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关于孟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论文

关于孟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孟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论文

最佳答案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孟氏家族的始祖是周武王姬发,也可以说孟氏是周武王的后代。只不过孟姓起源于西周姬姓,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周文王之子,姬发所以,孟姓就要以孟为家族有自己的《孟子世家谱》摆放自己的位置,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孟姓百家姓起源介绍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姓氏有很多的,有的姓氏人口比较少,人们比较少见,大家想知道孟姓的起源吗?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孟姓百家姓起源介绍,欢迎大家观看!

孟姓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纷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零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左右。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从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的记载(该甲骨片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编号KCN-2704-141-03),说明其时对嫡、庶的分别已经十分明显。按商礼:伯,指嫡支长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长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礼·纬》中明确记载:“嫡长曰伯,庶长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经作为子女嫡庶齿序的排列称谓,显然是孩子名字称呼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中、晚期的代表阶段殷商至两周时期,已经明确没有了禅让模式,君主之位的传承方式已经固定化为“嫡承庶辅”,“孟”也就成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称谓的代表。因此,当继承人已经成年(虚岁十八岁)时,称作“天子之年”,说明具备了继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谓“孟位以待”。这在典籍《书传》中也有明确解释:“天子之子,年十八,称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称为“孟”,常有长孟、次孟……,指的就是类如大舅子、二舅子之类的称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遗痕。在中国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之后,这种嫡庶称谓不但没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为它完全符合封建社会制度的人文理念,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国亿万民众之中,且不容忽视。

庶支长子之孟、嫡传继位之孟、女兄称谓之孟……等等,早就在中华人文历史上成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远早于姬姓孟氏之源,其来源繁复深远,绝无一论。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

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庆父共仲虽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轲为得姓始祖。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源流二: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源流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五:源于满族,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六: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七: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这是近年来关中地区继蓝田吕氏家族墓葬发现以来,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发现,为我们研究宋代孟氏家族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物资料。

(一)墓葬概况

日前,考古人员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发掘汉唐、宋金及明清时期墓葬40余座。其中发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孟氏家族5座墓葬均系竖穴墓道洞室墓,形制相同,规模相当,主要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

其中,2座墓葬在2010年前后被盗,幸存两方青石墓志;3座墓葬形制保存较为完整,随葬品丰富,出土的60余件组耀州窑青釉瓷器最为精美。这批青瓷绝大多数保存完整,器类组合明确,部分器型殊为罕见,为研究北宋耀州窑器物类型、烧造工艺以及瓷业发展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二)孟氏家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项目领队胡松梅介绍,这5座墓葬的墓主人是北宋时期一对亲兄弟孟輗和孟軏的子女和家眷,有意思的是这几位都是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九月二十三日集体迁葬于此,并且目前已确认至少有4位墓主年龄未超过30岁。通过墓志内容可得知,这5座墓葬的主人都来自孟姓家族,M12墓主孟珪和M13墓主孟琮为亲兄弟,是陕府阌乡县主簿孟輗第三子与次子;M32墓主叫张九娘,与M31墓主孟琏是母子关系。张九娘卒于元符二年(1099),年仅29岁;孟琏卒于政和八年(1118),年仅26岁;孟琮卒于政和八年(1118),年仅24岁;孟珪卒于宣和四年(1122),年仅22岁。

4位墓主生年均未过30岁,并于宣和五年(1123)九月二十三日同一天迁葬京兆府长安县杜回村新茔,四人的墓志都是张九娘的丈夫孟軏撰写。而M11墓主经初步鉴定也是一名女性,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这名名女性与孟氏其他四人的关系,我们准备通过DNA鉴定等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但她与孟珪和孟琮并排而葬,推测三者应存在一定亲缘关系。”据项目负责人、动物考古专家胡松梅介绍,根据发掘区各时代墓葬的分布情况,基本可以确定孟氏家族墓地的四至,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孟氏墓地的分布和布局情况。

(三)相关问题

考古专家认为,孟氏家族墓葬统一埋葬于宣和五年,此时好古之风盛行,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图》,这批青瓷中多有仿古器型,应该也是这一风潮下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墓地出土的4方墓志均采用唐代石葬具进行改刻,这也反映出北宋时期盗墓严重,以及“好古”与“盗墓”之紧密关系。

此外,3座墓葬还出土有景德镇青白釉瓷器、铜镜、宝石等随葬品和石砚、墨锭等精致的文房用品,展现了北宋底层文人雅趣的一面。而4方墓志记载葬地为“杜回村新茔”,为追溯杜回村沿革提供了直接资料。

关于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牙(yá)姓,属于罕见姓氏,起源有三。

源于以先祖名字为姓。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公族有个叫公子牙,其后代有以他的名字为姓。历史上形成以京兆等为郡望。

1、提出问题2、研究方法3、资料整理4、结论

1、姓氏的历史: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姓氏的现状: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1、中国姓氏文化是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

2、中国姓氏文化是标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一座史碑。

3、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4、中国姓氏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纽带。

5、中国姓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

关于郭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还可以但可以在有一点郭姓的历史名人会更好!

郭氏的历史:

先秦时期,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汉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

三国两晋时,郭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郭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体的二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

唐朝中叶,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中兴之功带来了姓族的兴旺,达到鼎盛时期。

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数敬奉郭子仪为始祖。北宋时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迁到了台湾。

扩展资料:

郭姓最早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

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

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氏

本人也姓郭,因只能写100个字,故给你个详细地址:历史名人:郭天民 郭子仪 郭守敬 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

郭姓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

郭姓出自姬姓。源自轩辕黄帝苗裔周王室宗支,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通“郭),位封公爵,为西虢公,西虢地处陕西宝鸡东。

东周平王东迁时,西虢东迁于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公元前655年灭于晋,上阳城破后,戎人允射仕晋,秦晋交战,兵败俘死;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后裔以郭为氏。

颍川郡郭姓

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颖川郭氏在东汉初年已是名门望族。西汉郭忠,以战功封成安侯,代居颍川。东汉郭躬,颍川阳翟人,法家。躬裔孙郭镇,汉尚书令。躬裔孙郭禧,汉太尉。禧子郭鸿,汉司隶校尉、城安乡侯。

郭嘉、郭图皆汉末名士。又有唐郭孝恪,颍川阳翟人,以平定安西,加封阳翟郡公、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孝恪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

关于朱字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我觉得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朱姓的历 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浏览。 2.问爷爷,搜集相关的关于朱姓的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朱姓的来源 朱姓的来源是出于曹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朱姓名人 朱德、朱熹、朱元璋、朱亥、朱自清….. 上网 朱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朱姓人口总数已有十六万多人。 爷爷的讲述 朱姓的族谱 爷爷他是朱元璋第29代。 ….. ….. ….. 四.结论 1.我国的朱姓源远流长。此姓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 和姓篡》和《通志。氏族略》云。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金山东邹县)。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2.在历史长河中,朱姓人才辈出。有明朝创始人朱元璋,中国 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朱德,大诗人朱熹,魏国的勇将之一朱亥….. 3.据统计,朱姓在中国有十六万多人。

朱姓是当今中国的第14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朱姓来源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3、《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4、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编辑本段]神秘的蜘蛛——“朱” 姓的前身 朱姓本姓邾。那么朱姓的前身为什么姓邾呢?"邾"字是什么含义?邾姓又是怎么来的,邾氏的根源又在哪里? 答案可能会让人们哧一大跳:朱姓的前身--邾姓的"邾"字,竟然是指一种大蜘蛛。 上面的文图是邾国、邾姓的"邾"字,从实物图像到甲骨文到小篆的演变过程图。 从图中可清晰看出,邾字的演变有三个阶段,即从最初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到金文的从黾、朱声的形声字"鼄",再发展至从邑、朱声的形声字"邾"。 可见,邾国,邾姓的"邾"字是汉字规范化、形声化后才有的,"邾"字原作鼄。 《说文解字》云:"鼄,鼅鼄也。从黾,朱声。蛛,鼄或从虫。"可见,"鼄"字不但是"邾"字的初文(原始文字),而且也是今天"蛛"字的初文,它最原始的字义,就是代表一种蜘蛛。而从甲骨象形文字"鼄"可以看到,邾姓的"邾",它的甲骨文活脱脱就是一个张爪爬行的蜘蛛。 崇拜蜘蛛的邾氏族原来,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城市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城南二十六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城南三十二里)等地名。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迁徙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哦,我的天啊!太历害了!

关于朱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书籍、报刊 朱姓的来源 远古史和图腾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在童年时代盛行各种图腾崇拜,这些远古的先民们,往往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群体的神圣象征,并认为全体氏族成员都为这种图腾的后裔。最古老的朱姓的形成,也是这种图腾崇拜的结果。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朱姓名人 朱元璋、朱棣、朱由检、还有所有明朝的皇室——朱镕基。上网 朱姓人口数量 另据一些研究人员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朱姓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21%,在全国100大姓中排第16位。其中,在北京市,朱姓占全市总人口的 0.934%,是全市排在第17位的大姓;在辽宁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的0.607%,排在第30位;在上海市,朱姓占全市总人口的3.451%,排在第5位;在福建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的 0.594%,排在第26位;在广东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的 0.526%,排在第38位;在四川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的 1.478%,排在第17位;在陕西省,朱姓占全省总人口的 0.870%,排在第22位。 家人的讲述 朱姓族谱 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关于蔡字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5000年蔡文姬和她父亲。。。。。。

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据说源于春秋时蔡国,蔡国源于西周大臣蔡叔(就是曾经反对周公阴谋叛乱的管叔和蔡叔)。历史上名人有蔡伦、蔡京、蔡锷等

蔡名 蔡瑁 蔡国庆 蔡康永

  • 索引序列
  • 关于孟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论文
  • 关于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 关于郭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 关于朱字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 关于蔡字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