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药学学报的封面

药学学报的封面

发布时间:

药学学报的封面

药学学报英文版是SCI収载的,IF大约6左右

是核心期刊

药学学报

《药学学报》创刊于1953年7月,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其前身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期刊《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创刊)。本刊为报道我国药学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

药学学报英文版不是水刊。

《药学学报》创刊于1953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的医学核心期刊。

据2018年5月《药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中文信息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编辑182人。

影响因子

据2018年5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药学学报》总被下载2307247次、总被引13068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8年5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药学学报》被引量为43555次,下载量为182530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药学学报》影响因子为,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615名,在药学(72种)中排第7名。

药学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药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期112~120页,每年第12期刊登全年文题、关键词的中英文索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封面

我知道有本《中医学》,是rccse核心刊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10月,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中医针灸的论文发表的普刊为你列举以下几个:

1.针灸临床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2.上海针灸

《上海针灸杂志》(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上海市针灸学会主办,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3.江苏中医药

《江苏中医药》(原名《江苏中医》、《江苏中医杂志》)创刊于1956年,是全国创刊时间最早的中医药期刊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通报类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于“文革”的原因,被迫于1966年停刊。在党的十一届三...

4.中华针灸电子

《中华针灸电子》是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的国家级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5.现代中医临床

《现代中医临床》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杂志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主编为中国中医界学术权威王永炎院士。办刊宗旨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临...

光学学报封面

资料 宇宙是如何诞生并且演化到今天的?其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个科学命题——或者说哲学命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 大约14年前,人们一度以为有了完美的答案:通过对于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观测,天文学家最终验证了1929年爱德文哈勃(Edwin Hubble)的猜想,即宇宙诞生于大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之后,随着宇宙的演化,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乃至我们人类自身,都陆续登场。 2006年10月,正是凭借这一重要成就,美国科学家乔治斯穆特(George F Smoot)、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分享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显然也还刚刚开始。就在此一个月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90亿年前,一种被称为“暗能量”(dark energy)的神秘力量已经存在。 也就是说,在整个宇宙诞生后不到50亿年时,就开始受到暗能量影响。而此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或许这种力量并不存在,因为那个时候主宰一切的还是我们熟悉的引力。 尽管这一结果仍不能确定地告诉我们宇宙的未来是怎样的,但显然,它为我们彻底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带来了新的曙光。相关的论文也将发表在2007年2月美国《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这一研究小组的负责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教授阿德姆瑞斯(Adam Riess)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距离真正了解暗能量仍然很远。但很显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它给出了更多的‘线索’(clue)。” 宇宙为什么加速膨胀? 暗能量的发现过程极富戏剧性。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大爆炸发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的膨胀速度将因为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而逐渐减慢,就像缓慢踩了刹车的汽车一样。也就是说,距离地球相对遥远的星系,其膨胀速度应该比那些近的星系慢一些。 但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物理学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高级科学家索尔皮尔姆特(Saul Perlmutter),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布赖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分别领导的两个小组,通过观测发现,那些遥远的星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 换句话说,宇宙是在加速膨胀,仿佛一辆不断踩油门的汽车,而不是像此前科学家所预测的那样处于减速膨胀状态。 这样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观测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宇宙的传统理解。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促使所有的星系或者其他物质加速远离呢? 科学家们将这种与引力相反的斥力来源,称为“暗能量”。但“暗能量”到底意味着什么?至今我们能够给出的,只是一个十分粗略的宇宙结构“金字塔图景”: 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即由普通的原子构成的一草一木、山河星月,仅占整个宇宙的4%,相当于金字塔顶的那一块。 下面的22%,则为暗物质。这种物质由仍然未知的粒子构成,它们不参与电磁作用,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其和普通物质一样,参与引力作用,因此仍可能探测到。 作为塔基的74%,则由最为神秘的暗能量构成。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由于我们对其性质知之甚少,所以科学家还不清楚如何在实验室中验证其存在。惟一的手段,仍然是通过天文观测这种间接手段来了解其奥秘。 对Ia类型超新星(supernova)的爆发进行观测,则是目前最主要观测手段。这种超新星是由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white dwarf)爆炸形成的,亮度几乎恒定。这样,通过测量其亮度,就可以知道其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进而了解其速度。 借助哈勃这样灵敏的天文仪器的帮助,我们至少可以观测到90亿光年之外,即了解宇宙在90亿年前的信息。 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阿德姆瑞斯给我们展示的最新“暗能量”场景如下: 在大爆炸后的初期,宇宙经历了一个急速膨胀阶段。此后,由于暗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在引力作用下,宇宙的膨胀速度开始减速。 然而,至少在90亿年前,宇宙中另外一种力量——表现为排斥力量的暗能量已经出现,并且开始逐步抵消引力作用。 随着宇宙的膨胀,不断增长的暗能量终于在大约50亿至60亿年前超越引力。此后,宇宙从减速膨胀,转变为加速膨胀状态,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爱因斯坦的遗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李淼曾经半开玩笑地表示:“有多少暗能量专家,就有多少暗能量模型。”也许这种说法不无夸张之处,但暗能量在理论方面的混沌状况,从中也可见一斑。 其中,最具戏剧性的理论,则是复活爱因斯坦当年提出的“宇宙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1917年,被认为是整个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为了建立一个稳态宇宙模型,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不过,后来就连他本人也承认,“宇宙常数”只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但暗能量的存在,则为宇宙常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暗能量就是这个宇宙常数的话,那么它的力量强弱将只和宇宙的大小有关。随着宇宙的膨胀,其体积逐渐增大,因而暗能量也将逐渐增大。最终,它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使得宇宙从减速状态变成加速状态,并且一直加速下去。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迄今为止的观测结果,包括瑞斯最新的结果在内,与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理论“都很符合”。 但是,宇宙常数距离成为一种确定性的暗能量理论还差得很远。一些科学家半开玩笑地说,按照这种模型,宇宙将一成不变地加速膨胀下去,未免太“枯燥”(boring)了一些。 当然,最为致命的是,按照量子场论计算出来的宇宙常数,比天文观测获得的上限至少也要高出10的120次方倍。 一个最为诡异但不乏科学依据的解释,是“多宇宙论”。观测和理论或许都没有错,事实上,在我们生存的宇宙之外,还存在多到无法计数的其他的宇宙。科学家们可以想像到的宇宙数量不是以万或者亿来计算的,很可能多到10的1000次方个。 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宇宙常数,而我们恰恰生存在一个宇宙常数很小的宇宙中。仿佛冥冥之中有一个“上帝之手”,把一个适合智慧生命生存的宇宙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对于这种寄希望多宇宙存在的“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在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中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对《财经》记者说,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猜想而已,还远远谈不上“原理”。 更为尖锐的批评,则认为这种解释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理论,倒不如说更像一种宗教信仰。 为避免这种冲突,科学家们提出个各种暗能量理论,来代替宇宙常数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精质(quintessence)模型、幽灵(phantom)模型等,张新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李淼也分别提出了精灵(quintom)和全息(holographic)模型。 宇宙的未来 如果这些替代的暗能量理论能够成立,它们所指向的将是截然不同的宇宙未来: 根据精质等动力学标量场(scalar field)模型,宇宙的未来将复杂得多;也许将继续加速膨胀下去,也许会减缓膨胀的速度,甚至走向收缩,导致宇宙最终以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缩”(big crunch)收场。 而根据幽灵模型,暗能量将不断增大,导致宇宙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膨胀。最终,宇宙将走向“大撕裂”(big rip)。 精灵模型则给出了一个“振荡的未来”。张新民对《财经》表示,根据他提出的这一理论,整个宇宙将在加速膨胀和减速膨胀之间反复演绎,“大坍缩”和“大撕裂”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不会出现。 最大的困难,在于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研究暗能量的手段仍然十分有限。目前,最主流的仍然是借助超新星的观测。但有些人担心,特别是在宇宙早期,可能超新星的亮度也不是恒定的,它也有自己的演化过程。 即使这种担心可以排除,鉴于这些超新星距离地球非常非常遥远,观测它们的难度,在瑞斯看来就像在两个月球的距离之外观测一个60瓦的灯泡。即使哈勃望远镜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也存在难以消除的系统误差。 通过对大尺度宇宙结构(比如星系团等)的研究,或许能为暗能量提供新的线索。一旦暗能量存在的话,星系团的形成过程可能要更慢一些,因为引力需要先克服这种斥力。 目前,一个空间探测计划斯隆数字巡天(SDSS)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为期五年的运行,一旦全部完成之后,这一足以覆盖四分之一的天空的精细光学成像设备,无疑将披露更多的细节。 据悉,目前中国科学家也正在试图利用北京附近新上马的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来观测超新星,从而探索在中国首次进行暗能量实验研究的可能性。而利用伽马暴(超大质量星体爆发而形成的宇宙高能辐射),也许将为进一步研究更早期的暗能量提供间接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朱宗宏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对于伽马暴天文学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点类似于1998年暗能量刚被发现时的超新星天文学,但其某些性质,从长期来看仍然有可能用来研究暗能量。 那么,是否有可能利用实验室来直接研究暗能量呢?一些人已经宣称,可以利用纳米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瑞斯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一些科学家也希望利用短距离(short-range)的引力实验,发现暗能量的线索。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的物理学家西恩卡罗尔(Sean Carroll)也对《财经》记者强调,要找到一个更具确定性的模型,不仅需要天文学上的数据,可能更需要来自粒子物理学的证据。尤其是2007年即将在欧洲投入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或许“我们可以期待”。 不过,由于对暗能量的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机理还不清楚,很多科学家认为,短期之内还无法对实验室内的工作寄予太大希望;更为现实的渠道,或许仍来自天文观测。 如果不出意外,普朗克(PLANCK)探测器将于2007年一季度正式升空,它将对天空进行更加精密的探测。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皮尔姆特也表示,由它所在的实验室负责设计的超新星加速探测器(SNAP),按照计划将于2013年或者2014年升空。 “在未来五到十年中,我们对于暗能量的性质或许将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康瑟利斯(Christopher Conselice)对《财经》记者说。 几乎没有人否认,暗能量对于整个宇宙学乃至物理学而言,都不啻是一场革命。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曾明确表示,“如果不解决暗能量这个‘路障’,我们就无法全面理解基础物理学。”著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 可以选用超声波、仿生学、航天科技、克隆之类的。超声波的是我做的,我给你讲讲吧! 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当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赫兹或小于20赫兹时,我们便听不见了。因此,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以上的,其每秒的振动次数(频率)甚高,超出了人耳听觉的上限(20000Hz),人们将这种听不见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和可闻声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机械振动,通常以纵波的方式在弹性介质内会传播,是一种能量的传播形式,其不同点是超声频率高,波长短,在一定距离内沿直线传播具有良好的束射性和方向性,目前腹部超声成象所用的频率范围在 2∽5兆Hz之间,常用为3∽兆Hz(每秒振动1次为1Hz,1兆Hz=10^6Hz,即每秒振动100万次,可闻波的频率在16-20,000HZ 之间)。 超声波具有如下特性: 1) 超声波可在气体、液体、固体、固熔体等介质中有效传播。 2) 超声波可传递很强的能量。 3) 超声波会产生反射、干涉、叠加和共振现象。 4) 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可在界面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和空化现象。 特点: (一)超声波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 (二)超声波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三)超声与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适中,易于携带有关传声媒质状态的信息(诊断或对传声媒质产生效应)。(治疗) 超声波是一种波动形式,它可以作为探测与负载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如B超等用作诊断);超声波同时又是一种能量形式,当其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它就可以通过与传播超声波的媒质的相互作用,去影响,改变以致破坏后者的状态,性质及结构(用作治疗)。 差不多就这些,其他的应用再查查就可以了。不过,做这个还要注意剪切,不然不够做。祝你成功啦!! 好巧啊,我也在做小报,下面是资料 神七小知识 : 神七共有4大部分,气闸舱、轨道舱、返回舱(返回地球所用,抗大气层烧蚀)、推进舱(在太空中的主要动力来源,有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和火箭推进发动机,航天员不能进入此舱)。返回舱直径达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 轨道舱位于飞船前段,通过舱口与后面的返回舱相通,外形呈圆柱形。是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比返回舱宽敞,可以安放大量实验仪器和生活物资,是航天员进行科学实验、生活起居的空间。神七卸下了轨道舱一部分载荷和实验设备,为气闸舱留下空间。 气闸舱位于返回舱的上方,与轨道舱连接。以后的对接也将依靠此舱段,这是神七与神六最大不同。航天员通过轨道舱爬出飞船,通知飞船内航天员将气闸舱内门密封。换上舱外航天服后,放尽气闸舱内气体后,打开气闸舱外门,即可太空漫步。 与俄罗斯“联盟”飞船不同,神舟飞船的轨道舱具有自己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导航和推进系统。与飞船分离后,轨道舱仍然可继续在轨工作半年以上,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空间站。 此外,与俄美两国第一次太空行走不同,此次神舟7号飞船有三位乘员,三位乘员互相分工是很优化的一种做法。作为宇宙飞船,三名乘员也是目前的最大数字。 此次为神七准备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有改进。其中重大的突破有三个:针对以往火箭上升震动较大进行了改进设计,改善了航天员乘坐火箭的舒适性;还在火箭关键部位安装遥测图像测量装置,可实时监视和记录火箭主要飞行动作。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行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质量却比其小。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过望远镜系统地搜寻,在1781年3月13日发现的,它是现代发现的第一颗行星。事实上,它曾经被观测到许多次,只不过当时被误认为是另一颗恒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观测到它的存在,但当时却把它编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为"the Georgium Sidus(天竺葵)"(乔治亚行星)来纪念他的资助者,那个对美国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其他人却称天王星为“赫歇耳”。 由于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腊神话,因此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称为“乌拉诺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开始广泛使用。 只有一艘行星际探测器曾到过天王星,那是在1986年1月24日由旅行者2号完成的。 大多数的行星总是围绕着几乎与黄道面垂直的轴线自转,可天王星的轴线却几乎平行于黄道面。在旅行者2号探测的那段时间里,天王星的南极几乎是接受太阳直射的。这一奇特的事实表明天王星两极地区所得到来自太阳的能量比其赤道地区所得到的要高。然而天王星的赤道地区仍比两极地区热。这其中的原因还不为人知。 而且它不是以大于90度的转轴角进行正向转动,就是以倾角小于90度进行逆向转动。问题是你要在某个地方画一条分界线,因为比如对金星是否是真的逆向转动(不是倾角接近180度的正向转动)就有一些争议。 天王星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各种各样的冰组成的,它仅含有15%的氢和一些氦(与大都由氢组成的木星和土星相比是较少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许多方面与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态金属氢外壳后的内核很相象。虽然天王星的内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样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它们的物质分布却几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气层含有大约83%的氢,15%的氦和2%的甲烷。

请参考:邯郸学院中文学术期刊分类认定意见(自然科学部分)一类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院)二类期刊:1. 综合类:自然科学进展2. 数学类:数学学报、数学进展、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3. 物理学类: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学报、半导体学报、金属学报4. 化学类: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工学报5. 生物类: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动物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6. 地理类: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7. 计算机技术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8. 电子、电工、自动化类: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电工技术学报9. 材料科学类:无机材料学报、中国稀土学报、材料研究学报10. 体育类: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三类期刊:1. 综合类: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数学类:数学物理学报、应用概率统计、应用数学和力学、工程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系统科学与数学、计算数学3. 物理学类:中国激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天文学进展、光学学报、计算物理、物理4. 化学类:分析化学、化学通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高分子学报、分析试验室、色谱、硅酸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5. 生物类:昆虫学报、微生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生态学报、水生生物学报6. 地理类: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人文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自然灾害学报、地球学报7. 计算机技术类: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8. 电子、电工、信息、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学报、信息与控制、电视技术、通信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9.材料科学类: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人工晶体学报四类期刊:1.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技术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五类期刊:1.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六类期刊:1.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社会科学部分)一类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二类期刊:1. 综合类:社会科学战线、文献(国家图书馆)、国外社会科学2. 哲学类: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科院马列主义所)、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3. 社会学类:社会学研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统计研究、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民族研究4. 管理学类:中国行政管理、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学会、国家经贸委)5. 政治学类:政治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求是、世界经济与政治6. 法学类:法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7. 经济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中国工业经济8.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记者(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电部政策研究室)、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会)9.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图书馆学报(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图书情报工作、档案学通讯10. 科学研究类:科学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1. 教育学、心理学类: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研所)、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12. 体育类: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13. 语言学类:中国语文(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语言文字应用14. 文学类: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15. 外国语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16. 艺术(含作品)类: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栏)、美术研究、装饰17. 历史、考古类: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18. 党政管理类:中国行政管理、求是(中共中央)三类期刊:1. 综合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文史哲2. 哲学类: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毛泽东思想研究3. 社会学类:中国统计、中国人才、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计划生育、世界民族4. 管理学类: 领导科学、中外管理、管理科学学报5. 政治学类:社会主义研究(教育部委托华中师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共编译局)、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所)、青年研究6. 法学类: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7. 经济学类: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科院经济所)、国际贸易问题、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金融研究(金融研究杂志社)、宏观经济管理(国家计委)8.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编辑学刊(上海编辑学会)、现代传播、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研究9.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图书馆杂志、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10. 科学研究类: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11. 教育学、心理学类: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华中理工大学)、中国高教研究(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科所)、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论(福建教科所)、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学科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2. 体育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13. 语言学类: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14. 文学类: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15. 外国语类: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语大学)、现代外语16. 艺术(含作品)类: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栏)、中国摄影17. 历史、考古类: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物、旅游学刊(中国旅游学院、中国旅游局)、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考古与文物18. 党政管理类:高校理论战线(教育部)、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科技进步与对策四类期刊:1.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五类期刊:1.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六类期刊:1.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天王星(英文:Uranus,拉丁文:Uranum,符号:♅或⛢),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天文单位),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小于海王星),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封面为旅行者二号飞跃天王星最近时拍摄的照片。这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3月13日于索美塞特巴恩镇新国王街19号的自宅庭院中观察到这颗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和大气构成和更巨大的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不同,天文学家设立了冰巨星分类来定义它们。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甲烷和氘(重氢)。据推测,其内部可能含有丰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内核由冰和岩石组成。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为49K(-224℃)。中文名天王星外文名英语:Uranus 希腊语:Ουρανός 俄语:уран分类行星、远日行星、冰巨星发现者威廉·赫歇尔发现时间1781年3月13日快速导航星体特性外围组成星体运动近代事件科学研究探索发现发现天王星的英文名称Uranus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乌拉诺斯(Οὐρανός),是克洛诺斯的父亲,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见的,但由于亮度较暗、绕行速度缓慢并且由于当时望远镜观测能力不足,被古代的观测者认定为是一颗恒星。天王星在被发现是行星之前,已经被观测了很多次,但都把它当作恒星看待。最早的纪录可以追溯至1690年约翰·佛兰斯蒂德在星表中将他编为金牛座34,并且至少观测了6次。法国天文学家Pierre Lemonnier在1750至1769年也至少观测了12次,包括一次连续四夜的观测。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3月13日于他位于索美塞特巴恩镇新国王街19号自宅的庭院中观察到这颗行星(赫歇尔天文博物馆),但在1781年4月26日最早的报告中他称之为彗星。赫歇尔用他自己设计的望远镜“对这颗恒星做了一系列视差的观察”。他在他的学报上的记录着:“在与金牛座ζ成90°的位置……有一个星云样的星或者是一颗彗星。”在3月17日,他注记着:“我找到一颗彗星或星云状的星,并且由他的位置变化发现是一颗彗星。”当他将发现提交给皇家学会时,虽然含蓄的认为比较像行星,但仍然声称是发现了彗星:威廉·赫歇尔,天王星的发现者"The power I had on when I first saw the comet was 227. From experience I know that the diameters of the fixed stars are not proportionally magnified with higher powers,as planets are; therefore I now put the powers at 460 and 932, and found that the diameter of the comet increased in proportion to the power, as it ought to be, on the supposition of its not being a fixed star, while the diameters of the stars to which I compared it were not increased in the same ratio. Moreover, the comet being magnified much beyond what its light would admit of, appeared hazy and ill-defined with these great powers, while the stars preserved that lustre and distinctness which from many thousand observations I knew they would retain. The sequel has shown that my surmises were well-founded, this proving to be the Comet we have lately observed."(“我第一次看到这颗彗星时的能量是227。从经验中我知道,固定恒星的直径并没有像行星那样按比例放大。所以我现在把权力在460年和932年,发现彗星的直径成比例增加的力量,应该是,假设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恒星,而恒星的直径相比,我不是在相同的比例增加。此外,由于彗星被放大得比它的光线所能接受的大得多,它在这些巨大的力量作用下,显得模糊不清,模糊不清,而星星却保留着我从成千上万次观察中所知道的那种光泽和清晰。续集表明我的猜测是有根据的,这证明是我们最近观测到的彗星。”)赫歇尔因为他的发现被通知成为皇家天文学家,并且语无伦次地回复说:“我不知该如何称呼它,它在接近圆形的轨道上移动很像一颗行星,而彗星是在很扁的椭圆轨道上移动。我也没有看见彗发或彗尾。”天王星图片(来自旅行者二号飞跃前)当赫歇尔继续谨慎的以彗星描述他的新对象,其他的天文学家已经开始做不同的怀疑。俄国天文学家Anders Johan Lexell估计它至太阳的距离是地球至太阳的18倍,而没有彗星曾在近日点四倍于地球至太阳距离之外被观测到。柏林天文学家约翰·波得描述赫歇尔的发现像是“在土星轨道之外的圆形轨道上移动的恒星,可以被视为迄今仍未知的像行星的天体”。波得断定这个以圆轨道运行的天体比彗星更像是一颗行星。这个天体很快便被接受是一颗行星。在1783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证实赫歇尔发现的是一颗行星。赫歇尔本人也向皇家天文学会的主席约翰·班克斯承认这个事实:“经由欧洲最杰出的天文学家观察,显示这颗新的星星我很荣誉的在1781年3月指认出的,是太阳系内主要的行星之一。”命名马斯基林曾这样的问赫歇尔:“作为天文学世界的恩宠(原文如此),为您的行星取个名字,这也完全是为了您所爱的,并且也是我们迫切期望您为您的发现所做的。”回应马基斯林的请求,赫歇尔决定命名为“乔治之星(Georgium Sidus)”或“乔治三世”以纪念他的新赞助人——乔治三世。他在给约瑟夫·贝克的信件中解释道:天王星“In the fabulous ages of ancient times the appellations of Mercury, Venus, Mars, Jupiter and Saturn were given to the Planets, as being the names of their principal heroes and divinities. In the present more philosophical era it would hardly be allowable to have recourse to the same method and call it Juno, Pallas, Apollo or Minerva, for a name to our new heavenly body.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of any particular event, or remarkable incident, seems to be its chronology: if in any future age it should be asked, when this last-found Planet was discovered? It would be a very satisfactory answer to say, 'In the reign of King George the Third.”天文学家Jerôme Lalande建议将这颗行星称为赫歇尔以尊崇它的发现者。但是,波得赞成用希腊神话的乌拉诺斯,译成拉丁文的意思是天空之神,中文则称为天王星。波得的论点是农神(土星)是宙斯(木星)的父亲,新的行星则应该取名为农神的父亲。天王星的名称最早是在赫歇尔过世一年之后的1823年才出现于官方文件中。乔治三世或“乔治之星”的名称在之后仍经常被使用(只在英国使用),直到1850年,HM航海历才换用天王星的名称。天王星的名称是行星中唯一取自希腊神话而非罗马神话的,天王星的形容词(Uranian)被铀的发现者Martin Klaproth用来命名在1789年新发现的元素。Uranus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因为倒数第二个音a是短音(ūrănŭs)并且是开放的音节。这样的音节在拉丁文中从未被强调过,因此在传统上名字的正确发音是来自英语的[ˈjʊ.rə.nəs]。传统上不正确的发音,重音落在第二音节并且将a发成长音是很普通的。天王星的天文学符号是Astronomical symbol for Uranus,它是火星和太阳符号的综合,因为天王星是希腊神话的天空之神,被认为是由太阳和火星联合的力量所控制的。他在占星学上的符号,是Lalande在1784年建议的。在给赫歇尔的一封信中,Lalande描述他是“您的名字首次战胜地球的符号”("a globe surmounted by the first letter of your name")。在东亚,也都翻译成天王星(sky king star)。拜访天王星旅行者2号在1986年1月24日最接近天王星,并随即发现了10个之前未知的天然卫星。另外太空船亦探测了天王星由其自转轴倾斜°缘故而独特的大气层,并观察了他的行星环系统。在这首次的略过之中,最接近天王星时只距离天王星的云层顶部81500公里(50600英里)而已。天王星的即时照片 旅行者二号拍摄天王星是太阳系里第三大的行星,它于距离太阳约28亿公里(17亿英里)的距离围绕太阳公转。其公转周期是84年,自转周期则是17小时14分钟。天王星的自转独特在于它实际上是倾倒在其轨道滚动,一般认为这个不寻常的位置是由于在太阳系的形成早期曾与一颗行星大小的星体碰撞过的原故。由于它的奇怪定位,使它的两极会分别接受长达42年的白昼或晚上,所以科学家们都不知道会在天王星上发现到些什么。旅行者2号发现了其中一样因天王星的倾斜位置而对其倾斜了60度的磁场的影响,就是其磁尾因天王星的转动而被扭曲成为了一个螺旋形,出现在天王星的后方。不过其实在旅行者到访之前,人们对天王星拥有磁场并不知情。天王星的辐射带被发现如土星的一样密集。辐射带里辐射的密集程度,会令光线把任何困在卫星或环里冰面上的甲烷迅速地(在100000年以内)变暗。这样解释了为什么天王星的卫星及环大部份都以灰色为主。在日光直射的一极检测到一些高层次的雾,发现这些雾帮助散播大量的紫外光,这个现象称之为“日辉”。其平均温度是60K(-350°F)。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被照射的一极和黑暗的一极,在整颗行星上的云顶气温几乎一致。在五颗最大的天然卫星中运行轨迹最靠近天王星的天卫五,展示出它是太阳系中最奇怪的星体之一。当旅行者2号飞过时,从拍摄回来的详细照片中看到其表面上有一些深达20公里(12英里)的峡谷、隆起的断层和新旧年龄混合的地表。有理论指天卫五可能是把早期一些猛烈撞击后破裂的物质重新组合而成。太空船同时亦观测了九个已知的环,显示出天王星的环与木星和土星的环截然不同。整个星环系统相对地较新,并非与天王星形成时一起形成。星环里的组成粒子有可能是一颗因高速撞击或被潮汐力撕碎的卫星碎片而形成。天王星环星体特性基本参数轨道半径(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轨道对黄道斜角(°)公转周期(年)展开全部轨道参数(历元 J2000)远日点距离:3,004,419,704km()近日点距离:2,748,938,461km()轨道半长轴:2,876,679,082km()轨道离心率:公转周期:个地球日(年)自转周期:17时14分24秒自转方向:自东向西逃逸速度:会合周期:日平均公转速度:平均近点角:°轨道倾角:°(°对太阳的赤道)升交点赤经:°近日点辐角:°卫星数:27物理参数赤道半径:25,559±4km(地球)两极半径:24,973±20km(地球)扁率:表面积:×109km2(个地球表面积)体积:×1013km3;(个地球体积)质量:±13×1025公斤(个地球)GM=5,793,939±13公里3/秒2;平均密度:;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逃逸速度:行星自转周期:地球日(17时14分24秒)赤道旋转速率:(9,320km/h)轴倾斜:°北极赤经:17h9min15s,°赤纬:°反照率:(bond),(geom)表面温度:最小:49K(℃)平均:53K(℃)最高:57K(℃)星等:~角度尺寸:"~"形容用词:Uranian大气组成83±3%氢分子(H2)15±3%氦甲烷(~)重氢化合物(HD)冰氨水氨硫化氢(NH4SH)甲烷(CH4)

物理学报封面

学报是含金量比较高的一种刊物,学校或者是其他一些单位认可度都是比较高的。那么 学报投稿有几种方法 ?自己投稿学报的主要方式为大学学报官方网站和知网等平台。有的学报只有官网投稿,有的学报没有官网,就只有知网平台来投稿,有的学报是官网和平台都同时高端学术服务项目sci论文项目ssci论文项目ei论文项目scopus项目国际中文项目国外出书项目学报是含金量比较高的一种刊物,学校或者是其他一些单位认可度都是比较高的。那么学报投稿有几种方法?自己投稿学报的主要方式为大学学报官方网站和知网等平台。有的学报只有官网投稿,有的学报没有官网,就只有知网平台来投稿,有的学报是官网和平台都同时接受投稿,或者大家也可以选择学报网安排投稿。一般大学学报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寻找方法比较简单,就是进入大学的主页,然后找到学报编辑部的官网,里面会有详细的投稿要求和投稿入口,一般都是需要注册会员的,投稿后编审的情况会都直接的反馈到这里,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也有一部分学报是没有官方网站的,但是也会有相应的投稿入口,就是知网平台。作者们可以进入“知网”找到此大学学报的收录地址,直接搜索就可以了,之后点击此学报的封面图片,里面会有一个投稿的平台,每个学报都是独立的,这里也是可以投稿的。下面小编也分享了南通职业大学学报投稿须知,大家可以作为参考:1. 为加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本刊自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启用《南通职业大学学报》在线投稿系统,启用后的系统是本刊接受投稿的唯一通道,本刊不再接受来自其他渠道(如电子邮件、纸质等)的投稿。2. 作者投稿时,首先进入线投稿系统。请在首页左上方的“用户中心”栏里先点击按钮“在线注册”,进入后按系统提示进行注册。然后在“在线投稿查稿”中按要求填写稿件信息,并提交稿件电子文本。之后可在系统中及时跟踪、查询稿件是否通过初审、是否通过专家审稿、是否需要修改、是否被录用等信息,并可与编辑及时联系交流。3. 本刊稿件审理周期为30日,故请作者在投稿后30日内经常浏览在线投稿系统和个人电子邮箱,以及时了解稿件审理情况。(1)稿件通过专家审稿后的录用通知将通过在线投稿系统和个人电子邮箱发送给作者。特别提醒:稿件一经录用,本刊不再接受撤稿请求,同时通过数字优先出版予以网络刊发。作者一稿多投造成的后果自负。(2)作者若在投稿30日后未收到录用通知,可改投他刊。4. 本刊工作流程是“编辑部初审→专家审稿→修改后复审→编辑排版→三次以上校对→终审定稿→付印”,其间根据专家审稿意见和期刊规范,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必要的处理,同时也可能会要求作者对稿件作适当的修改、补充或删减,敬请作者予以配合。5. 本刊已许可“清华同方”、“万方”、“维普”等多家期刊数据库收录本刊全文,并以数字化方式传播,作者投稿本刊即视为同意本刊的相关处置。若作者不同意被数据库收录,来稿恕不刊用,敬请谅解。6. 作者在收到稿件录用通知后,请按系统提示的信息支付版面费,稿件发表后,正式发票随样刊一并寄给作者。对特约专稿、省级以上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高质量学术论文,本刊可减免版面费。7. 来稿篇幅要求一般为3500~5000汉字(含图、表)。8. 来稿须有(1)标题;(2)摘要;(3)关键词(3~8个);(4)作者姓名;(5)作者单位及二级单位名称;(6)单位地址、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7)以上6项的英文翻译;(8)第一作者的性别、出生年份、籍贯、学历、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9)联系电话与电子邮箱。9. 来稿正文后须著录参考文献(参见样刊或样稿),凡引用参考文献,须在正文引用处标注引文序号。以上就是大学学报投稿的相关知识,您也可以与学报网的在线老师沟通,他们可以给您讲解更多论文发表相关的知识。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学报投稿有几种方法》文章内容如果没有解决您的问题,在线咨询可提供高效的解答。上一篇:学报投稿论文后拒审是怎么回事下一篇:农业工程学报发表论文被哪儿收录学报期刊咨询网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学术咨询正当时可提供的学术服务论文预审评估论文润色翻译论文查重降重发表期刊推荐论文格式修改论文发表支持最新学报发表论文知识雷达学报是EI吗sci论文见刊和国内论文见刊的区论文发表中介比自己投稿有哪些优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常见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历分享学报投稿咨询热点问题大学学报哪些比较容易发表论文中国食品学报对于投稿文章的格式电子学报是什么级别期刊化工学报上发表的论文算什么档次物理学报审稿时间多久录用率高吗什么学报容易投稿还审稿快哪些专科学报比较容易投稿农业工程学报论文格式要求物理学报属于什么级别论文机械工程学报编辑审稿录用几率高学报范文/文献农业科技类学报论文发表论文范文学报期刊投稿范文浅谈中学物理教学报期刊咨询网教学论文范文下载学报论文发表范文南漳街道名的语“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经济有何热点查询学报期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工程类期刊

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身患重病的邓稼先在医院与同行探讨学术问题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邓稼先是清政府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他五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邓稼先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物理系助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后在物理系留学工作,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邓稼先同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真诚。

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如果满意请采纳~~最好给点悬赏 ......

南财学报封面

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入口: 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56年,学校前身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成立。1981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在原南京粮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99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1999年,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2000年,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南京经济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南京财经大学的知名度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 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有教学学院(部)18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本科专业48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5922人,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2279人,博士研究生15人。现有专任教师110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教师中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领军人才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人才3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三大人才工程196人次;获首届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称号1人,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人,财政部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称号1人,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2人。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5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8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6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2个。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获奖。高水平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层次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粮食安全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5个。获批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智库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厅局共建科研机构6个,江苏省首批研究基地1个。2010年,学校科研团队参与完成的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45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0余项,7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学校出版的《产业经济研究》为全国第一本产业经济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 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积极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十二五”以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流通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持续性研究,承担了国家粮食行业发展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和《长三角粮食发展报告》等多部专题研究报告,开发了一批新型、高效、快速的粮油质量检测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和产品,在粮食流通制度、机制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卓有见地的成果,并对现实经济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粮食流通现代化指标与评估体系等多项粮食安全政策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围绕江苏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现实需求,大力加强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应用研发、成果推广和政策咨询,已累计引进、孵化和培育现代服务企业30多家,承担各类研究课题200多项,撰写了《江苏服务业发展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30余篇,多篇咨询报告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研究成果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现代服务业科技园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评估验收。每年举办一次“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为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全美首家商务孔子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举办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思克莱德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麦吉尔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建立了中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并举、学位项目与非学位项目相结合的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及科隆商学院、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美国长岛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科研平台。 “十三五”时期,学校将以,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校训精神,坚持“崇尚学术,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牢固树立“大财经”的理念,大力实施“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人才集聚、深度开放”战略,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这不是一所好学校,是一所二本学校,不要被其名字欺~~相信我,这所学校名声、师资力量等都并不是很好。如果你的分数不错就尽量不要上这所学校,不然你会后悔的。

一 南京财经大学论文《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封面》封面的具体版式 去南财的网站上看看,应该有的,如果实在没有,你可以去南财附近的打印社,最近很多人在那打印 二 南京财经大学毕业论文答辩带的答辩封皮含空白答辩成绩记录单,在哪有 学校,首先要证明。

南京财经大学还是很不错的,但也不至于是2A吧,2B就可以啦

  • 索引序列
  • 药学学报的封面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封面
  • 光学学报封面
  • 物理学报封面
  • 南财学报封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