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福建会展业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论文

福建会展业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福建会展业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论文

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 当前地方特色会展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会展质量有待提高、会展产业区域结构发展失衡等,尤其是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探究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特色的会展行业发展,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制定会展业的发展计划、提高展会的质量水平,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地方特色会展展业,以渝东北地区会展产业、合肥市会展产业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对地域制约会展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和政府严格管控会展政策三方面的战略与对策,突出地方会展产业特色,提高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特色会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展品牌;路径优化;

2021年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各省级地区纷纷加快大力投入建设会展场馆,制定切合实际有意义的会展主题,加大对会展及相关产业的投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场所,促进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拉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的政策实施等,会展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场馆的数量虽然增多,但是场馆面积小、会展质量不高,且会展区域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和不协调;区域性中高端人才不多,缺乏创新创业科技能力;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不善于抓住时机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会展,在树立会展品牌方面仍需提升改进。诚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根据地区区域实际情况结合地方案例,构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显得十分有意义,并提出提高中高端人才培养、提高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等会展发展战略与对策。

1、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会展经济以及会展经济对地方地区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发展作出相关的研究。李毅超(2005)认为会展场馆作为会展经济的基础,以优质的服务体系和完善多功能的配套设施为支撑点,通过各种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吸引大量参展商和观众,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刺激城市发展[1]。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赵驹(2008)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重庆市会展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并提出可以通过物流体系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技术的创新、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快重庆市与国际接轨的进程[2]。叶彬(2017)通过分析渝东北地区发展的政策、资源、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欠发达、硬件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失、市场化明显欠缺等挑战,提出了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措施[3]。胡亚涛(2013)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计算各关联产业与会展业的关联度,从会展基础设施、会展品牌、会展项目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在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经济发展吸引力与提供技术信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改善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等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途径基础上再提出结合产业集群、增长极等相关理论为重庆市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对策[4]。综上所述,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会展业的经济发展略有研究,分析会展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可改进的战略与对策。但在地方性区域性上的研究还有欠缺,目前就我国来说,区域结构不均衡,不同地方的特色产业研究凸显还不明显,但不同地区又具有相对新颖的特色,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2、地方区域阻碍特色会展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分布不均衡且相对落后

伴随进入高质量、高经济发展的21世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高端人才的培养。据2020年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0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许多工作者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但对于一线城市的高速发展,企业数目持续增加,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而加剧了地方性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中高端人才需求TOP20城市来看,上海、北京位居前两位,新增高端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5]。重庆市人才培养相对落后,一些会展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完全脱离市场,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清晰,培养技能欠缺专业性与细化性,甚至以偏概全。

会展经济意识薄弱,品牌性不高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以及文化差异、思想开放程度等不同,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然而会展行业又是近年来刚起步的新兴产业,许多企业和民众对会展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不善于利用会展获取信息、抓住时机、推销商品、展现形象、促进稳定长期合作,这不仅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会展产业的相关发展。另外民众对会展产业的经济意识也较低、参与度低,且会展的举办主题相对复杂混乱,偏离了举办会展的真正意义。据调查,合肥市曾举办过一些销售类型的展会,虽然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但实际上忽略了发展会展产业的实际意义。会展经济拉动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利用资源发展举办展会,呈现出效果最大化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的提高。“中国合肥苗木花卉展”“中国国际微商大会”等体现合肥地方特色的品牌会展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相对比于青岛的“啤酒节”、厦门的“台交会”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会展仍有较大的差距[6]。

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轻视会展产业的发展

成功的会展行业不仅依靠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地理自然条件充裕、交通便利与发达,对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管控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会展业为例,海口市是海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地势平缓、气候温暖宜人,是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发展会展行业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同时,据2019年海南省会展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海口市快速发展且不断壮大的会展行业中,还存在不少因政府轻视政策审查的相关问题:会展的举办缺乏明确的目标,组织管理模式混乱且落后;会展市场秩序混乱,会展举办的门槛过低,会展呈现效果差,市场上过多展会鱼目混珠,甚至造成“泡沫”现象;会展主题偏离实际意义,混乱复杂;展览场所展馆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单一、面积小,场馆服务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相关政策有关,导致市场上的展商随性发展举办展会,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3、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提高对中高端会展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和人才特区,部分地区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参考河北雄安新区发布的《关于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方案》,其中出台多项措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一,大力引进高层次新人才。新区提出在2021年全面启动“雄才计划”一揽子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相关产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利用高层次人才团队致力打造新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聚集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不断壮大地区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创新聚集地;第二,政府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工作补贴、物质奖励、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力度,使地区人才引进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第三,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各个地区均可搭建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对各个实验室、各个项目健全完善人才“一键式、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服务制度,对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优质高效服务。引进先进的功能设施,探索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住高层次人才[7]。

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

加强会展经济意识,不仅要加强企业商家对会展运营的经济意识,还要加强普通市民对会展参与度的意识。企业商家应该灵活运用会展信息,巧妙抓住市场的机会,积极推销商品,展现良好的形象。对会展行业要进行深入清晰的理解,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展会的举办树立明确的主题目标,在展馆中引进多功能基础设施,完善场馆的服务体系,做到呈现会展效果最大化原则。这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当然仅加强企业商家的会展经济意识也是徒劳无功的,还需要加强普通百姓对会展行业发展的认识与了解,达到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的意识。市民要在深层面理解认识会展经济,不能以偏概全,切忌盲目跟风参加会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有效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展会参加。加强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有效选择,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政府在策划展业发展时,应该结合当地的综合实力、地域发展,客观全面地分析,计划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会展策划书,结合当地的优势,创建自己独特新颖的会展品牌。品牌展会不能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要在参展商数量、服务质量、参展效果等方面逐步积累,稳步增长。

政府严格管理会展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地方特点产业的发展,拉动助力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个成功的会展行业,需要社会提升人才培养的意识,使低、中端人才向高端人才发展;企业商家要树立品牌会展,呈现会展举办效果的最大化,普通市民要结合自身需求提高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等,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严格管控,严格要求每一条制度的施行。针对市场上展馆面积小、主题混乱、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鱼目混珠的会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地区政府应当在深入理解发展会展业所需要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会展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追求数量、盲目发展的局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并提高一系列展会质量标准化的相关制度,以达到提高展会质量的效果。当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展会的质量标准,展会的质量也会随之上升,促进展会经济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突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李毅超.廊坊市会展经济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赵驹,胡亚涛.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会展业效应-以重庆市为例[J].财经科学,2012(12):73-79.

[3]叶彬.渝东北地区特色会展业发展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7,04(04):78-83.

[4]胡亚涛.重庆市会展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5]张扣,蒋晓阳,胡书凝,陈国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业创新发展驱动力及提升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11):16-18.

[6]侯祝松.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7]陈国庆,方子强,古月,华艺嘉.创新驱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08):10-12.

据权威部门统计,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是1:10,也就是说,会展收入为1的时候,整个城市的经济提高10,所以说个大城市都在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会展经济,争相成为一线会展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注目。 作为一线会展城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区域生产和销售的核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优势,或者说是商家必争之地,比如北京;其次,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际信息辐射力,换言之是具有全球信息效应的城市,比如上海;再次,就是具有非常活跃的经济因子,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比如广州、深圳;最后,是具有特殊区域意义的城市,比如西部大开发中的程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沈阳等城市。 除去几个典型的一线城市,大部分省会城市都算会展二线城市,笔者所处的城市也算是二线会展城市。从事会展工作多年以来,总结一些会展的营销经验,与同行共勉。 一、 选题: 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展会,其主题一定要与所在城市的行业基础相配套。通过展会促进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行业的雄厚基础则是该主题展会的强大后盾。很难想像在一个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举办重工业展览会,即使办成了,其规模、生命力等方面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延续性;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争相成为区域会展中心城市,随之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哪个会题比较时髦、或者有成功的先例就上马立项。比如,大连服装节策划的很成功,现在全国各地每年有数十个服装节,导致的结果是除了大连服装节外没有品牌展会,很多地方的服装节办了一年就没了,办不下去了!很难形成象大连服装节那样的品牌展会。 所以说立项是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配套、这个行业发展状况,还要考虑同类展会举办情况、目标参展单位的意向如何、是否有差异性的营销手段等。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是展会成功的绝对基础,甚至选好会题就等于展会成功了一半。 二、 组织机构的搭建: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展会的举办非常需要有个权威的组织架构,这不仅仅体现在招展上,对于行政审批、宣传、寻求合作等方面尤其重要。 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搭建了比较合理的组织机构。特别邀请了带国字头的“中国酒类商业协会”为指导单位,省市两级政府为支持单位,主办单位则是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这样,展会批文很容易拿到手,办理工商审批的时候更是非常的容易,尤其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后期的宣传上,很多媒体了解到有省市政府的参与,报道非常及时,也非常的详尽,大大促进了宣传工作。对于参展商来说,这个展会是很权威的,甚至在开幕式上可以和省长一起合影,共同参观自己的展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宣传机会,所以招展工作也顺利了不少。 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胡乱搭建组织机构,因为一旦主办单位主要领导不能到会,或者领导的重量级不够,不仅媒体会有负面的报道,参展商会非常的失望,对展会的延续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起纠纷。 记得年初的时候去上海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在邀请函里面清晰的写着某某部级领导亲自到会并发表演讲。我感到这是一个机会,就赶去参会,可是令人意外的是主持人只是宣读了该部级干部发来的贺电,而且另几位行业专家也没有到会,只是给每个参会者发了一份据说是这些缺席专家最新的研究论文资料,这让参会的人员非常生气。也许这样的会议就没打算继续办,即使明年还有我也不会再去了。 所以现在会展行业总在提倡诚信办展的确是应该的,不能因为几个不规范的会议使整个行业蒙上阴影,毕竟会展这个行业方兴未艾,是为数不多的朝阳行业之一。 三、 卖点策划: 每个展会的成功都离不开卖点的策划与执行,尤其二线会展城市的展会。 现代会展已经不再是80年代只要立个项,拿个批文就坐等收钱的时期了,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竞争的加剧,有了竞争就需要组织者有差异化的营销思路,开发足以吸引参展商眼球的卖点。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展会上大都同期举办一个同主题的会议,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现场演讲,吸引参展商参展并免费参会。当第一个使用这种方式组展的人是非常聪明的,可是后来跟进的却显得盲目。 比如汽车工业展,非要在同期搞个汽车工业论坛,试想有这必要么,会有多少参展商会去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论坛?会有多少专业观众去听跟他们毫无疑义的论坛?毕竟车展是一个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展会,它的专业观众就是广大老百姓,他们没有必要参加什么论坛,他们不会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如何,只是关注车价降了没有、哪种车性能好价格便宜,总不能组织一大堆参展商去参加论坛吧,那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抛开专业观众而制造的噱头是没有用的。 但是有一些展会配套性的搞一些论坛还是比较不错的,比如特许加盟展览会,很多创业者需要有个接收专家指导的机会,参展商也乐于利用这个机会传达一下自己的产品、理念以及优惠政策,这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论坛才适合举办。 所以说卖点的开发是根据不同性质的展会而制订的,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对展会主客双方详尽的分析制订营销思路。 1、 客观分析展会的目标参展单位是哪些,他们参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达到自己参会的目的。 2、有效分析展会专业观众是哪些人或哪些群体,他们想通过展会得到什么,是得到行业信息还是直接寻求合作,他们有什么群体性特点,善于接受哪些方面的信息或者建议。 3、 自己的所掌握的资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局限,如何弥补,如何取长补短。 4、 合理分析行业特色,行业发展阶段以及所暴露出来的长处和不足。 5、 客观分析全国同类展会举办的成绩与不足,了解成功点和失败点,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 6、 展会所在城市的环境弊端有哪些,如何规避。 经过这些分析后再制订展会的卖点,争取弥补以往展会的不足,制造出差异化的卖点策划,这样展会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才比较容易形成品牌展会。 四、 整合宣传: 展览会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对于二线会展城市来说,组织一个展会更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城市信息辐射力不够的情况下,主动的宣传则尤为重要。 由于全国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期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展会肯定有很多,如何能让自己的展会吸引更多参展商的眼球、如何让自己的展会与众不同,除了差异化的营销策划以外就是整合宣传了。 为什么说是整合宣传呢,其实以往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单一,就是寄发邀请函,在报刊上刊登一定数量的广告,根本谈不上整合,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展会组织者开始注重宣传策略的整合,配合各种宣传手段,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特点如下: 1、 加强传统宣传渠道,比如报纸、杂志广告的投放,还有各种新闻软文的大量发表;电视广告短片的制作;邀请函的大量寄发。 2、 开发户外立体式宣传渠道,包括户外看牌、道旗等媒介的广告宣传;公交车身广告等,这样广告到达率大大上升。 3、网络宣传。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展会组织者也开始重视网络宣传,笔者参与的江苏空调展就专门设计了自己的展会网站,并大量与专业网站或者门户网站链接,并通过电子邮件寄发邀请函,既方便又快捷,省时省力。尤其很多专业网站需要这些信息,所以更促成了会展宣传与网络的密切合作。 4、展会宣传。主要是在自己展会开幕前到其他同类展会上直接与参展商沟通,笔者参与组织南京国际汽车展的时候,曾与其他同事一起参观了西博会汽车展、苏州汽车展等同类展会,并现场与参展商沟通,邀请其参加南京车展。 5、合作宣传模式。与相关媒体联合宣传,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与北京的《名牌时报》联合开辟了新的互相宣传模式,即由组委会提供资料以及客户资源,该报刊刊出《糖酒特刊》,专门报道展会进展情况,成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宣传模式。 当然,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是要根据自身展会的特点制订宣传策略,否则浪费资源是很不值得的。 五、 服务: 很多展会就是这样,一旦开展了,反正参展商也交了参展费,服务方面就差了不少。其实不然,作为成功的品牌展会,服务方面尤其重要,比如与展馆的沟通方面,很多时候需要主办机构直接沟通的,一旦主办者的服务不到位,参展商与展馆之间又经常信息不对称,这样问题就多了,而且非常容易产生纠纷,这对展会的声誉有很大的影响,尽管组织者不可能让每一家参展单位都满意而归,但至少基本的服务要做到位。 现在很多展览会都是独立的展览公司,展会的举办必须租用专业展览馆,所以在服务上就分成了两块,即组织者和展馆。事情就是这样,三方的事情很难做到完美的沟通,所以要求组织者更要看重展会的服务工作,让参展单位有个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参展环境来实现参展目标,这对展会的延续性非常重要。尤其会展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 六、 后续跟进服务: 按正常来说后续服务也应该算服务,应该放在上一条里阐述,但是我认为会展的后续服务工作很重要,必须要独立出来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前文里笔者经常提到一个词,就是“品牌展会”,现在我们国家会展行业非常缺少品牌展会,真正称得上是品牌展会就那么几个,“广交会”、“哈洽会”、“高交会”等,为了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我们必须培养一批品牌展会,这样才会缩短与日本、德国等会展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创立品牌展会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就是后续服务工作。 笔者曾参与组织江苏酒展,在展会结束后,我负责把所有收集到的专业观众资料、论坛资料、参展商资料等收集到一起,刻录成光盘,寄给参展单位,或者把文字资料通过电邮、传真等方式也发给参展单位,这样,或许在参展时候有所遗漏,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加以弥补,使参展单位非常满意。这项工作也许比较烦琐,但是对于下一届展会的帮助将是无形的。 现在很多展会根本不注重后续服务,笔者认为,成功的展会不仅仅是参展商多、专业观众数量大,还要有良好的服务系统,尤其是经常被忽略的后续服务系统。 一个成功的展会有很多不可分割的环节,详尽之处不是笔头所能记录,很多方面可意会不可言传,希望我的经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得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展览作为最古老的市场形式,通过“展出”与“观览”达到交换目的的原理千百年来基本未变,但其形式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着。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展览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现代意义上的贸易展览会最早诞生在德国,到15世纪,莱比锡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许多城市都相继成为世界展览名城。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国际贸易活动的频繁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会展活动逐渐扩展到美洲等其他地区。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博览会成为发达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重要场所。1928年11月22日,来自3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并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管理和协调国际性展览会的《1928年国际展览会巴黎公约》,规定了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周期、主办者和参展者的权利与义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因战争而停办的展览会和博览会重新开张,“米兰博览会”、“巴黎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被誉为连接各国贸易的3大桥梁。

展览业达到国际化的产业规模是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形成之时。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展览业的发展,大型会展中心接连问世,现代会展产业应运而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业已成为全球会展经济中整体实力最强和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展览强国,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高于拉美和非洲,仅次于欧美。新加坡、日本、阿联酋和我国的香港等地的会展经济都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由于政府不重视发展展览业,企业一般也不通过展览会推介产品,而主要采取产品展示会的形式进行宜传,因此其会展业发展远远滞后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

再就中国而言,早期的集市,最多只能算会展活动的萌芽。由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多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会展活动发展缓慢,更未能形成产业。1873年,我国首次参加在奥地利举行的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此后官方或民间又以组团参加、寄物参展、派员参展等形式参加了20多次世界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工商部颁布《出洋赛会同行简章》,对华商出国参展作出了统一规定,鼓励商家踊跃参展;还在前门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示各地工业品。国内的会展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如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于1910年举办,展期3个月,观众达20多万。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派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众多大奖。自192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后,中国没再参加世界博览会,直至1982年重新参加美国举办的诺克斯维尔世界博览会,才又重新参加历届世界博览会。

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时间产生条件 【论文摘要】 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笔者认为,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欲对此作一简要分析和回答。 一、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是指人类早期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它是人类早期原始计量、记录思想的体现,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关于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的问题,国内外会计学者均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郭道扬教授认为,会计的萌芽阶段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会计特征,直到原始公社制末期或到达文明时代的初期才表现出来。198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湖北财经学院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一书,标志著中国会计史系统研究的开端。随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郭道扬的《会计发展史纲》,198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下册***》。郭道扬著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会计史教程***第一卷***》也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郭道扬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专案——《会计史研究》一、二、三卷也已经出版。这些论著都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观点。但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治宇的《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他认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末期。而198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文硕著的《西方会计史***上***》。书中的观点与郭道扬教授的看法一致,认为人类原始计量和记录时代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则普遍倾向于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605年,荷兰数学家、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所著的《传统数学》一书出版,其中第七章“古代簿记探测”,是最早的会计史研究专论,但当时会计史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33年,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一书问世,奠定了会计史学科的基础。1912年,英国律师沃尔芙编著的《会计师与会计简史》在英国伦敦出版,人们习惯称该书为《沃尔芙会计史》。1977年,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在美国问世。1985年,前苏联著名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著的《会计发展史》一书由莫斯科财政统计出版社出版。西蒙·斯蒂文和A·C·利特尔顿均未在其论著中对会计萌芽的起源问题作专门论述。沃尔芙认为,尽管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文书是在公元前3 500年以前,但可以推断,记账在公元前4 000年左右就开始了。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则引用Richard Brown的观点,认为约7 000多年以前的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记录。前苏联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认为,人类对经济事项进行有目的的记录活动开始于6 000年以前。这些论断都说明人类早期会计行为出现在新石器时期。 通过比较上述国内外会计学者的不同观点可知: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二、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 解决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问题,而会计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与陆续增加则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具体条件。正是由于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人类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方面将生产、分配、储备问题联络起来加以考虑,从而萌生了一种计量、记录思想,进而便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最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 高治宇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当人们有了剩余生产物,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计量、计算和反映时,会计的原始萌芽就产生了。除了生产发展这个先决条件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这两个条件相结合,才可以说明会计的起源。总之,研究我国会计的产生,必须明确认识两方面,一方面,它的产生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数量概念的形成,计量、计算和反映方法的采用,为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重要条件。 索科洛夫认为,核算***即会计,下同,笔者注***的起源或萌芽状态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个谜。我们只能确信:核算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最初人们还不需要核算,因为凭人的头脑就足以容下所有的经济情况,这倒不是说某人有其特殊的记忆力,而是由于经济的规模太小,有关的资讯不多。只有在具备了某些条件后才有可能出现书面核算与账簿登记。首先,经济活动的发展应该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其次,必须要有文字和学会初等算术。文字的出现与算术的发展为核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经营活动则有助于它的全面推广。 本文把郭道扬教授的观点归纳为“一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虽然郭道扬教授分析时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为先决条件,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为具体条件,但本文以为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新技术***石器打制和磨制技术、石器钻孔技术、摩擦取火技术***、新工具***石球、标枪、骨器与角器工具***的相继发明和应用,因此,这两个条件实则表现为一个条件。本文把高治宇的观点归纳为“二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数学的出现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本文把索科洛夫的观点归纳为“三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三、人类早期会计行为与数学的关系 ***一***郭道扬教授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只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这个条件,而没有提到数学条件和文字条件 其实,郭道扬教授是提到了这两个条件的。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其本身就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数学”行为,原始的会计行为与原始的数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本文虽不同意郭道扬教授的这一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即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行为***表现为数学,此时的数学为萌芽状态***、人类最初的记录行为***表现为文字,此时的文字为萌芽状态***到了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剩余物品时才出现。 高治宇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提到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了剩余生产物”,另一个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仔细分析第二个条件“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条件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有了计量、计算的方法”***表现为数学***,第二层意思是“有了反映的方法***表现为文字***。 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二***由于国内外对“会计”、“数学”、“文字”等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国内学者基本上以“早期的萌芽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而国外学者却按“后期的特征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一早一晚结论的出现,即:国内学者主张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十万至二、三万年前***,而国外学者则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千至五千年前***。 ***三***会计与数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援和帮助 早期会计的出现依赖于数学的产生和运用,后期会计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数学的支撑,如1494年义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译《数学大全》***,1605年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出版的《数学惯例法》***又译《传统数学》***,均把会计作为数学问题的一部分进行论述,详细介绍了义大利的复式簿记。复式簿记是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在会计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像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的计算公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产品成本的计算等,都是数学原理在会计学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65.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外数学简史编写组. 外国数学简史[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 李迪. 中国数学史简编[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 解恩泽,赵树智.数学思想方法纵横论[M]. 科学出版社,1987. [6] 傅钟鹏.中华古数学巡礼[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金才,梁兮. 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8] 成圣树. 会计审计史辞典[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9] 孙邦治. 会计发展史[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0] 李孝林. 从江陵凤凰山10号墓简牍研究西汉早期会计史[J]. 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2***. [11] 文硕. 文明古国的会计[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2] 高治宇. 中国会计发展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3] 文硕. 西方会计史***上***[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14] 卢永华. 广义会计理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5]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上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16] 郭道扬. 会计发展史纲[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17]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下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18] 钱雪门,赵佩珏. 现代会计入门[M].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 [19] 郭道扬. 会计史教程***第一卷***[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 汤云为,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1] 刘文龙. 古代南美洲的印加文化[M]. 商务印书馆,1983. [22] ***美***A·吉特尔曼. 数学史***欧阳绛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23] ***苏***鲍尔加尔斯基. 数学简史***潘德松、沈金钊译***[M]. 知识出版社,1984. [24] ***英***斯科特. 数学史***侯德润、张兰译***[M]. 商务印书馆,1981. [25] ***英***L·霍格本. 大众数学***上册******李心灿等合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26] ***苏***索科洛夫. 会计发展史***陈亚民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7] ***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 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8] ***荷***海渥. 会计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29] ***美***A·C·利特尔顿. 会计理论结构***林志军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30] ***英***V·C·柴尔德. 远古文化史***周进楷译***[M].中华书局,1958. [31] ***美***R·G·布朗,K·S·约翰斯顿.巴其阿勒会计论***林志军等译***[M].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8.

会计的起源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脉”,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中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传统中式簿民的特色.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使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 会计的分类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会计 、商品流通会计 、 金融证券会计 、保险企业会计 、 施工企业会计 、房地产业会计 、邮电通讯会计 、农业企业会计、旅游餐饮会计 、 医疗卫生会计 、 交通运输会计 、 文化教育会计 、物业管理会计、 行政事业会计 、 上市公司会计 、物流企业会计 、连锁经营会计 、 出版印刷会计 、 私营企业会计 、 小企业会计(制造业) 会计、小企业会计(商业) 会计、 电力企业会计、 煤炭企业会计 、钢铁企业会计 、 石油化工会计 、 汽车行业会计 、 烟草企业会计、 酒类企业会计 、 食品企业会计 、药品企业会计、 加工制造会计 、 轻工纺织会计、 外经外贸会计 、 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 、 广告服务会计 、房屋中介服务会计 、市场(农贸、五金、批发、建材、服装等)会计 、个人独资企业会计 、 高新技术企业会计 、软件及集成电路会计。 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按工作内容分为:总帐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

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一词。

为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延续问题,人类创造了原始计量记录方法;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逐步建立起科学而系统的会计组织制度、法律制度与方法体系,工业社会时代,成本会计等被创建并发展起来;至现代社会,会计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结绳记事被看作是数学、文字及会计的起源,这说明会计与数学、文字本身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它始于远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这聚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结,却来自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结绳。

结绳计数既是文字的起源,也是会计记录的开始。它大体上明确了账目的几种要素,如记录对象、应计数量、数量变化以及在这一账目结束后的最终结果。同时,结绳计数明确了数与事物的关系,显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的过程与结果,因而又被看作是数学的起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结绳计数

“会计”命名起源于西周,已为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研究证实,西周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会计的起源提供了客观条件。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无论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以及经济制度的建设都是前所未有的。西周王朝较之以前的朝代都要更注重对各经济部门的严格控制,并注重其中的财政与会计工作,以至推动了官厅会计的发展。 《周礼》中记载了许多财务会计的行为和标准,如《周礼·大宰》中记“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月终则会其稍食,岁终则会其行事”。意思是:将宫中各官府官员的子弟按照军队的编制形式组织起米,教给他们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每月终了统计所发月俸,年终时要统计一年所办的事情。 “会”与“计”连用成为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深刻意义和影响的专业名词,在西周时代它用以表示中国人最初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及这一概念的最初含义。“会计”两字的连用,形成专有名词,其含义在西周有关的典章制度中体现出来,最早见于《周礼》。《周礼》中把主管会计的官员称为“司会”,会计的功能在书中有详尽的阐述。到了战国时代,《孟子》中又记录有孔子对会计的评述。汉代《说文》中称“会,合也”。“计,会也,算也”。清代数学家焦循对“会计”予以了更详细的注释:“会,大计也。然则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周礼》称:司会掌邦国会计之法度“以参到考成,以月要考成,以岁会考成。”日成为一旬之会计记录,是在每一日会计记录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总合性质的会计记录,凡一日之计,由每笔账目核算而成,表现为“零星算之”,故为“计”;凡一旬之会计记录,由十日账目总合而成,故称之为“会”。“月要”核算,时间单元为l个月,自然是在每旬核算的基础上产生的,故相对而言,月要为总合算之,日成是零星算之,依此类推,岁会为总合算之,月要则为零星算之。《周礼》中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意为每3年要进行一次总的会计,所以,相对3年一次的总计而言,“岁会”又体现为零星算之了。

标枪的起源与发展论文研究

标枪是一种投掷项目,运动员经过助跑后将标枪投掷出去,以远近定胜负。最先出现在希腊和匈牙利等国家,随后经过美国运动员的改良后,逐渐进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标枪运动历史悠久,初开始的时候是用来当做武器来打猎的,慢慢发展成为战争武器,再发展就成为了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掷标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它的完整技术,是由肩上持枪经过一段预先助跑连接投掷步获得动量,通过爆发式的最后用力作用于标枪的纵轴上,将标枪经肩上投出去。古代标枪在比赛方式上除了投远赛外,还有投准比赛。

狩猎手段成运动

掷标枪起源于古代人类用长矛猎取野兽的活动,后来长矛又发展成为作战的兵器。公元前708年,掷标枪被列为第18届古代奥运会五项全能项目之一。

现代标枪运动始于19世纪的瑞典、希腊、匈牙利和芬兰等欧洲国家。1792年,瑞典的法隆开始举行标枪比赛。最初运动员使用的木制标枪前后一样粗。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标枪运动员赫尔德研究出两端细、中间粗的木制标枪,延长了标枪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因而被称为“滑翔标枪”。20世纪60年代,瑞典制造出金属标枪,使标枪的滑翔性能更强,大幅度提高了运动成绩。1984年,民主德国运动员霍恩以米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国际田联为保证看台观众的安全,1986年将男子标枪重心向枪尖方向前移4厘米,以降低飞行性能,1999年又将女子标枪重心向枪尖方向前移3厘米。标枪可用金属或其他适宜的类似材料制作。正式比赛中,男子标枪重800克,长260—270厘米;女子标枪重600克,长220—230厘米。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单手将标枪从肩上方掷出,枪尖必须落在投掷区角度线内方为有效。男、女标枪分别于1908年和193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掷标枪

一开始是人们通过扔棍子去捕获食物,后来经过时间演变形成了标枪运动,标枪运动是需要技巧的。

吉他的起源与发展毕业论文

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乐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面积相当于两个欧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南美洲四个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玛雅人的器乐与歌唱、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用敲击乐器较多,如用半个葫芦制成放在水盆中敲击的水鼓和用坚硬的长豆荚相互敲击的乐器,还有能吹出鸟鸣声的管乐器等。阿兹台克人则经常使用木鼓、竹笛、海螺和葫芦制成的摇铃。在印加人的音乐中,以排箫和竖笛著称,据说当时曾有多达百人的竖笛乐队为舞蹈伴奏。在印加贵族子弟的教育中,音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是印第安人普遍采用的音阶。 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大量欧洲(尤其是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整个拉丁美洲。同时,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音乐艺术。长时期种族间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种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渗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种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于这三种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也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由于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如今,拉丁美洲音乐正以其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使世人为之瞩目。正如拉丁美洲伟大的革命家古巴诗人何塞·马蒂所说的:“这是一片用音乐和大自然秀丽景色装点的和谐和富有艺术的国土”。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印第安人音乐;以黑人音乐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以土生白人、混血人音乐为代表的拉美民间乐。 印第安人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处于孤立偏僻地区印第安人的音乐,如亚马逊热带丛林区的印第安人。由于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其音乐比较简单;又如厄瓜多尔希法罗人的音乐只采用了三个音。巴西卡马尤拉人的音乐也比较简单,但却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管乐器--由两根植物茎(一长米、一长米)捆绑在一起的乐器,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往往是在各种仪式、庆典上才表演。这些,对于研究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是很有用的。另一类是发展得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如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的安第斯高原音乐,它是印加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演奏的排箫、竖笛音乐很有特点,在表现高原印第安人的风情方面十分出色。庄严的太阳神颂歌,忧郁抒情的亚拉维情歌,欢快活泼的瓦衣诺舞曲,都是他们的创造。美妙动人的民间花腔女高音唱法一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间音乐中的瑰宝。印加古都库斯科被称为“美洲考古之乡”,每年6月24日是著名的太阳祭节日,在隆重的庆典上可以见到传统的印地安人音乐歌舞表演。玻利维亚高原的普诺也被誉为"美洲大陆民间歌舞之乡"。 黑人音乐亦称美洲--非洲音乐。这种音乐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和巴西以及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的沿海地区。苏里南的原始森林中,逃亡的黑人奴隶和加勒比海的海地保存了较纯的非洲音乐。在巴西的巴伊亚地区和古巴、特立尼达多巴哥等国的黑人音乐,则受葡萄牙、西班牙文化的影响较多。美洲--非洲音乐的特点是节奏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切分很强烈,常采用多线条节奏,呼应式的歌曲,乐段结构不方整,使用欧洲乐器多,且偏爱敲击乐器。加勒比海流行的钢鼓乐就是黑人的创造。这是一种用汽油桶制作的旋律性敲击乐器。这种来自汽油桶的美妙音乐震惊了世界。巴西的桑巴、伦都和古巴的伦巴,加勒比海的卡立普索、曼波、恰恰恰以及秘鲁的马里涅拉、冬德达等舞曲,都是较典型的美洲--非洲音乐歌舞体裁。 拉美民间音乐指的是:主要受到欧洲音乐强烈影响的土生白人、印欧混血人的音乐。这类音乐直接来源于伊比利亚半岛,但在几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己适应了拉丁美洲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变异。它基本保留欧洲音乐体系的基础(包括调式、和声、节拍、乐段结构等),但它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激荡人心的气氛,已根本不同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民族音乐了。这种音乐的特点是带有淡淡的怀乡、忧愁的色彩,重唱形式多,唱法放松,音色柔和抒情,采用3/4及6/8节拍多,乐段结构较方整,采用吉他很多。来自西班牙的竖琴在拉美也流行很广,但乐器音色变得嘹亮明快、"竖琴之国"巴拉圭还发展了用竖琴伴奏的独唱、重唱等形式。具有小吉他形状和曼陀林音域的恰朗戈(五弦琴)、蒂波里(三弦琴)、瓜德罗(四弦琴)等弹拔乐器都是欧洲音乐文化与印第安音乐文化巧妙结合的硕果,现已成为拉美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墨西哥还发展了一种溶吉他、小号、小提琴、低音吉他为一体的马里阿奇乐队音乐,特色鲜明,很受欢迎。 墨西哥的松,智利的库艾卡,阿根廷的探戈,秘鲁的秘鲁园舞曲等都是典型的拉美民间音乐歌舞体裁。

关于吉他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是十四世纪时,。是由阿拉伯的摩尔人传入欧洲的。当时人们将这种四弦的阿拉伯拨弹乐器称为维忽拉(Vihuela)在吉他的发展中,西班牙这个地中海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这里的制琴师与演奏者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使维忽拉得到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给这种乐器一个新的名字——吉他。

在中世纪阶段,欧洲音乐仍未发展出完整的和声概念,因此吉他展开了漫长的演进之路:

公元前两三千年前古埃及的耐法尔,古巴比伦和古波斯的各种古弹拨乐器。考古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类似现代吉他的乐器,是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北部的古赫梯人城门遗址上的“赫梯吉他”。

文艺复兴时期(十六世纪初):通过西班牙的制琴师和演奏者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吉他逐渐定型为类似现在常见的古典吉他。

同时,随着吉他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吉他演奏家和教育家。另外,当时的西班牙皇室将这个“平民的小玩意”定为正式的宫廷乐器,这也使得吉他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古典时期(十八世纪中后期):德国人将原来的五弦吉他改装成六弦吉他,而且皆改为单弦,不再使用弦组。这样的改变,使得吉他的发展步入第二个黄金时期。

19世纪初:吉他的外观开始定型,并慢慢演变成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样子,更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世界,在这段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

19世纪后期:被誉为“现代吉他之父”的弗朗西斯科·塔雷加和塞戈维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完善了许多演奏技巧,并创作了大量且优秀的吉他作品,使得一度流行于民间的吉他,终于真正登上古典音乐的圣堂。这是吉他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期。

20世纪至今:吉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风靡的乐器之一,其多样的风格、出色的表现力、丰富的技巧、迷人的音色无不深深吸引着人们。

扩展资料:

追本溯源——

吉他虽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但关于它的起源却是众说纷云,所知道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长颈鲁特琴演变说。第二种则认为,吉他是演变自古埃及的哥普特琉特琴,由当时的阿拉伯-摩尔人传入欧洲,并逐渐演变成的今天的吉他。

早期有关音乐的文献,大部分都已散佚,因此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吉他的起源仍是没有结论,但它久远的历史,则是显而易见的。在埃及的许多考古资料中,曾经发现四种很像鲁特琴的乐器,因此就有学者认为,这种乐器就是吉他的前身。

早在纪元前一世纪左右,也有学者在今印度、巴基斯坦附近的石雕上,发现貌似吉他的鲁特琴,而这种鲁特琴又比埃及鲁特琴还要像吉他,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吉他便是经由印、巴一带流传到欧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他

我简单介绍下于吉他简史: 吉他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的历史远远超过钢琴与小提琴。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就出现了里拉琴—吉他的雏形。由于吉他的演变不是单线发展又缺乏早期文字记载,从里拉琴到现代吉他的发展已是众说纷纭,有两种比较权威的说法:1吉他起源于亚细亚的鲁特琴,通过埃及、波斯、阿拉伯半岛,在公元8世纪左右传到西班牙。2美索布达米亚发现的长颈鲁特琴逐步发展演变成现代吉他。 12世纪的西班牙主要流行两种吉他:拉丁吉他和摩尔吉他(四弦吉他)。 16世纪又出现比维拉琴,演奏方法有用拨片、手指和弓子三种。在这一时期出现许多伟大的比维拉琴演奏家如:米兰、穆达拉等。 当西班牙的比维拉琴处于顶峰时,欧洲其他地方的鲁特琴发展活跃并出现了许多作曲家与演奏家,著名的有:加利略(意大利天文学家加利略的父亲)、高第埃尔、约翰多兰等。随着17世纪末的羽管键琴的出现,鲁特琴销声匿迹了。在此期间西班牙的比耐尔给拉丁吉他加上了第五根弦。1586年阿拉特发表了一部吉他教程,使五弦吉他迅速发展到欧洲其他地区。 18世纪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键盘乐与弓弦乐的发展达到高峰,而吉他却处于停滞阶段。 18世纪末19世纪初,吉他开始复兴。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吉他史上伟大的音乐家:索尔、阿瓜多、朱利亚尼等,他们创作了大量丰富珍贵的吉他作品,有些至今还做为吉他演奏会上的优秀曲目。当时还有韦伯、柏辽兹、帕格尼尼等音乐大师演奏吉他并为其作曲,特别是帕格尼尼曾为吉他写了43首短曲,100多首其他类型的作品,此外还有三重奏四重奏等。 19世纪中期由于钢琴与交响乐的兴盛,吉他再度步入十年衰退期。 19世纪初吉他被加上了第六根弦,50年代西班牙吉他制作家托列斯确定了现代吉他的标准,现代吉他真正的诞生了。 19世纪后期,出现一位伟大的吉他音乐家,被称为“现代吉他之父”的泰雷加(Franciso Tarrega),他深入研究吉他的表现力,成功地把巴赫、贝多芬、肖邦等大师的作品改编为吉他曲,大大丰富了吉他曲目。他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创作出大量的练习曲,教出了柳贝特、普霍尔等弟子,并靠他们影响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吉他演奏家。 20世纪前期泰雷加的弟子们为吉他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吉他真正的繁荣当归功于史上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家、教育家塞格维亚( Andres Segovia)。他的贡献主要有三个:1用吉他来演奏著名的钢琴、小提琴曲,此举在音乐界造成极大的轰动与影响,最终使吉他达到世界三大乐器之一的历史最高地位。2到世界各国巡回演出并进行交流,使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人民认识到吉他这件乐器的魅力,带动了大量作曲家为吉他作曲,如:庞塞、维拉罗勃斯、罗德里戈等。3他奔走于世界各地的音乐院校,设立了古典吉他专业并进行教学,他的学生约翰·威廉斯、朱利安·布里姆、帕肯宁、迪亚士、托马斯等人都是当今世界级吉他演奏大师。塞格维亚的功绩使他与现代派画家毕加索、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并称为西班牙鼎足而立的艺术大师。 当代著名作曲家罗德里戈的两首吉他协奏曲:《阿兰湖埃斯》与《为某绅士而作的幻想曲》是吉他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向世人证明了吉他的多种性能与丰富的表现力。此外,卡斯泰尔诺沃-泰代斯科、图里那、托罗巴等优秀的作曲家也写出了一批艺术性很强的吉他乐曲,二十世纪的吉他走向了全面的复兴。 二十世纪优秀的吉他作曲家、演奏家不断涌现。作曲家有巴拉圭的巴里奥斯、古巴的布拉维尔等。演奏家有西班牙的耶佩斯、英国的布里姆和澳大利亚的威廉斯等。 从二十世纪开始吉他音乐明显的向着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吉他的演奏风格、吉他音乐的形式以及乐器本身都出现杂沓纷繁的现象。这是我毕业论文关于吉他历史的简短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格式

篮球,这项魅力无穷的运动起源于1891年,已经有108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美国。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 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费尔(SpringField)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改为 春田学院,现在的斯普林菲而 德大学篮球纪念馆所在地)的体育教师、美籍加拿大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所发明的。(奈史密斯博士于 1939年去世,终年78岁。)当时,学校交给他一项任务,在14天内要发明一种室内运动项目:它既不损害运动员身体,也不破坏体育设 备,更具有体育道德精神。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他绞尽了脑汁,开始他试图将各种不同的室外运动转变为室内运动,但是都失败了, 后来他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在加拿大玩过的一种儿童游戏,便根据这种游戏,编写了篮球最早的13条规则。由于篮球是为在室内开展而设计的项目,所以最初的篮球场是设在体操馆内的。奈史密斯博士在体操馆的地 板上距墙6英尺(米)画出界线,构成了基本的比赛场地。然后他把两只盛桃子的木框钉在体操馆两端的墙 上,距地面10英尺(米)作为“球门”。于是“篮球”便产生了!最初的球场面积为:大致200*150英尺。这时的面积较大,为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够参加这项运动。到1897年 限定篮球场的面积为3500平方英尺。这期间,大学规则限定比赛场地的尺寸为90*55英尺,大体上接近现代的场 地大小。现代篮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具有灵活巧妙的技术和化多端的战术相结合的竞赛活 动。从事篮球运动能促使人体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活性等素质全面发展,并能 提高内脏器官、感觉器官和神经中枢的功能;它对培养勇敢、机智、集体主义 和组织 纪律 性等品质都有很大益处。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 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 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 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 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 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 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 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 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

  • 索引序列
  • 福建会展业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论文
  • 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论文
  • 标枪的起源与发展论文研究
  • 吉他的起源与发展毕业论文
  • 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