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而我们呢,却因为乱砍树木,破坏自然,吃野生动物而引发的荒漠化、缺水以及新冠,无一不在警示我们人类,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让环境造福人类。工厂的污水使得水源被污染,人类的生命面临着危险。各种白色污染,小鸟的家园受到了伤害。人类啊,醒醒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地球只有一个,要植树造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不想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自然,我希望有朝一日,大家能正视自然,自然,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互利共惠,真正将我们的家园建设的美丽。

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关系,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谁都离不开谁。人和自然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需要多种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伤害自然,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能做的只有把这把枪用好和用少。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呼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大自然,一个多么雄伟和神奇的存在。

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万物的家园。河流里鱼翔浅底,天空中苍鹰搏击,大地上鲜花怒放,森林里鸟儿歌唱。阳春三月燕子衔泥,炎夏六月荷花满塘,金秋九月蟋蟀歌唱,严冬腊月红梅飘香,无尽的生命使地球生机勃勃,让大自然绚丽多彩。

大自然的双手总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白云、青山、绿水,辽阔的草原、起伏的山峦、浩瀚的江海,风景秀丽,美丽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还有那气势磅礴的珠穆朗玛峰,那诗情画意的桂林山水,那神秘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那轻纱薄雾般的银河,那刹间划破星空像雨点般散落的流星……

而人类呢?是大自然最慷慨以对的伙伴,它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给予我们无数神奇的朋友。但是,人类的所做所为就如同那青春叛逆少年的不计后果的玩乐,与其不同的是,人类犯下更多滔天大罪。人类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自己的朋友,有些人却依旧乐在其中。人类总是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导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对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类更是不知后果的挥霍。世界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森林正在以每天375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随着当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天然之美显得越来越珍贵。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

带着对大自然的愧疚和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善待大自然地誓言,向大自然鞠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河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5.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究: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文献

转过来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问题,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 ——新西兰价值党出现。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禽流感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第一,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执政当局最早呼吁从全球高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1972年瑞典执政当局主动承办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呼吁“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在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2003年,在许多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近两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停止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用新的“绿色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执政当局早在1886年就制订了第一部森林法,目前其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2000年3 月,芬兰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印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执政党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原木出口,对木制品出口的税收也大幅上升。非洲各国执政党针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第三,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党普遍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执政党通过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推动节能,新加坡执政当局建立了一个2000万新元的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开发创新。日本政府通过改革税制,规定企业如果达到节能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又无法按期改进,将被处以100万日元的罚款。美国和德国制定了相关法规,用减免销售税的办法鼓励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第四,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执政当局迫于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执政当局的政策推动下,循环经济在日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松下、索尼、丰田等许多大公司都基本实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所有生产行业的垃圾被处理后重新使用的比例高达50%。其他欧盟国家也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并制定了回收、利用或循环使用的具体办法和目标。英国规定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增加10%,2020年增加到20%;荷兰执政当局规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应达到60%;法国规定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80%。第五,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奥地利执政当局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瑞典政府将节能和环保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宣传,并积极向国外推广其节能经验,使全民对环保都有一种自豪感。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美国回收利用日 ”,环境保护局专门开设网站,宣传再生物品的知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节约环保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几点启示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天地人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泛、而深的课题,要想简明地揭示它们的关系,只得借助于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学说……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从上世纪70年代才广泛传播开来,传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惊人的。那诱人的“生态平衡”被学者们研讨着,官员们宣传着,演员们呼喊着。生态平衡之所以诱人,那是因为人们企盼的生态系统稳定状态是美好的。尽管人们觉得它有点抽象莫测,可它又是亲切具体的。熟知生态平衡要先知生态系统。可生态系统从被西方学者提出至今,权威人士的定义有十余个,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十个字,但无公认统一的文字表达。取其共同的实质,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的特定结合。生命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生命类群,包括人类;无机环境指自然界的无生命成分;特定结合指不同地域创造出的多样的生物类群——即不同生态系统。陆地上各生物类群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它们总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同样海洋生物类群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陆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层,这就是人的家园。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为天,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是依赖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 人在生物圈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天地无机环境为谁效用呢?为草原、森林、庄稼——绿色世界。各类动物依赖谁而存活呢?直接间接都依赖于绿色植物。万尊的人靠什么活着呢?以吃来说,取之动物或植物,或二者兼取之;以喝来说,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无机界。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又分为三类,且冠以公正的名称:(一)植物——生产者;(二)动物——消费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较三类生命类群谁最有本领呢?无疑是生产者,因为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二者。人在哪里呢?在动物之中了。按生态食物链排序:先是食草动物,后是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粮)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级”(依赖性最大的)消费者。所以,生态学家早已结论: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 尊贵的人不要不服气,这并不否定人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只是说人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从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一部分 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给洪水以出路.这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 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 2004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 倍,是日本的倍。�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水平,认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当代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理念,使我们更明确了人类的现实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弥合并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地球上耕耘劳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饶养育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了恶性发展。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正高悬在人类的头顶。[5]人类一方面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根据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戛然而止,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6]�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7]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8]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3〕233。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 “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9〕15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并且当代人也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也就是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2〕杨多贵, 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一、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 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5篇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用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例文,希望你喜欢。

主持人崔永元曾这样调侃道:“我最爱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因为里面没有人。”

这句话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感到无比心酸,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所欲为。我听见了自然的哭泣声。

或许,在许多年前,人类对自然依然是敬畏的吧?伐木工人被树虎的友爱感动,被粘在树上的树虎移送到了森林的深处,这是一种默默的保护,蕴含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但猎人们呢?为了获取昂贵的树虎的皮毛,他们利用了树虎单纯友爱的本性。从而导致了树虎的灭绝。我不知,那只粘在树上的树虎,见到同伴为了自己而落入圈套,若它有感情、有思想,它会怎么做?但它跟人不一样,只有哀呜声久久在森林中回荡,若干年后,连哀呜声也无法再听到了。

伐木工与猎人两种不同的做法引人深思,在自然面前,人与人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人心受到了利益的驱使,会变。而自然仍然是单纯的模样,而且人恰恰看准了这一点,利用自然的弱点攻击自然,长此以往,终将导致自然的毁灭,也难逃自己种下的苦果。

哲学家在面对自然的雄伟绮丽时,发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感叹。值得一提的是,发出感叹的人当时已双目失明。自然之美是长驻人心的,我们目光所涉及的,皆为表面。如只看到森林背后的商机,即使双目清澈心也无比丑陋,年复一年,自然未变,可人呢?

那自然多么可贵。在自然的映衬下。人是多么的渺小。而人是聪明的,在机械与科技有快速发展下,人竟妄想占领自然,让自然为己所用,人又是愚蠢的,殊不知在自然走向毁灭的那一刻,人类世界也将保卫祖国来一场巨大的浩劫。

我渴望着会有那么一天。人们放下手中的绳索与圈套,与自然紧紧相拥,而非肆意践踏自然,人与自然,本该和谐。

隐约中我仿佛看到了活泼可爱的树虎,在森林深处嬉戏着,而猎人们,正将圈套回归至原先的模样,从容地离开了这本就属于自然的天堂。

说到“和谐”,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令人难以体会到它真正意义的所在。或许你看完下面的内容,就会清楚明了的知道什么才是和谐。

弱肉强食,这或许是人类为大自然下的一个定义。的确,弱小的生物必定是强大生物的腹中之食。但是,这环环紧扣的食物链同样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当青蛙大量死亡,就会产生蝗灾,残食庄稼,是人类陷入了粮食危机。从而使粮价飞涨,难免还会出现金融危机。

美国佛尔顿一条叫做马尔丁的偏僻道路上,无数的车辆背堵塞。原因是要给蛇让路。原来,建这条公路时,破坏了蛇群的“通道”。那一年,不仅屡屡发生蛇伤人事件,而且佛尔顿的北部还出现了粮食歉收,老鼠泛滥成灾的现象_原因则是蛇太少!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淤泥堆积,这也是国人打破的和谐的结果。在黄河上游,水质清澈,透明见底。但在她流经黄土高原时,成堆的泥沙泄入水中,使她变得浑浊不堪。而黄土高原在数百年前,数千年前,也是一片绿色。也正是因为人类砍伐,才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在黄河。

瞧,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人类破坏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的例子吗?

但,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人类会去破坏食物链?破坏自己与自然的和谐?为什么人类会如此不顾自然的安危呢?

其一,许多人对食物链的认识不够透彻,不够了解。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食物链!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为了满足金钱的欲望,捕杀大象,残忍的用锯子锯下了象牙去买做工艺品,获取大量的金钱。当然,也有人为了享受,花重金去购买貂皮、豹皮、虎皮大衣。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去捕杀贩卖,像那些可爱善良的动物置之于死地。还有人却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去虐待那些娇小玲珑,对人类来说毫无反抗力的小动物。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娱乐,为了自己的闲情,而去狩猎。如此多的事例,其实就是人类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但是_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因为懒于走路,而发明了电梯、汽车、火车、飞机。有人为了享受发明了按摩椅、空调等等。而促使人类快速进步的战争也同样是源于愿望_落后就要受到那些强大的、充满欲望的国家欺负。于是,不断发展、创造,建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没有欲望便不会进步、发展。

在你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发展的同时,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在破坏的同时,也注意去保护自然,植树造林,放生动物,那么,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如同当年大兴安岭的工人所说的“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户数,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也应该保护我们自己的大自然。

大自然如同一个十分严密的方程式,还似一条粗长的铁链。总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方程式的不完整,便会影响解题,导致结果的偏差。铁链一旦生锈,便会断开,也就失去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关键时刻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们人类不应该刻意去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在破坏它的同时,我们人类的利益实际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们更要去保护大自然,建立一个任意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

想必说到这里,你也一定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了吧?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人们睁不开眼。人们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自然愤怒、咆哮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人们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人们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如果人们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人们的幸福也就此告终。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康,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幸福生活。对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跳出圈子来看,也是一种行文之道。

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创造了人类,养育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关心和爱护人类,她关心爱护宇宙间的一切,她包容人类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已改正。春天小草破芽而出,心中会略过一丝惊喜吧;当感受到夏风中清凉的风,心里所有的烦恼被舍去;当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便可以感受到一丝凄凉;当雪覆盖大地的时候,便可以感受到白雪皑皑的世界。世界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而我们呢,却因为乱砍树木,破坏自然,吃野生动物而引发的荒漠化、缺水以及新冠,无一不在警示我们人类,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让环境造福人类。工厂的污水使得水源被污染,人类的生命面临着危险。各种白色污染,小鸟的家园受到了伤害。人类啊,醒醒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地球只有一个,要植树造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不想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自然,我希望有朝一日,大家能正视自然,自然,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互利共惠,真正将我们的家园建设的美丽。

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关系,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谁都离不开谁。人和自然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需要多种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伤害自然,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能做的只有把这把枪用好和用少。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呼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大自然,一个多么雄伟和神奇的存在。

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万物的家园。河流里鱼翔浅底,天空中苍鹰搏击,大地上鲜花怒放,森林里鸟儿歌唱。阳春三月燕子衔泥,炎夏六月荷花满塘,金秋九月蟋蟀歌唱,严冬腊月红梅飘香,无尽的生命使地球生机勃勃,让大自然绚丽多彩。

大自然的双手总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白云、青山、绿水,辽阔的草原、起伏的山峦、浩瀚的江海,风景秀丽,美丽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还有那气势磅礴的珠穆朗玛峰,那诗情画意的桂林山水,那神秘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那轻纱薄雾般的银河,那刹间划破星空像雨点般散落的流星……

而人类呢?是大自然最慷慨以对的伙伴,它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给予我们无数神奇的朋友。但是,人类的所做所为就如同那青春叛逆少年的不计后果的玩乐,与其不同的是,人类犯下更多滔天大罪。人类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自己的朋友,有些人却依旧乐在其中。人类总是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导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对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类更是不知后果的挥霍。世界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森林正在以每天375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随着当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天然之美显得越来越珍贵。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

带着对大自然的愧疚和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善待大自然地誓言,向大自然鞠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

广漠的宇宙,悠久的历史,事无巨细、新旧,都蕴藏着丰富的宇宙真理,都渗透着人类珍贵的智慧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天去的,到了冬天才返回,半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来找到回去的路。”于是就放开老马,大家都跟在老马的后面走,老马识途,最后果然找到了来时的路。

部队继续行军,走到一处深山中,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蚂蚁洞口的松土堆有一寸高的话,掘下八尺一定就会有水。”士兵们依据这种方法,果然找到了水源。

无独有偶,欧洲战争史上也有与之相似的例子。1784年深秋,拿破仑进军荷兰,荷兰人打开各条运河的闸门,用洪水拦阻法军前进。法军统帅夏尔·皮舍柳准备撤军。

但是,当他偶然发现树上的蜘蛛大量吐丝结网时,认识到天气将要转冷,于是就马上下达了准备进攻的命令。不久,寒潮到来,一夜之间江水结冰,法军迅速踏冰而过,一举占领了塞乌得勒支城。以上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例子,人称“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两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围炉夜话》中说:观赏红霞时,领悟到到它明亮而又灿烂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到它卷舒自如的美丽姿态;

观赏山岳时,体会到它灵秀高峻的气概;观看大海时,领悟到它的浩瀚无边,因此,只要用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翠竹时,能学习到待人应虚心有礼;面对菊花时,能学习到处乱世应有高风亮节;面对松柏时,能学习到处逆境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面对芷兰香草时,能学习到人的品格幽远芬芳,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处处足以启发我们的心灵,处处都是良师益友。

我觉得你可以去借鉴下《自然科学》期刊里面的论文~看下别人的写作经验及思路吧

人与自然议论文600字5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议论文600字例文,希望你喜欢。

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千百年来,它养育了人类,让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人类是如此依赖大自然。人类拥有自然,但决不等于人类可以违背自然的意志,否则人类将遭受自然惩罚,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才能绵延无尽,不然,会被一种更先进,更文明的生物所取代。

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动物也如此。可一些人却残害他的“兄弟”,不断把自己抬出自然圈,并自以为是自然的主宰者。其实,你想错了,大自然制造了多少生物,而人类,连一个简单的微生物都造不出来,只能坐在一旁看着罢了,然后反复研究,得到结论。

一些人类大量的残害自己的“兄弟”,使生态不平衡,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把大自然“母亲”看作仇人,责备他的“母亲”,使得“母亲”如此狼狈。这样下去人类碧将遭受自然惩罚。

若人类的破坏更加严重时,人类可能就会像恐龙一样突然蒸发于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更文明,更具有智慧生物。那时,他们眼里的人类就如我们眼里的蚂蚁。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大自然,制止那些非人类的做法,那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乐趣,并让兄弟姐妹更好的生活,享受母亲给予的乐趣。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动物也是,植物还是。不能因为权、财而毁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毁了我们自己。

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不卓越于其他生物。

要保护人类,就要保护其他兄弟姐妹,更要保护大自然。

在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教科书我们都教给他们,要征服自然,总是觉得人类是大于自然的,人类的科技要比自然要厉害,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我们的社会都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要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大自然。

从古至今人类都饱受一些自然灾害的折磨,可以说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非常弱小的,即使现代社会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克服它的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例如泥石流,地震,海啸这些自然灾害都是我们人类目前无法完全克服的,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亡和创伤,所以说成为人类的能力要大于自然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他们,不懂得和他们和睦相处,作为你同样的方式让我们人类受到报复,受到惩罚,让我们懂得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现在有很多人类不尊重他,所以都不管,大家等会比如有一些人乱砍乱伐,我简直就去砍伐树木,让原本玩猴无损的树林带来了伤害,其实森林对我们的大自然是很有好处的,并且可以帮我们吸收一些有害的物质,净化空气给我们人类也是有好处的,但是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节制的砍伐他们,让森林受到破坏。森林的破坏也会给人类带来报复,因为森林如果遭到了很大遭到了破坏,原本森林就有净化空气和调节局部气温的效果,如果森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这些效果也就没有了。

可以说人类在破坏自然的时候,也就是在破坏自己,那么大自然也会同样的方式来对我们这样,所以说我们要懂得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和睦相处。

此刻已是21世纪,人类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推出,推动了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但也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不少珍稀物种灭绝。

从前,人们过着仙境般完美的生活,没汽车,没烟囱,更没化学工厂。人们上山摘野果,下山捉野兔;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河里的鱼虾数不胜数。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但自从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后,人类就走上了破坏环境的不归之路。而为了扩充自我的生活空间,赚到更多的钱,森林中的一棵棵树木倒下了;为了填饱自我的肚子,得到口福,无数的动物被虐杀了;工厂的奸商为了夺取暴利,不择手段地把有毒物质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很多鱼类死亡了。

这难道就是我们那“完美的生活”吗?

我们人类十分固执,想到的事必须做。当人们对自我的“土地私有制”不满时,制造出“礼貌”战争!各种新型武器不断推出,石头、弓箭、子弹、原子弹轰轰烈烈地投上战场。仅仅一次海洋战争,就使一千多种海鸟和鱼类灭绝!

此刻已是和平年代,人们讲究华丽的服饰,一件毛皮大衣,也不知用了多少珍稀动物皮革才缝上!一件漂亮的木雕家具,用的是不知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古树……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但不是无偿为人类服务的。

这是有代价的:砍伐了树木,就会引来洪水、干旱、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鸟类数量的减少,数不尽的害虫就会在农田里飞来飞去,粮食会减产……

一棵小树苗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它为我们制造氧气,保护环境。而人类砍伐它,仅仅需要几分钟……期望人类能保护环境,不要再创造出另一份“辛德勒名单”。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虐待自我,我不期望世界上的最终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大家好!很高兴站在这个讲台上发表我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思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博爱众生,达天人合一”。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古有《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今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和而为一,无不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发展的。

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认知的范式。那么“民胞物与”就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诉求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科学认知,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可是,上世纪的中国需要发展,人口经济需要推动,于是,大地伤痕累累,肮脏的血液在她的血管中流动。人们围湖造田,困海填地,除草耕种,伐木造屋,倾倒污水。种种劣迹,都在伤害我们的地球母亲,伤害这个从古而来就和谐共处的自然。

我们是自然之子,那么保护自然就是我们应做之事、应担之责。孟子曾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应胸怀天下万物,坚信人与自然皆平等,博爱众生,达天人合一之境。

英国一位生态学家说得好:“我们不是地球的拥有者,我们只是借用了子孙的地球。”过去,我们犯下的大错已让我们尝到了恶果。土地沙漠化、酸雨、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破坏、北极水面上升、冰川融化等等。可现在,我们还有改正的机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们是自然之子,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植树造林,退耕坏草,退田还湖,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我们应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意浪费资源。我们应努力学习,改革创新,争做时代新青年,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以博爱之心爱众生万物,万物众生也会爱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发展,如此之好事,岂不美哉!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概就像两个人吧!一个不断索取,一个不断付出。那当世界万物忍受不住这样的索取是不是会让人类接受惩罚。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埃博拉,2016年洪灾,2019年澳大利亚大火,2019年蝗灾,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天灾?人祸?难道问题不是应该从人类自身找吗?

同是地球的儿女,难道我们人类就不会受到责怪?同是地球的儿女,人类就该凌驾于自然,凌驾于其他生物?同是地球的儿女,难道威胁人类的生物就该被人类伤害?

人类是高级的生物但不代表这是破坏自然的理由,经济建设越来越先进,发达。可人类的思想依然如此,人类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就拿今年春节前的事来说,是蝙蝠的错吗?不是,找找蝙蝠的资料,它长成那个样子不就是为了人类不去捕它们吗?蝙蝠常年体温40度以上,身上数百种病毒。那为什么人类还会去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去考虑后果,只为了自己一时的贪婪。

所有的灾祸来临时,人类只会抱怨。事到如今,人与自然都不用找谁对,谁错。一起忍受自己犯错后的惩罚。每一次的灾祸何尝不是再给人类提醒呢!

我希望春天能看到树木上都长着嫩芽,能听到燕子的叫声;我希望夏天能看到小河里各种鱼儿在游动,傍晚能听见布谷鸟的歌声;我希望秋天能看到金色的麦浪,能听见农民伯伯爽朗笑声;我希望冬天能看见白雪皑皑,能听见人们的祝福。我还希望一年四季能看到真正的太阳,而不是隐没在雾霾下的一丝光。

如果人类的欲望少一点,那么自然就会美一点。人类应该反思自己,有所觉悟,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范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

广漠的宇宙,悠久的历史,事无巨细、新旧,都蕴藏着丰富的宇宙真理,都渗透着人类珍贵的智慧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天去的,到了冬天才返回,半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来找到回去的路。”于是就放开老马,大家都跟在老马的后面走,老马识途,最后果然找到了来时的路。

部队继续行军,走到一处深山中,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蚂蚁洞口的松土堆有一寸高的话,掘下八尺一定就会有水。”士兵们依据这种方法,果然找到了水源。

无独有偶,欧洲战争史上也有与之相似的例子。1784年深秋,拿破仑进军荷兰,荷兰人打开各条运河的闸门,用洪水拦阻法军前进。法军统帅夏尔·皮舍柳准备撤军。

但是,当他偶然发现树上的蜘蛛大量吐丝结网时,认识到天气将要转冷,于是就马上下达了准备进攻的命令。不久,寒潮到来,一夜之间江水结冰,法军迅速踏冰而过,一举占领了塞乌得勒支城。以上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例子,人称“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两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围炉夜话》中说:观赏红霞时,领悟到到它明亮而又灿烂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到它卷舒自如的美丽姿态;

观赏山岳时,体会到它灵秀高峻的气概;观看大海时,领悟到它的浩瀚无边,因此,只要用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翠竹时,能学习到待人应虚心有礼;面对菊花时,能学习到处乱世应有高风亮节;面对松柏时,能学习到处逆境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面对芷兰香草时,能学习到人的品格幽远芬芳,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处处足以启发我们的心灵,处处都是良师益友。

luankanlanfa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5篇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用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例文,希望你喜欢。

主持人崔永元曾这样调侃道:“我最爱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因为里面没有人。”

这句话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感到无比心酸,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所欲为。我听见了自然的哭泣声。

或许,在许多年前,人类对自然依然是敬畏的吧?伐木工人被树虎的友爱感动,被粘在树上的树虎移送到了森林的深处,这是一种默默的保护,蕴含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但猎人们呢?为了获取昂贵的树虎的皮毛,他们利用了树虎单纯友爱的本性。从而导致了树虎的灭绝。我不知,那只粘在树上的树虎,见到同伴为了自己而落入圈套,若它有感情、有思想,它会怎么做?但它跟人不一样,只有哀呜声久久在森林中回荡,若干年后,连哀呜声也无法再听到了。

伐木工与猎人两种不同的做法引人深思,在自然面前,人与人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人心受到了利益的驱使,会变。而自然仍然是单纯的模样,而且人恰恰看准了这一点,利用自然的弱点攻击自然,长此以往,终将导致自然的毁灭,也难逃自己种下的苦果。

哲学家在面对自然的雄伟绮丽时,发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感叹。值得一提的是,发出感叹的人当时已双目失明。自然之美是长驻人心的,我们目光所涉及的,皆为表面。如只看到森林背后的商机,即使双目清澈心也无比丑陋,年复一年,自然未变,可人呢?

那自然多么可贵。在自然的映衬下。人是多么的渺小。而人是聪明的,在机械与科技有快速发展下,人竟妄想占领自然,让自然为己所用,人又是愚蠢的,殊不知在自然走向毁灭的那一刻,人类世界也将保卫祖国来一场巨大的浩劫。

我渴望着会有那么一天。人们放下手中的绳索与圈套,与自然紧紧相拥,而非肆意践踏自然,人与自然,本该和谐。

隐约中我仿佛看到了活泼可爱的树虎,在森林深处嬉戏着,而猎人们,正将圈套回归至原先的模样,从容地离开了这本就属于自然的天堂。

说到“和谐”,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令人难以体会到它真正意义的所在。或许你看完下面的内容,就会清楚明了的知道什么才是和谐。

弱肉强食,这或许是人类为大自然下的一个定义。的确,弱小的生物必定是强大生物的腹中之食。但是,这环环紧扣的食物链同样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当青蛙大量死亡,就会产生蝗灾,残食庄稼,是人类陷入了粮食危机。从而使粮价飞涨,难免还会出现金融危机。

美国佛尔顿一条叫做马尔丁的偏僻道路上,无数的车辆背堵塞。原因是要给蛇让路。原来,建这条公路时,破坏了蛇群的“通道”。那一年,不仅屡屡发生蛇伤人事件,而且佛尔顿的北部还出现了粮食歉收,老鼠泛滥成灾的现象_原因则是蛇太少!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淤泥堆积,这也是国人打破的和谐的结果。在黄河上游,水质清澈,透明见底。但在她流经黄土高原时,成堆的泥沙泄入水中,使她变得浑浊不堪。而黄土高原在数百年前,数千年前,也是一片绿色。也正是因为人类砍伐,才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在黄河。

瞧,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人类破坏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的例子吗?

但,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人类会去破坏食物链?破坏自己与自然的和谐?为什么人类会如此不顾自然的安危呢?

其一,许多人对食物链的认识不够透彻,不够了解。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食物链!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为了满足金钱的欲望,捕杀大象,残忍的用锯子锯下了象牙去买做工艺品,获取大量的金钱。当然,也有人为了享受,花重金去购买貂皮、豹皮、虎皮大衣。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去捕杀贩卖,像那些可爱善良的动物置之于死地。还有人却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去虐待那些娇小玲珑,对人类来说毫无反抗力的小动物。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娱乐,为了自己的闲情,而去狩猎。如此多的事例,其实就是人类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但是_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因为懒于走路,而发明了电梯、汽车、火车、飞机。有人为了享受发明了按摩椅、空调等等。而促使人类快速进步的战争也同样是源于愿望_落后就要受到那些强大的、充满欲望的国家欺负。于是,不断发展、创造,建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没有欲望便不会进步、发展。

在你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发展的同时,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在破坏的同时,也注意去保护自然,植树造林,放生动物,那么,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如同当年大兴安岭的工人所说的“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户数,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也应该保护我们自己的大自然。

大自然如同一个十分严密的方程式,还似一条粗长的铁链。总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方程式的不完整,便会影响解题,导致结果的偏差。铁链一旦生锈,便会断开,也就失去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关键时刻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们人类不应该刻意去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在破坏它的同时,我们人类的利益实际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们更要去保护大自然,建立一个任意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

想必说到这里,你也一定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了吧?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人们睁不开眼。人们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自然愤怒、咆哮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人们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人们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如果人们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人们的幸福也就此告终。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康,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幸福生活。对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跳出圈子来看,也是一种行文之道。

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创造了人类,养育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关心和爱护人类,她关心爱护宇宙间的一切,她包容人类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已改正。春天小草破芽而出,心中会略过一丝惊喜吧;当感受到夏风中清凉的风,心里所有的烦恼被舍去;当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便可以感受到一丝凄凉;当雪覆盖大地的时候,便可以感受到白雪皑皑的世界。世界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而我们呢,却因为乱砍树木,破坏自然,吃野生动物而引发的荒漠化、缺水以及新冠,无一不在警示我们人类,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让环境造福人类。工厂的污水使得水源被污染,人类的生命面临着危险。各种白色污染,小鸟的家园受到了伤害。人类啊,醒醒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地球只有一个,要植树造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不想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自然,我希望有朝一日,大家能正视自然,自然,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互利共惠,真正将我们的家园建设的美丽。

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关系,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谁都离不开谁。人和自然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需要多种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伤害自然,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能做的只有把这把枪用好和用少。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呼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大自然,一个多么雄伟和神奇的存在。

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万物的家园。河流里鱼翔浅底,天空中苍鹰搏击,大地上鲜花怒放,森林里鸟儿歌唱。阳春三月燕子衔泥,炎夏六月荷花满塘,金秋九月蟋蟀歌唱,严冬腊月红梅飘香,无尽的生命使地球生机勃勃,让大自然绚丽多彩。

大自然的双手总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白云、青山、绿水,辽阔的草原、起伏的山峦、浩瀚的江海,风景秀丽,美丽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还有那气势磅礴的珠穆朗玛峰,那诗情画意的桂林山水,那神秘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那轻纱薄雾般的银河,那刹间划破星空像雨点般散落的流星……

而人类呢?是大自然最慷慨以对的伙伴,它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给予我们无数神奇的朋友。但是,人类的所做所为就如同那青春叛逆少年的不计后果的玩乐,与其不同的是,人类犯下更多滔天大罪。人类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自己的朋友,有些人却依旧乐在其中。人类总是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导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对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类更是不知后果的挥霍。世界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森林正在以每天375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随着当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天然之美显得越来越珍贵。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

带着对大自然的愧疚和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善待大自然地誓言,向大自然鞠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索引序列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的参考文献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文献
  • 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