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我来自安阳,对安阳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较为了解,下面我就爱谈一下自己对安阳旅游业的一些认识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安阳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继殷墟甲骨文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之后,又有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现在争议热点曹操墓。我们安阳的旅游业可以说已成为安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安阳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的后一个阶段。我查了一些资料:2008年,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不仅比焦作低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同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门票收入超过9000万元,而安阳殷墟还不到1000万元。明显的差距引起了关注安阳旅游的业内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观评价安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安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说一下安阳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吧 1.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名胜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 三千年历史,留下名胜无数。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像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市建设在内的殷商文化,周易发祥地的羑里城等。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哺育过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贤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绎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飞就出生在安阳市的汤阴县。 与名胜古迹相辉映的还有青山秀水。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太行大峡谷重峦叠嶂,平湖碧绿;被称为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原始质朴、风光奇特。 (2)地理位置优越 安阳历史上就是较为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东望黄河近齐鲁,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经新乡达郑州,北隔漳河临河北,距省会郑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境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辐射性强。京广铁路、汤鹤铁路、汤台地方铁路、即将开工的京港澳客运高速铁路和长日铁路连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国道、219国道、302国道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 (3)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4)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 2.安阳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和拳头产品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品牌和龙头产品。现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产业链条有待拉长。目前安阳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还不够,其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安阳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文化娱乐项目类同,缺乏娱乐性、参与性。旅游观光多以爬山、看庙、聊风情为主,休闲娱乐仅能提供简单的食宿和棋牌、钓鱼之类的活动,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娱乐、文化风情体验、学习考察等多种需求,吸引不了回头客。另外,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安阳,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内涵不高,种类单一。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红旗渠等少数景区外,安阳所辖各县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不多。 另外,许多新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尝试,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与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设施不健全。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景区之间缺乏专业旅游线路,停车位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等。二是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一些景区,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对苍蝇、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中高档次的涉外宾馆、饭店和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加油检修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较为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5)周边地市的“先发优势”给安阳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安阳周边地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占据了“先发优势”。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等著名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沿黄文化游、太行山水游等精品旅游名牌。这一方面给安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榜样和区域联盟、共荣共赢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阳人我深知安阳在旅游业方面还有很多任务等待我们这代人去完成。 1.我认为安阳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创意策划和科学规划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各地旅游业精英来安阳进行创意策划比赛,一是集思广益开发出新型旅游产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传促销的作用。在综合各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产品开发、建设布局等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各重点景区、星级饭店、大中型度假村的规划管理,科学安排景点、线路,注重周边环境和文化品位。 2.安阳的标志性的地物较少几乎没有,或者说不够显著特别,我们要塑造旅游形象 关机其实还是在于宣传,以便进一步用好独特的旅游资源——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四大品牌”,向外强力推介。借助我们这“四大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安阳旅游形象的旅游符号和城市名片。3.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不能局限于门票。 可以重点建设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旅游购物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借鉴香港迪士尼、深圳欢乐谷等国内外旅游景点的成功经验,在旅游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用高水平创意实现产品创新,让游客得到超值体验和享受,从而延长逗留时间,超越“门票经济”。 4.强力宣传与推介,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 (1)利用多种媒介资源进行高频率、立体宣传,树立安阳旅游形象 一是策划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安阳知名度。二是制作安阳旅游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重要客源地及周边县市新闻媒体上投放,提高全国人民对安阳旅游的认知度。三是编印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照片集、连环画册、书籍等,向更多的游客展示安阳独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型渠道开展经常性的广告宣传,使安阳成为游客和旅行社关注的热点。 (2)定期策划、开展专题活动,宣讲和推介安阳旅游产品 一是召开专题活动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大河报》等重要新闻单位全程报道,使安阳旅游品牌逐渐在全国叫响。二是定期在重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旅游推介、促销活动,如在郑州、北京、香港等地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感悟红旗渠精神、走进安阳旅游”等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安阳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走进安阳。 (3)加强与各地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拓宽市场 一是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安阳旅游。与重要客源地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办事处、联络点和联营等多种形式,为安阳输送游客。 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荣共赢的格局中。例如,联合新乡、鹤壁、济源、焦作、邯郸等城市,实施南太行旅游协调开发和统一营销,积极打造南太行联盟。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投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创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升级改造的力度。 6.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一是引进、培养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具备高度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进“外脑”,为主;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二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要对导游、宾馆接待、餐饮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少不了与资金投入挂钩,这就关系到经济问题,徐哟其它产业包括重工业加工业等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传,吸引外资的引入,在河南甚至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期间我们会有很多事情要做,对我们安阳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每一个安阳人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政府的英明决策,这样安阳的旅游业才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作为安阳人,为安阳的今天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为安阳的将来和近期的努力感到欣慰,毕业后有打算在安阳发展的想法,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安阳的明天会更好,终会有一天,我走在安阳的大街上,五步能看到游客在拍照,十步有外国人在点头称赞。那是怎样一种美美妙的情景。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吗?个人觉得应该比较吻合的,你们的专业还比较年轻哈哈好专业好专业,个人觉得利用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也不错呀,青山绿水做旅游开发难度不算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吗?而且旅游地产又这么热很多政府都是大力扶持旅游业的,拉动内需又符合国情对旅游规划有一定的经验和了解,你如果还有问题欢迎继续追问嘿嘿

旅游资源利用研究论文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我来自安阳,对安阳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较为了解,下面我就爱谈一下自己对安阳旅游业的一些认识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安阳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继殷墟甲骨文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之后,又有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现在争议热点曹操墓。我们安阳的旅游业可以说已成为安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安阳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的后一个阶段。我查了一些资料:2008年,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不仅比焦作低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同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门票收入超过9000万元,而安阳殷墟还不到1000万元。明显的差距引起了关注安阳旅游的业内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观评价安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安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说一下安阳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吧 1.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名胜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 三千年历史,留下名胜无数。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像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市建设在内的殷商文化,周易发祥地的羑里城等。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哺育过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贤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绎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飞就出生在安阳市的汤阴县。 与名胜古迹相辉映的还有青山秀水。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太行大峡谷重峦叠嶂,平湖碧绿;被称为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原始质朴、风光奇特。 (2)地理位置优越 安阳历史上就是较为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东望黄河近齐鲁,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经新乡达郑州,北隔漳河临河北,距省会郑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境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辐射性强。京广铁路、汤鹤铁路、汤台地方铁路、即将开工的京港澳客运高速铁路和长日铁路连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国道、219国道、302国道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 (3)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4)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 2.安阳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和拳头产品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品牌和龙头产品。现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产业链条有待拉长。目前安阳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还不够,其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安阳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文化娱乐项目类同,缺乏娱乐性、参与性。旅游观光多以爬山、看庙、聊风情为主,休闲娱乐仅能提供简单的食宿和棋牌、钓鱼之类的活动,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娱乐、文化风情体验、学习考察等多种需求,吸引不了回头客。另外,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安阳,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内涵不高,种类单一。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红旗渠等少数景区外,安阳所辖各县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不多。 另外,许多新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尝试,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与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设施不健全。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景区之间缺乏专业旅游线路,停车位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等。二是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一些景区,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对苍蝇、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中高档次的涉外宾馆、饭店和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加油检修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较为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5)周边地市的“先发优势”给安阳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安阳周边地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占据了“先发优势”。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等著名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沿黄文化游、太行山水游等精品旅游名牌。这一方面给安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榜样和区域联盟、共荣共赢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阳人我深知安阳在旅游业方面还有很多任务等待我们这代人去完成。 1.我认为安阳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创意策划和科学规划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各地旅游业精英来安阳进行创意策划比赛,一是集思广益开发出新型旅游产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传促销的作用。在综合各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产品开发、建设布局等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各重点景区、星级饭店、大中型度假村的规划管理,科学安排景点、线路,注重周边环境和文化品位。 2.安阳的标志性的地物较少几乎没有,或者说不够显著特别,我们要塑造旅游形象 关机其实还是在于宣传,以便进一步用好独特的旅游资源——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四大品牌”,向外强力推介。借助我们这“四大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安阳旅游形象的旅游符号和城市名片。3.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不能局限于门票。 可以重点建设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旅游购物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借鉴香港迪士尼、深圳欢乐谷等国内外旅游景点的成功经验,在旅游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用高水平创意实现产品创新,让游客得到超值体验和享受,从而延长逗留时间,超越“门票经济”。 4.强力宣传与推介,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 (1)利用多种媒介资源进行高频率、立体宣传,树立安阳旅游形象 一是策划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安阳知名度。二是制作安阳旅游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重要客源地及周边县市新闻媒体上投放,提高全国人民对安阳旅游的认知度。三是编印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照片集、连环画册、书籍等,向更多的游客展示安阳独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型渠道开展经常性的广告宣传,使安阳成为游客和旅行社关注的热点。 (2)定期策划、开展专题活动,宣讲和推介安阳旅游产品 一是召开专题活动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大河报》等重要新闻单位全程报道,使安阳旅游品牌逐渐在全国叫响。二是定期在重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旅游推介、促销活动,如在郑州、北京、香港等地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感悟红旗渠精神、走进安阳旅游”等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安阳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走进安阳。 (3)加强与各地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拓宽市场 一是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安阳旅游。与重要客源地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办事处、联络点和联营等多种形式,为安阳输送游客。 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荣共赢的格局中。例如,联合新乡、鹤壁、济源、焦作、邯郸等城市,实施南太行旅游协调开发和统一营销,积极打造南太行联盟。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投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创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升级改造的力度。 6.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一是引进、培养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具备高度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进“外脑”,为主;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二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要对导游、宾馆接待、餐饮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少不了与资金投入挂钩,这就关系到经济问题,徐哟其它产业包括重工业加工业等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传,吸引外资的引入,在河南甚至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期间我们会有很多事情要做,对我们安阳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每一个安阳人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政府的英明决策,这样安阳的旅游业才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作为安阳人,为安阳的今天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为安阳的将来和近期的努力感到欣慰,毕业后有打算在安阳发展的想法,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安阳的明天会更好,终会有一天,我走在安阳的大街上,五步能看到游客在拍照,十步有外国人在点头称赞。那是怎样一种美美妙的情景。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游戏资源不仅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基础,也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幼儿园游戏资源的类型,掌握其运用方法,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展开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运用,并对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幼儿园教育是人类进行教育活动的最早阶段。而幼儿园游戏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开发幼儿园游戏资源不仅能提升幼儿园游戏的质量,还能优化幼儿园课程教学,因此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游戏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的活动,这个活动并不指的是具体的某个活动,也不是活动的集合体。它属于一种宏观的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多类型的活动,包括游戏。幼儿园游戏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因此在进行幼儿园课程设计时,要将游戏资源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资源类别及运用

(一)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园实施游戏的物质基础。在进行幼儿园课程时,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合适的游戏材料,保证幼儿园课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进行户外探索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与水、石头、木头等自然事物进行接触,使幼儿能从其中体会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区别,这样不仅极大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也能使幼儿对自然有初步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二)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是重要的游戏资源,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能保证游戏活动的正常展开,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能保障游戏的质量,舒适的物理环境以及和谐的心理环境是保证幼儿园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1.物理环境

游戏场地是幼儿进行游戏的活动中心,也是最基本的物理环境。幼儿进行游戏需要有宽敞的游戏场地,以保证游戏的效果。幼师可以在幼儿园中设计多个独立的小区域,为幼儿提供独立的场地以满足不同幼儿兴趣的需求。例如,幼师在幼儿园内的一个宽敞的角落设置一个小舞台,为幼儿免费提供服装,开展游戏,可以歌唱、舞蹈或者童话剧等。舒适的物理环境可以启发幼儿的潜能,并培养其团队意识。

2.心理环境

幼儿的活动是集体的活动,幼师和小伙伴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心理环境要素,是游戏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进行沟通,互相学习,使得幼儿互相进步、学到新知识。而在游戏活动中,幼师适当引导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了解其行为的意义,培养其自主思考的意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建立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同时给予幼儿呵护和关爱,帮助其解决困难,保障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游戏信息

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游戏信息也是游戏资源的一部分。信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师课前设定的信息,这种信息相对简单,内容固定,是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要求来创设的,大多是属于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拓展。第二种是幼儿自身了解的信息,这种信息的内容多种多样,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身产生经验,灵活性很大。例如幼儿园“磁铁”游戏活动正是属于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拓展,这种游戏极大丰富了幼儿的课程内容,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如幼儿在课余时间玩的“公交车”游戏,幼儿分别扮演售票员和乘客的角色,售票员对乘客进行售票和检票,这正是幼儿生活经验在游戏中的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中大量生活信息的介入,需要教师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选取有益的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实,从而帮助幼儿处理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课程游戏生活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游戏时间

幼儿的游戏具有即时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幼儿由于自身生活经验会发起不同的游戏。可能同一个游戏主题幼儿会经常玩,如果仔细观察就会感受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在不断发展,这是因为通过多次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考能力,深化了自身对游戏主题的理解,因此游戏时间也是游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游戏资源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不仅能优化课程资源,还能对幼儿进行深化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幼儿游戏活动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游戏资源。游戏资源的开发具体有以下几种:

1.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之前,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游戏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并充分发挥游戏资源的重要作用:丰富游戏材料;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保证游戏活动的高质量。

2.利用民间游戏资源

民间游戏资源能充实幼儿课程游戏资源,使得幼儿课程资源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民族民间游戏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因此幼师要善于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培养幼儿对祖国文明的归属感。例如:放孔明灯游戏、跳竹竿游戏、剪纸游戏、制作简易灯笼游戏等,无一不体现出民间资源深厚的内涵。

3.充分利用动漫资源

动漫角色扮演的游戏一直以来受到幼儿们的喜爱,他们往往会受到新颖道具的游戏方式的吸引,因此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发动漫游戏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表演游戏“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流行于幼儿群体之中,幼儿对动漫形象的深刻了解使得他们能充分融入表演游戏之中,幼师通过让幼儿们分别扮演“灰太狼”“红太狼”以及喜羊羊家族的动漫角色,极大丰富了幼儿的游戏资源,提高了幼儿的表演积极性和参与度。

4.提高教师管理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游戏资源开发的主体。幼儿园要注重对教师管理能力、开发游戏资源能力的提升,使教师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不断挖掘出新的游戏资源,构建趣味性的幼儿课堂。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配置游戏资源,把握好游戏的时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健康成长。例如,在一个幼儿园的户外游戏中,教师利用纸和镜子教会幼儿自制简易万花筒,教师和幼儿互相交流学习,充分利用了游戏资源的价值,提升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5.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游戏资源才能保证游戏的质量以及效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幼儿园规模较小,且缺乏充足的场地和必要的办学资源,使得幼儿园游戏资源极度缺乏,无法保证幼儿园课程的正常进行。政府需要增加对幼儿园游戏物质资源的支持,加大对幼儿园游戏资源的资金投入,帮助优化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要做到寓教于乐,启发幼儿的智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要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游戏资源,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充实幼儿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促进或限制作用,是课程实现的必要保障之一,也是教师课程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和课程创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也是教师专业权利的基本体现。然而, 许多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外, 合理建构和优化课程资源结构、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等,以提升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

关键词:课程资源;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

前言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创新是幼儿园教师主动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实际,结合幼儿园现状,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促进学前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实现其全面、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 发展的过程。课程资源是 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独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而且也是体现教师专业权利的基本体现。能否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关系到教师专业化, 关系到课程与教材建设, 也关系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创新的实现需要课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支持和保障,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创新实施必然起着促进或限制作用,也是课程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然而, 课程改革过程中, 笔者发现,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有必要探讨相应对策。

一、课程与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简而言之,包含两重意思:一、学习的范围,二、学习的进程。课程用在教育上主要指学校的课程,是学校的学生所应学习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它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进程、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它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个部经验的总和。而狭义的课程仅仅只学校所开设的,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教学科目,是一种静态的、抽象观念的预设课程。就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而言,本文更加赞成广义的课程概念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 自然资源的总和。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同样,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在以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以自己的经验出发选择教育内容,也常常因为幼儿不感兴趣而苦恼。这就要教师要转变新思路,真正从兴趣上入手,实现幼儿园课程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内容选择上要从以下几点转变思路: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生活性。资源开发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很多内容超越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的,幼儿本身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如以“家乡的天气”为主题的地方科学活动。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小班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中大班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担负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小班一般安排幼儿观察了解单个物体;中班幼儿在观察单个物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不断深入;大班幼儿初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关系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科学事物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例如:根据气温、季节规律,可分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活动内容也得随之而变化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高速发展,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有利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也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如现代养殖、现代加工、现代农具、家用电器等内容,不是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而是通过了解和探索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为幼儿溶入社会做准备。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实践性。幼儿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成幼儿内在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中尽量采纳适合开展动手操作的活动,例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饲养、探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发现了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了青蛙,它的一生多样性。当然我们是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但在他们自己经历了探索和发现后,不仅让他们对寻求知识有更深的记忆,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内容的趣味性。由于年龄小,有时对单纯的实践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在相似的活动中要选择趣味性强的内容。例如在各种树叶的学习中,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树叶来进行创意画制作,当他们自豪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们知道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使原本枯燥的认识活动变成生动有趣,在活动中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

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划一标准、统一要求造成的机械呆板和脱离教师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先天不足,为了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使幼儿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既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达成,也要兼顾幼儿特殊需要的满足,增强行动的针对性。教学中要广泛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要做到对幼儿园的各种设施、园外活动基地及教育场所、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充分利用。

增加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的多样化。幼儿园课程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条件,以及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学前课程专家、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幼儿和幼儿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角,幼儿教师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引导并帮助幼儿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幼儿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自觉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幼儿家长也应当积极配合,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

建立幼儿园课程资源信息管理库,使课程资源实现共享。为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可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的各类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并将评估后的课程资源按其类型、所有者、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进行归类、重组、优化,实现有序排列和管理,这样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晰地了解有哪些课程资源能够利用,怎样使用,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并为课程资源优化发展创造条件。

结论

综上所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复杂工程, 它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为幼儿园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只有真正进入课程创生实践,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幼儿们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培育、以及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选编与利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课堂设施的建设、小学科学课堂的师资力量的思考与实践,建立了新课改后符合当代小学生特点,支持新课改的进程,贯彻落实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政策,促进小学科学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种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价值在于教学者的开发与应用。通过教学课程中,课程所围绕的中心要素而展开教学模式上的总结,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都要开发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根据开发者的不同,有专家主持开发模式(学科课程需求—专家主持开发—师生利用资源)、教师主导开发模式(课程教学需求—教师主导开发—学生消费资源)和学生主体开发模式(教学内容需求—学生主体开发—学生共享资源);根据资源的特点及需求的不同,有满足需求开发模式(学生需求—资源调查—遴选优化—资源利用)、弥补缺陷开发模式(资源调查—诊断缺陷—资源创新—资源利用)和突出优势开发模式(资源普查—提炼优势—校本课程—资源利用)等。这些模式的构建有效引领和指导了一线教师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二、小学科学教师资源培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执教者,我们将这部分人群称为小学科学教师。小学科学教师资源是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首要条件,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鉴别者、实践者、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中具备这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教材,二是教师。而小学科学教师具备了素材资源与条件资源的双重属性。故此,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小学生在小学科学过程中所汲取着知识范围、知识深度、知识框架的完整度。好的教师能将学生的整体素养带到平均水平以上。

尤其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灵的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迫在眉睫。小学的教师不仅是小学生成才的教师,更是引导小学生人生第一步的导师。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都是小学科学教师资源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将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原动力,教师应在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根据小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教师要以能力、需求、经验和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提升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力争成为科学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建设者,让小学科学教学走向专业化。

三、小学科学教材自主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教材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是指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传授学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一切材料。小学科学教材包括:教科书、练习题、讲义、知识框架图、阅读材料、提纲、参考书、多媒体影像等,本课题所说的小学教学材料主要是指教科书。小学科学教科书是由小学科学专业的课程专家、优秀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完成的。

自主开发科学校本教材是新课改后对科学教师提出的又一新要求。这种要求不仅需要科学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更需要教师髙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提出了“五性”原则,即教材定位符合办学理念,体现发展性;内容选择了解学生需求,体现适应性;过程设计发挥教师特长,体现主体性;版面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体现趣味性;教材使用注重分层指导,体现功能性。四、小学科学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不仅需要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的软件力量,更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成。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第一阵地,是小学生在校园学习小学科学、构建知识框架、总结学习实践经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硬件设施对小学生学习小学科学促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简单化向复杂化过度,科学知识的认识会随着学生的年级逐层加深。故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建设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帮助学生思维具象化的最佳途径。

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必须遵循六大原则:科学性原则(指实验室区域的划分、设施的安置要按科学规范进行,实验室的内容涉及广泛、学科交叉,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领域)、严谨性原则(指实验室内张贴的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操作规范图片等要体现严肃认真、活泼健康的氛围)、趣味性原则(指实验室陈列的实物、模型、标本要醒目,展示学生的成果等要有趣味)、互动性原则(指学生采用小组活动方式,每小组共享一个实验操作台,便于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同时师生可以共同使用一个更大的实验台)、实用性原则(指实验室内产品的配备和工具、仪器、材料的摆放要实用,符合学生探究的需求,管理方便,开放时间长)和安全性原则(指水和电的分离,给、排水系统一律设置在教室周边,安装安全电源系统。防火、防毒、防伤的“三防”措施及应急处置办法缺一不可)。

资源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让这些资源有机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科学课程值得系统地研究;再如如何构建一种学校、社区、社会的联动机制促使社区、社会主动提供资源满足学校科学课程所需,学校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直接服务社区、社会,如此形成学校、社区、社会的良性互动循环,非常值得研究;再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为最富时代气息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本课题研究中虽有所涉猎,但还很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值得深人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永庚,周扬.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J] .教学与管理,2008,(3).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全球教育展望,2001,(8)

论文怎么写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资料来源: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的论文

我来自安阳,对安阳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较为了解,下面我就爱谈一下自己对安阳旅游业的一些认识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安阳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继殷墟甲骨文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之后,又有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现在争议热点曹操墓。我们安阳的旅游业可以说已成为安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安阳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的后一个阶段。我查了一些资料:2008年,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不仅比焦作低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同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门票收入超过9000万元,而安阳殷墟还不到1000万元。明显的差距引起了关注安阳旅游的业内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观评价安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安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说一下安阳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吧 1.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名胜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 三千年历史,留下名胜无数。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像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市建设在内的殷商文化,周易发祥地的羑里城等。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哺育过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贤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绎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飞就出生在安阳市的汤阴县。 与名胜古迹相辉映的还有青山秀水。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太行大峡谷重峦叠嶂,平湖碧绿;被称为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原始质朴、风光奇特。 (2)地理位置优越 安阳历史上就是较为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东望黄河近齐鲁,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经新乡达郑州,北隔漳河临河北,距省会郑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境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辐射性强。京广铁路、汤鹤铁路、汤台地方铁路、即将开工的京港澳客运高速铁路和长日铁路连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国道、219国道、302国道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 (3)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4)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 2.安阳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和拳头产品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品牌和龙头产品。现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产业链条有待拉长。目前安阳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还不够,其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安阳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文化娱乐项目类同,缺乏娱乐性、参与性。旅游观光多以爬山、看庙、聊风情为主,休闲娱乐仅能提供简单的食宿和棋牌、钓鱼之类的活动,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娱乐、文化风情体验、学习考察等多种需求,吸引不了回头客。另外,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安阳,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内涵不高,种类单一。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红旗渠等少数景区外,安阳所辖各县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不多。 另外,许多新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尝试,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与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设施不健全。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景区之间缺乏专业旅游线路,停车位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等。二是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一些景区,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对苍蝇、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中高档次的涉外宾馆、饭店和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加油检修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较为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5)周边地市的“先发优势”给安阳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安阳周边地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占据了“先发优势”。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等著名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沿黄文化游、太行山水游等精品旅游名牌。这一方面给安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榜样和区域联盟、共荣共赢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阳人我深知安阳在旅游业方面还有很多任务等待我们这代人去完成。 1.我认为安阳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创意策划和科学规划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各地旅游业精英来安阳进行创意策划比赛,一是集思广益开发出新型旅游产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传促销的作用。在综合各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产品开发、建设布局等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各重点景区、星级饭店、大中型度假村的规划管理,科学安排景点、线路,注重周边环境和文化品位。 2.安阳的标志性的地物较少几乎没有,或者说不够显著特别,我们要塑造旅游形象 关机其实还是在于宣传,以便进一步用好独特的旅游资源——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四大品牌”,向外强力推介。借助我们这“四大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安阳旅游形象的旅游符号和城市名片。3.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不能局限于门票。 可以重点建设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旅游购物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借鉴香港迪士尼、深圳欢乐谷等国内外旅游景点的成功经验,在旅游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用高水平创意实现产品创新,让游客得到超值体验和享受,从而延长逗留时间,超越“门票经济”。 4.强力宣传与推介,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 (1)利用多种媒介资源进行高频率、立体宣传,树立安阳旅游形象 一是策划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安阳知名度。二是制作安阳旅游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重要客源地及周边县市新闻媒体上投放,提高全国人民对安阳旅游的认知度。三是编印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照片集、连环画册、书籍等,向更多的游客展示安阳独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型渠道开展经常性的广告宣传,使安阳成为游客和旅行社关注的热点。 (2)定期策划、开展专题活动,宣讲和推介安阳旅游产品 一是召开专题活动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大河报》等重要新闻单位全程报道,使安阳旅游品牌逐渐在全国叫响。二是定期在重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旅游推介、促销活动,如在郑州、北京、香港等地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感悟红旗渠精神、走进安阳旅游”等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安阳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走进安阳。 (3)加强与各地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拓宽市场 一是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安阳旅游。与重要客源地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办事处、联络点和联营等多种形式,为安阳输送游客。 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荣共赢的格局中。例如,联合新乡、鹤壁、济源、焦作、邯郸等城市,实施南太行旅游协调开发和统一营销,积极打造南太行联盟。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投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创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升级改造的力度。 6.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一是引进、培养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具备高度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进“外脑”,为主;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二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要对导游、宾馆接待、餐饮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少不了与资金投入挂钩,这就关系到经济问题,徐哟其它产业包括重工业加工业等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传,吸引外资的引入,在河南甚至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期间我们会有很多事情要做,对我们安阳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每一个安阳人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政府的英明决策,这样安阳的旅游业才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作为安阳人,为安阳的今天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为安阳的将来和近期的努力感到欣慰,毕业后有打算在安阳发展的想法,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安阳的明天会更好,终会有一天,我走在安阳的大街上,五步能看到游客在拍照,十步有外国人在点头称赞。那是怎样一种美美妙的情景。

我认为写一下“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开发制约因素分析”很有价值,下面有一篇文章看看。只希望借鉴,不要抄袭。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内容提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品位高、内涵丰富,是甘肃省旅游产品的代表,通过对该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研究,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更新,有利于带动甘肃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1.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原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该理论被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提出的。Bulter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1993年保继刚等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思想。1995年保继刚、彭华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广东丹霞山的拓展开发中,新景区的开发对老景区的复苏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1995年谢彦君发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一文应用Bulter的理论,试图从需求、效应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入手,分析对生命周期进行控制和调整的途径。2002年赵西萍等编著的《旅游市场营销学》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放、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投放阶段,旅游产品还未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知名度较低;通过修建旅游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宣传促销,市场逐步打开,游客增幅较快,从而进入到成长阶段;在成熟阶段,游客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对旅游的投入已开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产品的特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其吸引力会逐渐减弱,游客人数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旅游企业或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改善旅游设施,开发新旅游项目,扩大接待规模;在衰退阶段,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和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由于市场竞争和新的旅游产品的吸引,加上环境和社会问题,游客人数会明显回落,特别是长线的团队游客下降,一些旅游设施闲置或挪作他用,这一阶段可采取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或更新策略。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客观规律。任何一项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都有一个发现与开发、成长与巩固、衰退与复苏(淘汰)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只有了解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才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2.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内涵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主要指依托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道甘肃段所涵盖的厚重历史遗存、文化内涵、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整合出的各类观光、休闲、科考、健身、体育等旅游产品。历史上丝绸之路甘肃段包括陇右段和河西段两部分。陇右段又分为三条道,即回中道、陇关道(也称大震关道)和秦陇南道,从秦陇南道便可进入走廊道。走廊道即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的“河西走廊”。这些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几乎占甘肃全境总面积的4/5,分布着甘肃省85%以上的旅游资源。由于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交通、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享有的高知名度,丝绸之路甘肃段以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成为甘肃旅游的招牌,也是全国旅游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然而,囿于观念、区位条件、资金和人力资本供应不足等多元因素制约,与国际、国内旅游的高速发展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发展缓慢,基本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影响和制约着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为更好地发展甘肃旅游业,有必要利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做深入探讨和研究。3.制约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的主要因素区位条件限制丝绸之路甘肃段是一个东西长1655公里的狭长地理空间,主要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带,景点分散,旅游费用较高,产品销售淡旺季明显,产品综合效益较低。因此,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都得不到以寻求投入产出边际效益最大化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观念落后制约从政府到民间尚未普便树立起旅游产业是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备乘数效应的先导产业的理念,更没有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所以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和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全面提高,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意识较差,无法完成与国际旅游活动中由大众产品需求向特殊性、趣味性和有益于健康和环保的个性化消费转移的对接和互动。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固然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但并不等于这些独特、优秀的资源已经是旅游成品,其间的转化须具备可进入性强,设施配置齐全等条件。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中涉及的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设施配置条件差,管理、服务和接待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一味地销售这种资源型产品和低开发程度的产品,不仅影响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也必然导致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未成长起来就被那些具备规划前瞻性、开发高品位、保护性建设、动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众多产品替代而“未老先衰”。缺乏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的产品营销方式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宣传投入和力度远远不够。云南、陕西、宁夏等省份近年来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和产品的广告宣传上都进行了较大投入,利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收视覆盖率高、传播范围广、信誉指数高等特点,频繁播出旅游目的地产品广告,打开了较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加了市场份额,也促进其产品进入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用于促销宣传的费用严重不足,营销手段和营销组合较为单一,成为产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甘肃的各类旅游企业缺乏竞争力甘肃各类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体制较为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竞争意识不强,竞争手段以“价格战”为主。他们缺乏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竞争的实力,所以,其产品研发、价格策略、销售渠道、促销方法等均无法使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快速成长为“明星型”和“奶牛型”的成熟期产品。4.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进入成熟期及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对策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必须依靠政府主导,重视市场研究,正确认识市场、自身条件优势,提高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吸引客源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涌入。由于丝绸之路与整个西北地区资源的高度关联性,故在做好本省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的观念,应加强与西北各省区的联合协作,确定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区域联动方案,围绕丝绸之路共同举办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良性互动和共赢格局。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世界遗产组织的指导下制定具有突出丝绸之路主题文化特色的、长远的、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中应坚持对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开发与保护并举,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突出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拥有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资源吸引力强、同一资源的跨行政区管理等因素,易造成盲目开发、掠夺性使用资源的短期行为及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旅游开发应尊重现实,放眼未来,立足于现有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遵循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的原则,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开发向精品质量型开发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发展旅游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确保产品质量及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立起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的集约化和质量效益型经济体系。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旅游吸引物的使用寿命,减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少各类设施报废后的处置工作,从而延缓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加旅游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其生命周期。产品整合策略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根本途径是使其根据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新需求,做好旅游产品拓展开发工作,动态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针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特点、现状,可以从产品的性质、主题、质量、功能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产品整合。通过深度发掘景区内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内涵,改进旅游设施设备,提高景区的品位与档次,增加新的参与性、探险性和运动、娱乐性等旅游服务项目,开辟新的旅游景观、景点等形式,刺激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新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成熟阶段早日到来并使产品生命周期得以延续。旅游市场拓展策略既要寻找新的客源,开发新的市场,又是对老客户进行再开发。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发展旅游产品的新用途,即在原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功能,使老产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在原观光型产品基础上,新开辟探险、娱乐、体验等为主题的长城第一墩景区旅游项目,与原景区形成互补,使产品具备新的功能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二是开辟新市场,即为原有的旅游产品寻找新的使用者,使产品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如敦煌原来以日本为第一客源市场主营入境旅游产品,随着国内游的迅速发展,他们调整市场宣传方向和经营策略,开辟了较大的以华南、华东和东北地区为国内新客源市场。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对产品、促销、渠道和定价这四个营销要素的组合加以合理的改进和重组,以刺激销售量的回升,如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改变分销渠道,增加直销,增加广告,确定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产品各异的营销组合策略,或在价格上加以调整等,以刺激销售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近两年针对国内客源市场组织的丝绸之路旅游大篷车促销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铸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策略文化是人类旅行活动中主动探询和感知的永恒主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和十大石窟之一炳灵寺石窟等宗教朝觐旅游资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有保安、裕固、东乡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有西部黄土高原民居、民风特色文化和大地湾、马家窑等人类早期文化遗址等,体现了甘肃丝绸之路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面貌。应充分发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只要打破常规的求同产品开发模式,铸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一定会焕发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龚羽飞,何效祖.甘肃旅游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2〕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江林,刘晓.2003年中国旅游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管理,2004,1.〔5〕唐留雄.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旅游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吧。

[1]廖娟.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3(33)

[2]程岚,段渊古,殷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

[3]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8)

[4]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05)

[5]董娜.开滦矿业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2(12)

[6]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04)

[7]郑群明,夏赞才,罗文斌,刘媛媛.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湖南崀山为例[J].旅游科学.2014(01)

[8]涂海丽,黄国华.对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04)

[9]邓祖涛,毛焱,梁bin.居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新店镇的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

[10]许子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煤炭工程.2011(S2)

[11]李海娥.旅游地居民:不可忽视的目的地营销力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12]曾启鸿,袁书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地方依恋差异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3]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06)

[14]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8)

[1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08)

[16]马强,段渊古,王min.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17]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1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李海学,高永坡.矿业遗迹分类体系的建立[J].现代矿业.2013(12)

[19]唐玲萍.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培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0]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1]李德万,杨乐,华建民,马传亮,廖云平.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特征及建园意义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

[22]张俊玲,任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3]涂海丽,黄国华.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周玲强,冯晓虹. 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11)

[16] 李瑛.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 2004(04)

[17]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09)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7] 李婷婷. 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8] 宋奕孜.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9] 张广海,贾海威.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20] 倪太婷. 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

[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

[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

[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

[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

[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

[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

[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

[1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

[1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

[1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

[1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1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

[1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

[1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1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

[1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

[1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

[2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

[2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

[2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

[2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

[2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

[2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

[2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

[2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

[2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我来自安阳,对安阳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较为了解,下面我就爱谈一下自己对安阳旅游业的一些认识和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安阳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继殷墟甲骨文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之后,又有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和现在争议热点曹操墓。我们安阳的旅游业可以说已成为安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安阳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的后一个阶段。我查了一些资料:2008年,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不仅比焦作低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同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门票收入超过9000万元,而安阳殷墟还不到1000万元。明显的差距引起了关注安阳旅游的业内人士的思考,如何客观评价安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安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说一下安阳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吧 1.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名胜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 三千年历史,留下名胜无数。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像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市建设在内的殷商文化,周易发祥地的羑里城等。这块神奇的土地还哺育过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名人贤士,周文王姬昌就是在羑里演绎出《周易》,民族英雄岳飞就出生在安阳市的汤阴县。 与名胜古迹相辉映的还有青山秀水。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太行大峡谷重峦叠嶂,平湖碧绿;被称为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原始质朴、风光奇特。 (2)地理位置优越 安阳历史上就是较为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东望黄河近齐鲁,西依太行接山西,南经新乡达郑州,北隔漳河临河北,距省会郑州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境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辐射性强。京广铁路、汤鹤铁路、汤台地方铁路、即将开工的京港澳客运高速铁路和长日铁路连接四方;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107国道、219国道、302国道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 (3)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河南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4)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 2.安阳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和拳头产品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品牌和龙头产品。现有的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安阳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产业链条有待拉长。目前安阳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还不够,其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安阳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文化娱乐项目类同,缺乏娱乐性、参与性。旅游观光多以爬山、看庙、聊风情为主,休闲娱乐仅能提供简单的食宿和棋牌、钓鱼之类的活动,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娱乐、文化风情体验、学习考察等多种需求,吸引不了回头客。另外,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安阳,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内涵不高,种类单一。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目前,除殷墟博物苑、红旗渠等少数景区外,安阳所辖各县景区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不多。 另外,许多新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尝试,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与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设施不健全。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景区之间缺乏专业旅游线路,停车位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等。二是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一些景区,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对苍蝇、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中高档次的涉外宾馆、饭店和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加油检修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较为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5)周边地市的“先发优势”给安阳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安阳周边地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占据了“先发优势”。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等著名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沿黄文化游、太行山水游等精品旅游名牌。这一方面给安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榜样和区域联盟、共荣共赢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阳人我深知安阳在旅游业方面还有很多任务等待我们这代人去完成。 1.我认为安阳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创意策划和科学规划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各地旅游业精英来安阳进行创意策划比赛,一是集思广益开发出新型旅游产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传促销的作用。在综合各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阳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产品开发、建设布局等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对各重点景区、星级饭店、大中型度假村的规划管理,科学安排景点、线路,注重周边环境和文化品位。 2.安阳的标志性的地物较少几乎没有,或者说不够显著特别,我们要塑造旅游形象 关机其实还是在于宣传,以便进一步用好独特的旅游资源——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四大品牌”,向外强力推介。借助我们这“四大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安阳旅游形象的旅游符号和城市名片。3.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不能局限于门票。 可以重点建设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旅游购物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借鉴香港迪士尼、深圳欢乐谷等国内外旅游景点的成功经验,在旅游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用高水平创意实现产品创新,让游客得到超值体验和享受,从而延长逗留时间,超越“门票经济”。 4.强力宣传与推介,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 (1)利用多种媒介资源进行高频率、立体宣传,树立安阳旅游形象 一是策划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安阳知名度。二是制作安阳旅游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重要客源地及周边县市新闻媒体上投放,提高全国人民对安阳旅游的认知度。三是编印与安阳名胜有关的照片集、连环画册、书籍等,向更多的游客展示安阳独特的魅力。四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型渠道开展经常性的广告宣传,使安阳成为游客和旅行社关注的热点。 (2)定期策划、开展专题活动,宣讲和推介安阳旅游产品 一是召开专题活动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大河报》等重要新闻单位全程报道,使安阳旅游品牌逐渐在全国叫响。二是定期在重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旅游推介、促销活动,如在郑州、北京、香港等地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感悟红旗渠精神、走进安阳旅游”等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安阳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走进安阳。 (3)加强与各地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拓宽市场 一是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安阳旅游。与重要客源地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办事处、联络点和联营等多种形式,为安阳输送游客。 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主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荣共赢的格局中。例如,联合新乡、鹤壁、济源、焦作、邯郸等城市,实施南太行旅游协调开发和统一营销,积极打造南太行联盟。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投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创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升级改造的力度。 6.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一是引进、培养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具备高度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进“外脑”,为主;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二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要对导游、宾馆接待、餐饮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少不了与资金投入挂钩,这就关系到经济问题,徐哟其它产业包括重工业加工业等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传,吸引外资的引入,在河南甚至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期间我们会有很多事情要做,对我们安阳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每一个安阳人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政府的英明决策,这样安阳的旅游业才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作为安阳人,为安阳的今天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为安阳的将来和近期的努力感到欣慰,毕业后有打算在安阳发展的想法,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安阳的明天会更好,终会有一天,我走在安阳的大街上,五步能看到游客在拍照,十步有外国人在点头称赞。那是怎样一种美美妙的情景。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 索引序列
  •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
  • 旅游资源利用研究论文
  • 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
  •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的论文
  •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